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精品(七篇)

时间:2022-09-27 15:58:2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数学知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数学知识

篇(1)

范丹萍

牡丹江市紫云小学黑龙江牡丹江157000

【摘要】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关键词】激发兴趣易懂易学学以致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因此,我在新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进行了“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的教学实践。

1生活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易懂。

我在教学《小数的性质》一课时,正临“六、一”儿童节,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过些天是什么节日吗?”学生兴高采烈的说是“六、一”儿童节。我问:“六、一”儿童节时你有什么打算吗?学生纷纷提议,有的说去公园,有的说要去肯德基吃一顿,等等。这时,有个学生说要和老师、同学们开个联欢会。我顺势说:“开联欢会就得布置会场,看来我们得买一些装饰物。那么,在购买装饰物时,你会考虑哪些问题呢?”学生说:“物美价廉!”接着,我出示了准备好的市场调查,让学生看屏幕:(课件略)

我问:“你认为我们应该到哪一家去买彩带呢?为什么?学生听后各抒已见。

这样的导入减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唤起了他们探索的欲望,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生活例题,易懂易学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的实际,转变“教教材”和“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必须从属于、服务于学生学习的需要,在应用教材时,要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教材进行优化组合。

例如,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

3生活练习,学以致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学习,与其所发生的情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3.1用数学眼光认识周围事物。数学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进而明白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

篇(2)

一、创设实验情景,从生活导入

记得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圆锥的体积这一节内容是通过实验来推导体积公式的。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首要考虑的问题。所以一上课我便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春天到了,万物复苏,春笋也从睡梦中醒来,三只可爱的小熊猫来到竹林中采竹笋,他们都采到了一只竹笋,熊猫都都说:“今天,我采的竹笋是最大的。”熊猫听了不服气地说:“谁说的?第一大的应该是我的。”熊猫花花也不甘示弱地说:“不对,不对,我的竹笋应该是第一大的。”与此同时,大屏幕出现三只小熊猫采的竹笋图,形状是圆锥体。

老师说:“三只小熊猫激烈地争论着,哪个小裁判裁决一下,谁说的对?”同学们各抒己见,老师又说:“同学们要想当个公正的裁判员就要准确知道谁采的竹笋最大,那就要学会圆锥的体积的计算,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实验课,研究如何计算圆锥体的体积,要求全体同学都来参与实验操作,看谁做得最好。”学生听后欢呼雀跃,学习热情异常高涨,学习兴趣也被大大激发起来了。

二、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

在实验器材的准备和实验操作上,一定要做到精心设计,还要考虑周全。不但要使学生较容易运用器材做实验,而且要为推导公式打基础。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让全班同学自由组成3个小组,然后让各小组分别推出一位小组长。由小组长领回实验器材。(每组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是固定的,圆柱有四种不同的情况,第一种:和圆锥等底等高。第二种:等底但不等高。第三种:等高但不等底。第四种:既不等底也不等高。但三组中底面直径和高又有区别。)让学生认真观察本小组的圆柱和圆锥特征,找出它们的异同;并把圆柱和圆锥的异同记录在实验记录本上,并想一想怎样通过圆柱求出圆锥的体积;汇报时,大家都踊跃发言,情绪非常高涨。有的同学说用器具装上水,有的说装上沙子、大米等;有的说用圆锥装满倒进圆柱,有的说圆柱装满倒进圆锥。

三、分组实验,在操作交流中获取知识

分组实验能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实验和讨论,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使学生在实验中学会合作;以及通过实验加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分析归纳概括能力等的培养。在分组实验中,为每一组发一份实验报告(见下表),学生边实验边填报告,然后汇报实验结果。采用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发言的良好作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又能很好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发言,就算学生说错了,也没有关系。同学们是不会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因为这是在讨论问题、这样学生也不会觉得没面子、不好意思了。在这一环节中我还要求同组之间做完后要互相议一议,并彼此说明实验的结果。然后,大屏幕出示表格:

再让三个小组分别汇报自己实验的结果,老师边听汇报边把表格填完整。接着由全体同学看着表格的内容自由讨论。要求对比着各组圆柱和圆锥特征,看着自己的实验记录本,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让同学们都有充分发言和辩论的机会。通过这样的安排使学生有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通过同学们认真细致的观察,激烈的讨论,得出各组中都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即所倒的次数相同,都是3次。我抓住机会引导大家讨论研究,提出为什么这几种情况下的实验结果相同?通过观察这三种情况的实验器材;并再次在全班同学面前做试验。结果发现共同的特点:这三种情况的圆柱和圆锥底面积相同、高也相同;所以这三种情况的实验结果都是倒三次,自然得出了“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反过来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的体积的1/3”的结论。最后由师生共同归纳概括推导出公式,强调“等底等高”为重点词,并板书。

板书:

圆柱体积: v=sh

等底等高

篇(3)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应用题源于生活,每道应用题总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蓝本。因此,我们在应用题教学中一旦把应用题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折扣”时,我作了如下设计:“老师昨天逛街,发现有甲、乙两家超市卖完全相同的商品,却标着不同的打折方法,金山超市标着九折优惠,而时代超市标着八折大酬宾,你们说老师应该上哪家超市去买这种商品?”学生们顿时活跃起来,各抒己见,有的说到打八折的超市去买,因为它打的是八折,比九折低;有的说去打九折的商店去买,因为它本来的价钱可能低一些;还有的说先看看两家超市的原来的标价后再下定论。这时候,我马上问学生,原来的标价就是百分数应用题中的什么量?有的学生马上回答,原来的标价就是百分数应用题中的单位“1”的量,我作了肯定的答复。这样使学生无形中意识单位“1”的量的训练,学生在学习有关“折扣”的应用题就不会感到乏味了,他们就会满有兴趣进入角色中。又如在学习了“折扣”后,我向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题:“某校五年级共有学生78人,在参加植树劳动时派一位同学去商店购买果汁,商店规定:单盒买每盒2元,买40盒装一箱9折优惠,买50盒装一箱8.8折优惠。问怎样购买才能既让每个同学都能喝到一盒果汁,并且又最省钱?”这题的答案不唯一,因此,我要求学生进行思考并进行讨论。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了以下几种购买方法:

(1)买单盒78盒:2×78=156(元)

(2)买40盒装一箱,再买单盒38盒:2×40×0.9+2×38=148(元)

(3)买50盒装一箱,再买单盒28盒:2×50×0.88+2×28=144(元)

(4)买40盒装两箱:2×40×0.9×2=144(元)

比较决策,买40盒装两箱和买50盒装一箱,再买28盒,都能让每个同学喝一盒果汁也都最省钱,买40盒装两箱还剩余2盒,最合算。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体会到了在生活中如何做到精打细算。

二、还原生活本质,培养学生思维

在注重数学生活化的同时,我们每一个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发展学生的思维。生活化并不意味着数学知识的简单化,相反,还原数学以生活本质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在进行“百分数应用题”教学时,我向学生出示了这样一组数据:“一次数学测验,某班的得分情况如下:100分的5人,90―99分的15人,80―89分的15人,70―79分的2人,60―69分的2人,60分以下的1人。全班平均分数为92分。根据以上数据你能提出哪些百分数的问题并列出相关的算式?”学生们经过认真讨论后,纷纷回答:(1)满分的人数是优秀人数的百分之几?(2)优秀的人数是总人数的百分之几?(3)及格率是多少?(4)满分的人比90―99分的人少百分之几?(5)90―99分的人比满分的人多百分之几?……这样,既使学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又如,在进行六年级数学复习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现在通讯公司推出几种优惠套餐,供大家选用:

(1)按照通常的话费标准打出每分钟0.40元接听每分钟0.20元计算,总话费给予优惠20%。

(2)基本月租费36元,打出每分钟0.30元,接听每分钟0.06元。

(3)免收基本月租费,打出和接听每分钟都是0.45元。

如果李叔叔的手机每月接听和打出电话各在100分钟左右,请你为李叔叔选择一项最省钱的优惠方式。请你展示出必要的计算。”

学生因为是第一次看到有关手机计费的习题,感到十分好奇,因此,均能进行认真的思考,经过合作讨论,最后求出了正确的答案,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如何较为合理地使用手机,同时,也收到了很好的复习效果。

三、实现生活需要,促进主体发展

篇(4)

最小公倍数的性质:

1、两个数的任意公倍数都是它们最小公倍数的倍数。

2、两个数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的乘积等于这两个数的乘积。

求最小公倍数基本方法:1、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2、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求公约数基本方法:

1、分解质因数法:先分解质因数,然后把相同的因数连乘起来。

2、短除法:先找公有的约数,然后相乘。

3、辗转相除法:每一次都用除数和余数相除,能够整除的那个余数,就是所求的公约数。

公倍数: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12的倍数有:12、24、36、48……;

18的倍数有:18、36、54、72……;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数学中联系生活,在生活应用数学,这才是学习数学的目的所在。因此,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

一、缺乏“生活”:传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漏洞

以往,老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往往采取满堂灌的方式,一味的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而小学生由于自身的抽象思维比较的差,在学习的时候往往一知半解,并不能真正的学好数学知识。这也是导致小学数学教学效率非常低下的原因,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压力会比较的大,甚至会产生一种厌学的心理。

而将数学知识生活化,能够很好的改善这个问题,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有意识的将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结合在一起,这样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面对的都是些和自己生活有关的内容,学习的时候自然会比较的具象,理解起来也会更加的容易。

二、寻找“生活”:走进“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必然选择

新课改要求,老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必须将其生活化,在学生的生活中找到和数学知识有关的内容,并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去,这样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是真正的存在自己生活中的,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和实际的生活练习非常的密切。而老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也不应该仅仅重视知识的传授,而是应该努力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其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活化教材,走进“生活”之路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老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想要保证生活化的实现,便必须做好各个方面的准备,必须真正的了解教材,并且在运用教材的时候还必须将其活化,将那些和学生的生活有关的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结合在一起,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发现数学教材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点,学生也会认识到在实践中数学的作用,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但会更加的容易,兴趣也会更加的浓厚,还能够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更好的提高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率,学生也能够真正的理解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并且还能够运用到生活中去。

(二)捕捉资源,引出“生活”灵感

老师不能够仅仅利用课本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还必须将生活中的素材和资源利用进去。学生年龄比较小,生活化的素材和资源能够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老师在进行资源选择的时候可以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方式、特征来选择最为合适的资源,这样才能够保证数学教学效果的良好。

(三)创设情景,活用“生活”的实践

进行生活情境的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数学情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拉近学生和知识之间的距离,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会更加愿意主动的进行知识的探究。并且生活化的情境还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这样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不会感到过于的枯燥。并且生活情境的创设还能够让学生亲自体验到数学,在学习的时候热情也会更加的高涨。

在进行情境创设的时候,老师也应该跟学生一起走进情境中,体验学生的学习,这样在以后进行情境创设的时候会保证其有效性。在讲到认识人民币的时候,老师可以准备一些钱,再准备些小商品,让小学生模拟买卖商品,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到人民币,还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是存在自己生活中的,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会有明显的提高。

三、实施“生活”:提高“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效率

(一)用生活的手段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发出来

很多小学生学习是否努力是和其对这个科目的兴趣有直接关系的,所以,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而将学生中的实例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去,是一种不错的兴趣激发方式。所以,老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可以将学生生活中的一些例子运用进去,这样学生会感觉数学是比较亲近的,学习过程中的兴趣也会有明显的提高。比如说老师在讲到比例的时候,可以告诉学生自己拳头翻转一周的长度是和脚底的长度一样的,有些学生会直接脱了袜子来测量,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明显提高。

(二)进行生活画面的联想,让学生更好的进行数学学习

老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可以进行生活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处于自己熟悉的氛围中,在生活氛围中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这样不但可以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出来,还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和生活的关系,在学习的时候会更加的认真仔细。

(三)进行教学手段的更新

篇(6)

一、把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化成分数的规则

①纯循环小数小数部分化成分数:将一个循环节的数字组成的数作为分子,分母的各位都是9,9的个数与循环节的位数相同,最后能约分的再约分。

②混循环小数小数部分化成分数:分子是第二个循环节以前的小数部分的数字组成的数与不循环部分的数字所组成的数之差,分母的头几位数字是9,9的个数与一个循环节的位数相同,末几位是0,0的个数与不循环部分的位数相同。

二、分数转化成循环小数的判断方法:

篇(7)

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为生活而学数学是最有价值的。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所学习过的数学知识来处理实际问题是小学生应该具有的数学素养之一。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课本中枯糙、脱离实际生活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取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现在的数学课本正在正朝这个方向在努力。如何运用新教材,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是我们不断实践和探索的主题。

一、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才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植树问题”时,可以亲自带学生到学校操场,画出实际的长度,用柴火棍或旗杆做“树”,让学生亲自实践一番,两端栽与不栽的区别,再带学生回教室巩固公式。这样,学生对这个内容便有了极大的兴趣,学习下来的效果也是可想而知。

2.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和法则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因此概念法则的教学也就必须在生活实际中找到相应的实例,并引导学生从直观入手从而抽象出来,逐步加深理解和运用。例如: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无味的,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算理,更为了学生学会计算小数加减法计算,我便在课堂中设置了“购物广场”,各种商品表明价格,由学生亲自拿真钱前来“购物”,让学生吃一回“不会算账的亏”。这样一来,W生的积极性可提高了不少,平时最不爱学习的同学也来了兴致,跃跃欲试的,对这个内容的学习也就更加积极了。

二、让数学知识回归学生生活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的情境。例如,在学习了较大数据的加法后,可以让学生帮助老师来计算一下自己所在小组的总分或者全班的总分,以便老师计算平均分。为了能给老师“帮一次忙”,学生计算时就会特别认真、仔细。

2.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走出教室,然后把自己所学知识和现实结合起来。学生学会了知识并不一定就会应用知识,要把学生带出课堂在实际过程当中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真真切切的结合实际应用起来。例:如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其它形状的行不行?为什么?学习了平行四边形,让学生看看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