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国防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5-02 23:30:5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国防教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国防教育论文

篇(1)

1无痕融合信息技术教育,有效渗透国防教育

在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都发挥着重大作用,小学生也应该与时俱进地了解与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与实践操作方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与使用信息技术的同时,还应将一定的国防知识渗透其中,以逐渐提高学生的国防意识。国防教育包含的教育内容丰富,其涵盖的知识有领上完整、领上统一、政治、外交、抵御侵略等,教师应依据不同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将与之相关的国防知识渗透其中,以不断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与爱国情感。

如,在每年的国庆节前夕,教师可在小学综合实践课为学生设计一个或者一系列“献礼祖国母亲”的国防知识宣传活动,引导学生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制作“国防知识宣传手册”、“国防知识宣教PPT",“国防知识竞大赛”等。在实际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将“什么时候确定了中国军旗?”、“我国新安全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我国国旗的设计者是谁?”“国防建设必须服从经济战略目标的观点是谁提出来的?”“坦克最先发明于哪个国家?”“发生在哪个地区”等国防知识,巧妙将国防知识的学习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并利用信息技术将相关的图片渗透其中,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中既有效学习信息技术,又掌握国防相关知识,从而增加学生的国防意识。

2无痕融合社会实践活动,有效渗透国防教育

社会实践活动是小学综合实践课的主要开展形式,其大大拓展了传统学科的教学时间与空间,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不仅可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丰富学生的情感与阅历。在综合实践课常,教师应充分利用木学科优势,积极对学生渗透国防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与爱国情感,从而推动学生成长为有责在感与爱国之情的有志少年,并愿意为保卫祖国、富强祖国努力学习。

如在每年的“建军节”到来之际,教师可以结合综合实践内容为学生组织与“国防教育”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他们提供或创造一个做社会调查的机会与平台,使他们可深入街道或社区中进行调查与采访,以了解人们所掌握的国防知识,并将自己所学习与了解到的国防知识传递给他们,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在活动中感受国防的重要}NI: o为了让实践活动更有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国防知识,并巧妙结合调查问卷内容,制作调查问卷,然后让学生到街道、公园等人流密集的地方分发问卷并推广国防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在国防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这个过程既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资料收集能力,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交际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并可以在活动中增加国防精神和对祖国的热爱。又如,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社区举办“国防知识竞答赛”,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居民,而学生则会在组织活动中获得策划、调节、引导等能力的发展。可以说,将综合实践与国防教育相结合,既能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又能提国学生对国防知识的了解,从而达到实践活动的增值,释放活动的魅力。

3无痕融合先进技术教育,有效渗透国防教育

当前,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也是先进技术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谁掌握了先进技术谁就占领了竞争优势地位,谁就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而小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米来的接班人,从小就应该及时了解并掌握一定的先进技术,为以后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深入研究及培养自身浓厚的科研兴趣奠定基础。在综合实践课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应将国防教育理念渗透其中,使得学生在掌握一定科学技术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同时,还可以提高自身的国防知识水平。

篇(2)

论文关键词:凸透镜,部分遮挡,成像分析,试题分析

图1所示为凸透镜成像实验,由于物距u的不同,成像情况也有所变化,最终的结论如表1所示。前面两种情况成的是实像,可以用光屏来承接,通过光屏的反射或折射,眼睛可在光屏的正面或反面观察到实像。第三次成的是虚像,不能用光屏来承接,只能用眼睛透过凸透镜来观察。

根据物距u>f时,凸透镜可以成实像这一原理,许多光学仪器都用凸透镜来作为镜头或物镜进行成像。但在实际使用中,凸透镜经常被污,从而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成像。一些物理试题也根据此现象来考查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 凸透镜部分镜片受遮挡后到底能否成像

理论分析如图2所示,当凸透镜正常成像后,如果遮挡物挡住了物体某些部位射向凸透镜的部分光线,而本部位发出的其余未受遮挡的光线如果能通过凸透镜成像,那么在光屏上仍然可以成全像,但是由于成像光能的减少,所成像的亮度要比原来暗;如果物体某些部位射向凸透镜的光线全部被遮挡,别的部位发出的部分光线能通过凸透镜成像,那么在光屏上只能成局部像,而且像的亮度也要比原来暗;如果物体射向凸透镜的光线全部被遮挡,那么光屏上就不再成像。

凸透镜成像实验理论分析

实际操作如图3所示。在凸透镜正常成像后,用遮挡物贴近凸透镜逐渐遮挡光线,由于蜡烛发出的部分光线仍然能通过没有被遮挡的凸透镜部分,最终也能成全像,但成像越来越暗;如果用遮挡物贴近蜡烛逐渐遮挡光线,由于只有部分蜡烛发出的部分光线能通过凸透镜,最终只能成局部像,而且成像也会变暗。

3 人眼的部分瞳孔受遮挡后所能看到的实际情况

在窗玻璃上粘两个不透光的颗粒,人眼紧贴玻璃看窗外的景物。人眼的成像情况与凸透镜物距u>2f时的成像情况是一样的。当人眼受较小颗粒遮挡时,由于景物发出的光线仍然能通过没有被遮挡的瞳孔部分,最终仍然能在视网膜上成像,但隐约有光线被挡的感觉(如图4所示);当人眼被较大的颗粒遮挡时,由于瞳孔几乎被挡,所以最终无法看清外界的景物(如图5所示)。由此也可以推出:当遮挡颗粒过小时,不影响眼睛的成像。这就是人眼含有微小颗粒仍能看清外界情况的原因。

4 光学仪器中凸透镜部分镜片受遮挡后的成像情况

图6所示为望远镜和显微镜的成像光路图,它们的物镜都是凸透镜,光线经过物镜先成实像,然后再通过目镜成虚像。当物镜部分受遮挡后,所观察的物体发出的部分光线仍然能够通过没有被遮挡的物镜部分进行成像,最终仍然能成完整的像。

如图7所示,在望远镜的一个物镜上用标签遮挡部分凸透镜,另一个物镜不遮挡,用眼透过目镜观察所看到的成像情况,最终发现左右镜筒都能成全像。理论上讲,通过被遮挡的镜筒所看到的像应该暗一点,图片中可能凸透镜被遮挡的不够,实际用肉眼不一定能分辨出来。

如图8所示,在显微镜的物镜上遮挡部分凸透镜,透过目镜观察成像情况,最终发现能成全像。图中也是由于凸透镜被遮挡的不够,实际用肉眼也不一定能分辨出来像是否变暗。

由此可见,物镜被部分遮挡后,国防教育论文并不影响最终成像的完整情况。人眼通过目镜,最终仍然能看到全部的像。

5 照相机部分镜片受遮挡后的成像情况

如图9所示,在照相机的镜头上贴上标签进行部分凸透镜遮挡,但最终的成像情况与上述的成像情况有了明显的区别:部分凸透镜受遮挡后,外界景物不能成完整的像。

原因分析如下:高档照相机或摄像机的镜头由多个镜片组合而成,不能简单地看成薄透镜,遮挡镜头的标签距离镜头的光心有一定的距离,标签可以作为物体进行模糊成像,并有效地遮挡镜外景物的光线。这种遮挡与改变光圈大小有明显的区别:调节通光孔径大小的光圈装置安装在照相机镜头的光心位置,在拍摄过程中,即使把光圈进行收缩,像也是完整的。所以,只有在紧靠照相机镜头光心的位置进行部分遮挡,才会出现完整的像。低档摄像机或手机的镜头虽然是单片凸透镜,但焦距很小,约为3.4 mm,而且镜头前都有玻璃层进行保护,这就造成了遮挡镜头的标签距离镜头的光心也有一定的距离,标签也可以作为物体进行模糊成像,并有效地遮挡镜头外景物的光线。

但将照相机换成老式135型焦距为35 mm的傻瓜照相机,用标签在镜头上进行部分遮挡。照片冲洗出来后奇迹出现了,用它对景物进行照相能成全像,但成像的亮度要比没有用标签遮挡时暗。具体情况如图10所示。究其原因:老式傻瓜照相机的镜头是单镜片薄凸透镜,焦距较长,用标签贴在镜头上时,标签的位置非常接近凸透镜的光心,不可能成像,而没有被遮挡的凸透镜部分可以将景物成像,但由于进入镜头的光线变少,所以亮度变暗。

综上所述,当单镜片镜头照相机的镜片被部分遮挡后,如果遮挡物的物距远小于焦距,景物依然能成完整像,像的亮度要变暗;如果遮挡物的物距相比焦距来说不可忽视,景物就不能成完整像,像的亮度也要变暗。多镜片镜头被部分遮挡后,景物肯定不能成完整的像。

6 相关试题分析

(2012长沙·第11题)我市某中学组织学生到长沙世界之窗春游,小明同学用照相机为另一同学拍全身照时,不小心让一滴泥水溅在了照相机镜头的上半部分,则他所拍出的照片( )

A.不能看到人的头部

B.不能看到人的脚

C.不能看到所拍同学的全身像

D.可以看到所拍同学的全身像,但像会变暗一些

(原答案:D)

出题者的意图是将本题与凸透镜成像情况联系起来,即当物距在二倍焦距以外时,物体可以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虽然凸透镜部分镜片受污,但没有受污的镜片依然可以成像,所以答案选D。但是,真正的成像情况并非像出题者想象的那样。由于现在市场上采用胶卷的单镜片傻瓜照相机已不再使用,所以对于现在使用的照相机,遮挡物都有一定的物距,且本题的遮挡物是一滴泥水,其中肯定有透明或半透明部分,当然也有不透明部分。所以,本题答案选C更加合理一点,真正合理的答案应为:被拍同学的上身像部分被污。

参考文献:

[1]渠颖,侯钦宪.生活中的若干物理问题释疑[J].物理教学探讨,2009,27(1):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