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企业质量管理

企业质量管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22 12:15:2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企业质量管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企业质量管理

篇(1)

追求顾客满意及忠诚,是企业质量管理理念创新,这相对于追求产品自身质量和产品标准化的理念更科学、更重要。这一管理的理念突出了顾客满意是企业最高目标,顾客是企业经营的主要驱动力,产品研发、生产和服务都围绕顾客这个核心,质量的形成是以顾客的需求为出发点,最终又由顾客来评价,这个环节包括了质量策划、控制、保证和改进,以及与此相关联的所有活动和过程。以往传统的质量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的质量管理就是要对企业生产全过程进行控制,着重强调检测把关,对质量追求达标化、零缺陷等。但是,随着企业质量管理环境和内容的不断变化,现阶段企业的核心决定因素是以顾客为核心。因此,追求顾客满意和忠诚,是现代企业创造一流的产品质量和开拓创新市场的动力,是企业质量管理新的重大课题。

目前,企业质量管理的最为紧迫任务是大力提高企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从人才知识培养上获取质量效益。只有提高企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才能确保高质量、全方位产品创新和广大市场的开拓,如果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就不会有高质量的创新产品和服务。企业是市场的参与者,企业无论是要扩大市场份额,还是要开发新的市场,企业与企业之间都必须携手合作,集中有效的资源,相互依存、相互协作,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全方位的服务,使各方共赢。从整体质量和效益来看,建立企业“生态关系”更利于企业之间共同利益的产生。在科学技术不断更新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要想更好地发展,就必须不断在生产技术方面创新。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包括生产技术在内的生产力及各个要素之间在彼此孤立地存在时,它们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必须通过管理,把生产力的各种要素进行重新优化组合,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运行生产系统,才能把它们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中外著名的企业普遍高度重视建立有利于质量提升的生产技术创新机制,以技术进步支撑和推动质量创新,创造高质量的产品,开拓全球化市场。只有建立创新机制,才能充分发挥创新技术、创新质量、创新管理的推动作用。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管理创新,都要讲学习、善研究,坚持不断地学习新的技术及管理知识,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因此企业必须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及文化创新紧密地结合起来。目前,企业文化和管理创新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管理思想潮流,企业文化比企业质量管理更加重要,已经成为企业质量管理中不可忽视的要素之一。一位著名企业家曾经说过,民族文化是产品创新之根源,企业文化是质量管理与创新之魂。国外很多知名企业家一致认为,不断提升现代企业与企业产品中的文化含量,将文化与科技相融合,是提升产品质量,使市场竞争立于不败之地的有力保证。现代企业质量管理重点在于认真贯彻相关系列标准,贯彻标准是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最基本的要求,是企业产品进人市场的前提条件,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可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持续改进以满足市场客户需求,全员参与质量管理,进行持续不间断的质量改进,注重质量管理改进,使企业员工的观念、认识及组织实施能力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使产品质量及相关服务能够满足顾客的需要。持续改进使企业的质量管理进人一种良性循环。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竟争中取胜,就必须重视持续改进工作,通过不断地创新和改进,使企业的质量管理和技术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结语

篇(2)

1 缺员问题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各行各业都以控制员工数量来提高人均收益。这个现象在国有企业尤为突出,具体表现就是根据当年退休人员的数量来确定新员工的数量,而不是根据公司自身资产规模的发展而增员。在一个蓬勃发展的企业中,经过5-10年后,就会出现公司经营业务大幅增长的同时,明显感受到人员紧缺,许多岗位使用兼职岗位的办法来解决缺员问题。虽然员工提高了工作效率后基本上都能胜任一人兼多职的窘境,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无法做到事事周密计划、详细部署、认真执行。就质量管理而言,这种现象的后果无疑是致命的。因为要把事情做好,就要确保资源,而人力资源是各种资源的根本,如果不能保证足够的人力,就没有足够的精力来处理各种事务,特别是目前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许多都是新出现的问题,应付尚欠精力,更不用说尽力策划、确保资源、解决问题。

2 对人才的不重视,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效益收入不挂钩

就目前来看,我们的企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比如说在人才遴选制度标准上,那些工作态度好,对企业有突出贡献的优秀员工并不一定能得到重用和推崇,极大的打击了员工认真工作、精于管理的积极性。而且在物质方面,也没有相应的制度给这些优秀员工提供更加丰厚的待遇。这就决定了对企业有利的事情,得不到应有的资源支持,故很多建设性的方案、建议就无法得到采纳。即使有些同志精心研究的先进质量管理方案,虽被采纳,也如同投入大海的碎石,激起一阵涟漪后就没了然后。虽然质量管理工作年年都能做出不少成绩,但从本质来讲,促使事情发生的技术、管理人才,难逃不受重视的尴尬境地。

3 新老员工之间的“阶级”矛盾

这里使用“阶级”一词,笔者并不认为有什么不合适,相反,这是形容目前情况的最佳诠释,这也是国有企业的独有现象。从改革开放到信息化爆炸的今天,一个个国有企业,基本上都有三、四十年的寿命。据统计,国有企业目前基本上都面临老龄化的问题,从业人员平均年龄逐年增加,重要岗位、职位都被工作多年的老员工占据,每年新增员工的数量,可以说少之又少。虽然说缺员现象普遍,各部门负责人都表示要增加人员,培养年轻人,但也是想要能干活的帮手,而对新进员工的提升、培养,一直得不到重视。对那些新进员工,透过有色眼镜来看,对它们的态度、能力是一百个不认同。所以,刚进公司的大学生员工普遍被打上吃不了苦、低不下头、弯不下腰、眼高手低等标签。而另一方面,刚进公司的员工由于社会经验、工作经历的缺乏,也的确表现的不尽如人意。同时,觉得老员工故意刁难、排挤自己。这种情况在班组里尤为普遍,老员工觉得新员工工作不积极,态度不端正;新员工觉得老员工论资排辈,技术保密,不帮带晚辈。时间长了,就造成老员工、新员工互相“敌视”的局面,进而在某种程度上演化为两个“阶级”,矛盾难以调和。虽然这种现象不存在于所有的班组,但也绝不在少数。

事实上,质量管理工作的本质就是改进和提高,来源恰恰是建立在丰富的工作经验基础上。而老员工的特点是经验丰富,见多识广,但普遍文化水平不高,总结能力不够,没有导师带徒的先进方法。新员工的特点是学历高,上进心强,思维活跃,善于推陈出新。结果,那些富有工作经验的老员工,无法根据新员工的特点,教会他们好的学习、工作方法,将自己大半生的工作经验科学的传授下去,也难于将想法科学、准确的表达、展现出来,新员工由于经验欠缺,并且有时不认同老员工的工作方法,进而失去了学习进步的最快途径。

4 国有企业内特有的中式文化氛围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每个国家的企业也有自己的文化。比如美国是做大,一瓶碳酸饮料,一块炸鸡都可以卖到全世界各地;德国在做精,各种高级仪器、航天器材,均是德国制造;日本做省,很多都从省料、节能上考虑……而我们呢?有人说是做山寨。虽然说的有点夸张,但一时间真想不到我们在做什么。这确实是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在任何一家企业,做事考虑问题理应是把事情做好、做对,做出业绩、成绩,获取别人的夸奖,上级的赏识。只要事情是为了公司考虑,公司绝不会亏待你,完全按照按劳分配的原则,多劳多得。在这样理想的环境下,员工能有最根本的动力,想去把事情做好、做精。但是就我国目前的社会环境,在大型国企工作,往往优先考虑的问题却是怎样做人,怎样能和别人套近乎,和别人不起冲突。遇到事情,首先考虑的是这么做会不会牵扯到别的问题?会不会得罪哪个同事?会不会得罪某些部门?上级会不会不高兴?虽然这样不代表不好,但是就质量管理而言,无疑让善于不断改变、提高,大胆实施想法的人畏首畏尾,创新、提升的可能变得少之又少。很多急需改变、提高,有创举的事情,正是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一再的被搁浅,一再的被漠视。

篇(3)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潮流。随着我国加入WTO,昔日远在天边的竞争对手近在眼前。跨国公司纷纷在我国投资办厂,削弱了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外企产品大举进入我国市场,迫使我国企业必须以质量为武器与之抗争。那么我国现阶段企业质量管理状况又是如何呢?2000年3月国家技术监督局在全国组织开展了以“查质量意识、查质量水平、查质量体系、查现场管理、查售后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质量“五查”活动。调查结果表明,在质量意识方面,90%以上的企业领导亲自主管质量工作;96%的企业实行了质量否决权,坚持质量第一方针。在质量水平方面,约有60%的企业产品质量优等品率达到了50%以上,质量水平达到国际80年代末水平;绝大部分省、市、县基本消灭了无标生产,36.5%的大型企业主导产品已按国际先进标准或国际标准组织生产;87%的企业生产的有关产品已严格执行适用的强制性国家标准;44%的企业对需要认证的产品均已通过产品质量认证。在质量体系方 面,大部分企业建立了有效运行的质量体系,已有32%的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在现场管理方面,89%的企业开展了文明生产、定置管理等活动;74%的大型企业在质量监控和质量改进中使用统计过程和过程能力分析技术解决质量问题。在售后服务方面,86%的企业已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规章制度。这说明我国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我国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发展并不平衡,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质量管理已初步实现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而少数企业因效益滑坡,企业领导疲于应付生存危机,质量工作存在不同程度的失控现象,这在部分中小企业较为突出。具体来说,目前我国企业质量管理工作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在:

(1)质量观念急待更新。目前在不少企业中,无论是管理层还是一线职工,对质量和质量管理的认识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对产品质量的内涵认识不足,对质量控制内容心中无数。一些企业的领导仍然认为产品质量是质量保证部门的事,过多地依赖于质量检验。在许多企业,“质量就是生命”并未在各项工作中真正体现出来,当质量与其他指标如产量、销售额发生冲突时,质量往往成为牺牲对象。一些服务行业,还没有形成“服务就是品质,服务就是生命线”的质量理念。

(2)质量管理手段明显不足。据调查,我国企业应用控制图控制生产过程的比例极低,采用工序能力分析等质量方法的为数很少。质量检验仍是控制质量的最常用、最重要的手段,粗放型管理仍占主流,由此导致不合格品损失居高不下。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大约只有50%左右能够使用统计方法收集和分析数据,许多企业尚处在仅凭经验判断的阶段。

(3)企业质量管理专业人员素质不高。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中质量管理内容相对薄弱,目前企业在岗的质量管理专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许多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和技术人员缺乏系统的质量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4)全员参与程度偏低。我国企业员工对质量管理的参与大多是被动的,主动关心企业、积极提高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的情况并不普遍。员工对加入QC小组缺乏兴趣,而且许多QC小组都流于形式而不注重实效。

(5)质量体系认证未充分发挥作用。尽管目前有许多企业通过了国际标准认证,如ISO900、TL9000、QS9000、GMP、HACCP、EN46000等,但仍然存在不少质量问题。分析其原因有三:一是认证动机不纯,获证企业为的是拿证,认证机构只为获取效益;二是咨询、认证人员知识结构不够合理,素质参差不齐,有的人员毫无企业背景和相关知识,对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知之甚少,只能机械、教条地套用标准条款,无法有效地指导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三是有关机构政策引导与监管力度不够,对认证企业和获证企业的后续管理不到位。

2、我国质量管理教育现状与国外之比较

未来社会的竞争关键是质量的竞争,而产品、工程、服务的质量取决于相关人员的质量,这样,质量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全民的质量教育,并把质量教育放到战略地位来加以考虑。美国、日本和欧洲不仅在企业不同层次中开展质量教育,而且还把质量教育由在职培训向大专院校及中小学校渗透。除了在高等院校开设质量工程相关课程外,美国还设置了质量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日本在所有企业中设置了质量总工程师、质量工程师和计量士;欧洲不少国家也建立了质量工程师的培养、考核和资格认证制度。而发展中国家的质量教育也不甘落后,如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除抓企业质量意识和质量技术培训外,也在大专院校开展质量工程教育研究。

相比之下,我国的质量管理教育明显滞后。目前,我国仅有中国计量学院、安徽机电学院等几所学院开设有质量工程专业,而且传统的质量教育主要侧重于教授专业技术知识,学生的知识面相对较窄,已远远不能满足今天的全面质量管理的需要,而现阶段的质量管理已开始由“工程”偏向“管理”。另外,尽管我国现在不少大学在企业管理这个专业中开设有现代企业质量管理这门课程,但由于缺乏系统的质量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缺乏质量管理的系统实践锻炼,缺乏质量科研成果的理论提高与转化,因而学生不能很快溶入到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中,企业的质量管理实践也不能更好地得到理论指导与提高。目前企业比较全面的高层质量管理活动主要倚重于社会上的质量管理咨询机构。由此可见,我国的质量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今天的企业质量管理的需要,这也是现在社会上质量管理咨询机构遍布林立的主要原因。所以,笔者认为,“硬”(专业技术知识)和“软”(管理知识)的结合是当前我国质理管理教育中迫切要解决的问题,而且融合质量工程和企业管理两个专业独立发展出一门新的专业学科――企业质量管理专业很有必要。

3、新时期我国对质量专业人员及质量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我国在1996年的《质量振兴纲要》中明确表示:“大专院校设立质量管理课程,培养从事质量工作的人才,各类职业学校,要把质量教育作为培训和提高劳动技能的重要内容,中小学也应有一定的质量教育内容。”我国加入WTO后,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人才都将面临国际竞争。为提高质量管理人员素质,在跨入新世纪之际,人事部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决定,从2001年1月1日起,对质量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它是完善用人机制,客观、公正地评价和选拔人才,吸引优秀人才从事质量工作的重大改革措施。并且,面对新形势,我国企业对质量管理人员及质量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一是质量管理人员市场需求量大,质量管理教育前景广阔。

笔者曾通过对《深圳特区报》2001年10月份人才市场在质量管理方面的人才需求状况信息作过调查统计,结果吃惊地发现企业质量管理人才正成为人才市场的新宠。仅仅一个月,深圳对质量管理方面的人才需求竟然达到1178人次之多。试设想一下,如果统计一年的需求量,再拓展到全国范围,那又该需要多少人次呢?尤其是中国“入世”以后,外国企业大量涌入,对质量管理人才的市场需求量相信会更大。目前我国质量管理教育普遍比较薄弱,因此,加强我国质量管理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质量管理教育前景广阔。

二是质量管理人员的素质亟待提高,素质教育已成当务之急。

过去,我们的质量教育培训,包括对普通职工的质管教育培训,偏重于工具技术,它已远远不能满足今天企业质量管理的需要。现代企业对质量管理人员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强调的不是质量管理所需的工具技术,不是TQM的方法知识,而是(1)理解供求关系,对市场有较为深刻的把握;(2)不仅具备QC(质量控制)的能力,还具备QM(质量经营)的能力,朝高层次努力;(3)既能独立工作又有团队协作精神,具有一定的人际技巧。加入WTO以后,企业质量管理人员还要熟悉并善于运用WTO规则,掌握国际标准及规章(包括技术标准、质量标准、商品条码等),精通英语,善于利用网络技术搜集信息,努力实现敏捷化的管理。目前,在我国从事质量管理的中高层人力资源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从企业管理人员中分离出来的;二是从企业技术人员中抽调上来的。前者偏“软”,后者偏“硬”,在知识的系统性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而且对于WTO新规则、国际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的适应性、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敏捷化管理方面都还有待学习和加强。而普通的质管人员则多半是从社会上招聘的中专生和高中生,他们经企业内部或专门培训中心短期“催熟”而成,专业知识和质量理念可想而知。因此,加强我国现有的质量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提高质量管理教育水平已成当务之刀,并对质量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思想素质教育。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深刻认识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在调研、分析和处理有关质量问题时应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不断改进质量实现目标,力图实现零缺陷。

知识、技能及相关能力的培养。从提高质量的角度考虑,专业人才应具备T型知识结构,即横向要有宽广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管理学知识,纵向要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在工作中首先能够从经济和保证质量的角度出发,重视现行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分析、规划、改进和监督影响产品质量的环节;其次是从经济性、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角度控制质量形成全过程。同时还要具备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以适应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

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加强质量管理是提高质量的有效手段,因此必须使管理人员掌握质量管理的各种方法和措施,例如做好标准化工作和质量记录与统计工作,以及计量测试手段的策划、确认、使用和管理;建立质量责任制、工艺纪律和设备与工装保养、不良品隔离及检查管理等制度。

质量教育形式的转变。质量教育经历了“传统教学模式”(即“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到“案例教学模式”再到今天倡导的“CBE教学模式”。CBE是英文Competence Base Education(实际能力或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的缩写,它是近年来在北美和世界许多国家较为流行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教学大纲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强调个性化学习,充分发挥个人的学习特长,达到不同的学习水平。

三是要有一个合理的人员层次结构,加强质量管理高等教育势在必行。

篇(4)

关键词:军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措施

0引言

军工企业是我国国防事业的核心组成部分,为国家军队建设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其军工产品的质量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质量管理体系是军工企业加强产品质量管理的重要保障,其根本依据是国际认证的ISO9000标准,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效率,对于军工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融合了国际最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从产品的设计开发、制造过程、质量审核等多个方面为军工企业提供了系统、科学、严密的质量管理办法,为有效提高军工产品的质量,军工企业必须始终以ISO9000标准为指导,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的有效性研究。

1军工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

军工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要充分发挥ISO9000标准的指导作用,以国际化标准加强对军工产品的国际化管理,实现科学化、法制化的管理目标。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能够提高军工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对于军工企业的发展来说意义重大,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点:

1.1促进军工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质量管理体系

不仅能够保障产品的合格率,还具有动态纠错、自我完善的突出特点,通过良性循环机制,大大提高了军工企业的管理水平。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过程中,通过科学的管理目标,对各个部门的职能进行清晰的划分,产品的生产和管理任务分工明确,并对各个流程进行跟踪记录,实现了军工企业产品质量的规范化管理。质量管理体系为军工企业的生产活动提供了标准和依据,有利于实现质量管理的科学化、先进化,大大促进军工企业生产经营的管理水平的提高。

1.2有利于提高军工产品合格率

军工产品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物质保障,确保军工产品的质量是国家发展需要坚持的长期战略目标。军工企业根据ISO9000标准建立并实施的质量管理体系,坚持预防为主的管理理念,发掘产品质量形成规律,对产品生产过程中涉及的机构、职责、资源、程序进行综合的分析和管理,有效控制影响产品质量的各种因素,形成一个完整的产品质量动态控制体系。由此可见,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能够减少甚至消除不合格产品的概率,提高军工产品的质量,从而保障军工产品的合格率。

1.3保障军工产品质量体系的一致性

军工产品不仅仅由单一的军工企业进行生产,一些零部件需要同行业的其他企业提供,为保障产品整体性能,就需要一致性的质量体系对各个部件的生产进行监督和管理。质量管理体系为军工产品各个部件的生产和配套提供了统一的参考标准,使得众多企业能够勉强合作、交流,保障军工产品的最终质量。此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军工企业要在产品的管理、技术等方面实现与国际的接轨,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正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因此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对于军工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2军工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措施

2.1加强质量策划军工企业建立和实施

质量管理体系最基本的环节就是质量策划,只有科学、合理的质量策划才能够保障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军工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按照ISO9000标准,通过系统的管理手段,进行相关的策划活动,保持和不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效果。首先,以如何定期开展体系改进活动为策划重点,对保持和提高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的有效性进行策划,确立科学的质量目标,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质量评价与审核;其次,针对质量管理体系实施中存在的各种变更进行策划,从而对各种变化做出准确的判断及预防,当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难以满足军工产品的生产新要求时,及时进行改进和完善,保障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性和先进性。

2.2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机制

良好的机制是提高军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效率的重要基础,因此,军工企业要积极采取措施对其进行完善。首先,加强职工的质量管理意识,通过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活动和专业知识讲座,使得军工企业职员对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认识和掌握,形成科学、规范的质量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为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其次,制定和落实激励制度,对表现优秀的员工和部门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激发全体职工的工作热情,使得职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身的才干,认真、负责地做好各项工作,推动质量管理体系的全面落实;最后,为提高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的有效性,军工企业领导必须加强对其的重视程度,坚持与时俱进、统筹发展的理念,做好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和改进工作。

2.3提高管理评审的有效性

管理评审是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的重要评价手段,主要是军工企业的管理人员对质量计划的进程和质量管理效果进行评审,从而为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管理评审需要军工企业明确领导阶层的管理职责,避免由质量部门独自包揽管理评审策划、实施以及改进方案制定、落实工作。军工企业的最高管理层对质量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评审职责,首先要做好管理评审的安排和策划,对相关职工和部门的工作进行明确,按照规定的流程,对军工企业各个部门进行管理评审,确保评审输入资料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并从中探讨提高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措施。通过认真的评审和分析,管理层可以给出相应的改进指导建议,监督各职能部门予以有效落实,最终提高管理评审效果。

2.4做好内部质量审核工作

内部质量审核是促进军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验证,为军工企业体系的改进提供依据。军工企业的内审不仅是为了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制定出可行措施预防问题的重复发生,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水平。各级领导对内部质量审核的重视和支持,贯彻执行体系文件的表率作用,使质量管理体系健康运行。内部质量审核要发现体系所存在的问题,需要内审员有较高的技术、管理业务知识和实际经验,因此,军工企业必须建立一支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审核队伍,由他们来完善体系的建设,保持体系的有效运行和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通过内部审核发现的问题,需要及时进行原因分析并上升到管理层而查找根源,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跟踪归零管理,达到体系运行持续改进和效率提高的最终目的。

2.5坚持体系的自我完善

军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显著优势就是建立三级质量监控,充分发挥了自我完善的功能。通过自我完善机制,军工企业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产品质量管理工作进行调整,从而探索更加有效的经济效益实现途径。军工企业质量体系自我完善的改进对象包括管理效率、产品质量等,所采取的改进方法一般是循序渐进的形式,需要在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的过程中进行持续性渗透。为保障自我完善机制的灵活性和可靠性,必须要提高职工对于持续改进的认识和了解,使其认识到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改进和完善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形成危机感,提高工作的责任意识,从而始终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加强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维护,提高实施的有效性。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军工企业是我国的重要产业,其生产的产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只有保障军工产品质量,才能够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军工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必须要坚持ISO9000标准的指导作用,加强质量策划,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提高质量管理的审核水平,并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实现军工产品质量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促进军工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楠.质量管理体系在军工企业产品生产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09.

[2]牛明剑.影响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因素分析[J].中国科技财富,2011,03:189.

篇(5)

便于检查和评价产品和工作质量不仅是标准在质量管理中起到的作用,同时还是企业进行质量管理的依据,质量管理过程也是标准化的过程,没有各类标准作为基石,就无法进行管理。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的大环境下,标准的实时动态管理也显得格外重要,为了使标准更加符合用户要求和市场需要,标准的内容也是在不断变化,这就需要不断地对标准进行修订。因此可以说标准化是企业质量管理活动中的经验总结,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的结晶也因此而产生,并运用到实践中,同时也是质量管理的依据和基础。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根据程序文件和标准来组织生产,让全体员工贯彻有关标准,使影响产品质量的各种因素得到控制,保证并提高产品质量的活动。企业标准包括技术标准、工作标准和管理标准三大类,这些标准的运用使得产品质量、工序质量、工作质量得到有效控制,为企业质量管理打下扎实的基础。通过制定企业的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以及各种规范、程序,从而形成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等管理文件,让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权限得到清晰明确的划分,规范企业各项管理活动。通过质量管理的运行,质量文件也不断合理完善。作为企业质量管理的基础和支柱,标准化的作用举足轻重,但同时企业质量管理也是标准化工作的保证,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质量管理的核心要点包括4个内容(制定、贯彻、检查、修订程序文件及标准),通过这些流程,可以提高和改善质量管理水平,而制定程序文件及标准作为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也是最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只有这一步工作落实到位,员工才能按照规则进行操作,在实施标准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实际问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找出质量问题的根源,并根据专业的检验结果,采取相应纠正措施,同时重新修订标准,使其更符合现实需要,这整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闭环系统,不断进行持续改进的过程,始于标准,终于标准的过程。

2标准化对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2.1标准化是质量管理的基石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关系企业的生存发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形象。质量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中最基础的要素。在质量管理实践中,许多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形成了,但是如果离开了标准化,这些质量管理方法就难以实施,难以全方面的推行。例如统计质量控制是美国的贝尔电话实验所的休哈特(W.A.Shewhart)博士在1924年首先提出的控制图为起点,对预防产品的质量缺陷发挥了重要作用,企业生产中应用控制图,在没有标准的前提下是万万行不通的,确定描绘控制图的三条控制线,首先就要根据企业生产能力,技术水平等情况来判断异常情况的标准线。这时应用的控制图称为控制用控制图,它的目的是保持生产处于稳态,当偶尔发生异常后,采取措施加以消除,过程中需要用到判异准则,它是生产经验的积累,然后通过标准化确定下来的,这样的情况,在其它的质量管理方法中也随处可见。

2.2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

是标准化企业组织生产,必须有严格的产品标准得到落实,企业员工只有严格按照统一的产品标准,才能生产出满足顾客要求产品。因此说企业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是标准化,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统一产品标准,就无法确定和衡量顾客的要求,生产出来的东西各有不同,就根本谈不上质量合格,满足顾客要求了。国际标准化组织对“质量”的定义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其中“特性”是指“可区分的特征”,如物理的特性、感官的特性、行为的特性等,所谓“固有的”就是指某事物中本来就有的,尤其是那种永远的特性,如螺栓的直径、硬度等,并没有将质量限定于产品或服务,而是泛指一切可单独描述的研究的事物,它可以是产品、服务,可以是活动或过程,也可以是组织、体系以及上述各项的任何组合。如果企业要生产产品,就应当首先在目标市场调查顾客对产品的性能指标、尺寸指标要求,并形成一种规范性的、大家一致遵守的文件,这一文件就是产品标准。

2.3标准化是提高质量管理效率、降低质量管理成本的工具

通过对事物进行简化处理、统一区分、协调布置、优化选择,从而使事物在一定范围内的最佳秩序显现出来,在企业质量管理中运用标准化也是一样的:一方面,在企业的日常生产中,随处可见重复发生、有规律可寻的质量管理活动,这时候作为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把标准化运用到这些地方,内容包括“谁来做,什么时候做,怎么做等”类似问题,企业的员工就可以根据这些明文规定的标准进行操作,完成这些日常活动,这样管理起来不仅节约时间、精力,而且工作质量会大大提高,这时候企业管理者就可以有空闲时间去思考更深层次的质量管理问题,而不是为了平时的琐事而耗费精力;另一方面,因为有了标准化的简化处理、统一区分、协调布置、优化选择,企业各部门在工作任务的衔接上更规范、到位,员工对于工序流程、零部件的要求也一目了然,对于发现问题的及时性也得到了提高,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动作,不仅减少了产品返修概率,还降低了质量管理的成本,产品品质得到了保证,满足了广大顾客的要求,通过努力落实标准化基础,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才能取得实效进步。

2.4推进质量管理的有效措施可以通过加强标准化达到

篇(6)

关键词:炼化企业;质量提升;管理体系;有效性;运行途径

作为先进、科学、系统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9000标准在运行的过程中能够为生产企业提供标准的质量管理模式,并以此为基础促进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目前,我国的炼化企业为了促进自身的发展以及相关效益的取得,逐步加强了对于这一质量标准的运用。本文基于此,着重分析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并就如何提升体系运行有效性进行了论述。

1案例分析

作为一个集炼油、化工、装备制造、矿区服务为一体的大型综合炼化企业,中国石化兰州分公司于2004年开始建立并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此后,该单位加强了对于传统质量管理体系的突破和创新,促进了质量管理体系朝着先进、科学、系统的方向发展,不断规范体系覆盖范围内的各项业务,促进了相关效益的取得。

2提升炼化企业提升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的途径

(1)确立适宜的体系建设指导思想为了促进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的提高,需要相关的技术人员加强对体系建设思路的设计。以兰州石化公司为例,该企业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之初,首先加强了对体系建设指导思想的明确,并对各级体系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所需遵循的原则进行了确定。在这一过程中,该公司确立起简化流程、规范管理,职责清晰、接口严密,沟通有效、配合有力的指导思想。基于这一思想,一方面需要兰州石化企业确保质量体系的各项流程符合相关规定,并在构建这一体系的过程中,加强对公司实际发展状况的考虑,通过学习、吸收、转化、融合等措施促进质量体系运行、管理一体化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该企业还加强了对各部门职责的划分,规避了因为职责不明而出现了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最后,企业的相关人员以及部门还需要加强沟通,促进质量体系的正常、平稳运行,确保质量体系的持久运行。

(2)不断满足和超越顾客需求企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因为顾客的需求转变而进行生产的改革,促进相关效益的取得。事实上,为了确保企业的生存以及发展,需要相关部门以及人员加强对顾客需求的满足以及了解,并由此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以及相关效益的取得。基于此,兰州石化公司在日常的发展以及促进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将重大决策的输入从“管理层”逐渐转变为“顾客”,并以此为基础促进其对市场的了解以及对客户需求的满足。

(3)充分发挥领导作用事实上,为了确保炼化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高效运行,需要相关部门以及人员加强领导作用的发挥。一般而言,企业的领导层在实际的作业过程中能够对企业的方针目标、资源供应、创造环境等方面进行确定,继而由此带动相关作业的有效开展。事实上,兰州石化公司在进行质量管理体系构建以及运行的过程中,加强了领导作用的重视以及发挥,并以此为基础强调直线责任,并让各级领导在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榜样力量。

(4)引导全员广泛参与作为企业管理以及运行的基础,员工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基于此,企业在促进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加强了对员工参与度的提高。一般而言,只有确保全员都参与到炼化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中,才能够确保相关工作的执行力以及运行效果的提升。总体而言,质量管理体系的质量往往取决于员工的意识、能力素质以及主动参与精神。

(5)建立持续改进机制近年来,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深入发展以及贯彻落实,使得改进措施朝着持续化、无止境的方向发展。基于此,企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实现更高价值的取得,促进其预期目标的实现,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持续改进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事实上,兰州石化公司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以及逐渐认识到持续改进对体系运行有效性提升的作用性。基于此,企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改变了传统的发展管理模式,逐步树立起零缺陷管理以及绩效管理模式的思路,最终以此为基础促进全企业组织的优化,并带动了流程梳理、技术攻关以及精细化管理等各项改进活动,促进了体系的有效运行,也带动了公司整体业绩的持续改进。

3结语

本文基于此,主要分析了中国石化兰州分公司的发展状况,并对提升炼化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的五大途径(确立适宜的体系建设指导思想、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引导全员广泛参与、充分发挥领导作用以及不断满足和超越顾客需求)进行了具体的论述。笔者认为随着相关措施的落实到位,我国的炼化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必将获得长足的发展,并由此带动相关效益的取得。

作者:闫运平 单位:中海油东方石化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质量管理;信息技术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6.086

[中图分类号]F273.2;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1

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中小型企业质量管理必须采取可行的措施,加强对产品质量的检测和控制,增强全体员工的质量管理意识,真正提升中小型企业的信誉度,最终推动中小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提高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有序开展质量管理工作

在中小型企业的正常运行中,管理人员具备健全的质量管理意识,与企业的整体形象有着紧密联系,因此,不断加强中小型企业的质量管理,需要通过提高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将产品质量与企业的整体利益联系到一起,才能真正为客户生产出他们满意的产品。与此同时,提高全体员工对质量管理的认识,是中小型企业有序开展质量管理工作的基础,不但能实现产品生产流程的不断优化,还能提高中小型企业的生产动力,从而在提高中小型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基础上,推动中小型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所以,全面落实质量管理工作,让其真正贯彻到中小型企业的各个生产环节中,才能真正为中小型企业更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 加大员工的培训力度,全面开展质量管理工作

根据中小型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质量管理需要企业各部门、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才能获得较好的质量管理效果。一般情况下,通过预先控制、全面控制等方式进行质量管理,是中小型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中小型企业各部门协调开展各项工作的情况下,加大员工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技能,并积极宣传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和印发各种学习资料,丰富企业员工的质量管理知识,才能在全体员工熟悉各种管理制度、严格按照管理制度开展工作等的基础上,确保中小型企业质量管理工作能够全面开展,最终促进中小型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中小型企业的长远发展,需要全体员工主动参与质量管理工作,才能真正发挥他们的工作职责,是中小型企业生产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保障。

3 加强外协外购供应商的质量管理

通常情况下,很多中小型企业在完成一个产品的生产工作时,都需要与外协外购保持良好合作关系,才能真正生产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因此,中小型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必须加强外协外购供应商的质量管理,这对于促进中小型企业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有着极大影响。在实践过程中,中小型企业的采购部门必须对供应商的设施、资质、生产能力、质量管理能力、技术能力等进行严格审查,并对供应商的交付合格率、产品交付及时率等进行科学考核,才能在制定可行的等级考核制度的基础上,实现供应商的月度考核、年度考核等。在此之后,中小型企业可以根据供应商的考核结果进行产品分配,及时将不合格的供应商剔除,才能更好地提高中小型企业的产品质量,最终促进中小型企业供应体系更加完善和稳定。

4 高度重视企业自产件的质量管理

随着中小型企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质量管理工作全面开展,必须高度重视企业自产件的质量管理,才能真正促进中小型企业更长远地发展。因此,对中小型企业生产部门的日常工作加强管理,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方式进行质量管理,是促进质量管理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途径。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事先预防的方式消除各种影响因素,并合理应用FMEA潜在分析模式检测各种产品的质量,不但能有效识别产品的关键特性,还能确保控制计划的全面性和科学性,最终在科学编制各种工艺卡片、检验指导书等基础上,保障实际操作人员操作步骤、工作流程等的正确性,对于实现各种零件的及时加工有着极大影响。与此同时,检验员需要及时跟踪生产现场的工作情况,严格执行首检工作,以便在确认产品合格后保证其可以批量生产,对于帮助生产人员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和全面消除各种质量隐患有着重要影响。

5 及时纠正和预防各种质量问题

在实践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质量管理策略执行,要注重市场调查工作、用户调查工作等的有效开展,并制定可行的质量管理目标,并加强中小型企业中高层人士和基层人士的互动,才能将基层员工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推动中小型企业各部门更加协调和共同发展。在实践过程中,中小型企业的产品如果出现质量问题,管理人员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及时纠正和预防各种质量问题,找到出现这种问题的真正原因,最终制定出可行的、科学的改正措施,最终为中小型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6 结 语

随着中小型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质量管理工作有效开展,与中小型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极大联系。因此,根据质量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质量管理制度,有效完善中小型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才能更好地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最终推动中小型企业市场竞争力全面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1]牛桂芬,郭翎菲,刘逸青.中小型食品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探讨[J].粮食与食品工业,2014(2).

[2]吴玉玲,杨莹,胡灿灿.安全事故频发背景下我国中小型食品企业质量管理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