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7 10:06:5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教育技术装备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显然,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原有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必须实行改革,人才素质必须更加优化。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唤、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必须充分认识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即使运用了最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也并不一定意味着教育就现代化了,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最根本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
这反映出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仍然很深,人们(尤其是教育部门的教师与领导)还没有从实质上理解素质教育或接受素质教育。显然,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完全是认知的主体,学习强调的不再是对知识的记忆,而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信息能力。
因此,lnternet网巨大的信息量,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以及它们所共同具备的友好的人机交互能力,为创建这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最好的技术上的支持。
在我国,对于那些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还不够完备的广大学校和地区来说,实现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模式尚有困难;而且,建构主义特别强调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忽视了接受学习,根据奥苏贝尔的理论,发现学习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获得的只是初级概念,因此,并非适合于所有课程的学习,而接受学习仍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点:接受学习不同于机械学习,它同样可以实现意义学习,学习结果到底是意义的还是机械的,这要取决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我国教育技术专家也提出了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双主”教学模式强调对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强调学习的目的是实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即实现意义学习。显然,“双主”教学模式更适合我国国情,有助于实现我国的素质教育。
因此,教学中必须增加培养学生对信息获取、检索、分析、处理能力的内容,信息能力也要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可见,合作学习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我们已跨迸21世纪的门槛,我们的社会即将跨入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加快,新领域不断增多,学科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计算机的普及和Internet网的崛起大大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方式。显然,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原有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必须实行改革,人才素质必须更加优化。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唤、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教育改革必须以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先导
简单说,教育改革就是要使教育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完成由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向以直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及由培养经验型人才向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转变。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既是一种教育观念,又是一种教育模式,其实二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为教育模式实质上就是具有实际操作功能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主要有四大功能:(1)对特定集团的教育主张、教育秩序、教育行为加以正当化、普遍化、社会化;(2)使与自己集团对立的教育观念解体;(3)使教育诸要素在统一的整体中各尽其能;(4)赋予教育者以使命感。教育观念具有一般导向功能,在教育、教学中占据指导者地位。素质教育观是与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根本对立的。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是在社会“升学热”中自发行成的,这种教育观念只见考分不见人,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一切以考试作为指挥捧,引导学生“死扣书本、死记硬背、死追分数”相反,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它重视素质,需要培养什么样的素质就教什么,怎样教有利于提高人才素质就怎么教,一切以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为依据,重视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应用,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
在未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取代传统的黑板和粉笔是大势所趋。但是必须充分认识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即使运用了最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也并不一定意味着教育就现代化了,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最根本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
很普遍的一个现象是:在很多学校中,现代教育技术的硬件建设已相当完备,计算机已成为基础课程,但计算机操作方面的考核,仍然用笔答试卷进行,仍以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操作能力。这反映出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仍然很深,人们(尤其是教育部门的教师与领导)还没有从实质上理解素质教育或接受素质教育。也就是说,人们的观念不能更新,物质条件再优越,教学方法再先进,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素质教育方面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人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教育的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当前,知识经济的大潮汹涌而来,新的世纪强烈地呼唤创造型的人才,因此,在全民范围内(尤其在教育部门内部)普及素质教育观念,使素质教育深入民心,是加速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
二、素质教育要求建构新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中的结构形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排斥一切课外活动,忽视劳动职业训练;以传授课本知识为惟一目的,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然要为社会所淘汰。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为学习过程创建必要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实现意义学习(即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而不是机械记忆)。显然,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完全是认知的主体,学习强调的不再是对知识的记忆,而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信息能力。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强调“情境创设”协商会话”、“信息资源提供”。因此,lnternet网巨大的信息量,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以及它们所共同具备的友好的人机交互能力,为创建这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最好的技术上的支持。
在我国,对于那些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还不够完备的广大学校和地区来说,实现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模式尚有困难;而且,建构主义特别强调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忽视了接受学习,根据奥苏贝尔的理论,发现学习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获得的只是初级概念,因此,并非适合于所有课程的学习,而接受学习仍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点:接受学习不同于机械学习,它同样可以实现意义学习,学习结果到底是意义的还是机械的,这要取决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我国教育技术专家也提出了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的揉合与优势互补,它基本保留“传递一接受”的教学过程,以接受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教师有时处于中心地位,但更多时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双主”教学模式强调对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强调学习的目的是实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即实现意义学习。显然,“双主”教学模式更适合我国国情,有助于实现我国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使学习者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无论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还是“双主”教学模式,都有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到底应采用哪种形式,还需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建新型教学模式
如前所述,新的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创造能力,而能力只能在掌握必要知识的基础上(,主要在实践中做”、“应用”)培养。因而教学中要增加实际练习、自由操作、社会实践等以学生亲身体验为主的学习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具有交互性的教学和学习工具,把粉笔加黑板的教学变成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而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正在发生改变,计算机文化、网络文化已逐渐成为一种基本文化,信息能力也日益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因此,教学中必须增加培养学生对信息获取、检索、分析、处理能力的内容,信息能力也要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可见,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必须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
1.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工具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空间不再局限于黑板和讲台,借助于多媒体工具和平台,教学可以从视,听、触,多个维度展开。不仅教师的授课、指导、辅助要通过各类媒体进行,而且学生的学习和探索也要借助于各类媒体来实现。另外,各类计算机网络还构成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递信息的工具,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反馈都要在此基础上进行。
2.招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资源
素质教育重视知识与能力,不再片面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因此,在这种基于“学”的环境系统中,必然要选择与应用大量的教与学的资源。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如磁带音像教材、多媒体教学软件、校园网等,而且,Internet网本身就是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教学资源库。
3.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环境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构造各种教学环境,如多媒体综合教室、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校园网、基于Internet网的远程学习系统等。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创造和展示各种趋于现实的学习情境,把抽象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探索。
4.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合作学习
遵照局领导要求,笔者查看了各校的校内外环境、总课表、教师任课表及校本教研和培训计划、开学初学校自查情况记录等,并将调研重点放在技术装备的建、配、管、用、研、培上,通过与校领导、教师交谈和实地察看等多种形式,形成了一些总体印象。
1.领导重视,投入到位
三所学校均高度重视技术装备的基础建设,不断加大投入,提高装备水平,成效显著,基本达到省级二类标准,部分条件达到省级一类标准(见表1)。
2.思路明确,管理规范
三所学校都充分认识到技术装备对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助推作用,再先进、再完备的装备,没有良好的管理和规范的制度,也只能是一种摆设。三所小学均为小班化学校,校领导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具有小班化特色的管理规范。他们引导教师进一步规范仪器、设备、器材的登记入库、使用借用、损坏赔偿等操作流程,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装备的作用。从近年来部分专用室获得的省、市级专项认证情况,可以看出各校在技术装备管理上下足了工夫(见表2)。
3.聚焦课堂,重点突出
三所学校都敏锐地意识到,课堂是关键,是技术装备建、配、管、用服务的主阵地,主阵地上师生的发展,是技术装备工作的意义所在。为此,虽然是刚刚开学,各校均立足课堂教学,把校本教研、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培训等作为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要求教师多研究学生,从而增强师生的主体意识。
4.努力创新,成果显现
三所学校依托技术装备工作,在加强管理、提高服务能力与水平的同时,也在尝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如回龙桥小学结合晨诵、午读等群体性活动,充分发挥图书室的作用,借助学校周边教育资源,成立了“回龙桥小学少儿信息科学研究所”。青云巷小学建设了“古生物陈列室”,对学生进行拓展科学教育。马台街小学教师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开设了多个兴趣小组,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模”“科技发明”等活动先后在省、市、区比赛中获奖,为技术装备的应用性研究提供了鲜活的经验。
当然,在充分肯定三所学校技术装备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的同时,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到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人民群众对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必须与时俱进,高标准建设,不能仅仅满足于达到既有的“标准”,学校的“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表达和落实。
第二,学校在器材装备和实践应用等方面还有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比如,如何进一步彰显体育场地功能,如何进一步规划和利用技能创造室等主题专用教室,这些都亟须研究和解决。
第三,在教师的专项培训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不论是经费的投入还是人员的培训以及课程的开发,都需要不断加强。
上述问题提出的基本出发点是:我们不能仅仅在技术装备的配置上下工夫,不能仅仅满足于管理好,还要想办法用好,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更要创造性地发挥技术装备的作用,做出成效,做出特色。
二、管理建议:做强“硬实力”,凸显“软实力”
做强“硬实力”,凸显“软实力”,这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可以实实在在做到的行动。能不能做到,做得好与不好,首先要看我们在具体工作展开之前有什么样的决策。教育技术装备调研的初衷,就是通过调研发现问题,为学校技术装备管理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笔者着重从如何凸显“软实力”方面提几点建议。
1.立足校情,优化管理
配备与管理,始终是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基础性工程,我们这里要强调的是这种管理要牢牢站在学校情境之中。这里的学校情境,包括学校的教育哲学和办学理念,包括学校教育教学的个性化主张,以及学校里学生与教师的发展诉求。这些,都是决定一所学校的技术装备工作应该怎样做、怎样管的大方略。衡量一所学校的技术装备管理水平,不仅要依据专项配备标准,更要看其工作思路与绩效是否服务于学校的办学需求,有没有为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预留足够的空间。因此,相应的评价标准要有所调整。
2.立足教学,细化服务
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是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使命。我们的工作思路应该是,所有的教育技术装备要能够服务到每一门课程,服务到每一节课,服务到每一名学生。不是说美术专用教室只能上美术课,科学专用教室只能科学教师来用。要进一步细化所有的教育技术装备的教育功能,要制订整合性、一体化教育教学实施方案,做到物尽其用,真正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3.立足发展,强化创新
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是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终极目标。可喜的是,在这方面,三所学校已经做出了一些成绩。循着这样的思路往下想,我们可以围绕专用教室的设置开发独特的校本课程,形成课程特色;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尝试“大单元整合教学”,形成教学特色;我们可以充分依托社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lunwen. 1KEJI AN. C OM区教育资源,借助校园网、图书馆等校内信息源,构建更大范围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形成特色学习平台;我们可以针对校内小小博物馆,深度开发各种主题学习单元、活动单元,真正把这些校园场馆办成富有特色的“主题学习馆”;等等。创新发展,来源于创新思维,学校层面在这些方面可以发挥的空间非常大。
三、 同步思考:统一观念,统整思路
通过这次调研,结合自己的工作领域,笔者认为,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研究与实践要集中体现在三个关键词上,即管理、服务和创新。管理是技术装备工作的基础,即配齐、用足、用好,要科学规范;服务是为了让技术装备能够切实保障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是技术装备工作的目的;创新则是技术装备工作的目标,要充分利用现有硬件和软件资源,开创学校教育教学特色,形成办学特色,这是基层学校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三个维度。
从工作领域上看,管理、服务和创新是教育技术装备的三个方面;从工作水平上看,管理、服务和创新则是教育技 术装备的三个不同的层次。在三者的关系上,管理是服务和创新的基础,只有管理到位了,技术装备的效益才能发挥出来,才谈得上服务和创新;服务是管理的内在指向性目标,即怎样服务就应该怎样加强和提升管理,服务同时是创新的生长点,服务水平发挥得越好,就为创新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创新是基于管理和服务的工作水平上的飞跃,是科学管理和优质服务换来的“可能局面”。
从管理、服务、创新三个维度上来看三所小学的技术装备工作,可以认为:三所学校均十分重视管理,强化管理的做法扎实到位,富有成效,这是我区在这方面工作中一直提倡的,其他学校也做得不错;在服务水平上,三所学校也有明确的意识,不断提高服务和保障一线教学工作的水平;在创新这一层次上,三校虽有亮点,但还没有形成品牌特色和整体推进的工作态势,而我区有的学校在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卓有成效。
通过对三所学校的调研,笔者看到了各校在技术装备工作上所付出的努力。如果说硬件建设上的投入需要“硬实力”,学校需要依托教育行政部门才能完成,那么在日常管理上所花的工夫则完全展现了各校的“软实力”。技术装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通过配置可见的技术设施设备提升教育和教学水平,对学校来说是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这些不可见的、隐性的成分是一所学校的“软实力”,是更加重要的。因此,从强化管理,到提升服务,再到大力创新,全部的用意都是在促进一所学校“软实力”的凸显。做强“硬实力”,凸显“软实力”,应该成为下一阶段三所学校技术装备工作的思路。从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对三所学校技术装备工作的总体设计,就应该向凸显“软实力”方向倾斜,为各校提供政策和资源支撑。从学校办学层面上看,要将凸显“软实力”作为学校下一阶段技术装备工作的重点,通过课程资源开发、统整教学研究、教师培训等一系列举措,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水平。
因此,各学校在以后的技术装备工作中需要进一步科学统筹规划,明确工作思路,在管理、服务、创新三个维度上再上新台阶。这样,我们才不会只拥有“亮色”,而是绘成丰富的“底色”,形成鲜明的“特色”,甚至是叫得响的品牌。通过凸显“软实力”提升学校的技术装备工作水平,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是我们最大的愿望。
四、主要措施:注重需求,协调助力
作为技术装备工作者,我们不仅要科学合理分配利用资金,为学校装备最好的硬件,还要通过整合,使教育技术装备融入教育教学之中,使教育教学的三大要素通过装备过程实现和谐的融合,形成一个学科的高质量高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lunwen. 1KEJI AN. C OM水平建设。由学科到全面,使得技术装备的最大化运用成为学校提升“软实力”的有力增长点。要实现上述工作目标,技术装备工作者要实现自身角色的转换,努力成为“软件开发者”“资源设计者”,协调各方面力量,为凸显“软实力”,提升学校技术装备工作的水平做出自己的努力。
首先,不仅注重符合“标准”,更要注重实际“需求”。
过去,我们习惯于按照既定的“标准”来配备学校的基础设施设备和现代化装备。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如果一味地追求标准,就容易脱离实际,忽略校本需求。这里所说的学校实际,既包括学校所在区域的群众对学校办学的要求,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培养目标的具体指引,也包括学校的学生和教师的发展现状、愿景的特点等,这些都影响着学校办学的方向,当然也决定了与之相配套的教育技术装备的“需求”。然而,办学需求对技术装备工作的这样一种“重要影响”往往是被忽视的。面对看似统一的“标准”,我们在具体执行的时候,应该立足具体情境,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并且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目前我们要配备“技术装备”的时候已经充分考虑到了“需求”与配备的“针对性”,一些学校已经形成了特色化发展,配备了个性化、特色化的数字化实验室,如汉江路小学配备了再生纸创造室,丁家桥小学配备了机器人工作室,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将来这些工作会不断得到加强,形成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的技术装备“示范学校”。
在技术装备工作领域里有这样一个误区,一谈到装备,人们立刻想到各种专用教室,好像是配备得越多,就越能反映一所学校现代化建设的水平。诚然,专用教室的配备是现代教育装备工作的基础性工程,我们也一直在努力为学校配备更多有特色、有意思的专用教室。可是,如果仅仅是追求数量上的“多”,而不去考虑使用上的“优”,不仅会让学校财务不堪重负,也会造成新的闲置和浪费。例如,前面提到的技能创造室,其功能和定位究竟是怎样的?不仅要用于科学课,能不能更好地和语文、数学、英语、美术等学科课程相整合?再如,很多学校花大力气做了微型专题馆,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基地,然而,如何更好地开发其教育功能,更好地与日常教学相结合,从而创造性地将其功能发挥到最大化,这些问题都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所以,我们不仅要配备“项目”,更要注重“整合”。
其次,不仅注重技术装备,更要加强协调助力。
在实践中,人们还是习惯于将技术装备等同于“实物”—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而看不见摸不着的部分却有可能被忽略。例如,三所学校共同反映出来的体育、艺术、科学等课程专业教师培训的不足,就是“软件”不到位的表现,还有一般任课教师的“技术装备应用”专项培训也不到位。随着我区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不断推进,校园内每间教室都变成了多媒体教室,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可是,我们的培训远远没有跟上,甚至连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培训都不尽如人意,更别说创造性地运用这些设备开发课程与设计教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lunwen. 1KEJI AN. C OM学了。在这方面,我们要做的事情很多。 为了提高技术装备的应用水平,发挥其最大效益,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提供更多的培训学习机会,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各级培训,督促学校自行组织培训,同时有计划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如装备管理、实验操作技能、自制教具、多媒体应用、装备新技术应用等,让装备工作在管理上上台阶,在服务上上水平,在创新上再突破。
在“协调助力”这方面,我们不仅提供培训机会,还要在以下方面加以强化:加大使用“南京教育资产与装备管理信息系统”的力度,使每所学校全面符合要求并在工作上有所创新;组织参加市级以上的“实验操作技能比赛”和“自制教具比赛”,并先进行区级选拔赛,力争取得更好成绩;利用“鼓楼实验中心组QQ群”及时传递信息、交流工作、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组织装备工作经验总结和研讨活动,鼓励更多的同志发表优质论文;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强教科研工作,争取专题立项;等等。
一、要强化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提高设备使用效益
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建设是前提,配备是条件,管理是手段,使用是目的。教育技术装备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为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服务。发挥设备的效益是其最终目的。为此,我们在管理和使用上,以制度为保证,以“两率”为抓手,充分发挥装备的使用效益。
(一)明确管理职责,强化管理意识
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主要是对人、财、物的管理,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质量。所以管理工作是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关键,也是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中心内容,更是学校教育教学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与根本保证。
在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上,我们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既有统一的管理组织,又有各个使用和维护的管理职责,形成校长室主管,教务处主抓使用率,总务处主管完好率,教研组具体实施的管理网络,在实验室、图书馆、信息技术装备、教室区技术装备等方面都有专人负责管理。各专业室(馆)有专人管理,落实各管理岗位的工作职责,做到管理制度健全,有完备的工作规范和工作制度,并能严格执行。
(二)规范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水平
规范管理重在抓“两率”,技术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率。一是教育技术装备的购进、验收、登记、存放、维修、保养、领用、外借、调拨、损坏、报废、赔偿等手续完备清楚。原始凭证齐全,帐、卡与登记相符,仪器设备帐册较全。能做到定期盘点、检查、核对,做到帐面与实物相符、总帐与专用帐相符、柜签与实物、专用帐相符;二是各项管理制度要落实,注重过程管理,即实验室管理制度、图书馆管理制度、机房管理制度、普通教室电教设备管理制度、借用制度、赔偿制度等制度健全,做到实物有登录、使用有记载、借用有登记、损坏有赔偿、不足有补充;三是技术设备的使用说明书、保修单等科技资料的整体归档。通过一系列措施保证技术设备的完好率。在“使用率”方面,学校要求有按学期、学科的实验通知单、实验教学计划、学生分组实验登记表、上机通知单、机房使用登记表等,通过这些要求来检查教学器材的使用情况。每学期进行“两率”统计,召开总结表彰大会,兑现奖惩制度。
(三)利用计算机进行科学管理,提高管理的实效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越来越广,传统的、经验型的管理方法、管理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为此,我们开始尝试用计算机进行装备的管理,学校行政各处室实现网络管理即无纸化办公。在校园网的建设和使用上,本着“实用、够用、好用”的原则,硬件与软件并重的原则,积极建设资源库和学校管理系统,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信息员和教学资源库,每个教师都可以使用这些资源,从而使教学资源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和共享。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查找书籍、预定书籍资料。教师在实验室网站上可以查看实验课的开课情况,也可以通过网络申请实验课的开设。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交流等各个方面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发挥校园网在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作用。力求使我们的管理达到科学化、规范化,具有实效性。
(四)加强队伍管理,提高整体素质
要使教育技术装备发挥出真正效益,需要一支稳定的、有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的教师和管理人员队伍。加强这支队伍的建设,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是搞好装备工作,实施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为此学校要求各部门管理人员加强学习。同时要求他们注重业余进修,通过参加各种培训班、听专题讲座、外出参观学习等形式对他们进行培训,强化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知识培训,及时掌握新仪器的操作技能,学习先进的管理方式,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鼓励他们写经验和总结,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学校具有大专学历以上的实验、图书和计算机管理人员,并积极引进有专业特长的管理人员充实装备队伍,不断提高装备队伍整体水平。
在教育教学方面,学校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教育技术培训,充分利用现有教育技术和装备,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目前,由于每个教室都配备了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电教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已经相当普及,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二、要面对教育改革的新形势,积极开展教育技术装备应用的新探索
为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积极思考,努力探索新模式、新思路、新方法,发挥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更进一步发挥教育装备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效益。
一是切实抓好实验教学的普及和提高,使技术装备工作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上发挥重要作用。如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实验室、计算机室、劳技室在活动课时间对学生开放;购置新的仪器设备,将部分演示实验扩展为学生分组实验;对学生自主实验进行尝试和探索等。
二是让学校图书室、阅览室、计算机室、标本室在课间甚至中午对学生免费开放,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
小学教学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识字,这也是最基本的,是一切学习的开始,只有认识字才能进行阅读和写作等。那么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呢?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论文参考文献来和大家一起分享阅读。
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陈树民《汉字特殊功能与教学创新》[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5.
[2]王云峰、马长燕《语文教学基础-实践取向小学教师教育教程》[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
[3]刘济远《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
[4]刘丽霞.让小学生识字充满情趣[J].新语文学习(教师版.小学专辑),2005(04).
[5]杨自敏.低段识字教学的方法和策略[J].小学语文教学,2005(12).
[6]童伟勤,秦小华.新教材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02):28-29.
[7]谢广田.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及其方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09).
[8]苏志霞.趣味识字教学举隅[J].教学与管理,2005(03):52-53.
[9]禄冬梅.字,人生殿堂的第一张入场券[J].甘肃教育,2006(01):34.
[10]郭根福新课程背景下的识字教学改革[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0(07)
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
[2]于魁荣.写字学科的育人功能.学科教育理论研究[J].2002年第02期
[3]路克修等.现代小学识字写字教学[M].语文出版社.2002-04-01
[4]戴汝潜,赫家杰.识字教学改革一览.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
[5]张辉.低年级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07)
[6]黄嘉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探索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0.09
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黄小梅.对识字教学的几点反思[J].考试周刊,2009,(06).
[2]何凤娟.创新识字教学四法[J].西江教育论丛,2007,(02).
[3]张永强.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05).
[4]张茜.浅谈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兴趣培养[J].语文天地,2009,(01).
[5]魏长青.新课改背景下的识字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03).
[6]苏金禄.识字教学的新探索[J].小学教学参考,2009,(03).
[7]吴耀堂.浅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J].科学教育,2009,(01).
[8]林冬梅.识字教学,应回归生活本源——关于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思考[J].考试周刊,2009,(10).
高平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全市共有中小学316所,其中高中6所,职业中学1所,初中39所,小学270所,在校学生85525人,专任教师4073人。2002年,高平市被省教育厅确定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示范实验县(区),目前全市共有5所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近年来,在省市电教主管部门和高平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高平市电教馆以创建山西省“十佳”县级电教馆为载体,以推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为主线,以队伍建设为中心,以课堂模式改革为突破口,加快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进程,全方位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较好地发挥了县级电教馆在组织管理和指导本地中小学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有效配合和推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继续教育等教育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先后获得省、市级“电化教学工作先进单位”、“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先进单位”“、电子音像教材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回顾我市电教馆标准化建设进程,我们的主要做法如下。
一、多管齐下始终不渝抓好电教馆自身建设
县级电教馆是直接面向基层,直接指导当地中小学开展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业务部门。最大限度地发挥好电教馆的职能作用,对促进当地现代教育技术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电教馆自身建设方面关键是要抓好“四个到位”:
一是开发意识到位,2002年,在得知世界银行将向教育系统提供信息技术专项无息贷款的信息后,我们及时向局领导作了专题汇报,随即向市政府请示报告,积极主动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申请,将省教育厅下放晋城市的专项无息贷款500万元全部放到高平,为我市35所学校装备计算机1034台,多功能电教室2个。随后,又自筹资金446.9万元,为22所学校装备了767台计算机,18个多功能电教室,2个语音室。近1000万元的资金投入,至少使我们高平的信息技术教育装备水平提前了三年。
二是内部装备到位,2004年,我市在教育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投资80万元率先在晋城市建成了教育局局域网;2005年,投资48万元,建成考场电子监控系统130套;投资10余万元为电教馆购置了电脑5台、笔记本电脑1台、摄像机2台、数码相机2台、光盘刻录机1台、扫描仪2台、打印机2台,极大地提升了电教馆的硬件装备水平,为有效指导全市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是制度建设到位,我们制定了“高平市信息技术三年发展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并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把现代教育技术考核纳入对各乡镇教办、市直学校的年终考核体系,每年还设立10个现代教育技术专项奖励指标。这样做,不仅规范和加强了电教馆自身建设,同时从源头上强化和提升了基层学校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是素质提高到位,从2001年起,我们相继外派本馆同志50多人次赴北京、太原等地及相关院校进行培训充电。同时,我们对所有馆内人员制定了“五个一”业务考核指标,即每人帮包一所示范校,帮包一个偏远乡镇,每学期上一节专业辅导课,每学年制作一个课件,每人确定一个研究课题,进一步营造了我馆工作人员深入基层、自觉学习、主动提高、相互促进的良好氛围。
二、多方投入精心打造全市教育装备新平台
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硬件建设是前提和基础。特别是“三机一幕”进教室的电教目标实现后,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步启动中小学信息技术装备建设开始,到现在以远程教育为标志全面加快装备步伐,我们深切感受到硬件建设不能坐等坐靠,必须在机制创新上寻求突破,在主动出击上抓住先机。我们坚持“实际出发,科学规划,分步推进,注重实效,以城镇带动农村,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的工作思路,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模式:一是村校共建式。1994年前后,我们紧紧抓住高平市城东村、城南村两个小康村全面发展的契机,动员这两个村投资30万元,分别为红旗小学、城南小学配置了(30+1)台计算机,开启了高平市计算机教学的先河,在全市起到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紧接着有米山勾要、北诗吴庄、石末候庄、三甲刘家、神农沙院、永录东庄、野川杜寨、原村下马游等8所学校也采用这种模式配备了计算机网络教室。其中,红旗小学、城南小学率先进入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行列。二是世行贷款式。2002年,我们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一次性高标准装备计算机学校35所,不仅超额完成了当年的年度装备任务,而且完成了全市“十五”期间装备任务的72%,计算机装备一跃而居晋城市六县区之首。三是厂家垫付式,就是由厂家或经营商先行为学校提供计算机,然后再由学校按协议分期分批支付资金,这是企业和学校双方建立在高度信任上的一次大胆尝试,同样是在信息技术装备上的一次新的尝试。
我市先后有22所学校通过这种模式配备了计算机。尽管我们当初启动上述两种模式存在一定风险,但风险背后实实在在的成绩使我们坚信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正是因为有风险,我们走了别人不愿走的路,经过多种努力,终于走到了别人的前面,这是一条十分重要的实践经验。四是政府配置式。2005年远程教育工程启动后,全市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水平得到实质性的提高。此外,从2002年起,随着煤炭效益的好转,高平市提出了“一矿建一业”的发展思路,一些煤矿企业加大了对学校的投入力度,先后有许多企业为学校添置了信息技术装备。截止2005年底,全市用于信息技术装备的资金达到3000余万元,全市中小学计算机达到4570台,其中高中每12.6人拥有1台,初中每11.7人拥有1台,小学每32.1人拥有1台;共装备计算机网络教室124个;多功能电教室64个;建成教师备课系统9个,闭路电视教学系统3个;共有收录机1547台,投影仪1731台,电视机1050台,影碟机、录放机2226台;建成远程教育项目学校306个,其中,模式一学校35个,模式二学校239个,模式三学校32个。
三、多点结合扎实开展师资业务培训工作
推进现代教育技术,队伍建设是关键,是保障。我们坚持“选拔、培养、培训、提高”的工作思路,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方位提升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现代技术素养。一是强化专业计算机教师队伍建设。本着“重专业、重能力、严考核、严选拔”的指导原则,在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2000年至2002年,我们从非师范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中,择优选拔了30余名计算机教师,缓解了全市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紧缺的现象;2005年,高平市公开招聘了250名中小学教师,其中为高中、初中专门设置了9个计算机教师指标。与此同时,我们组织35名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参加了省级培训,还聘请厂家对全市所有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进行了两轮全员培训,对我市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实践起到了骨干和带头作用。二是狠抓信息技术全员培训,我们同高平市进修校联手,以全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信息技术能力测试为平台,对全市所有中小学教师进行了专业知识培训,使全市教师信息技术测试合格率达到90%。2005年“远教”工程设备基本到位后,为了尽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师队伍,我们从12月中旬开始,分6期对全市239所模二项目校的教师进行培训,共培训学员239名,238名教师培训合格。此外,从今年2月下旬起,以各乡镇教办、市直学校为单位,对全体教师组织开展了二级培训,教师参培率达到99%。扎实、规范、全面的专业培训,不仅培养了广大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同时也从业务内涵上提升了广大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实践能力。三是以活动强化培训质量。从2000年起,我们积极组织并参加了山西省“中小学教师教学课件制作比赛”,有47件课件荣获全省中小学教师CAI课件制作奖。城南小学教师张慧等6名教师还获得了全省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优秀教学能手称号。#p#分页标题#e#
四、多方整合集聚力量提升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十二五”以来,在各级主管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当阳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紧紧围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心工作和全市教育工作总体部署,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年到位”的思路,以“巩固成果,突出重点,逐步推进,均衡发展”为原则,全面实施“现代教育技术常规装备、农远工程‘班班通’建设、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和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建设”四大重点工程,全市中小学装备标准化水平、管理规范化水平、应用科学化水平明显提升,教育均衡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1 立足市情,确立目标,把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建设作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突破口
当阳市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农村县市,连续20年成为湖北省经济实力十强县市之一。高速发展的经济也带来了当阳教育的崛起和腾飞。1995年普及实验教学,从“十五”开始,我们按照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实施中小学“八配套、十配套”建设工程,在进行“三机一幕”常规条件装备的同时,以城区学校为重点,加强计算机装备和城区教育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但是,在以后的几年,当阳教育发展速度一直徘徊不前,究其原因,包括:一是面对信息时代、网络社会,我们的办学理念不能适应时代快速发展的要求,传统的教育思想和办学方式仍占主导地位;二是在现代化装备和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装备水平低、教学质量低、教师应用水平低的“三低”现象。
面对如此现状,我们认为,教育现代化不仅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而且也为实现我国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提供重要途径和机遇,只有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学校、引入课堂、引入教学,当阳教育发展才会有新的跨越。为此,市教育局在经过周密的分析之后,确立了“实际出发、科学规划、分步推进、注重实效、以城镇带动农村、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全面实施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发展思路,并作为全市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促进教育进步,推动经济发展。
为确保这一思路的顺利实施,首先我们根据国家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标准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要求,拟定了全市中小学《加强现代教学设施设备配套建设,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五年规划和《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二是分年度召开全市中小学教育现代化推进会,印发《关于加强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不断增强广大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普及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紧迫感、责任感;三是从实际出发,以理科实验室成套设备、学生计算机教室、多媒体“班班通”、数字校园网为重点,分类确定装备建设模式,分步实施,分年到位。到2012年,全市建成当阳教育信息网公共服务平台,51所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全部实现互联网宽带网络“校校通”;639个教学班全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24所中小学建成校园网;教师计算机、学生计算机、音美教室多媒体设备、实验室成套设备、网络电子图书、理科实验仪器、体、音、美、卫器材、学生标准课桌凳配备等达标率均达到100%;10所中小学完成标准塑胶运动场建设;全市现代教学设备设施总值超过1.5亿元。
2 统筹管理,规范操作,着力构建全面推进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建设工作的运行机制
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工程的实施,给农村中小学带来了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先进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改革。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应用是保证。为加强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建设管理,使工程的重心放到“配备、培训、管理、应用”上来,本着“需求为引导,实用为导向,培训为重点,管理为关键,应用为核心”的工作思路,2011年,市教育局下发《当阳市中小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规范》《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班班通”设备管理与应用工作的指导意见》;2012年,全市成立《加强现代教学设施设备配套建设,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在配套建设与应用管理上,突出教育行政管理为主,统筹整合电教、教研、进校和教育督导等部门的技术服务、教研指导、教师培训和考核评价职能,共同推进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项目管理和资源应用工作。
首先,明文规定市电教仪器站具体负责全市项目试点工作的组织与实施;市教研室重点加强设备和资源教学应用研究和指导;市教师进修学校根据课程改革要求把设备操作和教学应用能力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范畴,全面提升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开展教育教学的能力。全市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落实设施设备管理和应用工作,加强制度建设,保证各室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使用每周不得少于15课时;要充分发挥学科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带头人优势,积累、筛选、整理优质教育资源并形成资源库,为学校资源建设提供保障。其次,逐步完善了推进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建设工作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教学应用督导考核激励机制。
2011年,全市除将“普九化债”返还的50%款项用于中小学实验室成套设备、计算机教室新建改造、图书配备和远程教育“班班通”建设外,市政府投入1000万元,争取省及中央补贴1000万,共计2000万专项经费用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子项目“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的实施;2012年,全市又投入1000万元用于装备项目配套建设,完善了学校基础设施设备配套项目建设。从2012年开始,市政府规定将学校标准化建设、现代教学设施设备配套建设、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育信息化建设等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专项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逐年增加财政性教育投入;各学校在公用经费中按人头15%比例安排经费用于本校现代教学设施设备配套建设。全市每年用于现代教学设施设备配套建设的经费投入累计不得少于50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以来全市用于标准化学校创建、义教均衡发展验收、现代化学校创建、塑胶运动场建设等累计投入达到1.2亿元。同时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促进推动作用,将设施设备配套建设管理工作、教师课堂教学应用工作纳入政府年度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考核范畴,建立、完善了项目考核评估验收和表彰奖励机制。
3 突出优势,发挥效益,积极探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新途径
事实证明,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强大的支持力量,有着独特优势,它不仅有着丰富的硬件资源、软件资源,而且还能构建一个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教育环境,使素质教育和新课改活动呈现出多样化和灵活化的特点,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为此,我们从四个方面进行大胆实践,有效地探索出了具有一定特色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四动”新途径。
3.1 课程启动,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按照《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精神,我们从上个世纪开始,要求装机学校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计算机课程或信息技术课程,每周开课不得少于1课时;同时创造条件加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到2012年,全市56所中小学,全部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信息技术课程纳入小学毕业和中考科目。
3.2 课题驱动,扎实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实验研究
“九五”以来,我们在认真做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建设与管理的基础上,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分别在实验幼儿园、实验小学、实验中学等20所中小学扎实开展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利用优秀电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实证研究》和中央电教馆立项课题《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实践研究》《利用多种媒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之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实践研究》等国家级课题的实验研究,通过各实验学校组织学生观片和进行导看、评片与电影课教学模式的研究,以及开展有关影视文化教育活动,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有效培养和提高;通过实验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和电教媒体开展学科课堂电化教学,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了育人效益,课题实验收到了显著效果。到2012年,全市有课题实验学校32所,近1000件课研作品获得国家、省、市课研成果奖励。
3.3 “五优”促动,广泛开展群教群研活动
“点上实验、面上推广”“以活动促发展”是我们实施教育技术全面装备的基本策略。每学期、每学年都要结合需要,设计安排形式多样、活动有趣、吸引力强的教育技术应用活动,通过活动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渗透到各学科、各年级及学校各部门工作之中,以促进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深入发展。我们每学期设计的电教周、电教月、实验学校电教课和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课观摩、学科优质课竞赛等常规活动,深受广大师生喜爱。我们每年度举办的教育技术应用优质课、论文、教学设计、CAI课件和教师博客等“五优”评比活动、电教员、网管员和信息技术课教师基本功培训与竞赛活动以及全市中小学电化教学经验交流会、学科研讨会等,都在全市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每次活动参与人数之多、场面之活跃,令人振奋,群教群研硕果累累。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来,当阳市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参加全国和省、地、市电教“五优”作品和电脑作品评比,有2000多人次获奖,当阳市电教仪器站多次获得国家、省市主管部门活动组织奖励,受到领导和专家好评。
3.4 网络联动,实现资源共享
2013年电教中心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围绕省、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工作重点,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江苏省教育信息化五年发展规划(20__-2015年)》为主线,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为突破口,以提高各学校电教人员技术水平为出发点,以创建服务于全区的各网络平台为核心,不断提高教师和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水平,为实现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数字化和教学方式数字化的长远目标而努力。
二、具体思路是:
1、进行中小学实验室达标建设。
2014年在全区开展中小学达标实验室建设,改善实验仪器设备陈旧、短缺的现象。提升我区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水平。同时开展对全区专用室的检查,主要做好对全区教育技术装备、器材的使用效益进行评估,将全区实验室仪器设备建设再上一个台阶。
2、做好省市各项大赛的组织工作。
继续积极组织各中小学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对口部门组织的各项竞赛,重点组织中学理、化、生实验教师、小学科学教师的实验操作比赛;图书、实验教学参加的研究论文比赛;中小学生劳动技能大赛;网络读书活动和“书香江苏”网络读书活动等竞赛活动。我们将建立一种制度,要求学校做到有赛必参,参必获奖。学校不仅要组织好活动,还要取得好成绩。
3、继续抓好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应用培训。
继续组织对实验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和图书管理员进行业务培训,增加音、体、美专用室和器材管理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培训实行分学科、分类别、分层次,不光让每位教师熟练使用教育技术装备,还要精通各种各类信息化软件及平台,为新浦“大教育”的发展和后教育现代化持续稳步发展夯实有力的人才保障。
4、加强研讨,推进信息化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区域现代化创建以来,各学校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电子白板等现代化设备,我区在去年参加全国NOC创新大赛中,获得比较好的成绩。今年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开展调研和组织相关活动,加强教育技术装备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的研讨活动,进一步提高现代化教学设备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提高教学效益。全面推进课堂教学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提升各学科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全区教育信息化水平。
5、抓好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质量监督管理。
进一步落实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质量管理工作的意见》(苏教办备〔2013〕7号)的文件精神,依据《新浦区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学仪器质量的管理机制,加强全区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质量管理,建立科学有效的质量监管体系,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和师生健康、安全,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提高教育装备质量,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服务教育现代化。
6、进一步优化网络中心的软硬件,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网络中心是支撑全区硬件设备正常运转、保障全区教师和学生正常上网的基础和基石。经过前期的摸索,在保证正常网络运转的情况下,已完成网络结构的部分调整,但仍存在一些瓶颈。今年将继续对网络进行升级改造,消除网络瓶颈,更好地保障全区的广大教师和学生高效、文明、安全的上网服务。
7、进一步推广OA网络办公平台,提高办公信息化水平。
加大网络平台建设,努力构建全区教育系统网络办公平台,使全区各中小学与局机关通过网上办公平台进行交流与沟通,提高工作效率,全面实现日常办公的信息化。前期主要实现的内容:内部邮件、个人文件柜、公共文件柜、公告通知、人事信息、工作流、各类计划总结上报等,形成既可以教育局内部、各学校自身独立网络办公,又可以形成教育局与各学校相互交流联系的综合性网络办公平台。
8、制定村小和教学点光纤接入方案。
充分调研农村学校的村小和完小的网络接入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各村小和完小光纤接入新浦区教育网的 实施方案,做到统一规划、统一配置,争取2014年内落实资金,与电信部门达成合作协议,2015年完成所有村小和教学点光纤接入新浦区教育局网络。
9、推广信息化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
针对全区电教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坚持研培结合,通过组织各层面、多形式的培训,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做好网络管理培训和应用工作,保障各学校网络正常运行。
继续推广PPT高级应用培训,全区45周岁以下教师人人参与,提升他们信息化应用水平。
10、做好上级部门安排的各项任务
根据上级电教部门的工作要求,针对分配各项任务,深入分析研究,保证各项工作有序开展。针对一些常规工作,要在操作流程和实施过程中进行优化,提高工作效率。如电教教材征订、免费磁带的征订与发放、学生电脑制作活动、省领航杯的相关活动,根据活动的性质和特点,有针对性实施,保证参加的质量和效率。
11、继续加强学校目标考核和督导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