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科普站工作计划

科普站工作计划精品(七篇)

时间:2022-02-11 21:22:0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科普站工作计划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科普站工作计划

篇(1)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支持农业,关心农村,致富农民的部署和《东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跃、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强科普能力建设,提高全市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依靠科技发展生产、脱贫致富、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推动全市农村的科技进步、科学知识普及、实用技术培训、新品种试验推广和基层科协组织建设,整合农村科普资源,服务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工作目标

东港市是省科协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试点县(市)之一。“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在试点的行政村建立和配备“一站、一栏、一员”(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科普宣传员),旨在搭建科技传播的社会化服务平台。按照省科协要求,2006年1月—12月为试点阶段。在市委、市政府确立的确25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中,建设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科普宣传员;2007年为示范推广阶段,全市行政村60%完成“三个一”建设;2008年所有的村建成“三个一”,实现农村科普网络的全覆盖。同时,组织科普志愿者80人;建设《科普大蓬车》播放点15个;组织科技工作者为农村科技服务200人次;年培训农民13万人次,培训农村党员干部1000人次,培训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及乡土人才200人,培训农村青少年1500人,培训农民经纪人500人;引进实验示范推广新品种、实用技术20项。通过开展“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活动,进一步推动“农民科技增收工程”的深入开展,完善农村科普组织网络,加强农村科普阵地建设,强化农村科普实践,抓好农民科技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三、工作内容

(一)、以“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为起点,巩固和发展完善已经取得的“全国科普示范县(市)、”“辽宁省科普工作达标县(市)”荣誉和成果,深入开展科普示范镇区、示范村、示范户、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在全市逐步实现科普网络建全,科普设施完备,科普队伍稳定壮大,科普示范基地完善规范,科技活动经常,科普成效显著。各级领导干部的科技意识、科学决策、科学管理水平和驾驭市场经济与现代农业的管理能力显著增强。农村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提高。科技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及农业产业化的推动作用明显增强,实现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突破。

(二)、以农村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和科普宣传员即“一站、一栏、一员”建设为突破口,依托农技协、村委会、科普示范基地等建立科普服务站,配套建设科普宣传栏,把农技协负责人、村干部、致富带头人、农民经纪人等致富骨干组织起来,培养成为科普宣传员,形成村级开展科普活动的场所、科普宣传阵地和科普志愿者队伍。在试点村至少培养一名以上科普宣传员。科普活动站要建立组织机构,做到有管理制度、有标牌、有电教设施、有活动记录,每月至少活动1次,并有效发挥作用。科普宣传栏一般修建在村部明显处,贴墙或立式,用白钢和铝型材制成,长5米,高1.5米(8块科普标准挂图),每月更换1次内容。市科协组织50名涉农专家组成新农村科技服务团,结合“一站、一栏、一员”建设和培训任务,定期、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科普讲座、技术服务,实现专家与农民的零距离对接合作。

(三)、以“农民科技增收工程”为载体,结合“大孤山庙会科技咨询”、“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活动日”、“科普之冬”等大型科普活动,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科普工作,使农民的科技意识明显增强,科技文化素质显著提高,农业经济中科技贡献率逐步加大,农民收入明显增长。与此同时,市科协继续组织开展“赶科普大集,送科技下乡”和“百名专家进百村带千户富万民”活动,使之成为长效机制,常抓不懈。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

为了使工作扎实开展而富有成效,东港市成立“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领导小组:

办公室设在市科协,主任由市科协主席鞠素澜兼任,负责“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工作组织协调,督促指导。领导小组将于8月份对此项工作进行检查验收,总结评比。

篇(2)

关键词:百年老校; 科学育人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0-092-001

一、领导重视,健全管理机制

我校充分认识科技育人的重要性,重视学校科技工作,对科技工作领导有力、部署有序、措施有效,建立了完整的管理机制。

首先,学校成立了科技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为主要负责人,副校长担任组长,组员由校科技辅导员、班级科技辅导员、科学老师、信息老师以及美术老师组成。科普工作组成员是学校科普工作的主力军,主要工作包括:开学初,共议学期的科普工作,商讨学期的科普教育工作计划;平时,反馈科普工作中的困难,并对学校的科普工作提出建议;学期、学年末,总结学校的科普教育工作的得失,并提出整改措施。

学校每年把科普工作纳入学校的工作计划之中,制定专门的科普教育工作计划。根据学校、学生、教师的实际情况,每学期的科普工作重点各不相同、各自联系且有所侧重,另外,每个年级段的科普教育重点也不相同。每个项目都有专门的负责人,各种项目的辅导人员,根据自身项目的特点,制定活动计划,安排活动内容。

此外,学校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考核细则,学校不仅把科普工作组成员的工作列为评选先进的绩效考核之一,在各级各类重大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辅导老师按照学校《教育科研奖励细则》的具体规定给予奖励,还注重把科普教育工作与学期末的考核相结合。每年表彰校先进科技教育工作者。2012年度,我校科学教师常加俊被评为“新坝镇优秀教师”、首届扬中市科技园丁。

二、加强学习,提高师生水平

对于广大科技辅导员和科学老师而言,科学教育工作从理念和实践都是新的、陌生的,如何提高教师科学教育水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都有待于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学校领导注重教师的科学教育水平的发展,将“请进来”与“派出去”相结合,大力培训科学教师。凡有相关培训即派出科普工作组成员参加。近年来学校多次组织科技辅导员去镇江、盐城、上海外出参观、学习,进行校与校的交流,广泛吸取他校先进的科教经验;多次组织师生参观市科技园、植物园、校外实践基地等。学校还定期邀请专家来我校做讲座,先后邀请了镇江市教科所所长赵联、扬中市科协的封光部长等来校指导工作。

此外,学校投入专项资金,订阅有关研究性学习书籍,教师在分享一些成功案例经验同时,从中得到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启示,提高了科技辅导员的辅导能力。

三、加大投入,完善硬件设施

近年来,学校完善多项硬件设施,为普及科学知识,传授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提供了前提条件。我校专门设立了11个科学专用室:仪器室、标本室、标准科学实验室2个、科学探究室、动植物探究室、风筝室、科技室、七巧板工作室、科普阅览室、国际数棋室。这些工作室是学校开展科普工作的主阵地,每周定期开展探究活动。

“小小气象站”已成为我校科学教育的一个亮点。该站吸引了大批同学加入气象员队伍,在原来讲座、参观的基础上,建立了气象预报栏。气象小组学生每天坚持对天气、风向、风力、气温、降水量等进行认真的测量和记录,并向全校师生公布每天的天气情况。我校还配置天文望远镜,定期组织学生观察宇宙太空,了解天文知识。热爱科普、关心气象、探索宇宙奥秘已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我们还组织师生积极征订科普类书籍,我校的科普书籍,在校图书馆总书籍数中占有一定的比列,在每年的新增图书中,科普类书籍都占有一定比例。《世界博览》《科学大众》《科技之窗》等书籍深受学生喜爱。学校主干道旁的文化走廊,设有科技宣传专栏。每学期,定期举办科技小报竞赛。

四、课题先行,搭建理论平台

科学知识的学习来不得半点马虎,科学研究同样需要理论的支撑。为使科学教育工作开展得越来越好,学校挑选了一批责任心工作能力较强的教师成立了科学课题组,就“科普课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进行课题研究。课题组学习与研究交流相结合,单周个人学习,撰写课题研究笔记,双周交流学习体会,推荐课题研究方面的资料,做到资源共享。学校还经常邀请镇江市教科所的一些专家来校指导,以提高理论层次,解决研究中的理论与操作的矛盾。此课题的研究还促动了科普校本课程的开发,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努力,我校科普工作者自主编写一套校本课程。

课题研究的成果最终要落实到学生身上,学生科普能力的提高是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教师在加强研究总结的同时,积极指导学生撰写科普小论文,让学生谈学习科普的体会与收获,学生的文章虽然稚嫩,但字里行间,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创造的灵感,体现了学生科普素质的极大提高。

五、积极参赛,提高科技水平

篇(3)

经过科普宣传教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在社区上下已蔚然成风,成为大家的共识。为了加强社区科普宣教工作的力度,提高宣传教育的效果,进一步推进科普宣教的广度和深度。社区成立了科普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布置落实科普宣教工作,研讨科普宣教的新思路、新方法,大大提高了科普宣教工作的实效。

为进一步有效的做好科普宣传教育工作,社区利用这些优良的硬件设施,举行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并开办了社区“树荫课堂”、“四点半课堂”。改造了社区图书室,为社区图书室补充更新科普类图书。为居民的科普知识的掌握提供了便利。

(一)成立医疗科普专家服务队

社区重视人才的培养利用和发展,联系辖区内红十字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充分发挥医学专业人才的作用,组建了一支25人医疗科普专家服务队伍,每年定期在辖区为居民举行体检活动和医疗科普知识讲座等活动。联合驻街单位开展了社区科普工作共建,实现了科普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和科普活动的优化整合利用。

(二)成立群众科普志愿者队伍

社区拥有50余人的科普志愿者队伍,并成立了“夕阳红”歌唱团、舞蹈队、太极拳和太极剑班等科普健身团体。通过科普志愿者、科普文艺健身团体、科普创意家庭、科普绿色家庭等科普网络的建立,让科普教育融入每个家庭,对促进社区科普工作的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组织非公党支部召开科普学习研讨交流会,书法家协会党支部、联成物业公司党支部、振郡物业公司党支部、兴乐物业公司联合党支部通过对各自支部开展各项活动的计划等方面进行交流互动。

二是开展“关爱母亲、服务母亲、感恩母亲”慰问活动,社区干部和志愿者带着鲜花、科普材料等慰问品,看望贫困母亲,帮助他摘菜、淘米、做饭,陪她度过一个快乐的母亲节。

三是社区带领志愿者到辖区福利院接受__社区爱心人士为孩子们捐赠的儿童新衣服、送去科学书籍。

四是组织医疗卫生人员到社区宣讲母婴知识,开展健康知识咨询。

五是组织党员参观“践行群众路线 讴歌时代新风”主题书画摄影展。

六是社区联合商业银行__桥支行举行“自觉抵制故意毁坏人民币行为”的签名宣传活动。向群众讲解遇到印有非法宣传文字的人民币,及时到商业银行免费兑换,过往群众纷纷拿起笔参与到签名活动当中。

篇(4)

[关键词] 基层科普 专项资金 管理实践 成效

近年来,福建省越来越重视基层科普工作,不断加大对基层科普服务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2006年起,在省科协年度部门预算中设立了基层科普专项资金。该专项资金从省级财政性资金中安排,专门用于奖补扶持基层开展科普相关工作,年度规模从2006年的100万元发展至2011年的1420万元。该专项资金管理遵循统筹兼顾、规范管理、专款专用和绩效评价的原则,注重发挥引导和杠杆作用。

1 基层科普专项资金设立情况

2011年,福建省基层科普专项资金包含4个分专项:一是基层科普设施与阵地建设专项资金,从2006年起设立,每年安排100万元,用于补助基层科普车(含科普大篷车)和科普专用设备的购置更新、科普网站建设等,提升市、县(区)科协自身能力。二是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专项资金,从2007年起设立,2007~2009年每年安排250万元,2010年起每年安排320万元,用于奖励和补助在农村基层科普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农村科普带头人开展基层科普相关工作,旨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的通知》,促进科普惠农长效机制的建立,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三是农村科普和农民科技培训专项资金,2007年由省级财政追加安排、从2008年起设立,每年安排500万元,用于补助科普惠农宣传栏、服务站建设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项目及奖补省科普先进县(市)、乡镇,增强农村科普宣传和培训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是科普场馆建设专项资金,从2010年起设立,每年安排500万元,用于补助市、县(区)科普场馆布展设计、展品设备购置及配套设施建设,旨在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科协等部门关于福建省科普场馆平台建设规划(2010~2012年)的通知》,推动市、县(区)科普场馆建设,提升基层科普展教能力和水平。

2 基层科普专项资金管理的基本做法

通过积极实践探索和不断扬弃创新,福建省基层科普专项资金管理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

2.1 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

逐步建立完善管理制度,促进基层科普专项资金管理科学化、规范化。2007年,省科协、省财政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专项奖补资金使用和管理的通知》。2008年,省科协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农村科普“一站一栏一员”建设的通知》,该文件制定了《福建省科普惠农服务站管理制度》、《福建省科普惠农宣传栏建设标准》、《福建省科普惠农宣传员管理制度》。2009年,省科协、省财政厅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福建省科普惠农服务站建设工作的意见》。2011年,省科协、省财政厅联合制定出台《福建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在该办法中,共设总则、目标与原则、申报与评选、组织实施、表彰奖励、资金管理等六章共四十二条,规定了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专项资金的用途、开支范围、预算申报审批程序等,明确了专项资金由获得奖补资金的先进单位和个人所在的县(市、区)科协、财政局共同负责管理,由县(市、区)财政局统一拨付到县(市、区)科协,实行报账制管理,同时强调加强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检查和监督。

2.2 规范项目申报评定程序

根据福建省基层科普专项资金所含各分专项的不同用途,在项目申报表中设置相关支出绩效目标内容,组织基层规范申报。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专项资金申报范围面向农村基层,符合《福建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所规定的推荐范围和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均可申报。各县(市、区)科协和财政部门负责组织本地符合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填报《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专项资金项目预算表》等申报材料,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确定推荐单位和个人名单,经公示无异议后,将推荐名单和相关材料上报设区市科协和财政部门。设区市科协和财政部门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对各县(市、区)推荐名单进行复核,提出推荐名单和相关材料上报省科协和省财政厅。省科协和省财政厅根据各设区市的推荐名单和相关材料,深入调研,审查申报材料,组织专家评选出福建省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并在省级媒体公示7天,公示期满无异议后予以表彰奖补。农村科普和农民科技培训专项资金申报范围是县(市、区)科协,科普场馆建设专项资金、基层科普设施与阵地建设专项资金申报范围是市、县(区)科协,要申请上述专项资金补助,须向省科协提交申报材料。项目申报材料经审核、汇总后,提交专题会议研究评审。会上评定通过的补助项目及金额由省财政厅和省科协联合下达到有关市、县(区)科协和财政部门。

2.3 加强项目执行跟踪监控

重视开展基层科普专项资金项目执行过程以及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的跟踪督促检查调研,采集相关信息并加以汇总分析,及时掌握项目实施进程、资金支出进度和绩效目标实现程度,总结经验,纠正偏差。2008年,省科协印发《关于报送科普惠农兴计划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通知》,要求获得2006年、2007年奖补资金的单位和个人填报《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表彰对象情况填报表》并附上专项资金使用效果的材料。2009年,省科协印发《关于填报〈农村科普和农民科技培训专项资金执行情况表〉的通知》,对2007年、2008年农村科普和农民科技培训专项资金执行情况进行摸底调查。2011年,省科协印发《关于开展科普场馆建设专项补助资金检查调研工作的通知》,要求获得2010年专项补助资金的单位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及支出绩效进行认真自查自评,填报《科普场馆建设专项补助资金执行情况表》并附上专项资金到位、支出、结余相关财务凭证复印件,同时省科协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现场检查调研。2012年,省科协印发《关于报送科普场馆建设专项补助资金执行情况的通知》,要求获得2010年、2011年科普场馆建设专项补助资金且未正式上报项目总结报告的单位填报《科普场馆建设专项补助资金执行情况表》,同时组织有关人员到实地调研,现场检查、核实所报项目支出绩效运行信息。

2.4 开展项目支出绩效评价

积极开展基层科普专项资金项目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工作,认真分析研究评价结果所反映的问题,努力查找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制定改进和提高工作的措施。根据财政部门的部署和要求,农村科普和农民科技培训专项资金被选定为2009年、2010年支出绩效评价试点项目,按规定编报了绩效评价试点工作方案,开展了试点项目事后评价,报送了自评材料。2012年,省科协印发《关于开展2011年度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通知》,选定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专项资金作为2011年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项目,开展项目事中评价,要求各有关县(市、区)科协负责组织辖区内获得2011年福建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专项资金奖补的单位和个人认真开展支出绩效自评,报送《2011年福建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专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基础表》、《2011年福建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专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自评表》和绩效自评报告;在基层自评的基础上,省科协撰写了《2011年福建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专项支出绩效评价报告》,按时报送给财政部门。

3 基层科普专项资金项目实施主要成效

福建省基层科普专项资金实施以来成效显著,2006年~2011年已累计组织实施1054个项目,共安排下达补助资金5490万元。通过该专项资金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激励基层开展科普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地推动基层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培养造就了一批新型农民,提升了福建省公民科学素养水平。

3.1 科技馆(科普活动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

至2011年底,全省已投入使用的市、县(区)科技馆(科普活动中心)共有28个,比2009年增加5个;建筑总面积67002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32513平方米,培训活动室面积6056平方米),比2009年增加3535平方米;拥有常设展品7023件,比2009年增加1059件;全年参观(培训)人数达42.7万人次,比2009年增加16.1万人次。此外,还有在建的市、县(区)科技馆(科普活动中心)10个。

3.2 科普宣传栏、活动站和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建设有了长足发展

至2011年底,市、县(区)建成科普宣传栏(画廊)9376个,科普展示单元总长度71532米,分别比2008年增长43.5%、22.4%;建成科普活动站(室)7789个,建筑面积221672平方米,全年参加活动(培训)111.9万人次,分别比2008年增长54.1%、52.6%和68.9%;建立各类农村科普示范基地786个,比2005年增长40.2%。2012年1月,省科协主办的“建设万个科普惠农宣传栏”项目被列入2012年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工作计划,省级财政安排补助资金937.2万元用于支持新建科普惠农宣传栏3124个。2006年~2012年,全省共有50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受到中国科协和财政部表彰,有131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受到省科协和省财政厅表彰。

3.3 科普网站建设和科普车配置力度进一步加强

至2011年底,市、县(区)科协建有科普网站71个,比2005年增加53个(增长近3倍);浏览人数328.7万人次,比2005年增加272.8万人次(增长近5倍);配置汽车115辆,比2005年增加38辆。目前,全省各市、县(区)科协基本上配齐了科普车,福州市、三明市、建阳市等还配置了科普大篷车,2011年科普大篷车下乡205次。

3.4 农民科技培训成效明显

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和措施,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通过近几年的科技培训,培养了一批观念新、技能强、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增强了农民科技致富能力,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用技术的推广,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了特色农业发展。2007年~2011年,全省农函大结业学员达16.8万人次,年均结业学员3.36万人次。2008年~2011年,全省各市、县(区)举办实用技术培训共计18741次,培训174.7万人次,年均举办4685次、培训43.7万人次。

3.5 全省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稳步提升

中国科协组织开展的福建省第二次公民科学素养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福建省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4.4%,高出同期全国1.13个百分点,比2004年福建省第一次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测算出的比例提高了2.11个百分点。

4 基层科普专项资金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4.1 项目补助力度偏小,影响规模效应的发挥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专项资金安排的项目平均每个补助3.9万元,基层科普设施与阵地建设专项资金安排的项目平均每个补助4.3万元,农村科普和农民科技培训专项资金安排的项目平均每个补助4.7万元,项目补助力度偏小,规模效应不明显。尽管科普场馆建设专项资金安排的项目平均每个补助35.7万元,而实际上新建一个科技馆(科普活动中心)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就需要数千万元、上亿元,若包括展教装备费用,则所需建设资金规模就更大。一些科技馆虽已竣工,但缺乏展品设备,即使获得专项资金补助,对其科普展教功能的充实完善难有较大改观。

4.2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尚未完全树立

预算绩效管理是根据绩效理念,由设定明确的支出绩效目标,建立规范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价,并把评价结果与预算编制紧密结合起来等环节组成的不断循环的综合过程。由于预算绩效管理在全国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各地开展不平衡,一些基层单位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还不甚了解,对其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未树立绩效理念,对基层科普专项资金的产出和结果重视不够,导致部分项目执行进展不理想。

4.3 配套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基层科普专项资金项目考核验收工作比较薄弱,目前仅出台《福建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尚未出台统一的基层科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基层科普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还没有建立,绩效指标的设定、评价标准的确定、评价方法的采用等仍处于初始探索中,绩效评价定性指标的计分存在人为因素较多,定量分析缺乏基础性数据资料,绩效评价结果运用亟待加强。

5 推进基层科普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

2011年,财政部印发《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强调各级预算单位要把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福建省基层科普专项资金管理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下财政体制改革的新要求,积极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5.1 提高思想认识,树立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理念

要充分认识推进基层科普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化支出责任和效率,将绩效理念融入基层科普专项资金管理全过程。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财务部门、业务部门的骨干力量参与基层科普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发挥各业务部门的作用,形成分配资金运用绩效、使用资金讲究绩效的机制。

5.2 加强学习培训,提高预算绩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预算绩效管理是一项业务新、政策性强、技术含量高、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的综合性工作,要加强对基层科普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增强其业务素质,尽快建立一支既懂项目管理、又掌握国家政策,既熟悉财政财务专业知识、又擅长信息处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努力提高基层科普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的工作水平。

5.3 积极实践探索,构建科学规范的基层科普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制度

要积极探索基层科普专项资金绩效目标管理工作,事前科学设定绩效目标,事中跟踪监控绩效目标实现进程,事后评价绩效目标完成情况。通过深入研究,多方借鉴,设计完善基层科普专项资金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逐步构建一套科学规范的基层科普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制度。

5.4 注重工作实效,充分发挥基层科普专项资金促进基层科普服务能力提升的重要作用

要加快基层科普专项资金的项目储备库建设,提高预算执行的及时性和有效性。重视探索建立基层科普专项资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及时采集分析绩效运行信息,监控确保绩效目标的实现。通过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实践,促使基层科普专项资金绩效目标实现程度最大化、预算资金使用效率实现最佳化。优化扩大基层科普专项资金规模,加大项目补助力度,集中财力解决主要问题,继续重点支持科普场馆建设,为基层开展经常性科普活动提供阵地保障。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篇(5)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普及人口和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知识为主线,创新载体,整合资源,项目推动,分类指导,多元化教育,引导群众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人口和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等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目标任务

20*年全面推进“五期教育”改革创新,力争到20*年底,全县各乡镇按照多元化、个性化、社会化、现代化的“五期教育”新模式运作。

三、改革内容

(一)创新“五期教育”管理机制。根据各有关部门的职责,“五期教育”实行分类归口施教:青春期教育归口教育部门,由各类学校按照省人口计生委和教育厅的统一要求和教材对青年学生进行青春期的有关知识教育;新婚期教育归口民政部门,由各乡镇人民政府婚姻登记处在办理结婚证时免费发放由计生部门提供的新婚期生活与计划生育知识宣传资料并指导教学;孕产期教育和育儿期教育归口人口计生和卫生部门,孕产期由各乡镇计生办在发《生育服务证》时发送人口与计划生育知识宣传资料并指导教学,育儿期由各级各类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和医疗、保健院及乡镇生育文化活动中心、村级生育文化大院对育儿期的群众进行孕产期保健、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科学育儿和计划生育知识宣传教育;中老年期教育归口人口计生和宣传部门,由人口计生委和宣传媒体制作有关中老年保健方面的科普宣传图文资料和开设有线电视栏目,为中老年群众提供人口和计划生育、中老年保健知识、信息。

(二)创新“五期教育内容”。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创新“五期教育”内容,从国情国策教育,拓展到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关注人口健康和人口安全的教育;从计划生育政策教育,拓展到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知识和科学、文明、进步婚育观的教育;从避孕节育方法教育,拓展到优生优育、生殖健康、预防性病、艾滋病科学知识以及群众迫切需要的生产、生活科普知识的教育。

(三)创新“五期教育”载体。

1、改建生育文化阵地:与实施生育文化建设项目相结合,力争用2年时间把全县各乡镇婚育家庭教育学校和村级“五期教育”辅导站全部改建为规范化的乡镇生育文化活动中心和村级生育文化大院。乡村两级生育文化阵地履行原婚育家庭教育学校和“五期教育”辅导站的教育功能。

2、更新教学手段:各乡镇生育文化阵地要配备电视机、VCD(或DVD)机及人口和计划生育知识“五期教育”科普知识VCD(或DVD)专题片,供各种年龄段的群众选用。

3、完善大众宣传载体:在各级广播、电视台(站)开设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普知识窗口或设科普知识专栏;开发各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宣传教育功能,设计制作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普知识宣传品,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知识“五期教育”科普知识宣传教育。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五期教育”改革创新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从政策措施、制度保障、经费投入上为承担“五期教育”工作任务的各有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确保“五期教育”改革创新工作顺利推进。

篇(6)

关键词:青少年 科技创新 赛事机制

荆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由市科协、市教育体育局、市科技局、市环保局、共青团荆州市委等五部门联合举办,荆州市科技馆为赛事承办单位。至2015年已连续成功举办30届,成绩斐然,多次获得“湖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基层赛事优秀组织奖”“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基层赛事优秀组织奖”。

一、坚持“三公”原则,有序开展赛事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举办至今,赛事规模日益壮大,参赛选手不断增多,竞赛项目不断增加。一个赛事的健康发展,只有严格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竞赛原则,赛事才有生命力,才能获得社会各界认可,才有利于推动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开展。

市科技馆在研究全年工作时,就将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提前与相关部门联系赛事准备工作,并安排专项资金对大赛活动给予保障。聘请市教科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事业心强的专家担任大赛评委,各主办单位均参与终评活动。评委会根据大赛章程和“三自三性”原则对参赛项目进行评选,在评选结果上签署评审意见,将评审结果在媒体上进行公示,确保评审结果客观、公正。

同时,邀请新闻媒体对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进行详实的宣传报道,借助市科协公务网站、荆州市科普网站、科普长廊等科普平台的作用,宣传科技竞赛取得的成果,展示参赛青少年和科技辅导教师的风采。使全社会对青少年科技创新的认识和了解更加深入,为青少年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形成良好的氛围。

二、推行分级赛制,层层落实责任

荆州市所辖有8个县市区及1个开发区,约有670万人口,2015年统计,全市共有各类学校1128所,在校生85.9万人。每届创新大赛都会收到大量学生作品,涉及参赛作品的筛选、指导、申报、初评等工作。如果仅只组织一次全市大赛来完成评审,不仅时间仓促工作量大,不能保证参赛作品质量,也不利于青少年科技活动的推广。

荆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推行的是分级竞赛制,即参赛选手先参加所在辖区(县市区)组织的竞赛活动,由各辖区组办单位对本辖区的参赛作品进行评比筛选,所产生的优秀作品再报送参加市级竞赛终评活动。各辖区大赛基层组织单位指定的联络人就是本辖区赛事的责任人,实行专人负责管理。每次大赛前我们都组织联络人学赛章程和工作动态,使他们能够按规则组织赛事活动,从赛事源头就开始规范各项要求。这样既保证了作品在参加上一级赛事时,申报的资料格式符合要求,也便于参赛项目的评审、信息收集和资料整理。并要求各县市区对本辖区参赛作品进行展示活动,让更多的青少年前来观摩,启迪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意识,进一步营造出良好的大赛氛围。

在日常工作中,加强与各辖区赛事的联系人的沟通联系,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联系人不仅是各辖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组织者、责任人,也是科技馆平时到县市区开展科普活动的联系人或负责人。通过联系人我们将科普大篷车进校园、科学调查体验、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会、高校科学夏令营等科普活动,以及各类青少年科技培训,有力的落实到各县市区,将科普服务的触角延伸至基层,实现点对点精准科普服务,让更多青少年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

三、秉承大赛宗旨,提升创新活力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宗旨,是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科技辅导员队伍的科学素质和技能,推进科技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竞赛只是结果,不是目的,是促进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开展的手段。围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深入开展了许多深受欢迎的科技活动。

一是组织青少年开展各类科技活动。组织开展了科学调查体验活动、高校科学营活动、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会、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七巧科技竞赛、无线电制作竞赛、全国科普日活动、科技影像节活动、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等系列青少年科教活动,使我市青少年科技蓬勃发展,启迪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思维,掌握科研方法,提高实践能力,感受科学魅力。

二是组织科技教师开展培训交流活动。组织开展了湖北省西南片区青少年科普培训工作经验交流会、湖北省青少年无线电制作竞赛器材选定会、湖北省求知计划年会、科技教师恳谈会、科技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等交流学习活动,汲取开展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培训同行的先进经验,培养了一批科技辅导员和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工作者,积极推动我市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

三是组织青少年开展科技教育培训。利用科技馆青少年科技工作室作用,充分发挥科技馆的科普教育资源优势,开展求知计划培训、机器人竞赛培训、机械科学工作室培训、无线电制作培训、七巧科技培训、科幻绘画培训等各类校外科学素质培训,促进科技教育活动与学校教育、青少年教育相结合,走馆校结合之路,全面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

今后将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长效机制的建设,以大赛为指引,开展各类科技活动和培训;以科技活动和培训促竞赛,为大赛打下良好基础。着力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加强创新教育,搭建创新平台,储备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篇(7)

一、认真调查研究。

通过各科推荐的形式,一是认真听取领导及各科室对宣传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各科设立了信息通讯员,于7月召开了医院信息通讯员会议,从而建立起医院的信息宣传网络。二是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有约、广播电视报社、电视台、晚报、气象预报等建立起联系,为开展宣传工作打下初步基础。

二、院报工作的组织与发放

排版后协助校对,每月为院报撰写和组织稿件。出版后负责邮寄、分发4-11月共向市内、市区及各病区、门诊科室发院报1.6万份。

三、积极开展宣传活动。

(一)紧密配合医院的中心任务开展宣传工作对医院组织的各项活动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报道。加入新闻图片,提高了新闻信息可视性。

(二)配合各科有针对性的开展宣传活动一是配合各科开展义诊咨询活动。并在院报网站进行报道。二是内分泌科将举办糖尿病日义诊活动,进行院报专刊组织工作,拍摄照片、组织相关的文字资料等。三是配合呼消科接受保定电视报记者关于“三伏贴”冬病夏治、夏秋季节补脾”专题采访,并在电视报刊登,同时在院报、网站进行报道;对外科支部系统救治特困患者及捐款活动及时在院报、网站进行宣传,都市报》>新闻>社会万象栏目对此进行了报道。四是全面统计我院各科专家情况及应诊时间,发至健康有约栏目,让全市群众都能通过该网站了解我院专家诊疗特色及应诊时间,达到宣传我院的目的

(三)参与了科普文化周活动”今年9月。制定了相关方案,制作了医院宣传展板,设计并印制了以宣传我院重点专科、诊疗特色、医院文化为内容的医院参展宣传册。参展活动中,副院长、主任、副主任为群众义诊;为前来咨询的人员介绍医院、专科特色,发放医院宣资料,向首都人民展示我院的发展成果和特色优势,得到有关领导及群众好评。院基本情况也被载入文化科普宣传周特刊,取得了参展预期效果。

四、加强医院网站建设。

(一)更新了医院网站局部内容。

(二)为使医院网站能有效宣传、展示我院的整体形象。进行了网站全面改版。

(三)充分利用医院网站宣传平台开展宣传活动一是网站新闻动态栏目我院重要活动信息。院内、院外义诊活动等。二是协助各科室在网站诊疗信息,招聘信息等。

五、积极推进医院文化建设

(一)为迎接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制定了实施方案,包括医院精神、医院宗旨、理念、战略方针等价值理念体系,制定了员工守则》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知识问答》文化建设总结等。二是主任及院办室人员全力支持与配合下,制作了中医医院管理年工作汇报课件。

新建的综合楼即将投入使用。为树立医院品牌,培育医院文化,使医院标识系统体现医院形象、历史及人文精神,院领导的高度关注和支持下,院的标识、标牌导向系统的工作已全面展开。为做好此项(二)院原住院病房楼内部环境装修改造已经完成。发至各相关科室,以保证工作落实。首批标牌将于近日完成制作并安装到位。

(三)积极准备医院文化建设相关内容积极筹划了院训、医院理念、精神、宗旨以及中医药知识宣传栏、展板、标语、广告栏、医院宣传画册等内容。使人们接受中医药文化的陶冶,从中感受到中医药文化氛围,体现“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