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光影技术论文

光影技术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10-12 09:52:5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光影技术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光影技术论文

篇(1)

关键词:摄影;艺术;美学视角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在精神层面上也有更高的追求,对于艺术欣赏的审美也随之提高。这就要求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摄影工作者必须具备更高的艺术素养,从文化品位到艺术格调以及对美学的悟性和认识都需要进一步提高。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创作出高水平的摄影作品,彰显摄影这门艺术的神奇表现力。

一、认识摄影艺术,探索美学特征

摄影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形式,具有真实、直接、生动、鲜明的特征。摄影能够真实的表现出物体的形态,让人们从摄影作品中感悟到事物的美好。摄影作为瞬间艺术,具有以下几个美学特征。首先摄影具有纪实性。纪实性是摄影艺术的特殊审美形式,纪实性摄影现在仍然是艺术摄影的主要内容。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多数摄影作品,其特征和功能都是纪实。其次是瞬间性,摄影是作者在生活中“突然发现”或灵光一闪偶然拍到的作品。这是作者通过多年的生活积累,利用熟练的摄影技巧,汲取各方面知识的精华,才能发现和抓住生活中独特的美,从而再现生活。节奏性也是摄影的重要特征之一。节奏性是摄影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所有生命都是有节奏的,失去了节奏,生命便不再继续。没有节奏感的照片也不具有活力,不能使照片达到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效果。另外摄影还具有艺术性和形象性。摄影作为一门艺术与绘画、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具有它独特的艺术性。它的艺术存在于生活当中、在世界万物当中。在拍摄作品时,一山一水,一花一木都在展示着艺术美,就看作者用什么样的情感角度去发现。比如在《花之惑》这组系列摄影作品中,就充满了女性对生命的赞许与敬佩,让人和花朵的心灵相互交融,让花儿具有生命的灵动,把人的思想活动通过花语告诉观众。而形象性是摄影的主要审美特征,无论什么题材的作品都要通过形象来表达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情感。无论是优美的曲线,还是婀娜的身姿,抑或是雄伟的高山建筑,都是作者想要营造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二、提高艺术水平,体现艺术的美

摄影作品在美学的视角下有着深刻的艺术内涵。摄影艺术的美学包括想象美。想象是人的一种感知和思维活动,是一种能够超越现实的、比较高级的心理活动。想象美就是通过摄影作品的想象性质,引发人们的对美好事物的想象,形成内涵美。摄影师在追求艺术美的过程中,不再只是追求光影美,而要让摄影作品体现出一种想象思维,让人们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超越作品之外的美。再有就是情感美。艺术的表现与人的情感密不可分。摄影艺术在创作的过程中都有摄影者的个人情感融入渗透。作为一名优秀的摄影者,要把自己对生活体验的各种情感体现在摄影创作的各个环节中,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作品。摄影还要体现意境美。意境是指摄影作品要具备一定的意蕴和情趣。意境高度凝结了摄影的艺术之美,能够把观众引领到作品之外的某种境界,发生心灵的碰撞,引发共鸣。摄影的意境美一般来自于摄影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不同的摄影意境反映出摄影者对生活的感受不同,也体现了作者不同的风格。世界万物本身并没有意境,是人赋予了万物的情感,从而形成了意境。摄影者带着自己的感受去拍摄作品,在作品中自然流露出一种意境美。这种意境美在风光摄影中更容易凸显。大自然的广袤空间中自有一种生气和灵动存在,这非常有利于摄影艺术意境美的体现。比如,在一些充满意境美的雨天摄影作品中,雨水从天空飘落的一瞬间,使花儿更加娇嫩,雨水的反光和翻滚的云朵都让我们感受到了雨天的浪漫。它带走了时光,好像心灵也被雨水洗涤,清凉的空气沁人心脾。这一切让我们感觉世界如此美丽。

三、提高审美意识,重视品位格调

在当前的摄影队伍中存在着轻视美学、畏惧文化的现象。有些人认为美学知识是形式上的东西、不实用,也有人认为,美学高深莫测,不容易弄懂,不如先学摄影技法和创作手法见效快。这两种思想都对美学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否定。美学是博大精深、自成体系的学科,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精通的,但是他对摄影艺术的影响极大,不懂美学就不可能创作出高水平的摄影作品。因此,我们提倡运用美学作为思想指导,让摄影者通过学习美学来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摄影艺术主要是让观众在欣赏作品时获得美的感受,感觉到审美愉快。但是在摄影创作和作品鉴赏时,人们容易混淆生理和审美愉快的界限,让生理上的取代审美感,甚至会美丑不分。比如人体摄影中,人体应该怎样拍?想要通过人体造型表达什么样的思想观念?不同的审美观念就会产生不同的格调和境界。如《维纳斯女神》就是赞美生命和人的创造力,展示了人类的自然美。美学,能够使人们在审美活动中产生一种精神愉悦,是一种人类的高级情感。因此,摄影工作者在摄影的造型的处理上应该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而这种高文化品位需要一定的美学修养和文化知识的补充。总之,现代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为摄影艺术的创作提供了优越的技术和条件。但美学思维和美学理论需要人们花费一定的时间去研究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挖掘到美的本质,获得有价值的高水平的艺术作品。摄影艺术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它需要人们不断探索和发展,使它更加独特的魅力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参考文献]

[1]杨帅.从美学的角度浅析摄影艺术的特征[J].大众文艺,2014(12):174-175.

[2]高玉启.论摄影技术与美学[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S1:214-216.

篇(2)

论文摘要:影视摄影艺术是影视艺术创作中的一个特殊领域,其任务是采用影视拍摄的方法创造艺术的影象,最完美、最富有表现力地用视觉形象揭示影片的内容及思想。运用影视摄影造型艺术手段的富有表现力的可能性——影调处理、色彩处理、全景拍摄、移动摄影机以及现代影视技术的方法,影视摄影师根据电影剧本和摄制影片的创作构思与导演、美工一道完成造型处理。本文主要论述影视摄影独有的艺术造型表现手段的构成、用途、效果及运用方式。 

 

影视摄影艺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但它不是产生一般功能的科学技术,而是一种载体媒介,是一种可以和任何一种艺术相媲美的、能够叙事、绘声绘色、表情达意的语言。故此,它成为现代信息传播、新闻纪录、科学研究、知识普及、情节故事描绘的最现代、最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和承载媒体。影视媒介就是由声波和光波两个基本元素所构成的记录声像的摄录机器。作为机械,它不仅能记录下人类五种感官中两种视听审美感官的感知结果,而且能展现人们有意为之的想象、幻想、回忆中内心世界的视听形象;甚至更能揭示人们非有意为之的下意识活动、幻觉、梦境等。更为奇妙的是,它还能记录展现人们视听感官功能所根本不能触及的一些自然的、社会的现实世界,甚至还能创造现实根本不存在的科幻、神怪世界。尽管她奇妙无比,它也只能是机器手段而已。只有作为主体的人对它进行控制,它才能发挥应有的科研和艺术表现作用。因此,影视摄影是一门艺术,是一门时空艺术,是一门置造型形象于时间的流动之中的艺术,是创造富有艺术性、思想性、寓意性活动的幻觉影像的艺术。影视摄影艺术表现手段主要有:光线和影调,色彩,构图和动向等多种手段。从艺术层面上来讲,影视摄影更是一种创作,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一种驾驭声画语言符号的方法和手段。 

一、光线与影调——画面的修辞手段 

光线是摄影师的画笔。摄影师“用光作画”或“用光写作”。光线表现手段是指摄影师在采光和布光中,运用自然光和人工光来处理画面中光线的明暗、层次、反差、基调、色彩还原和各种特定的光线效果。光线是一种造型手段,影调是它在画面上的表现形式。在画面上影调首先体现着时间和空间气氛,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段,影调还体现着感情。光线与影调不仅为摄影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而且可以塑造被摄体的立体形态、轮廓形式、表现质感,并以刻画人物形象、描绘环境、烘托气氛来显示造型的表现力,创造特定的艺术效果。影视作为艺术,摄影师对光线与影调的运用不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还应该体现出对影片的艺术构思,还应完成其艺术作用。 

由李少红导演,曾念平摄影的电视连续剧《大明宫词》制作精细,在影像表现上特色鲜明。在剧中,低角度光的运用将神秘高贵的宫廷气氛更好的表现出来。同时,这种布光法的运用也使得演员可跨越更大的年龄跨度。演员归亚蕾已是60岁左右的年龄,而剧中她要扮演的是从40岁直到驾崩的武则天,年龄跨度几乎达30多年。这对于一位60岁左右的演员来说是几乎不可能达到的事情,而摄影师娴熟、准确地运用低角度布光法,将一位成熟妩媚的中年皇后跃然于银屏上。 

光线与影调,好比是画家手中的画笔,好比是雕刻家手中的雕刻刀。摄影师用光影可是使该表现的地方得以表现,该隐蔽的地方加以隐蔽。光影就象是画面的一种修辞手段,并运用它们去创造富有造型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的银幕形象。 

二、色彩——画面的抒情音符 

色彩表现手段,是指摄影师对画面的色彩、色反差、色饱和、色对比、色温、色调等的把握。色彩是影片中的情绪元素。电影画面通过环境、服装、道具等对色彩的选择和配置,对感光材料和光线的选择与运用,来实现色彩表现手段。影视画面的色彩表达不仅仅要求准确再现,更要注意色调的把握、气氛的渲染和情绪的表达,注意色调的对比、和谐与统一。色彩在影视中肩负着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细节的描写、地理、时代、民族等特点的体现,以及在特定情况下所富有的寓意作用。色彩作为摄影师的造型手段之一,不仅是反映客观世界的符号,而且具有传达信息和情绪、塑造艺术形象的造型职能。色彩作为画面的抒情音符,体现了影视摄影独特的艺术魅力。 

电影《黑天鹅》的色彩处理也有独到之处。多样变化,和谐统一,是艺术一般规律。比如“白天鹅时期”,妮娜的枕头是黑白花纹的,在妮娜梦醒的俯看镜头中,她的头颅正好搁在黑色藤蔓花纹盘绕纠缠的中心。此外她那雪白呈绒毛状的围巾,既是白天鹅羽翎的象征,又是雏鸟新生还未丰满的遍体软茸。与此同时导演把妮娜的房间几乎全部布置成粉红色调,开场的第一个早晨,母亲端上来的早餐是切成两半的水果,妮娜有如小女孩般呢喃:“粉色,多漂亮!”每次妈妈给妮娜打电话时,她的手机屏幕上出现的“mom”字样底色都是粉红色的。而当她被选为“天鹅皇后”之后,那条白色的绒毛状围巾就不见了,是雏鸟褪毛的象征。在妮娜的“白天鹅时期”,她的鞋子是圆钝、无侵略性也无野心的灰色棉布雪地靴,而与她形成对比的则是“黑天鹅”莉莉那冶艳的黑色皮靴。 

影视摄影中对色彩的运用,不像绘画那样只反映在一幅画面中。影视是“动”的艺术,它的色彩对比与和谐应反映在一个个画面的流动中,反映在画面与画面之间、场与场之间的衔接中。从某种意义上说,一种色彩如同一个音符,它只有在一定的组合中才能表现出一定的意义,离开一定的组合,它只是一种色彩而不是表达感情。因此,影视摄影师要善于结合内容,在画面的运动中去组织、运用和捕捉色彩来表达感情。 

三、运动镜头——影视艺术的本体造型语汇 

动向表现手段,是指摄影师采用什么摄影频率和摄影机以怎样的运动方式来拍摄画面。运用不同的摄影频率和摄影机的运动表现被摄体的空间位置、空间关系和运动,从而展示影片的速度、节奏和韵律。运动镜头对影视的影响很大,它使影视最大限度地突破力舞台框架对空间的束缚,最大限度的接近于现实生活空间的原生态形态。它所创造的只属于影视自己的运动形态,不仅使影视真正脱离了戏剧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而且给人们带来了无与伦比的视觉享受。因此,任何一个从事影视工作的人都不能不对镜头给予特殊的关注。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摄影机的运动绝不是武断和随意的,导演和摄影师每一次的推、拉、摇、移都必须有充分的内在原因,都应该表达确切的思想和感情意图。 

在影片《有话好好说》中,影片开始的连续三声汽车油门的轰鸣声刺破黑格的银幕,大量的广角镜头来拍摄特写,大量的非常规的运动造型为本片定下了基调。摄影机不断变换运动的载体,肩扛式的运动,在汽车上的运动,主观视点的运动,以多角度的运动摄影来营造丰富的空间节奏,这包括叙事性的非常规运动和抒情性的纵深运动,它们的出现是交替性的。同时,高速升格的慢动作画面,翻滚的红酒,用另一种手法来营造一个后现代大都市的感觉。 

电影和电视剧都是以摄影为基石的艺术,正是因为有了摄影,电影、电视剧才成为一种不同于绘画、不同于戏剧的艺术种类。因此,提高摄影的艺术品位和审美价值,乃是提高电影和电视剧艺术品位和审美价值的关键。电影和电视剧摄影的任何一种元素都是贯通艺术情感激流的门阀,都是表达与传递心灵气韵与生命律动的通途。因此,影视创作人员应懂得如何利用技术这个大杠杆,来撬动电影、电视剧这个艺术的大地球。在我国文化建设高度发展的新时期,我们应牢记1961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的一段教诲是有益的。他说:“任何艺术不掌握艺术规律,不进行基本训练,不掌握技术,是不行的,我看,艺术应当苦练,这虽是从话剧说起,但适应于各艺术部门。”,因此,摄影师还需继续做出努力,使全社会都认识到影视摄影是一门艺术。 

 

参考文献: 

[1]约翰.道格拉斯、格林.哈登.技术的艺术——影视制作的美学途径[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张会军、陈浥、王鸿海.影片分析透视手册[m].中国电影出版社. 

[3]高鑫.电视艺术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3)

合理采集使用图片和文字信息是传媒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在网络时代,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以内容为王。有论文认为,媒介经济也是注意力经济,注意力经济环境下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依然是内容为王;丰富的高品位的内容是获得受众持久注意力的根本,是媒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文字与图片信息正是内容的载体。

文字和图片都是最古老的传递信息的载体,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而来,并将随其发展演变成一种极具生命力的传媒语汇。现代传媒也改变了以往的承载信息的传统方式,以图文并茂或图片代替文字的方式,利用科技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增强自身的吸引力,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使人们在接受强化记忆功能和教化功能的同时,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方式,这种改变决定了读者接受信息含量的多少和价值的高低,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在信息时代怎样及时准确合理地采集应用文字和图片,这二者带给受众的阅读效果,是打造传媒内容的关键。

图片运用光影、线条、色彩等手段来表现作者的审美意识,它能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界的事物进行模仿,能真实、形象地再现历史、现实的各种不同社会生活场景和自然现象。图片以静止、凝练的顷刻画面和艺术造型,表现客观事物的美丑属性和作者的审美意识,使观众联想到这一瞬间前后的客观物象的情景、关系和事物发展的过程,感受它的深广内容和社会意义。在众多的现代传媒中,无论是新闻、经济、文化、商贸信息都在以图片或者图文并茂的形式传播信息、广告。作为视觉传达信息的图片,以其比文字更具形象性和趣味性、更具视觉传达上的冲击力和独特魅力而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成为视觉传达上的主流。

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往往缺乏以前那种闲情逸致来花费时间抱着一本几十万字的书本来阅读,各种画报、期刊正在以大量精美的图片博得读者的青睐。同时,电视网络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力也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快餐时代的到来也带来了快餐文化。图片给人们带来快捷的信息传播方式,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接受时代。

文字,是通过自身的形体语言符号作为表述信息特征的。它让审美者通过文字阅读的方式,经过视觉传达到头脑中浮现出鲜明的再造形象,从而得到审美享受。文字信息的优势在于――文字有性质的确定性,其短处在于――缺乏形象的确定性,它不能像绘画、戏剧、电影那样,通过画面信息让人直接看到形象的实体,而只能通过语言的中介,让欣赏者间接感受到形象的魅力。文字信息可以描绘的范围十分广博:上天入地,宜古宜今,可以承载人的思维和想象,为人类记载了从古至今的轶闻趣事、悲欢离合,又客观真实记录了人类的创造发明和文明历程。

文字信息作为视觉传达审美意向的媒介,同绘画塑造形象的工具是色彩、线条和音乐塑造形象的工具是声音不同,文字信息的语言符号广泛应用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电影文学等语言艺术中,文学语言的基本特点是具有形象性、丰富性、音乐性和感彩。文学作品通过生动的形象,感染和打动审美者,它的最大力量不在于抽象的说理,而在于把事物的性质、情状鲜明具体地显现出来,使审美者一经阅读,通过视觉传达所反馈的信息,就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这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通过文字为自己的思想和灵魂创造的一个理想家园,它让人类在艰难的劳作中有了一个释放喜怒哀乐等情感的载体。这个载体的容量亦大亦小,既可用百余字描述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又可用千字万字的长、短篇来表现社会时代、历史事件;既可以凭借文字来塑造单个人物形象,也可以塑造众生百态,并通过复杂的故事情节、矛盾冲突展示这些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成庞大的形象体系,为人们创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让人们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审视自身的善恶,并以此找到生存的意义和坐标。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摄影技术、印刷技术的大幅度提高,图片作品信息的传播速度以其惊人的视觉冲击力,通过摄影、印刷成画册被摆在了书架上,印在了饰品中,登在了广告里。与同是纸质传媒载体的文字信息作品相比,无论是从传播的速度,还是人们的接受程度,都不可同日而语。文字已不再是视觉传达信息、交流感情的主要渠道,它正被充斥在杂志、报纸、画册、广告、影视、网络上的图片信息所代替。

图片信息的审美特性除了造型性、空间感、质量感之外,还有艺术形象的可视、可触的直观性。在对客观外界具体可感的形式美和形态美的表现上,图片信息胜似文字信息。相比之下,图片信息缺乏文字信息那种穿透事物的渗透性和难以描述的事物发展与人类微妙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因而,不能引起所有人的共鸣,只能在部分人的心中引起反响。相对文字信息而言,这是图片信息在另一方面的局限性。当我们静下心来,反思这些图片、光盘的画面给我们的视觉传达所带来的信息,除了视觉上强烈的冲击力之外,还有什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呢?倒是文字信息部分所表达的深刻内涵震撼着我们的心灵,给我们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它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引导着人们的审美观念。那种仅以文字记载传达给人们的隽永魅力,是匆匆忙碌的现代人所不能够完全品味的。正如快餐文化一样,虽然能给忙碌的都市人充饥,却无法让其品味到传统美食文化的独特韵味和魅力。

内容是媒体的核心资源和资产,媒体的价值来源于内容,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是内容。而这一切都集中体现在文字与图片信息的选取采集使用的水平上,无论是对外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内容产品服务,还是加强内部信息整合,都需要实施内容管理,因此,有必要“实施内容管理,以优秀的文字与图片来打造传媒的核心竞争力”。

如何以文字和图片信息来提升传媒核心竞争力。现代传媒给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它使人们能够更加迅速便捷地在第一时间获得新闻讯息。图文并茂是在网络上能够见到的最常见的形式。互联网的读图时代也为图片信息的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较之传统的图书文献,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有其自身的特点:轻松点击即可获取新闻以及资讯,无需像传统阅读一样采取翻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的方式来获取信息以及知识。对于信息的获得较之文献资料具有即时性的特点,网络科技的发达为资讯的传播提供了便捷的平台,国内外的新闻和重大事件我们都可在第一时间于网络上获取详细的信息。同时对于信息的获取,人们也摆脱了传统的被动选择,越来越趋向于互动式选择,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有选择性的有效搜索,使得信息获取的效率大大提高。

内容为王,在如此纷繁的信息时代,不难看出图片与文字信息阅读在新的物质技术下的融合和发展以及相互补充的关系。现代传媒如何能够利用不断发展的物质条件,对眼花缭乱的信息进行有效的采集提炼和取舍,并对有价值的信息用合理的文字与图片信息表达出来,是现代传媒提升核心能力,并取胜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提升这种核心能力昵?

在新的传媒载体迅猛发展的今天,传媒只有依靠创新才能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又是新闻传媒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之一。首先,核心竞争力是传媒在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的关键性能力,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传媒必然被淘汰。其次,传媒的核心竞争力能给受众带来特殊利益。传媒的核心竞争力是传媒所拥有的各种服务、技能的综合反映,不同传媒的核心竞争力也各不相同,同时,核心竞争力还是传媒一般能力综合后的升华。由传媒核心竞争力支撑的精神产品,除了能满足受众的一般需求外,还能满足受众额外的需求。再次,经过长期竞争形成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媒体取得竞争优势的根本保证。

媒体的创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以精神产品创新为龙头,增强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以机制创新为依托,发展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以经营策略创新来提升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其中培育杰出的传媒人才队伍,使文字和图片信息作为信息传达载体的完美结合,也是最有效的途径,这是提升传媒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在现代传媒迅猛发展的今天,《读者》的文字与图片信息之所以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成为著名期刊,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来自核心团队、核心内容(业务)、核心受众的有机组合,是一个以知识、创新为基本内核的关键资源的整合。同时,它还需要有相应的机制加以支撑,才能最终构成一个能够使媒体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由此可以看出,文字和图片信息载体与提升传媒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密不可分,二者相互对照、相互依存。这便是文字和图片信息载体与提升传媒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李法宝:《增强中国新闻传媒的核心竞争力》,《当代传播》,2003(2)。

2.付蓓:《媒体的核心竞争要素分析》,《新闻爱好者》,2004(5)。

3.丁和根:《传媒竞争力――中国媒体发展核心方略》,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篇(4)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借助大众传媒的高速运转,我国掀起又一轮的国学热。本文将对大众传媒时代国学形象的媒介传播方式及其特点进行简单的探讨与总结,以期对我国国学领域的健康发展、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起到有益的作用。

【关键词】国学热;大众传媒;传播方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沉寂了近一个世纪的国学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并随即在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兴起了新一轮的“国学热”。现代社会中,作为文化载体的大众传媒广泛普及并高度运转,大大促进了信息传播领域的发展,成为“国学热”的有力助推器。研究大众传媒时代国学形象的媒介传播方式,有助于推动国学更广范围的普及与更深层次的研究,从而在人民群众中更好地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增强我国民族软实力,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国学复归及其必然性

由于其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国学”一词至今在学术界没有一个统一、精准的定义。在古代,国学指代国家设立的学校,《周礼?春官宗伯第三》中记载“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唐代韩愈在《窦公墓志铭》中亦有“教诲于国学也,严以有礼,扶善遏过”。近代意义上的国学则是在清末民初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借用汤因比的‘历史文明’理论来说,中国国学的诞生,主要是中国人和中国社会面对西方文明的‘挑战’而提出的‘应战’之举”[1],“国学”是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激烈冲突的产物。多数人认为国学定义始见于章太炎的《国学概论》,曾为国学下定义说:“‘国学’在我们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的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2]这里为国学下的定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广义上的国学,“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不仅包括传统的文学、历史学、哲学等学术领域,还包括音乐、书、画、建筑等艺术领域,医卜星象等自然科学领域乃至宗教信仰领域。20世纪90年代末期,借助当代大众传播媒介,掀起了新一轮国学文化热,至今方兴未艾,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思考。本文中笔者所理解的国学指代的是狭义下的国学,即以儒释道为主流的中国传统的文化与艺术。

国学热在大众传媒时代出现并非偶然,它有着历史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可得出以下原因:

首先,受众因素。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受众是信息的接受者与反映者,是媒介产品的最终消费者,受众的接受程度是传播效果的主要体现。一方面,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人民群众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开始转向对精神文化消费品的需求,人们要求了解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艺术,满足更高层次的生活追求;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开放的社会机制与环境为人民群众的多元价值观提供了条件,但也会造成各种价值观交织、思潮激荡,甚至道德沦丧、人们精神空虚的社会现象,而国学中的观念与思想特别是儒释道伦理则为人们提供了心灵的依托,帮助人们树立主流价值取向、找到现代社会生活的个人坐标,重新构建信仰体系;同时,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显著提升,世界各国广泛设立了“孔子学院”以了解“中国形象”,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结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族认同感,“国学热”受到广泛关注。

其次,大众传媒因素(传播者)。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主要的信息提供者,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传播,“一些重要的‘稀有’公共传播资源,例如广播、电视使用的电波频率等,也是国家以某种制度方式委托给传媒组织专用的”[3]。国学是几千年来我国各民族积累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大众传媒利用传播特权传播国学信息,进行舆论引导与宣传,以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我国民族凝聚力。此外,传播中国文化应当是一种历史责任,中国应当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化作出民族的贡献。[4]大众传媒通过国学形象的塑造,来加深世界各国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了解,树立我国国际形象,增加国际影响力。

最后,传播媒介因素。麦克卢汉说:“正是传播媒介在形式上的特性——它在多种多样的物质条件下一再重现——而不是特定的讯息内容,构成了传播媒介的历史行为功效。”[5]当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社会,信息的高度浓缩与密集促使传播媒介不断融合翻新,这也为国学热的兴起提供了客观条件。

国学形象的主要媒介传播方式

通过对有关国学形象的媒介传播方式典型事例的搜集与分析,笔者发现国学形象有以下五种主要媒介传播方式:

文化名家通过电视讲坛方式解读古典名家名著。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百家讲坛》为例,该栏目自2001年7月开播以来,先后邀请一系列教授、学者解读古典名家名著,他们以当代人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在自己的专业研究领域内,将传统上晦涩难懂的古典文学和扑朔迷离的历史现象,深入浅出地传达给广大观众,使历史上藏匿于深宫后院的故事飞入了寻常百姓家。2006年,《百家讲坛》被评为央视十大优秀栏目之一,仅次于《新闻联播》名列榜眼。《百家讲坛》既收获了优异的收视佳绩,也获得了良好的市场美誉度。电视让学者有为,学者让电视深刻,《百家讲坛》秉承着“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的宗旨使得大众媒体与高雅文化成功联姻,成为2006年、2007年引人深思的文化现象。

嫁接脱口秀等新形式出现在创新综艺节目中。2011年伊始,湖南卫视推出了中国第一档姓氏文化深度解读节目——《非常靠谱》,该节目邀请于丹、纪连海等十几位观众喜闻乐见的专家、学者组成“摆谱团”,通过“姓名堂”、“最姓我”、“全家福”三大节目板块,以姓氏为包装,展示百家姓中家族的传奇故事、家族绝活与家族杰出人才。较之电视讲坛类型节目,《非常靠谱》邀请明星与名人参与现场互动与点评,增加了节目的趣味性与互动性。此外,该节目由娱乐主持大哥汪涵担纲主持,增加了看点。《非常靠谱》采用当下更为时尚、新潮的脱口秀互动形式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中较为冷门的姓氏、家族文化,以“百姓主题、群英摆谱”的方式,为观众呈现了一道高端文化大餐。

转贴于

另外,湖南卫视以脱口秀形式打造的《百科全说》,将中国经典中医养生知识嫁接于轻松搞笑的综艺节目,使观众在开怀一笑间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还有《天天向上》中的夫子国学也在寓教于乐、雅俗共赏中塑造了国学形象。

电视剧、电影翻拍经典著作。近几年来,电视剧、电影行业对传统文化领域的选题呈上升趋势,2005年《汉武大帝》中展示的汉文化带动了一阵“汉学热”,2007年,国人掀起了翻拍四大名著的热潮,《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在新时代的光影技术下再次演绎视觉盛宴,2007年《贞观长歌》再现大唐盛世。在电影方面,以打响2009年贺岁档第一炮的《花木兰》为例,该影片重新打造国学经典中妇孺皆知的典型形象花木兰,用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感人本土传奇唤起国人心中的深厚民族情结。这部古装传奇巨著上映后,在获得过亿的票房佳绩的同时,也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2010年3月21日,《花木兰》还同《赤壁》、《建国大业》等逾百部中国优秀电影当选《电影看中国》系列产品,作为历史中国的部分展示中国形象。根据墨子“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改编的影片《墨攻》、根据梅兰芳先生一生艺术之旅改编的《梅兰芳》、戏说赵云的《三国志之见龙卸甲》等传统国学中的经典题材也陆续被搬上银幕。

平面媒体适时出版同类题材相关读物。借助《百家讲坛》的东风,中华书局、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整理于丹讲稿,适时出版了《于丹〈论语〉心得》、《于丹〈论语〉感悟》、《于丹〈庄子〉心得》,2008年于丹和孔健的《论语力》也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于丹热”向人们席卷而来。2007年“全国优秀畅销书排行榜”上,《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品三国(下)》高居排行榜前三名。①通俗易懂的白话语言代替了艰深难懂的文言文,大大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得几千年前的经典读物在现代视角的重新解读下有了普适性的意义。

国学形象借助网络、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新兴传播媒介形式出现。2006年,百度开设全球首个国学频道,免费为广大网友提供国学相关信息的特色搜索服务,提供高品质的古代文化典籍在线搜索及阅读功能,千年传统与时尚完美结合;新浪网则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交换学习国学心得感悟。

五种国学形象媒介传播方式的特点

各种媒介相互策动,使得国学形象的媒介传播方式日益多元化。在飞速发展的传媒时代,媒介资源呈现出丰富化的特征,新旧媒介交织,媒介功能日益融合。在国学形象呈现的过程中,既有传统上的平面媒体、地上波广播电视,也有卫星广播电视、电子出版物以及互联网络等新型传播媒介。多种媒介传播方式为国学形象的呈现提供了多元渠道。

借助多种媒介传播方式,国学普及呈现“大众化”、“通俗化”。由于年代久远,传统国学形象在大众心中多是抽象的意象,给人以艰涩冰冷的陌生感,而经过现代媒介的全新解读,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平民百姓的距离,例如,《百家讲坛》利用悬念化的图片与文字配合讲解,适时配有震撼人心的背景音乐,强大的视觉冲击迎合了受众的感官需要,使受众置身其中,学者平白易懂的话语将经典大众化、通俗化,“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同时,一般人几乎很少有机会深入大学聆听专家讲座,也不可能经常性阅读专业性书籍,电视讲座及其相关书籍等大众传播方式为大众提供了这样一条走进文化、走进传统经典的便捷途径。

传统文化与时代意义相结合,赋予国学形象新的解读视角与指导意义。任何时代的理论只有结合新的时代背景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媒体呈现出的国学形象结合当代环境新特点,拥有了实际性的指导意义。在讲述《论语?子路》中“君子和而不同”时,结合我国国情,于丹指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每一个人的不同声音和谐地融入大的集体的声音中去。专家学者站在新的时代高度,在总结国学理论精粹的基础上,向受众传播新视角下的传统文化与艺术。

大众传媒时代国学形象的媒介传播方式,使得“国学热”出现“暴力化”、“快餐化”、“商业化”的趋势。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化程度的提高,文化与商品开始有机结合,文化越来越成为一种商品进行生产与消费。在市场化、商品化、利益化的过程中,传播媒介也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进行再生产、包装、销售,国学在大众传媒利益的驱使下,将抓住受众眼球作为唯一目的,将国学内容扭曲化,传播低俗、不健康、不道德的所谓“国学”内容,使国学变得日益“商业化”、“暴力化”。与此同时,在读图时代,快速的生活节奏使受众往往没有时间与精力处理爆炸式弥漫的信息,更不会耐下心来阅读往往晦涩难懂的深奥知识,大众传播媒介将国学打包,变其“快餐化”、“视觉化”来满足受众对相关文化的需求。中国国学是中华民族通过数千年的积淀、诠释、传承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要想真正吸收其精髓,必须真正潜下心来,仔细揣摩研读才可领悟,仅靠“暴力化”、“商业化”的“文化快餐”有时不仅不能得到纯正的国学知识,甚至会形成错误的价值观。这既要求受众提升自己的分辨能力,也要求大众传媒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加强自身媒介素养,坚守媒介应有的文化操守,真正为大众提供一片解读文化的净土,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注 释:

①2007年12月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主管的《中国新闻出版报》。

参考文献:

[1]黄保罗.从欧美视角看体现中国软实力的“大国学”[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3-04(013).

[2].《国学季刊》发刊宣言[J].国学季刊,1923(2).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57.

[4]邓青,李敬一.论文化产品的产业化发展[J].新闻爱好者,2009(1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