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30 14:04:5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学语文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树立人文价值信念
要想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首先要求教师树立人文价值信念。“所谓人文价值,就是崇尚人文的价值,是对人的关怀,对人的生命的珍视,对人的精神世界的追求。”人文的核心就是“人”,要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学习:内在的财富》中指出:“人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教育、教学活动形式,如果忽视了人,看不到教育对象的人格特质,就根本没有教育的科学性而言”。因此,教师要树立人文价值信念,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建立新的教师观和课程观,要把学生真正当做一个“人”。备课时,不仅要备内容,更要备学生,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认真地备每一个“人”的课。课堂上,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允许学生质疑,使师生处于平等的地位,自由交流,自由沟通,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全面发展。
2.提高人文知识水平
“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它主要与精神生活有关,具体包括历史、文学、哲学、宗教、道德、法律、艺术等知识,是进行人文教育的主要载体。”人文素养的提升离不开通过提高人文知识水平而形成的文化底蕴。古人云:“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告诫人们要博览群书,广泛涉猎,要增加古典文化知识的积累,形成一定的文化底蕴。教师自身所具有的的人文知识,不仅影响着其精神生活,而且影响着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作为语文教师,提高人文知识水平显得格外重要。杜威指出“:知识具有人文主义的性质,不是因为它是关于过去人类的产物,而是因为它在解放人类智力和人类同情心方面做出了贡献。”人文知识不仅可以提升语文教师内在的气质,丰富内心感受,对学生的影响更是潜移默化的。
3.提升人文品格
有学者认为,作为教师,其理想的人格特征应该是“能体认教师角色的神圣性;能坚持教育使人向善的乐观信念;有责任心,有使命感,有不为物诱的牺牲精神,对学生有爱心、耐心、恒心的教不厌诲不倦的教师性格。”要提升语文教师的人文品格,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愿意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不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它更肩负着民族的希望。只有真正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把教书育人当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至高无上的一部分,教师才会感到生活的充实和人生的价值。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价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要爱所有的学生,无论成绩的好坏,要平等、耐心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能使师生之间建筑起信任的桥梁,这样学生才愿意和老师进行交流和沟通。最后,作为语文教师,对祖国的语言文字要热爱、虔诚和敬畏。语文教师只有自己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体会祖国语文文字的丰富、优美、生动、形象,才能在教学中感染学生,使学生也能感受到祖国语文文字的优美,从而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4.展现人文行为教师的人文素养
不仅表现为教师内在的人文价值、人文品格,更为重要的是要展现人文行动。首先,教师要身体力行,知行合一。身为教师要表里如一,为人师表,一视同仁,善于倾听和理解学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其次,教师要志存高远,明白立志的重要性。古人云“:志大,则才大,事业大;志久,则气久,德性久”说的就是志向远大对事业成败的重要性。作为教师要始终树立终身从教的志向,热爱教育事业,紧跟时展,不断学习,更新教学观念,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最后,教师要善于反思和自省。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教师要善于反思,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合乎教师准则;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是否恰当,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反思对学生的态度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等等。教师的不断反思有利于促进教师不断进步。
二.挖掘教材的人文意蕴,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1.挖掘蕴含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的作品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具有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的人物形象。如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了,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志向;王勃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坚持;《老人与海》中的“硬汉”圣地亚哥为了证明自己有坚强的勇气和毅力,为完成那项别人无法替代的任务,他坚持一定要捕到一条大鱼,但最后遭到无可挽回的失败。“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圣地亚哥没有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样恶劣的环境里,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奋勇抗争。从另一个意义来看,他是一个胜利者,虽败犹荣。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虽然描述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但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无论在生活中遇到多么大的不幸,生命总是永无止境的,是顽强的、永恒的、美好的。人不能被昨天的不幸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花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生命的长河中前行。这些都告诉人们要成大事,必须要有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这种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的恒心、意志、毅力等品质,从而养成健全的人格大有益处。
2.挖掘蕴含胸怀阔达的宽容意识的作品
如今中学阶段大多为独生子女,多受父母的溺爱,没有阔达的胸襟、缺乏宽容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恕精神,表明中华民族宽容待人的处世哲学。这种精神在语文教材中多有体现,如“管鲍
之交”的故事。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共同做买卖,一起从军打仗。合伙做生意时,鲍叔牙的本钱比管仲的多,赚钱后管仲却多拿了一份。旁人对此说三道四,鲍叔牙替他解围,说他家里比较贫困,应该多拿一份。打仗时,管仲总是躲在众人后面,撤退时他却跑得最快。别人对他很不满意,鲍叔牙仍为他辩解,说他家里有老母亲,是出于孝心。管仲对此感激不已。后来,他们成了患难之交,携手干出一番大事。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正是因为蔺相如阔达的胸襟感动廉颇,才有了“负荆请罪”的美谈。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宽容的精神,让他们学会宽以待人,学会与人和谐相处。
3.挖掘蕴含
博大精深的仁爱精神的作品“仁者,爱人。”“仁”是儒家道德教育的核心思想,经过无数哲人先贤的发展,成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孟子提出“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集中体现了孟子的“仁爱”精神。贾谊的《过秦论》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指出秦灭亡的根本原因,提醒当权者要施行仁政。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大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宁愿自己的房子是破的,希望天下人都能有房住,可见,杜甫的仁爱之心是多么感人,多么深刻!
4.挖掘蕴含浓浓深情的亲情、爱情的作品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课堂内容封闭,教学方法单一,制约着语文课堂的效率,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其症结在于语文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缺失了时代的生活气息。学生死读书,不能自主实践,以至于语文课堂沉闷,学习范围受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于学生的要求。语文教学要走向时代,走向生活,要有开放性,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活动课就是学生自主进行语文学习实践的课型,是解决课堂中学生参与程度低这一问题的一条捷径。语文活动课需要的是丰富多彩的内容,教师一定要有系统的教学目标,有适合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内容。这些活动内容要有序开展,使之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内容。教师不能把它当做点缀,而应该是有时间安排,有空间活动,真正列入学校的课程计划。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活动课顺利开展,也才能保证语文教学活动课真正得到落实。
二、发挥语文活动课的优势,突出其实用价值
语文活动课虽然是教学活动,但它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语文课。它主要是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确切地说,就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课。这种活动课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不能视为必修课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实用性,走向生活,走向实际,可以触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有时代的特点,要有生活的色彩。开放性是其重要的特点之一。比如,学校发生了重要的事件,有了重要的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举行新闻会,让学生主动在课堂中自我锻炼。在学校的各种宣传中,或者是墙上的壁报中常出现错别字,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整理,开展一次错别字普查活动。这样,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活动中,主动去纠正错别字,净化学校的语言环境。很多学生都喜欢精美的文章,也喜欢优美的词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编抄报,开展评比。语文活动的内容很广泛,这些活动实用性强,能够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教学方法上,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去自主实践,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内容,根据自己喜欢的形式选择喜闻乐见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活动中。如有的课以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主,如“故事会”“演讲会”和“辩论会”,可使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课锻炼他们的口才。有的课则侧重于学生的书面表达,如开展作文竞赛,或是组词成句等活动,就能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只要教师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学生就能在活动中受益,也就会对语文课充满信心。
三、加强语文针对性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中学生的思维往往以经验为主,这些经验是具体、直观的。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让学生多参与,亲自实践。比如,在描写景物练习时,教师可带着学生走出教室,走到学校的花池旁,观察月季、玫瑰花的形态、花蕊,观察枝叶和长势。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描写院落的冬青、槐树,如它们形态各异,各具特点,都在点缀着校园,成为校园一道美丽的风景。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走向村落,走向社区,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感受当地的民风民俗,写下自己的调研报告,真正体验一次文化的旅行。在开展语文学科教学时,教师不要向学生讲授抽象的概念,枯燥的条条框框,而要将学生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之中,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多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语文是交际工具,就像庖丁解牛一样,需要把握规律,掌握技巧。其前提是必须经过反复的实践,进行有效的训练。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在训练中让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技巧,把握语文学习的要领。经过长时间有计划的训练,使学生对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语文活动课应该是学生自主的活动,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自我设计,主动体会。这样,学生就能够将语文知识消化、吸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语文能力。
四、关注活动过程,提高语文活动课的实效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是多方面的,立体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经常建立“课题超市”、“课题菜单”等,由学生自由选择课题,进行专题研究或体验活动。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分成“月球奥秘知多少”、“观察月球的运行”、“丰富多彩的月球文化”、“我是月球小专家”竞赛”、“月亮照着你,月亮照着我”五大版块,供学生们选择。从语文的角度来看,训练和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搜集相关资料的能力,通过联想和想象再现画面的形象思维能力,将艺术感受转化为语文文字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些是语文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应当精心考虑和巧妙设计的重要内容。
二、动态的过程
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动态的、变化的。学生的活动表现、活动需求应是调整活动进程的基本依据。搜集资料。每一项活动的开展,我们都很重视网络资源的利用。网络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查找资料;学生们在网上搜寻时,常有学生把自己碰到的困难通过网络向其他同学请教,相互探讨;也有学生则将自己感兴趣,认为是精彩的信息通过信息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与大家交流,供同学参考。课上集体交流。每个组的汇报人都像一位节目主持人,先把自己组找到的有用网页,用大屏幕展示出来,并把其中的有用内容采用文字块的形式凸现出来,然后逐一表明自己的观点……其间有争论,但更多的是掌声。网上交流。网上有一个学生论坛,每个学生都可以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发表在论坛里,和大家交流;也可以对别人的看法发表评论或提出质疑,让更多的学生灵活地参与学习活动。成果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的展示方式是多样的,但依托网络,依托信息技术,我们可以让孩子们的学习成果更生动、更清晰地呈现出来。电子板报、PPT等方式都可以通过教师的指导完成,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和自己擅长的方面有选择地运用。信息技术让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锦上添花程智华(河北青县清州实验中学,河北青县062650)摘要:积极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平台,拓展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空间,支持和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作为辅助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信息技术的应用和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结合起来,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立体的内容、动态的过程、突破难点、再现时代背景、在线评价、开放的学习环境,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信息技术让语文综合性学习锦上添花。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综合性学习;立体;动态;开放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4)10-0144-01这样不但提高了综合性学习的效果,而且提高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自主完成知识的构建。
三、突破难点
初中学生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一些问题由于客观的局限性只能言传却不能直观。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难点的问题。这些问题我们往往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让他们更深入、更快捷地去掌握它。例如,在上八年级《桥文化探究》一课中,我让学生设计桥,并现场动态展示了桥梁的模型结构。更有利于学生了解桥的结构原理。
四、再现时代背景
在我们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过程中,学生面临的大多是文字。作为一种抽象的存在,对于我们初中生来说,肯定有一个接受程度上的难度。多媒体最大的作用就是将这些情境再现,能够创设更好的情境,便于学生去理解和把握。例如,在上九年级《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一课中,我把上课每一个古代人物的出场,都设计呈现了他所存在的那个历史背景。学生理解人物就更家深刻了。现行语文教材每册都为学生安排了六次左右的主题性综合学习活动,但我们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应该局限于教材提供的几次,而要树立大语文观念,关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找准契合点,动态、适时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例如,2008年5月份,我国发生汶川大地震,在那一瞬间,房屋、建筑、家园、甚至珍贵的生命毁于灰尽,国家面临着严峻考验。可就在那一刻,无数的志愿者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奔向灾区,国际社会也向我国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让自己的爱心突破国界,飞来中华大地。这就为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让世界充满爱”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虽然我们不能亲赴灾区,就充分利用网络的资源,给学生提供活生生的素材,震撼着学生的心灵;借着黄丝带和绿丝带,尽情地表达着祈福和对生命的关爱,带着深情参与默哀仪式!在悲痛与感动之余积极行动起来,捐钱捐物,表达爱心!
五、总结
(一)经典诵读
1、关于经典。
主要指的是在民族文化起源和发展中所形成的,而且是经过了一段较长的历史时间积淀下来的能够代表民族精神核心的东西,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生命,是能够反映本民族人类情感与智慧的某些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等。
2、关于诵读。
对诵读的界定主要是指通过对声调抑扬顿挫的吟咏,让人们熟读成诵。并在这样一种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精思细想,渐渐的体会到所诵读内容的情感与内涵。这一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是吟诵、朗读、熟读、背诵。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经典诵读的价值意义
1.学科意义: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有关语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有关听、说、读、写全面结合的整体,各种能力之间有着关联效应。而诵读则是链接各项能力的一座桥梁,能够对语文能力中的听、说、读都能够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中学语文中进行经典诵读的教育能够让学生通过对经典的不断诵读,反复的咀嚼,提高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进而全面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2.智育意义:承接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文化是人类发展的社会基因,而民族文化则是民族的基因。优秀的民族文化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通过教育的手段来对传统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进行人为的传授。每一种文明大都是通过“经典”来探索和继承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通过对“经典”的课堂教育能够让中学生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强大的吸引力,增强他们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在中学语文教育中进行经典诵读的教育对于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经典中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品质和许多优良的道德准则。坚持经典诵读的长期教育对于学生行为举止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对经典的领悟能够学到更多为人处世的原则,从而实现陶冶中学生道德情操、净化学生心灵、培养他们健全人格的德育意义。
二、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经典诵读的途径探讨
(一)为学生搭建多元化的诵读平台
在教育中环境因素的影响有着重要的作用,古往今来环境在教育中的作用也一直被人们重视。在中学语文中开展经典诵读同样也需要环境的影响作用,学校要为学生建设一个良好的诵读平台,建立一个适宜的诵读环境。要将传统经典因素注入到校园环境建设之中,比如在校园的橱窗之内定期贴出有代表性的文章,其中文章内容要做到题材多样,韵律感强,短小易记。还可以利用校园的广播在播放时段进行经典文章的诵读,从听觉上刺激中学生学习经典的热情。另外,还以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活动,进行经典诵读比赛等在校园营造浓厚的经典诵读环境,也为经典诵读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条件。
(二)在教学资源上,要充分利用语文课本
中学的语文课本都是经过专家学者的认真研究为中学生量身制作的,其中也包含了大量的有关经典的文章,因此,在中学语文教育中要学会运用这样一种现有的强大资源。首先,在教材的魅力的挖掘上。课本中收录了具有不同体裁和风格的文言文、古诗词等,这些文言文和古诗词不仅语言精练而且文辞优美,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可诵读性。另外,教师要在经典诵读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指导与引导,让他们更好的领略到其中的内涵。其次,培养学生从多角度领略经典的能力。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经典诵读的领悟也是各有不同,这时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发表不同的见解,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与交流。教师也要避免一味的使用标准答案来限定学生的思维,这样才能给他们更多的进步空间。
(三)对中学生实施经典诵读教育中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催生了教学方式的改变,在教学中不再单一的依靠教师的口头讲授而是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化的资源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对中学生实施经典诵读课程的教育也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等,学生通过对视频的观看和对经典诵读的听觉训练能够更好的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性,也能够更好的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学习经典的能力。
三、小结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目前各方面的竞争都很激烈,现在的学生今后将面对更多的考验,只有不断充实自己,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勇立潮头不被淘汰。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提高21世纪素质教育的层次,提高当代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学生在学校时,就应该努力学习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总结教学实践,我们可以发现,拥有自主学习动力和一定方法技巧的学生往往成绩很好,比起被动性地听老师讲课和学习知识要强得多,而情境教学模式可以促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不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而且为国家培养了综合素质良好的人才,对学生、对学校、对国家都有很大的好处,可以取得一举多赢的结果。
二、中学语文情境教学研究
(一)提问在情境教学中的作用设立问题是情境教学的一种有效模式,这种方式是根据学生的年龄、性格等不同特征,在情境教学中注入课本知识,从而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让学生的心中带着疑问,就能更加自主地深入了解课文情节以及文章的内义。这样就能提高学生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人格、视野、价值观等等,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加,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开发。比方说,在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之前,老师就可以向学生提问,例如:“你们是在哪儿度过自己的童年的?”“童年里发生的什么事让你们难以忘记?”“你们想知道鲁迅先生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吗?”在学生回答了这些问题后,教师就可以开始上课了,引导学生一起去学习课文,了解鲁迅的童年生活。
(二)互动在情境教学中的作用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在当今的社会中显得越来越重要,良好的交流、互动与合作是人们获得成功的一项重要因素。新课改对于语文教学的一项要求就是在课堂学习中进一步提高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与合作能力。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交流与合作,就能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善于发现并学习他人的长处,在欣赏他人的同时提升自己,这样的学习生活自然会更加快乐,更加有效。例如,在《范进中举》这篇课文中,学生可以扮演文中的角色,在愉快的表演中,体会主人翁的心理和人性的善恶,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对人生进行深入思考,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促使学生学会了怎样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合作。
(三)多媒体设备在情境教学中的作用初中生的知识量和生活阅历有限,因此难以完全认知课文中的一些人物和事物,这就会对他们深入理解和学习课文产生阻碍。如果能通过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相关的图像或视频,就会有利于学生认识了解课文的情节,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一些困难。根据课文内容,寻找一些有相关图片或其他资料,通过多媒体设备创建一种情境教学方法,将图像或视频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帮助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知识。这种情境教学法,肯定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语文课程教学的质量。如果要学习国外的作品,例如,《项链》《欧也妮.葛朗台》《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作品,就可以放相关的录像,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神态动作,从而了解文中人物的情感与心理。
三、结语
1.重视程度不够
在新课改要求下不少教师确实把课堂留给了学生,但却是放任型的课堂,为了增加学生知识面,让学生自主的去阅读大量文章,但是中学生的自制能力不强,自学能力有限,其并不能完全吸收理解课外书上的知识,教师过后也不为学生解答难以理解的问题,结果只能是囫囵吞枣式的阅读。这样语文作为基础课程,就失去了其应有价值,教师对语文不够重视,学生也认为学习语文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最终致使中学语文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2.语文教学改革不快,且评价方式落后
语文教学的改革步伐相对而言比较缓慢,稍有的改革也仅仅是停留在概念层次上,课程设计不合理,教学手段单一,这些都是影响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因素。语文应该是趣味性较强的课程,但是现代语文教学中,语文的考核方式太过单一,基本都是以笔试为主,扼杀了学生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重审功能定位,实施模块教学策略
在中学语文的实际教学中,运用模块教学的方式,大体可以分成阅读欣赏、写作、口语交际等几个大的模块。其中的阅读欣赏模块就是要让学生大量阅读优秀文章,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口语交际,就是提升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逐渐让学生体会到交往的艺术,体会其中的魅力,解决学生在与别人交往时遇到的难题;写作的模块,也就是提升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尤其要注意练习能在生活中实际用到的文体。当然,还可以划分出更多的模块,全方面的提升学生的能力。另外,教师要与学生打成一片,鼓励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寻求老师帮助。
2.多种教学方法整合
在实际教育教学中要将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相结合,例如,情境教学法、分层教学法、演讲法、讨论法等等都是非常实用且优秀的教学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学习方法,不必局限于一种教学方法,要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做到灵活应变,以展开课堂内容的教学,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像《天山景物记》课文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优美录像资料的方式,向学生们展示天山的优美自然风光,让学生们在美妙的音乐大背景下,让优美的文字与录像画面相结合,印入学生脑海当中。
3.完善语文考核评价方法
加快语文教学改革,引进新的教育思想,为中学语文教师队伍不断注入新的血液。要从学生们的个体差异性与多样性出发,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尽量做到多元化,以体现学生们的主体地位。评价标准要能体现出学生们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写作、表达以及阅读能力,改变之前单一的笔试考核标准,创建口语评价、实践评价、课堂表现等多样考核方式,以实现评价方法的高效性。
三、结语
(一)小组自主合作探究模式
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中心,这样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就成为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模式之一。近年来,信息技术这个新鲜事物吸引了很多学生的目光,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与多媒体产生互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而参与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如:课前的复习、测试由学生主持。我们班级有六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轮流出题,小组成员在一起商量复习、测试的内容,并将商量的结果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选好主持人。主持的学生用大屏幕展示出复习内容:有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其内容丰富,并有小组评分。这就改变了以往的教师一张嘴,一块黑板,单纯提问式的一问一答,当每道题以动画形式展示出来的时候,学生那期待而又紧张的状态,足可以说明,多媒体带给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有多么高涨。
(二)“大语文观”模式
人教版初中语文书的特点是:语文的含义丰富了,语文的外延扩大了,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更加密切了,在新的语文课本中,语文与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课标》也要求:“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也要借助于信息技术。如:我在教七上《天上的街市》时,介绍文章的背景时,提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的历史知识时,学生很不理解,而历史课的进度还没有跟进,于是我们师生一起合作,利用互联网,查阅了相关资料,共同补上了这一课,也为更深入地学习本课奠定了基础。可见,信息技术的使用,不仅穿越了课本,超越了老师,也突破了学科之间的障壁,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层面,丰富了语文课堂资源,真正地实现了各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
二、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着眼于学生的成长和素质的提高,促进了高效课堂的实现。但在语文课堂模式的转变中,也出现了各种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刻地反思。
(一)处理好信息技术的使用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语文课堂模式的转变,并不意味着抛弃了所有的传统语文教学手段,而是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基础上增加了信息技术的使用,它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因此要恰当地设计,把握好使用的时机,正确处理多媒体和课堂讲解、板书、交流、反思之间的关系。例如:把重要的知识点书写在黑板上,不一定就比放幻灯片效率低,因为它不仅节约了操作时间,也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在讲解试卷的时候,把需要学生做笔记的知识打在课件上,课堂上使用更便捷,但必须注意中间的停顿,保证学生把要点记下来,这样才能提高习题课的效率。
(二)要在新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使用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活力,这是我们不可否认的。但它的使用要在新的正确的教育理论指导下进行。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因此要注意语文课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导向,要在潜移默化当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应注意多媒体使用的实用性
我们现在在进行课程改革,各个学科都在朝着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方面发展,但检验我们成果的依旧是学生的成绩,虽然在短时间内我们无法改变这个现状,但是我们可以尽力让两者达到一个有效的平衡,寻找到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之路。因此,信息技术是帮助老师解决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创设情境,并不能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它不能完全取代现行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起到的只是辅助的作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注重艺术性,更要注重实用性。图片、影片、音乐使用过于频繁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听课效果,使课堂教学的形式大于内容,也就达不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效果。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