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德育论文

大学德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12-16 10:59:4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德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大学德育论文

篇(1)

1.论大学德育的文化属性——基于工具性和价值性的层次视角

2.大学德育功利化的危害及其超越

3.中国与新加坡当代大学德育的比较研究及启示

4.论大学德育生活化模式

5.中学德育与大学德育有效衔接研究

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德育工作研究

7.论大学德育生态环境之建构

8.中美大学德育比较

9.红色资源开发在大学德育中的运用研究

10.论大学德育与中学德育的有效衔接

11.    论美育对大学德育的促进作用

12.美国大学德育途径与方法的启示

13.论大学德育中道德批判力的缺失

14.当代中国大学德育现状和趋势分析及实施路径研究

15.大学德育功利化的危害和根源

16.文化视域中的大学德育——对改革开放以来大学德育的一种反思

17.建国五十年大学德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18.    构建大学德育与中学德育衔接的有效机制

19.创新人才培养视阈下的大学德育

20.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大学德育

21.古典儒家“大学之道”与当代中国大学德育 优先出版

22.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的大学德育文化取向研究

23.基于创新人才培养下的大学德育改革发展

24.应用型大学德育工作新途径探究

25.儒家思想对韩国大学德育的影响启示  

26.孔子教育思想与大学德育的“生活世界”回归

27.大学德育教育对学生未来发展趋势的影响

28.浅谈大学德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29.浅谈大学德育

30.基于沈阳农业大学大学生信仰现状的调查

31.大学德育中对红色资源开发的运用探索

32.生命叙事:让大学德育回归人的情感真实的路径

33.基于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与价值澄清理论的比较性分析

34.道德关怀教育在大学德育中的实践与创新

35.大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6.基于文化哲学的大学德育内容体系构建

37.大学德育生活化改革动因及策略选择

38.自媒体视野下大学德育的挑战与机遇

39.职业倦怠:大学德育教师的困惑与对策

40.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德育中的理论与应用研究综述

41.浅析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德育教育中的运用

42.“志功”思想与大学德育

43.朱光潜“人生艺术化”思想对大学德育的启示

44.大学德育的诗情意

45.张伯苓大学德育思想的当代意蕴

46.从博雅教育维度审视大学德育:目标、方法及途径

47.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大学德育意蕴解读

48.从教育“三个面向”谈大学德育的发展方向

49.古代书院的道德教化功能对当今大学德育建设的启示

50.基于德育生态现状的大学德育困境思考

51.责任教育:一个大学德育主题的再阐释

52.信息时代的大学德育工作

53.论互联网时代下大学德育教育工作

54.古之《大学》对今之大学德育教育的启示

55.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和改进大学德育

56.大学德育的落差困境及理性反思

57.大学德育教学改革初探

58.古典文学和大学德育中的美学思想

59.大学生德育教育思考

60.《大学》中的道德教育

61.大学生个人德育总结4篇

62.大学个人德育总结

63.大学生德育自我鉴定

64《大学德育自评》_精选优秀范文十篇

65.大学德育分真有那么重要吗!!

66.大学德育概念

67.浅谈大学德育

68.大学生毕业德育总结2015

69.大学德育工作计划

70.当代大学德育走向

71.2016年大学德育上半年个人总结范文

72.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

73.大学生德育教育

74.大学德育有效才是硬道理

75.新编大学德育

76.大学德育总结

77.大学德育文坛

78.浅谈当代大学德育教育

79.大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0.大学德育研究_购买大学德育研究相关商品

81.大学德育环境及建设

82.树立现代大学德育理念

83.班主任德育的时代境遇与突破路径

84.大学道德教育的实践路径

85.大学德育的误区及对策研究

86.2014年英语六级作文预测

87.大学德育教程

88.从一个案例看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

89.大学德育学

90.大学德育的落差困境及理性反思

91.大学德育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92.《当代大学德育走向》

93.大学德育价值和德育目标

94.论大学德育的文化属性

95.e时代的大学德育

96.大学德育:如何走向首要位置

97.《大学》提出道德教育的三纲领

98.大学德育个人工作总结

篇(2)

随着后勤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多年的积极探索,后勤在硬件设施、规章制度以及文化环境建设都得到了一定的效果。

1.1加强后勤物质环境建设高校后勤致力于为学生创建安全、文明、干净、和谐的物质环境。后勤部门在高校“标准化”建设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通过在食堂内安装实时监控系统,从源头上监控原料的采购、清洗、烹饪、售卖各个环节,保障学生拥有健康的饮食环境;在学生公寓硬件建设方面,通过安装门禁和监控系统保证学生人身和物品的安全。在宿舍楼的活动室安装电视机和DVD,创建大学生创业基地,丰富了学生的公寓文化生活;在校园内开辟桃李园、在公寓园区种植花草树木,创造了干净、优美、整齐的学习生活环境。硬件设施的完善为后勤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学生食堂和学生公寓成为大学生学习、娱乐,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阵地。

1.2加强后勤学生队伍建设加强后勤学生服务队伍的建设是发挥后勤环境育人的有益探索,通过开展后勤文化活动以及学生队伍成员在同学间宣传,将学生平日看不见的后勤服务工作提升到可以看见并亲自参与的层面上,切实感受后勤工作的艰辛。根据后勤维修、绿化、餐饮、宿舍、保卫的工作类别组建义务维修队、绿化小分队、伙食管理委员会、宿舍管理委员会、学生义务消防队等学生组织。经过量化的考核和筛选,这些学生委员会在信息传递、卫生检查、评比活动、校园美化、日常安保等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他们是广大同学和后勤服务部门沟通的纽带和桥梁,也在工作的过程中锻炼了协调能力、劳动能力。健全的组织环境较好的实现了后勤和学院师生的良性互动,达到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目标。

1.3加强后勤文化环境建设打造“文化后勤”是高校后勤改革的趋势,也是发挥后勤环境育人作用的关键。以宿舍文化节、美食节为载体,将与学生联系密切的生活文化优化组合,组成良好的后勤育人的文化环境。在食堂开展“我在后勤的一天”、“学生厨艺精英大赛”等活动让学生自行到市场采购食材、比对价格,穿上工作服到食堂工作间亲自操作,增加对食堂菜价的理解,了解校园周边无证摊点快餐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高饮食安全意识,更让学生体会到后勤、食堂工作的艰辛,养成热爱劳动、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在学生公寓开展气排球比赛、手绘报比赛、走廊创意大赛,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特色、发挥专业优势,重点开展宿舍文化内涵建设。创建品牌活动、精品活动,树立后勤文化旗帜是后勤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后勤开展优质服务品牌活动,内容涵盖维修、宿舍管理、医疗、保卫、食堂、员工礼仪多个方面,同时深入各个教学部门开展座谈会、下发问卷让师生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通过邀请专业的礼仪老师讲解工作礼仪,邀请领导、师生参与到岗位练兵等精品活动,让师生体会后勤基层服务人员工作的辛劳,学会互相理解、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这些文化活动使后勤成为融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为一体的育人场所,培养了后勤员工、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后勤、培养劳动意识、参与劳动实践的积极性。

1.4加强后勤制度环境建设根据管理的需要,后勤部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如《学生宿舍管理规定》、《食堂食品卫生管理规定》、《员工培训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为日常的工作制定了详细的准则和依据,奠定了以制度办事、以制度管理的工作基础。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引进物业有限公司,与这些物业公司制定《物业服务量化考评细则》,奖惩分明,划拨出专项奖励资金,根据员工的综合表现施行奖励提高后勤物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服务质量;学生公寓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检查制度,将学生在公寓的表现纳入个人综合素质考评体系。这些制度让后勤的工作人员、学生能够增强自律,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要求。

2后勤环境育人在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取得的初步成效

2.1后勤文化环境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围通过开展活动、将社团引进公寓等形式学生接触后勤工作的机会逐渐增多,“优质服务”品牌活动的推广和宣传使学生能够零距离体验食堂、保洁和维修等工作,以文化建设为载体吸引学生参与后勤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其产生的效果往往大于被动的劳动教育课,营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围。

2.2服务队伍凝聚力和协作能力增强在员工队伍建设中注重专业技能的考核,以小组为单位对员工进行管理,奖惩制度分明,促进后勤员工相互督促、相互鼓励,形成良性的队伍发展模式,为学生服务队伍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学生队伍之间召开座谈会、素质拓展等活动,增强后勤学生服务团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后勤学生服务队伍的工作效率,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学生服务队伍的凝聚力和协作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2.3后勤制度环境趋向完善化和科学化高校后勤针对食堂、公寓管理、校园安全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确保学生生活环境安定和谐。通过调查问卷、草案试行等方式施行某项规章制度,再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作出相应调整确保制度人性化、科学化,使学生充分享受后勤各项制度为生活带来的便利,激发学生感恩之情。

3充分发挥后勤环境育人作用的启示

3.1把实践性教育纳入必修课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古语有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轻视劳动的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人们。这促使学校和家庭在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上一味地追求文化教育,理论成绩至上,不鼓励甚至不让孩子参与家庭或者学校的实践教育。部分高校已经在后勤劳动教育方面做了一些改革和尝试,但大都只是单纯的进行简单的劳作,没能发挥好劳动课的德育功能。高校应该重新审视后勤实践性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劳动意识的重要性,重视后勤实践性教育的育人功能,将劳动教育课纳入必修课程,把理论考核、实践性教育和大学生在学生公寓的表现纳入个人操行评价系统,把它作为考察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依据。

3.2挖掘后勤德育教育平台,加强教学部门与后勤的良性互动后勤在高校中秉承着为教学、科研、师生服务的宗旨。长期以来教学、科研和后勤的关系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高校应当改善后勤与教学、科研和师生三者的关系,挖掘德育教育的新平台,将部分全校性的后勤工作任务分派到各个教学部门或者院系,促使师生一起参与后勤服务和建设校园的活动中来。第一,组织毕业班学生种植“毕业树”将班级的格言制作成牌匾置于亲手栽种的树木前,美化环境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母校的感恩之情,将单纯的劳动提升到德育教育的高度;第二、在学生公寓施行“辅导员进公寓”制度、设立“学生党员宿舍先锋示范岗”、“社团进公寓”,加强后勤部门与各系部之间的良性互动,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最大功效。第三、全校学生签订《创建安全文明宿舍》协议书,承诺平时保持宿舍、走廊的干净整洁,毕业离校时将宿舍恢复原貌,文明离校,给学弟学妹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这些都是可以挖掘的且全校学生能共同参与的后勤德育平台,能较好的体现后勤工作的人文关怀,激发学生互相关心、感恩母校、感恩社会的正能量。

3.3培育优质服务队伍,找准后勤环境育人的关键点后勤服务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后勤服务质量的高低,要对后勤基层工作人员开展礼仪培训、入职培训,不定期检查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建立奖惩机制,激发员工竞争意识,强化后勤人员服务理念。从心理学角度剖析,无意识的教育是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后勤基层工作者良好的服务表现会在潜移默化中给大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这些良好的表现会引起学生内在的需要和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达到了人文环境育人的目的。后勤社团的成员定期开展后勤宣传活动,发挥学生队伍的舆论力量,让更多的学生自主参与后勤工作、自觉遵守食堂、公寓各项细则,提升自我约束力。

3.4加强后勤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后勤环境育人氛围“文化后勤”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公寓文化和食堂活动为载体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平台,开展具有后勤特色的德育教育活动。以“优质服务”活动为依托在学生间开展义务维修、宿舍安全知识竞赛、气排球比赛、厨艺大赛;在后勤员工间开展培训、“我能为学生做什么”演讲比赛、岗位技能大赛,营造良好的后勤文化氛围。后勤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中也积累了很多财富和经验,高校后勤工作者应积极主动将典型的后勤服务案例整理、汇编成册为以后的后勤改革提供借鉴经验。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了《后勤工作简报》内容涵盖了后勤新闻、工作动态、安全保卫、医疗保健等内容,学生参加后勤活动的心得也刊登在报,丰富了简报的内容也激发了学生参与后勤活动积极性,该形式让学生更能够从后勤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

篇(3)

悠悠四年,转瞬即逝。或喜、或悲、或忧、或淡,都以自己的性格为中轴线,无论光与影以及光影之下将阴影远抛在身后的欢欣,雾与雪以及雪雾之中独自享受远行的风霜,书与学以及书学之间海阔天空无尽的调侃,都沿着这条轴线平实而坚定的延伸着,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页。有时,在某个相契的情境中,会一页一页的翻出来,慢慢的回味着,如同品茶。

即将毕业离校的我,对于大学四年有种无法言表的感受。离别总是伤感的,但回首过去的四年,其中包含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只有经历过才能感受至深。

9月,我怀揣着对大学的遐想带着河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来到保定,没有父母的陪伴,独身一人拿着行李报了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一个陌生的大学,这一切在我眼里是那么陌生……来到宿舍,七个陌生又充满激情的面孔,大家来自河北省的各个城市,每个人都带着各自家乡口音的普通话七嘴八舌的聊了起来。很快大家熟悉起来,就这样,我们的大学生活拉开了序幕。

大一

大一的生活是激情快乐的。

大一是对以后没有过多的想法和压力的。上了大学才发现每周的课程相对于中学时简直太少了。充足闲暇的时间让我们有了更多娱乐玩耍的机会。我们尽情享受着高考以前从未有过的充裕的时间,宽松的环境。当时还在河大本部,宿舍内都有电视,那时候最惬意的事情就是躺在各自的床上看电视。有时候因为看中央三还是河北四争得热火朝天。现在说起来,成了我们室友相互间的乐趣。本部粗壮的树木、茂密的植被也成了大一时永恒的记忆。有时到上课的地方要走很远的路,一群同学嬉闹着一起走过校园绿荫下的小路,这种情景以后怕是毕业以后在也不会有了。还记得曾经有一天上午要上西方美术史的课,结果那天整个宿舍的人似乎都中了瞌睡虫,早上竟然没有一个人醒。结果接到了老师的电话,顿时我们睡意全无。慌忙起床向九教奔去……

大一最激情是事情就算是看世界杯了,夏天正是德国世界杯,男生宿舍楼那阵子真是疯狂无比,我们一同见证了澳大利亚队在零比二落后的情况下最后连扳三球淘汰日本队的爽快,领略了黄健翔狂风怒吼般的解说门事件。大一火热的夏天随着世界杯的热情热血澎湃。

本部的大学生活只有一年,在大一暑假前夕,我们搬到了河大新区,大二的生活随着新的环境继续上演……

大二

大二的生活是稳步向前的。

基本熟悉适应了大学的生活节奏以后,我们迎来了大学期间唯一的一次外出写生。地点:邢台市路洛镇贺家坪村。这是一段大学独特的记忆,一起吃一个锅里熬出来的土豆炖粉条,一起爬山、摘柿子、挖红薯。虽然有一些不太道德的行为,但是我们一同拥有了快乐而美妙的时光。

下学期的时候由于学习专业课程的需要,每人都陆续买了电脑,这样除了平时上课,电脑成了大家主要的娱乐工具。从那时开始,音乐、电影、电脑游戏开始充斥在大学的课余时光中。电脑渐渐成了大学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件。

大三

大三是彷徨徘徊的。

已经是学校的“老生”了。学习生活依然按部就班的进行,开始凭着自己所学的专业技能尝试做一些相关的活儿。但思想和行动上相对于以前貌似渐渐懒惰起来,经常很久不出门,经常每天是从中午开始。经常哥们几个举杯小酌,在混沌的状态中也会想偶然思考一些关于人生的问题。到了大三下学期,经过一段时间后开始莫名的郁闷,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未来,开始试着计划自己的人生。上课开始比以前更专注的听,作业开始更认真的做。

有些东西你是无论如何也留不住地,它总在你不经意的时候,从你指缝中悄悄滑过,譬如时间,譬如青春,你只能斜靠着墙壁,呆呆地看着它一分一分地流逝过去。四季的雨还是在飘,雪还是在飞,花开花谢,依旧在轮回。

当我又一次走过通往教室那条熟悉的路的时候,看着大一大二的同学上体育课学习我们早已学过的太极拳,似乎也看到以前曾经的影子。看着道路两旁的树木又一次变得枝繁叶茂,突然发现树木比以前高大茂密了许多,突然间觉得时间过的如此迅速,都还没有来得及细细享受大学生活,时间却早已把我们带到了大四……

大四

大四是忙乱复杂的。

北京奥运会结束后,大四的生活开始了,我们去了北京考察,除了参观名声古迹和博物馆让我对古代艺术的辉煌成就感到无比赞叹的同时,潜移默化中也感受到了现实中北京上班族的压力、紧张和焦虑。从北京回来后,开始更多的关注关于工作就业之类的信息。内心的压力开始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对以前专业技能不足的地方进行了恶补式的复习巩固。时间依然飞速的流逝,感觉一下子就到了。在大学的最后一学期里,课程虽然很少,但每个人的忙碌程度却感觉是四年中最繁忙的。每个人都开始四处奔波,每个人开始找公司单位实习,很多同学都去了别的城市上班实习,宿舍里也失去了以往的热闹,我们都知道这是我们在一起最后的日子,每个人的心里有种难以言表的感受。当我们又一次返校相聚在一起的时候,开始回望过去,说一说大学中每个人身上曾经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每个人还是那么开心,那么快乐。我们还幻想着如果时间可以倒流,如果能从新上一遍大学的话,我们又会是什么样。但我们都知道,时间不会倒流,大学只有一次,这些终究会成为过去,但我们每个人心中的这段记忆是不能忘记的,也不会忘记的。当我们把毕业论文毕业 设计最后完成的时候,大学生活进入了最后的倒计时……

我们又一次举杯小酌,说了很多肝胆相照的话。在醉生梦死之间我们才发现我们浪费掉了太多的青春,那是一段如此自以为是,又如此狼狈不堪的青春岁月。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朝气也有颓废,有甜蜜也有荒唐,有自信也有迷茫。我们敏感,我们冲动,我们偏执,我们顽固到底地故作坚强。我们轻易的伤害别人,也轻易的被别人所伤。

我们追逐于颓废的快乐,陶醉于寂寞的美丽。我们坚信自己与众不同,坚信世界会因我而改变。曾经在某一瞬间,我们都以为自己长大了,

但是有一天我们终于发现,长大的含义除了信念、理想、欲望,还有勇气、责任、坚强以及某种必须的牺牲!在生活面前我们还都是孩子,其实我们从未长大,还不懂爱和被爱……

回望过去的大学四年,每一个细节都清晰的浮现在我眼前,我开始回忆曾经的此时此刻我在做什么,在想什么。那时的我们是那么快乐、那么激情、那么悠闲、那么逍遥。每个人大学的内容是不完全一样的,但是我们都一样的经历了早上上课踩着点,一路狂奔到教室上课没有迟到的庆幸。我们也经历了早上经过痛苦挣扎后还是决定睡觉,无视可能被点名的危险。我们经历了几个哥们一起联机玩cs的那种爽快,我们也经历了整个教室都是跑跑卡丁车的漂移声、炸弹声、笑声和懊恼的那种快乐。我们曾经每天认真的打扫宿舍卫生,得过光荣的“五星级”。我们也曾长时间不叠被子,不扫卫生,得过罕见的“一星级”。在翻看以前的照片,我们的脸庞比现在稚嫩了好多,我们自己也不曾觉得。因为我们都在不经意间慢慢成熟,慢慢长大。

篇(4)

1.德育评价易受人为因素的影响

评价结果不一定客观大学生德育测评实际操作中,关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有75%的同学表示,不仅是他们本人,身边同学也一样,如果和参与测评的其中某一个同学关系很好或不好,会受心理驱使而影响对其他同学的客观评价。但是有25%的同学还是坚持做到公平公正地填写测评表格。正是由于大学生德育素质评价的一些方面缺乏公正客观性,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把德育素质评价当成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认为最后得出的结果无关紧要。那么,学校进行的这一项测评就不能达到其通过测评成绩激励和鞭策学生培养和加强自身德育素质水平的目的。

2.大学生德育素质评价体系中评价内容上的立体性不够

以南昌工程学院为例,现有大学生德育素质评价体系得出的结果在参与期末学生综合测评的工作中具有操作的可行性和登录项目内容的直观性。但是,从内容来看,评价的立体性还有欠缺。所有数据内容不能准确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实践操作技能等方面有立体体现。为了便于社会和他人,以及学生对自身的德育素质有一个全面客观的了解,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德育素质评价工作开展的实效性,提高对于激励学生自觉加强自身德育素质和提供学生就业信息的实用性。

3.知行不统一,德育评价结果存在片面性

学校现行德育评价方式仅通过学生对其他同学思想道德素质和文体素质的等级评价,除了前面提到的同学之间会由于接触的多或少对互相的了解存在差异,除此之外的问题就是对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评价,德育评价无论是作为教育评价研究的分支还是德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都应该从学校及社会整体角度和从学生个体角度对德育进行整体评价。

4.学校对于学生的德育素质评价结果

重视程度不够学校仅以学生的德育素质评价体系算做期末综合测评的成绩一小部分,对德育评价的态度不够重视,没有采取相应措施。更不能在学生之间产生对于德育素质评价重视的态度,反而变成走形式。正是由于学生对于德育素质评价工作缺乏重视,造成评价过程中出现不严谨认真的态度,成为恶性循环,从而使评价者不能全面认识评价体系,使大学生德育素质评价体系无法正确发挥对于大学生德育素质等方面的激励作用。

二、大学生德育素质评价对策与建议

1.评价内容科学合理

在原本划分的两项文体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两项大的分类方向基础上进行更详细科学的划分,如划分为: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公德素质、法纪素质及身心素质五项,更贴近当代大学生融入社会必需的自身素质要求。

2.评价方式切实可行

在学生对其他同学进行评价之前,自我评价应该放在最先且面向全部同学和老师的情况下。如在班会上做德育素质评价之前,每个同学可以从上面五个方面分别谈谈自己这一个学期以来的表现,在鞭策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同时,让其他同学更加了解你,增强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3.评价主体多元化

对学生进行的德育素质评价工作应该不仅局限于同学之间的互评,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素质评价时能否考虑拓宽参与评价的主体,如应该结合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及学生社区评价,等等,旨在全方位了解学生真实状况,对学生的德育素质做出科学评价。

4.认真对待评价对象的差异性

就当前大学生现状来看,不同年级的学生需要具备的素质可能在有些方面会不同。如大一新生,除了需要考察评价的基本几项素质之外,还有一些对于大学生活适应性和参与能力的需求;以及大四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所需的素质要求。

5.发挥评价目的的激励作用

篇(5)

(一)新媒体的隐匿性给传统的道德约束手段带来影响

传统的高校德育工作中,德育工作者往往从政治高度出发,注重按上级文件完成指定的任务,常常忽略了学生在不同成长时期所产生的不同需要。而新媒体环境下的活动具有匿名性和低限制性等特点,使得大学生会出于好奇和追求个性等心理做出一些主观任性、违反道德,甚至违法的事,而在面对这些问题行为时,传统的道德约束手段往往很难发挥出有效的作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德育方式不仅不能及时解决大学生突出的思想道德问题,而且对于学生的不道德行为也难以有效地约束。

(二)新媒体使高校德育在大学生成长中的主导地位面临冲击

在传统的工作中,高校德育工作者借助着传统媒介可控制的单向传播方式,在高校学生德育中形成了稳定的舆论优势和控制优势,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然而,随着新媒体的产生并在学生中不断普及,高校德育以往有秩序的德育环境与新媒体复杂的交互环境交叉在一起,新媒体丰富的文字、视听、影像等资源使大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大为地拓宽,学生不再单单地受控于教育者传统的单向灌输模式,有的学生甚至对教师的权威性教育地位产生质疑,使传统德育的主导性地位面临着巨大的冲击。

二、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在新媒体环境下存在的问题

当前,虽然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德育在传统德育工作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在教育方式和方法等方面也进行了一定创新。但作为新兴事物,新媒体的运用规律和使用技巧仍未被我们完全掌握,在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德育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认真分析和解决。

(一)虚拟空间德育工作与现实德育工作相脱离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是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虽然许多高校已经注意到在新媒体的虚拟空间中道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已经针对性地做了一些工作,如创建德育网站等方式,积极开展新媒体虚拟环境中的德育研究和实践。但从实际工作效果来看,存在着虚拟空间德育与现实德育的融合性与互补性较差等问题,虚拟空间的德育也没有很好地对现实德育既有的一些优良传统进行有效汲取和继承,这就使得新媒体虚拟空间的德育还没有形成相对稳定规范的教育模式,这种虚拟与现实的相脱离问题对与德育效果和目的实现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新媒体环境中德育旳内容与形式相对单一

高校传统的德育通过灌输等方法,使得教育者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选择方面,可以兼顾到内容的主导性与方法的有效性相统一。而虚拟空间的德育由于开始较晚,并且需要教育者在加强主导性教育内容的前提下,通过创新教育内容与形式等来吸引学生参与。由于教育者使用新媒体水平限制,使得虚拟空间德育的内容与形式较现实德育还仍显得单一,在教育性与艺术性融合、寓教于乐程度等方面仍需要提高。许多学校仅仅是把现实中德育内容搬到了德育网上,有些学校更是用工作网站来代替德育网站,存在着多为德育文件的宣传,没有将德育内容的丰富性、趣味性很好的体现出来等问题。

(三)教育者缺乏运用新媒体开展德育工作的自觉性

需要每一位德育教育者认清的形势是,新媒体已成为高校德育工作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载体。然而,就目前总体而言,不论是高校还是社会,都没有对这个重要的教育载体形成足够的重视,特别是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工作中运用新媒体的自觉性仍不强。同时,目前除少数高校专门创办了专题性质的校园德育网站以外,其他大部分的高校都是由学校的学工部或团委网站来代替德育网站的宣传和教育职能,并且这些网站大多以报道本校的学生工作等为主要内容,学生往往不会主动去关注,对学生很难形成吸引力,导致了网站仅仅成为了宣传工作的工具。此外,由于一些德育工作者的信息化水平较低,对新媒体不熟悉,不愿主动运用新媒体来开展德育工作。尽管有些辅导员开设了微信、微博等,但都以对学生下达通知、传递文件为主,使得新媒体单单成为了通知工具,其教育作用并未有效发挥出来。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创新对策

(一)加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与虚拟空间教育的结合,实现合力育人效果

随着新媒体突飞猛进的发展,道德教育出现了社会化、本真化、深邃化、立体化的发展趋势。当前新媒体环境下,发挥好德育的合力作用,可以产生出比单一学校德育更广泛的作用。面对全新的媒介形势,努力形成新媒体虚拟空间教育与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合力育人模式已是大势所趋。这要求我们要把单一的学校德育向家庭、社会以及各类新媒体中进行拓展,使社区和全社会来共同承担起德育的义务和责任。在新媒体中,要尽量减少传统德育与新媒体德育的结构性差异,合理规避新媒体信息开放与传统德育相对封闭之间的冲突,要从客观上承认并重视各类新媒体对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自身来带的深刻影响。从长远来看,如果德育工作不能及时占领新媒体这个重要阵地,当前所存在的道德问题以及道德失范的隐患将会在将来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综观当前一些大学生所出现的过激、放纵、不道德等行为,无不与互联网信息社会在初始期的无序状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与传统德育不能及时站稳主体地位有着不可推卸的关系。因此,高校德育体制应在顺应时展的浪潮中与时俱进,只有不断新媒体环境下的教育模式,才能最终实现合力育人的工作局面。

(二)积极探索创新大学生网络道德的自我教育模式

当代大学生处于一个崇尚自由、个性、推崇创新的社会,每一个大学生都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我意识,喜欢运用自己的思维独立思考问题。若高校教育者仍然像从前那样僵化地将知识强制地向大学生灌输,而不考虑是否适合学生以及是否能够被学生所接受,无疑会使工作受阻。因此,在开展新媒体德育工作时,应当采取启发大学生思维的工作方式,做好正面引导工作,使大学生能够鉴别良莠不齐的新媒体信息并接受正确的信息教育,自觉地抵新媒体中偏激、违法等负面信息的影响。此外,受新媒体影响,大学生的自身阅历越来越丰富,知识面也更为广阔,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也有所加强。因此,高校在对大学生开展新媒体德育时,要充分相信和依靠大学生自身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有意识地、主动地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让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并让他们在不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发展。

(三)借助新媒体展开道德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德育工作有效性

篇(6)

论文关键词:生命教育,大学生,生命,“基础”课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自杀、他杀、虐待动物等新闻却不绝于耳,他们对生命的轻视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对自己生命的轻视和对他人生命的漠视与残忍?除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心理问题、社会因素等原因外,还与一些高校长期缺乏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没有很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有很大的关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它的特殊性决定了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必须始终坚持以生命关怀为核心,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生命和生活质量。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大学生生命教育是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和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养成学生的关爱情怀,使他们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在现阶段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的高度工具理性化弱化了生命教育。著名教育学家杨书子院士对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后认为: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人文素质不高;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术视野不宽德育论文,学术基础不牢;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与基础训练不够;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足。生命教育在这种理性化的教育中越来越边缘化。

第二,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学生的功利取向越来越明显。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物质条件日益丰富的时代。经济全球化和科技、文化多元化发展,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引起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们价值观念的重大改变,可能出现部分大学生热衷于追名逐利,存在着狭隘的个人主义倾向。对他人的生命以及生存状态表现出淡漠。这种消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使大学生陷入前所未有的生命困境。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生命观、价值观的引导,引导其理性地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

第三、目前高校生命教育中重理论灌输轻实践体验的倾向制约了生命教育的实效性。目前各大高校几乎都设有心理咨询机构,并开设了相应的心理教育课程,这些课程中或多或少地渗透着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舒缓了学生的心理压力,纠正了一些偏差行为,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若能在大学生群体中正确开展生命教育,开设专门的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思考,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及存在的意义,尊重自己及他人的生命,热爱生活,培养健全的人格,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结合“基础”课的教学提高大学生的生命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基础”课是“05方案”中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在其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应有之义。结合对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群体生命现状的调查分析以及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认知关怀教育、生命价值教育、忧患意识教育和生命能力教育。

第一、在“基础”课的教学中加强生命认知关怀教育。

认知关怀教育主要是增强个体对自我生命的认识、肯定、接纳和珍爱,是对他人生命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同情、关怀与爱护。包括了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等。使学生树立积极的生命情怀,不仅珍惜自己的生命,还关心整个自然界所有的生命。

第二、在“基础”课的教学中加强生命价值教育。

生命价值教育就是通过对生命科学、医学相关知识的讲授,使大学生形成全面的生命认知,明确“生”的可贵和“死”的不可避免,着力解决人“为什么而活”、“怎样活着”、“生命存在的价值”等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从大学生自杀以及违法犯罪的个案可以看出,有的大学生之所以选择轻生来结束自己年轻鲜活的生命,就是对生命失去了信心,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第三、在“基础“课教学中加强忧患意识教育。

人的发展是人类生命存在的永恒追求。生命的无限性在于在有限的时长中发掘自身最大的潜能德育论文,这也就是生命发展教育的核心。我们应当在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中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帮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通过努力取得成功,让学生在不断的鼓励中激发其自身潜能.从而提高对自身的价值肯定,充分展示个性,达到提高个人生命质量的目的,要让学生懂得拓展生命的宽度,突破自我,追求人生的境界。

第四、在“基础“课教学中加强生命能力教育。

生命能力是生命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包括了生命能力、动手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心理调适能力、抗挫折能力等。生命能力教育目的让其领略到“活着真好”,争取“活出点意义来”。如抗挫折能力,要让学生知道挫折只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必要过程。需要有积极良好的心态去乐观面对,应增强自身的挫折容忍程度以及心理调适能力。正确地面对挫折并承受挫折之痛,会让学生更加懂得珍惜生命、欣赏生命的亮色,提升生命的意义。

三、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挖掘生命教育题材

课题组老师结合多年从事“基础”课的教学经验,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中挖掘出了适合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题材,并对教学环节进行了相应设计。众所周知“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其中,人生观教育是整个课程教学的重点,所以在基础课中开展世界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学时最终的落脚点为人生观问题,从人生观问题扩展开来可以对学生实施相应的生命教育。(如图所示)

1、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世界观看待生命

世界观决定人生观,它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所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极其重要。世界观教育属于哲学的范畴,但对于高职院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哲学”课程,所以在“基础”课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一些相关教育,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客观性、联系的普遍性以及万物运动的无止境性等等,动员学生爱护我们的地球,珍惜身边所有的生命现象,增强大学生的生命认知和生命情感。落实在“基础”课的教学上,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自己的骨肉同胞、祖国的灿烂文化和自己国家的热爱之情,并将这种爱扩展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个国家及人民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同时生命教育的实践性很强,我们可以结合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活动来进行德育论文,如探访养老院、孤儿院、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等,以培养学生对他人和社会的关心,学会与人相处,学会以感恩之心来善待生命。

2、引导学生用高尚的道德观善待生命

诗人但丁曾说过:“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说明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进行“基础”课的教学不能只是将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公共道德价值体系,通过教师的讲授传达给学生,而是通过道德教育使学生进行道德实践才是关键。教学中可以选取“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的先进事迹展开课堂讨论,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教育,使学生养成道德习惯,自觉履行道德义务,关爱社会,关爱他人,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典型视频,并设置问题情境的方式让学生讨论来展开课堂教学,可以选取近期网络上出现的颇具争议的“变态女大学毕业生屠杀小兔子”的视频,女大学生对动物生命的漠视必会激起学生的愤慨和心灵的触动。

3、引导学生遵守法律构筑和谐社会

近年来,一些被人们视为“天子骄子”,具有高智商、高素质、高层次的大学生们纷纷触犯法律,身陷囹圄,断送了自己美好的前程,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与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背离。“基础”课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仅是对法的一般原理和法律基本知识的一般解说。但教师不应囿于此限,照本宣科,在教学中要“有的放矢”,切实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和法律素养。教学中不忘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和揭示法律规范中所蕴涵的权利基础,消除法律规范是关于义务或以义务为本位的规范的误解,避免权利和义务的错位,树立权利观念。要尽可能把行为模式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运用法律知识和理论剖析“为什么”,使大学生知其“所以然”,并能深刻理解国家的、社会的、个人的法定的、应有的权利义务德育论文,并由此正确地把握它们在法律上的关系,使“感觉”深化为“理解”,进而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实现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4、引导学生用崇高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这里所讲的崇高的人生观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的人生观。一个树立崇高人生观的人才能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生活,始终对祖国和人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当今相当浮躁的社会氛围下,人们越来越多地趋向于追名逐利,变得失去了理性,疏远了纯真的情感,灵魂变得愈发孤独。在这种形势下,作为“基础”课的老师在教学中务必要向学生澄清那些庸俗人生价值观的种种危害,动员他们树立崇高科学的人生观;要让学生明白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一个人无论地位如何,从事什么职业,只要他尽心尽力去为他人、为社会服务,那么他的人生就是有价值的,最终达到学生科学对待人生环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9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张清,刘红斌.大学生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的提高[M], 上海高教研究,1998,(专辑):101 ―103.

[3]刘济,李晗.论香港的生命教育[J], 江西教育科研,2002,(12):33.

[4]张国民,廉利.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浅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4)

[5]杨芷英.生命的追问大学生生命教育管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8)

[6]肖杏烟.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高教探索》.2009,(5)

篇(7)

今天,我竞聘的岗位是教导主任,20多年实际工作的经历,我具备了以下有利条件:

1、有勤勤恳恳、默默奉献的敬业精神

从教20多年来,我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爱岗敬业,默默奉献,虚心好问,我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能从大局出发,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不少工作时效性、原则性都很强,都能想方设法、准确、及时完成工作任务,在工作中,我始终坚持着“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工作”的原则,我不浮夸、不抢功、不爱出风头,脚踏实地地工作,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有四个学期,主动代上语文课一两个月,没拿一张代课票,去年,我主动分管了教学管理工作,从没向学校提出要什么额外报酬。

但是,校长和老师没有忘记我,给予了我不少荣誉:先后评为优秀团员、优秀青年教师,区德育先进工作者,区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年年被评为区优秀教师,获区政府嘉奖.

在此,我衷心感谢领导和老师们的厚爱。

2、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

自参加工作以来,我始终不忘记要做一个好教师就要终身学习,不断加强学习.年参加全国成人高考,年获得了大学本科学历。成为教导主任后,我更积极参加继续教育,考取了普通话测试水平二级甲等;今年还参加广州市心理健康教育c级证书班学习。我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获得区电教论文评比三等奖,区德育论文三等奖,年参加了省小学思想品德教材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工作,《勇于创新》和《不向命运低头》收入该书中。发表了《市场经济下更要加强师德建设》,《浅谈随班就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被小教科录用。

3、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定的工作能力与管理能力。在20多年的工作经历中,我任教过中高年级语文、思品等学科,担任过班主任,任教导主任时,负责的工作很多,曾分管教学、德育、课程设置及编排、教材、教师继续教育、职称评定、小一招生、转学、随班就读、课外活动、年初基层报表、语言文字、毕业班语文考试命题、语文学科竞赛命题等工作。但也能把各项工作做好。我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十分重视协调好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并做好预案处理措施。做好学科管理工作,加强教研教改。学生文章见报率是最高的。能有这些成绩,与我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是分不开的,当我接到一项新的工作时,我总是亲力亲为地做,亲身体会这项工作的过程,然后才指导有关老师协助做好这项工作,否则,光说不做,发号施令,只会指挥别人干这干那,是不行的。如:一年级拼音口试,试卷命题等。

我从年任教导主任工作以来,我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炼就了我做好工作所需的组织领导、上下协调、答疑解惑等多方面的能力。因此,我所承担的工作没有出差错,常受到上级有关部门赞扬,单位领导省心,教职工放心。在学生、家长和教师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较好的教师形象

4、我能理解各层次的老师。

相信老师们从我平常的为人处事中就看到了吧。

假如我有幸竞聘成功,我将继续发扬我的长处,协助校长搞好教导处工作,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继续细化教学过程管理的要求,组织教师扎扎实实地进行课改,加强教研科研、教学反思的力度,提高教学质量,使工作再上新的台阶。同时,树立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服务意识,成为你们的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