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9 04:04:4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化学元素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5年以后,即1826年,在法国的蒙彼利埃有一位名叫巴拉德的青年,大学毕业后便在药学专科学校化学系实验室里当一名助手。他是一位好学上进的青年,在工作之余还兴致勃勃地进行着从海藻中提取碘的试验。这位年仅23岁的巴拉德,小心翼翼地把海藻先烧成灰粉,然后用热水浸取,再通入氯气,不久便得到了紫黑色的碘的结晶体。可是,仔细一看,在被提取后的母液底部,还沉积着一层深褐色的液体,并且不时地散发出刺鼻的臭味来。
这层深褐色的液体到底是什么呢?巴拉德决定弄个水落石出。于是,他又对这些液体进行试验。经过几昼夜的反复试验,巴拉德发现这些液体能够与许多金属化合,在47℃时沸腾。
最后,巴拉德终于发现这些深褐色的液体是一种还没有被发现的新化学元素,并把它取名为“muride”(在拉丁文中是“盐水”的意思)――就是现在的溴元素。巴拉德把这一发现立即向法兰西科学院报告,科学院委员会经过讨论研究把它改名为“溴”(在希腊文中是“恶臭”的意思),还将巴拉德的论文《海藻中的新元素》公开发表。
1826年的一天,德国化学家李比希从《物理和化学年报》中看到这篇论文,仔细阅读以后,感到十分懊丧。原来.在几年前,有一家化工厂送来一瓶深褐色的液体(溴),请李比希帮助化验。李比希匆忙中未作仔细地分析,便贸然确定瓶中的物质是氯化碘,随手在瓶上贴上一张“氯化碘”的标签就完事。
就这样,李比希坐失良机,失去了获得这一新元素的发现权。错失机会的李比希由此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他深深认识到对待“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他决心以此为镜子,改正自己的缺点,特地将那瓶贴有“氯化碘”标签纸的瓶子放在一只他自己称为“错误的玻璃橱”里,时刻警告自己,不断从中吸取教训。
后来,李比希在谈到这件往事时,不无感慨地说道:“从那以后,除非有十分可靠的实验作为依据,否则我再也不凭空杜撰理论了。”正因为如此,李比希在后来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和农业化学研究中作出了一系列贡献。
相关链接
溴的价值
溴,99%存在于海洋中,约占海水的0.0065%,人们便叫溴为“海洋元素”。现今,世界上的溴,大多是从海水中提取来的。
溴是一种深褐色液体,比水重两倍多,很容易挥发,气味十分难闻。溴的蒸汽为红棕色,毒性特别大,人的眼粘膜受到刺激后,常泪流不止。因此,在军事上,将溴用作催泪剂,制造催泪弹。
溴,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用途.不过很少直接使用,一般应用的是溴的化合物。二溴乙烷加到汽油里,能够提高汽油的防震性能;亚溴酸钠是一种氧化剂,用在纺织物的退浆、染色、氧化等方面,效果比红矾和双氧水优越。溴的有机化合物中,有的有优异的抗氧化性能,具有不燃性,可以用作阻燃剂。在有机化学中,那些溴苯、溴仿、溴萘、溴乙烷等,都是常用的试剂。
溴也是一种贵重的制药原料。制造金霉素、氯霉素和四环素一类抗菌素都离不开溴;消毒用的红药水缺少不了溴;用作镇静剂的三澳片含有溴化物。
灯管中充有溴化合物的溴钨灯。是一种新型的电光源。溴钨灯通电后钨丝被加热,高温的钨丝会蒸发出钨原子,并在温度较低的灯泡壁处与溴化合成溴化钨。呈蒸汽状态的溴化钨,在温度较高的灯丝处又分解为溴和钨。如此不断循环。大大减少了灯泡的发黑和钨丝的蒸发。提高了灯泡的光效和寿命,因而溴钨灯被广泛用于电影的放映和摄影的照明。
科技短波
我国最大容量移相变压器研制成功
我国首台用于出口的最大容量移相变压器,由保定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试制成功。试验数据表明,其性能及技术指标均达国际先进水平。据悉。天威保变为美国西北能源公司研制的这台350MVA/230kV移相变压器合同总价594万美元,将于2008年交货。
关键词:教学研究;教育观念;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一、转变教育观念就会有做好教学研究之动力
大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教师对本科教育目标缺乏清晰的认识等,已不容回避。在这些问题上没有教育观念的转变,就不会有做好教学研究之动力。
1.大学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才[1-3]
多少年来,中国大多数教师认为“传道授业解惑”是天经地义的。然而,在社会发展无止境、科学发展无止境、知识无止境、学无止境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教师角色已基本上不适应了,或者说是远远不够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把培养人才作为高等学校的第一职责。在新的教育目标下,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
这个教育观念的转变可从国外名牌大学成为大师摇篮中得到启示[4]。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雷克·博克在《回归大学之道》一书中总结认为[5],大学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多方面的,确定了大学本科教育的八个目标应该是: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公民意识、适应多元文化的素养、全球化素养、广泛的兴趣、为就业做准备。
2.大学教师对本科教育的态度至关重要
教师是大学本科实现教育目标的身体力行者。我国大学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过渡到了大众教育阶段,现在的大学教育应该是“以学生为主”,应着眼于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需要、着眼于学生能力和智慧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再则,课程改革的可能空间和限制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蕴含于教师文化之中,教师文化(包括价值取向、教学文化、师德文化等方面)为它们提供了总的框架。我们认为,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
倘若不进行这样一种教育观念的转变,那就会出现诸如教师承担过多的科研和校外咨询任务,忽视教学和学生,使教学过于简单化;感受不到必须不断寻求更新、更好的教育方法的压力,也就体会不到应该尽可能提高教育质量的紧迫性。
二、提升教学理念就会有做好教学研究之策略
教学理念是指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明确表达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1.提倡高校教师先要当教育家再当科学家
大学里的科学家与科学院系统的科学家是有所不同的。身处高校,教师除了搞科研以外,首要任务就是培养人才。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认为:“大学教育的过程,就是必须要把一个需要教师才能获得知识的人,通过几年学习, 其毕业时培养成不需要教师也能获得知识、无师自通的人。换言之,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6]这就是说,大学教师首先要当好教育家,完成培养好人才的任务。
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1965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费曼(Richard Feynman1)不仅是物理学家而且是教育家。在获得的诸多奖项中,费曼特别感到自豪的是1972年获得的奥尔斯特教育奖章[7]。复旦大学前校长谢希德教授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固体物理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她去世后新民晚报的纪念文章称“她首先是教育家其次是科学家”赢得了众人的仰慕。
2.提倡高校教师要科研和教学两只翅膀都硬起来
在高等学校里必须是两个中心一支队伍,教学必须与科研结合,教学不能和科研分家。教学没有科研作为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学,没有灵魂的教育[6]。
为此,我们提倡大学教师“让教学和科研两只翅膀都硬起来”的理念[8]。认为忽视教学的教师不是一名好教师;不搞科研的教师,不会是一名优秀教师。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9]。
3.提倡要把教学研究当做科学研究那样重视
教学研究犹如科学研究一样,要有理论性、科学性、前沿性、应用性和示范性。归根结底,是要有创新性,即:我们应该研究什么,我们能研究什么,我们研究的特点是什么,要表现出研究课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结论。因此,教学研究立题和研究方法很重要,要把它升华到一定的理论层面。
三、改变教学方法就会有做好教学研究之效果
周远清在首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讲到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时说:“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问题着手。一是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二是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问题。”他提倡“开展一次教学方法的大改革”,认为“如果教学方法不来一次大的改革,我觉得中国的高等教育想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创新思维的人才是比较困难的。”[10] 教学方法的改革不光是个技术问题,不能只被作为实现教学目的或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事实上,教学方法本身也具有教育功能,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正确运用教学方法,有助于发挥大学课程的综合教育功能,尤其是德育功能,从而促进学生知识、智力和品德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成为既有出色的专业素质,又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人[11]。结合教学实际实施教学方法之改变的做法,确实会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1.国家精品课程“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的创建和成效
为了将本科核心课程“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创建成国家精品课程,我们按照“一流的教师梯队、一流的教学思想、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法、一流的教学设备”去做,把如何凸显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和科学思维活跃成为本课程创新改革的指导思想。强化精品课程意识,致力于有特色的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主教材历经10年磨砺,出版了5个版本[12]。到2005年,发展成为包括纸质辅助教材《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学习指导》和电子辅助教材《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电子教案》在内的立体化教材[13,14],完成了应用化学专业首门基础课程建设的硬件工程,成为专业发展的支柱。
2.加强合成化学教学,完善化学课程结构
化学课程结构中,要解决专业基础课和重要的综合训练之间的脱节,重视开设“合成化学”是个好办法。在多年对本科生开设“无机合成化学”课程的教学基础上,重新研究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内容和方法,合理解决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与综合实验和研究性实验的配合、注入科学研究思维的教学方法等关系,同时编写《无机合成化学简明教程》[15]。两年来新教材的使用,使本科生在毕业论文和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研究中激发了学习热情,增长了想象力,使学生达到从以前的“就这样做”过渡到了现在的“为什么这样做”的目的,大部分学生都有了较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和专利。
3.将一门理科基础课程建设成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在论述通识教育中应充满专业知识元素、化学是自然学科的中心学科、“化学与社会发展”课程的内容最能体现文化素质教育等之后,提出了应把“化学与社会发展”课程建设成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观点[16]。出版了《化学·社会·能源》教材[17],作为巩固、提高该课程质量的保证。
4.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实践
所谓体现教学方法本身的教育功能,就是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完成《化学专业教学基本内容》中指出的“本科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基础的、前沿的),更要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品质,使学生具备潜在的发展能力和基础(继续学习的能力、表述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和创造知识的能力)”这一指导思想。实践中,在《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学习指导》第二版中[13],增写了对主教材教授的“指导意见”;提倡大纲式教学方式,追求“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18];提升“元素化学是无机化学的主脉”和“加强元素化学教学是学科发展的需要”等教学理念[19],提倡“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5.重视化学实验的训练
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最有效的教学形式。无机化学实验既为学好无机化学所必须,也是一名化学家成长的基础。我们很重视编写与理论课程配套的实验教材。课程组在20世纪80年代编写出版了当时国内无机化学仅有的三本新实验教科书之一《无机化学实验》[20]。1998年出版了《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实验》[21]。2011年又编写出版了新版《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实验》[22]。在“大学化学实验系统改革”课题组编写出版的三本《大学化学新实验》[23-25]中结合科研成果编写有7个由科研成果转化的新实验。实现了从教育规律和教学实践两个角度着力实现“1+1﹥2”的设计目标,成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推动力。
6.重视教学工具书的编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信息时代就是知识经济年代,尤其是学习化学,工具书必不可少。常使用工具书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后续文献课的开设。20世纪80年代我们翻译并出版了前苏联的《无机化合物性质手册》。针对化学元素的不断增多和实用化学元素周期表的不令人满意状况,在学校资助下,先后立项编写并出版了4个版本的《化学元素周期表》[26-28]。徐光宪教授说:“这是我见到过的最新、最好的周期表,包含的信息量丰富。一定会被化学界同行所接受。”
综上所述,要落实“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的精神,就必须提倡高校教师要像做好科学研究那样去做好教学研究。要做好教学研究就得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提升教学理念和改变教学方法,要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去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 周远清. 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J]. 中国大学教学,2011(11):5.
[2] 陈怡. 哈佛大学校长是如何看待本科教育的[J]. 中国大学教学,2010(9):87.
[3] 郑文. 谈苏格兰大学本科教学的“以生为本”[J]. 中国大学教学,2010(5):94.
[4] 郝翠屏. 剑桥大学本科教育观察与启示[J]. 中国大学教学,2012(8):93.
[5] [美]德雷克·博克. 回归大学之道[M]. 侯定凯,梁爽,陈琼琼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 钱伟长. 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J]. 群言,2003(10):16.
[7] [英]约翰·格里宾,玛丽·格里宾. 迷人的科学风采——费恩曼传. 江向东译.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9):61.
[8] 史启祯. 两只翅膀都要硬起来[A]//西北大学教育理念文选[C].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345.
[9] 陈三平,谢钢,杨奇等. 精品课程建设经验介绍[J]. 大学化学,2012,27(3):13.
[10] 周远清. 开展一次教学方法的大改革[J]. 中国大学教学,2009(1):4.
[11] 叶信治. 大学教学方法中的教育功能[J]. 中国大学教学,2012(7):66.
[12] 史启祯.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003,2005,2007,2011.
[13] 高胜利.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学习指导[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011.
[14] 高胜利.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电子教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012.
[15] 高胜利,陈三平. 无机合成化学简明教程[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6] 陈三平,谢钢,杨奇等. 如何将一门理科基础课程建设成通识教育核心课程[M]. 中国大学教学,2010(5):28.
[17] 高胜利,谢钢,杨奇. 化学·社会·能源[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18] 陈三平,王尧宇,谢钢等. 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实践[J]. 大学化学,2009,24(2):14.
[19] 谢钢,杨奇,陈三平等. 如何加强和提高元素化学教学[J]. 大学化学,2012,27(5):36.
[20] 高胜利,郭和平. 无机化学实验[M].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21] 史启祯.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实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2] 陈三平,崔斌.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实验[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3] 大学化学实验改革课程组. 大学化学新实验[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
[24] 大学化学实验改革课程组. 大学化学新实验(二)[M]. 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
[25] 浙江大学等校. 综合化学实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6] 高胜利,赵瑞,郎慧云. 化学元素周期表(挂图)[M].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
[27] 高胜利,陈三平,谢钢. 化学元素周期表(第一版,第二版)[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006.
关键词 化学;多媒体;实验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3-0135-02
初中化学是理论知识与实验并存的一门学科,学生不仅仅要完成理论知识的掌握,还要更好地明了化学中的实验部分,因为化学中的理论知识完全是靠实验不断地验证得到的。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模式,将化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验知识结合起来。初中化学是初三才开设的一门学科,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的。大部分学生都非常重视化学知识,但对于刚接触的学生来讲还不能很好地掌握的,所以如何让大家以最快的速度接触,要看教师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种类繁多的情况下,教师选择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清楚明了地掌握初中化学知识。化学教师巧妙地采用该模式无疑是为学生找到了通向成功的路,也为自己提高教学质量找准了方向以及进行教学更新的工具。
1 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知识中有很多化学元素在其中,因为化学元素非常多,所以很多学生感到茫然。很多学生的理解以及记忆能力不是很强,导致他们在进行化学学习时一头雾水。慢慢因为化学中最基本的知识都掌握不了,从而失去对化学学习的热情。一些教师对这样的状况感到非常的棘手。化学是初中刚刚开始的学科,非常重要,不仅仅是因为在中考的时候会占据一定的分数,在以后的高中生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科,所以教师非常希望学生对化学知识感兴趣,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很难让学生有一定的学习热情的,教师单一地讲解,学生只能是做一个笔者或者是听者。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先进的教育技术,运用多媒体的图文并茂以及声音特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多媒体的帮助下,教师将化学知识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多媒体中更好地认识化学元素以及化学知识,在视觉与大脑神经的作用下打开求知的大门,为学生找到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
2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
初中化学知识还是比较具有逻辑性的,在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对于那些化学元素以及化学方程式甚至是一些物质很难理解。在化学知识中,很多物质都不是直接让学生看到的,这就要求大家在脑海中有一个想象的过程。同时,有些化学实验部分并不是教学目标中所规定的,于是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没有实验的部分,导致很多学生就是不理解,教师无论怎么样用讲述法去讲解知识,都很难让大家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巧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教师可以将那些课程标准中没有的知识点制作成课件,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展示更好地明白化学知识。这样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学生看到实验过程,就会明白其中的逻辑关系,也明白化学反应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如讲解化学知识,科学家预言未来最理想的燃料是绿色植物,即将植物的秸秆[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化学式为(C6H10O5)n]用适当的催化剂与水作用生成葡萄糖(化学式为C6H12O6),再在催化剂作用下使葡萄糖分解成乙醇和二氧化碳,乙醇即是一种理想的燃料。这样的实验题在课标中是没有的,教师为促进学生的理解,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化学实验过程,并且通过化学实验帮助学生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完成该化学题,也能更加明了该化学反应的过程。由此可见,在多媒体的展示下,学生更加理解知识点,能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
3 拓宽知识面,促进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但是一节课的时间非常的有限,教师非常希望帮助学生学习一些课外的知识,因为化学知识本身就需要学生知道更多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不可能帮助学生的,多媒体信息技术连接网络,可以帮助学生知道更多的知识。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教师可以每周给出一些题,让学生自己利用网络查找,并且解释为什么。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教师给出一些生活中的题:
根据不同的标准,纤维有多种分类方法,如:①植物纤维;②动物纤维;③天然纤维;④合成纤维。分析指出下列几种物质应属于哪类(填序号):
1)棉花和麻是
2)纯羊毛绒是
3)涤纶是
4)人造羊毛是
5)涤棉纤维含有
6)尼龙是
核糖是人类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已知核糖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50,其中含碳40%,含氢6.7%,其余是氧,则核糖的化学式是 。
海洛因、吗啡、大麻等都是我国政府明令禁止的。每一个人都应该珍爱生命,拒绝。大麻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C21H30O2,它由( )种元素组成,每个分子中含有( )个原子,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在空气中燃烧大麻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人们每天通过摄取食物不断补充所需要的各种元素,但有时也会摄入某些有害的元素,对下列矿物元素进行分类。
①镉 ②钾 ③铁 ④钙 ⑤汞 ⑥碘 ⑦铅 ⑧镁 ⑨硒 ⑩锌
1)人体中必需的微量元素 。
2)对人体有害的微量元素 。
教师可以将这些题给学生展示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这样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会学到更多的知识。可见多媒体信息技术对于学生掌握初中化学知识有一个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4 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掌握化学实验课程
传统的化学实验课,就是教师在课堂上简答地讲解,如果学生不明白操作过程,除了询问教师,就是要求学生对照书本边看边做,实在不会就放在那里混时间。教师看到这样的局面非常着急,因为化学实验掌握得不好,直接影响到化学知识的掌握。教师在实验课堂上可以将多媒体引进其中,让学生参考多媒体演示来进行全面的实验操作。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多个问题展示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和操作,这样学生不但能操作,还会非常积极地操作,由此展现多媒体技术的魅力。
5 多媒体辅助教学后的教学反馈
在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下,教师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同时教师为了改进教学模式,会针对自己对化学知识的讲解全面进行评价,会定时从学生以及家长甚至是同行那里得到一些反馈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很好地帮助教师改革自己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不断改进才能带来教学质量的不断进步。在多媒体辅助教学实施一段时间以后,化学教师针对教学模式需求学生的反馈,从反馈中看到学生对于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还是比较认可的,因为该模式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理念,采用最新的教学模式,学生非常喜欢。最重要的是这种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热情,让学生更好地学会了化学知识。
6 总结
综上所述,初中化学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不但让学生对化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热情,还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使得学生在多媒体辅助下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化学知识。教师应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多媒体辅助下更好地学习。
参考文献
[1]李佳颖,陆媛.新课程背景下内隐学习理论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C]//第三届教学管理与课程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
[2]薛惠玉.在中学教学中开展环境化学教学的研究[C]//科学教育的实践与探索,2012.
一日本的情况
《舎密開宗》(初篇、天宝八年(1837),宇田川榕蓭)中将硅音译为“悉里叟母”(silicium的氧化物),但在“160章 珪土”中,将“SiO2”译为“珪土”。有人误以为这里的“珪土”是日本原有的词语,但事实上这个词是榕蓭新造的。换言之,虽然日本也有人将二氧化硅译为“石英”或“水晶”,但榕蓭却将荷兰语中的Keiaarde(kei是玉石之意,读音与珪(日文读kei)相通,aarde是土之意)直译为“珪土”,由此创造了这个词。其后的元素名“珪素”就源于“珪土”,但《舎密開宗》中并未出现“珪素”一词。
文久二年(1862)出版的《舎密局必携》(上野彦马著)也沿用《舎密開宗》的译法,将Si音译为“悉里叟母”,但对于二氧化硅的译法,彦马除“珪土”外,还创造了一种新译法“珪酸”,距“珪素”又近了一步。
那么,最早使用“珪素”这一元素名的文献是哪一部呢?庆应三年(1867)竹原平次郎抄译的《化学入門》(初篇)中“单体区别之表”中的“非金属之部”中出现了“悉里叟母·珪素·Si”,这是“珪素”首次登场。其后,这一元素名在石黑忠悳翻译的《化学訓蒙》(1870年)中被沿用,在市川盛三郎著《理化日記》(1872年)、《小学化学書》(1874年)等书中也被相继使用,逐渐得到普及。
然而,除玉字旁的“珪”外,有些书中也会使用石字旁的“硅”,将Si写作“硅素”。以前的研究认为首次使用“硅素”的文献是明治7年(1874)宫里正静著《化学·鉱物学用語英和対訳辞書》,但根据菅原国香等人的调查,首次使用“硅素”的文献可以追溯到明治五年(1872)足立宽阅、土岐赖德翻译的《化学闡要》(卷一),然后是上述的宫里、石松定(平贺义美)著《啓蒙化学小説》(1874)、久下秀太郎著《化学導蒙》(1874)等。另外,甲贺宜政在明治13年(1880)著的《化学命名論》中,将以往的各种日语元素名进行比较对照,最后建议使用“硅素”。
其后,虽然1886年的东京化学会及化学命名法取调委员会的提案中采用了“珪素”,但《化学訳語集》(1891)和《化学語彙》(1900)中使用的是“硅素”。其后开始使用“珪素”,但1949年以后改为用片假名“ケイ素”表示,一直沿用至今。
二中国的情况
在现代中国的化学用语中,元素Si对应的中文是“硅”,而不是“珪”。其证据是,1959年出版的《日汉辞典》中,将日语“けいそ”的日本汉字写作“珪素”,而将其对应的中文写作化学用语“硅”。另外,解放前中国的化学教科书、1934年出版的阎玉振和王鹤清编《高级中学化学教科书》(北京)中,也将元素Si的中文写作“硅”,解放后的化学教科书也是如此,与上述《日汉辞典》的记载完全相同。
不过,在现代中国的化学相关文献中,并非完全都统一使用“硅”字。例如,1956年蓑翰青著《中国化学史论文集》中,将“硅酸盐”写作“‘矽’酸盐”;松原行一在中国化学书《化学鉴原》中指出,“矽”用于珪素之意,这与上面的引用相符。
据日本的辞书《井上·中国語新辞典》(1954)记载,“矽”是指“化学元素珪素 silicon”,读音为his。从读音推测,“矽”应该是取用silicon第一个音而成的汉字。而且,服部宇之吉、小柳司气太等编写的《改訂増補詳解漢和大字典》中记载:“矽(seki)”是指“珪素……英語Silicon”,并未记载其他字义。另外,在同一辞典中,将“硅”解释为“珪的错字,与‘矽’同样使用”,这一点也备受关注。
在中国的化学用语中,所有元素名都用一个汉字来表示,金属元素用金字旁、非金属元素用石字旁、气体元素气字头,然后分别与相当于拉丁名的意思或第一个音的字组合起来,因此使用了很多造字,这是众所周知的。由此推测,“矽”也是取自silicon第一个音的造字,但上述辞典中并无此说明。然而,1716年完成、1827年校订再版的《康熙字典》未收录“矽”,由此推测,如果“矽”不是《康熙字典》出版后出现的错字,就基本可以确定是造字。
将这一推测结合中国惯用的Si=“硅”来思考,就会得出一个让人感兴趣的假设。在日本,明治五年(1872)足立宽阅、土岐赖德翻译的《化学闡要》(卷一)及明治7年(1874)宫里正静著《化学·鉱物学用語英和対訳辞書》中都出现了“硅素”一词,但明治二至三年(1869—1870年)中国出版的《化学鉴原》中,遵照徐寿的音译原则,使用了石字旁、与读音hsi相对应的“矽”。因此,中国化学用语中出现“硅”应该是其后的事情了。做一个大胆的假设,中国开始使用“硅”的原因会不会是,知道日本传入中国的化学书中有“硅”或者“珪”及“硅”二字的作者,虽然知道“硅”是“珪”的错字,但考虑到原有的中国文字中“硅”是石字旁,而且有字义与该物质相符的优势,便不再使用“矽”,而是开始使用“硅”。目前,还无法确认中日两国化学书中“硅”出现的时期,所以上述内容仅限于推测而已。
注 释
作者成文过程中参考了以下文献:
(1)
田中実 『日中学術用語交流史の1問題:珪·硅·矽考および用語「化学の由来 科学史研究ⅠⅠ9,11-17(1970);
(2)菅原国香、板倉聖宣『元素の日本語名の成立過程の研究、 1:幕末·明治初期における日本語の成立過程の研究、1 科学史研究、ⅠⅠ28,193-202(1989)「3.2珪素、硅素についてと題;
拉瓦锡的对化学的第一个贡献便是从试验的角度验证并总结了质量守恒定律。早在拉瓦锡出生之时,多才多艺的俄罗斯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就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他当时称之为“物质不灭定律”,其中含有更多的哲学意蕴。但由于“物质不灭定律”缺乏丰富的实验根据,特别是当时俄罗斯的科学还很落后,西欧对沙俄的科学成果不重视,“物质不灭定律”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
拉瓦锡用硫酸和石灰合成了石膏,当他加热石膏时放出了水蒸气。拉瓦锡用天平仔细称量了不同温度下石膏失去水蒸气的质量。他的导师鲁伊勒把失去水蒸气称为“结晶水”,从此就多了一个化学名词――结晶水。这次意外的成功使拉瓦锡养成了经常使用天平的习惯。由此,他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并成为他进行实验、思维和计算的基础。为了表明守恒的思想,用等号而不用箭头表示变化过程。如糖转变为酒精的发酵过程表示为下面的等式:
葡萄糖=碳酸(CO2)+酒精
这正是现代化学方程式的雏形。为了进一步阐明这种表达方式的深刻含义,拉瓦锡又撰文写到:“可以设想,参加发酵的物质和发酵后的生成物列成一个代数式,再假定方程式中的某一项是未知数,然后通过实验,算出它们的值。这样,就可以用计算来检验实验,再用实验来验证计算。我就经常用这种方法修正实验初步结果,使我能通过正确的途径改进实验,直到获得成功。”
拉瓦锡对化学的第二大贡献是系统地阐述了燃烧的氧化学说。
1772年秋天,拉瓦锡照习惯称量了定量的白磷,使之燃烧,冷却后又称量灰烬(P2O5)的质量,发现质量竟然增加了!他又燃烧硫磺,同样发现灰烬的质量大于硫磺的质量。他想这一定是什么气体被白磷和硫磺吸收了。
于是他又改进实验的方法:将白磷放入一个钟罩,钟罩里留有一部分空气,钟罩里的空气用管子连接一个水银柱(注:测定空气的压力)。加热到40℃时白磷就迅速燃烧,水银柱上升。拉瓦锡还发现“1盎司的白磷大约可得到2.7盎司的白色灰烬(P2O5)。增加的重量和所消耗的1/5容积的空气重量基本接近。”
拉瓦锡的发现和当时的燃素学说是相悖的。燃素学说认为燃烧是分解过程,燃烧产物应该比可燃物质量轻。他把实验结果写成论文交给法国科学院。从此他做了很多实验来证明燃素说的错误。在1773年2月,他在实验记录本上写到:“我所做的实验使物理和化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将新化学命名为“反燃素化学”。
1775年,拉瓦锡对氧气进行研究。他发现燃烧时增加的质量恰好是氧气减少的质量。以前认为可燃物燃烧时吸收了一部分空气,实际上是吸收了氧气,与氧气化合,这就是彻底了燃素说的燃烧学说。
1777年,拉瓦锡批判燃素学说:“化学家从燃素说只能得出模糊的要素,它十分不确定,因此可以用来任意地解释各种事物。有时这一要素是有重量的,有时又没有重量;有时它是自由之火,有时又说它与土素相化合成火;有时说它能通过容器壁的微孔,有时又说它不能透过;它能同时用来’解释碱性和非碱性、透明性和非透明性、有颜色和无色。它真是只变色虫,每时每刻都在改变它的面貌。”
1777年9月5日,拉瓦锡向法国科学院提交了划时代的《燃烧概论》,系统地阐述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将燃素说倒立的化学正立过来。这本书后来被翻译成多国语言,逐渐扫清了燃素说的影响。化学自此切断与古代炼丹术的联系,揭掉神秘和臆测的面纱,取而代之的是科学实验和定量研究。化学由此也进入定量化学(即近代化学)时期。因此称拉瓦锡是近代化学的奠基者,他当之无愧。
拉瓦锡对化学的第三大贡献是否定了古希腊哲学家的四元素说和三要素说。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化学元素的概念:“如果元素表示构成物质的最简单组分,那么目前我们可能难以判断什么是元素;如果相反,我们把元素与目前化学分析最后达到的极限概念联系起来,那么,我们现在用任何方法都不能再加以分解的一切物质,对我们来说,就算是元素了。”
在1789年出版的历时四年写就的《化学概要》里,拉瓦锡列出了第一张元素一览表,元素被分为四大类:
1.简单物质:光、热、氧、氮、氢等物质元素。
2.简单的非金属物质:硫、磷、碳、盐酸素、氟酸素、硼酸素等,其氧化物为酸。
3.简单的金属物质:锑、银、铋、钴、铜、锡、铁、锰、汞、钼、镍、金、铂、铅、钨、锌等,被氧化后生成可以中和酸的盐基。
4.简单土质:石灰、镁土、钡土、铝土、硅土等。
拉瓦锡具有非凡的科学洞察力和勇往直前的无畏精神。拉瓦锡毕生勤奋,每天六点起床,从六点到八点进行实验研究,八点到下午七点从事火药局长或法国科学院院士的工作,七点到晚上十点,又专心从事他的科学研究。星期天不休息,进行一整天的实验工作。
1.1语言智能与化学教学的整合
语言智能指用语言表达、欣赏语言内涵以及发散语言思维的能力,化学教学中语言智能的开发目的在于明确化学相关术语含义、掌握以及恰当地应用,从而为其他智能的发展作铺垫。在化学教学中语言智能的运用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对化学原理、概念、术语、符号、实验仪器的名称以及化学现象过程运用口语或书面语进行正确表述,例如化学式、元素符号、化学反应方程式、酯化与水解、氧化和还原、烧杯、蒸馏、过滤等;另一方面,将自身对化学现象的分析与推测通过与他人之间的交流表达出来。中专化学教师可以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切入,例如,将与化学有关的科学发明小故事与学生分享,组织课堂让学生讨论对当代化学成就的感想,引导学生阅读化学科普读物以及布置科技论文的作业等,将听说读写有机地渗透到化学教学环节之中。
1.2空间智能与化学教学的整合
化学教学中的空间智能的开发主要包括:试剂的鉴别、实验仪器的组装、混合物的分离等实验操作;分子结构、原子结构、有机分子结构等化学物质结构。空间智能与化学教学的整合主要通过能够显示微小或者复杂事物与过程的模型来表现,建立模型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抽象事物,如图表、图画、多媒体图像甚至绿豆、铁丝、棋子、牙签、橡皮泥及火柴等材料。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概念中的相关结构来制作CH4、C2H4以及H2O等分子模型,还有计算机辅助教学展现动画等多种各具特色的表现方式,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还能够以直观生动的形象帮助学生活跃思维、开发空间想象力,进一步地让其了解化学物质的结构特点,从而有效地对知识进行二次巩固复习。
1.3逻辑数理智能与化学教学的整合
逻辑数理智能指对逻辑结构理解、发散思维的能力,其核心是运用逻辑推理来发现与解决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对事物关系的对比、因果、运算及推理等。在中专化学教学中,逻辑数理智能的开发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分析题意及掌握问题的实质。化学教师可以适时采用蛛网图来进行知识的汇总、用矩阵图来进行相关知识的比较、用概念图构建知识间的关系,进而学生能够利用相关图表进行归纳、比较以及总结,整理所学知识。除此之外,在化学实验中,通过学生自主地观察、对比与分析也能拓展其逻辑数理智能,例如,在HCl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实验中,主要探讨H离子、Cl离子以及H2O分子之间是何种粒子使得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问题,运用排除法可以通过在紫色石蕊试液中相继加入蒸馏水、NaCl以及HCl方法先后排除H2O分子以及Cl离子的可能性,进而得到是H离子将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结论,这一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多次观察实验情况的变化能够得到最终结果,并能够推理出在氢氧化钠溶液中,Na离子、OH离子以及H2O分子之间是什么粒子能够使得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结论。因此,化学教师在教学之中通过将学生从被动向主动进行转化并引导其进行科学的观察与推理,能够有效地开发学生的逻辑数理智能及提升化学知识水平。
1.4观察智能与化学教学的整合
中专化学教学中重视学生观察化学现象,发现问题以及总结规律的能力,其中观察能力不仅仅指观察实验以及记录现象的能力,还包含了化学变化的感受以及对抽象物质空间结构的观察与认识。中专化学教学注重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因此,观察智能的开发要求学生将化学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观察智能来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加以解释。例如,在缓冲溶液的课堂教授中,可以联系到人类生理方面,人体血液的pH值介于7.35~7.45之间,当pH大于正常范围时肌体发生碱中毒,当pH小于正常范围时肌体则发生酸中毒,血液是一种特殊的缓冲溶液,它能够有效地避免人类体内营养物质代谢所产生的以及人体从食物中摄取的碱性、酸性物质进入血液之中后引发中毒,源于血液能够对抗外来的少量碱性与酸性物质,再配合肾与肺的调节作用,从而保持血液正常的pH值。通过这一缓冲溶液的讲述,学生在学会了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了解医学常识,进而加深化学实用性与重要性的认识。除此之外,化学实验中观察智能的运用也十分重要,科学合理的观察方式是完成实验的有力保证,也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有效手段。
1.5音乐智能与化学教学的整合
在中专化学教学之中音乐智能主要表现为艺术与美的教育,音乐智能的核心是对韵律与声音的敏感度。化学课程中有许多与美息息相关的素材,如实验之中的反应之声,点燃氯气与氢气的混合气体所发出的剧烈声响、金属钠与水反应时产生的丝丝声响等。与此同时,化学元素歌诀记忆法也是音乐智能开发的表现方式,其音韵节律可以使学生朗朗上口进而容易记忆,如元素的化合价记忆口诀:化合价实质应认清,金正非负单质零;化合物里有正负,正负总价和为零;许多元素有变价,条件不同价不同;一价氟氯溴碘氢,还有金属钾钠银,二价氧钡钙镁锌,铝三硅四都固定,抓氮变价要注意,一二铜汞又三金,二四碳铅二三铁,二四六硫三五磷。倾听反应声音及化学元素歌诀记忆法等音乐智能辅助化学教学方式通过丰富多彩的音律变化,不仅能够准确地反映化学物质的科学的音韵规律,还能够使学科产生直观的美感,进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除此之外,音乐智能的开发还可表现为在化学课堂中运用适当的音乐配合教学相关内容来渲染学习的气氛,从而有效地缓解学生的用脑紧张及提升其学习效果。
1.6运动智能与化学教学的整合
运动智能主要是指人身体的平衡、协调能力以及运动中的速度、力量与灵活性等,表现为用身体来表达情感、思想的能力。运动智能的开发主要通过活动课来让学生积极融入于活动之中,学生再以运动的方式将获得的相关信息进行内化处理,从而使左右大脑同时进行工作以促进其身心健康与运动智能的协调发展。运动智能在中专化学课程中则主要表现为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其目的是将蕴含于化学实验设计中的理论思考通过实在的操作方式表现于具体的感性实践活动之中。例如,在金属与酸的反应中,化学教师可让学生先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Zn、Mg、Al、Cu、Fe等五种金属与酸反应的不一样现象:Zn与Al反应较快,Mg反应最为迅速并且伴有明显的放热现象,Fe反应速率较慢且表面有气泡产生,Cu则没有反应,然后结合金属的价格提问若要制取氢气应该选择哪种金属最合适,通过综合的分析,学生能够得出结论即用Zn制取氢气最为合适。通过亲自操作化学实验,学生的动手智能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并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1.7自知自省智能与化学教学的整合
自知自省智能是人们准确地构建自我感知以及运用知识来指导与规划自己行为的能力。中专化学教学之中许多方式能够开发学生的自知自省智能,以化学实验教学为例:首先,学生在掌握基础实验技能的前提下准备好实验所需仪器与试剂;其次,学生进行自定合理的实验方案,有意识地认识到自身智能活动的过程;再者,教师在旁对学生实验进行相关指导工作,并针对学生所提问题做出相应的解答及纠正操作之中的错误之处,学生再通过反省来对自身的智能活动进行调整;最后,在实验结束之后,教师应组织全体学生对此次认知活动发表见解以检查及评估自知自省活动的效果。人类认知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而自知自省则是促进这一循环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有计划地加强学生自知自省智能的开发。
2结语
【关键词】生活化素材 化学 学案设计 教学研究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而这把“火”若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将会越烧越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发现他们所学的知识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时,这种兴趣所带来的学习积极性是任何外在能量所不能比拟的。将生活化素材引入目前高中化学课堂较为普遍使用的学案中,将会“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利于学生的预复习,也能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
1. 将生活化素材引入学案的问题提出
目前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不高,兴趣不浓,高一学生易对化学学习产生错觉,认为其内容广,难度大,学习竞争激烈而放弃化学的深入学习,这不利于将来化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实际化学课堂上发现,当提及生活中的一些化学话题时,低沉的化学课堂氛围总能在瞬间改观,大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趋势,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高涨,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调动了起来。
新课程苏教版教材中增加了生活化素材的比重,体现了教学生活化的理念。教材采用“资料卡”“拓展视野”等专栏,为给定的化学教学内容增添了生活化信息,辅助解释或补充概念、理论,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
上海师范大学吴俊明教授曾经说过,把“学案”说成是供学生使用的学习的方案,应该是很自然的。学案的使用目前在普通高中较为普遍,将生活化素材融入学案的设计中,既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预习,又能“雁过留痕”,可以为复习留下解决生活中实际化学问题的背景材料。
2. 将生活化素材引入学案的意义
在化学学案中适当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与生活有关的化学热点,选取他们身边的生活情境进行学案的设计和教学的实施,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新的化学知识,刺激学生充满兴趣地进行预习,带着想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课堂学习,怀着意犹未尽的热情进入课堂巩固或课后思考,从而大大提高化学教学中“学”的有效性,在轻松愉悦中主动学习。
生活化教学其实早就融入了课堂,将这些素材在学案上以不同形式呈现出来,留下文字素材,不仅在课堂上能对学生造成一个视觉的冲击,也能便于他们在课后或复习时再次回顾,巩固加深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将化学对于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应用,或在科技领域的应用,以生活化素材的形式糅合到学案的某一个具体环节中,学生不仅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掌握了化学知识,并且提高了自身的科学素养,会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化学,对化学和化学元素或化学物质形成了正确的认识。比如SO2的学习,可以介绍它的漂白应用,也可以融入它的杀菌功能的应用(如葡萄酒的说明书展示了SO2的存在),当然也不回避SO2带来酸雨的危害,进而带动学习环节的深入:如何防治硫酸雨的形成?
生活化素材有很多,在选择设计学案时,都需要教师团队的共同筛选,在这过程中促进了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成为适应新课程需要的研究型、反思型教师。
3. 将“生活化”素材引入化学学案的实施
将生活化素材引入学案的设计可以是单一的一个片段,如用于新课引入激起兴趣或提高学生在某个知识上与“旧知”的衔接与应用,也可以是贯穿整个课堂学习的“主干”,从中逐步抽取出需要的信息,形成知识的整个系统认识。
在“课堂引入”这个环节,可以采取听广播、看视频、说热点、读新闻,或者是亲手做趣味小实验、热身大比赛等方式进行。比如,我校一位化学教师结合当前流行的娱乐节目设计了一堂课的引入为“我爱写方程式”,在学案设计了这一引入环节,通过学生分组比赛,写出学过的不同反应类型的化学方程式,从而比较归纳出一些例外,引出了课堂主题“总有例外”,该课获得中国六校联盟首次赛课最佳设计奖,学生在课堂的一开始就一改以往懒得动笔的状态,奋笔疾书,学习热情高。
增加生活化素材,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概念或理论。比如,在介绍“催化剂能降低活化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时,可以通过在学案相关知识旁添加“知识链接”,类比运动会上跳高比赛,从而为学生搭建了学习平台,降低学习难度。
在学案的“课堂巩固”或“课后思考”中,可以设置与生活有关的练习,进一步深化“学以致用”的观点,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例如,设置“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学案时,请学生设计方案提取牛奶盒内一层银白色的铝箔中的铝元素,写出有关反应化学方程式,学生在学以致用中掌握知识,在接近实际生活情境的素材中感受到“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回收”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懂得合理利用有限资源,提高社会责任感。
4. 结语
将生活化素材引入学案设计后,学生普遍反映学习化学更有兴趣了,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能够很快掌握新的化学知识。从教师的角度看,尽管课前准备工作所耗的时间有增加,但是课堂利用学案实施教学不仅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也很愉悦。然而,要看到并不是所有的化学知识都能找到生活化的素材,同时学案中也要避免生活化素材比重过大,不能一味追求学生兴趣的提高,也要结合学习方法的总结和必要的练习巩固。
【参考文献】
[1]何双安. 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实施途径[J]. 化学教育,2013(4):20-22.
[2]吴俊明,骆红山. “学案”的意义、基本任务、编制及其他[J]. 化学教学,2011(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