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实训课程教学

实训课程教学精品(七篇)

时间:2022-03-30 11:37:2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实训课程教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实训课程教学

篇(1)

关键词:独立学院;ERP实训;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6-3995-02

1 研究背景

独立学院一般是在申办高校的优势学科、特色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近些年来,为在各大高校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多数学院慢慢将办学方向转变为面向区域经济发展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办学特色上。 如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就在办学思路上以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理论和实践,实验教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教学中突出够用、能用、会用,实践教学中突出基本技能、专业能力和综合技能,在实验教学中突出基本实验、综合实验、仿真实验相结合。

ERP企业资源计划是当前全球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有效的一种企业管理方法和工具,近些年在我国应用发展迅速,也取得了突出的成效。目前广东省中小企业的ERP应用需求比较迫切,缺乏大量的ERP应用型的人才。为更好的适应企业的人才需求,各独立学院也都开设了相应的实训课程,但从实际运行情况看,ERP实训课程还没有形成完整和规范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教学效果也参差不齐。普通的课堂教学无法满足企业对既掌握ERP理论知识又具备ERP软件实践经验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吉林大学珠海学院自2007年至今开设了相应的ERP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结合用友ERP-U8系统软件进行仿真模拟。通过几年的课程实践和经验总结,对实训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2 ERP实训课程教学体系构建思路

ERP实训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应用,需要跨专业、跨学院的综合知识体系和教学实践体系。但目前多数独立学院ERP实训课程教学面临的一个问题是课程内容过于分散。ERP系统包含的生产制造、供应链、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客户关系管理等各个子系统,通常在各个相关课程的教学中零星开设实验课程,难以使学生完整理解企业经营的全貌和企业资源的整体流动。完整和规范的教学体系应该形成从低到高,从基础模块应用到综合应用,用企业仿真数据和模拟真实岗位设置角色,让学生真实体验企业角色和进行企业实际业务流程处理。

1) ERP专业模块实训

在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中,结合专业课程设置ERP功能模块课程实训,为综合应用打下基础。包含的专业课程有:生产与运作管理(生产制造模块)、会计学(财务模块)、供应链管理(供应链模块)、客户关系管理(CRM模块)、人力资源管理(HR模块)、办公自动化(OA模块)等。

通过上述课程的理论讲述和软件模拟操作,可以使学生在各专业课程体系中有深入扎实的理解。

2) ERP管理沙盘实训

在分散模块掌握的基础上,开展ERP沙盘实训。依托沙盘教具,进行管理角色的真实扮演,促使学生从比较高的视角审视企业管理,体验企业经营,了解企业运作的基本规律,企业的组织设置、管理体系,深入理解企业业务处理流程,强化战略决策管理、市场竞争、危机意识,并将分散的各功能模块联系起来。

3) ERP综合实训

有了ERP专业模块实训的知识基础,ERP管理沙盘实训的综合意识,利用企业的仿真数据和角色分配就可以开展ERP综合实训了。ERP综合实训应包括ERP原理与核心思想、系统功能结构和技术结构、ERP软件应用选型实施,通过模拟企业ERP运营,将生产制造、财务、供应链、人力资源集成起来,深入了解ERP的业务流程、操作流程和数据流程,并掌握系统软件的参数配置和技术架构。

4) ERP软件开发实训

在ERP综合实训的基础上,针对部分专业(如信息管理)的应用特点和需求,开展ERP软件开发实训课程。通过软件开发实训,使学生在巩固了软件开发应用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基础上,熟悉ERP U8-UAP平台二次开发的基本工具,能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具备ERP二次开发的分析、设计能力和开发、维护能力。

通过以上几个步骤ERP实训课程的推进、实训技能的不断深入和提高,可以构建一个完整的ERP实训课程体系,满足企业对ERP应用型人才的各级需求。

3 ERP实训课程教学模式实践思路

基于以上ERP实训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采用灵活多样、结合情景、角色扮演、仿真应用等的模式开展ERP实训课程,能取到良好的实践效果

1) 自主学习,专题讨论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通过教师讨论专题的确定,由学生结合教材、实训手册、软件应用自主学习相关的领域知识,并通过ERP综合实训和指导深入理解和掌握。在学习中,提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梳理问题,自主解决。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积极思考,解决问题。

2) 分组实训,角色扮演

在ERP实训前期的教学中,学生需要根据不同的课程体验不同的角色,进行不同业务模块的操作和练习。实训后期阶段,需要由多个学生组成小组,在模拟的市场环境下,充当企业的不同角色,分工合作,开展企业的运营,小组之间通过ERP平台进行竞争对抗,并由教师提供管理咨询,市场监督。

3) 专业互补、资源共享

在实践教学中,应实现实训课程校内开放,实行跨专业教学资源共享。通过ERP实训平台,实现跨专业,多课程如生产与运作管理、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学生与教师资源共享,使学生更好的认识到专业知识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各专业的集成化应用。

4) 完善资料、模拟流程

实训课程需要完善各项基本资料,并实时记录跟踪,从而为后续的实训课程提供参考,也为学生进行ERP实训搭建一个真实的情景。相应的资料包括,模拟企业背景,企业基础数据,软件配置参数,业务流程处理要求,实训操作指导等,并要求这些资料具备完整性、合理性、正确性、一致性。

5) 校企合作、不断提高

ERP实训课程要不断地完善和提高,需要学院和企业多方合作,共建实训基地,聘请企业ERP人员作为ERP指导教师,参与实训指导,使ERP实训课程可以向真实的企业延伸,学生能得到全方位的训练,更加适应企业的需求。

4 小结

综上所述,ERP实训课程在培养企业ERP应用型人才方面举足轻重,应整合学院资源,探索出一套适合学院学生实际情况的ERP实训体系和教学模式,更好的满足企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周玉清,刘伯莹,.ERP与企业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王其中,应连军.ERP沙盘实训课程的教学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篇(2)

在此背景下,课程组进行了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高职模具综合实训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力图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课程内容教学中,建立更为合理的教学模式,从而实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2]。

2课程改革的目标

模具综合实训课程涵盖知识、技能和实践的综合型实践课程,其涵盖了模具专业学生两个主要方向注塑模具设计及制造和冷冲模具设计及制造的实践课程。在课程改革的研究中将工匠精神培育与实践知识点相融合,有利于实现专业知识技能、岗位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育人目标,具体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的目标如下:(1)结合模具企业岗位需求、高职模具专业特点以及模具综合实训课程课程内容,按照企业实际生产过程,选取企业实际典型塑件,完成塑件工艺分析、模具结构的设计及模具主要零件制造3个方面的课程实践,同时将工匠精神培育和实训课程深入融合,积极探索工匠精神培育的实施路径。(2)开发适用于工匠精神培育的《模具综合实训》课程标准、项目化教学设计方案以及课程评价考核内容。(3)通过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课程改革的实践,促进《模具综合实训》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3课程改革的实施路径

3.1工匠精神培育融入课程路径

模具综合实训课程按照企业生产流程,选取企业实际塑件作为载体,采用项目教学法。选取注塑模具设计及制造部分为例,实践内容分为塑件工艺分析、注塑模具结构设计和注塑模具主要零件制造三大模块。具体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元素如下:(1)工艺分析环节融入元素。模具工艺艺分析部分包含有塑件材料的分析、塑件结构的分析以及成型工艺的分析,针对这个部分课程培养目标,融入的工匠培育元素为严谨细致的职业态度、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以及团队协作的精神。(2)模具结构设计环节融入元素。模具结构设计部分是模具设计的重点,需要完成模具成型零件的结构设计、推出机构的设计、侧向抽芯机构的设计、温控系统的设计以及其他结构的设计,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很高,针对这个部分课程培养目标,融入的工匠培育元素为精益求精探索钻研的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以及敬业专注的职业态度等。(3)模具制造环节融入元素。模具制造部分需要学生完成模具主要零件加工的工艺编制之后完成零件的加工,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质量意识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针对这个部分课程培养目标,融入的工匠培育元素为牢固的规范意识、牢固的质量意识、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以及团队协作的精神。依据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工匠精神培育目标,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实现课程内容和工匠精神培育的融合。表1为节选项目任务与工匠精神培育目标的对照表[3]。

3.2课程实施过程

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采用任务驱动法、小组讨论法以及直观演示法等教学方法,以完成典型零件模具设计及制造项目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将课程整体设计分为课前认知、课堂学做和课后拓展3个环节。(1)课前认知。课前教师通过课程平台下发预习任务,学生完成先导教学内容的自学并完成相关测试,同时预习任务还涵盖大国工匠相关视频,通过视频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职业自豪感,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内动力的目的。(2)课堂学做。教师讲解设计理论、步骤和规范后,学生按照分组完成项目任务,通过小组协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注重培养学生敬业、精益、专注及创新的工匠精神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同时邀请企业导师现场指导,促进校企协同育人,助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规范和职业素养。(3)课后拓展。课后拓展任务选取企业真实的模具设计及制造案例,要求学生完成中等复杂难度的项目任务,进一步培养学生敬业、精益、专注及创新的工匠精神,同时也更进一步强化模具设计及制造专业学生的质量意识与规范意识。

4课程评价

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模具综合实训课程教学评价围绕课程培养目标,评价指标涵盖了课前预习、课中学做、课后扩展的全过程,包括了授课教师、企业导师、学生互评等多元评价环节,利用课程平台的强大数据分析能力,构建“全程、多元、及时、精准”的评价体系,重视学生实践技能、工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4]。

5结语

篇(3)

关键词:检测技术;创造力人才;实训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077-02

一、引言

《检测技术》实训课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课程内容的重要补充和延伸。近几十年来,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相应技术领域的渗透与应用,检测工具不断升级换代,检测手段层出不穷,因此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在传统《检测技术》实训教学中原有的课程体系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检测技术教学要求,一些不足也逐渐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多年来教学内容主要以老师机械地讲解、指导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学理念亟待提高;(2)对机械类和非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没有根据其学科特点进行区分和细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单一,课程定位需要重新规划;(3)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实验简单,缺乏创新;(4)考试评估手段单一,不能满足对学生操作能力进行全面考核的要求。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积极发掘传统,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对《检测技术》实训课程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考试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以适应研究型本科院校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教学理念的探索

《检测技术》实训教学应该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树立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学生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和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以知识传授为先导,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个性教育为基础,以创新意识为目标。

三、教学内容的改革

《检测技术》实训课程是以完成素质教育和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是以我校所有专业本科学生为教学对象的实践性课程。由于教学内容多,各种检测方法、检测仪器及检测量具相对独立,而且教学对象经常来自不同专业,机电类专业和非机电类专业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也不尽相同,所以需要教师根据各专业的类型、特点及教学目标来合理地设计课程体系结构,组织教学内容,将教学知识点按照教学项目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实验模块,按照专业需求合理设置,使课程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和特色,又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实用性。

(一)实训教材选择和编写应遵循“理论够用,注重实用”的原则

实训教材是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重要工具,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以及是否能够满足教学要求,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根据研究型大学工程训练教学理念和课程定位,应降低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训教材的选择和编写应遵循“理论够用,注重实用”的原则,力求理论适度、应用多、内容新,注重应用实例的介绍,同时尽量反映检测技术领域的新技术、新动向。

(二)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检测技术的发展迅速,主要体现在:一是由新检测仪器和新设备带来的检测方法的多样化;二是检测系统的微机化、集成化和智能化带来检测精度和检测效率的提高。因此,《检测技术》实训课程应及时修改教学大纲,重新安排教学内容,压缩传统教学方法的训练内容和时间,及时补充、更新检测原理和检测方法,加强新检测仪器和新设备的应用,将各模块、各训练项目和内容有机地结合,并介绍现代检测技术的新内容和新技术,以拓展学生眼界,开拓学生思路。

四、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学模式改革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项目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创新意识、组织管理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对机电类专业的学生,在上课开始之前,教师应该审核学生根据本次实训内容设计的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并评估其方案合理与否。在实训组织和实训指导方法上,在教师指导下将学生化整为零,以2人为一个实训小组的合作形式来组织实训。根据每次实训内容的安排,教师只介绍实训目的,实训过程中将使用的检测仪器,检测量具及其使用方法,由学生自己根据实训内容设计实训方案和实训步骤,并独立完成整个实验。教师在实训过程中随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并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评判。如果误差较大,则帮助学生分析误差原因,直到学生取得满意的实验结果。

学生在下课前应递交完整的工程训练报告和检测报告。工程训练报告包括填空题和判断题,重点是考察学生对理论和知识点的掌握。检测报告内容包括:检测目的、检测仪器和量具、检测方案及检测理论依据、检测步骤、检测结果、结论与分析,以及对思考题的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工程训练报告和检测报告完成情况进行评分。

(二)教学手段的改革

应采用先进的教育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学,增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信息量。《检测技术》实训课程可以采用多媒体方式授课,作为学生辅助学习的手段。如将抽象的检测概念和检测原理以形象生动的动画、图形等形式展示出来,能够更为通俗易懂,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学生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络进行课前预习,例如开设网络预习课,学生们可以提前在网上获取实训内容和实训要求,在课前进行设计实训方案和实训步骤,老师可以进行网络指导和答疑,突破了时空限制的全新教学环境,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方法的改革

五环节教学法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一直受到许多研究者和教师的关注,通过多年教学探索和实践,我们在检测技术训练课中针对非机电类专业的学生的教学要求,引入五环节教学法。五环节教学法是以掌握某种具体知识或某项操作技能作为主要的教学目的,它由定向自学、立体讨论、示范讲析、检测巩固和归纳总结五个教学环节组成。各个环节既相辅相成,又环环相扣。

(一)导学

教师首先要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挂图、实物或模型向学生阐明检测技术的目的和意义,讲解涉及的专业术语和概念,即学生在本次教学活动中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引起学习动机。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训练室检测量具配置情况设计具体的预习题,供学生自学使用。

(二)立体讨论

立体讨论是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就某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讨论和研究,并且在教师引导下构建一种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活动形式。其任务是通过学生自学将所学内容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升华到理解阶段。

(三)示范讲析

本环节在学生对本节教学内容充分了解和自学的基础上,老师根据教学计划内容进行示范讲解,并从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等三个方面来展开,其宗旨是讲疑难、讲规律、讲方法。

(四)检测巩固

同学们根据老师的示范讲析,亲自动手进行操作,按步骤完成测量并将被测件的相关信息及测量结果填入检测报告单中,并检验零件的测量误差是否合格。老师根据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检查本节教学的教学效果。

(五)归纳总结

总结本节实训教学重点和难点。

六、考试体系改革

新的考试体系改变了以往以一次考试成绩作为确定最终成绩的评价方式,取消理论考试,探索多要素、多形式、多途径的评价模式,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与激励,将过程评价(过程评价包括出勤率、是否穿工作服、迟到早退、课堂纪律、实验操作是否规范等)纳入到考试体系范围。《检测技术》实训课程最后将过程评价(占总成绩中20%)、检测报告(占总成绩中40%)、工程训练报告(占总成绩中30%)等按比例综合叠加的办法确定最终成绩。

考试体系的改革能够综合评估一个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宽松的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研究型学习。

七、结论

《检测技术》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有利于学生发挥创新性思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工程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检测技术在不断地发展,也不断地对我们的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所以今后我们仍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适应时代变革的需要,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何文广,李伟,齐建家,国绍文.检测技术实践教学改革方法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1,30(8).

[2]左淑红.《工程测量学》教学改革探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3,(3).

[3]张琳,袁新娣.《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6).

[4]佟雪松,王显丰.五环节教学法在钳工技能训练课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

篇(4)

关键词 仓储与配送 实训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学校在《仓储与配送》课程的教学加大了实训的力度,专门开设了实训课程,时间连续两周的课程,课时到达40课时以上,充分体现了学校对实训课程的重视,同时意味着实训课程的重要性。通过开展实训课,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以老师为中心,进行的“填鸭式”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方式,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创新能力及动手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本文主要从实训目标设计、实训项目准备、实训组织实施、实训评价和考核及实训总结与反思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1仓储配送实训类课程对应的就业岗位分析

物流类课程所对应的毕业生,毕业后,通常是在企业基层任基础岗位。这些岗位的工作内容涉及面比较广,比如运输、仓储和配送、分拣等多项业务。此后,依据个人能力、自身优势和工作经验,可逐步晋升到仓管员操作组长部门主管/项目经理等职位。

2物流工作岗位能力需求分析

现代物流行业是一个层次较清晰的系统,整个运行过程会涉及诸多业务流程,而不同的岗位对人员的能力有不同的要求。执行层的物流人员,主要是负责物流操作中的环节,需要掌握相关的出库、入库、配送等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管理层的物流人员,则需要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去制定一个较科学的物流计划,对物流作业的整体流程加以控制。

3仓储配送实训课程教学设计

项目一:物动量ABC 分类为例进行项目教学。

3.1项目任务

某配送中心每周对所有货物进行相关的出库量统计,出库作业周报6份(物动量统计),将配送中心的货物根据出库量进行分类,主要分清重要物资、一般物资和次要物资,从而有区别地确定货位的存储。

3.2学习目标

理论目标:ABC 分类的基本原理的关键核心问题;

技能目标:会根据货物信息量进行ABC分类并确定类别进行储位规划;

职业目标:对近期物动量进行统计加强对货物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3.3相关知识学习

物动量基本原理。物动量 ABC 分类的原理是:“重要的少数,次要的多数”。以货物累计周转量为衡量标准,划清货物的主次顺序,为货物上架存储安排奠定理论基础。

表1:储配作业优化设计内容

表2:仓储与配送管理项目教学及任务

步骤:①对6周出库作业周报的货物进行合计按降序排序;②计算货物出库量的百分比,并进行累计周转量的百分比;③分类(货物累计周转量百分比在0-70%划分为A类;累计周转百分比在70%-90%划分为B类;其余的10%划分为C类)。

3.4项目实施

将学生分成小组并确定成员分工及合作形式。

物动量核心先汇总降序再进行累计百分比:(1)统计每种货物总的周转量进行降序;(2)计算货物的累计周转量的百分比;(3)制作ABC分类表;(4)绘制物动量ABC分类图;(5)根据入库货物制作入库货物ABC分类表。

根据情景进行物动量ABC分析:(1)在对货品进行储位分配时需要对各种货品的物动量进行判断,累计周转率在70%以下的货物定为A类货物,把累计周转率在70%-90%的货物定为B类货物,把累计周转率在90%以上的货定为C 类货物。(2)入库货物ABC分类,根据货物ABC分类结果,将此次入库单中货物再分类 (依据情景任务提供入库任务单),将分类结果标注。

3.5教学拓展与延伸

为了让学生能更清楚掌握并理解物动量ABC分类,应进行任务拓展练习,虚拟情景20种以上货物出库量,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对每一种货物总的出库量进行统计降序,再计算累计周转量并划分类别。

3.6检查与评价

先由小组互评,再由老师检查评析,师生共同对每一小组的学习过程和实训练习进行评价,找出问题的原因,加以改正杜绝错误的发生。

篇(5)

【文章摘要】

文章通过对高职会计综合实训的深入调研分析,在选取学生样本进行实验的基础上,归纳出改革设想:通过改革实训内容,体现企业实际工作的要求;通过分岗位业务操作并进行轮岗实训,体现现场工作环境的特点;通过按行业开展循环会计实训活动,体现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需要,等,以期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综合模拟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带来新的突破。

【关键词】

高职;会计;综合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和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账务处理能力要求愈来愈高。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会计人才的重任,尽管目前会计专业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比较全面,但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差。因此,如何提高会计综合实训课程教学效果,采用与实际工作最接近的会计综合实训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会计综合实训是将企业某一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经过教师的设计与加工,形成系统完整的原始资料,由学生模拟充当企业不同会计岗位工作人员,按照会计实务处理的流程规范进行仿真操作演练,并利用会计实务完成的会计资料信息进行财务管理决策和审计实务模拟操作等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会计综合实训的资料,目前多数采用企业某一特定月份完整的会计资料,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产品生产工艺流程、成本计算方法、各账户的期初余额、原始经济业务、财务分析指标、相关财务制度和政策规定等。采用这种方法能基本反映企业某一连续时期的全部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流程,使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培养实训者综合运用会计专业知识的能力的教学目的。

1 当下高职会计综合实训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多数实训为单项实训,且实训内容单一

单项实训是以理论教材的章节为实训单位,按理论教学进度分别组织实训。内容主要涉及原始凭证的审核与填制、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会计账簿的设置和登记、财务报表的编制和报送、财务软件的操作和运用、会计档案的装订保管等单项练习。这种实训方式的优点是能够紧密联系相应章节,对相关理论知识如何在实践操作中运用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边做边学,边学边做,且能在学习中加深印象。但其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实训内容被人为分割成若干版块,不利于系统、全面地掌握整个会计工作的处理程序;而且实训内容大都是单一的制造企业经济业务,很少涉及其他行业经济业务,比如商业企业、金融企业、服务企业等;实训过程没有体现实际工作中凭证流转程序,学生实训后仍然不知道在实际工作中该如何与其他企业办理资金结算、票据交接、纳税申报等手续。

1.2 没有分设相关的会计岗位

会计综合实训原本是要还原会计实际操作的过程,但由于课时延续较长、消耗材料多等种种原因,多数实训都是混设岗位,即每一位实习学生各自单独完成(或者两个学生为一组共同完成)全部会计综合实训内容。这种方式的缺点是不能使学生感受到实际工作中会计机构各岗位的业务分工和内部牵制制度,以及会计凭证在各岗位之间的传递过程。不但如此,有时连最简单的出纳、会计等的岗位职责也没有在综合性的实训中反映出来。

1.3 业务流程设计存在局限性

绝大多数的会计综合实训仅局限于一个单位的内部会计处理过程,而没有将一项经济业务在整个流转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所有单位的会计处理流程均展示出来。实际上,经济业务流转过程中会涉及很多外部单位,如果仅以采购单位为实训主体则会让学生在实训中只做一种行业企业类型的会计实训,而对其它单位的会计业务处理流程不熟悉,或者对外部单位之间的业务联系不清楚、不了解。

2 会计综合实训教学设计的新思路

2.1 在会计工作过程要素的总体框架内设计实训课程

目前,“三无”实训被认为是一种切实可行而又行之有效的实训模式。所谓“三无”实训,即是在实训过程中,无凭证流转处理程序、无会计岗位轮换、无行业账务处理特殊性区分,设计了包括制造企业、物流企业、商业企业、金融企业和其他服务业在内的不同行业相互关联的交易业务,并按照工作任务(会计凭证填制与审核、会计账簿设置与登记、会计报表编制与报送、会计档案的归集与保管)、工作岗位(出纳、记账、会计主管等)和工作领域(不同行业)三个工作要素(包括职业基础知识、职业操作技能和职业操守素养等要素),按照工作要素与学习要素相对应原则,将学习要素(知识、能力、素质)转化为工作要素,从而促进了将自然逻辑与认知逻辑的有机结合。

2.2 创建的动态的、多维的会计综合实训模式

一是交易关联。就是将不同行业企业的会计工作任务进行分解,每个交易区域内各行业之间按一定的流程进行交易关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实训。

二是岗位轮换。每个企业内部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出纳岗、记账岗、会计主管岗和其他会计岗等主要岗位,并按设计的虚拟环境,每个学生在每轮交易关联实训中可依次扮演出纳、记账、会计主管、其他会计等不同的岗位角色,并同时完成所扮演会计岗位角色的相关工作任务。

三是行业循环。每个交易区域中每组学生在完成一个行业企业的全部虚拟经济业务处理后进入另一个行业企业,即进行行业循环会计综合实训。如:某组学生完成制造企业经济业务处理后进入物流企业进行账务处理,在物流企业中同样分别担任不同会计岗位的角色并进行岗位轮换实训,完成物流企业账务处理后再进入商业企业进行账务处理,依次类推,以达到“交易关联、岗位轮换、行业循环”的实训目的。

总之,在上述以“交易关联、岗位轮换、行业循环”为主要内容的会计综合实训课程中,每个学生都能依次进行不同行业企业的账务处理,并且承担不同行业企业的不同会计岗位角色,通过参与仿真的业务交易,模拟仿真的票据流转和货币收付,使学生体会到这种实训方法的乐趣,增强综合实训的效果,实现实训课程要求的循环化、系统化的目的。132

财会研究

篇(6)

1 数控加工实训课程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1 实训内容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

当今,许多职业学校的实训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内容过于单调,与社会生产和企业实际需求脱节,所以学生感觉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

1.2 师资力量不足,知识更新较慢

许多学校的教师结构不合理,理论型教师居多,实践型教师较少。数控加工实训课程场地大,老师少,学生多且分散,不易管理。并且大多数教师原来掌握的仅是教学层面的知识、技能,对行业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技能的了解还有所欠缺,导致了教学的片面性。

1.3 学生素质下降,且存在个体差异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学生数量的增加,但学生的素质也在不断下降,尤其是个别学生的差异越来越大。如果按照同样的教学进度,肯定不能做到两端兼顾,必然会导致优秀的学生越优秀,差学生的差距亦越大,教学目标也是难以实现的。

1.4 教学手段传统化,缺乏创新

许多学校的实训课还保持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两个实习老师一组,指导大约40人一个行政班的同学训练,对每一个课题先由老师示范操作,学生再以分组形式练习,上课时教师来回奔波指导监督学生。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方法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缺乏学习积极性,且学生是否严格遵循安全操作规程,以及对未来安全事故的不可预见性,都会给实训指导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

2 “教―学―赛―训”一体化技能教学法和“项目―导生制”教学法的应用

2.1 “教―学―赛―训”一体化技能教学法的意义

“教―学―赛―训”一体化技能教学法是教学方法的另一种体现,是教学与竞赛的结合,是教学内容与专业技能的结合。以技能竞赛形式教学,通过若干次的竞赛、加以不断练习,最终达到以赛促学的教学目标。有竞争才有进步,有压力才有动力。竞赛可以使人的感官更加敏锐、思维更加活跃、记忆更能增强。在技能实训教学环节中加入竞赛活动,即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也能够提高技能实训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2.2 “项目―导生制”的意义

项目教学法是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新型教学法,教师将学习任务,教学问题以项目形式交于学生完成,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以自身现有的知识与技能为基础,自发性地收集相关材料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小组方式进行学习,由学生自己共同制定计划,共同参与,分工合作。项目的实施,方案的策划,内容的设计,工作的分配,都将由学生自己负责,最后总结整理并反馈给教师。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可以更切身的理解课程内容,把握课程重点、难点,强化自身技能,体会自主学习的艰辛和乐趣,培养个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团队意识。学生教学生是导生制最基本的特点,即由教师选择一些优秀的学生充当“导生”,作为教师与众多学生之间的枢纽,教师先向这些“导生”讲授项目内容,“导生”再将其转教给自己组里面的每个成员,实现每组都有“老师”的有效教学。

2.3 “教―学―赛―训”一体化教学法和“项目―导生制”教学法的实施

“教―学―赛―训”一体化教学法是通过“赛-训”的形式来展开的一体化教学方式,以此来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并将这些知识通过实践灵活运用。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之间,班级之间的竞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实教学内容,让同学们始终保持对学习的渴望。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为主线的方式来推进技能传输,使学生技能不断形成和学习效率的不断提高。具体实施流程如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与所学技能目标要一致,这样学生就业以后便能很快适应所在岗位,所学所用都能很快地发挥到最大化。竞赛教学法的适当融入,能有效地在竞争氛围中培养学生的求知欲,竞赛项目教学应满足的条件:竞赛内容应与教学内容贯通合一;要与实际生产息息相关,做到竞赛作品与企业产品相呼应;亦要考虑到学时是否一致,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竞赛与教学的统一。

(2)新颖的组织教学与竞赛相结合。①教学组织的形式要符合学生技能要求。专业技能的掌握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总结,才能使学生对专业技能更加的了然于心,而这种看似索然无味的训练最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抵触的消极情绪,这就更加迫切地需要一种符合学生技能训练的教学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组织开展学生之间,组别之间、班级之间的竞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已达到教学目的。②竞赛活动的开展,激励机制的建立。在学科竞赛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将其创新通过竞赛体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组织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并将每一次竞赛的结果作为综合评定和高级赛事选拔相关选手的重要依据。建立形成一套激励机制,学生在竞赛过程中,通过团队合作,增强团队意识,最大化地实现竞赛效益。③新颖的组织教学。教学的组织方式采用“项目―导生制”,此方式可以对教学起到推动作用。“导生”来源于学生,每组都有一名“导生”来代替指导教师完成项目所需教学指导。通过项目引导、竞赛活动,任务驱动,能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技能竞赛,而不仅仅是参加竞赛的几位“精英”,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达到在平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目的。

(3)综合评价。技能教学评价就是对参赛成员在规定时间内对他们掌握的技能进行考核并打分,最终的成绩由两部分组成:①对比赛过程中学生的安全操作,操作时间、文明生产等实际情况进行如实打分。得出的成绩为M。②在比赛结束后老师与导生共同对参赛人员所做的产品进行全面测量评分。得出的成绩为N。最后,将成绩M乘以40%,成绩N乘以60%。两部分成绩相加得出参赛人员的总成绩Z。然后对所有参赛人员的总成绩Z进行核对并排名,确认无误后公布成绩,以发挥竞赛的及时效应。

篇(7)

关键词:电子商务,实训课程,任务驱动

我国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了规范化、抓质量的阶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符合企业用工标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成为当前中职学校的第一任务。

1研究背景

珲春市职业高中从2015年开始大力开展教学改革工作,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积极推广教学改革,电子商务专业响应学校的号召,开始探索适合实训类课程的教学模式。2018年初步形成“基于ARCS学习动机模型的五环节”教学模式,此模式虽然有效提高了学生课堂活动参与度,实现了“以学为主”的教改目标,但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方法方面的改革仍是未能跟上企业工作岗位需求,课堂教学质量未能达到企业用工标准。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结合企业实际岗位需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相应教学任务,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并实施教学活动,有利于学习内容和职业标准的无缝对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2教学实践

研究团队按照“学习+运用+改造”的研究思路,以典型的教学课例为载体,以课堂观察为方法,通过模式建构阶段(学模):模式实践阶段(研模):模式定型阶段(固模)三个阶段开展建模实践研究。(1)学模。在学模阶段,通过分析和归纳文献资料,提升理论基础,再对学校电商专业实训类课程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后,初步拟定教学模式,并学习相关理论基础、教学流程。(2)研模。开展实践研究,通过多轮研究课,重点研究了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操作要领,结合课堂观察结果,不断完善教学模式。(3)固模。通过不断进行诊改实践,完善教学模式,确定了适用范围,完成研究报告。

3教学成果

模式特点。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指通过对接企业岗位需求重构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任务,将企业工作过程和教学过程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工作情境(模拟情境)中完成教学任务和评价活动,以此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并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模式的关键要素有教学任务工作化、学习过程职场化,学习评价标准化。教学任务工作化是指课堂教学任务需从企业需求出发设计。学习过程职场化是指以企业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开展学习活动。学习评价标准化是指根据企业工作岗位要求提炼出评价标准,运用标准对于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使学生在企业工作中可以直接运用最终的学习成果。模式操作方法。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始终以工作任务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结合工作过程的“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六步骤,将基本教学环节划分为:“创设情境,提出任务”“分析任务,突出重点”“完成任务,突破难点”“展示任务,总结反馈”四个环节。其中,第二个环节包括“决策”和“计划”,最后环节融入“检查”和“评价”过程。具体操作方法和要点如下。(1)创设情境,提出任务。①创设情境。教师结合职业环境,创设带有相关问题或悬念的情境,只有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和专业性的情境才能有效唤醒学生的直觉、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帮助学生带着好奇心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②提出任务。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提出工作化的教学任务,便于学生提前认识职场工作要求,有利于学生自然养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教学任务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在了解工作岗位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经验设计任务;二是要充分贴近学生未来工作环境和生活;三是要有针对性,围绕问题设计不同类型、不同难易度的任务;四是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及时了解学生的关注点,设计任务时增加趣味性;五是要有可操作性,能够在规定的条件下完成任务;六是要具有拓展性,通过拓展任务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创新意识等职业素养。(2)分析任务,突出重点。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任务分析、自主制定任务实施计划。教师应把任务要求明确传达给每一位学生,还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分析其具体步骤或实训思路。必要时,借助多媒体广播软件、微课视频、学习任务单等不同工具手段解决重点问题。(3)完成任务,突破难点。学生根据任务分析结果独立或小组协作实施任务,教师及时关注学生的任务实施过程,在必要时及时给予帮助、提供学习资源或引导学生完成任务。需要注意的是,为满足全体学生学习需求,应设置不同层次、多样化的任务,提供的学习资源也应不同,通过设置分层任务,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就感。同时,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实践,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4)展示任务,总结反馈。学生通过展示成果、对成果进行自评和互评,有效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教师则根据任务完成情况评价反馈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此环节提倡多元评价,但评价一定要有相应的标准,教师根据企业工作要求设计出不同的评价量表,引导学生进行标准化的自评和互评。同时,教师还应多方鼓励学生积极展示自己完成的任务、交流学习心得、评价作品,并及时进行公证、合理的反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信和满足感,达到当堂达标的目的。

4教学评估

模式的实践效果。(1)落实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自主学习任务的参与比例和学习秩序明显提高,独立学习、交流协作和讨论的频次、时间增加,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结合工作过程设计的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帮助学生更加贴近企业,有效加深对工作内容和行业的理解,有利于养成符合岗位需求的职业能力。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工作过程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实践反思。在模式的实践中发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仍需转变。虽然多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都有所提升,但是长时间习惯的被动学习的观念还未能完全转变,需要教师继续在实践中帮助学生转化。后续将深入研究如何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评价、教学策略的进一步优化,进而有效引导学生提升学习能力、改变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养。

5结语

我国职业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此,珲春市职业高中在电商专业实训类课程教学中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本文从模式特点、操作方法要点、实践效果和反思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参考文献

[1],石伟平.中国职业教育类型化改革的政策理想与行动路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内容分析与实施展望[J].高校教育管理,2020,14(01):106-114.

[2]姜大源.跨界、整合和重构: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三大特征——学习《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体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07):9-12.

[3]赵志群,海尔伯特•罗什.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4]姜大源.职业教育要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5]赵志群,海尔伯特•罗什.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M].背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6]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黄晓翔.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电子商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20.

[8]杨维东,贾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理论导刊,2011(05):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