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2 04:22:0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社会经济现象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第1章 绪 论 1
略………
第2章 论文相关基本理论综述 14
略………
第3章 服务业的性质地位及国际比较 36
略………
第4章 黑龙江省服务业现状、发展目标及基本原则 47
略………
第5章 黑龙江省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模式 62
略………
第6章 黑龙江省服务业产业组织优化模式 100
略………
第7章 黑龙江省服务业地区布局合理化模式 128
略………
第8章 黑龙江省服务业市场绩效分析与评价 156
略………
第9章 黑龙江省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71
略………
结
论 183
参考文献 185
第1章 绪 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服务业已成为当代世界各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务业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加快了社会生活质量、社会精神文明程度和社会控制程度的提高。服务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门类越来越全,就业人数越来越多,占GDP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也是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之间具有相关性。经济发展过程也是经济结构变革的过程,发达的经济都有很高的服务业就业人口。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现象,是劳动人口从农业到制造业、再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转移。产业革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金融、运输和通信等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相对地位的提升只能放在与经济增长同时发生的结构变化中去考察理解。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并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展。服务业已经或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的支撑。到2000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62%,其中34个低收入国家为34.5%,48个中等收入国家为52%,22个高收入国家为65%;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口的比重,发达国家为60%--78%,中等收入国家为45%--62%,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为30%--45%(见表1.1)。
略………
结
论
本文对黑龙江省服务业产业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从服务业的性质、地位、作用、发展目标、结构优化、重点产业选择、组织模式、企业运行机制、区位布局诸方面,构建了黑龙江省服务业产业发展模式的新体系,研究表明,改善传统服务业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提升黑龙江省服务业的竞争力,对于黑龙江省经济振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我国服务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我省服务业的发展模式研究,论文得出以下结论:
略…………
:136000多字的经济学博士论文
有目录、表、参考文献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 生态工程环境
1、水利生态工程应用原则
1.1 生态环境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协同发展原则在水利开发中要处理好工程与人类、自然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保证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以求得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所以,水利工程施工生态工程系统必须按照生态环境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协同发展原则.从对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负责的高度来进行这种经济活动.从过去单纯的施工管理转变为施工、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的全面管理.从过去单纯考虑工程效益转变为寻求工程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最优组合。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应做到把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并结合工程建设.寻求生态环境的后发效益。如向下游提供可靠优质的生态用水、发展水利旅游业等。
1.2 共生互补原则
所谓共生,是指一种合作共存、互利互惠的现象。工程在处理施工或运行与生态环境问题上采用多种手段共存的方法,对它们进行规划与协调,建立工程与自然环境和谐平等的相互关系,以期达到效益的最优组合.这就是共生互补原则。工程建设的土地利用问题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工程基础开挖的大量弃碴,需要占地堆放,工程运行的生产与生活场所,又需占地建设,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若结合考虑,形成共生土地利用系统.不仅可节约土地资源,而且还可节约劳力和资金。在施工中要充分利用再生循环过程中产生的材料,运用循环再生的原则,处理施工垃圾,变废为宝,保护生态环境.创造经济效益。
1.3 时程需求与主体空间利用原则
主体空间利用原则是应用生态工程的生物种群分布原则。结合水利工程施工理论而提出的。我们知道生物种群分布主要有平面和垂直两种分布格局。根据生态工程对象和目的。合理地安排生物种群,将有助于实现工程的预定效益。主体空间利用原则主要是为了解决水利工程施工总体布置中施工区域的空间组织问题。同时统筹兼顾施工区域有关土地的合理利用、水流的有效控制、周围的最小干扰等生态环境问题.全面规划,科学安排。
2、生态水利工程的环境问题
2.1 水环境问题
蓄坝拦水势必会对下游的用水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工程施工也会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由于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发生改变,直接导致一些动物不能洄游过冬和繁殖,一些植物因不适应这种改变,逐渐退化等现象。所以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一定做好现场的管理工作,尽量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2.2 给施工区域的地理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对当地的土质等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有利有弊的。一方面水利工程建设可以通过建坝蓄水、打通河道等方面保护农业用田免遭洪涝等自然灾害的损坏,通过雨水径流来实现土壤中水分的相互补充和调节,改善了土地的肥沃程度;另一方面在水利工程的运行中。上游夹杂着大量的泥沙等沉积物导致库区水位不断上升,导致周围地下水位的上升,再加上周边的气候发生变化,气温升高,加大了水汽的蒸发,由于库区周围土壤中的含水量明显增加,就很容易造成土地盐碱化现象。
2.3 施工过程中造成的噪音问题
实现水利建设过程中的安全、有序施工,是生态水利工程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水利工程一般都是建在峡谷、山区等地方,经常需要对一些地段进行爆破、挖填等作业,这势必会对施工人员以及周边地区的居民安全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且爆破和机器操作产生的噪音会对施工人员和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造成困扰。
2.4 对当地空气的污染
水泥、石灰等,是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施工材料。但由于它易挥散、易传播,会对当地的环境造成粉尘污染,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如果呼吸到这些有害气体,会对人体内部器官造成一定伤害,使当地民众和施工人员的健康安全受到威胁。
3、生态水利工程的环境措施
生态水利工程是水利工程的一个旁系,是在满足社会经济和利益需求的基础之上,实现工程周边水域和生态环境健康持续发展的一门工程学。随着科学的发展以及人类意识的提高,我们可以清楚的意识到传统意义上的水利工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类的某些需求,但也对当地的气候、水域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不仅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工农业生产,也对人类的长远利益带来损害。而生态水利工程是从长远出发,从全局着手,通过科学规划和指导、河流综合管理以及传统除污技术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上,满足社会经济和利益需求的同时,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3.1 共生互补
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应尽量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建立起水利工程和区域生态环境和谐平等相互协调关系,以实现工程效益的最大化。
3.2 循环再利用以及综合利用
在施工过程中,要实现对施工材料、物品的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争取将每一种原材料和物品都能最大限度的利用。以确保在施工时,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实现工程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3.3 主体空间利用
主体空间的利用是在水利工程建设的理论基础之上,结合当地的生物物种的分布规则而提出来的。主体空间利用的目标就是在合理利用施工区域土地、有效控制水流、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破坏的基础之上,实现对工程建设区域的总体规划和布置进行科学规划、整体安排。
3.4 加强和完善环境监控体系,切实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
已经竣工或者还在施工过程中的水利工程,应该按照国家规定的环境监测标准对工程进行监控管理,严把审核关,确保工区的环境监测工作能够正常运行,将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明确化,同时要配置专业的监测设备,并将监测出来的数据和信息整理成报表。通过加强和完善环境监控体系,切实做好当地的生态环境工作。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失地农民 养老保障 和谐社会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土地需求进一步增加。征用农民的土地用于修建公路、建设工业园、扩展城市等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我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农民生活中起主要保障作用的土地在有限的补偿后被征用了,失地农民也越来越多。近年来各地对失地农民养老的问题也越来越重视,但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一、失地农民“老有所养”是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和谐建没,要求我们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要解决好在发展中形成的阶段性问题。经济的发展导致农民失地现象的产生,作为农民养老主要保障的土地的失去,使农民失去了最后的保障。失地的农民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付出了巨大的成本,为此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是必须重视的现实问题。同时为了避免在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中出现“拉美化”现象,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也是维持社会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的解决是和谐社会与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失地农民养老的现状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国兴起大办开发区的热潮,最高峰时达8000多个,当时全国每年流失的耕地数量在1000万亩以上。1996年开始,中央严令限制新增征用土地,并且要求土地总量平衡,这样每年大约是200万--300万亩征占土地。据国土资源部2002年底测算,在征地过程中每征用一亩地,将造成1.4个农民失去土地,如果按这个比例计算,全国失地农民的数量达到4000万人,失地农民就是一个很大的数了。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0年至2030年的30年间占用耕地将超过5450万亩,也就足说将有5450万亩耕地由集体所有变为国家所有,与此相应的是将有更多的农民失去赖以生存和养老的土地。
我国农村农民养老目前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主要的模式有家庭养老、土地养老、储蓄养老、集体养老及养老保险等,农村养老保险为试点开展,覆盖面极低。土地的失去,改变了原先较为稳定的农村经济结构,改变了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农村养老保障的经济基础。失地农民的生存状况理应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得到逐步的解决,如果失地农民的生存保障,尤其是养老保障的缺失,将会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碰。
目前,我国一些地区针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建立了不同制度和措施。如江苏省江阴市在失地农民达到退休年龄后每月领取200元的养老社会保障金。2001—2003年中无锡市失地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数较少,仅占15%,实际领取养老金的占47%,为农民购买养老保险费用占土出让金和补偿金的1.7%和6_8%。浙江省各地也推出了多种涵盖养老保障的失地农民的保障措施,如留地安置、建标准厂房出租、两套农民公寓、社区股份经济合作制、货币安置、基本生活保障、土地租赁制等。但总的来说,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制度比较分散,各地因经济水平等的原因,保障金额多少不一,保障参与率低,保障金额偏低,难以达到养老保障的目的。
三、失地农民“老有所养”的对策
传统的农民养老模式是以土地为基础的家庭养老,现阶段如何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1_建立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关于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指导性政策,确保失地农民“老有所养”。目前国家已了全国性的关于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指导性政策,提出了失地农民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标准的老有所养的保障要求,各省市也陆续了失地农民的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总体来说,养老保障的标准仍然偏低,不能满足失地农民的养老要求,各级政府应严格要求使政策落到实处,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养老保障的标准,真正做到失地农民“老有所养”。
2.逐步建立统一的养老保险基金体系,使城市规划区内的失地农民纳入当地城市养老保险体系。建立与当地城镇养老保险体系相对应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体系,从土地补偿费中提取相应的费用建立养老保险基金,再由政府、集体、个人适当出资,设立个人账户与统筹的养老保险体系,并考虑逐步与现有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对接,这样有利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稳定发展,也有利于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社会和谐。
3.保持家庭养老的优良传统。家庭养老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应注意继续保持这一传统。通过社会舆论和社区的宣传引导,促使家庭养老这一传统继续发挥,尤其是在养老中的情感关怀得以存续。
4.促进就业,形成就业、养老的良性循环。已进入老年的失地农民,政府应该保障其老年生活。即将进入养老阶段的人员,政府应保证其大部分养老保障。对于还有较长一段时间进入老年的人员,政府应积极引导其进行就业。由于文化程度、所掌握的技能及原有的就业观念等原因,农民在就业中属于相对弱势的群体,政府因积极进行宣传引导,进行公益性的技能培训和公益职业介绍等,促进各种方式的就业。再以就业为基础,交纳一定的养老保险金,促成养老体系保障的良性循环。
5.其它补充养老措施。通过宽余房屋的出租、原有村集体经济的分红等资产性收入的方式也可以适当补助养老的费用。城市规划区内的失地农民,一般原有住房面积较为宽余,安排合理的拆迁政策使其在集中居住后有可能有多余的房屋进行出租,对其养老也有一定的补偿作用。
论文摘要:信息经济实践活动的发展要求建立信息经济学, 而要建立和完善信息经济学, 就要对信息经济学进行研究分析。
一、信息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和发展前景
信息经济学可以同时作三种理解:信息的经济研究、信息经济的研究、信息(学)与经济(学)关系的研究。信息的经济研究可以囊括信息的费用与效用、价值与使用价值、信息资源的分配与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的经济评价等研究;信息经济的研究可以囊括信息产业、信息市场、信息经济规模及其确定、信息技术对经济的影响、信息基础设施经济问题、国民经济信息化等研究,信息(学)与经济(学)的关系研究则可以囊括非信息对称条件下市场参加者的经济关系、信息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信息与经济的相互作用、信息学与经济学交叉结合等研究。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许多问题需要信息经济学去参与研究,并从中提高信息经济学的水平和加快信息经济学发展。信息经济学是一门新型的经济学科,它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体现信息经济的发展,最能充分反映经济活动中信息及其交流的特征。
二、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信息经济学研究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如马费成教授认为,信息经济学是把信息和信息活动当作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来加以研究的学科。乌家培认为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信息活动的经济问题和经济活动的信息问题。陈禹认为信息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中的信息现象及其规律的经济学。总之,学者们对信息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认识是围绕信息活动中的经济问题及经济活动中的信息问题展开的。
三、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1、信息经济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任何一门学科, 由于其研究领域中的矛盾特殊性所规定, 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 并按照自己所研究的对象来建立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理论体系。要学习、研究信息经济学, 不了解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知道信息经济学围绕什么内容来研究,不清楚信息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和地位,就不可能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就会降低研究效率,甚至会影响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在基本理论研究中,主要包括信息经济的涵义、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学科体系、学科地位、学科性质以及其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
2、信息资源的研究。
如果说物质资源是“第一资源”, 那么信息资源可称为“第二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逐渐变革,信息资源完全可能成为“第一资源”。如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好,不仅物质资源能充分发挥作用,信息资源本身也可以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信息资源的研究中,主要包括信息资源的涵义、信息资源的类型与特征,信息资源提高经济决策水平、提高生产力、优化产业结构的功能,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及配置的机制,作为信息资源主体的信息产品的性质、生产过程、生产方式, 信息生产力的相关内容。
3、信息市场的研究。
信息市场是作为信息形态独立存在的商品,在流通领域传递交流中形成的一种特殊流动方式,也是信息商品买卖双方进行交易或交流,使之扩散、应用、渗透到生产领域,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过程。在信息市场中我们主要研究信息市场形成的历史及其作用,信息市场的基本类型与功能,信息市场的基本特点及其运行机制,信息市场的价格水平极其运动变化规律。
4、信息产业的研究。
信息产业被认为是信息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信息产业的研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巨大作用。这部分主要研究信息产业涵义、分类、产生过程与发展,信息产业的特征、作用,信息产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信息产业结构的涵义、形态、演进的特点和规律,信息产业结构优化的标准、基本思路和调节方式, 信息产业的投入产出分析, 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规模以及与信息产业发展相关的政策措施等。
5、信息化的研究。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什么是信息化,乌家培认为,信息化是信息活动( 包括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利用等) 的规模相对扩大及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相对增大的过程,它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从这个角度来讲,信息化一定要成为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信息化的直接作用在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可见,研究信息化的意义重大。
6、信息系统的研究。
信息系统按信息种类的不同可以分为经济信息系统、科技信息系统、社会信息系统等。而经济信息系统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他任何信息系统功能的发挥,都离不开经济信息系统的帮助。信息系统的研究主要也是侧重于经济信息系统,包括信息系统的产生与发展,国家、地区、企业信息系统的基本任务,信息系统的费用与效益的比较,对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评价和评价方法,信息系统的运行、反馈、控制、监督等有关理论。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美德
《说文解字》中道:“信,诚也。”又说:“诚,信也”,“诚信”作为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即是诚与信的互训,“其核心是强调忠诚老实,实事求是,讲求信用,遵守承诺”。
诚信,是人们交往过程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从古至今,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对个人而言,没有诚信,就无以立身;对社会而言,没有诚信,就无以进步。大学生作为时代的未来精英,其诚信状况就更值得我们关注。
一、大学生诚信存在的现状
客观地讲,当前大学生的诚信现状总体是好的,绝大多数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能够做到实事求是、诚实守信,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考试作弊、拖欠国家助学贷款、就业过程中的弄虚作假、生活中的不负责任等,无不显示着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淡薄。
(一)学业方面存在诚信缺失
学生以学为本,学习是最重要的事了。但是有些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平时不努力,考试时作弊。经常采取把答案写在身体的一些部位或桌面上,传递夹带有答案的纸条,偷看同学试卷等手段。随着高科技通讯工具的推陈出新,作弊手段也不断提高,手机、MP3播放器、“探测笔”、“微型耳机”全都成为新型的作弊工具。
毕业论文是要在学业完成前写作的论文,是教学或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论文写作本来是训练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巩固所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是需要发表的硕博论文的写作,更是来不得半点虚假和侥幸。有些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不是认真查阅资料、仔细钻研,而是找别人的论文采取“复制粘贴”的方法,拼凑出来敷衍了事,更有甚者直接把别人的论文,换成自己的名字,出现很多雷同的论文,毫无新颖可言。
(二)经济方面存在诚信缺失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教育投资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奖助减免的额度也随之越来越大。为了获取助学金和学费减免,有些学生对家庭情况实施造假,开具“假证明”、“假介绍信”等伪造家庭团难等事项,对学校刻意隐瞒自己家庭的真实情况,骗取助学金和困难补助挪作他用。他们的这种行为不但浪费了宝贵而有限的名额,而且使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无法充分享受国家及高校的待遇和政策。
助学贷款是国家为了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而实施的一种无担保的政府行为的助学工程,自20世纪90年代实行以来,已解决了许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来源,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其家庭经济压力,为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享受过这种政策优待的大学生毕业后却不按期归还贷款,甚至杳无音信。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破坏了学校的声誉,破坏了银行对大学生贷款的可信度,同时也会影响其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贷款申请的批准。
(三)就业方面存在诚信缺失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双向选择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就业模式,不少大学生为了竞争到好的工作岗位,通过伪造各种证书来充实个人实力,编造学生干部履历,虚设社会实践经历来夸大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务能力。这些行为和做法不但损害了学校的声誉,也欺骗了用人单位。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诚信缺失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契约观念不强,不履行就业协议,毁约不断,跳槽现象频繁。部分毕业生在参加招聘会的过程中,多处签约,随意毁约,无视协议的严肃性,一旦有用人单位同意录用便草率签约,对协议书上的条款不认真领会,签约后才发现有些条款过于苛刻,或者由于其他原因而随意毁约。其实与单位签约有时候给自己留条后路,一旦公务员被录取或者有了好的就业岗位,毕业生们就不顾一切的撕毁了当初签订的就业协议,这样做违背了诚信道德,影响了用人单位的招聘计划的同时也损坏了学校的声誉。
(四)生活方面存在诚信缺失
有些大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和目标追求,表现为内心精神空虚、急功近利、丧失人格。如有的学生当班干部或进入学生会只是为了谋取个人利益,缺乏奉献精神;有的学生恋爱动机不纯、态度不严肃,抱着一种游戏人生的态度,没有一点责任心和道德感;有的大学生缺乏基本的道德修养,网络道德低下,在网络中撒谎、欺骗、谩骂、攻击,发表一些极不负责的言论等。
二、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做到管教结合。
多鼓励多引导,少规范少惩罚。高校完全可以通过人性化的管理让大学生们感觉到诚信缺失是一件可耻的事情,高校应改变诚信教育的方法,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其进行教育。比如,采取张贴漫画等方式,把古老的诚信案例以新颖、现代、切合青少年口味的方式表达出来,就很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还有就是要发现和宣扬大学生身边的诚信典型,通过表扬先进典型,给其他学生指明方向,使其明确是非荣辱的分界。
(二)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
大学生诚信档案是记录大学生在校期间诚实守信状况的真实情况,它包括大学生诚信承诺书、学生的基本信息、学习成绩、学费住宿费交纳记录、助学金贷款情况、获奖学金情况、借阅图书归还记录、勤工助学情况、考试作弊记录等。作为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能使大学生认识到诚信对于做人的重要性,信誉将伴随自己的一生,从而在思想上牢牢树立“诚信”意识,并时时处处约束自己的行为。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诚信就业氛围。
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大力营造体现时代特征和校园特色的诚信就业氛围。正确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抵制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和影响,净化校园就业环境,引导校园就业观念向文明和谐、健康诚信的方向发展。重视校园人文和自然环境的建设,净化大学生的心灵,升华大学生的情感。优化德育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实践、体育、艺术、娱乐等活动,营造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注重校园文化的陶冶作用和育人功能。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公民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是调节人际关系、规范经济生活秩序的重要的行为规范,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诚信教育对大学生个人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程新华:《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年2月,第16卷第一期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强调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更加注重其道德素质,尤其是诚信。因此大学生诚信教育在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快速发展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诚信问题现状的分析,探究其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关联,从社会经济效益的角度看待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作用,实现大学生本身价值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结合。
关键词:诚信教育 大学生 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
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之一,其诚信度的高低对社会经济效益产生的作用值得探究。通过对我校学生诚信教育现状和其对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调查和分析,主要探究两个问题:第一,大学生诚信教育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第二,大学生诚信教育对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
一、大学生对诚信教育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效益的观点和分析
我国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为人们提高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在物质文明得到空前发展的同时,对精神文明建设也越发重视。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之一,物质文明是发展精神文明的现实基础,而精神文明又促进物质文明的发展。由此可见,诚信教育本身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为了了解大学生的诚信现状,以及他们对自身诚信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效益的观点,我们随机抽选了牡丹江医学院150名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了调查,并通过教务处所提供的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学生在学校组织的各类考试和大学生ect4、6考试中违规作弊的学生人数和学习就业科就相关学生的就业情况所提供的资料进行了相关分析。
调查发现:在看待大学生诚信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时, 11.8%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诚不诚信和其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不沾边”;有20.9%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诚信会带来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但不会太大”;有 49%的受访者认为,“无论诚信是否带来社会经济效益,大学生都要讲诚信”;18.3%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诚实守信反而给自己带来了经济负效益”。在被问及“别人出于维护自身利益而对自己不讲诚信时,你怎么看”时,95%受访者认为,“非常生气,不能接受”; 5%的受访者认为,“不好说”。而被问及“自己是否有过为了自身利益而对别人不讲诚信”时,35%受访者给予肯定的回答;55%受访者给予否定的回答;其余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以上调查虽然仅在本校进行,但不可否认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它反映了大学生所存在的诚信问题和诚信观念,以及对诚信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的看法和认识。虽然有一部分大学生对诚信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不以为然,但多数大学生还是认识到自身的诚信度对其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对社会经济效益影响的深度和途径
我国经济虽然在高速发展,但社会提供给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却很有限,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也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在岗位有限而求职者众多的社会经济背景下,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应聘者的道德素质。此时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对大学生的前途负责,也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思想保障。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缺失对社会经济效益的负性作用
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受多种因素影响,其影响因素也通过大学生本身来影响社会经济效益。
1.大学生自己对诚信不理性、不健康的认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和外国交往频繁,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不良思想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也随之带入我国,加上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个人追求物质的欲望也空前高涨。一些大学生在生活中只注重消费和利益给自己带来的愉悦,对包括诚信在内的一些重要道德规范理解为对个人生活自由的限制,把诚信等重要的道德规范当作是一种负担和障碍。考试中作弊、投机取巧,即使被发现也丝毫不羞愧,取笑诚实守信的人。甚至一些本应该努力学习、报效社会的贫困生也受影响而错误对待诚信。《文汇报》2001年6月3日报道,对复旦大学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的调查显示,29.7%的学生不了解个人诚信制度,甚至有近两成的学生对如何还款并不关心。广东省有的高校还贷违约率超过20%,到2004年3月20日为止,中国政法大学745名进入还款期的毕业生中,有190人未按时足额还款,违约率达到26%。由此可见,一些大学生对诚信的不理性、不健康的认知和行为,给国家的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给家庭带来了额外的开支。甚至个别诚信缺失的学生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不择手段,最后走上了违法犯罪的不归路,浪费了国家对其培养的社会和经济资源。
2.社会不良因素加剧了大学生不诚信所造成的社会经济效益的损伤。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中,总是存在一些违法乱纪、弄虚作假的现象,在社会环境方面对大学生产生了不良的负面作用,加上大学生关心一些负面的东西,使得社会的正面教育作用减弱。社会传媒也营造了一种奢侈消费的诱惑,以及网络不良思潮的诱导,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产生了很大冲击。
3.高校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视不足损害社会经济效益。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一些高校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对学生的一些不诚信行为没有加以制止和惩罚,为那些考试中作弊被处分的学生解除处分,对学生简历“掺水”放纵不管,允许学生毕业学术论文作假,甚至个别老师并没有带头诚实守信,进行学术造假。大学生每天都接触老师,如果学校不重视老师自身的诚信度问题,加上诚信的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大学生很容易被周围环境影响而被动不诚信。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使大学生自身价值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结合
大学生自身价值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的高低,更表现在道德素质方面。高校应更加重视大学生诚信教育,严格考试制度,端正学风和考风,建立完善的学生诚信机制,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议和社会中介评议,将相关结果纳入学生评奖、入党、就业推荐等指标体系中,并加强大学生日常道德行为的管理,丰富诚信教育的方式,激发大学生诚信的热情;社会舆论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传播媒介大力宣传“以诚实守信为荣”,弘扬社会正气,营造良好、和谐、诚信的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应重视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加强孩子对诚信重要性的认识;大学生更要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思潮和环境的影响,自觉加强自身诚信建设,诚信是大学生自身价值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体现,实现自身价值不是说不能追求物质财富,只要通过合乎法律、合乎道德的方法都是正确的。大学生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社会经济建设也给大学生留了广阔的空间实现其自身价值。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大转型的时期,市场经济在极大地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大学生的诚信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既是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直接负责人,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大发展、大繁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高校来华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升,世界各国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等产生浓厚兴趣。我国悠久绵长的传统文化,也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亲睐,教育领域交流日趋频繁,方式也呈多样化。现阶段,外国留学生大批量来华求学,教育繁荣的背后也对我国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部门工作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高校来华留学生群体思想政治现状研究
当前高校来华留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较多,本章节主要围绕来华留学生在校期间的对华态度、法纪意识、诚信观念、学习态度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高校留学生对华态度总体较为友好。近年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国际影响力大大增强,对发展中国家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辐射能力也越来越大,我国在与世界各国的交流联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些有利因素,导致了外国留学生对能来我国学习知识、体验文化、经历生活的向往,渴望见证、参与我国的发展与和平崛起。绝大多数来华留学生为我国深厚悠长的传统文化所吸引,并实地感受了各种节日氛围及各地习俗,也对“中国造”产品给予积极的肯定,他们正身处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渴望深入了解中国。
(二)高校来华留学生整体法律意识薄弱、法纪观念差。随着我国教育领域的进一步对外开放,来华留学生数量在显著增加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和隐患,尤其来华留学生犯罪率飙升,各种犯罪现象频现,如饮酒滋事、盗窃抢劫、交通肇事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部分来华留学生对我国法律陌生、对高校规章制度的模糊以及跨文化的冲突,高校也疏于教育和引导,漏洞百出。此种现象的后果是给高校及社会增加了不稳定因素,增加了相关社会管理部门的工作压力,造成资源浪费,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三)高校来华留学生不诚信情况时有发生。诚信作为一种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是评价一个人甚至一个群体的标准。而今高校留学生群体普遍存在学业不诚信及个人生活不诚信情况,如作业抄袭、考试作弊、论文抄袭、逃课旷课等,留学生拖欠同学生活费,学费、住宿费等情况发生不在少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留学生群体诚信概念模糊,另一方面,高校相关管理部门的处罚力度不够,不足以在整个高校留学生群体内形成警示作用。
(四)高校部分来华留学生动机不纯,学习自觉性差。学习态度是学习成功与否的检验石,关乎到留学生学业和高校留学生群体的学风建设。大部分高校来华留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有迹可循,但部分留学生以获得各类奖学金为目标,企图延长在华签证期,不以学习为第一要务,积极参与盈利性社会活动,严重浪费我国国家资源和政府经费,影响高校留学生群体学风,形成恶劣反应,成高校国际毒瘤。
三、高校来华留学生思想政治现状应对策略
(一)严格招生要求,提高留学生生源质量。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好,来华留学生数量呈几何形增长,总体生源质量则参差不齐。现阶段,根据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相关规定,各高校对招收留学生标准也是不尽相同,如985、211高校自行组织针对来华留学生系统的入学考试,其他高校则以降低录取标准等手段谋求招收更多生源。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我国教育现阶段主要围绕“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优化来华留学生结构、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的目标发展,高校应逐步严格把控生源质量,确保培养的来华留学生含金量。
(二)正确看待不同国家文化差异,尊重关爱留学生群体。不同国别的来华留学生,都带有自身国家文化烙印,高校思政工作人员应当首先认同这个文化差异现象,尊重每一个在校留学生的生活习惯,应熟悉国家外事相关政策以及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深入留学生群体,善于观察并掌握在校留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异常行为;灵活掌握语言交流能力,促进师生间有效沟通,拉近距离;具备较好的协调组织能力。
(三)以中国文化为落脚点,加强我国国情教育。随着我国崛起,与世界强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关系日益复杂化,因此,高校可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等内容为载体,通过国情教育课,举办讲座、文体活动等形式,使来华留学生群体更为全面地了解我国概况、正视现实,逐步消除对我国的误解,增进对我国的友好感,使其真正成为知华友华人士。
(四)以文化活动为依托,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为了帮助在校留学生尽快步入学习轨道,更好地融入到新环境中,高校应根据在校留学生规模及特点,自行定期组织文体活动,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通过此举,不仅可以消除留学生的心理紧张情绪,还可以让留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接触了解我国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增强其对我国文化的认同,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拉近彼此间距离,增进友谊,促进校园和谐。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在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关心爱护留学生群体,培养“知华、爱华、友华”优秀专业人才显得尤为紧迫。因而做好高校在华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更为艰巨而复杂,它不仅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也将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的国际认可度。因此,只有提出更多应对策略,不断改进专项培养方案,才能使此项工作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代红伟.亚洲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12)
[2]张晶晶.基于文化差异下高校留学生管理的应对策略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