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8 13:10:5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风险管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论文摘要:从实务的角度综述了汇付方式的运用及融资,探讨了汇付方式下的融资风险及管理,以期降低进出口方利用汇付方式进行货款结算、银行方对汇付项下予以融资时所面临的风险,进一步提高汇付方式的利用率。
1汇付的概述
1.1汇付的概念及性质
汇付是指付款人通过银行或其他途径主动将款项汇交收款人。它采用的是顺汇方法,即资金的流向与支付工具的传递方向相同。在国际贸易中,如采用汇付方式,则通常是由买方按约定的时间和条件,通过银行将货款汇交给卖方。卖方能否按时收回约定的款项,完全取决于买方的信誉。因此,汇付的性质为商业信用。
1.2汇付的关系人
(1)汇款人。在进出易中,汇款人通常是进口方。
(2)收款人。在进出易中,收款人通常是出口方。
(3)汇出行。即指受汇款人的委托,汇出款项的银行,通常是进口地的银行。
(4)汇入行。受汇出行委托解付汇款的银行。又称解付行。在对外贸易中,通常是出口地的银行。汇入行与汇出行之间,事先订有协议,在协议规定的范围内,汇入行对汇出行承担解付汇款的义务。
(5)中间银行。当汇出行和汇入行之间没有业务往来关系时,在汇款中起“中转”和“桥梁”的作用。
1.3汇付的分类:
从汇款形式上,由于使用结算工具的不同,汇付可以分为电汇、信汇和票汇三种方式。
(1)电汇是汇出行应收款人的申请,拍发加押电报或电传给汇入行,指示解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的汇款方式。汇出行和汇入行之间凭银行密押确认其电函的真伪。
(2)信汇是汇出行应汇款人的申请,将信汇委托书用航空信函寄给汇入行,授权解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的汇款方式。
(3)票汇是以银行即期汇票作为支付工具的汇款方式,即汇出行应汇款人的要求,开立以其分行或行为解付行的银行即期汇票,并将该汇票交给汇款人,由其自行寄给收款人或亲自交给收款人,最后由收款人凭票向付款行收款。
1.4汇付的特点
(1)风险大。
汇付结算方式完全是建立在商业信用基础上的结算方式。交易双方根据合同或经济事项预付货款或货到付款,预付货款进口商有收不到商品的风险;而货到付款则出口商有收不到货款的风险。
(2)资金负担不平衡。
对于货到付款的卖方或预付货款的买方来说,资金负担较重,整个交易过程中需要的资金,几乎全部由他们来提供。
(3)手续简便,费用少。
汇付的手续比较简单,银行的手续费用也较少。所以在国际贸易的预付货款及货款尾款结清上使用较多。
2汇付方式在国际贸易方式中的应用
(1)货到付款。是在签署合同后,卖方在没有收到货款以前,先发货,买方收到货物后,再汇付货款的方法。这是一种有利于进口商,而不利于出口商的结算方式。进口商可以避免收货不着、货物短缺或货物质量不符合标准等交易风险。
(2)预付货款。
是在订货时汇付或交货前汇付货款,然后,按合同规定的时间内,将货物发给买方的一种结算方法,这种结算方式对出口商是十分有利的。此时买方承担的风险较大,资金占用周期较长。一般情况下,买方只有在与收款人有良好合作关系且对其充分信任,流动资金充足,货款项下货物行情看涨的情况下,才会愿意接受预付货款的条件。
(3)凭单付汇。
在预付货款的情况下,进口商为避免货款两空,要求解付行解付货款时,收款人必须提供某些指定单据。但此种方式下,汇款在未被收款人支取前可以撤销,进口人有权在出口商向汇出行交单取款前通知银行将汇款退回。
(4)部分预付,部分凭正本单据(传真)付款。
即在合同订立后,卖方装运前,买方先预付部分定金,电汇20%-30%的货款给卖方,卖方装运完货物后,将正本提单传真给买方,待收到余款后再将全部单据寄交买方。这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通常做法,在实际工作中使用较多。
3汇付方式下的银行融资
3.1国外汇入汇款项下出口押汇
(1)国外汇入汇款定义:
国外汇入汇款又简称汇入汇款。它是指行、海外联行接受客户委托,将款项汇入国内银行并指示其将该笔款项解付给收款人的结算方式。如在汇入行开有帐户,银行将汇入的款项直接记入帐户;如果在汇入行没有开立帐户,银行将以合理的方式办理转汇。
(2)汇入汇款项下出口押汇的定义及主要作用:
汇入汇款项下出口押汇是指银行应出口商申请,对其以汇入汇款方式结算的出口贸易,在提交相关贸易合同及出口证明文件的情况下,给予短期资金融通。汇入汇款项下出口押汇的还款来源为出口收汇。如进口商到期后不履行付款责任,融资行可向出口商行使追索权。
汇入汇款项下出口押汇的主要作用是在“货到付款”结算方式下,出口方收款人在装运货物并向出口地银行提交有关的单据后,能向出口地银行申请短期融资,在国外货款到达之前提前从银行得至垫款,方便了资金。
(3)汇入汇款项下出口押汇的特性。
①与打包贷款相比,属出货后融资,出口商履约风险相对较小。
②与信用证项下单证相符押汇相比,无开证行信用保障,属商业信用。
③与D/P托收押汇相比,因不能控制货权,风险较大;与D/A托收押汇相比,没有国外代收行作为中间环节,收汇的监控难度较大。
(4)银行方对汇入汇款项下出口押汇融资风险的管理。
①进口商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为进口商因自身经营管理不善、市场行情变化及其它原因失去支付能力或恶意违约。出口商申请叙做汇入汇款项下出口押汇业务时,银行应要求其提交进口商的资信状况及业务往来的说明。要尽量搜集进口商信息,了解进口商是否已领到该批货物的进口许可证,或者是否已申请到外汇等等。认真调查出口商与进口商关系及以往贸易记录。如双方为多年贸易伙伴,且从未发生过贸易纠纷,则进口商违约可能性较小。
②出口商品市场风险。一般而言,如出口商品国际市场价格出现下滑,进口商违约或不能全额收回货款的可能性就会增加。为此,银行应了解出口商品性质、出口商品当前国际市场行情及变化趋势,如市场价格呈上扬走势,进口商违约可能性小。
③出口商的信用及履约风险。如果出口商交运的商品存在质量或数量问题,影响进口商销售或加工生产,进口商违约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出口商信用记录和履约能力主要考察出口商以往经营记录,财务信息和信用等级评估信息;是否具备相应履约能力,以往同类商品出口是否发生过贸易纠纷等。在实务中,银行一般只对资信较好、有良好结算记录的客户叙做汇入汇款项下出口押汇。同时,控制押汇比例(一般情况下不应高于80%)。加强跟踪管理,如未能按期收汇,应及时向出口商进行追索。
④收汇风险,主要指押汇项下收汇未经融资银行结算而可能形成的风险。针对这种情况,融资行应根据出口商提交的材料,审核单据与合同、单据与单据间的一致性,并要求出口发票加载债权转让条款,以本行为收款行,提示汇款路线,并留存出口收汇核销单正本,以便在必要时,融资行可行使追索权。
⑤进口商所在国家或地区风险,主要指由于战争、内乱、经济或金融危机等使进口商不能正常履行其义务的风险。在政治、经济动荡较大的情况下,应考虑适当增加其他风险防范措施。如要求出口方收款人增加第三方担保、房产抵押、有价证券的质押、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等。
3.2汇出国外汇款项下进口押汇
(1)汇出国外汇款定义:
汇出国外汇款又简称汇出汇款。汇出国外汇款是指银行接受汇款人的委托,以约定汇款方式委托其海外联行或行将一定金额的款项付给指定收款人的业务。
(2)汇出汇款项下进口押汇的定义及主要作用。
汇出汇款项下进口押汇是指银行应进口商申请,代其对外垫付货到付款项下款项的短期资金融通。
汇出汇款项下进口押汇的主要作用是在货到付款结算方式下,进口人可获得汇出行的短期融资,用于汇出汇款,加速资金周转。
(3)汇出汇款项下进口押汇的特性。
贸易背景清晰,银行对大宗商品汇出汇款融资可通过实施货物监管控制风险。
(4)银行方对汇出国外汇款项下进口押汇融资风险管理。
①进口商品市场风险,表现为如果进口商品市场价格下降,会降低进口商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如进口商品直接用于销售,还应调查国内市场行情。
②进口商信用风险和经营风险,表现为由于进口商自身经营、市场变化或其它原因导致其财务状况恶化,不愿或无力履行还款责任。主要审核进口商偿债能力和以往信用记录、进口商品以往销售情况等,对进口商生产经营实施跟踪监控,如发生影响其偿债能力的重大事项,应及时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对大宗商品进口项下押汇应进一步了解国内购货方支付能力。如拟通过货权控制降低风险,应审查货权控制方案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对融资行的保障程度如何等。放贷后,应按照事先确定的货权控制方案实施跟踪管理,避免进口商挪用回笼款项。
③出口商信用风险,如果进口商品在品质或规格数量方面与合同规定不符,会影响进口商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因此,应了解进口货物是否在品质或规格数量方面是否符合合同规定。
4结语
在汇付结算方式下,出口商及进口商都存有不同程度的潜在风险,银行对此项的融资风险管理的难度较大,这是由汇付所固有的商业信用性质所决定的。因此,交易双方在采用汇付结算方式时应慎重考虑其风险,并且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在融资业务中,进出口商应该加强与银行的合作,在充分发挥银行在结算业务中的优势为企业提供收付汇及融资服务的同时,配合银行收集交易方资料及捕捉市场、商品信息,共同减少结算风险。
参考文献
[1]全国国际商务单证培训认证考试办公室.国际商务单证理论与实务[Z].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5).
[2]庄乐梅.国际结算实务精要[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8).
关键词:急诊护理 护理风险 风险管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419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86-01
急诊护理过程中,存在较高的风险,在护理过程中必须要采用可行的管理方法和防范措施,降低护理风险,确保患者生命安全,确保患者病情的早日康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2月至2011年1月急诊科室收治的532例患者为对照组,患者中男性386例,女性146例,平均年龄52.18岁;选择2011年2月至2013年8月间收治的561例患者作为实验组,患者中男性324例,女性237例,平均年龄53.96岁,对改组进行有效护理。
1.2 方法。对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对实验组进行护理风险管理,针对各组护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风险因素及风险防范、改善措施进行比较分析。
1.3 采用SPSS14.0进行数据处理,采用百分比来计量数据。
2 结果
在统计期间实验组中,仅有1例不良事件的发生,而对照组中有31例不良事件的发生。实验证明:采用急诊风险管理,能够有效降低急诊护理风险的发生,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效果,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
3 讨论
3.1 急诊护理中存在风险的主要原因。针对急诊科室在护理工作中表现的各种护理风险进行分析、归类整理,在急诊护理中,存在风险的主要原因为:
(1)护理人员的主观因素。急诊护理人员缺乏工作责任心,在护理工作中不积极主动,导致护理工作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能从问题中吸取经验教训,导致问题多次发生。护理人员服务意识不强,对患者服务时不能细心、仔细,有时表现出冷漠的态度,对患者的咨询敷衍了事,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护理人员由于工作量较大,在护理时将护理规范当儿戏,同时由于护理业务技能程度不高,技术不熟练,导致护理中经常出现操作失误。护理人员应急能力较差,对患者的病情变化缺乏分析和判断,无法采取前瞻性预防措施;在急救过程中,心理素质不过硬,导致心慌意乱,影响对患者的及时救治。护理人员的主观因素,是急诊护理过程中最大的风险。
(2)其他客观因素。在急诊护理中,存在的主要风险为护理人员的主观因素,同时也存在来自于外部环境或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因素。由于医院规章制度不完善,护理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导致护理操作程序不够规范,在急诊护理中缺乏参考标准和衡量依据,最终导致护理存在风险。由于急诊病人的病情复杂多变,增加了护理的难度,导致护理风险增加。急诊病人容易出现呕吐、痉挛、咯血及窒息等现象,加大了护理的风险。此外,由于我国医疗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医疗护理缺乏法律支撑,而在社会方面都倾向用于弱者,普遍认为医护人员掌握医疗技术,理应为病人负责到底,应该承受护理风险,外部环境的倾向,导致护理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3.2 急诊护理风险管理。
(1)健全和完善风险管理制度。急诊科室要建立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牵头,负责风险管理制度的制定,做好风险识别和风险监控,落实风险分析及汇报制度、加强风险预控,及时掌握急诊科室护理信息,查找安全隐患,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在急诊科室中药严格落实交接班制度、抢救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对急救药品要设置专人管理,对危重病人设置专人护理。在交接班中仔细交接当班护理情况,对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要进行交接。
(2)加强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对急诊护理科室的护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及护理服务业务技能培训,让护理人员深入了解风险管理的必要性,掌握急诊科室护理风险管理方法,严格落实急诊护理管理制度,通过自身行动,切实提高护理水平,降低急诊护理风险,减少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
(3)增进护患的沟通和理解。急诊护理需要对紧急事件或突发事件进行及时处理,在抢救或治疗过程中,要保持同患者和患者家属之间的有效沟通。护理人员需要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将患者情况告知家属,避免家属过多的忧郁,最大程度争取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在面对紧急事件时,为护理人员提供有效信息,促进患者疾病的治疗和身体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陈蓓敏.急诊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9,23(7):573-575
[2] 张琳,张海平,冯力等.急诊护理风险管理[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4):181-182
[3] 文若兰,王华珍,唐灵芝等.SWOT分析法在急诊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12):1853-1855
1·1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制定小组成员职责。风险小组成员由护士长、各区域组长及部分带教老师组成,风险管理小组成员的主要工作是:①每月召开风险管理小组例会,共同讨论、分析、确认风险事件,并研究风险干预措施。②检查各区域护士是否按要求进行风险事件的呈报,调查所呈报的事件。
1·2转变观念风险管理是一个全新的管理理念,首先组织全科护士学习,进行风险管理的定义、护理工作中常见的风险事件范围、风险管理的流程、风险事件的呈报等知识的培训,使全科护士了解风险管理的作用及目的,使护士正确认识风险的存在,重视风险的防范,坚持严格事前控制,严肃事后处理的原则,做到有预见性,对潜在的风险重点分析,改进工作流程,及时杜绝和防范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对每一起护理缺陷查明原因,明确责任。
1·3加强风险事件呈报风险呈报工作是风险管理实施之初的核心和关键,风险管理推行的深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风险事件的有效呈报。为了帮助护士确认风险事件,我科对护理风险事件进行了更为详尽的分类,将风险事件界定在4个方面:投诉事件、差错事故、意外事件、护理记录问题。根据风险是否造成对患者的损害将风险分为直接风险和间接风险两大类,直接风险来自于护理人员,间接风险来源于全院各科及后勤支持系统。为了保证呈报的准确性,我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3·1鼓励护士如实呈报风险事件风险发生频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护士面临风险的大小,而不能反映护士的工作业绩。风险事件呈报的目的是为风险管理提供信息,而最终目的是保证类似事件的不再发生。通过肯定呈报风险事件的护士的工作态度,鼓励护士积极如实呈报风险事件,不将风险事件作为惩罚的依据。
1·3·2改变风险事件呈报的内容我科制定了风险呈报表,内容有:事件类别;患者资料;当事人资料;事件发生前后患者情况变化;事件发生后的处理过程;原因分析;科室讨论意见等几个方面。在呈报表中,不要求当事护士写自我检讨,仅要求护士书写事件发生的客观过程。
1·3·3加强对风险呈报的监督在质控检查中,如发现有风险事件未呈报,质量控制管理人员将对护士提出要求,并给予指导,应严格遵守风险呈报制度。
1·险事件的分析每月风险管理成员对收到的风险呈报表进行讨论,针对科室的薄弱环节、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护理缺陷认真分析总结,找出原因,加以改进。通过对风险事件的分析、认识,杜绝同类事件发生,达到风险预警的目的。
2护理风险管理措施
2·1健全规章制度科学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是防范差错事故及纠纷的良好基础,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是防范差错事故的保证。在工作中,要求各级护理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①急救室工作制度:抢救药品、器械做到“四固定”,随用随补,设备及药品完好率达100%,抢救现场要紧张有序,不说与抢救无关的话,认真做好抢救记录,做到有条不紊,准确无误。②“三查七对”制度:必须准确及时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对药物的性质、用法、剂量以及配伍禁忌要熟悉并掌握。抢救时执行口头医嘱应复述一遍给医生听,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过后督促医生及时补开医嘱,并签上准确执行的时间及全名。③职业防护制度:制定职业防护流程,接触病人体液、血液必须带手套;接触传染病人,须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培训护士防刺伤的相关知识,规范操作过程,纠正操作中的违规行为,以预防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受伤。④危重病人护送制度:病人转运前护士应准确评估病情并记录,途中携带必需的抢救药品和器材。⑤标本送检制度:要求检验科对我科送来的标本实行登记,保证标本质量且不遗失,如有不合格标本及时退回。
2·2护理文书的书写与管理必须从法律角度严肃对待,真实、客观地书写各种护理文书。统一护理记录表格,对记录的内容、格式、表述均进行规范,做到护理记录及时准确,客观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
2·3引导护士正确与患者交流沟通急诊患者病情复杂,变化快,抢救多,工作人员紧张忙乱,家属焦急、情绪激动。若护理人员不及时与家属沟通,或与家属谈话时语言简单、态度生硬,很容易引起家属的误解和不满。因此,及时的交流沟通是缓解矛盾、避免纠纷的重要途径。
2·4保证各种设备仪器正常运转,耗材库存充足新设备、新仪器的使用及时制定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对各种设备、仪器实行专人管理,定时检查发现问题立即处理;建立设备保养记录;将操作规程统一挂在仪器上,便于每位护士掌握操作。对护理工作量进行每日评估,了解耗材的用量,及时领取补充,避免因物品不足导致抢救延误或护理工作受阻而发生医疗护理风险。
2·5保证护理工作的安全制定各项护理操作流程,实施弹性排班,设立班次小组长,由主管护师、护师担任,职责是解决班内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检查护理质量,以保证护理安全。由经验丰富的护士担任预检分诊工作,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安排病人就诊,并加强对候诊病人的巡视和观察,以确保病人候诊过程安全。
关键词:临床护理;风险管理;分类;成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437-02
医疗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医务人员、医疗护理技术、药物、环境、设备、医疗护理制度与程序等风险因素进行管理的活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法制的日渐完善以及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人们的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也日益增强,病人及家属对医院及医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医疗护理风险无处不在”,已成为医疗护理界的共识。因此加强护理风险管理,防范与化解医疗护理纠纷,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
1 护理风险的分类及成因
1.1 护士人员素质方面。某些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凭主观印象判断,对工作不负责任,病情观察不仔细,不能随时发现病人的病情,不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工作缺乏主动性,如:医嘱处理有误、用药不当、忘记给药、剂量错误、配合不当等,都可给病人带来危害。
1.2 护理技术方面。护理技术水平低,经验不足,专科护理缺乏,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的发展,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据临床统计,低年资护士是发生技术差错事故的高危人群,尤以新上岗的护士差错事故发生率为最高,由于经验较少,专业知识不全面,容易造成操作规程不正确,基础理论和临床技术还跟不上临床工作的需要,对病人的安全均构成威胁,甚至造成病人身心伤害。
1.3 护患间缺乏有效沟通。患者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护患沟通是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很多时候,护理服务行为本无过失,有的医疗后果系疾病正常转归,但因患者或其家属的认识和专业知识局限,医护人员解释不到位,导致他们认为医疗后果系非正常后果,从 而出现误解性纠纷,这是最常见的纠纷类型。
1.4 管理制度方面。管理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严,护理规章制度不健全,业余培训不到位,职业教育薄弱,环节管理不规范,护理流程不科学,造成护士工作忙乱,分不清主次,增加了失误的机会,另外护理人员平时工作不认真执行护理工作制度,而管理缺乏监督检查力度,护理人员是造成护理安全隐患的重要因素。
1.5 医疗设备方面。医疗设备性能不良,不合理配套,物品供应不及时,数量不足,质量低劣,仪器使用违规操作,修缮不及时等,都影响护理效果,有时可因此伤害病人。
1.6 患者因素。①患者的病情严重、特殊、复杂或目前人类对该疾病的无能力为力,导致不良的情况发生,因患者或家属的相关知识有限,对医护人员有过高的期望时,往往会误认为是医疗护理行为不当或医疗措施不得当而引起的纠纷;②患者心理不良,在出现健康问题后很容易出现认知与情感的心理危机,如没有及时得到护理人员的有效心理支持易产生纠纷,可视为病人自身的风险因素;③患者素质较差,不想交医疗费用,想尽办法找茬闹事。此外应重视病人的陪护人员或探视者有导致医院内感染的风险。
2 护理操作风险管理对策
2.1 健全了质量控制体系。建立了安全管理监控网络,实施护理风险监控,各级监控组织应各负其责,重视环节管理,强调预防及改善措施,定期对科室的护理操作及护理安全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剖析,及时反馈,及时改进,纠正错误,规范各项护理制度,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护理缺陷分析后,制定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
2.2 强化护理操作的规范性。加强管理和监督,重视专业技术技能的的培训,规范正确的护理技术操作程序,让每个护士成为技术娴熟的专业型护理人才,强化三级训练及专科业务培训,提高护理人员技术水平,定期或不定期在病房组织三级训练考核,更新知识,定期聘请有经验的老师举办业务知识和护理新进展讲座,同时鼓励护理人员参加各种技术表演赛,不断充实,从技术上确保护理安全。
2.3 护理管理中注重细节管理。护理岗位是零缺点的岗位,因此护理管理者应重视细节管理,护理工作直接为人的生命和健康服务,而护理风险贯穿于整个护理活动中,作为护理管理者应重视护理安全教育及护理人员职业道德培训,做到从细节着手,规范护理行为,并对新护士进行一对一的带教,做到放手不放眼,结合临床实际定期组织教学查房,对新护士进行阶段性集中考试,专科操作示范及安全教育、护理风险意识教育。
2.4 加强护患沟通,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要充分理解家属焦虑、紧张的情绪,并进行心理疏导,尊重病人的知情同意权,尤其在抢救病人、实施高风险的护理操作时,以适当的方式和语气向病人及家属解释治疗措施,既要让他们全面了解治疗的目的、效 果、注意事项及可能存在的意外,又不能让病人过分担忧紧张,以免加重病情。构建和谐 医患关系,增加患者及家属对医护人员的信 任,从而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2.5 实施护理风险监控。由护理风险管理组织定时召开安全管理会议,找出安全隐患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防范措施,达到了预防及事前控制。
3 小结
风险是可以预防的,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及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在不断增强,护士能主动查找护理安全隐患,查找现有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积极采取措施,减少护理差错、护理投诉、护理纠纷。护理风险管理是长期的、持续的工作,不能放过工作的每个环节,需不断培训护士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健全护理管理机制,有效地推进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的护理质量管理工作,真正为病人提供更加安全,有序、优质的护理。
参考文献
[1] 李玫,邓香君,蔡俊明.持续质量改进在护理风险防范管理中的应用.中国实用医刊,2009,16(34)
[2] 王淑珍.浅谈护理风险意识及管理.中国医学创新,2009;6(21)
风险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主要研究如何对企业的人员,财产和自然,财务资源进行适当的保护。风险管理的措施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控制型的风险管理措施,包括避免风险,损失控制,以合同方式约定受让人从事特定的活动并承担相应的风险。另一类是财务型的风险管理措施,包括自留风险,保险以及以合同方式将特定损失的财务后果转由保险公司以外的其他人承担。其中以风险自留和保险最为主要。本文将着重分析风险自留作为一种风险管理的措施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发展趋势。
一、自保的筹资形式
风险自留是指一个企业以其内部的资源来弥补损失。这种自留既可以是有计划的,也可以是无计划的。无计划的自留产生于几种原因:(1)风险部位没有被发现。(2)不足额投保。(3)保险公司或者第三方未能按照合同的约定来补偿损失,比如由于偿付能力不足等原因。(4)原本想以非保险的方式将风险转移至第三方,但发生的损失却不包括在合同的条款中。(5)由于某种危险发生的概率极小而被忽视。在这些情况下,一旦损失发生,企业必须以其内部的资源(自有资金或者借入资金)来加以补偿。如果该组织无法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则只能停业。因此,准确地说,非计划的风险自留不能称之为一种风险管理的措施。
本文将着重分析的是有计划的风险自留,也可以称之为自保。自保是一种重要的风险管理手段。它是风险管理者察觉了风险的存在,估计到了该风险造成的期望损失,决定以其内部的资源(自有资金或借入资金),来对损失加以弥补的措施。
在有计划的风险自留中,对损失的处理有许多种方法,有的会立即将其从现金流量中扣除,有的则将损失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进行分摊,以减轻对单个财务年度的冲击。从整体上来讲,主要的融资方式有以下几种:
1.将损失计入当前发生的费用。应当注意到企业这样做是一种有意识的决策。一般适合于企业中发生频率高但损失程度小的风险,它构成了企业中经常发生而又无法避免的费用,比如机动车的修理费,偷盗造成的损失等等。
2.建立内部风险基金。这是一项专门设立的基金,它的目的就是为了在损失发生之后,能够提供足够的流动性来抵补损失。它主要有两种方式:
(1)以年为单位,每年以营业费用的形式建立基金,发生损失后以该基金抵补。它与以当前费用扣除损失的方式较为相似,也是适用于发生频率高,损失金额少的风险损失。
(2)将损失在一个以上的会计年度进行分摊。它适用于发生频率低,损失金额多的风险损失。
3.建立外部风险基金。指企业逐期支付一定的捐纳金给保险公司,由保险公司代为积累和管理基金。与传统的保险不同的是,一旦出险,保险公司的赔偿以基金中的数额为限。在实际中,企业通常会就超过基金积累额的损失与保险公司达成一定的保险协议。也就是说,企业支付一定的保险费,保险公司赔偿一部分超过基金总额的损失。与内部风险基金相比较,外部风险基金的罅出金可以作为费用扣除掉,但不利的是,企业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给保险公司。
4.借入资金。指企业准备在发生损失后以借入资金来弥补损失。这要求企业的财务能力比较雄厚,信用好,能在危机的情况下筹到借款。
二、企业风险管理措施的选择
投保和风险自留是企业在发生损失后所采取的两种最为重要的风险筹资方式,而企业选择风险自留作为风险筹资的措施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该风险是不可保的。比如说一些巨灾损失,如地震,洪水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采取风险自留的管理措施往往是出于无奈。
2.与保险公司共同承担损失。比如保险人规定一定的免赔额,以第一损失赔偿方式进行赔偿,采用共同保险的方式或者以追溯法厘定费率等等。作为一定的补偿,保险人会让渡一部分保费,也就是收取比较低的保险费。
3.企业自愿选择自留的方式承担风险。对于某种风险,该企业认为自留风险较之投保更为有利。企业通常考虑的因素有:
(1)企业自留风险的管理费用(RC)小于保险公司的附加保费(IC),这样,风险自留就可以节省一部分附加保费。对于风险自留中将损失计入当前发生费用和建立内部风险基金两种方法,管理费用包括企业在流通资金或损失基金不足以补偿损失的情况下,借款或变卖资产所遭受的损失。对于建立外部风险基金的方法,管理费用包含企业交付给保险公司的费用以及基金不足时企业遭受的损失。对于用借入资金进行风险自留的方法,管理费用是企业在遭受损失后的借贷成本,在这里,由于大部分费用是企业发生损失后才发生的,因此应当计算其期望值。另外应当注意的一点,无论是那种风险自留的方法,管理费用还应当包括企业因为自担风险而产生的焦虑成本,准确地说,就是企业因为自留风险而无法专心于主业的经营而造成的损失。
(2)企业预计的期望损失(RE)小于保险公司预计的期望损失(IE)。也就是说,企业认为保险公司将纯保费定得过高,不投保可以节省一部分纯保费。
(3)企业自留的机会成本(RO)比投保的机会成本(IO)。投保的机会成本就是保险费自身及其投资收益:
IO=P(1+r)[t]
式中IO为保险的机会成本; P为保险费;r为资本收益率;t为均衡量的时间
而自留风险的机会成本可用下式表示:
RO=[RE+RC+X](1+r)t-(1+i)[t]为衡量的时间。式中:RE为企业预计的期望损失;RC为企业风险自留的管理费用;X为剩余基金数额;i为基金的收益
这里我们做了一个假设,假设损失和管理费用是在期初支付的,而实际的情况往往并非如此,我们可以将发生损失的金额和支付的费用折算为现值。
(4)企业还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就是税收。无论是将损失计入当前发生费用,建立基金还是借款,企业往往得不到税收上的减免,而保费的支出却是可以免税的。例如,美国国内收入管理局规定,投保的保险费支出可以免税,但自保计划中提存的基金不视为保险费用。而仅在损失发生时视为费用进而从所得中扣除。用RT来表示在衡量的时间内企业需要支付的所得税的期望值的折现额,用IT来表示在衡量的时间内企业投保需要支付的所得税的期望值的折现额。当企业的期望损失与风险管理自留的管理费用之和小于保险公司收取的保费时,会有RT>IT,这是不利于企业进行风险自留的一个因素。
企业在决定用投保还是用风险自留作为风险等资的手段时,会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当IC+IE+IO+IT>RC+RE+RO+RT时,企业采用风险自留在经济上更为有利。
当IC+IE+IO+IT<RC+RE+RO+RT时,企业采用投保在经济上更为有利。
对于发生频率高,损失程度小的风险,企业往往采用风险自留的手段更为有利。这是因为损失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发生的损失总额会比较稳定,采用风险自留作为管理风险的手段,焦虑成本和管理费用比较低,投保会令企业觉得得不偿失。对于发生频率小,造成损失金额多的风险,企业则会在风险自留和投保两种方式之间进行权衡。从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来看,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风险自留的手段取代保险的手段来处理频率小,损失程度大的风险。但应注意,企业采用风险自留的手段来处理这些风险时还需要考虑以下条件:(1)企业具有大量的风险部位。(2)各风险部位发生损失的情况(概率和程度)较为相似。(3)风险部位之间相互独立(特别是应当有一个合理的地理分布)。(4)企业应具有充足的财务力量来吸收损失。
显然,只有当企业的力量比较强大,在国内甚至国际上拥有多家分支企业的时候才能满足这样的条件。随着企业的逐渐发展壮大,分支企业的数量增加,可以在其内部分摊损失,具有较好的损失管理经验,筹资能力增强,会逐渐用风险自留来取代保险管理一些损失风险。在风险自留形式的选择上,企业往往会选择建立内部基金。因为建立内部基金在提供弥补损失的一定流动性的同时,不会给财务带来过大的冲击,而且不必向第三方支付费用,另外还能带来一定的投资收益。
三、风险自留的高级形式——专业自保公司
建立专业自保公司是企业用内部基金进行风险融资的高级形式。第一批真正的专业自保公司于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英国组成。当时的英国石油公司、帝国化工公司和尤尼来佛公司等都为承保它们自己业务范围内的风险在英国开设了保险公司。在过去的20年中,建立专业自保公司的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到1996年,在北美、欧洲、亚洲的23个自保营业地中已注册登记的自保公司已达3600家。我们还可以来看以下一些国家拥有的自保公司的企业所占比重:
国家
自保公司所占的比重
美国
500家最大的公司中有90%拥有自保公司
瑞典
50家最大的公司中有90%拥有自保公司
英国
200家最大的公司中有80%拥有自保公司
法国
200家最大的公司中有10%拥有自保公司
目前,风险管理已经渗透到澳大利亚海关工作的各个环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决策体系,从而为澳大利亚海关高效的服务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一方面,海关应用风险管理来提高决策水平;另一方面,也通过风险管理的运用,减少和降低了不良后果产生的可能性及带来的负面影响。在现实工作中,澳大利亚海关是根据澳大利亚/新西兰风险管理标准 (AS/NZS 4360:1999) 来实施风险管理的。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风险管理在现实中如何得以运用。,现提供以下图表作为参考。
图中根据企业不同的贸易行为和动机对其风险由高到低进行了分类。对于不同的贸易行为和动机,海关通过风险管理就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实施积极有效的监管。例如,一旦海关风险管理识别系统甄别出企业存在明显的违法活动,系统就将提示该企业为海关监管的高风险企业,并据此向现场海关发出强制实施管理的指令,该指令就会由现场海关官员采取相应的监视、现场查验等海关监管措施来加以落实。 从图中不难看出,风险提示越高,海关相应的监管介入越深,力度越大。而对于那些低风险的企业而言,合规和风险管理的责任就相应地被转移到了进出口企业的身上。这种风险管理应用的方式为海关合理利用自身有限的资源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提供了保障。
风险管理的要求:
* 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政府部门风险管理导引(SAA/NZSHB143:1999)框架内,将风险管理与现存的规划和操作程序有机结合;
* 发扬风险管理实务的做法,鼓励并授权关员实施风险管理;
* 用风险管理作为项目管理的一部分;
* 使用正确的信息和确切的文件。
风险管理的方法:
澳大利亚海关的风险管理政策源自于澳大利亚/新西兰风险管理标准,它为澳大利亚海关提供了一整套风险管理的方法。就风险监控和风险审查而言,澳大利亚海关的内部审计部门负责监控海关风险管理政策的实施,作为年度审计的一部分,澳大利亚海关的内部审计部门会就以下情况进行审计:
* 风险管理计划的制定情况:
* 风险管理计划是否与其他文件统一,是否经过定期审查。
作为审计报告的一部分,海关的内部审计还会向地方管理层、审计委员会和澳大利亚海关总部规划部门,报告审计中发现的风险管理的问题。澳大利亚海关总部规划部门会定期通过以下一系列的方法,搜集信息以便于更新风险管理的策略实施和修正风险管理的政策。
* 征求客户的反馈意见;
* 有针对性的调研;
* 在风险管理规划实施后,与各级管理层负责人座谈;
* 评估对“澳大利亚海关风险管理”问询的实质和频率。
风险管理政策的责任分工:
* 澳大利亚海关领导以及高级管理人员对风险管理的执行负责;
* 各个级别的海关官员就风险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澳大利亚海关规划部门就风险管理提供建议和方向,以确保风险管理与澳大利亚/新西兰风险管理标准的一致性。
对海关的积极效果:
* 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增强办事能力,更富有成效地贯彻相关的贸易政策;
* 合理高效地配置相关资源;
* 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决策架构;
* 综合考虑相关各方的利益,实现高效及可持续发展;
* 最大限度地保证海关服务的完整性;
* 切实维护澳大利亚联邦财产,包括人力资源、财产、土地以及技术;
* 营造一个所有海关关员都能积极参与的风险管理环境。
给企业带来的益处:
* 通过准确识别高风险货物,从而使其他货物得以快速通关;
* 简化低风险交易的海关手续;
* 为企业降低交易成本。
风险管理的发展情况:
澳大利亚海关于1996年建立正式风险管理机制。已取得了以下的成果:
* 建立了对企业进行海关风险管理的培训机制,这种机制已经被成功地融入到海关的日常事务中。
* 和谐的风险管理程序已在海关得到实行,并已衍生出了“海关事务规划及实施框架(2003年2月引入)”,它是集战略性、操作性和战术性为一体的风险管理计划。
* 澳大利亚海关的所有业务活动都融入了其海关风险管理政策,例如海关应用目标定向技能来选择进出易或者进行动态审查和跟踪,从而剔除那些零风险或者低风险的交易。
1金融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近年来,改善金融业风险管理效果的呼声越来越大,一系列由金融机构引发的金融市场风波或由此造成的整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波动,引起了国家相关机构、董事会、投资者以及普通大众的广泛关注。由此人们提出了全面风险管理,包括国家相关机构的责任范围,董事会的具体职责,利用多种组合分散风险以及各级管理层和雇员应对风险的政策等等。另外,更加强调的一点是金融市场参与者的风险意识。
我国的经济目前处于转型期,如果仅仅对单一的风险进行管理,而不从系统的角度和整体的角度去思考,那么面对风险时我们将束手束脚。另外我国的金融业在风险管理领域的实践并不是很好,这就更要求我国的金融业机构实行全面的风险管理。
2金融业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2.1金融业风险管理的运行逻辑
现代金融理论强调,金融机构就是生产金融产品、提供金融服务、帮助客户分担风险同时能够有效管理自身风险以获利的机构,金融机构盈利的来源就是承担风险的风险溢价。因此,在新的经济金融环境下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运行至少涉及以下3个层面:
2.1.1治理层
治理层主要是指国家相关机构及金融机构本身的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为代表的高级人员。治理层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并结合金融机构的实际情况来预定风险管理原则,并根据风险对资本比例情况,对金融机构业务活动及其带来的风险进行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要规定每一种主要业务或产品的风险数量限额,批准业务的具体范围,并应有充足的资本加以支持。此后,应对业务和风险不断进行常规检查,并根据业务和市场的变化对战略进行定期重新评估,并将结论应直接报告决策层。
在识别风险和确定了抵御风险的总体战略后,金融机构就可以制定用于日常和长期业务操作的详细而具体的指引。为此,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中应包括:风险管理及控制过程中的权力及遵守风险政策的责任,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内部和外部审计等。需要建立集中、自主的风险管理部门。就风险管理和控制部门而言,最重要的是配备适当的专业人员、并独立于产生风险的部门。
2.1.2管理层
管理层主要指金融机构本身的风险管理委员会、首席风险官以及相关的风险管理者。管理层的主要任务是设计或修正机构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签发风险管理准则;规划各部门的风险限额,审批限额豁免;评估并监控各种风险暴露,使总体风险水平、结构与公司总体方针相一致;在必要时调整金融机构的总体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向董事会报告,它每周开一次例会(需要时可随时召集)讨论主要市场的风险暴露、信贷暴露与其它各种头寸,研究潜在的新交易、新头寸以及风险豁免等问题。
另外,在对风险进行控制过程中管理起到一个沟通者的角色,就风险控制过程中出现的差异进行具体的分析,提出有效的建议并上报主管部门。对下属的执行人员要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风险意识和风险控制策略。
2.1.3操作层
操作层主要指在实际进行风险控制时的一切人员,包括金融机构的正式员工和非正式员工。在进行风险管理时,大部分的金融机构都忽略了这个关键的一环,他们认为员工没有能力进行风险管理,他们的这一不正常心态常常使风险管理的最终效果差强人意甚至失败。究其原因是他们忽略了风险管理的及时性和灵活性。
只要对员工进行正确的指导和培训,下属员工就能胜任这一项工作,现在提倡的人性化,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正是这一现象的写照。风险管理决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个部门的事,而是整个金融机构每个人的责任。
2.2金融业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的构建
从上面的金融业风险管理的运行逻辑出发,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我们构建了下面的金融业全面风险管理模式(见图1)。全面风险管理系统不仅仅要求处理市场风险或信用风险,还要求处理各种风险,并要求包含这些风险涉及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如利率、汇率、股票、商品等等,以及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从业务员直到机构整体,从总公司到各分公司,从本国到国外。
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固然重要,但是它还需要与其他业务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在这一过程中信息的畅通是很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金融业必须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原因。
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是对整个机构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个风险因素,各种产品和地理区域风险的通盘管理。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是一种以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为指导,以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为核心的新型管理模式,已成为金融业国际化增强竞争优势的最重要方式。
3金融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机制
金融业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具有清晰的文化理念、完整的架构体系、规范的规章制度、科学的控制流程、先进的信息技术的管理系统,能够对投资和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各类风险,进行全面、准确、及时的识别、评估、控制、监督和反馈,实现全面覆盖金融业风险、全员参与风险控制,以及对风险的全程管理。但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一些机制予以配合。
3.1人人都是风险管理者
一般来说,一家金融机构里有很多员工都在为提高盈利而不懈努力,但是将时间和精力用于风险管理的人还是屈指可数。在当今全球化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世界各地的经济发展存在不确定性,金融业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使金融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的挑战。要实行企业全面风险管理,金融机构上下必须团结一心形成一个风险管理团队。
未来社会充满了不确定性,而随着风险社会的到来,不安全正成为新的冲突因素,工业社会追求个人权利,风险社会则追求管理风险。正因为如此,让人人承担风险让人人从风险中受益。
3.2对操作风险的管理
操作风险是损失风险,是指在风险管理管理过程中有不当和失败的程序、人员和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的。操作风险的关键在于其具体性。金融机构的每个独立部门都有其自身的独立的和独特的操作风险。因此要想胜任风险管理,或许要考虑金融机构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定义和进一步分类。操作风险可具体分为风险管理失控、出差错、风险管理中的不当行为或外部事件,但都不外乎组织、政策/过程、技术、人员、外部5类操作风险。
3.3人性化治理与管理的结合
人性化就是在治理和管理的全过程中突出人的地位和作用,把人的因素提升到主动性的位置,高度地发挥人的因素的决定性作用。人性化是人在治理和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得到最大程度的张扬。
今天金融业面对的风险比任何一个行业都多,如何发挥人的主动性是决定金融风险能否得到及时解决的关键,因为金融业的风险很可能形成系统性风险,而系统性风险的灾害是巨大的。人性化是对金融业风险控制过程中的治理和管理进行全方位的包装,全领域的渗透,让人体会人间处处有浓情的感受。
3.4突出行业管理和治理特点
虽然在一个金融机构内部大部分时间是采用统一的风险管理模式和治理机构,但我们必须考虑在金融业中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以及其他的业务,它们的风险管理过程或风险管理模式以及设置的治理机构的异同点。不同的行业需要我们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和设置不同的治理机构。
金融机构应根据自己的业务比例采用不同的风险管理和机构治理的组合形式。至于在组合中哪个部分的比例占多少需要金融机构自己在实践中探索,只有实践过的理论才能真正指导金融机构的发展。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