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师政治学习材料

师政治学习材料精品(七篇)

时间:2022-12-30 02:24:0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师政治学习材料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师政治学习材料

篇(1)

〔中图分类号〕 G633.2〔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7(B)―0024―01

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使每一位学生得以发展,成为一个“整体的人”。为实现这一目标,近年来,广大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如果说独特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实施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一把“钥匙”,那么什么才是与思想政治新教材的互动性内容相匹配的“钥匙”呢?我认为那就是合作性学习。

笔者就如何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进行合作性学习作了一番尝试,总结如下,望与广大同仁交流。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合作探究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改革学生原有的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为此,思想政治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思想政治学习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如在学习八年级《走近父母》一课时,我借用了中央电视台《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的公益广告,让学生制定出周末孝敬父母的计划在全班交流。这样不但使学生懂得了怎样孝敬父母,而且使孝敬父母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在学生心目中迸发出火花。

二、提供发展平台,引导合作探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学生的思维提供支柱,从而帮助他们理解知识。教学实践也证明动手操作能顺应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让学生的各种感官都参与到学习中去,多方位、多角度观察事物,使其思维活动内化为理性知识。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发展平台,使其健康成长。

如在学习七年级《新的起点》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人人制作一张自己的“成长卡”,然后分组进行交流,形成“集体成长卡”。这样不仅让学生“动”起来,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成长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营造交流空间,引导合作探究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合作探究中学生与学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实现了知识的融会贯通。《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思想政治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思想和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切入口,提供研究材料,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如在学习八年级《顺境与逆境的双重变奏》这一课时,我引用了课本上《高速公路的弯道》这一内容,并让学生观察学校附近的高速公路,再通过小组交流,探究“高速公路为什么必须设计弯道”这一问题,学生合作探究得出原因后,再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使之深刻认识到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顺境有时可能会使人产生盲目、乐观的情绪;逆境却可以磨炼人的意志,使我们走上成功之路。

四、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合作探究

有效的合作探究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同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材料的感受与兴趣。因此,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挖掘身边的思想政治学习材料,提供更多的思考与探究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2)

关键词: 高中政治 教学模式 生活化 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

传统的课堂难以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难以激起学生的有效思维,教学效果难以达到,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课堂教学没有把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课堂设计没有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课堂操作未能营造足够的生活氛围,教学全过程未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感悟。因此,课堂教学如何注重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便成为改革的必然和迫切要求。

高中政治新课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强调“生活逻辑”,注重“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新课程理念要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倡导生活化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政治教师要善于运用“生活化”的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生活中发展自我,从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和在社会中的竞争能力,笔者就此做了探索。

笔者认为,强调“生活逻辑”的课堂模式操作流程图应该如下:

一、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生活体验出发

教学设计是一堂课的总纲,是引导课堂顺利进行的主线,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生活逻辑”课堂得以成功进行的前提。为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宏观把握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寻找与课本中的知识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场景和事例,用来密切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政治学科知识的联系。教师应瞄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最佳联结点,诱发学生已有的真切体验,感受其境;凭借相似情感,以己度人感受其情,使学生体验到自己身边“熟悉的风景”中蕴涵着许多的政治学科知识,感受政治学科是那么有趣和有用。比如在讲授《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时,教学设计要敢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如何构建和睦家庭,探询影响家庭和睦的因素,得出家和万事兴的道理;从如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到探寻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再到共同探求解决问题的出路,指出构建和谐世界的措施(和国家热点问题紧密结合)。整个教学过程一气呵成,由于设计思路切近学生生活,学生可以很轻松、很愉悦地深入问题的探讨,通过探讨完成教学的主体内容。又如在教学《市场配置资源》时,从学生自身的生活出发,将学生变为市场配置的资源(人力资源),通过课堂活动―模拟招聘会的召开,让学生亲身体验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作用和不足,也为学生以后理性的高考志愿填报奠定基础。整个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体现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的理念。

二、教学过程要注重唤醒学生的生活意识、主体意识

(一)创设体验性情境,谱写教学前奏。

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前奏”。在日常生活中蕴含大量的政治学科知识和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添新鲜感,从而使他们感到政治课堂不再枯燥、抽象,进而对政治学科产生亲切感。如在教学《市场配置资源》时,可以在课前发放一份高考志愿报名表,列举一些热门专业和非热门专业,让学生选报。上课时可创设情境,假如你们顺利考上所选报的大学和专业,四年以后大学毕业,你们最关心的就业状况是什么样的?这样的导入,贴近学生生活,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二)模拟生活化情境,激活教学内容。

通过教师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理解,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重新组织学习材料,运用直观语言、实物演示、小品饰演活动、多媒体教学、实践活动教学等方法和手段创设生活情境,使新知识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实现学科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如教学《市场配置资源》时将人才招聘会开到教室当中去,老师是来学校招聘员工的老板,学生是应聘者,通过竞聘的方式亲身体验找工作的程序,亲身感受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过程当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能极大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三)展现生活原型情境,活化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再现和创设生活情境,寓生活原型于教学过程之中,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将生活原型作为探索实践活动的感性支撑,建立开放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即教学过程生活化。比如在教学《市场配置资源》时,可以将人才招聘会里真实的竞争场景模拟出来,当学生为一个好的岗位而竞争时,当大家都迫切想得到这个岗位的时候,有些人选择自身素质的提高,有些人选择不正当的手段,将生活真实展现。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强化学生对学习对象的体验与感悟,收到传统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以上类似真实生活情景的运用,以及学生在生活情景中的体验和感悟,使政治课少了许多说教,多了不少真实,从而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让学生真情体验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中最有成效的是真情体验,这是学生积极的心理活动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利用生活事件的再现,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美,在学习活动中丰富学生的生命,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走进真实生活,强化真情体验,就是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完整生命投入的过程,成为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过程,真正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和知识技能的内在统一。要达到此目的,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让学生真情体验。

(一)请进来。

请进来是指:将一些专家、学者、专业人士请进课堂,现身说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征税和纳税》一节内容,我们请税务部门的税务人员学校亲身讲解,当大量的生活中的例子源源不断地涌出的时候,学生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学习中。如讲解《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一课时,我们请来我校特级教师、全国师德标兵的武敏老师,并对其进行现场采访,通过师师交流、师生交流,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走出去。走出去是指让学生从课堂走出去,通过采访、社会调查等活动,完成教学任务。比如在教学《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一框之前,我首先在班上建立了若干个活动小组,并轮流到附近的农业银行开展丰富多彩的采访调查活动,亲历具体的生活事件,使其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积极的行为感悟和情感体验,使课堂教学更富实效。同时,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将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将认知活动与学生的实际行动有机结合,让学生自主引发内在的矛盾斗争,以促进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又如在教学《我国的政党制度》的时候,我让学生采访我校的各派的老师,询问他们如何参与国家、学校的管理的,从而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四、激发学生的主体性精神,关注时事、评论时事

学生走上讲台,将发生在身边的学校的事、家庭的事、国家的事、国际的事讲给自己的同学听,同时阐述自己对事件的认识。每节课一人,每人五分钟,其他学生以举手的方式对其演讲进行投票。因为要使课堂教学内容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灵中“站立”起来,必须注意从文本形象到心理形象的转换,教师的作用在于引领学生无限地靠近“情感导体”――文本形象,让它们快乐地“触电”,进入文我交融的情境之中,从而体己察人、感同身受自己的心理脉搏,更立体地感受文本形象。“如果真正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田地就开阔了”。将社会生活中的素材带到课堂上,让学生在感受时代脉搏的同时,更好地学习政治学科的知识。可见政治课堂教学是没有边界的,政治课本来就需要像语文课一样让学生自由充分的表达,实现大政治教学观。社会生活中各种新闻时事层出不穷,教学之余,我们要善于捕捉其中蕴涵的社会信息和生活信息,并将其载入课堂,使课堂成为生动的生活磁场。

(一)关注校园生活中的资源,还原生活课堂。

校园生活是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他们的校园生活,善于发现校园内的生活素材,把校园中的政治学科问题搬进课堂,使学生感到真实有趣,感到政治课堂就在身边。如校园里的班级建设、同学交往。又如:宁波四中的扩建、教改实验基地、课改的试点学校、被评为省一级特色示范中学等这些令人惊喜的大事都可以搬进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中多一分激情和自豪。

(二)采撷家庭生活中的资源,探索生活课堂。

高中政治课堂,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实例。家庭生活中的伦理道德、价值观、消费观等生活中的经验是政治课堂学习的好材料。如在教学《生活与消费》、《生产、劳动与经营》等内容时,可以从家庭的投资理财、家庭的消费行为、家庭的收入来源等包含极其丰富经济学道理的生活例子入手,对于这些家庭生活素材的分析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感知生活,进而让学生明白,知识本身源自于生活,只有在生活中不断地探索,思维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三)留心社会生活中的资源,打造生活课堂。

社会生活是学习政治的大课堂,特别是高中政治、经济、哲学内容,其本身就是社会生活的直接反映。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面对的提炼社会信息,把社会生活中的时政热点、社会焦点及时纳入课堂教学体系,为构筑生活课堂打下坚实基础。学生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等新闻媒体上了解很多信息,大到两会上的“总理答记者问”、“部长通道”,小到“法制在线”、“小强热线”等,将这些资源引入政治课堂,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上课堂“模式”的操作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教学模式的过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改的要求、教材内容及相关的社会实际,在课堂上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性、自主性、趣味性、创造性为主要特征等生活式的活动形式,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并在学习活动中发展能力、提高觉悟。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

[2]杨志敏.生活逻辑的政治课解读及呈现[J].教学月刊(杭州),2006.8.

[3]鲁新民.还政治课堂以生活本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西安),2006.9.

[4]丁朝蓬.新课程评价的理念与方法.

篇(3)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给学生更多说话的权利

思想政治教师给人们的印象是守旧、刻板、古董;思想政治课堂给人的感觉是:灌输空洞的大道理。这种教师形象、课堂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也难有活力。教师要从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入手,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更多的话语权,让学生体验做课堂主人的感觉,促使学生能够喜欢、投入到思想政治学习探究活动之中。

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高高在上、是课堂权威的、学生是接受者、服从者的陈旧定位,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敬畏感,尤其是畏惧感,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师生交流的顺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允许学生对课本、对老师的观点产生质疑。比如,在讲到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时,部分学生不同意京剧进课堂这种保护传统文化的措施。他们认为,应该让对这种文化形式有兴趣的人去保护、传承,而不应以教育的形式让所有人被迫接受。如果一种文化形式不被大众接受,就没有再去普及的意义和价值。学生的这种个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青年人对文化的一种态度,不完全正确,却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教师对于学生挑战传统观点的思维,应给予应有的理解和尊重,让学生的思想和课本发生碰撞,以实现发展性、跨越式学习。

和谐的课堂氛围,能消除学生的畏惧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和探究,促使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使政治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师的责任应突破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三大功能,而是唤醒学生的求知欲,以学生主动求知代替教师的讲解,以学生的合作探究代替教师的分析,以学生的深度探究代替教师归纳总结,让学生的学习彻底摆脱教师认识和思想的束缚,走向更加广阔的空间,形成开放而有活力的政治课堂。这就需要教师采用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课堂教学形式,让学习形式与教学内容相得益彰,促使学习效果得到优化。

三、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政治教学的抽象、枯燥会让学生产生倦怠情绪,教师要善于借助教学情境的创设巧妙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的不同环节采用相应的形式创设教学情境,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调节学生的精神状态。比如,在学习《投资理财的选择》这一节时,上课伊始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家庭的理财方式,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学生对自己熟悉的话题十分感兴趣,说出了家庭常见的理财方式:储蓄、购买国债、股票、基金、房地产、保险、外汇、古董、字画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并从流通、收益、风险三方面思考刚才大家所谈到的投资方式的利与弊。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将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习活动变得生动有趣,促使学生乐学,增加课堂的活力。

教师还可以利用歌曲、热点新闻、生活现象、影视视频、学生活动等多种形式创设教学情境,让教学情境贯穿课堂始终,最大程度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

四、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习内容具体可感

《生活与哲学》学习内容相对抽象深奥,不太容易理解。教师要善于将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从直观的生活现象上升到抽象的理论认识,让学生的思维、认识有可以依托的生活载体,辅助学生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例如,在学习“联系的客观性”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很容易被我们忽视的“人与人、人与客观世界”的联系。有的学生谈到:我一直觉得我与小区门口卖早点的似乎没有任何联系,但是,有一天早晨我照例算好上学时间去买早点时,发现卖早点的铺子没开门,我只好饿着肚子上学。从这件事,我发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只是被我们忽视了。另一位学生谈到:以前,我们村子的房屋都是平房,屋顶平整;近几年,人们都将屋顶变成彩钢的斜屋顶。看是简单的屋顶形式的变化,其实是生活方式变化的物化。以前主要是农业经济,屋顶上要晾晒粮食;现在主要是工业经济,屋顶变彩钢、斜坡,美观、不用扫雪。

生活内容的引入,让抽象的政治原理变得生动形象、具体有趣,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课堂活力成功被激发。

五、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生活体验

课本不可能是只是获得、技能提高的唯一途径,社会才是一个大课堂,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可感、动态的学习材料,让学生的学习更具现实意义,也更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活力。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促使政治学习有课本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的学习得到有效拓展和延伸。在学习《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内容之前,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询问长辈、网络查询等多种方式去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形式、正在消失的传统文化,以及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并以不同形式记录下自己的调查结果。在课堂展示环节,有的学生以口头陈述的方式讲述了农村的种种文化陋习:结婚闹洞房的不文明行为、新年不许说“不”字的陈旧观念、大年初一不走亲戚、结婚的姑娘不在娘家过年、惊蛰不许动针的习惯等等,学生对这些陈规陋习纷纷摇头叹息,并表现出厌恶。有的学生谈到了正在消失的文化传统:正月十五放河灯、正月二十五“崩圈打墩”期盼丰收、五月端午门口插艾蒿、唱社戏期盼或庆祝丰收等,学生对这些传统文化表现出好奇。还有学生谈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各地仿古街的建造都融合传统和现代元素、将古老的秧歌与现代音乐结合起来、将传统节日与现代人的旅游情节结合起来、清明节将祭祀先人与踏青郊游结合起来等。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生动、鲜活的教学资源,让课堂教学丰盈有趣,极大激发了学生关于文化传承的思考,促使学生能够理性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性地继承,做到古为今用,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化的社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发扬。不但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和课堂活力,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篇(4)

    所谓中学思想政治课研究性教学方法,就是在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研究的情境或途径,以特定的、具体的某一主题或专题为载体,引导学生以独立学习或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进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在政治学科教学中实施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原因

    (一)             实施研究性教学方法是适应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

    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实施方面的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具备这四种能力,是时代的要求,是培养“四有”新人、建设现代化社会并求得自身不断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本领。我国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在实施方面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特别是机械性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单一化,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导致学生实践能力的匮乏。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就要把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多种能力的培养放到突出重要的地位上来。

    (二)实施研究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完备的政治素养的重要手段。

    今天的中学生,生活在开拓创新、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环境之中,改革开放的洪流、商品经济的大潮、民主自由的环境、拳头加枕头的电视以及升学考试的压力、社会家庭的宠爱和厚望,这一切汇合成现实交响曲,伴随着他们长大。和过去的学生相比,他们更早熟、更敏感、更自信,当然竞争意识、独立意识就更强烈。但他们的弱点如同他们的优点一样也更突出,这就使多年来教学方法单调、教材内容滞后的政治教学陷入困境之中。

    但是,今天的中学生就是下个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要面对高层次的人才要求和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竞争成败的关键取决于参与竞争者自身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健康的体魄、丰富的知识、多方面的才能、坚韧不拨的意志和求实进取的开拓精神,而这一切要靠教育、靠锤炼才能取得。思想政治课在中学教育中有它特定的不可取代的功能,如何才能坚持和完善这一功能,方法很多,就教学而言,我认为实施研究性教学是有效的。

    (三)实施研究性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研究性的教学方法在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完全渗透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中。教师研究性的教,是以学生素质发展为目的,研究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学生研究性的学,是以知识结构为根据,或以书本知识为基础,对客观事物进行直接的认识,它包括对事物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研究现实问题存在的原因和结果。在教学实践中,发展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就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曾强调过的: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爱因斯坦强调的正是我们今天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题中之义。只有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

    二、如何在政治学科中实施研究性教学

    那么,在政治学科中如何实行研究性教学呢?对此我认为应实现“三个转变”:

    (一)             转变观念

    科学发展最艰巨、贡献最大的工作是如何发现问题,并恰当合理地解决问题,这就是创新。培养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最难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如何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只有使学生真正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符合事实地表达出来,亦即提出问题,才有可能进一步引导他们进入学习的后续阶段。然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带着问题学”往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教学实践中,这个观点往往被演绎为以“目标定向”为核心的教学过程。即由教师提出有关的学习目标或问题,学生带着这类问题去思考、去分析,再在教师的帮助下解决问题。国内外现行的好多教学方法诸如目标教学法、程序教学法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一观点,应该说,它对提高知识传授的效率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它也能不同程度地培养学生的一些能力,尤其是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新的课程方案要求我们,仅有这一点能力是不行的,带着问题学,长此以往,学生对问题就会产生某种依赖,有问题我则去解决,那么一离开了教师,一离开了问题则不知如何学起,这也是当前绝大多数学生没法自学或自学效果很差的一个重要因素。显然,这也十分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而且,这与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是十分不吻合的。

    众所周知,成人在学习时,尽管材料上没有清楚地标注学习的问题,然而随着与材料的不断作用,成人则能自行生成一些问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悟性,其实它包括提取重要信息,分析加工一些关键性问题,对重点进行深刻的深入的思考等等,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色,这种自动生成问题的能力,能不能传导给学生,或者说,我们的学生能否通过学习活动的训练也能自我生成问题,把握关键,领会实质并进行深入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呢?换言之,能否让学生由“带着问题学”变成“学出问题来”呢?如果可能,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探索性学习问题也就有了着落。那么,建立这种“学出问题来”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以自主性、探索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实现课堂教学由教师目标定向转换为由学生自学研讨获得的目标定向便成为可能。

    (二)转变课堂形式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比较,探究性教学的组织形式、实施程序、学习特点都有根本区别。从学习的组织形式看,主要有三种:

    1、小组合作研究。如高一讲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知识点时,我安排学生分组搜集一些知名企业的经营状况,比较同类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并分析原因,最后安排汇报交流,分析出来的原因不仅符合课本的原理,而且学生还归纳出其他方面的原因,有的是自己的独特见解,有的则是学习了课外的知识来补充课本的不足。我认为这种做法不仅能够让学生乐于学习课本知识,还使他们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拓展了知识面,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2、个人独立研究。如初一学习“陶冶高雅情趣”一课时,安排学生做关于自己个人兴趣的资料搜集,装订成册,由于是要求学生们做自己喜欢的事,学生非常积极,发现了不少好的作品:有的学生画画很好,就自己画了一本画册,里面介绍了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或者画家,包括他们的背景、故事内容等;有的学生喜欢搜集过年的“利是封”,把几年攒下来的“利是封”分门别类贴好,七八页纸也贴得满满的,还模拟“利是封”的语气作“自我介绍,很有创意;还有的学生很喜欢玩网络游戏,就搜集不同游戏的资料等等,通过这些教学方式,让学生有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3、个人研究与集体讨论相结合。如初二学习法律知识,可以由学生自己寻找案例并进行分析,每节课前进行“每课一案”的活动,全班学生再评价这个案例分析得好不好。

    从实施方式上看,研究性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实施方式:

    1、比较异同。即向学生提供内容上互相关联的一组学习材料,让学生对其相同点、不同点进行探究,展开研究性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研究性学习,思维活跃,在研讨、探究、辩驳中闪烁出许多可贵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这种方式在课堂上可大量运用。

    2、评价鉴赏。即对已有的结论、课外材料或课文,让学生大胆地进行品头论足、评价鉴赏,阐明自己的观点,进行研究性学习。如,中外哲学史上对自由的探讨非常充分,因此在讨论自由观念时,借助于课件,可将各种自由观荟萃展示,从老子的“无为而无所不为”、孔子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庄子的逍遥神游太虚,到洛克、孟德斯鸠、黑格尔的西方自由观等等,学生的问题自然产生“自由意味着随心所欲吗?”“渺小的个人真能享受到自由吗?”,老师的问题有起着推波助澜的效果:“中国历史上提倡的是个人自由还是政治自由?”“获得自由的个人和社会条件是什么?”

    3、观点争鸣。即对课本中或教师自己选择的课外材料中存在争议的观点,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努力阐明理由,在观点争鸣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篇(5)

关键词:特点分析;注意问题;面临尴尬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254-01

初三政治活动课,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整个活动几乎处于瘫痪状态,就算个别教师开展了活动,也是出于应付检查或上公开课的形式。初中政治教学,既然开设了活动课,就有它一定的科学道理,对于初三来说,学生即将步入高一级学校或走向社会,政治活动课无疑是提高学生政治认识的一种有效手段,取消初三政治活动课,实际上是斩断了提高学生政治认识和世界观改造的“恶魔”。从另一方面说,政治活动课是激起学生学习政治的有效手段,不进行活动课教学,学生将会感到政治课堂的孤立和无用,他们会厌倦政治学习。

一、当前初三政治活动课面临的尴尬

1、人们对活动课缺乏认识。活动课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但在目前的升学压力下,它的存在会引起其他任课教师、家长的疑惑。毕竟,上活动课要占用课程时间甚至课余时间。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孩子的动手能力可以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或有先发育智力,后培养能力的想法。对此,除了依赖加大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和宣传,还要依靠广大教师在活动课这一课题上多探索,多总结,让人们逐渐认识活动课的重要性。

2、活动课的逻辑结构需要改善。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是学生由过去从学科的概念、规律的开始学习转变为通过各种事实来发现概念和规律的方式。这种学习方式首先应让学生发现问题,然后通过收集资料并进行归纳、比较、统计分析,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形成对问题的解释。而初三政治活动课总是先给出理论方面的阐述,然后呈现一些典型资料或事例加以论证,最后才是让学生活动。这种逻辑结构不符合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规律,也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容易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教材给出的理论范畴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不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二、初三政治活动课的特点分析

初三政治活动课虽然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一部分,但它毕竟是学科教学改革的前沿,故具有鲜明的特点。

1、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初三政治教材活动内容,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有的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用教材中的理论或自己的观点分析实际问题;有的通过学生查找资料或访问,用掌握的事实,说明理论、观点;有的通过理论、事件、资料的分析,提出行为要求。

2、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初三政治活动课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教育资源,紧贴学生生活和社会热点,触及到“中学生上网热”、“国际形势”、 “可持续发展”等社会问题,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

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初三政治教材根据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活动课;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活动内容;学生可以采取调查、讨论、访问、演讲、辩论等多种方式进行活动;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通过个人努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些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意识。

4、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代社会的竞争实际就是创新性人才的竞争。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教学是教学理论与实践变革的必然趋势。如何使学生从应试教育走出来,全面提高素质,是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活动课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初三政治活动课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学生在活动课上可以不受学科知识体系的限制,充分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从而不断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敢于质疑、批判的精神,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三、上好初三政治活动课渠道

1、思想上高度重视。活动课的设置体现了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是初三政治课程改革的最亮丽的风景。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总课时数的20%,此外,每一单元还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了2―3个活动。要把活动课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环节。近年来,一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大量出现在中招考试的考卷上,如环保等。这些试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学科知识教学难以完成的任务。所以,设置活动课既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适应中召考试改革的需要。基于以上的原因,教师、学生对活动课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教师适度指导。活动课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在活动课上应是一个指导者,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解释疑难;对学生的积极参与进行鼓励,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应启发学生的思维、介绍方法、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既不能代替学生活动,又不能放任自流、袖手旁观。

篇(6)

二oo4年我校工会工作指思想是,以贯彻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契机,以深入开展学校管理年活动为抓手,紧围绕学校教育教学中心工作,加大学校民主管理的力度,突出工会维护职能,努力实现工会重点工作的突破和自身建设的加强,善抓机遇,改革创新,以锻造自我,追求卓越和学校精神,调动和发挥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不断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加快学校现代化建设,开创学校教育的新局面建功立业。

一、加强政治学习师德建设过程管理,不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1、积极配合学校党政抓好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首先以“三个代表”学习教育为切入口,组织广大教职工, 特别以党团员骨干为主的学习教育活动,每人记学习笔记不少于一万字,从而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增强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

2、加强师德建房教育和过程管理,杜绝师德违规。

(1)继续组织全体教工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班主任暂行规定》等师德教育材料,年初,校长与全体教师签订师德目标书,学校根据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十五”规划内容制定本校师德评估量化细则,加强师德过程管理。并采取教师在本年度出现师德违规现象,在当年评选、评优、职评中一票否决项,使全体教师都能自觉规范自己教育行为。

(2)为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继续开展以关心、爱护学生为主题的“做学生良师益友”活动,四月举行我校“我做学生良师益友”演讲比赛,以提高教师对师德重要性的认识。

(3)组织老师观看《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报告录像》,写出观后感参评。

(4)认真搞好我校一年一度校级师德标兵评比活动,教师节期间给予表彰奖励。

(5)认真做好女教职工工作,积极维护女教职工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组织开展“岗位成才,建功立业”活动,“三八”节学校召开表彰会,评选优秀女教师进行表彰奖励。

二、抓好科研促教,实现“创新、减负、增效”。

1、配合教导处组织全体教工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重点学好《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学习材料》、《现代教育思想专题》和《创新教育》三本书,引导老师切实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使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2、配合教导处组织教工积极参加业务系列达标、创新课、优质课、学科带头人和各科教研攻关等活动,使我校教育、教研各项工作再上新水平,更上一层楼。

三、落实工会三项职能,促进民主管理制度的完善。

1、突出抓好教代会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坚持每年召开一次教代会,力求会议规范、高标准、高质量完成。

2、配合学校党政积极参与校务公开的组织工作,继续开办公开栏、意见箱等,使校务公开在内容、形式、时间上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使校务公开落到实处。

3、继续抓好教工之家建设活动,使工会发挥更大作用。

四、突出维护职能,为教工多办实事好事,开展在益身心健康的活动。

1、工会干部要热心为教职工服务,时刻关心教职工的疾苦,帮助解除后顾之忧,做教职工真心朋友和权益的维护者。

2、组织教工的休养活动和女教工查体(包括退休女教师)工作。全年教工福利不少于往年。

3、从政治上、生活上关心照顾退休老师,及时通知参加活动,以不同形式共同庆祝或走访慰问,尽心尽力为退休老师多办实事、好事。

4、今年根据学校建设实际情况,尽量组织教工开展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活跃教工生活。

五、加强工会自身建设,提高工会整体工作水平。

1、定期组织工会干部学习,提高业务水平,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会工作。

2、定期召开工会委员会,布置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3、工会委员要深入教研第一线与教职工交朋友,及时了解意见建议,进一步促进工会工作的开展。

4、按时向上级工会交纳会费,认真做好工会工作情况报道。

篇(7)

一、利用社会热点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很强的学科,脱离生活的政治课是不可想象的。学生不愿意学习政治课的很大一个因素是感觉和生活联系不紧密,体验不到学习后的用处,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很多学生认为政治课就是讲大道理,都是条条框框,学生对此毫无兴趣,甚至会产生厌恶和逆反心理。要改变这种情况,要求教师灵活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热情。

课本内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而相对于时政热点和社会热点,课本内容确实有一定的滞后性。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生活,理论联系实际,重视教材知识与时政热点的结合。政治科目开卷考试所选取的材料多为时政热点和社会热点,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收集最近时间发生的与课堂教学有关的国际和国内大事,让学生对时政热点进行总结分析,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大胆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和运用能力。如结合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这一的时政新闻,可以梳理如下知识:①“一定能”的信心源自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坚持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②制约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因素有: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在经济、科技上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面临着严峻的资源、人口和环境等问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加;我国周边的安全形势比较严峻;面临着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恐怖势力的威胁。

二、注重小组合作学习,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新课标要求注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学会蹲下身来和学生谈话,建构起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有目的、适时适量地为合作小组创设适宜的合作情境,置合作小组于灵活多变且民主和谐的环境中,让学生在保持心理自由而无须压抑的状态中参与合作、讨论。大力提倡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体验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尝试成功的喜悦。

学习小组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还可以通过小组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简单地解决问题,而是通过学生的行为参与、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民主平等意识、交往能力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政治学科的特点,尽可能让更多的小组及其成员展示其成果,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及时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他们的发言。通过小组自评、学生互评、师生共评,对每节课进行评比,看哪个同学发言很积极,哪个小组表现得很出色、很精彩,就给小组加分或给小组发喜报给予鼓励。通过评比,使学生体会到奖励的珍贵,激励他们积极去争取。

三、创设多维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政治教学有些概念晦涩难懂,教师一味枯燥地讲解,让学生死记硬背理论知识,学生就会产生厌学心理,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尤其重要。在政治课堂中,教师要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在讲课过程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穿插一些幽默风趣的语言,创设语言情境教学氛围。教师要尽量压缩讲授的时间,相应增加阅读和讨论的时间,让学生在文本情景中不断探索与漫游。阅读以泛读和精读两种方式进行,先通过泛读对所学知识有个整体的了解,再引导点拨学生精读文本,对一些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最后以同桌或是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概念的提炼与总结。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去生成情境,如讲故事、读诗词、看图片、放幻灯、听音乐等方式教学,将概念和基本原理讲活。适宜的教学情境不但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而丰富的学习材料,还可以为其提供在实践中应用理论的机会,能让学生有兴趣进一步认识知识的本质,以便于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政治教学的目标在于让学生在学政治的同时学会做人,并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心理健康素质和社会交际素质,从而促进自我人格的全面完善。因此,在政治教学中,教师也可以组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通过在课堂中引入一些知识竞赛、辩论赛、即兴演讲和小品表演等形式,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四、重视课本的内涵要求,提高知识应用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政治科目开卷考试,试题中记忆的内容减少,更多的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部分学生以为开卷就是抄书,在考试的时候找到相应的知识点就开始写,殊不知如果不能对课本很好地把握,对相关的知识点了解不清,就不能把握试题,只会机械照抄知识点,回答的问题也是不准确的。中考试题考查的范围广,试题综合性比较强,考查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学生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比较满意的成绩,就要熟悉课本,熟悉基本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