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和谐教育论文

和谐教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2-28 03:15:3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和谐教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和谐教育论文

篇(1)

(一)民主理念

现代人文核心理念包括平等与民主,高校集中了具有一定创新精神、独立意识与文化素质的人才,此类人才对民主与平等理念的需求与其他群体相比更加强烈。面对此类群体,高校应当以柔性管理取代传统的刚性管理,并且在贯彻民主思想的基础上开展监督管理,通过自主自治,发挥自身意愿与个性。高校在制定管理制定时,应当充分听取各个阶层的意见,促使成员积极参与到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中,提高成员积极性,实现共同管理[2]。

(二)关爱理念

人是最具有创造性的重要资源,高校应当重点加强人的管理,充分尊重人的合法权利,认识到人的独立性与完整性。人属于情感动物,心理需求强烈,高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应当积极运用激励手段,最大程度的满足学校成员的合理需求,从而开发其潜能,激发创造性与积极性。此外,主动协调成员关系,培养其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

二、和谐理念下高校教育管理实践

(一)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和谐

高校采取的管理机制决定着教育管理工作能否发挥真正作用,传统的管理机制注重权利、章法与机构,人通常排在第二位。具体做法为,利用严格的制度法规控制管理高校成员,对学校而言,服从管理为学校成员的首要任务,这种刚性管理模式一味要求学生听话,学生的创造性与积极性遭到抹杀,当然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墨守成规,长此以往,高校的管理效率必然处于低下水平,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针对此类情况,高校在实施教育管理活动时应当融入现代和谐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充分为各个成员的长远发展与健康成长着想,考虑高校师生潜能的发挥,注重人的价值,尽量满足成员需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同时,在法律框架下制定管理机制。法律赋予人们多种合法权益,高校在制定教育管理制度时应当充分保障此类权利,维护正常的管理秩序。此外,高校教育管理活动中应当充分体现民意,走群众路线,深入到群众中,充分听取各个阶层成员的意见,并且鼓励成员积极提出有利于高校发展的合理建议,完善各项制度,保证施行教育管理时一刻也不脱落群众,始终为群众负责,促使群众自觉执行各项法规,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3]。

(二)高校教育管理运作的和谐

好的机制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切实执行各项制度并且进行有效的管理运作才能达到建设和谐高校的目的。传统的教育管理往往在运作环节上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校的健康发展。例如,高校管理层对个人权威过度重视,难以调动下级成员的工作积极性;成员之间关系不和谐,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各个部门之间推诿责任或者各自为政,缺乏团结协作意识。和谐理念下,高校在教育管理运作过程中应当做到以下三点。其一,体现人本思想。管理者需要充分认识到,单纯依靠命令强推管理制度难以取得良好效果,将师生置于平等位置,综合考虑高校成员意愿与需求,将心比心,最大程度的将教育管理过程调整成为满足成员所需的过程,将会取得明显效果。通过让成员发自内心的接受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并且促使更多成员实现自育与自律。其二,教育管理过程中,以服务取代管理,使成员在情感上更加容易接受。高校管理层应当充分了解、尊重与关心成员,提倡成员将个人奋斗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有效结合,进而成为有利于管理效能充分发挥的辅助力量。其三,教育管理过程中做到充分尊重,保证每个人的地位平等,拥有共同的学校资源,在民主、开放、公正的平台中实现成长。管理者可采取暖心行动,通过合理的提高薪水待遇,给予师生一定补给,管理中充分渗透人格魅力,坚持“身正为范”,以身作则,跟随时展提高自身修养与专业知识,鼓励成员之间相互关怀爱护,营造和谐的相处氛围[4]。

三、结束语

篇(2)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在良好的氛围中,学生更愿意在求知和好奇的驱使下,继续探索,产生新的思想火花。这就要求班主任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营造和谐求知的氛围,为学生潜能的发挥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教育家陶行知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在班级工作和班级建设中,应充分发扬民主,这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保障。笔者在班级管理和班集体建设中,努力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对于班级公约和各种规章制度,师生民主协商,共同制定,这样就达到了给学生创造一定的空间与氛围的目的。

2.积极鼓励学生,丰富学生的创新生活

班主任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思考、主动探索、自觉实践,努力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笔者采取以下一些措施:其一,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班主任赢得学生尊重的基础是自己优秀的教学水平和人格魅力。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思考时,不要急于给学生提供帮助,而是有意给学生造成暂时失败感和短时焦虑,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从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自身各方面能力去自主探索、自主解决、自我发现,最终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其二,传授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中,当学生碰到难题时,我总是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正确看待学生提供的不同观点,主动接纳学生的错误与失败,提示并帮助学生了解错在哪里,让学生在关心和支持的氛围中不断获得学习机会和启发,对于在参与班级管理中的创新设想、标新立异的措施总是给予鼓励和表扬,以此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自主管理的观念和能力。其三,鼓励学生善于提问和钻研。物理学家李政道对学生说过:“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提出问题,否则将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新问题,为创新作铺垫,为研究注入新动力。学生在课堂学习和班级管理中提出问题时,教师要耐心倾听、仔细分析、及时鼓励,调动每位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获得知识,向成功迈进的机会。不仅如此,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的同时,还要放手让学生参与各项实践活动。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在工作中,我结合科普宣传、广泛组织学生展开集灵活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科技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把设想、创造、发明变成现实;在班级管理中,实行“班干部轮换制”和“职能部门负责制”。具体做法是第一步先民主选举班委会,第二步是学生自主设立若干班级职能部门,如主管学习的“学习部”,主管班纪班风的“纪律部”,主管班级内部同学之间及班级与班级之间、班级同学与校外人员之间不正常交往的“侦查部”,主管班级卫生、宿舍卫生、包干区卫生的“卫生部”,主管班级文娱、体育活动的“体育部”,主管班级与各科任老师进行及时沟通的“公关关系部”等;第三步是建立一整套相应的评估、反馈系统,进行定期的民意测评,辅之以班干部助理的轮换和替换管理机制,充分发扬民主,激发学生的创新管理能力。真正体现和贯彻“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班级口号。事实证明,实践活动是激发创新思维的最好舞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但表现了自己的水平,培养了创新能力,而且增强了合作能力、全班也得到了全面和谐的发展。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必须进行创新的专门教育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收集整理了相关知识,分组分期在班级黑板报上出版,让各组之间形成竞争,激发他们的动力和创新能力,并以黑板报为媒介,较为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了创新思维的内涵、形成和特点。同时积极向同学们推荐有关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和传记,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和掌握技能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同学们敢想、敢做、敢于创新。作为班主任,也非常有必要学习“创新教育”的有关知识,并尽可能的利用教学和班级管理等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品格等方面的教育。

4.总结

篇(3)

在十三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各学科老师的帮助,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注重身教,师生相处和谐,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调控能力和课程创新能力。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XX年参加了合肥市首批新课程改革试验,并在省教科所体育教研组的带领下,参与了国家级课题《超体重儿童健康行为的实验与研究》的研究,荣获国家二等奖,撰写的论文中,《中学生体育课的教法与激趣》一文发表在《安徽教育论坛》XX年第二期,《认识cai》在XX年合肥市电化教学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议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一文荣获XX年度合肥中市区教育学会举办的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二等奖。在学科竞赛中,XX年获合肥市首届体育教师(初中组)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同年参加安徽省第二届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获初中组个人总分二等奖。1998-XX年获合肥市学校体育工作先进个人,XX年被xx区任命为首批"骨干教师"并保持至今,XX年获合肥市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先进个人。

四十三中学工作期间,除了从事体育教育工作之外,还担任其他一些工作,也获得了一些成绩。自95年开始,一直担任学校团委书记一职,亲手创立的"中学生团校"在XX年获得安徽省优秀中学生团校示范团校(当年合肥唯一),同年获得安徽省中学共青团工作先进个人称号;是合肥市第十二次团代会代表,也是安徽省第十一次团代会代表。

担任学校科技活动小组组长其间,在小组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下,XX年获"首届全国青少年电脑机器人竞赛"优秀辅导员称号,并获得中学组创意赛二等奖辅导员奖;XX年获安徽省青少年电脑机器人比赛第一名(领队兼教练);XX年8月,辅导学生参加合肥市第四届中小学电脑制作初中组机器人竞赛,荣获合肥市初中组一等奖。

在体育专业上,我擅长篮球、排球和羽毛球;在素质拓展中,我曾参加过北大青鸟accp专业的学习,并获得北大青鸟和国家劳动部联合办法的"初级软件工程师"证书,比较精通网络知识,侧重于动态网站的建设和管理,能熟练运用office软件和dreamweaver、flash等软件,曾独自为xx区司法局和组织部建立了单位网站。

过去的成绩已经随着原来学校的消失而灰飞烟灭,我将以一名新教师的状态开始我在xx中学的工作。在xx中学富有特色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熏陶下,在这温馨和谐的大家庭里,我一定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积极投身庐中教育,成为一名优秀的辅导员。

篇(4)

关键词 隐性知识;职教师范生;知识管理;障碍分析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31-0056-05

一、问题的提出

“隐性知识”由英国学者波兰尼于1958年在《个体知识》一书中提出,指从实践和经验中领悟得来的,无法用语言表述,难以被学习、模仿和记忆的知识[1]。虽然教师的隐性知识及管理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在对即将成为教师的师范生培养中,隐性知识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有效运用。现有师范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不足,就在于忽略了大量具有缄默性、情景性、个体性、实践性等特点的隐性教育知识的存在,将师范教育视为一种系统化显性教育知识的外显传递、掌握和应用过程。

职教类师范生是师范生中的特殊和重要群体。基于为职业教育服务的特点,职教师范生不仅需要具备普通师范生的师范技能,还必须具备相关专业领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教育经验。因此,对于职教预备师资的师范生来说,隐性知识有其独特特点和地位,应给予高度重视。当前,职业学校正处于教育改革的高速发展期,对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管理现状的研究,既契合了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对知识管理的新需求,也有助于拓宽人才培养途径,提升职教师范生培养质量。因此,本研究拟从隐性知识管理流程的角度,结合职教师范生的成长环境,系统考察隐性知识管理现状并着重分析其障碍点,以期为提高职教师范生的知识管理意识和水平提供实证依据。

二、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管理现状调查

为了解当前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管理现状,参考索妤[2]编制的教师隐性知识管理调查问卷和张瑶[3]编制的高校师范生个人知识管理调查问卷,并进行精炼与改编。从知识管理流程角度,将师范生隐性知识管理分为获取、存储、分享、运用、创新等五个维度,在每个维度上均设置3个题目。问卷共15个题目,每个题目均描述一个教育隐性知识管理的日常表现或态度,如“我喜欢通过与同学交流获取教学经验”,请师范生判断该描述与自身现状的符合程度。采用李克特量表五级评定法,从“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一般”、“比较符合”、“非常符合”,依次计1~5分,分数越高代表职教师范生的隐性知识管理能力越强。

研究选取全国八所独立设置、专门培养职教师范生的高等院校之一的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进行调查。受调查师范生共467人,年龄在17~26岁。其中,男生164人,女生303人,一至四年级学生人数分别为128、120、124和95人。

(一)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获取现状

在隐性知识获取上,设置的3个项目分别考察师范生对隐性知识获取的态度和获取途径。表1为不同年级职教师范生在隐性知识获取上的表现差异。

由表1中三个项目的平均数可知,学生对隐性知识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平均得分为3.91,表明对隐性知识价值比较肯定;在研究教学名师生活或成长史上,学生得分为2.66,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在与同学交流获取经验上得分3.73,表明该途径采用较多。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隐性知识获取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项目1上,一年级学生得分高于四年级(t=2.862,p

(二)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存储现状

在隐性知识存储上,设置的3个项目考察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存储方式和途径。表2为不同年级职教师范生在隐性知识存储上的表现差异。

由表2中三个项目的平均数可知,学生在采取有效方式存储隐性知识方面作出积极的自我评价,平均分为3.55分;在参加教育讲座并做笔记方面,学生得分为2.86,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在团队合作中积累隐性知识上得分为3.78,表明该途径使用较多。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隐性知识存储情况进行差异比较,结果显示,项目5上,三年级学生得分高于二年级(t=2.487,p

(三)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分享现状

在隐性知识分享上,设置的3个项目考察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分享方式与影响因素。表3为不同年级职教师范生在隐性知识分享上的表现差异。

从表3中三个项目的平均数可知,学生隐性知识分享的意愿较强,平均分为4.00;在影响隐性知识分享的因素上,学生比较赞同学习满意度和同学信任度会影响分享程度,平均分分别为3.78和4.02。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隐性知识分享情况进行差异比较,结果显示,项目7上,三年级学生得分高于二、四年级(t=2.365,p

(四)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运用现状

在隐性知识运用上,设置的3个项目考察职教师范生对隐性知识运用的态度。表4为不同年级职教师范生在隐性知识运用上的表现差异。

表4中三个项目的平均数均在4分左右,表明整体来说,学生对隐性知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情况评价较高。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隐性知识运用情况进行差异比较,结果显示,项目10上,一、二年级学生得分高于四年级(t=2.650,p

(五)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创新现状

在隐性知识创新上,设置的3个项目考察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创新的表现与影响因素。表5为不同年级职教师范生在隐性知识创新上的表现差异。

从表5中三个项目的平均数可知,学生隐性知识创新在创作教育论文上表现中等,得分为3.07。在影响隐性知识创新因素上,学生比较赞同和谐人际关系或学校激励机制会影响隐性知识创新,平均分分别为4.23和3.82。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隐性知识创新情况进行差异比较,结果显示,项目13上,三年级学生得分高于一、二年级(t=2.214,p

整体来看,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管理表现出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师范生充分肯定了教育隐性知识的价值。在有关隐性知识意义的题目上,职教师范生均给出了较高的评价,平均分为3.98分。在当前师范生的培养中,大多只重视教育显性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的传授,忽视对隐性知识的挖掘与提炼。本调查显示了隐性知识在对于师范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也建议各类职业师范院校,应进一步提高师范生对隐性知识的意识,并着力培养其积累、提炼与分享隐性知识的方法和技巧。二是不同年级师范生的表现存在差异。在隐性知识意义和人际沟通相关的项目上,低年级学生的评价高于高年级。低年级学生可能出于热情和感性,更多地肯定隐性知识的价值,也积极评价合作性活动和人际关系的意义。在隐性知识的理论学习和积累上,高年级学生给出更高评价。这显示出高年级学生更加理性和务实,在以理论学习和深入思考为主要途径的理论提升中表现出更大优势。三是人际关系是影响教育隐性知识管理的重要因素。调查中与人际关系相关的项目均得到了学生更积极的肯定。师范生隐性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分享往往是通过交流讨论、观察模仿、实践体验等人际互动活动实现的,良好的人际沟通不仅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活动平台,也创设了积极、愉悦的心理氛围。因此,学校应多为师范生创设相互交流和分享教育教学经验的活动机会,促进隐性知识在团队中的有效交流和共享。

三、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管理的障碍点分析与对策

从个人知识管理的流程角度来看,隐性知识管理包括知识的获取、存储、分享、运用、创新等五个相互关联的环节,本调查显示,师范生在上述环节中的表现有优有劣,整体来看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需要重视的是,在与理论学习和专业思考相关的维度上,师范生的得分普遍较低。因此,下面专门对本研究中学生平均得分在3分以下及3分左右的项目进行分析。这些项目也反映出学生在隐性知识管理上的障碍点。

(一)研究教学名师生活或成长史的不足与对策

项目2“我研究过教学名师生活史或专业成长史”属于隐性知识获取方面的题目,平均得分为2.66,是师范生隐性知识管理的障碍点之一。对教学名师生活史和成长史的研究,历来被认为是隐性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每一个教师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拥有自身特殊的成长背景、生活方式、个性特征和教育方法,其生活史是教育隐性知识建构的基本素材。吴文胜指出,研究教师生活史不仅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激发职业成长的承诺与动力,推动个人对发展新方向与策略的探寻,同时也有助于了解教师专业信念及方法的形成,了解教师个性我、社会我和专业我,促进自我超越[4]。

从教学名师生活、成长史研究的年级差异来看,三、四年级师范生整体优于一、二年级。说明高年级师范生经过师范教育后,在这方面的意识和行为有所增强。教师应结合师范课程教育,向学生传递对教师名师生活和成长史研究的意义,并传授相关的研究策略。如吴文胜提出,生活史思考的五个维度包括:梳理人生阅历、回顾成长经历、认知关键事件、反思价值取向、重塑专业自我。而刘京京和申国昌则倡导从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构建教师生活史的研究结构[5]。横向方面包括教师课堂教学生活、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生活等内容,纵向方面则包括教师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嬗变历程。优秀教师的成长历程中包含了大量的教育经验和智慧。应倡导师范生多阅读教育名家的传记类书籍,主动研究教学名师的生活史或专业成长史,从中得到感悟和启发。这种研究有助于师范生对自身职业成长历程的探索和实践,促进师范生深刻理解和完整认知真实、生动的教育历程,增强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度、价值感和责任意识。

(二)参加专家讲座并做笔记的不足与对策

项目5“我经常参加专家教育讲座并做笔记”属于隐性知识存储方面的题目,平均得分为2.86,反映出师范生隐性知识管理的障碍点之二。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剧。师范生也必须与时俱进,随时准备好扩展和更新知识,为将来成为一名知识型、学习型教师打下坚实基础,而专家教育讲座则是帮助师范生拓展教育眼界、增长前沿知识的重要途径。周晓霞,陈虹漩认为,经过精心准备的各类讲座能够介绍各领域的前沿科技成果及发展态势,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信息储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6]。专家教育讲座能够帮助学生扩展教育视野,促进教育隐性经验的生成。而在讲座中做笔记则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学生在记笔记时并不是简单地记录下讲座内容,而是需要依据讲座的类型、内容、特点和自身需求,主动对讲座中传递的教育信息进行积极建构。

从参加教育讲座和做笔记的年级差异来看,三、四年级师范生整体优于一、二年级。一方面,高年级学生在校时间更多,相应能够获得更多参加教育讲座的机会。另一方面,也由于高年级学生体验了教育讲座的收获,更愿意通过这种方式去学习和拓展自己的知识。根据周晓霞等的研究,当前高校讲座的不足表现在:讲座质量参差不齐;讲座计划性和导向不强;讲座“上座率”高低不均衡;讲座宣传不到位;讲座面临信息获取渠道多元化的冲击和“90后”新生代的挑战等[7]。为使师范生通过听专业教育讲座和做笔记促进隐性知识的生成,学校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改进: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讲座;优化讲座质量以达到深度和广度的有机统一;加强对教育讲座的宣传力度;培育浓厚的教育讲座文化等。在为师范生提供数量多、质量优的专家教育讲座的同时,还应指导学生科学地记笔记,鼓励学生多写“体会式”和“反思性”笔记。

(三)创作教育论文的不足与对策

项目13“我能运用隐性知识创作有价值的教育论文”属于隐性知识创新方面的题目,平均得分为3.07,是师范生隐性知识管理的障碍点之三。师范生在隐性知识管理上的欠缺,主要表现为对隐性知识的独立反思和理论钻研层面,而教育论文创作的不足正是这个方面的体现。学生虽然有很多实践活动机会去感受和体验隐性知识,但在对这些知识的进一步抽象、提炼和表达上还存在欠缺。按照日本管理学教授野中郁次郎与竹内弘高的观点,隐性知识管理的实质是基于隐性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组织、融合和提升,进而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其间包含了隐性与显性知识之间交替转换的“外在化―组合化―内在化―社会化”等四个阶段[8]。因此,隐性知识显性化并上升到理论层面是隐性知识管理的重要阶段,教育论文创作可视为这个阶段的外部表现。而本调查显示,这正是师范生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

褚远辉和辉进宇指出,教育论文的内容是记载教育科研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以便于交流教育科研成果、建构新的教育理论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9]。因此,论文的撰写必须建立在自身的实际教育活动以及对相关教育理论的研究之上,既反映出学生的教育实践经历,也体现出他们对教育现象的分析和思考。从创作教育论文的年级差异看,三、四年级师范生整体优于一、二年级。一方面,高年级师范生经历了师范教育和教学实践环节,对教育活动有更多的实际感受和体验,同时在教育理论知识上较低年级学生也更为丰富。另一方面,高年级学生大多接受了学术论文写作的相关训练,更擅长于教育论文的创作和撰写。撰写教育论文,有助于师范生透过教育现象分析教育本质和规律,进而生成更有价值和创新性的新一轮教育隐性知识。借鉴桂建生的观点,建议师范生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加强教育论文的创作,以促进对隐性知识的深层次获取。其一是对教育实践和经验进行理性思考和把握;其二是加强对教育本质和内在规律的深刻分析和认识;其三是有意识地运用相关教育原理或理论来解决教育实践问题[10]。

总之,职教教师的特殊性和专业化发展对知识管理提出更高要求。教育隐性知识的有效生成、积累和构建,可以促进职教师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巩固和完善教育知识体系。对上述三个项目所反映出障碍点的分析表明,职教师范生在隐性知识的理论积累、钻研和提升上主动性不高,行为频次较低。相对而言,师范生更愿意在人际交流、团队合作和教育实践活动中去获取、分享和运用隐性知识。而在研究成长史、听讲座、写论文等需要静下心来深入思考、独立完成、潜心钻研的学习途径上,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师范生则明显表现出不足。因此在隐性知识管理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师范生以“静”的方式去学习,着力提升在体验之余的独立思索,行动之后的自我反思,实践之上的理论积累。

参 考 文 献

[1]Michael Polanyi. Personal Knowledge[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8:12.

[2]索妤.小学教师个人隐性知识管理调查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3]张瑶.高校师范生个人知识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4]吴文胜.教师职业的生命价值:来自生活史的思考[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09(4):48-51.

[5]刘京京,申国昌.学校教育生活史:教育历史的形象再现[J].教育学术月刊,2013(8):21-24.

[6]周晓霞,陈虹漩.校园讲座与大字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2(30):434.

[7]童姣姣,王雨露.信息化挑战下高校讲座的境遇与出路[J].高校辅导员,2013(8):55-57.

[8][日]野中郁次郎,竹内弘高,著.创造知识的企业[M].李萌,高飞,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篇(5)

论文摘要:师生关系是教育中最核心、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和谐师生关系对整个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师生关系是教育中最核心、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和谐师生关系对整个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师的话语权威本质其实也发生了变化,教师同学生一样,也丧失了作为独立的主体的个性话语。他们在话语权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缺失。话语权的丧失扼杀了师生的创造性,异化了师生关系。因此,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应该重视回归师生话语权,实现师生之间平等、民主的对话,共同分享话语权力。

一、学生话语权缺失和教师个体话语权失却分析

学生话语权缺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是学生课堂发言权利的异化。

(2) 二是学生对教师话语缺乏挑战力。

(3)学生在教师评价系统中话语权缺失。

教师个体话语权失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劳动职业领域。教师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代表,获得制度性权力进入学生的世界,对学生施以相应的教育影响,教师自己的教育权力和教育权威来源于教师对权势话语的尊重和传递,然而,由于这种权力实际上是社会权力运作的过程和结果,因而在职业活动中,教师的话语权是被赋予、受控制的,教师的个人话语权依附于制度性权力,基本上被权势话语所覆盖,“教师很容易被矮化成一个仅仅从事非创造性劳动的雇工,僵化成一个只有灌输既定的意识形态的传声筒,愚化成一个贬损自身灵魂的思想附庸,堕化成一个维护错误观念的文化保安。”这不仅丧失了教育的本真意义和使命,教师自己也因为个人话语的丧失成为了学生自由、健康、生动活泼发展的阻抑者、破坏者。

另一方面是教育研究领域。长期以来,人们似乎习惯于将研究看成是专家学者特定的工作和专有的领域,专家学者很自然的在文化资源配置中占有优先地位,掌握着教育话语权。在教学中,教师不是将自己的思想融进教学中,而是将教材的内容完整的复制给学生;不是把自己对社会的看法、观点、价值观等内化到教学中,而仅仅是引导学生如何接近标准答案;不是去表述个人思想,而是凭借自己对知识的预知而支配学生的思维。

综上可以看出,教师的传统话语权威地位,直接导致学生的话语丧失;教育话语世界里,权势话语和理性话语的覆盖,又使得教师的个体话语丧失。

二、教师努力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共享师生话语权

1.创建平等友好、和谐交流的课堂氛围

首先,教师要正确定位新课堂,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教与学的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分享各自的知识、经验、阅历和信息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师生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其次,教师要正确引导课堂讨论,给学生“真正的话语权”。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离开座位找与自己有共同话语的同学,找与自己观点相一致的同学交流,寻找对自己观点的有力支持,也可以寻找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同学理论,说服别人或修正自己。在这样的讨论中,学生才有自己的真正的“话语权”,才能在观点的碰撞中闪烁出智慧的火花。老师不仅要鼓励学生积极地讨论,还要鼓励学生自己大胆地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给学生足够的个人思考时间和共同讨论时间。

2.鼓励学生讲真话,指导学生行使话语权

首先,教师要正确定位学生,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可以是错误的,甚至是离经叛道的。学生的一些错误观点,从某种程度上讲,恰好是学生认知水平的真实反映,只有敢于让学生讲真话,才有与学生真实、平等交流并且教育学生的机会,才能避免使学生仅仅成为知识的“接收器”。其次,尊重和维护学生的话语权关键是指导学生有效行使话语权。

3.弱化学生在评教过程中与教师之间的利益关联性,对教师教育教学采取新的激励机制,加强对学生评教的宣传,提高学生在教师评价系统中的话语权。

三、增强教师主体意识,建构教师话语权

共享师生话语权力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关键在于同时唤醒教师和学生对话语权力的主体意识。师生双方通过共享话语权力,使师生关系达到相互融洽、完美配合的最佳状态。

1.教师要从自身出发,发现“本真”的“自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主体性的人,应该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自己的主观追求,有自己的创造意识和能力。

2.教师要明确自己的主体性,努力从权势话语的遮蔽之下走出来,从而建立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民主、独立的主体间的对话关系。

3.教师需要与专家学者进行对话,努力从理性话语的束缚之中走出来,提高知识内化、活化的能力。

教师的个人的话语不仅是要把教育内容呈现给学生,更要求教师把自己对教育世界的理解、对社会意识形态的理解、对价值观的理解、对教育理想和教育理念的理解,建构成自己的话语体系。同时对知识进行再开发、再创造,从而内化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中去,使得教师的话语更能彰显教师个人的精神和活力,也避免使教育的理性话语游离于学生所在的真实的社会生活之外。

参考文献

[1] [英]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和社会变迁[M].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3.59.

[2] 胡福贞.论教师的个人话语权教育研究与实验论文[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3):17-22.

[3] 邵晓枫.廖其发.论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4] 邢思珍.社会学视角下的教师话语权[J].教育学文摘,2004年,第7期.

[5] 吴康宁.教师是“社会代表者”吗[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2).

[6] 丛海燕.论教师话语的失却与重建[J].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2期.

[7] 龚振.讨论:把话语权还给学生[J].基础教育研究.2002,(1.2):56.

篇(6)

    论文摘要:湖南省桃源县文昌中学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彰显“美德”、“才能”、“和谐”、“发展”四大主题;坚持以学生为本,崇尚美德,器重才能,追求和谐,关注发展;打造特色校本课程,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指出,中小学校园文化要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和自然的校园环境等给学生潜移默化而深刻的影响,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湖南省桃源县文昌中学(简称我校,下文同)校园文化的定位是“崇尚美德,器重才能,追求和谐,关注发展”。校本课程是促进校园文化形成的有效因素,为此,学校进行了校本课程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 

 一、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彰显“美德”、“才能”、“和谐”、“发展”四大主题 

我校把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马克思唯物史观、“文化适应性”教育观、心理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建构校本课程的理论依据。提出了促进我校学生个性的发展,加快我校教师专业的发展,彰显我校“德能双馨,和谐发展”的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研究总目标。我们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方面入手,积极创造学生和谐发展的环境,发挥不同课程的优势,为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校本课程。有丰富多彩的艺体特长课,有精彩纷呈的百家讲坛,有趣味盎然的郊游活动课,有规模盛大的体育盛会,有赏心悦目的艺术节,有多姿多彩的中英文演讲活动,有祭扫革命烈士的德育活动课,有启迪智慧的科学活动课,有中美学术交流活动课,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美化了学生的心灵,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快乐成长,健康发展。实践证明,开设这些校本课程,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素质。 

二、坚持以学生为本,崇尚美德,器重才能,追求和谐,关注发展 

我校自2006年9月起就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先后制订了《文昌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文昌中学校本课程实施计划》,作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宏观规划和指导性文件。学校还成立了“校本课程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研究”课题组,具体负责校本课程的实施。 

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力求符合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我校开发的《健康教育校本教材》,就是在评估学校和社区发展的需要,综合考察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学生的发展定向和家长的培养需求等各种因素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分析评估后而作出的决定。这本书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深入浅出的向学生讲解了一些必备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知识,深受全校师生和家长好评。 

我校编写了校本教材《德雨流芳》。这本书从爱我文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诚实守信,荣辱观教育,安全教育,文明守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七个方面,系统规范地教育引领学生,构筑幸福美好人生。 

针对学生普遍爱好唱歌、跳舞、打球、器乐、绘画等活动的情况,我校开设有艺体特长班,成立8个“100”的队伍,安排专任教师指导,设置了以下课程:体育运动类:《篮球》、《乒乓球》、《武术》、《田径》、《健美操》;艺术类:《绘画》、《摄影》、《舞蹈》、《合唱》、《管乐演奏》、《腰鼓》。学生根据自身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校本课程选修。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和辅导老师的意见以及各方面的需求进行适当调整,对不适合的课程及时优化整改,做到宁缺毋滥。 

三、打造特色校本课程,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1.全员参与,将优秀课程资源转化为特色校本课程。我校把开发教师资源做为开发校本课程的核心,充分发挥教师潜能,鼓励全体老师参与。我校开设了艺体特长班,组织了音体美特长培训和科技活动培训,实施了8个“100”的工程;即100人的腰鼓队,100人的铜鼓队,100人的舞蹈队,100人的合唱队,100人的田径篮球代表队,100人的书法绘画兴趣小组,100人的科技兴趣小组,100人的武术队。 

2.群策群力,将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校本课程,我们积极将教育科研成果都转化为校本课程。例如,在德育方面,我们编写有《德雨流芳》;在体育方面,我校自编了手语操和武术操;在学习方面,我们编写了《口语教程》,等等。 

3.因地制宜,进一步优化文昌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大课间操活动等传统活动。我校把每年的10月定为体育活动月,从10月8日到10月30日,校园里几乎每天的活动课都有精彩的比赛。尤其是10月28日到10月30日的校园运动会,把体育节推向。每年的12月是艺术活动月,在这一个月里,学校艺术气息愈加浓厚,书法比赛、绘画作品展、手抄报展览、校园歌星大奖赛等活动精彩纷呈,特别是庆元旦节目会演更是让人心醉,回味无穷。每年的5月是科技活动月,这一个月的科技活动,让很多小发明家脱颖而出,让全体学生进一步爱科学、懂科学、用科学。 

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后三十五分钟时间,是我校的大课间操活动时间。只要是晴天,同学们都会排着整齐的队伍,举着班牌,穿着班服来到学校田径场做韵律操和教师自创的手语操、武术操,成为文昌校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现在,三十五分钟的大课间活动作为典范在全市中小学推广。 

四、取得的初步成效 

校本课程促进了文昌中学“崇尚美德,器重才能,追求和谐,关注发展”的校园文化的形成,特别是学生和谐发展,才能提高显著。 

每年省示范性中学桃源一中选取30名艺体生,我校每年都达到了25人以上,每年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和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我校都以绝对优势荣获团体冠军。在省、市青少年运动会上,我校也有不少学生摘金夺银。我校学生参加市、县“三独”比赛和“蒲公英”少儿艺术大赛,2007年度获市级奖11人次,县级奖29人次;2008年度获市级奖14人次,获县级奖32人次;2009年度获市级奖38人次,获县级奖79人次;2010年度获市级奖51人次,获县级奖85人次。我校学生参加美术、书法、摄影赛,4年来共有34人次获全国大赛奖励,65人次获市级奖励,79人次获县级奖励。我校学生参加cctv杯希望之星英语丰彩大赛,2008年有3人获国家级一等奖,16人获省级一等奖。2009年有6人次获国家级奖励,23人获省级奖励。我校学生参加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2008年6人获国家级一等奖,121人获国家级二、三等奖;2009年10人获国家级一等奖,165人获国家级二、三等奖;2010年9人获国家级一等奖,134人获国家级二、三等奖。2008年7月我校学生周石奇在第六届叶圣陶杯新作文大赛中荣获“全国十佳小作家”称号。2009年12月我校学生张爽在全市器乐比赛中获一等奖,沈康福获舞蹈比赛一等奖。 

 

参考文献: 

篇(7)

一、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师水平。

随着“课程改革”的迅速推进,对教师专业化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加大学习力度,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关键。 进一步理解新课程的精神实质,了解本年龄段幼儿的特征及观察和指导的要点。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好的教育论文,以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并督促教师能联系实际,把理论渗透到实践中去。

二、实践结合反思,提高教研质量。

1、以整合的思路实施课程内容

要求教师不单纯依赖教材,应善于从各种教材中选择适合本班幼儿兴趣和特点的课程内容,并以年级为单位,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探讨,做深入细致的分析,以便更好的把握教材。

2、以操作的形式开展游戏活动

教师应更多地提供幼儿探索、操作、实践的机会,并充分利用一切条件合理安排游戏环境,保证幼儿游戏时间,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

三、环境体现特色,提高保教质量

进一步领会课程理念,积极探索,乐于反思,善于总结,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专题研究,解决保教工作中的问题,提高幼儿园一日活动质量。

措施:

1、要求教师能根据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指导方式,注重活动的效益。

2、创设体现园本特色的活动环境,使环境具有以下的特点:

(1)以尝试为主线,突出尝试精神,体现班级亮点。

(2)以创新为主线,打破原有环境布置的模式。

(3)以互动为主线,强调师生互动,让墙面会说话。

(4)注重区角主题活动的延伸,让幼儿有更多的自主时间进行学 习、探索。

四、加强家园联系,建立幼儿成长档案。

1、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园活动,为家长创设多渠道的沟通机会。做好家访工作,每班根据主题活动及时更换家长园地内容,向家长宣传家教知识。

2、设立幼儿成长档案记录,及时与家长沟通,共同教育孩子成长,使孩子获得和谐、全面的发展。

3、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密切合作。充分利用家庭、社区及周边环境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积极创设条件,让家长认同、支持、参与幼儿园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五、具体工作安排:

八月份:1、做好幼儿入园前的各项准备工作。2、制定九月份教学与游戏计划。

九月份:1、师幼共同进行环境创设(如:大一班后主题墙:多彩的秋天)。2、交流、探讨本月教学计划中的重点;教学方案中的难点与困惑。3、对幼儿进行节日教育活动。4、填写幼儿成长记录,与家长联系,互相了解幼儿在家和在园的情况。5、参与教科研积分活动。6、制定十月份教学与游戏计划。

十月份:1、师幼共同收集区域活动材料并投放到各区域中。2、对全园开放区域活动(大一班:程敏;大二班:张慧萍)。3、交流、探讨本月教学计划中的重点;教学方案中的难点与困惑。4、参与课题研究活动。5、对全园开放教学活动(大一班:谢烽;大二班:张慧萍)。6、制定十一月份教学与游戏计划。7、参与教科研积分活动。8、教学案例反思(王蓓)。9、与家长交流幼儿成长情况

十一月份:1、参与个案辨析会(程敏、王蓓)。2、阶段工作总结(谢烽)。3、参与课题研究活动。4、交流、探讨本月教学计划中的重点;教学方案中的难点与困惑。5、组织教师学习好的教育论文。6、制定十二月份教学与游戏计划。7、填写幼儿成长记录,与家长联系,互相了解幼儿在家和在园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