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三生教育论文

三生教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5-03 04:25:2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三生教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三生教育论文

篇(1)

例如,讲授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寻访小动物》一课时,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将观察环境中的动物和动物生活的环境结合起来,从而领悟到动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思考如果我们破坏了动物生活的环境,会给动物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这样使学生明白,如果破坏了我们的环境,我们的生活同样也会受到威胁,生命也会终止,所以我们就应树立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的认识。这样学生就获取了生存的知识,并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懂得了要关心自然。

二、实践中的教育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提升学生的“三生教育”价值观念,必须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从而发挥其教育的功效。从不同角度、多个方面开展知识技能同品德教育。教师要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还要致力于课外实践,和学生共同交流来达到预期效果。例如,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的《蚂蚁》一课,让学生到室外观察蚂蚁。首先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捕捉蚂蚁。怎样才能既捕捉到蚂蚁又不伤害到它呢?全班同学交流意见,发表各自看法:把羽毛或树叶放在蚂蚁出没的地方,待蚂蚁爬上去后,再将树叶上的蚂蚁放入瓶中;或在蚂蚁出没的地方放置蚂蚁喜欢吃的食物,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会列举出许多办法。使学生知道要珍爱小动物、珍爱生命。在这次课外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直接感知、观察,在实践中去、学习,了解自然奥秘,认识周围环境。这样的课外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学会关心他人,能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接受教育。另外,学生在实践中熟悉环境,亲近环境,可以使学生形成环保意识。

三、生活中的教育

篇(2)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要想使聋生也成为一个懂得休闲、懂得工作、懂得生活的生命丰满的人,我们不能不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在聋校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除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照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教学内容与具体经验结合起来,使课堂内容生活化,变有限的课堂为无限的生活,引导学生从书本中走向生活世界,促使两个世界的交汇。另外,在聋校生活中老师也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聋校生活中老师要与聋生建立起相互信任、平等相处的关系,要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改变那种“管人”的形象。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困难和心理需求。能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消除隔阂。让学生能真正热爱生活。

二、生存教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21世纪提出的教育口号是“Learningtobe”———学会生存!生存教育是从培养人的各种生存生活能力的角度去强调教育,以发掘人的各种潜能,增强人的生存生活意识和能力,使之适应世界和时代的发展变化。聋哑孩子因从小丧听失语,接受外来信息的渠道受限,生活能力也相对落后于正常的孩子,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往往表现出惶惶不安或知难而退。因此,着力加强聋生的生存教育是目前聋校的重要课题。

1.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

当今社会无处不存在竞争,自强不息的竞争意识是现代人成功的基本条件。实际上,在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就处处充满着竞争。考试成绩的比较、三好学生的评选、运动会上的拼搏等等。要想让聋生适应社会,其自身就要有强烈的生存意识。在教学中,可以多处通过一些具有较强生存能力的人物事迹来激励学生,使学生明白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无论是对个人的成长、成才,对家庭的安康、幸福,还是对社会的稳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还要让他们明白,虽然身体上有残缺,但是内心要强大,同样要做到自尊、自强、自爱。

2.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聋生的生存能力

篇(3)

长期以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教师讲的筋疲力竭,可是学生却没有记住多少。这种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并且呆板,缺乏课堂激情,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个性的发挥也是一种压抑,不利于新课改要求下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的要求。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仍然是高分低能,缺乏社会生存适应能力,生活幸福指数也不会很高,不符合三生教育的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要与三生教育相互渗透,也是积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就要引导学生不断走出分数第一的误区,改变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激发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力,让学生在主动和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学到知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和在社会生存的能力,提高学生幸福指数。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一)预习和交流

预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教师要在课前先根据所要讲授的课程内容对学生提出各种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和探究,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去理解和分析问题,最后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通过预习之后,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让学生通过交流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学习。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交流进行适当的引导,对于学生的问题进行积极的回应和补充,对于学生好的见解和想法进行恰当的鼓励和表扬,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突出三生教育理念

新的语文教育教学模式要以学生文本,在教学中不断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培养和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转变学生学习的态度和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全面地、健康地发展。

二、充分挖掘语文教学资源

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特点就是不仅具有工具性,还具有很好的人文性。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将人文精神的讲解放到重要位置,潜移默化地将三生教育的理念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去,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部过程。

(一)生命教育

通过对一些语文课程如“热爱生命”“真正英雄”“敬畏生命”等的学习,让学生对生命重新认识,让学生懂得生命的可贵,引导学生学会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帮助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感恩,感恩父母给予自己生命,还要充分利用好生命中的每一天、每一分钟,更加努力地学习。

(二)生存教育

通过相关课程的教育,让学生明白在我们的人生路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灾难,有自然灾害如地震、雪灾、泥石流、台风等,也有人为灾难如恐怖袭击、突发事件等。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自救的能力,然后还要在自救的同时学习和学会救人的能力。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征服自然,去征服自我,超越自我,战胜困难。

(三)生活教育

当前的中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宠爱,生活衣食无忧,但是心理却非常敏感和脆弱,甚至很多学生找不到幸福的感觉。针对这些情况,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引导学生培养宽容之心,博怀,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且及时对其进行正确的疏导和引导。并且通过相关课程的教育引导学生多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分享和合作,能够及时表达自己的情感,分享自己的快乐,健康幸福地生活。

三、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一)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获取生命教育的体验,教师要采用多种手段辅助学生阅读,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本。要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文本的深处,启发学生思考文本背后的生命意识、生存意识和生活意识,通过阅读使师生的感情随着文本波澜起伏。如:在教学《荷塘月色》这课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进行配乐范读,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声中闭着眼睛想象,使自己逐步融入朱自清先生创设的那种独自受用无边荷香月色的感受,将自己融入文本中去,创设一种人文交融的氛围,让学生感悟到生命之美,生活之道。

(二)培养学生兴趣爱好

篇(4)

关键字:90后;道德素质;文化素质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高要求。本论文对高职阶段2010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对90后大学生的道德文化素质结构进行分析研究。本研究以秦皇岛市某三所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展开调查,论文对学生的道德文化素质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辅导员及任课教师进行访谈。

一、学生道德文化素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缺乏求知欲、进取心

在调查中,非本人意愿而读现在专业的学生人数占33.33%。在学习生活调查中,仅有6.67%的学生表示能够做到每节课都认真听讲,8.53%的学生会有偶尔逃课现象发生,有33.33%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较懒惰,仅有1.67%的学生表示自己的学习目的明确。很多同学认识不到所学习课程的价值,对课程缺乏兴趣,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虽然有91.7%的学生不旷课,但在课堂上能够认真学习的却只有6.61%。

2.生活上虚荣、攀比,心理不够坚强

很多大学生的虚荣心使得他们没有确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在生活上攀比,思想上懈怠散漫。调查中,有55%的学生会把大部分生活费用来买零食,71.67%的同学把大部分生活费用来交电话费,还有40%的学生会把大部分生活费用来买衣服。浪费问题在校园里更是显而易见,如丢在餐桌上的剩饭剩菜等。

3.道德品质现状

通过访谈辅导员及任课教师,发现大学生在道德上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文明礼貌观念的流失

上课时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不认真听讲,时有课上吃东西的现象。课后学生们都用挤在过道里拥挤喧哗,给其他同学及教师行走带来不便,同时也影响其他上课的班级。校园里见到教师不主动问好,学生间交流时常有脏话,打扫宿舍卫生时将垃圾扫出门口不收等。

(2)时间观念淡薄

学生上课迟到、开班会时迟到,总有各种理由迟到,并且不与教师事先请假,缺乏对教师和同学的尊重。

(3)集体荣誉感不强

90后的大学生自我中心意识较强,更多地关注与自己利益息息相关的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情况较严重。90后的大学生没有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也并未将自己的努力与奋斗和班集体,甚至与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没有大学生应该具备的集体荣辱感和民族责任意识。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

1.自身原因

进入高职的学生综合成绩不高,或者偏科严重,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刚刚告别紧张的高三生活,面对自由轻松的大学生活不能够做好自我管理。90后的父辈都经历过生活的磨难,他们不希望孩子受苦,便对孩子过分溺爱,竭力维护自己孩子的利益。例如,当孩子与他人发生矛盾时,父母不能客观地评价谁是谁非,不由自主地偏袒自己的孩子;或者只重视孩子的物质生活问题,而忽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和引导。这些使得孩子从小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感恩父母的艰辛,没有听到过批评,抗打击能力较差。

2.学校原因

高职属职业院校,学校在人才培养上的重心是技能培养,对于文化课、德育课等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第一,学校测评制度的僵硬使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往往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思想道德表现;第二,学校对学生道德教育形式化较重,未使学生对其重视;第三,大学是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有些学生的不道德行为没有受到学校的管制,形成较差的环境,其他同学随之效仿。学校的校园文化没有建设好,很容易形成坏习惯的传播和继承。除此之外,高职学校师资队伍如果在道德文化素质方面建设不够完善,教师没有给学生做出好的榜样,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

3.社会原因

第一,社会风气较差,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盛行,有无能力不重要,有钱有人才行,这使得学生削弱了自己的学习动力和信心;第二,就业现状不乐观,许多拥有大专、本科学历甚至研究生学历的毕业生求职难,或工资比不上一个富有经验的农民工,这使得学生心理很受打击,感到前途一片迷茫,不相信“学习改变命运”。在这种大的环境影响下,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不够端正和认真。

三、从学校教育谈问题

1.学校首先要做好新生入学指导,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大学,在大学校园里自己应如何生活。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问题排查,引领他们做生活的强者,秉承“先学做人,再学做事”的原则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我们的社会需要的是有文化、有道德的高素质大学生。

2.面对教师、学生全面推行国学教育,对教师和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素质进行关注与培养,创建优质的校园文化。校园的文化建设很重要,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非常有助于提高整个校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校应该加大对学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和电子阅览室设备的投入,增添体育教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娱乐场所,使同学们在学习之余有足够的休闲放松的去处。多组织各种文娱活动,例如,演讲比赛、写作大赛、书法比赛、绘画手工制作等艺术展示、校园歌曲大比拼等一系列活动。这些不仅可以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还可以在交往中锻炼他们的交际能力,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学校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听课效率。同时,学校要提供学生与教师交流的平台,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以便于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

4.认真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让学生意识到只有真正掌握知识技术才能真正独立,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同时也能使同学们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为之不断付出努力。

参考文献:

1.边文颖,《对高职学生生活事件的研究》,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第37卷,2010

2.伍汝辉、杨清波、王双见,《大学生课余生活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怀化学院院报,2010

3.蓝艳,《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缺憾与教育模式的创新》,广东培正学院英语教育中心,2005

4.刘益鸾,《浅谈高职学生品德修养》,素质教育论坛,2007

5.刘建平,《转变观念学会做人,转变角色学会学习,转变环境学会生存》,德宏教育学院,2003

篇(5)

关键词:大学新生; 生命观调查; 生命教育;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2-0138-03

一、调查研究的缘起、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从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起,美国等西方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已进行了多年生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台湾教育机构更是将2001年定为“生命教育年”。台湾地区媒体更是将“生命教育”课定位于一生最重要的一门课。根据“《天下杂志》2009年教育特刊‘生命教育大调查’”的结果:“近半大学生不知要做啥”,为此还列出18本生命教育必读书单。近年来,内地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生命教育,尤其是汶川大地震,它将“生命”这一课题以一种极其沉重的方式直陈于世人面前,从一定意义上让我们更深刻认识到生命比任何知识、规则、纪律、荣誉都更加神圣,所有的生命都无法被另外的生命所代替,生命具有惟一性,所有的生命都有自己独特的密码,都令人肃然起敬,都值得敬畏;所有生命的行为都无法重复、无法再现、无法替代。同时,这血的事实也促使我们教育工作者开始重新审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及生命教育要教给学生什么。笔者作为一名高校思政工作者,期望通过对大一新生进行有关生命、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调查,了解中学生命教育的情况,了解处于由高中生到刚入大学门槛过渡时期的学生的生命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为学生大学四年的顺利成长奠定基础。

为了解中学生命教育的情况,了解处于过渡时期的学生的生命状态,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为大学生四年的顺利成长奠定基础,本文采用自编问卷对大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所在单位丽水学院的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随即选取了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的部分学生。共随机发放400份问卷,其中丽水学院254份,丽水职业技术学院146份,收回问卷382份,有效问卷377份,其中文科185人,理科192人,男生212人,女生165人。调查对象结构统计:

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被试的背景信息,如性别、年龄、专业、年级等;第二部分是问卷的主体,共有24个涉及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问题,每个问题后附有不同量的选择答案,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每个问题作出自己的选择,并用spss软件进行了分析。问卷所包含的问题基本上是大一学生常见的与生命价值观有关的问题,如对自我的了解、对人生目标、人生价值、人生态度的看法等,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大一学生的生命价值观。

二、大学新生生命观现状调查结果概述

1.对自然生命的认知方面

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大一学生缺乏对自然生命的了解和认知,不懂得如何保护和保养生命。虽然非常看重自己的身体健康,但缺乏对生命生理知识的学习和教育,尤其是性教育相对匮乏,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与自救能力,生存技能状况不容乐观。

在问及“你了解自己的身体构造吗?”,35.1%的学生选择比较了解,不太了解和一点也不了解的分别占到51.6%和10.6%,非常了解的只占2.7%。

在问及“你认为身体健康重要吗?”,89.2%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9.5%的学生认为一般重要,只有1.3%的学生选择不重要。

而在问及“你了解如何保养自己的身体吗?”,只有11.1%和30.7%的学生认为是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不太了解和一点也不了解的分别占到46.9%和11.3%。

在问到“遇到火灾、地震、溺水、车祸等突发事件时,你知道如何应对吗?”,有4.5%学生表示一点也不知道,有85.1%学生表示只知道大概方法,但没实践,只有10.4%的学生表示知道,并实践过。

在问到“你认为自己的生存技能如何?”,只有38.1%的学生认为很好,40.9%认为一般,21%的学生认为很差。

另外,大一学生对于性知识的来源更是五花八门,学生更多求助于报刊、杂志及互联网等其他传播媒体,而学校和家庭在性教育中发挥的作用不大。其中有74.6%的学生选择报刊、杂志及互联网等其他传播媒体,有11.9%的学生选择同龄人;10.3%的学生选择学校教育,只有3.2%的学生选择家庭。可见虽然相当一部分学生性观念相对开放,但缺乏对性知识的正确全面了解,获得渠道不正规,易对他们的身体造成伤害。

2.对社会生命的践行方面

一是对自我的认知及自主性方面:大部分学生自主意识较强,但易导致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与人相处,甚至容易导致极端行为的发生。同时部分学生缺乏对自我的了解,自我认同度不高。

在问及“你认为自己的事情能做主吗?”,75.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事情能做主,23.8%的学生表示很少自己做主,听从父母或老师的安排,只有0.8%的学生表示自己从来不做决定。

在问及“你了解自己吗?”,认为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分别只有10.5%和22.5%,不太了解和一点也不了解的分别占到47.3%和19.7%。

在问及“你认为自己怎样?”,有65.6%的学生认为自己一般,有12.4%的学生觉得自己总不如别人,只有22.0%的学生认为自己很棒。

二是人际交往方面:大部分学生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但在处理矛盾时,有部分学生不善于与人沟通和协商,不够冷静和理智,易导致伤害他人行为的发生,不利于良好人际氛围的形成。

在问及“你认为人际关系的好坏对个人的发展重要吗?”,有64.8%和34.3%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只有0.9%的学生认为不重要。

但当问及“同学间如果出现矛盾,怎么办?”,只有52.8%的学生选择及时沟通对话协商;38.7%的学生选择不去理睬,从此关系僵化;8.5%表示会采取过激行为。

当问及“遭到别人严重冒犯时,是否有杀死别人的念头?”,8.8%的学生甚至表示“经常有”伤害别人的念头,“偶尔有”的占31.3%,“没有”的为59.9%。表明部分大学生对他人生命缺乏起码的珍惜和爱护,并缺乏必要的法制观念。

三是对生命的态度方面: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在对待自杀的态度上,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有比较正确的态度。但遇到挫折时,一部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不足,易导致伤害生命行为的发生。

在问及“你能做到热爱、珍惜生命吗?”,72.4%的学生表示我一定能,25.5%的学生表示我不知道,2.1%的学生表示我做不到。75.1%的学生认为自杀是对家人极端不负责任的行为,自己不会;19.1%的学生认为可以理解,但自己不会;只有5.8%的学生认为自杀是一种摆脱痛苦的方式,或许自己会。

但问到“当你遇到很大的挫折,你有过自杀的想法吗?”,有68.2%的学生表示从没有,有28.6%的学生和3.2%的学生则表示偶尔有和经常有自杀念头。

四是生活质量、生活状态方面:调查发现一些大一学生生活态度不够积极,生活质量欠佳。他们普遍在就业、人际交往、学业等方面存在诸多压力,不懂得如何进行缓解和自我调适,大多是消极面对,长期下去,容易形成各种心理问题。

在问及“你觉得每天过得如何?”,只有35.7%的学生认为愉快而充实,有53.7%的学生认为马马虎虎,10.6%的学生则认为空虚无聊。

有34.7%的学生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经常感到压力;59.9%的学生表示有时会有压力;仅有5.4%的学生表示基本不会有压力。

当问及“如何缓解生活中的压力?”,有64.7%的学生选择闷在心里,慢慢消化;有3.2%的学生选择困惑,不知所措;有21.8%的学生选择寻求发泄;仅有10.3%的学生选择求助心理咨询。

3.对精神生命的追求方面

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愿意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但同时人生价值观日趋多元化、个性化,注重自我实现和享受倾向明显,社会责任意识淡漠,带有较浓的功利色彩。同时有部分学生缺乏对人生目标和意义的思考,得过且过,不思进取。

在问及“你经常思考人生目标吗?”,经常思考的占49.9%,偶尔的占42.7%,较少和没想过的分别占6.6%和0.8%。

在问及“你认为人的价值在于?”的选择中,仅有20.2%的学生选择社会贡献,选择自我实现和生活是否舒适的分别达到63.1%和11.4%,另外有5.3%的学生认为取决于金钱和地位。可见在人生价值的追求方面,越来越多的学生强调自我,忽视对社会的奉献和责任。

在问及“你认为人活着在于?”的选择中,12.2%的学生认为无所谓法律道德,人生短暂,走一步算一步;13.5%的学生认为只要不违法,想怎么活就怎么活;有74.3%的学生选择仅仅守法还不够,人要有道德追求,人格完善。

在被问及“大约什么时候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或人生的价值”这一问题时,72.1%的学生选择了“12-18岁”;14.3%的学生选择了“19岁以后”;4.6%的学生选择了“12岁之前”;9%的学生选择了“不清楚,不知道”。

在被问及“当遇到生命问题时可能的咨询对象有哪些”这一问题时,学生选择依次是:朋友(63.8%)、父母(49.8%)、同学(31.7%)、教师(24.8%)。在问及“你的生命观主要来源于哪种途径”这一问题时,42.3%的学生选择了“家庭”;28.1%的学生选择了“朋友”;11.5%的学生选择了“老师”。当被问及“在你的印象中,中学阶段哪些学科会渗透生命教育”这一问题时,学生选择的排序依次是:语文(32.2%)、政治(17.1%)、生物(16.4%)、班会活动课(14.2%)、其他学科(11.5%)、不清楚(8.6%)。

三、调查结论及其反思

1.调查结论

第一,大部分大学新生对生命价值和生命宝贵性的体认是积极的,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生命意识薄弱,缺乏对生命本质的理性思考,不懂得自己和别人甚至他类生命的可贵、可爱,因而很容易轻易处置和漠视自己的生命。

第二,有相当部分大学新生应对挫折的能力和承受能力较低,表现出无价值感或无成就感,生活缺乏明确的目标,不愿去认真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第三,生命教育的黄金时间应是在大学前,特别是中学阶段,大学面临的教育对象大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生命观。

第四,家庭和朋友在学生生命观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基础教育阶段的生命教育主要渗透在学科中进行,其本身并没有能够在学校真正开展起来,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没有统一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没有统一的课时安排与教学内容,甚至也没有专门的教师进行教授。

2.基于调查及其结论的反思

调查让我们相对清晰地看到了生命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被忽视”的地位,而原因很可能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基础教育被人们当成了升学的手段、谋生的工具,这种教育的工具价值思维方式,导致了功利主义教育的盛行,造成了对生命的遮蔽――课程体系囿于科学世界与认知控制,导致了人性的生命状态的剥离,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和异化;对客观化、规范化的刻意追求,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教育成为制造劳动者的一台机器,人愈是受教育,他就愈被技术和专业所束缚,愈失去作为一个完整人的精神属性。也正因此,我们的基础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高度重视生命教育的意义,将学校教育的核心目标从以知识、理性为核心转换为对个体生命的关怀、尊重、养育与成长。当然,这种转换,不是意味着丢弃知识、理性、考试,而是将它们放置于个体生命成长的广阔视野中,使它们体现出生命的价值,构建起具有完整体系的生命教育课程;并且,为这一课程的实施建构起一个由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构成的合理的支持环境,从而让学生在形成正确生命观的黄金时期就接受良好的生命教育。同时,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向我们大学教育提出了挑战――深入探讨他们的生命观形成的原因,研究出为这些“失血”的学生补上这“生命之血”的策略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最迫切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46.

[2]韦柳琴.论生命教育[J].高教探索,2007(2):126-125.

[3]王后雄,冯娟.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生命教育的缺失[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8):15-16.

[4]欧阳康.生命教育的前提性反思――由云南“三生教育”引发的思考[J].昆明学院学报,2009 (4):10-12.

[5]姚冬梅.德育:从无视生命到激扬生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