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1 18:29:1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数字图像处理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PBL模式 数字图像处理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3-0242-01
在高校教学体系中,数字图像处理成为了包括理工科、农医科在内专业必选课程或者重点选修课程。作为一门理论知识丰富、实践性非常强的高校课程,当前PBL模式已经成为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多个国家的主要教学模式。
1 PBL模式与数字图像处理结合探索背景
PBL模式作为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模式,英文名称Problem-Based Learning,其含义为问题式教学模式或者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PBL模式的主要思路是以问题为前提进行教学的展开活动,这一教学方法的特点在于在教师的直接参与和指导之下,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以某一具体问题为中心的研究讨论和加强学习的过程,将教学的焦点放在某学科的重要原理以及关键概念之上,通过帮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养成学习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基本能力,数字图像处理具有其本身独特的特色。
其一,该门课程的理论知识丰富,知识点较为深奥难懂[1];其二,日常生活中,应用到的数字图像处理相关课程知识点较多,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尤其在工科专业的基础知识学习中要求较高,需要对计算机、数学等学科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例如,湖南省某学院部分专业在开设这门课程时,每一学期的课时量为30至40课时,该学院部分立刻专业设置了选修课程的的课时量。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数字图像处理已经不适宜当前的教学实际,须对高校包括机械制造专业、自动化等专业的数字图像处理能力进行要求,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2 基于PBL模式的实践教学改革方案探索
2.1 对数字图像处理实践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
以上述湖南某城市学院为例,为推进数字图像处理的PBL模式改革,该校自行编撰了验证性课程指导实践用书,该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了30多个实践项目,涵盖了图像分析、图像滤波、数字处理软件的使用以及图像分割等多个板块知识点,该学院学生中计算机普及程度广,所以在进行图像处理实践时可自行下载相关的支持软件。改变以往该课程集中实践方式,升级成分散与集中结合的模式,即第一步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或者在专门实验室内完成数字图像处理分散实验,第二步教师对学生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进行一对一面谈解决或者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解决问题,第三步,通过多次的分散式课程实践活动,利用4个至6个课时进行集中式教学。
2.2 突破数字图像处理理论教学模式
其一,确保在对数字图像处理完整性以及整体性进行维护前提下,在实践教学课堂中尽量避免对数字处理相关公式的重复推导[2],主要对相关算法以及关键原理进行说明,如在对均衡处理数字图像知识点进行讲解过程中,直接引用推导公式,利用均衡化图像的原理以及关键算法进行处理技术的编程;其二,在对相关的信息进行筛选之后重点对处理图像的算法进行编程和实践应用,在对图像处理边缘检测知识进行运用过程中,可以将Hough的变换、路经检测加强联系,更好进行编程;其三,在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多进行实例的例举,可利用2至3个课时对实践教学的背景、已有的实践教学成果的、重要技术流程、重要算法进行演示等。
3 基于PBL模式的数字图像处理教学方案设计
仍以湖南某城市学院信息学院为例,从PBL模式出发,针对于数字图像处理建立了处理库,这一项目中涵盖处理图像、分析图像、识别图像等多类别项目,例如“门禁系统视觉识别系统”、“指纹识别”、“二维码检测”等,学院每学期建立了不低于36个的项目,学生可在这些项目中进行选修,另外,以40个课时为标准,数字图形处理理论课程教学学时为30个,实践性教学课时为10个,每周保证3个学时,总共教学时长为13个教学周。
第一,在进行教学的前两个周内,将数字图像处理课程PBL模式实践考察和教学方式进行明确和推介,并将以往的学生实践教学成果进行分享,为学生在选修过程中提供参考,学生进行是否选修的决策;第二,在3至4周,拟定学生课程选修名单,进行实践性教学任务的布置,确定36个以上的实践项目给学生,学生自动组成项目合作,保持每组在3个人左右,学生自行数字图像处理选择题目,对实践项目进行图像加文字型的介绍,尽快确定目标,尽快对实践应用难度进行确定以及评分;第三,在5至6周的时候确定数字图像处理实践目标书,确定相关参考资料;第四,在7周至12周时间内实施实践项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分散型实验,这段时间内适当安排集中型实验,对实践项目进行验证,在这一过程中,特别注意积极提出实践项目存在的问题,及时检查问题解决的进度,教师有针对地进行问题解答,帮助实践小组完成任务目标;第五,在第13周时,组成专业或者班级为小组的实践项目答辩,实践项目的成果进行答辩与说明;最后,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师完成总结,学生对实践项目进行报告,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打分。
4 结语
基于PBL模式的数字图像处理的教学形式,能帮助高校学生快速了解和吸收处理数字化图像过程中必要的技术、方法与原理等知识点[3],还能帮助学生掌握数字图像处理实践项目的实践研究方法和思路,提升学生利用图像处理的基础知识灵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创新、实践能力,对于全面提升数字图像处理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何林锦,翟云波,李彩亭.项目式实验教学模式及其可行性评价方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2):94-96.
【关键词】遥感数字图像处理 团队合作 问题导向 地理信息科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16-02
一、课程特点和教学现状
1998年教育部新增地理信息系统(GIS)本科专业后,我国GIS教育发展形势空前活跃。目前,国内已有近200所高校开设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逐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GIS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方案(石永明,2011)。其中,遥感系列课程(遥感物理与技术、遥感数字图像处理、遥感地学分析与应用)成为GIS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模块。充分利用各种图像处理算法从遥感数据中获取各种生物物理参数和土地覆被/利用信息,可以为自然和人文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式模型提供输入参数,在遥感技术应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是一门系统研究遥感图像理论、技术和应用的课程(路元刚,2012), 它是遥感科学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朱洪锦,2012;宋怀波,2014)。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其分支几乎扩展到农业信息科学的全部领域,该课程强调实践性,实践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理论实践结合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提升科研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只有通过适时安排实验课,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目前,国内高校中该课程一般都安排有12个学时以上的实验。新疆农业大学GIS专业的《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于2009年开设,教学过程中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安排有20-24学时的上机实验,按照教育部对实验课的要求,实验类型主要为验证性和综合性。虽然现有的实践教学内容不断丰富,但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被完全调动,主动思考的意识尚有待提高。而现代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处于主动的地位。因此,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遥感图像处理的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理论知识并培养动手能力是在本课程课堂实践环节中最重要的目标之一。笔者所在的新疆农业大学GIS教研室的教师通过多年的课程实践教学积累了一些经验,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朱磊,2014),需及时地进行系统地梳理和总结,尽快建立起一套符合农业类院校遥感图像处理的课堂实践教学模式,以规范和完善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并推动授课模式的改革,有助于提高GIS专业学生的遥感图像处理的实践能力。综上所述,本研究拟将“研究型教学模式”和“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引入到课程的课堂实践环节中,构建以学生为主导的实践体系,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了图像处理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创新思维能力,为今后深入学习专业课程和高质量完成毕业论文奠定基础。
二、实践教学内容调整
1.调整课时安排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因而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新疆农业大学自2009年开设“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以来,课程总学时为50-52学时,其中实践教学课程始终保持在20学时至24学时之间,占课程总课时量的近50%,高于其它同类高校约33%的平均比例(黄秋燕,2008)。较高的实践教学课时,保证了学生能够接触到大量的综合性实验,并有足够的时间能在教师指导的状态下熟悉和掌握实践技能,这对他们提高动手能力、积累实战经验大有益处。全部课程共十章,除第一章绪论外,其余各章均安排有2-4学时的课堂实习。
2.补充教学材料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相关教材较多,我们选用的是韦玉春等主编的、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教程》(韦玉春,2007)。该教材结构设置合理,对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方法进行了系统的讲解。但限于篇幅,教材中对涉及到的其它遥感领域的一些定义、算法和思路仅做了概述,因此向学生推荐了多本辅助教材,如:赵英时主编的《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赵英时,2003)和戴昌达等主编的《遥感图像应用处理与分析》(戴昌达,2004)等。另外,鉴于教材中部分内容的时效性,不能够反映最新的研究动态,而这部分内容恰恰是教材中最能够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部分。因此,我们鼓励学生自行检索并下载阅读近1-3年相关领域的文献,并推荐有能力的同学阅读英文文献。同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主动查阅资料,不断更新知识库、扩展知识面。
3.推进学科交织
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构成了“3S”综合应用体系,遥感作为该系统最重要的数据源,与其他学科结合紧密。学生已初步具备了GIS和GPS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因此,教师适时地运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方式将“3S”实际应用的案例穿插在理论讲授过程中,让学生了解遥感图像处理在整个“3S”应用体系中的作用和技术要求,以及RS如何与GIS和GPS衔接与集成。此外,积极引导学会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仅要知道怎么做,而且知道为什么做,同样的方法还能够解决什么问题,碰到类似的问题时自己是否能够独立解决等等,这对学生日后面对实际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具有极大的帮助。
三、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1.构建任务导向式的实践教学模式
根据实践教学方案,各主要章节理论知识讲授完毕后,均安排相关内容进行上机实验。课堂实验选题设计为学生在未来的专业领域可能遇的“真实世界”的现实的问题,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法和过程。整个过程以自主探究和小组写作为主,减少教师的“灌输式”讲述。在每一个任务完成和每个课程单元结束时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并定期进行总结。如:第八章图像分割上机实验题目为“运用空间建模手段,提取给定影像上的植被信息,非植被区域保留原始影像”。通过完成该任务,学生可以复习、巩固以下知识点和技能点:(1)归一化植被的概念、作用和计算步骤,不同取值的指示意义;(2)如何为植被区域赋常量值,非植被区域保留原始影像;(3)借助专业图像处理软件ERDAS IMAGINE的空间建模平台,构建针对本任务的模型。上机实验中任务的设计对教学效果极其重要,应全面考虑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并要求教师对重要知识点的提炼和融合,力求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课堂任务来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性认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实践教学活动在我校综合实验楼GIS机房中进行,作者本学期所带的GIS132班共计29人,按照自愿结合的原则,分为10个小组(除第十组为2人外,各小组均为3人)。同一小组的同学座位相邻,便于交流。每人一台计算机,保证操作的独立性。
首先用很短的时间对已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的复习,让学生较快地进入到学习新知识的氛围中来,并让学生了解到本节课实践内容与复习内容的相关性,为之后学生自主探究及实践做铺垫。
之后教师课堂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由于最终的考核是以小组为单位,所以组内的每位成员都需按时完成任务,且保证质量,小组内部就会产生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状态,每个学生都不想因为自己的落后而影响整个小组。从而在小组内自发形成“快带慢、快帮慢”的学习模式。此外,在任务完成质量同等的前提下,教师将对先完成任务的小组给出较高的分数,各小组间也形成了竞争模式。先完成的小组可以帮助进度较慢的小组,这种帮助其他同学完成任务的过程也会让先完成的同学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任务一出,大家争相完成”的学习氛围。
3.改革学习考核评价方法
本研究运用上述授课形式,对GIS132班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的尝试,学期末通过对学生进行的调查问卷,获取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及对该授课方式的意见和建议。最终,综合学期考勤记录、学生课堂表现记录和期末调查问卷,得到课堂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整体效果评价,结果显示:(1)学生出勤率较高,完成作业情况较好,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全班共计29人,本课程包含13个教学周,总计旷到1人次、请假2人次、迟到5人次;课后书面作业5次,总计4人次未按时提交,作业正确率较高。(2)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为牢固,调查问卷显示90%以上的学生认为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掌握了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主要步骤和方法,了解了实际应用的领域。(3)课堂实践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全班认为“问题导向型模式”和“小组协作型模式”有助于课堂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的比例达到100%。
四、结语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该课程在理论和方法的课堂教学之外更加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该课程的课堂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探索性地将“研究型教学模式”和“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引入到课程的课堂实践环节中,构建了以学生为主导的实践体系,同时编制《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实验手册》。该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及培养团队意识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今后的教学改革中,如能将该模式与翻转课堂等其它先进的教学模式进行合理地组合,将开创《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课堂实践教学的新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并有助于探索出一套适合GIS本科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开放式的综合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石永明, 田永中. 地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教学探讨[J]. 实验室科学, 2011, 14(1): 26-29.
[2]朱磊. 浅析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2014, 4: 154-155.
[3]路元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探讨与实践[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2012, 28 (5) : 32-33.
[4]朱洪锦, 范洪辉, 叶飞跃, 等.《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2, 29 (12): 24-27.
[5]宋怀波, 何东健, 龙燕, 等. 农业院校《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教改研究, 2014, 70: 10-12.
[6]黄秋燕. GIS专业遥感概论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 科技信息, 2008(27): 352-353.
[7]韦玉春.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教程[M]. 科学出版社, 2007.
[8]赵英时. 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M]. 科学出版社, 2003.
[9]戴昌达, 姜小光, 唐玲莉. 遥感图像应用处理与分析[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关键词 模式分析 计算机视觉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3.015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Course Group of Pattern Analysis and
Visual Processing for Graduated Students
SUN Han, CHEN Songcan, LIU Ningzhong, HUANG Yuanyuan, ZHU Qi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Nanjing, Jiangsu 210016)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teaching status of pattern analysis and visual processing course group,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new teaching goal, which includes improving students' international vision, the ability of link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and promoting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and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The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whole process of course group reform. Firstly the structure of teachers' group is optimized. And then the knowledge system of course group is sorted and the teaching mode is improved. Finally the practice system of course group is optimized and the assessment system is reformed.
Key words pattern analysis; computer vision; teaching reform
1 背景
我校模式分析与智能计算研究所师资团队是江苏省“青蓝工程”创新团队,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智能数据分析、图像处理和机器视觉等方向,承担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模式识别、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智能信息检索、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等课程的教学任务。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虽然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当前新知识不断涌现、新技术发展迅猛,对模式分析与视觉处理课程群的知识体系、实践体系改进提出了新的挑战。
近年来,国内外高校在该类课程教学上,已涌现出众多新理念、新方法。Coursera联合创始人Andrew Ng推出的机器学习课程,开启了教育领域的MOOC时代,引领了教育教学方法的新革命。①深圳大学、②江苏科技大学③分别进行了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计算机视觉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实现多层次项目设计的教学模式改革,讲座式、讨论式、实践式教学方法的探索。国防科技大学④在计算机视觉课程中引入研讨式教学模式,通过案例教学、小组研讨的方式来替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华中科技大学⑤从教学内容国际化、教学方式国际化、教学成果国际化三个方面开展了计算机视觉课程的国际化建设。另外,也有高校进行了图像工程课程群建设,⑥基于图像分析与计算机视觉应用课程结合的项目协同创新能力培养实践。⑦
在分析上述国内外高校该类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我们重点以模式分析与视觉处理课程群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为切入点,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梳理课程群知识体系,优化课程授课模式,完善课程群实践体系,改革实践考核模式,实现学生国际化视野、理论联系实际、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的目标。
2 模式分析与视觉处理课程群特点
模式分析与视觉处理课程群涵盖了模式识别、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等多门课程。该类课程存在以下特点。
(1)该类课程属于多学科交叉,涉及的知识面既广又深。由于该方向涉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数学、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等多学科内容,而学生在大学本科阶段很难学习和了解如此多的知识模块,这对研究生阶段学习来说,具有相当大的挑战。同时,对于每个知识模块,所要求的数学基础较高,理论具有相当的深度,理解和掌握不容易。
(2)该类课程既重视扎实的基础理论,也强调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该类课程的基础理论教学一直受到各高校的重视。随着近年来产业界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视觉应用层出不穷,对学生的工程实践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能够在系统层次上有整体认知,同时要能对各功能模块进行优化,提升系统的整体性能。
(3)该类课程所面向的选修学生面广。该类课程既是多学科交叉,也面向计算机应用、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应用数学等不同研究方向、不同水平层次的研究生开设。这对课堂教学和实验实践也带来更大挑战。
3 模式分析与视觉处理课程群改革举措
针对上述分析的课程群特点,我们重点以实践体系改革为突破口,通过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梳理课程群知识体系,优化课程授课模式,完善课程群实践体系,改革实践考核模式等举措,实现学生国际化视野、理论联系实际、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的目标。
3.1 师资队伍结构优化
为了学生能够适应模式分析与视觉处理产业的快速发展,在课程群建设过程中更强调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这首先对师资队伍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年来,课程教学团队引进海内外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和较强工程能力的高水平师资4名,大大充实了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图像处理等课程的教学力量。对于现有教师队伍,鼓励教师跟产业一线企业广泛合作,目前已与华为、中兴等企业在视频检索、智能交通视觉处理等方面开展了实质合作。这些来源于产业界的高质量课题对科研和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与此同时,通过研究生工作站、企业短期实习等渠道,鼓励企业高级研发人员参与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环节中,将实际项目进行适当切分或提炼,实现该类课程实践环节的模块化、专题化训练。
综上,通过引培并举,优化校内师资队伍结构;通过校企合作,积极吸引企业师资参与。良好的师资队伍为该类课程的实践体系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
3.2 课程群知识体系梳理与授课模式改革
模式识别、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智能信息检索、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等课程既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也存在相互交叉的混杂关系。一般认为,模式识别、机器学习是模式分析与视觉处理领域的基础理论课程,数据挖掘是建立在模式识别、机器学习和数据库基础上的应用类课程,智能信息检索则是数据挖掘基础上更为具体的应用实现。数字图像处理为计算机视觉课程提供了基础支撑,计算机视觉则是在综合利用模式识别、机器学习、数字图像处理、数据挖掘等知识模块基础上面向应用的系统实现。但是,这些课程也存在着知识点的交叉或重复。例如,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中都有贝叶斯参数估计、支持向量机模型等知识点,但视角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中都有颜色模型、成像模型等知识点,也同时存在与模式识别、机器学习交叉的知识点。
我们针对来自不同研究领域的学生群体,对该课程群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既避免知识点的重复讲授,也防止重要知识点的缺漏。课程教师集体讨论,形成每门课程的核心知识集,和针对不同研究领域的选讲知识集。学生在学习课程时,在掌握核心知识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选择相关的选讲知识集学习。
在课程教材和参考书的选择上,注重挑选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教材。例如,模式识别的参考书为Richard O. Duda等人编著的Pattern Classification;机器学习的参考书为Tom M. Mitchell编著的Machine Learning和Christopher M. Bishop编著的Pattern Recognition and Machine Learning;数据挖掘的参考书为Jiawei Han等人编著的Data Mining:Concepts and Techniques;数字图像处理的参考书为K. R. Castleman编著的Digital Image Processing;计算机视觉的参考书为D. A. Foryth编著的Computer Vision: A Modern Approach和Richard Szeliski编著的Computer Vision: Alogrithms and Applications。这些教材已被国内外著名大学普遍采用。同时,每门课程都提供相关的国内外顶级会议和期刊的列表,供学生课后追踪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在课堂授课环节上,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对于核心基础知识模块,以教师讲授为主,同时提供国内外该类课程的热门MOOC网址给学生参考。对于选讲知识模块,鼓励学生事先结合各自研究方向有目的自学,在学生报告的基础上进行课堂讨论方式进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水平和学习状况。
除此以外,不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校做学术报告,让学生充分了解该研究领域的最新前沿动态,并就热点问题进行专题讨论。
3.3 课程群实践体系完善与考核方式改革
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该课程群改革的重要目标。我们在上述师资队伍结构优化、课程群知识体系梳理与授课模式改革的基础上,着力进行课程群实践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我们通过多层次菜单式的实验项目选择、项目牵引的创新能力训练、学生综合研究能力的全面考查等方面来实现。
首先,整合和优化课程群实践内容,实现多层次菜单式灵活选择。根据各研究领域的要求进行灵活搭配,根据学生个体的能力与水平选择适当规模和难度的实践内容,通过课程内的基础实验、课程间的综合实验、课程群的创新实验来选择和组合,如图1所示。
图1 多层次菜单式实验内容示意图
基础型实验内容主要是各课程核心知识点的实验验证,主要包括模式识别,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图像处理与分析,计算机视觉等课程的实验。要求选课学生对这些基础实验必做,打下良好的研究基础。
综合探索型实验在基础型实验基础上,既有单门课程内总的综合实验,也有课程间知识的综合应用。主要分为两大块,包括模式分析与机器学习方向的综合实验,以及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方向的综合实验。实验目的主要是针对这两大块方向重点知识的综合分析和比较,能够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例如模式分析、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方向都用到的线性判别分析、支持向量机、均值聚类等内容;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中的图像特征抽取、视觉系统选型、目标检测、特定平台的算法优化等内容。学生可根据各自研究方向有目的的选择两块综合实验的大部分内容。
在综合型实验基础上,该课程群通过若干创新型实验来检验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和实践方法应用能力,为后续的研究课题开展打下良好的科研素养。主要内容包括人脸识别、二维条码识别、车辆属性识别、智能视觉监控、以及企业来源的关键技术等。这些项目实践既涉及用到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的内容,也涉及模式分析与机器学习方向的知识。并且需要学生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有创新能力。
其次,重视各类项目牵引的创新能力训练。一方面,鼓励教师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合作项目等研究中提炼出问题规模和难度适中的训练项目,作为课程群的综合能力训练项目。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等各类具有挑战性的竞赛项目,以赛代练,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同时,也鼓励学生利用百度、微软等相关研究领域的企业实习机会,参与产品一线的工程实践能力训练。
再次,注重考核环节,实现科研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全面考查。只有严格、公平、公正的考核,才能保证实验实践的质量和水平,才能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实践能力。我们主要在手段、方式方法上进行了改进。在题目选择上,根据学生个体水平和研究领域要求的差异,在选题上有适当的难易区分度,让每位学生都有锻炼和提升的机会;在考核方式上,采用结题书面报告来检验学术论文的写作能力,采用程序演示检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水平,采用上台汇报的方式检验学生的表达能力,多管齐下全面检查学生的综合科研素养;在考核成绩评定上,采用现场教师和学生共同评分的方式,公平合理;最后,通过网站展示、发表学术小论文、专利、软件著作权等方式展示和公开优秀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由此形成积累,有利于学生实验实践氛围的传承。
4 结语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高校模式分析与视觉处理类课程群改革现状的基础上,以学生国际化视野、理论联系实际、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为目标,重点开展了师资队伍结构优化、课程群知识体系梳理、课程授课模式改革、课程群实践体系完善和实践考核模式改革等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为校内其他课程群的教学改革作为示范推广。
注释
① https:///learn/machine-learning/
② 郭小勤,曹广忠.计算机视觉课程的CDIO教学改革实践.理工高教研究,2010.29(5):98-100,148.
③ 史金龙,白素琴,庞林斌,钱强.研究生机器视觉课程的CDIO教学改革实践.计算机教育,2013.9:40-43.
④ 陈芳林,刘亚东,沈辉.在《计算机视觉》课程中引入研讨式教学模式.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7):112-114.
⑤ 王岳环,桑农,高常鑫.计算机视觉课程的国际化教学模式.计算机教育,2014.19:101-103.
关键词 傅立叶变换;点扩散函数;频谱图;自相关图
中图分类号 TP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60-0153-02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的好多图像或多或少都存在质量下降问题,对图像复原技术的研究最终归可结为对退化图像的点扩散函数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出现了多种估计运动模糊点扩散函数的算法;文献[1-2]中MasayukiTanaka提出运动模糊图像点扩散函数确定方法是:先构造出一个可以调节的三维锯齿波形作为进行检测的函数,然后把检测后的函数与模糊图像频谱进行运算,在运算过程中进行不断改变波形的周期和退化图像的频谱角度,当进行多次操作后使得函数取最小值时可以认为此时的角度就是暗条纹的角度。文献[3-5]中Mohsen-EbrahimiMoghaddam提出的方法是采用Radon变换方法来确定,其步骤是首先得到模糊图像的频谱图,然后对其进行Radon变换,当Radon变换到使得投影轴与频谱图中暗条纹相互垂直时,然后求出Radon变换取得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方向,即确定点扩散函数的方向。本文就是以匀速直线运动产生的模糊图像为例,提出采用MATLAB7.0自带的工具进行手动确定模糊参数,此方法具有简单灵活性,而且有很高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从而推广到非匀速直线运动中使用。
1 运动模糊图像的频谱特征分析
在MATLAB7.0环境下对其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产生模糊频谱图如图1所示。
K1=fft2(double(mf));
M1=fftshift(K1);
N1=abs(M1);
P1=(N1-min(min(N1)))/(max(max(N1))-min(min(N1)))
*225;
subplot(1,2,2);
imshow(P1);
由于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假定运动方向是水平的,运动长度L=32个像素,从图1实验结果的频谱图中可以明显的看出亮条纹,并且,这条亮条纹与水平方向是垂直的。
对于非水平方向运动模糊图像频谱图如图2所示。
图2的实验结果是图像运动方向与x轴之间有一定的角度,所以得到的亮条纹和X轴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角度。
2 匀速直线运动模糊方向和模糊长度的确定2.1 模糊方向的确定
在图2的基础上,通过多次实验发现,当模糊图像的角度发生变化时,条纹也随之改变,该亮条纹方向正好反映了运动模糊点扩散函数的方向性。于是我们只要求出这条亮条纹的倾角就可以了;所以将求模糊角度的问题转化为在平面上求一个三角形的角度问题;也就是下图中所示的θ角的度数。
根据频谱图用MATLAB7.0自带的作图工具Show Plot Tools作出三条直线构成一个三角形,然后在MATLAB7.0命令窗口中输入函数ginput()来完成求解。用[x,y]=ginput(2),获得两点坐标,可以取好多个点,再求平均值然后利用k=(y(2)-y(1))/(x(2)-x(1))得到斜率,按照上面步骤求出度数为θ=69.1°,理论值为θ=70°,基本上吻合。
2.2 模糊长度的确定
本文首先采用Matlab7.0做出运动模糊图像的自相关图,生成的自相关图是一条曲线,具体如下图4所示,在这条曲线上出现了一对比较明显的负峰,并且方向朝下,通过多次实验结果显示这两负峰之间的距离L正好等于运动模糊长度的2倍。因此,只要能够计算出这两个负峰之间的距离就可以得出运动模糊长度L。
在图4的自相关图中利用matlab的Data Cursor工具可以测得两负峰之间的坐标分别为69与131,距离为62个像素点,两相关负峰间的距离等于运动模糊长度的2倍,因运动模糊的长度为31个像素,与理论值32个像素基本上吻合(比较精确)。
3 结 论
上面的实验结果基本上和理论值吻合,采用手动的方法来确定匀速直线运动模糊图像的点扩散函数,不但操作方法简单灵活,而且具有很高的精确度和稳定性。对于非匀速直线运动所造成的图像模糊,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近似看成是多个小段匀速直线运动合成的。所以可以将此方法推广到非匀速直线运动模糊图像的处理上。
参考文献
[1]陈前荣,陆启生,成礼智.运动模糊图像点扩散函数尺度鉴别[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3):15-19.
[2]黎玮.运动模糊图像复原的参数估计与算法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1.
[3]贺卫国,黎绍发.匀速直线运动模糊长度的精确估计[J].计算机应用,2005,25(6):1317-1320.
[4]张明谦.运动模糊图像的运动参数估计及复原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9.
[5]杨文涛.分数傅里叶变换在数字图像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12(3):92-95.
一、引言
遥感是20世纪中后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现已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遥感科学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联系紧密的特点,而其关键技术之一是遥感软件应用,它是地理学科学类、测绘科学类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实践课程,主要涉及地理学、计算机、数学、物理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为培养遥感图像处理及利用遥感数据进行地学分析人才而服务的。
随着我国地理信息产业产值快速提升,社会对遥感应用型人才需求量迅速增加,因此,高校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专业人才意义重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在课程实践教学以及学生实习见习(如易智瑞(中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等GIS公司)过程中发现,现实人才培养情况与实际社会需求之间尚有差距。具体表现为学生在遥感图像处理方法与遥感软件应用技能等方面的滞后性,不能胜任工作岗位,从而导致学生就业压力大、就业困难等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掌握基本概念、到深入了解理论知识、最后再到实践和应用,要求老师必须按照课程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内容上不能有任何遗漏,而且还要人为划出重点和难点,过于追求全面和标准化,存在一定弊端。同时遥感与相关学科交叉领域的发展,促使新的遥感技术和方法不断涌现,这也决定遥感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
为培养创新型高素质的实用人才,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遥感软件应用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亟需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因此,笔者结合所在学校GIS专业的特点,立足培养学生的遥感软件实践操作能力,在遥感软件(ERDAS IMAGE)应用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进行改革和探索。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教材内容选排
通过对现有教材(如杨昕等编著,科学出版社的《ERDAS遥感数字影像处理实验教程》;党安荣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的《ERDAS IMAGINE遥感数字图像方法》等)内容进行详细对比分析,选择最优章节内容,并对其进行合并和调整(表1)。
(二)前沿知识与技术扩充
遥感科学与技术发展快速,不断出现新的技术和方法,但是现有教材或参考书不能及时更新和追踪最新前沿技术,其部分知识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学生又有了解最新知识的迫切要求。因此,适时将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紧密相关的国内外前沿论文和研究案例引入到教学过程中,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此外,将教师自身科研过程和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中,能够做到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系统性和前瞻性相结合,起到以身示范的作用,有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其进行遥感地学分析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改革中需注意的问题
在授课过程中,避免按软件的功能模块来讲授,而是以解决实际遥感地学分析问题为导向。将接近或属于同一专题分析的功能模块组织成有机的整体,按遥感图像处理的流程设计教学内容,通过多个功能模块或菜单的综合系统学习,使学生能够解决具体的遥感地学分析问题。如遥感图像的导入、多波段合成、几何精校正、投影变换等功能模块,在教学过程中,可将上述操作内容组织成一个整体进行施教,用以分析学校所在城市的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案例问题。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可采用如下措施来完成教学改革尝试和经验积累,首先,将多媒体讲授与启发式讨论相结合,教师进行基本理论复习,并结合具体问题,启发学生主动思考,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积极性。其次,教师先演示软件,并强调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再次,教师随机指导并收集学生存在的问题,下课前,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强调。最后,将教师自身科研中的典型例子数据,放置实验室FTP上,便于学生利用实例数据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在上述实践教学过程中,更要不断总结和优化,最终对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计划进行修订和完善。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一)问题为导向启发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遥感软件应用的部分图像处理算法理论较为抽象、学生难于理解,理论知识理解的不透彻致使学生在实际的软件操作中受挫。授课时,教师应以问题为导向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在兴趣的基础上提高其动手操作的灵活性。例如,在讲遥感影像分割时,先通过一个实例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进行影像分割,再引出遥感影像分割技术,最后介绍软件实现方法。这样做就可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以目标为导向,在对比、类比的过程中接受并消化知识。此外,把部分操作过程布置为作业,让学生课下通过查阅资料、上网等途径提出解决方案,经课堂上讨论后,再由老师作详细的阐述,再对学生讨论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补充。对于课程内容中关键性、重点性的问题,教师不仅在理论知识讲解时采用经典的案例进行解释,还要在实验课上与同学一起进行实验操作。也可通过测验、考试和鼓励学生参加有关GIS比赛等形式提高学生对遥感软件的兴趣,以增强学生对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注重实际操作能力提升
遥感软件应用课程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独立解决地学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加深对遥感数字图像基础理论的理解,如遥感影像的辐射校正、几何精校正、遥感影像增强、影像运算以及遥感影像分类等。在实践操作中,验证并理解理论知识,深化学生对遥感科学的认识,不断提升遥感地学分析的能力,并且在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把学生塑造成为满足当今社会需要的专业应用型人才。
(三)加强编程能力培养
为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典型算法,不仅要求学生掌握通用的商业软件解决实际问题,还要强调通过编写程序代码进行遥感数字图像处理。以往教学实践,常用MATLAB进行辅助教学,并取得较明显效果。此外,IDL是进行二维或多维数据可视化、分析和应用开发的理想软件工具,IDL本身是集可视化、交互数据分析、大型商业开发为一体的高级集成开发环境,通过它可以很容易的构建图像处理与分析可视化的系统。因此,教学过程中,建议结合IDL语言灵活构建图像处理算法,进而实现海量遥感数据的批处理等功能。
(四)强化应用能力训练
为了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我校针对GIS专业本科生的实际情况,在学生已掌握GIS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情况下,专门安排一学期的时间到涉及GIS的企业或公司进行实习(本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实习期间在GIS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领域观摩见习,能够检验其所学知识的实用性、了解GIS专业领域技术最新发展进程,并将实习期间遇到的专业性问题及时反馈给老师。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其在实习工作中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提高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学相长也能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实习期结束后如果公司同意还可以直接签约履职,从而缓解学生就业压力。实现GIS专业从人才培养到实习就业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 跨学科 课程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 无缝融合 双螺旋
“跨学科”又被称做“交叉学科”,是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单一学科相互渗透、在相互交叉地带彼此融合而产生的跨越单一学科的新学科。学科交叉是当今知识融合的需要,也是社会生产实践需求发展的必然结果。以“跨学科”为篇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从2015年至今已有635余篇学术论文,足见各级教育部门和教育机构对其的重视程度。各级高校人才培养陆续推出各种形式的跨学科专业,以便更好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众多跨学科专业之一,属于计算机技术和艺术设计的交叉学科领域,兼具技术和艺术的特点。根据我国数字媒体相关技术研发和数字娱乐产品的社会需求发展,数媒人才不仅要掌握数字媒体制作、信息传输和处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
课程建设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和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有别于非交叉学科专业的课程建设,跨学科专业的课程改革和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相关学科的课程体系的全面改革和整合设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经之路[1]。
成立于2010年的许昌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科学素养、职业发展潜力和创新素质,能在各部门从事数字媒体的开发和制作、多媒体网络系统开发和设计及其他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交叉领域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为了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我校该专业专职教师摒弃传统单一的学科教学模式,结合专业跨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力求对学生兼顾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在“专”和“通”的平衡中,提出从教学内容整合、引入工程教育、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课程体系优化建设。
一、以不同学科知识“无缝融合”为目标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涵盖了文学、美术、音乐、摄影、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广告、项目管理等众多知识,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必须将相关计算机技术和艺术设计这两门传统学科知识进行融合,建设围绕该专业的主干课程、配套基础课程、综合交叉课程和创新实践课程的完善课程体系。我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专I主干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拓展课和集中实践课程等。
1.专业基础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加固学生的艺术基础,包括绘画基础和三大构成。2.专业主干课重在培养学生的技术操作和艺术设计能力,包括图像处理基础、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非线性编辑、三维数字建模技术、场景设计与表现、角色想想设计与动画、数字媒体后期制作、软件工程、操作系统、C#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原理。3.专业方向课是根据不同就业方向而设置的,重在培养学生在不同兴趣方向上的专业能力。“游戏开发”方向的课程包括游戏概论、网络游戏开发、3D游戏图形学、移动应用开发基础、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移动游戏开发、游戏架构设计与策划等;“动漫设计”方向包括二维动画设计、分镜头设计、虚拟现实技术、移动UI设计、Web前端设计、动画高级课程等。4.专业拓展课全部为选修课程,重在提升学生对专业深度和市场前沿的认知。这部分课程主要包括Paws3D跨平台游戏开发、摄影摄像技术、离散数学、动态网站开发、信息技术前沿、数字图像处理、人机交互技术等。5.集中实践教学主要通过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实训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加强学生对所学内容实用性的培养。
结合该专业交叉学科的特点和文理兼收的生源情况,课程建设过程中兼顾学生技术实践创新和艺术设计培养,把艺术设计和计算机技术的无缝融合贯穿整个课程体系。
二、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双螺旋式”课程体系建设
目前,各专业课程设置主要采用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实践课等模块化设置方法。模块式课程设置使其更加合理化和系统化,但同时各模块间严重缺乏有机联系和贯通。“螺旋式”指教学内容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并不断交叉融合,形成职业能力和技术思维螺旋式上升的姿态[2,3]。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交叉学科专业,如何结合专业特点搭建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双螺旋式课程体系成为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关键。
我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是文理兼收的,对人文素养、科技技术的理解能力良莠不齐,且普遍缺乏艺术基础。课程组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面向市场需求,构建以应用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和实践课程紧密结合的多元自主化“双螺旋式”课程体系。
1.“双”螺旋式课程体系的理论部分。根据招生情况,该专业的新生大部分缺乏艺术基础,且不具备艺术设计能力,对计算机软件实践操作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表现得参差不齐。但是,社会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不但要有过硬的计算机软件创新实践操作能力,还要有合格的艺术设计和欣赏水平。因此,课程体系中的理论课程要结合交叉学科特点,在实践创新指导和艺术水平等专业理论素质培养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计算机理论和艺术设计理论在相对独立的前提下相互交叉、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同时知识的难度和高度次第提升,最终在专业素质培养、能力提升等方面呈现螺旋式进步。
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不分专业方向,着重夯实艺术设计和计算机技术双重根基。第一学期的绘画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造型能力、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程序设计基础开设在第一学期,能很好地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的理解,培养其程序设计能力。图像处理基础课程通过介绍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要素培养学生的数字艺术欣赏、设计和创新能力。第二学期的三大构课程着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艺术视觉形态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专业主干课程兼顾所有专业方向,提升其专业知识水平,开设课程分布在整个本科学习阶段,在把同时期的专业基础课所学艺术和计算机技术融合在一起进行数字艺术设计的同时,通过相关课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艺术设计能力和计算机技术水平。比如,第一学期开设图像处理基础,第二学期开设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第三学期开设非线性编辑、三维数字建模技术、计算机网络原理,第四学期开设场景设计与表现、角色设计与动画、操作系统、C#长须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第五学期开设数字媒体后期制作,第六学期开设软件工程。
专业方向课程分方向在不同学期开设相关课程,提升学生理论水平,以便更好地进行创新设计。方向课程的难度随时间纵向加深,知识融合度随时间横向加密。
专业拓展课程主要开设一些开发性课程,使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选修,主要开设在学生已经具有一定数字媒体技术人才所需知识储备后的第三学期及之后。
培养方案中的专业理论课程设置兼顾了学生艺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双学科素养提升,同时把单一学科的理论知识交叉融合于指导数字媒体技术作品的创新制作,从难度、广度和融合度上呈现螺旋式上升,使学生一步步成为专业数媒人才。
2.“双”螺旋式课程体系的实践部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理论知识学习和提升都要最终应用于实践创新制作中。如何把没有艺术功底和计算机技术参差不齐的学生最终培养成合格的数媒人才,加强实践课程设置是解决该问题的重中之重。
第一学年:专业主干课程中的图像处理基础、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和专业方向课程中的C++面型对象程序设计、二维动画设计等课程的周学时设置均为1节理论、2节实践,学科基础课程中的绘画基础、三大构成等课程更是每周4节均为实践课。通过课时多倍于理论课的实践课开设,学生不仅理解理论知识,更能活学活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实践应用创新意识。
第二W年:专业主干课开设了非线性编辑、三维数字建模技术、场景设计与表现、角色形象设计与动画、C#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课程。专业拓展课开设了摄影摄像技术、Pasw3D跨平台游戏开发等课程。该学年,课程数量、难度大幅度提升,且所有课程的实践周学时均为2学时,能较好地满足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需求。
第三学年:专业方向课包括了网络游戏开发、3D游戏图形学、移动应用开发基础、移动游戏开发、游戏架构设计与策划、分镜头设计、虚拟现实技术、移动UI设计、Web前端设计、动画高级课程等。专业拓展课包括动态网站开发、数字图像处理、人机交互技术等。各专业方向课程综合程度明显加大,对艺术设计和计算机技术知识的融合更加灵活和彻底。同时增加了艺术设计和计算机技术的深度,为后期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做好了准备。
第四学年:专业知识学习已经结束,专业素养已具备,毕业实习能拉近学生和企业的距离,使其更多地了解企业的一线需求,把专业知识和企业需求灵活地结合,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从单一艺术实践和计算机技术实践,再到艺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最后艺术和技术高度融合进行创新实践。学生实践能力得到稳步提升,艺术设计和计算机技术双结合进行数字媒体创新设计的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三、结语
课程体系规划和建设是本科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跨学科专业不同于传统单一学科专业,涉及知识面更广,对学生要求更高。跨学科专业课程体系规划要兼顾多门学科的特点,从多门学科的交叉融合点找出新专业的前沿性、创新性等特色,并结合市场人才需求和生源特点建设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许昌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就是一个跨学科专业,结合我院学生文理兼收、缺乏艺术根底等特点,课程体系兼顾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在难度、广度上的螺旋式上升,并在融合度上逐渐加强,始终以培养合格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型数媒人才为目标。
参考文献:
[1]李佳敏.跨界与融合:基于学科交叉的大学人才培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2]张泊平,李国庆,刘晔,等.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C].北京: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数字内容安全专业委员会,2011:87-90.
[3]黄莓子,唐波.探索艺术设计专业构建螺旋式课程体系的现实意义[J].美术大观,2014(12).
2005-2006学年,担任班级组织委员;
2005-2006学年,参与市场营销活动,并且业绩良好;
2006-2007学年,参与市场营销活动,并且业绩良好;
2006-2007学年,担任学院体育部部长;
2006-2007学年,单位学校计算机协会会长;
2006-2007学年,负责学校校园网站二期工程
2007-2008学年,在微软中国实习体验
专业课程 无机及分析化学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 有机化学 物理化学 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实验 植物学 动物学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实验 遗传学 植物生理学 解剖生理学 解剖生理学实验 现代生物技术概论 细胞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实验 多媒体课件制作 电子商务 专业英语等
公共课程 体育 大学英语 高等数学A 线性代数 大学物理 大学物理实验A 计算机文化基础 C语言 军事理论 思想品德修养 法律基础 科技写作等选修课程 C语言、C++、数据库技术原理与SQL Server2000、数据结构、软件技术基础、微机原理与汇编语言、电工、电子技术(数电、模电)、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视频技术及运用、计算机网络与数字通信、多媒体技术及运用、Web技术及网络出版、色彩学、信息论与编码技术、信号与系统等。技能专长 绘画:国画、水粉、素描、油画等。
擅长写作,曾在院学生会新闻部、晨帆诗社编辑部工作。
熟练运用Word、Excel、Authorware、Powerpoint等软件,能使用C语言编辑基本程序。
课外曾协助老师和独立作过研究工作,熟悉部分生物技术药品、仪器、基本原理及流程。论文《关于黑曲霉产纤维素酶能力的研究》获得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二等奖。毕业论文《产碱性果胶酶细菌的分离纯化及其酶活测定》获得优秀。个人爱好 读书、绘画、下棋、辩论、听音乐、看电影、讲故事等自我鉴定
性 格:沉着稳重,勤学好问,乐观自信,做事仔细认真,表达能力、适应能力强,有责任心和极强的亲和力,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
自我评价诚实守信、塌实肯干、肯吃苦、做事细心、责任心强、有较强的团队精神;上进心强、性格开朗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适应能力;年轻的我希望点燃自身的热情来使贵公司发光发热,一定会实现自身价值并在工作中为企业创造更大的财富。我真诚的向您提出求职的恳求,以我拳拳寸草心,浓浓赤子情期待与贵公司共呼吸,共命运,同发展,求进步。工作态度: 诚实守信,敬业乐业。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荣获奖励 2004年11月 院大学生辩论赛最佳风度奖
2005年 5月 院环保征文二等奖
2005年 3月 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二等奖社会实践 课余时间从事家教工作,受到家长和学生的好评。
有教师资格证。普通话二级甲等。英语四级。计算机一级。工作及实习经历 2003.7青岛野外实习
2006.2-2006.6毕业实习
2006.7中国水产烟台海洋渔业分公司家工厂实习一周
2006.8-2007.2烟台好利洁水性涂料有限公司化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