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重修学习计划

重修学习计划精品(七篇)

时间:2022-07-17 20:31:3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重修学习计划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重修学习计划

篇(1)

摘 要:本文通过对学院近三年护生的学习适应性的调查,分析了学生学习适应性下降的原因,提出适应性教育与重修制度改革等措施,使新的教育方式在新常态下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 :护理新生 适应性教育 重修制度

近年来,笔者所在学院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但护生的学习适应性却在下降,考试不及格率有所上升,反映出护生对新环境的不适应。笔者从目前护生学习成绩的现状出发,探讨了在新常态下的护理教育中,如何提高护生对新环境的适应性,并改进重修制度。

一、研究基础

笔者对学院2012、2013、2014级护理新生第一学年的成绩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如下。

新生入学后,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在成绩上表现尤为明显,期中、期末考试不及格率有所上升;近三年,护生补考通过率有所下降;布置作业完成质量不高。课后练习操作时间少,操作熟练度下降且主观能动性不强。

二、学习适应性下降的原因

1.新环境对学习习惯的冲击

几乎所有护生都有智能手机,甚至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这对护生的诱惑力很大。越来越多的护生在上课时看手机、发微信,分散了注意力,影响学习。

2.不适应新的学习理念

高职院校提倡引导型教育,重在培养护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护生自主学习能力、压力应对能力相对较弱,大学学习具有专业性,需要护生自立和自觉。大学教学节奏快,学习环境相对宽松,新生脱离了家长和教师的约束,其原有的学习适应性问题,例如,学习自主性差、依赖性强等就会暴露出来。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调整学习行为, 就会给学习带来更多的问题,进而影响身心健康。一些护生学习纪律比较松散,容易脱离学习环境,导致护生对专业知识接受较慢。

3.不能适应新的学习模式

现代教育强调培养创新型人才,大学学习更具有探索性、自主性,而护生对这方面的不适应表现为学习积极性不高。护理内容大部分需要背诵与熟记,护理操作更需要强化训练,这与学生之前的学习方式不同,学生不能适应新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成绩下滑,动手操作能力不强。

4.专业适应性不够

大部分护生入学前并不了解护理专业,报考护理专业主要是为了毕业后容易找到工作,护生对护理专业认识不足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目前,社会对护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很大,学生就业率一直较高,护理职业稳定,就业机会多、前景较好,但学生缺乏要求进步的主动性和决心,对自己的期望不高。

5.学院重修制度的影响

学院重修制度建设进展缓慢,面对不及格率的上升,学院希望降低考试难度,以提高合格率,以免再次重修人数过多,影响教学秩序和就业率,并将重修成绩满额计入成绩单,这导致了一些护生对重修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另外,重修学费低,且重修往往比原课程更容易通过,导致有的护生不努力学习而主动重修。

三、学习适应性教育与重修制度改革

1.“重实践,轻测验”教育模式是大势所趋

以兴趣为主导,以实践为抓手,提高护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小组学习、案例分析、护生讲堂等方式,让护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而教师是课堂的控制者与引导者。从早期实践来看,案例分析形式的课堂明显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院积极开展护理技能比赛,增加护生技能训练的机会,选拔优秀护生参加省级、国家级的护理技能大赛,全面培养护生的综合素质。

2.跟上互联网发展趋势,建设新媒体课堂

(1)以网络为平台搭建学习小组,让护生有交流的途径。每组配备指导老师,负责解答学生在网络上提交的问题。

(2)充分利用网络化教学,上传教学课件与课后作业,帮助学生预习、复习。

(3)使用手机软件发送行业信息、就业指导以及学习要求与作业,提升学习效率。

3.介绍专业特性,使学生迅速适应新环境

帮助学生了解学习计划,了解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外请优秀护理毕业生、护理专家来学院讲学;召开座谈会,了解学生的心理;积极联络家长,学校和家长共同帮助学生适应新生活。

4.重修制度建设迫在眉睫

在制度上让学生感受到较高的重修成本,以恒定的学习要求考核学习质量;加强重修的严肃性;适当提高重修费用,并将部分费用纳入奖学金,激励护生主动学习。

总之,应分析护生学习适应性下降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努力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房超,方晓义,李辉等.大学生应对类型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

[2]孙玉梅,江华,冯志纯等.高中生对护理专业的报考意向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10(7).

篇(2)

【关键词】学分制 收费 预算 财务管理

高等学校学分制是高校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弹性教学计划,它是以学分作为学生学习量的计量单位、以取得最低学分作为学生毕业标准的教学制度。学分制的实施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一种具体体现,也是高等教育接受国际先进管理理念的一种形式。应该说,学分制改变了高校以往按学年进行学生管理的方式和教育产品的提供方式,对学生的“差异需求”进行了个性化管理。由此,对财务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学生收费管理和预算管理方面,产生了诸如优化学费收费标准管理、缴费管理、监督管理,预算拨款依据、收入预算编制、办学成本等新课题。在此本文就有关情况进行具体讨论。

一、实施学分制细化了收费管理工作,加大了收费管理的要求

目前,高校学生学费标准是在财政、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范围内,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教育质量、培养成本和生源状况等因素确定的,并需报有关教育、价格、财政部门备案。实施学分制收费后,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课的方式改变了以往按学年收费时的管理模式,为了体现学分制对高校管理的激励作用和收费“个性化”管理的优势,财务收费工作也面临新的课题。

1、合理确定学分学费和专业学费收费标准

在学分制管理下,学生学费一般由专业学费和学分学费两部分组成,学校可在学年学费中划出一定金额作为学分学费,并统一规定每学分的收费标准,再将规定的学年学费减去学分学费之差列作专业学费;但是也有学校不设置专业学费,将每学分收费标准按“学年收费标准×学制÷专业总学分”计算得出。应该说, 后一种方式没有体现学分制管理的激励效应,所以一般高校均采用前一种方式,将专业学费按学制平均分摊到每一学年。这样提前毕业的学生按规定可减免部分专业学费,从而体现对学生的激励效应,但学分费和专业学费的标准如何确定却是见仁见智,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

从现行做法看,高校一般规定学生四年制、五年制本科毕业必须修满的最低学分为160分和200分,每个学分的价格基本定位在60―100元,扣除学分学费后即为专业学费。从科学合理的角度看,应该根据“受益原则”来确定学分学费和专业学费:学分学费和专业学费类似于企业成本核算中的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学分学费应该是直接用于学生学习的各项耗费按单位学分计算的支出,应属于教育成本中变动成本核算的范畴。由于我国将高等教育列为公共财政的范畴,因而现行的高等学校核算体系中未体现教育成本核算的要求。从方便和实用的角度看,可以将直接用于教学的“商品和劳务支出”和人员经费中的“学生助学金”合计分摊至在校生所选学分,从而计算出每一学分学费。为了取得较为合理的数据,可选择近年来有关数据进行计算,求出适合各校校情的学分学费标准。

由于目前高校会计核算中均采取项目和科目核算相结合的方法,因而按照上述办法可测算出全校性的学分学费或者各专业学分学费,同时也就能测算出专业学费。以规模为3万人、四年制综合性大学为例,计算出近三年的学分学费标准分别为77元、86元和84元,剔除一些非正常因素,可选取80元作为学分学费的单价,每个专业学费按(学生收费标准4600元×4-160×80)/4计算得出专业学费1400元。

2、细化优化每生收费项目管理

在学年制收费管理模式下,高校对学生实行“一次性契约”的收费管理方式,在学生不发生其他特殊情况下,学生从进校到毕业离校的收费政策是固定不变的。而在学分制收费管理模式下,学生“自由选择”学习计划,高校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不再实行“批量式”的收费管理方式,转而需要实行“灵活、个性”的收费管理方式,由于学生选课的差异,辅修、重修的出现,使每个学生学分学费标准各不相同,由此产生的每个学生的应收学费标准均可能不相同。这样,学生应收费信息不能批量定义,即便是在较为先进的计算机收费系统管理下,学生收费信息的核对和扣款的工作量都比以前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3、收费监管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学分制收费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学分制收费使得学校收费更加明细化,有利于遏制教育乱收费,按学分收费则可使学费收取更加透明,更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及其家长的知情权,但同时对收费监管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收费总额、标准、项目、程序等都应列入监管的范围,在公正、公平、公开原则的基础上,高校应采取多种途径将主管部门检查、社会监督、收费公示等形式结合起来,加大对辅修、重修等收费项目的管理,规范休学、转学、提前毕业学生交费及学生退费管理。严禁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提高或变相提高学费,不得出台新的收费项目,不得向学生收取除国家规定项目外的其他任何费用。按学分制的管理要求,学生正常完成规定学业所缴纳的学费总额不得高于实行学年制的学费总额;高校可以对补考后仍不及格、需要重新学习该门课程的学生收取学费,学费标准不得超过原来学习该门课程的费用标准即学分学费标准;因考试不及格而不能取得某课程学分的学生,将有一次免费补考机会,补考后仍不及格需重修的,学校将按这一课程的学分收费标准收取学分学费,重修费用不应高于原来的选修费用。

二、实施学分制对预算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增加了预算管理的难度

在实行“部门预算”的管理下,高等学校的预算一直执行较为稳健的财政政策,基本实行“以收定支”的管理模式。在高校实施学分制后,国家对高校的财政预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预算编制、执行、控制等各个管理环节都将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拨款依据的不确定性对财政预算拨款方式提出了新要求

在现行的部门预算管理方式下,财政部门对高校拨款的依据是高校各类在校学生人数,在学年制收费管理条件下,它比较符合高校管理的实际情况。但是,在学分制管理条件下,高校在校生人数是一个动态而不确定的概念,任何时点的学生人数都不能作为财政部门拨款的依据。在这样的条件下,建议财政部门应采取指数平滑法,以近年来高校年初在校生人数按加权平均数进行测算,将该学生人数作为拨款依据。如某高校2004、2005、2006、2007年初的在校生人数分别为19500人、19800人、21000人、22000人,以此测算的2008年拨款人数为19500×10%+19800×20%+21000×30%+22000×40%=21010人。

当然,参与计算的年度和权重系数也可以根据高校的学制和高校发展的速度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便人员基数更加符合财政管理的要求和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

2、学费收入实现的不确定性加大了收入预算编制的难度

预算收入是学校预算编制的基础,在现行财政管理体制下,高校的预算资金包括财政预算资金、非税资金、转移性收入、单位其他资金、债务资金等。学费收入属于非税资金的范畴,是根据学生人数和收费标准进行测算的,在高校实施学分制后,由于学生选课的个性化差异使学费收入的测算较学年制管理方式下有较大的难度。目前,高校“一上”预算编制在上一年度的七、八月间,最终“二下”预算一般在每年年初,这与学生选课交费有一定的时间差,且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由此加大了学费收入测算的难度。这就需要学校财务部门与教学部门增强沟通和协调,尽量实现数据共享,使财务部门尽快了解有关学生选修学分的信息,以便财务部门测算出较为准确的学费收入,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收入。

3、学费收入实现的滞后加大了高校的财务成本

在学年制管理方式下,学费的收入入账一般在每年九月,且相对稳;在学分制管理方式下,专业学费的收入在九月份实现,但是学分学费有近一半收入在下一年度春学期开学后实现,这势必造成了学费收入实现的滞后,加大了高校财务的机会成本。在目前高校经费较为紧张的情况下,这种机会成本包括按贷款利率计算的滞后实现的学费收入的贷款利息、按存款利率计算的滞后实现的学费收入的存款利息。以每生收费4600元、每年专业学费1400元、贷款年利率5%、存款年利率3%计算,这种机会成本为(4600-1400)×8%/2=128元,万人大学所增加的机会成本为128万元。这种情况导致了高校财务供求矛盾将更为突出,也使高校的财力的调节作用随之减弱,对预算安排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学分制收费管理为高校实行弹性学制创造了条件,为学生提供了灵活便捷的学习方式,但是这种管理方式也给财务管理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衍生出不少新情况,使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面临新挑战。除了上述分析的收费和预算方面的影响外,资产管理、资金使用效益、校内部门间协调等都面临一些新的情况,需要财务部门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思路、规范管理程序,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和沟通,从而进一步减少学分制收费带来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学分制管理的优越性,促进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史万兵:高等教育经济学[M].科学出版社,2004.

篇(3)

改革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首要是专业学科与课程的调整。过去十几年中,我国高等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设置几经调整,对专业课程面过窄的问题和学科内容老化问题有了一定的改善。虽然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高校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有了比较大的转变,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其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目标的实现,也非一朝一夕即可以完成。教学改革的难度在于思想观念(包括教育管理部门的思想观念、学校的思想观念、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教学资源的配置(含师资配置、教材及实验实习条件配备等)、社会的认可度以及自身改革方案的创新与实践等,诸方面构成了一个直接面对培养对象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只能采取“小范围跨大步、大范围跨小步,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的实施战略。即使我们的教育思想、观念都相当清楚了,认识也相当统一了,物资条件也具备了,也还有适应中国国情、校情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达到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完成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任务,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创新与实践。作为地方性、应用型地方高等院校,必须对自己的办学目标、学科定位、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历史沿革,甚至办学条件、风格及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探索出独具个性特征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方案,并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逐渐形成独特的育人环境、风格和品位。

2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的几点做法

中国高校之间的个性特色,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和要求,决定了不同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中的个性特征,体现了改革实践中的不同创新和闪光之点。这些创新和闪光点,高校可以相互借鉴,但不可能照搬。以下就重庆文理学院近年来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作一归纳、总结。

2.1创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长时间以来,教育界就一直存在“专才”与“通才”之争。本文认为,从终身教育角度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宜以“通才”为主,着力提高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但从各种专门职位都有专门分工角度讲,又要求高等教育给受教育者以一定的工商管理专门知识。从当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实际出发,重庆文理学院慎重地选择了培养“职业经理胜任力为目标的工商管理专门人才”的办学理念。为了落实这一理念,从2003年起,重新构建了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分一课堂教学计划、二课堂教学计划和第三课堂。一课堂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主;二课堂以学生参加科技活动、教授小助手、企业经济调查、学科竞赛、创业大赛及学生社团中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等为主;三课堂就是到企业一线去见习、顶岗实习。一课堂由教务处、教学院(系)组织实施,二课堂由部分专业教师和导师组织实施,第三课堂由学工部组织实施,如在创业孵化园创办微型企业,参与企业经营活动,为本地中小企业进行策划与指导。为了强化综合素质的提高并使之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提出和实施了工商管理教学,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与地方工商业经济发展实际接轨的原则,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前提下,立足地方工商企业现状,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既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和较大的发展潜力。为此,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学校的相关政策的规定,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众多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确保培养质量,使本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顺利成为工商管理从业人员,具备工商管理人员从业资格,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另外,通过对社会需求深入地调查研究,把握区域工商企业的发展趋势,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进行不断地调整的指导思想,推出了一个基本原则和两个实施办法。一个基本原则是“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两个实施办法,其一是按文理工商进行大类培养,其二是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根据上述原则,学院一改过去由教研室单方面制定教学计划的方式。首先,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对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需要,提出了四年制本科教育课内总学时不超过2600学时,并规定各类学科课程所占比例(含选修课):(1)公共基础课组合占30%左右;(2)专业技术基础课组合占30%左右;(3)专业技能课组合占40%左右,设置了人文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公共任意选修课,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爱好和职业意向在全校跨专业、跨院系选课进行辅修,全面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这一基本框架,大力度改革了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保证了公共基础知识模块和技术基础知识模块的厚度,削减专业课模块的深度,扩大专业知识的广度。此外,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还分两个模块方向:一是涉外企业管理方向;二是中小企业管理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今后的就业意向在某个方面进行深化学习,这对学生深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传统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突破,给宽口径、高素质工商管理专门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为复合型、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成长开渠放水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和技术问题的高度综合性增强,复合型、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受到广泛的关注。重庆文理学院作为地方性多科性高等院校,如何让复合型、应用型和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更好地成长,让部分自身条件好、愿意更大范围拓宽知识面的学生能更好地进行自我职业规划设计,已成为学校高层管理者思考的热点。重庆文理学院与全国若干兄弟院校一样,推出主辅修和创意、创业培训制度。主辅修制,主要是为学有余力的在校本科生开凿出的一条通往获取复合型知识的渠道。而创意、创意培训则主要是为有特殊才能和一些特殊偏才学生加以专门培养和指导,帮助他们创业成功。2003年,在学校学规划指导下,正式推出了主辅修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1)凡学习成绩达到优良程度的学生均可申请选修学校已开设的另一个专业作为自己的辅修专业,如管理类可以选择经济类、工程类、文学类等;(2)已开设的任何本科专业,在制定本专业主修教学计划的同时,都必须制定出以本专业为核心的辅修课程的教学计划,即已开设的任何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必须主辅修配套。在实践过程中,又推出了第二专业计划,让对辅修仍不满足的学生再走一步。于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主辅修制度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其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保证自己主修专业学习任务完成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另一专业为辅修专业,完成规定教学计划(一般30学分左右)者,由学校发给辅修专业证书;其二,学生在选择辅修专业学习后,因各种原因(如学习压力大等),不能全部完成辅修专业规定课程者,通过的课程学分数作为任选课学分计入本人主修专业教学计划进行学籍管理,未通过的课程不计学分,也不作学籍处理;其三,对完成辅修专业教学计划仍有余力余兴者,可将此专业作为第二专业继续深造(一般60学分左右),全部完成者,由学校颁发第二专业证书,跨学科的可申请第二学士学位。同时,鼓励优秀学生考研。渠道打开后,又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措施,以培养出一大批复合型本科学历人才。据调查,在最近几年,重庆文理学院的毕业生中有相当部分是凭借辅修专业应聘到各类工商企业工作和考取跨专业、学科研究生的,有主修专业毕业证,同时持有辅修专业证的毕业生,在人才招聘市场受到普遍欢迎。重庆文理学院从全国高校就业60强上升为50强就是明证。若干事实已充分证明,主辅修制是本科阶段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良好模式,有必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

2.3重塑教育基本原则——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育学的基本原则。长期以来,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模仿大工业批量生产的模式,忽视学生的个性特征,一个教学计划年复一年,成批培养“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只能从事专门工作,改换工作被称作专业不对口。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传统模式逐步受到冲击,积极推行各种形式的学分制,重因材施教基本原则,这是21世纪中国高校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重庆文理学院自2003年学校升本后,已推出学分制教学改革模式,逐步形成以下三大特色:第一,合理实施选课制。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充分尊重学生个人选择和发展需求,在现有条件下:(1)在教学计划中开辟20%左右的学分数由学生自主确定该学什么课程;(2)在有条件的任选或必修课程中,推行学生选择任课教师制度,以满足学生对教师的适应程度;(3)允许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安排学习进程,或部分改变既定学习进程。由于任选课程包含如下三大类,即跨专业跨院系的课程、学校专门为全校学生组织开设选修课程以及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所以在全校上万名学生中,每人的学习计划实际上都不一样,在大基础一致的情况下,学习内容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新格局。第二,改革固定学制,适当将学制延长或提前。本文认为这种办法是贯彻因材施教的有效模式。其基本思路是:以国家规定的四年或五年学制为基础,允许学生提前或延后完成规定学习环节和学分数,并提前或延后毕业,目前大多数学校规定的时间是三到五年。(1)延后、提前还是正常毕业,完全由学生自己把握;(2)学生学习中途遇到客观环境的变化,如家庭发生变故、经济承受能力等,可中断学习参加社会实践。比如有些学生,因生病等原因而申请暂时中断学习一年或参军,保留学籍和学分;(3)学生在规定学制内尚未完成学业,可申请延长毕业时间继续学习,已学完规定课程,但不符合毕业要求的,给两种选择,申请延长毕业时间,直到完成全部学分,或者持结业证先就业,在规定时间内回校申请补考,合格后换发毕业证书。第三,实行严格而又有一定灵活性的重修、重考制。这一制度含两层意思:(1)学生某门课程不及格,可以进行重修(学校规定必须重修),也可以选择重考(跟下一届学生一起参加该课程的结业考试);(2)学生已经取得学分的课程,成绩不太理想,可以申请重考,刷新自己的课程成绩,低于过去成绩者不刷新。以此激励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某些核心课程的基本内容,也为某些优秀学生,因某门课程的遗憾提供了更正的机会。

2.4实施创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创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教育思想,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去体现,如何去发挥,是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又一个热点问题。几年来,学校逐步探索,其特色可归纳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为素质优秀、成绩好的学生开小灶。学校每年招收工商管理专业学生90余人,其中高考入学成绩由低到高相差100分左右,如何让素质优秀、成绩好学生在完成一般学业要求的基础上,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这一直是学校重点关注的问题,为素质优秀、成绩好的学生的成长和有一定特长的学生选派优秀教师给予专门指导和教育是大家的共识。(1)每年入学新生就开始实施优异生计划,选拔一定的优异生,选派优秀教师,尤其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专业基础知识的指导,同时提升计算机、外语及人文素质水平;(2)对刚进校的学生,就开始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方式进行特殊培养,比如为其选派导师,实行导师制,每个学生可深入导师科研基地,与导师一起参加科学实验,当科研小助手等工作,学校在开放性实验、图书资料等方面提供特殊服务,集中提升某些基础课程、人文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要求;(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模拟环境实验、参加全国学科竞赛、创业大赛等,在学生中创建出注重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学风。第二,为特长学生搭建成功的阶梯。大学的教育应体现在“大”字之中,学生在大学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学校应有一种机制,如组建学术团体、兴趣小组,并派专门教师带领、指导、鼓励并承认学生从多渠道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为特殊学生、特长学生创造条件,搭好取得成功的阶梯,比如鼓励部分学生参加全国学科竞赛、创办微型企业等。第三,为学生创造各种学习条件和创业条件。首先是要建立起创新人才成长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给学生精神上一种良性导向,同时创造多种机会,组织学生社团,让不同兴趣和特长的学生各得其所。让学生参与创业培训和创办微型企业。重庆文理学院与校外多家企业有紧密联系,建立了教学实践科研基地,如有名的中国电信永川分公司、重庆红岩汽车制造有限公司、重庆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及重庆名豪集团等,校企联手打造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已成为当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另外,学生创业中心和微型企业的创办,更成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领域。总之,重庆文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创新,成效比较显著,成果比较突出,在由该成果送入社会的人才中,后期效果将更为显著。但是,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世界复杂多变的新形势,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任务和特色问题必然会受到更大的关注。

2.5加强创业意识的培养

我国目前大多数高校所培养的学生都是在顺利毕业后去找一份安定、收入可观的工作,很少有自己去创业的愿望。各行各业的大发展为更多的创业者提供了诸多创业机会,在我国就业压力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创业将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和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对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使之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

2.6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教育学生多学知识,牢固地掌握知识,这样反而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深,不能灵活地加以运用,操作能力差。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思维观念和方法(学知识的方法)尤为重要,所以,应加强对学生的观念和方法的培养,这才能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知识的相互联系,让学生真正理解到什么是管理。管理是一个过程和整体概念。不能将其肢解后进行教学,不然的话,学生就不可能将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也不能理解管理的真正含义,当然,更谈不上做好工作了。

2.7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结合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为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事先落实了培训基地,如中国电信永川分公司、重庆红岩汽车制造有限公司、重庆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及重庆名豪集团等,并就实践培训的指导方针、原则和具体措施进行商谈,签订合同。培训基地指派部门经理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员工亲自带、教学生,在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并进行实践技能考核。为加强教学的实效性,落实国家“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要求,学校还专门聘请企业总经理、职业经理人直接担任相关学科的教学工作。由于来自第一线,这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效果好,学生的基本技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工作适应能力强,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2.8加强对学生的人格、道德品质的培养

目前,管理道德问题在现代中国已经发展到十分严峻的程度,最突出的表现是:坑蒙拐骗、假冒伪劣、行贿受贿。如:短斤少两,江苏某农药厂所标有效成分为25%,实际只有2.5%;掺杂使假,某些小厂将一般矿石粉碎后与沙土混合冒充磷肥,其有效含量只有3.75%,国家规定最低的四级磷肥含磷量不得低于20%;移花接木,用别人的商标;劣质、仿冒事件,云南劣质饲料粉碎机伤人事件、伪造名牌商品事件等。所以,加强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已显得刻不容缓,提高管理者的道德素质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作为高校应重视道德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以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树立良好的人格。

3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展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