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5 22:39:1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声乐学习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模仿情绪识记文化素养
声乐训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的问题很多,而且这些问题自身又有相互关联之处,它们往往产生综合的作用力, 对歌唱效果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力。因此, 声乐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 需要我们运用各种方法加以克服。在我的学习过程中,对声乐有如下几方面的理解和感悟。
一、从模仿中学习掌握技巧
1、我们必须认识到:“模仿本身就是实践、再实践,从不自觉到自觉地对发声器官的掌握和控制的能力;也就是从必然王国到达自由王国的必由之路。”学习过程中,我们跟着老师的示范与磁带、光碟中的声音模仿唱,照着做。在这一阶段中,我们应尽量“依样画葫芦”,就像初学写毛笔字的人“描红” 一样,标准是模仿得越像越好。在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我们就会对歌唱的器官、气息、位置、共鸣等技能技巧有了一些体会,从而较自如地配合,较灵活地运用;与此同时,还应加强理性的认识,多问几个为什么,通过思考和反复地练习,掌握好歌唱中控制运用各器官的方法,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是第一步。
2、从模仿中找准自我后,根据自身的条件、基础、艺术水准找准模仿对象, 就可以去选择适合自己模仿的磁带、光碟。在模仿学习中,通过分层次、分阶段的学习,通过演唱者与老师、与范本(磁带、光碟)的不断磨合、不断领悟与消化,通过循序渐进、持续不断的努力,我们的发声器官就能凭借听觉的音响信号作出快速的反应,从而由心理听觉来指挥生理的条件反射,下意识地调节好发声状态, 逐渐形成好的歌唱习惯,这是第二步。
3、模仿的目的是提高,但模仿的最终出路在创新。所以我们在声乐学习中要不断提高我们声乐技巧和艺术修养, 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以创造精神去观察分析每个作品,用创造的思维去表现处理每个作品。模仿学习要注重“神似”,在神似的基础上,融入模仿者的个性、风格,新的观念、新的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方法。这就是模仿学习的第三步, 也是最高境界———创新。
二、不断强化心理训练
首先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客观条件,在训练和演唱中,扬长避短。我们应注意自己意志和性格的培养和锻炼,达到沉着而有自制力。提高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 克服情绪的干扰的能力,并能够利用积极的情绪帮助自己演唱成功。
其次要端正演唱的态度,正确认识演唱的意义。歌曲是通过歌唱和音乐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的,健康优美的歌曲加上演员精湛的演艺技巧可以唤醒人们沉睡的思想意识,激发人们的思想感情。
第三是平时要加强歌唱欲望的培养。歌唱者在歌唱前,需要在心理上、精神上、身体上,以及发声器官上做好准备。要自我激发歌唱欲望并对歌唱情绪进行调整。那些成功的表演者都是在反复不断的舞台实践中锻炼成长起来的, 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实现自我调节。随着舞台经验的不断积累和表演技巧与艺术修养的不断提高,表演者就会越来越对自己充满信心。
第四要运用技巧调整情绪,避免紧张感。例如运用情感的转移的方法来调整情绪状态,使自己很快进入演唱的状态,并符合歌曲要求的意境情绪等。
第五是舞台经验对歌唱者的演唱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舞台经验是通过平时的参与、观察、学习、总结和积累而取得的。所以,一个歌唱演员应该注重演唱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在演唱中和观众沟通的技巧和经验。
三、多种方法提高记忆力
1、理解记忆法:首先要清楚地了解歌词与曲式结构, 每一部分起什么作用,各部分之间怎样相互联系;然后要懂得歌词的内在含义, 分析歌词的意境,以及情感的产生与发展;最后能入境、入画、把“我”投入到歌中去,物我交融。
2、多通道记忆法:人记忆外部信息的通道有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等, 这种多觉参加的记忆叫做多通道记忆。多通道记忆法可以动员多个身体部位协同合作,共同接受和处理外来信息。
3、情绪记忆法:在声乐学习中,情绪是最重要的。我们可以采取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 用宣泄或补偿的措施,把不良情绪排斥出去,同时采取相应的办法使自己的情绪变得愉快、兴奋起来。不仅在课堂上要这样,课后自己练声练唱都应如此。
4、听视记忆法:我们除了通过视唱对声音、旋律、歌词记忆以外,最好是多听歌唱家的录音以及现场观摩,还可以多看录像、电视、MTV 等,以此强化记忆。
5、读写记忆法:识记旋律、歌词、发声方法及发声要领等, 最好是边读、边写、边记忆,借以提高记忆效率。在抄写时要看、要读,抄歌的过程既通过视觉记忆,又利用了唇、齿、舌的运动记忆, 还运用手指触觉记忆。当嘴读旋律或歌词时,又增加了耳朵的听觉记忆。
6、朗诵表演记忆法:在我们背记歌词时,要一边朗诵一边表演。朗诵要通过眼看(视觉记忆)、嘴读(运动觉记忆)、耳听(听觉记忆)、手势动作(运动觉和方位觉记忆), 这样各种感觉一齐参入记忆,使记忆效果绝佳。
7、形象记忆法:为了加深记忆,我们可以想象自己就是歌曲中的人物形象,也可化为物的想象,如小草 一片云 浪花等。对形象的记忆就是把歌曲中的形象化为活生生的你,歌曲就是你说的话,歌中的话就是你要表达的情感。
8、刺激记忆法:这种记忆方法是强化记忆,它包含着意志品质。如母音记不住,可以反反复复朗读,甚至可以进行自我惩罚。心理学家指出,自我惩罚是记忆和改正错误的强硬手段。
四、全面加强文化素养
1、存在问题。对于很多演唱者而言,演唱没有什么大问题,也不缺乏技巧, 但我们听起来总觉得差那么一点, 显得干巴巴的,没有感染力。这种现象的产生,其根源主要是由于演唱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达不到所需要的深度。然而,当一进入作品分析,对于声乐作品中所涉及到的历史知识或文学知识等, 我们很多人甚至都没有接触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唱出感觉和味道,那只能是缘木求鱼。
2、产生的危害。音乐专业的学生文化知识普遍欠缺,这是我国多年实行应试教育的结果。这种功利化带来的最大负面效应就是,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失落。因为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不符合所谓效率的原则。没有基本的文化常识,是愚昧和低素质的表现。但是有专业知识与技能,却缺乏人文精神与文化修养也是很可怕的事情。因为只以技术的眼光或者专业内的眼光评判事物,很容易走向另一种无知与偏执。
3、解决的办法。我们在重视技能的同时,应提高一些文化修养,目的不是使个人增加一些风雅和谈资,而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民族的素质。面对现实, 要有效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除了对文化知识进行亡羊补牢, 加强读书学习外,关键是每一个学习声乐的人,都要树立一种意识──文化素养是富含营养的土壤,要想让自己的艺术生命之树茁壮成长, 这土壤就必须更肥沃更厚实;同时也要明白“功夫在诗外”的道理,必须开阔视野,兼收并蓄,才能使自己的艺术之树长青。
参考文献
[1]杨瑞庆《模仿是为了创新》(《湘江歌声》2003 年第2 期)
关键词:模仿 记忆 声乐学习
模仿和记忆不仅是一种心理学现象,在声乐学习中更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基本要素。模仿在声乐学习中不是惰性、机械性的表达,而是一种积极、诚实、主动的学习方法。在声乐初学阶段适当的提倡与正确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入门,形象地掌握基础知识。记忆作为一种基本心理过程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有着不可替代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歌唱者的一切活动从简单的认识、动作到复杂的学习、歌唱,都必须在记忆的基础上才可能进行。因此,对它们正确的认识和运用,可以帮助声乐学习者更加有效的学习。
一、模仿的重要性
模仿是人们在自然界中生活的一种本能,模仿即:依照一定的榜样,做出类似动作和行为的过程。在初学声乐期间,模仿是行之有效的一种学习方法。在上课时,老师会做大量的范唱和动作示范,要求学生进行学习和模仿,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建立科学的歌唱呼吸方法。对于一些悟性高的、善于模仿的学生更能缩短其学习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模仿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入门,更迅速、容易的掌握基础知识,它能使我们在吸取前人的经验上,让自己得到发展。
(一)在模仿学习中入门并找准自我
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就是教师的演唱及示范。因为那是最直接、客观的展示。当学生每唱一首练声曲开始前,老师都要做示范,老师唱一句学生就跟着唱一句,在唱的过程中,直观的感受自己的音色、气息上和老师的差异,并根据老师的要求做出适当地修改和调整。但模仿并不是一味的照搬,还必须在模仿过程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和认识,通过课后不断地巩固练习,使它最终被学生自己掌握。这也就是,为什么同样的一节课两个不同的学生效果不一样的原因。除了自身条件这一外在原因外,最重要的是如何将模仿转化为主动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老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想把老师教的方法变成自己的东西,那就要靠自己多练习多揣摩,把老师讲的道理转换成自己的实际演唱。老师只能教学生方法,学生自己要学会变通,吸收对自己有利的东西。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清晰、冷静的头脑,根据自己的条件去分析老师的声音并且有目的的模仿。
(二)在模仿学习中掌握技能技巧
在课堂上,学生唱的有问题时,老师会要求学生跟着他唱,其实这就是模仿。老师一字一句的教,学生一字一句的学。在不断地模仿中体会其中的奥秘,并运用分析、观察力准确的抓住老师的特点进行正确的模仿。例如:有的学生人唱歌不知道用腰腹部的力量,这个时候老师就要求学生去模仿平时搬重物的感觉,通过模仿搬重物,找到腰腹部用力的感觉。通过模仿打哈欠,找到打开喉咙的状态等等。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平时生活中一些动作的模仿,达到调整学生的歌唱状态、改正学生歌唱中出现的毛病、帮助他们迅速、准确的理解歌唱的要求。
模仿的目的是提高,模仿的结果是传承。我们运用模仿这种方法,去学习和传承大师们为我们留下的声乐演唱技巧,运用新的思路、新的观念,去发展自己的声乐演唱。
二、记忆在歌唱学习中的作用
在声乐学习中,每个环节、每个技能、技巧、每个动作、每句歌词都需要记忆。声乐演唱的技能和技巧的训练是一个不断记忆的过程。学生将上课学到的知识保存在自己的大脑中,通过记忆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所以记忆力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声乐的学习。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只有不断增强音乐记忆力才能不断地增长知识、积累经验,牢固地掌握技能、技巧和理论知识。
(一)歌唱记忆的方法
1.理解记忆。就是在积极思考、达到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材料的方法。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思维进行分析综合,把握材料各部分的特点和内在的逻辑关系,使之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以便保持在记忆中。这一过程需要我们用心来思考。比如说拿到一首新的歌曲,我们首先要了解这首歌歌词的意思并且分析歌词的意境和曲式结构,以及每一部分之间的联系。做到了这些就能很快记住歌曲的歌词和旋律。
2.读写记忆。简单地说就是边读边写。有的老师为了能够让学生准确的记住歌词和旋律,每一次布置一首新的歌曲时就要求学生准备一个本子并且把将要学习的那首歌完整的抄下来。这样就能边读边写边记忆,当嘴上读旋律或歌词时,同时也增加了耳朵的听觉记忆。这是一种效率较高的记忆方法。很多同学都采用课下记笔记、抄歌谱等方式,通过这一过程达到在写中读,唱中抄,读中记,抄中记的目的。
3.视听记忆。通俗点说视听记忆就是通过眼睛看和耳朵听影音资料来记忆一首歌。声乐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我们要在学习中多听歌唱家的录音以及演唱视频。通过听、看著名歌唱家的音、视频资料,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演唱者对作品的处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识记歌曲旋律,把握某些特殊的语言、增加演唱兴趣。
(二)加强歌唱的识记能力
对唱歌和发声的识记是我们记忆的开始。我们为了把呼吸、共鸣位置、咬字等这些技能保持在头脑中,必须要刻苦的多去磨练,整个过程是反反复复的,为的就是要把它们记住。我们要有明确的目的,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认真识记事物的规律。像每个字的咬字、发音、共鸣位置和唱歌用力的感觉等这些都是不会改变的,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反复练习、体会、比较。慢慢的加强对练习内容的理解,提高练习效果。
(三)加强歌唱的保持能力
保持是记忆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把通过识记所获得的知识、经验等保留在大脑中的过程。没有保持就没有记忆。为了能够不遗忘所学的知识,我们在识记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对知识的巩固练习。加强唱歌的保持能力不仅指气息、呼吸的保持、还有唱歌的技巧和方法的保持。好比我们在唱“啊”的时候,就像是在打哈欠,喉头是打开的,放松的,小腹和腰间是充满力量的,等到下次歌曲中出现像“花”、“话”、“画”等以“A”母音为基础的这些字的时候,你就会想到用练声曲中“啊”的这个音时的气息,歌唱技巧来唱这些字,这个过程就是利用记忆在不断加强、巩固你的保持能力。
(四)加强歌唱的再认、重现能力
再认是当经历过的东西再一次出现时还能够认识的过程。重现又叫“再现”或者“回忆”, 在原来的事物不出现的时候,通过自身回忆仍然能够把大脑中的信息重新认识和识别的过程。再现和再认都是对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重新恢复并提取的过程,再认是更低层次的重现。二者都取决于学习的熟练和牢固程度,取决于识记和保持的水平。
在歌唱这个活动中,重现比再认重要。我们要在一个短的时间以内,把自己过去长期积累下来的知识全部要以表演的形式重现出来,从歌曲的歌词音高、节奏、旋律再到我们的发声状态,情感变化或是肢体语言等等从而完成歌曲的二度创作。这必须是一个长期的训练,在不断地积累、学习中慢慢达到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歌曲,发声运动已经能自动调节,唱歌技巧也能游刃有余的运用。
声乐学习是一个心理和生理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过程,合理地运用模仿和记忆这两种心理学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学习效率、稳固基础知识、处理好心理和生理之间的关系,为声乐学习打开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徐行效.记忆的品质与歌唱者记忆力的培养[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6,(03).
关键词:朗诵歌唱教学实践音区共鸣
《尚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即是说心有所感,用语言陈其情、敷其事,便叫做诗,把诗里的语言读音用高低疾徐的方法咏叹,便叫做歌,依着歌的高低疾徐配成乐曲,便叫做声。发出与乐曲相符的音响的东西便叫做律。所以未有歌之先,就有语言,不过语言的作用,在于表达思想而不是用来宣泄情感,如要附加情感上去,必须借助于声音,声音虽能表达情感,也要靠语言的帮助才能表达,歌唱就是把语言附加在声音上去,使情感表达得更完全。从歌唱的角度看,语言是声乐艺术的造型基础和创造艺术形象的核心。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中,历来十分强调语言的清晰动听,讲究“字正腔圆”、“以字行腔”。《关睢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因此歌唱与语言便分不开,没有语言就没有歌唱。歌唱发音就是说话的艺术化。掌握说话中的咬字、气息、共鸣并且移植到歌唱中,能使发声更自然,而且初学者对声调比对音调熟悉。朗诵也不需要任何乐器的辅助,这些都使朗诵法的运用在歌唱中更简单有效。因此,在声乐学习中借鉴朗诵的一些训练方法,可以增加歌唱者对歌曲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声乐表演的水平。
一、朗诵有助于歌唱气息的运用
呼吸在歌唱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掌握控制好呼吸。就不可能真正把歌唱好。歌唱不仅需要大量的气息,而且气息运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发音的正确,音质的优美、音色的丰富、共鸣的扩大和运腔行腔的自如等等。学习声乐的人常常为了让自己的声音持久一些,吸入了过多的气,导致整个身体的僵硬。其实不是吸入越多的气,声音就能保持越久,吸入的气息根据歌曲的需要适当就可以了。有的人唱歌老觉得自己气不够,可是有谁说话的时候感觉气不够呢,其实歌唱就是大声地说话,需要调整气息吸入和呼出的比例。而歌唱中的呼吸与生活中的呼吸变化的比例是相似的。只是歌唱比说话的呼吸吸得深。根据歌曲的需要,情绪、节奏、音高的变化,呼吸随之调整,可以在带着情绪、相同的节奏和相同的音高朗诵,感受丹田,两肋的运动,然后再回到歌唱中。例如,在高音部分的呼吸处理方面,有的老师会反问跟你面前人说话的感觉和对五楼上的人叫喊的感觉相同吗,同理,不带旋律地。带节奏的朗诵在不同音高上气息的运用也是不同的。朗诵有助于歌唱气息的平稳、自然歌唱中的气息即歌唱中的呼吸,呼吸在歌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歌唱的动力,没有正确的呼吸方法,没有足够的气息支持是唱不好歌的,可以说正确的呼吸方法是歌唱的基础,呼吸是声音的生命。歌唱的呼吸方法是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即深呼吸,但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尤其对于初学者,经常容易出现气息方面的问题。如:气息太浅、气不够用、漏气等。实际上,笔者认为并不是气息真的不够用,是不会用,用不上。在日常的交谈中,我们大都有这样的体会,虽然每个人的音质、音量不同,却很少有人在交谈中感到肌体僵硬,气息不足,声音吃力,吐字不清等现象,即使是在大声说话时亦是如此。原因在于大家都没有强迫使用嗓音,遵循了自身的发音体条件和自然状态,歌唱更应如此。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的深呼吸经常用到,比如在闻花香时,气息吸得很深,充满了整个肺部,同时也非常自然放松,这样的吸气是符合歌唱要求的,再如、从远处喊人等,不由自主的便用上了深呼吸。在声乐教学中我发现对于初学声乐者,要求他们有感情的朗诵一首歌词远远比让他们有表情的唱这首歌更容易,且效果更具感染力。在朗诵中学生无论在气息、声音、感情上都把握得非常好,而在歌唱时却显得“力不从心”。原因很简单,他们把歌唱与朗诵的状态隔离开了,其实我认为朗诵时的肌体状态与歌唱时的状态完全一致,我尝试着让学生用朗诵的感觉去歌唱,每练习演唱一首歌曲之前先有表情的朗诵,在较高的音区让学生体会在广场上大声朗诵的感觉,掌握之后再用于歌唱,这样不仅可使他们充分理解歌曲要表达的内容情感,而且能使学生更容易的掌握正确的呼吸发声状态。因为朗诵和我们日常的语言更接近,使学生感觉更放松,通过一阶段的练习渐渐使学生在气息方面做到“深、通、活”。有了“深、通、活”的气息支持便为歌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朗诵有助于打开共鸣腔体
歌唱的中心意义就是要用声音把词义传给听众,为求字正,腔随字走,字领腔行,达到把字唱清楚,象说话一样自然清晰的艺术效果。通过歌唱状态下的朗诵和普通朗诵的比较。是可以调整呼吸、发声、共鸣三者之间的关系的,以求达到最佳状态。一些人说话不够圆润,比较干涩,除去天生嗓音条件外,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在于他少用或根本没有用共鸣,爱扯着嗓子说话,用本嗓较多:有些人说话天生就会带一些共鸣,说话就好听。那些平时不用共鸣的人一旦用上共鸣,声音就会和以前大不相同。虽然歌唱中的共鸣要比说话多,但在说话正确的前提下,可先多体会说话的感觉。美国著名女高音罗斯·班普登也认为:“歌唱者首先从自己自然的声音中找出唱得最好的、最自然的声音,然后用最自然、最不费力的方式去把它唱出来,使它得到恰当的共鸣。”这就告诉我们,正确的歌唱训练必须以自然为基础,但值得注意的是自然不是随便,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要在科学、正确的方式指导下,掌握了规律和获得的一种自由和解脱。朗诵有助于声音的放松,充分运用共鸣歌唱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应该是非常愉快的,就其本质而言,歌唱也是一种运动,是呼吸、发声、共鸣等器官及相应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的协调运动。这些器官在歌唱时各自运动的状态和相互闻的协调程度决定着歌唱声音的优劣。通常认为正确的歌唱发音需要用打开喉咙的状态去歌唱,即“半打哈欠”状态:软腭抬起,后咽壁挺住,喉头处于稍低而稳定的位置和状态,这时各发声、共鸣器官正处于积极、开放而又不过分用力的状态。在我们平时的说话中,并不要求象歌唱时那样把喉咙打开,而说话的习惯和意识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出现在歌唱活动中,使一些歌唱者产生一种打开喉咙就发不出音的错误意识,这种意识又迫使歌唱者在歌唱发声时,不自觉地收缩喉管(尤其是在高音区)从而破坏了打开喉咙的良好歌唱状态,影响发音。而朗诵则可避免这些问题,朗诵时的发音状态是日常说话状态的延伸和夸大,尤其是放声朗诵时的发音状态,与歌唱状态完全一致,在朗诵时学生很少感觉声音吃力、不圆润等现象,能在较自然的状态下发音,使发音器官与共鸣器官能在自然状态下协调运动。用朗诵的状态歌唱,可以使声音更加自然放松,通畅,也容易使高中低三个声区衔接紧密,转换自如,正确运用上各个腔体的共鸣。使我们的歌声更加多姿多彩。
三、朗诵有助于歌唱中的咬字吐字清晰和正确把握作品感情
表达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是十分重视咬字吐字的,所谓“字正腔圆”只有正确清晰的咬字吐字,才能让听众充分领会歌曲的内容,演唱才能收到富有感染力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歌唱语言往往和歌曲风格、韵味紧密相关,所以,清晰准确的咬字吐字是歌唱艺术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在歌唱时,要求每个字都必须准确地做到咬字、归韵、收声。在声乐界,一般将汉字的构成分为头、腹、尾三部分(亦可由声母或韵母单独构成子音)或称子音、母音、尾音。在歌唱时,字头出来要准,重、快,迅速转入字腹、歌唱的长音、行腔要靠字腹来过渡,因而这一部分与发音技术的结合最为紧密。字腹要唱得饱满、流动,要“咬”而不“死”。字尾必须交待清楚,要在规定的韵中收住,否则字音就会发生变化。有人把“吐字”归结为字头出来要准,要有爆发力,而把咬字归结为字腹到字尾要咬得住,又要从容自如,适应行腔的要求和规范。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需要下功夫练习,朗诵则是练习咬字、吐字的有效方法。演唱一首歌之前把歌词单独拿出来,拉长声调朗诵,易于体会每个字的着力部位,头、腹、尾的结构及收音和字的整体概念等问题。歌唱时,不仅单个字要交待清楚、而且要注意到歌词的语调规律,语调是指句子里声音的高低变化和快慢轻重,表达一定的语气和情感,对歌唱者来说,要特别注意口气、语调和重读、轻读两方面,歌唱者反复研读、朗诵歌词,易于准确把握语调规律,结合旋律表现特点,把歌词含义富有感染力地传达给听众。
关键词:声乐学习;心理调控
一、心理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性
声乐是一门综合艺术,同时也是一门综合的科学,它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音响学等多门学科。声乐艺术通过人的声音以及表演等来表现人的情感,展示人的内心世界。因此,歌唱者的心理状态必然成为其声音状态的重要内在基础。在整个歌唱艺术活动过程中,心理活动都始终贯穿其中,并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马腊费奥迪曾说:“心理学是声乐艺术的真正灵魂。”可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声乐学习,能为声乐学习的实践提供新的理论参考,使声乐理论更加完善,更加科学,因而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二、声乐初学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声乐是一门感觉的艺术。从心理学上讲,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产生对这些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在声乐学习中,尤其是声乐初学者常常有这样的现象:本来先天条件不错、歌唱技巧也还可以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正规化训练之后,不仅声乐技巧上进步不大,反而丢失了本来的声音特点,变得好像不会唱歌了。其实这是因为声乐学习中需要“感觉”的方面没把握好,比如:气息、腔体打开、声音位置、歌曲的意境等等,学习者好像抓住了这样就丢了那样,面对老师的指导、提示也无所适从。从心理方面来分析,声乐学生一般会有认识不清楚、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浓、注意力不集中、意志力不强等几个问题。
1、对声乐认识不清楚
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是学习和研究这个事物的先决条件,学习声乐也是这样。许多学生对声乐的认识有这样的误区,比如:声乐就是简单的唱唱歌、就是唱几个高音、就是把声音唱大、颤音就是颤抖的声音等。这样一些对学习声乐不够重视或者存在严重误区的认识会对声乐的学习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有的声乐初学者喜欢唱高音,只要练声就尽量往高里拔,以牺牲嗓子的代价换来几个没有质量的高音还以为自己在进步。在没有良好气息基础的前提下,盲目喊唱高音是非常危险的,轻则导致声带充血、水肿,重则造成小结、息肉甚至丧失唱歌的能力。有的声乐初学者喜欢模仿一些歌唱家的声音,以为声音唱得越大越好,不顾自己的嗓音条件压着喉头把声音撑得很大,结果造成嗓子疼痛,上高音困难。
2、自信心不足
建立声乐学习的自信心,是声乐学习迈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对声乐学生而言,自信的歌唱尤其重要。一般说来,人的嗓音都比较正常,特别差的只是极个别。在正式学习声乐之前,一般人都不会感到发声的困难,而一旦开始接受正规的歌唱发声训练,就有了声乐老师的种种发声规范,于是许多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以前很好的嗓子仿佛一下子消失了,甚至以前能唱的高音现在唱不上去了,从而丧失了学习声乐的信心。
3、学习兴趣不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声乐的人应该说或多或少地对声乐有些兴趣。但是声乐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效果也时有反复,本来上一次已经掌握的东西下一次却怎么也找不回感觉是常有的事。有的学生一遇到学习困难或者在找不到“感觉”的时候就觉得学起来没什么意思,没有了学习的兴趣。还有一些学生学习目的和方向不明确,片面追求发声技巧,学了几年还是没有在歌唱修养上有多大提高,只是学成了一名“歌匠”,最后终于渐渐失去了兴趣。
三、声乐学习中心理问题的调控方法
1、加强对声乐学习理论的认识
声乐是通过人的声音来表达情感的艺术。歌唱的最终目的决不是对歌唱技巧的片面追求,而是通过一定的歌唱技巧来表现音乐的内涵。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歌唱是情感的产物,而艺术是注重形式的,二者的对象完全不同。歌唱是简单的,本质上像是对话,它是实际生活的产物。”所以说学习歌唱应该注意感情的表达和技巧的学习并重,但最重要的是还是表达感情的能力,提高歌唱的修养。诚然,高超的技巧也可以为感情的表达带来一定程度的方便,但是永远不要成为一个只懂得一点歌唱技巧的“歌匠”。
2、因人而异,培养兴趣,建立自信心
虽然大部分人都有较好的歌唱条件,但并不是说每个人的嗓子都完全一样,相反有很大的差别。从生理上讲,每个人的声带长短、厚薄存在较大的差异,对声音的听觉敏感性也有很大的不同。同时,尽管人人都有一副好嗓子(所有婴儿都会大声地啼哭),但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差别,在后天的发育过程中逐渐养成了各自不同的发声习惯,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声音特点。
3、集中学习的注意力
唱歌是人类的本能,无论什么身份的人,都常以唱歌表现其本身的生活。唱歌,始终是声乐学习者表达思想、抒感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振奋民族精神、丰富文化生活、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的一种重要途径。所以只有保护好嗓子,特别是变声期的用嗓保护,才能长久享受动听嗓音。
2 嗓音保护与发声训练
2.1人在变声期的嗓音特征
人的嗓音在身体发育过程中都要经历生理上的变声期。婴儿出生呱呱的哭声是尖细的声音,两三岁以后就变成了清翠明亮的童声;十二三岁后渐变粗厚,壮年时期,嗓音更是逐渐变得浑厚了;到了老年,嗓音的功能就会开始减退;这些变化都是人生的自然规律。
变声期开始的年龄一般是:男孩在12—15岁,女孩在11—14岁。根据全国各地的统计数据,变声期开始的平均年龄最早约为11岁,最迟约为18岁。变声期也受地区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会有一定的差异。近些年随着我国人民经济与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地区的变声期开始年龄也都相应提前了。
变声属于青春期第二性征表现之一。变声期前,男女童声嗓音的特征都是音量不大、音色清脆明亮,音域、音色基本上无太大差异。而在变声期中,由于在内分泌激素、尤其是在性激素的影响下,喉部声带急剧增长,也会显著增宽。这时男性比女性嗓音变化明显,男性由于雄性激素的作用,喉头迅速发育长大,会形成男性特有的喉结。变声后的男性声带会增长一倍,最宽可达3毫米,音调比变声前低了一个八度;女性声带增长约二分之一,最宽可达2.2毫米,音调比变声前大约会低三度。
在变声期间,会出现生理性的喉粘膜肿胀、声带充血、时有水肿、附有分泌物、声带后半部分闭合不全等现象,声音很不稳定,唱歌尤其感到吃力,发声器官容易疲劳受损。所以,要特别注意变声期嗓音的保护。
2.2嗓音的卫生与保健
滥用嗓音是声乐学习的大忌。另外,某些刺激性食物对声带粘膜的影响也较大,它们会使嗓音发干、微血管充血,声带肥厚。在变声期和女性月经期间,还要加强营养,注意起居冷暖和咽喉卫生,不吃燥热性刺激性食物,节制用嗓,以利于嗓音的保护。
声乐初学者在练唱时宜用中等音量,多练自然声区(中声区),待自然声区相对巩固后再逐步扩展音域。
嗓音的保护与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规律、饮食习惯和体力锻炼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著名京剧艺术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在个人的嗓音卫生与保健上有一套完善的方法,他曾精练地概括成以下几点:“精神畅快、心气平和、饮食有节、寒暖当心、起居以时、劳逸均匀、练嗓保嗓、学贵有恒、由低升高、量力而行、五音饱满、唱出剧情。”由此可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嗓音保健有着重要作用。在保持身体健康的同时,要注意心理的健康。为此,我们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正视现实、克服困难、豁达大度、保持愉快的情绪,以利于身心的健康和嗓音的保健。
2.3嗓音保健和练习的几种常用方法
喉部按摩:用拇指和食指按住喉结两旁上下移动。指压力量以感觉舒适为度,不可用力过大,每次约2-3分钟。
毛巾热敷:把毛巾用热水浸透后拧干敷在颈部(温度以不烫伤皮肤为宜),反复数次。以上保健法可以增进喉部血液循环,消除疲劳,增进分泌,减少咽干、喉痛,以及练唱后喉部不适等。
吹唇练习:双唇闭合后,用微弱而均匀的气流吹动闭合的双唇,使之弹动发出清晰的嘟噜声,也称为弹嘴皮练习。
哼鸣练习:牙关松开,双唇轻闭,喉肌放松,用微弱而均匀的气流发出单纯的哼音。
气泡音(也称水泡音)练习:头部端正,双眼平视,张嘴松开牙关,用少量微弱均匀的气息平稳地从松弛的声带吹出,发出连贯的气泡音。
吹唇练习、哼鸣练习及气泡音对于声带振动的平衡、发声器官与呼吸器官的协调、增加声带的肌肉力量有一定的作用,还可以锻炼均匀呼气的能力。这些练习对于声带闭合不良或闭合过强等嗓音病变,均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3 结语
清澈嘹亮的嗓音是每个人梦寐以求的,所以除了进行正确的练习外,还要注意用嗓的合理适度。同时保持愉快的心情和适度的体育锻炼,那么唱歌一定会越来越动听悦耳。最后,如果嗓音出现异常,要及时就医,以便使最珍贵的乐器得到最科学的治疗。
参考文献:
[1]邵春良.基本乐理入门一点通.[M]. 蓝天出版社.2001.02
论文关键词:朗诵歌唱教学实践音区共鸣
论文摘要:从歌唱的角度看,语言是声乐艺术的造型基础和创造艺术形象的核心。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中,历来十分强调语言的清晰动听,讲究“字正腔圆”、“以字行腔”。因此,在声乐学习中借鉴朗诵的一些训练方法,可以增加歌唱者对歌曲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声乐表演的水平。
《尚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即是说心有所感,用语言陈其情、敷其事,便叫做诗,把诗里的语言读音用高低疾徐的方法咏叹,便叫做歌,依着歌的高低疾徐配成乐曲,便叫做声。发出与乐曲相符的音响的东西便叫做律。所以未有歌之先,就有语言,不过语言的作用,在于表达思想而不是用来宣泄情感,如要附加情感上去,必须借助于声音,声音虽能表达情感,也要靠语言的帮助才能表达,歌唱就是把语言附加在声音上去,使情感表达得更完全。从歌唱的角度看,语言是声乐艺术的造型基础和创造艺术形象的核心。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中,历来十分强调语言的清晰动听,讲究“字正腔圆”、“以字行腔”。《关睢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因此歌唱与语言便分不开,没有语言就没有歌唱。歌唱发音就是说话的艺术化。掌握说话中的咬字、气息、共鸣并且移植到歌唱中,能使发声更自然,而且初学者对声调比对音调熟悉。朗诵也不需要任何乐器的辅助,这些都使朗诵法的运用在歌唱中更简单有效。因此,在声乐学习中借鉴朗诵的一些训练方法,可以增加歌唱者对歌曲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声乐表演的水平。
一、朗诵有助于歌唱气息的运用
呼吸在歌唱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掌握控制好呼吸。就不可能真正把歌唱好。歌唱不仅需要大量的气息,而且气息运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发音的正确,音质的优美、音色的丰富、共鸣的扩大和运腔行腔的自如等等。学习声乐的人常常为了让自己的声音持久一些,吸入了过多的气,导致整个身体的僵硬。其实不是吸入越多的气,声音就能保持越久,吸入的气息根据歌曲的需要适当就可以了。有的人唱歌老觉得自己气不够,可是有谁说话的时候感觉气不够呢,其实歌唱就是大声地说话,需要调整气息吸入和呼出的比例。而歌唱中的呼吸与生活中的呼吸变化的比例是相似的。只是歌唱比说话的呼吸吸得深。根据歌曲的需要,情绪、节奏、音高的变化,呼吸随之调整,可以在带着情绪、相同的节奏和相同的音高朗诵,感受丹田,两肋的运动,然后再回到歌唱中。例如,在高音部分的呼吸处理方面,有的老师会反问跟你面前人说话的感觉和对五楼上的人叫喊的感觉相同吗,同理,不带旋律地。带节奏的朗诵在不同音高上气息的运用也是不同的。朗诵有助于歌唱气息的平稳、自然歌唱中的气息即歌唱中的呼吸,呼吸在歌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歌唱的动力,没有正确的呼吸方法,没有足够的气息支持是唱不好歌的,可以说正确的呼吸方法是歌唱的基础,呼吸是声音的生命。歌唱的呼吸方法是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即深呼吸,但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尤其对于初学者,经常容易出现气息方面的问题。如:气息太浅、气不够用、漏气等。实际上,笔者认为并不是气息真的不够用,是不会用,用不上。在日常的交谈中,我们大都有这样的体会,虽然每个人的音质、音量不同,却很少有人在交谈中感到肌体僵硬,气息不足,声音吃力,吐字不清等现象,即使是在大声说话时亦是如此。原因在于大家都没有强迫使用嗓音,遵循了自身的发音体条件和自然状态,歌唱更应如此。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的深呼吸经常用到,比如在闻花香时,气息吸得很深,充满了整个肺部,同时也非常自然放松,这样的吸气是符合歌唱要求的,再如、从远处喊人等,不由自主的便用上了深呼吸。在声乐教学中我发现对于初学声乐者,要求他们有感情的朗诵一首歌词远远比让他们有表情的唱这首歌更容易,且效果更具感染力。在朗诵中学生无论在气息、声音、感情上都把握得非常好,而在歌唱时却显得“力不从心”。原因很简单,他们把歌唱与朗诵的状态隔离开了,其实我认为朗诵时的肌体状态与歌唱时的状态完全一致,我尝试着让学生用朗诵的感觉去歌唱,每练习演唱一首歌曲之前先有表情的朗诵,在较高的音区让学生体会在广场上大声朗诵的感觉,掌握之后再用于歌唱,这样不仅可使他们充分理解歌曲要表达的内容情感,而且能使学生更容易的掌握正确的呼吸发声状态。因为朗诵和我们日常的语言更接近,使学生感觉更放松,通过一阶段的练习渐渐使学生在气息方面做到“深、通、活”。有了“深、通、活”的气息支持便为歌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朗诵有助于打开共鸣腔体
歌唱的中心意义就是要用声音把词义传给听众,为求字正,腔随字走,字领腔行,达到把字唱清楚,象说话一样自然清晰的艺术效果。通过歌唱状态下的朗诵和普通朗诵的比较。是可以调整呼吸、发声、共鸣三者之间的关系的,以求达到最佳状态。一些人说话不够圆润,比较干涩,除去天生嗓音条件外,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在于他少用或根本没有用共鸣,爱扯着嗓子说话,用本嗓较多:有些人说话天生就会带一些共鸣,说话就好听。那些平时不用共鸣的人一旦用上共鸣,声音就会和以前大不相同。虽然歌唱中的共鸣要比说话多,但在说话正确的前提下,可先多体会说话的感觉。美国著名女高音罗斯·班普登也认为:“歌唱者首先从自己自然的声音中找出唱得最好的、最自然的声音,然后用最自然、最不费力的方式去把它唱出来,使它得到恰当的共鸣。”这就告诉我们,正确的歌唱训练必须以自然为基础,但值得注意的是自然不是随便,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要在科学、正确的方式指导下,掌握了规律和获得的一种自由和解脱。朗诵有助于声音的放松,充分运用共鸣歌唱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应该是非常愉快的,就其本质而言,歌唱也是一种运动,是呼吸、发声、共鸣等器官及相应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的协调运动。这些器官在歌唱时各自运动的状态和相互闻的协调程度决定着歌唱声音的优劣。通常认为正确的歌唱发音需要用打开喉咙的状态去歌唱,即“半打哈欠”状态:软腭抬起,后咽壁挺住,喉头处于稍低而稳定的位置和状态,这时各发声、共鸣器官正处于积极、开放而又不过分用力的状态。在我们平时的说话中,并不要求象歌唱时那样把喉咙打开,而说话的习惯和意识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出现在歌唱活动中,使一些歌唱者产生一种打开喉咙就发不出音的错误意识,这种意识又迫使歌唱者在歌唱发声时,不自觉地收缩喉管(尤其是在高音区)从而破坏了打开喉咙的良好歌唱状态,影响发音。而朗诵则可避免这些问题,朗诵时的发音状态是日常说话状态的延伸和夸大,尤其是放声朗诵时的发音状态,与歌唱状态完全一致,在朗诵时学生很少感觉声音吃力、不圆润等现象,能在较自然的状态下发音,使发音器官与共鸣器官能在自然状态下协调运动。用朗诵的状态歌唱,可以使声音更加自然放松,通畅,也容易使高中低三个声区衔接紧密,转换自如,正确运用上各个腔体的共鸣。使我们的歌声更加多姿多彩。
三、朗诵有助于歌唱中的咬字吐字清晰和正确把握作品感情
表达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是十分重视咬字吐字的,所谓“字正腔圆”只有正确清晰的咬字吐字,才能让听众充分领会歌曲的内容,演唱才能收到富有感染力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歌唱语言往往和歌曲风格、韵味紧密相关,所以,清晰准确的咬字吐字是歌唱艺术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在歌唱时,要求每个字都必须准确地做到咬字、归韵、收声。在声乐界,一般将汉字的构成分为头、腹、尾三部分(亦可由声母或韵母单独构成子音)或称子音、母音、尾音。在歌唱时,字头出来要准,重、快,迅速转入字腹、歌唱的长音、行腔要靠字腹来过渡,因而这一部分与发音技术的结合最为紧密。字腹要唱得饱满、流动,要“咬”而不“死”。字尾必须交待清楚,要在规定的韵中收住,否则字音就会发生变化。有人把“吐字”归结为字头出来要准,要有爆发力,而把咬字归结为字腹到字尾要咬得住,又要从容自如,适应行腔的要求和规范。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需要下功夫练习,朗诵则是练习咬字、吐字的有效方法。演唱一首歌之前把歌词单独拿出来,拉长声调朗诵,易于体会每个字的着力部位,头、腹、尾的结构及收音和字的整体概念等问题。歌唱时,不仅单个字要交待清楚、而且要注意到歌词的语调规律,语调是指句子里声音的高低变化和快慢轻重,表达一定的语气和情感,对歌唱者来说,要特别注意口气、语调和重读、轻读两方面,歌唱者反复研读、朗诵歌词,易于准确把握语调规律,结合旋律表现特点,把歌词含义富有感染力地传达给听众。
关键词:情绪 声乐学习 控制 影响
生理因素在声乐学习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情绪在生理因素中,所发挥的影响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声乐学习者不管是在课下,还是在声乐学习的课堂上,都应使自己的情绪状态保持良好,使自己在声乐学习中心理状态保持稳定和平衡。本文重点分析了声乐学习中情绪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对情绪带来影响的因素,进而研究了如何在声乐学习中,对情绪进行自我调控。
一、声乐学习中情绪的影响
多数学习声乐的人,都有着丰富的情感。所以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情绪的影响和干扰。这种影响分为两个方面,既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而作为一种正面的含有细腻和敏感的情绪,正面影响能帮助学习者对歌曲中的感情进行正确的处理。情绪的不断波动和变化,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而声乐学习者根本无法预知这种变化,而声乐学习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坚持,才能取得成效。所以情绪的变化是在情感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声乐学习者的一种心理上的活动,它能给声乐学习者带来或大或小的影响。声乐学习者,会受到情绪的支配,情绪变化,会对他的演唱和发声产生直接的影响。
(一)情绪对声乐学习产生的正面影响
良好的学习悟性的形成,是依靠细腻的情感和情绪,每一个歌唱者都是因为内在气质的独特,而表现出的音乐形象也有所不同。学习者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性格敏感、感情细腻,悟性极强,他们会对老师所列举的抽象语言容易体会和捕捉。这个悟性还表现在,能对自己的思维迅速调动,达到老师所讲的那种感觉。而正是因为这种性格的敏感和细腻,而使他们的学习悟性更加的良好。
感受力的敏锐,会使声乐学习者的情感体验更加的丰富。在歌曲中需要丰富多彩的感情。譬如,在优美的音乐中,应该表现出一种力度适中、平稳而流畅的音乐形式。而这些都需要人们对生活中的种种美好用心去体会和感悟,形成一种遐想,进而在歌曲的演唱中,表现出那种细腻和柔美的特点。声乐学习中情绪的正面影响,在敏锐的心理下,学习者会对生活进行感受和体验,在脑海中记录生活中的细节,对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丰富,进而形成一种美好而细腻的心态。
(二)情绪给声乐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
不稳定是情绪的特征表现。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会发现,如果情绪过激,则人的喉部就会僵硬和发紧,而一旦产生消极情绪,人的发声器官就不会产生足够的扩张,学习者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如果不重视控制自己情绪,情绪波动严重,就容易形成极端现象,比如不断出现一种极端的情绪,这样不仅会对声乐训练带来影响,还会打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急功近利的思想,是声乐学习中必须要注意的。这种情绪会对学习者产生不利的影响。声乐学习欲速则不达,其过程是渐进的。如果过于急于求成,可能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艺术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特别是声乐艺术的学习,往往需要长时间的打磨声音。只有心态保持良好,才能坚持不懈的走下去。
二、声乐学习中情绪的自我调控
通过分析情绪对声乐的影响因素,我们从以下不同角度分析如何在声乐学习中,调控自己的情绪。
(一)加强声乐学习中情感的固定性
主要包括两个因素:一是情感维持的时间,如果能长时间的维持情感,则说明这是一种固定的情感,反之否然;二是维持情感稳定的水平,越高的水平则表示有越稳定的情感,反之否然。作为对情感进行抒发的艺术,歌唱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专注,才能取得一定成效。学习者必须对自己情感好好维持和把握,才不会被情绪所左右。这就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指导,时刻关注学生情绪和思想的变化,和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的想法能及时的了解,同时引导学生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树立学习声乐的信心。同时学生也要做自己情绪的主人,时刻控制自己的情绪,修炼品质、强化意志,能切身感受学习声乐的快乐。
(二)增强声乐学习中情绪的稳定性
声乐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声乐学习者的心理活动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思维、意志和情绪等。而学习者情绪的好坏,对课堂学习的投入程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教师的情绪也会对课堂上学生的情绪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学习者在声乐学习中,应严格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让情绪对自己的学习产生影响,同时教师也要帮助学生,对情绪进行客观控制,使学生的声乐学习能够顺利的完成。
情绪的好坏,对声乐教学效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良好的情绪,会提高学习效率,调动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而不好的情绪会使学习效率降低。因此,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应在声乐学习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三、结语
在声乐教学中,情绪对学习质量和教学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应对情绪从多个方面进行控制。这不单单要使学习者控制情绪的能力和意志力提高,使声乐学习中情绪的稳定性增强。同时,还应做好课下的心理辅导工作,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控制。使学习者在学习时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对待困难和问题能够正确的看待,对问题能够从客观的角度进行思考。对情绪的自我调控,会促进声乐学习取得良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严跃明.声乐教学中的“搭桥”“添剂”――谈声乐教学中情绪的调节[J].电影评介,2009,(12).
[2]莫晓文.浅谈声乐教学中学生的自信培养[J].艺术探索,2009,(03).
[3]黄春丽.浅论教师情绪的起因及调节策略[J].考试周刊,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