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9 22:18:0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教育管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创业教育;教育步骤
总理2014年在达沃斯论坛上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他提出,要在中国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此后,在世界互联网大会、国务院会议和各种公开场合中他都频频提出这一观点。在国内考察中他更是每到一地,都要与当地的创客们会面,他希望用自己的行动激发出民族的创业精神。今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又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在谈及创业、创新工作时强调:“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知识的创新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如何提高人才主力军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成了当下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辽宁省深化普通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辽宁省《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的下发,让辽东学院机械电子工程学院的大学生管理队伍人人都认识到今后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战略核心———大学生创业教育。如何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着力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行为、创业能力,我认为应按照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一、明确创业教育管理主题
技艺精进、功夫到家、创意创新、赢在创业。
二、厘清创业教育管理思路
(一)大学生教育管理中加强创业教育,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环境氛围
1.转变思想教育管理理念。要尽快转变大学生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从简单的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在日常工作中让大学生树立起既要注重就业更要有创业意识,让大学生知道自主创业不仅是就业的初始选择,更是将来大学生成才的重要途径。2.鼓励我院大学生正确认识创业。创业教育并非只是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马上就去挣钱或者毕业以后马上就去自主创业等,而是对所有大学生都应该进行的一种创业精神、创业文化、创业基本知识的教育,对有好的创业意向和准备创业的大学生开展创业所需能力的训练。因此,我院大学生无论毕业后就业还是准备将来自主创业都需要接受创业教育,具备创业基本能力。
(二)改革我院传统的大学生活动方式,将大学生活动和创业教育管理相结合
1.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活动。由就业而创业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改革模式的落脚点。在活动组织上,对活动全过程进行整体优化整合,突出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具有宽厚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培养较强的创业意识,创造性地运用既有知识解决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2.努力拓宽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实践服务平台。在总结既往经验的基础上,有目的、有方向的引导我院大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慧鱼大赛、辽宁省本科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大赛、辽宁省物理实验竞赛、辽宁省工业设计大赛、辽宁省“挑战者”杯、丹东市“鸭绿江杯”创业大赛、辽东学院大学生创业大赛等赛事,全面开发我院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不断积累,从而提高我院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鼓励并支持我院大学生走进实验室和实习工厂,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三)实施全院配套服务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推进
1.双管齐下,在育人的同时,组织我院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培训,尤其是创业前针对性的培训和辅导,应摆在重要位置。2.学院牵头,联系相关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平台,企业领导提供理念,设立我院大学生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基金不仅仅是为我院大学生提供经费,还要用各种政策保障其能够有效使用经费,提高我院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并争取早日回馈社会。3.建立专门的大学生创业实验室、实习工厂和办公室。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已经利用自身优势和已有资源,开辟了专门的场地或是成立大学生社团机构供大学生创业使用,我院也将借鉴其合理性,创建创新、创业基地,配备一定的配套设施,提供创业相关场地,加强我院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四)加强与同专业更高层次院校交流,学习创业先进理念并努力贯彻实践
1.加强学院教师和同专业更高层次院校交流,学习其创业教育管理工作先进理念。目前,许多机械类高校的发展模式已经完成了从劳动型到技术性的转变,在这一过程和转变中,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工作的导向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学院教师和同专业更高层次院校交流机会,学习其培养创业人才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可以不断地提高并完善我院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工作。2.加强学院大学生和同专业更高层次院校交流学习的机会。清华、北大、哈工大等全国许多知名学校的课程中都有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比如,哈工大和汽车有关的课程,不仅仅是教授一般的汽车知识,而是在学习中主要让学生在一个团队中合作,期末时作出一个项目研究报告。这样的培养模式显然是以创业为主要目标的,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早日树立独立思考和动手的能力,这样将大大有益于大学生将来的创业。这是非常值得我院大学生学习和借鉴的。
三、辅导员制定创业教育管理计划
(一)辅导员通过学生教育管理讲授让学生明确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的关系,三者构成相互促进的整体。课程教学中也把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构成一个整体,让大学生明确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是基础;创业训练项目是过渡;而创业实践项目则是目标。(二)辅导员要做好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和创业训练项目的训练计划,从商业基本素质入手对大学生进行培训和锻炼,培养大学生的经营管理基本技能。可以从完成较好的创新训练项目中筛选出优秀者和优秀团队,由大学生本人和团队向学院申请成为创业训练项目。(三)专业教师在科研开发和设计锻炼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一步进行产品经营策略的训练,这样做不仅能够锻炼大学生面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同时还可以促进大学生对已经完成的创新、创业项目进一步修改,使之和市场需求近距离接轨,帮助大学生培养社会服务的意识,并在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中锻炼自己的创业能力。(四)经过不断的创新训练、创业训练两个阶段后形成的具有独特市场运营模式的优秀创业项目,可以作为我院创业实践项目,进行进一步的重点孵化和重点支持。(五)把创业实践项目孵化成模拟公司,为下一步真实创业做准备。这么做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好的项目能尽早服务于社会,锻炼他们的创业能力。
四、探究创业教育管理实施方法与途径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要多层次、多方面。从广泛宣传参与,到成立团队专门培训,再到重点团队重点扶持进行三个层面的教育。我院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工作中多以实验室和实习工厂为平台,面向全院大学生组织开展创业活动,覆盖全学院各年级和专业的学生。通过实验室和实习工厂为基地,面向部分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开展PPT、CAD等培训,以讲授、分组讨论、团队训练等形式完整呈现创业全过程,培养具有较强的市场开发意识和公司经营管理能力的领导者和创业先锋。
(二)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学院要实现从大一到大四的全程化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由辅导员和学院主管就业的书记主讲,主要面向一年级学生开设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结合创新大赛和创业大赛举办的专题培训讲座和创业训练主要针对大二、大三的学生,辅导员全程指导学生参与创业实践训练。针对创业项目的系列培训则侧重于大三、大四学生,详细向大学生介绍创业过程中各环节的方法和知识,更明确地指向让大学生如何创办自己的企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工作,是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积累的过程。首先,要从理念上,要让大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其次,在大学生自身层面让大学生认识到创业可以为其自身提供更多实现梦想的机会,为将来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最后,在这一过程中,增强大学生社会竞争意识,培养社会责任、公共道德,并对国情、社情要有深入、细致地了解。在学院层面,大学生创业可以活跃我院气氛、提高我院大学生就业率;在社会层面,大学生创业将减少社会失业率,大大降低社会不稳定因素,并提高社会经济活力;在国家层面,大学生创业将大大缩短国家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周期,对未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将是持续的、强劲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黄兆信,曾尔雷,施永川,周敬业.地方高校融合创业教育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
[2]吕振.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与思考[A].KAB创业教育年会暨首届大学生创业教育论坛论文集[C].2009.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高素质群体,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重点学生是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其教育管理的效果直接影响整个大学生群体教育管理的效果。在重点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充分运用需要理论,密切关注重点学生的多元发展需要,从而可以帮助重点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
关键词:
需要理论;重点学生;教育管理;契合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中流砥柱,是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力量。而重点学生是指在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影响下,由于家庭状况的不同、学校地位的差异、心理排解的差别等原因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精神面貌上产生的一类相对弱势的群体。主要包括:家庭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心理问题学生、纪律处分学生等。近年来,这部分群体的数量呈上升趋势。重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的成效直接决定了整个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稳定与发展。当前大学生总体上是积极、健康、向上,但是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家庭环境的熏陶影响以及学校环境的良莠不齐,导致大学生产生许多迷茫与困扰,重点学生尤其如此。因此本文以重点学生为研究视角,重点阐述需要理论与重点学生教育管理的契合。
一、重点学生的多元发展需要
(一)人生发展的需要
重点学生正处在一个自身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正面临着一系列的人生困惑,有一系列的人生课题需要面对和解决。如: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做出什么样的价值判断等。重点学生迫切需要在人生导向方面得到帮助和指导,渴望有人为他们释疑解惑。教育管理工作者若能紧密结合重点学生的人生发展需要,必能激发他们的接受兴趣,从而将党和社会所要求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内化为重点学生自觉的人生追求,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更好地实现教育管理的目标。
(二)获取知识的需要
当前大学生所处在全球化、知识化时代,竞争意识越来越强,渴望获取知识、努力提高竞争力,是重点学生迫切而合理的需要。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在尊重、满足重点学生求知需要的前提下,引导重点学生将崇高理想、良好愿望与兢兢业业、苦干实干结合起来,引导他们既勤于学习、敢于实践,又乐于创造、甘于奉献。
(三)渴望成功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国家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大学生强烈渴望抓住机遇建功立业。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努力将理想信念教育与重点学生渴望成长成才、成就事业的发展需要相对接,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融入赏识教育和成功教育,引导重点学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需要理论与重点学生教育管理的契合
(一)需要理论是重点学生教育管理的基础
人的思想的产生是外界作用于大脑的结果,从而推动着人去从事一切活动,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人的需要密切相关。重点学生的需要也是其思想活动形成的基础,对思想活动的发展具有制约性。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人的需要,尤其是重点学生的需要。了解、掌握重点学生的需要及其特点就能够为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提供科学方法。在对重点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从重点学生的需要出发,可以使教育者把握他们的思想状况与其需要的内在联系,掌握其特点,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因此,重点学生的教育管理必须以需要理论为基础,才能够具有全面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重点学生教育管理是对需要理论的运用和发展
从教育管理角度来看,需要——动机——行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需要是关键的环节。人的需要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教育管理,这是由于在进行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的解释了人的需要产生的心理活动规律。重点学生教育管理的目的,就是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需要,并为实现自身的合理需要而努力。只有通过教育管理及时了解重点学生的多种需要,才能对他们的思想动机进行预测,从而探求他们行为的目的,对其行为进行调控。因此,重点学生的各种需要只有通过教育管理的引导,才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三、结语
总之,在掌握需要理论的基础上,对重点学生的需要特点及其原因加以分析,将需要理论运用于重点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针对重点学生的需要特点提出相应的教育管理途径,才能更好地提高重点学生的教育管理效果。
作者:王建东 刁晓倩 杨文军 单位:大连海洋大学 大连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1]黄文秀.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的选择[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03).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模式
1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出现的新问题
1.1独生子女问题
由于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独生子女逐渐发展为现代大学生的主要群体。由于家庭条件优越,家长们都纷纷创造各种条件培养孩子的智力和兴趣,这些独生子女们兴趣广泛,知识面宽,接受新生事物相对简单。但是由于这些独生子女大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的,很少与社会接触,使他们对社会知之甚少,很难独自适应社会的生活。所以导致了不少的在校大学生眼高手低,高分低能,严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的能力相对较差。这样,一旦他们脱离父母,脱离学校,他们将很难适应社会上的各种复杂环境和来自生活的压力。高等学校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帮助这些大学生们培养独立自强,自己解决生活难题的能力,独生子女的比例加大,也就加大了高等学校的管理难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独立自强,一方面又要将其培养成社会栋梁。
1.2贫富差距问题
由于大学校园里的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家庭,学生的家庭条件和社会背景差别较大,有些家庭条件优越,有些家庭条件却极为贫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贫富差距的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必然会导致学生的优越感差距,对于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来说容易引发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形成自卑感,性格内向,自我封闭。这种贫富差距的存在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给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既不能阻止这种差距的存在,又要充分考虑那些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的感受,尽量不要让他们产生心理上的自卑,需要不断的培养贫困生对未来生活的兴趣,看到未来生活的希望。
1.3就业问题
随着大学生数量的急剧上升,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想找到理想工作的难度在逐渐增大,很多大学生毕业后由于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的缺乏,被众多企业拒之门外,这给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许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性格变得沉闷古怪,甚至有些大学生由于受到严重的刺激,性格偏激,报复社会。由于急于就业,很多大学生错位就业,由于所找的工作与在校所学专业不同,工作中所有的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学习,这就意味着他们将在工作中经受更多的磨难,面对更多的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发展空间受到严重的限制,这种情况下,极易引发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发生。很多大学生都会有就业焦虑症,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尽快帮助学生排除焦虑,帮助在校生物色较为合适的就业岗位,不断培养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应该具有的沉着冷静的心态。
1.4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些压力的存在,极大程度的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经调查,很多的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的心理问题。在理想与现实、自尊与自卑、交往与封闭、家庭期望和个人意愿等多种压力和冲突面前,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极易引发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甚至会出现一些不正常的表现行为。时代的发展,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生活和社会的压力巨大,学校要密切关注在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这些大学生走出心理的阴影,让其健康积极的面向社会,走入社会。
2做好大学生教育工作应该遵循的原则
2.1信任关爱的原则
信任是对人的一种尊重。作为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给予学生最大的信任,放心大胆的让学生去承担本该就属于他自己的责任,让学生接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只有先相信学生,才能真正取得学生的信任,才能彼此真诚相待。同时,对学生的关爱也是不可缺少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情感的力量往往是巨大的。教育工作者在强调规章制度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感情,用真诚和关怀去面对这些学生,用感情彼此沟通,增加教育管理的效果。
2.2公平激励的原则
在教育工作的进行过程中,公平和激励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对待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去处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真正的受到学生的拥护和尊重,学生才会不断反思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问题。同时,公平和激励也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相反,如果教育管理者总是带着有色的眼睛看待学生,必然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落差,加之学生周围给他带来的各种压力,一定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很多问题。整个教育管理工作将很难进行,同时也将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赞扬和激励会不断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但激励要适度,不能过分激励,过分激励,一定会给学生形成一种错觉,认为自己是最棒的,一旦真正走入社会,缺乏了周围人对他的激励,他就很有可能失去对生活的动力。
2.3尊重理解的原则
受到他人尊重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人人都渴望得到社会和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在校的大学生,由于没有经过太多来自社会的磨练,和各种来自生活的压力,渴望被理解和尊重的愿望更加的强烈。一旦失去了来自身边人的尊重和理解,极易磨灭他对社会的向往和激情。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就应该充分认识到人格平等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自己的工作对象,站在学生的角度,处处为学生着想,才能得到较为理想的工作效果。即使是出于好心的帮助,也要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出于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而进行的。
2.4引导启迪的原则
教师与学生的每一次交流都要做好充分准备,谈话的内容能够较大程度的起到引导和启迪的作用,便于和学生达成一定程度的共鸣。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既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正在面临的实际情况,又要达到一定的高度,真正的起到启迪智慧,憧憬未来的作用。同时,教育工作者要注重自身水平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创新,使得每一次与学生的交流都能够带给学生焕然一新的感觉,都能够让自己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能够用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成功的吸引和管理自己的学生,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
3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
3.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支持,突出对学生的关爱和服务。高等院校的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都要为了学生,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高校管理的效率。在学生的管理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营造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通过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施,充分发挥教育管理工作的作用,使其获得更好的教育管理的效果。
3.2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主要是通过教育者的引导,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照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就需要在管理的过程中既要把学生看成是教育工作的客体,又不忽略他们的教育主体的作用。在新形势的要求下,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要从学校管理为主转变为学生的自我管理为主的教育理念,学校要帮助学生理解自我管理的意义,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使学生逐渐学会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将学生培养成为独立自强的栋梁之才。
3.3善于发现优点,开展赏识教育
对于犯错误以及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不能给予人身攻击,而是要尝试开展赏识教育,积极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以共同探索问题为目标,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通过充分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并对其优点给予一定的赞扬和鼓励,可以有效缓解学生对老师的心理抵触,通过彼此的交流沟通,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之后,再和学生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确定努力目标。在整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彼此信任,还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3.4促进德育教育的多样化,寓教于实践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学校要开展广泛的校企活动,带领学生去参观不同类型的企业,亲身感受一下企业的多元文化,逐渐增强学生的社会认知度和责任感。可以定期邀请企业成功人士在校举办一些讲座,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励志教育。通过专项奖助金的颁奖仪式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感恩教育。另外,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公益组织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走进社区切实为人民服务,使学生在实践中受到德育的熏陶。这种德育教育的工作,不仅对学生起到了更好的教育作用,同时也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社会的要求,高等院校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存在的问题,相关的教育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严格的遵守一定的工作原则,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才能够源源不断的向社会输送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徐剑.大学生教育管理方式创新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11:1-3.
[2]张振松.关于构建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机制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36:42-43.
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是指高校管理工作者以人为中心,一切从人出发,重视人的自身因素,在教育、教学、行政管理等工作中处处体现人性,尊重人权。构建和谐社会是新时期国家管理的重要思想,而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是以人为本,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为管理的最高境界。以人为本也是各级社会管理事务中所公认的管理理念,既尊重了人权,维护了人的尊严,体现了人文关怀,也能够实现人的自身价值。教育科研的人本管理,是价值观念、实践规范、理性意识和情感体验的科学管理。在高校管理中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实施人本管理,注重和搞好校本科研,建设和谐校园文化,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环境,是使教育发展、师生进步的有效途径。教育因为受教育者而存在,管理同样因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实现价值。所以以人为本是教育管理的核心。
2教育管理的思想转变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全国每年高考学生总数持续上升,高校学生随之增长,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现代化的逐步实现,首先要求的就是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增强现代管理意识,现代化的教育管理意识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要适应现代各项管理工作的需要,教育管理工作者思想观念的更新,必定会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管理工作者想要强化现代管理意识,就要重视培养自身学习能力,善于创新,还要注重提高自身的协调能力,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掌握好合理有效的管理方式,继承和学习科学的管理理论和经验,对管理工作的目标、内容、原则、方法、环节、制度等传统的基本理论,要学习和掌握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从而提高工作效率。(1)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各高校应把形势与政策教育这一课程列为高等教育的必修课程,坚持这一门学科的严谨性,加大考核力度。同时,也要重点突出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当下各高校开展的各类文化、艺术、体育和科技类活动都应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让大学生的生活丰富起来,也可以将思想教育融入到这些活动当中去,摆脱填鸭式的理论思想灌溉,这样更有利于大学生团体的吸收与利用。(2)加强改善思想政治教学。加强改善思想政治教学,高校应重视这一课程的开设,并投入相应经费与精力,招收思想教育课程教育课方面的教学人才,带来他们先进独到的教育教学方式,以推进更好思想教育课程的建设。(3)加强完善教师师德建设。专业精湛、师德高尚的教师往往是各大高校招收人才的标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样的老师是学生生活与学习的榜样,也能够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师德师风既是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又决定着学校的学风和校风。所以,高校加强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尤为重要。那么,高校可以通过对教师的职前培训、职后培养、职务聘任等方式不断加强完善师德建设。(4)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进行各种文化教育的前提是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拥有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高校建立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应真正发挥作用,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次就能够完成的,是需要持续不断的加强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通过加强宣传与多开展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提起重视。以此高校教育管理则会更顺畅,更有条理。(5)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各学院应根据各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开设各种丰富多彩额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求真知,在实践中得教育,在实践中增强自己的专业技能,为学校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铺设一条更宽广的路。
3激励机制的建立
由此,由此可见,激励机制的建立对高校教育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以下我将介绍一些激励机制下可用的方法。班级职务选择时所用的职务激励法对学生有个很好的促进作用,通过学生对各班委的竞争来体现学生素质,为竞争成功或者为更好做好自身的职务工作,学生会自发加强自身素质提高的培养。信任是人与人相处的剂,它可以是加速个体自信心爆发,从某种程度上讲,自信比努力对于学生的成长更为重要。在老师学生之间,学生之间建立信任于高校学生管理有很好的基础作用。目标激励,就是确定适当的目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期望理论认为,人只有在预期自己的行动有助于达到某一目标的情况下,他的行动才会得到充分的激励。美国的心理学家詹姆士曾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
4教育管理的创新
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有些行之有效的传统经验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基础,同时,我们又需要适应形势,在继承中创新。高校教育管理者要不断根据新形势而改变管理方法,积极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管理方法,自己也可积极创新,总结出更适合本校学生的管理方法,与相同工作者交流学习经验,从而不断推进教育管理的创新。
5对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总结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人是社会的产物,中国推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后,西方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慢慢地被中国尤其是年轻人接受。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市场经济逐渐深入和完善,由此产生的巨大的贫富差距,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效率与公平发展的不平衡等等带来的社会问题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日益增多,再加上网络的普及,信息的便捷快速的传播,现代的大学生在思想上更加复杂。
(二)学校环境的影响
现代大学生虽然和社会接触比较密切,但是毕竟大部分时间还是在校园里度过的,学校的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不言而喻。整个学校的学习氛围,文化内涵,教师,学生素质,学校的教育和管理方式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家庭环境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刚刚降临人世的如一张白纸的孩子最先受到教育影响的地方,它的作用不可忽视。而现代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受到大人的宠爱,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到大学后,依然如此,人际关系上就会产生很多的问题。这些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什么事都由家长代劳,因而自理能力较差,心理相对比较脆弱,产生问题后容易走极端。另外随着社会贫富的加大,家庭背景,生活条件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这种不同的家庭环境带来的思想上的特点很难在短时期内得到改变。
二、大学生教育管理方面的新途径
(一)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水平,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现代的大学生思维独立,个性张扬,他们能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知识,而且都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在某些方面,他们的知识甚至超过了教师和父母。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教育下,在“以人为本”思想的熏陶下,他们对于教师,父母等长辈的教导不再言听计从,他们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因此,那种传统的说教式的,命令式的教育方式会让学生产生很强的逆反心理。他们对教育的接受与否很大程度上往往取决于对教师的认可程度。因而,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时候,不能简单粗暴,不能因为他们是学生或者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就不顾他们的感受采用强制或命令的手段,否则会适得其反。在教育的方式上,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从内心里真正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在事情的处理上,要以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宗旨,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处事公允,公正。其次,教育管理者必须不断地学习,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用自己的知识,能力、人格魅力征服学生。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深深地影响着学生,教师要用自己的言行,处理事情的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二)转变教育理念,给予学生更多的宽容和理解
每个人都有年轻的时候,都有犯错的时候,更何况,现代的大学生面临的是更加复杂的社会。在这里,各种新潮的东西如走马灯似的来来去去,各种思想观念在这里激烈碰撞,而大学生正在形成自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刻,他们还没有自己明确的判断是非的能力,热情冲动,很容易受外界思想的影响,因而当他们做错事情的时候,教师要对他们予以更多的宽容和理解,要站在他们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多听听他们的心声。
(三)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学生行为
对现代的大学生,既要耐心细致地对他们进行说服教育,同时,还应该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以规范他们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明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做错了事情就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受到惩罚。所以,高校必须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的生活学习进行规范化的管理。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方面的学习,让他们知道哪些事情能做,哪些行为是违纪的,如果违纪了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把这些规章制度作为学生判断是非的标准。制度的建设既是为了规范学生的行为,让他们有章可循,也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养成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的良好习惯,使他们走上社会后能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四)开展心理辅导课程
西方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很早,而且很受重视,对心理方面出现的问题咨询心理医生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但在我国,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在社会上既不受重视,又存在偏见。如果某人去咨询心理医生或者被别人说成心理上有问题,这就很严重了,周围的人就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对他指指点点,敬而远之,其实,这可能只是像感冒发烧那样普通的病而已。于此相对的是,我们对于一些心理上的问题,比如焦虑、易怒等,又不太重视,认为只是心情不好,无关紧要,这样任其发展下去,终有一天,这种不健康的心理会超过人心理承受的极限,从而引发一些极端行为,给自身和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和危害。这也是为什么会经常出现被周围人看作平常行为很正常的人突然做出极端的不合常理事情的原因所在。
三、小结
艺术类学生一般从中学,甚至从小学就开始学习基础的专业知识,开销比较大,进入大学之后学费高,课程所用材料设备开销也很大。而艺术类大学生所学的专业应用性也比较强,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多,能够获得一定的报酬,因此特别容易产生功利思想。再加上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学生把大量的时间消耗在挣钱上而忽视了学习。
二、辅导员应根据艺术类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好艺术类大学生的教育管理
(一)从思想政治方面,正确的引导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辅导员首先要做到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的人格关系,以学生为本。辅导员作为学生的教育者、引导者、管理者,应培养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学生进入大学时,就积极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大学规划,认识自我。通过大学生涯设计,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其次辅导员应注重大学生的关注点,加强对青年学生思想规律的认识,紧紧围绕青年学生关心的热点、疑点、难点和重点问题,通过多渠道,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效结合起来。同时又要与学生的成才需要相结合,使他们真正适应社会的需要。再次要适时地开展诚信教育、人格教育,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提高学生主体意识,并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终极目标。在学校中,要根据国家近期发展的一些实事,适时开展一些以诚信、爱心等方面的教育为主题的班会,还可以师生共同努力,共同参与,编排一些与诚信、爱心有关的小品和舞台剧,让学生在丰富课余生活的同时,更明白爱、诚信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二)辅导员一定要摆正位置,把握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大多数艺术类学生家庭生活水平都比较好,由于学生之间贫富悬殊较大,加上学生的经济意识很强,造成了现代学生自私、个人主义、独立性不强、道德品质缺失等一系列的缺点,导致学生之间相处不融洽,学生间不懂得包容。大学辅导员一定要有一份公平公正的心态,以身作则,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的人格关系,这也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彼此相互信任的前提。同时要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加强与人交往的沟通能力,让他们懂得人与人之间要学会换位思考,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
(三)用爱心服务学生,爱岗敬业首先应该赞美学生。艺术类的学生因为个性比较张扬,更喜欢别人欣赏自己、赞同自己,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引导他们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当学生有了进步,一定要主动去表扬;当学生有了新颖的想法,一定要积极主动地支持和鼓励。其次要以“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核心思想。要对学生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尊重学生的感受。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辅导员对学生的爱心、热心,真正从情感上接纳并支持辅导员的工作。
(四)积极做好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通过跟学生的谈话谈心,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沟通是做学生工作的最好方法,切实与学生做好勤沟通、多了解,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并合理地进行解决。要利用好语言,选择相对有效的沟通技巧。比如有的学生个性较强,不屑与教师交往,那我们要主动多与之进行联系,多关心他们、关爱他们,寻找与之沟通的突破点。有的学生性格急躁,出现问题容易激动,那我们要稳定学生的情绪,耐心地对他们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并积极主动帮助解决。对于家庭条件较差,性格比较自卑的学生,我们要帮助他们发现和认识到其自身的闪光点,适时地鼓励他们,激励他们多参与学校或社会的实践活动,让他们深刻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五)针对特殊的学生群体,运用语言,根据实际情况把握住切入点,适时教育并引导学生语言是一门艺术,辅导员要运用好语言,把握住学生心理,尽量不让刚刚步入大学的学生在未完全适应大学生活时感到空虚,失去人生的目标和方向。辅导员应准确地寻找到问题学生的切入点。所谓切入点,就是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容易引起广大学生注意,能唤起他们共鸣的点。发现每一个学生内在的动力,抓住闪光点,可以激励学生的进取心,使学生更快地进步或比较容易地正视自己的缺点与不足。
(六)以服务学生为本,有效的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服务学生一定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的各式各样的问题。在经济方面,首先要激励贫困学生在困难中磨炼自己意志,让学生切实从心理方面正视自己,调节心态,树立在逆境中成才的人生目标;积极帮助学生申请助学贷款,鼓励他们通过努力学习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并寻找或提供一些就业信息使他们能在勤工俭学中完成学业等。对于有就业压力的学生,辅导员要帮助他们认清自己,设计毕业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找准自己未来目标的定位,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辅导员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对存在心理危机倾向和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高危个体进行跟踪关注,在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广泛地开展各种积极向上的集体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小结
关键词:教育管理;情感管理;工作理念
作者简介:钟小要(1978-),男,河南漯河人,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团委书记,讲师;方留(1973-),男,安徽桐城人,合肥工业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副教授。(安徽?合肥?2306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课题“大学生管理的理念与方法研究”(课题编号:2009sk009)、2010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0007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8-0137-01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数字化时代,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是激情四射、活力迸发的时代。正如奈斯比特所言:“我们周围的高科技越多,就越需要人的情感。”同时,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由此可见,情感在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最科学的教育管理模式就是要做到坚持人本主义的思想,注重情感关怀,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用爱和责任为青春导航,同时也能凸显主体间性教育的内涵,使学生充分施展自我才华,激发内在的发展潜能,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1]
一、当前大学生教育管理现状分析及情感管理实施的必要性
对于“90后”大学生而言,他们是与改革开放同步成长的新一代,改革开放30年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同时,也对每个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态度及行为选择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对当代大学生情感的冲击尤为明显。作为新生代的他们,思想认识标新立异、个人情感自由表达、追求自我实现、追逐时代风尚、体验观念开放。他们虽然知识富有,但情感淡漠,缺乏感动之心、体谅之怀;他们虽然享受着来自社会不同层面的关爱,但缺乏最基本的感恩回报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普遍存在情感缺失。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突现的问题和矛盾也对他们造成巨大的影响,深入触动他们的心灵和人格。
在大学生思想多样性和需求多元化的现状下,高校传统的教育管理工作方法很难奏效。现在很多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忽视了情感在促进人的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极易导致大学生的认知和动机趋向功利,使原本缺失感恩体验的教育更加肤浅。当前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人文情怀流于形式,学生对于教育管理效能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概念”的状态。减弱了学生自我完善的动力,掩饰了学生渴望求真的需求,导致了心理世界的荒漠和不和谐。单纯的教育管理工作不能直接有效的解决大学生因情感需求而产生的问题,情感的问题还是需要情感管理这把钥匙予以解决。如何结合教育管理新的实际加以运用,特别是要研究和探索如何增强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感染力、吸引力、说服力,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教育管理工作中融入“情感管理”的理念。
二、情感管理的内涵以及情感管理在教育管理运用中的本质特征
情绪心理学研究认为,人是有着丰富情感生活的高级生命体,情感是人的精神生活中的核心成分,在人的心理活动和发展需求中起着动力效能和组织作用,支配和影响着个体的意识和行为举止。所谓情感管理,就是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及人的主体意识不断觉醒的现实,管理者以至真至诚的情感,增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情感沟通和思想交融,满足被管理者的内在心理需要,形成融洽和谐的工作和学习氛围的一种高层次科学管理理论。从本质上说是以人为本,以情感为动源,以和谐为基石,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实践精神、以强化组织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的全新的管理理念。[2]
情感管理是现代教育管理技术中的重要教育手段之一,也是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方式。情感管理就是要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以情感为特征,以师生间的相互信任为基石,营造出情感管理的和谐环境。对学生进行情感管理,就是要不断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和思想认识的双向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生活激情,使学生在潜意识中心甘情愿地服从规范,接受教育管理。教育者要创造出一种环境,有效地将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使之转化为一种动力,从而转化为成长发展的能量。有别于过去传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单纯的“说教”教育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充分尊重人的需求,用情感去引导人、感染人、教育人,引起教育管理双方情感的互动和共鸣,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将情感管理运用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主要是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积极热情,化解教育管理中的消极或对抗情绪,促使学生刻苦努力,健康成长。[1]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和集体的向心力和感染力,实现人性化管理。
三、情感管理在大学生教育管理运用中的路径选择
情感管理运用于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基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其所依附的个体亲身体验的现实之间去寻找联系,帮助学生重构学习及生活的规则和秩序,实现教育管理的最大价值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