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2 00:57:3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美术欣赏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论文摘要:幼儿美术欣赏教学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欣赏不是简单地展示出来,更重要的是引导幼儿进行认真的观察体会,理解作品的内容形式,不断提高其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而教师作为引导者,其自身素质是影响幼儿欣赏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民主、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是我们倡导的宗旨。
一、美术欣赏在幼教活动中的意义
美术欣赏作为一项基本的美术教学活动,在不同层次和不同程度的教学中存在着,是学习美术不可缺少的学科。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美术欣赏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可以通过欣赏了解人类不同历史阶段的绘画种类、绘画特征及每个时期的美术创作背景,了解作品的风格。美术欣赏对提高学生审美文化素养,拓宽创作视野,弘扬人类正义精神,确立开放、宽容的审美心理,重构知识结构有着积极意义。
美术欣赏可以提高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审美创造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同样,美术欣赏也是对幼儿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它能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能使幼儿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欣赏内容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和教育。
幼儿美术欣赏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教育中,欣赏与绘画、手工、玩具等内容有机结合,构成美术教育的完整体系。我们必须了解幼儿的欣赏接受能力和范畴,才能为幼儿欣赏教学做好前提准备。首先,幼儿认知美和欣赏美是需要时间和方法的。美的欣赏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生活中美的形象、美的形式随处可见,但幼儿对这些美不一定能直接感受到,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来帮助其提高审美能力,达到审美目的。其次,幼儿美术欣赏能丰富幼儿的知识,开阔幼儿的视野。人们既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世界,也可以用艺术的方法来认识世界。前者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后者是具体的形象思维活动。三至六七岁幼儿的思维特点就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是需要用艺术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因此,在美术教学欣赏中,幼儿通过欣赏教学可以了解许多个人经历无法得到的丰富知识。
二、幼儿美术欣赏的范畴
美术欣赏是美术教育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是对美术作品的一种和谐的、令人愉快的、思想上无拘无束的探索。其目的在于加深对美术作品中美的理解,提高审美意识,培养儿童的审美敏感性,使其在生活中更加有信心,能主动地、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儿童的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在美术欣赏过程中,儿童充分调动他们的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心理因素可以对美术作品的形式及其意味进行充分体验和认识。幼儿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是有选择性的,什么样的物象他们可以感知、接纳,接纳到什么程度都受其感知能力和内在情感结构的制约,表现出来的特征也不尽相同。因而,我们进行美术欣赏活动前需要了解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状况,了解不同年龄幼儿对生活中美的物象的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以便能使欣赏活动真正达到提高幼儿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的效果。
实际上幼儿在出生2-3个月时就对生活中的光和声有了明显的感知,并能够逐渐熟悉某种形象和声音,过了4个月,它就会主动寻找光源和声源,5个月后就可以有意识地去伸手抓摸自己感兴趣的物件,并能通过手足舞蹈和咯咯的笑声来体验人生最初级的审美乐趣。
2-3岁是幼儿能够欣赏具体形象和感知具体情节的阶段,幼儿情感是单纯的,他们为之陶醉的事物都带有某种幼稚的特征。简单的形状、单纯的颜色以及单纯的情节都能引起这个阶段孩子的共鸣,而一些深沉、含蓄的表现很少对幼儿产生影响。幼儿的经历有限,他们的内在情感比较单纯、自然,审美体验也是单纯的,已有经验的参与比较少,也没有成人那么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他们的审美体验更多的是对物象感知的认识及伴随着的感性愉快。
幼儿过了6岁以后,大脑机能日趋完善,其中一个非常突出的标志,就是大脑兴奋和抑制过程都有了明显增强。精力的充沛给幼儿的审美提供了足够的能量,他们的审美能力已相当成熟,艺术才华也逐渐显露。历史上许多驰名世界的伟大艺术家都在幼儿阶段表现出了惊人的才能。
一般来说,幼儿欣赏的美术作品大致包括3类:
1.经典性的美术作品:包括古今中外各种题材的美术作品、雕塑及工艺美术品,这些作品有着较高的艺术性,对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最有帮助。
2.儿童画家创造的美术作品:这些作品是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创作的,深受幼儿喜爱。
3.幼儿的绘画:包括国内外的优秀幼儿作品,同园同班孩子较好的、富有创意的作品,这些作品距离幼儿情感最近,最容易被他们接受和理解。绘画作品的欣赏,在幼儿的欣赏活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美术作品是人类情感和智慧的结晶,能够使幼儿欣赏到在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物象的美,使幼儿的审美层次不断提高、不断延伸。而对好的欣赏作品,要使幼儿产生美的感受,产生更丰富的联想,并能够用艺术的语言和词汇表达出来,还需要教师掌握正确的指导方法。正确科学的方法和富有情感的语言,能够使幼儿、教师和欣赏作品融为一体,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似与不似的审美评价
幼儿对美的感受是阶段性的,每一个阶段对形象和色彩的理解和感知是不同的。在造型方面,幼儿一般喜欢看一些具体的、简练的形象,在色彩方面,他们也总喜欢鲜艳和绚丽的色彩。就单一色彩的物象与五彩斑斓的物象来说,幼儿一般喜欢后者,因为后者的色彩对视觉的冲击力较强,并且能够激发幼儿多方面的联想,也最能使他们感到兴奋和愉快。这种凭借好听好看韵标准来判断对象的美丑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幼儿在审美力发展提高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阶段。但是审美毕竟是一种宽泛的精神活动,它的内涵并不局限于这种初级的标准当中,粗犷的造型、滞重的色彩在绘画当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也从不同角度传达着美的信息。如果要使幼儿能够真正切实地欣赏这样的美就要跳出初级标准的束缚,向更高层次升华才行。
似与不似的审美标准是幼儿美术欣赏中一个很重要的层次。在艺术观念上,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是以道德为价值判断准则的。中国传统历来讲究作道德文章,把绘画的功能也定位于“明劝戒”、“著生沉”这一辅翼道德的层面上。中国传统绘画虽然在技法上是注重笔墨的,但在作品的内涵上也是借物咏怀,抒写胸中逸气。因此,历代的绘画作品中大多都能看出作者表达兴趣和情绪的痕迹。幼儿在欣赏绘画作品时可以从似与不似的角度,由教师悉心引导去观察,去扩展自己的思维,抛开具象的束缚,主观地去理解作品。因为幼儿的思维还处在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一时还不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这时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就显得尤其重要。总之,让幼儿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必须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作品须接近生活才行。因此,欣赏美术的似与不似不能以对错的观点来评价,不能随便否定,而是应该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逐步提高。
四、教师审美素质的提高
在幼儿欣赏活动中,涉及美的内容是宽泛的、多彩的,而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是幼儿美术欣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调查显示,幼儿园课程中美术欣赏活动开展得并不理想,有的幼儿园甚至没有把这种活动列入课程,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美术欣赏是一个观察、体验、品味艺术作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以及一定的美学知识。通过不断的欣赏学习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趣味,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教育,从而发挥其社会功能。普通高校加强和实施美术欣赏教育,是抓好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讲,素质不单单是专业知识的技能,还包括很多直面人生的能力和各方面的修养,如道德素质、生存能力、应变能力、潜在能力、动手能力、审美能力、艺术修养等等。特别是在心理素质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在感觉、知觉、记忆、思想、想象等心理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倾向,如逆反、好奇、注意力、兴趣、情感、动机、意志等这些将构成心理素质的总体,而这些又直接影响着创造力的发挥。
人的视觉认识是从自然主义开始的,尽管一个立体的自然场景不像是一幅图画,而一幅平面的图画都被看作是一个真实的世界,公众要求艺术家在一块想象的舞台上把生活的故事表现得栩栩如生。教师经常听到学生说:“我看懂了这幅画”,或是“我看不懂这幅画”,他们也许是仅限于理解了画的表面画了些什么内容,而不会欣赏画面内在的表现手法和含义。在这种认识方法中,丝毫没有审美气息。WWW.133229.coM艺术是以感知为基础的,人们认识美、发现美、鉴别美、创造美都离不开感觉,这种感觉决不是依靠某些逻辑推理或者数字计算,比如对画面物体和人物的比例关系的把握就是如此,比例本来是数字形态的东西,我们可以依据数理逻辑变换出多种方案,但是,只有使数字形态视觉化以后,才能靠感觉来比较、推敲、判断出美与不美。而对艺术的感受力的加强,就会迅速找到它的美的所在,再从色彩上来分析,色彩的构成要素十分复杂,色彩的生理效应更为微妙,色彩美感的个性特征更强,尽管有着十分详尽的色彩理论,有着各种色表,色立体和各种配色宝典的工具手册,也只能对色彩的学习与使用起一定的指导作用,最后如不能落实到视觉感觉上来,总是不行的。正如音乐家对乐感的感受、舞蹈家对肢体语言的感受、书法家对笔墨挥毫的感受一样,他们无一不是凭借着一种强烈的艺术感觉来实现着艺术的升华。
具体到普通高校的美术欣赏课,教师要通过审美教育来丰富与开阔学生的审美天地,让学生感受到全面与完善的艺术教育,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并不要求他们了解太多的绘画技能,通过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使其学会一些美术常识及学会如何欣赏。如通过中国美术史论的欣赏,懂得各门类画种的美感特征与技法特点,懂得其透视上的高远、平远、深远和散点的运用,用墨上的浓、淡、干、湿、焦所产生的艺术魅力和创境达意的艺术手法。美术作品及美术现象的种类繁多,比如从种类上分:油画、中国画、水彩水粉画、版画、雕塑、建筑、民间美术、现代美术等;从时间上分,外国美术有:原始与古希腊、古罗马美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18、19世纪欧洲美术直至现代抽象艺术等,中国美术有:新旧石器时代的美术、商代青铜器、秦汉石雕、魏晋壁画以及唐以后的绘画;从作品的内容上分:人物、风景、静物、风俗画、宗教画、装饰画等;从艺术流派上分:西方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后面的印象派、野兽派和立体主义、超越现实主义等;中国画中顾恺之的《传神阿睹》,吴道子的《吴带当风》,范宽、郭熙的《高山仰止》……这些美术欣赏的内容,可自成体系,但也有局限,教师要将这些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寻找切入口,达到最佳效果。
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各种角度建立“真实”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真实有不同的理解。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安格尔的“古典主义”,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以及非洲的木雕,中国的农民画等等,于创作者来说,都是真实的。因为每位艺术家都以自己内心中的“真实”的尺度来描绘对象。但是它们之间在观念上、风格上的差异却是相当大的。同样,作为欣赏者来讲,每个人也会因修养、知识、性格的不同而对“真实”的体系标准做出不同的判断。那么我们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
英国的艺术家和批评家艾瑞克·牛顿曾十分形象地将艺术品比作一层层剥开的洋葱,表皮是“再现层”,表皮之下一层为“诠释层”,再往里一层称为“审美层”,也就是讲,看一幅画,首先我们看到的是画面表现的内容:人物、场景或是一些抽象的符号。其次,再看一看画家是用何种方法来表现,如构图、线条、色彩、笔触以及总体的表现符号等等。最后,综合以上两点,想一想作品给你一种何样的意境,强烈程度如何,是否领悟到了一种以语言、文字所不能表达的体验,如果有了,那应该是基本上看懂了。
现在我们拿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来作为欣赏对象,第一眼的印象是一个安详、温和、完美的女性形象,然后知道艺术家在应用了科学的方法在绘画观念、技能上采用的独特方法。然后,将其和以“神”为主导的中世纪作品相比较,《蒙娜丽莎》那传神的眼睛和会心的微笑,是对人生的充分肯定,是对人性的赞扬,从而表达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类似的表现技法,在今天屡见不鲜,但在那个年代,那个历史环境下有如此成果,确实是相当有艺术价值的。
我们再以毕加索的现代作品《格尔尼卡》来欣赏,画面中的各种奇怪造型令初见者费解,然而那种具有张力的感觉是每个人都感受得到的。接下来,如果我们了解了牛头是残暴与黑暗的象征,马是民众的象征,孩子的哭号挣扎的形象以及立体主义的基本造型方法与法则,那我们就会知道毕加索在画中表现了人民受到各种苦难而造成的暴烈恐怖的气氛,画家用犀利的笔触表达了他对法西斯的仇恨与宣泄,而立体主义就是他观察、表达事物的一种表现方法。
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美是具有多样性的,但又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艺术的价值并非在于精确地摹写事物的表象,而在于表现出事物的本质以及传达作者对事物的理解和情感。艺术史告诉我们,艺术的发展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外部世界向内心精神状态发展的过程。从每个时代所留下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前人的成就都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并和时代紧密结合在一起。仅看懂一幅作品或是几幅作品并无太大的意义,只有通过大量的、不同风格的作品欣赏,并且使这些作品在脑子里串起来,形成一定的概念和框架,逐步建立起学生自己的审美价值系统,这才算真正地学会了欣赏。
美术是一门与千家万户息息相关的艺术,非艺术专业的美术欣赏教学又是人生感知美术审美教育和美术技能教育的重要阶段。让美术从美术家的小天地中解放出来,“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大学的美育教学工作立足于审美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广泛地参与审美活动,从被动地接受美育变为主动地需要美育。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实现自身精神意识的升华,对造就一代人的高尚情操和社会风气也是大有益处的。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1.改变美术欣赏教学展示手段
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美术作品的展示手段,对从本质上依赖视觉听觉直观材料的美术欣赏教学而言,多媒体的应用在作品展示上是一项重大改革。传统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由于美术作品信息获取、处理、展示的手段匮乏,学生只能够欣赏到教材中已有的图片和介绍,教学中授课的内容多局限在教师讲解的知识本身,深入和扩充不足,学生难以对美术作品全面了解。多媒体技术以计算机为基础,把图像处理功能、语音处理功能、视听操作技术集成在一起,而且把直观的语音、图像等信号转变成统一的数字信号,方便计算机对其进行处理、编辑、变换和存储,使得作品在展示时更加具体化、可视化和丰富多彩。因此,多媒体技术在进入美术教学中后就得到快速发展,使得美术欣赏教学手段得到快速改变。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条件。采用集多媒体技术的图像、动画、音乐、讲解等于一体的教学方式具有鲜明的视觉效果和多彩的展现效果,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多媒体对美术作品进行形象直观的演示,可以引导学生自由思索和想象事物的本质及内涵,加强了美术作品信息的欣赏广度和深度,使凝固在美术作品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有效激发他们的审美主体因素和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吸引效应,进而提高其对美术欣赏的学习兴趣。多媒体美术欣赏教学可以巧妙地运用现代技术创造活跃真实的氛围,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将学生带入美术作品欣赏的独有意境中,使学生切身体会作品的美妙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入良好的美术欣赏学习状态。例如,服饰广告作品欣赏中,动态立体的场景可以促使学生感觉身在其中,从自身角度对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学习兴趣和激情容易得到激发,从而喜欢上美术欣赏。
3.提高美术欣赏教学效率
提高美术欣赏教学效率即提高教师的授课能力,多媒体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教师只需要在课前做好备课,将课堂上需要欣赏和讲解的知识用高质量的图像、简洁的文字、美妙的音乐和吸引人的影像等进行多媒体播放,就可以节省教学中大量的讲解、作品的变换展示、问题的解释等所需的时间;其次,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可以让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示和讲解大量的信息,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例如,在欣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三杰”的美术作品时,由于他们的代表作较多,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就可以弥补传统实体化作品尺寸小、清晰度低、切换慢的缺点,在一节课中可以完美展示几十幅作品,还可以对不同作品、不同角度欣赏画面进行对比分析和演示,可以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能够较多地、系统地、连续地欣赏他们的代表作品,根据欣赏进行思考和点评,达到学习的目的。又如,欣赏世界奇迹“兵马俑”,由于学生已在教材上看到过许多类似的图片和讲解,对其熟悉的同时又缺乏深层次的感受,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兵马俑”高清视频、图片、背景音乐、时代背景和风格讲解等于一体的课件,以明确的逻辑思维向学生展示大量的信息,可以减少教师的讲解,促进学生的探索和想象。
4.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
多媒体技术可以为美术欣赏教学提供图像、声音等视觉和听觉的交互界面以及交互操作功能,便于创造出各种不同的丰富情景和意境氛围,能够对学生美术欣赏产生多种感官上的综合刺激,使学生可以通过人机交互界面方便灵活地操作学习状态和内容,以自我主动欣赏代替被动欣赏,提高学习效果。多媒体技术把电视电影播放机所具备的视听功能和计算机快捷方便的交互功能相结合,产生一种新的图像、声音、语言、操作于一体的人机交互系统,可以实时控制和立即反馈。在这种美术欣赏教学的环境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思维模式选择所要欣赏的内容和方式,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这种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交互式新型教学模式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促使其在美术作品欣赏中提升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学习质量。
5.提高学生素质和理解作品内容美的能力
美术欣赏教学的最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当前美术欣赏教学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多媒体技术可以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和素质培养的内容。在美术欣赏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和呈现纯洁、高尚的作品和氛围意境,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感召和熏陶,自然而然地接受审美教育。如人物作品徐悲鸿《愚公移山》的欣赏,配上艰辛苦难的背景和辛酸的音乐,可以让现代学生体会生活的来之不易,由此产生动人的艺术力量。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美术欣赏教学,可以有效展现出美术作品的内容美,内容美是指作者通过美术作品塑造形象,进而再现作品代表的现实生活。美术作品内容广泛,内涵深奥,令人难以理解,多媒体的运用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作品的内容美。如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时,可以提前进行编辑,对关键部位和内容进行剪辑,逐步播放和欣赏,可以促进学生自我理解作品表现的内涵和背景等,提高其对事物内容美的理解能力。
二、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1.美术欣赏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要先进
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与传统美术欣赏教学手段相比更是体现了巨大的优势,体现在创设情境、美术信息资料详尽、欣赏效果直观、教学方便快捷等方面,这些优势也明显表现在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欣赏教学的应用中。多媒体美术欣赏教学手段技术先进、方法新颖,它由教师在课前做好电子课件和备课工作,课堂上可以直接与学生进入作品所展示的社会情景中进行互动,教师的知识得到顺畅教授和传输,学生的欣赏和学习自主、自觉。这种教学手段不但可以提高美术欣赏教学效率效果,还可以引导学生情感抒发,综合素质得到培养。
2.美术欣赏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软件要精选
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应用除了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强大功能外,更主要的在于多媒体软件多功能性,多媒体软件的精选主要包括计算机教学软件选择和美术欣赏教学课件制作。
(1)计算机教学软件的选择。
计算机教学软件主要是在提高美术欣赏教学效率、效果中起到辅助工具的作用,从教学软件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可将软件分为三类:第一类软件属于教学辅助工具。这类软件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如Word、PowerPoint、Photoshop等,这些简单常用软件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应用较多,其中Photoshop应用十分广泛。由于美术欣赏需要大量相关的图片,同时需要在欣赏中展示出图像各种不同的效果,就需要通过Photoshop软件对其进行颜色编辑、特殊效果添加等处理,使得美术作品展现出更加抽象、逼真,具有观赏性的效果。第二类是教学功能软件的设计,一般包括教学和练习两个部分。教学部分是指由教师将需要教学的内容按类进行设计,分为不同单元模块,对各个模块嵌入美术作品的相关信息、需要传输的知识、提出的问题等;练习模块设计是指教师提供软件或端口,里面设计好美术欣赏后的题目,学生进入作答。这类软件主要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操作能力。第三类软件是教学仿真系统,这种仿真教学主要是创造强烈的幻觉和真实的环境,使学生感觉自身处于美术作品作者所需要表现的思想环境下,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下对作品中的人物角色进行欣赏。虽然这种软件技术目前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尚不成熟,应用较少,但是其效果和应用前景毋庸置疑。
(2)美术教学课件的制作。
教学课件的制作是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最主要的应用。教师可以在课件备课时,运用感性的认识理念以轻松灵活的教学方法将美术欣赏的内容展现给学生,给人带来新的感受、新的观念和思想等。然而,受到市场经济、现代科技和教师素质的影响,现在教学中绝大多数只是应用PPT做出简单的课件,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看,原本提高教学质量的多媒体技术却成了教师偷懒、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达不到良好的欣赏效果。因此,教师要合理设计和制作课件,使其在质量和效果上满足美术欣赏的需要,这样的课件才能真正体现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多媒体技术在制作课件中展现其强大的功能,可以根据教学需求制作不同格式、不同风格、不同模式的课件,如顺序讲解的PPT演示型、互动教学的交互型、激发兴趣和吸引性的视频播放型等,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强大的人机交互功能,根据自身能力对应教学需求选择和设计不同的课件,确保美术欣赏的良好表现力和感染力。
3.美术欣赏教学中应用网络多媒体教学要灵活
网络多媒体教学成为E-Learning,是指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因特网相结合手段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它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丰富的网络资源,实现的新型教学方法模式。网络多媒体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实现美术欣赏在庞大的信息、多维的空间、创新思维等方面的突破。网络多媒体教学在美术欣赏中的应用是美术欣赏教学的飞跃,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应用优势:一是美术欣赏过程中可使用的教学信息资源更为充分。它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使用世界范围内的所有美术作品相关信息资源;二是学生自主控制美术欣赏作品信息资源的倍增。网络多媒体更加注重人机交互操作,学生在老师的教学传输知识外,还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需要和知识水平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和资源,对喜欢的美术作品进行探索和欣赏;三是学生在美术欣赏时进行多向交流的机会增多。在自我选择美术资源进行欣赏时,可以在聊天室、论坛上发表和讨论自己的欣赏体会和观点;四是美术欣赏学习方式得到彻底改变,教学更具有开放性。网络信息的应用使得美术欣赏教学以自主学习为主,学生欣赏美术作品也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老师可以私下组建美术欣赏学习网络小组、虚拟空间室等平台,师生可以在不同地点进行实时视频语音交流,这种开放性教学平台可以使学生各抒己见而不受影响,学生的不同意见都会得到体现和参考,也可以弥补老师教学信息的不足。
三、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局限性和存在的问题
美术是造型艺术,美术欣赏教学的根本离不开大量的直观教学,多媒体技术提供了丰富的美术欣赏信息和教学内容,获得了美术教师和学生的喜爱,但是,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应用也由于其本身的特征和社会现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相关问题,这些问题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容轻视。
1.局限性
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应用虽然带来了方便和丰富性,但是其局限性十分明显:一是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应用不彻底,设施完善后得不到全面发挥,许多学校教师教学时只重视硬件忽视软件,造成了多媒体技术的浪费;二是地区间经济差距导致贫困地区和偏远地区的学校难以配备多媒体设施,学生在美术欣赏时享受不到多媒体技术教学的乐趣和优势;三是师资力量普遍薄弱,难以掌握多媒体技术对应的图形编辑、软件编制、软件运用等,难以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深入应用多媒体技术。
2.存在的问题
一是多媒体教学从多样化逐步向单一化转变,损害了学生的美术欣赏兴趣。多媒体教学虽然带来了新的教学方式和理念,但是绝大多数教师都是以“打开电脑多媒体→导入美术作品的课件→播放及欣赏”模式进行教学,缺乏互动教学和主动教导学习,降低了学生的兴趣;二是形式花俏、内容杂乱,学生欣赏时看得眼花缭乱,造成视觉疲劳,干扰了美术欣赏的真正内涵,影响了欣赏效果;三是网络多媒体资源信息量太多太杂,学生难以把握美术欣赏的主线和关键信息,容易接受错误的观点,不但降低了美术欣赏的艺术性,而且自身理解能力和新颖观点也受到被动影响。
四、结语
论文关键词:地方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课堂教学,改革
公共艺术选修课主要是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初步了解与我们日常生活具有紧密联系几种主要的艺术表现形态,例如音乐、美术、书法等,对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进行学习和欣赏,把握不同艺术类型的特点和审美要求,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目的。所以教育学论文,目前全国高校普遍都开设了公共艺术选修课,把开展艺术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正逐步被全社会认可和接受。
但是,我们同时看到,目前高校中开设的选修课还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认真探索。例如,相关教材缺乏,教学难易程度很难把握;教学手段单一,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监控体系不完善,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等核心期刊。尤其是对于地方性高校来说,除了面临上述问题之外,还存在着教材缺乏针对性、艺术教学中的地域性内容不突出等问题。而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教育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主要阵地。要想解决目前地方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中存在的问题教育学论文,我们认为,可以从课堂教学改革这一角度入手,积极探索提高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有效途径。
我们认为,地方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的课堂教学,应该从以下环节来进行改革:
1.努力改变专业课课堂教学中以传授知识和技巧训练为中心的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在轻松自由愉悦的状态下感受艺术的魅力,提高审美修养。
选修课与专业课的教学目的不同,选修课主要是针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开设的,是通识教育,不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和训练,主要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满足部分非专业学生的兴趣爱好,或者发展他们某一方面的才能等。在现阶段,很多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教学,普遍使用的是艺术史论方面的教材教育学论文,这就造成了过于专业化而忽视了非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影响到选修课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认为,公共艺术选修课应当以欣赏具体的中外经典艺术作品为主要内容,在老师的引导下,调动学生学习和了解艺术作品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状态下深入领会艺术作品内在的文化精神和人文思想,获得美的享受和感悟,提高审美修养。
2.广泛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包括声像资料和影视艺术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教学活动,必须要兼顾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要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核心期刊。在这一过程中,仅凭老师枯燥的讲解显然无法实现上述目的教育学论文,这就需要借助声像资料等多媒体手段的优势,对艺术作品或艺术现象进行全面而精准的展示和解读,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发展规律的理解。例如,在中国绘画作品鉴赏中,采用幻灯片的形式进行讲解,可以极大拉近学生与美术作品的距离,提高学生对于绘画作品的兴趣。
3.加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的普及和教育活动。目前,国摘要举措。可以采取与本地政府文化部门、博物馆、展览馆、文化艺术院(团)、风景名胜区等机构共建审美(艺术)教育基地,实行多样化的开放式的实地教学,采取实地参观、考察、研究、赏析等方式,加强本地民间文化艺术的普及和教育活动,丰富和扩大学生的视野。
4.通过撰写论文、课堂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保证教学效果,应重视对艺术作品欣赏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学论文,注重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活力,要尝试借助布置平时作业或者安排课堂讨论等形式,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在论文写作和集体讨论过程中,不追求标准答案,通过学生自己在课后收集相关资料,经过讨论、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5.注重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加强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文化背景和专业技能等之间的联系核心期刊。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艺术作品,尤其是从自身所学专业的角度来理解艺术和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作为跨专业选修课,上课的学生都分别来自不同的专业,在课堂上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把选修课知识与日常生活经验,尤其是专业技能结合起来教育学论文,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艺术和艺术作品,锻炼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例如,经济学院专业的同学可以从经济的角度对于清代中期“扬州画派”进行解读,进而进一步明确政治环境和经济条件与艺术市场之间的紧密联系。
所以,公共艺术选修课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地方性高校开设的相关课程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必须从课堂教学改革这一角度入手,积极探索提高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有效途径,努力提升广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及鉴赏水平,完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原.高校美术教育现状与改革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9,(04):46-47.
[2]吴金铭.美术鉴赏教学之我见[J].教育探索,2007(8):72-73.
[3]韦静涛.论高校美术鉴赏课创新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7(20):132-133.
[4]庞侃.浅谈美术鉴赏作为高校通识课程的课堂教学构建[J].美术学刊,2011(3):62-63.
美术教育在学生的终身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现在很多人认为美术是艺术教育的核心,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素质教育离不开学校艺术教育,美育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他教育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教育对人的素质的影响,特别是对人的思想品德、人格境界、智力能力、身心健康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是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因此,重视艺术教育同重视素质教育、重视全面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美育就[dylw.net专业提供论文写作,欢迎光临]没有完全的素质教育。美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除了自身的重要性以外,还对其他各育起促进作用。但是有的地方美术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美术作品欣赏课不能仅限与学校室内进行。应扩展到社会和展览馆中。经常带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并当面介绍作品,分析作品,所达到的教学效果是前者不可代替的。学生在艺术馆内所看到的画家的美术作品,这对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分析作品时具备了真实的对象,对画面上的构图、笔触、色彩的表现与处理方法,可直接给予批评、肯定。学生可以面对原作直接欣赏、研究,谈出自己的看法。这与观看幻灯、录像及印刷图片相比较,更有"原汁原味",更容易体会作品的精神与画家的风格。直接面对作品上欣赏课更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对行成正确的审美观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也开阔了学生的艺术视野。
网络平台可以为教师建立一个美术资料库,将一些名画、建筑、雕塑、工艺等作品,通过扫描存入计算机。作为教学资料进行分类、编辑、保存。这样,在上欣赏课时,就可以随用随取,大大增强了欣赏课的灵活性。再给这些资料配上相应的音乐和文字说明,使之图文并茂、声情俱佳,可以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充分利用视频电影资料进行欣赏教学。这对欣赏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的美术作品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能把欣赏者的思想感情带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场面中去,更易体会出作品的主题思想,从中受到教育。教师利用课外指导学生收看这一方面的影视片,然后对教材所设及的内容作及时的补充讲解。这样通过看有关革命历史片后,学生对《胜利渡江》、《开国大典》等美术作品所显示的画面内容接受起来就容易的多了。
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针对小学生来讲,他们的美术知识是有限的,对作品的欣赏水平不高。学生在学习技能中会产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会形成各种情感。指导学生阅读与作品内容有关的资料,便于沟通欣赏者与创作者对艺术作品所寄托的情感,引起心境共鸣,真正领悟到作品的主题思想。如:欣赏诗意创作画时,我先让学生去"读",以中国画《两岸猿声啼不住》为例。如果不让学生理解这诗句的出处及诗的全貌,仅从画面看到的是:重山相对的江流上漂着两叶小舟,猿看不到,更不用说听见猿声了。但让学生读过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后,才真正体味到这幅诗创作画有着"深山藏古寺,柳暗花明"的妙处,不由的发出赞叹:真可谓是一幅融视、听为一体的诗意画。通过欣赏这幅作品,既陶冶了学生的性情,又使学生了解了诗意画的创作思路,体味到诗意画的意境美。幻灯片教学在于色彩透明、亮丽,投放的屏幕上的画面较大,视觉效果强烈,这是图片无法比拟的,因此教师有充分的时间边讲授理论边详尽分绍作品,分析画面,及时向学生提些问题。这样有助于他们积极思维,主动参与欣赏。西方的历史画、风俗画、肖像画和风景画及我国美术史上的优秀作品时,就采用了幻灯教学。如:法国莫奈的油画《日出》、《印象》,卢梭的《风景》,凡高的《麦田》等,使学生在新颖的教学形式中欣赏了这些作品,体会到风景画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如同一首精致动人的田园诗,让我们走进风景画的世界。大致了解了这些作品的风格、流派,进一步了解了画家的绘画风格。使美术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其审美能力。
视频集声、光、色为一体,把画面呈现给众,对作品进行全方位的介绍、分析,信息量大,比较适宜一些近、现代作家与作品介绍。例如:画家林风眠的《春艳》等作品,让学生了解画家生平及绘画风格、技巧。学生从中既[dylw.net专业提供论文写作,欢迎光临]欣赏了艺术作品,又对画家有一个全新的了解。画家的思想,绘画风格无不给学生以感染。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能进一步参与到文物的欣赏评述活动中来。让学生了解考古过程的同时,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给予他们美的熏陶,力的震撼。
论文摘要:高中美术欣赏课堂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并做到德育与审美教育相互渗透;美术基础知识的引导和作品欣赏相结合;注重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欣赏;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看法,注意沟通,共同参与。
美术欣赏是依靠人的理解力的增强发展起来的。这要求教师不仅知识要更新,能广泛涉及中外古今美术史知识,而且要求教师的知识必须准确。高中美术课时安排少,在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画的基本技能,还要求在有限的课时内通过对学生不断的启发和熏陶,来培养他们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下面就高中美术欣赏课堂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结合自己的实践和理论学习,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很多美术欣赏课只是停留在简单甚至肤浅的层面上,而高层次的美术欣赏应以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为理论支撑,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仅以“像”和“不像”,“美”和“不美”来评判美术作品,就是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基础知识和作品欣赏不能并重的表现。很多美术欣赏课常常是烦琐地罗列一大堆画家和作品来平淡地介绍,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象征寓意及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去分析评论的很少,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大胆评论对象的能力。整节欣赏课由老师当主角,学生当听众。讲得平淡乏味,学生听了反应淡漠,一堂课下来,学生根本没有一点切身体验欣赏作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长此以往,教师的思想里就日渐丧失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这一重要的教育目的,也偏离了美术素质教育的宗旨。同样,以“美”和“不美”来评述美术作品,对高中生而言可以说是肤浅的,我们知道,“美”给人的感受是多样的,和谐谓之美,悲壮谓之美,崇高谓之美,有形式之美,也有内容之美。美具有多元性、复杂性。所有这些,说明一点:作为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情操的培养,精心准备教案,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美的环境。教师要积极运用自身的语言、教态、知识和各种形象的手段(如投影、范画、故事、音乐等)通过有声有色、有形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在处于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审美意识。
二、加深学生对艺术的理解,注重对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欣赏
学生在上美术欣赏课时都有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这最初是从他们个人的角度开始的。美术作品的欣赏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既向学生传授了审美知识,又给学生做出了审美示范,所以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应具体到内容和形式上。
美术在很大程度上说,就是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仅凭教师口头传授,而没有学生的亲自参与和体验,学生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的。所以教师自身须苦下工夫,提高自身专业、文化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做到“能意会,可言传”,语言准确而言简意赅,风趣幽默而具有感染力。如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一课中讲到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教师在讲解这幅作品的时候,先从画面的形式切入:画面中只有一位老者,独坐船头在垂钓,周围是一大片空白。后引导学生完思考周围大面积的空白表示什么意思?这幅画描绘的内容是什么?看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感觉?在学生回答完这些问题之后,教师可再进一步引出唐代著名诗人柳宗元的《江雪》这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并阐明诗的意境与画中内容的吻合。但要避免像上语文课那样在欣赏评述中完全以“文学解释”代替美术作品欣赏。如果作品中所涉及的故事、人物与情节、诗词的介绍不能和作品的美术语言、形式、风格结合起来,那也不是真正的美术欣赏。另外还应避免把美术欣赏课上成美术史论课而陷入史论的之中,而应欣赏到点子上,并把握好作品内容和形式两个要素。在引导学生欣赏具体的美术作品时,还应该注意选取不同理念的作品,使学生认识到在艺术史上这些观念并存的局面,从而拓宽他们的思路和界限,而不要把学生框死在一个固定的欣赏模式里。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使学生的艺术情趣和生活情趣也受到影响,并且从中受到教育。
我们提倡的审美教育,就是要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教师就是要用人类艺术精品和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帮助学生认识美的规律,触动学生的感官意识,从而培养学生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三、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看法,注意沟通,共同参与
美术作品欣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认识作品,把握作者的思想意图,与艺术作品直接交流,理解作品信息,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的过程,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是沟通学生与美术作品之间的桥梁,其任务是引导学生去观察、感受、分析,并提供必要的知识,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
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看法。学生对美术作品必然会产生各种看法或不同的评价。教师可以做一些提示或补充,但绝对不要轻易地将专家或教师的观点强加于学生。因为,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本无统一的标准,一定程度上,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是对作品的再创造,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学生自己会慢慢懂得作品真正的内涵。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只有当学生参与到美术活动之中,亲自主动地去探寻、领悟、体验时,对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把握才能成为可能,从而更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所以在课堂中要注意师生共同参与,实现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关键是要营造一个平等、活跃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参与欣赏的热情,而实际上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审美观,或多或少地都可以对美术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需要的就是一种平等、自由、畅所欲言的交流平台,让学生敢说、想说,而这个平台则需要教师去构建,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方向,给予引导,使师生在共同参与、平等切磋的过程中,完成教学活动。当然,这一切都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包括情境设计、问题设计、过程设计、板书设计等。
总之,高中美术欣赏课堂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突出学科特征,并做到德育与审美教育相互渗透;美术基础知识的引导和作品欣赏相结合;注重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欣赏;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看法,注意沟通,共同参与;教师应牢牢把握住审美教育这条线,切忌把教学变成“蜻蜓点水”,不深不入。应把审美教育提到一定的高度,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思想引入到教材所开设的艺术乐园中,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思。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完善自我,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与时代的步伐相一致。
参考文献:
[1]郑和钧,邓京华,等.高中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11.
[2]普通高级中学艺术欣赏.美术教学参考书(一).1版.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05.
[3]王大根.美术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08.
一、加强理论学习,把握教改动向,积极开展叙事研究。
我们科组的老师努力通过各方面的学习,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做到认真做好记载,每次学习有体会和收获。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握教改动向,探讨叙事研究方式,认真撰写教育故事,对教育实践中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寻找新的理解和追求,并在教学中把这些理念落实到实践中。
除了教研组的理论学习之外,各位老师还利用电脑查阅进行业务学习,并征订了《中国美术教育》、《少儿美术》等专业杂志,课余时间经常钻研、探讨,从学习中提高了自身的理论修养,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参加各级教学论文比赛。
二、强化集体备课,协同攻关。
本学期我们不断加强集体备课活动,通过备课组活动,实现资源互补,优化组合,一改过去单打独战、各自为教的局面,通过几教几评和听课评课制度,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取长补短,从而有效地营造了课内课外的教研气氛,增强教师教学水平。其中,葛晶晶老师撰写的教学案例《触摸一堂课》获宁波市中小学美术教学案例评比一等奖。
三、开展美术兴趣小组,积极参加各项竞赛活动。
老师每周组织开展一次兴趣小组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学生探索新知识,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创作能力、欣赏能力,并将学生作品展示在橱窗,激起学生欣赏美、热爱美、创造美的学习兴趣。在2011年浙江省中小学生美术比赛中,6个学生合作的皱纹纸编织作品《为奥运喝彩>获得省一等奖、葛晶晶老师还获得省优秀指导教师的称号;在绿星国际少年儿童美术、书法、摄影大赛中,获得28金8银8铜的好成绩,葛晶晶老师也获得全国园丁一等奖称号。同时,学生作品多彩在《宁海报》中发表。四、建立新的课程理念,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认真抓好课堂教学,通过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强化他们的好奇心,启发学生敢于想象和联想,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变教学过程为学生带着问题不断探索的过程。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为目标,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实现创造性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素质。让美术学习更加贴近学生生活,鼓励学生对各种材料、工具的特性进行尝试和探索,用学到的知识技能美化生活,提高生活的质量。
五、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