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体育营销论文

体育营销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6-10 16:55:5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体育营销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体育营销论文

篇(1)

【关键词】企业体育营销研究

1关于体育营销的文献综述

1.1国内外学者对“体育营销”概念的阐述

“体育营销”最早出现在西方,美国学者马修·D·尚克在他的《体育营销学》一书中对其概念阐述的最具有概括性,“体育营销就是把营销原理和过程专门运用到体育产品和那些借助于体育来营销的非体育产品上”。[1]这个解释比较容易理解,被国内学者转引最多。

查阅国内相关专著和文献,发现国内首次完整提出“体育营销”概念的文章是《经济导刊》1997年第5期中汪旭所写的“略谈体育营销”;近年来国内很多学者也对这一概念进行了阐释,其中以发表在《产业观察》2004年第6期,田野所采写的“重在参[育]”一文中链接所阐述的最具代表性。

1.2国内学者关于体育营销的研究及评价

根据对“体育营销”概念的理解,可以把研究“体育营销”的文章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体育产业营销;第二类是借助体育而进行的其他产业营销。关于体育产业,通过查阅资料得出“体育产业是指所有生产体育产品或提供体育服务的经济活动的集合”[2],它所包含的内容是随着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的。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发展比较完善,依据其现状分析,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是体育本体产业,针对体育本身的经济功能和价值进行的生产经营活动,其二是体育相关产业,与体育有密切关系或以体育为载体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经营活动。

第一类文章主要是把体育产业作为研究主体,讨论体育产业的相关营销问题。文章议题主要集中对体育产业营销理论宏观范畴、体育竞赛和表演业营销、体育用品业营销、高校体育营销、体育旅游营销等几个方面进行讨论。第二类文章主要是关注企业借助体育进行的相关营销问题。关于此方面研究的文章主要集中在体育赛事营销、体育赞助、企业借助体育进行营销的注意事项等几个方面的讨论。

综上所述,关于体育产业营销的研究文章虽然在数量较多,但对于同一问题的认识趋同,缺乏创新性观点,只讨论了体育产业中几个传统部门的营销问题,对例如体育健身、体育经纪、体育咨询、体育信息服务等一些新兴部门的营销问题讨论甚少,而对关于借助体育所进行的企业营销的研究文章大部分都集中在体育赛事营销方面,说明研究的视域还很狭窄。

2我国企业体育营销的现状

2.1企业市场定位与体育营销的“错位”现象

在消费市场不断细分的今天,不了解消费者的心理行为特征和市场细分的变化,就不能吸引特定的顾客群。我国现在大多数企业在进行体育营销时暴露出与市场定位不符的混乱局面。观察一下参与体育市场中的中国企业,大多数要么盲目赞助,要么跟风似的抢热门体育明星代言产品,也不管产品与运动员之间以及企业与体育之间有没有联系和契合点,只是注重名人效应,这些行为混淆了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定位。

市场定位关系到企业的产品与服务满足哪些顾客群的需求。因此,企业在借助某项体育资源进行体育营销时,首先要正确理解体育营销的实质,要全面把握消费者的心理需要和行为特征,明晰自己的定位和体育赛事传达的文化与内涵,使二者有恰当的结合点,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2.2企业对消费者行为和心理把握不深

体育事业具有公益性、社会性的特点,体现了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企业参与和赞助体育活动带有隐含性,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在具有儒家含蓄思想的中国,体育营销起到的效果将更加明显。通过开展体育营销,可以塑造企业健康、权威和有实力的形象,能够提高产品和品牌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从而提高企业的形象。企业要想达到销产品的目的,一定要了解目标客户群的心理,采取适当的营销策略,激发他们对企业商品的认知、情绪情感,使他们通过学习的过程成为企业忠诚的顾客。通过企业与消费者对体育活动产生的共鸣和体育明星的名人效应,企业将体育的价值转移到企业的产品上,培养起消费者的忠诚度。

在国内,大多数企业从事体育营销活动,并没有充分理解体育的内涵和消费者的心理。由于企业对目标顾客的心理需求理解不到位,很难获得顾客对企业的认同和忠诚。例如国内众多体育服饰品牌,广告打的红红火火,但是消费者的认知仍然很模糊。他们没有认识到消费者的需求变化的信号:消费者越来越渴望更专业的产品和对体育更深层次的追求。而目前国内的体育服饰品牌,多数是游离于时尚和专业运动之间,“人群宽泛、价格宽泛、形象宽泛”,一个想卖给所有人的产品,最终是所有的人都不太想买,这样的品牌很难激起消费者的认同。

2.3体育营销没有长期的战略规划,缺乏连续性,把体育营销等同于事件营销

事件营销是借助某一重大事件,通过“借事”和“造势”以求提高企业或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并最终促成产品或服务销售的活动,其本质上来讲应该是一种促销手段,并不能严格意义地称之为营销思想。而体育营销追求的不是短期效果,是要求企业在体育营销的指引下达到资源重新整合,实现体育文化、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三者的融合,引起消费者与企业的共鸣,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长期的偏好,成为企业的一种竞争优势,这样企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3]。

体育营销活动要求有长期性和连续性,要制定一个长期的营销战略规划,企业应该进行市场状况分析、产品状况分析、竞争状况分析、宏观环境分析,制定一个1-5年的规划,将企业产品与体育相结合,产生一种文化。真正执行体育营销的企业销售的是一种文化、一种与消费者共鸣的情感,这样才能达到提高企业形象、扩大产品销售的目的。

2.4营销策略单一,缺乏整合营销的观念,缺乏创新

国内企业在体育营销的过程中,往往对体育项目所赋予的资源和权益利用不够,对一个体育项目往往只看重场地、服装、肖像及媒体等静态资源,忽略了体育项目对市场营销资源整合的动态资源。如在体育营销手段的应用上,策略显得比较单调,除了广告等单项的传播方式外,缺少与消费者的双向互动沟通;或者只关注热点赛事,花费巨资赞助,而忽略了体育的公益活动,忽略了体育营销的文化和情感内涵。

体育营销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将各种营销手段应整合起来运用,用整合营销的观念来从事体育营销,尤其要从公益、文化、热点、情感等各个角度运用广告、促销的手段,从而达到整合的功效[4]。另外,体育营销还必须具有独特性,要能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营销话题,酝酿出新思维、新创意,从而引导消费。

2.5市场化程度低,缺乏职业化的机构和专业人才

在我国,体育赛事目前基本上还是主要由政府行政部门来掌管审批权。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育营销的市场化程度比较低。体育赛事不能市场化运作是我国发展体育营销的最大障碍之一,由此带来对体育资源的浪费和对体育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利。同时,在我国专业从事体育营销的机构很少,机构的水平不高,缺乏相应的行业法规约束,机构的诚信度不高,这都造成了体育营销发展的滞后性。[4]

3国外企业进行体育营销的成功经验因素特征分析

3.1关联性

指企业的产品或品牌跟体育运动本身的相关程度。找到一个产品与体育的恰当契合点,是一个企业做好体育营销的关键所在。真正高水平的体育营销是将体育精神和企业的品牌文化二者有机融合的营销,高关联度的产品往往能借助体育平台实现品牌美誉度和销售额的迅速扩张。例如,百事可乐的“畅想无极限与新生代的选择”广告创意,把饮料产品和青少年的体育时尚很好地结合,表达出体育运动的挑战性与青少年的成功梦想,显示着体育精神和企业品牌文化的内涵有机统一,实现了品牌文化传递和刺激销售额增长的双重功效[5]。

3.2创意性

体育营销的创造力是企业取得良好营销效果的必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讲,体育营销不是直接推销实物,而是“创造”一种回忆,一种生活方式、审美情趣,这体现着体育营销策划的创意性。比如,2000年悉尼奥运会,三星作为TOP合作伙伴,创造性地把奥运五环的LOGO和它主推的产品D608联系起来,五环LOGO附着于产品之中的设计使目标受众很容易在看到奥运五环后就能产生关于三星品牌的联想,树立起高价高质的市场品牌形象。

3.3整合性

整合相关资源也是体育营销的一个主要特征。一个成功的体育营销案例总是由协同动作、相互联系的众多要素组成的一个结构复杂且不断变化的商务活动组合,其过程涉及企业、消费者和竞争者的多种主体的利益,构成一个从个体效用到社会福利的横向系统和价值体系。成功案例是Visa在都灵冬奥会的整体表现。2006年冬天,Visa运用各种传播工具,实施了包括电视、网站、报纸、广播全方位的媒介资源整合,在最大范围向国人传播了Visa和中国冰雪健儿一起征战都灵的信息。其中,还创意性地借用杨扬等著名选手高举V字形的胜利手势的电视画面,使冰雪运动象征的速度与技巧、纯洁与高贵和Visa品牌内涵产生了紧密的整合效应。

3.4持续性

持续性表明体育营销活动要求有长期性和连续性,要制定一个长期的营销战略规划,着眼于企业的发展战略而不是战术,因为体育营销的功效是通过长时间在体育领域的投入和经营来实现的,而国外体育营销塑造市场品牌的范例,多数是靠长期坚持体育营销的结果。

4结束语

对于研究领域中相关观点的整理与归纳向我们展示了目前我国体育营销研究的现状。如何使体育市场化、产业化,使体育营销成为营销领域中一个新的分支,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虽然体育营销是将营销原理和过程专门运用到体育产品和那些借助于体育来营销的非体育产品上,但是这种营销原理和过程的运用不等同于简单地套用,体育营销因创新而生,体育营销靠创新而发展[6]。对于体育营销的研究,在我国才刚刚开始,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掌握国际体育营销的理论、战略、策略和经验,从深度和广度上对体育营销的研究进行拓展,力图做到理论研究走在实践之前。

参考文献

[1]朱建峰.体验经济对体育营销的创新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5(11).

[2]丛湖平.体育产业与其关联产业部门结构关联变动机制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2(5).

[3]杜永利,孙筠.中国企业体育营销的现状和对策分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2).

[4]程文广.中国体育营销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商业现代化,2008(4).

篇(2)

尽管目前微电影深受现代大众的宠爱,但有很多体育品牌企业对此抱有担忧。微电影目前流行的重要原因,就是国家并没有严格的审查机制,微电影的拍摄、播出都是基于网络这一平台,不需要过多的审查,这使得很多无法通过电视渠道播出的内容,都有可能通过微电影的形式在网络这个更大的平台上展现,但时间一长,对其数量和质量都将无法控制。现阶段微电影营销尚未形成系统、规范的产业链,规模小,制作成本低,缺乏有效的规范和监督,产品质量难以保证,这样很快会被规范的营销手段挤下竞争舞台。那么我们就难以看到优秀的作品,微电影最终只是昙花一现,会退出微时代的舞台。微电影对于鸣谢赞助商和单一的广告植入方式所产生的营销效果,目前还只是反映在点击率和转发率上,究竟对广大观众的行动能产生多大的影响,还难以估算。

2微电影作为我国体育品牌营销的机遇

“限娱令”和“限广令”的出台,加之微电影在我国播放属于免费阶段,微电影广告的投放主要在互联网上,而电视广告所需资金非常昂贵,对比之下,微电影广告相比电视台广告实惠得多。网络营销如今是一种新型的营销发展趋势,单纯的网络营销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与受众进行互动,网络加互动的营销模式开始兴起,微电影广告的发展便是顺应了此趋势。“匹克”体育品牌就是抓住这一契机依靠视频网站进行推广宣传,扩大宣传效果。

3微电影作为我国体育品牌营销的威胁

现在的微电影传播多数都是靠大量的点击率和分享率、引人的故事内容吸引大众的眼球,在获得良好口碑后扩大传播范围的。但如今,市面上已出现了质量很差的微电影,还涌现出了名目繁多、不符合技术标准,生搬硬套的“微电影”视频,这些作品的出现,大大降低了微电影广告的质量,让网友们产生厌烦,势必会导致微电影逐步淡出舞台。

4结语

篇(3)

关键词:体育品牌;品牌效应

1.前言:

品牌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级的产物,是以标识形象构成差异化的价值,是一种市场创造力。品牌的价值来自商品质量的优良程度和商品市场信息的不对称程度。因此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品牌不仅仅是一种符号结构,一种产品的象征,更是企业、产品、社会的文化形态的综合反映和体现;品牌效应就是品牌在产品上使用,能够为品牌使用者带来的效益和影响,因为品牌会给其拥有的企业带来高质量、高信誉、高效益和低成本,是这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的具体体现和成功的象征。体育品牌也是如此,好的体育品牌不仅仅是企业或体育组织的一项产权和消费者的认识,更是企业(或体育组织)、产品与消费者之间关系的载体。知名品牌既是企业(或体育组织)的无形资产,又是其形象的代表。也是信誉的代名词。

体育产业是目前全球最有活力,也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社会产业之一。目前在世界各国,体育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分,也创造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国民经济建设发展服务。在我国,体育产业才刚刚起步,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每年的产值占GDP的比重约为0.7%左右,而在美国,体育产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国内生产总值则超过10000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7%以上。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的体育产业的发展未能及时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目前已有不少关于体育品牌的发展、体育品牌竞争力等方面的研究。

2.主要的研究结果

2.1 有关体育品牌方面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品牌的迅速发展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也有很多学者从多个角度对其发展进行了分析研究,从现有的国内研究来看,大多数学者主要是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对如何提升体育品牌的影响力或效益进行研究。

章红兰等在2006年的对中国体育服装品牌的进行了一定研究,认为目前大量的国际体育服装品牌进驻中国市场,而我国自身的体育服装品牌则呈现明显滑坡的趋势。针对这种状况,就中国体育服装品牌应该如何创立和维护自己的品牌地位,抵御国际体育服装品牌的市场掠夺,提出了一些的相应的对策。

胡飞燕在2006对耐克品牌和国内的体育用品品牌的经营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我国的体育用品品牌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国际体育用品业的市场转移扩张压力;缺乏自主品牌意识与创新意识;技术投入不够,产品的品种单一,以劳动密集型和来料加工为主和企业小规模生产,分散经营现象严重等。解决办法主要通过实施兼并与收购,打造品牌规模效应;实施国际化品牌发展战略;主抓产品开发与科研创新等,而对如何具体解决,只是从数据方面比较国内外知名体育用品品牌的差别,没有给出具体方法。而魏磊等在2007年对国内、外著名体育品牌的比较分析,认为目前国内著名体育品牌在质量、市场竞争力、销售者认可度以及价格等方面与国外部分著名品牌存在差距。其原因主要有国内品牌创建较晚;产品特色及产品研发等方面的不足;企业内部管理模式的局限;品牌建设严重滞后等。

林显鹏等在2006年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我国体育产业的整体规模、产业结构、体育产业的地位和作用、社会经济环境、发展对策等方面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我国体育产业的整体规模已经接近中等发达国家20 世纪90 年代初的水平, 体育产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促进就业等方面作用明显, 体育产业具有成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潜力。我国社会与经济环境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提出了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对策。

黄文武在2006年对我国体育用品企业的品牌经营现状与发展进行了研究,认为我国的体育用品品牌在经营理念上,过分依赖广告;经营上有急功近利倾向、缺乏系统性和长远性。而对策主要也是针对以上问题,但也主要停留在理论上,未能提出具体办法。

王鹏的硕士论文(2008)中运用企业、品牌竞争力、品牌营销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我国体育用品企业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品牌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认为我国体育用品行业与发达国家的体育用品行业的发展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品牌诉求不到位、产品技术性不高、专业化不强、行业人才存在结构性短缺等;从竞争状况来看,我国体育用品企业的竞争形势严峻,国内品牌更多的占据中低端市场;从市场需求来看,体育产业已成为新兴的经济增长点,国内的体育用品需求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进一步完善竞争环境、抓住品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提高企业品牌运作效率。

李梁的硕士论文(2009)以我国体育产业品牌为出发点,运用产业经济学经典理论,通过对我国自主品牌与国际知名品牌之间的对比分析,探寻如何发展我国体育产业品牌从而带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为带动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在浙江,裘琴儿等于2004年通过实地调查,掌握浙江省体育用品企业的基本状况与品牌生产特点, 基于现有资料提出了发展浙江省体育用品企业的基本模式: 长跑式发展模式、火箭式发展模式、搭车式发展模式;并构想品牌发展的战略思路: 梯度品牌战略、跟进品牌战略、品牌延伸战略和品牌市场战略。

潘四凤于2010年对浙江省体育产业现状和发展动力的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浙江发展体育产业的相关建议,但未从体育品牌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

通过对以上主要的相关文献的总结,可见已有体育品牌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国际竞争力弱的原因分析,从体育用品制造业的现状、体育用品业的投资主体、进出口贸易增长、技术水平等角度分析我国体育品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品牌的比较分析,也只是在国际知名品牌的比较上,或者我国的知名品牌和国际知名品牌的比较上,提出的政策建议是从品牌营销的角度出发,打造品牌规模效应等等策略的研究上等。

2.2 关于体育品牌效应的研究

目前关于体育品牌的品牌效应的研究很少,有部分学者的论文在标题中提出了体育品牌的品牌效应,但是在论述中并未真正提及,如袁率(2007)对中国体育用品品牌的国际化做了研究,分析了国外的体育用品品牌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准确定位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注重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营造企业文化、营销品牌代言人、营造品牌营销与延伸的良好环境等营销策略。但文中并未提及有关体育品牌的品牌效应;贺晓龄(2008)则研究了区域品牌效应形成的条件, 并且分析了晋江地区以“体育”为内容发展区域品牌的条件, 提出了拓展区域体育品牌效应的主要途径,文中提出了区域品牌效应主要有三方面的影响因素:原产地因素、产品因素和消费者因素,但区域品牌效应的提出是为了表述后文中关于原产地因素的建设,从而使得晋江形成以体育用品为主导的区域品牌效应,并不是文章主要的论述内容。

3.关于体育品牌的品牌效应

由以上的文献综述可见,目前国内的文献中没有专门关于体育品牌的品牌效应的研究和论述,在涉及体育品牌的品牌效应的文章中,也没有能够提出影响体育品牌的品牌效应的一些观点和论述,因此并没有提出相关的理论模型,而随着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对体育品牌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而关于体育品牌的品牌效应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找出中外体育品牌在品牌效应方面的差距,为中国的体育品牌的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章红兰. 中国体育服装品牌的弱式及兴起的对策[J].品牌战略,2006,12.[2]胡飞燕. 从耐克品牌模式看我国体育用品品牌经营的借鉴与创新[J].体育与科学,2006,27(6).

[3]赫金鸣. 体育品牌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11,30(1).

[4]林显鹏, 虞重干, 杨 越.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6,26,(2).

[5]黄文武. 我国体育用品企业的品牌经营现状与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9).

[6]王 鹏. 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品牌国际竞争力的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李 梁. 我国体育产业品牌发展的比较分析[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裘琴儿, 李建设, 周奕君. 浙江省体育用品品牌发展对策构想[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1).

[9]潘四凤. “后危机时代”浙江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24(2).

篇(4)

关键词:体育赛事;媒体运行;场馆媒体服务

北京奥运会媒体运行定义为:“在竞赛和非竞赛场馆内,通过为注册媒体提供最高质量的设施和服务,保证对奥运会进行最佳媒体报道。”①体育赛事的媒体运行,就是体育赛事组织者为保证媒体对体育赛事进行最佳报道而为媒体提供的各个方面的服务。体育赛事是以提供体育竞赛为核心产品及相关服务的一种特殊活动②。作为记者的前沿阵地,场馆媒体中心(VMCs)的媒体运行就显得更加重要。

1 体育赛事和媒体运行之间的关系

1.1 媒体运行决定体育赛事的影响力大小

体育赛事真实激烈,它的竞技性深深的吸引着广大受众,新闻媒体也希望通过对体育赛事的报道来吸引受众的目光。所以体育赛事和媒体运行是相互依存的。

1.2 优质的媒体运行是扩大体育赛事传播的有效手段

优质的媒体服务能帮媒体节省报道时间,扩大媒体向受众传播的信息量。曹文阳在《论大型体育赛事的媒体功能及运行策略》提到:“北京奥运会中国的媒体做出了集‘大奥运、宽体育、专新闻、泛传播、全报道、多媒体、跨国家、小特色’于一体的精彩奥运报道;中国的媒体相关部门为来自各国的记者和媒体提供了内容丰富、全面、准确的信息资料和温馨便利的工作生活环境,从而通过媒体将一届出色北京奥运呈现在受众面前,最终达到树立中国形象的目的。”③

1.3 媒体运行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媒体传播的质量

媒体运行做得好,记者就可以安心的报道赛事新闻,工作能够更加专心,报道的质量自然也就要高。

2.2010年广州亚运会媒体服务中场馆服务的内容

2.1 场馆媒体中心(VMCs)的分布情况

体育赛事中,为满足媒体在各个场馆现场报道赛事动态需求所设立的设施和服务称为场馆媒体中心。根据亚奥理事会要求广州亚运会所有竞赛场馆都设有场馆媒体中心(以下场馆媒体中心均用VMCs来代替),以满足媒体现场报道赛事的动态需求。吴军在《电视媒介与现代奥运会关系研究》中说到:“在现代奥运会的成长历程中,电视媒介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与之相对,现代奥运会在走向辉煌的过程中也对电视媒介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④同样,电视媒介对本届亚运会的传播也有着直观深刻的影响。

2.2场馆媒体中心(VMCs)的各个功能区

主要有记者看台席、摄影编辑席、混合区、记者工作间、新闻厅、广州亚运会新闻服务独立工作间、摄影位置、餐饮休息区、媒体班车点和媒体停车场、媒体专用入口、场馆新闻运行经理及摄影经理办公室组成。庄晓蓉,赵小兵在《仿佛回到奥运》中说到:“媒体服务是检验赛事组织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⑤

3.2010年广州亚运会媒体服务中场馆服务的服务团队

3.1 场馆媒体中心(VMCs)服务团队的架构

最高负责人是场馆主任,其下是场馆副主任。场馆媒体副主任下有场馆摄影经理、场馆新闻运行经理、亚运会赛时新闻服务经理和场馆电视转播经理,负责VMCs中的摄影服务、新闻运行、亚运会赛时新闻服务运行和广播电视运行。范帆在《奥运会媒体服务的历史演变研究》中说:“媒体服务一直贯穿于奥运会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操作系统。这套操作系统在北京奥运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奥运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刚起步的中国体育媒体服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⑥

3.2 场馆媒体中心(VMCs)工作人员的职责

VMCs每个功能区的工作人员都分为主管和助理,主管领导该功能区助理的工作,向相应的业务口经理负责并进行汇报。例如北京奥运会就体现出了职责分明的重要性,北京体育大学的学者王会寨在《北京奥运会媒介服务研究》中说到:“微观的层次是向媒介提供服务,协调奥运会承办组织与媒介之间的关系;在更为宏观的层面上,媒介服务部门在不同情境下树立奥运会的形象,并起到保护奥运会组织者的作用。”⑦

4.2010年广州亚运会媒体服务中场馆媒体运行

皇浦晓涛在《体育赛事与大众传媒的互动关系》中指出:“体育赛事散发持久魅力的法宝:紧张激烈的体育竞技运动,运动中体现出的真实的人类情感和体育中蕴含的深厚体育文化都深深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和灵魂。”⑧这要求制定科学有序细致周到的场馆服务运行政策来保障亚运会媒体服务的顺利进行。

4.1 记者看台席

包括:入口控制、收费卡管理、媒体门票、设备管理、媒体记者管理和工作人员管理。

4.2 混合区

运行政策包括:采访次序、采访时限、进入控制、亚运会赛时新闻服务引语记者可以在混合区收集运动员接受媒体采访时的即时引语,以便通过INFO系统编发,供注册媒体选用、设备管理、工作人员管理以及其他政策。

4.3 文字记者工作间

运行政策包括:值班制度、收费卡管理、设备管理、失物领取以及工作人员管理。

4.4 新闻厅

包括:举行新闻会的时间、参加人员、主持人、入口控制、口译服务、记者提问、摄影安排和工作人员管理。

4.5 餐饮休息区

保障餐饮服务顺利运行,及时为媒体记者提供充足食物等,以免媒体记者因为饮食问题而耽误了报道工作。

4.6 媒体专用入口

由场馆观众服务团队负责查验证件,注册媒体必须通过安检、证件查验后才能够进入VMCs。

4.7 非竞赛场馆

运行政策分为:亚奥理事会总部酒店、运动员村、媒体村、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几部分。

4.8 分赛区

分赛区场馆共有4个,比赛期间以场馆为单位相对独立运行,其中包括媒体运行。

5.结论

就广州亚运会而言,记者人数比运动员还多,突破了历届亚运会的记录。满足媒体需求才能满足体育赛事组织者的需求,同时受众观看体育赛事的需求也能得到满足。体育赛事本身就是一种传播媒体,但对于需要进行品牌营销和宣传推广的体育赛事组织者而言,必须通过媒体来扩大在受众中的影响和深化其自身的价值,谋求更大更深远的利益;赛事的赞助和营销、广告和策划等事物都需要借助媒体来实施;媒体运行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媒体传播的质量。对媒体运行的研究有较大现实价值和意义。(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注解:

①徐京放,付晓静.重大赛事报道中电视媒体的资源整合与加工[J]体育文化导刊,2008.(2)

②布鲁斯·加里森等.体育新闻报道[M]华夏出版社,2002

③曹文阳.论大型体育赛事的媒体功能及运行策略 [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

④吴军.电视媒介与现代奥运会关系研究 [J].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7,(10)

⑤庄晓蓉 赵小兵.仿佛回到奥运[J].走向世界,2009,(11)

⑥范帆.奥运会媒体服务的历史演变研究 [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09)

⑦王会寨.北京奥运会媒介服务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4,(11)

⑧皇甫晓涛.体育赛事与大众传媒的互动关系[J]体育科研,2007,(06)

参考文献:

[1]徐京放,付晓静.重大赛事报道中电视媒体的资源整合与加工[J]体育文化导刊,2008.(2)

[2]布鲁斯·加里森等.体育新闻报道[M]华夏出版社,2002

[3]曹文阳.论大型体育赛事的媒体功能及运行策略 [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

[4]吴军.电视媒介与现代奥运会关系研究 [J].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7,(10)

[5]庄晓蓉,赵小兵.仿佛回到奥运[J].走向世界,2009,(11)

[6]范帆.奥运会媒体服务的历史演变研究 [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09)

篇(5)

论文关键词:体育营销;特征分析;战略选择

1体育营销的内涵与我国体育营销现状

一般而言,体育营销是以运动项目为原动基础,以着名运动员群体或运动队等为感召体,以产品销售为终极目标,通过实施公共关系、市场推广、广告促销和产品测试等市场技术,来销售企业产品。它是按照市场规律,结合企业需要,整合企业优势资源,通过所赞助的体育活动来树立企业形象,推广企业品牌,创造消费需求,营造良好外部发展环境的一种独立的营销手段。同时,体育营销也是一种战略,是依托于体育活动,将产品与体育结合,把体育文化与品牌文化相融合以形成特有企业文化的系统工程。它既包括把体育作为商品销售的体育产业营销,还包括企业通过体育来进行的市场营销,它是个复杂的系统执行过程,需要企业在体育赞助的同时,对企业产品、企业形象重新设计、定位,使之与体育文化相符,还要整合企业的资源,综合运用多种形式,使体育文化融人到企业的各个环节,形成企业与消费者的共鸣。它有着其他营销战略不具备的优势:首先,体育赞助的效果自然、易于被接受。体育赞助实质上是一种软广告,但是由于广告并不单独出现,因而商业性及功利性不像硬广告那么明显。

其次,体育赞助沟通对象面广量大、有针对性。在重大比赛现场,观众动辄成千上万,媒体报道更是不计其数。即使一些地方性的赛事,只要组织得好,观众也会十分踊跃,因此非常有利于企业与目标对象进行有效的沟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三,体育营销最大的特点就是公益性。可以说,体育是人类共同的事业,赞助体育,进行体育营销的市场运作,其作用是普通广告所不能达到的。

从理论上而言,体育营销尚未形成科学的学科体系,因此对其概念至今没有权威的界定。国内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定义及运作的手法。企业在实际运作中也基本上是借鉴国外的成功案例,然后再结合中国国情创造出许多中国式的体育营销,其中不乏成功的经验,但更多的是不足与缺陷。例如把体育赞助、体育明星等同于体育营销、用事件营销操作体育营销、将体育作为商品销售的体育产业营销理解成体育营销的全部等等。此外致力于体育营销的本土公司几乎为零。据一位营销界资深人士透露,目前国内虽有不少体育营销机构,但它们的市场顾问、策划几乎都带有外资、合资或由国外背景公司承担的影子。随着中国体育市场的不断繁荣,面对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本土营销公司在这方面明显有些力不从心。在全球性体育机构的市场合作与价值开发(包括中国市场的合作机会)以及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顶级体育项目的运营及企业合作等方面,中国的体育营销尚未涉及。此外,全球顶级赞助企业体育战略的规划及实施以及如何对体育与权益进行延伸与保护、运用体育营销打造企业的内部核心竞争力方面,中国的体育营销尚未有完整的思路;而对体育明星的战略投资、体育营销与媒体的结合、体育的最佳组合、体育营销的价值评估及调研等,中国体育营销均缺乏足够的关注与实施的能力,而这些对中国企业而言恰恰是当前最需要了解和学习的。

2我国体育营销的特征分析

我国体育营销是随着我国体育运动特别是体育赛事被越来越多的国人关注应运而生的。随着国人日益关注健康和追求生活质量,能为国人带来娱乐和健康的体育运动就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体育赛事更是成为很多人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微观经济学的视角来讲,每个企业都以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和自身的发展为终极目标。体育营销的功能正是在帮助企业实现自身的终极目标中得以完全展现,它向更多的观众介绍新的产品或服务;在目标市场上吸引和争取到更多的潜在客户;强化与目标市场的联系;并不断取得观众对企业的好感;以利于进入一个个新市场;同时提升企业的形象;大大提高企业的销售额,获得可观的利润。

2.1我国体育营销的社会公益性特征

体育是人类共同的事业,赞助体育,进行体育营销的市场运作,其作用是普通广告所不能达到的。体育营销的公益性和社会性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体育是人类共同的事业,赞助体育、支持体育极大地体现了人文关怀,有助于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公益形象。体育运动最能集中公众的注意力和情感,体育运动热烈、紧张、激动的场面及其所代表的拼搏、平等、快乐、健康等都极易得到普遍的认同,体育营销将这些人类情感作为企业品牌形象的内涵元素,可以使赞助商的公众形象和品牌都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和认同,从而深入民心。世界上很多知名企业都是在赞助体育事业的过程中树立了全球公益形象。

2.2我国体育营销的中国文化特特征

经济的全球化和互连网的广泛运用,使得全球采购、全球市场推广成为一股潮流。全球化营销意味着要在世界范围开展营销工作,这就需要借助一个合适的载体来表达企业的营销诉求,并能克服世界各地在文化、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获得全球消费者的认同。”体育”由于其特有的激情、活力、精彩等特点,受到全球不同种族、性别、年龄的观众的喜爱,是世界上除音乐以外的“国际通用语言”,最能够集聚全世界人的目光。因此,体育营销是企业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品牌的极佳方式。世界上很多知名企业都是在赞助体育事业的过程中树立了其全球品牌的形象。全球性的体育赛事潜伏着无限商机。一项来自美国本土针对奥运赞助商形象的调查显示,64%的受访者比较愿意购买赞助厂商的产品。精明的商家早已认识到体育背后蕴藏的无限商机,借助体育赛事开展的营销活动不仅能吸引消费者的目光,达到提高销售额和利润的目标,更重要是体育运动所推崇的公正、公平更能使厂商的宣传效果和品牌价值提升到较高的水平。

2.3我国体育营销的国际竞争特征

世界杯、奥运会等国际性体育活动往往全球瞩目,成为最具全球性的市场推广平台,因而成为大型跨国公司竟相争夺的目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TOP全球赞助商包括可口可乐、柯达、斯沃琪钟表、斯伦贝谢、恒康人寿、三星、通用汽车、松下电器、VISA等大型跨国企业。与世界一流企业并驾齐驱大大抬高了赞助商的社会形象。一家国际赞助调查机构的问卷调查显示:奥运会的五环标志比任何一家企业标志都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被选为奥运会指定赞助商就意味着该产品是世界知名的产品。这无疑会提升企业和品牌的形象。我国品牌通过体育营销获得成功的案例不多,大多数案例都有给人浅尝辄止、无疾而终的感觉。只有李宁牌通过打奥运这个全球瞩目盛会的牌子,不但用体育营销战略攻占中国市场,而且正在逐渐走出国门。在28届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的健儿们身着“李宁”领奖装备登上奥运领奖台,无疑有着非常强烈的品牌效应。李宁牌终结了中国运动员穿外国运动品牌登台领奖的尴尬历史,它已经是连续五次为国家奥运健儿提供领奖装备,它产生的品牌效益是无可估量的,对李宁牌保持其地位也有很大帮助。

3我国体育营销的战略选择

3.1我国体育营销战略要服从于品牌战略

赞助体育不是目的,目的是利用体育营销来达到提高品牌认知程度。国外做体育营销其实最成熟的是体育项目的营销,即体育产业化营销,对于企业如何通过体育来做自己的品牌营销,也没有相应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实操流程,最大原因就是品牌理论与体育营销理论的接口理论体系没有形成。我国很多企业在体育营销上比较热衷赞助体育明星,因为比较容易操作,同时容易赚钱,但这些和体育营销的各种内容之间是没有什么关联性的,或者说没有从品牌的内涵上进行运作,基本上属于追求时尚,最明显的是纳爱斯,在世界杯期间大力推广“买纳爱斯送世界杯球票”活动,纯粹是赶世界杯而操作,连企业产品及品牌与这个体育营销到底有什么关系,根本就不是他们所要关心的内容,纳爱斯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家庭主妇,而世界杯主要关注群体却是男性观众,这归根到底显然是短期利益作怪。 转贴于

3.2我国体育营销战略要突出文化融合

体育营销与其他营销方式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代表的是一种文化,年轻、健康、积极、向上,这是体育文化应有的内涵,如果企业能够寻找到品牌与体育文化的结合点,那么借助体育文化就可以建立品牌文化系统。何将体育所蕴含的因素与品牌核心理念联系在一起,是体育营销的战略重点。可口可乐有一经典笑话:”我们只需要遵循一种简单哲学。如果它是移动的,就赞助它;如果它是静止的,就把它涂成红色并刷上可口可乐的标志。”从这里一方面我们知道可口可乐对体育营销的热衷,但更多的是感受到它对品牌价值的一贯性和持续性,热情、自由、奔放是可口可乐的品牌诉求,为让这种核心价值传播到全世界每一个角落,可口可乐可谓费尽心思,自从找到体育营销载体后,它自然而然成为体育营销忠实的拥护者。

3.3我国体育营销战略要善于以点带面

在体育营销中,如果企业抓住了一个体育热点,就要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无限地将这点扩大,通过一点带动全面。金六福酒用米卢作形象代言人就是这样,既然认可米卢的影响力,就要以他个人形象及影响力为杠杆,迅速提升品牌知名度。所以金六福将米卢第一次到中国、第一次执教中国队、第一次带领中国队冲进世界杯、第一次给中国球迷带来快乐、第一次品尝金六福酒,一直到最后引出“中国人的福酒”这样的品牌定位高度联系起来,将各种决定品牌价值的因素通过米卢贯穿起来。而当时米卢正带领中国足球队在2001年冲击世界杯的预选赛中胜利出线,米卢成为拯救中国足球的英雄,毫无疑问,米卢是中国足球的大福星,正好体现金六福是“中国人的福酒”。所以说米卢是点,品牌是面。

3.4我国体育营销战略要有充足的资金投资

我国很多企业在这一点上认识不足,以为赞助商的地位拿到手后,利用体育活动中那几块场内广告牌或者运动员身上的几个商标、或者主办方开发的几项专门为赞助商举办的营销活动就会将巨额庞大的赞助费赚回来。市场的现实是,没有多少消费者会留意到场内外的那几块广告牌,而且单纯是场地广告和营销活动所能覆盖的面积是很有限的。企业的着重点应该是多花点时间考虑如何将资金用于新的宣传和促销方式去获得更好的效果。许多公司赞助款外的预算不足,使得他们不能有效利用所购买的赞助权而失去了市场商机。国外成熟的厂商在接到一项体育活动的邀请赞助函的时候,如果厂商的营销预算在赞助体育活动后的款项不足赞助款的5倍以上,一般他们都会考虑拒绝赞助,因为他们除赞助款以外的营销预算不足以支持开发赞助权所带来的营销收益。获得赞助商地位之前,要制定详细的营销开发计划,这样才能确保企业的赞助款项有效和科学合理的使用。

3.5我国体育营销战略要有创意竞争意识

往往在一场重大体育项目启动时,有许多企业都会努力将自己的品牌向消费者推广,要使自己的品牌在众多商家中脱颖而出,除了重金争取独特方式之外,在表现方式与策略上就要好好思考如何吸引消费者眼球,以及通过各种独特方式建立强势品牌定位。在世界杯期间企业的广告也是缺乏创意。国内的企业在世界杯赛前、赛中广告的创意不是很好,无论是产品广告还是企业形象广告让人觉得很牵强。统一的企业形象广告的冰上舞蹈让人感觉到莫名其妙,怎么也与冰红茶联系不上,广告的片尾贴上任何一家企业的标识都可以。雪花啤酒试图启用杨晨,迅速在全球提高知名度,但球星与产品之间联系不够,创意简单,只停留在表面,广告既没有激情又缺乏幽默,根本吸引不到球迷对品牌的偏好。

3.6我国体育营销战略要界定营销边界

体育是无边界的,但体育营销却是有边界的,全世界的戏迷都可以对同一场世界杯的精彩而欢呼,但不是每一场球都可以让所有的球迷心动。好像明基,虽然它想做世界品牌,但目前它向世界市场进军的焦点区域却是欧洲,所以它选择赞助欧洲杯,相反,联想期望建立世界品牌,因此舍中国足球而冒险参加了奥运会的TOP计划,营业收入远远高于联想的麦当劳认为其品牌价值与奥运并不是那么相称,就放弃了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TOP计划,所以,体育营销并不是每个企业都需要的一种营销方式。我国体育营销战略要掌握营销边界,就必须要明确消费者需求,努力提高赛事的吸引力。既努力提高赛事的比赛水平,又努力发掘本土体育市场的潜力。随着中国体育的迅速崛起,外国商和赞助商对于中国市场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所以,需要相关体育协会尽快提高这些赛事的组织和管理水平,吸引更多的买家和投资。

篇(6)

(一)由于国际综合性赛事具有时间长、举办地轮流制、竞争激烈等特点,因此,在北京举办了28年奥运会后,我国城市应重点选择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单项体育赛事,并充分结合城市自身情况,综合考虑赛事项目,进行可行系条件分析。

(二)本研究运用PEST分析工具,征求专家意见,从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和文化因素、赛事技术因素四个目标层,构建出一套包含11个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的我国城市申办国际单项体育赛事条件的条件体系。其中,根据专家意见、对于部分重合以及界定范围不明确的条件进行了修改。

(三)城市在运用此指标进行分析时,可以结合可行性评估,作为参考,同时,不同的城市在选择不同的赛事过程中,灵活运用该条件体系,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对指标体系做出评估。

(四)本研究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研究路径,由于研究时间以及我国城市类型多样性和各个单项赛事的特殊性,本研究在条件指标的构建尝试中未能选取更多的城市或赛事进行实证研究,这也是本文存在不足之处。

(五)本研究建议后续研究从多个城市的对比研究和选取一个城市长期跟踪调查对指标进行实证研究,进一步延展条件指标体系,不断的完善。

摘要 5-6

ABSTRACT 6-7

1 前言 1-12

1.1 研究背景 1-11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2

1.2.1 研究目的 11

1.2.2 研究意义 11

1.2.3 论文的不足和后续分析 11-12

2 文献综述 12-18

2.1 体育赛事理论 12-14

2.2 城市申办体育赛事模式 14-15

2.3 城市营销与体育赛事 15-18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8-19

3.1 研究对象 18

3.2 研究方法 18-19

3.2.1 文献资料法 18

3.2.2 专家访谈法 18

3.2.3 层次分析法 18

3.2.4 德尔菲法 18-19

4 分析和讨论 19-44

4.1 相关理论 19-23

4.2 城市营销与体育赛事 23-26

4.3 城市申办国际单项体育赛事的条件分析 26-33

4.4 城市申办国际单项体育赛事的条件体系构建 33-41

4.5 实证分析 41-44

5 结论与建议 44-46

篇(7)

【论文关键词】体育旅游;经济效应

1.国外体育旅游研究评述

1.1 国外学者对体育旅游概念的界定

多年来,国外学者提出了多种体育旅游的定义。Hall指出体育旅游具有2种行为特征:通过旅游参加体育或通过旅游参观体育。1995年,原田先生根据体育旅游的目的,将体育旅游分为“以参观体育活动为目的”和“以参加体育活动为目的”两大类。1998年,Gibson指出体育旅游以3种行为方式为特征:主动体育旅游(为参加体育活动或赛事而进行的旅游);赛事体育旅游(为观看体育比赛而进行的旅游);怀旧体育旅游(旅游者被著名赛场、体育明星等因素所吸引而进行旅游)。2001年,Hinch和Higham以McPherson、Curtis和Loy的著述为指导,从体育旅游的角度阐述了体育的构成,然后又在Leiper的旅游吸引力框架理论的基础上说明了旅游的概念,最后又将体育与旅游结合起来指出了体育旅游的概念:体育旅游是以体育为基础,在有限的时间内外出旅游的活动,作为旅游基础的体育必须以规则、竞争、趣味为特征。大多数学者倾向于体育旅游具有主动与被动形式这一提法。

1.2 有关期刊及书籍出版状况

安东尼先生于1966年发表在英国的《自然休闲研究中心》的《体育与旅游》被认为是最早的研究体育与旅游的论文,它是体育旅游研究的一个里程碑。1982年,格里普蒂斯(GlPysti)关于五个欧洲国家的体育旅游研究被认为是体育旅游研究发展的开始。1985年,罗伯特L西蒙所著的《体育和社会价值》研究了体育竞技的哲学、美学意义,是研究体育旅游者出行动机的重要文献。1999年,斯坦德文(Stnadvene)和德克洛普(DeKnpo)发表了研究史上第一部关于体育和旅游的介绍和概括的学术专著。进入本世纪,随着体育旅游研究的不断发展,一部分专家撰写的有关体育旅游的书籍陆续出版发行。2002年,Turco,Riley和Swart共同编写了《体育旅游》。2003年Hudson撰写了《体育与探险旅游》。接下来陆续出版了一系列的书,其中有Ritchie和Adair的《体育旅游:关系、影响及问题》以及Hinch和Higham的《体育旅游发展》。

1.3 研究成果及交流状况

近年来,国外体育旅游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论文研究范围涉及全球并从不同角度探讨体育旅游资源与市场的开发利用;体育旅游的历史演变与未来发展战略;体育旅游运作与管理方法、手段、制度;体育旅游管理人材的培养等问题,其中研究的热点有: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问题以及这一问题与人们旅游动机的巨大关系;体育和旅游在经理人之间、各部门之间的协作问题;对国家和地区层面上体育和旅游部门中关键利益相关者的态度和行为的分析和研究;政府体育旅游政策变迁及运作等等。这些丰硕的研究成果使人们对体育旅游的认识逐渐理性化,成为新学科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基础,为体育旅游的实际开发做出贡献。上世纪90年代,不少国际会议开始关注体育旅游并将其作为会议主题。比如2000年在澳大利亚堪培拉举行的以“体育创造旅游:融合与发展”为主题的会议等。这些会议以体育旅游为主题,为体育旅游这一交叉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交流平台。

1.4 体育旅游经济效应述评

体育旅游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行业,有着带动其他部门经济发展,改善国民经济结构的作用,并且能够促进交通餐饮业、运输业、商贸业、建筑业、金融业及保险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乘数效应(Briassoulis,1991)。美国经济学家曾经依据著名经济学家瓦西里·里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1973)的部门关联数学模型(里昂惕夫矩阵)定量计算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产业关联度,推算出了体育行业与其它部门的产业关联度,指出体育与旅游业的关联度为0.21,服装业0.13,交通通讯0.12,建材业0.11,食品业0.014,机械业0.008。国外学者先后将乘数理论、投入产出理论、旅游卫星账户理论应用到小型体育旅游经济效应计算中来,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来计算具体的产出,各类计量研究方法的应用对体育旅游研究的深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国内体育旅游研究概况

2.1 国内学者对体育旅游概念的界定

通过对有关体育旅游的研究文献调研得知,目前我国对体育旅游的界定多达几十种,但尚未达成共识。这既说明了体育旅游研究正在深入,又表明这些概念的确还存在缺陷,或过于宽泛或没有把握住体育旅游的特殊属性。基于此,石岩(2007)等学者在遵循体育旅游是一种旅游活动并突出体育旅游的本质属性前提下,认为体育旅游是以参与或观赏体育活动为目的,或以体育为内容而产生的一种短暂性的生活方式,是旅游者在旅游和暂时性停留中所引起的一切与体育有关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2.2 我国体育旅游的研究现状

中国体育旅游研究活动起步相对较晚,对体育旅游研究的焦点目前还局限在相关基本概念的理解上,包括体育旅游的内涵、特征、分类和影响等。具体而言,关于体育旅游内涵,目前,在众多对体育旅游的阐述中,其共同之处都表明人们必须参与某种体育活动,而不同之处主要是对体育旅游参与者的内容、形式的概括与表述的差异;对于体育旅游特征研究,不少学者是根据旅游者的特征,进而给出旅游的特征。体育旅游分类研究是基于体育旅游概念界定和研究范围而确定的。大致可从旅游主体(参与程度和出游目的等)、旅游客体(资源特征、活动场所等)出发进行研究。关于体育旅游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虽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但基本都是积极方面进行研究,很少涉及其消极影响。

受我国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带动,近年来对体育与区域发展课题的研究受到了重视。研究主要聚焦于奥运会对举办城市经济的影响(付磊2002;刘淇2003;李伟伟、余际从2003;董杰2004;邹统钎、彭海静2005)。另外,对大型赛事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也进行了探讨(唐东方2002;姚颂平等2004;肖锋2004;孙海燕2004)。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课题组《利用国际知名体育进行北京旅游营销的研究》也从产业经济学和旅游营销学的视角对体育产业对城市旅游营销进行了综合的研究。

总之,中国体育旅游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与国外体育旅游研究相比,国内学术界对体育旅游的研究仍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其基础理论体系仍有待于发展和完善。特别是在资源整合方面研究的理论和实践都不够,尤其是把体育活动与我国区域旅游资源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体育旅游资源整合以及区域体育旅游联动等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