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协同管理模式论文

协同管理模式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3-03 07:58:2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协同管理模式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协同管理模式论文

篇(1)

关键词:协同创新;高校科研管理;作用分析

高校是培养国家尖端科技人才的重要场所,是国家进行各项基础性研究的基地,是先进的科研成果诞生的摇篮。国家先后颁布一系列政策鼓励高校大胆地通过对各项体制制度改革促进科研创新,致力于将高校发展成高科研水平的研究所,比如“2011计划”[1]。高校内部各科研管理部门主要是根据学校发展的概况制订一系列发展规划,他们的工作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校的科研水平。

一、协同创新机制下高校科研管理模式的现状

创新就是要打破传统管理模式的壁垒,完善协同管理体制,而科研管理则是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主导作用,建成具有高校专业特色的科研机制。尽管现在很多高校都在搞创新,可是一些基础性的问题仍然存在,比如资源获取途径、科研成果的转化、评价体系的完善等方面,以下针对主要问题做详细分析。

二、现行的高校科研管理模式面临的挑战

1.校内部的科研管理组织缺乏统一性,造成科研信息资源浪费。各层级组织都只是单一的上令下行的直线模式,缺乏对整体的全方位的管理与监督,上级的命令只是直接下达,没有经过整理补充。在高校中,科研管理模式大多是垂直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任务分配明确,但容易使不同的学科部门之间形成壁垒[2],影响科研人员创新能力的发挥,甚至阻碍科学创新的发展。2.高校针对有关科研的管理人员综合能力评估机制不健全。目前,各高校对科研成果及教师的绩效考核评价大多以论文形式进行,严重阻碍科研人员创新能力的发展。将论文同教师的科研项目申请挂钩,会使高校教师盲目地侧重论文的撰写而非科研成果能否运用于实际,这对于那些具有生产性的研究是致命的误区。3.高校内部各层级管理部门职能不完善,影响科研成果的完善效率。各部门之间的学术壁垒会影响科研成员的信息交流,减慢科研成果的研发进度。各高校的研究需要和外界的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3],而各方面的工作大都是在校内开展,因此,校外组织并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对科研工作的了解滞后,科研管理部门处理不好校内与校外组织的关系,严重影响科研成果的完善效率。

三、高校科研部实施协同创新机制下的管理模式的作用分析

1.协同创新高校的科研信息资源管理体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建立健全科研信息资源管理体系,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信息利用率。高校内部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各管理层级存在壁垒,部门间的沟通受阻,信息不能得到及时的利用。因此,对高校内部的信息资源要统一管理,减少浪费,确保每一个部门都获取足够的人、物、财等资源。2.健全科研评估机制,制定一系列合理的奖罚制度。目前科研的评估机制大多以论文的数量为标准,不能真正评价出科研成果的含金量,因此必须改善科研评估体系。首先根据科研项目的类型对其科研成果进行差别评价,比如对于实用性较强的项目应以能否为社会带来经济效益及效益的大小作为考核依据,而对于长期、重要的项目,可根据研究的进度进行分期考核。3.变更创新交流平台,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如今高校的科研项目是和校外企业联合进行的,成果的转化率低是科研工作的常见问题。科研部门作为学校与社会的连接纽带,创新二者之间的交流平台,定期沟通,形成安全、稳定的信息来源渠道,能极大地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4],同时能使社会了解高校内部的科研实力,实现高校的科研工程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协同创新不仅在高校的科研管理方面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而且是促进国家科技文化创新及经济技术创新的重大措施。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孵化器,在开展科研工作的过程中,应当更注重协同创新机制的运用,对科研管理模式进行全方位改革,健全管理机制,提高科技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增强学校本身的综合竞争能力,争创世界高科研水平的高校。

参考文献:

[1]朱虹凌.协同创新背景下的高校科研管理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15,19:29-31.

[2]曹青林.协同创新与高水平大学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杨登才,石照耀,韩宇,熊可慧.协同创新机制下高校科研管理模式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5,10:31-33.

篇(2)

1.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研究

2.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的现状及思考

3.基于供应链管理(SCM)的物流管理

4.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5.企业物流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 

6.基于ERP的企业物流管理

7.日本物流管理及关键绩效指标

8.现代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探讨

9.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10.国外海产品物流管理模式分析及经验借鉴

11.基于Android终端的物联网物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2.浅析基于市场营销的企业物流管理

13.项目型企业及其物流管理 

14.现代物流管理趋势与发展策略 

15.中小型企业物流管理问题的探讨 

16.第三方物流管理模式及其信息系统 

17.基于协同理论的物流管理——协同物流管理 

18.2009物流管理研究现状分析

19.医院物流管理的框架模型研究

20.冷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优化 

21.对“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辨析

22.基于RFID技术的供应链及现代物流管理系统的方案设计

23.以培养目标统领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基于物流金融技术人才培养视角

24.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比较 

25.提升烟草商业企业物流管理与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思考 

26.基于现代物流管理的自动化立体仓库系统开发

27.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研究

28.中小企业物流管理对策研究 

29.工程供应链中物流管理的关键问题与对策研究

30.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31.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创新

32.一种基于RFID的物流管理系统的设计

33.物联网与现代物流管理关系的探析

34.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35.我国物流管理人才需求预测分析

36.基于供应链的钢铁企业物流管理研究

37.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系统的设计

38.分析现代物流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39.现代医院物流管理与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探讨

40.基于物联网的逆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构建 

41.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物流管理现状及对策

42.企业物流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探讨

43.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与实施

44.探究物流管理信息化

45.以协同创新为核心的特色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研究——以航空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为例

46.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程的思考

47.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创新 

48.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

49.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之我见

50.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51.中小型制造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探讨

52.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信息化探略

53.基于供应链的企业物流管理流程创新研究

54.广西凭祥保税区物流管理体系规划

55.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现状及其改善措施分析

56.基于集成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军事物流管理系统设计

57.“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是“异名同质”吗? 

58.钢铁企业物流管理系统建设的思考 

59.电子商务环境下现代物流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60.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现状及发展方向

61.当前物流管理现状及发展策略

62.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物流管理创新研究

63.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64.物流管理系统中的复杂性特征研究 

65.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66.基于集成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现代企业物流管理研究

67.中外危险品物流管理比较研究 

68.特色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航空物流视角

69.论知识化管理与图书馆物流管理 

70.电子商务环境下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71.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创新研究

72.应急物流管理体系与信息系统构建研究 

73.现代物流管理理念的战略动向

74.基于RFID电子标签的物联网物流管理系统

75.论电子商务中的物流管理创新 

76.基于UML建模技术的物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77.基于“互联网+”的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模式探析

78.浅谈物流信息系统与现代物流管理

79.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的探讨与设计

80.中小企业物流管理优化策略研究

81.物联网技术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82.现代物流管理系统及其DEA绩效评价 

83.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84.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问题及对策分析

85.国际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优化——北部湾经济区高职院校特色品牌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系列之一

86.电子商务下的物流管理模式实证研究 

87.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走进现代物流管理领域

88.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

89.浅谈医院物流管理现状与展望

90.论现代物流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91.国外物流管理模式及我国企业的正确抉择

92.我国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93.基于敏捷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探讨

94.一种基于RFID的物流管理系统的设计

95.支持物料追踪的物流管理模型 

96.中小型企业物流管理问题探讨

97.供应链一体化时代的物流管理

98.国内外综合型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比较研究

篇(3)

关键词:协同培养模式;复合型硕士人才;实训基地群;实习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221-02

一、引言

硕士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是提高我国创新能力,进而提升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支撑。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核心任务,精准的人才培养定位,与之相配套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人才质量的保证,也将展现于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未来发展动力等方面。但是,目前硕士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脱节,毕业生就业难、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等问题已凸显,说明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与人才市场需求之间的相关性差,如何培养具有广博基础知识和技能、思维活跃、适应能力强、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已成当务之急。因此,探索适应新形势的药学硕士培养模式意义重大。

药学是应用科学。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命科学及药学相关研究领域的新成果和新技术的大量涌现,多学科相互交叉融合,多元化、综合化趋势日益增强,产业结构发生着巨大变化,医药行业作为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未来重点支持领域。由于药学硕士专业面广,工作领域覆盖新药研发、医院药品调剂与开发、药企工程师、药品营销和管理、医院药学服务等方方面面,时代要求高等药学教育对人才培养模式做出适应性的重大调整。实践是药学学科进步的源泉,是掌握药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创新思维培养的土壤,是提升综合能力的手段,是顺利进入社会的重要基础。因此,实践决定着药学硕士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成效,加之药学教育类似于医学教育,兼具高等教育和执业培训的特点,尽管多见于大专、本科药学教育的实训基地的建设研究,但目前研究生教育也已经显示出建立与药学硕士就业岗位相适应的实训基地,开展专业实习实践训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由于药学领域覆盖广,应该充分利用高校自身和社会力量等资源,探索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多主体、多因素共同协作、配合,相互补充的培养方式,包括:内部协同培养,为高校内部的资源、专业技能、技术的分享机制;外部协同培养,为本行业企事业单位协同培养,一定程度上实现高校与其深度融合,构建协同培养平台与模式。

然而,目前高校协同培养机制的缺失,从高校内部、外部分析,均存在制约和阻碍创新人才培养的因素。从高校内部讲,组织机构之间界限分明,学科与学科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科研与教学之间、学科与专业之间,彼此的资源共享不理想;从高校外部讲,专业教育与科研、社会实践脱节严重。目前我国高校实践教育的师资条件和基础设施欠缺,能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构与大学之间的合作交流不够,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严重脱节,更缺乏系统的社会实践训练。

我们针对医药行业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国家药学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江苏省教育厅分别立项资助的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课题的研究,针对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建立了实训基地群,以参观实习结合系列讲座促进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的掌握,对药学硕士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的探索和总结如下:

二、建立实训基地群,“实习实践”与“学位论文”并重

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经济转型升级战略的深入推进,各地经济和药学行业的不断发展,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大增,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战略,均应该从单一注重学位论文,转向“实习实践”与“学位论文”并重。“学位论文”是培养硕士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技术方法和实验手段探究和解决某一具体科学技术问题的能力。而“实习实践”能够引领硕士生熟悉药学领域产品研发、生产、应用、监管等全过程,涉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性研发的关键技术,了解掌握生产和管理模式及设备配置、工艺流程、医院药房运行与管理、临床药师工作和市场监管工作等纵多环节,更是培养在实践中发现、提炼和总结学术问题能力,进而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可见“实习实践”与“学位论文”并重,具有协同培养复合型药学人才基本素质的必备条件。

并且,学习阶段的硕士生,除了完成原有学位论文,深入到行业相关重要对口单位进行实习实践的协同人才培养新模式,将突破传统的注重论文的学术型、基础型的单一培养模式,改变“三重三轻”:改变重理论轻实践、改变重知识轻能力、改变重专业轻人文的现状。做到“四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更加注重科学知识、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融合,更加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社会合作上更加注重发展全面的高素质人才培养。

因此,为了长期稳定地开展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的实习实践工作,依托于苏州大学药学院的江苏省药学学科综合训练中心与本地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代表性企事业单位共同协商,完成了以下药学硕士实训基地群的建设:苏大附一院、苏大附二院、苏大儿童医院;苏州立新制药、苏州特瑞药业、苏州纳米科技园、信达生物、天演药业、康宁杰瑞、百拓平台;苏州市药检所。

利用实训基地群的资源优势,硕士生深入实地的参观实习可促进一系列直接知识的掌握;聘请基地专家开展系列讲座可弥补参观实习的时间及实习位点的局限,了解整个行业全貌,实现间接知识的掌握,协同培养,推动药学硕士复合型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三、运行实训基地,初步建立训练机制

我们组织苏大药学院的毕业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在两周时间内分批到各主要就业方向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苏州市药检所、苏州立新制药、苏州特瑞药业、苏大附一院等单位,轮流进行参观实习,顺利完成基地运行和教学实践任务。

经过接待8批,348人次药学硕士参观实习的全面运行,各实训基地初步形成了以下训练机制:以综合性医院药剂科的发药处、配药室及库房等部门、临床药学部门、药物临床研究中心,以及在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企业、药品监管部门为窗口,进行的参观实习,使硕士生较为全面地亲身接触医院药学、临床药学和新药临床研究、药品研发与生产、市场监管等本行业核心领域及岗位,从而实际了解并亲历在医院工作的药剂师、临床药师、新药的临床研究人员、药企工程师以及药品检验人员的行业要求、工作规范及运行、职业状态,形成了为开启药学硕士研究生未来良好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的培养模式。

由于这种协同培养模式是在用人单位的参与下进行的,是面向地方、面向行业企事业单位的针对性人才,具有较强岗位适应能力,培养目标明确而高效。

四、行业专家系列专题介绍,提升岗位适应能力

为了使药学硕士全面了解行业现状与未来发展,在明确未来岗位需求的基础上系统地规划人生,补充参观实习的不足,我们邀请了实训基地的市药检所所长、药企管理者、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分管药事的副院长和熟悉国家药审中心运行机制和工作状态的教授,连续作了四场系列讲座,题目分别为“药品检验与研究”、“原料药的GMP生产与管理”、“医院药学发展概况”和“新药研发的意义及要素”。研究生们通过大量详实的数据展示和系统介绍,进一步全面深入地了解本行业的具体情况及各岗位对于人才的具体需求,实现了拓展专业认知,了解行业发展,明确奋斗方向,提升前进动力和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目标。

在全球化的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人才就是核心竞争力。我们深知,依托于综合性大学药学院的省级药学综合训练中心,肩负着人才培养、科研支撑和社会服务等重要职能,药学硕士教育培养复合型高级药学专门人才任重道远。我们通过与本行业代表性企事业单位共同找出符合研究生教育规律的结合点,建立各具特色的实训基地群,开展药学硕士的“实习实践”与“学位论文”并重的协同培养探索,以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从知识的直接来源和间接来源入手,系统的参观实习提升直接经验,辅以专家系列讲座拓展间接知识,着力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进而激发创新能力,对于我校药学硕士复合型人才协同培养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将有利于促进我国高等药学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贝绍轶,赵景波.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9):16-18.

篇(4)

1.MTI“翻译项目管理”课程构建

2.战略项目管理情境对项目权力配置的影响研究——基于战略权变视角

3.项目管理技术在国家审计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4.领导干部需要具备现代项目管理的理念和知识

5.风险分担对工程项目管理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6.翻译项目管理与职业译员训练

7.我国IT项目管理研究及应用策略

8.项目管理信息化框架和模型研究

9.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及演进机理分析

10.初始信任、柔性合同和工程项目管理绩效:一个中介传导模型的实证分析

11.项目管理的发展及成熟度分析

12.企业项目管理能力的研究

13.建筑企业组织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研究 

14.四种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比较研究

15.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导图——以“国培计划”短期集中培训项目为例

16.项目管理的多维度集成创新模式研究

17.翻译项目管理流程介绍

18.基于WSR方法论的项目管理系统分析

19.基于多层次灰色理论的房地产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

20.企业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21.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决策研究综述

22.企业战略管理与项目管理耦合研究

23.治理对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实证研究——以企业型代建项目为例

24.合同柔性与项目管理绩效改善实证研究:信任的影响

25.建设企业多项目管理中的资源调度问题研究

26.企业集权度与项目管理成熟度匹配关系研究

27.基于BIM的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实践教学研究

28.基于成熟度的科研项目管理评测及改进研究

29.基于战略视角的企业项目管理模式研究

30.基于OPM3的组织项目管理能力体系建设的研究

31.政府投资大型复杂项目总体项目管理框架研究

32.多项目管理组织结构及其评价

33.不完全契约视角下工程项目风险分担与项目管理绩效影响关系实证研究

34.中国工程项目管理体系探讨

35.多项目管理探究

36.项目管理在制药企业新药研发中的应用探讨

37.中国农村扶贫项目管理效率的定量分析

38.基于物元分析法的施工项目管理绩效评价模型

39.新产品研发项目管理模式的应用 

40.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41.协同产品开发环境下项目管理系统的研究

42.项目管理与项目治理的辨析

43.大数据挖掘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44.中外项目管理模式比较研究

45.关键链项目管理方法综述

46.项目管理中的人和组织因素研究现状综述

47.面向科研院所的科研项目整合管理体系研究

48.软件项目管理最新研究综述

49.项目管理的研究现状与研究前景

50.工程项目管理中应对不确定性的机制研究  

51.并行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研究

52.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发展问题研究

53.项目管理中BIM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54.浅论“项目—矩阵”复合式项目管理组织结构模式

55.论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

56.神舟飞船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研究

57.国内外现代项目管理学科体系的发展

58.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研究

59.“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探索与实践

60.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PMMM)研究与应用

61.项目管理办公室:概念、发展历程与职能

62.初始信任对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研究:合同柔性、合同刚性的中介作用

63.汽车研发中的现代化项目管理

64.借鉴现代项目管理理论 提升科研项目管理水平

65.项目管理研究综述

66.项目管理技术在汽车产品开发中的应用探讨 

67.风险分担对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社会资本的调节效应

68.科研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69.项目管理理论及其架构

70.基于项目管理视角的高校协同创新团队组织结构分析与设计

71.人力资源管理在项目管理中的有效应用

72.项目管理与项目组织研究结构与分析

73.农民有效参与对农地整治项目绩效的影响效应研究——基于项目管理行为的中介效应分析

74.项目管理中的知识管理问题

75.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项目管理绩效评价模型研究

76.创业教育导向下电子商务专业项目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设计

77.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新机制的实践与创新研究

78.基于项目管理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

79.关键链多项目管理中能力约束缓冲大小研究

80.项目组合管理在企业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81.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思想在我国政府投资项目中的应用研究

82.国内外项目管理研究的理论、框架及其进展

83.项目管理理论综述

84.中国项目管理发展的热点和趋势研究

85.基于中国传统的项目管理研究

86.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比较分析

87.项目管理的最新进展

88.缓冲估计与关键链项目管理

89.项目管理发展综述

90.BIM在施工总承包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探索

91.基于关键链方法的多项目管理

92.从组织行为学视角看项目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93.项目管理的研究前沿

94.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与探索

95.工程项目管理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综述

96.信任改善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研究框架——基于情景模拟的行为实验

97.论项目管理在市场营销实践中的应用

98.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路径研究

篇(5)

关键词:协同商务;供应链管理;信息共享;系统集成

中图分类号:F252.8 文献标识码:A

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内与企业间信息流动加速,社会进入了一个电子商务时代。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许多企业为了保持应有的竞争力正在试图通过“协同商务与供应链集成”的方法来获得其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有效的协调和合作。

一、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基础与协同商务的内涵

1.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基础

首先,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其次,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计划和控制组织职能。再次,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如下六个方面:(1)横向一体化(2)客户定制(mass customization)生产;(3)组织与业务过程敏捷化;(4)信息共享机制;(5)跨组织部门之间的协作;(6)利益共享与风险分担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2.协同商务的内涵

协同商务(Collaborative E-Commerce)是一种崭新的商务模式,是指从技术层面上将公司业务进行集成,以提供一套能够帮助企业盈利和运作的系统,它不但可以帮助企业内部生产部门、采购部门和销售部门协调一致,用一项业务带动另一项业务,还可以协调企业与供应商、企业和客户、企业与其他业务伙伴之间的业物往来活动。可见,协同商务是把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和业务模式固化在软件当中,把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供应商、客户以及社会其它相关部门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它们协同工作,同步地、协调地对相关事宜做出反应。

“协同”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企业内部资源的协同,有各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不同的业务指标和目标之间的协同以及各种资源约束的协同,如库存、生产、销售、财务间的协同,即企业内部的电子化,另一层含义是指企业内外资源的协同,也即整个供应链的协同,如客户的需求、供应、生产、采购、交易间的协同。企业通过对外接口,将内部的Intranet与外部供应链各节点企业联系起来,在Internet上实现网上浏览、网上询价、网上出样、网上签约、网上交易、网上结算等活动,以实现降低外部成本、以销定产、实时监控等目的。

协同商务主要实现以下几方面的功能:a、信息与知识的共享(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Sharing);b、业务整合(business Interactions);c、建立合作的空间(business space);d、商务的交易(business transaction)。

3.从供应链的角度看协同商务的本质

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协同商务是基于互联网与WEB技术发展起来的电子商务的理念、技术和策略与供应链管理理念、技术和策略的整合应用,是供应链电子化(e-Supply Chain)的一次革命。原因在于其一,若把协同商务与基于传统EDI技术的CPFR(合作、计划、预测、补给)做个比较,就会发现它们的出发点和基本功用有着很多相同或相似之处。其二,与一般意义上的供应链信息化相比,协同商务的功能更强大,与消费者的沟通更便捷,信息更具可视性,不同平台之间的数据接口更容易。此外,协同商务还为商业模式创新和再造提供了更强大的知识管理功能,可以提高整个供应链对消费者价值需求的分析能力。其次,协同商务的建立过程是整个供应链业务流程的优化和一体化过程,并为供应链运营模式创新提供了机遇。它促使供应链各企业间建立以协作、互信为基础的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减少博弈环节,降低交易成本,共同面对和协商解决外部环境因素突变带来的风险。

4.协同商务如何构建

协同商务的建立过程有供应链信息化的特征,但不仅仅是个信息化问题。,必须依托战略供应链管理的视角,结合电子商务的功能和策略,凭借企业间的真诚协作,从战略、商务、技术以及基础设施四个层面入手。首先,协同商务建设要纳入到企业经营战略的层面去考虑。比如,与哪些企业建立协同商务,属于战略性的合作伙伴选择问题。此外,建立协同商务可能会影响一个企业的议价能力、供应链地位以及收益、成本和风险,对这些影响的分析属于战略层面的思考。其次,建立协同商务必须以商务为基础。其一,协同商务的实现要以供应链商务流程的整合、优化及一体化为前提。其二,协同商务直接关系着商务模式的创新、重整或再造。其三,协同商务的建立涉及整个供应链的商务利益、责任和风险的重构。包括正常运转状态下各企业的责任、义务和利益的重新规制以及针对突发事项的应对机制。其四,协同商务的推进过程本身就涉及到许多供应链企业间的商务合作。此外,建立协同商务还需要有各个方面的技术保障和基础设施,包括信息管理技术、流程管理技术、生产管理技术、物流管理技术以及其他一些技术和信息与通讯设施、物流设施等。

可见,协同商务不仅仅是通过将供应链各企业的数据库共享就可以实现的对于协同商务建设来说,商务是基础,协同是目的,经营战略是原则,资源、利益责任是核心,供应链管理以及电子商务的理念、技术和策略是方法,信息技术是工具。此外,还需具有强大领导力的企业来主导和推动。

5.协同商务与供应链管理系统集成的实现。

在协同商务与供应链集成的实现过程中应该把电子商务作为实现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一种工具,在以电子商务为交流平台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系统实现:基于协同商务的供应链管理集成系统运行于建立在WEB服务的多层C/S结构的开放式.Internet/Intranet环境中,供应链上的用户可使用客户机上的浏览器通过Internet/Intranet访问WEB应用服务器。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应用驻留在WEB应用服务器上,对数据库服务器的操作是通过数据存取中间件ODBC来实现的,客户机浏览器WEB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就构成了一种开放式的三层C/S应用体系结构。在软件方面管理趋势是将ERP与供应链管理(SCM)整合与集成,利用供应链管理将上下游厂商的信息流、商流整合,并将整个供应链视为一个虚拟组织,利用ERP来整合这个内部所有的功能活动,使这一个组织能以最佳化的流程运作。通过ERP,电子商务可以与供应链管理进行有效的集成。

结束语

实现协同商务与供应链管理的集成可以极大地降低整体物流成本和费用水平。加快资金周转率和信息传递,使供应链上各项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合理使用。但协同商务对于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不同的产品以及不同的供应链运营模式,协同商务实施的难度以及应用效果会有不同。此外,协同商务本身也存在着一些弱点和风险。因此需要在发展电子商务过程中不断探索适合企业自身的供应链构建模式,实现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的协同发展,构建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供应链新模式。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耀球,施先亮.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89-92.

[2]李贵春.MC供应链的集成优化理论与方法[J].天津大学学报,2005,7:280-284.

篇(6)

关键词:项目管理理论;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管理

近年来,高职院校科研水平日渐提升。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例,近3年承担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及筹措到的科研经费年均增幅分别超过44.2%和31.3%。这既为学院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同时也给传统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带来挑战。

一、高职院校科研经费来源、特点及传统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的来源及特点

目前,高职院校的科研经费来源已日趋多元化,以我院为例,主要包括纵向、横向及院级科研经费三类。其中纵向科研经费主要来自教育部、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市科技局等政府部门及省、市社科联和各有关学会;横向科研经费主要来自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及行业协会。

虽然各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开展状况不尽相同,但调研发现,我院科研经费“一多三少”的特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多”是指近几年我院获得的市、厅级科研项目经费数量多,且基本稳占每年全院科研到账总经费的80%左右;“三少”是指我院承担的产学研横向科研项目、省部级及以上纵向科研项目及院级科研项目经费数量相对较少。其中,前两类科研项目经费具有较大提升空间,院级科研项目经费稳中有降。

(二)高职院校传统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项目经费管理与项目研究管理脱节。高职院校普遍对科研项目实行多重管理,以我院为例,科研项目管理由科研处牵头,协同财务处、审计处及项目负责人所在系(部)共同负责。然而,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财务处注重科研经费收支,审计处负责审计科研经费使用是否符合项目批复预算范围及有关规定,科研处更关注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的获取及科研项目研究进展与成果质量,而系(部)则更在意科研项目获取数量及项目研究产出成果。四者之间往往缺乏交流,致使项目经费管理与项目研究管理脱节。

2.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使用存在认识误区。部分科研人员认为科研项目经费是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取得的,经费的使用权应归个人或项目组所有,只要按照项目任务书或者合同要求完成科研项目的各项考核指标,项目负责人就对科研经费使用具有完全自,而学院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与监督伤害了项目组的核心利益。

3.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缺乏严谨性,开支不合理。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申报时,一般都要求申报人员编制全面的科研预算作为经费使用过程中的执行依据。然而,由于项目负责人缺少财务管理知识,且对于科研预算执行中的刚性要求认识不足,确定资金使用方向和额度时,缺乏严谨性,给日后项目研究过程中科研经费使用埋下了隐患,轻者出现经费开支不合理,重者项目经费开支出现严重结构性失调。

4.缺乏绩效考核,难以提升科研经费使用效益。一方面,多重原因导致科研项目实际投入成本难以准确核算;另一方面,科研项目成果评价机制不科学,难以科学量化。高职院校因科研项目成果转化率低,致使这种状况尤为突出。因此,很难准确计算科研项目的投入与产出比,从而妨碍了对科研项目进行科研绩效考核,致使科研经费使用效益进一步提升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

5.管理制度不完善。高职院校一般都制定了科研经费使用的统一管理办法,如我院于2009年出台了《科研经费管理暂行办法》,执行一段时间后,又出台了《科研经费使用补充规定》,对原暂行办法内容作了进一步调整和补充。但即便这样,在应对学院日趋多元化的科研经费来源时,管理制度仍显得不够完善,甚至有时出现院级管理制度与经费下达部门的具体使用要求发生冲突的情况。

二、项目管理理论

项目管理是指把各种系统、方法和人员结合在一起,在规定的时间、预算和质量目标范围内完成项目的各项工作。即,从项目的投资决策开始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的目标。

项目管理理论是人们在项目管理实践中概括出来的集时间、成本、绩效管理等于一体的理论体系,其核心在于科学化、规范化,主要包括项目整体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沟通管理等9个知识领域的规范化管理。项目管理理论强调目标的实现和产品的质量,采用团队化工作模式,其成功的评价标准包括时间、成本、范围、质量和资源等5个方面。近10年,项目管理理论受到广泛关注,并获得广泛应用。

三、项目管理理论在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管理中的实践

自2010年起我院尝试将项目管理理论引入科研经费管理实践,针对过程管理、人员认识、预算编制、开支结构、科研成本核算、经费使用效益等问题,分别实施项目整体、项目沟通、项目时间、项目范围、项目成本、项目采购、项目质量、项目人力资源和项目风险等9大管理。

(一)项目整体管理和沟通管理

项目整体管理指在项目整个生命周期内,汇集项目管理所有知识领域,对所有项目计划进行整合执行及控制,以保证项目各要素相互协调的全部工作和活动过程。项目沟通管理指为了确保项目信息合理收集和传输,以及最终处理所需实施的一系列过程。包括为确保项目信息及时适当的产生、收集、传播、保存和最终配置所必需的过程。

将项目整体管理和沟通管理引入科研经费管理后,一方面,项目经费到账后,即由财务处和科研处对科研经费在分项管理、分项核算、分项评审、综合评估的基础上进行“总控制”,实行集中管理,并由审计处跟踪审计项目进行中科研经费使用是否符合项目批复预算范围及有关规定;另一方面,针对每一项市、厅级及以上科研项目,三部门、项目组及项目所在系(部)定期交换信息,沟通认识上存在的误区,目标一致,保护项目组的核心利益,避免财务风险,实现科研经费的科学和规范管理。

(二)项目范围管理

项目范围管理指对项目必须包含的工作范围加以定义并进行管理。包括确定项目的需求、定义规划项目的范围、范围管理的实施、范围的变更控制管理以及范围核实等。

引入项目范围管理后,一方面,科研处协同项目负责人所在系(部)监督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按照前期制定方案如实开展研究;另一方面,在不影响项目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对一些费用开支设置必要限额,杜绝科研经费支出结构性失调现象;第三,学院严把项目经费报销关,以论文为例,要求论文内容必须与项目相关且文中须注明项目批号,并提供论文原件及与论文原件信息相符的版面费票据、发票等,确保项目经费专款专用。此外,针对学院科研经费来源多元性,尽量细化经费管理办法,分纵向文科和理工科项目、横向文科和理工科项目以及院级科研项目等多个类别分类管理,力争把所有可能的情况都包含进管理范围之中。

(三)项目时间管理

项目时间管理指为保证按时完成项目,合理分配资源,发挥最佳工作效率而进行的活动定义、活动排序、活动历时估计、进度计划开发和进度计划控制的管理过程。

引入项目时间管理后,一方面由科研处协同系(部)督促项目组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投入适量经费,产出较多成果,及早完成项目考核指标,顺利结题;另一方面,科研处配合财务处督促项目组在项目结题后尽快办理项目结余经费结算、结转事宜,避免科研经费长期闲置,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

(四)项目成本管理和采购管理

项目成本管理指为使项目实际成本不超过项目预算成本而进行的项目资源规划、项目费用估算、项目费用预算和项目费用控制的管理过程。项目采购管理指从执行组织之外获取货物和服务的过程,包括采购计划、询价计划、询价、渠道选择、合同管理和合同收尾。

引入项目成本管理和采购管理后,一方面,我院实施了项目负责人协同科研处、财务处及审计处共同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制度。对于数额较大的经费预算,项目负责人在编制时,须提供详尽的市场调研和技术方案论证报告,以确保经费预算编制的严谨性。另一方面,学院严把科研物资采购关,在遵循科研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原则上规定项目研究用大宗设备应根据经费预算报学院审批,由后勤管理处设备科采用招标、竞争性谈判、认质认价、单一来源采购等方式集中采购一次,以避免因重复购置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经费流失。此外,科研处协同其他相关职能处室通过组织、安排、调配等手段,充分发挥经费投入的积极作用及教科研资源共享,从学院层面最大限度降低科研项目新增成本投入。

(五)项目质量管理

项目质量管理指保证项目兑现它关于满足各种需求的承诺的一切活动。其主要包括三个过程:质量计划、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引入项目质量管理后,一方面,自2011年起我院要求新立项市、厅级及以上科研项目立项后1个月之内参加由科研处组织、校内外相关专家共同构成答辩小组的项目公开开题答辩,从源头起狠抓项目研究质量;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对经费数目较大项目,如科技创新载体平台等实施“343”阶段性经费划拨办法,项目开题后经费划拨30%,通过中期检查后再划拨40%,结题验收合格后兑现剩余30%。科研处与财务处定期交换项目研究进展与经费支出信息,全程掌控项目投入与成果产出情况,保证项目研究质量和经费使用效益。此外,制定并实施《科研项目成果量化管理办法》,科学量化项目成果,按年度考核项目绩效,实施优秀项目奖励制度,形成提升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的长效激励效果。

(六)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指最有效地发挥每个参与项目人员作用的一切活动。主要过程包括:组织计划编制、人员获取和团队建设。

引入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后,一方面,我院实施了以项目或科技创新平台为载体,将研究方向相对集中、研究能力、学术水平、学术道德和责任心俱佳的教师组成科研团队,并以团队为单位就有关管理制度进行培训,为项目组科学、合理、规范使用科研经费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依托科研团队或技术平台,精心培育科研项目,力争经过几年研究积累,在冲击更高层次科研项目方面有所突破。

(七)项目风险管理

项目风险管理是指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去认识项目的风险,并以此为基础,合理地使用各种风险应对措施、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对项目的风险实行有效的控制,妥善处理风险事件造成的不利后果,以最少的成本保证项目总体目标实现。

引入项目风险管理后,一方面,我院实施科学、规范、严谨的项目评审制度,严把项目申报关,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前提下,确保研究能力强、学术水平高、学术道德和责任心俱佳的老师从申报队伍中脱颖而出;另一方面,通过实施严格的经费报销审批手续,严把费用报销关,坚决杜绝违规经费支出现象,确保科研项目经费零风险管理。

四、结束语

为了应对高职院校传统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引入成功的管理理念,实现管理机制创新是关键。项目管理理论是现代管理学中一种先进、实用且经过实践检验并不断完善的管理理论。将其引入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管理后,促进了科研经费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提升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在最大限度保护科研项目组核心利益的同时,有效推动了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持续、健康、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志俊.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误区及改进建议[J].商业

会计,2011,(18).

[2] 韩卓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浅探[J].中国经贸,2011,(14).

[3] 毛建梁.项目管理理论在高职科研经费管理中的应用研

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1,(2).

[4] 陈莉敏.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

高校科技,2011,(11).

[5] 孙元利.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

财务与金融,2009,(1).

篇(7)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open in China, th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mode has promoted from learning advanced to self-dependent innovation. In recent years, under the tireless efforts of Chinese engineering enterprises, the management mode is improving continuously, and has successfully practiced many management modes such as EPC, PMC (Project Management Contract), IPMT (Integrated Project Management Team) as well a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engineering project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our country, and gives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

关键词: 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模式

Key words: engineering project;supply chain;management;mode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6-0031-03

1 我国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萌芽

工程建设项目尤其是大型、特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由于涉及国内外众多承包商与供应商,价值链分散于世界各地,对于这种超大件组装的管理本身就是供应链管理。只是工程建设项目供应链管理不以物流为重点,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对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概念的混淆,工程建设项目也一直延续“系统工程”和“项目管理”的理论体系,以至于人们一提到供应链就想起物流,无法将工程建设项目供应链与价值链联系起来。

PMC和IPMT是两种可以承载供应链管理的现代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在扬巴和SECOO项目中,已经可以明显看到供应链管理的许多特征,目前已有几篇学术论文已经对此展开了讨论,但这些论文却大部分陷入了“物流”的烂泥潭。由于项目管理观念根深蒂固,因此在项目管理中相关管理者对供应链管理浅尝即止,没有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1][2]。

工程建设供应链与制造业供应链相比,具有更强的虚拟性、绝大部分工作都是通过外包、外协、委托加工方式展开,工程建设供应链管理也十分注重与供应商/承包商关系以及内外部协同。如果以这些指标来考察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程度,那么工程建设项目供应链管理早就已经存在,只是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模式。

对于大型工程项目的管理,也像商品生产过程一样,是一个复杂的有逻辑先后顺序的过程,需要经过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设计、详细设计、施工、试车、验收及最终交付等诸多工作环节,涉及了不同的技术、不同的工艺、不同的操作流程、甚至不同的语言文化。分工带来效率,因此在工程项目管理领域也迫切需要专业化分工,成立专业的勘察设计单位、专业的施工单位,专业的监理单位、专业的管理咨询单位等等。

如果站在劳动分工的角度来看整个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发展脉络,正如制造业那样,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也经历了“专业化分工”和“一体化”两个发展过程。

2 我国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发展脉络

2.1 专业化分工过程 工程建设项目的专业化分工过程表现为:指挥部DBEPCPMC,共经历了设计与建设专业化、采购专业化、管理专业化三个阶段。以下对该过程进行简要阐释。

指挥部模式最大的缺点就是专业性差。采用指挥部模式的工程通常都是由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大型工程,涉及诸多学科与技术,环节众多,管理复杂,具有极强的专业性,非专业部门和管理人员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这种问题在建设项目指挥部型中尤为突出。

为了解决指挥部模式专业性差的问题,保证工程建设最核心的设计与建设环节的质量,设计建设工作逐渐从指挥部中分离出来,走上了专业化的道路。经过不断的发展,设计与建设单位形成了独立的组织,专门承担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与建设任务,这就是DB模式。DB模式的出现,使得工程建设的设计与建设环节的专业性得到了保证。但除了设计与建设工作以外,可行性研究、勘察、采购、试车等其他环节仍由业主承担,依然存在专业性不足的问题,因此还需要对更多的工作环节进行专业化改革。

继设计与建设环节实现专业化之后,采购环节凭借其与设计的强相关性,也逐渐从业主职能中分离出来,实现了专业化。采购与设计、建设环节一起,构成了EPC模式的雏形,专业的采购、设计、建设单位逐步发展为EPC总承包商。EPC的出现,标志着工程建设过程中主要技术环节的专业化分工已初步完成。

EPC的出现保证了工程的技术与质量,但其管理水平仍然相对落后。PMC是管理走上专业化的结果,专业项目管理公司的介入显著提高了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缩短工期,降低了成本。专业化分工阶段至此基本结束,业主对工程建设项目的控制干预能力降到最低。(如图1所示)

然而,专业化在带来效率的同时也破坏了工作的整体性,打破了事物原有的发展规律,为了实现专业化将技术与管理分割,分别由不同的专业机构承担的方式人为地制造了许多不和谐。如在伊朗某炼厂建设过程中,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SEI)通过与伊朗当地两家承包商通过组成联合体的方式承建A项目,SEI负责的装置为360万吨/年渣油加氢、480万吨/年重油催化、90万吨/年重整三个主要的工艺装置,以及若干辅助装置。项目采购主任从三个公司分别选择成员组成采购部,接收项目各家公司的设计中心的请购文件,统一发放询价文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采购。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虽然三个装置的设计、安装与建造环节完全达到了各项专业技术指标,但由于语言、风俗习惯、法律环境、合同样式、信息系统、文件格式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使得SEI与其他参与方在公用工程数据、施工安装、采购和试车等环节配合起来困难重重,导致SEI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谋求与他方的协同,甚至被迫重新学习语言,重置信息系统和编码系统,并在各项指标、格式以及要求的统一方面消耗了大量人力,导致员工工作量大增,拖延了工期,也增加了成本[3]。

2.2 一体化过程 专业化分工破坏了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内在的工作逻辑,参建各机构各自为政,缺乏系统思想和大局意识,因此,必须在管理上克服这种弊端,使得既能保证分工所带来的效率,也能最大限度地克服分工所带来的负面效果。因此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开始朝另外一个方向发展,那就是集成一体化。这个阶段的发展表现为:PMCIPMTIPMT+EPC供应链管理。(如图2)

专业化分工是必不可少的,专业化分工可以确保局部最优,但局部最优并非整体最优,为了弥补专业化分工的缺陷,对工程建设项目的统一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这种统一的管理包括统一的语言,统一的愿景与目标,统一的计划,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流程,统一的信息系统等等。

IPMT模式是管理集成一体化的结果,IPMT由业主、项目管理单位以及专家工程师组成。项目管理单位包括项目管理公司、咨询公司以及工程监理公司,专家主要从质量监督、设计、监理及施工等单位聘请专业管理人才;二级项目经理部的组织和管理由业主+专家工程师组成,形成 PMT(Project Management Team,项目管理团队,是由业主代表、承包方代表和专业工程师组成的子项目管理机构)管理团队;监理单位除了依照合同承担施工阶段的工程监理工作外,同时协助业主完成对施工前期的组织与策划,设计、采购以及竣工验收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工作[4]。业主、管理咨询机构、监理和专家团队在工作上的协同打破了组织原有的边界,随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使得管理活动在保持其专业性的同时按照一定的秩序开展,避免信息不对称、多重领导以及管理层内部冲突造成的管理混乱。

IPMT模式虽然实现了管理层的集成一体化,但该管理层并不完全具备工程技术知识,也不能得到EPC执行层及时的工作反馈,有时会因为工程技术知识的不足和信息不对称而做出错误的决策,常常与EPC和各级承包商产生矛盾[5]。执行层往往因为领导层的错误决策而陷入两难的境地,既不能完全服从错误管理层的领导,就不能不听从管理层的指挥,因而严重影响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和工期。IPMT模式在实践过程中的这一缺陷,是管理层与执行层之间缺乏协同的体现,因此必须构建管理层与执行层之间的协同机制,将一体化的范围扩展到执行层,才能克服管理层与执行层不协调的问题。

随着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不断发展,管理中心不断下沉,与EPC的协同程度不断提高,这种发展趋势在IPMT模式的基础上催生了IPMT+EPC模式。IPMT+EPC模式是管理层与执行层一体化的结果,该模式将EPC的组织与IPMT中不同子项目PMT融合在一起,统一目标,协同计划,协同决策,实现IPMT与EPC之间信息流的高效流通。然而,不协调问题依然存在。

大型工程建设项目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注定了将来一定会像制造业一样将供应商包括进来,实现从原材料到最终交付业主的全供应链管理。根据经验数据,项目工程费用中,设备购置费、主材费合计大约占75%;建筑安装工程费(不含主材费)大约占25%。从工程整体角度来看,合格的供应商是其正常生产的保证。零件或原材料运送的延误,缺货、次品或废品等都会给制造商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在大型工程建设项目中,最终要实现的是IPMT、EPC与供应商、服务商的一体化,最终完成了从供应商到最终顾客(业主)全供应链的构建,形成了完整的工程建设项目供应链。目前,中石油四川石化已经成功采用供应链管理理念完成了四川1000万吨炼油/80万吨乙烯工程的建设。

3 我国工程建设项目供应链的特点

3.1 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关系不会随着项目的结束而结束 工程建设活动一般以“项目”的形式出现,工程建设活动参与方随着项目的诞生而聚集,随着项目的终结而解散,耗费大量资源所建立起来的协同工作关系也随之结束,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从理论来看,解决这种问题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完全实现标准化,让所有企业完全采用一样的标准展开各项工作;一种是保留工程建设参与方的协同工作关系,当需要时仍有原班人马(骨干成员不发生重大变化)继续合作。由于大型、超大型工程往往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语言、文化、法律环境,尤其是技术环境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因此想要完全实现全行业的标准化十分困难。除此之外,项目成果的独特性与唯一性是项目的本质属性,实现完全标准化之后必然导致项目成果同质化,无法满足顾客对项目成果的个性化需求。然而这并不代表我们就不在工程建设行业的标准化方面进行努力,而是在标准化的同时,通过保留参建各方工作关系的方式维持一种秩序。

同一项目各成员之间的关系不会随着项目的结束而结束,他们很可能在下一个项目开展时又重新聚集在一起,因此他们会主动协调各种流程,统一标准,为信息系统预设端口,以便与其他工程建设单位集成。随着时间发展,工程建设供应链参与各方角色将会逐步发生转变,更加注重自身的核心业务,将自己不擅长的业务交由更加专业的兄弟公司完成,形成新的供应链关系,逐渐优化工程建设项目的每个供应环节。

3.2 更多的资源被纳入 以往的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往往只注重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所管理的对象一般也只有工程承包商和监理商。现在,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开始被纳入工程建设供应链系统,包括材料设备供应商、技术供应商、服务商、软件开发商、管理咨询公司、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第三方物流机构以及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

纳入的资源越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就越大。由于现代工程公司也普遍采用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的模式来提升项目的竞争力,提高项目的专业化水平,因此许多现代工程公司的诸多业务部门及服务部门被相继撤销。与此同时,随着社会服务资源与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现代工程建设项目中出现了大量专业商与服务商的身影。相信在今后的工程建设项目供应链管理实践中,会有越来越多服务机构会参与其中。

除此之外,中小企业也逐步加入到工程建设供应链当中来,依靠自己的自身优势,与大的工程承包公司(总包商)结成伙伴关系,通过这种方式成为优势供应链中的一员,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由于中小企业的积极参与,大型工程公司可以进一步削减自身的施工队伍,将资源更多地配置设计与管理方面,提高企业竞争力。大型工程公司也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让中小企业有机会参与到高水平的项目建设中来,提高施工能力与管理能力,为行业培养后备专业力量,保障国内工程建筑行业在较长的时期内都有合格的承包商与施工队伍,全面提高工程建筑行业水平。

3.3 信息化程度更高,信息建设向协同方向进一步发展 目前国内工程建设单位正在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工程项目管理软件、ERP、财务软件的应用已经普及,许多优秀的企业已经开始针对自身存在的具体问题寻找信息化解决方案,开发出一批专业工程项目管理软件。

然而,工程建设行业的信息化水平与商业、零售业以及服务业的信息化水平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在分包商这一层,信息化水平还比较低。由于思想观念落后,中小企业普遍不重视信息化建设,孤岛效应、牛鞭效应依然比较严重。未来的供应链管理必须形成与信息一体化一致的专业组织、工作流程与考核标准,真正从组织和流程上确保信息一体化的实现,对阻碍信息传递的组织和个人给予相应的惩罚,真正实现工程供应链的信息化管理。

3.4 越来越强调战略合作 目前供应链管理理论体系中的供应商关系管理(SRM)和客户关系(CRM)管理风靡一时,但在实践中,无论是SRM还是CRM都存在地位不平等情况。在工程建设供应链中,由于专业性很强,技术信息不对称,再加上工程建设一般以项目制形式存在,项目结束后各方就会解散,因此建立平等互信的战略友好合作关系十分重要。在工程建设项目中,供应链各参与企业应该通过相互协作,共同开展工作,同时要做到协调各方利益,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供应链管理以“资源整合”与“协同”为核心,战略合作关系可以帮助企业以较低的成本整合优质的资源,降低选择成本与交易成本,同时在各个工作环节中协同更加充分。战略合作的层次越高,所产生的效益也就越大。但值得一提的是,工程建设项目战略合作关系的发展与法律对于招投标管理的要求相悖,为了防止工程建设项目滋生腐败,法律强制大部分工程项目在整合相关建设资源时执行招投标的法定程序,各建设单位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难以发挥最大的效益。随着供应链管理在工程建设领域的不断发展,以及相关部门监督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将来的工程建设企业将逐渐摆脱招投标的束缚,真正按照资源最优配制的原则自由组合。

4 结语

由于全球建筑市场分布与集体主义文化影响的原因,具有东方思想特色的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在我国起步并取得一定发展。目前中石油下属企业已在个别项目中成功实践了工程供应链管理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先进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工程项目管理方式将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魏茂民.基于PMC的大型项目管理的方法与应用研究――以扬子-巴斯夫IPS项目为例[D].东南大学,2005.

[2]刘海凤.基于PMC模式的南海石化项目成本管理[D].上海财经大学,2008.

[3]朱江.伊朗石油化工工程项目管理案例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