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金融企业文化论文

金融企业文化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10-09 18:33:1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金融企业文化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金融企业文化论文

篇(1)

(一)加强金融企业文化管理,可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商业银行的发展也越来越完善,不同银行提供的服务种类非常类似,银行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不管是从生活环境的变化,还是从银行未来的发展前途来看。银行都应该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提升软实力。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二)加强金融企业文化管理,可加强商业银行的凝聚力

尽管改革开发进程不断推进,市场经济的大潮已经滚滚而来。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都和以前的国有银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计划经济的思想和文化依然在银行内部占据很大的比重。所以,我们更应该发展新的金融企业文化。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取代原有的思想,也是适应当前银行发展的有效途径。尽管这个过程中需要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们更应该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未来的竞争培养更多的中间力量。新的金融文化的形成能够使全体员工团结起来,为银行未来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加强金融企业文化管理,可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资产的管理依然离不开人的参与。因此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商业银行的员工管理和其他企业的管理没有太大的区别。当员工感觉到企业管理模式带来的优势的时候,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才能被真正的调动起来,这种体现着人文关怀的管理方式能够让员工体会到家的温暖。所以,管理层应该认真掌握心理学的知识,这样在管理银行员工的过程中能够给员工带来另类的惊喜。只有所有的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性被充分发掘之后,银行的管理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管理者的管理技巧和能力。

二、如何最佳构建金融企业文化

(一)构建金融企业文化应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计划

经济时代是没有商业银行身影的。在我国大力推进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应运而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商业银行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它的经营过程中享受自由的同时,也需要应对严格的法律和其他制度。由于我国社会性质比较特殊,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也有独特的印记。因此,我们在学习西方银行先进经验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金融文化。

(二)构建金融企业文化要注重领导者观念的更新和率先垂范

对于企业来说,独特的文化来自于每位员工的努力和单位领导独特的驾驭能力,只有形成的企业文化才更具有凝聚力。领导应该在文化形成的过程中起到模范作用。当企业的文化内涵形成的之后,每位员工才会不自觉地去遵循,去融入到企业的独特文化中。领导作为一个单位的灵魂人物对于员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三)构建金融企业文化应体现鲜明的企业特色

当前,我国金融机构的数量快速增加。地方性的商业银行逐步进入到历史的舞台。因此金融企业应该立足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独特的企业文化。在银行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地域特色,这样企业文化的形成才更有吸引力。银行作为一个服务行业,只有为客户提供特色的服务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有效的地位。这样不仅可以防止其他银行模仿,还能快速的打造成企业的名片。

三、结束语

篇(2)

选题依据:在当今以金融、技术、信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实质上是企业文化之间的激烈竞争。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对企业的管理体制、决策指导思想、经营战略、管理方式等都有重要影响,从而对企业的兴衰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占我国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停留在低水平的封闭型企业文化阶段,其“企业文化”常被单纯地认为是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或者将企业职工的文体活动代替“企业文化”。也有的国有企业把“企业文化”仅仅表现在一些大同小异的口号和标语上面,或规章制度及企业标志上面,没有真正体现出企业员工所追求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等深厚内涵,没有真正发掘出企业员工中蕴藏的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力量。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不会自发产生的,而是在人们积极追求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这就要求我国国有企业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不断的进行古今文化、中外文化的比较与吸取,并结合本企业的特点塑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使国有企业在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可行性论述: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世纪。在这个世纪中,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意识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一样,是企业基础中的“软件”。如果不能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和本企业特点的的国有企业文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就难以取得长远的成效。因此探讨国有企业文化重构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拟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列事实、摆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去国有企业实地调研等方法来收集资料。拟运用经济学、企业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本论文拟分以下几个部分撰写:第一部分:企业文化的概述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含义,作用和地位及国内外企业文化发展的现状的简单阐述来对企业文化的概况作一个简要的叙述。第二部分:我国国有企业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拟对国有企业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原因进行剖析,通过对问题的剖析来达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作用。第三部分:重构国有企业文化的对策通过对国有企业文化现存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剖析来寻找并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然后相应地采取解决问题的措施来对现存问题加以解决。

20**年09月25日—20**年10月25日收集资料,拟订论文题目和开题报告。20**年03月01日—20**年**月1日在国有企业进行调研,撰写论文初稿。20**年**月02日—20**年**月31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二稿。20**年**月01日—20**年**月08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三稿。20**年**月08日—20**年**月15日修改论文,做好答辩前准备。20**年**月15日—20**年**月20日左右进行答辩。

篇(3)

论文摘要]面对国内买方市场与外资银行涌入的双重压力,银行业竞争愈演愈烈,银行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发展,必须以“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市场定位”为基础,以树立银行优质品牌形象为重点,以企业文化为依托,推行差异化营销。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从计划经济体制中发展而来的银行业逐步转变为“买方市场”,面对国内买方市场与外资银行涌入的双重压力,银行业竞争愈演愈烈,市场营销成为商业银行获得竞争优势,参与国际金融竞争,建立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商业银行步入营销时代。

一、商业银行营销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被看作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就其本质而言,商业银行是提供服务的企业,货币或金融产品只是其提供服务的一种载体。但是,处于国家金融政策严厉管制下的商业银行区别与一般的服务企业,有其特殊性,具体表现为提供的服务受基准利率限制,同质化现象突出,创新有限,易模仿。商业银行受其业务特殊性的限制,一直难以走出“盈利能力差”的困境。

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使商业银行生存环境更加恶化,突破“同质化”壁垒,创造自身核心价值,已成为商业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的唯一出路。而突破“同质化”壁垒,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推行差异化营销,根据不同细分市场的不同需求,不断推出新的服务,满足客户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市场领先地位。

二、商业银行营销的差异化战略

(一)差异化营销含义

商业银行的差异化营销,是指银行在提供金融服务时,通过科学的市场细分,评估自身的实力和所处的具体市场环境,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内不同客户的金融需求,提供不同的优质服务,采取不同的营销组合策略,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需求。差异化营销有利于解决开放环境下顾客日益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和有限的银行内部资源能力之间的矛盾,符合市场发展趋势。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也曾对金融服务业的范式转变发表过自己的预测:“银行应被看作是具有柔性生产能力的车间,而不是提供标准服务的装配线。银行的中心是一个完整的客户数据库和产品利润数据库。银行将能识别用于任何客户的所有服务、有关这些服务的利润(或亏损)以及能为客户创造潜在利润的服务。”

(二)差异化营销基础

商业银行推行差异化营销,需要按照“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市场定位”的原则,从银行内部资源能力、外部竞争、客户需求等多方面考虑,科学确定商业银行的目标市场,明确市场定位,从而实现商业银行差异化营销。

1.市场细分

针对商业银行“水少船多,网大无鱼”的问题,市场可以区分为更细小的市场、客户群体或区分为具有不同特征的目标市场。而银行服务市场细分变量的选择,应根据行业、企业、市场、消费者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而定,必须具有可衡量性、可占领性和效益性。具体来说,银行个人客户在年龄、性别、职业、收入、文化程度、业务特点、经营状况、风险大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他们对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各不相同,故可依据上述变量将个人客户市场分割为具有不同特征客户的集合。

2.目标市场选择

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可从众多细分市场中选择与银行内部资源能力相匹配,并且能为银行带来良好获利机会的子市场,将其确定为银行的目标市场,重点针对目标市场需求投入产品和服务。商业银行选择目标市场时需综合考虑自身实力、规模服务优势、软硬件水平、员工素质等各方面的因素,还要考虑同行竞争对手的市场定位、服务优势、公司实力等。目标市场的选择是否正确,关系到银行能否充分发挥自身资源能力优势,能否与竞争对手有所区别,能否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3.市场定位

建立科学的市场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客户群,实施相应的营销策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因此,实施不同的营销策略和方法,而且根据自身的战略定位,判定和选择相应的市场组合,才能作到银行营销的市场定位准确,从而达到营销的预期效果。

根据目标市场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市场竞争策略,对优质特大型客户宜采取集中性目标市场策略,对现有优质大中型客户宜采取差异性目标市场策略和防御性竞争策略,对新兴行业和新型企业优质客户宜采取拓展性竞争策略。

4.差异化营销深化

金融产品不享有专利权且易模仿,所以金融产品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产品的品牌和银行的形象上。作为无形资产的品牌创造以及与此密切相连的形象设计,将对一个银行的竞争能力产生长远的影响,形象和品牌是商业银行真正的灵魂。

树立商业银行品牌是一个整体概念和系统工程,要加大管理力度,一是不遗余力地塑造和提升核心品牌;二是注重品牌发展的科学规划;三是重视以品牌为中心的整合营销传播运作,使客户能够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金融产品。通过银行形象、金融产品特征、优质服务等形式,努力创造产品特色,以便自身的产品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区分开来,使用户建立起品牌偏好与忠诚,使客户在第一次购买时愿意试用,经常购买后由于转换的主观成本较高而很难放弃使用。在服务举措上,向良好的整体形象塑造发展,把CIS导入银行竞争,在经营、服务、形象上创造出自己的特色,这是我国银行品牌创造和形象设计的现实选择。

5.差异化营销内涵

银行的企业文化是差异化营销的内涵。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企业规范、企业生存氛围的总和,涉及三个层面:精神层(共同目标、价值观、企业精神、服务理念等),行为层(各种规章制度、经营活动等),物质层(银行形象识别系统)。银行在实施差异化营销过程中,应培育和发挥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将企业文化注入营销活动中,有助于传递商业银行的差别优势,吸引和稳固目标客户群,从深层次树立目标客户对企业的认同。

三、结论

篇(4)

[论文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文章从企业文化的独特作用入手,提出建设企业文化,推动经营管理;完善企业文化,优化经营管理;深化企业文化,创新经营管理等措施,进一步促进企业管理的全面升级。

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有一些企业倒下去,但也有一些企业反而获得了新生。经营管理学家们考证,原因在于管理水平不同。管理水平高的企业总是能及时规避市场风险、管理困境,走出危机阴霾。并进一步考证出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所不可缺少的核心环节是建立了独特的企业文化,用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社会功能把企业建设成一个具有战斗力的坚强堡垒,极大地增强了企业抗风险、抗打击的能力。随着我国逐步融入到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中,企业的经营形势、竞争对手、投资策略等都在发生变化。如何借用企业文化开展管理升级成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解决的课题。

一、建设企业文化推动经营管理

在西方经典企业管理理论看来,市场、设备、技术、资金、利润等直接资源要素才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并没有把文化列入企业管理的范畴。但事实上企业文化的特殊性使它具有了与设备、技术等直接资源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1.企业文化有助于企业经营管理哲学思想的形成。本质上讲,企业是通过生产与销售的经济活动贡献于社会,就如同人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企业也有经营观、市场观和销售观。虽然名称不同,但意义相同,都是围绕求生存、谋发展的基本思路对未来进行指导和帮助。日本企业就是采用了企业文化的特殊作用,形成了“最廉价的商品并不是最好的商品,消费者最喜欢的商品才是最好的商品”等独特的经营哲学,很快打开了世界市场,成为了企业文化促进经营管理的典范。建立了这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哲学:一是有助于把握市场规律,做好经营决策;二是在尊重人才、使用人才、开发人才上更能显示出文化的优势,有助于人尽其才。

2.企业文化有助于经营目标的实现。要实现经营目标,也就是说在把生产要素做成产品并转化为利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生产技术和要素的简单投入,也离不开企业员工凝心聚力的努力奋斗。如果把企业当成一个集合来看,生产要素只是其中的一项,员工才是把资源要素组装成产品的关键环节。常言道,事都是人干出来的。这里面就涉及到文化的作用。通过企业文化的导向、凝聚等特殊作用,使企业员工在不同的岗位、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标准下形成合力,自觉地把企业的经营目标转化为员工的奋斗目标,员工们自然就会努力把企业的资源要素生产成一件件社会需求的产品,通过市场把经营目标由书面的预算变为现实的利润。

二、完善企业文化优化经营管理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表明,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一些百年大企一样难逃破产的命运。只有不断地优化企业经营管理,才是战胜危机的正确选择。

1.用企业文化弥补制度管理的不足。泰罗的“科学管理”重心是一种硬性的制度管理。这种模式虽然有刚性,体现了“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现代管理理念,但却没有弹性,缺乏柔性,有的时候还会产生劳资矛盾,引发员工与管理层的冲突,所谓过于刚性往往容易折断。这就需要文化的力量。借助企业文化,充分利用制度的理性与文化的非线性结合,实施“人性化”管理。在平等与尊重、感情与工作、贡献与奉献中,把“我被管理”变成“我要管理”,并通过身教重于言传,表扬重于批评,激励重于处罚等相关的文化理念,用真情、爱心、诚实等有血有肉的柔性管理,让员工在自由、愉快、和谐的氛围里把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把压力变成动力,把紧张变成和谐,把个力化成合力,起到了解决制度缺损和优化管理的双重效果。

2.企业文化能够更好发挥团体的作用。企业在社会是一个细胞,在内部却是一个团体。团体讲究的是集体、凝聚和整体的作用。自然法则中的狮群依靠团体的力量,把捕猎成功率由个体的20%提升到群体的70%,不仅规避了种群濒临灭绝的危险,而且还得到了较好的延续。与狮群同一级别的老虎们则依靠单打独斗,即使本领无敌,如今却与狮群的状况大相径庭。如果企业采用了老虎的生存方式,在市场竞争中的日子不会比自然法则中的老虎强到哪去。通过文化的力量,在不断地宣传、培养和引导中建立起员工认可的、接受的、愿意遵行的市场观、价值观,形成了一股劲,在困难面前,员工与企业同心协力渡难关;在危机来时,相互抱团谋进退,而不是树倒猢狲散,大难来时各自逃。同时,企业文化还能够调节内部人际关系,减少内耗,创造公平公正的和谐环境,起到深化企业经营管理的作用。

三、深化企业文化创新经营管理

企业的经营管理如同一个人的习惯一样,一旦形成固化的模式,就会满足于现伏,放慢了节奏,缺乏开拓进取精神。对于时刻处在动态市场竞争的企业来说,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因为环境在变,市场在变,机会也在变。如果停滞,风险加大,困难加重,严重的还会导致突然破产。

1.企业文化能够带动经营理念的创新。企业需要一个正确的理念,没有正确的理念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思路和方法。而经营理念的形成和创新离不开文化的作用。更何况先进的企业文化本身就是时代的精华,是先进理念和生产力的代表。通过企业文化的潜默移化、启发向上的作用,把当前进步的、积极的、未来可能发生影响的企业经营理念植入到企业,以时间换空间,促进企业在发展中更新理念,在管理中创新理念,从而进一步促进和实现管理创新。

2.企业文化能够推动经营管理的内容和技术创新。长期以来,企业经营管理的理论、方法、内容和技术主要是来自西方欧美国家,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是现代公司制度的发明者和建设者,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注重的是对资产、技术等“物”的管理,甚至把人也当成了“会说话的工具”。日本企业则打破了西方欧美的思维观念,把正义、感恩、诚信、忠诚等人性的知识融入到企业经营管理中,用企业文化充实、发展、丰富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内容、思路、方法和手段,形成了独特的企业经营管理理论和技术创新,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战胜了西方欧美企业,创造了日本经济奇迹。所以,企业文化不是虚的、假的,而是对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够抓住“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和要素的特点,充分利用人的主观能性,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地补充新知识,吸纳新技术,拓展新方法,使企业在管理中灵活地应对市场,在竞争中找寻获胜的时机,在决策中降低经营的风险,在创新中一步一步地把企业经营管理推到一个新水平,实现企业的管理升级。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金融行业;内部控制;缺陷

一、金融行业内部控制涵义与目标

1.金融行业内部控制涵义。所谓金融行业的内部控制指的是由企业制定的一系列为了保证资金安全完整和会计资料完善合法,杜绝失误、舞弊行为出现,保证金融经济业务活动顺利进行的相关实施流程和政策。

2.金融行业内部控制目标。随着金融行业自身功能的不断健全,金融行业日渐成为了经济市场收支结算的主要平台,在不断促进市场繁荣发展的同时,其存在的潜在风险也随之显现出来,甚至威胁到整个金融行业的存活与否。所以,金融行业必须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防微杜渐,避免潜在风险可能会给行业企业造成的巨大灾难,继而使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能够顺利实施,以达成企业设定的经营目标。

二、我国金融行业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

1.我国金融行业没有充分认识内部控制。目前,国家对金融行业业内的掌控制度并未形成清晰完整的的理念与认识,这直接致使业内的掌控作用在金融行业不能被发挥到最大化。对金融行业而言,它们忽略了内部控制能够有效监督经济业务动态运行的特性,认为的内部控制就是简单的建设和汇总各种相关规章制度;其次,它们将内部掌控等错误的与相互牵制关联,认为业内部控制制的相关手段与相互牵制的方法无差异,这主要因为对业内部控制制的整体理解不够透彻。

2.我国目前金融行业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由于金融行业对控制环节的把控不够全面,以致于出现了控制链断裂的情况,反映了我国现行的内部控制系统不够健全。造成该情况的主要原因如下:第一,我国法律在金融行业的相关决策程序和制度方面不够完善,使得行业内出现了监管部门无法强制约束决策者的混乱现象,造成了金融行业民主性和科学性的缺失;第二,业内的控制重点没有受到行业中不同部门同等程度的重视,该领域的内部控制的效率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作用没有被充分体现;第三,金融行业的岗位责任制度与内部控制的相关要求背道而驰,企业没有完整的量化考核措施,重要的岗位也没有有效的牵制力量,其责任分工不够具体,过于抽象化;第四,目前行业内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甚至基层行政管理者基本的监督检查职能还有被充分发挥,所以行业内出现了一些无法及时纠正并解决的违法乱纪现象。

3.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缺乏有效的评价指标。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金融行业现在的会计审核与监督体系已十分完善,但其高风险行业特性决定了其体系建设必须紧跟时代,现行的监督制度和控制手段对于事前事后的经济业务风险防范功能已不能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对金融行业其现有的监督方式与监管职员来说,行业内普遍存在手段落后、人员素质偏低问题;其次,很多相关企业没有相对完整的内部控制考核评价流程与评价指标,致使企业不能将相关制度落实到实处。

4.金融行业内部控制体系无法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就企业文化而言,它是企业在实践中不断竞争的市场经验的积累和升华,被认为是行业发展与超越的核心。企业文化是在金融行业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在员工心中的信仰,它是金融行业对内部控制的态度体现,二者有效结合对企业发展会产生巨大的推力作用。比如说诚信、乐观的文化与相关制度结合以后,更有利于内部控制的发挥。

三、改善我国金融行业内部控制缺陷的建议

1.完善内部控制评价保障机制。为保证内部控制评估能有效顺利开展,金融行业需建立完善地内部控制评估保障体系:首先,行业内部需进行独立的内部控制评估分工,以保证相关工作能有效、顺利的进行,确保其结果能充分体现其价值;其次,每支内部控制评估队伍都需了解其理论知识,了解行业的相关制度与操作程序。另外更重视的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金融行业内部控制薄弱的问题,让这些人才能够及时掌握最新的理论知识和业务的动态变化,并且善于应用监控技巧,相关企业也要定期为其开展培训课程。

2.明确金融行业管理层的职权以及责任。金融行业的管理机层主要分为董事会、监事会与高级管理层。其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与推广工作,以及对各管理层是否有效尽到监督职责进行评估的工作主要由董事会进行负责落实;而监事会的主要工作职责是监督其他二者履行内部控制的情况,并及时纠正与阻止别的管理层作出的会损害金融业的行为;至于制定内部控制工作计划,搭建完善的内部组织架构,保障各项内部控制职责有效履行等工作则主要由高级管理层担起。

3.利用激励制度,加强金融行业的内部控制执行能力。为了激励员工提高对自己的职业要求目标,金融领域的企业可以依据“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制定科学的内部控制奖惩制度,激励员工,充分发挥该制度的积极作用,进而营造出金融行业依法经营的良好氛围。

4.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文化。它是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对职员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对于员工而言,可以激励员工的责任感,还能促使其职业道德水平提高;从行业方面来看,它还是领域内各项控制措施得到有效执行的保障,使优秀人才在公平公正的平台之中脱颖而出。

四、总结

伴随经济发展,现代金融行业想快速发展,就需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划上日程规划,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企业从工作的目标出发,根据内部控制对象,重新建立系统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而对工作人员进行约束,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张红.防范金融风险强化金融机构内部控制[J].中国信息科技,2006.

[2]包文姣.论金融行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J].财政监督,2009.

篇(6)

论文关键词:企业管理,发展趋势,思考

 

根据国内外学者对管理概论的认识,综合来讲管理是指一定的人和组织通过一系列职能活动,包括计划、组织、激励、领导和控制等,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处理以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根据管理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管理几乎与人类同时产生,其作用日益凸显。尤其是在科技快速发展的网络经济与知识经济时代,作为一种有效整合资源和优化配置资源的手段和途径,不论是对于行政机关还是工商企业及各个组织来讲,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成为影响组织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具体到企业管理,企业管理是指在企业组织范围内对企业内的所有资源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和过程,其最终目标在于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当前随着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企业面临的环境复杂程度剧增、经营风险也不断提高,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如何应对新形势下市场对企业提出的更高要求,扎扎实实从管理上下功夫,致力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将是一个最重要的途径。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一个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取决于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科学高效的管理成为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个企业若缺乏有效的管理,显然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占得竞争优势,无法获得长期的可持续发展[1]。因此对于当前我国企业管理发展趋势作一个梳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具体来讲,当前我国企业管理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一.管理的制度化

无规矩不成方圆,不论是何种方式的企业管理模式,制度化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经营范围的拓展、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及企业面临经营风险的不断增加,都越来越凸显了制度化管理的重要作用。从本质上来讲,制度化管理模式是指依据一定的规则来对企业进行管理,即通过科学的制度和程序规定,明确企业管理中的权、责、利,并使之成为企业一切经营管理活动的基础,实现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保障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思考,既能有效改变当前企业管理随意性大的现状,同时也有助于企业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的竞争[2]。另一方面,制度化管理不论是稳定性还是公正性方面,相较于亲情化管理、友情化管理、温情化管理、随机化管理等模式都具有更大的优势,有利于企业效率的不断改善和提高的同时可在较大程度上减少企业的决策失误。另外制度健全规范的企业最大限度地创造了一个公平、公正的企业环境,在吸引人才上更具优势。由此可见,管理的制度化虽是老生常谈,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当前,我国企业管理中对企业管理的制度化建设仍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简单地认为实现管理的制度化会明显降低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应对能力及企业的创新精神。其实不然,管理的制度化使企业管理的各项工作得以规范化,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快速反应机制,使得企业能够对市场变化作出及时反映并迅速调整策略,大大提高了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因此,为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首先要建立健全从企业章程、议事规则到员工行为规范涵盖企业管理方方面面的制度,同时要保障制度的科学合理性,为实现企业管理制度化打下基础。其次,创新永无止境,根据市场竞争形势的变化和企业实际运作要求作好制度上的创新工作,及时补充、修订和完善企业各项制度安排。但不管如何,制度一旦确定,不论是企业管理层还是普通员工都必须坚决贯彻落实,真正建立起制度的权威性和强制性。

二.管理的信息化

企业要发展,必然要有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手段作为支撑论文开题报告范例。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性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另一方面,以信息化带动我国工业化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措施,企业管理信息化作为我国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信息化任务的建设。虽然信息技术在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中得到了初步的广泛应用,但就实践的具体情况来看,我国企业信息化的水平远远低于国际上的先进水平,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待进一步的提升,企业管理的信息化也必将成为我国企业管理发展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总的来讲,一是,企业要真正认识到在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信息化不仅仅改变了企业的组织结构、生产管理方法,更是对企业管理摘要突出企业自身需求的特点,寻找适应企业需求的信息技术系统,建立健全信息管理系统;加大对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的资金投入;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企业信息化中的各类资源,提高技术应用水平等等。

三.“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凸显

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不论是国家之间综合实力的比较还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源的竞争,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本的潜能和作用已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与此对应,以人为本企业管理理念也更加凸显了其必要性。鉴于人力资源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我国不少企业已经意识到人才对于企业的重要性,积极提倡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模式,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以人为出发点,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求实现人力资源使用的最大化和最优化。一是重视管理的民主化,提倡全员的积极参与,允许员工对于企业管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认真对待员工的意见和建议,调动了员工的创造性、责任感和归属感[4];二是对员工保持充分的信任以赋予其相应的权利,做好授权工作;三是注重培训和员工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员工自身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共赢,积极倡导建立起学习型的组织,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但难以否认的是,“以人为本”四字虽简单,企业要真正做到却不是件易事。特别是目前存在着对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误解,也使得我国企业管理中以人为本理论的真正贯彻落实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尤其在现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管理者更要对以人为本理念有十分清晰而正确的理解,积极推动以人为本管理的实践。“以人为本”理念并不仅仅只是一句口号,更多的是在管理过程中的落实和体现,只有真正地了解员工的需求、设身处地为员工着想思考,获得员工的认同,才能最大可能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企业做出更大更多的贡献。另外,要注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并不排斥管理的科学化与制度化,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实施是建立在科学化管理的基础上,体现和贯穿于科学化和制度化企业管理的全过程中。

四.更加重视企业文化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人才市场不断完善,人才流动加剧。人才的正常和有序流动有利于各行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另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讲,频繁的人员流动显然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企业管理吸引和留住人才是当前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其中企业文化作为企业个性化的集中体现,代表着企业的经营理念、方针、价值观点及社会责任等等,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是企业宝贵的和潜在的无形资产,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因此企业文化建设管理不可避免地成为我国企业管理的另一重要内容,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既提升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劳动生产率,实现企业生产效益的提高,又通过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的说明、感染及约束,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自豪感、责任感及忠诚度,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当前,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积极促进作用,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企业文化的建设并不是单方面的,是企业与员工双方的共同需求,撇开员工谈企业文化建设或企业文化管理工作显然是不可能的。二是,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推进企业文化的建设进程,关注企业发展中重大、特别事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气质和精神价值,并通过集体性的系统讨论与思考及时进行梳理、总结与提炼企业文化价值体系,形成并确定企业共同的价值理念[5]。三是,加强文化落地执行管理,丰富企业文化建设的手段和方法,通过刊物、网络、比赛、文艺活动等各种形式将企业文化寓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避免脱离实际、空谈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军.金融危机下对我国企业管理的反思[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0,1,22-23.

2.刘建国.我国企业管理发展趋势[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5,8-9.

3.肖守利.新经济下的企业管理发展趋势[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4,13-14.

4.任华萍.对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管理发展趋势的思考[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6,34-35.

5.王萌.谈企业管理创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8,11-12.

篇(7)

2007年受益于有利的宏观政策与需求旺盛的资本市场,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业绩实现了平均49.79%的超预期增长。但是,通过深入地分析国有股份制银行的会计报告,不难发现高增长背后隐藏的一些问题:第一,业绩增长主要来源于净利差。2007年央行6次调高利率使净利差不断扩大,净利息差在银行总体收入中贡献率在40%以上。虽然,近年来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持续上升,但整体水平较低:中国银行为15.1%,建设银行为14.27%,工商银行为13.5%;第二,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低甚至为负。据普益财富与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公布报告显示:2008年3月共有115款银行浮动收益理财产品到期,保本及非保本型产品分别为74款、41款。一些银行理财产品,原来宣传年收益能达到30%~40%,甚至更高,但是从2007年第4季度开始,股市风险暴露,这些理财产品收益开始下降,年收益达到10%的也不多见,相当一部分理财产品尤其是那些挂钩境外股市的理财产品出现了零收益甚至负收益。第三,2007年“短存长贷”结构调整加大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一年内到期存款平均占比提高到59.4%,同比上升了6.7%,而一年内到期贷款的平均占比下降到59.8%,同比下降了3.6%。第四,银行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尽管2007年各行成本收入比重有所下降,但是银行成本绝对数的增长也值得关注:建设银行增长38.11%,工商银行增长35.9%,中国银行增长24.24%。这些问题深刻地揭示了我国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还存在缺陷。

如何通过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促进银行在产品和制度创新、风险预警以及成本控制等方面的进步,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法人治理结构僵化

目前,在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家处于绝对控股地位,而代替国家行使投资者权利并履行相应义务的是2003年成立的中央汇金投资(国家独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汇金公司),该公司实施及执行国家有关国有金融机构改革的政策安排,不从事任何其他商业性经营活动。从长远来看,汇金公司作为政府金融制度安排下的产物,能否有效解决一直困扰我国银行业的产权模糊、所有者缺位问题还不得而知。毕竟,汇金公司高层管理者的产生、政策的出台、投资及监管一开始就打上了政府的烙印。

国有股“一股独大”的产权结构使得银行在公司治理上只注重形式,缺乏深入改革的决心。表面上,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形成了“三会一层”(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高级管理层)的公司治理框架,但其内涵和经营机制与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还有很大的距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责权利边界模糊。财政部和汇金公司的绝对控股,国家必然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进行行政干预,削弱了内控制度;其二,对内部审计不够重视。

(二)风险控制系统不健全

现代商业银行面临市场、信用、利率、操作、国家和流动性等多重风险。银行作为管理风险、规避和防范风险的金融机构,对风险的识别和控制十分重要。目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仍存在许多薄弱环节:第一,缺乏有效的风险预警工具。商业银行对理财产品的风险缺乏计量和监测体系;对信贷风险度的衡量很难量化;对“短存长贷”增加的流动性风险不能可靠地计量。第二,风险评估流于形式。对于推出的理财产品,部分商业银行没有进行产品风险评估和客户风险偏好评估工作,或评估工作流于形式,与客户沟通不够,风险披露不全面。对于一些中间业务、信贷资产的风险评估,银行也只是走过场,没有充分利用银行间的共享资源,没有深入分析客户的财务状况。第三,操作风险与日俱增。一方面,频繁发生的银行巨额资金诈骗案令人担忧;另一方面,多种操作系统和结算平台的共存也给商业银行增加了操作风险。大、小额支付系统,联行往来及资金清算系统,同城票据交换系统的存在和更新对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银行企业文化不鲜明

长期的政府主导,以及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无差别化,使得国有商业银行一直以来不注重企业文化的培育,具体有以下表现:一是部分银行的文化多是“拿来主义”。企业文化的形成应该是一个积累和沉淀的过程,而我国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文化建设还处于照搬国外银行和国内其他企业文化的阶段,不具有自身的特色;二是认为口号等同于文化,可操作性不强。这样的文化不能被银行的职员所认同,因此不会形成全行共同的理念和操守,不可能增强员工的自豪感和团队精神,对银行的内部控制也缺乏促进作用。

三、增强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完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

首先,深化产权改革。目前除了汇金公司,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其他内资股东主要是中国人寿、太平洋人寿、中国华融、国家电网以及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等“国字号”的机构,它们的决策一定程度上受到财政部和汇金公司的影响。促进产权主体多元化,特别是增加非国有法人股东及其话语权,保证董事会决策的客观性、效益性和安全性应该是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的方向。其次,明确汇金公司的职能。汇金公司作为国家代表应该遵循市场规律,在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实行市场化运作。汇金公司还应该着力于研究和开发新的金融工具和服务,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防范系统。最后,突出内部控制委员会的地位。内部控制的级别越高,内部控制越有效,所以,内控委员会的设置应该隶属于董事会,平行于高级管理层。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中关键环节,其重心应该是综合经营管理、全面风险管理以及经营执行力管理。同时,推行外部审计部门再稽审制度。由总行选择技术力量强、信誉良好的审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定期对各级行处进行全面稽审。这种内、外部审计相互结合的方法将更有利于促进内部控制提高工作质量,充分发挥审计在防范银行经营风险中的控制作用。

(二)健全银行风险控制系统

针对银行业普遍存在的风险,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构建风险评估和预警模型。针对不同的风险及其影响因素建立数据模型和数据库,对各类风险进行动态分析与管理。如对信贷风险可以结合贷款五级分类法建立贷款风险移动预警模型,充分考虑各类贷款的增减变动及类别内部变动情况,计算出银行贷款的风险程度。第二,风险评估制度化。风险评估应该成为银行制度化和经常性的工作,将事前风险评估和事中风险监控,定期风险评估和随机风险检测相结合,提高风险评估的效用。第三,更新风险管理内容。我国银行业尚处于成长阶段,新的金融业务、工具层出不穷,交易平台及结算体系也处于新旧更替当中,风险管理应密切联系实际,针对不断出现的新风险及时更新,将银行的损失降到最低。

(三)塑造银行企业文化

“以人为本”是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营造出尊重人、理解人的良好文化氛围,使全体员工在物质上和精神上与银行发展高度统一。首先,打造银行“亮点”文化。文化建设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名牌效应,而名牌则是通过文化的培育、渗透和打造而成的,因此各银行应该结合自身的特色,加强战略创新、观念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努力树立自己独特的价值观体系,通过形成“亮点”文化促进全员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的融合。然后,建立内控文化。内控文化更多的表现为银行内部的一种制度安排。通过内控文化建设,将管理意识、制度意识和法律意识根植于全员的思想观念当中,实现时时关注、人人参与内部控制。最后,注重对员工的培训。培训是宣传和渗透企业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技能培训、法规培训、礼仪规范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使员工对制度的尊重和坚守成为一种自觉行为。通过文化软约束和制度硬约束相结合,有效地加强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促进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的加强。

参考文献:

[1]尹毅飞,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2).

[2]赵朴,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环境分析与优化策略.现代金融,2006(6).

[3]戴新华,我国上市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国际借鉴与路径选择.金融论坛,2006(8).

[4]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