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影视文学教学论文

影视文学教学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8-29 16:49:5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影视文学教学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影视文学教学论文

篇(1)

巴黎圣母院位于巴黎市中心的一座小岛上,开始建造时间为1163年,耗时180 多年,于1345年全部建成,是一座非常漂亮的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开创了一种新的建筑设计理念和设计面 

巴黎圣母院的外部更多的显示出繁琐的装饰细节和花纹,而教堂内部则截然相反,装饰素面朝天。另外教堂内部显示出的更多的是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偶尔走廊上会有一些画作和雕塑作品。整座教堂的结构部件和装饰都是用石头雕刻而成完成的,从墙壁、屋顶到窗棂。虽然巴黎圣母院是由石头构建而成的,但这些石头并不是冷冰冰的没有生命的,巨大而且多的石头组建成了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每块石头都被赋予了生命,展示着艺术的美学和闪光点。[1]

二、 巴黎圣母院的影视美学

(一)故事的文学艺术性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著作,文学作品改编成为电影不仅要遵循原有的文学内涵和意义,还要创新改进但不失去原著的宗旨。太过遵循会被认为是固守陈旧,大胆创新则会被认为是胡编乱造、脱离了原著的内涵和宗旨,所以最好是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加以合理想象和发挥进行作品的再创作,影片故事围绕一位少女和四个男人之间发生的事情展开,主要人物在开场的片段中陆续地出场,并没有太多的拖沓,情节组织得也比较到位,人物性格刻画良好。

(二)拍摄的影视艺术性

影片在实际叙事中将各个场景充分地运用了建筑艺术的美学感。运用高超的拍摄手法和技巧,将故事情节和场景生动形象地演绎了出来。卡西莫多在教堂中被宣判的场景的选取是导演的精心安排,导演以此为出发点,创造了一个气势辉煌、场面热闹的场景,以一种高超的影视拍摄技术将镜头慢慢对准主人公,给观众以视觉冲击和享受,并以此来进行卡西莫多这个渺小的人物和恢弘壮观的巴黎圣母院相比较,给观众带来了巨大的视觉冲击,更好地嘲讽了卡西莫多这个渺小的人物。[1]

三、 建筑艺术与影视艺术的结合运用

(一)建筑艺术在影视美学中的运用

建筑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风貌,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现实场景和日常生活。在欧洲国家,教堂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着很大的地位,在居民的文化生活都占据着重要的作用,教堂已渗透至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堂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具体事项的物质支持,也为他们提供了精神支撑,反映着他们的思想和文化。电影开头教堂场景的选择,实际上是进一步贴近了当时市民的生活,给他们以亲切感和熟悉感。

整个影片的故事都是在具体的场景中展开的,而巴黎圣母院正是这部影片的主要场景,贯穿了故事的始终,从故事开头的宣判事件到以后发生的各种相关的事件、到各个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人物出场及他们的表现、并由此展开的精彩激烈的表演画面,都与巴黎圣母院有联系并借用了此场景,从而巴黎圣母院贯穿了全文的始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故事主题的揭示。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很多法国人以拥有这么一个建筑而自豪,它更以其精致美丽的外形和充满创新的结构方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一个典型的标志性建筑,因此当这个建筑出现在影片中时,使人们感到亲切,加上影片拍摄时运用的手法、灯光、色彩等艺术手法给影片增光添彩。

(二)建筑艺术与影视美学的交相辉映

小说《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的重要作品,建筑艺术贯穿了全文的撰写,占据了小说的较大比例,为表达小说的主题,表现人物性格形象、思维方式和时代主题以及建筑艺术与影视美学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这部影片正是从这部小说改编而来的,主题思想和具体故事场景都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因而可以从分析小说的风格、故事场景、情感主题去表达影片所想要表达的,雨果的建筑观在这部影片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2]

雨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还是一位在建筑上颇有造诣的建筑艺术爱好者,因而他在文学创作中,建筑艺术成为了它经常关注的话题和艺术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雨果文学创作的初期到成熟期,都或多或少地提及了建筑艺术,这是他关注的焦点。《巴黎圣母院》作为建筑艺术文学,以建筑艺术将文学艺术主题很好地烘托了出来,在人物形象性格的塑造、小说环境的描写、小说叙事结构的的展开,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小说的主题与艺术形象交融在一起,包含着作家的审美情趣和情怀,小说主题主要是表达反封建思想和反对宗教束缚,宗教封建思想可以用建筑艺术很好地表现出来,故事发生在在这种环境中。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与环境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人物的性格、命运、心态和成长都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因此,巴黎圣母院中人物形象与建筑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以下特征,人物形象特征和哥特式建筑的外貌特征相符合,人物外貌形象丑陋,脸部五官排列不整齐,如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等不协调的东西都和这座教堂的建筑特征非常的相似,与小说主人公的相貌非常相似。另外,小说主人公还与巴黎圣母院有着血缘关系,卡西莫多从小不知道父母是谁,在教堂长大,这座哥特式的教堂建筑哺育并养育了他,这个建筑就可以说  [本文由wWw. dYLw .neT提供,第 一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是他的母亲。巴黎圣母院内的一切都是他生活上的陪伴和伙伴,它与这座建筑已经有了深深的感情。从第三方面来说,圣母院见证了他的成长和命运的变化,将他从一个封闭、粗野、凶恶的人由于一些人的出现让他成长为一个懂得爱、善良和美的青年。这些所有建筑有关的事物都在间接地塑造着主人公的性格和形象。[3]

建筑艺术对小说、影片的结构建造和情节发展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作者对小说文学创作的初衷是以挽救哥特式建筑的强烈宿命感和使命感出发的,并此作为开端进行小说的创作。哥特式建筑所表现出来的是神秘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中小说人物依次出场,演绎着精采绝伦的故事情节,流露出小说中的宿命观点。

篇(2)

关键词:激趣 导语 设疑 成功体验 课外延伸

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也说:“成功的教学, 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这都给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向,我们要开发语文有效高效课堂的动力,使学生愿学、乐学语文,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才能发挥他们巨大的潜能。所有的一切,都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进行有效的“激趣”。“激趣”就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教材两个方面,让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贯穿于语文课堂的全过程。

一、美读“激趣”

叶圣陶说:所谓“美读”,就是要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朱熹认为美读可以“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鉴于此,课堂上我常常以美读来激发学生兴趣,或听录音等范读,或分组赛读等,如《最后一课》、《黄河颂》等优美诗文;或扮角色读等,如《变色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小说。让学生依据不同的内容,分角色进行表演,在表演中进入课文,在表演中创造发挥,从而使课堂活泼有趣。朗朗的书声使学生从课文的抽象文字符号中感知音韵的、节奏的、色彩的、形态的美妙,进而获得认知上的满足与身心的愉悦。通过朗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学因素。

二、导语“激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智能发展的基础,是激感的诱发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力。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先声夺人,在上课伊始,就迅速地捕获学生的“芳心”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在上课后较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很有兴趣的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我们可以采用重大时事、故事导入法、诗词、歌曲、名句导入法、悬念导入法、影视导入法、图示导入法,当然了,课文的导入因文而异,教师要把握文章的精神内涵。文质兼美的文章,常注重审美情趣的培养,可以用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诗文警句或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渲染气氛,创设“先声夺人”审美情境。故事性强的文章,可以通过讲述背景故事或影视情节导入,引人入胜……总之,导语应具有“新、趣”等特点。“新”就是要创新意,要独巨匠心、别具一格,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趣”就是有趣味性,有愉悦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设疑“激趣”

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置疑问,常常会激励学生去思考“山重水复”,去寻求“柳暗花明”。 对于学生而言,课堂中有效设疑能激起他们思想上的波澜,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如教学《口技》时,“京中有善口技者”中的“善”一词是本文的题眼,文章从哪些方面突出这个“善”?紧紧扣住重点,从而让学生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来表现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的方法。教学《木兰诗》时,有个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多年在外行军打仗大家没有发现木兰是女的?话音一落,立即引起大家的强烈兴趣,纷纷表明自己的看法。我顺势引导,由此可见木兰在能力上不逊于男人和木兰的睿智。总之,“激趣”性的疑问如海面上的灯塔,给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创设思维的情境,让学生深刻的理解文本。

四、活动“激趣”

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灵活,这早已是所有语文教师的共识。结合课文互相讨论、即席演讲、上台表演等活动常为广大教师所乐用。学习《孔乙己》一课,当分析人物形象时,我一改以往学生不感兴趣的多方说明,深入分析,而采取让学生讨论的方式,集中讨论三个问题:一是作者写了人物哪些方面的情况?二是运用了什么形式来表现的?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为了什么?结果,学生感兴致很高,讨论激烈,通过同学们思维的互相撞击,就将三个问题轻松愉快、清楚透彻的解决好了。同时,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增了见识,长了才干。语文教学时,我们可根据学生好胜、好强特点,开展“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男女pk赛”、“小组pk赛”等竞赛活动。在学习完《木兰诗》后,我下载美国电影《花木兰》给学生看,学生兴趣很高,然后将其与课文进行对比,取得很好的效果。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并从竞争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也锻炼学生参与竞争,不怕竞争,学会竞争的能力。

五、延伸“激趣”

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文那棵有限的信息之树,否则学生难免不成坎井之蛙。开拓视野,将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与课堂教学接轨,必须走大语文教学之路。 《语文读本》、《散文》、《读者》、《杂文》甚至影视剧等都可以作为教材的有益补充。如学习吴敬梓的《范进中举》,可以让学生阅读 《儒林外史》既可以丰富课外知识,又可以增强学生的思辩能力。

鲁迅先生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不满足已有的知识,会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热情,教师的作用就是指导学生将这种兴趣和热情延伸到生活中,通过课外阅读、写作、研究性学习等途径,实现“文学即人学,语文即生活”的理想境界。

总之,不管怎样,即便是在现在课改的前提下,要想在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教师必须要在教学设计上多花心思,多动脑筋。只有这样才会让你的课堂灵动起来,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欲望。才能使语文走进学生心灵。

【参考文献】

篇(3)

在全国掀起学习科学发展观的今天,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理所当然的要与时俱进。现在是个多元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教学也该由传统的单一的口头传授式进入多元化时代。如今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已蔚然成风。多媒体以其集音、形、色影视于一体,生动形象可感的优越性必然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从而成为辅助老师教学的重要手段。而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则更能凸显其优越性。那么语文教学中应如何运用多媒体,在运用多媒体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多媒体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益处?正是基于这些,我们课题组的成员提出了这一课题,并花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进行研究,探讨分析并最后得出一些结论与看法。

二、 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探讨研究的是"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情况。首先,"多媒体"是指能传播文字、声音、图象、动画、视频等多种类型信息的手段、方式或载体。包括电影、电视、电脑、网络等,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运用电脑、投影仪为主,但在备课中,制造课件要运用到多种信息载体,如网络影视,优盘等。

另外,本次课题主要是研究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语文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的教学,语文具备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于一体,要让语文课趣味横生,文学氛围浓厚、知识涵量大,充分激发起学生学习热情,仅靠教师的"手舞足蹈"还不够,确实需要借助多媒体等手段,语文课堂运用多媒体必然会使语文课变得生动而丰富,语文必然会充满浓浓的艺术审美氛围,从而引起强烈的心灵共鸣。

再者,本课题材探析的是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情况,即在"运用"多媒体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现象问题,比如效果不足等,师生应如何对待"多媒体"这一手段方式的作用。从而为将来的语文教学提供可借鉴的意见和方法。

三、 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本课题研究是在大家积极配合分工协作,共同努力下历经一年时间才完成的,在研究中大家表现出了空前的热情和信心,同时得到了单位及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指导,在这里一并表示感谢。

首先,研究成员为多年一线语文教师,具有中学高级和一级职称,都经历过高中几届循环教学,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考研能力,都撰写过不少教育教学论文,都能致力于教学改革发展,不断求新求变,另外,学校已具备了现代教学设施,课题组研究成员都能运用电脑制作课件。

本课题分为下列几个阶段进行:

(一)调查采访阶段,主要通过谈话记录的方法,调查收集信息,访问其他科目的上多媒体的教师、学生。了解学生对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看法。这个工作主要由王学明老师、胡锡智老师完成。

(二)实践活动阶段,课题研究组成员自己制作语文教学课件,并详细记载课件制作过程的有关情况,比如用到哪些资料及其来源和所花时间。然后由制作课件的老师上多媒体课,组织学生及相关领导听课并评议。这一活动主要由曹雪英、吴建英、蒋顺喜等老师完成。吴建英老师、蒋顺喜老师分别用多媒体上了《胡同文化》、《兰亭集序》的校级公开示范课,我本人的多媒体课件《林黛玉进贾府》,获得课件比赛地区一等奖。

(三)课件制作及上课的教师和其他研究成员一起讨论制作课件及上课的体会,多媒体课的效果及有待改进的地方

(四)采访上课的学生对多媒体课的看法和认识。每上完一节多媒体课,任课老师就与学生进行交流,共同讨论对课件的看法,听取学生意见,并专门开展了一节辩论会,主要就是探析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劣问题。同学们都能积极主动发言,各抒已见,客观公正地说出两种教学方式的优劣差异,从总体看同学们大都喜欢运用多媒体上课。

最后,课题组成员对多方面信息材料进行汇总,开展了一次课题研究总结会,对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情况作出如下总结:

1、多媒体教学由于集中了声音、图象、色彩等多种手段,更加直观生动,深受同学欢迎,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上多媒体课学生注意力全在课堂上,很少有开小差的。语文课是集情感与审美于一体的,很多情景的设置,课文背景的介绍,历史人物的形象,自然景观的展示,通过多媒体得以全面生动形象的展现给学生,这是传统教学所达不到的。比如在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那夏夜朦胧的荷塘月色仅凭文字学生难以在脑中形成具体的意象美,而当老师通过多媒体把一幅幅绝美的月下荷叶图展示出来时,一下就引来了一阵阵惊叹声,再配以散文朗读和轻柔的音乐,学生的心一下全被吸引住了,教室马上进入一种语文的氛围。在上《林黛玉进贾府》时,对于古代人物缺乏真实的感受,文中内容难以在学生中形成具体的形象,当老师把截取的电影中相关的镜头通过投影仪展示出来后,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的穿着、神态、言谈、举止不用老师多说就把学生吸引了。

2、运用多媒体教学让知识容量大起来,课堂时间相对缩短,教学系统性强便于知识疏理。传统教学200字的内容要写满一黑板,还耗课堂时间,利用课件、投影仪展示出来,快捷方便,且清楚美观。老师可以利用彩色字体把知识要点鲜明地显示出来,便于学生识记,课堂上可以把整个课堂结构,思路展示出来,让学生对本节堂内容了然于胸,既省时又有效。

3、运用多媒体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爱因斯坦说,想像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人类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多媒体是集影像声音文字的传播的手段,能刺激学生的视听等感觉器官,从而激发想象。课件中优美的情景,形象的动画,悦耳的音乐,诵读声无不能激发起学生的想象,产生美感,陶冶心灵,丰富情感。

4、对老师来说,运用多媒体教学是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首先要会使用电脑,会制作课件,要懂得如何通过网络搜寻素材,以及其它储备素材的方法,当老师学会这些,能力已然提高了。一个好的课件包含了太多的技术含量,所以一个会制作课件的运用多媒体上课的教师必然是一个现代化的老师,一 个与时俱进的老师。教学能力与水平必然会有很大提高,老师的综合素养必然会得到提升。

另外,运用多媒体教学也能弥补老师自身的不足,老师是凡人,凡人就会有这样那样的缺限,比如粉笔字不是很美观,利用多媒体,规范而丰富多彩的字体,便弥补了这一不足,且减少了吃粉笔灰的苦头,于健康有利。比如嗓子不好的,碰到需要朗读或歌唱的时候,利用多媒体,可以"找人"代替,且效果绝对比自己的好。

当然,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运用多媒体教学更需要老师有钻研精神,有付出精神,一堂多媒体课,在课后所花的时间和精力,可能是三堂课四堂课甚至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还有其它耗费。

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作用。也必将倍受师生的欢迎。多媒体是教学的有力辅助手段。

然而,正如前面所言,多媒体它只能是辅助教学的手段,它不能成为教学的主体,因为其自身有它的局限性。第一、让课件统治课堂,不利于老师因材施教,不利于师生情感交流,不利于师生互动。

第二、以课件为主,过多直观的图像展示声音传播会滋生学生的思维惰性,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长久下去会降低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三、多媒体教学难度大,对老师要求高,还受经济条件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