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采油工艺论文

采油工艺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02 06:50:4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采油工艺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采油工艺论文

篇(1)

(1)隔油池。

在炼厂一般都采用利用油、水的比重差进行油水分离的隔油池。其中比重小于1的油品上浮至水面而得到回收;比重大于1的其他机械杂质沉于池底。所以,隔油池同时又是沉淀池,但主要起除油作用。

(2)浮选。

浮选就是向污水中通入空气,使污水中的乳化油粘附在空气泡上,随气泡一起浮升至水面。一般为了提高浮选效果,向污水中投加少量浮选剂。由于炼厂的生产污水中本身含有某些表面活性剂,如脂肪酸盐、环烷酸盐、磺酸盐等,故不需另外加入浮选剂,也能获得较好的浮选效果。所以,近几年来在国内外都广泛地用它来处理炼厂的含油污水。

(3)絮凝。

对于颗粒直径小于10-5m的油粒,一般称之为乳化油。这种乳化油由于其表面吸附有水分子,此水层使油粒不能相互聚合。另外,因油粒表面带有相同电荷,由于静电排斥作用也妨碍油粒间的相互聚合而在水中呈稳定的悬浮状态。这两种因素构成了乳化油在水中的稳定状态。再者,油粒间由于水分子运动产生的布朗运动,促使油粒相互碰撞聚合而变成较大的油粒,以及由于范德华力所产生的油粒间相互吸引力,促使它们相互聚合,以上所有这些因素就构成了油粒的不稳定因素。为了使具有这种特性的油粒凝聚,就应消除其稳定因素。絮凝法的基本原理主要是根据油粒稳定因素之一——静电排斥力发生电中和作用的现象来进行絮凝。仅用双电层原理来解释絮凝原理尚有许多现象不能说明,因此絮凝作用还应考虑金属氧化物的水化物对油粒的吸附、包围圈带等各种现象的综合作用。

(4)过滤。

含油污水中油粒和悬浮物质在通过滤层时被截留在滤层中间,一般污水中的悬浮物质的粒度同砂层中的空隙相比要小得多,这种微小的颗粒在砂层中被截留下来的现象,许多学者试用下列作用来解释:筛滤作用、沉淀作用、化学吸附作用、物理吸附作用、附着作用及絮凝形成作用,这些作用中,到底哪一种对过滤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至今还未建立一个统一的、肯定的说法。

2含硫、氨、酚污水处理工艺

炼厂在渣油焦化、催化裂化、加氢精制等二次加工过程中都会产生一定量的过程凝缩水,其中含有较多的硫化物、氨和酚类,一般称为含硫污水。它的排量不大,但如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炼厂排水系统,则将严重地破坏隔油池操作流程,影响污水处理构筑物的正常运行。

(1)水蒸汽汽提法。

水蒸气汽提法就是把水蒸汽吹进水中,当污水的蒸汽压超过外界压力时,污水就开始沸腾,这样就加速了液相转入气相的过程;另一方面当水蒸气以气泡形态穿过水层时,水和气泡表面之间就形成了自由表面,这时液体就不断地向气泡内蒸发扩散。当气泡上升到液面时就开始破裂而放出其中的挥发性物质,所以数量较多的水蒸气汽提扩大了水的蒸发面,强化了过程的进行。工业污水中的挥发性溶解物质如硫化氢、氨、挥发性酚等都可以用蒸汽蒸馏的方法从污水中分离出来。

(2)含酚污水的处理。

酚既能溶于水,又能溶于有机溶剂如苯、轻油等。水和有机溶剂是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利用酚在这两种液体中的溶解度不相同(酚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较水大),把某种有机溶剂如苯加入酚水中,经过充分混合后,酚就会逐渐溶于苯中,再利用水和苯的比重差进行分离。因此可以利用此原理从污水中把酚提取出来。但为了获得较高的脱酚效率,需要采用对酚的分配系数高又与水互不相溶、不易乳化、损耗小、价格低廉、来源容易的有机溶剂作萃取剂。

3生物氧化法

利用大自然存在着大量依靠有机物生活的微生物来氧化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质,运行费用比用化学氧化法低廉。这种利用微生物处理污水的方法叫作生物氧化法。由于它能有效地除去污水中溶解的和胶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所以一般炼厂都采用它作为净化低浓度含酚污水的主要方法之一。

4深度处理

炼厂污水经过隔油、浮选(一级处理)和生化处理(二级处理)等构筑物净化后,水质仍然达不到国家制定的排入地面水卫生标准的要求。为了防止恶化环境,消除其对水体、水生生物和人畜的危害,对某些地处水源上游和没有大量水源可作稀释水的炼厂来说,就必须对排出污水进行深度处理(亦称三级处理或抛光处理)。深度处理方法很多,但一般都由于技术比较复杂,处理成本过高,而未被生产上广泛采用,尚有待进行深入研究和改进。目前从国内外的发展趋势看,活性炭吸附法、臭氧氧化法,对彻底净化炼厂污水,使其达到排入水体或回收利用方面颇有价值。

(1)活性炭吸附法。

活性炭吸附污水中的杂质属于物理吸附。其原理是由于活性炭是松散多孔性结构的物质,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一般可达1000m2/g。在它的表面粒子上存在着剩余的吸引力而引起对污水中杂质的吸附。近几年来国内外利用活性炭吸附处理炼厂一级或二级出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综合起来,可得到以下的主要试验结果:①用活性炭吸附法净化炼厂污水生化需氧量可脱除80%,出水中酚含量<0.02mg/L;②使水产生臭味的有机污染物,较其他有机污染物更容易脱除,在净化过程中它们首先被吸附掉;③在使用活性炭吸附前,污水应经过预处理,使固体悬浮物小于60mg/L,油含量达到20mg/L以下,这样可以减轻活性炭的负担,延长操作时间,减少再生频率,降低再生费用;④每公斤活性炭可吸附0.3~0.5kg以化学耗氧量衡量的有机物,吸附饱和后的活性炭可用烘焙法再生,再生损失约为5%~10%;⑤活性炭的粒径对吸附速度影响较大,一般水处理活性炭采用8~30目较合适。

(2)臭氧氧化法。

臭氧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所以在西欧各国被广泛用于给水处理的杀菌、脱色和除臭处理。目前国内外已开始大规模地研究把臭氧氧化用于工业污水的最终处理,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其他处理工艺

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采油废水处理工艺外,近几年来也出现了一些新技术。文献[1-2]指出,越来越多的膜分离技术开始用于油田采出水处理,膜分离技术是利用膜的选择透过性进行分离和提纯的技术。膜法处理可以根据废水中油粒子的大小,合理地确定膜截留分子量。文献[3-4]指出,生物吸附法是一种较为新颖的处理含重金属废水的方法,具有高效、廉价的潜在优势。所谓生物吸附法就是利用某些生物体本身的化学结构及成分特性来吸附溶于水中的金属离子,再通过固液两相分离来去除水溶液中金属离子的方法。

6结语

篇(2)

自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现阶段新能源仍无法完全取代石油、天然气的作用,因此,采油行业在我国仍有着非常大的发展前景。本篇论文主要分析并探讨了采油工程技术的发展及其展望。

关键词:

采油;工程技术;发展现状;展望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石油能源的需求量正在不断上升,我国石油行业得到了不断的发展。采油技术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发展,化学驱油、注水开发技术得到了开发与应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原油采收率、油井产量得到了提升,但是现阶段还是比较低。因此,在油田的开发过程中,采油工程技术的发展以及应用非常重要。

1采油工程技术的发展

自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与进步,我国石油行业的采油工程技术经过不断研究与实验实践,也得到了不断发展。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采油工程技术主要包括三个发展阶段,即分层采油技术的发展、采油工程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以及采油工程体制的完善。

1.1分层采油技术的发展阶段

上世纪50到70年代,经过多方面的长期探索与实践,我国分层采油技术得到了有效的发展,主要成果包括实现了油田堵水、油田防砂等试验。分层采油技术的有效发展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分层采油,指的是有效地利用低渗透层潜力,分采自喷井,分层采油主要包括高压单管封隔器、油套管分采工艺、双管分采工艺。第二,分层测试,主要是对有杆泵抽油井实施环空测试以及对注水井的注入剖面、自喷采油井的产出剖面实施分层测试,第三,分层管理,通过在平面调整中实施注水结构,使注采系统得到完善,工程生产能力、细分注水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实现结构调整以及控液稳产的效果。第四,分层研究,以吸水刨面、产出剖面、密闭取心等资料为根据,结合油水井并进行改造,分析剩油分布情况、开发状态与油层动用情况,在油田的生产过程中掌握主动权。

1.2采油工程技术的突破性发展

上世纪70到90年代,我国采油工程技术得到了突破性发展,适合多种油藏类型、满足不同场地需要的采油工程技术得到开发与应用。主要有:首先,气顶砂岩采油技术,此种技术在大庆喇嘛甸油田的开采过程中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配套技术主要包括保障最优射孔井段、水锥与气锥保持稳定等。其次,稠油热力采油技术,上世纪80年代,在我国的许多油田中,稠油热力采油技术进行了大规模的实验以及应用,在克拉玛依、胜利等油田中完成了技术攻关。再次,潜山油藏开采技术,任丘油田中的一种典型油藏及时潜山油藏,与砂岩油藏不同的是,潜山油藏存在着是否适合开采、其大多数油气是否存在于孔隙、裂缝之中等问题。开采潜山油藏需要耐高温、大排量电潜泵技术以及完成裸眼测试。最后,断块采油技术,由于其油藏形状、油藏大小具有不确定性以及断层相互分割使油藏成为一个独立的单元等因素,在断块油藏的开采过程中,必须要采取滚动勘探的方法进行注水、油层改造,才能保证产油效率及产油数量。

1.3采油工程体制的完善

在采油工程技术进行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采油行业的采油工程体制进行了不断地发展以及完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蒸汽吞吐接替的发展,能够扭转稠油开采过程中的被动局面。第二,在采油过程中采取中长期发展规划,可以处理好近期应用技术以及基础研究之间的关系,及时地、有效地解决出现的问题,并对采油技术进行改进。第三,采用简化地面流程、加强注水等采油工程技术对低渗透油田进行开发,可以使单井产量得到有效提高,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2采油工程技术的展望

2.1对采油工程进行全面了解

第一,应对石油开采过程的规律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以此为根据采取相应的采油工程技术。第二,在采油过程中,采取人工补充能量、保持地层压力的采油措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延长稳产期,实现采油效果的有效提高。第三,应国际项目加强合作,了解在采油技术方面国际上的最新发展趋势,并进行研究借鉴,使我国的采油工程技术得到发展。

2.2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

采油工程技术的有效发展,离不开一支具有高技术水平、高操作技能的技术队伍。因此,采油企业应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组建专业团队,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深入挖掘人才潜力,从而实现整体队伍专业素质的提高,有助于采油工程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2.3合理应用先进技术

应在采油工程合理应用先进技术,例如纳米技术、微生物技术等,从而使采油工程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第一,纳米技术,目前纳米采油工程技术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MD膜驱油技术正在应用。第二,微生物技术,微生物采油技术是正在进行发展的三采技术,在含水高的油田、枯竭老油田中具有比较强的活力。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对能源需求量的不断提升,我国正在面临着是由能源短缺问题,在油藏开采过程中合理利用采油工程技术,能够使原油采收率、油井产量得到有效的提升。

作者:刘尧 单位:冷家油田开发公司

参考文献:

[1]杨晓梅,庞波,王利霞.探讨石油工程采油技术的现状及对未来的展望[J].石化技术,2015,01:74+95.

篇(3)

寒来暑往11载,陈*踏着两代“铁人”的闪光足迹,怀着现代青年科技工作者“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豪情,以激昂的青春旋律奏响了生命的最强音。

锻造

1994年,风华正茂的陈*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石油学校毕业,来到第*采油厂第三油矿。实习期间,他每到一处都如饥似渴的从生产实践中汲取营养,虚心的向老师傅请教经验,大家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个勤学好问的小伙子。半年后,他走上了采油队技术员的岗位。这时,只有中专学历的他意识到:以现有的知识和文化水平很难满足油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于是,他立志要坚持学习,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踏上了艰辛的自学之路。多少个酷暑严寒,有他求学奔波的脚步;多少个不眠之夜,有他挑灯苦读的身影。几年时间,他就自学完了采油工程专业的所有课程,并拿到了××石油学院石油工程专业本科学历。

1998年5月,他从技术员岗位调到矿工艺队工程组担任组长,主抓工程综合管理工作。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怎样才能突破工程管理工作的现有水平?他冥思苦想,查资料、跑现场、定方案、想对策,力求精益求精。一上任,他就来了个新官上任三把火,一把烧得比一把旺。首先,他从狠抓小队资料录取管理工作着手,在“严、细、准”上下功夫。他不定期组织人员进行资料抽检,做到落实到位、奖罚到位,一视同仁,使全矿资料录取工作向标准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方向迈进了一大步。其次,他组织全矿资料员进行业务培训,并以竞赛的形式组织考试,奖优罚劣,增强了资料员的自身素质。再次,他狠抓泵况管理工作,通过坚持“两项制度,一个模拟,一个考核”的实施,充分发挥泵况控制图在油田生产中的作用。同时,为提高工作质量,他结合厂下达的指标考核细则,有建树的提出应依据各队不同情况机动灵活地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奖罚分明,有效促进了全矿泵况图指标的提高,并始终处于全厂较高水平。

作为一名油田科技人员,他担负着分析油田开发形势、组织协调全矿工程日常管理、油井措施的优选、撰写采油工程工作总结等多项工作,任务繁重、要求严格、综合性强。为了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任务,他经常加班加点,不讲条件,不计报酬。白天组织技术人员上井落实产量、含水、泵况等资料,晚上把各种资料带回家,连夜整理分析,逐井制定科学有效的调整措施。2001年,二次加密油井6-1-6392井,投产后日产液量4吨,日产油1吨,有效厚度仅1.9米,挖潜余地很小。但他通过深入研究认为该井靠近断层,油层动用程度较低,依然存在潜力。他建议实施三段压裂,取得了连续四个月平均日增油8.9吨的好效果。

挑战

2001年,矿领导又把油井作业施工现场监督的重担交给了他,事业的砝码更重了。面对考验,他没有退缩,而是用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工作中。为尽快熟悉业务,他自学了《井下作业监督》、《井下工具使用》等10多本专业书籍,很快掌握了检换泵、补孔、堵水等施工质量标准和技术要求,并能够灵活应用,为搞好油井监督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针对全矿油井检泵率一直居高不下的难题,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立志要攻克油井“两率”渐高这一技术难关。为此,他把提高作业施工质量作为突破口,坚持深入施工现场监督,放弃了许多个节假日。特别是在“五一”、“十一”长假期间,为避免作业队抢进度轻质量,他毅然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始终监守在工作岗位上。有时,为摸清返工井的真正原因,他盯在施工现场彻夜不归。一次,连续几天的蹲点让他的老胃病又犯了,胃连续的抽搐让他大口地吐着酸水,在场的作业人员实在看不下去让他回去休息,可他却摇摇头说还能坚持。仅2002年,他就深入各类施工现场470多井次,放弃公休日60多个,为及时恢复泵况变差油井产量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同时,他严格按照返工井施工费用扣罚规定,搞好每月施工井的验收工作,精打细算,不多验一道工序,不多花一分钱,当年扣回返工费用97.85万元,为矿节约了大量的费用支出。

总结以往的经验,他提出了施工井现场监督“三到位、四把关、五到现场”的管理方法,还创立了非量油周期憋泵制度,使施工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三矿地区油井“两率”形势不断趋于好转。2004年,油井检泵率控制在38.0%,综合返工率控制在11.6%以内,分别优于厂规划指标4.0和6.4个百分点。

在搞好工程管理工作的同时,他还针对现场发现的实际难题,不断总结管理新经验、新做法,取得了良好效果。他撰写的成果、论文在省、公司及厂取得较好成绩。几年来,他共有19篇成果获得厂级三等奖以上的荣誉,其中取得质量成果省级二等奖2项,公司级三等奖2项,厂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现代化成果厂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五小成果厂级二等奖1项;厂级技术革新二等奖2项、四等奖1项,厂级技术创新三等奖1项;2篇科技论文分别荣获厂级一、二等奖。2003年,他被授予厂“优秀青年岗位能手”的荣誉称号。,

在事业与家庭的天平上,两侧的砝码肯定不会相同,但陈*宁愿向事业这边倾斜。2004年6月,他的爱人因剖腹产住进了医院,他仅在病床前陪护了三天,就因为要做半年工作总结回到了工作岗位上。他深深知道:月子里的妻子是多么的需要他,可岗位却更需要他呀!没有办法,他只好把年迈的岳母接到家中,照顾虚弱的妻子和嘤嘤待乳的女儿。他又何尝不想多照顾一下妻子,多亲一下孩子。他早年丧母,一直把岳母当作亲生母亲看待,看着岳母累弯的脊背,他的心里一阵阵的愧疚,一阵阵的酸楚,而他只能期盼妻子早日康复并得到她的理解和原谅。

超越

2004年8月,工艺队原队长调离岗位,矿领导经慎重考虑、研究决定将陈*调整到代队长的岗位上,负责全队的日常管理工作。矿领导找他谈话时,他坚定的说:“既然领导信任我,把这面大旗交给我,我就一定要把他扛好,而且要举得更高!”他字字句句掷地有声。从此,他给自己拟订了更高的奋斗目标,一定要把队伍带出个样子,让领导满意,让群众放心。

从技术型人才向管理型人才转变,需要大量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那段时间,去先进单位取经成了他业余时间的主要工作。经验丰富了,工作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他深知:建设强有力的员工队伍离不开一个思想过硬,组织得当,团结协作的班子做保障。因此,他注重加强与班子成员的配合,遇事共同商量,不独断专行,精诚合作,团结一致,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为共同搞好队伍建设奠定了基础。

在管理方法上,他大胆改革,创新思维,勇于实践。一方面,在技术干部中加大岗位交流、业务互融力度,将工艺队计算机操作人员与动态管理人员岗位互融,加大计算机应用的同时,把动态分析与计算机软件应用紧密结合,使工作效率得到了较大提高。另一方面。他按照厂“建设学习型采油厂、培育知识型员工”的要求,立足本队实际,不断加大员工形势任务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建立图书角、岗位练兵室,为全面提高员工业务素质倾注了大量心血,为员工成长成才搭建了平台。2004年,不仅他本人被评为厂读书自学成才者,还有12名员工成为厂读书自学积极分子典型,工艺队也荣获了厂读书自学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

在搞好员工业余文化生活方面,他充分利用厂、矿配备的活动阵地,在工作之余,组织员工采取打扑克、下象棋、举办乒乓球友谊赛等形式,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进一步增强了全队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全队员工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各项工作当中。

篇(4)

一、把专业室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做细、做严,使之成为高质量教学效果的主心骨。

教务部的主要职责是为教学服务,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并为取得高质量教学的效果实施相应的管理。本学年在教务部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52名,其中专业教研室29人,课程涉及采油、采气、仪表、提高采收率、油藏、机械基础、制图、管焊、电工等多学科,新教师数量多,教学任务繁重,多数教师的周课时达到20节,教学工作量大、教学管理、培训教学协调难度大。我是油气开采专业的老教师了,熟悉专业教学的规律和特点,熟悉教学过程,也了解专业教师的教学情况,因此对专业室教学管理上,我以一个服务者的角色,力争用人性化的理念、负责的意识、以身作责的精神,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从细节入手,从严要求,从大局出发,深入到课堂,深入到教师中间,准确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分析原因,及时帮助解决。以指导者的态度,指导年轻教师的教学,让他们在教学中学习,在教学中提高,在教学中成长。平时主动和年轻教师交流,解决年轻教师的困难和心理压力,把工作做细做活。

二.倡导民主自主的教研之风,使之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

教研活动是教务部的常规工作,每学期开学,我积极与教务部部长商讨教研活动主题与方式,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专业室的专题教研活动提高了老师们针对一个专题进行探索和研究的能力,使一批新教师渐渐成熟,他们主动探究、独立工作的能力渐渐增强。教研活动也锻炼了一大批老老师,课堂教学中,他们大胆尝试,有思想,有观点,更为可贵的是他们对待学术真襟怀坦荡的态度,对别人存在的问题毫无保留地真诚地指出,也对别人提出的不同意见和建议也非常乐意接受。在这样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中,老师们认识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真正达到了教研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的目的。

三.有序组织学生论文指导审查工作,使之成为宣传中心教育品牌的有效手段。

六月到七月我组织油气开采和石油工程的教师对开采06班、地质06、钻井06班的毕业论文进行指导审查,并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指导了20位学生的毕业论文。在组织论文指导的过程中,学生因为工作岗位不能离开,不能到学校与老师面对面的交流,我们就发挥网络的优势,组织老师在网上指导学生修改论文,派教师到现场亲自收取论文,本着为学生服务的态度,和老师们圆满完成230人的论文指导与审查工作,按时把质量上乘的论文提交到石油大学,为中心的势力和教学水平做了很好的宣传。

四.积极承担教学培训任务,把课堂当作超越自我的平台。

今年我承担完成的培训与教学任务有:

1.完成采油高级工培训班采油知识与技能培训7天,完成学时49个;

2.承担《采油工程》、《工程流体力学》、《渗流力学》等课程的函授教学,完成课时50个。

3.在西南石油学院承担大学生采油采气培训任务,连续6周,每周6天课,历时42天,完成学时288个。

4.假期承担集团公司采气技师培训项目的设计、教学安排、教学跟踪、现场考察指导、技术论文指导、技术交流的组织工作等,历时21天。

我认为教学是一项需要爱心与智慧的工作,教学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需要依靠智慧来解决,智慧来自细心的观察,来自于潜心地学习、勤奋地工作,来自于不断地反思,不断否定自我,超越自我。

教学上我可以算是一个老兵了,但我仍没有放弃对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在教学中我以身作则,看重教学过程,备好课、上好课是我的追求。为此,我认真钻研业务,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我竭力寻找多种教学手段和技巧,以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和培训质量。把课堂教学当作展示自我才华、超越自我的平台。

五.静下心搞教学研究工作,使之成为实现自我价值的桥梁。

今年我参与了两项比较大的教学研究工作,希望我们的努力能为中心的发展尽微薄之力。

1.开发申报了油田公司采油新工艺新技术培训教材编写项目,并负责该项目的编写工作,目前已组织三位老师完成编辑工作。

2.参与集团公司采气技师培训教材的编写,和四位老师一起圆满完成任务,争取明年初出版。

六.学习科学发展观,使之成为自己职业道德熏陶的信念。

半年来积极参加科学发展观的学习,通过学结,思想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价值观也有了正确的方向,对工作努力坚持“只干不说,先干后说,干好了再说”的态度,别人不愿意做的工作,我主动承担,别人做不了的事情,我努力去做,别人做不好的工作,我用心干好。对拿不准的事情,我请教领导,对领导安排的工作,我自觉服从,不折不扣执行,认认真真完成。

作为教学管理干部,我奉行“正正派派做人、诚诚恳恳待人”的原则,勇于负责任,敢于承担责任。用自己的行动说服人,用自己的真情打动人,用自己的人格感染人,努力把自己熏陶成为一个有大局意识,有团结心胸,有责任心的人。

在具体工作上,我以身作则,坚守岗位,积极协助全力配合余部长、栾书记和王部长的工作,主动沟通,积极协商,勇于承担,保证教务部工作稳定,人员团结,管理工作有序和谐。

篇(5)

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石油工程;应用

一、关于一体化智能系统的构建分析

现阶段,人工智能技术已逐渐在石油工程领域中取得了广泛性应用,其中涉及到高层管理决策、采油工程、油井处理及钻井油藏等相关内容,可有效解决石油工程开展期间存在不足之处,具体可将石油工程面临问题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数据型问题。主要包括地震数据检测、钻孔曲线测量及油藏特征分析等方面内容,需得出准确性数据信息便于为其他工作开展提供切实可行参考依据[1];第二,优化型问题。具体是指通过地面设备的合理优化来大大提高石油产量;第三,公式型问题。主要包括鉴定识别、测井数据介绍及提高采收率等内容;第四,知识融合型问题。需要选出较为合理恰当实践应用手段。总体来说,尽管智能化系统已逐步应用到石油工程中去,但却因专业人士缺乏明显创新想象力而无法达到最佳效果,并且智能系统还具备一定局限性特点,对石油工程实施效率提升有着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为有效克服上述难题,就需石油工程工作人员能积极采用人工智能技术手段,彻底解决以往智能系统应用存在不足,借助科学合理分析方法对数据信息展开深入化分析探讨,从而促使石油行业能够顺利发展。

二、石油工程领域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分析

(一)油田地面设施系统模拟应用。在此以某区域油田资源为例,该油田共有700多口生产井,所有生产液体全部运送到三相分离设备中,并从分离设备中分离出适量高压气进入到管网结构中,并且周围环境温度还对设备工作效率有着直接影响,可以说是后期石油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需相关工作人员能积极构建智能模型结构,准确测量出石油工程地面系统实际运行情况,对分离设备产油量起到一定帮助作用。同时石油工程参与人员还应根据项目开况构建神经模型结构,着手于数据统计分析情况,主要包括鉴定识别和数字矩阵补孔两点内容,随后可综合采用模糊聚类和变量分析方法对石油工程中涉及到的所有数据变量展开分析探讨,充分考虑到各个变量可能对最终结果产生影响,防止数据信息出现较大变化情况。除此之外,模糊聚类还包含两大优势,分别是数据代表性和利用数据对研发模型进行检验等,往往该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列串数据量低于30%情况下。

(二)地层油藏特性模拟应用。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地层油藏特性模拟属于非均质地层结构,其中油藏数据信息与测井资料二者并无明显联系,根据对智能系统常规测井曲线和共振图像曲线的最新调查研究可进一步明确地层特征,充分体现人工智能技术具备的储藏优势[2]。同时地层油藏特性模拟试验开展的主要目的便是借助口井磁共振测井资料信息构建一个流体饱和度和渗透率都较强的智能模型结构,将该模型具体应用到石油工程中去可真实反映出油藏特征实际分布情况,但尤其需要注意一点就是磁共振图像技术不能应用于下套井中[3]。除此之外,因生产层构成岩石质量和特征存在着较大差距,所以常常数据质量就表示岩石具体变化情况和最高数值,也就是说,若想对岩石特性有一个深入掌握,首先就要充分了解该区域内岩石变化情况,从而借助口井数据信息构建先对完善网络模型,大大提高石油工程测量准确性,进一步凸显人工智能技术存在优势,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在石油领域中应用的最佳成效。

篇(6)

关键词: 防砂技术;化学防砂;固砂剂;热采稠油井;技术发展;辽河锦州油田;综述

锦州油田现生产区块主要有锦45 块、锦7 块、欢17 块、锦25 块、锦16 块等,在长期的开采过程中,油井出砂一直是制约油田正常生产的一个主要因素。据统计2000 年出砂井数873 口, 2005 年上升到1056 口。论文 这些区块呈现的特征是出砂的套变油井逐年增多,出砂粒径逐年变细,出砂量逐年增多。其中锦45 块和锦7 块由于成岩作用差,胶结疏松,油井出砂极为严重。机械防砂、压裂防砂、螺杆泵排砂等防排砂技术受井下工具的限制,均不适用于出细粉砂油井和套变油井防砂,而化学防砂具有其他防砂措施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具有固化强度高、有效期长、对地层伤害性小、施工简便的特点,所建立的人工井壁能有效地阻挡地层出砂,具有普遍性,能很好地解决各种油井防砂问题,是解决套变油井和出细粉砂油井防砂难题的有效方法。

1  化学防砂技术的发展历程

锦州油田已开发15 年,油井出砂一直是影响油田开发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毕业论文 化学防砂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在油田开发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92~2005 年期间化学防砂技术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1) 1992~1995 年,在稀油和稠油区块分别使用以长效黏土稳定剂为主的fsh2901 稀油固砂剂和以无机物为主的bg-1 高温固砂剂。

(2) 1996~1997 年,稠油井化学防砂技术有了新突破,先后开发并研制了含有有机成分的三氧固砂剂、高温泡沫树脂和改性呋喃树脂溶液防砂剂。

(3) 1998~2002 年,以具有溶解和溶合作用的氟硼酸综合防砂技术代替长效黏土稳定剂成为稀油井化学防砂技术的主流,以含有水泥添加剂的有机硅固砂剂代替了三氧固砂剂。

(4) 2003~2005 年,改性呋喃树脂防砂技术由于有效率较高和有效期较长,医学论文 成为化学防砂技术的主流,其余早期的化学防砂技术不再使用,同时lh-1 高强度固砂剂防砂技术通过了现场试验。

2  化学防砂技术的应用效果

2.1 fsh-901 稀油井固砂剂防砂技术

(1) 防砂机理 fsh-901 固砂剂主要成份为线性的高分子阳离子型聚合物n2胺甲基聚丙烯酰胺,这种聚合物中阳离子与黏土晶格中的阳离子发生交换作用,中和黏土表面的静电荷,消除黏土片层间的排斥力,使黏土呈吸缩状态,阻止黏土膨胀引起砂粒运移。由于与黏土发生交换的阳离子是连接成链状的,可在黏土颗粒表面形成强大的吸附膜,包裹黏土颗粒,使黏土颗粒与泥砂颗粒牢固地黏结在一起,又可防止其他阳离子的侵入和交换,达到固砂和防止油层出砂的目的。

(2) 应用效果 1992~1997 年,使用fsh-901稀油井固砂剂总计施工136 井次,有效107 井次,有效率78.7 %。

2.2 bg-1 高温固砂剂防砂技术

(1) 防砂机理 该高温固砂剂是以含钙的无机化合物为主体,加入有机硅化物及分散剂,经密闭表面喷涂工艺处理制得的白色粉末状固体颗粒。在快速搅拌下将该剂分散在水介质中,配制成微碱性的悬浮液,在注汽条件下挤入井内,其中的硅化物在井筒近井地带高温表面发生脱水反应,将地层砂牢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固砂的目的。

(2) 应用效果 1992~1995 年,使用bg-1 高温固砂剂总计施工79 井次, 有效63 井次, 有效率79.7 %。

2.3  三氧固砂剂防砂技术

(1) 防砂机理 三氧固砂剂由粉状氢氧化钙、碳酸钙、甲基三乙氧基硅烷,二甲基二乙氧基硅烷、分散剂、助乳化剂及其他助剂组成。承载于氢氧化钙和碳酸钙上的乙氧基硅烷在高温条件下遇水分解,乙氧基变为硅醇基,硅醇基与砂粒表面的氢氧基( —oh) 之间和硅醇基相互之间发生脱水缩合反应,硅醇基与钙化合物之间也会发生某些反应,其结果是砂粒和钙化合物颗粒之间形成网状结构的有机硅大分子,使松散的砂粒胶结在一起。

(2) 应用效果 1996~1997 年,使用三氧固砂剂总计施工98 井次,有效81 井次,有效率82.7 %。

2.4  高温泡沫树脂防砂技术

(1) 防砂机理 当高温可发泡树脂液挤入地层后,一部分树脂液在砂粒之间吸附而形成胶结点,树脂固结后将地层砂固结;进入地层亏空处的另一部分树脂在发泡剂作用下发泡并形成固体泡沫挡砂层,起人工井壁的作用。这一技术是高温树脂固砂与固体泡沫人工井壁防砂的结合。

(2) 应用效果 1997 年,使用高温泡沫树脂总计施工4 井次,有效2 井次,有效率50 %。

2.5  改性呋喃树脂防砂技术

(1) 防砂机理 改性呋喃树脂防砂剂由改性呋喃树脂、固化剂、催化剂及抗高温老化剂、吸附剂及后处理剂组成,在紊流状态下易分散于水中,职称论文 不结团、不沉降。防砂剂在清水或污水携带下进入油井目的层段,分散并吸附在砂粒表面,在地层条件下固化,在套管外地层中形成不熔化不溶解的阻砂井壁,水则作为增孔剂使其具有一定的渗透率[1 ] 。这种防砂剂形成的人工井壁,抗压强度为5~15 mpa ,可阻挡粒径> 0106 mm的砂粒通过。

(2) 应用效果 1997~2005 年,使用改性呋喃树脂防砂剂总计施工99 井次,有效94 井次,有效率94.9 %。

2.6  氟硼酸综合防砂技术

(1) 防砂机理 氟硼酸可水解产生hf[2 ] ,即bf4- + h2o =bf3oh- + hfbf3oh- 阴离子可进一步依次水解成bf2 (oh) 2- 、bf(oh) 3- 、h3bo3 ,同时产生hf。各级水解生成的hf 与砂岩中的黏土和地层骨架矿物颗粒的反应为hf + al2sio16 (oh) 2 h2sif6 + alf3 + h2o与此同时,羟基氟硼酸和硼酸亦与地层矿物颗粒如高岭石反应,生成硼硅酸盐和硼酸盐。硼硅酸盐可将小片黏土溶合在一起,阻止其分解和运移,使氢氟酸进一步与地层骨架矿物反应。在这些反应中,黏土中的铝生成取决于f - 的某种氟铝酸盐络离子而溶解在溶液中。在矿物表面富集了硅和硼,在硅酸盐和硅细粒上则形成非晶质硅和硼硅玻璃的覆盖层,溶合成骨架,使颗粒运移受阻。

(2) 应用效果 1998~2002 年,使用氟硼酸综合防砂技术总计施工130 井次,有效106 井次,有效率81.5 %。

2.7 yl971 有机硅固砂剂防砂技术

(1) 防砂机理 该固砂剂能改变黏土表面的电荷性质,其中的主体成份聚合物还能与地层中的硅氧结构矿物(包括黏土中的硅氧结构矿物和砂砾中的sio2) 反应,形成牢固的化学键;同时在油层条件下固砂剂分子之间相互交联,形成牢固的网状结构,既稳定了胶结物,又固结了疏松砂粒。

(2) 应用效果 1998~2002 年,使用yl971 有机硅固砂剂总计施工89 井次,有效76 井次,有效率85.4 %。

2.8 lh-1 高强度固砂剂防砂技术

(1) 防砂机理 在高温下该固砂剂中的有机硅化物经水解、表面脱水,以硅氧键与地层砂结合,并在各种添加剂的共同作用下将地层砂紧密连接在一起,留学生论文形成具有一定渗透率和高强度的立体蜂窝网状结构滤砂层,阻止地层砂流入井筒。

(2) 应用效果 2005 年,使用lh21 高强度固砂剂总计施工11 井次,有效11 井次,有效率100 %。

3  现场施工中出现的问题

以上各种化学防砂技术在锦州油田开发的不同时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力地保障了油田生产的正常运行。随着各个区块开发力度的加大及上产措施的实施,化学防砂主要面临以下几种状况。

3.1  出砂套变井逐年增加

据统计,随着锦州油田各采油区块递减幅度的加大,出砂油井数每年递增, 2000 年共有873 口,2005 年已增加到1056 口。其中出砂的套变油井数也逐年上升,2000 年为163 口,2005 年底已上升到316 口。出砂的套变油井如不及时采取防砂措施,套管变形将更加严重,甚至发生套管损坏、油井报废。虽然套管严重损坏的油井可以采取注灰、补层、侧钻等补救措施,但会大大增加采油成本。对于套变油井,最好在出砂初期便采用化学防砂法防治出砂。

3.2  长井段油井化学防砂的难度加大

进入油田开发中后期,锦州油田在布井上采取了井网加密策略,在油层开发上采取了几套层系合采措施,油井开发层系增多,油层厚度加大,井段加长,也加大了化学防砂的难度。有些油井由于井段长,层间差别大,笼统的化学防砂方式已不再适用,只能根据不同油层的地质状况、出砂量及出砂粒径,设计不同浓度、不同组成、不同药剂用量的合理的分层防砂方案,并利用井下工具来完成分层化学防砂措施。该技术正在逐步完善之中。

3.3  油井出砂粒径逐年变细

以锦45 块为例,根据463 个采集砂样的筛选分析结果,2000 年砂样平均粒度中值为01243 mm ,2005 年为01156 mm ,呈现逐年变细的趋势,出细粉砂油井逐渐增多。另外,在少数油井采集的砂样中,有大粒砂和近似泥浆的细粉砂,说明油层骨架已遭到破坏,如不及时采取防砂措施,将发生地层亏空严重、套管变形、破裂损坏的危险现象。

4  开发中后期化学防砂技术发展方向

4.1  开发新型常温固化、耐高温的化学防砂技术有一些出砂比较严重的套变的检泵油井,由于油层温度低,不能采用现有的化学防砂技术防砂。曾尝试使用常温环氧树脂防砂技术,由于固化强度低而被淘汰。目前锦州油田使用的改性呋喃树脂防砂技术和lh21 高强度固砂剂防砂技术,所用药剂都是高温固化类型的,不适用于常温检泵油井,有待开发常温固化、耐高温的化学防砂技术。

4.2  逐步完善配套分层防砂工艺

针对多层合采,井段加长的出砂油井,笼统防砂方法已不再适用,分层防砂是有效措施之一。目前的分层防砂技术应逐步完善各层系的设计方案、药剂的选用和施工方式方法,以适应这类油井防砂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7)

“油气增产技术与应用”是重庆科技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一门专业学位课,针对国内外目前低渗油气藏、非常规油气藏,通过全面掌握国内外油气增产技术领域的新技术与新工艺及其成功案例,使学生对目前我国石油工业面临的油气增产技术领域的挑战有深刻的认识,准确把握油气增产技术领域的最新研究方向,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思想,为寻找专业研究方向、确立课题切入点提供指导。本文首先分析了该课程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从教学组织方式、教学资源、教学环境、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展开探讨。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1.发展历程及改革目标。“油气增产技术与应用”在重庆科技学院一直为本科生的重要课程内容(课程名称为采油工程II),由教学团队进行集体协同教学。2014年,学校招收硕士研究生以后,结合重庆科技学院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和特色,将本门课程作为专业学位课开设。通过课程改革,进一步探索完善学校工程硕士研究生“2461”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校内外专家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教学团队的工程实践能力;把油气增产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实践,强化实践教学;组建学生学习团队,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团队意识,积极思考,乐于实践;加强教材或者电子读物的建设,跟踪技术前沿,适时更新教材内容。

2.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缺乏专业教材。专业学位硕士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是从2009年开始,由教育部提出的实行全日制培养的硕士类型[1,2]。目前工程应用型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特别是石油与天然气类专业缺乏相关专业教材,可借鉴的系统专著也较少。传统教材注重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针对学术型硕士的培养,而缺少应用方面的教学内容。即便传统教材中出现了应用实例,也基本与现场实际应用情况出现较大的脱节,无法达到培养国家亟需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油气增产技术与应用”课程是一门工程性极强的应用课程,目前研究生教材极少,而且仍然注重水力压裂、酸化的基本原理,对于各种新工艺的介绍、优化过程较少,也极少涉及目前国内外现场应用的典型案例。(2)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不健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目的在于直接应用于企业,培养结果是否合格的最终标准在于是否适合企业的需求。因此,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关键之一在于实行校企联合培养,而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是否健全是衡量联合培养成效的一大标准。目前重庆科技学院乃至国内其他石油类高校均不同程度地与石油企业开展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合作,但由于起步较晚,联合培养机制均不健全。例如,研究生实践基地、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站、企业导师等合作培养不够深入,缺乏专门的制度进行规范管理。(3)现场实践应用要求高,校内理论教师教学难度大。校内教师主要擅长理论教学,而“油气增产技术与应用”课程重在让研究生掌握与现场最为贴近的实际应用、较新的工艺技术,师资结构将影响本门课程教学效果。随着油田企业对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单一的学校导师教学缺乏与现场生产交流互动,缺乏对现场生产难题的把握,课程方案与生产实际存在较大的偏差。(4)教学模式需适应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要求。随着油田企业对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单一的学校导师教学缺乏与现场生产交流互动,缺乏对现场生产难题把握,课程方案设计与生产实际存在较大偏差,不利于学生解决增产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1.教学组织方式改革。该课程教学的组织方式包括四大部分:基本理论课、现场实践、协同学习、撰写课程论文。基本理论课将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涵盖课程全部教学内容的多媒体课件。现场实践包括现场新技术新工艺施工学习、技术研讨、专题调研、施工方案编制。协同学了平时课堂的提问、抽查、讨论以外,还可组建学习团队开展协同学习(专题讨论、专题调研等),目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个性化的能力发展。撰写课程论文注重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应用,同时采取团队协同教学,即教学团队由校内外专家组成,校内完成教学量的80%,20%由校外?<彝瓿桑?均根据自身专长作专题讲授,以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2.实时更新教学资料来源,编写校内教材。《国外油气田工程》、国内外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国内外的年度科技发展公告以及国内外各类期刊资料,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传承性和先进性。同时,组织课程组教师(包括校外指导教师),收集当前油田使用的最新增产工艺技术,在不涉密的情况下,将现场最新资料重新整合编写进校内教材。教材中,增加现场应用技术案例比例,重点体现新工艺、新方法的适用条件、优化方法、效果评价方法;同时,给出现场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设定可能出现的问题供学生交流讨论。

3.充分利用好学校在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领域培养的工程环境和条件。(1)重庆科技学院与中国石油共建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实践教学基地,真实地教学环境和条件能够直观讲述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但本科教学期间更多地注重展示,实操和问题解决的环节较少。为了将现有条件更加充分地应用,可增加实操和解决问题环节,去掉流程展示环节的实训。(2)目前石油科技馆已基本建成,馆内以虚拟仿真教学科研实验设备为主。其中,酸化压裂实训仿真操作平台、井下工具教学实训设备均可以实现虚拟仿真模拟,可以模拟酸化压裂过程中的工具、工艺操作,设置故障。(3)校外研究生工作站。目前企业与重庆科技学院共建研究生工作站8个,为了进一步用好校外工作站,学校与相关企业进一步签定合作协议,制定了更加详细的工作站管理制度。每年向校外工作站派出研究生开展校外实习,特别是油田企业研究院,让研究生参与研究院的研究工作,直接参与现场应用和科学研究,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应用能力,着力打造应用型研究人才。

4.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培养、进修、引进等方式建设一支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的、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团队精神好的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既要真正实现既学习知识,又为学生寻求深化专业研究方向、确立课题切入点提供指导的目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与企业生产现场的结合,促进了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不断提升。

5.探索“双语教学”。本课程的显著特点是紧跟国内外油气开采技术前沿,资料来源多为英文文献。但目前,研究生的外语水平总体情况不高,采用“双语教学”时会带来一些语言上的困难,因此要在实践中摸索一条适合于重庆科技学院研究生实际情况的“双语教学”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