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城市道路设计论文

城市道路设计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18 05:58:5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城市道路设计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城市道路设计论文

篇(1)

【关键词】:城市道路;公路;设计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white fish bubble Road (Road) engineering design, combined with the recent years of Harbin city road design, from the design of highway and city road design in graphic design, longitudinal design, sub grade and pavement design, landscape design, difference between design and Road City Road design.

Keywords: City Road; road; design

中图分类号:U41

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哈尔滨这座美丽的城市,按照“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发展战略布局,和“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的新理念。为开发距离哈尔滨城区26公里近郊,有着哈尔滨“白洋淀”、“城市湿地珍珠”美誉的小白鱼泡旅游资源,我院承担了小白鱼泡道路(公路)设计任务,本文结合本次设计和以往城市道路设计,浅谈城市道路设计和公路设计区别。

1、城市道路设计与公路使用功能上区别

城市道路与公路通常以城市规划区的边线分界。

1)城市道路是通向城市的各地区,供城市内交通运输及行人使用,便于居民生活、工作及文化娱乐活动,并与市外道路连接负担着对外交通的道路。

我市城市道路按照四环十射的总体路网规划,目前建设完成了一、二、四环路的建设,三环路正在分期建设中,并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类道路,通向我市各行政区,形成四通八达的城市道路网络。

2)公路则是联接城市、乡村和工矿之间的道路,主要供汽车行驶,并具备一定技术标准和设施的道路,如我院设计的机场高速路等。

以上可以看到城市道路和公路设计同属于道路设计的范畴,但因服务功能不同,所以设计时也有不同的设计理念:城市道路服务的是人和车,所以在设计中应该体现出更多的人文关怀,而公路服务的主要是车,设计中则主要强调司乘的感受,分清两者之间的区别,才能准确的把握两者的设计思路,做好设计。

2、城市道路设计与公路设计在平面设计方面的区别

城市道路的平面线形设计大多根据城市规划路网的总体要求进行设计,道路红线在城市规划中已经确定,总体上看平面线形的设计受城市规划的严格制约,除在道路红线内考虑道路使用功能上的设计外,设计相对简单。我市近年来的大量道路改造项目的平面设计均属于这类设计。

公路平面线形的设计主要以公路网的规划为依据,但是公路网的规划对线位上没有具体要求,一条公路里程较长,路线摆动的范围和幅度较大,要经过选线,选择一条经济合理的线位。如果地形复杂,会致使平面线形设计也较为复杂。

小白鱼泡道路工程平面设计相对较为简单,但在设计中综合思考的因素很多,如两侧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的分析,旧路利用,新旧路设计结合等问题。公路平面设计时这些问题综合解决的好,平面设计线形才能达到既实用又美观。

3、城市道路与公路在纵断面设计方面的区别

1)城市道路与公路在纵断面设计方面的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确保设计规范要求的安全坡度的同时,以有利于排水为前提条件。由于城市道路要收集道路两侧雨污水并通过管道排走,所以大多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时要比道路两侧用地标高低。公路则要把路面上的水排到公路外,所以公路设计高程一般要比道路两侧地面高程高,即使低的话也要设置边沟及截水沟排水。

2)城市道路交叉口比较多,交叉口竖向设计比较多,公路由于交叉口较少,交叉口竖向设计就相对少一些。

3)对城市道路与公路纵坡坡度和坡长限制,根据城市道路和公路的等级不同,也各不相同,而城市道路纵坡设计还受非机动车的影响。

4、城市道路与公路在在横断面设计方面的区别

由于城市道路的服务对象为城市中的人和车 ,所以城市道路的横断面设计从服务功能上应包括以下功能:快车道、慢车道(隔离带、隔离墩、绿化隔离带、防护栏或划线方法加以分隔)、行道树木绿化带、人行道、港湾式停车站台等要素组成。

公路横断面则设车行道(防护栏加以分隔)、两侧路肩种行道树,雨水排放边沟。

小白鱼泡支路工程道路横断面图

5、路基路面设计方面的区别

城市道路结构设计中,我市一般采用二灰土、二灰碎石、三灰碎石、沥青混凝土路面,有些道路也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

小白鱼泡路基设计结合沿线气象、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本着新旧路面对应,整体美观协调和因地制宜,合理选材的原则,进行路面结构设计。按《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具体结构为:面层水泥混凝土22cm,基层为三灰碎石(9%石灰、3%水泥、18%粉煤灰、70%碎石)20cm,底基层级配碎石30cm。

公路路基一般采用水泥稳定沙砾或碎石结构,水泥稳定碎石目前在我省在高等级公路中应用较少,在外省应用较多,主要在上基层应用。

6、绿化景观设计

公路建设中,高等级公路中央分隔带一般较窄,往往结合防眩要

求,按照一定高度和间距种植灌木或树木。公路的边坡较高,边坡防

护结合片石排水系统进行生物防护,以引导视线、改善路容、减少噪

音扩散。城市道路分隔带较宽,行人较多,绿化注重景观需要,较多选择园林绿化树种,采用多种品种混合栽植,通过点、线、面、体形成具有空间造型的立体结构,美化环境。

7、设计手段的区别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是道路设计的重要手段。目前我院仅使用鸿业市政道路设计软件(简称HY—SZDL)进行设计;我国各大设计院使用较多的设计应用软件有:纬地三维道路设计系统(Hint—CAD),海地公路优化设计系统(Hard)、路线大师,集成交互式道路与立交设计软件——EICAD等,如能引进公路设计软件和专项功能的市政道路设计软件,将在开拓公路设计领域和提高城市道路设计水平上起到良好作用。

以上是对城市道路设计与公路设计区别的粗浅认识,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总结公路与城市道路设计的特点,运用各自的设计理念,把设计做的更加完善,为进一步提高我院道路设计的水平而努力。

篇(2)

【关键词】市政道路设计 道路设计 道路规划 市政规划 市政设计 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地区开始新建、扩建、改建城市,原城郊结合区域开始城镇化。在城市建设步伐加快的同时,市政道路作为城市主要设施,其功能及服务被广泛关注。在市政道路设计过程中,要着眼于未来的需求,奠定发展基础。

二.市政道路设计。

1.道路特色设计。

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以及经济的发展,人类对文化生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其对于自身生活的文化环境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身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关键集中地,城市形象的特性占据着极其关键的地位。而对城市个性而言,城市街道的规划设计就显得至关重要。所以,在设计、规划城市街道的时候,一定得综合思量城市所处环境的现实状况,强调并突显城市的人文历史特性,促进城市道路与整个城市的文化氛围实现和谐、统一。每座城市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各不相同,同时又有各自的文化底蕴和环境特色。这就要求市政道路的设计要考虑城市的整体要求,在符合交通运输方面的要求的同时还要尽可能的体现城市的人文文化、自然特色,使道路与城市融为一体,成为城市风景的一部分。

市政道路在设计方面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从对物质的追求慢慢升华到对精神的追求,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对居住环境的文化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在道路设计中这就要求道路不能破坏城市固有的完整性,不能破坏城市特色、城市形象,尽可能的在设计工作中融入城市文化和特色,突出城市优势,提高城市形象。另一方面,市政道路的设计要符合城市的功能要求。道路的设计必须满足城市交通量的需求,实现交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功能。道路的规模要符合实际,不可华而不实。只有同时符合这两个方面的要求,设计出来的道路才能和城市成为一个整体。

2.路基及路面设计

(1)路基设计

市政道路路基设计应当采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充分利用机械化施工方法、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根据沿线地形地貌、地质、气象、地震等资料,结合环境景观选择适当的路基横断面形成,进行路基排水、防护、弃土等的综合设计,加强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工作。

为了有效地确保路基压实度标准及压实度满足设计要求,根据设计要求本路段路堤采土质或土石混合填料,按《路基设计规范》土质路堤或土石路堤的填筑要求执行。路堤分层填筑、采用机械分层压实。土质路堤最大松铺厚度不超过30cm,土石路堤最大松铺厚度不超40cm。

(2)路面设计。

路面设计需要根据城市道路功能要求,结合当地的气候、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对设计方案进行综合比选。设计中要注意城市施工条件、施工材料来源、养护条件、安全使用等多个方面,尽量满足功能需要且经济合理,同时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城市道路设计中大多以沥青路面为主,因为与混凝土路面相比,沥青路面颜色为黑色,对交通的影响较小且与交通标线的颜色形成鲜明的对比,利于行车安全和交通管理。 在满通量及使用要求的前提下,遵循因地制宜、合理选材、方便施工、利于养护、节约投资的原则。路面结构选择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施工方便、快捷的方案。

城市道路设计中,在新老路拼接时往往采用挖台阶、铺设土工格栅、提高新填土压实标准等技术措施进行处理,保证路面的拼接平整。对于地质条件差、存在软弱土地基时,必须要控制道路拼接新老路两侧的沉降差异,防止不均匀沉降导致的纵向裂缝的产生。

对于路面基层中水泥稳定碎石层,为了防止水泥稳定碎石层开裂影响沥青路面,导致开裂,影响道路平顺以及行车安全。在水泥稳定碎石层的设计中必须提高石料的品质和砂当量。同时细集料需降低含沙量,粗集料需减少针片状含量和压碎值,采用骨架密实型级配。还要适当的选择水泥稳定碎石抗压强度,保证路面的平整、顺畅,减少安全隐患。粗集料应使用质地坚硬、耐久、洁净的碎石。本项目水泥混凝土路面使用的集料不应低于Ⅱ级。粗集料不得使用不分级的统料,应按最大公称粒径的不同采用2~4个粒级的集料进行掺配,并应符合施工规范中粗集料合成级配范围的要求。细集料应使用质地坚硬、耐久、洁净的机制砂,使用的集料不应低于Ⅱ级。机制砂应检验砂浆磨光值,其值宜大于35,不宜使用抗磨性较差的泥岩、页岩、板岩等水成岩类母岩品种生产机制砂。填缝材料应具有与混凝土板壁粘结牢固、回弹性好、不溶于水、不渗水,高温时不挤出、不流淌、抗嵌入能力强、耐老化龟裂,负温拉伸量大,低温时不脆裂、耐久性好等性能。根据不同施工方法选用合适的材料,其性能应满足规范要求。

设计道路不可避免的会与桥梁进行连接,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桥头跳车。导致桥头跳车的原因涉及到多个方面,较为复杂,其中最为直接的原因就是桥台和路堤的沉降存在差异,在连接处形成高差,汽车以一定的速度驶过,产生跳车现象,既降低了行车的舒适度又存在安全隐患。在设计中,一方面要加强地基的处理强度、提高路基的压实度来减少地基沉降。另一方面可以在连接处设置一大尺寸的搭板,对两边进行连接,起到过渡作用。另外,也可以在桥台和路堤之间设置一定距离的过渡路面结构来缓解两边的沉降差。

路面基层中的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和水泥、稳定碎石等,选送材料至具备资质的材料实验室,做击实实验并取得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标准,制作为现场压实度的对照值。水泥稳定碎石结构层宜在气温较高季节组织施工,气温低于5℃时不得施工。在雨季施工时,应特别注意天气变化,勿使水泥稳定材料遭受雨淋。降雨时应停止施工,但已经摊铺的水泥混合料应尽快碾压密实。雨后重新开始施工时,应彻底排除下承层表面积水。基层在满足强度标准的前提下,采用较小的水泥剂量(通过试验确定),应在水泥稳定土材料处于最佳含水量时进行碾压,并达到重型击实法确定的压实度要求。对于基层,压实度应大于98%,对于底基层,压实度应大于97%。每一段碾压完成并经压实度检查合格后,应立即开始养生,底基层和基层应使用塑料薄膜保湿养生。

3.给排水管道工程设计。

(1)给水管道工程设计

市政道路给排水管道工程的设计应积极以消防规范、室外给水管道设计规范和给排水设计手册等相关规范和法律法规为根据,对管道的管材、管径排水量及设计施工要点进行合理的选择和确定。通常来讲,市政道路给水管道大都敷设在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下,也可根据情况敷设在机动车的慢车道下。基于给水管道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负责给水管道设计的人员应严格按照城市管线综合设计规范及相关规划进行设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给水管道敷设在非机动车道或人行道下。

除上述外,市政道路给水管道管线的设计应尽量遵循“避急选缓、避曲选直”原则,即对管道敷设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并尽量避开急而陡的变换,选择较为平缓的布线方式;尽量避开弯曲的变换,选择较为顺直的布线方式。另外还应注意给水管道管线的纵向变换幅度和频率,尽量避免给水管道深埋与浅埋的频繁变换,从而有效降低水头损失、减少排气排泥点和隐患点等的存在。

(2)排水管道工程设计

市政道路排水管道主要用于排除雨水和污水等,以确保城市免受雨水和污水的侵害,从而营造出舒适、优美的城市生活环境。对于市政道路排水管道的设计,首先要进行前期规划,即主要针对排水体制的选择,具体的排水体制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一般新城区采用分流制;其次是排水管线的定位,通常情况下将排水管线定位在城市建设其他管线的里侧,同时尽量将排水管道敷设在非机动车道或人行道下,如此可有效降低工程造价,并方便于日后的维护检修。另外排水管道埋设的深与浅,也将对工程造价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排水管道工程设计人员应立足于实际情况,在保证排水系统有效的前提下,减少埋设深度,并灵活、有效的处理排水管线与其他管线的交叉问题,以确保排水管道工程的质量和有效性。

(3)给排水管线的管位布置。

目前城市道路的宽度较典型的有三种分别是24m,42m和60m,按照《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范》的规定:道路红线宽度大于30m的城市干道宜两侧布置给水排水管线和燃气配气管线,道路红线超过50m的道路城市干道应在道路两侧布置排水管线。由于雨、污水管线—般管径较大,埋深较深,—般将其布置在车行道下。又遵循习惯做法,将雨水管布置在道路中心线的东、北侧的位置,将污水管布置在道路中心线的西、南侧的位置。60m宽的道路—般为景观道路,两旁建筑均沿着管线保持一定距离,将该范围用作绿化带。《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范》要求这种道路的给水、排水均采用双管线布置。为了避免破坏板块的整体性和板块受力时造成应力集中而使板块出现裂缝,将检查并布置在板块正中或齐缝式布置来适当调整管位。

(4)给排水管材的确定。

给水管道常用管材有承插式给水铸铁管、球墨铸铁管、焊接钢管、镀锌钢管、预应力(自应力阚筋混凝土管、玻璃钢管、塑料管、复合管等。无压排水管—般很少采用金属管,只有当排水管道需要承受较高压力或对渗漏要求严格的地方洳污水泵站的进水管和出水管韵才采用金属管材。较为常见的为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管,近年来,双壁波纹管、HDPE高密度缠绕管等也在室外排水工程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

4. 其他方面的设计

(1)人非共板的设计。

人非共板就是把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合并成一条道路,称之为“人非共板”路。把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合并成一条道路,主要是为了满足机动车道道路通行的需要,减少车辆堵塞现象。但这给行走在“人非共板”路上的人们增加了许多交通隐患。特别是现在出行骑电动车的人越来越多,电动车不仅行车速度快且无声音,这样就会对行走在共板断面上的老年人更危险。

(2)车道宽度的设计。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已迅速提高。市政道路的交通组成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过去大车、客车为主,逐步转变为以小车、私车为主。由于目前使用的市政道路设计规范是20 世纪80 年代末制定的,当时市政道路上行驶的主要是大车,行车道宽度和转弯半径等指标的数值都偏大,这对中心城区,特别是繁华地段的土地利用很不合理。

(3)盲道设计 。

在实际中,由于盲道设计不规范、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导致盲道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行进盲道与圆点形提示盲道均不能明确地提示方向,导致盲人不能辨别方向而出现走错道路的现象。提示盲道路砖缺乏针对性。提示盲道缺乏对盲道的起点、终点和转变处,以及地铁入口、人行横道入口和汽车站等提示作用的设计内容。

盲道设计时,在方形路砖面设计上,采用徐高的方式,制出一端低另一端高的搓板样棱条,用箭头棱条指明方位。方位定位砖采用与行进盲道相垂直的横向棱条,用不同的棱条数目对应不同的商场、公交车站、医院、公共厕所等的方位。盲人可通过踩着方位定位砖辨明其指向,轻松到达上述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所。在盲道两侧、交叉口处等合适的位置,设计分别用汉字和盲文指示的导盲路牌。

(4)城市道路景观一方面展示城市风貌,另一方面是人们认识城市的重要视觉和感觉的场所,是城市综合实力的直接体现者,也是城市发展历程的忠实记录者,它总是及时、直观的反映着城市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总体水平以及城市的特色,代表了城市的形象。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以人为本的原则。道路上的人流、车流都是在动态过程中观赏街景,出于不同的交通目的和采用不同的交通手段,产生不同的行为规律和视觉特征, 所以应在设计中考虑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第二,坚持可持续发展。表现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三方面统一。在道路景观设计中,要尽量加强自然要素的运用,恢复和创造城市中的生态环境,让城市道路中的硬质景观融入自然并与自然共存;第三,考虑综合效应和整体性原则。注重观赏与功能并重,将城市自然景色、人文景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三.结束语:

市政道路设计涉及内容繁多,设计水平的好坏通常能反映城市现代化建设水平。随着经济增速、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市政道路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陈聪 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探讨 [期刊论文] 《科技致富向导》 -2013年7期

[2]王扶乾牟小军 市政道路人性化设计探讨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3年2期

[3]周雅芳 李佳 张璐平 市政道路给排水工程设计探讨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10期

篇(3)

关键词:中小城市;道路交通规划;道路优化设计

Abstract:The size of the city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big city differences in urban road traffic also showe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Modes of transport, organiz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road planning, design, etc. In this paper, a simple analysis of the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 in road transport planning, so that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in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to accommodate future traffic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Keywords: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road traffic planning;road optimize the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4.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7-0073-02

1 中小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分析

1.1 中小城市客运交通模式分析

1.1.1私人小汽车的发展。从国外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看,个人交通工具的发展经历了从自行车——摩托车——私人小汽车的过程。在我国,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及WTO的加入,私人小汽车的大景出现已见雏形。国家已明确将汽车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并鼓励私人购买小汽车,以培育国内市场。

对中小城市,虽然政府鼓励和扶持公共交通发展,以提高城市上地和资金的使用效率,方便广大市民出行,但客观上由于这类城市规模较小,公共交通难以吸引大景乘客而形成规模经营。因此,中小城市未来必然而且合理的客运交通模式是公共交通方式与步行、自行车、摩托车、私人小汽车等个人交通方式并存互补,且以个人交通方式占优。私人小汽车的拥有率和使用率将大大高于大城市。

1.1.2城市公共交通的位置。在中小城市,自行车、摩托车、助动车等个人交通工具在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其中的一部分会转化为私人小汽车,一部分应考虑引导到公共交通上。中小城市限于自身的条件,公共交通可能不会成为人们出行选择的主要方式。但是对于人口超过10万人、半径超过2km的中小城市,公共交通应仍然作为一种重要交通设施和手段加以建设和发展。

1.1.3自行车交通的作用。自行车是一种非常经济、方便的门到门的个人代步交通工具。当道路基础设施不完备、公共客运服务水平又低时,自行车交通在城市客运交通中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自行车适宜的出行距离为0—5 km。中小城市的半径一般在1.5—4 km,最适合于自行车使用。从我国国情出发,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及人民生活需要的多样性,中小城市的自行车交通将会长期存在。它既可以解决城市居民出行的交通需要,又可以减轻对城市道路和停车场的使用压力,同时还可以减少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因此,自行车交通在未来的中小城市交通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1.1.4对步行空间的需要。行人也是城市道路的重要服务对象之一。步行在我国中小城市居民出行方式中是仅次于自行车的一种交通方式(占居民出行总量的30%—50%),而对于一些特殊人群也许是唯一的交通方式。

1.2适应小汽车时代的路网规划

随着城乡经济高速发展,小汽车正悄悄走近寻常百姓。中小城市建设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趋势,从城市布局、功能分区、小区建设、道路网规划以及停车场的布置等方面,全而系统地研究考虑。尤其是城市道路网及停车场的建设方面,要求能够适应小汽车时代交通的需要。

1.2.1大型公建布局模式。大中小城市习惯上都将吸引大量人流、车流的大型公建集中布置在道路交叉口四周,形成所谓“四大金刚”。中小城市的交通几乎完全是平面交通,机动车流、自行车流、行人流都在道路的同一平面空间内流动。到了交叉路口,各种交通流汇集在同一平面内穿插、交织、冲突,形成难于疏解的“结”。这种情况下,商业(文化、娱乐、餐饮)功能与交通功能重叠,使本已十分紧张的交叉路通状况雪上加霜。如果将传统的交叉口点式集聚模式改为路段集聚模式,则可大大减轻交叉口的交通压力,又有利于大型公建增加营业和活动空间,集散更多的顾客。

1.2.2道路网布局模式。如前所述,中小城市可能而且合理的交通结构是各种交通方式并存互补,以个人交通为主,同时必须有公共交通辅助的模式。其交通系统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互不干扰。为此,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道路网设施。

1.2.3道路网密度。根据发达国家经验,小汽车交通道路宽度不一定要很宽,但道路的密度一定要大。各类车辆能够进得来出得去,运行畅通,才能真正

实现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分流。

发达国家中小城市道路密度均较密,道路的间距一般在100 m左右,从而能很好地保证道路的交通顺畅。因此,我们在进行中小城市道路网的规划和设计时,应提高城市道路的密度,道路间距可在100—200 m之间。在建设时,则可根据交通发展的需要及建设资金的落实情况分期、分阶段地逐步实施。

1.3 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

随着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目前中小城市普遍面临的交通问题,因而也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城市道路的建设。但目前的交通状态,尚未进入小汽车时代,所以也不可能立即按小汽车时代的路网体系和道路标准进行现阶段的道路建设。但是,应该充分考虑到现在建设的道路在今后进入小汽车时代的适用性。因此,在现阶段建设的城市道路,在横断而的规划、设计时,要考虑好将来用作机动车道路的非机动车道的位置空间。

可以考虑三种形式:一种是传统的三块板形式,用于主干道,设置一定宽度的分隔带,将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分开,今后可调整作轻轨、公交车辆专用道。这将有利于今后交叉口的渠化改造(图3)。另一种是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及人行道布置在同一红线路幅内,但非机动车道不与机动车道同一平面,而与人行道同一平面。这种横断面形式的道路,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之间不需要设隔离墩或隔离栏,同时便于设置人行横道线(如图4)。这种横断形式的道路在荷兰的中小城市中相当多,值得我们借鉴。支路则可采用普通的一块板的模式(图5)。

道路设计应以人为本,为行人提供舒适安全的步行空间。在未来道路的规划和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行人步行的舒适方便,既要有舒适宽敞的人行道供行人使用,还要能使行人安全地穿越道路。

1.4 交叉口的规划处理

目前,我国广大中小城市由于现阶段道路交通量或城市建设资金的限制,道路交叉口一般均为简单的平面交叉。

在未来进入小汽车时代后,道路的交叉口能否保证各类车辆的行驶畅通,将会影响整个道路网的服务水平。所以,在现阶段进行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时,应考虑留有足够的空间,供将来作渠化交通组织或设地道、天桥或其他形式的简易立交,保证车辆的顺畅通行。对于受到各种条件限制,今后难以改造的交叉口,则可考虑采用信号灯来控制交通。

图1-道路横断面 三块板形式

图2-非机动车与人行道同一平面

图3-道路横断面 一块板形式

2 中小城市道路的优化设计

2.1 道路特色设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民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其中也包含了城市形象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在街道规划设计中要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并突出特色,注重城市整体形象的塑造。塑造城市形象应利用好城市的自然条件,尊重城市自然形成的地形条件,这样既经济又可创造地方特色。

中小城市道路设计要反映交通性、生活性及游览性等各种功能。

中小城市道路设计要注意与周围环境相和谐。

2.2 道路线形优化设计

道路线形设计直接关系到道路的使用质量和交通运输状态。良好的线形设计,不仅为城市交通运输提供安全迅速便利的条件,而且也能与沿线两侧自然环境和景色相融合,以消除乘客路途的疲劳。从景观和安全观点来看,用较大半径的圆弧曲线,要比漫长的直线和短线为佳,除了主干线道路和交通性干道不宜采取较多的转折外,一般的道路都可以采用适当的转折,设置较大的曲线,使沿线两侧建筑物,自然景色有所变化,以消除长直线的单调感,解除司机的疲劳,遏止交通事故的发生。

2.3 道路交通工程的优化设计

2.3.1 交通性道路

交通功能性设施要以为车行交通服务为主,路灯、护栏、候车廊及人行天桥等设施的设计要简洁明快,突出使用功能。交通标志、标线的选位应有一定的提前量,以便驾驶员在快速行驶中能够提前了解前面的路况条件及管理要求。

2.3.2 生活性街道

由于此类街道人车混杂,交通情况非常复杂,所以设施规划设计要细致入微。标志标线方面做到充分利用现有路面, 更有效地组织交通。街道的停车需求较多,合理布置各类型的停车位和组织交通尤为重要,引导和限制性的设施是设计的主要手段。其主要措施是通过在路边、路中设置各种设施来控制车流、限制车速,以换取居民更多的活动空间。

2.4 道路设施优化设计

人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主体,街道设施是为人服务的,因此街道设施的规划优化设计要体现对人的关怀,集功能与环境景观于一体,关注人在其中的生理需求和心理感受,使人们活动起来都能体会到舒适、方便、自然、和谐且美好的感受。如在人流集中的步行商业街周围,设置足够的停车场使人们出行更方便;休息座椅与高大乔木或花坛相结合,使人在休息时既亲近了自然又可以避免夏日的暴晒;林荫小道、座椅、路灯及电话亭等,提供人们小憩休闲的空间。以人为本不仅要考虑到正常人的需求,还要考虑到伤残人、老人和儿童等弱势群体的特殊要求,努力创造一个公平、平等的社会环境。如在街道必要的地方设置残疾人坡道和盲道;提供儿童专用的坐具、场地和设施;为老年人和残疾人设置厕所蹲位等。从城市道路建设的细节处,更多地体现对人的关怀、关心、帮助和方便。此外路面设计也是城市道路设计中重要的方面。传统的不透水性路面结构易在集中降雨季节造成内涝和道路积水,影响正常的交通秩序和城市居民的生活,因此应该采用现代透水性路面。

3 结语

中小城市在进行交通规划、道路优化设计时,既要改造现有的道路交通设施,解决道路的交通问题,又要考虑到未来的交通发展需求。应组织起良好的道路交通体系,以提高中小城市道路的整体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范红辉.中等城市发展战略新探索.企业经济,2005年第6期.

[2] 陈大鹏.区域发展战略演变与小城镇发展.小城镇建设,2004年10月.

[3] 姜燕玲,刘应宗.略论城市和谐交通及其建设.山东大学学报,2006.

[4] 陈蕾.我国中小城市交通规划及评价的方法研究.西建大学硕士论文.

[5] 张光平.中小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浅探.中国市政工程,2007年2月.

[6] 王波.中小城市交通策略及规划模式研究.道路交通与安全,2005年第5期.

[7] 张戈,黄旭华.城市道路的优化设计.广东科技,2008年第6期.

篇(4)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设施;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U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集聚,城市道路资源明显不足,对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道路交通设施安全合理、舒适、人性化理念是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者追求的目标,因此,在完善道路交通设施的同时,应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整个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处于一个稳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状态之中。

一、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存在的问题

1、交通设施设置随意。道路交通设施设置的目的是根据“有序、安全、畅通”的精神,指导或保障机动车驾驶人、行人等交通参与人遵照交通设施的指示或要求行驶。道路交通设施本身必须合理设计,科学规划,以人为本。但是,我们很容易发现城市街道的信号灯、标志标线、隔离带等随意设置,如信号灯的设置和路面标线的设置不匹配;多车道的道路上只设置一个指示标志;快速进出城通道上设置减速带,单行线的设置变动频繁,隔离栏的设置加剧行车人的心理恐惧和车道空间,特别是涉及旅游指示标志,设置不明确,不连续。这些设置不合理、随意设置的交通设施不仅没有起到指示或引导作用,反而会误导驾驶人。驾驶人很容易被误导驶入自己不想进入的车道,突然变道情况发生概率提高,轻则发生刮蹭,重则造成车祸,严重影响交通通行,一条路堵,全城堵,“蝴蝶效应”立刻显现。

2、施工质量差,监管不到位。道路交通设施施工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施工单位的施工质量及构件的质量,二是监理和政府监管是否到位。按照规范,在城市交通设施的施工过程中,从工程立项到招投标到施工,最后竣工都必须按照国家交通行业标准执行和实施,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总有这样那样的设计及工程变更,如果不能按要求施工,政府监管又不到位,施工结束就会发现有这样或那样的质量问题。即使是些小问题或是临时性问题,但对于路况不熟或外来的交通参与者来说,往往是发生交通事故或者是造成堵车现象的主要原因,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使他们在行车的过程中,极大地分散了注意力,提高了车祸发生的可能性。当然,我国在交通设施建设方面起步晚,许多城市街道上的交通设施极其缺乏且不规范,更谈不上标准化,甚至在沿海的一些城市街道上,既没有人行道与自行车道,又没有画标线,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共用,即使有标志,有时也形同虚设,很多主车路与支路的交叉口未设置交通标志的现象仍然比较常见。

3、新建交通设施与道路总体规划设计不协调。城市道路建设规划,特别是新城区的道路建设规划,应纳入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中,而道路交通设施是道路交通规划中的必然内容,本应一同考虑与实施。但是,从各地发生的城市交通事故现场报道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资金问题,土地问题,环境问题,农民的拆迁问题,使得政府在城市道路建设规划中不能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方方面面考虑进去,无法把未来交通发展的趋势考虑进去,以致建成后没几年,有的甚至没通车使用前,就发生道路的交通设置和实际的交通要求不符,新的设施没启用就更换的现象经常发生。一般认为满足国家《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等强制性规范的要求即可保证道路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即使设计人员仔细考虑了道路交通安全,但引发交通安全问题的根源,如交通安全问题的产生、安全交通方式的选择、路网的安全性等都难以在一条或几条道路的设计中得到改善。

二、完善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的对策

1、严格按标准科学设置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交通信号灯、标志标线、隔离设施及电子监控等的设置,应分别遵循相互协调统一的原则。城市交通信号灯的设置应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实施,同时要根据城市所处环境气候的特点以及各条道路的实际条件进行设置,比如道路等级,路面的宽度,交通量的多少,道路周边环境等。城市道路交通标志标线的设置主要目的是为交通参与者特别是机动车驾驶人提供及时、完善和清晰的道路信息,加强对车辆的合理引导,以使车辆能顺利、快捷地抵达目的地,保证交通畅通和行车安全。城市交通隔离设施主要包括隔离栅和桥梁护网,它们能够直接、有效地阻止人或动物进入城市道路,防止非法侵占道路用地,具有有效地排除横向干扰、避免由此产生的交通延误或交通事故,保障道路安全、高效、舒适、顺畅运营的功能。城市道路交通电子警察监控实时搜集道路状况,如道路拥堵信息、违章信息、气象信息及相关设备状态等信息,全天候监视道路交通状况,控制与调节交通流,为疏导交通、减少交通事故、保证行车安全提供研判依据。

2、加强建设者,管理者,规划者协调统一。道路是交通的载体,道路的修建、建设者和道路交通的管理者往往是不同的部门,管道路修建的不管交通,管交通的制约不了修路的。为使修路与交通管理更好地结合起来,交通管理部门积极参与城市道路规划,坚持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紧密结合,直接参与城市道路修建改建工作中,提前介入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规划。把交通管理中的经验和道路施工中的工艺有机的结合起来。

3、 科学、有效地维护道路交通设施。作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不仅要科学、合理地规划和设置交通设施,而且要科学、合理地维护好现有的交通设施,保障交通设施处于科学、规范,正常的运行状态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交通警察无论是指挥疏导交通,维护交通秩序,处理交通事故,还是在设置交通设施,清理路障,都是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而工作的,都是在从事着保障交通安全与畅通的工作,从整体上看,都是在从事为民服务的工作。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置与管理的成败取决于交警队伍的素质,取决于是否有一批从事道路交通科学研究与监管的人员,通过他们对道路交通科学理论研究和开发应用高新科学技术,提高交通管理科技含量,丰富交通管理内容,提高交通管理手段,实现交通管理的科技化和现代化。建立一支高效的施工队伍来维护道路交通设施。道路交通设施的设置和维护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施工人员去完成,鉴于道路交通设施的特殊性,基本是在通车的情况下维护交通设施,施工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技术资格和经验,而且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施工,因而施工队伍必须经过精心挑选,由拥有相关技术资格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在保证不影响或尽可能少影响城市日常交通状况的条件下,按质按量完成施工任务。

4、普及交通安全知识,加强宣传和教育。要大力加强道路交通设施知识宣传与教育,除了在驾校的考题上出现相关内容外,很多驾驶员对交通安全知识知之甚少,即使知道,也有许多人存饶幸心理不遵守,更不要说普通老百姓,红灯横穿马路,跨隔离栏,都是很危险的行为。所以,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一是在增加警力的基础上,加强交通安全的管理,在工作时增加宣传内容,改善教育方式,扩大覆盖面;二是积极争取政府和大众媒体的支持,与社区、媒体建立友好关系,设立固定宣传栏目,经常性的交通讲座,交通事故的宣传,使交通安全知识进入家庭,学校,使百姓更直观的理解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和对自己及他人生命尊重;三是协助成立民间交通安全宣传志愿者,开展全方位的交通安全知识的宣传与教育。

结束语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对道路交通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和老百姓的生命财产息息相关,政府对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的重视,很大程度上可以提升城市道路交通的畅通无阻,而交通通畅是现代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作为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连接着城市的各个角落,方便城市车辆交通以及人们的出行,给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出游带来方便,是我们道路交通设计者和施工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段里仁,毛力增.交通安全设施标准化是交通安全的基本条件与保障[J].交通标准化,2011,(2).

[2]刘炜.论城市道路交通标志标线的设置[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5).

篇(5)

关键词:互通式立交 匝道线形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几年,随着城市道路飞速发展,路网发展越来越密集,许多互通式立交相继建成。由于互通式立交技术复杂,形式多样,占地面积大,造价高等特点,一直是城市道路设计的重点,而立交方案评选、优化是互通式立交设计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合理的立交布局对城市道路网功能的发挥,连续高速交通流,减少交通堵塞,提高高速网络效益等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互通式立交选型时遵循的原则

立体交叉类型选择不仅影响公路交叉口本身的功能,如通行能力,行车安全、行程时间和工程运营经济等,而且对地区的整体规划、地方交通的发挥、环境市容等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选型时应遵照以下原则:

1)立体交叉的形式,首先取决于相交道路的性质、任务和远景交通规划等方面因素,选定的类型应确保行车安全畅通和车流的连续。2)选用立交的形式必须与当地条件相适应,即与立交所在地区的特征、性质相适应。选型时要充分考虑地区规划、结合地形地质条件,可能提供的用地范围、周围建筑物及设施分布状况等条件。3)选型要注意远近期结合,全面考虑。即要考虑近期交通要求,减少投资费用,又要考虑远期交通发展,改建提高的需要和可能性。4)类型选择应从实际出发,有利施工养护及排水,尽量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结构,以提高质量、缩短工期、降低成本。5)选型和匝道布设要注意分清主次,全面安排,首先应满足主要道路的要求,然后考虑次要道路,并处理好相交道路的关系,选型要与路线,构造物设计,总体布局及环境相配合。6)选型与定位相结合。立交形式与所在位置条件密切相关,不同位置地形地物及环境条件,适宜修建的形式不同。因而一般情况下程序是:先定位后选型、选型与定位相结合。

2立交区主线及匝道线形设计

2.1匝道设计速度的确定

匝道设计速度应是指匝道中线形紧迫路段所能保持的最大安全速度,其余路段上应以与匝道中必然存在的变速行驶相适应的速度作为设计的控制值;接近自由流出入口附近的匝道部分应有较高的设计速度;接近收费站或平面交叉的匝道,设计速度可酌情降低。选用匝道设计速度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右转弯匝道应尽量采用上限或中间值。2)直连式和半直连式左转弯匝道宜采用上限或中间值。3)环形匝道受转弯半径的限制,往往成为整个立交设计速度中最低限的控制因素,一般而言,当匝道设计速度超过40km/h后,环行匝道占地面积随半径的增大急剧增加,因此,规范中规定了环形匝道的设计速度一般应采用40km/h,4)匝道设计速度是指匝道中线形紧迫路段所能保持的最大安全速度。环形匝道设计速度对占地影响较大,若采用环形匝道,不论环形匝道是在枢纽型还是在一般型互通立交中使用,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建议设计速度按表1选用。

表1匝道设计速度单位:km/h

2.2立交区主线平、纵面设计要点

主线线形指标是对互通立交范围内的视距、视觉、对前方道路应有的预见性、变速车道的平纵面线形及其与主线线形的衔接等一系列形态要素的宏观控制.尤其在主线和匝道的分、合流部位,从驾驶员行驶的角度考虑,总是希望得到较高的几何线形指标(包含较大的平曲线曲率半径,平缓的纵坡和较小的路面横坡),使其具有良好的视距、视觉和对前方道路应有的预见性等。

1)主线圆曲线半径及超高。以城市道路主线设计速度80km/h为例,规范中互通立交范围内主线圆曲线最小半径的一般值为1100m,该圆曲线对应的路面超高值为3%,这样就不可避免的在分、合流附近,匝道和主线的路面横坡相反,在设计中为实现相反路面横坡的过渡自然,就需在主线行车道与变速车道之间设置附加超高旋转轴,为了减少超高变化产生的横向颠簸感,提高行车的舒适性、改善超高路段的路面外观,设计中,建议采用比主线设计速度高一档的超高渐变率,并在超高过度段起讫段插入正弦曲线或者高次抛物线进行缓和过度。2)主线纵坡。相对应入口处,匝道上的车辆没有完全加速而汇入主线车流,容易对车速过快的主线车辆发生干扰,降低该路段的通行能力。虽然设计中对坡道上的变速车道的长度进行了修正加长,但不能完全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从宽容的设计理念出发,在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互通立交范围内的主线纵坡宜平缓,尤其在主线出口处.同时在主线纵坡设计中,应考虑到互通范围内、外纵坡设计的均衡性,达到过渡自然。3)主线的线形指标要求。山区城市道路设计中较多采用的80km/h设计速度对应的互通立交范围内、外主线平纵面线形指标,规范规定各项指标是规范对互通立交范围内的主线线形指标的宏观控制,以确保互通范围内的视距、视觉和对前方道路应有的预见性等。3) 主线的综合设计。在山区城市道路互通立交的设计中尤为重要,应避免由于“迁就”主线而造成部分匝道工程规模的增加、几何线形指标降低、互通立交整体布局与自然地形地貌不融合等问题的出现。

2.3立交匝道设计要点

1)半直连式匝道设计

半直连式匝道是立交匝道设计中采用技术标准较高的一种匝道形式,与环形匝道相比,半直连式匝道布设时的考虑的因素较少,在枢纽立交中,由于不设匝道收费站,半直连式匝道的设计应采用较高的平、纵面指标,以提高匝道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图1 半直连式匝道设计

2)环形匝道设计

由于其内环匝道半径较小,其设计速度往往成为整个互通区最小设计速度控制路段,常规设计中,往往采用单圆形曲线布设,强调设计指标采用规范允许值不超标,而忽略了整个互通式立交区内各匝道平面线形的合理组合与衔接,造成主线进入或驶出互互通以及车辆在互通匝道上行驶过程中顺适度较差而引发交通安全事故。因此,在充分结合地形、地质等条件,不增大立交工程规模的情况下,合理的选用指标和线形组合设计是十分重要的。主线出口接环形匝道的外环匝道半径一般建议以不小于150m为宜,是按匝道设计速度60Km/h设计考虑,目的是有利于主线驶出或驶入的车辆运行速度由80km/h-60Km/h~40Km/h的车速过渡及变化,以保障行车的安全性和顺适。

3)匝道的超高设计

过大的超高会给驾驶员带来不安全感,也影响匝道路容美观,因此匝道超高值的选用,应考虑到匝道最大超高值和合成坡度的影响。一般地区的匝道最大超高不应大于8%,最大合成坡度不应大于10.5%;积雪冰冻地区匝道最大超高大不应大于6%,最大合成坡度不应大于8%。

3结语

互通式立交是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城市道路上的交通枢纽,同时也往往是城市道路交通流的瓶颈地段。立体交叉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本论文也是为互通式立交主线及匝道线形关键设计探讨了一点理论基础,为城市道路互通式立交规划、设计部分提供一点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 苏世毅.基于运行速度设计方法的互通立交出口匝道设计[J]. 北方交通. 2010(07)

篇(6)

关键词:中小城市 道路网 规划 设计 指标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c)-0-02

目前,大城市的交通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正在研究并制订相应的解决办法。而中小城市因其自身的规模、性质、功能以及所处的地位的不同,其面临的交通问题,既有与大城市相同之处,但更多地有其自身的特点。一般而言,中小城市规模较小,城区范围不大,城市道路密度较低,道路宽度相对较窄,等级不高。公共交通水平低下,公交车辆较少,班车间隔时间较长,居民出行主要依靠步行、自行车等个人体力交通方式。同时,长期以来,中小城市由于投入资金的限制,加上缺乏有效而足够的交通管制设施和措施,交通堵塞、车多路少、出行困难、交通事故频发等一系列交通问题的矛盾在当前已变得突出起来。随着中小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道路交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目前看来,中小城市道路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路网功能级配结构不合理,造成道路系统功能紊乱;(2)道路总体建设水平偏低,道路网系统性差;(3)规划建设标准不合理;(4)道路设计功能概念不清,道路安全性较差;(5)路网节点不畅,路段与交叉口通行能力不匹配;(6)道路网发展造成城市历史文脉的不同程度破坏;(7)道路网规划建设方案弹性较差,没有很好考虑其防灾功能。诸多问题导致了城市交通供需的严重失调,降低了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所以从根本上来把握这些问题本质,解决这些矛盾是城市交通迫在眉睫的事情。

1 交通分配法研究

交通分配是城市交通规划的一个重要环节,所谓交通分配就是把O-D量分配到具体的交通网络上,通过交通分配得到的路段、交叉通量资料是检验道路规划网络是否合理的主要依据之一。通常把交通分配方法分为平衡模型与非平衡模型。平衡交通分配模型比较适合于宏观研究,而非平衡交通分配模型结构简单、计算简便,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广泛,效果良好。非平衡交通分配模型按其分配手段可分有迭代与无迭代两类,按其形态可分为单路径型与多路径型两类,因此,非平衡分配模型可分为最短路分配、容量限制分配、多路径分配、容量限制-多路径分配四种方法。一般来说,有迭代方法优于无迭代方法,多路径型方法优于最短路型方法。这里只介绍容量限制-多路径交通分配法,此方法考虑了路权与交通负荷之间的关系及交叉口、路段通行能力的限制,分配结果更合理。采用这种方法分配出行量时,需先将O-D表(n×n阶)分解成K个O-D分表(n×n阶),然后分K次用多路径分配模型分配O-D量,每次分配一个O-D分表,并且,每分配一次,路权修正一次,直到把K个O-D分表全部分配到网络上。一般取5级分配就能满足精度要求,此时每次的O-D量分配率为30%,25%,20%,15%,10%。另外,各出行路线被选用的概率可采用Logit型的路径选择模型计算。

式中

―O-D量T(r,s)在第k条出行路线上的分配率

―第k条出行路线的路权(行驶时间)

―各出行路线的平均路权(行驶时间)

―分配参数,一般为3.00~3.50

m―有效出行路线条数

在此模型分配时,需要确定每一O-D点对(r,s)的有效路线及有效出行路线。定义有效路段[i,j]为路段终点j比路段起点i更靠近出行终点s的路段,即沿该路段前进能更接近出行终点s。有效出行路线必须由有效路段所组成,每一O-D点对的出行量只在它相应的有效出行路线上进行分配。

2 设计方法

对于路网方案设计问题,一般分为定性的和定量的两种。定量方法在第一章中讨论过,这里不再叙述。实际运用中,一般还是以定性分析为主,交通分配的定量分析为辅来不断调整规划方案。

2.1 规划原则分析

城市道路系统首先应满足人流、客货车流的安全畅通,同时应反映出城市风貌、历史和文化传统,为地上地下工程管线和其他设施提供空间,并满足城市日照通风与城市救灾避难要求。在进行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时,应对上述功能综合考虑、相互协调。满足城市交通运输要求是道路网络系统规划的首要目标,为达到此目标,规划的道路网络系统必须“功能分清,系统分明”,为组成一个合理的交通运输网络创造条件,是城市各交通区之间有“方便、迅速、安全、经济”的交通联系。这种道路网络系统由交通性与生活性两种道路组成,按道路在城市中的地位、作用、交通性质、交通速度及交通流量等指标,可将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四类。城市快速路主要为大城市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一般是指除一环路以外的环城路。城市主干路(亦称主干道)是以交通功能为主,连接城市主要分区、组团的干路,即为城市交通源例如车站、码头、机场、商业区、厂区等之间提供畅通的交通联系,它通常是城市路网的骨架。由于主干道上车速高,通行能力强,对城市用地具有较强的分割作用,且有利于周围土地的开发利用,从而为构成城市各功能区起主导作用。有关资料表明,加速城市主干道骨架的建设、完善及畅通道路网、提高车辆通行能力仍是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首要任务。另外次干路主要作用是与主干路结合组成道路网,作为主干道的辅助道路,起集散和分流、吸引交通的作用,兼有生活服务功能,以满足分区的生产生活需要。由于其交通量较小,车速较低,次干路两侧可布置为城市服务的大型公共设施,如商店、剧院和体育场等,以充分发挥其服务功能。支路则是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交通问题,以生活服务功能为主。

2.2 布局规划思路研究

城市道路网络系统是由于城市的发展,为满足城市交通、土地利用及其他要求而形成的,城市道路网络系统的布局与形态取决于该城市的结构形态、地形地理条件、交通条件、不同功能的用地分布等。目前常用的道路网布局有四种形式:方格网,环形放射网,自由网,混合网。(1)方格网(棋盘式)。每隔一定距离设置纵向的、和横向的接行的道路,但由于地形和历史等原因,方格网一般不一定是严格垂直和平行的。这种布局的优点是:①布局整齐,有利于建筑布置和方向识别;②由于多为四肢垂直交叉口,简化了交通组织和控制。缺点是:道路非直线系数比较大,一般在1.27~1.4之间。方格网适用于地势平坦的中小城市以及大城市的局部地区的干道网。(2)环形放射式。环形放射式的道路网由若干条环线(不一定成圆形)和起自城市中心或环线上的某一点的射线组成。这种布局的优点是:①有利于市中心与各分区,郊区的交通联系;②非直线系数较小,一般在1.1~1.2之间。缺点是:围街道形状不够规则,交通组织比较复杂。环型放射式道路网一般适用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主干道网。(3)自由式。受历史原因、山地、河流的影响,道路的线路走行无一定规则,形成自由式。这种布局的优点是:①能充分结合自然地形;②节约道路工程费用。缺点是:通路线路不规则,造成建筑用地分散,和交通组织困难。自由式适用于山区城市和河流较多的城市。(4)混合式。因地制宜,将上述两种、或三种道路网形式的混合在一起。混合式使用得当可以尽得各式样的优点、扬长避短。

3 设计要点

(1)城市进出口道路大多是公路与城市道路交接处,具有集散性、开放性、发展性等基本性质。它对城市道路网整体功能的发挥,进出城及过境交通的安全运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进行进出口道路规划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城市道路网的型式、商业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城市自然地理地貌条件、和相连接主干道的总体布局、城市用地发展等因素。(2)充分结合地形、地物、地质条件。道路与自然条件结合得好,也为其两侧的建设开发提供了良好条件,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3)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与街道空间。把握好道路及两侧建筑尺度,体现以人为本思想,创造宜人生活环境,注意保护和挖掘城市特色。(4)城市道路在进行红线规划时,根据道路的不同功能要求,不仅要考虑满足近期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行驶等要求来研究其路幅宽度及型式,更要考虑各类型车道的合理分配及其断面型式的远近期结合以达到远近期的合理过渡。(5)新旧路网在风格上应统一,除了在名称上、线形上、宽度上、板块上互补以求得完整统一外,还常常在绿化、照明、栏栅等方面有一定的共同之处。在新旧路网的结合部可插入交叉口、转盘或树木、雕塑、小品等方法达到渐次和谐的变化。(6)新区的路网除与旧城区主次干路及对外交通道路衔接以外,可以摆脱旧城区的现状束缚,充分发挥道路工程规划设计思路,谋求其便捷、美观、技术经济合理的最终目标。但此时仍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小城市道路系统所应具有的特点,即支路网密度较高,道路等级较低,合理配置交通性干路、生活性干路,保证足够的支路密度。(7)旧城区的路网结构一般不宜做大的调整,否则旧城历史风貌和文化传统将遭到严重破坏。在不破坏现状路网结构的前提下,适度提高现状道路等级,大量的街坊路要予以保留和改造,不能以规划了若干主次干路为由而大量取消街坊路,街坊路可根据总体路网布局按城市支路等级加以控制。(8)许多中小城市都是沿交通干线发展起来的,并将其作为城市主干路,随着城市规模大,过境交通量及市区交通量增大,原则上应将过境交通甩出市区以外,开辟切线而过的过境路。

4 技术预估方法研究

有了不同的规划方案后,就需要预估方案的优劣,从中选择最优的方案。对于规划方案的预估,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技术预估、经济预估和社会环境预估。要对路网运行质量进行预估,需要建立相应的预估指标体系。建立预估指标体系的原则是:

(1)科学性:预估指标必须科学的、合理的、客观的反映城市路网性能及影响;(2)综合性:指标体系应全面的、客观的、综合的反映城市路网规划方案的性能和效果;(3)可比性:预估必须在平等的、可比的价值体系下才能进行;(4)可行性:预估指标体系应定义确切、意义明确,并且力求简明实用。

根据交通规划层次和要求不同,对规划方案的技术预估可以从两个层次来分析。

第一层次是城市交通网络总体性能预估,是从城市交通网络整体出发,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交通远景战略规划的角度来分析预估交通网的总体建设水平、交通网络布局质量、交通网总体容量等;第二个层次是城市交通线路节点性能的预估,是从单条线路或单个交叉口出发,分析交通线路或交叉口的容量、服务水平、延误、事故等,适用于中长期综合交通和近期治理规划。

对于上面两个层次可选用的指标较多,这里不一一列举,主要选取下面5个指标:

(1)干道网密度

干道网密度是城市道路网的一项重要预估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LF

式中:―干道网密度(km/km2)

F―城市建成区用地面积(km)

―主、次干道各路段长度(km)

由于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的通行能力不同,因此,还应该计算由换算长度得到的干道网密度,换算可根据道路的通行能力进行。市中心区干道网密度可大些,郊区可小些。中小城市干道网密度可小些;道路较窄,则干道网密度宜大些,反之,可小些;山区城市干道网密度要比平原区城市大得多。

(2)人均道路面积

人均道路面积亦称道路占有率,这个指标最能综合反映一个城市的交通拥挤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道路长度和宽度(m)

n―城市居民人数(人)

(3)等级级配

等级级配指建成区内快速干道、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等不同等级道路数量比例。美国城市道路网的建议级配结构为主干道、次干道、集散道路、地区道路的长度分别占道路总长度的5%~10%、10%~20%、5%~10%、60%~80%。日本名古屋市规划道路网的级配结构为快速路、基干道路及其他道路长度分别占道路网总长度的3.3%、13.3%、83.4%。从我国规范给出的路网密度可以推算出从快速路到支路的比例约为1∶2∶3∶7,大体呈现为上小下大的金字塔形结构,等级愈高比重愈小。总之,道路网必须有合理的等级级配,以利于各类道路功能的充分发挥。对于不同性质、规模和结构的城市,其各级道路里程所占比重以多大比例为好,合理的变化范围如何,这些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等级愈高其里程愈短比重越小,则是肯定的。

(4)路网负荷度

路网负荷度指路网的实际交通量与通行能力之比。反映了路网对交通量的适应能力,同时从整体上表现了路网的畅通性,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

―路网中第i条路段的分配交通量

―第i条路段的通行能力

―路网中第i条路段长度

(5)路网通达性

对于城市道路网,路网功能发挥很大程度取决于支路网的通达性。支路就是交通生成点与干路系统之间的过渡性设施。支路的通达性主要是指支路在次干路与街坊内部道路之间的连接和覆盖情况。支路的密度高,通达性好,则可以很好的分离不同性质的交通流,减小干道系统的交通压力,使不同类别道路的交通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由于街坊小区的形状和面积不同,此指标难以定量确定,但可比较规划路网相对于现状路网的改善效果。

5 结语

近年来,随着中小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市道路交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许多中小城市正进入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时期,该文针对其提出了从现状调查分析到规划方案预估和建设项目排序的一套中小城市道路网规划方法。

该文主要在如下两个方面做了研究:

(1)路网规划设计阶段,这里还是按常规方法,参考城市总体规划及分区规划中的路网系统方案,根据城市形态及发展趋势确定一个初始方案,通过交通量分配和分析,不断调整方案,直到规划方案可行、合理。其中针对中小城市提出了路网方案设计中的一些合理化建议。(2)路网规划方案预估阶段,针对中小城市路网的特点及路网功能的发挥,在技术预估中选取了等级级配和路网通达性指标,路网必须有合理级配,支路网有较好的通达性,才能充分发挥各类道路功能。同时说明了经济预估和社会环境预估的指标以及综合预估的

方法。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字:LED 照明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一、LED光源、灯具的优点及灵活性

(一)LED光源概述

LED,即半导体发光二级管,其单位体积小,在显示屏、交通讯号显示、汽车工业、建筑行业等方面获得广泛应用。LED光源在应用中,其功能性较强,发光效率高,光线质量强,且LED光源光色纯,光束集中,响应快,其艺术性较强;LED光源多采取低电压低电流驱动,功率因数接近1,耗能低,可以有效节约能源;LED光源内不含有有毒成分,废弃物可以有效回收利用,属于一种无污染光源,绿色环保,是21世纪必不可少的环保照明用品。一般低功率白光LED寿命在3万小时以上,高功率白光LED寿命在2万小时以上,彩色LED寿命则在5-10万小时范围内,其寿命长。综上,LED光源相对传统灯性能而言,其符合绿色环保要求,综合性能较好,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二)LED灯的“隐蔽”性

LED光源其单位体积较小,结构设计紧凑,应用方式灵活,能够在狭小空间范围内投光,便于隐藏,也可以组合应用多颗粒LED光源构成光源线或面或其他造型,美化景观及建筑环境,提高其艺术效果。LED灯的“隐藏”主要分为点式隐藏、带式隐藏与面式隐藏三种形式。其中点式隐藏为:于天棚设置灯槽并安装单个灯具,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多颗LED组合为大功率光源;带式隐藏:于天棚四周设置灯槽并安装LED条形射灯,通过多颗彩灯LED光源构成一列或多列,采取串联方式进行设置,由上而下照明;面式隐藏:一般建筑中,天棚、外墙面及地板为主要照亮发光面,应用LED光源,于窗户内沿或支架上设置线性发光条,营造出良好的装饰效果。

(三)LED灯与建筑一体化

在现代建筑照明设计中应用LED,可以实现建筑与照明一体化,要求协调建筑空间、建筑构件与灯具等因素,合理协调组织,相互促进,应用科学措施解决存在问题。LED灯与建筑一体化中,其中大面积显示屏应用效果尤为突出。当前,LED形状大多表现为圆形,其呈现外观多为圆形排列构成,与外包壳结合形成视觉造型。LED灯与建筑构件相结合,在照明设计中应综合考虑灯具与建筑构件和谐性与艺术性。LED灯本身存在着装饰性,可以在中空管线中形成线性发光条或发光带,在建筑立面构件中设置于夜景装饰部位,从而形成与建筑为一体的线性发光条。

二、LED照明在多设计领域中的应用

(一)LED室内照明设计

建筑室内环境照明应综合考虑设计目标,合理应用技术措施及艺术手段,对室内设计环境及空间等因素进行充分分析,应用创造性思维,打造出符合工作、生活、生产功能需求,满足人们心理及生理要求的室内照明环境。在建筑室内进行照明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从视角角度,要求室内照明设计可见度较好,保证其照度合适,亮度分布均匀,避免出现眩光;从心理角度,要求室内照明设计氛围符合环境功能要求。

(二)LED室外照明设计

室外照明在提高城市活力,保障夜间车辆通行安全及效率,保障行人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室外照明延展了人们的夜间生活时光,丰富了城市居民休闲及娱乐活动。建筑室外照明设计,是通过灯光照明塑造景观效果。人们对建筑室外照明需求可以分为基本需求、感官信息需求及精神审美需求三个方面,按照人们的需求不同,可以将室外照明划分为安全照明、功能照明与景观照明三种类型。其中安全照明与功能照明属于基础性照明,景观照明侧重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给人带来精神上的享受。

1.道路照明设计中LED的应用

进行道路照明设计,其目的主要在于:保障车辆行驶安全;方便行人辨别方向、识别障碍物,提供安全感;改善夜间环境。道路照明设计为夜间车辆及人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光环境。考虑到道路照明持续性及其能源消耗较大,为此,在道路照明设计中应用LED,可以有效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提高城市形象。城市道路照明规划设计应建立于城市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并综合考虑电力规范,保障道路设计的科学合理性,能够有效的减少资源浪费。

LED城市道路照明设计主要内容为:按照道路级别、交通密度、交通控制措施、城市规模及是否为旅游城市等合理选择照明标准值;在道路照明设计中考虑诱导性因素,如道路灯杆、灯具、中心线等属于视觉诱导性因素,照明灯光、光源色及排列等为光学诱导性因素,确保道路照明设计其诱导性良好;为驾驶人员提供良好的视觉舒适感与可见度;安好道路级别与道路周边环境合理选择光源。

2.建筑外观照明设计中LED应用

建筑外观照明属于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其照亮建筑物的方式主要分为泛光照明与内透光照明两种方式。其中LED泛光照明即立面照明,属于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建筑外部装饰照明方式,如国际著名景点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凯旋门等建筑均采取泛光照明方式。LED投光灯光色好,立体性较强,其艺术效果较明显。LED透射式照明,以其功能特点为标准可以分为装饰性透射与功能性透射两种形式。上海金茂大厦就是采取内透照明方式,让整个建筑通透,提高了建筑外观效果,且便于维修,综合效益良好。

3.景观照明设计中LED应用

景观照明结合了自然及美学,是对夜间景观环境的二次艺术性创造,可以营造出抒情的生活环境,改善人们生活质量。LED光源其柔和光色在景观照明设计应用中艺术效果十分突出,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良好的视觉环境,还可以有效协调光色,增强景观艺术美感,陶冶情操,满足人们审美需求、心理需求。如在庭院灯光小品中应用LED,采取柔和的颜色,产生视觉享受,丰富情感。

三、结语

LED光源单位体积小,功能性、艺术性,且绿色节能,因其有突出的特性,在照明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逐渐在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现代照明设计中应用LED,其综合效益突出。本文在概述LED光源的基础上,重点对LED在照明设计中的应用进行研究。LED在照明设计中分为点式隐藏、带式隐藏与面式隐藏三种隐藏方式,将LED灯与建筑一体化,能够有效提高照明效果,并从室内与室外两个角度,对LED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实践证明,LED光源在照明设计中应用效果突出,综合效益良好,未来应用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袁景玉,唐春娥.建筑化LED照明设计流程与策略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34).

[2]李玲英.浅谈发光二极管在建筑照明设计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2010,(27):113-114.

[3]叶威.论大功率LED照明设计工作的技术要点[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3,(7):464-464.

[4]袁宗南,林昱宏.上海世博台湾馆LED照明设计之应用[C].//第七届中国国际半导体照明论坛论文集.2010:388-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