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水利信息化论文

水利信息化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2-05 04:06:2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水利信息化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水利信息化论文

篇(1)

2007年,水利部信息中心配合水利标准主管部门—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设计开发了《国际合作与科技业务系统》,该业务系统包括3个子系统,分别为:国际合作业务子系统、科技业务子系统和标准化业务子系统。标准化业务子系统(以下简称“信息化系统”)通过标准化管理功能模块、数据库系统和标准报表等功能,极大的提高了工作人员的效率,满足了水利技术标准日常管理的基本需求。随着管理程序的日益完善和标准数量的不断增多,一些问题便凸显出来,主要为以下3个方面。一是2010年以来,水利部先后出台了《水利技术标准制修订项目管理细则》、《水利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管理细则》、《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管理办法(试行)》和《水利技术标准制修订作业指导书》等有关标准化工作的管理规定,对标准管理从立项、编制到实施以及监督管理等各阶段工作以及职能划分都有了更明确的界定。目前的信息化系统,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新的管理规定的要求。二是近几年水利技术标准数量日益增多。截至目前,现行水利技术标准体系有958项标准,其中在编标准有260余项,对标准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化系统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数据的查询和统计,更应增加数据分析和跟踪的要求。三是目前标准的协调性问题和交叉重复现象日益明显,因此迫切需要标准的相关数据资源的建设。基于以上几点,有必要对目前的信息化系统进行改进,拓展其功能,增加系统的灵活性,使其能尽最大可能满足不断发展的管理需求。

2改进信息化系统的几点设想

2.1新增标准督办子模块

目前在编标准有260余项,为了保证标准编制的进度,有必要对编制进度滞后标准进行跟踪和监督。依照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内容,目前的信息化系统的标准化管理功能模块主要分为12个功能子模块,分别为:立项、起草、征求意见、审查、报批、、备案、宣贯、实施、复审、标准监管和变更管理[1]。目前标准制定时间最长不应超过3年,修订时间最长不应超过2年;其中,等同采用、修改采用国际标准或水利行业标准级别调整为国家标准时,可采用征求意见、审查和报批3个阶段。局部修订可采用审查和报批两个阶段,局部修订时间最长不应超过1年[2]。标准督办模块按照以上时间要求,实现对在编标准从立项到报批阶段的时间进度的跟踪和监督。

2.2新增在编标准阶段时间设置功能

目前在信息化系统中,在编标准在立项、起草、征求意见、审查和报批阶段各个时间段是固定值,为了适应不断完善的管理工作,新增在编标准阶段时间设置功能,即将在编标准阶段时间设计为可以改变的值,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系统的灵活性。新增功能包括各个阶段时间点的修改和保存等。

2.3建立水利相关标准数据库

目前,水利标准数据库中有1300多项标准数据,是信息化系统的基础数据库。标准在编制前和在编制过程中,经常需要查找相关标准,标准编制人员经常需要到不同的部门和网站去查找,查询的准确度和效率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建立水利相关标准数据库,可以使编制人员能快速准确的查询到相关标准,对于提高标准的协调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水利相关标准数据库应包括相关标准名称、标准编号、标准主管单位、标准类别和标准时间等。

2.4建立水利标准技术要素数据库

标准的技术要素是标准编制的比较重要的指标。建立水利标准技术要素数据库,可以方便查询到技术要素所应用的标准,可以减少甚至避免标准内容的交叉重复现象。水利标准技术要素数据库应包括技术要素名称、技术要素类别、技术要素说明、使用标准等。

3结语

篇(2)

论文摘要:中国水利在过去二十多年信息化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当今计算机、通信、网络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为实现中国的“数字水利”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

一、水利信息化发展分析

水利行业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同时也是信息十分密集的行业,其信息化工作开始于“七五”期间,至今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工作相对滞后

水利工作的三大任务是防治洪涝灾害,解决干旱缺水和治理改善保护水环境。主要表现在未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为政府和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及信息化的质量还不能适应水利现代化的需要。

(二)对信息工作的认识不到位

水利系统的干部和职工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有一部分员工对信息化工作认识不足,缺乏紧迫感;没有形成统一的建设机制,水利信息化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甚至部分单位还没有统一的规划和明确的发展目标。

(三)水利信息化发展水平不高

当前水利信息化发展水平表现为:(1)从事水利信息化规划的相关人员对IT技术发展把握不够深,大量信息化应用建设刚刚完成就成了落后产品。此外,整体性规划的不完善或实施不利而导致各个系统的兼容性差,信息流不畅,致使信息化的大量投入所建设的仅是一个又一个的“信息孤岛”。(2)从事水利信息化产品设计与开发的相关机构对行业应用理解不够深,造成了水利信息化产品的易用性、实用性差,甚至无法推广或交付使用。(3)信息化发展的保障条件不足。水利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本身是一个庞大和复杂的系统工程,但目前在水利系统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管理措施和管理办法。

二、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数字水利”是一个以空间信息为基础,融合各种水文模型和水利业务的专业化系统平台,是对真实水文水利过程的数字化重现,它把水活动的自然演变搬进了实验室和计算机,成为真实水利的虚拟对照体。它是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三、水利信息化的实施

(一)数字水利应用系统组成

数字水利应用系统主要由采集层、网络层、数据层、应用层、表示层、接口层、支撑层七个部分组成。1、采集层。水利信息化系统是建立在信息基础之上的,而这些信息的获得需要通过不同手段和措施;这些获得信息的手段和措施以及相应的采集点就组成了采集层。2、网络层。网络层为信息共享和数据传输提供基础,网络的建设一般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公网和专网相结合的方式。3、数据层。数据层通过建立所有与水利相关的数据的模型或结构,使应用层能够更方便、更快捷地获得各种水利信息,产生各种水利应用。4、应用层。应用层建立在数据层的基础之上,通过建立各种应用模型如洪水演进模型、排水模型等,提供水利行业的各种应用功能。如水利信息服务、统计分析、虚拟仿真、预报决策等。5、表示层。表示层以浏览器为载体,直接向从事水利的各级人员提供其所需要的相关功能或信息服务。6、接口层。接口层通过向各级水利系统提供网络接口、数据接口和系统接口使各类信息得到充分共享,各级水利系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最终形成“数字水利”。7、支撑层。支撑层通过相关的标准体系以及最新的技术,保证整个系统安全、稳定、有效的运行。

(二)决策支持系统

根据水利工作的实际情况,水利决策支持系统包括:

1、防汛决策支持系统。防汛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是保障防汛抗洪工作有效和科学的前提条件,可以利用遥测数据、遥感图片等进行相应的暴雨预报、洪水预报、洪水调度等工作,提前为防汛抗洪工作做出指导性的预报、预警措施。洪水不仅是灾害,其调度使用已成为水资源研究的新课题,是“资源水利”的重要组成。 转贴于

2、抗旱决策支持系统。抗旱决策支持系统有两类数据源,一是遥感数据源、另一类是旱情监测站采集的旱情信息数据。抗旱决策支持系统在遥感图片基础上,结合相关的计算模型进行计算,可以快速、准确的获得同一时期内大范围的土壤含水量信息以提供第一手的辅助决策资料,同时,也可以根据地面旱情固定、流动监测站采集的地下水埋深、土壤含水量、土壤温湿度等数据,作为区域遥感数据校正的参考。

3、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是在水资源数据库及地理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相关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评价水资源量、预测水资源量、对水资源进行优化管理和科学调度。

4、水环境决策支持系统。水环境决策支持系统是在水环境数据库及地理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相关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评价水质、预测模拟水质变化、计算水环境容量、控制规划污染物总量。水环境决策支持系统将成为环境管理和环境执法重要依据。

5、水土保持决策支持系统。水土保持决策支持系统是建立在水土流失数据库和地理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水土流失评价及治理数学模型技术,采用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思想建立水土流失模型库,为水土流失的评价及预测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该系统与实时水保监测系统的集成将为保障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的科学性,并指导水保工程的规划和实施。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水利信息化;现状;发展前景

前言

水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能为人类创造优美的生存环境,水环境是各类水生物赖以生存的场所,同时水在特定条件下又可能转化为灾害,成为社会发展的约束,甚至会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随着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面临水旱灾害、水环境恶化、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退化、水管理相对落后的形势日益严峻,迫切需要科学的治水思路、方法和技术,现代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新理论、新方法的不断涌现为提高治水技术和科学管理水平提供了条件。因此,信息现代化,行业数字化,水利信息化,是水利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以超出常人想象的速度飞速发展,为水利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信息技术应用主要指的是软件技术的应用,包括GIS、DB、RS、VR、Web等,或是软硬件结合的信息技术。水利信息化技术应用主要包括:办公自动化、防汛抗旱指挥、水情测报、水务管理、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防汛会商、信息服务等应用系统建设,实现信息技术为水利建设和管理服务。

1 水利信息化技术应用现状

1.1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功能十分强大,应用十分广泛,遍及各行各业。在水利行业GIS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已经有10多年了,并且逐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主要体现在地理位置确定、地理信息展示、行业信息展示、信息统计分析及功能集成等方面。

1.2 数据库技术

应用数据库(DB)技术是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几乎所有的水利信息系统建设都离不开数据库技术的应用。数据库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数据存贮和管理。目前,已经完成了国家级水情数据库建设,实现了对国家重点关心的降雨信息、水情监测信息和历史水情信息进行查询与管理,流域和省级水情数据库建设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部分有条件的省市已率先完成了水情数据库建设,制定了国家防汛工情数据库建设规范,正在进行工情数据的入库工作;部分省市正在根据国家规范开展工情数据库建设工作;部分地区根据需要建立了洪灾灾情信息管理数据库,以及根据防汛指挥系统和防汛决策支持系统建设需要建立了系统专用数据库。

1.3 遥感技术

应用随着遥感技术(RS)的发展,影像识别精度的提高、数据处理能力的增强、影像获取成本的降低,遥感技术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日趋重要。遥感影像的来源渠道较多,有美国、日本、法国、印度等国外的遥感影像产品,也有我国自己的遥感影像产品或者航片,遥感技术的应用主要是通过接收或购置遥感影像数据,确定洪、旱灾害的位置、识别洪水淹没情况和受灾情况、分析旱灾影响范围和受灾面积、评估可能受到的灾情影响,以及根据遥感影像分析河流水质变化和水土保持状况,为防汛指挥、救灾活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提供信息支持。近年来,由于7大流域和部分省市已经建成一定精度的三维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平台,将遥感影像成果与三维平台相结合,不仅直观展示水利信息,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可能的发展趋势,为水利建设与管理提供高水平的信息支持。

1.4 虚拟现实技术

应用虚拟现实技术(VR)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生成逼真的三维虚拟环境。现在虚拟现实技术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日渐广泛。(1)构建防洪工程的三维虚拟模型,如大坝、堤防、水闸等三维虚拟模型,实现了防洪工程三维空间示景;(2)洪水流动和淹没的三维动态模拟,实现了三维空间场景中的洪水演进动画过程,三维场景中洪水淹没情况的虚拟展示;(3)防洪工程规划中枢纽布置三维虚拟模型,包括大坝、泄洪洞、发电厂、变电站等,为工程规划提供直观三维视觉效果场景;(4)云层和降雨效果渲染三维虚拟模型,模拟云层流动、降雨过程等动态效果;等等。

2 水利信息化技术应用前景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经济在增长,投资在加大,在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不足,但信息化建设仍然发展迅速,取得了惊人的阶段性成就,而且随着信息化建设进程和国家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水利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前景更加美好。

2.1 社会发展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出更高要求

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变加速的进程,安全保障日益得到重视,在建设和谐社会和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指导下,保护生命安全和环境安全的要求放到治水工作的首要位置。水利信息化建设对防灾减灾、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工程管理,进一步提高我国科学治水水平,建立人与水和谐的社会与环境,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快水利信息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2.2 信息技术进步为水利信息化建设创造条件

DB、GIS、Web、RS、GPS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进步,为基于信息技术发展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和完善提供了技术保障。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是前沿信息技术在防汛抗旱领域的应用,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成果为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环境与生态建设等水利行业的信息监测、传输、存储、查询、检索、分析与展示提供了技术条件,使水利信息化推动水利现代化成为可能。

2.3 专业模型技术改进为信息技术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决策支持系统建设,而决策支持系统建设的重要依据是水情、旱情、灾情等信息的分析成果,这些分析成果主要来源于气象预测预报、洪水预测预报、洪水演进分析模型系统、洪水调度模型系统、溃坝分析、旱情分析、水资源管理、水质、环境评估等专业模型系统。近年来,有关专业模型技术得到了逐步改进和完善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复杂的模拟分析计算提供了条件。专业模型技术的发展为决策支持系统建设的实用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是水利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坚强后盾。

参考文献

[1]苑希民,万洪涛,刘媛媛,等.全国和七大流域三维电子江河系统建设成果报告[R].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6.

[2]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和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报告[R].北京: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和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2004.

作者简介:

篇(4)

论文摘要:随着现代通信和计算机等技术的迅猛发展,水利工程建设也走入现代化管理模式,由最初的人工管理模式转换为现代化管理。本文以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过程作为切入点,展开简单的探讨。

随着现代通信和计算机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水利信息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工程建设管理开始由传统型的经验管理逐步转换为现代化管理。各级工程建设管理部门在抓紧骨干性工程措施建设的同时,注重加强非工程性措施的建设,并着手利用通信、计算机、程控交换、图文视讯和遥测遥控等现代技术,配置相应的硬、软件设施,先后建立通信传输、计算机网络、信息采集和视频监控等系统,实现水情、工情信息的实时采集,水工建筑物的自动控制,作业现场的远程监视,工程视讯异地会商及办公自动化等。

一、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状况

20世纪80年代以前,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基本处于人工管理模式,即:根据人们长期工作的实践经验,借助常规的工具、机电设施和普通的通信手段,采取人工观测、手工操作等工作方式,处理工程建设管理的各类图表绘制、数据计算和文字编辑,进行工程质量、进度和投资等控制,水情、工情调度指令和启闭调节各类工程建筑物。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通信、计算机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开始得到初步应用,但也只是作为一般的辅助工具,主要用于通讯联络、文字编辑、图表绘制和打印输出,最多作些简单的编程计算,通信、计算机等先进技术未能得到全面普及和应用,其技术特性和系统效益不能得以充分发挥。

二、水利工程建设现代化管理系统建设的基本解决方案

工程建设管理虽具有相应的国家管理规定和基本建设程序,但工程建设现代化管理却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具体标准,也缺少现成的经验借鉴。如何根据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业务特点,制定临时(建设期)与永久(运行期)相结合的现代化管理系统的解决方案,是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部门十分关注和急需的课题,也是涉及水利信息化建设战略实施的关键。根据长期的工程实践,我们认识到工程建设管理应以传统的管理模式为基础,结合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并应用现代的先进科学技术,择优配置相应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构成一个技术先进、性能稳定、质量可靠、系统开放、扩展灵便和实用的综合业务现代化管理操作控制平台,提供信息交互、资源共享的网络服务环境,将是水利工程建设现代化管理的基本发展方向。现代化管理系统建设的基本解决方案拟借助于现代的通信、计算机、遥测遥控、图文视讯等先进技术,建立专用的通信传输链路、高效的计算机网络、实时的信息采集网络、动态的远程监视监控网络和实用的专家决策支持系统,配置和研制开发相关的应用软件系统,实现水情、工情信息的实时监测、水工建筑物的远程监视监控、水利工程的优化调度、工程建设管理办公自动化和工程管理视讯异地会商等综合业务的现代化、信息化、自动化管理。鉴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业务特点,系统中通信传输链路的建设拟采用有线、无线兼容,多链路迂回的基本原则,其骨干性传输链路拟选择技术先进成熟、性能稳定可靠的光纤、卫星或数字微波等通信方式,以确保通信畅通、传输可靠和安全运行。计算机网络的建设拟根据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的实际情况,配置相应的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客户终端和网络管理等硬件和应用软件,并研制开发相关的工程建设管理专用软件,完成工程建设管理局域网络的建设,在此基础上,做好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计算机网络的汇联,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工程建设管理广域网络。

三、系统建设一般模式

(一)前端设备

作为图像和数据信号采集处理设备,由安装在现场的高分辨率的彩色摄像机、全方位云台、三可变镜头、室外专业防护设备等组成。系统根据工程施工、管理范围的特点,分别在立交地涵的东北、西北、东南、西南4个角和工程建设处院内各设置1套日本松下公司WV-CP430高分辨率彩色全方位摄像机,通过配置日本Computar公司H16Z7516AMS型16倍两可变镜头和美国AD公司AD1240型或利凌公司PIH-301型全方位多功能室外云台等设备,其视觉范围基本可以覆盖地涵全部,以及该枢纽国道桥全线施工范围,工程建设处院内的前端设备则可覆盖项目业主和立交地涵、国道桥两个监理部的办公区等范围,在无遮挡的情况下可实现对半径300m范围内进行监视。前端设备至工程建设处监控中心的最远直线距离达3km。 转贴于

(二)集中控制设备

作为前端设备旋转方位、角度、焦距调谐和视频切换,以及图像检索、处理等专用控制设备。前端设备中全方位云台、两可变自动光圈镜头的控制信号通过深圳亚奥新YA100-PTM云台镜头解码器的RS-485总线传输。系统监控中心则根据泰州引江河高港枢纽工程的实践经验,并结合该枢纽视频监控实际需求,另配置图像控制主机、YA100-AVSU视频切换矩阵、9画面分割器和长延时录像机各1台,主要用于视像信号的控制管理和画面切换、图像存储、多画面分割的控制等。

(三)显示记录设备

作为视讯显示、存储设备,主要包括:监视器、显示器、投影大屏幕和录像机、存储器、刻录机等。系统通过配置数台监视器构成电视屏幕墙,使值班人员能够在监控中心同时监视5个前端监控点的任意几路或画面分割的图像。另外,在建设处三楼会议室作为系统的图像管理中心,配置34英寸彩色电视机和图像服务器各1台,用于视频监控图像的显示、处理、检索、存储、控制和管理。系统监控中心由一个主控中心和两个分控中心构成,其中主控中心具有最高权限,既能对所有前端设备的云台、镜头进行操作控制,也能对系统管理参数进行修改设置,主控中心在操作控制过程中其他分控中心不能作任何操作。分控中心则根据管理职权而设置不同权限。

四、总结

总而言之,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发展,而水利工程建设也应该跟随社会的进展,及时的展开现代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够真正的做好这项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利,翟伟奇.浅谈水利工程建设现代化管理模式[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1).

吕雪林.对水利工程建设现代化管理问题的探索[J].民营科技,2011,(03).

篇(5)

近年来,我们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搭建各类水利科技服务平台,为创新水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增加了对农水科研试验站的投入。淮安市有涟水、淮阴、盱眙三个水利科学试验站,其中涟水试验站是水利部批准确立的全国100所农水科研重点试验站之一,共有职工15人,试验用地123亩,兴建了试验基础、试验大棚以及水土保持测试示范区,为进一步研究淮安市水利科技推广与应用创造了条件。二是搭建创新技术服务新平台。淮安市水利局与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签订水利科技全面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淮安市科技兴水、提高科技贡献率进入到一个新层次。三是建立了雄厚的技术人才。淮安市水利系统除了局机关及相关直属机构外,还有甲级设计单位1个,一级施工企业1个,二级施工企业6个,水利系统职工总数约4000人。其中技术人才总量占在岗职工队伍总数约50%,为淮安市水利科技推广工作提供了人才支撑。

2投入不足、人员结构老化,水利科技工作仍有问题

“十一五”以来,水利科技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就从水利当前发展的力量上分析,水利发展还没有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目前水利科技工作还面临一些问题。

2.1科技资金投入仍显不足

随着水利服务领域的拓宽,科研成本的提高,当前的科技经费投入仍不能满足水利科技发展在深度和广度上的需求。未设置专项科研基金和奖励基金。

2.2水利前期工作中必要的研究工作开展不够

主要体现在工程规划设计中科技创新意识不强,缺乏创新内在动力,设计方案及技术支持储备上准备不足,尤其农村水利工程面广量大,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没有跟得上。

2.3水环境保护对策措施研究需进一步加强

淮安市水体允许纳污量、地下水回灌技术、水环境管理模式等研究进度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尤其水花生打捞处置一体化技术、生态清淤技术等研究有待创新突破。

2.4智能水利发展提出的新问题

在全球物联网技术发展前提下,淮安市水利信息化建设中各系统信息交换编码体系和技术规范、中心数据库动态维护、主要应用系统实现智能功能等要求,将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面临的重大挑战。

2.5水利科研基础设施老化

三个水利科研站长期资金缺乏,配套设施没有及时到位,加之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得不到正常的维修更新,在长期的运行中严重老化,加之数据采集手段原始,精度难保证。

2.6水利科研人员结构老化

人员年龄偏大、学业偏低、专业人员偏少。

2.7各县区发展很不平衡

少数县区和单位对水利科技工作重视不够,技术创新和推广意识淡薄,科技优先发展的措施没有得到很好落实,缺乏必要的激励措施。

3构建体系、建立机制,让水利工作插上科技翅膀

“十三五”期间,将针对工作的热点、难点开展一批项目研究;引进、推广、应用一批先进水利科技成果,建设一批水利科技示范区;建设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的水利科技人才队伍;建成水利科技知识普及基地;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社会力量等共同参与的水利科技创新投入体制和机制,不断提高投入强度。

3.1完善四个推广体系

科技推广是一项促进水利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水利行业科技进步,为实现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服务的一项重点科技工作,必须加强推广体系建设,具体在四个方面进行完善。一是勘测设计技术推广,在工程设计过程中推广成熟的技术产品、优化工程布局和结构型式等工作;二是以水建公司为代表的水利施工企业,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推广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施工效率;三是三个水利科研试验站,淮阴区、涟水县、盱眙县水利科学试验站,在工作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先进的设备开展水利基础技术推广工作;四是以乡镇水利站为基础的水利科技推广体系,包括村组水管员,在工程日常运行、维护等工作推广成熟的科学技术,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3.2建立四项研究机制

科技研究平台,在水利科技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我们紧紧围绕淮安市水利发展大局,深入开展水利现代化、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护等课题研究和技术攻关,加快提升淮安市水利建设与管理的科技含量和服务全面小康社会、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能力。一是合作机制,在淮安水利系统内广泛开展与扬州大学、河海大学、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的合作,由这些单位每年提供3~5个科研课题,与市县水利局进行对接,开展课题研究。二是奖惩机制,建立水利科技奖励基金,激励广大科技人员创新、创造的积极性。设立水利课题配套研究基金,对部、省立项的项目给予经费配套;设立科研成果奖励基金,对获得上级奖励的项目,按获得奖金的不同比例给予配套奖励;设立水利学术论文奖励基金,年底组织优秀论文评比,主要作者在水利初、中级职称评审中给予加分。三是引进机制。与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省水利厅密切联系,争取在推介的技术指南中优先安排最新的水利科技成果在淮安水利工作中推广应用,引进推广“948”项目等。四是创新机制。针对水利工作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和激励系统部门单位大胆运用新思路、新举措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突破重点、化解难题、提升效能、激发活力,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工作水平,推动水利创新创优工作上层次、出精品。

3.3建立多个科普平台

“十三五”期间,我们将积极开展水利科学知识普及工作,重点抓好五个交流平台,并以樱花园等一批区域内水利工程为基础,探索建立淮安市水利科普教育基地;在“淮安水利”网站上设立专栏,办好网上水利科普园地,让广大水利科技工作者能在水利建设、农村水利、城市水利等各方面参与交流;建立QQ交流群,为淮安水利科技工作者建立的一个即时通讯平台,能够实现科技信息共享,广泛快速传递水利科技信息,解决在工作中的遇到的问题;拍摄制作水利科普宣传片;办好《淮安水利》杂志,编发水利科普读物,加大科普宣传工作。

4精心挑选、科学布局,积极推进水利科技示范区建设

水利科技示范区是将水利科技成果进行试验示范,集成配套,发挥推广示范效应的水利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区域。能够充分发挥水利科技成果在开发、转化、推广、产业化中的示范作用,促进水利科技发展和技术进步,推动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着重开展了以下水利科技示范区建设。

4.1科学发展的现代化生态灌区示范区

紧紧围绕水利工程生态化、科学用水节约化、配套工程标准化、科学设计人性化、建筑形象景观化、用水调度科学化、工程管理信息化、管理队伍组织化等八个方面积极推广科技知识,建设现代化灌区,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作用。

4.2节水高效的管道灌溉示范区

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运用管道节水灌溉技术对项目区进行节水改造,充分发挥其作用,管道工程可大量节约用水、减少输水渠道占用耕地面积、降低提水费用、节约灌溉用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减少灌溉矛盾等方面。

4.3生态河道建设示范区

对农村面广量大的河道进行生态治理,实施活水、净水、洁水等工程,从而使河道在满足防洪除涝、灌溉供水、通航等要求的同时,能与周围的生态系统相互和谐、协同发展,保持河道生态平衡,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

4.4长藤结瓜式现代化灌区示范区

在盱眙县,结合灌区改造工程,打造长藤结瓜式的现代化灌区。通过对渠首泵站、输水、配水渠道系统(称之为藤)和灌区内部的小型水库和池塘(称之为瓜)进行科学改造,利用科学手段对蓄水、调水、提水、引水等方案进行优化,并采取现代化手段进行管理,使灌区使用效益、效率最大化。

4.5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在盱眙县和市废黄河两岸沿线,打造水土保持示范教育基地。市樱花园已创建成全国第三批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形成了完整的平原沙土区城市河道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起到了城市水土保持示范、引导和辐射的作用。

4.6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区

按照构建“水畅、水活、水清、水景”的城市水利治水方针,努力打造生态水城。水畅,即建成流的进、排的出的安全水系统;水活,即建成相互补充、相互流动的动态水系统;水清,即建成清澈见底、碧波荡漾的生态水系统;水景,即建成风景优美、独具特色的景观水系统。

4.7水利信息化示范区

用信息化技术提升水利工程运行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如3G技术在防汛指挥系统可视化会商中的应用,推出“防汛快e通”产品,并在全市防汛系统加以应用,有力提高了淮安市防汛指挥系统应急指挥能力,是全省乃至全国信息化示范项目。

4.8水源地保护示范区

篇(6)

论文关键词: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

 

0 引言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分布及其组合特征进行评价和研究的过程,其结果可反映区域内土地资源的特点和优劣势,诊断土地利用合理与否[1],因此具有极高的重要性。本文介绍一种基于影像图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方法,并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为例科技论文格式,对该校区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本研究所使用软件为浙大数维信息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开发的Walkfield信息化测绘系统2008版。所有数据若无特殊说明,皆为Walkfield的处理数据核心期刊。

1基于影像图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方法

1.1影像配准和定位

利用Universal MapsDownloader软件,从Google Map下载浙江大学紫金港

校区最大分辨率影像图,由228幅256*256像素的分幅图合成,分辨率为3072*4864像素。[①]UniversalMaps Downloader软件提供每幅分幅图的经纬度坐标,查询计算得到影像图的经纬度坐标。新建JZKZD(纠正控制点)层,使用“点输入”和“点测量”功能,输入影像图的经纬度坐标。将图像经纬度坐标转化为国家80坐标系,得到影像图的四角坐标。新建SGSJ(栅格数据)层,在该图层添加影像图科技论文格式,采用多点法中的三点仿射坐标转换进行图像定位,误差在允许范围内。

1.2数字化

1.2.1建立图层

参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和《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除JZKZD、SGSJ层外,在工程中建立ZJ(注记)、FW(房屋)、DLJX(地类界线)、DLTB(地类图斑)、XZJX(行政界线)和图廓层,共8个图层。

FW层建筑物用途分为:教工宿舍、学生宿舍、教学楼区、后勤用房、科研实验用房、文体用房、医疗卫生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商服用房、风景旅游用房,共10类。DLTB层按照《国标版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分类标准),根据浙江大学紫金港土地利用现状选取林地、草地、住宿餐饮用地、住宅用地、科教用地、医卫慈善用地、文体娱乐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公园与绿地、风景名胜设施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空闲地和沼泽地14个分类核心期刊。

1.2.2利用影像图和实地调查数据进行分层数字化

(1)XZJX层数字化

根据浙江大学基本建设处公布的东区效果图[②],确定行政界线层。[③]

(2)DLJX层数字化

地类界线的绘制遵循以下原则:①地类界线以线状地物边界为参照绘制;②地类的划分遵循先粗后细的原则,先绘制容易区分的道路、河流等边界,然后绘制建筑物边线科技论文格式,最后划分建筑群内的空地;③主干道的人行道归并到交通运输用地,房屋边线及草地、林地边线作为交通运输用地边线的参照;④其余地类根据影像图和实地情况自然划分。

地类界线的画法采用“捕捉”、“Shift”借线、“剪断线”、“裁短”、“延长”等方法,提高准确度。绘制完成后,需进行后续两步处理:“悬挂点处理”,将未闭合的界线自动闭合,防止无法生成图斑;“圆弧折线化”,在walkfield中,圆弧构成的图斑无法计算面积,因此必须先将地类界线里所有的圆弧折线化。

(3)FW层数字化

根据房屋边界绘制建筑物边界,适当采用地物编辑中的“过点平移”、“距离平移”、“旋转”、“平移旋转”、“镜像”等高级功能科技论文格式,提高绘制效率和精度。另外,需注意以下几点:①对建筑物直接构面,建筑物边界不超过地类界线;②注意根据影像图的实际投影情况,对房屋进行屋檐修正,并进行房屋直角化平差,或直接用直角线绘制建筑物边界;③利用建筑物边界构面时碰到的有“洞”的面状地物,可利用“擦除”功能;④构面完成后,进行实地调查,查清建筑物名称、用途、层数、结构等数据,进行FW层的属性赋值。占地面积以每个面信息窗显示的面积为根据。

(4)DLTB层数字化

利用DLJX层科技论文格式,采用“选中线索自动构面”,在DLTB层生成图斑,并根据影像图和实地调研数据划分地类核心期刊。图斑间要求无缝隙、无重叠,因此所有图斑生成后,需进行“剖分检查”。根据生成的剖分检查层逐处修改,直至无错误。其中面积为0.000000的狭缝,原因在于相邻图斑的交界线结点数量不一致或位置不一致,此时可用顶点编辑查看,然后相应增加结点。最后进行属性赋值。图斑面积以每个图斑信息窗显示的面积为根据。

1.3地图制作

在图廓层分别画内图廓、外图廓、图例、比例尺等,插入指北针和各地类占地面积比例图科技论文格式,并注明图名。制作图例时,画一矩形面后利用 “阵列”功能生成多个矩形面,填色时在图廓层可编的状态下,选中DLTB相应地物,利用“设置为当前式样”功能,在图廓层生成相应式样并进行填色。最后生成紫金港校区土地利用现状图核心期刊。

2浙大紫金港校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2.1土地利用分类状况分析

根据walkfield软件结果(表1),浙大紫金港校区总占地面积为1703783.25m2,其中,科教用地和空闲地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18.72%和17.86%科技论文格式,其次是住宅用地、文体娱乐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大约在10%左右。占地面积较小的土地类型为医疗慈善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和风景名胜设施用地,分别占总面积的0.18%、0.07%和0.05%。具体来说,浙大紫金港校区的土地利用分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地类种类丰富,共涉及《国标版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二调)中的8种一级类和9种二级类。地类的分布相对均衡,有57.14%的地类占地面积比例在8-19%之间,占地比例最大的科教用地也仅占总面积的18.72%。

(2)空闲地所占比例相对偏高,土地闲置程度严重。全校范围内共有304255.20m2的空闲地,占土地总面积的17.86%。主要原因在于本影像图摄于2007年,新校区的建设还在进行当中科技论文格式,如目前在建的生命科学学院院楼、体育馆和西部研究中心等在当时的影像图均未体现,使得空闲地的比例过高。

(3)湿地面积较大,利用价值特殊核心期刊。校区内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和沼泽地分别占总面积的8.56%和3.18%,包括原始生态沼泽地和有“小西湖”美称的启真湖。紫金港校区毗邻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著名生态保护区“西溪湿地”,从整理规划上看,该校区可能会被纳入到大西溪湿地生态保护区的范围之内,因此其生态用地价值特殊,值得深入关注和保护。

表1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土地利用分类状况

 

一级类

二级类

面积(m2)

百分比(%)

总计

03 林地

 

  145158.99

8.52

8.52

04草地

  141840.16

8.33

8.33

05商服用地

052住宿餐饮用地

25620.91

1.50

1.50

07住宅用地

  205092.48

12.04

12.04

08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083科教用地

318966.11

18.72

30.81

084医卫慈善用地

3072.38

0.18

085文体娱乐用地

181975.73

10.68

086公共设施用地

1170.95

0.07

087公园与绿地

18947.53

1.11

088风景名胜设施用地

860.45

0.05

10交通运输用地

  156888.17

9.21

9.21

11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145805.93

8.56

8.56

12其它用地

121空闲地

304255.20

17.86

21.03

125沼泽地

54128.24

3.18

总计

  1703783.25

篇(7)

关键词 网络技术;信息;水文信息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6—0220—02

0 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水利行业得到极其广泛的应用。水利网络是一个综合的服务决策平台,主要用于水利信息、水调信息、水利防汛抗旱、水文信息监测等领域;是水利行业中极其重要的设施。水利网络的高效性、准确性、高可靠性、快速性可以确保水文信息可以及时地、准确传递。

1 水利信息服务中网络技术的应用

水利信息服务传统工作模式属于一种非网络模式,通常由用户向水利服务中心提出请求,而手工检索成为了传统工作模式下的主要服务形式[1]。由此可见,传统的工作模式极大程度上会由于工作时间以及服务地点等因素约束着,因而其工作效率不高。而计算机网络可以为水利信息服务提供一种与传统工作模式截然不同的服务。计算机网路将多种水利信息源合理的组合在一起,如电子版的水利水电工程的图书、期刊论文、国际会议纪要等,这些网络资源中,包含了很多水利水电工程的基本原理、水利工程案例、水利工程数据等,这些重要的资源在网络中,选择性的共享,可以为水利决策人员、水利工程管理者、相关的技术人员以及学者等提供各自所需的信息,从而为用户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服务。

2 水调信息系统中网络技术的应用

水调信息系统的基础是以网络技术与水调信息数据库,其核心是信息数据库[2]。建立多途径的信息工作模式,主要的途径有4种:1)交互式WEB;2)查询/自报短消息;3)邮件收发自动;4)语音应答自动等;从而实现水调信息的跨时间与空间的。通过水调信息服务系统,使得水调信息及时、多元化共享,从而为水利决策者提供有力的决策依据。通常来讲,水调信息服务系统的信息数据流程如图1所示:

其中,水调信息服务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网络通信,该系统通过网络通信来与查询水调信息。常见的信息自报与查询形式有5种:1)网络网关信息方式;2)网络终端信息方式;3)交互式web信息方式;4)邮件自动收发信息方式;5)自动查询语音信息方式。

3 水文信息测报中网络技术的应用

水文信息测报系统通过网络技术,将先进的水文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并进行处理。水文信息测报系统将网络通信技术,传感器测量技术,计算机技术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实时采集河流与水库的水位、流量以及区域降水量等信息,并以参数的形式进行处理,作为防洪、发电的优化调度依据,从而有效提高防洪与发电水平。水文信息测报系统主要有3部分组成:1)遥测站,用于水位、降水量、流量等参数的测量;2)中心站;3分中心站,如图2。

水文信息测报系统中,网络技术的应用主要在如下环节中:各个遥测站以固定频率(2次/min)通过传感器对河流流量、水库的当前水位,区域降水量进行实时采集;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并存储后,当所采集的数据波动较大(波动幅度大于预定值)时,则通过超短波技术将信号传输给分中心站,当分中心站接收到信号后,经过信号的预处理,然后将信号传输给遥测中心计算机,经遥测中心计算机处理后存储进数据库,同时通过WEB服务器等技术将信号发送给中心站。中心站一般采用电台来接收无线电信号,显然,中心站以及分中心站中都应有信号接收装置,一般可作为信号接收装置的有:天线、信号接收控制仪、UPS、电台电源以及避雷器等设备。中心站与分中心站相对独立,信号接收装置在每个分中心站中都应安装。若网络数据在中心站与分中心站之间调用时,中心站与分中心站之间就形成了c/s(客户端/服务器)工作模式。一般情况下,中心站与分中心站的网络环境包括内网与外网两种。内网是属于与相关的行政部分连接的专属网络,安全等级较高,外网与广大用户连接,实现信息共享。

常用的网络隔离技术有如下3种:a)双主机隔离技术。每个客户端配有两主机,显然,主机所包括的附件如CPU、主板、内存、硬盘等都应是双份的,但两主机共用显示器。上内网时,使用1台主机;相应的上外网时,使用另外1台主机。从而内、外网之间实现充分的物理隔离。该技术简单、安全;但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b)网卡隔离技术。该技术的核心是采用双硬盘。使用外网时强制使内网硬盘关闭,相应的,使用内网时强制使外网硬盘关闭。该技术较前一种技术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其缺点是每一次切换都需要关机,然后重新启动主机。c)单主板隔离技术。该技术的核心仍是采用双硬盘技术,不用之处在于在内外网切换时,将命令写入BIOS系统中,同时在主板上的插槽也分开使用。该技术改善了网卡隔离技术中,内外网切换使用时需要重启主机的缺点,其价格处于双主机隔离技术与网卡隔离技术之间。

4 结论

水利水电工程的现代信息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科研实力、水资源利用能力以及水利工程建设实力的体现。现代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有效地提升了水利工程建设水平,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水利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方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