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7 09:05:3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会计信息化毕业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99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CharlesHoffman提出XBRL并得到AICPA的资助。此后,在全世界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掀起了XBRL的应用浪潮。2009年美国公布了XBRL格式财务报告的最终的披露规则;2008年欧洲成立了XBRL组织;在亚洲、日本、韩国等在2008年前后也启动了自愿或强制的上市公司XBRL财务报告报送计划;2008年中国财政部积极推进XBRL的推广和应用,了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和XBRL技术规范系列国家标准,并在2012年1月1日在14个省的部分地方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实施通用分类标准。2012年底,CAS通用分类标准已经通过XII下属的分类标准认定工作小组的认证。正由于XBRL能有效地解决以往非结构化财务数据难以处理的问题,能有效提高信息质量,XBRL已被众多国家的资本市场采用,XBRL的潮流不可逆转。高校应通过XBRL相关课程的教学及考核,培养出熟练掌握XBRL知识的国际化会计信息化人才。
2当前高校会计信息化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
完善考核方法对于知识面广、思维活跃的大学生的学习具有导向作用,什么样的考试就会有什么样的学习。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课程考核评价形式单一,主要采用闭卷、开卷或闭开卷结合的方式,检测内容主要以教材内容为主。考试大部分以期末考试成绩决定总成绩,学生必修的课程学分、毕业结业、升留级和评优等学业学籍管理都以卷面成绩作为依据。考核内容记忆性、客观性的内容占的比例很高,综合分析论述的内容较少。当前高校会计信息化课程考核也同样存在这些问题,主要有:一是考试形式较单一。高校大多数考试都是闭卷开始,闭卷考试侧重于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和做题能力,学生容易产生死记硬背的情况。如果是开卷考试,学生将有大量资料可以参考,导致课程学习期间的积极性不高,学生放松学习的情况发生。如果是以写论文的形式考核也会出现教师的主观喜好影响课程成绩,另外网络资源太丰富,教师无法对每篇论文进行不端检测,易出现论文水分的问题。二是考核题型较单一。每次2小时考核时间的限制,导致教师能出的题目和题型都非常有限,这对提高学生全面能力是不利的。三是考核次数太少。一个学期一门课程的考核只有1次或2次是非常少的,这不利于督促自制力差的学生重视日常的课程学习,出现迟到、逃课和旷课的现象,临考前的一周进行应付性的突击学习,基本是为了考试而读书。四是考试内容僵化。目前课程考核的内容还是以书本和教师课件的内容为主,导致了“上课念讲稿、学生记笔记、考试背课本”的现象出现,大大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校会计信息化的课程考核如果出现“重课本、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等问题,将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质量。五是涉及XBRL、云计算和电子商务前沿的知识较少。
3创新及完善会计信息化课程考核机制
会计信息化课程学习是建立和健全学生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创新及完善课程考核机制的目的是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改变学生原有的课程学习方式,不断地促进学生能主动将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训练结合起来,提高课程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3.1考核主体互动化
高校考核评价体系中的主体并不是单一的教师、学生或管理者,而是这些人员共同参与组成考核主体。考核期间,为了保证考核成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应该注重和发挥学生在考核中的主体作用。注重教师、学生、管理者和社会实践老师这些主体之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关注大家对考核结果的认同情况,保证被评价者最大程度地接受考核结果,使课程考核评价成为教师与学生互动的重要过程。
3.2考核内容层次化
高校会计信息化课程考核是为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应根据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来制定。高校应根据自身学生的素质及教学层次的不同设定教学目标,培养不同层次的会计信息化人才,考核内容应层次化。专科(高职)院校考试内容以软件考试为主;本科院校考试内容包括理论知识考试、软件考试(上机操作)及实验报告;硕士研究生考试内容包括发表会计信息化方向的期刊论文及毕业论文;博士研究生考核内容包括发表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化方向的期刊论文及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3.3考核方式综合化
(1)课程考核与学分的结合专业抵专业限选学分(省级期刊0.5学分,北大核心期刊1学分,CSSCI期刊3学分,权威期刊6学分)。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课程可每年安排1次专题讲座,包含XBRL内容的企业信息化、会计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等前沿知识的专题讲座及交流会,每次讲座及交流会占2学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硕士生可申报本专业的课题或发表高水平论文抵作相应的学分。(2)平时与期末考核成绩按比例构成课程成绩课程最终成绩由平时与期末考核成绩按比例构成,平时成绩在一门课程的总成绩中占较大比重。比如期末考试成绩占65%~70%,平时成绩占30%~35%(平时成绩包括:平时考核、平时作业、大作业、课堂讨论及参与情况和实验成绩等)。如XBRL及其应用概论课程的最终成绩=期末考试(70%,包括期末考试或期末论文等)+平时成绩(30%,包括课堂出勤、课堂讨论、课堂测试、课后作业和上机各模块实验成绩等)。(3)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结合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选题可统一,在鼓励学生研究较新的、较前沿的内容外,学生可从学年论文到毕业论文及答辩,即从大三即可长时间进行同一方向的学习及研究。
3.4课程考核全程化
为了全程监督和督促学生不断学习,可增加考试频率。考试除了期中和期末的考核外,可以在1周或2周内,学完一定内容后进行多次的考核,最后再进行课程总考核。整个学习过程中,考试频率设置合理将较好地督促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3.5考核方式多样化
开卷与闭卷相结合。课程可以采用灵活的考核方式,对于客观题采取闭卷方式,对于主观题则采取开卷方式。比如会计信息系统、计算机审计学、计算机财务管理和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可以采用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方式。XBRL及其应用概论、Java编程语言、XBRL网络财务和财务决策支持系统等课程涉及较多计算机的内容,对于会计信息化专业的学生可采用开卷的形式进行。笔试与上机操作相结合。考核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实践类课程可以采用考查方式进行考核,其他专业课程可以考试的方式进行,考试的形式包括笔试、口试和撰写课程论文等。研究生及以上阶段的学习,均可选择以撰写文献阅读、实验报告和调查报告等形式进行课程的过程考核,以撰写课程论文(设计)作为课程的期末考核。
3.6考核评价公开化
为保证和维护学校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教师对学生的期末考核评价,学生对教师进行期中和期末的教师评价,以及教研室对教师上课的评价都应做到公平、公正和公开。
4总结
关键词:双创人才;高等会计教育;会计教育改革
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11020014);邢台市教育教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面向区域经济的邢台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标号:121007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10月12日
前言
“双创能力”的培养给会计人才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对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高等会计教育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高校培养出的会计专业学生知识结构失衡、业务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低,难以满足“双创”能力培养的要求。因此,对高等会计教育改革问题进行研究,既是会计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会计理论和方法发展的催化剂,进而推进会计学科的科学化发展,这关系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良好沟通。
一、“双创”型人才培养对高等会计教育的要求
高等会计教育是为市场经济服务的,它的改革与发展要顺应新经济环境的需求。在新经济环境中,兼具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会计教育培养出的会计人才的综合素质应符合新经济环境的要求。
(一)知识范围广,具有终身学习精神。新经济环境的知识化,要求会计人员掌握各种经济资源的业务处理方法,还要有现代管理理念和知识。除此之外,会计人员还应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这是会计信息化的必然要求,各种信息资源能帮助会计人员更有效地完成工作。外语沟通能力和社会综合知识,是顺利进行国际贸易的前提和基础,可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很快,会计人员还要具有持续的学习精神,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时代需求。
(二)业务知识深厚,具有综合控制能力。会计人员除了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外,还要掌握相关专业的知识,如财政学、货币银行学、管理学等等,并且熟悉企业生产流程。在新经济时代,会计的工作范围已不断扩大,会计人员为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同时也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并且要对企业所处的不同环境进行风险防范和控制,维护国家和企业的经济利益。
(三)工作能力强,具有职业判断能力。在新经济时代,业务往来越来越复杂,会计人员应具有文字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决策判断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还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降低风险,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我国高等会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不完善。在新经济时代中,一方面是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另一方面是高等会计教育跟不上时展的步伐。这归根结底还是高校的教育理念不符合时展的要求。我国高等会计教育理念中缺乏对学生自学能力和道德素质的培养,使学生的知识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快速更新,这不利于会计人员的后续发展。实际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片面追求理论层次、重视研究型人才,而忽视实际应用型人才的问题,这就造成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现象出现。高等会计教育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经济往来日益复杂,企业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而不完善的教育理念则严重制约着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培养。
(二)课程设置不规范。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会计人员的基本职能是记账、算账、编制财务报表,为企业经营者反映可靠的财务信息。但是,在现代公司管理中需要会计人员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利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为公司的经营管理出谋划策,对会计人员的综合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高等会计教育的理念不完善,导致了教育过程中的诸多问题。第一,专业课程设置不规范,专业课讲授不深,学生学习往往以通过期末考试为目的,而且专业课集中安排在大三以后,使学生在前两年接触不到专业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对会计学科的兴趣,专业基础课程如财政学、货币银行学、管理学等往往被忽视,安排的课时少,学生的知识面得不到扩展;第二,课程之间交叉重复,知识覆盖面小,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得不到高效率的知识传授;第三,教学内容不科学,学科体系混乱,教学中只强调理论知识,而忽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实习环节重视不足。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但在实际的会计教育过程中,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还不能紧密联系起来,导致学生在刚步入社会时业务处理能力不强。我国高等会计教育在实习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实习机会少。高校普遍将专业实习安排在大四学年,在此期间,一些学生面临考研的升学压力,另一些学生面临就业压力,难以安心实习。并且从理论学习阶段到实习阶段相隔的时间太长,不利于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第二,社会对高等会计教育中的实习环节重视不足。各大高校鼓励学生到社会真实环境中去实习,锻炼能力。但在企业中,会计工作往往涉及到企业的商业秘密,业务处理也很复杂,尚未毕业的学生很难胜任,只能接触最简单的业务,甚至无权亲自进行业务操作,只能是见习。
第三,指导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目前,我国高校会计教师的理论水平都达到了相应的高度,但缺乏实践经验,实务操作能力不强,教学方式不灵活,导致学生的实习效果不理想。
三、完善我国高等会计教育的设想
(一)改革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第一,应将专业职业素质、人格素质和商业视角素质充分结合。高校在授课过程中不仅仅以专业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还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增加专业实践课的课时,利用多种教学手段特别是利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剖析真实的案例,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财务实践活动中,训练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第二,专业课程的安排应调整。一方面组织刚入学的会计专业学生观看会计实务操作的教学视频,使其树立会计意识,尽早地接触到专业知识,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增强学习动力;另一方面专业课应当扩大范围,根据会计工作中出现的新领域,以及注册会计师考试中增加的新科目,适当增加经营风险、会计风险和信息应用方面的课程。第三,专业基础课应得到重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复合型人才。
在教学内容上,除了会计专业课教材外,还应采用一些实时性很强的报纸、杂志等辅助教学材料,为会计教材补充新鲜血液,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会计信息。教材的编写要符合两个要求:一是内容相对稳定和知识充分更新;二是学历教育与执业资格考试相结合,培养实用型人才。重视会计课程作业,作业形式不只局限在课本习题上,多利用真实案例分析的作业来训练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指导环节。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是合格的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高等会计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个重点。实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高校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实习机会,避免把实习都安排在大四学年。比如,在学习完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后,安排学生进行最基本的会计实习,包括编写分录、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等工作;在学习完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后,安排学生对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进行核算,以降低企业的运作开支。在将实习与理论学习相结合,在教学进度中有针对性地安排阶段性业务实习,这样既能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又利于毕业后快速适应会计工作。高校与用人企业之间应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企业为高校会计专业学生提供实习条件,锻炼实践能力,高校为企业输送优质的毕业生,促进企业会计工作稳定进行,减少招聘成本。
毕业论文是学生学习和研究专业问题成果的具体体现,毕业论文虽然安排在毕业前期,但论文的写作准备应放在平时的学习、实践中进行。教师在平时作业中应适当安排小论文,提高学生自学、总结知识的能力,在论文指导过程中,与学生加强专业知识的交流,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研究、语言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改革高等会计教育质量考核评价制度。在会计教学的考试中,通常是以一张试卷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传统的评价方法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情况。书面的考试成绩固然重要,但它只能作为考核评价的一部分,将平时考核与期末书面考核结合起来,平时考核应包括实务操作能力、案例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等。在考试形式上,应增加综合性问题的考核,主观题中设置选答题,以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鼓励学生对某些专业问题深入学习、研究。在考试试卷中,应减少记忆性的知识,增加对技巧性、实际应用性强的知识考核。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增寿.论知识经济与会计创新[J].会计之友,2008.1.
[2]袁卫国.论会计教育观念的调整[N].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2.25.
[3]张艳秋.美国会计教育模式及其对我国会计教育改革的目标[J].会计研究,2004.12.
一、高校会计教育能力培养的内容
(一)会计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 能够“顶班上岗”的会计职业工作者,首先必须具备胜任未来工作岗位的专业技术能力。
一是会计核算能力。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复式记账科学方法,通过凭证、账簿、报表等手段,连续、系统、全面反映核算单位经营活动过程和成果的工作。因此,会计核算能力具体表现为按一定会计核算程序,通过手工或计算机将核算单位经济业务在会计凭证和账簿中进行登记,进而进行成本计算、财产清查、会计报表编制,最终向有关方面提供核算单位会计信息的能力。
二是价值管理能力。市场经济下,企业经营活动在价值方面表现为资金筹集、使用、耗费、收入、分配活动。企业经营活动的价值管理就是对企业资金筹集、使用、耗费、收入、分配进行管理,以实现以收抵支,提高经济效益的工作。因此,价值管理能力具体表现为营运期前的财务分析能力,财务预算编制能力,长期和短期投资决策能力,筹资决策能力;营运期中的销售收入管理能力,成本管理能力和资产管理能力;营运期末的利润分配能力;以及对伴随整个财务活动产生的企业与外部关联单位的财务关系和企业内部委托关系下的财务关系进行协调的能力。
三是审计工作能力。市场经济中由于委托关系的存在,资源所有者并不直接管理资源,而是将资源委托给人进行管理。这样,受托人必须在一定期间后向委托者证明自己管理责任的完成情况。应运而生的审计就是由具有专业知识、并能独立于委托和受托责任双方的第三者,对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所进行的客观、公正的检查和评价。因此,审计能力具体表现为对受托者可计量信息证据的收集能力;信息符合既定标准程度的确认、鉴证能力;以及将审计结果向利害关系人的报告能力。
(二)会计社会应变能力的培养会计社会应变能力的培养是现代会计教育“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有能力”的复合f生特征所决定的。尽管高校会计教育力求理论联系实际,而社会实践是复杂丰富的,并且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难免会与未来就业的工作实际发生差异。因此,为了提高就业适应性,除了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会计专业技术能力外,还应要求学生具备必要的社会应变能力。
一是行业差异适应能力。学生毕业可能到制造企业、商品流通企业、施工企业、交通运输企业、对外贸易企业、对外经济合作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各种企事业单位工作,而这些具体的企事业单位都有着鲜明的行业特征。只有不仅精通会计核算和价值管理的共同特征,而且熟悉会计核算和价值管理的各种行业特征的学生,才能尽快“顶班上岗”,胜任未来的工作。因此,行业应变能力就是一种让学生熟悉不同行业会计核算特征,以提高适应性的能力。
二是关联职业沟通能力。会计只是企业管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会计工作中不仅会接触企业内部各种职能管理部门和基层单位,而且会与企业外部金融、税务、法律、供销等各种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发生频繁业务往来。只有不仅精通会计本职工作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而且熟悉各种与会计本职工作相关联职业(无论内部和外部)的知识和技能,具有与之沟通的能力,才能做好会计工作。因此,关联职业沟通能力就是一种让学生熟悉关联职业相关知识和技能,练就“知己知彼”的协调沟通能力,以提高学生未来就业适应性的能力。
三是会计现代化能力,会计现代化是会计方法和会计手段的现代化,其中会计方法的现代化是会计方法的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和国际化;会计手段的现代化是会计工具的自动化、网络化。21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将有更多的现代化科技成果运用到会计工作中。21世纪同时又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未来我国经济将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会计作为最基本的“商业语言”,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同样存在实现会计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只有不仅掌握现有会计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洞察我国会计现代化脉搏,跟上现代化发展进程的人,才能胜任未来会计工作。因此,会计现代化能力就是让学生掌握现代化会计方法和手段,紧跟我国会计现代化趋势,以提高未来就业适应性的能力。
(三)会计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我国会计工作的一些老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新问题又层出不穷。只有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人,才能担当起在新世纪实现会计现代化的伟大历史任务。因此,为了未来学生发展需要,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会计专业技术能力和会计社会应变能力外,还应该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开拓创新能力。
一是会计职业观察思考能力。这是一种能够在会计实务中敏锐地发现问题,产生改善现有会计工作既定模式的冲动和“灵感”,进而思考提高会计工作科学性,更好完成会计任务新模式的能力。
二是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能力。这是一种针对发现问题,寻找和借鉴前人相关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以获得启迪,进而丰富补充自己,开拓研究视野的能力。
三是探索发现能力。这是一种针对发现问题,敢于冲破前人思维定势,以会计职业判断,科学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措施,以创造和发展会计理论和方法的能力。
二、高校会计教育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会计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途径主要包括课程教学阶段运用练习、模拟实训、毕业实习、国家职业技能考试等途径。
课程教学阶段运用练习是学生运用教学阶段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教学活动。在会计基础、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审计等主要专业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各阶段,应对重点内容,不仅进行知识测评,更要以运用练习的形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模拟实训是让学生面对企业典型经济业务和财务、成本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未来会计职业岗位工作的模拟训练的实践教学活动。首先,应在“会计基础”课程教学后进行手工模拟实训,以扩大教学效果,并为后续开设的“财务会计”课程奠定良好基础。其次,应在“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后,进行手工和电算两种模拟实训,以培养学生会计核算能力。并为未来手工、电算两种情况下的就业提高适应性。最后,应在“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和“审计学”等课程教学后,进行以“财务预算编制”、“投资决策”、“筹资决策”、“营运管理”、“利润分配”、“财务报表分析”等内容的财务管理模拟实训;以“成本计算”、“成本预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为内容的成本管理模拟实训,培养学生经营活动价值方面的管理能力;以及
以“审计学”为内容的审计工作模拟实训。
毕业实习是学生到企业运用所学知识,并在教师指导下尽可能参加实际工作的实践教学活动,承担着让学生了解企业专业技术工作状况,锻炼工作能力,培养未来工作适应性的重要任务。市场经济新形势下,高校普遍存在“实习单位难找,实习效果难保”的问题,为此,应努力做到:加强学校实习基地建设,对一些难以落实实习单位的学生,给予必要帮助;做好实习动员,帮助学生提高实习的自觉性和掌握融入实习单位,扩大实习效果的方法;以折合工作量安排专业教师承担毕业实习的检查指导工作,以提高学生实习效果。
国家职业技能考试不单是检验、认定考试者专业技术技能水平的方式,而且参加职业技能考试的过程本身也是培养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实践活动。学校应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积极协调,努力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参加诸如“会计电算化”、“会计资格”、“理财师”、“内部审计师”、“资产评估师”、“注册会计师”等专业技术证书考试,让学生从中锻炼提高专业技术技能,并通过获取证书,为将来就业创造更好条件。
(二)会计社会应变能力的培养途径,包括多行业会计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关联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会计现代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多行业会计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对制造业外其他行业会计特点的学习。学校应在一般以制造业为例的财务会计学习后,开设“行业比较会计”、“预算会计”、“银行会计”等课程和进行必要技能实训,以帮助学生了解制造业以及其他行业会计核算特点,增强毕业后到制造业以外其他行业就业的适应性。
关联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对与会计相关的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和与企业会计相关的外部管理部门或单位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学校应在开设各会计专业技术课程的同时,开设“管理学”、“投资学”、“市场营销学”、“经济法”、“税制”等关联职业课程和进行必要实训。让学生学习这些课程的知识和技能不是为了将来他们从事这些职业工作,而是为了增强学生就业后与这些关联职业业务往来时协调、沟通能力,提高就业的适应性。
会计现代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针对会计现代化对会计方法“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国际化”要求和会计手段“自动化、网络化”的要求,而进行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会计方法的“规范化”是指会计具有“标准性、统一性、一致性”要求,而这种规范化,又必然与体现“客观性、有效性、先进性”要求的“科学化”和体现有关法律要求的“法制化”,以及体现国际间“相应性、可比性、适应性”的“国际化”相结合。因此,学校应在开设专业技术课程之外,开设“计算机基础”、“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与会计”、“会计理论专题”、“国际比较会计”等课程和进行必要实训,以增强学生在我国会计工作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潜力,提高就业适应性。
(三)会计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在课余活动及毕业论文写作中也应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培养会计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会计创新能力,首先应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探索奥秘的兴趣,树立科研意识。为此,应要求教师在课堂讲清、讲懂教学大纲要求内容的前提下,努力联系实际,介绍有关问题的当前学术观点和研究方向,并通过学生参与式或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未知的科研意识。
关键词:网络会计:sw03;营销分析;观念创新
基于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平台之上的现代网络会计正以前所末有的速度毕业论文深刻地改变着创业型企业的生产运作方式。作为企业经济管理信息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计信息化系统,是一个组织、处理会计业务,并为相关职能部门(如企业管理者、投资人、债权人、政府部门)提供会计信息、定向信息和决策信息的实体。企业在充分享受网络会计信息化系统所带来的高度快捷和便利的同时,也感受到其带来的诸多新的挑战,其更深远的意义还在于它将引起整个企业组织架构及其制度安排的深刻变革。基于这个认识,本文尝试运用swot营销分析法从会计人员的视角基于网络会计对创业型企业进行了分析。
一、网络会计给创业型企业管理和发展带来的优势
(一)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共享所带来的便捷和高效 保证了会计数据的及时录入和统一存贮,大大减少了单机操作造成的数据冗余,真正实现了会计工作的自动化、现代化,有利于加强对会计信息管理和控制。能够对企业过去、现在、外部和内部的经济信息进行多维化的存储和处理,将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和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融为一体。既给企业管理带来巨大的效率,叉可避免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中确认不真、计量不安、人为歪曲、信息丢失等问题的发生,从而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决策的需要,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
(二)实现了企业经营的网络化管理,大大增强企业财务管理的控制、预测能力。现代企业的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大大加速,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等级管理形成的“信息孤岛”现象抑制了企业的快速反应及决策能力。在网络环境下,企业的组织机构变成了一个自动网络系统,它把一些企业内部的小型团队整和起来进行实时在线管理,实质上足从企业战略管理角度出发,着眼于各子系统资源的最优整合,有机结合成企业会计信息网,用“网络”结构取代传统的“金字塔”结构,使网络会计信息系统自 机融入到以mrp/erp开发出来的信息系统中,大大增强企业财务管理的控制、预测能力。
(三)可实现跨区域、远程财务管理 现达的通讯网络和计算机技术使财务管理可在一个虚拟夺问中进行,这就使得以创新为特点的创业型企业、不在同一地点的母子公司之间超越时宅的远程财务管理在网络会计的平台之卜得以实现。
二、推进创业型企业网络会计面临的劣势
(一)传统“重核算、轻管理”的财务管理思想束缚创业型企业网络会计全面信息化的进程。网络会计要求企业必须根据会汁信息化的系统要求,融合现代管理理论,对会计核算与管理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并依此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但是企业巾的陈旧观念、落后手段、无序管理给网络会计带来很大的障碍,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二)会汁人员甚至有些管理人员不能及时更新观念与知识、提高业务水平是创业型企业面临的现实劣势问题 网络会汁平台筒要一流的会计人员,一流的会计人员水仅要有扎实的、 务知识而且还要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并能运用现代的管理手段。总而言之,急需一批掌握现代电子技术、网络技术、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于一身的复合型会计人才。目前。这种复合型人才还非常匮乏。
三、网络会计给创业型企业管理和会计人员带来的机会
(一)会计信息的披露和获取更加及时 全面和更具针对性。网络会计实时跟踪、人机对话的功能使会计信息的提供更加及时、会计信息的披露更加全面、会计信息的获取更具针对性 交互性。
(二)财务部门内部人员的分工以及组织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集团公脚账务处理职能集中化可取消总账岗位、报表岗位等有关岗位,代之以强化原始数据搜集、审核和传递岗位;可以变成一级核算,促使财务分工扁平化;企业财务实现与企业内部业务的完全协同。这些新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企业管理层判断决策的准确性,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
四、网络会计所面临的威胁
(一)会计信息在传递过程巾的完整性和真实忡问题。互联网环境下会计信息的安全受到r严莺的挑战。所以很难保证信息的完整与真实。
(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性问题。包括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安全成胁和会计软件系统的威胁 ,硬件系统的威胁主要有硬件本身的质量问题、硬件维护不当和外部人为的恶意攻击、机器本身的功能失效、硬件工作寿命的限制等几个方面;软件系统的威胁主要来自于软件本身的设计质量和水平、人为因素对软件系统的恶意破坏、软件使用权限的不当分配或权限被盗用和软件系统产生的会计信息的管理等几个方面问题。
(三)企业内部控制和会计档案的保存存在失效风险问题。
五、swot营销分析后的对策建议——会计人员应进行观念创新。
在网络经济环境下,网络会计所表现出来的宴时性、多元性、集成性、简捷性、动态性、开放性、智能性等技术特征不仅仅是简单的工具置换改变,更重要的是它所带来的对传统会计理念、理论与方法前所未有的、强烈的冲击与反思。对于会计人员来说,首要问题应是不断更新观念,实现观念创新,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理财工作的需要。具体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实现观念创新。
(一)树立市场观念。市场不仅指产品市场,还包括资金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人才市场等。创业型企业的会计人员要摆脱长期计划体制下等、靠、要思想的束缚,向市场要资金,向市场要效益。
(二)要强化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网络会计环境下各种风险加大,如国际资本市场的利率、汇率风险;跨国经营、国际投资业务所产生的政治风险和经济政策变动的风险;无形资产经营风险;跨国审计风险;网上虚拟交易风险。但风险和报酬往往是共存的,高风险才能带来高报酬。
(三)树立法制观念。市场运作要求严格遵守“游戏规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和完善贸易、结算和财务等与会计市场相关的法规时,逐步向国际会计惯例和准则靠拢.强化依法理财的意识,依法核算和监督,使我国的财务上作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论文范文:会计电算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原有的财务管理方式越来越难适应现在的企业发展,因此,企业的会计工作一定要进行改革,企业在不断的实践中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实现了会计核算工作的高效性、自动性以及准确性。电算化在应用的过程中得到了会计人员的欢迎,这样也使得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速度也是非常快的。计算机的不断应用,使得会计核算工作的准确性得到了提高,同时会计核算工作的可靠性也得到了提高。会计电算化在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上也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会计电算化在快速的发展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电算化的质量受到的影响,因此,一定要将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
1、会计电算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1原始数据在录入中计算机对其准确性无法进行判断
会计电算化是使用专用的会计软件,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的输入,计算机是在应用程序的控制下进行工作的,这样然后对输入完成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加工,然后进行数据的存储工作。在会计电算化中,所有的记账、编制会计报表和财务分析工作都是在计算机程序中自动进行的。因此,在会计电算化中只要保证财务软件是稳定运行的,在记账方面就不会出现差错。但是,要实现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就一定要将原始的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在输入原始数据的时候出现错误,计算机是无法进行识别的,这样就会导致以后的工作中都会出现错误,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出现失真的情况。为了更好的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进行原始数据输入的时候一定要做到非常的认真。
1.2操作人员的权限设置不明确
会计电算化在进行操作的时候,对操作人员的权限一定要进行严格的设置,很多的会计软件在操作的过程中都是有无痕化操作风险的,这样就会使得一些人员在进行操作的时候出现错误的操作也很难发现。在传统的会计系统中,对经济业务的每个环节都是有相关的人员进行审核和签章的,这种情况下,会计的信息都是以纸质的形式进行保存,对会计凭证和账簿进行修改是可以从不同的笔迹进行责任的划分的。但是在实行了电算化以后,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就被会计软件取代了,凭证、账簿和报表都是计算机自动完成的,在对计算机进行操作的时候,都会影响计算机输出的结果,而且通过输出的结果是很难对责任进行划分的。为了更好的保证电算化的准确性,对不同的人员要授予不同的权限,这样可以更好的明确责任,同时也可以更好的对会计电算化工作进行管理,在人员权限设置上可以更好的实现企业的内部控制,对每个操作人员的权限进行设定,这样就可以更好的避免系统中的数据被篡改,同时也可以避免操作人员对使用的程序技能型数据库的更改。
1.3会计档案保管方面存在缺陷
现在,很多的企业都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很多的企业在进行会计资料保管的时候都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的,很多的企业将计算机中的会计资料使用打印机打印出来,打印出来的资料在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字迹逐渐模糊的情况,这样的资料在保管中根本就无法达到保存的期限,很多的企业都是采用这种做法对企业的会计档案进行保管的,对计算机中的电子档案不进行备份,这样会导致档案保存中出现不完整的情况。现在对会计档案进行保管,可以通过数据备份的方式来进行,这样在保存时间上是非常久的。
1.4会计分工模式存在着问题
很多的企业在实行了会计电算化后,对会计人员的分工还是停留在原有的分工模式上,这样就使得电算化工作中无法得到保证。在实行了电算化后,很多的财务部门没有对实际的工作内容进行调整,这样就使得电算化系统在实行中,系统的维护和管理工作也是需要会计人员来进行担任的,这样对电算化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可能会出现舞弊的情况。
2、解决会计电算化实施中存在问题的措施和办法
2.1制定严格的内控制度
严格的内控制度是会计电算化信息真实可靠的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目的是使处理同一笔经济业务的人员之间既要相互联系,又要相互制约。同时,严格的内控制度有助于防止违法行为的发生。在实际操作中,人们对于人员职责分工,数据备份和保管,软硬件使用和维护等方面的重要性往往认识不足。因此,强化内控管理,提高会计电算化的科学管理水平是解决电算化实施中存在问题的重要途径。加强程序操作控制,避免错误信息的输入。为了保证信息处理质量,减少产生差错和事故的概率,应采用制定上机守则与操作规程的办法,这是操作控制制度化的具体体现,上机守则主要是对电脑机房内工作所作的一般性规定。加强系统安全控制,限定会计人员的操作权限。这项控制是为了保证计算机系统的运行安全,避免由于外部环境因素导致系统运行错误的不安全隐患,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擅自动用系统的各种资源,以保证各项资源的正确性、完整性。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应加强网络安全的控制,设置网络安全性指标,包括数据保密、访问控制和身份识别等,并且针对企业的特定状况。通过设置防火墙、监控系统来保护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的正常运行。
2.2调整原有的会计人员分工模式
由于会计电算化知识与功能的相对集中,我们必须制定相应的组织和管理模式,明确岗位间职责分工,加强组织控制。即在系统中的各类人员之问进行分工,并以相应的管理规章与之配套。其目的在于通过设立一种相互稽核、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机制来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减少发生错误和舞弊的可能性。
2.3运用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基础数据得不到共享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有的企业财务科使用不同开发商研发的计算机软件,造成结算数据无法直接汇集到财务部门。因此,我们应该在计算机软件上达到统一,不仅仅是财务部门内部的统一,而应该是在全企业的范围内统一使用企业信息系统,使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信息都汇集在一个网络之上,这样,使用者就可以通过登录计算机网络查阅相关数据资源。同时,软件还应预留出数据接口,便于基础数据的导入、导出,真正实现基础数据的资源共享。
2.4提高自身水平,选好软件供应商
电算化软件售后服务质量差有两方面的原因。电算化软件使用者的计算机水平不高,许多非软件方面的问题,如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知识都需要向软件开发公司咨询,导致软件开发公司进行解释时的态度不好,甚至不予理睬。计算机软件开发公司的水平参差不齐,开发出的软件质量高低不等。
3、结束语
摘要: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基础,实现可持续发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展。会计的发展是与经济环境相适应的,必须以全新的思维,探索现代化知识经济形势下的会计观念。针对现代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会计工作和会计创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知识经济;会计创新;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计量
accountancy and its innovation in knowledge-based economy ages
abstract: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developed with the informatization,will keep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development of accountancy is adapted to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 and for the sake of the request of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ages. we should investigate accountancytheory by using comletely newthought.this anticle introduces usnew concepts and thoughts in accountancy and its innovation.
key words:knowledge-based economy; accountancy innovation; accountancy assumption; accountancy principle; ac-countancy calculation
现代知识经济的主要特点(1)知识成为起主导作用的生产要素,其他生产要素都必须靠知识来更新、来装备。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的力量与知识的生产、分配及使用已密不可分,信息产业中的软件产业,芯片技术及微型电子产品等都是“以知识为基础”,“以知识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在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为第1要素,以人才资源为第1资源,知识经济在当今社会发展的生产中主导着经济发展。(2)知识经济是一种知识型资本经济。过去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地位的是农业的土地,工业社会的金融资本,而今主要是知识资本。(3)知识经济以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为基础。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是高科技企业,它们生产销售知识并提供知识服务,高新技术的投入使科学研究为转化生产力提供了保证,也为创新提供了条件。
2 现代知识经济中企业的特点
(1)企业的资产以无形资产为主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无形资产已超过了总资产的60%。知识型企业以科技开发为基础,科技开发费用占其总支出的大部分,科技开发研究的成果以无形资产的形态存在。(2)职工的劳动以复杂劳动为主 知识经济的实现使得所有的经济部门都以知识为基础,都以知识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那些拥有先进技术和最新知识的劳动力群体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生产要素。复杂劳动是知识型企业的主要劳动形式。(3)科技开发是企业的主要生产方式 知识型企业生产销售知识,知识是企业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而知识、信息是科学研究这种生产方式的产物。(4)高风险、高收益是知识型企业的另一重要特征 高科技企业的风险主要有技术风险、市场风险。(5)网络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主要特征 信息化在企业内的使用,缩小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观念,管理者随时可以了解最新的情况,管理决策效率极大地提高。经济组织内网络化涉及生产部门、科研开发部门、财务部门和销售部门,它提供给决策者各种及时有效的信息,同时实现分支组织的信息互享。
3 现代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会计工作
3.1 知识经济对传统的会计基本假设产生了极大的冲击(1)会计主体 在传统会计中,会计主体是指拥有一定经济资源并对这部分资源负责,具有经济业务的独立主体。但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主体的界限将会变得模糊,尤其是在按不同交易事项自由组合经营主体的情况下,一个主体在完成某项经济效果之后,很可能在下一交易事项中按照其资金、技术和知识的要求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主体进行经济活动,这就使得会计主体的认定产生困难。(2)持续经营 按照持续经营假设的基本含义,除非有反面例证,否则就能够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将无限地经营下去,即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不会面临破产清算。由于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主体的多变性,使得人们对一个主体是否在持续经营的辨别上难以分清,再加上企业跨生产、销售、科技的广泛联合(有的是短暂的联合),并随市场要求不断变换联合的对象和范围,“借壳经营”的现象大量出现,因而企业持续经营的假定变得有名无实。(3)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假设本身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一种补充,是指人为地将企业不断的经营活动分割为若干个较短时期,据以结算帐目和编制会计报表,提供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的充分及时供应成为决策致胜的关键。有人提出,将企业各种原始数据直接在网络上提供,由使用者各取所需,即时利用。如果这样,会计分期的假设将毫无意义。(4)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假设包括币值不变(一致性)假设和记帐本位币(唯一性)假设2个附带假设。一方面,“媒体空间”的无限扩展性,使得国际间资本流动加快,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从而加剧了会计主体所面临的货币风险,也冲击了币值不变(一致性)假设。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产品知识含量高,更新换代速度极快,价值变动的频率和幅度极大,一种商品会很快被另一种性能更佳、质量良好的商品所替代,而且贸易壁垒进一步打破,国际金融一体化,这些都会对币值变化产生影响。
3.2 知识经济主要对权责发生制原则和相关性原则提出了挑战(1)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确认的时间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因为权责发生制的弊端不利于反映企业本期现金流量信息,即不适时。而现金流量是现代企业非常重要的一项财务数据,如不能及时反映就不能真实、可靠地反映企业经营业绩,就由于不适时导致不准确,不快捷;同时虚拟企业的收支在同一交易期内完成,收入与费用的确定用收付实现制要合理于权责发生制。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权责发生制不应是惟一的会计核算原则。(2)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提供的信息必须满足各方面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经济环境的复杂化和经济风险的加剧以及投资者的日渐成熟,充分披露将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的各会计报表要在传统会计报表的基础上增加许多非货币性计量的、无形的,但又对企业生存发展和投资者决策意义重大的信息,对于企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及其相关的如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等都要有充分的披露。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传统的会计披露有待完善,和会计相关的信息有待扩充,这就是知识经济对相关性原则的影响。
3.3 知
--> 识经济对会计确认原则的影响(1)对历史成本计价原则的影响 在知识经济社会,由于无形资产在资产中所占比重的大幅度上升,甚至在某些高科技企业中占绝大多数资产是无形资产,所以这就对有形资产特点所决定的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产生挑战,如按历史成本计价,往往会低估无形资产的实际经济价值。(2)对会计确认原则的影响 ①知识经济对收入确认原则的影响。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收入确认不仅包括营业收入的确认,还应包括资产置存收益的确认。②知识经济对会计确认的影响。会计确认是确定一个项能否进入会计系统。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将成为企业财富的最大驱动力,因而对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的确认提上了议事日程。③知识经济对费用配比原则的影响。在配比原则下,费用是在其支出的效用真正发挥作用时而非相关现金的支出时予以确认的,这样,在费用的确认中就存在着不适时的问题。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及时、准确的信息就是财富,因此现有的费用确认方法将受到冲击。
4 知识经济下的会计创新
4•1 知识经济时代会计工作创新的必要性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工作之所以重要在于不仅仅反映经济现实,描述经济发展过程,更重要的是能反馈经济信息,作为经济发展的助力器,推动经济发展。知识经济重智力、重知识,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创新化的新的经济模式。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源成为企业核心资源,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后,会计将以多种属性计量计价和多元记账为主要特征。会计以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为目标,使企业能够适时作出决策,成为市场竞争中的强者。因此说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信息与企业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会计信息应当有助于包括融资战略、技术创新、市场营销等在内的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制定。同时也应有助于加强财务、成本、资金、人才、质量等各方面的管理工作,为各项职能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做好参谋,当好助手。其次,会计信息应当有助于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发挥其预警作用。据有关资料统计国外科技领先企业的管理上所需信息有70%来自会计部门。这足以说明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信息是影响企业管理层决策成败的关键。
4•2 知识经济下的会计创新途径知识经济替代工业经济是一次跨时代的革命,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形成并发展于工业经济时代的财务会计工作,在许多方面将逐渐显示他的不适应性。面对知识经济对会计的影响,唯一的选择就是迎接挑战,认真研究它的科学框架,进行会计创新,以满足经济时代对会计的新要求。
(1)构建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会计模式。现有的会计模式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它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因而在新的形势下,它遇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会计目标、会计观念、会计管理体制、会计规范体系等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与知识经济格格不入的倾向。会计模式的构建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它要求按照知识经济的要求,对会计模式的各个组成要素赋予新的涵义。
(2)研究和引入新的计量手段。由于知识经济时代会计计量重心要从财务资源转向知识资源,其中的最大障碍就是会计计量问题。传统的计量手段已不适应知识经济要求,因而在计量手段上需要革命性的变化。在会计系统中引入多重计量手段,因不同会计事项性质而选择不同计量手段,否则只能使会计陷入困境。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已经由于知识经济外在环境的变化而不能准确地为投资者、债权人提供相关的可靠的信息,而必须是几种计量模式并存,择优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
(3)尽快将人力资源会计纳入财务会计系统。随着高科技产业的形成,人力资本即无形资产和智力资本必将取代自然资源和货币而成为经济主体。因此会计工作必须确立新的观念,同时拓宽理财的范围。人力资源的构成是以智力为基础的无形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人力资源的拥有是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劳动者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必然要寻求最能发挥作用的空间,人力资源的流动和重组,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是经济时代遵循“人本管理”规律和客观要求。人本财务管理是与“以物为中心”管理相对应的。它的核心是要理解、尊重,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知识资本的时间、空间范围将比财务资本要宽广得多,财务人员要适应这种要求,就必须拓宽自己的视野,把知识资本延伸到企业外部范围的内容都纳入核算的范围(如环境报告等),这样才能符合知识经济的要求。
(4)变革财务报告在现代企业中,传统的财务报告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为核心,采用通用、规范格式。它反映了定期、定量、但并不完整的财务信息。知识经济时代,传统财务报告所能提供的真正有用的信息似乎越来越少,因此财务报告的内容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拓展;①知识资本信息。知识资本信息主要包括企业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本等智力资本信息及其相关的权益和费用。②社会责任信息。③非财务信息。④未来信息。⑤公允价值信息。⑥分部信息。⑦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等。
会计审计毕业论文范文一:网络会计审计模式分析
(一)网络审计下的审计理论要素的重新思考
网络审计是随着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出现而产生的,是经济活动网络化、虚拟化的产物,也是现代审计发展的崭新阶段。面对网络审计,原有的审计理论要素,如审计对象、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主体、审计技术、审计风险以及审计准则等面临新的挑战,需要我们重新加以思考。
1.关于审计对象
审计对象是指审计所要考察的客体,即被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和作为提供这些经济活动信息载体的会计报表及其他有关资料。随着电子商务的网络化经营发展和虚拟公司的出现,使网上实体通过网络将成百上千的人联结在一起工作,他们可根据业务的需要自由重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可以是投资融资关系、技术协作关系和购销关系等,即使这些企业间的关系是松散型的,也可以通过网络在很短的时间内,以网上协议的形式整合成企业联盟,当然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解散联盟。于是,会计客体就变得模糊,审计客体因之变得复杂,审计客体的外延需要重新界定。从交易费用理论看,审计对象(站在被审单位的立场上看,即为交易主体)的边界不清,不仅增加交易主体的交易费用,也会增加审计风险和审计费用。所以,网络审计的客体具有动态性和虚拟性,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充分地认识到,审计的客体具有适时改变性。
2.关于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是指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下,人们通过审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目的和要求。原有的审计目标仅局限于在装订的账、表上,亦称“有纸化”的信息载体上查错防弊,对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对审计对象的真实性和公允性、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和评价,其目的是为审计委托人服务。然而,在电子商务活动中,通过互连网和通讯技术,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以及企业与政府间的联系更加广泛和深入,信息资源具有共享性和经济活动具有开放性,网络审计的目标将主要通过“无纸化”实现,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扩展,诸如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的审计、人力资源利用状况的审计、政府调控职能实现程度的审计、顾客对企业满意程度的审计以及网络技术本身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审计等也将成为审计目标。
3.关于审计范围
审计范围是指针对特定审计对象所开展的审计实践活动在空间上所达到的广度。在原有审计中,审计范围要依据不同的审计对象和审计目标来确定,总的来看,审计范围较狭窄、封闭。而在电子商务活动中,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一个宽阔开放的系统,会计信息处理处于一个开放的空间范围,涉及到交易关联方的各个方面;同时,由于其资源的共享性,能访问会计信息以及接触会计信息的人可能涉及到整个网络用户,当然,对涉及企业商业秘密的信息仍有所限制。网络用户,尤其是使用上市公司信息的用户,出于不同的动机,可能采取恶意操作行为,增加了网上行为的控制难度。因此,承担不真实以及非法数据的责任人就不能局限于被审单位,交易双方以及相关的社会公众都将被列入审计范围。总之,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任何一项审计业务,都是建立在互连网平台之上的,审计活动面向网络。可见,网络审计的范围已被大大拓宽。
4.关于审计主体
审计主体是指实施审计监督的执行者,也就是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在网络审计中,首先建立和完善能够在网络下实施对被审单位及其相关信息进行审查、监督和提供鉴证服务的审计机构;其次,必须构建完善的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系统。同时,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审计人员应该是一种复合型、全方位人才,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现代会计理论和审计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知识和现代商贸理论,并能熟练地从事计算机硬件、软件的操作和维护。更为重要的是,由于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的不断更新,审计人员应该具备终生学习和不断创新的能力,以适应网络审计发展的需要。
5.关于审计技术方法
审计技术方法是为了实现审计目标,在对被审单位实施审计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手段,它是顺利完成审计工作、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企业在网络化经营中,由于会计数据的极大电子化和会计控制的局部程序化,直接造成了审计线索的“不可见性”。因此,必须应用数据库技术对会计数据进行可靠、完整地保存和管理,借助单机系统或工作站,对会计数据进行快速、准确地加工和处理,利用网络和通讯技术对会计数据进行安全、有效地分配和传输。这样,网络审计必须完全依赖于计算机和交互网络。在网络审计中,审计人员利用审计接口软件来获取原始数据,利用审计抽样软件来进行样本抽取,利用审计分析软件进行各种数量关系的配比分析和数据查询,利用数据仓库技术来进行分析,利用审计专家系统进行审计推理与判断,并通过数据挖掘、样本抽取、异常项目调查、数据分析与处理等方法进行测试、检查、分析与核对。由此可见,网络审计下的技术方法已大大突破了原有方式下所运用的审计技术方法。
6.关于审计准则
审计准则是用来规范审计人员执行审计程序,获取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出具审计报告的专业标准。在网络审计中,由于审计对象、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主体、审计技术方法等发生了重的变化,需要对现有的审计准则体系重新进行审视和思考。审计准则体系中的有关准则应该体现电子商务下网络审计的特点,通过制定相应的、更切合实际的准则,更有利于规范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并规范网络审计工作,从而提高审计质量、最终形成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
7.关于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是指被审单位的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一般认为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在电子商务活动中,由于会计数据处理的电算化,在计算机辅助系统的控制下,其本身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得以基本保证。因此,固有风险基本上被控制,并呈降低的趋势。但是,由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开放性和网络化,使得会计信息资源在极大的范围内得以共享和交流,这无疑将审计工作置于一种被动的风险之中。例如,存放于主机内的会计信息被他人非法拷贝和篡改;会计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竞争对手截取和恶意修改;计算机病毒和网络黑客的肆意侵袭,会威胁会计数据的安全,严重时可能导致会计信息系统的全线崩溃等。可见,会计数据的安全、完整性控制难以得到保证,从而使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的水平呈上升趋势。所以在网络审计中,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控制的难度加大,实施的审计风险控制措施也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二)网络审计的风险与防范管理
随着网络审计的产生与发展,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新环境下的风险,与传统审计风险相对应网络审计风险指的是审计人员网络技术对有关信息系统进行审计后发表不恰当的意见的可能性。
1.网络审计的新型审计风险
(1)篡改数据,不留审计线索在网络环境中,数据的电子化并以磁介质为主要存储载体,这为舞弊者或攻击者对原始数据进行非法修改和删除,且不留篡改痕迹成为可能,这将无法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给审计监督带来了风险。(2)信息丢失主要有三种原因:一是运行间的断电和死机等故障;二是计算机病毒破坏;三是人为的毁损。(3)黑客侵入和数据失窃计算机黑客为了获取重要的商业秘密、数据资源,经常用IP地址欺骗攻击网络系统。黑客伪装为源自内部主机的一个外部站点,利用一定的技术进入目标系统窃取或破坏数据。(4)职责分离不恰当引起内控失灵在网络环境下,如果对数据维护、系统管理和数据输入、数据核对确认等岗位不作适当的分离,就会有人利用网络的弱点故意修改数据、舞弊或窃取秘密信息从中捞取利益。
2.网络审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为了有效地降低网络审计风险,必须采取相应的防范和控制措施
(1)应用审计软件,对相关网络系统进行实时跟踪
首先对被审计单位的网络系统进行评价,并利用专用的审计对比软件,将存放于数据库不同地址的同一种数据进行自动比较,以形成相应的记录文件,并对有差异的文件数据进行详细审查;其次对被审计单位的自动检测数据库软件和恢复软件进行审查和评价;再次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异常贸易,通过网络进行预警提示,以降低审计风险。
(2)建立审计服务信息库
审计人员可将被审计单位的有关信息,通过网络建立一个完善的大容量的信息库,这些信息包括被审计单位的背景资料,最新动态和一些以前审计的档案信息,以便以后开展审计时查阅和运用,这样将可大大减少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相应地降低了审计的风险。
(3)加强对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进行审计
在网络中运行,信息的安全性即可靠性和保密性构成了审计的风险防范和控制的重点。首先对网络系统职责分离情况进行审查,遵循的原则仍为不相容职责必须分离,但侧重对数据的输入、输出,软件开发和维护及系统程序修改或管理等之间的关系处理进行审查;其次对被审计单位网络结构进行分析与评价,以确认防范黑客侵入的能力;再次对被审计单位的系统容错处理机制,安全管理体制和安全保密技术等作深入的了解,以评价其系统安全性的等级,从而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
(三)网络审计的法律环境
由于网络时代社会的信息化加大了社会的不确定性,著名的摩尔定律所蕴涵的正是这种不确定性,由于法律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共识,它在规范社会经济的运作,控制社会的不确定性上具有无可替代的功能优势。因此,在网络经济中法律的重要性将更为凸现。作为一个经济服务领域,审计首先要充分利用和维护已有的适应于自己的法律体系,作为维系共同利益的法律屏障,这些法律主要包括刑法、民法和商法等;其次,审计服务由于要处处体现其独立性,从而存在其自身的特征,因此迫切需要一套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法律来规范,这就需要建立起规范网络审计的审计准则。就新的审计准则而言,必须做到既有独创的一面,又有沿袭传统的一面,说它独创性的一面,主要表现在规范审计企业的网络信息系统为中心的一整套制度以及电子版本的业务约定书、管理层说明书、审计报告等电子文件的合法化,这些制度具有浓厚的网络特色,这与传统审计准则具有明显的区别;由于网络审计在审计独立性、客观公正以及审计的职业道德等方面仍然类似于传统审计,并且有时还离不开实地审计的参与,所以在规范类似审计方面可以适当的沿袭仍适用的传统审计准则。基于上述网络审计法律环境的建立,网络审计的运作将更加规范,更有保障。
总之,在企业网络化经营的过程中,审计人员为了加强对经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审查和监督,必须“上网”,利用互连网络技术来建立审计专用网络,实施在线式和连续审计,对企业所进行的业务是否真实、合法,所提供的商品或劳务的信息披露是否完整、可靠,以及对网络系统是否采取足够的安全措施等进行评价,并提供意见,从而实现网络化会计信息处理、财务管理与网络审计综合运用。
会计审计毕业论文范文二:会计审计与质量审核分析
1.会计审计分类的差异分析
对会计审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考察,从而作出不同的分类,这有利于加深对审计的认识,从而有效地组织各类审计活动,充分发挥审计的积极作用。对质量审核一般进行简单的分类,对分类没有什么目的性。分析:GB/T19011对质量审核的实施时间分类上有一定困难,因为质量管理在事前没有可以操作的、详细的审核办法,而且风险分析目前使用还不广泛,事前审核的效果没有足够的判定依据。在实践中,组织可以对自身进行有意识的事前审核,以确定组织的风险并加以控制,使组织的流程更好地运行,提高组织的效率。
2.目标的差异分析
2.1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包括存在和发生(existenceandocc-urrence)、权利和义务(rightandobligation)、估价或分摊(valuationorallocation)、完整性(completen-ess)、表达和披露(presentationanddisclosure)等5个方面的认定。
2.1.1存在与发生认定是指资产负债表所列示的资产、负债、权益在资产负债表中确实存在;损益表所列示的各项收入与费用在会计期间确实发生。
2.1.2权利和义务认定是指会计报表中记录的各项资产确实属于公司所有或被公司所控制;会计报表中记录的各项负债确属公司应履行的义务。
2.1.3估价或分摊认定是指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等要素均按适当的金额列入会计报表中。所谓“适当的金额”是指这一金额的确定不仅遵循了一般公认的会计准则,而且在数学上的处理也正确无误。
2.1.4完整性认定是指所有应该在会计报表中列示的交易和项目都确实列入了。
2.1.5表达与披露认定是指会计报表中各项目分类正确、会计原则选用适当、信息披露充分。审计人员必须深入了解管理当局对财务报表的认定,因为这些认定是确定具体审计目标和制定审计程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审计人员的基本职责就是确定被审单位管理当局对其会计报表的认定是否有理由和根据。为获得审计证据以证明被审单位管理当局对其会计报表的认定,审计人员必须针对每一项认定制定具体的审计目标。一旦为实现审计具体目标取得了足够的证据,审计人员就有理由确认被审单位管理当局的认定是合理的。表2给出了每一项认定对应的具体目标,即实存性、权利和义务、准确性、分类、截止、详细匹配、可变现价值、完整性、表达和披露九项。值得注意的是,管理当局的认定与具体审计目标之间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更详细一些。
2.2质量审核目标
质量审核的目的是确定审核应完成什么,这些目的与受审核方密切相关,而与其他方面均无关系。分析:质量审核的目标较之会计审计目标有较大的不同,尤其在实存性和完整性方面的要求,在具体的实践中应注意。质量审核本身要求所有证据的实存性,但不要求一定是客观的证据。完整性要求在质量审核中基本上都会被忽视,这与质量管理要求一致,因为质量管理中要求识别过程,但没有要求所有的已发生的过程均详细记录。经济管理中为避免严肃的规则被践踏,明确要求所有的已发生的交易过程均必须翔实记录。由此,我们可以在质量审核中引入部分完整性的要求,如要求对一些过程在不同的时间进行完整性记录等。表达和披露在会计审计中是有相关要求的,在质量审核中要求比较含糊,不同的审核人员表达和披露的同一个实例将会出现较大的差别。各组织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明确质量审核表达和披露的标准和要求。其他的不同方面,由于经济管理和质量管理的不同情况,无选取的必要。
3.审计工作底稿与质量审核记录的差异分析
3.1审计工作底稿
审计人员从接受审计任务开始,到出具审计报告为止,对整个审计过程中的各项工作都应做好记录。这些记录反映了审计人员所执行的具体程序、进行的分析判断、收集到的审计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和审计意见,构成了审计工作底稿。全部审计工作记录和获取的各种资料,是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工作、完成审计任务的重要工具,也是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的直接依据。编制和获取审计工作底稿是整个审计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审计程序的实施、证据的收集与分析过程其实就是审计工作底稿的形成过程。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要求:资料具体、详略得当、结论明确、格式规范、标识一致、记录清晰。
3.2质量审核记录
质量审核记录是阐明所取得结果或所完成活动的证据,根据这些证据审核人员进行评价,得到审核发现,结合审核目的后得出审核结论。审核记录要求:完整、准确、简明和清晰。分析:作为质量控制和质量检查的重要手段。相关工作记录在会计审计和质量审核中都有特别的作用。对审计和审核人员的能力、个人素质、业务技能、实践经验及水平都需要相关工作记录来证实。由于质量审核没有如会计审计一般需要更多的数据,因此,分析判断就显得不是很充分、明显。会计审计的意义较广泛,需要提出审计意见。而质量审核的意义仅针对被审核方,因而不一定有审核意见,而质量审核必需的审核发现也仅仅是可以识别改进的机会。在这方面,实践中可以提出较多的具体要求,以充分显示质量审核的强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