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

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7-31 23:26:4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

篇(1)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策略和思考

 

1.大学生人际交往重要性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的过程中,通过交流而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大学生作为完整的社会个体,需要具有丰富的人际交往关系,包括校内与教职员工,同学间的交往关系和校外与社会成员、群体间的交往关系。

人际交往关系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刻的意义。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学家戴尔?卡耐基曾说过:一个人的成功,15%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85%靠人际交往和相互关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爱与归属的需要,纳入其需要层次理论并放在重要位置,突显的便是人际交往与和谐的关系。2008年,山东大学社会学系在高校毕业生招聘会现场做了1500份问卷调查,显示出用人单位最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在当代亚洲成功学权威陈安之的成功公式“成功=知识(30%)+人脉(70%)”中,人际关系(即人脉)也占了70%。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身心健康的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和完善;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现代人才观的要求。

2.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现状

大学生朝气蓬勃、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策略和思考,喜欢接触新的事物,孤独,脆弱,竞争,烦恼,奋争,责任似乎成了90后大学生的代言词,他们思维独立自信,但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经济独立意识差,心理抗挫能力弱;他们运用网络沟通信息,但是内心较为空虚。他们置身于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渴望通过人际交往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身各方面发展的需要。但一些大学生并不擅长与人交往,甚至因人际关系不良导致心理扭曲,继而引发严重行为问题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正如一些报道指出的那样,近年来大学生因不会人际交往和沟通导致心理问题,进而走向自杀的人数逐年上升,因人际关系不协调而引起的犯罪现象也逐年增加。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是社会心理学的一大研究热点。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对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大学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是社会化过程的一个里程碑,是走入社会前的最后准备。一项针对当前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调查显示,有41.98%的学生认为人际交往能力训练对找工作有特别的帮助;有高达34.8%的人通过择业,感到人际交往能力是自己特别欠缺的素质。上述表明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问题不容忽视,所以将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作为90后大学生的必修课势在必行!

3.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策略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认为大学生人际交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自我中心、自我封闭、控制他人的愿望、讨好与敬畏心理,反抗与嫉妒心理、怀有偏见、过分自卑、过分期待、性情孤僻、敌对与猜疑.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除了上述心理因素外,还包括社会、家庭、教育观念等带给大学生的影响。另外,应试教育、家庭教养方式、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以及高校管理上的疏忽等也影响着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

(1)正确认识自己策略和思考,改善不足

无论是80后还是90后的大学生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他们的社会化程度较低、基本的人际交往(基本的社交礼仪等)能力,矛盾化解能力等缺失。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多处于学生的交际范围之内,与社会上其他人交流机会相对较少;另一方面是由于当代的他们并没有完全的认识自己,或者说是明明知道自己的缺点但是并不改正。他们过分自信,总觉得自己想法多,理想大,孤傲、自尊心强,不愿意去理解接受别人。有些人的想法过于偏激,缺乏坦诚,过分地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正确认识自己,不能够做到取长补短。而且网络化程度的加强也影响着他们,虚拟世界中的交际也在他们的人际关系中占了相当的比重。这种网络化的交流为大学生现实生活中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竖了一道无形的屏障。网络一定程度上让他们规避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或者说是一定程度上过于扩大了自己的优点,缺点却被忽视了。所以,不管作为学校还是家长都应鼓励他们多在现实世界中交流,让其在现实交流中去更多的认识自己,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只有摆正了良好的与人交往的心态,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劣,积极给予,用真诚、坦诚和赤诚之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用适当的人际交往策略去处理人际交往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2)提升自己,培养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

他们处在信息交通发达的时代,网络、电视等便捷的信息接收渠道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们关心国家政治,经济,想法颇多,但是部分与现实差距相当大。作为教育者应该努力让学生学会如何去抓住现在,更好的把握将来。要在大学阶段策略和思考,自由时间更多的时间里去合理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不管是专业素养还是人文素养的提升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良好的专业素质的建立有利于自信心的建立,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充分的自信,愿意主动与人交流。如果把人际交往比喻为运动的齿轮,那么良好人文素养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剂。人文素养的提升有助于他们更多的懂得宽容、理解,懂得去付出,另一方面良好的人文素质有利于他们去更好的沟通和交流,散发更多的人格魅力,提高人际交往的成功率和吸引力!

(3)提高人际关系的重视度

要有效地提高人际交往,鼓励学生参与更多的人际交往,不仅需要学生本人的重视,更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重视。人际交往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早已不容忽视,可是现在社会对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的重视度并不是很高,多数学生都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建立人际关系,他们缺乏有力的引导和教育,不能妥善处理人际交往中林林总总的问题。作为高校有着不容忽视的责任,要努力培养好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做到游刃有余,提高他们事业的成功率,而且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良好心态的建立和压力的舒缓。学校开设相应的课程并提供各种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学习和了解人际关系处理方法。作为学生要把人际关系作为大学里的必修课,主动去了解、掌握人际关系的技巧和注意事项,有目的的去培养自己人际关系素质,敞开心扉,取长补短,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发挥己长,用人格魅力吸引别人策略和思考,从而能更好的建立起牢靠的人际关系网。作为家庭,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庭也应该担起大学生人及往的重要角色,有目的的去培养他们,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质,积极乐观的心态,善于理解、宽容的个性以及懂得牺牲的品质。社会上的每一个人也应该为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和建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营造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交往氛围,让真诚、互助、友爱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每个人在交往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改善人际关系,加强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都有重大意义。总之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大学生人际关系具有时代性,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展望未来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实证和理论研究,将从更新的视角和更广阔的视野、采用更先进的方法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与对策[EB/OL].(2008-12-22).百度网.

[2]陈龙图.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构建策略探讨[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5.

[3]王春玥,李楠.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综述[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

[4]安洪鹏.大学生人际关系取向调查[J]. 法制与社会,2009,3.

[5]莫兴文.浅谈人际关系的建立[J]. 科技信息,2007,11.

[6]钟维悦.浅谈如何构建和谐的大学生人际关系[J].中国商界,2010,7.

[7]郑杭生.和谐社会与社会学[N].人民日报,2004.

[8]戴尔?卡耐基.人性的弱点[M].机械出版社,2004.

[9]黄乾玉.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J].教书育人,2007.

[10]李燕冰,骆风.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生活素质的影响[J]. 广州大学学报,2004,4.

[11]哈贝马斯.张博树,译.交往与社会进化[M]. 重庆出版社,1989.

[12]卜长莉.人际和谐与社会和谐发展[J]. 学习与探索,2005,6.

[13]樊富抿,张翔.人际冲突与冲突管理研究综述[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14]王宏维.加强道德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人际和谐关系[J]. 广东社会科学,2003,6.

[15]张林英,姜雪丽.论人际和谐与人际关系道德[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5.

[16]全国十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篇(2)

论文关键词: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激励

美国着名人际关系学大师戴尔·卡耐基曾说过:“一个人的成功,15%由于他的学识和专业技术,而85%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这一语道破了人际交往和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但在现实中很多人忽视了这方面,尤其是高校中的贫困大学生,由于多方面原因,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问题的概率更大,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重视这一问题。本文拟从何以对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进行心理激励的角度,对此问题做一探讨。

一、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正处在渴望友谊、渴求交往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他们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有利于他们人格的发展和完善,有利于他们全面成长成才。然而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特别是贫困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存在着较大心理困惑。

(一)人际交往的认知不足

在人际交往时,交际双方必须要有良好的认知和认同,必须要客观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和他人。贫困大学生由于受已有的经验、价值观念和家庭条件的影响,在人际交往时,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认知偏差,从而影响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

贫困大学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与城里学生相比在文娱活动方面又没多少特长,这使得他们内心不免产生失落感,久而久之就把自己封闭起来,始终与他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并怀着戒备心理,对他人的言行也过于敏感,生怕别人贬低自己。由于这些顾虑,使得贫困大学生很难与他人进行正常的交往。

(二)人际交往的底气不足

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建立在平等交换的基础上,交换的不仅是物质的,也包括信息、情感、地位等。由于贫困大学生因物质条件有限,在人际交往时,从外在形象到内在心理,都会出现底气不足的心理困惑。具体体现在:

第一,自卑心理,因家庭经济拮据,在生活水平上无法与其他同学相比,在人际交往中,也不愿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导致他们处于人际交往的半封闭状态,从而影响他们的正常交往。第二,焦虑心理,受生活环境的影响,贫困大学生对涉及自身和家庭问题的时候特别敏感,他们渴望与其他同学正常交往但又担心达不到良好的效果。内心与实际行动产生冲突导致贫困大学生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从而与他人产生情绪对立致使人际关系产生问题。

(三)人际交往的技巧不足

一个人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技巧。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技巧上也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由于自卑,在人际交往时,贫困大学生常常处在被动状态,总是等着别人来接近自己,这种守株待兔的惰性心理,阻碍了他们进一步与人交往。其次,由于戒备心理较强,贫困大学生不愿意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情感,敞开心扉的告诉他人,这无形中拉开了自己与周围人之间的距离,使自己处于一种孤立状态。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时存在羞怯、封闭、猜疑等不良心理,导致很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导致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出现问题的原因

贫困大学生之所以在人际交往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所导致。

(一)社会因素

一个人的成长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出现问题与社会的影响密不可分。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已成为社会的价值中心,甚至人的感情也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商品化,人际交往也难免受到这些经济因素的渗透,这种负面的导向也加剧了贫困大学生对金钱的渴望,在人际交往时也表现出更看重物质利益的倾向。另外,社会中一些善意的资助由于实施不当或扭曲,使受资助的贫困大学生心理上感觉资助更像施舍,这就不免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从而间接的影响了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生活环境,对一个人的交往心理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对贫困大学生更是如此。

一方面,贫困大学生的家庭经济较为困难,因此对自己未来期望值较高,一旦在学业上遇到挫折时,容易产生自卑和焦虑心理。另一方面,部分贫困大学生来自单亲家庭,或者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父母迫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成长,导致贫困大学生容易存在人格缺陷和抑郁心理。

(三)自身因素

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出现问题,固然与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不无关系,但个人因素则是影响人际交往的内因。

首先在自我认知方面,一些贫困大学生对自我的评价偏低,没有正确的看待他人和自己,当人际交往出现挫折时,又往往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归因于自己的贫穷,从而在人际交往上会变得更加消极。其次,在性格上,一些贫困大学生性格较为内向,在行为上比较孤僻,因此也就很少参与公众活动,这无形当中减少了与他人交往的机会,使得自己的朋友很少,有些被孤立。此外,一些贫困大学生对周围的人和环境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常常独来独往,也不想搭理别人。

篇(3)

一、人际关系研究综述

1.人际关系相关概念界定

(1)从广义看,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社会中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切方面”。显然,此种定义没有解释出人际关系的特殊性。从狭义看,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2]。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接触,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从而在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3]。

(2)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人际适应。人际交往是一种主动的、活动的过程,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协调行为的互动过程”[4]。“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并且在相对平衡的过程中,又相互促进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5]。人际适应是“个体在进入新的生活环境时。主动调适自己的心理观念和行为模式去适应新的社会群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过程。相应的,人际适应不良的产生是由于个体无法根据变化的社会环境主动地应对变化了的人际关系”[6]。

2.人际关系研究现状

(1)研究内容。人际关系的思想、观点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而真正对人际关系进行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那时对人际关系的系统试验研究,主要侧重于分析人们生产活动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以便调节组织中的人际关系,据此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现有研究表明:人际关系的质量对儿童青少年的社会技能、自我意识、学业成就和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促进儿童青少年的社会技能、自我意识的发展及学业成绩的提高。[7]

(2)研究方法,对人际关系的研究始于实验法,即霍桑实验。实验法的最大缺点是人为控制性,难以真正考察到人的心理状况,实验结果推广度不大,研究者继梅奥之后主要是进行理论建构,有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论,麦格雷戈的X―Y理论,以及勒温的团体动力学理论,等等。这些理论建构为人际关系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推动了人际关系研究的发展。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综述

1.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现状

人际关系是所有大学生都必须面对的直接的、现实的关系,所以自然也就成为影响或制约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温海芳认为:“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学生个性全面和谐的必要条件,也是其获得知识,开创事业,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可靠保证。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和水平,是素质教育重要内容之一。”[8]人际关系状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相关。[9]国外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身心健康,能够促进学业的进步;不良的人际关系常引起心理失衡,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如:焦虑、空虚、心情压抑、抑郁,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倾向。协调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生活幸福,有利于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有多种人际关系、有亲密联系的人最长寿;人际关系的崩溃与自杀、精神反常有密切联系。

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的处理过程中所面对的主要焦虑与困惑有以下几种。

(1)交往与学业发展的平衡、学习与发展智力,长期以来被视为大学生的主要任务。这种观念自然也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在观念中常常不自觉地把交往与学业发展对立起来,担心过多的交往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会影响学业的发展,因而缺乏处理人际交往与关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竞争与人际关系的协调。大学生一方面在青年人所特有的理想情怀的导引下渴望着纯洁的友谊与情感,另一方面又面对着由于无法避免的竞争而深恐加剧人际关系的紧张与复杂程度。这种复杂而矛盾的心态,使得当代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与交往处理过程中踌躇不前。

(3)交往伤害与自我保护等。在人际关系中,交往者的身份、背景、动机,以及交往目的都必然会渗透到交往的过程之中而影响人际交往的结果,并对交往者的心理带来重大的影响。这种日益复杂并极有可能造成交往者情感损伤的人际交往,会使大学生在交往与自我保护之间产生一定的焦虑与困惑。

三、研究结果

1.性别与大学生人际关系

男生人际交往的质量明显好于女生,可能与社会环境、传统文化对性别角色的不同预期,以及男女生的性格特点有关。我国传统观念认为男性是独立的、有理性的、积极勇敢的、进取的、不屈不挠的,而女性则易感情用事,是消极被动的,有依赖性和顺从性,因此在人际交往中男生往往处于主动地位,而女生则比较被动。另外,女大学生普通有这样的性格特点:依赖性强,理想化色彩浓郁,在人际关系中总希望对方迁就自己多一些;情感易外露,喜怒哀乐形于色;情绪体验深刻细致,环境的细微变化、他人一句不经意的话都会反复思量想得很多很远,甚至伤感痛苦;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并常常以他人为镜评价自己,做出消极的判断;由于心眼小、喜欢夸张地评价人或事,相互之间就会产生误解,不良情绪因此进一步加深,导致了同学之间存在隔阂,形成更深层次的孤独和痛苦;情绪稳定性不够。同时由于女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转化负性情绪的时间较长,因此容易发愁、心烦、自卑、忧虑,这些情绪反过来再影响人际关系的处理,形成恶性循环。[10]

2.专业与大学生人际关系

文科的大学生人际关系普遍好于理科大学生,原因可能在于:理科学生的课程任务一向很重,空闲时间少,学生平时接受的大多是逻辑推理训练,思维严谨,而平时参与的活动不多,与人交往的机会较少,活跃性和创造性则显得不足。因此,他们在交往中显得有些过于自我保护,独来独往的现象多一些。有时即使参与了一些活动,也大多是在配合别人在做。相对于理科学生,文科学生学习任务轻,平时参与的活动多,接触同学、朋友的机会多,逐渐积累了许多人际交往技巧,懂得如何与人相处。

3.年级与大学生人际关系

年级这个维度在人际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大一学生在人际调控方面占优势,大二学生在人际知觉因子上得分最高,大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最强,总体上看大二是大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的顶端。大一的学生刚刚从高中繁重的学习任务中走出来,可以说没有任何人际交往经验,自然在人际关系方面有欠缺,但对于本调查“大一学生在人际调控方面占优势”的原因还有待深入探讨。大二学生基本适应了大学生活,并且大多数在大一、大二这两学年参加了不少活动,结交了许多同学朋友,亲身体会到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必须有宽容之心,因此在人际知觉方面有了较好的发展;另外大三、大四学生学习任务加重,平时活动减少,因此大二是大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的黄金时段。大四学生经历了四年的大学生活,人际交往技巧有了经验上的积累,另外随着身心的发展,在处理人际矛盾方面更加成熟,因此人际交往能力达到一个较高水平。

参考文献:

[1]张翔,樊富珉.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364-367.

[2]郝唯貌.人际交往与现代人才素质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97-99.

[3]郑全全,俞国良.人际关系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

[4]张亚宁.中学生控制源、自尊与人际关系发展的研究.山西大学硕士论文,2004.

[5]冯正直.大学心理素质教育.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3.

[6]马慧霞,沈德立.人际心理素质探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85-86.

篇(4)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负面人际交往;现状;原因;对策

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交往是当代大学生生存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必要条件,也是大学生社会化必由之路。但在当前的大学生群体中,由于每个人的成长背景、家庭教育、利益竞争、自身性格以及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有很多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问题,更严重的表现为对人际关系不适应,特别是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多,也更为复杂。因此,对于高校贫困学生的人际关系剖析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校贫困大学生负面人际交往现状

(一)不敢交往

因为贫困导致贫困学生过分的自卑和害羞,是其在交往中极大的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敢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愿,对于其他非贫困生的交往存在恐惧心理,使其与周围的人无法沟通交流,逐渐拉大自己与周围人的心理距离。

(二)不愿交往

经济贫困的学生一般具有自卑和清高的性格,面对形形的人们,他们大多选择自我封闭,隔绝与外界的交往,不参加任何社交活动,对他人的接触产生抗拒,逐渐形成不愿合群的性格。虽然有些贫困大学生试着与他人交往,但在交往失败后产生了心理的不自信,进而更加严重的影响其交往的愿望,而后就不再愿意与他人交往。

(三)不善交往

贫困学生们从小生活在人际交往较为封闭的环境里,他们大多数人际交往能力不强,基本的人际交往知识礼仪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不丰富,在交谈中态度过于生硬,缺乏应用的交往技巧以及艺术性,很难融入到大学以及社会人际交往圈里。

(四)不懂交往

贫困学生们不明白人际交往是需要主动,不能总是寄希望于被人,希望别人主动与其交往。交往的范围狭窄和方式的单一,大多数贫困学生们只与自己的好友与亲人交往。平时的人际积累与不断扩张自己的人际圈也是必要的。

二、产生高校贫困学生负面人际交往现状的原因

(一)家庭成长环境

贫困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来自农村家庭、城市下岗职工家庭、单亲家庭,其家庭成员间的人际关系网络、经济状况以及父母的教育方式等都对贫困大学生的交往能力、交际经验有着很大的影响。部分贫困大学生的家庭人际交往环境比较封闭,因此很少的交往活动使得他们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有些贫困大学生因为父母不赞同其与别人交往而自己的人际交往受到限制;有些贫困大学生的父母没有意识到对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不擅于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影响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二)学校交往环境

如今的大学不再以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价。大学校园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大舞台,个个身怀绝技和特长,而贫困大学生大多由于自身经济条件及家庭教育、成长环境等各种限制因素,没有对培养并训练各种特长。他们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与家境优越的同学有着巨大的差异,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掩盖了他们唯一的优势----学习方面,这样更使他们好像游离于大学人际交往边际之外,觉得很难融入到周围人际圈中,而强烈自尊心又让他们选择了逃避,甚至很少开口说话,人际交往活动极少,想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是纸上谈兵。另一方面,高等学校教育一味重视学生专用知识,忽视对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中重要的部分就是人际交往。当前,许多大学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仅仅设置的心理咨询机构也只是装饰门面。

(三)社会交往氛围

受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大学校园也出现了社会生活中的贫富差距现象。因为家庭经济的不同差别,贫困学生群体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与富裕学生群体有着很大的差异,所以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冲突。贫困学生因思想不成熟对许多社会问题不能正确的认识,觉得社会对自己不公平,这样极易导致仇富心态,以冷漠对人,严重影响社会认同感,难以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自身性格心理影响

贫困大学生因种种原因导致大多数人的性格内向孤僻,拒绝与人交往,这样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贫困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部分贫困大学生迫于经济上的压力,在面临利益得失关键问题上,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关系,有时还会牺牲他人合法的利益来使自己利益最大化,这种损人利己的行为被他人瞧不起,严重影响人际交往的建立。

三、如何改善高校贫困大学生负面人际关系

(一)树立正确的认知,客服交往障碍

1、正确认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当代大学生必须明白人际交往对于自己的生活、学业以及今后的社会生活是多么的特殊和重要,懂得如何从原先简单的人际关系向新的较复杂的人际关系观念的过渡。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摆对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位置,正确对待他人,要不断改变那种对人际交往无所谓的态度,尤其是性格内向、不善于交往的同学,更应该时刻自觉调整自己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

2、保持良好的心态,确保交往顺利。影响贫困学生人际交往状况的好坏最重要的因素是其心理状况的。为确保交往顺利进行,必须要客服交往中许多的障碍,其间必须要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贫困学生们面对交往中存在的障碍是,要把自己放在合理的平常人位置,保持内心平静,切莫嫉妒猜疑。当自己在交往中遭受挫折和伤害时,冷静并心平气和的与之交流沟通,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大家都知道,情绪因素对人际交往的影响是极大的。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必须勇敢的克服人际交往障碍,重视情绪状态的影响。意气用事、唯唯诺诺、情绪波动频繁等情绪状态都是不利于人际交往的。

(二)完善自身素质,增强交往能力

1、增强交往技能培训,提高交往能力。其实在我接触的贫困大学生中有很诚恳,很愿意与他人交往,但是因自身的自卑、胆小,表达不自在等因素倒是其他们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在处理人际交往方面能力不足。因此,我们必须在致力于提升贫困大学生自我意思的同时也要不断加大他们人际交往的训练。值得大家关注的是,贫困大学生对精神层面的需求比物质的需求更加强烈与紧迫。因此在资助他们时不应该只注重物质需要,还应关心他们的精神需要。由此我建议社会各界在援助贫困生的活动类型上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通过各种活动来增加贫困大学生的交往能力。

2、加强自身修养。贫困大学生应自尊、自重、自强来加强自身修养。自尊是就是表现个人尊重自己而不容他人侮辱的一种道德情感。在与人交往中,重视与他人的沟通、理解,细心留意他人举止,把更深和更高层次的交流作为自身修养的重要部分,不断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自重,表现在人际关系中就是要有独立的思考和看法,正确看待个体差异,在与人交往中不偏不倚、不卑不亢。自强就是必须树立通过自己的奋斗和努力获得成功的思想,在面对人际交往中的困难时应自我鼓励,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心理承受能力,有竞争但不嫉妒。只有这样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才能是贫困大学生摆脱人际交往困难的怪圈。

3、丰富社交知识,学会交往技巧。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社交知识,谈话时注意态度诚恳,谈话注意技巧和适度、措词文雅。充分语言积极的身体言语以及善于倾听,多使用咱们的语言,避免妄加指责,要善于发现和承认他人的价值。与人交往要宽容,不能讲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不计较他人过失。交往是应主动积极、热情,善于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开始,恰好的表现自己,不卑不亢。我认为在增强贫困大学生交往技巧的问题上,高校要有针对性的举办一些关于人际交往的讲座与活动,鼓励他们主动热情地与人交往,在交往实践中逐渐学会交往技巧。通过这样的训练能提高人际交往水平,不断改善人际交往质量。

(三)、完善家庭教育,形成健全人格。在对大学生个性培养、品格塑造和心理健康发展起基础和先导作用的是家庭教育。因家庭成员间是特殊的人际交往圈,家庭成员的言行对子女的心理品质的形成有着巧移默化的作用,多以父母必须注重自己行为的示范作用,给子女树立好的榜样,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子女与人为善、开朗活泼、宽容大方和自强自立的心理品质。只有这样,贫困大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对今后的人际交往有很大的帮助。

(四)发挥高校作用,优化校园环境

1、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和指导工作。高校不能只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更应加强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引导和帮助。学校应采取点面结合,组织心理专家有针对性的对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给予完整指导。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心理知识教育,指导他们学会自我调整,帮助树立信心,完善自我个性,战胜自我。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贫困学生通过学习使自己能够面对现实,适应现实环境,提高自我心理健康能力。这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认识到贫穷是事实,但不是缺点,更不是耻辱。

2、大力优化育人环境,形成艰苦朴素的校园舆论环境。高校应在学校和班集体中培养团结友爱、相互理解、互相帮助的良好风气,形成抵制各种社会不良风气,形成开拓创新、拼搏进取的良好局面,这样才有利于贫困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感受到学校和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从而消除经济困难给贫困大学生带来的精神压力,消除自卑、孤独等心理障碍,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这样有利于他们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贫困是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中重要的障碍,贫困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范围以及能力。面对贫困,他们应正视现实,善待自身的“富有,应以自己自强、自重、自尊的优良品格赢得周围人的尊重。克服自己种种心理障碍,大胆、大方和宽容的心去与人交往,不卑不亢。

参考文献:

[1]李伟.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研究—以齐齐哈尔大学为例[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8,(05)

篇(5)

[论文摘要]网络交际已经成为大学生人际交流的一种新的方式,它在给大学生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文章分析了网络交际给大学生认知、情感、意志、道德和个性等方面带来的不利影响,并就如何预防其负面影响提出了一些建议。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频繁,网络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也走进了大学生的世界。互联网以其自身的独特魅力冲击和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社会生活,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最为时尚、最合口味的学习、娱乐和交友方式。尤其是网络聊天交友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种非常流行的交际手段和生活时尚。笔者自编《大学生上网时间调查表》,调查了某高校500名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大学生有过上网交际的行为,大学生人均每周上网2~3天,每次上网3~5小时,大三学生上网比例是四个年级中是最高的。

正常的网络交际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国内的许多学者对此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是,网络技术在给人类送来幸福、实惠、享乐、希冀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忧愁、痛苦、危机和失望,在给人们带来物质殷实、信息丰富、交往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情感危机、道德滑坡、人性异化。本文希望通过探讨网络交际对大学生心理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一些具有一定建设性的意见。

一、大学生网络交际的特点

1.间接性。网络交际是一种间接交往。在网络交际中,人与人之间不再是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而是以电脑为中介,以简单的文字符号来传递思想感情,缺乏现实情感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被人与网络的依赖所代替。网络交际的间接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无须面对面的互动机会和自由想象的空间,能够满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未曾满足的社交需要,因而深受大学生的青睐。

2.虚拟性和匿名性。网络是一个虚幻的世界,网络交际是一种无身份、无性别、无年龄的“三无”交往。在网络中,社会物理空间交往被电子网络空间所代替,大学生完全可以使用代号或虚假的姓名出现而不必担心被人发现,即使最亲密的网友,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不必有任何联系。这让人产生了一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感和“咫尺天涯”“天涯咫尺”的梦幻感,网络交际的这些特点对正处于多梦季节的大学生来说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3.平等性。在网络世界中,人们的身份是一串没有意义的字符,在这里的交往是纯文本式的交往,没有诸如社会地位、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别显示,而是以互悦互重、平等友好的方式来进行的,消除了现实人际交往中的各种社会暗示和物质表象带给人的心理负担,这对于具有强烈成人感又无一定社会地位的大学生来说,当然是最乐于接受的交往方式。

4.自由性。网络是跨越国家、民族、文化的全新世界,人们在特定的社会中必须遵守的社会规范,在这里却可以大大弱化。在这里,大学生可以自由言说,随心所欲,不计后果,不负责任。因此,可以将受到意识压抑的潜意识心情释放出来。

二、网络交际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

1.认知偏差。首先,过度的网络交际容易使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变得单一化。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人对他人的认知是通过视、听、触等多种感觉通道实现的,人们的一切经验都来自于直接的交流体验,而网络交际使现实人际交流中的直接经验让位于文字符号,实际上是把人对他人的认知单一化了,它存在对人类身体经验中感性经验丰富性的剥离,也存在交往判断中想象的扩张。其次,过度的网络交际导致大学生对现实认知的歪曲,诱发大学生对现实的不信任。网络交际的特征给大学生带来一种表面安全感,使他们容易敞开心扉,尽情倾诉在现实中难以倾诉的感受,这就使一些大学生错误地认为:网络可以直接面对心灵,而不像现实生活那么虚伪和沉重,进而得出“网络比现实更为真实”的结论。

2.情感冷漠。长时间的人机对话,会使大学生出现感情冷漠。有研究表明:因花费过多时间上网交友,会导致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孤立,使抑郁和焦虑等负性情绪增加,从而减少社会生活的卷入度,使人格的发展受到影响。特别是大学生在网络交际中常会遇到情感杀手和感情陷阱,使他们感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虚伪可怕,这种网上的情感体验被移植到现实人际交往中,便会不再相信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感情,产生情感冷漠甚至社交恐怖。

3.意志力减弱。沉湎于网络交际的大学生,上网频率和时间常常要比计划的高和长。据了解,虽然这些大学生在上网前也曾为自己定下上网的时间,但一旦在网上遇到可聊之人就会忘却时间,一发而不可收。下网后又责怪自己不能自控,但又抑制不住自己想上网的欲望,为此他们自己也觉得万分焦虑和沮丧,有些人索性就放纵自己,随心所欲了。可见,长期沉迷于网络交际,会降低一些大学生自我监控的信心和水平。

4.道德弱化。网络的匿名性和隐蔽性是弱化大学生道德意识的主要原因。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人们可以随便给自己加一个名字、职业等,可以任意宣泄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不满而不必顾忌政府的限制和师长的监督,无须对自己的言行承担责任。习惯的网络道德弱化行为,又容易使他们忽视现实生活中的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力。

5.角色混乱。在网络这样一个虚拟的空间里,上网者大都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情况,以假面具来武装自己。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无法将现实中真实的自我和网络中虚拟的影像统一起来,常常会产生“我是谁?”的迷茫,角色混乱代替了自我认同,从而影响到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化发展。

6.自我效能感降低。过度的网络交际挤占了现实交际的时间,使大学生现实中的人际交往的实践减少,这样势必会使他们的现实人际关系受阻。从网络交际中的侃侃而谈到现实交往中的处处受挫,使他们心理出现巨大的落差,降低了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无助感、无能感和无力感,会使他们反过来更逃向网络来寻求心理补偿,进而形成恶性循环,甚至会患上网络交际成瘾症。

三、预防网络交际对大学生心理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的对策

1.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养成道德自律。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虽然有其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但一些大学生对是非、善恶的辨别能力不强是一个重要的内因。要利用高校思想教育阵地,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形成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正确认识,增强道德判断力,使大学生学会选择、识别良莠。在鼓励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创新的同时,要提高他们的个人素养,养成道德自律,推进网络文明建设。

2.提高教师和家长的网络素质,加强对大学生上网的引导和监督。在对大学生上网的引导和监督上,教师和家长应了解基本的网络操作常识,提高网络素质,由教育者角色转变为“网友”。比如,教师可以通过QQ、E-mail等交流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生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学校可以利用学生会和各种社团组织,开展多种适宜学生发展、又使学生感兴趣的活动,通过活动,增强学生之间的实际人际互动,从而减少网络交际在其交际关系中的比重。

4.开展心理咨询,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建立健全校内心理咨询机构,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及时对那些心理有困惑的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大学生的各种心理冲突得以宣泄、矛盾得以缓解,减少大学生对网络交际的依赖性。

5.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健康的网络学习。学校应加大对校园网络建设的资金投入,系统地向学生讲授网络的作用及大学生应如何正确利用网络。网络条件较好的学校,还可以指导学生使用网络做作业、学外语、了解课外知识,同时要针对大学生普遍感兴趣的问题,在网上进行讨论、讲解或开展健康的网络比赛。也可以鼓励大学生参与到网站建设和个人主页设计中去,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到健康的网络轨道上来。

[参考文献]

[1]赖海雄,郭建中.网上交际与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2(1).

篇(6)

高职;心理健康;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4;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7-0059-02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高职大学生数量与日俱增。我国当前也非常重视高职教育,社会各行各业也需要各种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经济在飞速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那么当前的高职教育产品——高职大学生能否满足当前社会的需要,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名合格的高职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基础,还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应具有的必要条件。

一、高职大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1.学习心理问题。具有关资料表明,当前大学的学习状况不容乐观,很多学生逃课、旷课、早退、上课睡觉、上课看闲书的现象屡见不鲜。尤其是对于高职大学生而言,这种现象更加严重。很多高职大学生表现为学习倦怠、学习困难、学习动机薄弱,缺乏学习兴趣。

高职大学生入学分数低,学习基础薄弱。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中一般入取的高职大学生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参加普通高考而考入高职大学的学生,一种是参加春季高考而考入高职大学的学生。参加春季高考的学生有的是中专生源,有的是其他类型学生生源。不论是普通高考学生生源还是春季高考学生生源,他们入学分数都比较低,学习基础薄弱。尤其是中专生源学生,他们没有像普通高考学生那样经过紧张的高考训练和基础知识的刻苦学习,他们的学习基础比高考学生更加薄弱。这些学习基础薄弱的高职大学生考入大学后,很难适应大学的学习。

大学的学习不同于初中高中学习,也不同于中专的学习。大学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安排、课程安排等各方面都具有很大不同。在学习内容方面,高中的学习具有基础性,高中的学习是为了高考;大学的学习内容不仅包括基础知识,还包括一些专业知识。高中的学习更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学习时间也大多由老师安排;大学学习时间比较宽松,大多学习时间由学生自主安排。大学的课程安排也与高中有很大区别,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因此,大学课程不仅包括一些基础课程,还包括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实践课程、毕业论文、军训课程等,而高中或中专的学习课程相对比较少。大学教师的授课方式也与高中有很大区别。此外,大学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也与高中有很大不同。高中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一般依赖于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大学对学生评价不仅只依赖于学生的考试成绩,还要考虑学生平时成绩、上课出勤情况以及平时表现等综合评价。由于大学的学习与高职生入学前的学习有很大不同,很多高职大学生学习能力较差,因此,他们很难适应大学学习。

2.人际关系心理问题。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人际关系对人的心理健康、生活等各方面都会产生影响。积极的人际关系促进心理健康,消极的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人际关系受个体性格、认知、思维方式、个性特征等各方面因素影响。随着年龄增长,高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自主性和成人感增强。他们有了强烈的交往需要和交往动机。相对于入学之前,高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对象增加,人际交往的方式倾向于多样化和多元化,人际交往的深度和广度在拓展,人际交往的频率也在提升,人际交往的相似性和临近性特点表现更加明显。高职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要有:宿舍同学关系、班级同学关系、个人与集体关系、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关系、不同专业同学之间的关系、不同系别同学之间的关系、社团成员之间的关系、班级学生干部与学生会干部之间的关系,异性同学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等。尽管高职大学生有了强烈的交往需要和交往动机,由于他们心理发展不是很成熟,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因此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很容易出现问题。尤其是对于90后的高职大学生而言,这种情况更加明显。他们人际交往问题主要表现为:过度以自我为中心、排斥、嫉妒、小集团主义、猜疑、羞怯、自我封闭、回避、欺骗、阿谀奉承等方面。这些问题容易造成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紧张,从而产生消极情绪,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3.性心理问题。随着年龄增长,高职大学生性意识在觉醒。他们开始关注异性的外貌、身材、行为举止等各方面特征。他们对异性有了好奇感,有了和异性接触的愿望,也有了谈恋爱的心理需要。他们谈恋爱的状态表现为:热恋、暗恋、单相思、失恋等。积极健康的恋爱关系能促进大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健康,消极的恋爱关系对大学生学习和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当前由于受各种不良因素影响,再加上他们不成熟的心理需要,这些都给大学生恋爱心理带来消极影响。很多大学生表现为过于功利、依赖、虚荣、游戏人生等不正确的恋爱心理。某些大学生在失恋时产生各种消极情绪,有时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篇(7)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策略

大学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经过紧张的中学生活和激烈的高考竞争,满怀着美好的憧憬和喜悦的心情跨进了大学的校门。根据多年带大学新生的实践,我们发现,大学在为各位新生展现一个全新面貌的同时,也给许多学生带来了困惑和不适,不少学生莫名的感到孤独,在生活上和学习上无所适从。大学生活是大学生人生道路上一个新的起点,能否在这个起点上顺利前进,对其一生来说,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一方面,这一起点的能否适应,将影响到大学阶段的学习;另一方面,这一起点适应的好坏将成为大学生一生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因此,对大学新生的不适应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有针对性地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新生在不适应方面的主要表现

上大学之前,受到老师、父母、亲朋对大学生活的过分渲染及一些影视作品的影响,大学新生对大学满怀憧憬和梦想。在他们的心目中,大学是一个浪漫而美好的新天地,考上大学就等于有了美好的前程。而当真实的大学生活全面铺开时,紧张激烈的竞争、单调枯燥的学习和生活、三点一线的简单重复、复杂微妙的人际关系,使同学们产生强烈的失落感,从而陷入沮丧和迷茫中。面对大学生活,新生出现的种种不适应,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环境变化造成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主要表现在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生活范围等方面。从生活方式看,在中学学习期间,大多数同学居住在家里,拥有属于自己的较为独立的生活空间。为了让孩子集中精力学习,家长包揽了除了学习以外的所有生活琐事。加之相当一部分同学是独生子女,生活上更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很多家长认为只要学习好就行,其他事情都不需要孩子亲自动手,家长自会做好各项后勤保障工作。而进入大学后,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得自己操心,特别是对于第一次远离家门求学的同学来说,很多同学缺乏自理能力。在每年的迎新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家长在宿舍帮孩子铺床单,挂蚊帐,整理东西,而孩子在一旁无所适从的情景。很多学生在入学后很长一段时间为吃饭、洗衣、整理宿舍等生活问题而烦恼;从生活范围看,中学生活领域较窄,生活的中心内容是学习,基本上是从家里-学校两点一线,即使住校生也是在教室、宿舍、食堂之间活动,没有时间和精力发展特长爱好,更很少参加业余活动。而大学的生活领域大大拓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应接不暇,有的同学认为是浪费时间而不愿参加,有的同学想参加却由于缺乏特长而只能望而兴叹,导致生活内容单调;从生活习惯看,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组成一个新的集体,各地的饮食习惯、气候条件、语言交流都有差异,特别对于在中学时代从未住过集体宿舍的学生来说,进入大学后要住在嘈杂的集体宿舍中,每个学生的个人作息制度、卫生习惯、脾气爱好等各不相同,不少同学感到很不习惯,造成晚上失眠、白天无精打采,昏昏欲睡,不能安心学习。

2.学习环境变化造成的不适应。从中学进入大学,学习这一主导活动没有改变,但学习方式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第一,教师的授课方式发生了变化。在大学以前的学习中,学校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重点基本是围绕中考、高考进行的,老师会一次又一次重复每一课里的重点内容,直到学生弄懂为主。而大学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学为主的学习,大学老师只会充当引路人的角色,学生必须自主地学习、探索和实践;第二,学习内容及方法发生了变化。与中学相比,大学的学习内容专业性、理论性增强,课程门类多,教师讲课又不拘泥于一本教材,而且在一个课时里通常要涵盖课本中几十页的内容,仅仅通过课堂听讲是无法把所有知识学通、学透的,还需要课外查阅资料、现场调研等才能完成;第三,学习时间的自由度发生了变化。科技论文。中学的学习时间由学校统一安排的,而大学相比较有更多的自由,除了课堂学习之外还要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和实践活动,使得学习时间很零碎,有的同学就不会科学地支配时间,总觉得很忙,但是又感觉什么都没干,把自己搞的很累;第四,自我评价发生改变。科技论文。大学入学考试是选拔性的考试,凡是进入大学校门的同学都是学习中的佼佼者,是老师、家长和同学心目中的“天之骄子”,而来到群英荟萃的大学中,中学时期的自豪感和优越感已不存在,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也不仅仅单纯凭借学习成绩,不少同学在心理上产生了不平衡,变得自卑甚至自暴自弃。

3.人际交往变化造成的不适应。大学不仅仅是一所学校,更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它是学校到社会重要的过渡阶段。大学以前,同学们大多处于同一地域,生活在自己所熟悉的同窗好友、父母亲朋和师长之间,在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没有太大的差别,人际关系相对稳定和简单。但到了大学,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同学组成一个新的集体,共同完成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生活。由于原来各自的生活习惯、性格、兴趣等方面的不同,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例如,我们所带的新生中就出现了为数不少的不能融入宿舍和班集体的现象,有个别宿舍同学更是冲突不断。我们发现,大学新生一方面渴望交往,但另一方面又因为自卑、害羞、性格内向等原因,或者是由于社会经验不足,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而不敢或不会交往,从而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导致孤独和抑郁。久而久之,强烈的孤独感使一部分学生整日沉湎于过去或幻想之中,而在现实的生活中放任自流、自暴自弃,与同学和集体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二、应对策略

根据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我们认为,要解决好大学新生对大学的不适应问题,应深入了解大学新生的特点,根据他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采取有针对性地应对策略。

1.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新生入学教育中,给新生介绍大学集体生活的基本要求,从日常生活着手,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自主、自立、自制。第一,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学会自己打水、叠被子、打扫宿舍卫生、洗衣等生活琐事,学会合理的安排作息时间,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第二,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学会理财。学生进入大学,第一次掌管了“财政大权”,普遍会出现开支无计划,月初往往出手大方,挥霍无度,而月底又陷入“经济危机”,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活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定好月、周、日的生活支出计划,并尽量按照计划进行,杜绝超前消费;第三,引导学生尽快地融入到集体生活中来。在与宿舍、班级同学共同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谦虚宽容,并积极参加一些集体活动等;第四,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科技论文。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之余,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某一方面的特长,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从中陶冶情操,充实生活。

2.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模式。自学是大学学习过程区别于中学学习过程的最显著特点,在学分制条件下的学习自由度就更大。因此,要帮助新生适应由较封闭的应试填鸭式的中学教育模式到开放式、自助式的大学教育模式的转变。第一,进行系统的专业教育。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可以通过请本专业的系主任、学科带头人、有经验的教师等开展专业教育讲座,组织新老生学习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为新生介绍所学专业的设置、本专业的特点及本专业的现状等,让新生对所学专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第二,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结合学生情况,从个人实际出发,指导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使其逐步摸索出与自己水平和基础相适应的学习方法,并学会利用图书馆、资料室、电脑和网络等查阅相关方面的书籍和资料,由被动依赖型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型学习;第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人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因此要引导学生确立自己的成才目标,使他们产生学习需要。建立有效的以奖为主的、以积极的正面激励为主的激励机制, 激发学习诱因,并以学习的社会责任感来推动自己主动的学习。学生一旦有了明确的、自觉的目的,就会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坚定的毅力努力拼搏。尤其是对有专业情绪的学生来说,更要帮助其尽快消除专业情绪,端正其专业思想,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3.指导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第一,在新的班集体建立之初就要创造一种和谐、友好的气氛,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以班级为单位,重在每个学生都参与的各种形式的活动,如主题班会、座谈会、演讲比赛、辩论赛、联合会等,增强同学之间接触、了解的机会,促使同学在交往的过程中尽快的认识和相互了解,第二,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大学新生人际适应能力。通过参加各种活动,不仅使学生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能力,还增加了同学之间的联系与交往,群体意识、集体荣誉感也得到增强,并且培养学生学会善于与人合作、乐于服从他人与善于领导他人、善于帮助他人与乐于接受他人帮助的良好品质;第三,加强大学新生交往技巧的指导,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可以对大学新生开展大学生交往专题讲座,介绍大学生交往的特点、交往障碍及防治措施等,帮助其克服害羞、内向的性格,加强自身修养,培养诚实守信、主动热情、和善谦逊的个人修养,以诚恳的态度与周围的同学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罗国杰,等.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5-21.

[2]刘淑俊.大学新生适应不良心理学探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53-55.

[3]谯利平.大学新生面临的适应问题与自我调适[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3):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