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自然课教学

自然课教学精品(七篇)

时间:2023-01-05 11:45:1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自然课教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自然课教学

篇(1)

其实,他们在教学活动中也“捏过几把汗”,只不过他们每次都能“化险为夷”。这除了教师备课认真、组织得当、引导得法等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教学机智。

自然课教学中,如何运用教学机智,提高课堂效率呢?下面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因势利导在充分“展示学生才能和智慧”的自然课堂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预想不到的问题。如果教师没有一定的教学机智,就会急得手忙脚乱,影响教学效果。处理这类问题时,教师不要完全拘泥于原来的教学设计,可以因势利导,顺着发生的问题去想点子,去启发学生。

例如,教学《磁铁》一课时,学生实验后,教师让学生看他演示“磁铁隔着盘子也能吸铁”。教师把一块磁铁放在盘子上面,然后拿了几颗小铁钉放在手掌上,并把手掌放到盘子下面,使铁钉接近盘子底部,学生睁大眼睛正准备看铁钉被吸起来的精彩情形,结果看到盘子几次都没能把铁钉吸起来,出现了事与愿违的意外情况。这位教师灵机一动:“为什么隔着盘子铁钉吸不起来呢?”学生的兴趣又被调动起来了,他们踊跃思考,仔细分析,推测出可能是磁铁的力量太小了。教师按照学生的意见换了一块大磁铁,结果铁钉一下子被吸了上来。同学们欢呼起来。如果当时教师不是因势利导地采取上述方法,而是向学生解释:“因为盘子厚,磁铁的磁力小,所以不能吸起铁钉,我换一块大的磁铁再做一遍。”这样的处理就逊色多了。一是暴露了教师准备不充分,二是教学显得不紧凑,三是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不懂教师问话的意思,在回答问题时,也会出现出乎意料的情况。如一位教师教《水能溶解别的物体》一课时,做了食盐溶解于水的实验后,教师问:“食盐溶解了,看不看得见?”学生齐声回答:“看得见!”学生的回答出乎教师的意料。教师马上顺着学生的回答继续问:“你们说的看得见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回答道:“是看得见食盐溶解在水里了。”教师接着问:“食盐溶解在水里了还看不看得见食盐呢?”“看不见了。”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师顺着发生的问题因势利导,顺利地解决了问题。当然,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是教师提问不确切。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准确清楚地使用符合儿童特点的教学用语。

意此言彼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常为某一结论展开热烈争论,双方各持己见,“理由充足”,一时相持不下。作为教师,此时若充当“裁判”,必将挫伤其中一方的学习积极性;若说:“这个问题下去观察研究好不好啊?”学生虽无异议,但问题仍为问题,必将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一句古话“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自然教学中,我们不妨用它一试。

例如上自然课第二册《青蛙和蟾蜍》一课,学生在课堂上为“青蛙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是否有颈?”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同学说:“青蛙有颈,头与身体相连的稍细一点的部分就是颈。”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暂停争论,不说青蛙有没有颈,而去找一种双方都认为有颈的动物,共同讨论它的颈有什么作用,青蛙的“颈”与它有什么差别。问题立即得到了解决,同时学生还从中知道了青蛙没有颈还有它的好处。通过共同讨论,刚才的争论早已被他们抛到了九霄云外,双方均学有所获,乐不可支。

在教《碘酒与淀粉》时,怎么才能让学生知道米饭、面粉、红薯、马铃薯等食物都含有共同的物质成分——淀粉呢?这一抽象概括得出的结论,对小学生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可它在全国自然课教学能手章鼎儿面前却十分顺利地解决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教学过程。

章老师先不急于让学生知道有一种遇碘变色的物体叫什么,而是问学生:“柿子、蛋糕、月饼、牛奶……是甜的,还是咸的?”

生:是甜的。

师:柿子是甜的,蛋糕是甜的,月饼是甜的……这些看来很不一样的物品,尝起来却都是甜的,这是什么原因呢?你会怎样想呢?大概它们里面有一种相同的、尝起来甜的东西。你知道人们把这种甜的东西叫什么吗?

生:糖。

师:马铃薯遇碘变成蓝黑色,红薯、馒头也一样,这些看起来很不一样的东西一碰上碘却都变色,这是因为他们有一种——

生:变色物体!

师:对极了,这种“变色物体”在什么条件下变色了?

生:碰到碘酒的时候变色了。

师:对!这种变色物体平时不变色,一碰上碘酒就“唰”的一下变成蓝黑色了。变色的不是马铃薯、红薯、馒头、米饭里的别的东西,而是它们里面的那种变色物体。后来人们真把那种物体给提纯出来了。把它叫“变色物体”太麻烦了,而且不准确,人们给它取了个名字叫“淀粉”。

上例中,章鼎儿老师不是直接引导学生总结食物中遇碘变蓝黑色的成分是淀粉,而是另辟蹊径,去讨论蛋糕、月饼中甜的成分是糖,意此言彼,水到渠成。

在自然教学中,如果某一思维过程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我们可以有意识地绕一个弯子,教给学生如何运用概括抽象和思维迁移的方法。如果弯得好,弯得精彩,那么教学难点的突破便轻松自如,顺理成章了。

釜底抽薪学生考虑问题往往从直观入手,只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他们对一些抽象概括性结论的回答往往不一定正确,但也不是没一点道理。面对学生似是而非的结论,经验不足的教师往往会不知所措,使课堂出现卡壳现象。此时教师最关键的是要冷静,面带微笑,不立即肯定与否定,要给学生以“成竹在胸”、“早已预料”的印象。在学生思考的同时,教师迅速究其思路,找到学生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一旦找到,也不应从学生的结论或思维过程入手,而应避其锋芒,从思维过程的起点入手,釜底抽薪,从而使学生自己纠正错误,转变思想。

例如,教学《光》这一课,学生在明白了什么是光源,知道了我们能看见光源,是因为光源发出的光传到我们眼里的缘故之后,很自然地进入了“我们眼前这许许多多物体,它们本身没有发光,那么我们为什么也能看见它们呢?”这一问题的讨论。面对这一问题。有的学生会不加思索地回答为:“因为我们有眼睛。”这样的结论显然不能用“不对”否定了事。这时,教师应从学生分析问题的起点入手,挖其错误根源。根不在了,错误无立足之处,其结论自然“土崩瓦解”了。既然学生将出发点放在眼睛看物体上,教师也就应从这一点上反问学生:“是啊,大家都有眼睛,并且视力正常,可是在漆黑得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眼前这些不发光的物体,我们能看见吗?”学生便释然,从而改变了思维角度,得出了正确结论。

当然,教师面带微笑考虑对策的时间,也是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自控时间,在这一时间内,学生如果能自己纠正错误那效果就更妙不可言了。学生的思维有较大的跟随性,第一位学生的发言将影响或决定其他同学的思考方式,如果在一定时间里,学生仍跳不出这一思维模式,教师便可抓住适当时机采用上面的方法。

如一位教师教学《水的蒸发和沸腾》中,就采用了釜底抽薪之法,使学生对“蒸发”理解得更全面深刻。

师:在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使水变干的方法?生:用太阳晒、用火烧。

生:把湿东西搁在暖气上烤。

师:大家刚才的回答都是正确的,但都是用加热的方法使水干掉。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昨天刮着风,没有太阳,我家洗的衣服却干了。

篇(2)

关键词:观察;实验;自然条件

小学阶段应该重视科学这一学科。教师在教学时,要指导学生认识周围的事物,密切联系当地的自然条件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才能使学生对周围的事物真正有所认识,才能保证让学生通过亲自观察实验获取科学知识,才能更好地向学生进行爱家乡、爱大自然的教育。

一、利用农村动、植物资源上好观察课

观察教学,是科学课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小学科学观察课教学主要是对一些动、植物进行观察。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注意到农村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利用它们代替图片、标本。

二、利用农村生产、生活资料,上好实验课

实验是学生获得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上好实验课是提高自然课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农村小学应充分利用农村生产、生活资料来补充实验教学用具。让学生在家里自己做实验,看看种子萌发先长什么,再长什么,植物的根向哪里生长,根的生长速度怎么样。根有哪些作用,种子是怎样变成幼苗的,植物茎的作用和怎样开花结果的等。学生通过自己亲自选材,亲自种植,并把每天的生长都记录下来,从而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过程,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植物生长变化的数据。家里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根据实验目的需要,可以就地取材,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实验材料的选择并进行实验。瓜果、蔬菜、鸡、鸭、猫、狗都是实验的好对象、好材料,这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农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教学效率

要提高自然课教学效果,必须致力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除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优化外,还必须注意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因材施教。农村学生本来对自然界中的鸟兽、虫鱼、山川、草木较了解,而且比城里的学生生活经验要丰富得多;可以说自然课本中的大部分内容,农村小学生在学以前都已经具有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利用他们的这些生活知识,充实教学。如,教学《磁铁》一课时,我就是鼓励学生讨论,以学生讲为主,教师讲为辅,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争着发言、互相启迪、互相补充,最后取得较好的效果。这样不但使课堂气氛活跃,而且教学效率也有所提高。

四、利用农村种养条件,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实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自然课教学的任务之一。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家庭条件,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实践活动以提高自然教学效果。在农村广阔的天地里,物产丰富,各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随处可见,伸手可取;形形的小动物应有尽有,如,天上的飞鸟、地上的昆虫、水中的鱼虾等都可信手拈来。如此便利的动植物条件就是实验的好“材料”。

如,在教学关于花的知识时,应带领学生去野外上课。从学生的课堂反馈中发现,他们不但知道了花的结构,而且了解了花的几种传粉方式(风媒传粉、虫媒传粉、人工传粉),并懂得了什么样的植物开什么花,花是怎样的。像这样的学习,既学到了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五、利用农村环境,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是科学课教学的一大任务。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爱劳动,具有科学自然观和科学态度等教育。因此,教学中不但要有机地渗透这些教育,而且要利用农村环境挖掘教育因素。

参考文献:

[1]时延军.用新课标理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11).

篇(3)

小学自然课是自然科学的启蒙教育。在自然教学中重视观察与实验,不仅是学好自然课的需要,而且能促进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为以后学习生物科学知识做心理准备。在小学自然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探索生物奥秘的兴趣,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笔者在一些学校听课时,发现许多老师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为 理想的效果,现综述如下:

1.创设情境,培养对生物奥秘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在不同的知识和实践领域内进行思考的能力。在自然教学中,要 想真正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仅凭老师灌输一点现成的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而应根据不同的 教学内容,千方百计创设情境,让学生吸收更多的信息,拓宽知识面,而不局限于固定的模式,以培养学生思 维的广阔性。 如在教《热胀冷缩》这一课时,需要做金属球穿过铁环实验。一位老师在正式实验前设计了这样一个小实 验:在厚木板上钉上两颗钉子,两颗钉子之间的距离恰好是一个垫圈的直径,垫圈不受热时刚好能从中通过, 而受热后就不再能通过。这个有趣的实验强烈地吸引了学生。接着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演示金属球穿过铁环的实 验,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在探索中弄明白:固体在受热或受冷时,也和液体一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样, 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学得既主动又有趣。实践证明,创设良好的自然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 趣和求知欲,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广阔性的目的。小学自然教学大纲指出,自然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应用所获得的知识,认识和理 解自然事物。因此,老师要尽可能地启发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自行进行探求活动。这就要求在自然教学中, 老师要为学生准备恰当的感知材料,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主动探求知识,这是培养学生思维主动性的前提。 如教《花的构造》一课,除了课前要求学生采集一些植物的花以外,有的老师还有目的地准备一些大小、 形状、颜色不同的花,让学生动手解剖,仔细观察花的构造,直到形成对花的构造的准确认识。 又如在指导学生认识常见的益虫和害虫时,不少老师都让学生留心观察图中的昆虫,并引导学生根据昆虫 对人类的益处和害处,对昆虫进行分类。有的老师还常常将一些不同的昆虫带进教室,逐一指导学生仔细观察 ,并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准确识别益虫和害虫。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指导学生自行探求,有利于培养学生 思维的主动性。

2.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去观察

自然课的内容都是来自自然界形形的各种事物或现象。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认识事物,是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第一阶段。如教《各种各样的花》一课,把学生带到花园或郊外,让他们认真观察,仔细辨别,从花的颜色、形状、大小以及它们的气味等各种特征中得到直观而又明确的认识,为他们将来在生物课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自然课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电教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自然课的知识面很广,包含理化、生物、天文等知识,因此需要借助幻灯、投影、录像等电教手段,用生动直观的形象去帮助他们认识事物。如讲《血液循环》一课,通过看幻灯片使学生明白心脏作用这一难点问题。原来心脏像个水泵,不停地收缩和舒展,将血液压出去又吸过来,使血液在血管里不停地循环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路是按老师教学活动进行的,因此老师安排的观察、实验及步骤都要让学生清楚。如教《怎样认识物体岩石》,首先明确观察和实验的目的:(1)各种岩石的颜色、光泽、透明度怎样?(2)岩石的构造。(3)遇盐酸有什么反应?(4)用指甲或小刀刻一刻岩石观察有什么现象?观察和实验使学生对各种岩石的外部特征和内在性质都有了大致的认识,教师再加以强调、讲解,这样不但可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有利于煅炼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3.自然课课堂教学的方法和功效

教学方法有多种,不论哪种方法都必须调动学生积极性,集中注意力,把学生思维吸引到课的环节上来,使他们能在最佳状态下进行学习。

3.1 归纳总结。新授内容结束后,教师将课堂教学内容有条理地、简明扼要地归纳出来。这样既能理清学生纷乱的思绪,构建知识网络,又能点明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使学生的学习有所侧重。此法可由教师来做,也可引导学生来做或师生共同归纳。

3.2 布惑置疑,再起波澜。北宋哲学家张载指出:"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作为一名现代的教师只会"解惑"是很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会"布惑",并以此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使由难变易的教学过程再起波澜。

篇(4)

一年级新生大部分是从幼儿园转入小学的。幼儿园的正规训练使一年级的新生在未上课前就知道了简单的语文和数学。因此,从一年级开始进行"双语"教学再适宜不过了。从我校试验班的成绩来看,他们的语、数成绩都略高于普通班;英语方面,则比普通班多学了120多个单词、20多个句型,英语交际能力明显高于普通班。

为解决好一年级新生容易把汉语拼音和英语字母相混淆的问题,在教学中可贯彻"听说领先"的原则。1至8周教汉语拼音,英语课教学有意将时间错开,这几周不要求学生严格书写,只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英语语感。通过反复听音、观察、模仿等步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第9周起再进行英文字母的书写训练,并要求他们按严格的笔划顺序书写英文字母。

二年级"双语"教学的任务较为艰巨,为了顺利地突破现在进行时和情态动词Can的各种句式这一教学难点,可采取如下做法。①从每一个单词教学开始。这部分教学内容以句型、时态的学习为主,但这又跟小学阶段"听说为主"的原则相违背。如何做到在听说中学习语法、运用语法呢?可尝试着从每一个单词的教学开始。如在学习"现在进行时"时,第一步先学习动词原型,例如:write让学生用形体动作表现出词义,第二步告诉他们类似这样表现动作的词都可加上一个长尾巴ing(EverywordhasaLongtail):第三步学习句子的表达:Iamwritng,sheiswriting等,同时要求做出相应的动作。再如教情态动词Can句型,它与现在进行时交替使用很容易混淆,我们就将Can的句型拿出来说:Canhasaknife,cutatail。这样学生无论是在口头或是书面,都不会相混。②将一个太大的西瓜,切开来一块一块地给学生吃。学生从一年级的学习单词阶段过渡到二年级的句子、时态学习,是个大跨度。教学时须深入浅出,分散难点,衔接好这个跨度。恰如一个大西瓜,宜切开来让学生一块一块地吃。怎样吃也有艺术。精选范句是老师"喂瓜";口语课学生谈话、举一反三,此乃学生自己"吃瓜":灵活运用所学,选出准确的句子,是学生"挑瓜"吃。课前10分钟、值日生的问话等都是学生“切西瓜”的宝贵时间。

篇(5)

第一,科学课程注重“活动”,以活动育人。科学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活动数量多,仅一个学期就多达20余种,活动类型全,活动可操作性强。而且每个活动都有明确的目标,让学生在活动中使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得到培养。“活动”的核心是让学生“动手”。重视让学生从“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入手,亲自去观察、测量、记录、整理数据、讨论交流……只有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了,才能发展他们的能力,掌握科学的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理解科学的含义,才能真正做到“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给他们提供学习的资源和器材,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是要敢于放手。

第二,科学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把观察的注意力集中在最关键的地方。我们的课堂教学最主要的就是紧紧围绕着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为中心,积极引导学生把观察力注意到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上来。只有把学生的观察力集中到本课的学习重点才能有利于解决问题从而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如我们实验中用到的实验器材或者教学中用到的教学课件比较精美,往往就极易吸引学生大部分的注意力,比如在教学第一课《水滴里的生物》中时,由于要用到显微镜,一提到显微镜那些曾经参加过兴趣小组的同学就来了精神,纷纷向其他同学讲解起自己的显微镜来,因此在这时就要及时引导学生,使他们重新回到本课的学习目标中来。

第三,科学课堂教学中要留意新问题的产生及解决。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有时难免会遇到学生提出新的问题,面对这些新问题我们科学教师不能采取置之不理或是模棱两可的态度,而是要积极地肯定学生,然后再根据学生的新问题与本课教学内容的紧密情况来决定解决的时机。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问题可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来适当拓展,从而分析并解决问题。若是与本课教学内容没有多大联系的问题可放在课后再找个时机来解决。在一节短短的四十分钟的课堂上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就算教师想解释往往又因为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而变得仓促,这往往也会给学生留下了对科学知识的抽象的印象。科学性的理论知识要是没有结合实验活动进行的话,学生理解起来是会相对困难一些的,这是我们在教学中所不愿看到的结果。相反地,在科学课堂上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悬念空间,反而有利于一次又一次的科学教学顺利进行。

第四,科学课堂的教学用语要注意语言的科学性。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活动时,应该说“观察”“发现”之类严谨性的语言,而不说通俗的“看”“瞧”;这几者虽然含有“看”的意思,毕竟还是有着明显的“质”的区别。在对活动结果进行笔录时,应该说“记录”而不随意说“写”“写下来”等等,让学生于细微处体验到科学的严谨性。

篇(6)

一、增强物理教材的“亲近感”

初二学生好奇心较强,求知欲也很迫切。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我尝试演示了几个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小实验,如“沉在杯底的鸡蛋浮起来了”,“蜡烛在水中燃烧”,“杯中的筷子变弯了”等。在学生饶有兴趣地观察实验时,我围绕这些实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不自觉地去回忆小学自然课上涉及的与实验有关的物理知识。学生提出“这些实验我们在小学自然课上曾经做过”时,教师不失时机地点明:“这些实验和所提问题确实都是我们小学已学过,同时这些知识也是初中物理乃至高中物理所要研究的内容。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现象的发生和变化规律,并利用掌握的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的一门科学。”学生不自觉地共同发出感叹:“噢!物理学原来是研究这些,我们小学自然课就已经学过那么多了!”于是他们对物理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亲近感,同时产生一种成就感。

在学生对小学自然中的物理知识进行了回忆时,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浏览一遍物理教材各章节的研究内容,尽可能地使学生将初中物理内容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物理知识建立起实质性联系,这对学生消除对物理的神秘感和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畏难情绪大有帮助,能使学生对物理课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

二、发挥物理实验的“趣味性”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材上有很多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学生课外小实验。教师认真做好这些实验,既能清楚地引入概念,顺利地得出规律,启发引导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物理的第一节课上,我穿插了几个趣味性很强的小实验。如:(1)惯性现象(用木尺敲击水杯上的硬纸片)。在演示这个实验时,杯子固定在桌面上,当我用木尺敲击硬纸片时,前排的一个学生不由自主地用手做接住的架势,他担心鸡蛋会掉在他的桌面上而打破。但只有纸片飞出去了,鸡蛋落入杯子里,学生一阵紧张后兴奋起来。(2)气压的存在。给玻璃杯装满水,盖上硬纸片倒置过来发现水和纸片都不下落,学生不自觉地鼓掌,惊叹老师变成了“魔术师”。

教师不仅演示实验要做好、做成功,而且要帮助学生把实验做好。如我让学生“吹肥皂泡”,观察肥皂泡的颜色,他们在细心观察后发现了肥皂泡是彩色的;我让学生对着竖直而放的两片纸条的中间吹气,观察两纸条的运动情况,他们发现两纸条靠拢了。在学生惊讶的同时,我用浅显易懂的物理原理为学生作了简单的解释。学生不仅体验到物理知识的趣味性和奥秘性,而且朦胧地领悟到很多物理知识仅凭自己的想象去认识很可能是错误的,只有通过细心观察和具体实验得出的结论才是正确的。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要学好物理,就应该重视“观察和实验”,并且在今后的学习中逐步学会怎样进行观察,如何做好实验。

三、注重物理生活的“联系性”

风霜雨露、电闪雷鸣、潮起潮落、雨后彩虹、水中倒影等奇妙的现象从小就深深地吸引着我们。物理知识的形成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教师要妥善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更便于物理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初中学生有相当多的生活经验,如:雷电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刀磨得越锋利切东西越快;坐在公共汽车上,突然刹车,人向前倾倒,等等。在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讨论时,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优势,不失时机地引入物理课本中的演示实验,如“透过水杯看课本上的字”、“用磁铁吸引不同的物体”,让学生体验到“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地都可以学到物理知识,用到物理知识”。

四、加强师生关系的“和谐性”

篇(7)

作为校级骨干教师,本学期我要认真贯彻学校新学期工作计划与教学计划,依据区进修学校教学会议精神,以课改为中心,以科研为导向,注重课堂常规教学,中国教育总网文档频道在学习中成长,在反思中进步。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核心,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空间,张扬学生个性,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加强自然教学常规管理和教学研究,开辟教学改革新领域,进一步让自然教学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二、分项发展目标:

1、专业技术方面:

(1)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苦练基本功,一专多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承担学校安排的自然课教学任务的同时开展有关的课外活动。

(3)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发展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4)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自然教学的特点。我将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参加观察和实验活动,从中获得知识和锻炼的能力。

(5)在自身素质方面,做到在理论上多学习,实践中多摸索,总结中多讨论、多反思。在学生方面,以培养学生的记录能力、探究能力为重点,辅导学生撰写科学小论文。

(6)实验中要加强安全观念,学生实验应在教师指导下按操作规程和步骤进行,确保人身和仪器设备不受损害。中国教育总网文档频道

2、具体措施:

(1)本学期里阅读两本教育理论的书籍,并写好读后感。

(2)研究一项课题《自然课长期作业的设计与研究》,并写好中途报告。

(3)针对课题研究,上一门自然科学拓展性课程。

(4)本学期12周左右上一节片级公开课,开展与本学科教师的手拉手活动,要有实效,积极进行研讨及反思,共同进步。中国教育总网文档频道

(5)在课堂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动脑筋想办法,利用学生爱游戏,好动的特点,创新一些适合学生的活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学、会学。

(6)尝试对学生的评价改革。本学期尝试对学生的评价改革,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制定评价表格,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中国教育总网文档频道

(7)结合学校“学习型团队”的创建工作,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通过自学、集中学、反思、交流、网上论坛等多种形式进行教育理论和新课标学习,以学导行,以学促教,以学提升个人素质。

(8)应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要灵活、合理使用网上下载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恰如其分的使用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强烈的学习欲望,乐学、爱学。

(9)课堂教学做到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加强环境保护教育、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