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8 05:21:5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西方文化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因素人类的特殊进化是指人类在同一进化过程中呈现不同体质特点,在同一体质特点下又呈现不同年代和地点特点。汉语和英语也不例外,具体从动物习语这个角度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有许多含有动物名称的习语中,这些动物在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中的“命运”可是不一样的。
(一)同一动物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联想意义不同
中西文化的差异性表现在很多方面,首先要谈到的就是文化背景的差异。具体到动物习语上,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很多生动、形象且寓意深刻的动物习语,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天天在说,但是在和外国人交流以及在学习翻译的过程中,很多动物习语是不能直译的。例如,我们在形容做一件事同时达到两个目的时,汉语中我们常说“一箭双雕”,而英语用“一石二鸟”;再如,我们形容十分紧张、急迫时,汉语通常的表达是“热锅上的蚂蚁”,而英语用“热砖上的猫”;又比如,比喻做事情方法不得当是不能达到目的的,汉语中我们常“缘木求鱼”,而英语中则用“鸡窝里找兔子”。相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以下几个常见的例子:虎落平阳被犬欺:Haremaypulldeadlionsbythebeard露马脚:Letthecatoutofthebag杀鸡取卵:Killthegoosethatlaysgoldeneggs
(二)风俗习惯导致英语中一些用以“物”喻人的习语
风俗是指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许多习语的产生也受到当地风俗文化的影响,他们对相同动物的态度和情感也各有不同。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中西方家庭对待狗的态度。英语文化里,狗被看作人类最好的朋友,狗是宠物甚至被当作家庭的一员。因此,在英语中有很多与狗有关的习语都是褒义的,很多与幸运、忠诚相关,例如:“helpadogoverastill”:助人渡过难关“Heisaluckydog”:他是幸运儿“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Everydoghashis/itsday”:凡人皆有得意日在我们国家古代,狗在中国家庭中的地位很低,因此久而久之,狗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就形成了贬义,常与卑微、恶劣等意思联系在一起,例如:和西方的忠诚之义形成鲜明对比的有“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等等。因为中西方对狗的态度是存在很大差异的,那么我们在翻译与狗相关的这些习语时,就不能直接用英语中对等的词“dog”。
(三)传说与典故的影响因素
在中国古代有一些习语,比如“守株待兔”、“叶公好龙”、“画龙点睛”等是根据民间传说或者典故形成的。这里就涉及一个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的动物“龙”。龙作为一个传说,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了。自古人们就对龙崇拜到了极致,比如,在君主时代,龙被誉为神的化身,成为汉族人民的图腾;龙更是被历朝历代的帝王赋予了皇权,这些“真龙天子”的衣食住行用都有龙的标记,也只有帝王才可以用龙。如今的我们虽然没有帝王的统治,但是“龙”依旧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比如,每个中国人都称自己是“龙的传人”,而且受到几千年的民俗风情的影响,“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被人们看作吉祥、和平的象征,比如:端午节赛龙舟,节庆时舞龙舞狮等等。此外,关于龙的成语也有许多,都是寓意美好的褒义词,如:龙腾虎跃、龙凤呈祥、望子成龙、龙马精神等。然而在西方,龙是最为邪恶的象征,被称为邪恶之王。在西方电影中,龙通常是财宝的看护者,能够打败龙的人被称为是屠龙勇士。
(四)因素
宗教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人们意识中的歪曲虚幻的现象。简单来说,宗教就是人们的一种信仰,也是精神上的支柱,反映了人们的尊崇和忌讳,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比如,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我们国家佛教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也是在我们国家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那么与佛教相关的习语也有很多,比如:“不看僧面看佛面”、“平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等。然而,在许多西方国家,特别是在英美国家,基督教作为大多数人的信仰,影响着人们的文化与生活。信仰基督教的人们认为上帝可以帮助大家实现愿望,所以有很多英语习语是与上帝有关的,如“Godblessyou.”,“Godhelpthosepeoplewhohelpthemselves.”(上帝保佑你)。我们在看英语国家电影时也经常出现“Mygod!”,可见God与我们平时感叹时所说的“我的天啊!”类似。另外,在宗教和神话中某些神化了动物被认为是动物崇拜,比如:我们中国的貔貅、饕餮、麒麟、瑞兽等等,这些人们臆造出的神兽,现在仍被人们所推崇;而在希腊神话中很多神灵是半兽半人,比如命运女神的形象是人身鸟翼。另外,在宗教和神话中某些动物被认为是专门用来祭祀或象征某些神灵的。例如:我们熟悉的断臂女神维纳斯,Thedove,theswanandthethesparrowsymbolizeVenuswhicharesa-credtoVenus.(鸽子,天鹅和麻雀既是象征爱和美的女神维纳斯,也是用来祭祀爱和美的女神维纳斯的)。
二、结语
(一)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深层文化信息
教师可结合教材,同时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补充一些相关的西方文化知识,介绍西方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民族、宗教、饮食习惯等文化知识,使学生全面了解、认识西方文化。比如第一册第七单元中CelebratingHolidaysandMakingFriends介绍了圣诞节,教师可以巧妙地以此为切入点,深入系统地讲解圣诞节的知识,包括起源、习俗等,并由此引出其他与宗教有关的节日等,以及宗教对西方国家日常生活的影响。
(二)加强中西方文化对比
中国和西方国家由于历史、地理及信仰的不同,使得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以及文化习俗等也有所不同。比如,西方人是很守时的,他们时间观念很强,并养成了守时的好习惯,因此,在西方,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约定,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经商定后方可进行;而中国人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在人际交往方面,中西文化习惯也有很大的区别,中国人讲求谦虚,与人交往时,崇尚“卑己尊人”,并把这看做一种美德,在受到别人赞扬时,我们往往会进行自贬,以示谦虚。西方国家却不同,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you”表示接受。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淡薄,而西方人的隐私观念却很强,他们非常注重个人隐私,尊重个人空间,不喜欢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隐私,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因此在隐私问题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冲突,例如,中国人彼此第一次见面时,为了表示关心和尊重,往往会问及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这在中国人的眼里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触犯了他们的隐私。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文化内涵差异非常大。东西方文化对比的阐述既能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在词汇和语法教学中渗透文化信息
词汇作为语言中最活跃的成分,负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许多词汇来自神话、寓言、传说。所以,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了解这方面的文化知识,有助于学生对英语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四)拓宽获取文化信息的渠道
书籍、歌曲、电影等都是文化在不同方面的表现形式。特别是电影,这不仅是因为影片的内容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某个方面的缩影,而且还在于观看片中演员的表演可以有助于学生感知和学习并掌握许多非语言交际的方法和手段。比如《阿甘正传》是以小人物的经历透视美国政治社会史的历史片,可以从中了解美国从19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近40年的重大社会历史事件。加强言语技能训练,培养交际能力,是中职英语教学的根本任务。
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种封建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很长一段时间,传统节日是农业色彩浓,体现了农业文明的特点,主要是更具的季节使转换的基础上。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农业社会,农业的发展取决于天气的护理,农作物生长以及人们的生活对天气气候依赖非常大。我们的先民在与自然地长期交往中,理解和掌握的自然顺序的规则复杂,不断总结了四个,24节气,形成主要是油门,围绕农业的传统节日。在古代,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
二、中西方节日庆贺方式的差异
在小农经济为主导的传统社会中所形成发展起来的传统节日,在很多地方都留有封建社会的痕迹,如等级制、家族式,节日大都以家庭、家族为中心,多以内部活动为主。西方传统节日则不同,多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体现的是人们的互动性、群体性和狂欢性。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反映出人们互相间渴望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等特点。以春节与新年为例,中西方在庆祝时有着很大差异。在中国,春节作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源于秦朝,定于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开始,人们就以各种庆祝方式,一直出正月。在12月31日晚,当地人民走上街头,在盛大的狂欢节,在半夜接近于零,人聚集虔诚地祷告,新年倒计时。十二点整的时候,美丽的音乐,舞蹈,人们会庆祝坐起来。可见,春节充满了丰富的传统风味和独特魅力,反映了呼吸和时代的潮流在新的一年里,更贴近现代生活。
三、在节日中中西方在服装的区别差异
《牛津高中英语》涵盖的文化内涵丰富,中西文化内容贯穿于教材的每个单元。语言材料涉及中外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文化、生活方式、文学艺术和价值观念等,使学生在学习和了解国外,尤其是在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同时,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英语教材作为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应当引起教师的重视,高中英语教材紧跟课程标准,注重对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极大的拓宽学生的文化领域。同时教材能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涉及到众多高中生所关心的热点话题。例如,在学习《牛津高中英语》M8U1Project-Robertburnsandhispoetry时,通过赏析诗歌的重读,节奏和韵律,体会诗歌独特的语言魅力。彭斯的这首诗歌“一朵火红的玫瑰”在创作时运用的是爱尔兰方言,其中部分单词的拼写和读音不同于现代英语,通过对其反映的内涵的品味、阅读节奏感强的韵律,让学生充分掌握诗歌的特点。又如在学习“Bodylanguage”时,要让学生知道肢体语言或身势语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人们在语言不通的时候可以凭借各种肢体语言来进行交际。但身势语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含义,为避免由于触碰其他国家的禁忌而导致的不愉快的交际来了解各国的身势语。还有“Schooldifferencesindifferentcountries”、“Thefastesttrainintheworld”、“Healthsystems”这类的话题都可以给教师提供渗透西方文化的机会,教师可以适时进行相关西方文化知识的普及,并且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对这些不同的文化有更为深入的了解。这类体现跨文化的课题,可以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了解他国文化之后对自己国家的文化更为热爱。这是促进和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训练思维和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从而为学生具备跨文化意识与交际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词汇、语法和阅读是高中英语学习的主要部分,教师可以通过这几个部分的教学进行分模块的文化渗透。词汇是文化内涵的长期积淀,许多惯用语、神话故事以及谚语都可以作为教师进行文化渗透的载体。例如:“Heisanillboy”这句话中的“ill”在这里的意思并不是生病的意思,在英美文化中,这个词的做定语置于名词前意思坏的,不好的。语法可以说是英语的核心,语法的不同可能会导致表达方式上的不同,所以教师应该适当介绍语法的实际交际功能。例如,西方人在写信时往往会用“Iamwritingto”作为开头。可是中国人往往会先进行问候然后才开始进入主题。阅读理解往往是一般学生感到困难的部分,所以教师应该在这一部分进行文化的渗透,这样学生的理解会更加容易和准确。教师应该选取那些文化知识内涵丰富的文章对学生进行阅读的训练,让学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基础之上进行阅读,这样会更加高效。
二、重视第二课堂构建,善用多媒体技术
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内容相对来说要丰富一些,难度也会大一些,所以仅仅依靠课堂上的学习,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是会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教师还应在努力创设浓烈的英语文化氛围的第二课堂的同时,重视构建第二课堂,激发学生体验西方文化氛围的自觉性,进而使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延展,为学生提供一个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舞台才可以使学生真正理解西方文化,正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作为辅助教学的多媒体技术是教学的工具,教师在构建第二课堂的过程中应该善用多媒体技术。外语教学需要大量的信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了解文化背景和常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捕捉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文化传播意识的培养。例如,在学习《牛津高中英语》模块3的第三单元“Backtothepast”中reading“Lostcivilizations”这一主题有很多的信息可以挖掘。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在互联网上搜集背景信息如布达拉宫、泰姬陵等,了解相关历史习俗和文化。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一些经典的电影片段的播放,例如《HarryPotter》、《TheTitanic》等经典的电影,学生会从中了解西方文化的习俗、艺术以及行为规范,接触到一些语言交际的方法,有利于正确对待中西文化的差异,从而达到西方文化渗透的效果。
三、创设实际语言环境,分方面进行练习
学习一门语言的目的就在于运用,高中英语教师应该抓住机会创设实际的语言环境,营造文化感知的氛围,让学生在实际交流中体会文化的不同。这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语用的能力。课堂教学是宝贵的资源宝库,可以供学生进行尝试和探索。例如,可以在每天上课前5分钟介绍一个英语谚语、名言,分析其文化典故和所包含的内涵,或介绍一个节日的起源和庆祝方式,让学生去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欣 赏能力和消除由于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交际障碍很有帮助。也可以介绍一个典型的城市,让学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并与本地相对比,从而让学生处于西方文化的氛围中去感受,从而学会许多课堂上不曾涉及到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进行分方面的区别练习,中西文化的差异主要存在于价值观与社会标准、社会礼仪以及社会习俗、文化内涵这几个方面,教师可以依据以上几个方面来相应营造不同的语言环境供学生体验。首先是价值观与道德标准,西方人一般不会掩饰自己的自豪感,当有外国人夸奖你“YourEnglishisverynice”,而你却回答“No,myEnglishisverypoor”,这样的话容易被认为是十分虚伪的表现;其次是在社会礼仪上,若你用“Whereareyougoing?”这样的句子作为打招呼的方式很容易被认为是侵犯隐私的行为而招致讨厌,用“Howdoyoudo?”这样的句子打招呼会比较好;再次是在社会习俗方面,西方人认为白色是纯洁的象征,婚礼上传白色的婚纱,而中国的婚礼主要是大红色,象征喜庆与吉祥;最后,在文化内涵上,在中国龙被公认为象征着吉祥、神圣,而在西方国家,“dragon”则象征着邪恶,人们常用用“dragon”来形容那些凶暴的女人。教师应该善于为学生创设不同的语境,让学生分层次进行不同方面的针对性练习,这样学生的理解才会更加透彻,运用也会更加熟练。
四、结语
论文关键词:礼貌原则,文化差异
一、引言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生活在两种不同文化中的人, 都会感到不同文化的人说话方式会有很大差别, 其中人文历史论文,语用方面的差别就很大。语用差别的制约因素也很多, 但何自然曾经指出:“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用方面所受到的制约有诸多不同, 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因素的制约。”因此, 文化的差异, 可以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和理解上。
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 礼貌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一条重要准绳, “是对交际行为的规范,是一种为进行得体交际的策略”。中西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礼貌的理解有所不同, 所遵循的礼貌准则也不一样。从语用角度讲,礼貌现象是语言运用的普遍现象, 礼貌研究是语用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 这里主要指跨语言、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中英文化差异。这种差异的产生, 是由讲中英两种语言的人的民族心理、思辨和推理模式的不同而导致的。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语言障碍常常会造成误解或冲突, 主要原因是交际双方受各自文化背景的影响而缺少一个共有的语用前提。例如, 我们汉语中的谦词, 是一些并无实际意义的客套话。当发言结束时,人们常说:“不妥之处, 请大家指正 ”,“欢迎在座诸位批评指正 ”,“抛砖引玉 ”等等。而讲英语的本族人在同样的场合不说这样的话, 也许他们会说一声 “I hope you all enjoy my talk”, 但最常用的结束语还是 “Thank you”。再如人文历史论文,在英国文化中, 男性在公众面前赞誉女性的美貌和服饰被认为是一种礼貌, 被恭维者会欣然接受,但在中国这种恭维被认为是轻佻无理。类似以上的中西文化差异会给讲中英不同语言的人传达错误的信息人文历史论文,影响到他们之间的交流。故要做到交际双方的正确、合理的交流, 了解各自的文化背景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三、中英礼貌原则对比
Leech根据英语文化和语言的特点列举了六条礼貌原则:
1. 策略准则, 又称得体准则 (Tact maxim)“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 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
2. 慷慨准则, 又称宽宏准则 (Generosity maxim)“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 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
3. 赞扬准则 (Approbation max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批评, 尽量增强对他人的赞扬。”
4. 谦虚准则 (Modesty maxim)“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 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
5. 赞同准则, 又称一致准则 (Agreement maxim)“尽量缩小与他人的不同意见, 尽量夸大与他人的相同意见。”
6. 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 尽量扩大对他人的同情。”
顾曰国先生根据汉语言文化中的礼貌特征, 在 Leech 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研究汉语中的礼貌现象, 总结了汉语言文化有关的礼貌准则, 于1992年提出汉语礼貌五准则:
1. 贬己尊人准则: 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 指谓听者或与听者相关联的事物时要“抬”、要“尊”。
2. 称呼准则: 指人们出自礼貌, 在互相称呼时仍按“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的传统来体现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关系。称呼语的改变意味着人际关系的改变; 而出自礼貌, 人们不同的语言行为和所处的不同环境又会影响称呼语的改变。
3. 文雅准则: 出言高雅、文质彬彬往往被人认为是懂礼貌、有教养, 文雅准则的重要内容仍然是“先用雅语、禁用秽语; 多用委婉语, 少用直言”。
4. 求同准则: 这与“脸”、“面子”有关, 所谓求同, 就是注意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要保持相称, 说话双方力求和谐一致。
5. 德、言、行准则: 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 尽量增大他人的益处; 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 尽量说小自己付出的代价。
四、礼貌原则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1. 称呼语之不同
受社会结构、传统伦理及血缘、宗教社会因素的影响, 汉语的称呼系统远比英语国家复杂得多。在中国, 小孩一般不能直呼父母和长辈的名字, 学生不能直呼老师的名字,下属不能直呼上司的名字, 否则就会被认为没有礼貌。中国人不仅喜欢用表示血缘关系的名字去称呼家人和亲属, 还喜欢用这种称谓来称呼非家人和亲属朋友。比如, 称与自己祖辈年龄相仿的男性为爷爷、女性为奶奶; 称与自己父母年龄相仿的男性为叔叔或伯伯、女性为阿姨。这在英语国家是非常少见的。中国人的称呼语体现出尊老的传统习惯。人们一般称呼年老的人为 “老某”, 像 “老王”、“老李”等, 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称呼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为 “某老”或 “某老先生”, 像称周树人为周老先生等。这里的 “老”, 没有丝毫贬义, 只有尊敬或推崇。但如果将此称呼用在英语国家则极不得体, 有冒犯之意。由此看来, 汉语称呼语可以用 “上下长幼尊卑”来概括。在英语国家, 由于其社会格局、文化取向、人际关系与中国截然不同, 所以对称呼语的使用和对其意义的解释也相差甚远, 具体表现在称呼时到底是直呼其名还是使用“头衔 + 姓”的方式。一般来说, 英国人同自己的上司说话也许需要用比较尊敬的语言, 但并不需要什么特殊的称呼, 不论对方年龄多大, 地位多高, 人们更愿意直呼其名, 这充分表示出平等的文化取向。
2. 贬己尊人与平等交往
“贬己尊人”是顾曰国效法Leech所提出的汉语言文化的一条礼貌准则。中国人喜欢贬低自己而抬高对方的身份。这从表面看和Leech的赞誉准则相似, 但在中国文化中, 这条准则对人们的影响却更加深远。在日常生活中, 如果受到别人的夸奖, 我们中国人总会谦虚的说“哪里, 哪里, 您过奖了”。精心为别人挑选好了礼品, 在赠送时还不忘说“没来得急挑选,随便买了一份。”而在西方国家, 人们追求交往中的平等, 在日常生活中喜欢将自己的情感、优点外露, 而不喜欢过分的谦虚, 对别人的夸奖也欣然接受, 并视这种赞誉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在西方人的眼中, 中国式的自谦将被认为是一种虚伪的表现。因此我们进行涉外交往时要清醒的认识到这种礼貌用语的差异,在西方人面前要大方地接受他们的赞赏, 善于充分的表现自己, 并学会展现自己的才华和优秀的一面, 而不要随意的贬低自己和过分自谦。
3. 热情关心与个人隐私
汉英民族对隐私的理解存在着差异。中国人在日常交往中不太注意维护自己的隐私, 也不注意尊重他人的隐私。在中国文化中, 关心他人, 对别人热情一直被视为是对对方重视和显示诚心的一种表现。例如, 我们在宴请客人时, 要不断给客人加菜以显示热情; 两个人第一次见面就会热情询问对方年龄、收入、婚姻状况; 朋友见了面更是问长问短, 把家里和工作的事情都询问、关心一遍; 在西方, 人们的隐私意识较强。英语民族对 privacy 这个词的含义理解较广, 诸如家庭、财产、婚姻、朋友、经历、收入、年龄、住址、身体状况、独处或单独生活等等。当在英语民族面前谈到有关隐私问题时, 会被人认为你让他人丢面子, 你不懂礼貌。
总之, 礼貌原则是每个群体或社会所广泛使用的文明的手段, 但必须承认, 不同文化对礼貌行为有不同的要求, 不同文化赋予礼貌不同的内涵。若对这一点认识不足,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相互交往时,很容易因此而产生误会。总之, 人们只有充分认识了礼貌原则在以上诸多方面的差异, 才能尽量减少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语用失误, 以达到更自然和谐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Geoffrey N. Leech.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New York: Longman Group Ltd , 1983.
[2]高一虹.语言文化的差异与超越[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3]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2, 4.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刘润清.关于Leech 的礼貌原则[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6]刘翔.汉英礼貌用语的比较[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5, 11.
[7]邹永丽.中英礼貌用语之比较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 2006, 5.
改革开放以来,英语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始终居于相当重要之地位,甚至在近年来逐渐产生了反思“英语热”的讨论。然而从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英语教学实践来看,一方面学生的英语水平乃至全体国民的英语水平均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是另一方面英语教学大都停留在把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工具”的角色而开展着,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其背后所深蕴的文化内涵。这种教学模式的结果是学生通过高校英语学习其英语单词掌握水平、语法规则掌握水平乃至会话水平等均有很大提升,但是学生对于英语国家的基本概况、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了解认识不够,其文化素养停留在较低层次上,因此造成了语言教育与文化教育的脱节。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给能够适应国际交流需要的英语专业人才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这种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充分的英语专业能力、规范的口语表达,更要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社会现实、政治经济乃至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如此方能适应跨文化交际的需要。跨文化交际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言语和非言语的交际活动,高校英语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提升学生对于不同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有效减少由于文化差异而带来的交际冲突。
2.东西方文化差异对高校英语教学的影响
东西方文化差异之于高校英语教学的影响可以从英语教学的词汇、语法、写作及口语等几个环节来具体探讨。
2.1文化差异对词汇的影响语音、词汇、语法是一门语言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其中词汇是其中变化较小且能够对语言背后所属的文化直接反映的重要因素,而词语的文化内涵更是涉及到跨文化交际时的诸多方面。比如,在英语中“Itrainscatsanddogs”不是指“天上下猫和狗”而是“大雨倾盆”,英语中“rest-room”是指洗手间而不是字面的“休息室”。因此英语与汉语由于所依附的文化背景不同,其词汇的不同含义是广泛存在的,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如果仅停留在对词汇字面的理解和翻译上必然会闹出大笑话,因此必须要充分考虑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不断积累词汇的深层含义。此外在东西方文化中还有些词汇的文化意义是截然相反的,需要特别注意,比如同样是“龙”(dragon),在东方文化(包括东亚、东南亚等国家)就是“吉祥如意”、“高贵”、“神圣”等象征,但是在西方国家却成为了“怪物“魔鬼”的代名词,因此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这些知识点重点强调,同时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加强与外教、留学生的交流从而学到最“地道”的英语。
2.2文化差异对写作的影响英语国家的文化与我国的文化有着诸多的差异,反映到写作中来自然会体现出不同国家、民族人们不同的思维能力与语言组织方式,因此,学习英语写作业必须要对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有较为明晰的认识。在英语写作中经常出现学生按照汉语的思维和逻辑将要写的话先在脑子里打上草稿而后直接“翻译”出来,这就造成英语写作中的“Chinglish”现象。英语写作不仅是对学生英语掌握技能的考察,更是对学生的英语国家历史、人文知识的考察,没有充足的英语国家历史的、地理的、文学的、宗教的知识,即使本身具备足够多的语法知识和词汇量也往往容易在写作中闹出笑话。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特别重视对学生英语思维的教育,积极帮助学生提高对英语国家历史文化知识的认识和英语思维方式的改进,从而增强学生英语写作能力。
2.3文化差异对语法的影响所谓语法就是一门语言中各种语言单位组合在一起的规则,不同的文化背景,东方的和西方的文化差异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汉语与英语的组字成词、连词成句、合句成篇的过程中。在西方文化中有着对于表达方式简洁明确的追求,因此英语句式往往将句子的主干部分置于修饰性的定语、状语等成分之前,让人一下子就能明白对方要表达的意义。与此相反的是,汉语所追求的委婉、间接正是深受儒家中庸之道的影响而造成在交际中往往先做铺垫,而后才是正题,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但是”之后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不同的语法表现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将英语与汉语由于文化差异所产生的语法差异更加生动明确地渗透到教学中来,让学生更加准确、快速地理解和掌握英语的语法知识。
2.4文化差异对口语的影响口语教育一直是高校英语教学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原因就是学生往往对于自身毕业后从事英语本职工作的概率不大,即使真要从事英语工作,其口语的训练也大都是在毕业之后的,因此在改革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将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作为重要的目标之一纳入到教学实践中。学生不愿意开口说英语的另一原因是其担心“开口便错”,虽然已经掌握了足够交际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但是往往在交际的实践时由于受到汉语思维的固有影响而使得自身的英语会话更像是汉语的粗劣翻译。重视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就必须要充分让学生了解和熟悉西方文化,为学生提供更多开口说英语的机会从而减少并避免汉语思维对英语口语表达的影响。
3.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提升高校英语教学质量的途径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国际交流,因此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来探讨提高我国当前高校英语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通过开设文化课提高学生对于英语国家文化的认识、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3.1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化的认知水平在我国当前的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均开设了“英美国家概况”、“英美文学”等涉及英语国家的历史、社会、文化内容,为学生更好地了解英语国家概况、提高英语掌握能力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我国高校的公共英语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更加重视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介绍和分析,通过开设一定课时的英语文化课或调整现有英语课程增加英语文化教学时间,增强学生对英语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思维方式等的了解,从而更好地适应跨文化交际对于高素质英语专业人才的需要。
3.2更新教学内容虽然我国当前的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开设了“英美国家概况”、“英美文学”等课程,但是不容回避的是,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几乎都是几十年如一日的,而作为社会文化,其发展变化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传统的教学内容很难适应现代英语国家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因此更新教学内容显得刻不容缓。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更多地接触英美原版的电影、电视剧、书籍等,让学生在接触原汁原味的英语过程中体会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视频资料等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来自不同文化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从而为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坚实的基础。
3.3创新教学方法更加重视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新的更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的应用,通过在完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课前充分了解教学内容并做一定的课前预习,搜索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利用视频资料、图片资料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英语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课后组织讨论,分析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创新教学方法还更好地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技术更好地融合到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教学内容,掌握英语知识和文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A-
0099-01
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是英语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环,但是,在传统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教学目标上只强调让学生“理解词汇,读懂课文的意思,能正确回答文章背后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影响了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本文就初中英语阅读理解中的教学导入法做了一些探究,供同行们参考。
一、设计教学导入要以趣味性为原则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科罗廖夫曾这么说过:有吸引力的、趣味性十足的东西,往往能令学生容易记住。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启示,如果我们在设计教学导入时能以趣味性为原则,就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因为趣味性的故事,往往包含生动的情节,还有丰富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情感,符合初中生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特征,能吸引他们愉快地进入学习情境之中。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故事,如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背景故事、与作者有关的故事、文本主人公的故事,或相应的英美文化的故事等,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讲授外研社初中英语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Save Our World时,这一节课的内容是关于环境保护的,教师可以介绍有关环境保护的趣味性事例。如介绍西方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新闻、故事:1996年法国政府提出了一项与城市污染作斗争,将市民“呼吸对身体无害的空气”的权利放在神圣地位的方案;美国对最肮脏城市有趣治理的事例;德国著名发明家成功治理废弃物,让垃圾变“煤饼”的技术……并要求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摄取相关信息,以提高阅读能力。
二、设计教学导入要以文本题材为依据
每一个文本,都具备独特的特征。这一特征在体裁方面,可以分为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在题材上,可以分为小说、散文、喜剧、诗歌等;在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现代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教师只有教会学生分析文本材料的类型、题材、表现形式,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同时,为了让学生能够从宏观角度去理解和分析文本,教师应该在上课时注重讲解文本的写作特征,以及文本的语言特色、篇章结构,就文本题材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这样能培养学生在有限的阅读时间内提炼有用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讲授外研社初中英语八年级下册Module 1 Hobbies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如:1.文章的题材类型是议论文、记叙文,还是说明文?2.文章的结构是先总后分,还是总、分、总,或是先分后总?3.文章是用什么形式来表达观点?是用故事来表达,还是理论加案例分析?然后,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问题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从文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三、设计教学导入要以思维方式为立足点
英语和中文最大的不同表现在思维方式上。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体现在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了中西方民族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上的迥异。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由于文化理解方式的差异,往往难以理解文章所体现的现象,以及人物的行为和活动方式等。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培养思维方式为立足点,指导学生跨越异地语言的障碍,了解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这样能使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了解英美民族文化,理解本文中的现象和人物行为。从整体上来说,中西方文化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体现在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直线型思维和曲线型思维上的差异。教师只有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思维上的差异,才能让学生理解文章中事物所代表的含义,以及人物情感体验等。
在讲授外研社点读书(初二、初三年级的阅读名著)《老人与海》时,由于文中关于老人的文化涵义与我们的文化是有所不同的,如果学生不理解西方文化中“老人”的涵义,就难以理解文章的精髓。因此,教师可以联系中西方文化差异来导入新课。如让学生回答:在我们看来,老人在我国文化中享受的地位是怎么样的?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老人在我国文化中,享受一种令人尊重的地位,我们通常都以年龄大的人为荣。之后,教师借此引导,在西方文化中,“old”是不中用的意思,英美民族的人,忌讳别人说自己年龄老。这样,在理解中西方文化对老人看法的差异之后,学生就理解了这一名著的文化背景,进而理解作者通过老人对海上风浪的抗争,借此来表达即使人老了,不中用了,但依然与自己命运做不懈的抗争的思想内涵。这样,通过疏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学生很容易就理解这部名著的真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