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27 21:56:3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全科医学发展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医学期刊改革和创新的必要性
1.医学期刊改革、创新是信息交流的实际需求
医学期刊属于信息传媒的一种,是信息传播的介质,具有信息传递的作用。进入“服务型”社会,这种信息传递具有典型的“服务”属性,要让读者满意,就需要确保传递信息具有价值、新颖、独特。在医学期刊上刊载的文章,或是能够为读者提供帮助,或是能够促进学术的发展与进步,这种“帮助”“促进”实际上是通过“信息交流”实现的,正是存在“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拓展新知”的需求,才滋生了“改革”“创新”的“行为”[1]。
2.医学期刊改革、创新是学术发展的现实需求
医学期刊承载着科学研究、知识创新的成果,医学期刊的水映国家医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且促进医学水平、技术的发展[2]。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社会进步过程中,医学期刊起到了宣传、扩散、传播的作用。如果不及时对医学期刊进行改革、创新,使其反映、体现最新的医学成果,则很难实现技术、经验的推广和促进医学科研事业的进步,不利于提高我国整体的医疗水平。从这个角度来看,医学期刊改革、创新是学术发展的现实需求。
3.医学期刊改革、创新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的体量、利用形式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大数据时代悄然来临。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医学期刊的理念、编辑流程、收稿审稿流程等还不做出相应的改革和创新,将很难满足不断提高的期刊阅读需求,难以适应高度信息化、数据化的环境[3]。为此,只有结合信息化、大数据的发展需求,及时对医学期刊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彰显医学期刊的价值。
二、新常态下医学期刊的改革和创新举措分析
为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适应新常态,医学期刊应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从编辑理念、期刊质量、编辑流程、栏目设置、学术服务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以适应新常态、迎接新挑战、把握新机遇。《中华全科医学》杂志在这些方面进行了相关的尝试。
理念的创新是根本。为了更好地迎接挑战,医学期刊编辑首先应转变传统的编辑理念,摆脱传统思想理念的束缚,这样才能适应新常态的要求,更科学、高效地办刊。《中华全科医学》杂志具体做出了一些改革和创新。其一,提高编辑人员素质。鼓励编辑人员提高综合素质,学习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完善科学文化知识体系,提高业务能力。通过了解技术前沿,开拓思路,在工作业务中了解有哪些新技术可供利用,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二,养成开阔的视野。在期刊编辑上,不但要树立市场观念,还要有先进开阔的文化视野,要找准市场和文化的结合点,突出期刊优势[4]。通过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经常参加全国乃至国际编辑出版会议、论坛,既能获取新知识,也能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其三,始终坚持以读者为核心。期刊是为读者服务的,在期刊编辑过程中,编辑要始终树立以读者为核心的理念,着力提高期刊的质量,提高市场占有率。
2.严把期刊质量关
质量是科技期刊的生命,医学期刊作为传播和医学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传播正确的、实用性、创新性的原创内容是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追求高质量、前沿的课题是对办刊提出的更高要求。以往,《中华全科医学》杂志在学术质量、投稿审查、编辑校对等方面存在欠缺,为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把控期刊质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及创新。第一,创新审稿定稿制度。2013年,为改善以往审稿、定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特制定实施了“双盲双审”“主编定稿”制度。来稿必须要经过编辑部主任初步审查,之后由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双盲双审,经过前两个流程之后,进入修稿环节,修改达标后再由主编最终定稿[5]。2013年以前,退稿率仅为25%,而实施上述制度以来,2016年退稿率达到了75%,进一步确保了论文的品质。第二,加强版权保护。做好版权保护,更好地服务于期刊出版。我国的著作权、版权相关法律法规日益完善,为进一步加强版权保护,2013年,初步尝试与作者签订《论文推荐及著作权授权书》,保障了双方的权益,规避了法律风险,为期刊的畅通发展奠定基石。第三,提高作者写作水平。为提高来稿质量,针对以往来稿中医务人员论文写作中的常见问题,开设了专门的栏目“编者•作者•读者”,邀请相关专家,针对写作的格式、规范、要点、结构等问题进行了阐述。《中华全科医学》杂志社还与上海各社区医院合作,定期开展写作培训班等。2014年,特增设了“全科医学讲堂”板块,更加贴近基层医院及社区工作者,得到了作者以及各专科学者的响应和支持,改版后年收稿量由以往的3000余篇,增加到6000余篇,并且呈现上升趋势。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医学期刊首先应规范编辑流程,这样才能确保论文的质量及刊发的畅通。编、校、审中各项规定的制定对编校人员进行约束的同时更是一种鞭策,为办刊保驾护航。为规范编辑流程,更好地提高编辑效率、管理效率,自2011年起《中华全科医学》杂志社先后制订并完善了一系列编审制度,如《编辑部工作流程》《审稿通则》《关于编校排工作奖惩细则的暂行规定》等,这些制度的建立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了杂志出版各个阶段的职责、分工,鼓励编辑减少差错,也提高了审稿的公正性、公平性。此外,建立了编者、读者、作者互动制度,如制订实施的《杂志赠阅制度》《读者意见反馈制度》,促进了编者、读者、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改善了杂志编辑工作的面貌,畅通了论文投稿、发表的途径,大大缩短了出刊时间。
4.改革、创新栏目设置
医学刊物的栏目设置不但可以体现其办刊宗旨和编辑思想,还可以帮助读者阅读、检索,为了更好地适应信息化要求,提高刊物的质量以及服务水平,有必要在刊物栏目设置上推陈出新。栏目设置是一个大学问,不能局限于行业、学术层次的思考,还应该在栏目中引入热点问题,突出自身的特色,这样才能让人记住刊物,从而赢得更多的读者。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国内的医学期刊的栏目设置还存在诸多的瑕疵,同一层次的期刊栏目雷同,一些医学期刊,单纯看封面难以区分开;甚至连栏目也较为雷同,缺乏自身特色[6]。如果无法在栏目设置上取得突破,将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比较理性的做法是分析同类、相似期刊,发现自身的优势、不足,发挥长处,弥补不足,打造出自己的特色。《中华全科医学》一直有“专家论坛”“调查研究”“社区卫生研究”“药物与临床”等深受读者好评的栏目,但是并未就此安于现状,在此基础上又开设了10余个栏目,诸如“全科医学讲堂”“医学综述”“慢病防治研究”“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病例报道”等,这些栏目从不同的角度,提供了多元的临床信息,满足了读者多元化的需求,更加贴近读者内心。从2015年版面设置来看,“慢病防冶研究”“医学综述”“社区卫生研究”所占比例均有所提高。这些栏目不但包含丰富的医学新知识,还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得到了读者的广泛认可。虽然这样的栏目设置可能会短期内减少版面收入,增加了约稿费用,但从长期来看,期刊的品牌形象得以提升,在业内的地位更为稳固,这才是期刊存续、发展的根本。
5.创新期刊选题策划
对医学期刊而言,选题策划是至关重要的,其不但是期刊编辑的起点,还凝结和反映了期刊的价值取向、定位[7]。医学期刊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需要不断创新选题策划,只有高水准的选题策划,才能在保证期刊质量的基础上,使期刊得到更多读者的认可。为此,《中华全科医学》杂志推行了“两化”专项行动,以加强编辑人员对选题策划的认知和理解,提高期刊的独特性。“两化”具体包括两个方面:其一,选题“预见化”。医学期刊以提高大众健康素质,促进学术发展为要旨。而无论是疾病、疫情的认知,还是健康素质的提高都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为此,在实际的选题策划过程中,编辑人员要有“预见性”“超前性”,不能局限于当下,而应该将一些尚未明确的、有价值、有必要的健康问题、疾病等与读者分享和讨论。这样不但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还可以将这种“预见化”变成期刊的特色。如此,不但丰富了期刊的内容,也赢得了读者的认可[8]。其二,学术“朴素化”。医学领域科研的部分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很多文章大众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然而大众对这些研究、结果有阅读和了解的需求,为了让读者更轻松地理解相关内容,编辑就需要以朴素化的语言将其中较为“专业”的内容转化为科普知识。总的来说,创新期刊选题策划,使之更具预见性、科普性是期刊新常态的需要,也是期刊不断发展的动力。只有不断推出内涵丰富、独具一格的优质选题,才能让期刊获得更多读者的认可,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6.加强数字化建设
近年来,信息化技术、大数据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为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紧随大数据脚步,医学期刊应加强数字化建设,在技术上不断推陈出新,推动医学期刊多元化的发展。《中华全科医学》也做了一些尝试,具体如下:第一,建立网站。2013年底,杂志社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并且引入了“期刊编辑管理系统”,实现了网络化管理,可以在网上完成“投稿-审稿-退修-查稿-修稿”等稿件处理流程[9]。并且经常注意对网站进行更新和维护。第二,引入远程期刊网络采编系统。为进一步适应信息化的发展,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收稿、审稿效率,2014年,本刊引入了远程期刊网络采编系统(知网腾云系统),建立了网络交流平台,促进了作者、编者、编委、读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实现了编辑的网络化、无纸化、数字化,改变了传统的编辑形式,大大提高了编辑效率[10]。此外,为更好地与采编系统配套,杂志社还增加了网站的功能,诸如期刊目录、专题报道、新闻资讯、稿件流程、在线投稿与查稿等。第三,升级排版软件、优化搜索引擎。2015年底,引入方正书版11.0最新版软件,可进行自动排版并一键从小样生成pdf文件供作者校对使用,较之前的版本方便快捷,大大提高了排版效率,表格排版也更方便、更易入手。同时进行了搜索引擎优化,提高了网站的知名度以及内容的搜索频率。杂志社与CNKI合作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科研热点、方向,进行数据挖掘、热点追踪,从而使策划、组稿更具有前瞻性、精准性。第四,发展新媒体。2015年建立了自己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通过打造个性化的界面吸引用户,同时实时推送优秀论文和与健康促进有关的内容,黏合用户,目前拥有固定粉丝5000余人。
7.做好学术服务,立足根本,做好服务学术期刊的发展方向一定是利用平台开展专业内广泛的学术服务。所有国际大型科技企业都在转向服务,如Intel、IBM等。创新的方向也是服务。医学学术期刊应以期刊为平台,注重做好学术服务工作,平时与科研中心、高校、重点实验室联络,做好服务,同时能吸引高质量论文。为政策的制定与评估、科技咨询、有关卫生服务规划设计服务。定期举办研讨会、学术论坛,既能加强学术交流与沟通,更好地为医学科技工作者服务,也能拓展学术平台,助力期刊发展。
只有10.1%的人知道全科医学的学科性质12.4%的人知道全科医学的定义,23.6%知道全科医生的角色,9.0%知道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的区别,10.1%知道全科医疗在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开课后有95.5%的人知道全科医学的学科性质,96.6%知道全科医学的定义。
97.8%知道全科医生的角色,98.9%知道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的区别,97.8%知道全科医疗在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P<0.05)。毕业后择业意愿调查毕业后愿意从事全科医学专业的有75人(84.3%),主要原因是认为有发展空间。具体结果见表2。
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全科医学人才,是我国进行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医学生作为我国全科医师的主要来源,将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骨干,有必要在本科阶段就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将全科医学作为医学院校的必修课程[2]。医学生开设全科医学课程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开设全科医学教学课程的高等医学院校并不多,全科医学受重视程度普遍不高[3],尽管近几年我国在加大力度发展全科医学,但是本调查结果显示,在开设全科医学课程之前,仍然有43.8%的学生没有听说过全科医学,仍然有一部分学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全科医学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我国全科医生队伍的发展,因此,开展全科医学教育有利于引导医学生的全科医学就业选择。
本调查结果显示,通过全科医学的学习,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相关知识的了解有了进一步提高,在未开设全科医学概论课程之前,只有10.1%的人知道全科医学的学科性质,12.4%的人知道全科医学的定义,23.6%知道全科医生的角色,9.0%知道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的区别,10.1%知道全科医疗在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开课后有95.5%的人知道全科医学的学科性质,96.6%知道全科医学的定义,97.8%知道全科医生的角色,98.9%知道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的区别,97.8%知道全科医疗在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医学生的观念转变显著:授课后,96.6%的人认为医学院校有必要开设全科医学课程,47.2%的人认为全科医学应该作为必修课,有91%的人有兴趣进一步学习全科医学。84.3%的学生愿意毕业后从事全科医学专业的工作,主要原因是有发展空间、工作环境适合、就业困难等。
开展全科医学实践课,培养医学生的全科医学理念和技能充分利用社区卫生资源,开展全科医学的实践课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3]。培养医学生的全科医学理念和技能,以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建立和完善我国全科医学教育体系,是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4]。
本调查结果显示,96.6%的学生认为应该开设全科医学实践课程,对问卷中实践课的最主要形式这一调查项,49%的人认为应该以社区见习为主,18%的学生认为应该开展角色扮演,15%的学生认为应该开展案例分析。
【论文摘要】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宝库,是千百年来传统医药知识的积累。社区医疗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实践证明中医药学在社区医疗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中医药进人社区所面临的问题人手,进而对中医药社区人才不足的原因和中医药高等教育进行了探讨,指出只有加大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并优化中医药人才的素质,才能更好的为社区医疗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更好的服务于社区群众。
1中医药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中医药的优势符合社区医疗服务工作的要求,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大有可为。首先,中医药历史悠久,几千年来深人人心,尤其是中老年人,对中医药的接受性强、信任度高,在社区具有广泛的人群需求。其次,“天人合一”和“未病先防,有病防病,病后调理”的理念对社区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和健康教育、心理咨询非常适宜。再次,针灸、推拿等中医诊疗技术简便易行、疗效迅速,而且安全、副作用小,方法灵活多样,无需大型医疗设备,具有“简、便、廉”等特点,容易在社区推广使用。
2中医药进社区存在的问题
中医药进社区在政策支持和管理机制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但最大的障碍是社区中医药全科医学人才的不足。社区缺乏中医全科医生,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则普遍缺少经过系统中医药理论培训的医护人员,有些医护人员虽经过了全科医学中医理论培训,但现有的知识结构远不能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岗位要求。那么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对中医药教育体制进行改革。
3社区医疗与中医药教育
中医药教育是中医药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培养高层次的实用型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教育的根本目标,只有大力的推进中医药教育改革,才能解决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的困难,提高中医药服务在社区医疗服务中的质量。
3. 1现阶段中医药教育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制约
3. 1. 1培养目标缺乏战略性,课程设置不合理,影响了中医药人才进人社区医疗机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合于21世纪的高等中医药人才”;中等中医药院校的培养目标是“服务于基层的中医药人才”。现阶段我国中医院校的教学资源配置已经完全可以满足我国中医药学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的多层次要求。
3. 1. 2缺乏临床实践,无法满足社区医疗的需要中医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经验性医学。而现在的中医药教学中临床实践明显不足。表现在:①实习时间过少,而且大多数安排在大学四年级,课间实习很少,学生无法将学到的中医药学知识运用到实际诊疗中去,更无法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②带教老师少,而实习生多,或带教老师难以胜任,加之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很难完成教学实习任务。所以临床实践经验特别差;③参加社会实践机会少,学校提供的社会义诊机会少,接触患者的机会少。实践动手能力特别差。
3. 1. 3中医全科医学师资匾乏,教学基地不健全西医院校虽然也面临着师资匾乏问题,但因为有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系,实现转型的难度不大。而中医教育则一直没有此类学科,缺少相应的师资。此外,由于我国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时间很短,基础较差,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服务能力比较差。中医医院虽然已经加大了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力度,但仍处于探索阶段,经验不足,未能够承担临床全科医学带教任务,中医药全科医学教育教学基地不健全。
3. 2通过中医药教育解决社区医疗卫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3. 2. 1中医药教育必须明确培养目标,进行学制改革培养面向社区的,留的住,用的上的,实用性中医药全科医学人才。大力发展全科医学,大胆进行学制改革,对一些专业性特别强的专业减少授课时间。授课应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要求学以致用,有一技之长。授课强调基本理论和知识创新,要求学贯中西,有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需要。
1月17日,全国第九届医药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术年会在哈尔滨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医药科工作委员会、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哈尔滨医科大学承办,医药科工委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柯杨教授、教育部唐继卫处长、卫生部陈昕煜处长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全国100余所高等医学(医药)院校、附属医院、研究所近300位专家学者和教师参加了会议。我校上海医学院汪玲副院长以及医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办公室、医院管理处,药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上海市计生所,华山医院、妇产科医院、儿科医院、肿瘤医院、金山医院、华东医院等单位研究生教育管理相关负责人员参会。
大会围绕“促进医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加强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这一主题,就“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和“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等专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讨。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专题中,“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工作”工作小组组长、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汪玲教授以“适应医药卫生体制发展需求 改革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为题,全面回顾了上海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改革的历程,尤其分享了2010年以来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的经验体会,同时重点就今后上海市医学教育综合改革总体方案内容作了介绍。
本次会议还在参会的近百篇论文中评出优秀论文19篇,其中一等奖3篇、二等奖6篇、三等奖10篇。上海医学院有2篇选送论文分获一、二等奖,大会还对优秀论文的获奖者进行了表彰并颁发荣誉证书。上述成绩充分反映了我校医学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积极响应国家医改、教改的战略需求,密切联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注重顶层设计,强化校地合作,紧密教卫协同;同时也高度肯定了我校在内的整个上海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这是本项改革继2012年“全国临床医学(全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座谈会”之后,又一次在全国性会议上获得肯定。
关键词:转化医学;医学教育;全科医学;人才培养
1国内外转化医学发展趋势
转化医学目前在国内外均受到广泛的关注,已成为国际上医学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它与个性化医学与可预测性医学一同构成了系统医学的完整体系。目前,转化医学已逐渐成为全球医学研究的发展趋势。美国已经在上百所大学建立了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目前我国多所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都成立了转化医学中心。通过这些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不懈努力,当前转化医学在我国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产生了如血管成形术、重组人生长激素以及支架置入术对冠状动脉疾病的影响等重大成果[3]。转化医学研究打破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及药物研发之间固有的屏障,缩短了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过程,使患者直接受益于科技,更快速地推进了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发展。同时,与转化医学有关的学术期刊也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转化研究》《转化肿瘤研究》《干细胞转化研究》《转化医学杂志》《美国转化研究杂志》……特别是《科学转化医学》,创刊仅几年影响因子就飙升至15分以上。另外,许多综合性学术期刊也纷纷开设了转化医学专栏,出版刊登了大量的关于转化医学的研究性论文,充分反映出学术界对转化医学的重视。转化医学的研究成果也源源不断的涌现,对医学临床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同时这一现象反过来对转化医学研究的发展进步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2转化医学模式为医学高等教育带来启迪
如今,尽管在我国转化医学日益受到重视,但它对于大多数医学院校来说仍然不过是一个时髦的名词。虽然近些年很多医学院校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不少医院也由传统的“临床型医院”转型为“研究型医院”。但这些辛辛苦苦取得的宝贵科研成果却极少能对临床工作起到有用的推动、支持作用。另一方面,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高等专门人才,虽然在校期间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花更长的时间学习专业知识,但是当他们走出校门后很长时间内仍不能很好地学以致用。究其原因是我国的医学高等教育或多或少在基础知识学习和临床实践应用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换句话说,即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之间没有良好的交流、促进的机制,导致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脱节。从事基础知识学习或基础实验研究的人员往往着眼于做实验、,而对其发表的成果能否真正对临床工作起到作用不够关心;与此同时,医务工作者由于忙于临床工作,对最新的研究进展缺乏了解,这种情况也反过来制约了基础医学研究的快速发展。转化医学提倡的是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主动的、互相促进的交流模式,切中了现今医学高等教育的弊端。在转化医学思维的引导下,让医学生树立基础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临床工作者更好地实践,是对临床工作中发现、提出的问题的有效反应;而临床工作人员也要学习在工作中提出问题,为实验室研究提供前瞻性的、新的科研问题,这样可以使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很好地服务于对方[4-7],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3全科医学教育的概况及面临的问题
全科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综合了生物医学、社会科学以及行为科学的特点,以预防医学为主导,以现代医学为基础,为人们提供主动的、综合的、便捷的和个性化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我国卫生部早在2000年《关于发展全科医学教育意见》中指出全科医学是以保障和促进健康为目的,向个人与社区提供个性化、综合、便捷的基本卫生服务的新型学科。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教育,培养全科医学工作的医师及师资力量,是深化医疗卫生改革,促进卫生保健服务工作的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卫生服务需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需要;是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需要。全科医学教育是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医学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8],近年来逐渐得到更多的重视。国务院在2011年出台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使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现在我国的全科医师培养已初步发展为“5+3”模式,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9],而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也在包括笔者所在单位在内的上百家医学院校开展。目前,全科医学学科已经成为了与内、外、妇、儿等临床学科齐头并进的二级学科。在出现上述利好形势的同时,也有很多现实问题摆在所有致力于全科医学发展的有识之士面前,它们已成为制约全科医学教育更快、更好发展的“瓶颈”[10]。这其中有一个突出的并引起广泛关注的问题就是,院校的全科医学基础教育与临床结合不够紧密,学生在校时接触到不少前沿的基础研究成果,但因为缺乏临床应用而在日后的全科医学的具体工作中用不上这些高新知识技术,感觉好像学到的用不上、需用的又不会。而另一方面,当这些学生正式走上全科医师工作岗位、战斗在医疗一线时,又因为缺乏转化医学的思维意识,尽管在工作中容易发现很多值得探讨的病例,却不能把它们提炼为值得研究的科学问题,白白浪费很多机会。加上素来对前沿的基础研究成果与进展就缺乏兴趣,因而对医学各领域的新进展、新理论又不甚了解,所以很容易远远落伍于专科医师,甚至被标上不被信任的标签。
陈汝德先生,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册执业全科中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香港肛肠学会创会会长/监事长,香港广东汕尾市同乡总会中医协会理事长,香港册中医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香港社团首长合议会医务顾问(首届),香港华人革新协会医事顾问,香港保健海流协进会副监事长/医事顾问,香港汕尾市海陆丰陆河文康总会顾问医师,香港耀兴东村居民协会医事顾问,香港环保物流及清洁从业员协会(工联会属会)常年义务特约中医师。
他,知道何为襟怀,故能容纳民之疾苦,让善念照亮行医之路;他,知道何为慈悲,故能将医术化为义举,福荫百姓无数。40载春秋,他研学识,成药,着论文――秉梅之傲骨,不畏艰辛修得仁心仁术;承梅之高洁,善行当先播撒芳馨沿途。他,就是陈汝德先生。
医为後,德为先
扶贫救弱善行仁心
2014年6月8日,第四届香港中医师经验学术论坛在龙堡国际酒店举行。大会以“团结中医药界,建立互信,凝聚力量,共享资源,发扬香港中医师精神”为宗旨,近300名资深中医在会上作经验交流,共同探讨了香港中医药未来的发展动向。及展开了电脑颈肩病的诊断与治疗等中医师的经验交流活动。
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医学为己任的陈汝德先生担任大会副主席,他的眼睛坚定而有神,眉宇间透露出对香港中医发展前景的十足把握与信心。
陈汝德先生祖籍广东汕尾,父母是乡下人,有着朴实善良的品质。都说医者德为先,自小在乡土气息熏陶下的陈汝德先生身上自然流淌着仁义忠厚的血液,这也铸就了他一生行医济世的襟怀。
陈汝德先生毕业於广州中医药大学高级诊断内外方剂药学(全科)和香港新华中医学院高级研究班,主理内、外、妇、儿全科,擅长运用针炙、推拿等物理疗法,在医治骨刺、风湿、心血管等内科方面拥有许多成功案例。他细严谨,即使是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肝硬化、骨伤、皮肤科等疑难杂症,都能从容应对。行医四十多年,陈汝德先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经沉淀後的心也变得愈加慈悲和温厚。
三十多年前,陈汝德先生凭着高明的医术和服务群众的心,与同为香港全科中医师的太太颜惠梅女士共同开设了属於自己的诊所--陈汝德康德堂,夫妻二人同心为患者诊治病症,方便了社区居民。在那里,每天都晃动着陈汝德先生忙碌的身影,他总是认真地为每位病人做检查,给他们详细讲解自身的疾病给予治疗建议,无论对大小轻重患者都不曾有丝毫懈怠。陈汝德先生为人正直,经营陈汝德康德堂三十多年来,他从不多收病人一分钱,甚至经常为老弱贫病、伤残和无依者减免治疗费用,正是因为他这种大德大义,社区民众们一有不适总是第一个想到找他看,陈汝德先生一时间在香港远近闻名。1993年,陈汝德先生应邀到北京为时任中国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彭仕禄诊病,他细心沉稳的敬业精神让彭仕禄赏有加。
曾任《广东中医》审编委员会委员、当年已九十多岁高龄的著名中医师曾岳庵撰联鞭策陈汝德先生:“汝心越善成功越大,德行弥高医术弥精。”这幅鹤顶格嵌名联既表达了曾岳庵医师对陈汝德先生高明医术的认可,也传达了他希望陈汝德先生精进修习医术、常怀善心济世惠民的美好寄愿。
精於学,勤研习
医绩卓著骨刺圣手
钻研是一种精神,对於一位医务工作者而言,更是必不可少的质量。暇时间,陈汝德先生始终将学习置於首位。他翻遍各类医书,反复研习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曾师从郭仕猷、曾岳庵等著名医师,且常常走访香港有名的中医,向他们请教一些行医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他虚心向学,不耻下问,医术更上一层。他喜欢进出大大小小的中医交流会,因为在他看来,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很多珍贵的思想往往诞生在人与人之间的碰撞和交流之中。平日,陈汝德先生喜欢研究药物的起源和功效,且屡次尝试研新的药品,效果显著。如今,由他研而成的中药成分的药品已有数种,其中,特效骨刺散帮助无数患者成功治愈骨刺,他也因此被患者誉为“骨刺圣手”。
陈汝德先生是个德医双馨的医师。论医术,他不居人下,且孜孜不倦地追求着更高的医学境界;论经纶,他才高过人,常常将自己的行医所得著述成文,见於业界多家著名刊物登载。论文《腰椎骨刺顽症中医法方治愈例证》经中华中医药学会评定被授予优秀论文一等奖入编《首届全球中医药大会论文集》;《糖尿病脚免截诊治》入编《中医杂》、《香港中医杂》、《香港册中医学会中医药论文集》;《多发性脓肿“流注”、“瓜”中医诊治验证》入编《港、澳、内地中西结合专业交流研讨会医学资料汇编》;《谈中医治疗骨质增生》发表於首届2011香港中医师经验学术论坛;《习惯性流产附桂理中易经方验治》,《常用中草药三种》等多篇论文,被编《香港中医师经验学术论坛荟萃第三集》。其传略、功绩更被编入《世界名人录》和《香港英才录》等大型辞书。
鉴於其在医学方面取得的成就,陈汝德先生先後被聘为香港中医研究院教授、香港册中医学会第二、三届执行委员会康体部副部长和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等,且在香港社团首长合议会、香港华人革新协会、环保物流清洁协会,香港保健海流协进会等诸多社团中担任医务医事顾问。
陈汝德先生是一个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此处的功是百世功,利是千秋利,名是万世名。行医赚钱早已被他抛之脑外,他的最大心愿是通过自己的医术帮助患者减轻痛苦,在业界留下好的名声,著述的医学论文也能流传下去供同行借鉴、传播,仅此而已。
施惠泽,播梅馨
传承医术业界光明
一位名家曾赠予陈汝德、颜惠梅伉俪一副嵌名联,联曰:“汝河澎湃如才识,频施惠泽;德望崔巍若峻峰,远播梅馨。”字行间透露着对他们服务之心的高度赏!一个人行善很常见,但一家人做功德为数不多。为回馈乡里,陈汝德先生定期会组织一批香港中医师在香港及内地开展义诊、赠药活动,太太、儿子也常常参与其中。翻开陈汝德先生的服务工作日,映入眼帘的是一行行整齐有致的服务事项和数据,每天做记录工作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他想通过笔记定期总结、发现问题,以期更好地改进服务。久而久之,陈汝德先生发现,每次开展义诊活动,前来看病问药的人都很多,他告诉自己,一定要把惠民工作坚持下去,以便更好地帮助和服务他人。都说医者父母心,他的善心善行得到了民众的认可和扬,这对於以惠民济世为怀的陈汝德先生来说无疑是最大的欣慰。
陈汝德先生的高尚医德不仅利益小区民众,而且造福整个业界。在香港“欢乐满东华”慈善筹款之认识中草药漫步行中,陈汝德先生和筹办者之一李密汉教授携同一批香港中草药专家,竭力向参与活动的浸大中医学院学生们实地讲解中草药的认识、保护、培育及用等,倾尽所能将知识传授给後辈们。目前,他还和励志会梁李秀娱纪念学校联合开设了一个中草药园,计划在未来把所种植草药的成长过程及其功效编集成册,此乃福荫业界之善举。
浩瀚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医学作为中华文明之精髓和流传千年的宝贵遗产,其思想和智慧堪称奥妙。以前,中医没有受到社会的关注,而在今天,中国医学向全世界证明了它对人体的健康是非常有益的,发扬中华民族中医文化瑰宝成为中医界人士义不容辞的责任。陈汝德先生认为,香港中医文化的传承应该立足香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现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都来香港治病,这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香港中医在国际中的成绩和地位,但中医要想真正地走出去,本身先要做一些技术、药物等方面的改革。”陈汝德先生如是说。
“济世悬壶医者心,八纲四诊至精深。
口碑载道驰隆誉,妙手回春递好音。
澎湃江河才格涨,馨香梅蕙德施森。
霍然去病长康众,近悦遐来沐霈霖。”
广东作家杨永可曾赋诗歌颂陈汝德、颜惠梅伉俪,在他们身上,有一种精神,生生不息,经百年而不灭,那就是行医向善。如太太名中一个“梅”字,陈汝德先生如梅花之凛然,经得起风霜,耐得住严寒,终修得精湛医术;又秉承梅花之亮节高风,抵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给人们送来芬芳,历百世而不衰。陈汝德先生工作之喜爱文艺。他针对社会现象不时创作诗歌抑恶扬善。2014年5月出版的《香港汕尾诗词》一书上刊载了陈汝德先生的两篇作品:《悬壶抒感》悬壶济世润良知,妙手回春一首诗;仁心仁术胸中贮,英风习习展心旗;香港广东汕尾市同乡总会中医协会;中医协会萃奇珍,圣手生春施泽频;故土香江常义诊,仁心高洁净无尘。
《警劝吸毒者》
(一)毒瘾缠身谎话狂,家财变卖已清光;小偷升成劫贼,终极坐牢前路茫。
[关键词]医学教育;教育体系;医学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R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3)03(a)-0132-02
澳大利亚作为较早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国家之一,其医学教育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套完善而成熟的医疗人才培养体系。当前中国的卫生体制正进行着重大的变革,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对于不同医疗人才的需求,使得医学教育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进与提高从而更好地发展全科医学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全科医学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实践全科医学,发展全科医学教育是我国卫生体制改革的必经之路。因此,该文通过对澳大利亚的教育体系的研究与探讨,对澳大利亚与中国医学教育体系进行比较和思考分析,从而为未来我国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教育体系提供参考价值与借鉴作用。
1 教学模式与现状差别
澳大利亚作为七大工业国之一。医学发展成果在世界上是令人瞩目的。整个澳洲拥有众多优秀的医学院,曾经先后有多位澳洲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医学奖殊荣。而这样的成就全要应归功于澳洲的医学教育体制。澳大利亚现有医学院、医学护理与健康科学学院21所,均为综合大学的二级学院,每年培养大约1500名医学生。澳大利亚现有全科医生29 000人,根据澳洲统计局(ABS)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年末,澳洲的人口大约有近2250万人口,也就是说澳大利亚每10万人口中有128名医生。
而我国虽然每年有大约30万人的医学生从学校毕业。以13亿人口计算,我国每10万人口中仅仅有23名医生,可以说无论从单位数量、学历以及教学质量依然与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
1.1 生源及学制比较
澳大利亚是医学教育开展比较早的国家,至今已有近几十年历史,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在全科医学教育方面。澳洲目前的医科学院及护理学院均开设了相应的全科医学课程。学校的教育经费主要由国家以及地方政府拨款。在澳大利亚,想要得到医学委员会(AMC)认证的医学学位,需在两类医学课程选择一种,即:在任何专业的课程的本科学习完成之后,再完成4年医学课程;或完成6年制医学本科课程。与此同时有12个月的医师实习期在正式接受无条件注册之前。一经认证,将可在任何洲和地区注册行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在澳大利亚高中毕业后假如想直接升读6年制医学本科,对成绩的要求几乎是需要满分,因此也能够说在大学医科中基本上集中了最优秀的人才。而对于招收本科毕业生进行医学课程学习的做法,可以保证生源在知识、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方面更加成熟。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医学教育是比较多样的,现行的有5年、6年、7年和8年的培养制度,但是由于我国的医学教育相对于澳大利亚的生源情况而言,其录取分数线较低,并且有许多的医学院招收的并非是本科学生,而是一些中专等低学历学生。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的医学院校之间没有统一的教学标准,师资水平、教学资源投入具有较大差异,而且重要的是学生的入学标准不统一导致生源有巨大的差别,综合以上因素导致了毕业生质量的严重参差不齐。
1.2 教学模式比较
澳大利亚的医学院课程计划的教育设计包括:①以学生为中心,合作和自我定向;②强调反馈以问题为中心的;③大量使用信息技术;④更早的实践课程与临床接触。在教学形式上,多是采取启发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和课堂讨论的形式。教师按照病例组织教学内容,让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课堂内教师更多的是扮演配角,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们对于问题的独立探索、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拓展能力。此外,课程的教学计划中还包括每周3次的自我学习小组单元,每个小组8―9人并配备1名协调教师。学习小组每周可以根据大家所热衷的问题进行探讨、诊断以及临床实践,以此在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更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而在我国的医学教育体系的发展中。近年来学校与医疗机构之间逐步意识到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的必要性,并在一些大中城市中逐步完善了医生培训体系,使得前期基础教育和后期的临床教育逐步严密结合起来。但是应该看到,与国外先进的教学体系相比,我国的临床医学院教学模式和理念仍然较落后,教师在课堂内依然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给于学生的实践以及自身的动手操作时间较少,造成医学生对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缺乏必要的临床体验,缺乏结合临床、融会贯通、综合应用的能力。
1.3 临床实践与考核比较
澳大利亚的医学生在学习完最初的理论知识之后。学生便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在临床实习阶段,每年实习医生有几个月的时间自己支配,甚至可依据自身的特点、爱好选择医院和科室,例如公立医院、私立医院或者社区的诊所。作为实习医生在医院参加临床各学科的毕业前实践,学生只有通过澳洲国家统一考试后才可获准医生证书,进而真正成为一名全科医生。
而在我国学生的临床实践往往是被学校硬性安排到某一岗位进行学习与实践,缺乏自主选择以及灵活机动性,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以及临床实践的兴趣与动手能力。我国对于学生的考核标准更多的是集中于理论层面。往往以论文的形式来考查学生的最终学习情况,忽略了临床实践的考核。
2 未来深造教育差别
澳大利亚在医学毕业后的教育分为早期临床医学培训和专业培训两个阶段。在历史上专科医师的培训和实践沿袭英国毕业后系统临床培训模式,依专业不同连续3-7年不等,都有系统的评价在专科医师培训的整个过程。包含在经验上取得的进步和承担责任的水平。澳大利亚目前没有对专科医生继续教育计划(Specialists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CME)做出统一的要求,但各专业医学会对之十分重视,鼓励所属成员积极参加CME。从医学院校里开始全科医师培训,安排6―8周的社区医学、全科医学和农村卫生课程在校学习期间,同全科医师一起工作,毕业后全科医师培训必修内容包括医疗服务需求领域、急救技能(包含幼儿急救)、土著人健康课程等。虽然没有行医执照的更新制度在澳大利亚,但由医疗评议会发放的业务登记证却需每年更换一次,在更换业务登记证的过程中,该会将进行检查医生是否有刑事犯罪行为、是否有患者投诉以及医生的健康状态等。如若登记证没有得到更换,医生将被禁止参与医疗过失保险,进而很难再开业,因此这相当于实行了事实上的更新制。此外,在澳大利亚,为了提高全科医生的业务水平,已获得执业资格的全科医师必须接受继续医学教育。而且必须在每年里参加一定数量的较高层次的学术会议与讨论,以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医院为了帮助医生进一步提高就医水平,每年为每一位医生提供了为期4周的脱产培训,并且在澳大利亚有专门的培训机构以及企业对医生进行专业培训。医生每3年需要参加国家组织的医学教育考核认证,只有考试通过者才能继续从医。
在我国,目前逐步进行了毕业后教育即基本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和医师职业准入制度的改革,即所谓的“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这项制度逐步在国内大规模的推广,伴随卫生部颁布的《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培训分2个阶段:第1阶段3年,在二级学科范围内,轮转参加本学科各主要科室的临床医疗工作,参与全面系统的临床工作基本训练。第2阶段2年,进一步完成轮转,逐步以三级学科为主进行专业训练,深入学习和掌握该专业的临床技能和理论知识,应安排一定时间担任总住院或相应的医院管理工作在最后一年里。该项制度现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解决了大部分医学生在毕业无法得到较好的继续深造的机会的问题。此外也为我国目前一大批基层的中小医院并不具备培训住院医师的条件和能力提出了解决方案。使得我国的医生技能的滞后与无法更新的问题得到解决。而以往,一旦那些刚刚毕业的医学生在水平较低的基层医院工作,将会使得他们因为缺乏较好的后期深造与培训机会而导致他们的临床工作水平很难有显著提高。
3 完善我国医学教育体系的建议
随着人们对于医疗健康的逐渐重视,我国在近年来对于医学教育的投入也在逐渐增长,根据我国“十二五规划”,未来我国的医疗卫生投入总费用将要到GDP的5%~6%左右。尽管我国在医学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从目前我国与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体系相比依然有重大差距,为适应社会对卫生保健人才的需要,人才培养的课程设计应为培养从业能力服务,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3.1 完善高等教育教学体制
首先我国的教师以及学校领导必须意识到医学教育的重要性,从根本上转变过去的落后观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医学中各一级学科如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及口腔医学之间的相互联系、连续性和整体性应得到保持。同时改进上课教学模式,真正让课堂回归于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西方先进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导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与探究的创新性能力。加强各个医学院校应与医疗机构的合作,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更多的临床实践提高其学习效率以及实际临床工作能力。
3.2 建立完备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及专科医生培训制度
我国目前对于毕业医生的后续培训制度不够重视。因此,为了使我国的医生能够更好的顺应时展,满足社会的需求,毕业后医师职业基本技能培训制度与体系在我国必须尽快得到建立,作为完整的医学教育体系的重要延伸。同时在我国的医师职业准入条件上,除必须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外,必须同时具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合格证书。并且在此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建立类似的专科医师培训和准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