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精品(七篇)

时间:2022-03-26 23:17:1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有效教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有效教学

篇(1)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不在于你教了多少,而再于这节课学生掌握了多少,那种“满堂灌”不管学生是不是有兴趣,不管学生能否跟着老师节奏的教学已与现代教育格格不入,而以学生能够掌握多少才是评价教学有效的唯一标尺。其核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收获,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方面有进步和发展,学生提高了自己学习的能力,并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效教学注重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的全面性,要求老师在一节课中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学生高效取得提高与进步,所以实施有效教学两个核心的因素就是教师和学生,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有效教学。

二、有效教学的实施

1.教师角色、观念的转变

改变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以老师为中心、老师主导整个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而改为教学活动是学生的展示舞台,真正把课堂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把学生的读、写、想还给学生,把思考与探究的机会交给学生,尊重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与看法,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鼓励学生多层面、多角度的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老师仅仅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参与者,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用自己的视角、自己的观点来感悟老师教授的教学任务, 充分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给他们提供充分的自主、自学、自悟的机会。

2.教学准备工作充分

实现有效教学要求教师有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学实施前应该仔细吃透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了解学习对象。教师备课时,不能仅限于掌握课本上的知识,还应该阅读与讲授知识相关的资料,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照搬书本、大谈理论、缺少实习操作、方法单一,就会打击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内容是能否开展有效教学的基础。利用先进的网络让学生提前接触教学中的讨论话题,制作微课、搜集网络资源放在校园网,让学生自主学习,提前攻克教学难关,在课堂教学之前就能让学生参与学习并形成互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中职生的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精心设计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案例。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老师可以采用创设情境、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分组工作、角色扮演等方法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学习环境,教学活动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实施前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思考本次教学知识点是不是太多,难度是不是偏大,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能不能跟的上,如果学生跟不上,这节课即便设计得再精彩也必须放弃,并以现有学生的水平重新量身订做,因为这是关系到我们所讲的这节课是否能引起大部分学生兴趣的一个关键之所在,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是我们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3.教学实施管理

要使教学有效,首先要让学生的学习有效,要使学习有效,一定要让学生高度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中把讲授学习与探究学习,自主学习与目标学习,个体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愉快合作,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竞赛、操作等形式使学生完全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让这种主动的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引导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课堂上学生的实习操作是主线,实习操作组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师生互动、小组对抗、生生互动等。学习内容的导入、实习操作的竞争、不同观点争议的评价等都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一种途径。以实习操作去强化课堂的互动,并通过这种实习操作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课堂节奏随着学生掌握多少而变化,能够更好地把握学生对本课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仅起主持人的作用,教师只对教学中出现的进度、难度、激情度的把握与控制,帮助学生进行课堂智慧的抉择,不仅有助于教学的实施,而且可以更加有效的开展教学和调控学生学习注意力。

4.营造和谐教学气氛

篇(2)

潜艇的沉浮,是通过舰体进水排水的多少,使得自身重量发生改变,从而来实现在水中的自由沉浮,当然也存在悬浮在水体中间的那种状态。那何不让几个小组的学生倒出不同的水,然后把瓶子都一起扔到讲台上的演示水槽内,实验现象不就一目了然。此时,老师再引导一下:“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船只,能和小水瓶一样,在水里能自由的想停哪儿就停哪儿啊?”这时候学生肯定能说出潜水艇。马上追问:“潜水艇,是怎么实现舰体的自由沉浮?”这时候材料的直观性得以充分的体现,也使学生真实的感受到,实际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典型材料,不仅决定了学生实验的有效性,而且提高了教师教学的目的性。即使是普通的材料,也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学习资源,而老师在使用的时候不应该只追求表面化的现象与结论,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把学习材料中那些有价值、有结构、有利于探究学习的特质凸现出来,在不改变材料的性质的前提下可以对材料或操作进行一些处理,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此时实验材料与实验结论、模型与实际应用,就能做到有效的链接和迁移。

实验教学能否成功、效果能否达到,不仅仅取决于实验材料是否具有典型性,还取决于实验材料选择是否科学,搭配是否精当。实验材料选择科学、搭配精当,学生操作起来自然得心应手,观察方便,现象明显,实验效果就好。《折形状》一课的设计,就是从这一点出发的。为了使学生在测试自己所制作的纸筒能很好的进行承受力实验。执教老师设计很多细致的环节,把纸筒置于三脚架中间,保证每次放的重物能都放在中间;用来衡量的重物,老师选取了沙子,并提供了大量的小塑料杯(装满同等沙子的杯子),提醒学生如果何保证每次倒的沙子质量是相同的;而承接沙子的杯子也做了精心的设计,固定在木板上,并测量了空杯子和木板的重量,要求学生在最后的计算时别忘了加上去。从老师的实验材料看来,确实做到了精心、周密的准备。那是不是这样,就能有效的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呢。但适得其反,各种纸筒的承重实验的数据没有像老师的预期那样,有差异的呈现。甚至一直纠结在怎么纸筒还没有塌,老师一次次给学生准备沙子,更有甚者端出了整盘准备的沙子让学生倾倒。千呼万唤中,纸筒塌了,而实验数据和结论却没有,因为没有产生预期的数据。分析分析,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我想就是因为上课老师对于实验材料装置做了过于细致的准备,而导致最后的实验操作受到装置的牵累。三脚架的使用,目的是为了确定承重实验时,放置重物的中心。但恰恰是这个小小的三脚架,干扰了纸筒的倒塌。有两点可以说明:①三脚架的高度和纸筒高度,相差不明显(才2厘米左右),下面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时,不够清晰,特别是后排的同学,是看不出纸筒的轻微变化的。②三脚架的圈口与纸筒截面的大小差距不大,当纸筒承受不住重物发生变形倾斜时,会依靠在三脚架上,在三脚架的扶持下,纸筒还是没有完全塌掉,再加上上一点的缺陷,学生是根本发现不了。(如果没有三脚架的“帮助”,估计纸筒早塌了。)这样自然就会产生课堂实验中,学生不断的倒沙子,直至整个承接杯都满了,纸筒还没有塌掉的现象。

如何进行修改,使得所放的重物正好在纸筒的中心呢?我认为,可以将三脚架改成一块透明塑料板(纸筒至少能承受其重量),中间画一个圈,其大小正好与测量纸筒的横截面相当,此时再在塑料板上放重物。还是倒用沙子的方法吗?不是,实际沙子本身在倾倒的时候是做不到均匀散落的,也就会造成纸筒所承受的力不够均匀。还是用最经典的做法,在塑料板上放相同的书或本子(书或本子必须平整),其能均匀的施力,也便于学生操作。那就不会像课堂上那般,学生细致的装沙子,均匀的倾倒。使得整堂课的重点着眼于实验数据得出后的观察比较,而不是仅仅投入在测量上面。周到准备实验材料,是为了让学生展开有效的实验操作;细致的实验操作,是为了得到实验的有效数据和结论。而有的时候过分周密的安排,往往会束缚学生的发挥。特别是过于精细的操作步骤,往往会加重学生上台实验的心理负担。一紧张,势必会影响实验进程,而更多的结局往往朝老师精心准备的反方向发展的。与其追求近乎完美的实验材料和操作,不如设计更适合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让其在实验中游刃有余,而不是束手束脚。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平时设计实验的时候,应该站在高处,着眼于学生,方便学生动手操作,让其在“简单”操作中,理解和运用科学知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而不是为了自己需要的那几个“有效数据”,而设计过多精细的“障碍”。

篇(3)

关键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2001年开始到今天已经走过10年的时间了,回顾这10年的课程改革,我觉得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扎实”,我们都是一步一个脚印来推进课程改革的。从开始学习,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到转变教师的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等,都是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前进的。“洋思经验”,“杜郎口经验”的学习,又是我们在推进课程改革,寻求适合自己的模式来推进课改的典范。

近年来,晋中市为强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出课堂要“有效教学”,为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吹响了的号角。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是看课堂教学是否遵循教学规律,优化了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等教学要素;是否保证了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方法等的合理性;是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进步;是否达到相对于教学投入小,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尽可能大的效率。

因此课堂的有效教学,要求我们教师做到:

①教学目标明确,能有效地测定教师的工作效益和学生的学习结果;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成绩。

②以学生为中心,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始终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有“全人”的概念。

③努力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从优化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综合考虑出发,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自主学习和愉悦体验的机会;

④能掌握教学策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并形成“自主、合作、探究”。

⑤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不断改进教学策略和方式。

那么保证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还是要做到“有效备课”。 从理论说,“备课”位于教学各个环节之首,是教学质量的“风向标”;从实践看,提高了备课的有效性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研究备课的有效性,提高备课的有效性,其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有效备课包括哪些方面呢?

一、个人备课的有效性

个人备课是集体研课和网络教研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师实施教学计划、组织课堂教学的必要保证。那么,怎样才能提高个人备课的有效性呢?

1、深入钻研教材,进行“课标”和“教材”的整合

备课时首先要抛开教辅材料,潜心会文,形成自己对教材的独到认识。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内容后,还要从教材中跳出来,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上去审视教材。其次要深入理解课标的要求,了解编者的意图和教材体例安排及内在逻辑关系,明确新课标对本学段、本学科的基本要求。最后借助教材这个例子,通过对教材结构和特点的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运用科学的教学理念,巧妙处理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学法引导。

2、尊重学生个性,进行“教法”和“学法”的整合

备课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施以恰当的教学方法。如对性格活泼、热爱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教学设计以学法指导为主;对性格内向、学习认真、成绩中等的学生,则设计为领着他们学;对自卑感强、基础薄弱的学生,则设计为以教师的“教”为主,达到教法和学法的有效整合

二、集体备课的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刚刚起步的今天,教学中无现成的经验可循,仅凭个人经验,单兵作战,不能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只有加强集体教研,共同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才能提高备课的质量。那么怎样才能使集体备课达到最佳的交流、学习、共同成长的教研效果呢?

1、参加集体备课的教师要进行小组说课

每位教师在参加集体备课前,都把个人备课内容简化成详细的说课稿进行说课,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如茧抽丝、层层剥落地展现出来。

2、研究教法,积极参与集体讨论,共同修改说课稿

个人的发言后,其他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钻研进行充分讨论,畅所欲言。这样才能在相互交流、启发、争论、碰撞中,制订出相对统一的教学方案,并解决备课中的疑点。然后在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基础上,共同修改说课稿,制定出集体备课教案。

三、网络教研的有效性

如果说集体备课,集中了学校教研组的优势,提高了备课的效率,那么网络教研促进不同地区教师间的学习与交流,推进区域交流与资源的共享。网络教研能够汇集优秀教育资源,实现了教学资源的整合和运用,实现了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共用。

如何实现网络教研的有效性呢?

1、要充分利用优秀资源库,如《山西基础教育网》、《101远程教育网》、《晋中教育网》的远东理想资源等,搜集各种类型适合当前教学的教学课件,进行下载,然后与自己先前的备课相比较,发现自己在备课中的不足,加以修正

2、要利用QQ群的功能,及时把当前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或困惑及时和不同地区的教师和专家进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建立教学反思博客,广大教师把自己在教学过程的感悟或教学反思发在自己的博客中,让其他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借鉴。

篇(4)

一、抓住重点,以点带面

分析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重点句子、重点段落做重点分析,然后逐渐拓展,以点带面。不可以从前到后,无主无次;更不可见什么讲什么,支离破碎。

例如: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时,有位教师的设计就很好。他首先从宇航员的那句话入手,“我们的地球太可爱了,同时也太容易破碎了。”教师抓住了“可爱”和“容易破碎”这两个统领全篇的关键词语展开分析,让学生读课文,找出地球的“可爱”表现在哪里,地球的“容易破碎”又表现在哪里。在下面的授课中,这位教师又抓住了“不加节制”一词,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进而认识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上例做课教师由于抓住了文中的重点词语、重点句子、重点段落,所以每一节课都做得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环节紧凑,师生都处在一种愉悦轻松和快乐互动的氛围中。

二、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能够使学生有效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所以,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一切可利用的成分,与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入境”,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

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教师可在课前这样导入:同学们,除夕之夜你是怎么度过的?于是学生分别从吃、玩、团圆喜庆等方面来回答。在学生兴致正高时,教师趁机又问:你们知道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中丹麦那个小女孩是怎样过除夕的吗?……在总结这一环节中,老师又谈论了这样的话题:同学们,我们为小女孩悲惨遭遇而难过,更为我们正生活在幸福之中而欣喜,相比之下,你们还想到了什么呢?

由于教师在这两个环节上都能联系学生实际提问,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相信一定会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

三、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有效参与

我们之所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获取知识的方法和习惯。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教给学生独立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因为这样,教学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参与,课堂上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预习,去交流,去质疑,去讨论,去实践,去创新,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成为课堂的主人。

案例一:一位教师在教学《爱吃的水果》一课时,首先从学生爱吃的水果谈起,让学生说出爱吃水果的特点,其他学生予以评价。然后,教师播放水果店阿姨卖水果的录像,让学生学习售货员如何把水果卖出去,学生便从形状、颜色、味道等方面向客人介绍水果,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畅想未来水果的发展。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虽来自文本,但超出文本,体现了大语文观的理念,学生在说说笑笑中轻松参与,但却受益匪浅,表达能力、评价能力、模仿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在参与中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

篇(5)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篇主体课文《用冰取火》。

[设计理念]

在《语文课程标准》指导下,我本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真实基础为教学起点,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目标,力求为学生创设愉悦、轻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和语文实践环境。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语言,凸现语文本体,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弘扬人文,积淀精神;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年轻人是如何用冰取火的,感受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理解顽强的意志、永不放弃的精神是战胜困难的最重要的条件。

2、理解“威胁、一筹莫展、束手无策、思索、摩挲”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紧扣重点,走近文本

1、 复习第一课时的内容,检测学情。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用冰取火》这篇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指名说)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师:上节课,同学们还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用冰取火?怎样用冰取火?”)这节课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一起到南极去探险吧!

[上课伊始,教师先让学生回忆课文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使学生懂得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结构;接着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树立学生的目标意识。带着问题阅读,是有效教学的良好开端。]

二、入情入境,走进文本

(一)品读“怎样用冰取火”

1、师:当大家绝望的时候,那个年轻队员是怎么做的?画出重点词句。

2、汇报交流

* 做冰透镜

(1)学生说说年轻队员做冰透镜的过程。

(2)点拨:通过表演、找近义词等方式理解动词“取、刮、摩挲”。用“先……接着……然后……最后……” 说说做冰透镜的过程。

(3)品味表达:(出示课件)他取了一块冰,用小刀( )地刮,用温暖的双手( )摩挲,( )地,做成了一个光洁透明的“冰透镜”。

①学生按课文内容填空。②从所填的词“轻轻地、不断、慢慢地”你能体会到什么?③带着对这些词的体会再读一读这句。④仿说句子,要说清材料、工具和做的过程。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教师引导学生对“轻轻地、不断、慢慢地”等词语品味体会之后,再进行仿说练习,在学生习得新知后立即实践,知识的掌握高效化。]

(4)、生活小实验:教师板画冰透镜。你看它像你们玩过的什么?你是怎么玩的?能具体说说吗?(学生边说教师边用放大镜演示)

[生活小实验建议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安排学生在课前完成,这样既可以节约时间,又能为学生学习课文打好基础。]

* 用冰透镜取火

( 1)、学生汇报年轻队员用冰透镜取火的过程,师板画。

(2)、朗读体会:让我们模仿年轻队员取火的动作等待一分钟,你有什么感觉?你想说什么?此时你的心情怎样?过了一会儿,火绒上出现了一个红点,此时你的心情怎样?接着便燃烧起来了,人们的心情有怎样?我们的心情由焦急到惊喜、兴奋、激动,让我们把这些感受表现出来吧!读句子:“一分钟、两分钟.......”

[此环节让学生体会队员心情的焦急时,除模仿取火动作等待一分钟外,教师还可抓住“一分钟、两分钟.......”一句,从体会省略号的作用入手,感悟时间的难熬,年轻队员的坚持。这样的处理方式会让学生的读更加入情入境。]

(二)以读代讲,了解取火结果。凭着探险队员的聪明才智,他们终于成功了!引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这团红红的火――”

(三)聚焦人物,体验情感。

1、 为什么年轻的探险队员能想出这个办法,而其他队员没想出来?是他们没有科学知识吗?你觉得这个年轻的队员是一个怎样的人?

2、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渎第五自然段。

3、假设自己就是一名被救的队员,你想对这个年轻的队员说些什么?

[语文课程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教学时应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假如你是被救者,你会对这个年轻的队员说些什么,学生畅所欲言,说的过程即是理解文本价值取向,受到情感熏陶的过程。难点的突破讲求实效。]

三、拓展延伸,跃出文本。

1、你或者你周围的人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是怎样运用智慧克服困难的?

学生先小组交流,然后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2、课堂总结: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也遇到了困难,应该像那个年轻队员一样,不能轻言放弃,应该仔细观察,合理利用现有的条件,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聪明才智去战胜困难,解决问题。

[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师所给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讨论,相互启迪。]

四、布置作业,积累运用。

1、我要读:阅读智慧故事,加深对智慧的认识。

2、我要写:你或者你周围的人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是怎样运用智慧克服困难的?请写一写。

3、我要积累: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总评]

本节课,教师能精准地理解教材和把握教材,捕捉重点段落,注意挖掘语言训练点,避免对文本进行繁琐的分析,努力追求教学的有效与实效。

一、情境教学,有效悟情。

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能促进人的精神世界。这句话在中国的实施运用,则是特级教师李吉林创立的“情境教学”。本课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人文性与思想性进一步整合,学生用“心理视线”去读书,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怎一个“好”字了得。

比如“为什么用冰取火”这一环节的朗读教学,教师以学生情感的梯度发展为主旋律,安排了三个层次:1、找不到打火器时的着急读;2、听风暴声,感受南极气候恶劣后的惊慌读;3、音乐渲染,即将失去生命后的绝望读。三次朗读层层递进,有效情境的创设令学生的理解感悟水到渠成。

篇(6)

目的任务富有新意

本次课改的根本任务在于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造就一代又一代的新型公民;而培养目标则对公民的意识、价值观念、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及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都进行了全面、全新的阐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理念,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和弹性去组织和掌握自己的学习,让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展示个性,为全方位学习和终身学习提供了全面的学习经历和活动空间。

新课程不仅强调学习的基础——学会学习,更强调做人的基础——学会做人,尤其要求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与传统的“双基教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值得关注的是本次课改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作为课程目标框架的价值取向,体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思想,突出了素质教育的核心,这是以往历次课程改革都没有的。

二、

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一场史无前例的课程改革春风,吹遍了全国的每所校园。这场改革关系到民族的复兴,祖国的未来,具有深刻而又长远的历史意义。在这场课程改革实践中,每位教师都在扎实实践和推进,并从实践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逐步加深了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领悟了其中的内涵,激活了课堂的活力和学生学习的潜能,还学生学习的乐趣。

三、内容方式突显要求

本次课程改革绝不是对现行课程的简单调整和修正,而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它是将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富有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精神,倡导了一种民主、科学、开放的新文化,极大地推进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新课程内容的选择非常注重基础性、实用性和综合性,源于生活实际并服务于生活实际,也体现了“为终身学习必备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这一理念。从这一层上看,教学改革算是真正进入了教育的内核,成为教师和学生追求的主体,给教学带来了“解放”,而这种“解放”必将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在学习方式上,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形式是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中推进的一个障碍。新课标改变了过去过于强调的“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新的教学观,并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尽管一部分学生通过了考试,甚至成绩优良,但并非具备我们所需求的和21世纪公民所必需的素质。一些学生仅会死记硬背,但创新意识不足,解决问题能力低下,他们很少对现实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出现了一种课程的表面达成现象,这种表象既没有达到新课程的要求,也没有形成我们所期望的素质教育,却造就了大量的“高分低能”学生。显然,这种情况不利于学生真正地发展。因此,改变学生这种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迫切任务。新的教学观彻底改变了学生过去学习的被动性和依赖性,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研究等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理念。

四、师生活动赋予空间

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的重大理论问题。新课程理念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相对传统的教学观点有了重大的突破。在课堂教学上,新课程赋予师生更多的开拓创新空间。对于师生而言,能够不唯书、不唯上,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在教师的帮扶下,能够成为一个独特的自我。

而师生成为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导者,共同开发课程开展过程,体现了课程的创生和开发过程,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融为一体,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因而师生的地位也有了彻底的改变,彼此成了“老师式学生”和“学生式老师”。教师现在不仅仅去教,而且通过这种教育,使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在教,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真正体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这种交流是一种主体凸显,个性表现,共同分享,相互促进,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同时新课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敢于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充分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良好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更是知识增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使学生情感和责任感都充分得到了丰富和增强。

五、重结果更重过程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说明了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从科学角度出发,结果是教学所要达到的或所需获得的一种状态;过程体现了该学科的探究方法与探究过程,也充分体现了学科的整体内涵与思想,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学生思维的碰撞、比较和争论,得到的结论才富有意义,才能真正得到理解和巩固。因此,新课程目标把探究问题的方法、过程摆在了突出的地位,学生的学习过程展示了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创新成果与独特个性的过程,是学生获得新知的体验。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由被动接受到学习的主人,体现了“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的古训。

六、关注学习也关注人

苏联教学理论家斯卡特金指出:“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他告诫我们这是教育的最大失职,而新课程理念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内容,从科学的角度将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和以人为本有机结合,做为教育目标,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既是科学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人格的健全与发展的过程,这也是以往历次课程改革从来没有过的。

七、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只有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群策群力,才能使课改实现跨越式发展,完成时代所赋予的使命。愿我们的学生能在新课程改革中愉快、健康地成长;愿我们的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能轻装前进,远航。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

[3]江山野,《论教学过程与教学方式》,《教育研究》2003年第9期

[4]卢红,《关于课堂教学价值地位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1期

[5]辛继湘,《新课程与教学价值的建设》,《教育理论与实践》,

篇(7)

关 键 词 :声乐有效教学 有效学生 有效教师 有效课程资源

近年来,一些教育教学的浪费已日益引起世人的关注,因此我们要大力倡导有效教学,提高传授知识、促进教学发展的效率。有效教学对于声乐教学来说,就是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寻求课程资源、学生和教师三者之间最佳的组合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学生的声乐潜能,加大声乐有效教学量,提高声乐教学的效率。

一、有效学生是声乐有效教学的前提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处在第一位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是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目的的根本性前提。有人认为会说话的人都可以唱歌,都可以学声乐。其实不然,声乐是以人声为乐器演奏出来的音乐,是说话在音域上的延展和力量上的加强。因此,从基础音乐教育的角度看,只要会说话的人,我们都应培养其歌唱的能力,使其享受歌唱的乐趣。然而,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并不是会说话的人都可以搞声乐专业。因此我们说有效学生是进行声乐有效教学的前提。那么,什么样的学生是有效学生呢?

第一,要有健康的声带,声带边缘平滑整齐,能迅速闭合发声,这是进行声乐有效学习的首要物质基础。第二,要有健康的呼吸器官和共鸣器官。呼吸是歌唱不可缺少的动力因素,共鸣使声音扩大并有效传送,因此,健康的呼吸器官和共鸣器官是声乐有效学习的物质保障。第三,要有较高的智商和学习艺术的悟性。声乐是技巧的学习,又是艺术的表现,因此较高的智商和对艺术的敏锐感悟力是不可或缺的智力支持。第四,要有良好的音乐感觉和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力。第五,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声乐技巧的进步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刻苦锻炼、悉心雕琢的。

二、有效教师是声乐有效教学的保障

有效教师是指那些能够持续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师,一般来说,他们能比别的教师帮助学生学得更多。那么,什么样的声乐教师是有效的声乐教师呢?

第一,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

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有利于声乐教学概念的清晰化、示范的明确化,这是声乐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是声乐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保障,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能促进声乐教学的科学化。有效的实践性知识使教师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法宝。

第二,能够实施有效教学策略。

1.有效教学准备策略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多样化教学。

2.有效教学行为策略

有效声乐教师应用语速适中的普通话进行授课,要给学生一种亲切感、确信感,并且要巧妙地运用非语言表达系统,如手势表达系统、面部表达系统、眼神表达系统、体态表达系统等,注意与学生的交流,多给予学生鼓励,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3.有效教学评价策略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教师了解教学过程、调控教学行为的重要手段。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在于诊断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为了促成声乐有效教学,我们应在课堂教学和舞台表演实践中实行多元评价策略。一是学生自评。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优点,并找出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和应对策略。二是学生互评。引导同学客观地评价自我和他人,有利于同学间的取长补短、互助合作,同时激发同学学习声乐的积极性。三是教师评价。教师评价应贯穿学生的声乐学习活动中,以科学、全面的评价指标和标准,对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进行宏观指导和调控。

转贴于

三、有效课程资源是声乐有效教学的载体

课程资源是指实现教育目标的各种有利因素。声乐教学的有效课程资源包括两方面:一是课程资源的丰富、实用;二是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运用。

第一,声乐专业教材是声乐最重要的基本课程资源。

教材包括声乐教学所用的对本专业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技能传授和训练用的文字、音像和乐谱材料。文字教材应包括人声发声器官生理解剖、发声原理及嗓音保健、中外古今声乐理论及声乐历史、声乐教学法等。音像教材包括上述文字教材的讲课录像、音像资料、范唱音像等。曲谱教材应包括中国民歌、中外艺术歌曲等。在使用教材时,我们要做到曲目、学生特点、时机三结合。

第二,教学设施是进行声乐教学的保证。

专用教室、钢琴、音像器材是最基本的保证,图书馆和教研室应购置音乐书籍、杂志、音像资料等供教师备课、教师教学研究使用。学校的学生阅览室也应配备音乐读物、杂志和音像资料,供学生收集、查阅资料。

第三,网络资源是声乐教学的一个重要资源。

21世纪信息的最大来源是互联网,我们应培养学生网上获取信息的能力,包括文字、音频、视频等信息,为我们目前的声乐有效教学服务,更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服务。

第四,学生和教师本身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和学生的主动精神、知识结构和人格品质以及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构成课程人力资源。

“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于:一是教师引导、激励和唤醒学生的“主动性”;二是教师通过“主动学习”来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自己的人格魅力;三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教学”“对话教学”来生成智慧资源。

综上所述,学生、教师、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本要素,有效声乐学生、有效声乐教师、有效声乐课程资源是声乐有效教学的基本要素,三者缺一不可。三者的合理搭配、优化结合才能生成推动学生成长的良性循环的声乐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

[1]吕渭源.有效教学草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

[2]周军.教学策略.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美)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石惟正.声乐教学法.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

[5]沈湘. 声乐教学艺术.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