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课程与教学论论文

课程与教学论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3-24 03:21:5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课程与教学论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课程与教学论论文

篇(1)

热学课程论文教学形式与作用一、引言

《热学》是物理学中研究物质热运动及其有关性质和规律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物理学专业本、专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热学》课程在实验基础上,通过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和方法的引导,培养学生进一步学好物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主要内容包括:分子动理学理论的平衡态理论、输运现象与分子动理学理论的非平衡态理论、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与熵、液态与固态、相变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既要帮助学生迅速掌握大学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努力养成刻苦踏实、勤于思考的良好学风,又要为后继课程的学习作好业务、思想和心理上的准备,还要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有关科学研究、应用开发、教学工作等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目前《热学》课程的教学中,课程论文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探讨课程论文教学的相关研究课题也逐渐开始得到重视。课程论文要求学生在掌握物理学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调查研究,适当了解这些基本概念与规律以及它们在生产技术、特别是高技术领域中的应用,注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特别是当代物理学前沿以及当前高技术领域中物理问题的兴趣,引导和激励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和责任感。教学方法的改进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在课程论文的实施过程中重视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把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于造就新世纪人才,使学生终生受益。

二、课程论文的基础

课程论文实际上是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热学》课程的教学应当把重点放在打好基础上。如果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雄厚,基本功扎实,再加上广泛涉猎与深入钻研,专业课就能学得好,理解得深,在将来从事高新科技领域的创新工作时就上手快,回旋的余地也比较大。况且,“热学”课程在传授系统物理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掌握物理学中的思维方法与工作语言。这样,尽管有些基础物理知识从表面上看似乎并没被直接应用,但这却会影响到学生的工作方法、思维方式以至世界观,当他们以后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时会在潜意识深处起重要作用。总而言之,《热学》课程的基础还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方法,离开这些基础去谈课程论文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课程论文的形式

课程论文的形式灵活,不仅包括论文、调查报告,还包含有实验研究、实物制作等多种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告知、提问等多种提示方式引导同学自行深入研究,常见的课程论文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解题方法的探究,通过对一个例题或习题的多种方法求解,使得学生对相关概念、原理、方法掌握得更透彻;二是实验探究,例如,当讲解到气体玻一马定律与盖・吕定律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相关实验来验证上述定律;三是调研报告,例如在讲解卡诺循环这一知识点时,可让学生调研、总结目前市场上热机的工作原理与工作流程等;四是理论模拟与分析,例如讲到相变这一知识点时,可以通过理论分析各种相的稳定性。五是合理的估算,例如气体动理学理论里输运现象中的气体黏度公式,查普曼和恩斯库格曾用不同的高深理论得到相同结果,它是个级数,由前几项可得系数约为0.499,而如果充分考虑速度住留的简便方法,很容易就得到此系数等于1/2,又如通过对小无极分子估算分子间力的有效作用距离与平衡距离的半经验公式,再如可以用标准大气模型中数以千计的数据,考虑地面凹凸不平的影响,可求出精度较高的大气粒子总数,然后与用均质大气模型、等温大气模型或者地面大气压强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从而总结出估算行星大气粒子总数的简便方法;目前“热学”课程中有一些概念和提法在学术界实际并未完全统一,有的甚至还是有争议的,例如:任意逆循环的制冷系数的定义,等热容过程与多方过程的差异,卡诺循环的概念以及回热式循环与非回热式循环,等等。遇到这些内容时,就在课程讲授中把各家的观点都原原本本地告诉学生,同时也介绍自己的看法,然后让学生独立进行研究,自由思考,自己做出合理的判断。

四、总结

《热学》课程论文的目的是使得学生通过热力学宏观定理与微观模型的学习,建立把宏观现象与微观模型进行联系的物理思想方法,掌握对事物的实验――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在此基础上,采用问题探讨与课程讲授、主题讨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教学论文为载体,实现《热学》课程的互动研究型教学,重视学生能力素质培养,通过精心设计方案,全面加强各个环节,合理运用各种方法手段,形成视野开阔、理论联系实际的特色风格。用搞科研的态度对待教学,积极开展教学论文的教学,从教学有关领域挖掘课题开展科研,再把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与科研两者有机地相结合。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引入了这些从教学有关领域挖掘课题开展科研所取得的成果,身教言传,课程里就会充满了研究与探索的特色和风格,使学生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逐渐受到熏陶,养成勤于思考研究、勇于提出自己独立见解的良好习惯,并为学生发展其科学研究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创造了良好的学术环境,使得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学校理科本科专业基本培养规格和教学基本要求(I).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59-60.

[2]张辉,陈振乾.“高等传热学“教学的改革实践[C].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06.172-175.

[3]高崇伊.改革“热学“课程教学加强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3,(3):34-38.

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改革;课程改革;钻井与完井工程

一案例教学的定义和科学内涵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既不是编出来讲道理的故事,也不是写出来阐明事实的事例,而是为了达成明确的教学目的,基于一定的事实而编写的故事,它在用于课堂讨论和分析之后会使学生有所收获,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目前,国家层面已经高度重视其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和《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3号),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培养质量,教育部于2015年5月7日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教研〔2015〕1号)(简称《意见》)。《意见》将案例教学定义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案例为基础,通过呈现案例情境,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理论、形成观点、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或模式)。传统教育中教师主要采取灌输方式教授知识,即学生以被动方式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式重传授而轻参与、重理论而轻实践,高等教育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并未主动参与进来;而将案例教学融入到传统教育中,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不足,尤其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将课程理论学习与实践过程结合起来可以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掌握理论、形成观点、提高能力,应当注意:案例教学更加侧重实践,而并非传统教学中所说的实际;案例教学并不是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模式,而是融入传统教育形成优势互补,从而改善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

二案例教学在工程科学的应用现状

(一)案例教学的作用和功能

刘刚认为案例教学的作用机制包括:知识来源扩大机制、学习内容优化机制、学习效果改善机制[2];郑淑芬认为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促使学生学会学习,还有助于提高学生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3];黄辉认为案例教学能够磨练心智,培养能力,拓展视野,并使其掌握更多的方法[4];丰晓萌认为案例教学可以更好的激发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还可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5];总的来看,案例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并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案例教学在工程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近年来,一些工程科学、自然科学学科开始探索案例教学新模式,肖细元探索了案例教学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中的应用[6];李杰研究了案例教学法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7];郭锋等探讨了案例教学在工程研究生课程《现代材料分析方法》的应用[8];王永生探索了工程科研案例在本科生课堂教学中的应用[9];安蓉和王梅提出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案例来改善教学[10];杨佩娟提出在《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模式[11];总体来看,案例教学并未在工程科学课程教学得到推广,目前主要处于应用探索阶段,而且仅在非常有限的工程科学课程中进行了探索。

(三)案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案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但大都集中于经济、管理、商业等社会科学学科。例如,王应密和张乐平分析了全日制工程硕士案例教学资源库建设相关问题,还指出了案例教学应用应该注意的相关问题[12];郑淑芬认为教师仍然是案例教学的重要基础,教师要把握好精选教学案例、积极的课堂引导和多元的评价考核3个环节,还要处理好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关系、理论知识传授与案例教学的关系、认知活动和非认知活动的关系[1]。经过梳理不难发现,目前关于案例教学在高等教育中应用的相关研究非常丰富,但基本上属于经济、管理、商业等社会科学学科,其在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学科的应用非常罕见,其在石油工程相关课程的应用更是鲜见报道。将案例教学应用于工程科学课程教学,将面临如下主要问题:(1)准确认识案例教学的功能和作用,明确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这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2)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融合问题,即合理的实施方式,如何将案例教学融入到传统教学中,毕竟教学过程中不能独立开设课程;(3)案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问题,良好的教学资源库是案例教学的关键基础,没有丰富的、适宜的案例素材,案例教学难以有效实施,事实上,这是案例教学的基本载体,也是限制案例教学在工程科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的主要因素;(4)教学效果的后评估、改进、完善与推广。在教育部出台的《意见》中明确了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推广案例教学的任务,事实上,大学本科生毕业后再工作岗位承担了更多的实践类工作和任务,因此,高校培养的更多的本科学生也应该加强案例教学的推广,通过案例教学弥补学生课堂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的不足。

三课程特征及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一)课程特点及教学业绩

《钻井与完井工程》课程是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专业本科生核心主干课程,课程全部学时为56学时,其中课堂教学50学时,实践教学6学时。课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井身结构设计、钻井液、钻井液工艺技术、岩石与钻头、钻井工艺技术、井控技术、井眼轨迹测量与控制技术、固井、完井方法以及储层保护技术、环境保护及HSE等。课程立足于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同时与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改革同步,为学生提供较宽的知识基础和再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在工程平台上解决问题的能力[13]。为了实现该目标,与该课程配套的教学环节有实习、开放实验和工程设计,相应的配套教材有《钻井与完井工程生产实习指导书》、《钻井与完井工程开放实验指导书》和《钻井与完井工程设计》。通过多年来的教学与实践,现有的《钻井与完井工程》课程内容不断更新,在强调应用基础理论、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同时,重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适当介绍油气井工程方向的最新工程技术。课程注重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完整性和实用性,便于引导式教学和学生自学,从而形成了现在较为合理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监测和评价体系,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4年《钻井与完井工程》被评为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自2012年起实施了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立项建设,2016年获全国首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称号。

(二)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钻井与完井工程》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工程科学课程,课程学习中涉及大量非常重要的工程实践类理论和方法,例如,井身结构设计、水力参数设计、钻柱设计与校核、套管柱强度设计与校核、井控设计与实施、井眼轨迹设计与控制等,这些内容也是该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尽管课程配套有实习、开放实验和工程设计等结合实际的环节,但这些环节与课程学习往往需要学生课后独立完成,而且与理论学习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使得学生对于关键理论的掌握深度不够,学生很难独立开展工程设计或设计质量不高,迫切需要改进或弥补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短板。依托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项目,已经引进网络课堂、MOOC、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微课等形式多样的新型教育模式进行课程改革,但是,这些新型的模式并未完全解决课程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的问题;同时,《钻井与完井工程》是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也有必要进一步丰富现有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其始终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为此,提出引入案例教学方法,以工程实际案例为载体,通过整合和利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MOOC和微课等手段进行工程设计、施工案例情境的重现,将《钻井与完井工程》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互补。在建立了系统的案例教学方法并构建了完备的案例教学库之后,可以将案例教学库与网络课堂、MOOC、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微课等有机结合,采用多种形式将《钻井与完井工程》的工艺原理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更加直观、更加清晰、更加明确地掌握相关知识,最终达到改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目的。

四课程案例教学实施方式探讨

(一)案例选择

实施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挑选案例的数量和质量是否能满足课程学习的需要[14]。《钻井与完井工程》课程涉及诸多设计与控制方面的实践内容,相关的实际工程案例也很多,但并不是每一个案例都适合课程教学。教学案例不仅要符合目标的要求,而且要结构严谨,具有可质疑性和思考性[14]。为了能够成功实施案例教学,首先,必须根据课程特点精心设计、挑选和收集案例素材;其次,应注意案例是否具有代表性,主题是否鲜明突出,是否有重要意义;再次,判断案例的难度是否适中,由于实际工程案例往往非常复杂,过于复杂的案例会超出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能力范围,也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最后,确定案例所涉及的情景是否有综合性[14]。《钻井与完井工程》是一门系统的工程科学课程,具备相互联系的完备框架体系,案例的选择应结合实际情况尽可能多的涉及关键的知识点,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理论、形成观点、提高能力。

(二)案例整理与案例库建设

选择恰当的案例后,不能直接将其应用于实际课程教学,而是需要精心设计、加工整理和归类,以形成教学案例库。在《钻井与完井工程》课程教学中,根据课程特点、教学目的、教学形式和案例内容,可将案例归类为如下几种类型。1.讲解式案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说明某一概念、模型、方法或实际问题而使用的案例。例如,为了讲解井身结构设计理论依据,可以采用讲解式案例,在课堂上讲评或演示给定孔隙压力和破裂压力剖面下如何才能成功钻达目的层,还可以在这一过程中恰当地穿插课堂互动,以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2.讨论式案例:为了巩固学生对重难点的学习效果并检验学生水平而使用的案例。例如,讲解溢流压井方法时,可以给定一口比较复杂的溢流井案例,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给出决策方案进行处理,不同学生会采用不同的压井方法(循环法、司钻法和工程师法),这样就能得到不同的结果。讨论式案例适宜选择有一定的针对性和难度并且有不同意见和结论的案例,假设案例过于简单则不会引起争论,会导致学生会失去兴趣;假设案例过于复杂则会超出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能力范围,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因此,具有多样性、结果复杂且难度适中的案例,价值越高。3.基于虚拟仿真平台的互动式案例:为了完成真实实验不具备或难以完成的实验教学任务,西南石油大学已经建立起了一套较为系统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和功能较为齐全、规模初具的油气开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该中心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借鉴先进的教学平台开展互动式案例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实时或离线观摩教授或工程师进行工程实践,还可以让学生在平台上进行模拟实战,该平台可以满足学生单机或网络实践的多重需求。对于《钻井与完井工程》课程,可以采用虚拟仿真中心的钻井工艺放在模拟系统、交互和漫游式井控虚拟系统、钻井工程设计与分析虚拟现实系统3套系统进行互动式案例教学,可以满足观摩式和实战式教学的双重需求,网络在线功能还能满足学生课余自主学习与探索的需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案例导入

案例的导入的模式有很多,如案例设疑法、案例比较法、案例讨论法、演示观摩法、严肃游戏互动法、问题导入法、故事导入法、多媒体导入法等等[14]。根据《钻井与完井工程》课程特点,主要针对井身结构设计、水力参数设计、钻柱设计与校核、套管柱强度设计与校核、井控设计与实施、井眼轨迹设计与控制等几方面建设案例库,这些案例的导入主要采用案例设疑法、案例比较法、案例讨论法、演示观摩法、严肃游戏互动法进行案例导入。一方面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等相对传统的载体,另一方面可以配合网络课堂、MOOC、微课、虚拟仿真平台等形式多样的新型载体。案例的导入不仅仅只是用于课堂教学,还可以满足学生课余自主预习、学习和创新的需求。

篇(3)

乔纳森认为计算机作为学习对象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学习计算机科学知识、学习计算机基本技能、学习计算机对社会的用途和影响。信息技术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灵活创新,对于相同的知识点,在完成所要求的学科目标的前提下,要根据不同的学校环境、教师特长和社会背景等,创设不同的情景任务进行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或参考书所提供的材料。

二、与其它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和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这是一种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整个知识建构过程中起着主体的作用。教师、教材和媒体等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起着不同的作用。教师在学生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起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的作用;教材提供的知识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则是用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进行个别化或协作式探索、巩固知识和会话交流的认知工具。

三、研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

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计算机作品的形式完成任务。研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题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习和社会有机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发展。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看,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进行一般性指导。

以“制定旅游规划”课程为例,该课程的教学对象为郑州旅游职业学院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二年级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旅游管理知识与相关技能。通过该项课程的开展,可以使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更加灵活的应用到实践中去,从而获得更多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

该课程的教学过程是:

1.教师先设定教学情景:“五一”是旅游的好时机,同学们结伴出游,假设目的地为北京、上海和广州,请设计一个经济、快捷、收获最大的7日旅行计划。

2.教师为学生下达任务、通过单元活动各小组制定自己的线路和旅行计划,并说明理由。

3.学生分组进行曲网络环境下的协助学习。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自行分工,分别负责查询路程、时间票价、预测可能的收获、记录数据和整理数据、比较并计算结果。

4.各小组整理讨论结果、收集、归纳活动可能存在的问题,最终形成文字报告,并在同学面前展示。

5.全体同学交流汇总。

这种教学模式属于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方案的学习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旨在把学习融入到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之中,让学习者积极进行探究和发现,以学生获得新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标。方案完成的过程也是学习者学习活动进行的过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对各学科教学应用基于方案学习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获得新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能够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同时还能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问题的解决为核心,涉及问题解决方案的设计,资料收集与分析,调查研究并得出结论的过程。其优势是在重视学习者学习知识的同时重视学习者能力的培养。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具体的探究过程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在研究型课程中较适合采用这种教学模式。

四、结束语

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质和潜力,这要通过一定的培养方式或培养途径才能发掘出来。在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中应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就千方百计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学模式的选则还要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科特点。总之担任这项工作的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只有不断进行探索研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才能使这种课程改革适应时代要求,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晓东.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俞明学,刘文明.创造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余胜全,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篇(4)

“卓越计划”启动已经有一段时间,各高校对各专业本科阶段的“卓越计划”培养方案进行了探索。课程设计是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工程实践的实践教学活动。由于全国各高校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课程设计的课时不同,教学条件不同,教学模式与具体的教学方法也存在差别,因此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可供参考。由于核类专业的特殊性,普通高校利用大型核设施进行实践培养存在一定的困难。根据“卓越计划”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目前该专业主要选用一些具有工程应用的软件开展课程设计,比如mc-np软件、flunt软件、matlab/simulink软件、pctran软件、fortran软件、labview软件等。目前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开展的主要课程设计有反应堆物理课程设计、屏蔽计算课程设计、核电仿真课程设计、电子电路课程设计、反应堆热工课程设计等。从社会需求以及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专业人才的目标来看,目前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的课程设计还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如下:(1)课程设计的题目和内容跟工程实践联系不够密切,缺乏新颖性和挑战性,学生没有兴趣完成课程设计,亟待更新。(2)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缺乏灵活性。以往课程设计都是教师先讲解基本原理与方法,然后学生开展课程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讨论、互动、引导、激发和案例驱动,学生在面对具体实际问题时,往往感觉无从下手,有的学生无法完成课程设计的任务。(3)考核方式单一。以往课程设计的成绩主要由课程设计报告内容决定,不可避免地存在照搬、照抄他人的现象,成绩评价缺乏标准和透明度,使得课程设计效果不理想。因此,围绕“卓越计划”的要求,合理构建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更新课程设计的内容,改进课程设计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加强课程设计过程监控和改变考核方式都极为必要。

二、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研究

针对目前课程设计现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从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精心选取课程设计题目

为了提高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必须及时更新课程设计题目。根据以下几个原则选取课程设计题目:(1)按照课程设计大纲的要求选题,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符合教学要求;(2)根据学院教学条件选题,需要具备合适的设计工具完成课程设计;(3)题目内容与专业课程相关,通过课程设计更好地巩固专业理论知识;(4)选题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背景,能在以后的毕业设计或是以后的工作中用到。根据选题原则以及结合学生所学知识我们选用了一些多样化、实用性并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题目。比如,对于反应堆物理的课程设计,我们精心设计了采用MCNP程序进行栅元、组件的临界计算并设计了一个小堆芯的题目;对于核辐射探测方向,设计了采用MCNP程序计算不同探测器探测效率的题目;对于核电厂运行仿真,设计了采用MATLAB程序或者FORTRAN程序来实现核电仿真等。这些多样化和实用性的课程设计题目,加强了核专业特色,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转变课程设计教学方法

抓好课程设计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以前课程设计的教学方法大多是指导教师先讲解课程设计的原理和过程,然后学生自己完成作业,教师不能把握学生是否掌握了课程设计的全过程。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指导教师采用了图书指导法、讲授法、问题驱动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在课程设计实践过程中,指导教师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作用,采用启发性教学,要求学生亲自参与课程设计的全过程。对于不同题目,教师介绍基本原理、设计要求、设计方法、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后,要求学生自主思考去完成一个类似的题目,检查学生是否理解课程设计过程,同时也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完成同一个题目。指导教师注重讲解一些典型的例题,指出在设计过程中容易出错误的地方,以便学生吸取经验,尽量减少设计错误。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教师注重在大思路上进行引导,不干预具体的设计方案和设计细节,把关和解决疑难问题。例如:反应堆物理课程设计采用MCNP程序对组件进行临界计算,指导教师首先让同学们课前查阅资料,了解典型的组件类型、不同类型组件结构上的差别和组件组成等基本知识;然后指导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怎样利用MCNP程序实现核电站15×15燃料组件临界计算的例题。课堂中教师重点讲解MCNP程序输入inp文件每一个部分的作用,然后让同学们当场运行MCNP程序,掌握作图及其生成输出out文件等基本运行操作。同学们运行完后,指导教师再讲解out文件的每一个部分,告诉同学们怎样看输出结果。讲解完例题后,教师要求同学们当场实现大亚湾核电站17×17燃料组件的临界计算,同时设计不同可燃毒物的布置方式,掌握不同可燃毒物布置方式下结果的变化趋势。每个做课程设计的同学都拥有一台电脑,可以单独完成作业,如果有什么问题和想法可以与同学或教师交流。指导教师全场监控每个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并作为课程设计考核内容的一部分。做得好的同学,老师当场给予表扬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碰到问题能够自己想办法及时解决的同学也会获得表扬,同样会获得较好的成绩。指导教师除了注重学生独立完成课程设计的能力,同时也注重学生的协作创新能力。比如设计一个小堆芯可能有多种方案,输入文件的代码量不同,同学们可以分成小团队讨论后确定一个方案,团队每一个人完成方案的一个部分,最终实现小堆芯的临界计算。总结几年的课程设计教学经验,采用图书指导法、课堂讲授法、问题驱动和讨论法等教学方式,可以明显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

(三)转变课程设计考核方式

以前课程设计的成绩主要由课程设计报告和平时成绩决定,课程设计报告占了大部分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课程设计报告可能存在抄袭的情况,指导教师无法判断,成绩评定很有可能不公平,这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学生只注重课程设计报告内容,不注重课程设计过程。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课程设计成绩评价的公平性,课程设计成绩改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30%、实践操作40%和课程设计报告30%。(1)平时成绩30%,包括考勤成绩、学习态度和课堂纪律。考勤采取签到的形式,上课前签到一次和下课前签到一次,保证学生在上课时间能全程到课学习;学习态度主要包括上课回答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情况;课堂纪律是指指导教师严格要求学生,严禁玩游戏和玩手机等,只能做与课程相关的事情,保证学生充分利用好上课时间。(2)实践操作40%,指导教师注重对课程设计每一个环节的考核,包括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问题的方式、查找资料的能力、编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课程设计报告30%,成绩包括书写格式、完成情况和创新性等。课程设计最后一般会有附加题,因此设计报告成绩也包括附加题完成情况。成绩评定的方法在课程设计上课前就告知学生。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方式对学生认真开展课程设计工作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

三、结语

篇(5)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以理论讲解、课堂作业和期末考试来评价成绩,使学生处于为应付考试而学习的被动局面,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使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出现不同程度的科学研究方法问题。

1.学位论文大量抄袭,研究方法错用、误用和滥用现象严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是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科研方法,设计和完成科研工作的一个综合表现。体育专业学生普遍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及意义认识不足,其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过于简单,对毕业论文的设计与写作内容了解不全面。加之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答辩及成绩评定标准过于宽松,个别教师的责任心不强等原因,多数本科生毕业论文大量抄袭原著文献,将教科书的内容、网上下载的文章和已毕业学生的论文等资源作为毕业论文的内容。在本科生毕业论文调查中发现,采用文献综述和总结性评述类的约占51.2%,通过课题设计,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撰写的有价值的论文很少。由于本科阶段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不足,使体育专业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学位论文也存在研究方法上的错用、误用和滥用现象。对此,我们必须深刻反省,用科学的态度审视体育科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2.投稿论文选题不当、写作格式不规范。投稿论文是研究者将科学研究成果公开发表的一种形式。与学位论文相比,其审查通过的标准和条件会更加严谨、更具科学性。在投稿论文中因存在选题不当、题目大而空及写作格式不规范等问题,使体育学术期刊对稿件的录用率低至10%,体育类核心刊的录用率更低仅为5%左右。而且,不仅是体育专业学生,甚至体育专业领域的教学与研究人员中也存在应用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类似缺陷和不足。

3.申报的科学研究课题缺乏新意、理论依据不充分。目前,各级体育科学研究课题的种类及数量不少,但由于课题申请者所掌握的国外文献不足、信息交流少、学术视野窄、不了解各学科前沿动态、选题仓促及科学研究方法不当等原因,有不少选题重复、内容缺少新意、理论依据不充分、实践价值和经济效益不高等现象。这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体育科学研究的课题设计质量须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4.体育专业学生的科研能力的评价不高。科学研究能力反映一个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能力,也是评价高校教学工作与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汪元榜对全国部分高校体育专业本科生、教师及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及体育教师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的满意度均达到70%以上,而对科研能力的满意度还不到34%。本科生认为自己科研能力好的只占11%,近90%的学生对自己的科研能力不满意。这说明,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急需解决的迫切问题。

5.课程内容严重老化,开设的时机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目前,我国22所综合性大学的多数体育专业研究类课程开设时间较晚,除几所学校在三年级第一学期之外,普遍都在三年级第二学期或者四年级第一学期才开设科研方法课。而且教材内容严重老化,主要罗列各项内容的一般操作方法,还达不到技术的层面,可参考的专著和书籍也少。最为明显的是,在国外作为科学研究方法的经典专著,体育专业研究生及体育科学研究者必读的Thomas和Nelson合著的《ResearchMethodsinPhysi-calActivity》一书,自1985年以来已第4版,而国内还未见该著及相关内容的翻译与报道。以致对国外前沿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不充分,体育科学研究很难与国际接轨。

二、实践性教学过程

体育专业毕业论文作为学校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和评价学生体育基础理论、运动技能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熟练掌握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能够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也是一门应用课程。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和目标、教学内容和时数等具体内容,对课堂讲解内容及实践性教学内容进行详细的分解和系统整合,可使实践性教学成为系统的科学研究过程。

1.课堂讲解内容及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安排。本课程教学时数为32学时,因尚无实践课程时数,在课堂讲解中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必须对实践性教学内容进行分解,使实践性教学过程的实际操作部分作为课外作业来编排。实践性教学的实际操作部分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依据课程内容及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思路,在32学时内将每个单元的内容进行单独的实际操作和练习,课程结束后利用课外4周时间,将全部内容系统的整合和融会贯通,形成实践性教学模式。

2.实践性教学的基本模型。实践性教学过程从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始,至参加论文报告结束。其具体过程可包括学生寻找问题、设定问题、检索文献资料、整理分析及写出论文等内容。同时,全班同学也参与每个人的科学研究活动,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通过相互交流、互相提高,使课程教学真正成为一个科学研究的互动平台。另外,任课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实践性教学过程给予认真、切实的建议和指导,使学生完成的科研论文不仅包含科学研究的因素,而且写出的论文符合科学论文的写作格式和规范。

3.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通过本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改革,使学生基本掌握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经过写作论文的系统训练,大多数学生在了解本课程分解单元内容的基础上,掌握课程全部内容的有效衔接和使用,使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目标。同时,通过论文写作过程,学生不仅掌握论文写作的格式和规范,而且也学会在学术会议上进行论文报告的形式,为学生的毕业论文的写作提供良好的基础训练。学生认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他们真正学到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学会阅读论文、设计研究计划、撰写论文和报告论文。另外,参加学生论文报告会的教师也认为,本课程能够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创新性,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的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也可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及建议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以体育教育专业2年级蒙语授课班的学生为实验对象。目前,许多专业课程还未开设,学生的专业理论和知识水平还不高,对体育领域相关内容的了解不足。为此,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1.采用课堂讲解和实际操作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到的内容仍然停留在书本知识层次,还不能升华或转换为具体技能。因此,要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精心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使每个独立单元内容变得更加具体且具有可操作性。通过了解和熟练掌握不同单元的内容及具体操作方法,为各单元内容的整合和相互衔接做好准备工作。然后按照科学研究方法的系统过程和程序,将课程内容与实践内容相互链接,课堂讲解与实际操作同步实施,使学生能够对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更加透彻,明确重要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熟悉科学研究的全过程,这样才能使学生切实提高运用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综合能力。

2.编写“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蒙古文教材。“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尚无蒙古文教材,采用汉语教材作为主要参考书,对汉语水平不高的蒙古族学生来说,首先遇到语言这一个难题。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蒙汉语双语教学,使学生理解课程内容的同时,也学会阅读相关科学研究的汉语文献。因此,编写“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蒙古文教材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针对计算机蒙古文软件普及率不高,撰写蒙古文论文存在文字输入及编辑等困难,学校图书馆应免费提供计算机蒙古文文字处理软件等相关操作平台。

3.建立和提供蒙古文文献检索系统。体育相关领域蒙古文论文及参考文献甚少,加之缺乏蒙古文文献检索系统,学生检索文献还需要传统的图书馆文献检索,费事、费力,又不全面、不系统,为论文的写作带来不便。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学生收集蒙古文文献,还要学生学习和掌握在CNKI等学术网站检索论文的方法。对此,学校图书馆应建立和提供蒙古文文献检索系统。

4.增设论文写作课程。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其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实用性、工具性和实践性意义。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理解课程相关内容、熟练相关操作,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其应用本课程所学内容的综合能力。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本课程开课前,可增设“论文写作”课程,通过有效的论文写作训练,使他们的论文格式及内容的表述更加科学和严谨,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水平。在此基础上可以采用让学生撰写论文的教学形式。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及文献、整理和分析资料、依据科学论文的格式及写作规范,撰写课程论文,并通过公开的论文报告会评定成绩。

篇(6)

1.1教师人员安排不合理

尽管我国相关教学大纲规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应当由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项规定执行过程中遇到困难。目前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高级职称的教师都在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过程中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首先,毕业论文(设计)课程对教师知识的储备和运用要求非常高,青年教师由于工作不久,从事一线的教学工作时间较短,在科研和教学方面都与老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诸多困难。其次,部分高校对于毕业论文(设计)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定位选修课,学校以及学院对课程教学的投入的精力和关注度都不够,更不可能为青年教师提供专项的进修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恶性循环。

对于高级职称的教师特别是教授而言,时间和精力的缺乏成为制约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而且还必须具备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教学工作。由于高级职称的教师特别是教授或是承担着较为繁重的科研工作,或者担负着行政领导职务,常常无法保证或投入过多的精力进行教学工作,特别是毕业论文设计还是一门选修课,教学的质量往往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1.2相关专业教材缺乏

教材作为承担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到教学水平的提高。目前,就全国范围内而言,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材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就相关教材数量而言,专门针对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材可谓凤毛麟角。由于公共管理专业在国内开设较晚,加之相关高校对课程的定位偏差,直接导致了国内从事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材编订的人员有限。由于缺乏相应的教材,许多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课程的教材往往采用政治学或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教学资料,其内容缺乏公共管理专业所需的专业性、实用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其次,就仅有的几部教材而言,教材内容普遍存在滞后性和非针对性。在这些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材中,有的教材侧重于经济类管理,缺少针对性;有的侧重于政治学,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还有的教材内容严重滞后,不能随国内外公共管理专业的迅速发展而不断更新,许多方法和事例难以满足当前公共管理专业的本科教学要求。

1.3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滞后

目前,相对滞后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直接影响着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第一,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现阶段,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仍未摆脱普通课程教学的窠臼,缺乏针对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自身特点的教学创新。教师的教学方法局限于知识点的讲授,并没有注重通过将知识点的理论与现实社会的实践有机结合,而是空洞的说教,一旦遇到具体的写作,学生就无从入手。因此,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仅仅停留和局限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已经很难适应时展的需要。第二,教学手段单一僵化。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应该结合公共管理专业和本科论文写作的双重特点,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研意识。而现在的教学仍然停滞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依旧单一僵化。教学、教材和课件依然是主要的教学手段,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强,被动地依赖教师,部分学生需要教师的亦步亦趋的督促式指导,不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当前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提升的路径探析

2.1明确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目标

设置公共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应当依据教育部对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有关规定,结合各自学校自身公共管理专业发展的情况制定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目标。就目前而言,应当突出强调它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必修课地位,引起师生们的重视。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总目标应定位为:“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要求,结合顾客——学生的要求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建立毕业论文(设计)各环节的质量目标,达到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最终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高水平的知识运用、技能的培养和创新精神、开拓创新能力和学术道德的培养”。①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在教师的教授和帮助下,通过学习了解毕业论文的基本属性和特点,逐步掌握如何进行论文选题、如何撰写开题报告、资料的收集和信息的检索、论文的结构和撰写规范,论文的修改和论文的答辩等相关问题,最终确保学生能够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2.2优化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综合运用能力的基础。针对当前公共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构成的现状,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其一,针对教学和科研相对欠缺的青年教师而言。未来公共管理专业的青年将逐步实现高学历,科研能力将成为青年教师的强项,教学经验的不足可以通过逐步的教学实践得以弥补。因此,未来青年教师无疑将成为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学的主力。而就现阶段而言,首先,高校有关部门应当积极为青年教师提供一个锻炼和学习的机会。教师作为特殊的职业,其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恰恰需要平时的摸索和锻炼。其次,学校、学院可以聘请校内外一些学历较高、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通过这些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不仅可以减轻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压力,而且培养和锻炼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其二,针对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老教师而言。老教师科研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他们参与到毕业论文(设计)课程中来,对于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水平和质量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就现阶段而言,由于老教师承担着相对繁重的科研任务或行政任务,而毕业论文(设计)课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部分学校强制让这些教师承担这门课程,其教学成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目前最优的解决路径是老教师和青年教师共同参与毕业论文课程的教学工作,老教师更多的是对青年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而青年教师直接参与到教学的第一线,形成多层次和多元化的教学梯队,既达到了锻炼教师队伍的目的,又扩大了学生与教师在学术、科研、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交流的空间,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深远的影响。

2.3更新专业教材内容

当前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材的针对性、时代性和实践性不强,教材多侧重于经济管理类或政治学类教学,脱离了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教学要求。为了改变目前教学的现状,相关部门应联系开设公共管理专业的高校,组织本领域的专家学者根据我国高校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编写不同公共管理专业领域的教材,提高专业教材内容的适用性。教材应当服务于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目标:首先,在理论层次方面上,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必须明确作为本科毕业论文的共性特征和作为专业学科的个性特征。教材必须明确毕业论文在公共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目标,并为教师的教授提供一个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教科书,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学习论文写作的教材。其次,在实践能力方面上,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熟练掌论文的选题、开题报告的撰写、资料的收集和信息的检索、论文的撰写规范,论文的修改和论文的答辩等相关问题。并且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实现将四年所学知识与实践问题有机结合,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学术科研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2.4改进教学方法

公共管理专业教学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将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实践。因此,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必须将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运用有机结合,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以学生实践为核心的现代教学模式,取代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首先,对于教师而言,在授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觉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实践意识,使得教学活动逐步由“re-ceptive”向“creative”转变。专业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然后指导学生为解决问题进行文献检索,相关论文阅读,思考分析,并将问题解决方案以小论文形式提交等。这一过程既是培养学生的论文意识,提高写作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能力的过程。”

篇(7)

科研素质是理工科类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科研素质从组成要素来看,主要包括科研意识、科研态度、科研知识和科研能力4个方面。科研意识是科研素养的基础,有了科研意识,端正了科研态度,丰富了科研知识,再加上动手能力的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具备了上述条件才能够真正地开展科研实践活动,进而帮助学生们将课堂知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科研素养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需要贯穿于整个本科阶段教学中:(1)在课程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阅读课本之外的课程的相关知识,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关注一些热点的学术问题,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这对于培养其科研素质是大有好处的;(2)进行“课程论文”训练,根据课程性质,以小论文、读书报告等形式代替传统的作业,为学生最终撰写毕业论文提供“练笔”的机会;(3)科研实验研究是学生毕业论文中最重要的环节,是课程实验的综合运用,因此,应重视日常实验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完成实验,独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4)进行科研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工作单位的科研条件,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或课题,了解科研基本方法及流程。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培养科研意识,使学生逐渐认识到科研对护理专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2重视相关课程教学

目前开放教育护理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设计了护理科研方法、文献检索、护理伦理学这三门课程,它们与毕业论文写作直接相关。护理科研方法主要介绍护理研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包括科研选题、科研设计、资料的收集方法、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护理论文的撰写等内容。文献检索课程主要介绍医学文献检索基础、图书馆信息资料利用、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以及文摘数据库检索、引文数据库检索、全文数据库检索、特种文献检索、因特网医学信息资源检索以及医学文献的综合利用。护理伦理学课程主要介绍护理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及护理实践中有关伦理学的问题。护理科研方法是毕业论文写作的指南,文献检索是毕业论文写作的工具,护理伦理学是毕业论文写作的伦理规范,这些课程虽然各有侧重,但都是从撰写科研论文的理论知识上进行教学,为撰写论文打好基础。但这些课程往往被学生看做是可学可不学的“选修课”,直到写作论文时才发现这些课程的重要性。这些课程的学习,除了提高学生的认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例如,对于护理科研方法课程采用参与式教学,让学生跟随教师教学进度,同步进行训练,指导学生如何选题、科研设计、资料收集、统计分析、撰写论文。学生在课程结束时,每人完成1份开题报告及相关课题综述,既作为该课程的考核依据,同时也是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始。文献检索课程采用理论教学和上机操作并重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护理伦理学主要采用案例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学习科研中涉及的各种伦理问题。

3提高毕业论文写作的规范性

毕业论文写作的规范性与论文的质量密切相关,护理论文有其固有的格式,写作应符合其规范。学生往往由于对这些要求缺乏了解造成所写论文的结构和格式不符合要求,给自己和指导教师都带来很大的困扰。因此,提高论文写作的规范性显得尤为重要。护理论文主要有科研论文、文献综述、个案报告、经验总结等形式,在学生论文写作时,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护理论文的范文,这些范文可以是护理类期刊上的高质量论文,也可以是往届学生的优秀论文。制定统一论文写作的格式和毕业论文答辩的要求和评分标准,刊印成册,发给毕业年级学生,在手册中尤其要对论文写作格式的细节问题做出详细要求,如图表排列、格式、字体字号、参考文献格式等,使学生在撰写论文时遵循统一的格式和要求,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让他们了解毕业论文答辩的要求和评分标准,使学生处于主动的地位,把毕业论文写好。此外,由于学生大多是初次写作论文,往往语言不得体,叙述不简洁,词不达意,对医学术语表达不规范,因此还需注意语言的简洁、规范。

4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

毕业论文的撰写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过程。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启发,认真阅读文献,精心选题,广泛收集资料并反复修改初稿,完成定稿到答辩。在论文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不仅教给学生论文写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严谨、科学的学术态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毕业论文完成的质量与指导教师密切相关,必须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在论文指导中的作用,具体的措施是:

(1)建立指导教师遴选制度和激励机制。

根据陈玉平等的调查显示,学生希望论文指导教师科研能力突出、教学经验丰富、理论水平高,同时要有责任心,关心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并乐于帮助,并且能有充裕的时间指导学生的论文写作。根据这些要求,建立指导教师的遴选制度,对教师的职称、科研能力、指导论文的效果等方面做出详细要求,同时引入竞争机制,竞争指导,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另外,启动激励机制,对于论文指导效果较好的教师,给予格外的物质及精神奖励。

(2)指导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指导方式。

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论文过程中,主要的方式有面对面指导和非面对面指导。在学生开始论文写作之前面对面的集中指导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论文撰写的基本格式,科学地进行科研设计和规范地书写毕业论文。除此之外,在学生写作论文过程中,指导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安排1~3次的面对面指导。开放教育学生基本都是在职人员,工作生活比较忙碌,大多数人很难经常与指导教师见面进行讨论,那么选择一些非面对面的指导方式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常见的方式有电话、QQ、电子邮件等。随着开放教育的深入发展,我们还将建立基于网络的毕业论文交流指导平台,教师和学生将通过这种专业化的平成论文指导和交流。

(3)做好教师指导论文的过程监控工作。

论文指导过程一般都要几个月以上,对这一过程的监督往往是管理的“盲点”,因此,除了要求指导教师做好指导记录之外,管理部门可以通过举行开题报告会,听取学生开题报告从而了解教师指导情况,也可以召开指导教师交流会,由指导教师汇报指导情况,还可以召开学生座谈会,由学生反馈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通过这些方式,及时了解情况,对未对学生进行认真指导的教师进行撤换。

(4)加强指导教师的培训。

指导教师虽然都具备一定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但仍然需要不定期对教师进行统计学、英语、文献检索、论文写作和教育学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

5加强毕业论文交流和总结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