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信息素养论文

信息素养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5-06 09:35:4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信息素养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信息素养论文

篇(1)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部主席PaulZurkowski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回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段,2010:182;吴,2012:694)。1987年美国图书馆协会的信息委员会重新定义信息素养:一个有良好信息素养的人应该知道何时需要信息、如何获取信息和有效评估及利用信息(段,2010:182)。这些研究为信息素养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目前,信息素养的研究一般包含以下内容:信息意识;对信息素养的了解和态度;获取、处理和开发信息的能力;信息道德和安全意识这四个主要维度。在此框架下,学者们做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这一框架目前仍然是研究学习者和教师信息素养的主要参考,而且此框架与信息技术更为紧密。不可否认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对教育会产生直接影响。持续的研究和实践使人们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认识更加深刻和透彻。随着信息资源和课程的整合和优化,我们发现即使教师满足了这一参考框架的要求还是不能达到一个预想效果。更多的因素应该被包含在信息素养内,例如,将信息资源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创造和管理学习环境的能力、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方法等。我们不能不承认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8年提供的教师信息技术与通讯能力框架更为综合,与教学更为相关。这一框架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后的信息通讯素养分为三个层次:技术素养、知识应用深化和知识创新。每个层次都包含6个维度:信息通讯政策的了解、对课程和课程评估的认识、信息通讯技术的使用、学校组织和管理,及教师的职业发展(UNESCO,2008:5)。本文关于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考察以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师信息通讯素养为主要理论参考框架,并相应融合了我国的一些研究成果。本文以黑龙江省民办院校大学外语教师为调查对象,致力于描述和分析研究对象的信息技术素养现状,并为研究对象信息素养的提高提供策略支持。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黑龙江省4所民办院校的全职大学外语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抽样率大于50%。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83份。本研究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研究方法包括:课堂观察、问卷和访谈。问卷包含了教师信息资源利用渠道的分析、教师信息资源利用率的分析和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分析。本文剖析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大学外语教师信息素养能力的真实现状,为民办高校外语信息资源优化利用提供参考建议。

3、研究结果分析

对教师信息素养部分的调查问卷采用了Likert五级分类法。1=完全不符合我的情况;2=通常不符合我的情况;3=有时符合我的情况;4=通常符合我的情况;5=完全符合我的情况。我们的分析从两个层面进行:信息素养6个维度具体均值比较;信息素养基本能力、信息素养应用深化能力和信息素养创新能力的比较。

3.1教师信息素养6个维度的均值比较。

本文对于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考察以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师信息通讯素养为主要理论参考框架,并相应融合了我国的一些研究成果。研究将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划分为:规章制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组织和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共六个维度。我们对以上六个维度的均值做了对比。我们的结果分析显示:以上六个维度中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外语教师最为突出的素养是教学方法(均值为4.3333)和课程设置(均值为4.0432);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外语教师基本具备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框架标准下的信息技术能力(3.725);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外语教师对规章制度(3.0625)、组织管理(3.0833)和教师专业发展(3.0417)的素养有待加强。

3.2基本能力、应用深化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比较。

在以上分析教师信息素养的六个维度里,我们的研究根据2008年的框架将每个维度里对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描述分为三个等级:基本能力、应用深化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对以上三个等级的均值做了比较。我们的分析结果显示: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基本能力良好(均值为:4.0625);黑龙江省民办大高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深化应用能力(2.9839)和创新能力(2.5417)有待加强。

4、基于本研究结果的讨论

我们总结发现,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外语教师具有良好的外语教学专业素养、良好的外语信息技术能力,但我们还需要在教学中继续应用、深化和创新,已到达更加的优化的外语信息资源利用率和更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外语教师对外语信息技术和素养的规章制度了解不够;教学和管理相脱节,教师并未充分参加到关于外语信息技术和资源的组织和管理中去;我们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外语教师并未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来深化和拓展自己的专业发展。我们针对我们对黑龙江省民办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梳理外语教学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优化建设的研究成果,对全国民办高校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的提升提供以下策略支持。

4.1民办高校应为外语教师和外语学习者提供多样的外语信息资源和便捷的利用渠道。

我们的调查发现,相对于公立高校,民办高校外语信息资源的建设相对不足。我们调查的五所民办高校中只有两所高校购买和使用与教材配套的学习者自主学习平台,而且利用效果也不令人满意;其次,五所民办高校中只有一所民办高校有自建的外语学习数据库,可以通过校园网站在线学习。我们调查结束时没有任何一所院校和其他国内外院校有信息共建和共享的举措。此外,五所民办高校都只为师生提供部分的中国知网论文阅读和下载的渠道,不能满足师生更高层次的需要。在教材立体化,学习网络化的当今,任何类型的院校都不得不强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丰富和优化教学信息资源,提供灵活便捷的利用渠道,使学习者成为教学的主体,已达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4.2加强民办高校教师对于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政策和方针的了解和应用。

我们的调查发现黑龙江省民办高校教师对“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政策和方针的了解和应用”部分调查的总体均值为:3.0625,即“有时符合我的情况”并未达到“通常符合我”的程度。我们的教师应该在对于自己教授的科目有深刻的认识的同时,还应该了解国家信息通讯技术政策方针的内涵,能参与相关教改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并致力于实施这些方针政策。更高层次上,我们还应该依据学习者的实际状况整合信息通信技术在课程中使用。高校应该为教师提供相关政策规章信息及培训学习,使教师更好的了解最新成果和动态,将其尝试应用于课内外教学之中。

4.3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仍需加强,并鼓励将其能力转化为行为。

我们的调查发现我们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的总体均值为:3.325。仍然未达到“通常符合我”的程度。调查显示我们能操作基本的软件和硬件,也能使用应用软件、网页浏览器、社交软件、展示软件和管理软件等(4.6250);也能根据问题和活动的实际状况灵活使用(4.1250)。但是未能用网络资源帮助学习者协作学习和获取信息、并与外部的专家分析和解决他们的问题。也未能使用信息通信技术创建和监控个体学习者和群体学习者的活动(2.8750),更未能设计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学习社区,来培养知识创造能力、帮助学习者进行继续教育和反思学习(1.8750)。以上结果显示我们的教师还是将更多的注意力和经历集中在课堂教学中,而忽略了信息技术和资源时代教学的延伸。高校应该重视和鼓励教师延伸课堂教学,完善教学环节中的预习和课后应用深化环节:提倡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学习者协作学习和获取信息、并与外部的专家分析和解决他们的问题;设计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学习社区,来培养知识创造能力、帮助学习者进行继续教育和反思学习。

4.4加强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和资源组织和管理教学的能力。

我们调查发现我们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和资源来组织和管理教学的能力部分的总体均值仅为:3.0833。我们能使用信息通讯技术面向整个班级、小组或个体学习者创建活动,并确保公平的机会(3.6250)。但是我们不善于:创造灵活的课堂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应用信息通讯技术融合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实现协作学习(3.0000)。我们也不能:在基于信息通讯技术的创新教育和继续教育中,在培训同事、创建和实现以学校为学习社区的愿景中起到了领导者的角色(2.6250)。所以,我们民办高校的外语教师在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的同时,还要: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资源实现学习者的协作学习;同时用自己的技术和能力创建学习社区,和同时分享和共建信息资源;并信息资源优化建设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4.5民办高校教师更应该关注自己的教师职业发展。

我们的调查显示我们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外语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和资源拓展自己的拓展自己职业发展方面的均值为:3.0417。其中我们能使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资源扩展课程教学(4.2500)。但是我们不善于:使用信息通讯技术创建管理复杂的项目、与他人合作,也能使用网络获取信息、联系同事和外部专家(2.7500)。我们还不能:倾向于尝试和继续学习,用信息通讯技术来创建专业知识社区(2.1250)。所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我们民办高校的教师更要关注自己职业的发展,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资源赋予我们的优势:使用信息通讯技术创建管理复杂的项目、与他人合作;能使用网络获取信息、联系同事和外部专家;倾向于尝试和继续学习,用信息通讯技术来创建专业知识社区。

5、结语

篇(2)

首先,对学生的约束性减弱。数字化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侧重以学为主,所以,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在缺少监督和管理的情况下可能会放弃自主学习。其次,师生间的沟通机会减少。单纯地依靠数字化学习会使得师生之间缺乏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容易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陌生感和抗拒感。再次,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对于教育本身而言,教师与学生之间是需要相互认可、相互信任、相互沟通等情感因素支持的。在传统课堂学习中,学生与教师直接进行沟通和交流,其良好表现可获得教师的认可、鼓励,其提出的问题可直接得到解答。但在数字化学习过程中,教学缺少这样的环节,久而久之,会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二、混合学习的内涵和应用模式

(一)混合学习的内涵

随着数字化技术在高校教学中应用的不断深入,将传统授课方式与数字化学习有机结合的混合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发挥网络环境下数字化学习与传统教学的特色,将二者优势相结合,这种结合即是混合学习(BlendingLearnin或BlendedLearning,简称B-Learning)。从教育思想来看,这种学习方式并不是单纯地“以教师为中心”或“以学生为中心”,而是“主导—主体相结合”,即在高度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凸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要重视充分发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学习主体、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方法等多种维度实现混合,利用传统课堂与网络资源,最终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参与活动”的混合学习。

(二)混合学习的应用模式

CraigBamum和Wiliiampaarmann提出了四段式混合学习应用模式:

1.教师搭建网络学习平台,学生从网上获取学习资源,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进程,学生完成网络学习任务。

2.教师对学生进行课程面授,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

3.通过在线交流、即时通信等方式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学生反馈学习心得,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4.教师通过即时通信软件、微博、微信等网络通信手段帮助学生讨论问题,实现小组协作学习。

三、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混合学习模式的设计

(一)教学系统的设计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系统设计主要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活动以及学习评价等要素,本研究在结合混合学习应用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混合学习的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流程。首先,集中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课程基础内容,然后通过网络学习平台自主学习,再在课堂上提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由教师帮助解答。之后,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开展信息检索实践。在这一阶段,学生将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协作学习和竞争,最终完成作业和考试,获得学习评价。

(二)教学内容模块的设计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在课程的讲解过程中结合网络信息技术,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将不同专业的文献信息检索方法嵌入到实际教学中,通过实例分析与实践操作,培养学生“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这三个层次的能力。因此,学习的主要内容应以多层次、渐进性、实用性为特点。

(三)学习活动的设计

1.课堂学习。在进行课堂学习时,教师与学生可以直观交流,开展提问、讨论等活动。

2.网络学习。学生根据自身学习的进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结构化学习,从自身的学习情况出发,对不同环节进行巩固和评价。

3.基于网络的小组学习。学习者可以利用网络通讯与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交流,接受指导并分享经验,还可以进行在线测试、小组讨论等活动。

(四)学习活动的评价

学习活动的评价是指为达到培养学生的目标,按照科学的标准,在教学体系中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对学生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给予的评价,它主要涉及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师的评价。混合式学习活动的评价指的是在混合式学习活动中,评价学生在面授学习活动和网络学习平台各个方面的学习表现,重点是围绕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纸质或电子作业、小组协作、在线测试等均可反映学习的表现情况,进而可以从知识技能的掌握、学习方法的运用、学习态度等多个角度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

四、结论

篇(3)

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基本上是以传承知识为中心的教育,知识越多越好。而实际上,知识的数量在创新中不一定起决定作用。我国的研究生往往知识功底扎实,但创新能力不容乐观。协作学习的推行为研究生教育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清新强劲之风,为了顺应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倡导研究生协作学习,提升其科研创新能力,笔者在此提出构建支持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创新培养模式———学习共享空间(LC)。

1.1根据研究生学习特点辅以LC的协同学习环境,达到嵌入式的信息素养教育

为增强研究生学习的自主能力及科研的协作能力,将终身学习固化为自身特质,提出分阶段培养研究生信息素养、实践技能、科研创新能力的新型协同学习的LC模式。LC的无缝式互动环境有利于研究生开展协同学习,增强研究生的交流、协作能力,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术科研自主性氛围,对提高研究生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起到重要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1.1.1基于LC的协同学习,能促进研究生教育的主体性与积极性。由于研究生学多以自学或导师单独指导的形式为主,学习和研究活动呈现出分散性和独立性的特点。而学习共享空间的出现,使得传统的研究生教育“以导师为中心”向“以导师与学生协同合作”转变。通过利用LC平台,研究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首先表现为学习共享空间的学习者是主动参与学习,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施教者的启发、指导下独立地理解教育内容,把教育内容整合到自已的知识体系中,并能付诸于实践;其次,学习共享空间的学习者变得越来越善于自我引导和自我加强,主动进行自我教育,学习者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充分发挥自身潜力,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影响,积极向施教者质疑、请教,相互研讨,以达到自己所预期的学习目标。在学习共享空间里,研究生与研究生、研究生与导师在协作中,自主积极学习表现得尤为突出。

1.1.2基于LC协同学习中,能实现研究生教育方式的个性化与即时性。由于研究生生源多样性和年龄跨度大,因而研究生信息素养存在个体差异性,使得信息素养教育开展要有针对性并支持个性化教育。而学习共享空间所提供的平台,使信息素养教育能实现个性化与即时性。大部分研究生已掌握基本的信息检索与利用技能,只是在信息获取的深度、广度以及信息道德意识方面尚有欠缺。基于虚拟学习共享空间的学习者,其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行为与传统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者不同,单个学习者的网络行为表现得更为自我和个性化,群体学习者的行为则表现出动态更新变化,其共同的特点是追求网络的平等参与和个性选择,这非常符合研究生群体的学习特质。而且学习共享空间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随时随地获取共享空间服务或搜索获取而不是依赖记忆和知识储备。通过学习共享空间的应用从而推动研究生教育方式的变革,使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与研究生需求直接契合,最终实现个性化教育的目的。

1.1.3基于LC的协同学习,能实现研究生教育方式的互动性与协作性。传统的研究生教育存在着注重知识传授及个别培养,轻视知识的革新和合作交流等倾向。学习共享空间使互联网应用模式从传统的“人机对话”逐渐转变为“人与人对话”,这种学习共享空间环境大大改善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共享空间服务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不用考虑学科背景、身份地位,都能进行一对多或是一对一的相互交流。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可以同时利用网络,借助网络的实时互动,促进相互了解,提升研究生学习的深度与广度。研究生积极参与虚拟学习共享空间互动学习,自由选择受教育内容,组织并积极参与知识贡献和经验分享。学习共享空间作为一个自由、开放、协作的学习环境,正好提供了有利于研究生群体之间相互协作学习的环境,能更好地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问题的深化理解和知识的灵活掌握应用;能促进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以及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从而培养研究生的学习科研素养,同时间接提升其信息素养。只要进入共享空间,研究生就能进行同步或异步交流、实时或非实时交流,极大地扩展了交流与协作的深度和广度。共享空间所有成员在协作学习中,个人学习的成功是以他人成功为基础的,学习者之间关系融洽,相互合作,这非常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群体科研协作的品质。3.1.4基于LC协同学习,能体现研究生教育内容的开放性与共享性。大多数高校的研究生培养仍然实行导师指导的体制,导师的素质对研究生的成长影响深远。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导师遴选标准下降,再加上导师的知识面及精力都是有限的,出现了有的导师无暇顾及学生、学生也缺乏主动性的“导学失衡”现象,于是一些研究生难以得到充分的科研训练,科研能力不强,导致就业后解决问题能力欠缺。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研究生教育,是采用导师启发式、提纲式的精讲与研究生在自学、研究基础上的协同式的学术讨论相结合的模式。而学习共享空间开放、自由协作等特点,为研究生教育内容的开放、学术主题的自由探讨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导师可以不受时空限制,通过借助虚拟学习共享空间的平台,上传施教内容或可供探讨的研究热点主题,让研究生参与空间热点主题研讨,展开头脑风暴,产生新的思想火花,激发创造性思维,形成共享的协作知识;导师再根据研究生的讨论情况,进行画龙点睛式的解答及引导。而从事信息素养教育的馆员可协同导师,对空间的学术热点主题信息的捕获技巧与信息的再生分析利用进行适时的引导帮助。学习共享空间适应用户共享式学习环境的需求,参与空间的研究生既是学习者,又是知识的贡献者。学习共享空间正是为隐性知识共享、挖掘和利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互相交流与合作学习过程中让隐性知识显性化。空间成员处于协作学习与教育内容自成长的环境下,图书馆的用户信息素养教育者则更多的是营造学习社区、引导教育方向、组织教育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从而让空间成员的信息素养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其科研能力因此也得到发展。

1.2支持研究生信息素养提升的学习共享空间框架

综合多个因素考量,大学图书馆作为校园内的知识中心、文化中心和学术的交融区,是构建协同和交互式学习环境最合适的主阵地。学习共享空间主要包括实体空间(物理学习空间)构建与虚拟学习共享空间构建。

1.2.1物理学习空间构建。为了便于研究生开展协同学习,提升其信息素养,实体学习空间构建应遵循以读者为中心原则,要充分体现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核心要素的特征,强调对小组协作学习中交流、协作与指导的支持。针对研究生群体高素质、数量少且多为自主学习的特点,我们可借鉴国内外大学图书馆的做法,把实体学习空间设置于图书馆内的一个局部区域或一个楼层,地点要相对安静。实体学习空间内应配备的硬件设备包括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复印机、投影机、照相机、无线电子接口、馆藏资源等,以支持研究生的各种学习和开展科研与社会活动的空间。同时互联网接入点和无线网络应覆盖整个服务区,空间所提供的信息资源要充分考虑满足研究生群体的科研需求,且便于研究生随时获取。借鉴世界各国在学习共享空间方面的成功实践,加上综合考量研究生群体的规模及需求,对实体学习共享空间构建大体设置五大区块:①小组协作学习讨论间:可容纳5至8人的小组进行专题研讨,配备研究生项目研究所需的设备;②综合参考咨询柜台:它是学习共享空间的一个综合服务点;③视听多媒体播放工作室:由于研究生人数相对较少,因此考虑大约可容纳40多人配备功能完备的投影机、电脑及视听设备,并可支持无障碍上网;④论文写作辅导及研究技能指导室:为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学位论文选题、学科研究方向选择、学位论文开题等进行指导,对研究生进行科研技能辅导;⑤社交娱乐休闲区:这是供研究生学习之余休息和开展社交活动的自由空间。

1.2.2虚拟学习共享空间构建。虚拟学习共享空间构建模式有多种,可以是整合学校分散的资源,单独建立学习共享空间门户网站;也可以是图书馆与学校其他服务部门的功能融合在一起建立的网站。虚拟学习共享空间构建首先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借助Web2.0技术及社会交流软件,包括以博客、播客、维基、即时通讯、新闻聚合(RSS)、网摘、即时通讯(IM)、网络社区(SNS)、异步通信、标签等为代表的工具,来支持建立各种学习社区、写作社区、兴趣社区、社会网络服务社区等,为研究生创造一个充分体现协同作用、全员参与社会交流的网络平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其次,作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虚拟空间,网络教学资源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虚拟学习共享空间特别适合研究生群体开展“课题研究式”的学习和“协作式”的学习。在虚拟空间内可考虑设置主题学术交流和创造社区,可根据本校研究生学科专业分主题来进行针对性设置。该社区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生根据各自的研究兴趣,对一些主题进行自主参与讨论和协作。除此之外,该社区还可由图书馆学科馆员定期本校重点学科前沿专题,此专题内容是图书馆学科馆员对各自负责的学科长期跟踪搜索的国内外的前沿热点专题;也可借助高校教师及科研工作者申报的科技查新课题作为相关专题,吸引来自不同学习领域的研究生,允许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生参与跨课程的专题研习交流,以此来培养其协同学习能力,进而落实信息素养架构。除此之外,建议虚拟学习共享空间设置自助式信息素养教育社区。研究生在学期间大部分精力都用于专业学术领域的课题研究,而掌握学术信息的获取和分析技能则是其完成学业的重要条件。因此可在虚拟学习区里设计配合提升信息素养的学习资源,此学习资源可考虑结合专业课程项目驱动的引导方式,由图书馆负责信息素养教育馆员设计小组协同课题任务,让研究生参与共同的课题项目。通过设置本校不同专业学术热点问题,驱使研究生产生兴趣,参与课题项目的协同合作。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引导学生通过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完成既定任务。这样可以更好地引导研究生将所掌握的知识技巧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并且可以很好地融入到各专业课程学习中。通过学习实践环节的互动协作,使其学会积累学术信息和对所得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综合、归纳、吸收运用,从而逐步掌握必要的专业学术信息处理能力。图书馆的学科馆员要关注研究生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潜在和现实的信息需求,针对研究生科学研究的学科、项目、课题等个性化需求来及时调整服务方向。为了提供实时、个性化的学科服务,可考虑采用非实时的异步式与实时交互(如实时咨询、ICQ、QQ、MSN等)相结合的服务方式与研究生互动沟通,对于本馆无法解决的问题,可考虑网络化合作的联合式学科服务。学科馆员要注重与研究生导师密切合作进行互动,可以鼓励能解决问题的任一研究生或是导师来协作完成。实际上,学习共享空间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图书馆、课程资源开放与集成、学习协助、教学帮助和科研协同等大学多个服务体系的整合,注重的是培养研究生团队的协作精神,体验在学习、科研中相互协作的快乐,共享空间成员的社会性资源,同时又能完成个人知识的建构。虚拟学习共享空间创造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在这种学习环境中,询问是准则,解决问题是焦点,批判性思维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研究生在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扩展知识、回答提问、增强自我指导性学习的思维能力的同时,逐渐获得信息素养所需的技能并为拓展学习创造条件。

2构建学习共享空间需要注意的原则及建议

2.1把握开放自

所谓学习共享空间“开放”,是指物理共享空间上的不受拘束和资源获取方面的平等便利。研究生可随意选择安静的个人学习区或热闹小组讨论区,无处不在的无线上网设施也为研究生提供了随处学习的合适场所。共享空间的“自助”,是指共享空间里的电脑、软硬件、生产性设施均提供自作机会。

2.2导向学术性

由于共享空间平台的主要用户对象是广大的研究生和校内外专家学者,它和其他网络平台的最大区别就是要坚持它的学术性。构建学习共享空间必须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在这个学术为主的交流平台运行中,要倡导积极、诚信、自由、开放、创新的氛围,保证研究生可从空间成员那里学习、吸收学术性知识,借鉴他人优秀的实践做法。

2.3鼓励互动性

研究生的学习任务是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共享空间这个集科研、学习和社交于一体的平台上,倡导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图书馆员与学生互动的讨论交流,将信息素养教育贯穿在每个环节,大大拓展了高校图书馆原有的信息素养教育园地。在网络平台建设中,营造学术自由氛围,鼓励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包括虚拟平台成员互动与实体空间成员互动,提供多情境、多内容、多维度、多形式的相互交流空间,促进个人或组织隐性知识显性化,通过个体间思想交流、碰撞,为促进科研能力创新提供条件。

2.4坚持联合协作性

学习共享空间是将大学里多机构的服务集成在一起,因此必须充分发动全校各方面的力量,集中全校教职员工的智慧,来共同创建和运作学习共享空间。要注意调动研究生、教授导师等所有人的积极性,特别是设计专业课程、整合信息素质教育内容时,必须加强研究生导师与图书馆之间的紧密协作,由双方协同进行课程、作业、活动等的设计、实施以及评价,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信息素质培养效果。

2.5建立以图书馆为主线的融洽协作方式

学习共享空间是需要学校多个部门协同合作的动态服务,因此需要校职能部门配合,把学校的各种面向研究生教学科研的公共服务体系整合在一起,建立协作关系,实现组织整合。建议成立—个学习共享空间委员会,在图书馆统一领导下形成管理和维护的有机整体,通过图书馆与各部门的沟通协作,确定具体的协作方式、各自职责、人员安排与培训方案等。

2.6聘请教师导师参与协作学习过程中的指导服务

邀请重点学科教师担任学科馆员或参考咨询馆员,采取物质与精神并行的激励措施,确保服务的持续有效。通过聚集能解决研究生在学习、科研和写作等过程中困难的专业技能人才,有利于隐性知识的共享与传播。为了应对学习共享空间的用户高层次的需求,图书馆要建立长效的馆员培训机制,不断地更新馆员的知识结构,注重引进训练有素、知识结构合理的学科馆员,以解决图书馆人才短缺问题。

3结语

篇(4)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学生如果提不起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就谈不上信息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师应把严肃的“讲电脑”和烦闷的“学电脑”变为活泼的“玩电脑”和轻松的“用电脑”,使得课堂气氛轻松而有趣;也可以借助学生对电脑游戏的兴趣,训练和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技巧和学习方法。比如,我们可以用纸牌、五子棋游戏教学鼠标的用法;用“打地鼠”和“摘苹果”游戏训练指法。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信息环境

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对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非常重要。目前,许多高校已有完善的校园局域网,并与G0438034连接,学生在宿舍就可以上网。图书馆有丰富的馆藏,图书馆馆员负责选择、收集、加工、存储信息,并提供某学科或某主题的相关信息等服务;对在校教师、学生进行信息检索、网络资源的培训,对新的网络检索知识开展不定期的讲座,用网络进行信息、信息导航、信息交流,用不同形式的读书社或社团开展信息活动,促进信息交流,使整个校园形成了一个浓浓的信息氛围,为信息素养培养奠定了良好的支撑环境。

三、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自身信息驾驭能力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能把信息教育整合到各科教学中去。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具有“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把信息素养的精神、意图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要求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的能力就成了决定教育教学效能的基本因素。教师为了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应主动在校内外参加培训、观摩教学、讲公开课等活动,听取其他老师、专家的评议和指导,拓展、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主动争取参加校内外同行之间的教学方案的交流,通过这种交流提高自己的信息能力。

四、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教会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身处信息时代,通讯能力不仅仅包括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这只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技能。在这个分秒必争的网络时代,如果不会使用电子邮件、传真机等先进的通讯设备,那么他将被新的世纪所抛弃,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生存的基本技能,信息技术教师还应促使学生掌握搜寻自己所需的信息并能对已有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整理、利用和传播的方法。如:教会学生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的采集工具、编译工具、发送工具、存储工具。能熟练使用阅读、访问、参观、实验、资料检索、电子视听等获取信息的方法。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灵感思维与发散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分析、相关分析,寻找信息生长点,发现与创造新的信息。善于运用外界信息改进学习方法,调整学习计划,善于扩充自己的知识信息库与学习方法库,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所发现和占有信息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信息素养的培养应特别重视学生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信息的理解、对信息的判断和评价比具体机器的操作、具体软件的使用更为重要。在具有通讯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基础上,学习者不断发展自己对信息的敏感度,是有效完成学习任务,学会学习及掌握思考技能的前提条件。

五、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思考的技能

这是信息素养三大能力的核心部分。作为信息技术老师应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利用信息的意识。让学生独立地寻求问题的答案,加强对学生思考技能的培养。事实上,学生只有掌握了思考技能,才可能独立地思考、主动提出问题、主动为问题寻求答案,而不必时时依靠教师的帮助去完成学习任务。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一件事情通常都有多种解决办法,一个问题也有多种答案。信息素养教育着力于培养学生对一个问题能提出多种解决办法的能力,不禁锢学生的思维,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一方面,信息素养是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决策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基础,这些能力的有机整合就形成个人的综合能力,具有这种综合能力的人就会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学习者才能够获得学习的内容,能够对所做的研究进行扩展,能够对自身的学习进行更有效的控制,使其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信息素养是面向信息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学校教育中,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必须认真地界定学生的信息素养应包括怎样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培养。只有加强信息素养的教育,教育的职能才会充分发挥作用。同时对于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内、几个人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大量的时间以及人力物力,更需要教师们首先具有这种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信息的增大,信息渠道的拓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需要通过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为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奠定前进的方向。信息技术教育的路需要我们在实践工作中去开辟,信息素养的形成,需要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Burnhein,Robert.信息素养——种核心能力.澳大利亚图书馆学术和研究,1992.

[2]Lenox,MaryF.和MichaelL.Walker.教育过程中的信息素养.教育论坛.

篇(5)

不管学生在小学的表现如何,到了初中后,对于一个新的环境肯定有一种适应过程,原来的不良习惯不会一下子暴露出来,利用这一时间,在开学一阶段内进行养成教育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当然,这个养成教育不仅仅是第一节课。养成教育的第二方面是纪律与卫生。要求学生做到到电脑房上信息技术课必须从自己班级教育门口开始排队,整齐有序地到电脑房门口。进入电脑房后要遵守电脑房的规则。第一学期我先让学生四人为一组,组成学习小组,并由学生自己选出组长,由组长负责本组的学习、纪律、卫生,组员互相监督,互帮互助。养成教育持续的时间比较长,有的班级两周下来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纪律习惯,但有的班级起伏变化很大,持续了三个月左右基本稳定下来。这虽然和班主任的管理有关系,但信息技术课堂上是由我们信息技术老师自己管理的,想要有自己的管理特色,就要持续不断地抓始业教育,直至一个学期的结束,甚至更长。养成教育的第三方面是要让学生能静下心来看书。课堂上要让学生有看书的习惯,不能以为信息技术课就是玩的课,上课的第一件事,就是看书。因此笔者和研究小组成员也一起制定了相应的教学方法,以探究学习+任务驱动为主,看书后,让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这样一方面是培养学习习惯,少讲空话多看书;另一方面,自己看过书本后,通过不断的巩固练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感受信息技术课堂的魅力所在,而不仅仅是浏览网页,过把网瘾。

2培养外来民工子女信息素养要因材施教

2.1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制定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案

我们所用的教材是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教学用书编委会编制的信息技术新教材,书本所蕴含的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是针对普通水准的本地生,对于外来民工子女而言,如果纯粹按书本内容的进度,按本地生的接受能力去实施教学,是无法正常完成的。因此,在实施教学时我对书本内容进行了变动,主要是增加一些基础知识,同时增加练习课时。这样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的充足的时间来完成作品,建立学生的自信心。比如七年级上第二单元“文字处理与运用”一开始的第六课就直接是“页面设计”,而对于民工子女而言,这样突兀的引入,会很难接受,考虑到这样的实际情况,笔者增加了旧教材中使用过的“成立编辑部”内容,让学生有思想准备,对电子杂志的设计有一个酝酿过程。后面的内容,基本上每完成书本上的一课时内容,就增加一节练习课,让学生消化,在练习中提升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与创作作品的水准。但即使是这样,在制作“版主荟萃”时了花了近两节课“,文件合并”也超过1课时。这样时间花下去是值得的,效果也是明显的。平时交作业上传率最高的一个班,一般42人中有39人上交,还有3人在智力或动手能力上确实有点小问题。最差的一个班39人中有35人上交。这样的作品上传率在民工子女学生身上已经是很高了。

2.2在信息教学中渗透生活常识,进行思想教育

比如在原八年级“画龙点睛”一课教学中,让学生制作不同类型的图表,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培养良好的理财习惯,以小见大,式微而至远,做实做透“学案课堂”,建构了合乎学情又彰显信息课程本位的教学秩序。以下是这一课的教案:第二十课画龙点睛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将自己生活中的消费数据用Excel统计,并用合理的图表展示。2.能合理选择创建图表过程中的数据区域。3.掌握设置图表类型选项的方法。4.了解几种常见图表的特点。过程与方法:通过晒账单来体会图表的优势,并能用图表来展示自己的账单数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统计自己的消费数据,用图表合理展示,一方面增进对图表的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合理的消费观。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图表的创建。2.图表类型和选项的设置。3.区别不同图表的使用。教学难点:图表的创建过程。教学过程:引入:有没有同学在淘宝上有购物经历?总共花了多少?今年恰逢淘宝10周年,许多人在淘宝上晒账单,有人十年才花了几千元,有人花了几百万。接下来我们也一起来晒晒自己的账单,请大家打开自己已经创建好的“个人消费调查表”,有哪位同学敢来晒自己的消费账单?再请一位同学来晒晒,(对两位同学的每月消费作简单比较)。那我们来看一下,别人是怎么晒账单的。淘宝专门推出了图表形式来晒账单,只要你消费过,就有“支出走势”,看了之后,大家觉得哪种形式晒账单好(各有优势)?如果两者合在一起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怎么用图表来晒自己的账单。一、创建图表任务1:将自己每个消费项目的百分比先用柱状图图表表示出来。请同学们把书翻到78页“画龙点睛”这一课,自己看书本,摸索下怎么创建图表。(一)柱形图图表1.打开“个人消费调查表”,选择“插入”菜单的“图表”或者直接单击工具栏上的“图表向导”按钮,选择第一种“柱形图”。2.单击“下一步”,在弹出的“图表向导-4步骤之2—图表源数据”,选择作为创建图表的数据源范围(“A2—A7”及“A10—D10”)。应该按哪个键才能选择不连续的数据区域?“在系列产生”行与列中选择列,请注意,我们的目的是每个消费项目的百分比,如果选择所有数据太杂乱。3.单击“下一步”按钮,弹出“图表向导—4步骤之2—图表选项”对话框,在标题选项卡中分别输入“个人消费调查”“、调查项目”“、百分比”。4.在“数据标志”选项卡中,在“值”前面的框中打勾。5.单击“下一步”按钮,选择“作为其中的对象插入”选项。6.展示优秀学生作品。7.思考:如果在创建图表时忘了添加数字,怎么办?8.展示修改优秀的学生作品。(二)折线图图表下面,我们就来试试如何用折线图图表晒账单,请同学们仍然在原来的工作表中创建折线图图表。任务2:将自己每个月的“合计”消费金额账单用折线图图表表示出来。注意选择不连续数据源区域时要按住Ctrl键。(在学生做的同时可以展示优秀作品。)(三)饼图图表任务3:用饼图来表示每个消费选项占的比例。思考:柱形图、折线图、饼图各有什么特点?类型特点柱形图擅长比较数据间的大小与多少的关系折线图按时间轴表现数据变化的趋势饼形图也称扇形图,适用于描述数据之间的比例分配关系二、改变图表类型柱状图可以变折线图吗?饼形图可以变柱状图吗?三、谈谈你的消费观我们已经初步学会用图表来表示数据,回过头来结合自己的个人消费调查表,请同学们来说说你眼中的消费观。要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勤俭节约,不乱花父母辛苦赚来的钱。古人说“:节俭朴素,人之美德。”

2.3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信息技能,提高信息素养的意识

2.3.1利用自助式学习充分挖掘学生个性资源利用自助式学习对民工子女学生的作品原创意识不断强化与训练,充分利用自己所熟知的文化生态资源进行创作。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也可以在课堂外,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喜好,定下作品主题、设计合理的版块,再获取素材并创作。这样可以激发他们更强的自主创作意识,能让学生有机会将生活体验和情感因素融入到作品创作中,创作出比较有个性化的、有创造性的作品,提升民工子女的信息素养,从而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2.3.2利用研究性学习促进原创氛围的形成让民工子女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能促进课堂原创氛围的形成。在初中信息技术有关内容的教学中,让以民工子女为主的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解决自己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自主展现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这类作品往往兼有欣赏价值与实践价值,而且能让各个层次的民工子女学生都有发挥长处的机会,对于学生各方面发展都具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2.3.3逐步引导信息素养较差的学生,最终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大部分学生在信息课上玩游戏表现较差的原因一般都是自己有点放弃自己,觉得自己不可能做得更好,通过游戏反而能够得到自豪感。对于这样的学生,笔者采用逐步引导的方法。例如八年级上册是以制作网站为主,学生的大半学期都在使用FrontPage制作网页。一个班里都有那么几个学生在偷偷玩游戏,老师走过去就立马打开要求的界面,但是作品一点都没有进展。对于那些学生,一开始告诉他们只要应用最基本的知识制作简单网页,数量可以比其他同学少一两张,做到这样期末就可以及格了。因为这样的诱惑很多玩游戏的学生就愿意跟上课堂进度制作网页。随后笔者要做的就是告诉他们做得很好,如果再加点东西你的网站将会更好,而且根据这几天的表现还看到了“良好”在向你招手,甚至“优秀”的曙光也看到了。课堂上对该学生明显的进步进行全班表扬,逐渐让其找到丢失已久的自信心,让他明白学习中的自豪感是无法用游戏来代替的。一步步引导,最终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民工子女的信息素养。2.3.4为学生的作品建立电子成长档案,充实课堂原创文化生态将优秀的民工子女作品上传到校园网及教师机,成立一个优秀作品库,按作品类型分类,通过积累,慢慢形成一个充实的作品资源库。优秀作品库的建立,通过展示,对民工子女学生创作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可以为今后的教学开展提供范例。通过不断的循环累积,逐步完善课堂原创文化生态,良好的课堂原创文化生态将进一步促进民工子女信息素养的提升。

3设立奖惩制度与量规评价相结合

篇(6)

关于学习环境的概念先后有许多学者对其进行论述。笔者比较倾向于杨开城教授对学习环境进行的解释,杨开城教授的解释更符合目前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要求,对我们的意义重大。他认为学习环境是帮助学习者建构知识中的各种资源(不仅仅是信息资源)的组合。所以学习环境不仅包括物质资源也包含软件资源。比如信息资源、认知工具、人类教师等物理资源和任务情境等软件资源。[2]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在当前的社会,伴随着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地运用在学习过程中。它与学生的信息素养形成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由于目前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大多是建构在计算机多媒体以及信息技术的条件下应用的,因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要起促进作用一定离不开学生的信息素养。只有学生的信息素养达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要求,适应了建构主义学习环境,那么在学习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要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也离不开学生的信息素养,它对于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有一定要求的。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被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衬托,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尤其将电脑、网络、卫星电视和通信网络环境以及各种形式的媒体融合并用,给学生创造的超越实体的、虚拟的学习环境更加帮助了学生们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而个人的能力提升也是充分地体现在个人如何通过主动学习达到要求的学习目标。使用各种电子学习软件和学习平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过程的互动性,逐步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并最终提高学习效率。但在线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资源和学习者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环境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一个新的学习方式和方法,以确保网络学习的顺利进行。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的是学生的学,认为知识是由学习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借助各种资源工具以及他人的帮助主动建构起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是一种在追求学习目标与问题解决的活动中,使用多种认知工具及学习资源,学习者一起工作并且相互支持的学习环境。[3]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背景下,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范围包括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全面因素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影响,并在此过程中的各种元素,如学习工具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学习策略等对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所以说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对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求比传统教学环境更为注重。首先,学生一定要适应基于网络化的学习,基于各种网络平台以及网络资源的学习。其次,学生要学会利用各种情境学习,真实的、虚拟的、网络的等等。要学会自己创设一些情境来促进自己的学习,以便于解决学习上的各种问题。最后,学生要学会利用网络环境来和其他人沟通、协作、交流,学会与他人协作学习,反思自己知识的欠缺,使自己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信息时代依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更方便制定有效的创新与信息素养的学习型人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的教育必须遵循信息化社会的脚步,以适应未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其他知识是基本的要求,它是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中,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讨论合作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构建知识的任职工具。包括搜集评价各种信息,对有用的信息进行加工,以及有效地利用这些有用的信息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上的问题的一种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不论是对学习者还是教学者,都有重大意义,它是一种与传统教学完全不同的理论,改革了我们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中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来促进我们对于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内容

在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在内容与形式设计上与中小学生的知识层次和信息需求保持一致;重视以学习者为中心,按照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组织知识内容、提供互动的学习方式;为学习者提供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积极主动地建构他们自己的信息知识和能力。[4]笔者认为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要主要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特点来考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生自己主动构建知识,教师只是起辅助引导的作用。其次强调学习的真实情境性,从问题出发,使问题驱动学习,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再次强调自主探究和协作与会话的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学习在很多情况下都不是学习者孤立进行的,而是由许多学习者共同合作来解决问题的。最后强调运用技术,使学习环境提供共享信息知识和构建工具的途径以帮助学习者通过合作对知识进行社会性的建构与共享。

关于对中小学信息素养的培养内容,国内大部分学者一般都是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法律道德这四个方面来研究的。董玉琦教授认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就是信息处理能力,他指出信息处理能力是指恰当地选择各种信息工具,主动地利用各类信息资源,有效地采集信息加工信息、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5]由于中小学生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和不同发展阶段的认知规律,所以信息素养的培养在小学和中学的各个阶段有不同的目标。学习内容,安排活动,也有分歧。小学生认识事物主要是靠形象思维,通过事物的外表行为来感知认识,并且模仿。因此,小学生除了学习信息的基本知识,教师应该通过示范,让他们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特点,是要主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笔者根据文章上面提到的观点,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思想认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内容从这几个方面考虑,分别是意识方面、操作方面、应用方面和沟通方面的能力。

三、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

篇(7)

(1)利用相关专门学科教学培养高校师范生信息素养

“计算机基础”和“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肩负培养师范生信息素养的重任。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应当从信息素养构成要素的方方面面起到教育作用。虽然部分高校的此课因实验室配置的缺乏和落后而沦为理论偏重的学科,但信息素养教育终究应当是此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目标。一般专业的师范生,通过这两门公共课可以培养一定的信息素养。

(2)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在师范生的专业学科和其他交叉学科中,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方式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在学科教学中,学生了解的信息可能比教师多,所以教师的任务将转变为引导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筛选、获取有用的信息。适当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经常为学生提供相关领域教学资源的关键字、下载网址、交流网址、筛选方法等,适当利用WebQuest网络探究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发现学习,掌握一定的本学科在线学习方法,潜移默化当中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

(3)通过各种实践活动

人的学习最初都来自实践,信息素养技能的培养也同样缺不了实践活动。除了以上两个途径,学校每一个部门、甚至社会其他相关机构,都应当为师范生创造更多与信息技能相关的实践活动机会。例如,学校计算机相关院系或者图书资料室可以定期开展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竞赛、计算机操作比赛、信息检索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比赛等,各个院系可以让学生充分运用网络及所学的知识进行创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还可定期组织以信息技术与教学设计、CAI课件、电子报刊、电脑绘画、电脑动画、网页制作为主要内容的电子作品评选活动。参加这些各级各类的实践活动,对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会起到巩固和促进作用。

二、高校师范生信息素养教育实施原则

(1)目标性原则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过程中,教学目标也要整合。信息技术的选择与运用的目的是为了优化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不能为了媒体选择上的多样性和技术的复杂性而失去教学的目标。

(2)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这是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冲击后,现代师生观的重要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容。例如,在WebQuest教学中,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选择探究方向和学习方法,合作进行探索、实践、交流,从中培养的信息素养能更好地支持未来人生中的终身学习和创新。

(3)实践性原则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获得的经验也是更为有效的经验。教学中,学生更喜欢上网检索资料、进行课题研究、动手做实验、听案例等形式。信息素养教育只有从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发展规律出发,采取多种形式的实践,使得教学活动更加丰富,让学生多获得“做的经验”和“直接经验”,再结合适当的理论学习,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教学资源多样性原则

这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也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较好遵循的一个原则。教学资源多样性,可以从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教学内容的范围等多方面体现。网络时代的信息更新速度很快,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教师掌握的知识也有可能不是最新最权威的。所以,首先,确立一种师生合作伙伴式的关系;其次,多样性地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来支持学生的学;最后,重视新的教学时空观。教学内容的形式和部分教学范围可以利用教材而不能局限于教材,适当拓展和提供教材以外的资源,让那些对某一部分知识有兴趣的学生在课余时间也可以探索和实践。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