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社会公德论文

社会公德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10-02 20:14:3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社会公德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社会公德论文

篇(1)

论文摘要:在我国飞速发展的时代,在物质文明昌而盛之的同时,我们必须正视一个事关重大的问题—社会公德的培养和教育的问题。本文由一些缺失公德的焦点事件开始,论述社会公德的重要性,最后对社会公德的培养和教育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以及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广大公民的道德修养也有了很大进步,但一些与社会整体文明进步趋势相悖的现象还存在着,冷漠歧视、破坏公物、破坏环境、破坏公共秩序等有损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行为,对社会公德建设以及社会整体的道德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提高社会整体的公德意识和公德水平。

一、公德缺失的状况

寂静深夜,手机短信惊醒梦中人,打开一看,原来是“二手车优惠广告”;新手初上路,贴上“实习”标签,望求车友包涵照顾,哪料屡遭别车;超市里,有人站在“请勿品尝”标牌旁细品慢尝相信以上状况几乎每个人都遇到过,当我们困扰于生活中这些问题时,应该都会想到两个字“公德”。

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不讲文明礼貌,不诚实守信,比如梁丽“捡”黄金案。表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不爱护公物、损害公共利益,维护公共秩序意识淡漠。比如,“醉驾”和“富二代飘车”成为了民众议论的热点。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肆意破坏自然环境。中央二台2009年8月11日播出的节目—削峰行动:抚平宝宝的痛,让人触目惊心。“先天唇鳄裂,先天11生脑积液膨出,先天性脊柱裂,山西大量新生儿惊现先天残疾。环境恶化,水源污染,矿产非法开采威胁新生儿生命”。

二、社会公德的重要性

社会公德是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最普通的行为准则,它处于道德规范体系中的最低层次,它是敬业、奉献等更高道德境界的基础,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任何昌盛发达之邦,所有文明繁荣之国,无不将社会公德培养教育放在治世重要位置。

良好的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纵观我国文明史,昔有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美好景观;横觑欧亚诸国,今有西方文明,日韩中兴,经济腾飞,文明发达的美好现实。然则无不以修德养德,恰守公德,遵行公德作为治世基础、为生产发展的促进和保障。公德的建设、培养、教化也是社会进步人类文明的一个显著标志。英、德等国不吝惜在社会公德教育上投巨资,使本国公德建设达到相当高水平。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崇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注意培养国民公德意识。

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增强,则整个社会人与人关系就和谐美好,人人心情舒畅,有利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生产。而且文明的行为方式、良好的公德意识对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人与环境关系,促进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尤其是对于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公德的培养和教育

第一,整个社会要大张旗鼓营造一种氛围,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构筑起遵守社会公德的堤岸。政府要花力气在社会公德教育上投资,广开渠道兴办公德教育事业。大力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淳化民风,净化社会风气,使广大市民树立良好的公德意识,形成遵章守纪为荣、违章违纪为耻的观念,把遵章守纪这个外在要求变成自己的自觉行为习惯。

第二,家长的公德教育势在必行。马克思曾经指出:“法官的行业是法律,传教士的行业是宗教,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家长作为一种行业的从业者,自然应当像其它行业的从业者一样接受必要的职业训练。

鲁迅先生就严厉批判过“当父母不须受教”的旧观念,提出应专门为家长开办师范性质的学堂:‘.殊不知中国现在,正需父范学堂。”可是这些教育理念在国人心中的普及程度太低了。太多的父母自身道德修养有限,更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少数父母忽略言传身教的作用,我行我素,根本不顾及不良行为对孩子的影响。这样一个个儿童在家庭教育里边就没有养成遵守公德的习惯,长大以后坏习惯难以纠正。

第三,把教育者的教育提到议事日程。教育者的公德教育刻不容缓,全社会要有紧迫感和使命感,拉响公德教育的警钟,教育者绝不能坐等自己被别人教育,而要主动学习,主动修养。我们不能等待先有一批达到理想人格的教育者,再由他们去培养被教育者的人格。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教育者的身教的重要性要引起高度重视,一言一行可资效法,具有较高公德评论价值。教育者要与学校中的学生一道补上公德教育课,让每个社会成员都成为净化社会风气的“活性碳”,留给子孙后代一个没有污染的社会。

第四,教育要以育人为目标,强调道德教育。我们的教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司马光说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用“德”来统帅“才”,才能保证“才”的正当发挥;以“才”来支撑“德”,才能真正有益于国家和人民。但众所周知的事实是,从小学阶段至大学阶段,德育的地位一直很尴尬。因为现在中小学都是以高考为指挥棒,相对应的学科甚至在幼儿园都已经受到重视。德育不是必考,且无法考出真实成绩。于是学校阶段的德育教育成为鸡肋,地位重要,实际学生都无所谓。课程不受重视,行为自然也就不加约束。造成绝大多数学生思想政治可以考很高的分数,但行为散漫,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很低。

篇(2)

    论文摘要:伴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的社会道德建设,将成为我国社会建设与发展中日益凸显的重要理论和实际问题之一。因之,立足于农村经济、乡土文化和农民的特性,构建农村社会公德建设机制,则是伦理学理应担当的使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不仅预示了农村经济、政治民主的发展,而且内蕴了乡村道德文明的诉求。无疑,作为道德文明基本要求的社会公德,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在一定意义上,缺乏现代道德文明的农村,在本质上没有完成农村的现代转型。

    农村的社会公德建设,绝不止是单纯的道德教育问题,而是新农村建设中的系统工程,既有赖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环境的改善、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有赖于农村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干部遵规守德的道德示范等。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社会公德提供易于生长的良好环境

    作为人类以实践一精神的方式把握世界的道德,其规范要求的客观规定性和社会历史性,决定了一定社会的道德关系及其规范对具体的现实个人的既定性和先在性,从而预示了个体道德观念形成的后天性。道德心理学揭示的个体道德形成的规律表明,社会成员道德品行的形成与其生活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以致于在社会生活中产生了“加脏现象”和“保净现象”。“加脏现象”呈现的是,在公共环境卫生领域,人们在脏乱差的环境中,尽管具有一定的道德认知乃至道德感,但人们的道德意志会出现懈怠,往往会放任自己的不良行为,从而出现在脏乱环境中任意乱吐乱扔的现象,即“人们所处的环境越脏,随地吐痰和乱扔垃圾的几率越高;人们越是乱吐、乱扔,环境就越脏”。这种现象也证实了美国犯罪心理学家凯瑟琳提出的“破窗理论”。“保净现象”呈现的是与之相反的行为类型。在洁净的环境中,人们的道德意志往往会发挥控制力的作用,即能够控制自己的乱吐、乱扔的不良行径。因人们不忍心把洁净的环境弄脏,就使得环境越优美洁净,人们越是注重维护,以致于在红地毯上那些随地吐痰成习的人都会节制。不难看出,人们的社会公德意识和品行与环境的整洁文明有着密切的联系。无疑,农村良好社会公德的形成,需要创设相应的环境。

    农村社会公德环境的创设,相对于城市而言,既具艰巨性,又具急迫性。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发展的自然优先性,在客观上不仅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而且也造成了农村公共设施和环境卫生的落后。土路的尘土飞扬、柴草和生活垃圾的乱堆乱放、炊烟灰尘的弥漫等,无不构成了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的图景,以致于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成为农民习以为常的不良习惯,而且没有道德谴责的氛围。毋庸置疑,对农村普存的传统陋习瘤疾根治,光靠社会教育提高农民的道德认识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综合治理和美化农村的生活环境加以改善。

    第一,进行农村环境的综合治理,积极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生活环境的改善。乡镇政府要推进村委会进行土路的修建、污水排放系统的规划与建设、村垃圾的统一管理和整治、环卫岗位的设置等工作,通过“净化、绿化、硬化、亮化、美化”等优化农民的居住环境,改善村容村貌,为农村环境文明奠定基础。

    第二,在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村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对村镇进行整体布局、科学规划。依据村镇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给予经济发展模式的合理定位,以避免重复建设,并根据乡镇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乡村风俗,确定工业主导型、农业主导型、旅游主导型村镇的农村社会道德建设类型。

    第三,配置公共环境卫生的设施,根据区域面积和村民的活动范围,间隔合理地摆放垃圾桶,便于人们养成到指定地点扔垃圾的良好行为习惯。矫正农民不良的行为习惯,不仅需要启动社会教育系统,转变他们陈旧的思想观念,提高道德认识,而且也需要为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创造条件。

    第四,加大对农村水、电、气的改造,实行有偿使用的原则,为农民节约用水、用电、减少废气排放等提供伦理的经济动力。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对粮食和电具有较强的节约意识,但对水的节约意识不强,对废气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认识不足。究其原因,至少有两方面:其一,许多村没有安装水表,既不限量也不交费,这种无偿使用或低价使用方式,使得村民缺乏节约用水的自我利益的约束机制,以致于经常发生经济学的“公地悲剧”现象;其二,对于我国淡水严重缺乏的实情,社会对村民进行系统的宣传教育不够,致使许多村民不知道淡水的有限性和严重稀缺性,总以为水像空气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从而在客观上纵容了水的浪费现象。

    二、健全农村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为社会公德的生长提供制度支撑

    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f.a.哈耶克曾提出一个值得伦理学深思的问题:“一切道德体系都在教诲向别人行善,……但问题在于如何做到这一点。光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够的。”由于遵规守德不是人的天性,加之道德以提倡、劝戒、建议为特征的价值导向,为人们提供了较大的自主选择行为的空间,即人们守德与背德,依靠的是个体的道德追求,凭借的是个人的觉悟和自觉性,而事实上光靠个人自身内在的思想觉悟往往难以抵制各种利欲诱惑。为此,社会必须建立道德的制度保障机制,使道德提倡的价值观念和行为类型在社会中得以保护和推行。质言之,道德需要借助制度规范要求的明确、具体、稳定以及强制而弥补其白身的软弱性,从而完成道德自身力量无法实现的普遍规范要求。尤其是对农民的道德培养,还肩负着改变其传统陋习的重任。由于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存在和发达是社会公德得以产生的客观基础,因此,随地吐痰、乱穿马路、乱扔垃圾、不排队、大声喧哗等陋习,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与我国漫长的农业社会公共生活空间的狭小密不可分。对于这种传习而来的不守公共秩序、公德意识淡漠等丑恶行径,除了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公民城市文明行为的形成外,还必须要启动社会管理系统,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综合手段,遏止人们的不良行为习惯。具而言之,我国农村公共生活领域陋习瘤疾的根治,村民社会公德意识的强化,村民道德水平的提高,除了施之一般性的道德教育外,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下,更需要法制、社会管理等外在机制的强力促进。

   一是建立乡村财务管理的制衡制度,避免村干部的贪污腐化现象。农村地区普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个体经济比较发达,村镇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但集体收益仍然客观存在。而村集体收益的分配和使用合理与否,既关系着村镇的公共设施建设,也关系着村民道德感的形成。一旦村镇经济的发展能够惠及当地居民,村干部不擅自挪用、滥用、私用集体款项,农民的道德感就易于形成和树立起来;相反,如若集体收益仅为少数村干部把持和独享,村干部以权谋私,就会消解农民的道德感。为此,必须要建立村财务的约束制度,即通过制度安排,对钱财的使用权限加以限制、对其使用用途以及财务支出定期公开加以规定,以遏制村干部的私用公款现象。

    二是制定富有针对性的《村民自治章程》,确立本村利益关系的协调原则,使村民具有共守的行为规范。村委会要根据本村利益关系的特点和矛盾的焦点,制定详尽的行为规范,使行为准则  明确,以避免村民因是非观念模糊而使不良行为泛滥。如农村的私搭乱建、房屋出租、流动人口管理等,要出台细则加以管理,以维护村容的整洁和村庄的稳定秩序。

    三是建立社会公德的奖罚制度。奖惩与道德行为模式具有联动性。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行为是受动机支配的。而人的动机从驱动源来看,又可分为内驱动性动机和外驱动性动机。内驱动性动机是由自我的内在追求和满足而产生的活动动力,如自己的价值追求、理想和信念等;外驱动性动机是由活动以外的某些外部刺激而对人们诱发出的推动力,如行为后果的风险性、惩罚性、奖励性、获益性等。人作为活动的意识主体,不仅了解行为的目标,而且会基于自己目标实现概率的高低及行为后果的利与害,调适行为的方式,选择对自身具有最高效用的行为类型。因而,一种行为模式或行为类型的形成,不光取决于行为主体对其价值合理性的认同,也与行为恒常后果对行为主体的利益损益密切相关。为此,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在其“三方互惠决定论”理论中,既揭示了人的思想对其行为的决定性,也指出了人的行为后果对其思想的影响性。他说:“一方面,个体的期待、信念、目标、意向、情绪等主体因素影响或决定着他的行为方式;另一方面,行为的内部反馈和外部结果反过来又部分地决定着他的思想信念和情感反应等。这说明,一旦某一行为模式经常损害其活动主体,无论它在社会推崇的价值系统中具有多高的位置,潜在的负价效会消融人们践行的积极性。因此,要想使村民普遍具有良善道德,就必须建立奖惩机制,使守德者受到褒奖且得利,无德者受到谴责且亏利。有鉴于此,对村民讲究卫生、保护环境等社会公德的倡导,就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加以保障。

    综括论之,农村社会公德的建设,不能光依靠道德自身,因为有些社会公德的缺失,不完全是人自身的道德问题,恰恰是社会管理不完善或制度缺位所致,所以,我国当前以提升公共文明为要旨的社会公德建设.就不能仅囿于道德教育自身,更要注重为社会成员的道德践行提供制度的支撑。

    三、制定合乎乡情良俗的村规民约,为村民提供具体的道德行为准则

    由于道德调节人们利益关系和人性完善的指向更多是带有普遍性的,因而,道德法则通常是笼统的抽象性原则,它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常常是一般性的导引,而不是具体的严格规定,而社会公德也同样具有一般道德的特性,即道德要求的抽象性、原则性和笼统性。事实上,道德惟有回归生活并能够回应生活中的伦理问题,伦理生活才能真正成为人们所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并避免道德教育的空洞性。因此,农村社会公德的规范内容要实现乡村的本土化,即制定过程要民主化、表述的语言要农民化、规范要求要农村化。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主导作用和村委会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村民自治功能,由村民讨论共同制订合乎本村实情的村规民约,使村民易于识记、遵守和评价。这种由村民共同讨论并达成共识的社会公德要求,不仅为村民的道德行为提供了具体的准则,也为村民的道德监督和评价提供了褒善贬恶的标准。更为重要的是,它体现了德国社会学家哈贝马斯主张的“交谈伦理”原则,使村民成为制规者,实现了村民的自我道德诉求,这种对村民道德主体性的尊重,既有利于村民道德积极性的调动,也有利于村民的自我道德约束,还减少了道德宣传的社会成本,因为村民制规过程的议论、商讨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道德宣传教育。为此,我们要纠正一种偏颇的观点,以为政府展开的专门宣传活动才是道德教育,忽视村民道德商讨过程中的教育功能。

    四、启动乡土社会的面子文化,强化熟人社会的道德褒贬功能

    社会成员道德品行的好坏,既与奖罚制度的导向和约束相关,也与道德评价的舆论褒贬相连。道德评价对行为善恶价值的判断、道德责任的确认、道德价值信息的传递,无不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认知、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而农村的道德评价所形成的闲言碎语的社会舆论,对村民的道德品行更具影响力。一方面,农村的熟人社会特征,为道德评价提供了稳定的社会基础。尽管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推进,促进了农村地区的工业发展,加速了农村人口的流动,但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料的农村经济形式,仍然是农民最重要的经济活动方式。农村多数人一生或多半生依附于土地而劳作,甚至许多家庭的几辈都生活在一村一地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基本上还是在熟人圈里走动。先生对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研究所提出的“差序格局”的理论,仍能反映当代许多农村地区村民的交往特点。它表明,熟人社会的亚文化价值原则、舆论评判等,对个体道德仍具有维系作用。另一方面,农村保有浓厚的中国人特质的“脸面”社会心理特征。在民族性的研究中,中国人所具“面子”的人格特质,已成为共识;而心理学研究成果也表明,许多人不同程度地具有有意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良好印象的“印象整饰”,的倾向性。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的面子心理更加突出,恰是农村地区浓郁的面子文化,为家里争气、为家人长脸的面子荣誉感和“丢人现眼”的耻辱感,使得道德评价的舆论发挥着强大的鞭答作用。有鉴于此,村委会要注重舆论引导,对村民的良善道德行为要及时给予褒扬,对不良道德行为给予谴责,形成众矢之的的舆论氛围,以弘扬正气,打击歪风邪气,使村民明是非.知好歹.趋善避恶。

    五、发挥村干部的道德示范作用,促发村民的道德行动

    道德教育不同于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它需要教育对象的认同。应该说,道德有两种存在样态,一种是文字形态的道德,即通过文字表述出来的道德理论、规范、条例、篇言等,另一种是活动形态的道德,即以行动注解的道德。理想的道德状态应是这两种道德形态的统一,既有丰富的道德理论和合理的道德规范,又有良好的道德活动和社会风气。事实上,在道德教育中,对教育对象的道德接受和内化发生作用的,绝不止是写进文件中的道德条例、写进教科书中的道德规约、人们嘴上说的道德口号、墙上挂的道德训示,更为主要的是教育者、周围人群对道德的实际践行所产生的示范作用。换言之,受教育者对道德倡导的价值、思想、观点的认同,不仅取决于道德理论的科学性、合理性,而且也取决于社会成员对道德的态度和践行状况,因为社会成员都具有社会学习的能力,他人良好的道德行动,会通过观察、模仿等社会学习,熏染受教育者。无须赘言,最能打动教育对象的教育方式,不是单纯的说理,而是道德行动的示范性教育。应该说,以行动注解的道德,更具感召力,尤其是在农村,村委会干部和党员的率先垂范作用,是无言的道德说服力。因此,发挥村干部的道德示范作用,为村民树立“零距离”的道德典范的标杆.尤为重要。

    六、开展社会公德的素质教育,提高村民的道德认识

    在农村社会公德建设中,要反对唯经济发展论,认为只要把农村经济搞上去,农民富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村民的道德素养会自然而然提高,无须施之道德教育的片面观点。但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对农民的道德教育,切忌大道理的空泛说教,要契合农民的认知能力和特点。

篇(3)

论文摘要:钓鱼武执法的出现,揭示了我国现阶段道德建设中的一些弊端。本文在介绍了钓鱼式执法的含义以及根源后,指出了钓鱼式执法对社会公德、职业伦理以及个体道德的危害。通过对钓鱼式执法事件的伦理反思,我们认识到制度伦理对制度主体、制度本身和个人伦理的规范和制约作用还很不完善,呼吁社会要全面加强伦理道德的建设。

一、“钓鱼式执法”的表现及内涵

最近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等知名门户网站,都相继报道了“钓鱼式执法”事件。通过这些权威网站的关于“钓鱼式执法”事件的报道,使我们全面地解了近一段时间被炒得沸沸扬扬的“钓鱼式执法”的来龙去脉。2009年9月8日,上海一位白领张晖因好心捎了一位自称胃痛的路人,结果遭遇到运管部门的“钓鱼式执法”,阂行区城市交通执法大队认定其为载客黑车。10月14日,孙中界遭遇了同样的“钓鱼式执法”,年仅18岁的孙中界自断手指以示清白。10月20日,上海有关部门第一次调查公布说不存在“钓鱼执法”的现象,这次调查结果引起了公众的强烈质疑010月26日,上海市阂行区政府宣布,阂行区张晖事件执法取证不正当,区政府将依法撤销原处罚决定;另外,浦东新区将终结孙中界“钓鱼式执法”案并向公众公开道歉。

所谓“钓鱼式执法”,英美叫执法圈套(entrapment ),是英美法系的专门概念,它和正当防卫等一样,都是当事人无罪免责的理由。它指当事人原本没有违法意图,在执法人员的引诱之下,才从事了违法活动。行政执法中的“钓鱼执法”,与刑事侦查中的“诱惑取证”类似。但“诱捕”有着严格的控制要求,所设之套本身不能成为违法犯罪的证据。

我们知道“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人是不可能超越利益而存在的,人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了追求利益。执法经济是“钓鱼式执法”产生的根本原因。但是对利益的追求必须有一定的法律或道德的制约,如果没有相应的规则对人们的利益追求活动进行制约,社会就会出现无序的状态。“钓鱼式执法”的出现就是利益追求无序化的表现。政府工作人员按罚款数额奖励或者提成的方式直接造成了“钓鱼式执法”的泛滥。地方政府、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之间结成了一个公权力与私利错位纠缠的利益共同体,他们的目标是各自利益的最大化。由于利益的驱动,他们使用“钓鱼式执法”这种不正常的执法方式,并且放任“钓鱼式执法”成为一种常态甚至一种制度,最终导致了对法律和道德裹读。

二、“钓鱼式执法”的危害性

“钓鱼式执法”事件的恶劣影响对社会道德(包括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等)和个体道德建设有很大的腐蚀作用。社会的健康发展要求“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并进,“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兼用。“钓鱼式执法”使我们清醒的看到,我国的道德建设还存在弊端。

1.“钓鱼式执法”事件的恶劣影响对社会公德有巨大的伤害力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孔子的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也可以说是“爱人”,他主张把“爱人”作为社会道德的核心,最主要的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要把其他人当作自己的同类,当作于自己同类的人来看待”。冈而“钓鱼式执法”打击黑车的同时也打击了一些做好事帮助别人的人,使私家车不敢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提供援助,导致“爱人”的丧失。“执法式钓鱼”利用人性的善良来诬陷他人,撕裂了社会成员间朴素的情感,破坏了社会成员间的信任与互助,败坏了社会公德。

2.要加强政府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纲要》指出:“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

众所周知,“钓鱼式执法”的取证手段是违法的,政府工作人员非法取证,知法犯法。“钓鱼式执法”的相关部门为了既得利益非法取证,严重有悖于他们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决杜绝“一切向钱看”,“在调节利益关系上具有利他性”r}。由于阂行区城市交通执法大队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的缺失,导致他们法律意识淡薄、知法犯法、利欲熏心,一手导演了“钓鱼式执法”事件。

3.“钓鱼式执法”事件使个体道德遭遇了道德滑坡

个体道德和社会道德是相对而言的,所谓个体道德是指“一定社会成员为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目的,并适应一定社会的客观要求而形成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修养境界、价值观念和指导自身行为选择的内心准则以及个体道德行为实践的总和。”

“钓鱼式执法”事件对个体道德的健康发展带来危害。非法营运虽有危害,但其危害的恶劣程度远低于引诱、教唆那些没有非法营运想法的人去违法。今后那些真的生病、临产的路人可能再也得不到帮助。“钓鱼式执法”直接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使个人在面对需要帮助的搭车人时,不加思索的拒绝,几乎毫无道德可言。比如,在全国各地纷纷出现了最牛车贴:“本车拒绝一切搭载求助,临盆产妇、车祸、中风、触电、溺水都不关我事,尤其是胃疼的!”

三、“钓鱼式执法”的伦理反思

“钓鱼式执法”事件使我们看到,制度伦理在实际中的应用还需要完善。制度伦理是指“对以社会性正式组织为主体的规范体系和运行机制的内在联系的伦理思考和要求。它既包括对制度主体的伦理要求,也包括对规范体系和运行机制的伦理安排;既包括对制度本身的道德要求,也包括对制度运行中一系列环节的道德评判和价值判断。”

1.制度伦理对制度主体的规范和限制还不到位

制度伦理对制度的主体也就是社会性组织具有规范和制约的作用,体现在对制度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的要求方面。制度的主体作为社会性组织一般都有相应的权力,制度伦理规定制度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使制度的主体不仅享有一定的权利,同时履行相应的义务。而且在符合道德要求的权利和义务之外,制度的主体没有超越于规定范围的权力。这就使制度主体权利和义务的享有和履行公开化、透明化,才能保证制度的公平、公正,不会出现权力的滥用。“钓鱼式执法”事件中,阂行区城市交通执法大队作为一个制度主体,代表着阂行区城市交通执法大队的利益,制度伦理并没能对阂行区城市交通执法大队这一制度主体加以必要且充分的规范和制约。正是由于制度伦理并没有在实际中对制度主体产生充分的规范和制约,才出现了制度主体对权力的滥用。可见,制度伦理对制度主体的规范和制约作用在实际中并未得到十分到位的贯彻和执行。

2.制度伦理对制度本身的制约也存在不足

制度伦理对制度本身具有规范作用,制度的产生并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实践中对制度进行具体的改进和建设,使其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当代正义理论的代表人物罗尔斯看到,只有制度首先是正义的或公正的,个人才会负有支持正义制度的责任。网由于人类活动具有“利益性”的目的,我们必须对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进行伦理规范,而不能听任其自由发展。在制度伦理的制约作用下,不仅能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且能使整个社会的制度体现公正、公平和正义,实现制度的最优化。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在“钓鱼执法”事件中,并没有看到制度伦理对制度本身的规范作用。采取“钓鱼”的方式诱骗私车司机去非法营运很明显是有悖于制度本身的公正和正义的。

3.制度伦理并没有为良好的个人伦理的建构提供充分的条件

一个好的合理的制度伦理的确立,会为个体伦理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如果制度伦理是公正的、彰显正义的,那么它必然会使得个人在社会中能够得到公平的待遇、具有平等的地位并且生活在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之中。制度伦理对个体伦理不仅有外部约束力,而且对个体伦理还具有导向和指导作用。一个好的制度伦理,必然能为个人伦理的健康发展提供导向作用。在“钓鱼式执法”事件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健康的制度伦理在运行,久而久之,人们的个人觉悟和个人伦理必然朝着不健康的方向发展。

篇(4)

通过师德师风学习,我深刻的认识到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教育事业的成败,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加强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最为重要的内容,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师德师风的好坏往往影响和决定了学校的校风和学风的好坏。教师不仅要教好书,

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教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在此我就我个人在师德师风学习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做自我剖析:

1、政治思想方面,本人长期坚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

2、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师德规范,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

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在优秀品质,坚持做到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利用学科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在为人师表方面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体会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我时刻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在平时工作和生活中,遵守社会公德,克服个人主义、注意言行,不讲粗话,以模范对学生做出表率。外出学校、注意自己的形象,不参加任何赌博活动和其他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活动。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严于律已,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4、在团结协作方面我总是和同事良好合作,谦虚谨慎,尊重同事,虚心向他们学习,共同讨论,探索教学规律。

经过近阶段的师德师风教育学习,我深深地体会到“敬业,爱岗,奉献”的内在核心。自己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及根源:

1、教育理论学习不够透彻,只停留在表象上,没有从实质上深入研究,导致教学过程中出现很多困惑,甚至对某些教育政策的出台持观望的态度。其根源于本人主观上思想怠惰,不思进取,客观上理论修养不够。

2、业务有待提高,本人多年一直在一线教学,但毕业时间较长,知识体系老化,不能与时俱进。其根源于思想僵化。

3、教研力度不够,只注重平时的课堂教学,在本校听听课、评评课,没有把教学经验总结下来,很少写教研论文,只做井底之蛙,没有走出学习,究其原因,教学任务重,时间少,写作水平低,不善于积累。

针对性以上缺点,本人提出整改和努力意见如下: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积极参加学校教育部门有关学习活动,把时间用在业务钻研上勤劳苦钻,精益求益。

篇(5)

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应当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进行的社会。以“八荣八耻”为特征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在强调改革攻坚的政治基础的同时,开始进一步强调改革攻坚的社会道德基础的建设。

社会公德:道德底线不容挑衅

2006年:月20日,上海一位70多岁患有肺癌的老人朱祥林前往医院复检,在公交车上,老人持癌症病历苦苦哀求只为有人能够让一座位,最终得到的却是满车冷漠的眼神。据朱祥林的老伴介绍,自去年9月老朱手术出院后,每两周去复检――次的公交车上,总是这样为求座位而遭受尴尬。

2006年3月初,一组变态残忍杀描图片在国内多家商业门户网站传播。这组图片的画面上,一位时髦中年女郎正在用尖细的高跟鞋踩死一只小猫。

社会公德缺失、道德沦丧的新闻事件,不仅叩问着社会成员的良心,更挑战着人们的道德底线。凡此种种,引发社会各界对社会公德意识缺失的忧虑。

公民素质目前还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法律意识不足。人们不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在现实中既不维护自己的权利,也不履行自己的义务。第二,道德意识滑坡。目前社会的道德现象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无道德”,人们不讲道德、漠视道德、反对道德。第三,信仰意识缺失。它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无信,二是迷信。

现在我们的社会冲突时有发生,其中有相当多的社会冲突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为什么可以避免而又避免不了呢?很重要的一点是不懂礼仪,不讲礼仪。

社会风气就像空气一样。如果大家吸收的是清新的空气,将有利于健康。如果吸收的是污染的空气,将对健康造成巨大危害。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一定要着重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道德意识以及信仰意识教育。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公民的素质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应当相互结合,尤其要加强学校教育。

因此,我们应当尽快在大中小学开设不同层次的公民知识课,编撰相关的改科书,培训相关的师资力量。同时,公德教育还要注重群众性和针耐性,可以通过公益广告牌、电子屏幕、宣传橱窗等多种渠道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

职业道德:不因小利而蒙大羞

安徽省高校教师2005年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中,豪州师范专科学校教师申报材料被发现存在论文造假嫌疑。经核查,为了能够评上副教授,这所学校最近三年内共有12名教师通过中间人花钱买论文造假。

2006年3月初,西安市儿童医院。一名女医药代表走进急诊科医生办公室,紧紧关上房门。守候多时的记者立刻冲进去,将刚刚收下“红包”的“张医生”堵在屋内-在她的提包内,共有51个写有医生姓名的“红包”。

医德在收取红包时沦丧,师德在学术腐败中蒙羞……恰恰因为这些职业道德歪风的存在,看病贵、上学难的民生问题迟迟难以解决,成为一道道难以逾越的腐败鸿沟。

从项目立项、研究试验、论文撰写、课题验收、成果鉴定、申报奖励、科技评奖到人才遴选,学术界的浮躁虚假已不是个别的现象,而是弥漫在科学学术活动的整个过程,不能再等闲视之。

医院补偿机制扭曲,形成“供方诱导需求”,导致从业人员开大处方、滥检查、乱收费、拿红包等现象层出不穷,如今,50%以上的市民与80%的农民无任何医疗保障,许多人有病不去就诊,大病不敢住院,医疗卫生逐步背离了社会公益事业的正确方向。

职业道德的持续滑坡,损害社会风气,毒化社会环境,对社会道德体系造成严重冲击,也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人民群众对此强烈不满。

毋庸置疑,整肃职业道德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举措。当前,教育领域和医疗领域存在的许多突出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教育系统和医疗系统的职业道德建设,已经成为公众高度关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我们要加快建立完善学校的德育工作体系,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建立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对师德表现不佳的教师要及时劝诫,对有严重失德行为,影响恶劣者要坚决予以解聘并取消其从教资格。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切实加强对医疗设施和医生培养的投入,让医患比例趋于合理;加强医疗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尽快把制定“医生职业道德法”提上议事日程,用法律的方式来促进医德水平的提升。

从政官德:必须,陪守为民之责

有资料显示,仅仅2005年,我国各级行政机关公车消费3000亿元,公款吃喝2000亿元,公款考察旅游1000亿元,三项合计高达6000亿元,占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的20%,相当于国防开支的3倍,全民教育投入的5倍。

把脉一些领导干部的从政官德,许多人忧心仲忡:一些干部说得多,做得少,有的是文件厂很优惠,领导表态很坚决,接待也很热情,而到具体落实时,往往大打折扣,使民营企业家有“叶公好龙”之感,有的受骗上当,有的竟遭“关门打狗”之祸。

目前的主要问题是部分领导干部民本思想的丧失,由于心中没有百姓,没有百姓的利益,一些领导干部对群众的感情疏远,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盛行讲排场、比阔气的奢侈之风,沉溺于感官享受的颓废之气,浮夸之风,形式主义,,不一而足。

正如一些人大代表所言:“民本思想丧失,就失去了为政者的基本道德。”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党员干部要起示范引导和模范带头作用。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应该将诚实守信状况作为干部考核任用的重要方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建设德治法治兼备型政府。

今天,加强干部队伍官德建设当属吏治工作的薄弱环节,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官德规范体系迫切需要建立起来,有关部门可以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有关道德准则,充实我们的官德规范体系,尽快制定并实施“从政道德法”或“从政道德规范条例”,健全制约权力的法规和相应的执法机构,促进宫德建设。

勤俭节约:力戒骄奢逸之风

2006年春节,杭州一家餐馆推出标价19.8万元的年夜饭。据说,这桌“天价”年夜饭的原材料包括超大吕宋黄胶翅、日本大网鲍、特级鱼唇和鳖龟肚等海鲜名品,酒水为限量版五粮液和陈年的绍兴花雕。

有关研究报告显示,2004年,中国奢侈品消费额约占全球销售额的12%,成为世界第三大昝侈品消费国,一些国际驰名的奢侈品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增长率连年保持在80%以上,远远高于10%左右的全球增长率。依此速度推算,中国将在2010年超过日本而成为全球奢侈品市场的最大买家。

一组全国各地餐桌浪费现象的数据――武汉市每天倒掉50011屯剩饭菜,济南每天倒掉300吨,上海市日产餐饮垃圾约1100吨……这些现象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背道而驰,必须引起社会高度警觉。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俭立名,以侈自败;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白遗其咎。如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浊流侵蚀着社会的健康肌体,一些人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与社会主流格格不入,成为丧失理想信念的“寄生虫”。

篇(6)

1、政治思想方面

本人长期坚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

2、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我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师德规范,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在优秀品质,坚持做到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利用学科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在为人师表方面作为一名教师

我深深体会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我时刻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在平时工作和生活中,遵守社会公德,克服个人主义、注意言行,不讲粗话,以模范对学生做出表率。外出学校、注意自己的形象,不参加任何活动和其他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活动。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严于律已,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4、在团结协作方面我总是和同事良好合作

谦虚谨慎,尊重同事,虚心向他们学习,共同讨论,探索教学规律。

经过近阶段的师德师风教育学习,我深深地体会到“敬业,爱岗,奉献”的内在核心。自己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及根源:

1、教育理论学习不够透彻,只停留在表象上,没有从实质上深入研究,导致教学过程中出现很多困惑,甚至对某些教育政策的出台持观望的态度。其根源于本人主观上思想怠惰,不思进取,客观上理论修养不够。

2、业务有待提高,本人多年机电类专业课教学,虽说科目种类较多,但毕业时间较长,知识体系老化,不能与时俱进。其根源于思想僵化。

3、教研力度不够,只注重平时的课堂教学,在本校听听课、评评课,没有把教学经验总结下来,很少写教研论文,只做井底之蛙,没有走出学习,究其原因,教学任务重,时间少,写作水平低,不善于积累。

针对性以上缺点,本人提出整改和努力意见如下: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积极参加学校教育部门有关学习活动,把时间用在业务钻研上勤劳苦钻,精益求益。

篇(7)

1.选擅长之文体

文章有体,正如人有各种服饰一样,中山装不会类同于西装。高考作文一般不限文体,考生可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选择某一文体,即选择适合自己发挥的文体。如擅长形象思维的考生可选记叙文,擅长抽象思维的考生可选议论文。要考虑自己有无与该文体相应的写作素材。如,写议论文,有没有相关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写记叙文,有没有相关的生活故事;写说明文,有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写散文,有没有这方面的感情积累和语言积累;写杂文,有没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幽默素质。

从实际情况来看,运用最多的文体是记叙文和议论文。临考时特别要注意议论文中反复点题、叙述事例的篇幅以及记叙文的叙述顺序、细节描写。另外,最好不要选择诗歌、戏剧、寓言、调查报告等文体,这些文体看似新颖,但远比常见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的写作要求高得多。近年来的高考阅卷统计也表明,诗歌、戏剧等类体裁的佳作并不多见,相反,还存在很大风险。再就是,切不要把几种文体简单地糅合以为就是创新,结果写成了“四不像”,“四不像”作文评分比较低。

2.找熟悉的风景

我们提倡中学生作到“我以我手写我心”,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这跟俗言所说熟悉的地方无风景正相反,考生的考场作文就是要在熟悉的土地上种好自己的庄稼。我们的考场作文是用文字书写我们对生活的体验理解和感受,一般而言,专业性较强的内容明显超出了中学生的生活范围,应慎重选择。如写“科幻”类文章,应在相关领域具有相当的知识积累与“专业”特长才行。若物理化学生物知识知之甚少,又不擅长合理推想,那么写出来的东西只能是胡编乱造。

考生朋友们,我们熟悉的风景在哪里呢?

课文拾贝。课文里那么多的事例、人物,就是我们作文选材的后花园,是我们最丰富,最熟悉的材料宝库。

自身经历。家庭啊学校啊社会啊各个生活场景的所见所闻所感,尽管相对来说,中学生的生活圈子比较狭窄,但对有心人来说,也够了。

与时俱进。关注社会热点,多读书报,注重观念更新。有这样内容的作文一定写得真新深。

引经据典。名人名言,古诗名句,科学定理等等。

选自己熟悉的生活领域才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才能真挚感人。

3.表健康之思想

《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文章要“感情真挚、思想健康”,这要求作文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倾向必须健康积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考场作文是要让阅卷老师看的,如果其中充满了抱怨与敌视,充斥着消极和颓废,除了让人反感之外还有什么益处?人都喜爱美好的东西。坚强勇敢、积极进取、充满朝气、热爱生活,这些就是美,能让人分清是非,求真向善,积极进取,永不退缩的文章就是美好的。

当然,并不是说写作文就不可暴露“阴暗面”,“激浊扬清”也是为文者的一种责任。关键在于文章中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考生对“阴暗面”的态度是明确的还是暧的。具体来说,守住如下几条底线:

人性伦理底线。那些珍爱生命,尊老爱幼,真诚善良,乐善好施,以及能唤起人的良知的人性伦理观是美丽的。

社会公德底线。像宽容奉献拾金不昧同情弱者,见义勇为,歌颂正义诅咒邪恶等等。

民族尊严底线。一个不热爱自己民族背离自己民族的人,谈不上起码的人格。中学生有责任弘扬爱国精神和民族传统。

时代主旋律底线。如改革开放主题、和谐社会主题、和平与发展主题等等。

4.设好感之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