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30 13:13:3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摄影教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摄影课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摄影不仅是一门技术,而且是一门艺术,它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紧密结合的产物。美育教育作为摄影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贯穿其中,它影响着摄影艺术风格的走向,能够提高学生发现美和提炼美的能力。
一、摄影教学与美育教育之间的关联
设计艺术作为引领潮流的创造性力量,在其创造过程中,搜集资料、表达概念、组织元素和表现设计等都会大量运用摄影手段。摄影将审美与大众的视觉感受和生活体验联系起来,消除了艺术传达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审美隔阂,为人们提供了普适的艺术表现模式。可见,美育教育对摄影教学的影响至关重要。摄影通过对瞬间的艺术凝结,犹如一座桥梁,加深了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了解,呈现了人与自然、人类行为和社会问题,这就是摄影审美价值所在。
在摄影教育体系中,审美教育承担着多重功能:增强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角度和对自然、社会的感知与再现能力。可见,创新精神的培养和美学在摄影中的传承和体现,构成了摄影师的知识体系。
艺术设计专业的摄影课旨在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感知、理解和创造能力,并为专业服务。因此,摄影课的教学就必须紧紧围绕摄影艺术的审美特性及艺术属性来开展。从独特的摄影艺术语言入手,培养学生在构图、用光、色彩、点与线条等方面的观察、理解和运用能力,使摄影真实而艺术地反映自然和社会,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审美能力。
二、加强摄影美育教育的途径
1.利用摄影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美育素养。
摄影审美教育应该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训练学生的感觉器官开始到培养学生的审美视觉和个性思维;从对摄影器材的了解和掌握到写实拍摄,从对事件的真实再现到摄影理念创新,从模仿到摄影个性的形成,都可以找到美育对教学的影响。在具体教学中,取景和构图、光影和色彩,都与培养学生视觉感受力和审美素养关联。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最初的点、线、面、影调、色彩、结构、空间等视觉要素入手,尝试通过人物的表情、光线的运用、影调的体现、构图的个性化培养学生的美感、秩序感、节奏感和韵律感。
为把美育教育融入到摄影教学中,还应该指导学生学习艺术鉴赏、摄影艺术史、美学等相关课程,丰富学生的审美知识,提高审美品质。在摄影实践中要广泛涉猎风光、人像、广告、新闻,以及商业摄影领域,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型的摄影对审美的要求,避免限制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为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审美感悟能力远比传授知识,培养摄影技能更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主动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摄影艺术造型理论,培养学生在平凡的景象中发现独特的美质和对美的结构及形态的鉴赏、识别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开设数码摄影作品的后期制作课程有利于学生开展二次摄影创作。通过对作品的画面剪裁、光线及影调的处理、颜色的搭配等,培养学生对作品的取舍能力和审美素养,以便学生能将创作个性和风格在二次创作中更充分地表现出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增强。
2.通过作品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作品欣赏在摄影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学生从模仿到创作,作品欣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发掘本质,把握艺术形象,感受艺术情景,体验艺术情感,让学生通过美的体验和审美教育实现与大自然的情感交流,达到培养审美情趣、完善审美心理结构的目的。同时,作品欣赏要结合社会文化背景,从政治、经济、人文等视角赏识作品;要结合拍摄者的审美取向、创作背景、社会效果来发掘作品中的人文价值和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以实现摄影美育教育的目的。
开展多种形式的摄影体验交流活动也是提高学生审美感受能力的有效途径。班级之间、同学之间的习作交流和点评,可以消除摄影美育的神秘感,使学生感到在摄影中感受美、创造美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是可以做的。在作品欣赏活动中,学生要敢于剖析自己的作品,听同学的意见,听老师的意见,更重要的是要倾听自己的心声,要敢于直面自己的成功和不足,使自己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使自己的作品赋有美的韵味。
作品鉴赏的方法很多,分门别类地欣赏作品有利于对作品流派风格的准确把握。比如,航天摄影可以展示宇宙的浩瀚、微观摄影能展示自然生命的美丽和复杂、动物摄影能展示大自然的丰富与多样,等等。通过对摄影图片的分析,让学生在了解主题、主体、构图、色彩、场景等基础上,激发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对大自然的好奇和关心,对摄影美的探索和追求。
3.开展摄影创作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在摄影教学中开展摄影创作活动能够提升学生参与摄影的乐趣、积累创作经验和激发创造热情。要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比如:运动会、球赛、文娱活动、会议,等等;利用周末的时间去农村和城市发掘题材、寻找素材,尝试新闻摄影。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摄影创作机会。摄影课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创作中感受社会、感受自然,在千姿百态的大千世界中得到启发和灵感,激起学生创造美的欲望和行为。
罗丹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在摄影活动中懂得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创造美,最后成为美的创造者,这是摄影美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基于此,教师就应该具备较高的美学修养,娴熟的摄影技术,渊博的摄影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摄影的美学目标,才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审美创造能力的提高。
摄影作为大学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具有简单、方便、实用和效果明显的特点,让学生从走入社会和自然变成关心社会和自然,这是了不起的进步。学生通过摄影活动,感受自然、了解社会、感悟人生,最后达到提高审美素养和审美创造能力的目的,这是高校摄影教学的最大价值。
参考文献:
[1]袁鼎生.教育审美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振民.摄影审美纵横[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实践运用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后总结出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中教,在做中学。”“教学做合一”强调以“做”为中心,事情怎么做就应该怎么学,怎么学就应该怎么教,“教学做合一”理论的核心和落脚点就是做。所谓“做”,就是强调“注重实践”,其实质是理论联系实际,教育联系生活,学以致用。教而不做不是真教,学而不做不是真学,要“教学做合一”,即要求学习者以实践的目的去学,在实践过程中去学。摄影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充分体现出“教学做合一”和“在做中教、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努力在“做”字上下功夫。这对于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一、“教学做合一”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一)“教学做合一”的基本内涵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穷其一生实践探索的教育思想,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而且是一种生活教育观,更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1]。“教学做一体”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本质即在“做中学”,在“做中教”,“教学做”合一。“做”是“教”和“学”的载体[2]。“教学做合一”主要强调的是“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和学都以做为中心,只有通过做,才能把教与学联结起来。教师通过“做”来教学生,学生通过“做”来理解和掌握教师所教内容。“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与传统的“理论+实践”教学模式存在显著区别:“理论+实践”教学模式中,课程分为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教员先在教室完成理论教学,然后到实验室或实习室进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分开的,是不连续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脱节的;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教员在教室或实验室指导学员在“做”的同时,完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这里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同时进行的,两者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一致的。从本质上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与传统的“理论+实践”教学模式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融合在一起的,理论教学通过“做”来完成,即通过实践教学来完成,实践教学中包含着理论教学的内容,而后者的两个方面则是独立的、分离的。很显然,“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在教学效果还是学员的学习效率,都要明显优于传统的“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做合一”的特点
1.实践性“教学做合一”的显著特点就是实践性。“做”是教学的中心,理解“做”的含义是正确理解“教学做合一”的前提。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改变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离的错误做法。“教学做”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开来谈。“教学做合一”的实质就是要把教学过程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学会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整个学习的课程中,通过“教学做”的科学的方法,促进学员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从而把学员的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岗位能力三者紧密结合起来。2.可操作性“教学做合一”要求课程内容必须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能够以学员的岗位任职要求为依据,以促进学员全面发展和岗位任职能力的视角来设定相应的学习模块。做到以学员为主体,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任务驱动为手段,以能力训练为目标。无论是理论知识学习,还是实际技能训练,都要具备可作性,使学员能针对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实际的操作训练,真正提高学员的岗位技能。3.主体性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特别强调的是每个人都要去“做”,在“做”上下功夫。他提出做上教的是先生,做上学的是学生,大家都是在做上相教相学[3]。“教学做合一”教学法的实质就是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使学员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员为主体,围绕教学内容设置要完成的任务,让学员自己亲自去做,从而实现在“做”中教,在“做”中学,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提升学员的学习效率。4.连环性“教学做合一”既是生活法又是教育法,体现了生活和教育二者的相连和彼此沟通。“教学做合一”的连环性还体现在教学做三者是一个互相沟通的等边三角形,三者的连环主要体现在“做”为中心,在做中教,在做中学[4]。通过做的沟通,三者没有绝对界限,而是插上电流就可以循环流动的等边三角形。最终通过“教学做合一”,将教学与实践统一起来。“教学做合一”的这种良性循环,以“做”为中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提升了课堂的效率。5.指向性“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具有明显的岗位指向性。“教学做”要求人才培养要以部队的实际需求为基础,注重学员在工作过程中进行特定的能力训练,使学员毕业后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比如摄影学课程就应以航空侦察专业的实际需求为依据,选择相应的航空侦察技术知识为主要内容,航空摄影与地面摄影的主要区别就是拍摄距离不同,所以相机的镜头焦距不同,学员通过学习地面摄影知识来掌握航空摄影的成像原理。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在“教中做、做中学”的训练,不断强化学员的实际操作技能,以提升学员的岗位技能素质。学员的岗位能力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相应的就提高了。
二、“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在摄影学课程中的运用策略
要在教学中开展“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就要设计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员与学员对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安排方式。最重要的就是要设计合理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内容体系和采取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体系。
(一)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在“做”中学
教学目标是课程的主旨,每门课程逻辑结构的设计都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摄影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员在懂得摄影原理的基础上,掌握摄影技巧。而摄影学课程的主要特点就是实践性较强,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将理论用于指导摄影实践,通过不断的拍摄实践才能掌握摄影技巧。所以,在摄影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学员“静听”的教学模式,要在“做”中学。使学员在学完理论之后,拿起相机去拍摄,用理论指导摄影实践。比如摄影曝光这一节内容中,首先讲授什么是摄影曝光,从摄影曝光的概念引出影响曝光的因素,而在实际摄影中如何控制摄影时的曝光量呢?这就需要通过调整相机的曝光模式来控制了。不同的拍摄环境、不同的拍摄对象需要调整不同的曝光模式来控制曝光量。这个过程就是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个升华,让学员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验证理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时进行。拍摄完成后,学员们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讨论交流,找出拍摄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从而总结拍摄经验,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课后多加练习,掌握摄影曝光的技巧,达到教学目标。
(二)以学员为主体,在“做”中教
学员是教学的对象,教学活动的目的就是要让学员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并用理论去指导实践,从而提高学员的岗位技能。“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单纯理论讲授的方法,而是强调以学员为主体,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教员在“做”中教,学员在“做”中学。比如在景深这一节内容时,教员先通过图片对比介绍景深的概念,再根据光学成像原理推导出计算景深的公式,引导学员利用公式分析影响景深的因素。理论知识学习完后,让学员动手实践验证理论的正确性,验证一下光圈、焦距和拍摄距离是怎样影响景深的,和理论推导出的结论是否是一致的。在学员动手拍摄之前,教员指导学员如何正确调节相机的焦距、光圈和拍摄距离,调节不同的参数拍摄不同的照片。最后,针对学员们拍摄的照片,教员和学员一起来分析拍摄的照片好坏,在一起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学员们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摄影中加以改正。这种以学员为主体,在“做”中教的模式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使学员学完理论之后马上实践,用理论指导实践,将知识转化为技能。
(三)以实践为手段,在“做”中悟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而不做不是真教,学而不做不是真学”,要“教学做合一”,即要求学习者以实践的目的去学,在实践过程中去学[5]。“教学做合一”的核心是“做”字,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摄影是一项必须通过不断实践才能熟练掌握的技能。要想使学员真正掌握摄影本领,一定要保证学员在学习的过程中手脑并用,把所学知识与动手操作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摄影学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在课堂上可以“教学做合一”,每堂课教员除了带相机之外,还要带一些拍摄物品,让学员在学习完理论知识后就动手实践,实现知识向技能的转化。学员理论知识学习之后,学员需要在不断的拍摄练习中思考和总结拍摄技巧。实际的拍摄环境和光线是千变万化的,这就需要多拍多练,在“做”中悟出拍摄方法,针对不同的景物环境,不同的光线条件下,如何取景构图,使用多大的焦距、光圈系数和感光度,是否需要进行曝光补偿等等,要想拍出好的照片,就要通过不同的摄影实践,在“做”中悟,才能提高摄影技能。
(四)以提高技能为目标,在“做”中评
“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重在“做”字,在教中做,做中学,以提高学员的岗位技能。在“做”中教的效果如何,是否达到了提高学员岗位技能的目标,这就需要检验一下。因此,实施“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在“做”中评。“做”中评注重的是过程评价、技能考核和学员互评,更重视评价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在摄影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做”中评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做中评主要有观摩评价、技术展示和技能鉴定。在“教中做、做中学”的环节完成之后,通过观摩评价来完成“做”中评。每个小组之间的学员进行互相评比与观摩,对每个人拍摄的作品进行评价,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指出拍摄作品的优点和缺点,在评价别人作品的同时也是提高自身的技能。因此,通过观摩评价,互相学习和切磋技艺,提高学员的技术水平,促进学员岗位技能的形成。技术展示是挑选拍摄技术比较娴熟的学员,展示拍摄的作品,讲解拍摄的技巧。通过技术展示技术水平,营造尊重技术的氛围,引领学员向“技术能手”学习,同时也锻炼了技术过硬的优秀学员的胆量,发挥他们的示范和辅导作用,达到学员间互助、共同提高的目标。
虽然听障学生在生理上存在着听力障碍,但他们身上还是有着许多优势,而这些优势正是学习摄影所必备的特质。因此摄影教师应该充分地发挥这些优势,因势利导,挖掘他们学习摄影的潜力,增强学习摄影的自信心。
1.1 视觉敏感、形象思维发达
生理上的听觉障碍和长期的生活习惯使得听障学生主要靠视觉来感知外界事物。他们的视觉非常敏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对事物的具体形象感受力强,形象思维非常发达。这些特质特别适合学习摄影这种二维平面艺术。因此摄影教师应采取直观的教学方法,把摄影知识转换成最直接的不需要进行逻辑思考的内容讲给听障学生。同时发挥听障学生视觉优势,让他们自己去观察、去感受,鼓励学生讲出他们所看到的东西,在此基础上引出相关的教学内容。比如讲色彩的情绪,可以把学生带到秋天的户外,有些学生看到的是麦穗金黄、果香四溢、秋高气爽,而有些则看到落叶纷纷、秋风瑟瑟、萧条凄凉。摄影教师就可以鼓励他们说出自己对秋天的理解,顺势引出如何用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1.2 思想专注,不受外界打扰
相对与正常学生而言,听障学生有着明显的听力缺陷,但正是因为这个缺陷使得听障学生不容易受到外界声音的干扰,更容易集中注意力,专注地聆听和观察。因而听障学生对于摄影理论的思考更加专注,也会比一般的学生更容易全身心地投入到拍摄过程中,创作出优秀的摄影作品。但是,由于过度的专注,他们容易出现疲劳、注意力涣散和反应迟钝的现象。因而在摄影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效地利用听障学生有限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把摄影的主要理论和技术的讲解尽量地压缩在这段时间内。同时还可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对听障学生进行刺激,尽量延长其注意的时间。比如实行多媒体教学,进行户外拍摄和主题拍摄,实施教学互动,让学生自己相互讨论等等,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
1.3 善于思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
虽然听障学生在生理上异于常人,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认知缺陷,但是他们作为一个有着不同常人的生活经历的特殊群体,摒弃了声音的干扰,更善于思考。他们拥有观察事物的独特视角以及认识生活、体验生命的洞察力。他们对艺术的形式、摄影美的实质有着独特的感受和表现方式。
听障学生对新鲜的东西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对此有着高涨的认知热情与创作冲动。可以说,尽管听障学生在生理上有些缺陷,但在艺术创作的灵感上、人性光辉的捕捉上,却有着明显的优势,这是摄影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肯定并积极挖掘的,要引起摄影教师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努力引导。
2 因势利导,帮助听障学生扫除学习障碍
2.1 积极表扬,克服自卑心理
由于生理缺陷的影响,听障学生在文化知识的掌握和各项技能和素质的发展上,都难以达到同龄正常人所具备的程度。再加上社会对听障人士的偏见,会使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缺乏应有的自信心。这种普遍存在的自卑心理极大地限制和阻碍了听障学生学习摄影的热情。因此如何帮助听障学生重拾自信也成为摄影教学的一个重心。摄影教师要多讲解有积极意义的关于聋人题材的摄影作品,穿插听障人士成功的案例,特别强调他们在争取成功的道路上所遇到的挫折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引导他们正确地面对自己的缺陷。
摄影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以积极肯定为主,表扬听障学生每一个细微的进步,鼓励听障学生参加校内外的摄影比赛,对每个参加摄影比赛的听障学生进行指导,大力赞赏获奖的同学,增强他们学摄影的自信心,克服自卑的心理。
2.2 加强交流,克服孤僻心理
由于生理上和沟通上的障碍,听障学生很难同正常人进行有效的交流,甚至还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就容易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但是,摄影作品的拍摄是一个不断沟通、不断学习的过程,这种性格特别不利于他们进行专业的学习。因此,摄影教师要积极地融入到听障学生中,与他们一起拍摄,一起活动,有条件的甚至可以和他们住在一起,朝夕相伴。教师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与他们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以愉快、喜悦的心情去感染学生,使学生不再觉得孤单,逐步地走出心理阴影。
摄影老师除了在心理上关心听障学生外,还可以争取更多的机会让听障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比如在班级内部举摄影作品研讨会,鼓励他们对摄影作品进行交流;还可引导听障学生与正常人之间进行交流,比如让他们去拍摄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定期的与正常的摄影专业的学生进行学习探讨等,相同的专业使得他们会有很多相通的话题,相互之间的良性的交往也有助于改善听障学生孤僻的性格。
2.3 利用多媒体,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论文摘要:对摄影与美术比较、摄影艺术的本体性及边缘性的美学理论探讨,更新数码摄影理论与教学知识结构等,都是这门学科在教研中所面临的新课题。
在综合大学、业余大学里,摄影作为一门素质教育的选修课,起着培养美学品味、提高审美水平的作用。由于无需较高的美术基本功,使学生在纯技术层面上学习该课的难度大为减轻。在艺术类学科中,摄影由于跟绘画雕塑、艺术设计等关系密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艺术创意。
现在的大学摄影课教学,一般都从纯技术理论层面、作品赏析人手,最后安排些基本功作业和专题作业就完成课程了。看似比较容易,但教学也有很多需改进和知识更新的地方。从技术层面上看,大部分学生使用小型自动数码相机等业余相机,进阶水平良秀不齐;夜大学课程实习拍照的课时也非常有限,而数字软件对摄影后期加工越来越重要。从摄影美学方面看,很容易忽略从艺术学、美学角度与纯技术理论相结合。因而达不到摄影教学应有的深广度。
要想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可从数码摄影理论与实践、摄影美学与摄影教学结合等方面予以加强。
1摄影与美术的横向比较
在横向与美术比较,纵向与摄影历史发展比较的基础上,探讨摄影艺术的自律性及与兄弟艺术的联系性,能促使摄影眼光、品味和美学理论修养的提高。
美术的特性具有造型性、视觉性和空间性,在平面或三维空间塑造形体、创造可视性的艺术图象。绘画雕塑具有瞬间凝固或静态的特性,与摄影关系最近。所不同的是媒介材料。美术思潮的写实技法、流派在摄影发明后,趋向更为主观的风格和流派的发展,甚至有意与摄影拉开语言距离。摄影以纪实性语言特性见长,深受美术的现实主义、写实风格等影响。如人像的“三角”造型光,就来源于荷兰大画家伦勃朗的灵感;20世纪最杰出的摄影师一一法国著名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勒松先生((Henri " cartit " Bresson , 1908-2004),自幼学画,深受超现实主义绘画影响,以“决定性瞬间”的优秀作品,被称为是现代纪实摄影的奠基人;美国风景摄影大师、世界环保运动的先驱者安瑟·亚当斯(AnselAdans,1902-1984)以对风光摄影的独特理解而闻名于世,发明了“区域曝光法”,重视后期制作,主张比客体更重要的是表达内心世界的独特感悟。摄影史上的“画意”摄影和纪实摄影等,都深受美术的影响,从而产生了许多流派风格。
不仅是美术现实主义的典型瞬间,超现实主义的怪异、印象主义的斑斓颗粒、结构主义的构成影调、表现主义的粗犷等风格图象、后现代主义的兼收并蓄,也影响着摄影流派的产生。摄影与美术在互相交融中擅变。摄影与美术类似,有着客观为主或主观为主的两大类流派风格。当代的艺术形态是一种包容性、多元化更强的时空,使得美术与摄影的交融更为普遍。
有些人认为摄影是次要艺术甚至不是艺术,理由是它依赖或复制客观影像。其实.从本体论上看.摄影并非是附属的,纯客观的图像复制。仅从物理学上说,照片不可能完全真实地复制自然,人眼对客体感光的宽容度要比照片大得多。格式塔视知觉理论以大量实验证明,视觉有着思维特征,它是能动的,有选择性的。既然是人操控着机器,那么不同层次的人对摄影就有不同的理解。贡布里希认为:一个用于传达视觉信息的图像不管多么忠实于原型,它的选择过程总是表现了制作者对他认为有关的东西的解释。即使是名人的蜡像也必须考虑原型该以哪种特定的神态和角色出现。人像和事件的摄影者也必须精心选择他的材料,以得到“泄露底蕴”的图片。中国传统美学则在似与不似之间、无限与有限时空之间、主观与客观之间,以“意象”审美观照为最高境界。摄影的最高品味是言简意赅的意象构成。主体的参与,使作为纪实工具的摄影有成为艺术的潜质。因此,主体的选择性和一定的主观性,是摄影成为艺术的关键所在。
当然,在摄影艺术和美术中,甚至有强调绝对客观真实的语言表现的流派。如美术中的超级现实主义,毫无主题,构图随意,复制照片等。摄影中有纯自然主义等与之呼应。美国曾有号称“F64”的摄影团体,以取消虚实相间的语言为特征,主张摄影应该象用“F64”这个相机最小光孔来纪录。但这种流派的产生,是以相对主观的艺术存在为背景的;它的极端性,实际上也是主体的一种主动选择,一种有意为之或有意不为的价值判断:强调科学与美的结合,以反抗摄影过分接近美术。
从媒介材料上看,摄影是光与影的色彩交响的瞬间组合。摄影通过光化学、数码等成像,极具感性特征,是主体和客体的空间交融。而光影的开合,是选取最具意味的一种决定性瞬间,使摄影又有着一定的时间性。随着摄影审美观念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图像后期加工占据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摄影图像在前期更多地具有“素材”本性。摄影特别是数码影像,利用新兴的图形软件,代替了繁琐的传统暗房,使图像后期“剪辑”变得更加自由、方便和更具创意。
以当今电脑技术数码影像占主导和统治地位的高科技为后盾的映像艺术(电视、摄影、计算机)已形成规模,科学技术所产生的视觉艺术形象,不仅意味着它从根本上制约着设计艺术的更迭和演化(手绘、喷绘等手法已逐步被摄影图像、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现代高新技术所代替),反作用于美术、设计艺术,而且还对人的思维模式和情感体验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数字图像后期处理的方便,颠覆了传统暗房复杂繁琐的工艺。美术构成了新的设计艺术形成的技术基础,数码影像则是新的艺术形成产生的审美心理基础。
在这一单元中,结合美术与摄影的共同点,重点讲授构思构图、色调构图、风景人物静物等专题;同时,将美术与摄影碰撞交融所产生的流派风格等,融合在纯粹的技法传授中,使学生具有更开阔的眼界。
2摄影艺术的本体性
摄影与美术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对摄影自身语言特性及其艺术规律的研究,属于摄影美学的范围。
早在1927年,中国北京大学教授刘半农在《半农谈影》一书中,曾提出过“意体摄影”概念,以与单纯技术性的实用摄影相区别。关于摄影的本体性,一种观点认为摄影与美术是近亲,因为摄影通过拍摄和暗房技巧,以追求意境美或有意味的“画意”见长。摄影史上的“画意摄影”流派曾是主流风格。反对者大都用摄影的纪实性来把握本体特征,反对摄影成为美术附庸。《辞海·摄影艺术》写道:摄影艺术的主要特点在于“它所表现的对象必须是实际存在的,所表现的人物、事件和环境都要求是真实的,并且只能表现现实生活题材,而不能表现已经过去的和尚未发生的事件。”但有人也提出纪实性不能作为摄影的本质特性,如曾有过“好的新闻照片是否艺术作品”的争论。不是所有新闻照片都是艺术作品。有人认为只有通过生活真实达到艺术真实的典型瞬间,才是“艺术摄影”,审美在首位。这样,就与把真实放在首位的“新闻摄影”区别开来。正如安瑟·亚当斯所言,摄影艺术最重要的便是内心世界的东西。艺术家和平常人的差别就在这里一一在于有没有能力抓到那些观察和感觉,有没有技巧将之传达给别人。
随着艺术思潮的发展和数字时代的来临,典型性的瞬间艺术,已成为传统艺术或一种流派风格的代名词,艺术图像越来越多元化了。摄影象美术那样,可以表达类似超现实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多种图象,可以先设计构思,再摆放物体来摄影和后期进行特别加工。电脑数字软件使这类摄影变得越来越可行,更具有视觉传达效果上的陌生感。这类观念性图象的特征,是具有可计划性和可预见性;而且,摄影也可以象现代美术那样,表达一种多义化的“有意味的形式”。仅靠“纪实性”、“典型性”已远不能解释摄影的本体性了。因此,艺术摄影是担含着具有艺术真实的纪实性或观念性的图象信息,具有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摄影自身的语言特性是用瞬间曝光成像来形成静态的二维图象。法国摄影大师布勒松认为,绘画构图是制作构图,摄影构图是剪裁构图,而且,是在瞬间中决定的。这就是两者根本的不同。他提出了著名的“决定性的瞬间”一说。他解释说,所谓决定性瞬间,就是当一个事件展现它的意义时,(摄影师)在顷刻间认识到这一点,同时严格地组织形式并准确地将它表达出来。当然,这个瞬间是相对而言的。虽然摄影有着从几千分之一秒到长时间曝光的感光,但都是时间中的一段流逝。而短时间感光最具有普遍性。我们可用决定性的瞬间,用来代替以往的“典型瞬间”等相似说法,更具有兼容性。它包含纪实摄影、艺术摄影、观念摄影等在内。决定性的瞬间,体现出摄影语言的本质特性,一是语言特性;二是摄影者自身修养、眼光、技巧、个性等在这个瞬间中的登场亮相。没有后者,就不成其为艺术摄影。
摄影具有自己所特有的静态的二维图象性。摄影作为静态的图象,与动态摄像、三维雕塑区别开来;二维空间的绘画尽管也是一种决定性的瞬间来形成静态的二维图象,但它的完成并非是瞬间成像的。而且媒介材料根本不同。从摄影的媒介方式上看,前期有银盐化学媒介感光、电子感应技术数字成像两种;后期是传统暗房冲印技术、丰富多彩的电脑数字软件加工。用“画笔”一一各种照相机进行前期拍摄和后期暗房(数码暗房)加工,实现图象的产生。
摄影具有独一无二的自身语言。摄影的光圈与速度的组合,可以产生虚实快慢的各种变化。在快门上,通过对时间快慢的控制,产生对比的影像;通过对进光口径大小的调节,还能制约空间的清晰深度。镜头长短的选择,可以表现不同透视效果的图像视角。在一个底片上,用多重曝光可以产生多重图像的特殊效果。一幅平庸的素材,在后期处理中,可以升华成鲜明生动的艺术性图象。胶片的颗粒性如加以突出,能具有语言的纯度、冲击力和缺陷美感。摄影构图剪裁的可塑性,往往能使素材“废片”成为好片甚至是艺术品。对光影造型元素的巧妙组合,更是摄影的长处和奥秘。越是切近这些语言特征的图像,越能体现摄影的自身魅力。
在分工细化的时代,有着各种专题的自由撰稿人或职业摄影师。发达国家的摄影公司,细化到有专拍皮具、玻璃等的广告摄影师。各门类摄影的专业性都很强,都可以从微观的美学理论上来予以探讨。在这方面,摄影表现出它的一定独立性。
综上所述,艺术摄影是以决定性瞬间的曝光成像,来形成静态的二维图象,经过后期暗房加工,塑造鲜明生动的光影形象用以表情达意,或通过观念性图像来休现意境、意味的视觉艺术。摄影是外在客体和内在主体的统一,或是内在世界在外在客体上的投射。其中,“决定性瞬间”的摄影前期是最重要的环节,可以说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在这一单元中,着重把握摄影自身规律,通过典范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分析,进一步提升对摄影语言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并借以摄影艺术的大众化,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3摄形的边缘特性
摄影有成为艺术品的可能性,也有一定的边缘特性。毕竟,摄影是客观纪实的实用工具。在满足实用的一般技巧上,是比较简单的。这也是它的特殊性。不是所有的摄影记录都具备艺术性。一个单张的照片可以是新闻、一张肖像、艺术或纪实,可以是它们之中的任何一种、或它们的全部,或什么也不是。
摄影的纪实性横跨新闻报道和艺术摄影两个疆界,有着边缘性图像的特性;记录性强的图像靠近新闻报道,艺术性强的图像则更靠近艺术摄影的视野;观念性摄影图像则更具有纯摄影艺术特征。一张照片有可能既是艺术摄影又是纪实摄影。相对美术而言,绘画雕塑成为艺术品的可能,要远大于摄影者手中的照片。摄影无所不用、无所不能的实用性,或多重性质,构成了摄影的边缘特性。
最普遍的纪实摄影,如果它既有纪实性又有艺术性,就更为感人或更有表现力,更有视觉传达效果;除信息传播外,本身又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这样的图像就成其为摄影艺术。象布勒松所说那样,艺术摄影要尽量让形式服从主题需要,讲究光线、构图、影调、色调、虚实等审美规律。
由于同属静态图象,共享一般的美学法则,摄影必然要与美术发生联系。在艺术价值观、光影色调等审美理论上,摄影确实与美术非常接近;在人物、风光、静物等摄影中,绘画典范的影响非常之多。而摄影所获得的图像,往往成为绘画、设计艺术中的素材来广泛使用,摄影作为艺术的模糊性、边缘性相当突出。在现代艺术看来,各门类艺术应该强调自身的本体语言特性。但后现代艺术主张兼收并蓄,语言交叉。因此,在后现代美术和后现代摄影艺术里,连美术也具有这种模糊边缘性了。在这些作品里,人们往往分不清哪些是摄影或绘画。摄影在这种艺术无中心、无明显分野的交融中,获得了比以往更大的地位。
摄影另一个边缘特性,在于它的文、理结合或交融的学科性质。摄影更多地要求艺术与科学、图像与设计的交叉或结合。数字图像与设计艺术的互相交融性很强,摄影图像数码制作和广告设计共享着电脑图像软件、图像制作、设计平台、照片修整、演示、图形管理、桌面排版、模拟传统手工绘画、图像输出设备、光盘刻录以及数码照片输出系统等。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通过电脑处理,把摄影图像转换为严密的数码程序,使艺术与科学得到融合,使图形创意得以升华和更加理想。传统的艺术摄影以拍出好照片为荣的价值观,受到“用”好照片的高科技挑战。
边缘学科并不意味着摄影艺术只是作为依附性的存在,或是非主流的艺术。而只是说明它有着横跨多学科的特征。如艺术设计或应用美术设计,也是典型的边缘学科。摄影的边缘学科性,在于它共享绘画的一般美学规律,又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视觉语言形式,有它自身的一定规律。摄影师要想得到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作品,需要具备美术学、美学、文学、心理学和印刷制版、软件处理等相关理工科学知识结构,并需要付出大量的艰苦实践。
摄影的边缘性,体现在它作为实用工具的边缘性,和它具有边缘学科的交叉性两个方面。
4影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的更新
在数码图像器材占压倒性优势的时代,传统摄影理论必须变通是肯定的事实;胶片暗房实践和理论更多地让步于数字暗房。过去摄影必须通过镜头感光,构成潜影;感光片经过显影和定影,成为负片或反转片。相对数码摄影而言,这种摄影已被称为“传统摄影”。那么,就摄取影像来说,数码摄影只有“通过镜头”一词与传统摄影相一致,保留了最根本的本质。光学透镜的运用成为摄影理论共享的唯一依据。
数码图像全方位的知识结构更新有如下方面:
传统摄影理论与数字成像的交融。各种不同档次的器材、特色、成象介绍和探讨等;
加强教学相长的互动性。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鼓励学生到国内外网上优秀的摄影网站自学、互动等,用QQ群进行作业互动交流、和作品品评等。
在教学条件受限制时,要善于因陋就简,进行简单实践。如夜大学摄影课,只有课堂顶棚的栅格式日光灯和课桌,外出拍照也不可能有很多课时。大部分学生只有小型自动数码相机,而不是可以控制快门速度、光圈的准专业以上的相机。这些相机,也可以对摄影色温、构图、用光、色调深浅、闪光摄影、恰当的曝光等等做现场简易实践。用些黑、白卡纸、专用灰卡和简易的反光板,也能在每节摄影课中,结合理论讲授来就地取材,穿插摄影实践。
对各种品牌的相机生产商的图象处理软件和专业的图像软件的把握有较高水平,能指导学生进行创意摄影或后期加工。熟悉这些软件,对专业摄影或普通摄影的教学都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设计、观念性美术等与摄影的结合,具有较强的实战意义。
针对在校生业余相机的特点,重点讲授色彩构图、色调构图、风景人物静物等专题。对以美术设计为专业的学生,则在广告摄影、摄影图像与设计的结合方面以重点,收到有的放矢的教学效果。还可以结合观念摄影等主观艺术摄影作品赏析,做一些画意摄影的实践。
摄影作为一门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学科,其实践性至关重要,本文针对高职高专摄影教学中的实践运行现状,结合不同专业摄影课的拍摄要求,来阐述如何对摄影教学中的实践教学进行更有效的优化。
摄影课程在高职高专教学中涉及的面非常广,又是一门理论和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现在高职高专摄影教学中基本采用传统的摄影教学方法,而在传统教学方面往往是理论知识比重超过实践操作。由于实践操作时间太少,学生很难消化理论课内容。虽然这种教学方法比较稳定,但在专业本科学院也往往需要非常长的课时才能够完成,如果要学习专业倾向更强的摄影内容更要长年累月的知识积累,并且容易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因此超大课时量和少实践操作的摄影教学方法是不适应高职高专的教学的。理论和实践联系非常紧密是这门课程的特点,那么如何运用一种更加有效的方法来适应高职高专的摄影教学?在多年的高校摄影教学中本人总结了一种比较适应高职高专摄影教学的方法作为参考。
从高职高专教学特点来分析,高职高专的教学都应从实际需要入手,实践操作教学在高职高专摄影教学中运用会使教学效果更快更好,更适合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时和资源配置方面根据不同专业情况有针对性安排实践教学的方法是必要的,如广告专业的摄影实践课和室内专业的摄影实践课应有不同的操作内容。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实操课并不是说就不要理论课了,应当说是一种以实践操作为主加以巩固理论知识的方法。下面我们就这种方法在高职高专摄影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作进一步的探讨。
摄影实践教学的运用大体应分二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理论实践部分;第二部分为专业摄影实践部分。
我们首先从第一部分基础理论实践部分来谈谈。基础理论实践部分又分为理论篇和操作篇。理论篇中有摄影的发展及其作用;从专业到普及;从理论到实践等。在操作篇中有相机基本构造了解、选择、保护的方法;镜头――焦距、视角与景深 的关系;曝光与测定的运用;色调、色温与白平衡;布光的方法等知识和内容。那么在基础理论实践部分无论是理论篇还是操作篇每个知识点的教学方法都是运用实践来确定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如讲摄影的发展及其作用时,先用135单反胶片机分发给同学们使用操作后,再用135单反数码相机分发给同学们使用操作,让同学们说出两种相机的优缺点,然后总结比较后再来讲摄影的发展及其作用。这样同学们很快能理解和认识摄影的发展及其作用,并能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下面,我们来看看第二部分为专业摄影实践部分。在专业摄影实践部分上课内容和操作是不分开的。专业摄影实践主要包括为:吸光体、反光体、透光体拍摄训练;复合商品拍摄训练;室内、室外人像拍摄训练;风光、建筑拍摄训练;创意摄影;另类商业摄影。第二部分的专业摄影实践中内容可根据艺术类各类专业的要求另行安排实训内容,宗旨就是和各类专业主干课联系越密切越好。当然以实践教学为主的课程,其实践场所和所要求器材比传统的理论教学要求要高得多。如:理论篇中基础训练对相机构造的了解,就必须有多种相机样机,每种样机都应有一定的数量,以便实践。这样在资源配置上费用会提高,但摄影教学效果也会提高很多。
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方式,不但要求摄影教师理论知识非常丰富,而且实践操作水平也必须高,并要求通过实践来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具体我们以两课时90分钟的教学过程来和大家研讨。
如我们讲基础训练中照相机的类型时,在二个课时的学习过程中要达到的目的是使同学们在实践中了解照相机的各种类型及选择和保护方法;要求掌握摄影发展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各种类型,选择和保护的方法;了解各种类型相机拍摄的特点。我们把重点和难点放在135型相机和120型相机、135型相机中反光式和直视式的特点、数码135型单反相机上。实践教学的方法就必须更加具体,时间和内容安排也必须合理。第一课时简单就相机的类型导入10分钟,然后提出问题,你们会使用哪些类型相机?直接进入摄影室操作传统相机135型单反和直视式相机20分钟时间由学生自己操作。这中间就会有很多问题出现,大部分同学没有操作这种照相机,他们在不会使用的过程中就迫切的想知道。教师在不断示范讲解实践操作中,总结学生的几个重点问题,针对问题讲解示范20分钟,同时再要求学生操作20分钟;最后20分钟做理论引导。如135型单反相机的特点,135型单反相机产生“噪音”的原因等。在90分钟的课中,用了30分钟做理论方面的导入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要求教师了解各种相机的特点而且必须有熟练操作各种相机的功夫,学生在许多方面都开始了了解,在实操中有很多经验是理论表达不出的,如装片听音和找手感的方法等。
在摄影实践教学中,每次课程都安排大多数时间来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理论知识水平。明确实践是手段,理论是基础,要想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摄影知识,熟悉拍摄技法,同样必须认真对待每一次课程。另外我们在运用这种实践教学的方法的同时,应时时记住摄影是一门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课程,因此运用艺术的原理才能使实践教学更确切地达到目的。
关键词:新闻摄影 摄影教学
当今的时代是科技信息的时代,需要大量的图片信息。图片在新闻、传媒、科研、考证、广告宣传等一系列的社会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就是说当今社会需要大批的摄影人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们已经设立摄影专业的高等院校有五百多所,而设有摄影课程的高等院校有七百多所。”①按理说,完全可以满足社会对摄影人才的需求,可社会对高质量摄影人才的需求仍十分迫切。这种人才供求矛盾的出现,与我国新闻摄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直接关系。
一、缺乏对摄影教育的重视
国家教育部明确规定《新闻摄影》是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新闻摄影是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的必备专业技能。然而,我国高等摄影教育的形式基本上都只是在高校中设立新闻摄影课,少有新闻摄影专业。目前,新闻摄影主要是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和编辑出版学四个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是电视摄像、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课程的先修课程。其课时只有54个到72个学时左右,教学内容包括摄影技术和新闻摄影理论两大部分,而内容大都一成不变,理论思想相对滞后。这与新闻传播业对摄影专门人才,尤其是图片编辑和摄影总监的需求极不相称。
摄影在读图时代的今天,其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应该得到相应的重视。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摄影作为其他专业辅助课程的教育理念,加强摄影教学。如前文所说,大多数高校都开设有摄影课程,但是学习的时间非常短暂,且大多是作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工具而已。然而,在这个多媒体如此发达的时代,摄影其实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泛的专业,无论电视网络、报刊杂志、图片社,还是企事业单位等,都需要摄影专业的从业者,学好摄影更有助于学生的就业。
因此,高校的管理者应该从以往将摄影作为其专业辅课程的观念中走出来,改革摄影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认识到摄影是人类文化表达与信息传播的一种手段,加强相应的人文素养教育,更应该考虑职业教育的应用型特点,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能增强学生对学业与就业之间相互联系的认识,使之能够更快地为就业作好心理及专业上的准备。
二、缺乏精通理论与实践的教师
2009 年 9 月出版的《中国高校摄影教育概览》中关于目前国内高校摄影教育现状调研的数据显示:自 1999 年至今,10 年间国摄影院校在各个层面都出现了长足的发展,专业师生比由原来的1:48 发展为 1:16,②师资层次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硕士学位及中高级职称已成为教师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的确,师资队伍在不断地提升,但是对于摄影这门技与艺相结合的专业来说,单一的学位及职称的提高是不能说明问题的,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才可能创造出优秀的摄影作品。摄影课程讲授的好坏,也要求授课教师既精通理论,又能懂得摄影实践。这样的教师讲授的课程才会入情入理,引人入胜。如果只懂理论不懂技术的老师讲课,总觉得隔了一层;如果只懂技术,不懂理论的老师讲课,往往缺乏逻辑和理论深度,流于肤浅。
与我国不同,美国新闻专业课的教授一般都是资深记者出身,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一项调查显示,在美国的新闻学院里,只有17%的教授没有当过记者。大部分教授认为,是新闻从业经验,而不是博士学位,更是一个聘任新闻教育工作者的先决条件”。③因而,摄影专业教师应该不断增加自己的摄影知识,积极参加培训,或到企业去锻炼,不断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学校管理者应该开阔视野,不拘一格地聘用人才。关于教师的聘任,笔者以为可以采取两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可以利用各种讲座或开设实践课程等方式聘请企业中有实践经验的摄影师来校作讲座、上课,使学生分享不同领域的摄影工作经验。各企业的摄影师是摄影界的先锋人士,他们了解摄影的最新发展情况,最懂得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摄影需求。他们来校讲学,不仅带来最新的摄影信息,而且为学生的就业打开一扇窗户。
第二种形式,就是学校和与之有合作的企业共同组建教师队伍,实行“双师”结构教学,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整合学校和企业双方的教育资源,以形成双向培养的人才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具有精通理论与企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素质。
三、 教学内容单一,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求
传统新闻摄影教学内容,实际上是摄影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很少涉及新闻摄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最多介绍一些突发事件、单幅照片的拍摄等,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就业后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摄影技术过关了,但缺乏网络传播技术的实践经验;新闻敏感与判断能力不足,思维缺乏创造力;对新闻摄影的认识过于平庸和概念化;对新闻摄影的自身发展和电视摄影的交互发展缺乏前瞻性;这显然不能适应今日社会的需要。
如今用图片传达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新闻图片报道范围已有较大的延伸,所以今天的新闻摄影教学内容应当根据社会的需要而设定,不仅需要加强突发新闻图片报道,还需要对事件进行评论、表达自己观点的纪实摄影。同时,还需加强图片内容教学,而过去对新闻摄影的图片教学重视不够。由于图片不可翻译性,所以应要求学生做到用图片突出需要传达的准确信息,最大限度抑制干扰信息。新闻摄影教学必须按照图片学习自身的特点读图、制图,从图片本身入手,研究图片的本意、寓意,将图片研究上升到视觉文化的高度。此外,还应注重新闻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注重新闻道德的培养,养成不干扰新闻主体思想的习惯;同时注重电子信息传播处理技能的学习,适应社会的需要。
由于新媒体的出现,新闻摄影教学中,可以缩减传统暗房制作的教学内容,数码摄影的出现对传统暗房制作冲击最大,现在有许多学校已经缩减甚至放弃了传统暗房,纷纷建起了数字暗房。对于新闻摄影专业教学来说,传统暗房中黑白、彩色胶片的冲洗处理可以缩减或舍去,由数码图像处理技术代替。此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缩减感光材料、曝光控制、彩色摄影基本理论等内容,加强数码摄影基础知识、数码图像处理技术、图像设计等方面的教学力度。
近年来,我国高校摄影教育事业发展迅猛,对此,应认真总结经验,合理科学的开展摄影专业教育,避免草率设置专业和过热发展,对我们所热爱的这一专业的发展负责任地展开研究,是每一位摄影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广泛开展摄影学科理论研究,进行摄影教学经验交流,提高摄影教学与科研水平,加强与海内外摄影界、摄影教育界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国外最新摄影教育思想,科学借鉴国际先进摄影理论研究成果,促进中国摄影教育体系的形成与进一步成熟。
注释:
[1]转引自赵维俊、李元鸣《论理工高校进行摄影艺术教育的理念与实践》,见:http:///com/gxsy/index.php3?file=detail.php3&kdir=817986&nowdir=2125727&id=294982&detail=1。
【论文关键词】摄影与美术比较;摄影艺术的本体性及边缘性;教学知识结构的更新
在艺术高职院校里,摄影作为一门素质教育的课程,起着培养美学品味、提高审美水平的作用。要想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可从数码摄影理论与实践、摄影美学与摄影教学结合等方面予以加强。
1摄形与美术的横向比较
在横向与美术比较,纵向与摄影历史发展比较的基础上,探讨摄影艺术的自律性及与兄弟艺术的联系性,能促使摄影眼光、品味和美学理论修养的提高。
美术的特性具有造型性、视觉性和空间性,在平面或三维空间塑造形体、创造可视性的艺术图象。绘画雕塑具有瞬间凝固或静态的特性,与摄影关系最近。所不同的是媒介材料。美术思潮的写实技法、流派在摄影发明后,趋向更为主观的风格和流派的发展,甚至有意与摄影拉开语言距离。摄影以纪实性语言特性见长,深受美术的现实主义、写实风格等影响。
从媒介材料上看,摄影是光与影的色彩交响的瞬间组合。摄影通过光化学、数码等成像,极具感性特征,是主体和客体的空间交融。
以当今电脑技术数码影像占主导和统治地位的高科技为后盾的映像艺术(电视、摄影、计算机)昌形成规模,科学技术所产生的视觉艺术形象,不仅意味着它从根本上制约着设计艺术的更迭和演化(手绘、喷绘等手法己逐步被摄影图像、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现代高新技术所代替),反作用于美术、设计艺术,而且还对人的思维模式和情感体验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数字图像后期处理的方便,颠覆了传统暗房复杂繁琐的工艺。美术构成了新的设计艺术形成的技术基础,数码影像则是新的艺术形成产生的审美心理基础。
在这一单元中,结合美术与摄影的共同点,重点讲授构思构图、色调构图、风景人物静物等专题:同时,将美术与摄影碰撞交融所产生的流派风格等,融合在纯粹的技法传授中,使学生具有更开阔的眼界。
2摄影艺术的本体性
摄影与美术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对摄影自身语言特性及其艺术规律的研究,属于摄影美学的范围。
随着艺术思潮的发展和数字时代的来临,典型性的瞬间艺术,已成为传统艺术或一种流派风格的代名词,艺术图像越来越多元化了。摄影象美术那样,可以表达类似超现实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多种图象,可以先设计构思,再摆放物体来摄影和后期进行特别加工。电脑数字软件使这类摄影变得越来越可行,更具有视觉传达效果上的陌生感。这类观念性图象的特征,是具有可计划性和可预见性;而且,摄影也可以象现代美术那样,表达一种多义化的“有意味的形式”。仅靠“纪实性”、“典型性”已远不能解释摄影的本体性了。因此,艺术摄影是包含着具有艺术真实的纪实性或观念性的图象信息,具有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摄影具有自己所特有的静态的二维图象性。摄影作为静态的图象,与动态摄像、三维雕塑区别开来;二维空间的绘画尽管也是一种决定性的瞬间来形成静态的二维图象,但它的完成并非是瞬间成像的。而且媒介材料根本不同。从摄影的媒介方式上看,前期有银盐化学媒介感光、电子感应技术数字成像两种;后期是传统暗房冲印技术、丰富多彩的电脑数字软件加工。用“画笔”—各种照相机进行前期拍摄和后期暗房(数码暗房)加工,实现图象的产生。
摄影具有独一无二的自身语言。摄影的光圈与速度的组合,可以产生虚实快慢的各种变化。’镜头长短的选择,可以表现不同透视效果的图像视角。在一个底片上,用多重曝光可以产生多重图像的特株效果。一幅平庸的素材,在后期处理中,可以升华成鲜明生动的艺术性图象。胶片的颗粒性如加以突出,能具有语言的纯度、冲击力和缺陷美感。摄影构图剪裁的可塑性,往往能使素材“废片”成为好片甚至是艺术品。对光影造型元素的巧妙组合,更是摄影的长处和奥秘。越是切近这些语言特征的图像,越能体现摄影的自身魅力。
综上所述,艺术摄影是以决定性瞬间的曝光成像,来形成静态的二维图象,经过后期暗房加工,塑造鲜明生动的光影形象用以表情达意,或通过观念性图像来体现意境、意味的视觉艺术。摄影是外在客体和内在主体的统一,或是内在世界在外在客体上的投射。其中,“决定性瞬间”的摄影前期是最重要的环节,可以说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在这一单元中,着重把握摄影自身规律,通过典范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分析,进一步提升对摄影语言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并借以摄影艺术的大众化,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3摄影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的更新
在数码图像器材占压倒性优势的时代,传统摄影理论必须变通是肯定的事实:胶片暗房实践和理论更多地让步于数字暗房。
数码图像全方位的知识结构更新有如下方面:
传统摄影理论与数字成像的交融。各种不同档次的器材、特色、成象介绍和探讨等。
加强教学相长的互动性。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鼓励学生到国内外网上优秀的摄影网站自学、互动等,用QQ群进行作业互动交流、和作品品评等。
在教学条件受限制时,要善于因陋就简,进行简单实践。大部分学生只有小型自动数码相机,而不是可以控制快门速度、光圈的准专业以上的相机。这些相机,也可以对摄影色温、构图、用光、色调深浅、闪光摄影、恰当的曝光等等做现场简易实践。用些黑、白卡纸、专用灰卡和简易的反光板,也能在每节摄影课中,结合理论讲授来就地取材,穿插摄影实践。
对各种品牌的相机生产商的图象处理软件和专业的图像软件的把握有较高水平,能指导学生进行创意摄影或后期加工。熟悉这些软件,对专业摄影或普通摄影的教学都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设计、观念性美术等与摄影的结合,具有较强的实战意义。
针对在校生业余相机的特点,重点讲授色彩构图、色调构图、风景人物静物等专题。对以美术设计为专业的学生,则在广告摄影、摄影图像与设计的结合方面以重点,收到有的放矢的教学效果。还可以结合观念摄影等主观艺术摄影作品赏析,做一些画意摄影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