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0 20:07:4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从众消费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论文摘要:大学生消费观念与消费习惯的培养直接影响社会消费,而且,良好消费习惯的养成会对良好校风的塑造起促进作用,会影响学生一生的消费理念。因此,加强大学生良好消费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当今大学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大学生消费的主要特点
1.大学生消费的一般特点。(1)消费来源单一。为保证教学质量和对校园进行有计划、有秩序管理,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体制还采用比较封闭的管理模式。这种体制决定了大学生缺少更多的个人空间和时间,他们没有条件也没有更多的精力来从事较为复杂的社会工作,靠自己赚钱来完成学业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种情况下就只能做依靠家庭资助、贷款或勤工俭学等方式的经济来源。(2)消费结构变化。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看,大学生的消费更多的注重改善自身的学习条件,满足对于精神文化的需要。(3)消费欲望膨胀。部分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存在超自己基本需要,走向对物质享受的追求,形成依附于家庭的高消费现象。
2.大学生消费过程中常见的心理现象。(1)从众消费和盲目消费。从众性和盲目性是当代大学生消费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受集体影响,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和从众消费。(2)攀比消费和情绪化消费。由于大学生消费存在从众的心理及虚荣心作祟,在追求享乐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形成相互攀比的心理,长期发展下去就会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3)享受消费和高消费。近年来受西方消费主义浪潮的影响,大学生中享乐主义思想非常严重,享受生活成为指导消费的新观念。(4)超前消费和负债消费。近年来,社会上流行负债消费和超前消费(今天花明天的钱)。受这种思想的引导,负债消费在大学中也悄然兴起,节约成为了难以启齿的话题。
二、大学生正确消费习-愤的养成教育
1.加强社会教育。(1)积极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作用。大学生是现代技术最积极的响应者,受现代传媒技术的影响最大。(2)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大学生群体是现代互联网最大的使用群体,如今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在使用互联网。
论文摘要:传播心理学是激发人购买动机,促成其购买行为的重要学科。本文拟从传播者原理、受传者的特征以及整个传播的心理过程,分析研究心理原理在广告传播中的作用。
不花钱去传播,是宣传;花了钱去传播,是广告。广告是所有传播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在现代生活中它无孔不人,甚至创造灾难也创造奇迹。
一天中,每一时刻里,我们面对着纷纭变幻的信息,每个法国人据说每天要接受五百到一个个广告信息,但人们真正记住的能有几则?五条、十条、还是一条?这就迫使公共关系人员不得不研究研究传播艺术,以便艺术地传播。
传播作为一门专门性的科学,涉及到经济学、市场学、社会学、美学等多种学科,我们仅从激发购买动机,促成购买行为的角度谈一谈传播中的心理学。
影响消费者购买动机和行为的心理因素很多,仔细分析一下,传播心理学可以归纳出以下一些基本原理:
1.整体形象原理。撰写广告文稿不能把目光仅仅盯住商品的某个局部,必须把着眼点放到同该商品有关的整体。例如,写一则推销香皂的广告,仅仅说这种香皂“除污洁体”还远远不够,还应当同人们整个沐浴活动联系起来,“使你浴后神清气爽,身心舒畅,百倍提高工作效率”,这样才有效果。
2.动态原理。传播必须适应人们变化着、发展着的心理状态。当人们渴求进人电子合成器奇妙音响世界的时候,你还一昧停留在宣扬留声机“保证耐用十年以上”,就不识时务不识相,“现代音响效果,逼真摹现几十年前金嗓子周旋的天涯歌女’,效果定会不大一样。
3.情感原理。传播是情感宣传,不是理智辩驳,诉诸的是人们的感性不是理性。传播文稿切莫把重点放在讲道理或传播知识上,而应当着眼于诱发消费费的感情,妇女用品广告不能光讲为什么要用些用品的大道理,而应当号召以“今年二十,明年十八”,触动其感情,撼动其心肠,促使其购买。
4.异质性原理。传播应当使人受到突如其来的刺激,产生深刻的印象。
一则广告所起到的效果应该象巴黎罗伯尔广告公司经理达尼埃尔罗·伯尔所要求的:“如同有人狠狠踩了你一脚,而你痛苦的大叫一声。”
为此,一个身穿“奥利牌”短裤的男从由慢跑飘然而起;一群孩子手弹电子计算机脑袋越胀越大;健壮的奶牛跳起轻快的华尔兹舞,奶如泉涌···……,广告,无奇不有,出奇制胜。
5.从众原理。E}阿伦林为“从众”这样下定义:由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的真实的或臆想的压力所引起的人行为或观点的变化,素罗蒙·阿西所做的著名的直线判断验证了这一原理。E}阿伦森并且进而指出,如果诱发人们从众的诱因又来自一个可信的、极有吸引力的人物(如某些独一无二的专家、一级演员、前述之奥运会十项全能冠军)则被诱使从众的可能性就会更大。
.以上,我们从传播者的角度,谈了广告中经常运用的心理学原理,那么从受传者或者接受者的角度来看,是什么阻碍了他被传播或接受传播呢?影响接受者被传播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自我估价;二是情绪和心向,分别述之:
1.自我估价。所有的听众、观众或读者的自我估价均不相同,我们经常说到的“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很难被说服,而那些自我估价较低的人则较易被说服,同样的情形也存在于知识阶层和非法知识阶层;老年人和青年人,男人和女人之间,与被说服性关系最密切的个性变因是自我估价,一个感到自己能力不足的人比一个自信的人更容易受劝诱性宣传的影响,因为每一个人内心里都有一种本能的倾向。相信自己有可能理正确,更完善。
2.情绪和心向。这是另一个与接受者有关的重要因素—头脑的状态,即接受者接受宣传时所具有的心情。应该注意到人们有期望自己能够抗拒诸如电视广告节目这类劝诱性宣传的心向,当一个人确认某种宣传正企图用花言巧语劝诱他们,他就有可能产生逆反心理:不受劝诱。杰克·皮雷姆把它概括为对抗理论—传性的宣传因传播性太显眼或太强烈,则可被认为侵犯了一个人的选择自由,从而激发这个人对此信的对抗。因此,整体形象原理也好,情感、异质、从众性原理也好,都要注意消费者的自我估价以及情绪和心向的因素。
.根据上述传播者的原理,接受者的特征,有以下几点建议是应该提醒传播沟通者注意的:
1.不靠歪曲和欺骗手段来音住处的有效性是可以做到的。
2.接受者的观点容易受既是专家又是可信任的人的影响。
3只要我们信任和喜欢某个人,既使清楚地知道他正企图影响我们的观点而又能从中受益,我们往往还会受其影响。
4如果我们知道一个宣传者所表明的态度明显地与他的利益相反,宣传的有效性就会增加。
明确了上述传播心理机制的运衡规迹,有利于激发消费者的购买动机,促成其购买行为。
上述的原理在具体运用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注意—这是传播心理学的一个首要心理因素。
传播能引起注意,意味着成功了一半,传播若不能引起注意,则上述心理原理等于釜底抽薪。
引起注意的具体方法不一而足,让我们先看看心理学中的注意到底指什么。
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其特征是聚精会神。其产生有主客观原因。客观原因是刺激物的特点,如突出鲜明、新颖强烈、变化多端等,主观原因如对当前事物的态度、心境、兴趣、需要等。注意能使人们在一定时间清晰地反映一定事物而离开其余事物。其生理基础是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的形成和稳定,是根据负诱导规律一皮层上一些区域的兴奋,引起其它区域的控制而发生的。对于任何信息的接受,都以注意为前提:注意有集中性、注意范围、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等基本特征。
引起注意的方法有四:
1.正确运用视听媒体。视觉传播(电影、电视、报刊、招贴等)有利于引导起有意注意,正确选形象,色彩、构图等手段,造成准确、洗炼、夸张、变形、对比、时空等客观诱因,是视觉传播必须注意的方法,如旅游招贴《泰山东海观日出》,左面是壁立顶天的玉皇顶,右边是处于黄金分割在线的一点鲜艳欲滴的红日,视感极强,引人注目。
2.着眼于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德国阿迪达斯是世界上最大的体育用品公司,年产28万双足球鞋,年销售额20万亿马克,即使是美国的奈克及日本的虎牌也只能望其项背。一个超级球迷在众多的推销广告中无疑会对阿迪达斯特别垂青,因其关心,格外注意。
3.促发联想扩大注意值。促发联想的广告比比皆是,效果一致,试想在两家发廊门前各挂一个广告牌,一则是“请进,烫发”;另一则是“约会前,美发,请进”,后者效果远胜前者。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专;城乡学生;消费方式
目前我国农村和城市在经济状况、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高职院校的城乡学生在消费方式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就城乡两种生源学生在消费方式方面的差异进行调查、探究,得出科学论断并提出相应地教育改革措施,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提供理论基础,推动高职教育快速稳定发展,从而培养出大批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高职人才。
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决定了城市和农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些差异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乡籍大学生的消费方式。但作为同龄人,城乡籍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人生追求、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较高的同质性,这些同质性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同的消费方式。深入了解这两类大学生群体在消费方式方面存在的异同,有利于我们深入认识这两个特定的大学生群体,对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消费及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对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各年级的城乡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和个别访谈,得出两种生源学生在消费方式方面存在的区别和联系。
一、农村学生的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通过调查发现,除去学费、住宿费和往返家乡的交通费用,农村学生较之于城镇学生的月均消费水平明显偏低。这与各自的家庭经济收入有直接的关系。虽然近几年来,农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相对于城镇来说,其收入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农村学生可支配的生活费用也远不如城镇学生,二者的消费不可能在同一水平线上。同时受长期教育和传统的观念影响,农村学生大多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其消费行为是保守的,消费心理是谨慎的,因此在月均消费水平方面势必会低于城镇学生。
二、在消费结构中,城镇学生更注重交际的投入,而农村学生较注重学习的投入
消费结构研究是消费方式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当前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主要包括学习消费、交际消费和生活消费(主要包括食品和服装支出)三个方面,并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其中生活消费中的食品消费占据了较大比例。通过调查发现,在这些消费结构中,城镇学生对交际消费的投入较多,而农村学生对学习消费的投入较多。城镇学生由于生活条件比较优越,更注重精神追求,他们在购买礼品、加入社团、男女朋友交往和老乡聚会等方面的花费往往投入较多。而农村学生则较注重学习方面的投入,他们为了学到真才实学,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在考证方面的消费投入较多,而对于交际消费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 三、在消费行为上,二者均缺乏计划性,超前消费较盛行,但城镇学生更注重品牌消费
但是本研究发现,无论是城镇学生还是农村学生,在消费过程中都充满激情、易冲动,伴有随意消费的特点,往往对自己的生活费缺乏具体的计划和安排,在购物前只有大概的购买对象,常常会购买计划之外的商品,购物存在着盲目性与冲动性。同时在冲动消费的同时伴随着超前消费。这些方面城镇学生的表现略明显于农村的学生。笔者认为,超前消费在大学的盛行大体上有两种原因。首先,大学生作为一个没有经济收入的消费群体,大部分学生的消费能力是远远无法满足其消费欲望的。在一个到处充满着琳琅满目商品的社会中,人们的感官时刻被商品刺激着,消费欲望随时都可能被激起。而大部分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家庭资助,且生活费基本上是固定的,当消费欲望被激起时,很容易出现“超前消费”的行为。其次,从客观上来讲,信用卡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和鼓励了大学生的超前消费。据调查,很多学生办理信用卡是由于“从众”,但是一旦办理了信用卡,每年就必须进行一定金额的透支,这让一部分学生不得不进行超前消费。此外,“非从众”原因办理信用卡的学生,因为有了信用卡心里产生了一种“踏实感”,从而对消费更加没有计划性,因为“反正可以透支”。所以社会和自身的因素都导致了两种生源的学生在消费行为上缺乏计划,超前消费盛行。
关键词: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动机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而庞大的消费群体,他们具备较高学历,知识面较广泛,同时对新生事物有较高感知力和接受力,因而在消费上呈现为追求高品位、潮流化、前卫化、个性化;但同时他们一般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在消费上有的表现为量力而行,而有的则在出现无计划,消费结构不合理,盲目攀比,奢侈浪费,恋爱支出和人际交往支出过度等问题。因为消费不只是个人行为,也是社会行为;所以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不仅对个人,而且对家庭和社会都会造成消极影响。下面本文在关注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状况的基础上,就其非理性消费动机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动机与大学生消费动机
动机是个人行为的动力,是引起人们的活动的直接原因,它是一种内部刺激。动机产生主要有两方面的条件:一个方面是内在条件,即需要。动机由需要激发。当人的某种需要被个体意识到时,就以行为动机表现出来。另一个方面是外部诱因,即外部刺激。外部社会环境的刺激引发了个体对事物的追求,形成了动机。这样,内部需要和外部刺激形成一股合力,最终导致动机的产生和具体行为的实施。消费动机是指引起和推动消费个体向一定目标进行消费活动的心理动因。消费动机表现在大学生消费者的身上,其形成、变化和发展,其强度和范围等,都会打上其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的心理特征的烙印。
大学生处于心理断乳期的晚期,自我意识显著增强,对自我关注日益强烈,渴望给他人以美好印象。同时其要解决的主要人生任务是确立自我同一性。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的普遍心态是追求新奇、独特,力求与众不同,显示自己的优越性。大学生年龄特点而形成的特殊矛盾导致了其消费动机除了具有消费动机的普遍性外,还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众性强。从众行为是个人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和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可以说从众行为是由于群体的一致性的压力下,个体寻求的一种试图解除自身和群体之间的冲突、增强安全感的手段。大学生虽然知识层次普遍较高,接受了先进科技知识教育,具有一定理性思维;但是,有的自我认识能力差、自信心较弱、自尊心和虚荣心较强等,使其在消费时很容易发生从众行为。
二是大学生易受他人暗示。暗示是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行为等刺激手段,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或接受一定的意见意思。暗示的效果受暗示者、被暗示者及暗示环境特点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大众媒体通过各种媒体,利用暗示心理向大众传播信息,引导受众采取相应行为。大学生在生活中频繁接触各种媒体,虽然他们知识水平较高,独立思考能力较强;但毕竟社会经验不足,心理不是很成熟,在各种暗示的影响下,有可能丧失分辨和判断能力,结果盲目采取媒体宣传的行为。
三是追求个性化和时尚化。大学生处在追求个性发展、自我意识增强、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年龄阶段,面对多样的消费市场追求独特、个性和自由。另外,他们作为目前社会的前卫群体,在消费过程中乐于接受流行,领先于时代,追求新颖、时尚和潮流。他们中的许多人购买高档商品,出入高消费场所,其消费行为已经超出常规的范围。
二、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动机的形成
大学生实施非理性消费行为,一般情况下都是某种动机驱使下做出的抉择。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动机有其发生、发展和结束等阶段,可以从几个阶段考察这一动机的形成。下面从非理性动机的来源来考察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动机的形成。。
个体在生理上有对食物、水、氧气的要求,在心理上有对友谊、自尊以及求知等追求,这些要求和追求就是需要。个体因需要的缺乏而激发动机。当个体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其内部就会处于一种焦虑状态,这种心理上的焦虑就成为一种刺激作用于自身,变成一种推动力量。这种推动力量也叫内驱力,即动机。个体受到自身内驱力的作用,导致某种行为的发生,于是需要得到满足。。需要激发动机,动机推动行为,然后又引起新的需要,进而激发新的动机,最后又推动新的行为。
大学生的不合理需要是引起一部分非理性消费动机的直接原因。。相当多的大学生消费动机是其需要的直接体现。例如,身处现代社会的大学生意识到,目前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使许多大学生产生了改善自己人际关系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迫切需要。所以有些人情往来消费不断上升就不足为怪了。然而,一些大学生又很难把握人情消费的度,人情往来消费过多,这就产生了非理性消费。
大学生非理性消费既可以由其内部需要引起,也有部分是由诱因引起的。外部社会环境的刺激引发了个体对某种事物的追求,形成了动机。大学时代是人生重大转折和迅速转型的时期,也是对社会文化的变化最为敏感的时期。大学生的消费意识因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而表现出易受外界影响和暗示的特征。传媒广告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左右着其消费倾向和消费选择。另外,大学生作为消费者,必然受到社会和周围群体的影响。需要或诱因都可以单独引起其非理性消费动机,但这只是相对而言。大多数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动机都是在一定需要基础之上,受诱因的刺激而成。
三、影响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动机的因素
(一)心理
大学生的认识、情感情绪、意志和个性特征与其非理性消费动机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它们以一定形式组合并作用于非理性消费行为。
首先,认识的影响。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说明他们在如何消费的认识上仍然存在盲目性和片面性。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处于不成熟向成熟的过渡期,其消费心理尚未成熟。有的大学生在消费时由于自身认识的局限不能充分的考虑商品的效用和支付约束,购买行为比较盲目。他们对消费认识的不足使非理性消费动机在错误观念的影响下形成。其次,情感情绪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兴趣爱好、性格气质还没有完全稳定,外界环境对其心理影响还很突出。因此,冲动性购买还是多于计划性购买,尤其是低年级的同学。一些大学生的情感成熟度不高,容易因某些刺激而产生消费的念头,导致非理性消费动机的产生。再次,意志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在抵御外界诱惑时意志不够坚强,很容易使其消费行为偏离正确轨道。即使清楚自己的经济支付能力不能进行某些奢侈消费,但因为意志方面的薄弱,在一些诱因的驱使下,产生非理性消费动机,还是不能合理控制消费。最后是态度的影响。态度对行为具有导向功能。态度具有动机作用,态度将驱使人们趋向或逃离某些事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态度,引导他们采取相应的消费行为。有的大学生在生活中理性地选择实用、有价值的事物,有的则追求奢侈和炫耀。
(二)家庭情况
家庭是婚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小群体。家庭既是人的第一个生活环境,又是一个人在其中生活时间最长的规范性参照群体。一方面是家庭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引导不科学,从许多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与其家庭收入的比较来看,反映了许多家长对子女十分溺爱。另一方面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问题会导致有的大学生人格异常,容易沾染恶习,这就使其消费行为偏离正常的轨道。
(三)学校教育
目前,为了适应弹性学制、学分制、后勤社会化等高校改革措施,学校管理模式走向社区化、市场化、多样化,大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度大大增加,课后的活动丰富多彩。一些大学生自制能力差,经常出入一些高消费的场所进行非理性消费。另一方面,学校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念时所进行的工作远远不够,而且在教育实践中忽略了对学生理财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很多大学生的消费都超出了计划的范围,这是理财能力不足的表现。学校应加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念的工作,同时在教育实践中需要对大学生理财能力的开发和培养。
(四)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决定社会心理。大学校园文化具有开放性和超前性。这使大学生能更多更快地接触各种各样地文化,故其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会有异于其他一般社会成员。目前对大学生消费文化有巨大影响的文化思潮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消费主义思潮。消费主义思潮提倡追求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迅速蔓延,极大地冲击了人们的生活。这种思潮使大学生也以物质追求为生活目标。有的大学生不顾家庭经济情况,用父母的钱实现生活目标,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二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具有强烈的主观主义、虚无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倾向。后现代主义加剧了大学生对日常生活体验的荒诞感受和游戏精神感受。这使其消费行为日益呈现超前化和世俗化的趋向。
参考文献:
[1]赵富才,论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及社会心理特点[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104
[2]王利民,马玉书.浅谈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5(2):25
[3]王宁 著,消费社会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6月
[4]时蓉华 主编,现代社会心理学[M][第七章],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5月
[5]屠文淑 著,社会心理学理论与应用[M][第六章,第十章],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
摘要:当代青少年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成长,他们的各种条件相对都比较优越,因此他们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青少年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发生了嬗变,产生不良消费心理,涌现出不良消费行为。分析青少年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探讨引导青少年树立健康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的措施,引导青少年合理消费。
关键词:青少年;消费行为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按需要的强弱其先后出现的次序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认识和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马斯洛认为,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应当首先给以满足,低级需要一经满足,就会进行到较高一级的需要。青少年不仅有归属和爱的需要,他们还有自尊及审美的需要。他们不但希望自己有实力、能独立和自由,而且他们渴望得到关心、希望自己被认可及获得别人的尊重。
青少年消费者是指从12岁—19岁年龄段的消费者,这个年龄段的人群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处在从儿童走向成人的转型期。从生理上讲,青少年接近成年人。但其心理活动往往比成年人更为复杂,他们对未来世界充满幻想,追求浪漫时尚;他们追求自我,他们已有了强烈的成人意识,并开始用成人的眼光审视社会。青少年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变化。既受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的影响,又与学生个体差异有内在联系。青少年在消费观念、消费行为方面往往具有超现实性和不确定性。
1当代青少年(尤其是城市学生)的消费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1.1非理性消费行为是主流
非理性消费与理性消费相对应,是指对自己的需求和欲购买的商品或劳务没有清楚的了解,不能合理地确定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非理性消费行为表现为;不能理智地判断自己的消费需求,认识消费对象;不能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确定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体现为冲动、攀比、炫耀消费,消费方式表现为过分地节俭或奢侈。青少年非理性消费的的表现就是不能依据个人及家庭的经济状况和实际需要而进行的。如过分追求衣着的名牌化,过度贪图(对学习不利)休闲娱乐性(如玩游戏等)的消费,超出了家庭承受能力。
1.2消费中的从众心理较突出
从众心理主要是指消费者在购物认识和行为上不由自主地倾向于同多数人相一致的消费行为。一方面,青少年对商品的认知程度不足,缺乏必要的自信,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来帮助自己实现消费的目的时。更多地表现出从众心理;另一方面,青少年追求名牌的意识在整个教育领域表现得最为突出,不求实际的攀比,追求时尚,赶时髦。无论是穿的,还是用的,青少年常以拥有“名牌”而自豪,大多喜欢骑高档的赛车,呼机被换成了手机,名牌运动服取代了校服。身在周围都是同龄人的环境中,许多学生家境不错,特别容易出现攀比的风气。这便使许多人产生了“别人能拥有的,我也应该拥有,别人有什么,我也要有什么”的想法,加上时下的某些时尚主题,促进了这种心理的形成,跟进了流行大军。
1.3盲目消费心理较明显
随着电视的普及,以及新闻媒体的大肆渲染,影视明星、歌星成为他(她)们心中的偶像,为了“追星”,以表示对明星的崇拜之情,青少年会“克服”经济上的种种困难,不惜花费大笔的金钱用于购买歌星的磁带或光碟,用于去参加偶像的歌唱会。
1.4虚荣心态较严重
大多数青少年认为家境贫寒是很见不得人的事情,许多学生将金钱与自身的价值相互关联,即使家庭经济很困难,也不能在同学面前没面子,相互吃请之不良风气在青少年中已较为普遍。研究者认为,当前青少年消费心理存在许多被扭曲的现象,一些消费行为需要及时纠正,其消费心理需要正确引导。
2影响城市青少年消费行为的因素
2.1家庭原因
家庭作为一个基本的消费单位,它的文化、社会地位、生命阶段、构成、投资意愿等会影响家庭成员的消费行为。现在的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所有人关注的焦点。在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是中心,从饮食搭配、着装打扮、作息时问到娱乐活动、活动项目无一不是按照孩子的时间和需要来定的。无论是腰缠万贯的大款,还是勤勤恳恳的工薪族。乃至土里刨食的农民,“再苦不能苦孩子”,“不让孩子受委屈”成为了他们的共识。家长们一边谨慎地面对着孩子的零花钱,一边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放纵他们的过度消费。无条件元原则地为孩子提供着超量的经济支持。孩子本身缺乏自控自理的心态和能力,对日常生活中的高消费,又缺乏起码的内疚和节制,在不知不觉中使有些孩子养成了不考虑价格、不考虑父母能否承担要买就买的不良消费习惯。
2.2学校原因
学校是一个微缩的社会,各种环境风气的影响也是造成学生畸形消费的重要原因。目前学校内部和周边环境都日趋复杂,有一部分学校打着方便学生的名誉,干着牟取利益的勾当,为学生的校内高消费提供了便利。另外,学校周边环境也无时无处不在诱惑着青少年,学校门前店铺、摊点、网吧多如牛毛。屡禁不止,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出人安全,而且助长了学生的错误消费。
2.3社会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城市青少年大都个性很强也比较早成熟,他们愿意更多的提前接触社会,他们的价值观也在悄然的发生着转变,有钱没钱成为判断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一切“向钱看”的社会风气对孩子的心灵产生深刻的影响。他们不再像过去某些年代一样以穷为荣。而是以富裕以新潮为自豪,“玩阔”、“扮醅”成为一种时尚,来自不同生活空间和层面的各种各样的信息。都成为影响青少年消费行为的因素。同学和朋友之间的互动成为影响当代青少年生活的重要社会因素
3引导青少年健康消费的措施
在青少年消费的问题上,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对错作为评价标准,更不能用传统的教育方式以期达到抑制青少年消费的目的。应该从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对青少年进行消费教育和引导,作为引导者,应更多地关注当代青少年的消费状况,把握青少年的消费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实施与时代相适应的消费教育,使青少年自觉自愿地做到个性、文明、科学适度的消费。
3.1家庭方面
(1)家庭要积极引导青少年合理消费,对子女不合理的消费要求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进行拒绝;家长应努力创造机会,让子女参与家庭经济管理,让孩子多参加家务劳动,体验劳动之艰辛;家长对子女要民主、平等,向他(她)们公布家庭经济收支情况,并与子女一起制定家庭消费计划,有利于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让孩子了解钱财的来之不易。只有知道了钱财的来之不易,才能够学会倍加珍惜。在美国,父母提倡孩子“要花钱自己挣”不管家里多么富有。男孩子长大以后就会给邻居或父母剪草、送报赚些零用钱,女孩子当小保姆去赚钱。父母以此让孩子体验挣钱之不易,同时培养他们的自立意识。这比我国的大多数父母,只是一味的满足孩子的需求。却很少让孩子了解和体验挣钱之艰难,更有利于孩子健康消费观的培养。
(2)正确引导孩子的消费行为。要让孩子学会花钱。孩子的一些文具和日用品最好是由父母带领他们一起去采购,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选到喜爱的商品,而且可以使孩子清醒的认识到这些东西的价格。在带领孩子逛商店和超市的过程中,孩子可以从父母身上学到许多的消费知识。比如,如何选择商品,如何量力消费,如何少花钱买到更为实惠的商品等。
(3)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据调查,孩子的许多消费行为是从父母身上习得的,父母的饮食、服装、娱乐、人情等消费行为无时无处不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有些父母花天酒地、聚众赌博、花钱大手大脚的消费行为,必然将孩子带入歧途。因此,父母要用良好和消费行为引导孩子,为孩子树立良好的人生坐标。
3.2学校方面
(1)作为学校,要着力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培养艰苦奋斗的品质和精神,要用制度规范学生的不良消费行为;同时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组织学生关心、关爱困难弱势群体;学校应系统开设消费教育课程,消费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新课题、新任务,应纳入到学校教育课程中。系统讲授有关消费方面的知识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金钱,增长学生的消费智慧。学校要积极与家长进行配合,将学生在学校的综合表现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增强教育的合力。
(2)教育学生树立适度消费观。学校德育的目标,应该考虑适度消费教育在学生品德结构中的深层效应。适度,就是适应家庭经济条件的度,适合青少年正常需求的度。要帮助青少年认识到超前消费、畸形消费的危害,引导学生看到由拜金主义、追求享乐所滋生的如自私、贪婪、颓废,进而发展为贪污、盗窃、投机、诈骗的行为给个人、学校、家庭、社会带来的危害,帮助学生树立“有数”、“适度”的正确消费观。
(3)对青少年开展审美教育,防止盲目消费。要大力提高青少年的审美水平,接受科学的消费咨询。在消费中要引导青少年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鉴别、自我评价、自我完善,从而促使他们对消费教育内容的自觉内化。要让青少年懂得流行的不一定是美的、好的,多听听家长、老师的意见,多思考消费的目的和效果,防止误人消费歧途。
关键词:体验旅游;人文关怀;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
论文 联盟网
随着现代大众旅游的兴起,旅游模式正在经历一个由大规模标准化观光游方式向小众化个性体验游方式转变的过程。旅游者已不再满足于购买传统“点线式”旅游产品,而希望通过个体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全方位的参与,获得在某一旅游目的地游览的独特体验。“体验式旅游”这一命题的提出,吸引了众多学者从事相关研究。目前,我国学术界和旅游业界对“体验式旅游”的研究,集中在内涵分析、产品开发、营销改进等方面。大多数学者都是从经济产业角度开展研究的,而较少有学者从旅游的本质出发进行探讨,因此,对“体验式旅游”的研究在深度和系统性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本文将在体验旅游经济和人文关怀内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人文关怀是发展体验式旅游的基础,反映着体验旅游的本质这一观点,并探索渗透着人文关怀精神的体验旅游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生态保护等方面所带来的广泛效应,最后提出相关的政策性建议。
一、体验旅游的提出背景
(一)体验经济理论
1.体验经济理论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阿尔文·托夫勒在其所著的《第三次浪漫》一书中,预言了“体验经济”的到来,并且进一步提出了“商家将依靠提供体验服务取胜”的观点。随着研究的深入,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在其合著的《体验经济》一书中认为,体验经济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顾客为中心,以情感为纽带,创造让消费者能够亲自参与的各种活动,从而最终满足其体验需要的一种经济形态。…
2.体验经济理论的发展
与其他任何经济形态不同,体验经济的特点是人性化。体验经济中与金钱发生交换的产品不再是实物或服务,而是人的心情、记忆等看不见摸不着的感受。通常,这种感受具有不可复制和不可转让的特点,使消费者愿意为其独特性体验而付费,也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时代特征。
体验经济遵循着“顾客中心”的原则,并为其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体验经济的运行,需要顾客参与。只有当顾客获得体验,整个交易过程才能够完成,其产品质量取决于顾客的体验质量。正是由于没有两个人可以获得完全相同的体验,因而要求体验产品的供应商必须依照顾客需求提供定制化的产品。是否能满足顾客个性化的体验需求,成为判断体验产品生产者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依据。
(二)体验旅游的内涵
1.体验旅游理论的研究
1996年,邹统钎教授提出旅游的核心本质是“经历”,是“旅游者通过对旅游目的地的事物或事件的直接观察或参与而形成的感受与体验”,这一观点构成了体验旅游定义的雏形。在国内旅游理论研究中,谢彦君教授率先提出了“旅游体验”这一命题,他认为,就旅游个体而言,旅游体验是旅游者活动的主体内容,旅游者对其满意程度决定了旅游的质量感知水平;而就旅游总体而言,每个旅游者旅游体验的内容、时空特点和结构特性,是旅游行业规划和管理的基本依据。
虽然目前学术界对体验旅游的定义并没有形成共识,但是参与性、个体化这两个体验旅游所应具备的基本属性已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
2.体验旅游的特征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受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并认为人是在满足了低层次需要之后,才将注意力转向更高层次的需要。同样,为了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体验旅游具有层次性特征,在满足了初级体验需求之后,消费者就会产生更高层次体验的需求。
为了满足消费者逐步深入的体验需求,除了应用营销改进、产品创新等商业手段外,依据旅游的本质,探寻支持体验旅游发展的核心因素,从根源上提升整个旅游体验经济发展的层次,是达到利益相关者共赢结果的最佳方式,人文关怀的应用对这一过程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3.体验旅游实践的发展
现代旅游市场中,供需双方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顾客已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消费者关注的焦点是产品能够带来的心理满足感,追求的是能够引起个体共鸣或实现个体价值的个性化旅游产品。顾客需求的变化预示着体验旅游时代的到来。
体验旅游时代的产品与大众旅游时代的产品相比,出现了重大变化。从价值目标分析,消费者从注重产品内容向注重产品感受转移;从消费内容分析,旅游者从消费从众产品向消费个性产品转移;从消费方式分析,人们从直接购买已有产品向参与产品设计制造转移。
二、人文关怀理论与体验旅游经济
(一)人文关怀理论
14世纪,西方社会在欧洲文艺复兴期间兴起的“人本主义”思潮反对“神权”。是对人性的彰显,开创了人文关怀的先河。在我国,“人文”这一概念原意是与“天文”相对,后来发展成为与“自然”或“科学技术”相对应,专门表示人类的文明或者文化,具体则包含人的生存、尊严、自由、信仰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内容。“人文”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精髓在于对人的根本认识。“关怀”即关心、关注的意思,是行为主体发出的动作。
所谓人文关怀,是个体或群体依照一定的价值观念发出的对自己或他人人性的关注行为。从哲学角度出发,人文关怀是对人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发展权利的尊重,对人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对人的全面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解答;从伦理角度出发,人文关怀主要涉及人的主动性问题,即对人的本性、尊严、价值等方面的唤醒和自觉的保护,对人的情感与理智、需求与意志的理解和自愿尊重。
关键词 生活理想 学业目标 延迟满足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生活需要是指大学生吃穿住行等物质需求、运动游戏娱乐等活动需求以及友谊爱情等情感需求几方面。由于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上其他群体的消费特点。他们体力丰富,精力饱满,各种生活需要都处于高涨与丰富时期,从另一方面这些需求的满足有时就会牵扯学生大量的时间、精力与注意力,使其宝贵的大学时光不能专注于学业的提高。因而对这部分需要的满足采取合适的延迟策略显得非常有必要。
比如有的大学生注重吃喝玩乐,花起钱来更是大手大脚。据有关调查分析发现,大学生人情消费比重很大并呈现以下特点:人情消费的种类繁多,人情消费的数目惊人,人情消费有广度没有深度,人情消费的动机复杂,这些消极的交往方式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给大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另外,大学生由于年龄段的特点,向往和追求爱情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校园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受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多元文化交融碰撞等影响,现实生活里出现了至上恋爱、从众恋爱、攀比恋爱、填空恋爱、匆忙恋爱以及痴迷性恋爱等不健康状态。一些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不善于用理智驾驭自己感情,随意放任自己的行为,把大好学习时光耗费在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之中,丧失了志向,荒废了学业,贻误了前途,个别人甚至置社会道德不顾,发生越轨行为,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享受生活是人的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但我们应当看到在这流金的岁月里,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有许多需要创造的东西。青年时代、特别是大学时期,是我们选择目标、确定方向、打造技艺、放飞理想的重要训练场;是我们成人、成才、成功和成业的重要加工厂;是人生从炎热的夏天到收获的秋天的一个重要中转站;也是我们一生中精力最为充沛、生活负担最轻的几年。如果这段黄金时期被荒废掉了,进入到社会之后,激烈的竞争就会使你疲于应付,再也没有更多的学习机会了。所以,这段时期,对各种生活享受在保证不损害身心健康的情况下,理论上都应当采取一种克制策略,对这些生活享受的抑制,应当成为大学生学业延迟满足的重头戏。大学生若能自觉矫正不良消费心理和行为,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作风和习惯,不仅可以节省支出,而且会受益终身。
(1)生活享受度的把握。大学期间对于一些生活享受,适当的满足比起延迟更有利于节省人们的时间与精力,从而使其注意力早点从享受中摆脱出来。另外,大学生的各种生活享受如果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度范围内,能使人身心愉悦,精神振奋,反而有利于学业目标的实现。优越的物质条件,适度的物质享受,能使人免去许多不必要的需要不足产生的烦恼,从而保持学习的最佳状态。比如适度的体育消费,游戏娱乐,可以缓解人的精神压力,松弛紧张的神经,增强有机体活力,是学习之余非常有益的补充。大学期间,交往不易过多,否则会浪费许多时间,但是适度的人情消费也是必要的,与人交往时应采取一种容忍豁达态度,尽量与人减少纠纷,珍惜在一起的缘分,这种交往反而能使人获得良好的人际氛围,成为人很好的心理缓冲地。大学生恋爱中有一种事业型的是值得提倡的。这一类型的恋爱把感情的融洽、志趣相投、事业成功作为爱情的基础。恋爱的双方都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进取精神,注重事业和精神生活,有共同的理想和抱负。恋爱的双方把恋爱看作人生的快乐,能够把爱情转化为学习和工作的动力。这一类爱情生活非但不会影响学业,相反还会促进学业的成功。学生当以学业为主.以事业为重。对大学生来说,真正的爱情应该成为激发学习热情、推动事业发展的动力。如果处理好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就能在爱情与学业的互动中,既品尝到爱情的甘甜,又享受到学业成功的喜悦,这自然十分有利于身心的健康成长。
(2)树立更高的生活理想,并把生活理想的实现寄托在学业成功中。生活需要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是推动人前进的巨大力量,正是各种需求造成的不满足性,使我们感到生命给予我们的一种特殊感受,从而产生一种亢奋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无止境的力,在它们的推动下,才有了文明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如果把生活需要与学业目标价值结合起来,会很大地增强学生的各种延迟满足能力,同时能化解生活享受与学业总目标产生的冲突。相关研究表明当目标价值大时,自我抵制即时诱惑的能力也就强,目标价值大时,自我延迟满足的能力也更强,所以目标价值对两种延迟满足能力都有很大的增强作用。基于这个研究,我们就可以教育学生把生活理想同学业目标联系起来,把生活理想变成学生的学业目标价值,学生就会有更大的学习动力,从而也就会有更大的延迟满足能力。
生活理想与学业目标价值的结合也是时代要求的大学生个人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活理想的实现又是现实的,它们的实现与满足必须基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大学生们还不能自食其力,未来发展还是个未知数,过早地就开始进行各种各样的生活享受,只能是贻误青春、后患无穷。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大学生应当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成前进的动力,以更大的精力与专心投入到学习和各种能力的综合提高过程中去。只有学业出色者,将来能有个好工作,也就有了物质基础,从而谈得上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