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校企合作研究

校企合作研究精品(七篇)

时间:2022-06-06 21:26:5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校企合作研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校企合作研究

篇(1)

关键词:校企深度合作;应用型本科;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200-02

实践证明“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高等教育的办学经验之一,这是一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佳模式。企业参与高等教育,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在知识、能力、素质教育和专业能力培养上的明确分工以及相关资源共享及优势互补,其实质是通过教学-生产-学习的开放组合,培养出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并有一定潜能的企业高级技术人才[1]。现阶段,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主题是改革与发展,产-学-研有机结合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是实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是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我国新生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根本出路[2]。

一、国外校企合作模式

国外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包括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教育和美国的“学工交替”模式等。

1.德国“双元制”模式:“双元制”合作模式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这种校企合作形式特点如下:(1)办学经费由企业和政府共同承担;(2)培养目标明确,能够按培养目标坚决贯彻始终;(3)师资配备、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都充分体现企业特色,以企业需求为主。

2.英国的“三明治”和美国的“工学交替”模式:该模式以学校主导,企业支持的形式办学。校企合作形式的特点是:(1)政府强化企业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作用;(2)利用学校的教育环境和企业的资源,来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3)实际工作模式是学校教学的重要部分;(4)学校必须主动适应企业需求,企业接纳学生是其人力资源事业的一部分,缩短员工的培训周期;(5)学生进行的是有报酬、顶岗实习,不同于以往企业实习“袖手旁观”的方式。

3.企业与学校合股的模式:这种模式有别于其他校企合作模式之处在于:(1)是学校按照企业模式来运作;(2)学校成为独立的实体,校企合作不仅仅停留在提供给学生实习场所,接受其工作等方面上,而是深入到学校发展与管理的不同方面,建立起企业与学校相互依存的关系[3]。

二、国内校企合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校企合作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

1.学校与企业建立由相关领导、工程师、教授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审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学时安排、实践环节内容。

2.校企一体,生产-学习-科研协作的方式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模拟仿真企业生产现场环境开展实践训练与技术培训,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管理专家等为兼职教师,把他们在生产一线掌握的新技术、新规范充实到实践教学中去。目前,国内“校企合作”的形式与深层次的合作相比仍处于中、浅阶段,原因如下:(1)无论是政府、行业和或企业,还是学校,对“校企合作”的认识还处于“叶公好龙”阶段。(2)校企合作应是双方自愿、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大都是学校为求生存而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主动寻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非常少。从这点上看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还相距甚远。(3)缺乏政府有力的政策及财政支持,学校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企业的短视行为,使合作机制仍停留在表面。(4)校企合作不仅仅是学校-企业-合作、教学-生产实践合作,同时也是科技-经济的合作,需要政策规范和推动[4-5]。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度校企合作探索

校企合作作为一种独特的模式,是学校本位模式和企业本位模式的优势结合。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原则,开展深度校企合作。

1.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校企合作迫切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学校是主体,企业是协办方。学校有责任和义务调动协办方――企业参与的积极性。目前,大部分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将学生成集中地安排在某一企业,企业不堪重负,碍于情面而勉强接受,并无真实的岗位提供给学生,最终只能走形式,企业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学校要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就需搭建校企双赢合作平台:(1)在实习过程中,根据不同企业(或者成立行业企业联盟)的情况,让学生参与企业生产,变消耗性实习为盈利性实习,这样既减轻了企业负担,又使学生得到真正锻炼。(2)学校应充分发挥科研作用,制订校企双方技术深度合作计划,将学校与企业的优势资源紧密结合起来,协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3)学校可与企业共享学校资源。

2.确立主体意识,发挥院校实施校企合作的主导作用。学校或者二级学院可以设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管理部门或机构,负责开拓校企合作企业,协调沟通校企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校企合作统一管理,增大校企合作规模,促进深层次校企合作,实现学校企业之间良性互动。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奠定校企合作基础。如今,高校教师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缺少实践经验,不了解企业现状,这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致命的弊端。因此,(1)学校要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2)从企业聘请一定数量的技术人员作为企业固定专业实习或毕业设计指导教师;(3)聘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院校兼职教师,进行校内理论授课。通过建设一支理实结合的教师队伍,保证深度校企合作顺利开展。

4.建立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证校企合作效果。为保证校企合作质量,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必要的。(1)建立校企深度合作机制,使人才培养工作成为学校和企业发展无法推卸的任务,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模式,共同管理教学过程,共同考核教学成果;(2)制定校企深层次合作管理制度,便于加强对毕业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严格按照实习流程进行,即实习开始:学生申请,学校确认;实习结束:学生总结,教师汇报,同时学校和企业有考核和评价;(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过程控制和质量监控。要有明确的质量标准,完善教学事故认定、日常巡教及教学督导相结合等监控制度,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有章可依、有标准可循,全程监控实践教学过程和质量进行。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创新办学模式,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为国家培育大批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德国职业教育专业的职业型模式[J].职教论坛,2003,(10).

[2]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35.

[3]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等教育,2006,(12).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5321”运作模式;互利共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7-0026-02

世界上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美国的CBE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等已日渐形成颇具本国特色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就整体而言,国内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尚未建立起有效的运行体系和长效机制。因此,开展校企合作发展规律及其制约因素的研究,构建行之有效的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校企合作运作模式,是深化校企合作、发展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必然要求。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在推进和深化校企合作工作中,认真审视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与症结,研究制约校企合作向更深层次推进的原因,在健全组织机构、创新育人模式和办学理念、谋求共同利益等方面对校企合作运作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笔者拟结合校企合作实际,对校企合作“5321”运作模式的结构模型、构建策略及实施成效等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提供运作层面上的指导和借鉴。

“5321”运作模式的结构模型

校企合作运作模式是指在整体规划的指导下,校企合作各方对人才培养中的各要素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协调而建立的一个有效的工作系统,是这一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制约关系及其功能发挥的工作状态。校企合作是学校、企业和学生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共同利益的一种组织形式。高职院校和企业隶属于两种不同的社会领域,学校教育行为和企业生产行为的动机、目标各不相同,因此,校企双方合作,寻求共同的利益诉求是双方持续合作并不断深化的基本前提,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运作模式是推进校企合作深入发展,维系校企合作良性运转的重要保障。而高效、良性的校企合作运作模式的建立有赖于找准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的结合点,能使各相关因素形成正向合力。

几年来,我们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和总结,构建了具有行业特色的校企合作“5321”运作模式。“5321”运作模式以“三个层面”的组织机构为基本框架,以“五个结点”的系校企合作办公室为联络纽带,以“两个主体”的育人模式为办学理念,以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共同利益诉求为“一个目标”。其中,“三个层面、五个结点、两个主体和一个目标”简称“5321”。该运作模式的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5321”运作模式的构建策略

三个层面的校企合作组织机构 第一层面:水利行业校企合作办学协调委员会。由行业主管厅领导、学院职能处室领导、行业协会和企事业单位代表、知名校友等组成校企合作办学协调委员会,协调委员会主任由主管厅副厅长担任,副主任由学院院长担任。通过协调委员会的协调作用,较好地发挥人才培养、产业规划、资源整合、经费筹措等方面的核心决策和协调作用,扩大行业和社会对学院办学的参与度。第二层面:学院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在校企合作办学协调委员会领导下,寻求校企合作互利共赢的最佳结合点,建立由学院领导、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和学院职能部门等组成的学院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主任由学院院长担任,副主任由学院副院长和行业协会专家担任。通过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的指导和管理作用,建立良性的运行和协调工作机制。定期召开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会议,总结工作成绩与经验,审议年度工作计划,研究部署下一年度的工作安排,指导解决推进校企合作工作中存在的难题。第三层面:系专业建设委员会。在系的层面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专业建设委员会会议,研究如何落实学院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的决定,推进工作顺利进行。在企业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参与下,开展专业背景和人才需求调研、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和教材建设、教学组织实施等工作,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的专业设置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教学内容适应职业岗位需要,人才培养目标适应行业企业用人需求。

五个结点的系校企合作办公室 校企合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各个层面和诸多因素,其中作为操作和实施层面的系部是深化校企合作的关键因素。五个结点是指为开展校企合作而在专业系分设的五个(或n个)系校企合作办公室。系校企合作办公室在运作过程中犹如一个个结点,在学校、企业与学生各要素之间形成联络纽带,在对外联络、寻找合作企业与合作项目、对校企合作项目进行跟踪服务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事实上,校企合作就具体的操作、执行而言,最终落脚点都在系部。系校企合作办公室开展的如专业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顶岗实习、学生就业、技术培训、社会服务等校企合作的各项工作都必须通过系部这一个个结点加以实施和完成。

两个主体的校企共同育人模式 校企合作的内容极为丰富,但最根本的是共同培养人才,在此过程中学校和企业都应成为育人的主体。近年来,我院在校企合作办学中,积极探索和实践“双主体”的校企共同育人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了校企深度合作。“双主体”育人主要表现在校企双方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培养人才的动力机制,共同形成培养人才的主导力量,共同拓展培养人才的时间空间,共同实现校企文化融合。“双主体”育人模式不仅是一种实践探索,更是一种理念探索。

一个三方共赢的最终目标 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是校企深度合作的最终目标。校企合作的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紧紧把握“三赢”要诀,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校企合作才能有生命力,才能不断深入。学校、企业和学生各方在校企合作中的价值取向各不相同。就学校而言,其价值在于有利于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共享企业资源,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就企业而言,其价值在于有利于对人才的选择,可提高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共享学校资源,增强市场竞争力;就学生而言,其价值在于有利于综合素质与职业素质的提高,可通过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真刀真枪”的锻炼和职业氛围的熏陶,提前完成角色转变,提高就业竞争力。校企合作以“三赢”为起点,最终收获的也是“三赢”的结果。

“5321”运作模式的成效分析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快速推进 校外实习基地是高职院校实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基本条件之一。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开发,对于开拓校企双方新的合作空间,开展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为推进校企合作,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我院建立了250多个多功能的校外实习基地,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省内同行业知名的大型企业集团,这些企业集团规模大,技术装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管理先进,重视人才培养,非常欢迎学生到企业实习,学院还选择了180家产学研合作紧密的优秀企业举行了挂牌仪式。三个层面的校企合作组织机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产学研成果取得较大突破 近三年来,我院与企业合作共建了6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成立了两家校内公司、两家设计所。基于资源共建、共享,学院积极面向合作企业开展设计、咨询、技术服务等校企合作项目,近三年实现产值817万多元,开展横向科研合作课题30项,校企合作开发课程29门,其中一门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成为省级精品课程,编写教材66种,其中,6种由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12种成为省级重点教材。丰硕的产学研成果充分体现了校企合作的共同利益诉求。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为探索“双主体”育人模式,校企合作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我院与浙江长业集团、浙江广厦水电、宝盛投资集团、宁波大荣、浙江凯达机床等10家信誉资质一流的企业签订了“2+1”及“订单班”人才培养协议书,明确了校企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合作办学模式已覆盖我院三个系、五个专业,企业冠名班已达到11个,为企业培养了一批急需的技能型人才。近年来,学生到合作企业的就业率逐年提高,表1所示是我院学生到合作企业就业的情况。“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教师锻炼、企业员工培训平台初步确立 首先,学院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依托校外实习基地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出台政策鼓励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锻炼,并将教师锻炼与评优评奖、职称晋升挂钩,使“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得以迅速提高,表2所示为教师下企业锻炼人数统计。其次,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利用学院的教学资源,积极为水利、建筑行业职工培训服务,2007~2011年共为企业累计提供职工培训3.05万人次,组织企业职工岗位证书培训考试6800人次。两个平台的确立使学校与企业双方在各自的利益上形成了良性互补。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永恒的主题,积极探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着力构建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校企合作运作模式,是深化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障。实践证明,三个层面、五个结点、两个主体及一个目标的校企合作“5321”运作模式在我院的推行是行之有效的。该运作模式的可借鉴之处可归结为以下三个主要方面:其一,运作模式有较健全的协调、指导和操作三个层面的校企合作组织机构。在组织机构中,主管部门所制定的约束机制、激励机制以及学院内部宏观指导、整体谋划、各司其职的管理体制,有效地促进了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其二,运作模式充分体现了学校、企业“双主体”育人的现代职业教育特点和理念,合理的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需要思想观念和教育理念的支持。其三,利益机制是校企合作最根本的机制。运作模式紧紧把握了“三赢”要诀,将学校、企业和学生“互利多赢”的共同利益诉求作为校企深入合作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丁金昌,童卫军.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J].高等教育研究,2008(6).

[2]石丽敏.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6(12).

[3]李胆惠,陈周钦,卢晓春.基于行业共建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探索[J].高教探索,2009(5).

[4]张登宏,方桐清.“双主体”育人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3).

[5]陈增红.校企合作“双向参与、深度融合”育人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9,(20).

[6]王昶,袁建军,申柯娅.“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三方共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8(7).

[7]洪贞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3).

[8]喻忠恩.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评析[J].职教论坛,2009(4).

作者简介:

篇(3)

一、引言

职业教育在不断探索办学新模式,其中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成为办学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利用校企两种不同的环境和资源及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各自优势,将课堂理论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提升实践操作能力的企业实践巧妙结合,开展教学改革,获得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共赢的教育成果。然而校企联合办学尚属发展初期,必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存在的问题

校企联合办学中已获得相当程度的发展,但许多成功经验未得到有效推广,同时还存在许多难题急需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校企合作认识有待加强

传统观念普遍认为:普通高中的学生才是优秀者,将来考上大学可成为高素质人才,而中职类学生都属于中考淘汰的学生,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差;中职类学生也是学习,而在校期间就进入企业实习则认为是从事技术含量低、缺乏发展前景的工作,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

校企合作联合办学最先产生于西方发达工业国家,而我国引入校企合作教育较晚,必然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学校对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认识尚待提高,很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目的是为解决师资和实习基地等方面的不足和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并未真正从行业对高技能人才需要和学校教育改革的战略高度来开展校企合作,这必然会影响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与效果。

(2)利益关系有待协调

校企联合办学涉及多方参与协调,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各自的目标存在一定偏差。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急需加大投入,政府寄希望企业等方面参与办学,从而弥补教育投入的不足,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企业则希望从中争夺优秀的人才,增强企业竞争力;学校则为促进教育改革,获得更多的办学资源,培养优秀的人才提升学校形象。而学生则为了在企业实践中提升技能,增强职业竞争力。各参与方存在利益取向不一致,导致重形式轻内容,缺乏战略计划等问题的产生,这必然会影响校企联合办学的教育效果。

(3)校企合作模式单一

当前,大多数校企合作还处于浅层次阶段,职业学校采取的合作模式比较单一,普遍情况是职业学校在企业合作组建实习基地,或聘请企业专家,高级技师或工程师指导学生,或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或与企业签订长效的实习协议等。由于合作模式单一,而且缺乏有效的政策保障,校企合作较多流于形式,学生在企业实习基地实训并未能大幅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未能达到应有的培养目标,这也影响了企业对合作的成效产生质疑,影响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4)“双师型”师资缺乏

职业学校师资力量较缺乏,特别是 “双师型”师资奇缺,年轻教师所占比例较大,而这些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缺乏行业背景,不具有企业的实践工作经历,缺乏实践能力。这必然导致在校企合作中实训师资力量薄弱,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未能真正指导学生在校企合作中达到企业要求的实践操作能力。教育主管部门要求教师必须融入生产企业,参加企业实践,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职业学校强调构建“双师型”职业教师,不仅具备教师资格,同时具备职业资格。

(5)体制政策有待完备

校企合作的重要作用,已激起政府、学校、企业、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已成为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但迄今为止仍未构建完备有效的体制与政策保障,缺乏统筹规划、统一布局,整体推进政策引导的强有力的政策制度。当前的合作的层面较低,合作缺乏稳定性,合作的效能还未充分展现。

三、推进校企合作建议

针对存在的问题,为促进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校企合作理论研究

对发达工业国成功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行研究并予以借鉴,同时对的现状进行调研,对存在的难点和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同时,充分结合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国情,加强理论的研究,特别要重点研究校企合作模式、运行机制、保障体制等方面的理论,为校企合作提供理论支持。

(二)增强政府指导推进作用

国外成功的校企合作教育均有强有力的国家法律保障,明确规定企业参与职业培训的职责。我国虽然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和《民办教育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但对校企合作真正起推动和扶持的政策、法规并不多。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完善推动校企合作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支持、规范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政府要增强指导推进作用,以制度推动校企合作。

(三)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我国校企合作模式相对单一,因此有必要创新合作模式,增强校企合作教育的效用。拓宽合作领域,合作层次由浅层次提升到全方位,实现校企双赢。对当前广泛采用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应进一步推进,这种模式主要基于人才培养的合作,职业学校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为企业培养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定向输送给企业。也可采用合作培养,如:合作开设相关专业,创建联合培训中心,设立联合实习实训基地,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产品研发和技术推广人员,在合作模式方面不断探索创新。

篇(4)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对策研究 

 

一、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和学校的联动不足。良好的合作关系是使学校、企业共处于一个“系统”的基础。校企合作的主体是高职院校和企业用人部门,一个是人才的输出者,一个是人才的接收者,他们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目前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大问题是学校和企业双方的联动不足,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双方的合作和互动,但现实却是学校“一头热”,企业在合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主动和热情不足对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有很大的阻碍。 

2.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的管理比较薄弱。校企合作这一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面临着管理改革的压力。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实训基地管理等一系列原本学校习以为常的常规管理制度,都需要为了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做出新的调整。全过程管理的理念又对学校的管理质量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要做到新型管理,有效服务地区经济,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的。 

3.缺乏政府的监督和协调。目前在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中,大部分都只注重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双边合作,缺乏政府的督导、协调作用,导致校企合作形式比较松散,合作时间难以长久。高职院校与企业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有着不同的机制、管理方式、价值取向,双方缺乏沟通,还没有认识到双方还有很大的共同利益空间,从而导致校企双方合作不普遍,即使有合作,也难以深入。缺乏政府的监督和协调主要表现在: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支持、法律法规滞后以及缺乏系统性的指导。 

 

二、加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建设的对策建议 

 

1.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从外部着手,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从内部着手,调动企业自身积极性。 

外部力量对校企合作的促进,可以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创造有利的条件,从而激发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在学校方面,学校要树立“服务意识”,主动为企业提供完善的服务,从而调动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在政府层面,政府应给予企业政策上的支持,可以通过对校企合作的优秀企业进行奖励,比如采取减免部分税收等方式,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更深层次的应该从企业内部着手来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改变企业对自身的定位,由原来的纯营利性组织,逐渐转化为承担一定社会责任的营利性组织。提高企业自身的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篇(5)

关键词:校企合作;旅游管理;实践创新

1研究背景

1.1政策引导,旅游管理专业适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适应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考虑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重点扩大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地方高校隶属地方,由地方财政支持,应该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人才培养定位是为地方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旅游管理专业应以“根植行业,强化实践,服务社会”为指导,坚持“先行性与本土化”相结合原则,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先行性”体现在充分利用地方高校转型的先行政策,大力推行专业改革,适度超前推进改革,对旅游行业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本土化”体现在服务地方旅游业发展中,即人才培养要接地气,真正符合社会需求。

1.2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有待提升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重视实践和实训,强调能力为先,同时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努力做到实践能力培养全程化。应注意实践课程的内容体现渐进性,能力培养个性化,实践学习形式多样化。如果希冀切实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应该考虑从学生入学伊始就制定实践训练,校内、校外两个层面相互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以检验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注重实际技能的培养,必须坚持“职业规划、职业素养培养并重”的原则,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1.3关注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

校内实训基地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无法将学生带入现实的职业环境中,有碍于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和对实际专业岗位的认知。在高等院校开展实践创新创业教育,深度开展校企合作,有利于企业与高校各自发挥育人优势,协同育人,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由此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在企业尤其在实践基地企业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大学生毕业后有好工作,企业发展能留住人才,实现双赢。

2研究意义

深化校企合作,通过建设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能够为学生和旅游企业架起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一方面,学生到岗给旅游企业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能为旅游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能为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同时在此过程中为旅游企业发现和选拔优秀人才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学生相对来说精力充沛,敢想敢干,校外实习基地能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场所,能者居之任之。

2.1对于高校而言

对于高校而言基于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校企合作的主要意义在于高等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实践基地的优势教学资源,可以提前了解当前企业的运营机制以及人才职业发展规划,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保证旅游管理的毕业生能够“适销对路”。实践基地的实践教学活动明显打破了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以书本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也革新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体现了“理论实践一体化、学业就业一条龙”的人才培养模式。

2.2对于大学生而言

对于大学生而言,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为在校大学生提前了解社会,清楚认知企业,亲密接触工作实践提供了一个有效平台。而且,在校企合作的科研探究合作中,有机会让学生参加到创新创业项目中,有利于增强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尤其一些旅游集团企业拥有“创、研、产、销”集一体的产业链,有着合作多元化的优势,可同时针对多个岗位进行科研探究,能给更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2.3对于实践基地企业而言

对于实践基地企业而言,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教学资料,得到校方专业师资的技术支持,共同进行新产品的研制、推广以及服务质量水平的升级,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也有利于企业丰富人才储备,挑选到合适的优秀毕业生,提前对每位实习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个人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考核与评价,使企业服务型人才高素质化、年轻化,最终达到提高游客满意度的目的。

3基于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实现路径

3.1校企创新创业实践合作项目规划

深度的学校与企业合作,需要双方进行密切接洽,相互了解对方的需求,就现代旅游管理与经营的各项问题进行交流,进一步对项目规划及实施流程进行探讨。达成初步合作意向的基础上,校企双方进行相互实地考察,学校就企业的企业文化、运行经营情况、运行环境、实习工作环境及学生在是实习过程中的食宿行等环境进行考察;企业就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招生情况,生源情况、教学计划、实训计划、实训基础设施及培养模式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双方签署校企合作协议。

3.2明确校企创新实践合作双方需求和责任

旅游企业给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提供实训实践基地,包括实践的地点、岗位数量、实训的时间、实训的安全环境及实践培训计划等。高校在企业提供需求的基础上,针对性进行招生宣传、保证生源录取的质量和数量、制定培养方案、教学和实践教学计划,保证旅游企业的实训实践岗位的需求,为学生的顺利实习就业提供教学和实践保证。

3.3建立校企双方实训实践“共享”式合作模式

共享的基本意思是分享,也就是将一件物品或者信息的使用权或知情权与其他所有人共同拥有。在这里的双方实训实践“共享”式合作模式,实际上是根据多年来的旅游管理办学模式提出的概念,在以往的旅游管理实训实践过程中,高校和实习单位之间往往缺乏分享,实习单位不明确它需要的学生,学生不明确她能干什么岗位,在实习环节完成以后,近一半学生离职换岗,浪费企业人力物力资源,也浪费学生的时间精力和就业机会。唐山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就在探索和华强方特集团建立实训实践“共享”式合作模式,也就是华强方特提供多岗位供学生多时段换岗实习实践,根据学生在不同时间段的实训实践情况,学校安排随队老师及时把控,调整学生在校教学和实践培养方案,后期阶段进行专才专岗培养,使学生在后期实习实践阶段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才能,喜欢上自己的岗位,毕业后可以直接就业,做到企业、学校和学生各取所需,促进校企共赢,更促进学生能力提升和就业。如果按学期进行教学实训实践设计,可以分三个阶段执行:第一阶段,在第一学期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和实验室实训为主,企业提供经费让学生到未来实习实践岗位考察学习;第二阶段,第二学期学生在校学习10周,进入企业实训岗位,每位学生将在企业进行轮岗实习实训,每个岗位工作5周,在企业进行3-4次轮换岗位实习,全程有学校老师参与考察记录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情况,这阶段实习实训结束,企业与学校带队老师结合,对每位学生的实习状况进行评估,返校后,与学生进行结合,帮助每位学生评估自己适合哪个岗位,确立其以后加强培养能力方向,使学生的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这段在企业实习实训结束,即第三学期中期,学生返校进行10周,进一步的理论和针对性技能训练,强化学生专岗技能。第三阶段,第四学期学生在校学习10周,主要学习依旧是强化学生专岗技能和理论知识,在期间,企业安排专岗人员参与教学和技能培训,完成这段学习,学生再次进入企业进行专岗实践,不在轮岗。

3.4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企业创业孵化基地

一些旅游企业集团如华强方特集团具备强大旅游科技和经济实力培养唐山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创业训练,在华强方特集团的支持下建立校企合作式创业基地,不但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顺利就业,贯彻落实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扶持政策,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业率和就业率,也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创业型人才。同时华强方特集团通过创业孵化基地可以储备人才和技术,扩大企业人力、智力和技术资源储备,为未来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3.5合作企业全程参与高校旅游管理学生培养

具体教学实训实施办法包括:第一,企业参与学校计划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学习,企业参与学校安排教学计划及实训场所,企业安排培训人员参与部分课程,加强学生对企业文化背景和需求的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第二,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项目实践,企业根据项目计划安排具体岗位及场地,阶段性实习结束后共同总结实习情况报告。

4结论

基于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研究,能够通过人才培养中企业的深度参与与融合,实现企业与高校各自发挥在育人中的特长,互为补充,协同育人,加强和完善了校企互动的合作育人机制建设。应积极探索研究成果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进行有效的实践和转化,探索实践符合新时代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校企双方全程介入教学、实践、创新、创业管理过程,达成校企双方长期合作有效机制。

参考文献

[1]王德静.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J].中国商贸,2011,(14):189-190.

[2]祖国峰.高职经管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探索研究[J].商业经济,2018,(03):95-96+106.

[3]成浩.基于CBE模式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11).

篇(6)

关键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在日后的社会岗位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校企合作成为比较常见的培养人才模式,本文主要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模式进行研究。

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背景

1.稳中有进的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模式起源于英国,它的内涵是学生通过在企业实践一段时间,掌握专业技能,然后再回到学校学习理论知识,这种夹心式的教育模式还有个别称,是“三明治”模式,但最后的效果是理想的,它使学生有效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一起,能在毕业后的短时间内,投入工作,保证了应届毕业生的工作效率1。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场景都离不开现代艺术设计,企业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需求很大,将学校艺术设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具有现代设计艺术理念的人才。在国外,校企合作模式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应用已经很广泛。像德国的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英国的伍尔弗汉普大学。美国的艺术设计学院,韩国的东亚大学等等高校,将艺术设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设计项目,有效的使理论知识落实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了学生的工作能力和专业素养,能很快的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有强劲的竞争力。国外校企合作模式给了国内很多高校关于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的启发,将这种促进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模式引入到艺术设计教育中,显而易见,对学生、学校与企业是共赢的。

2.国内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发展势头强劲

近年来,现代艺术设计成为社会行业中,比较有优势的一项,企业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也很大,为此,学校为了跟上社会的发展趋势,对艺术专业的发展规模进行扩大,对艺术生人数进行扩招。在这样的背景下,怎样使校企合作效果最好,成为相关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和企业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分工明确,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使学生成为真正有能力的人才,避免了以往学生空有理论知识,却没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困局,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现状,使艺术教育目标得以直接有效的实现2。

二、校企合作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意义

1.校企合作推动“工学结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现代社会就业难问题的根源就是,学生的实际能力与学历不对等,造成学生高学历、低能力的原因就是国内高校普遍采取的是封闭式教学模式,只是在学校教室这个固定的场所,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很好,但是在毕业之前,没有机会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导致学生对于企业和将来要从事的行业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不利于学生就业。而校企合作就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实现了“工学教学”,通过合作,学校可以将企业的真实项目引入到课堂中,也可以使学生转移学习场地,去企业现场进行项目设计,这样,使得学生有了实践的机会,有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将灵感落实到现实中的契机3。

2.校企合作促进教学资源整合,共组教学团队

教学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教材、场地等资源,加强校企合作,教师和有丰富经验的实训教师,学校和企业学习场所,以及艺术设计理论知识与设计项目等资源都得到了有效整合,共同为一个目标发挥作用,就是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才。使学生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企业,都有相应的教师来指导综合实力的提升。

3.校企合作带动共建互兴,多方同惠

校企合作模式的运用,使参与方学校、学生、企业之间实现了共赢。对于学生来说,学校和企业共组的教学团队和提供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在有限的求学生涯中,掌握一辈子的生存技能和理论知识,使他们即使作为应届生,也在行业内,有自己的竞争力。对学校来说,教书育人的目的已达到,还解决了学生就业难、高学历、低能力的难题,长期以往,还会实现社会效益的目标。对企业来说,通过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力,收获了不尽的无价之宝——学生的创意资源,使企业内的人力资源得到整体优化,构建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未来发展也是有益处的。

三、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1.“项目引入”模式

目前最常见的校企合作模式就是“项目引入”模式。学校将企业的真实项目引入到课堂中,同时企业派遣有经验的专业人才到学校,和教师根据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和企业实际需求,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与教学管理,学生可以独自完成或者选择和别的同学进行合作,共同完成项目的设计,专业的实训教师可以定期到学校,对学生的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对设计中的不足,提出完善的建议,对学生最后的设计成品进行科学的评价4。教师和实训教师可以将公司的一个真实项目作为竞赛项目,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举办设计竞赛时,要按照真实的流程走。学生充当设计师的角色,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是个人完成还是分组完成,而教师和实训教师就担任评委,共同考核,学生将自己的灵感引入到设计中,实现了对教学内容的自主选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的评价,不断的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思考,会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这种自主性的学习,更加使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得以强化。这种模式要注意引入的项目和相关的理论知识教学是同步的,否则效果无效,这需要学校和企业进行提前沟通。

2.“订单式”模式

“订单式”模式,使学生的就业有了保障,可直接提高就业率。它的内涵就是学校和企业签订协议,协议内容就是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场所和实践资源,学校将培养好的人才输送给企业5。这种模式主要分为两种,其一是集中训练营模式。企业将学生集中到一起,进行短期全天制培训,培训师将企业的设计技能与其他相关的方面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在短期内掌握这种能应对实际岗位的基本技能,从而在训练结束后,能在企业实际的岗位上,使自己的设计技能和知识得到强化,逐渐游刃有余起来。根据学生在岗位上的表现情况,学校和企业在进行培养模式的完善。其二是师徒综合培养模式。集中训练营模式比较适合学校和大型设计企业的合作,而在实际中,学校合作的企业规模、人才有限,为学生提供的岗位也是有限的,所以学校可以增加和企业合作的数量,学生在这些企业中实习,更加考验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企业的设计师、管理者、学校的教师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生涯中的人生导师,最终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培养,成为真正的人才。

3.校内“工作室制”模式

校内艺术设计工作室可以成为校企合作的平台。这种模式是模拟真实的社会工作场所,使学生提前扮演设计师的角色。企业将真实项目交给学校艺术设计工作室,分组后的学生通过和组员讨论以及教师的指导确立设计方案,然后进行分工合作。“工作室制”模式以企业为依托,使两者的合作实现双向效益。这种项目的选择途径可以通过依托企业或者其他途径获得设计项目6。学生通过参与设计,提前感受到工作岗位带来的压力和挑战,能很快的适应这种工作模式,并且使自己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强化,对以后的岗位求职中,是有很大益处的。而企业直接以低成本完成了项目设计工作,实现了经济效益。

4.“工学交替”模式

这种模式是将企业和学校两种学习场所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理论知识与技能实践中交替学习,培养学生达到最好效果的建议就是将企业的设计室建立在学校,或者由企业和校方出资,共同在学校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这样企业可以节省一部分的工作场地租金,还可以以低成本获得学生无尽的灵感设计作品,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消费成本,实现了很大的经济效益,而学校则为学生提供了便利的实践场所,使学生的实训更加真实。

四、结语

篇(7)

文章针对厦门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校企合作特征和现状,结合中小企业人才引进难、产品创新难等问题展开一系列调查研究,分析了厦门工业设计以及人才培养的状态,并指出只有充分依靠高校人才资源优势,才能够帮助我国中小企业走出人才引进难、创新难的低谷,才能真正全面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历史跨越。

关键词:

工业设计;校企合作平台;研究分析

1厦门市工业设计以及工业设计人才状况

(1)厦门工业设计发展现状。根据厦门市工业设计协会2013年所进行的厦门市工业设计现状调研结果,通过产品研发、设计、产品开发、技术咨询等关键词对厦门市工商注册企业信息进行分析,厦门市目前有11729家企业内部对于工业设计方面有相关需求;而对厦门地区企业名称含工业设计、工业设计工作室等信息采集分析,厦门市目前有专业工业设计公司或工作室100余家,足见厦门市具有很大的工业设计发展空间及拓展潜力。厦门工业设计主要包括电子信息类、工业设备类、现代照明、卫浴、厨柜、眼镜、运动器材、工业设备、陶瓷工艺、服装设计、礼品包装及设计等方面。其中卫浴、厨柜、眼镜、运动器材、LED以及电子信息类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不仅在福建省领先,在全国也是独树一帜。卫浴公司主要有路达、松霖、建霖、瑞尔特、威迪亚等;厨柜行业主要是金牌厨柜公司,且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眼镜行业有诚益光学、来明为首;运动器材有朗美公司、康乐佳等;LED照明有信达光电、芬尼克斯、乾照光电、广明源光电、强力巨彩光电等。

(2)厦门工业设计教育。厦门的工业设计教育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福建工艺美术学校就有设立相关专业,如首饰品设计、装潢、玩具造型设计、皮革制品设计、日用工业造型、服装设计等专业,采用中专和大专教育。而厦门目前设立工业设计或产品设计的高校及职业技术学院,高职高专学校大约有9所,而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开设于2007年,是福建省较早开设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2011年工业设计专业获得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支持,2013年获福建省高职教育示范专业立项建设,同年参与了国家级高职教学资源库(工业设计)子项目的建设,2014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获福建省省级教改项目立项建设,目前我院还是全国工业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职)的委员院校。

2厦门工业设计校企合作现状和问题

对于应用性极强的工业设计专业,每个高校都意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也都以不同形式与一家或多家企业有过或密切或松散的产学研合作经历。这种合作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厦门工业设计校企合作的形式有以下几种形式:高校与企业合作办学、高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共建企业实地教学、以科研项目为主导的校企合作、以教学项目为主导的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一方面高校成果难以转化,盲目跑项目所造成的人力、物力消耗;另一方面企业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难以及时解决,而且高校和企业是两个独立的组织机构,合作的目标和宗旨不尽相同,一旦产生分歧,缺乏相互制约性,合作的持久性没有保障。政府或者政府牵头成立的行业协会例如工业设计协会牵线搭桥,无论高校还是企业,相互认可程度会更高,有利于合作向长久、持续的良性发展。厦门市工业设计协会的成立意在推动厦门制造业由加工制造为主转型到以研发设计、品牌营销为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实用性、应用型人才,为厦门工业设计企业提供创新型人才。厦门政府成立的厦门工业设计协会的牵线可以让高校专心致力于教学和科研,企业安心组织生产和销售,各获所需,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在政策上完善以实用型为主的科研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完善高校与企业科研合作的对接机制,调动高校参与企业项目研究的积极性,建立新型的校企合作伙伴关系,推动产学研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3建立厦门工业设计校企合作平台的建议

(1)支持工业设计产学研合作。鼓励工业企业与设计机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间加强合作,联合实施一批产学研合作技术攻关项目,联合开展基础性、通用性、前瞻性的工业设计项目,重点支持开展基于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工业设计应用开发。通过人才与项目等合作,构建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机制。

(2)加快工业设计服务平台建设。a.建设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支持建设集工业设计服务、培训、讲座、交流、展示、交易、办赛等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增强企业、公众的工业设计意识,营造工业设计发展的良好氛围。对基于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举办的公益性活动,按有关规定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b.建设行业公共服务平台。支持行业协会或龙头企业,自建或联合工业设计机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组建为行业服务的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c.建设基础研究服务平台。支持以购买服务方式,加强工业设计基础数据库建设,编制工业设计发展规划,建立工业设计统计调查制度,加强行业发展趋势研究。

(3)加强工业设计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工业设计教育培养体系。加强高校工业设计类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实用性、应用型人才。支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鼓励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开展工业设计类培训、讲座等活动。推进工业设计人才职业化。探索建立工业设计师职称评定体系,稳定和扩大工业设计专业人才队伍,拓展工业设计相关职业的职业技能鉴定,吸引更多设计人才从事工业设计工作。

(4)加强工业设计知识产权保护应用。加强工业设计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和个人申报工业设计专利、商标和著作权,提高工业设计企业和研发人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大侵权行为打击力度,建立维权机制,畅通维权渠道,提高维权效率。加强工业设计知识产权应用。工业设计知识产权作品产品要突出绿色和节能环保设计导向,重点支持原创性设计,提升设计成果转化率,促进优秀设计作品转化为实际产品。促进工业设计知识产权流转。健全工业设计知识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完善工业设计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探索建立第三方知识产权评价中心及工业设计产业的知识产权评价制度,促进工业设计知识产权交易转让,促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设计成果转化应用和产业化。

4结束语

校企合作是当今高校与企业发展的一个潮流,了解厦门工业设计校企合作现状,旨在现有条件下,探索工业设计专业产学研合作的新思路,更新教育观念,强化专业特色,培养创新人才,提高教学质量,顺应市场需求,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专业设计人才。

作者:苏晓梅 单位:厦门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胡中艳,施进发,曹再辉.工业设计“产学研”合作现状及发展趋势[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73-176.

[2]程智力.高校工业设计科研成果产业化合作平台架构研究[J].艺术教育,2011(05):135-136.

[3]厦门市人民政府.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意见[EB/OL].(2014-09-09)[2016-01-26].

[4]黄翔星,李伟浅.谈工业设计现状及厦门市的发展思路[J].厦门科技,201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