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1 19:17:5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系统解剖学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在心血管系统知识点讲授中,老师在传统的以组成、结构、比邻、功能为主线的基础上要运用关键路径法的思想来进行课程设计。首先让学生明确心血管系统在人体的关键作用,心脏如同“发动机”,血管如同“运输管道”。紧接着围绕“运输管道”应用关键路径法让学生理解大循环和小循环的概念,并对此管道通路上的关键点展开讲述。比如“大循环管道”与“小循环管道”共同经过的器官“心脏”,就心脏的左右心室流入、流出道也同样展开关键路径的讲授。接下来再运用关键路径法将动脉和静脉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己来绘制身体肺循环和体循环的两套“管道网络”。最后同样采用关键路径法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突出重点和难点。
2设计问题并引导学生利用CPM自主学习
知识点讲授结束后,为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灵活加以运用,我们采用PBL教学模式,围绕心血管系统的解剖知识要点精选学生容易切入、知识涵盖丰富的问题,每8个学生为一组进行小组讨论,并在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总结回答,其他学生踊跃补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
①紧扣本章节重点内容设计病例。某患者腿部外伤感染,需口服抗生素,请问药物如何到达患处发挥疗效?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中运用关键路径法(CPM)抓住问题的重点,梳理要点,融会贯通。从药物如何进入循环系统(消化道毛细血管)、药物如何到达心脏(静脉回流)、静脉血如何换成动脉血(小循环管道)、药物如何到达患处(大循环管道)这几个环节引导学生用关键路径法轻松作答,增加了解剖知识与临床知识之间的联系。
②针对本章节难点内容设计问题。血液是单向流动还是双向流动?从而引导学生运用关键路径法从本章节重点心脏的结构切入,深入理解三尖瓣、二尖瓣的结构特点和功能,以及其他三种瓣膜主动脉瓣、肺动脉瓣、静脉瓣的结构和作用。
③结合之前所学章节设计知识点交叉贯通式问题。食物消化吸收后营养怎样达到全身?呼入的氧气如何到达全身,二氧化碳又是如何被呼出?尿液从哪里来?性激素和生殖细胞的运输途径相同吗?引导学生抓住要点,前后照应地进行知识的融合和串联。
④以科技发展和临床应用的最新成果为背景设计扩展开放式问题。如何安放左冠状动脉血管内支架?人工心脏瓣膜需要面对哪些挑战?人工血管用于冠脉搭桥的展望?引导学员查阅课外书籍和相关网站进行回答,不设定标准答案,鼓励大家积极思考、带着问题和疑惑进行第二课堂相关研究学习。
3教学评价方式及效果
该章节教学结束后,采取标本考试、客观题测试、问题回答三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上届学生本章节的考核成绩进行比较。并进行教学满意度调查,调查内容如下:
①是否掌握了重点和难点;
②是否逐渐建立了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
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有提高;
④是否提高了学习解剖的积极性;
⑤是否体会到学习解剖对临床学习的重要意义;
⑥是否培养起科研的初步兴趣。采用CPM结合PBL教学模式实施教学的学生在标本考试中平均成绩较上一届学生提高3分(满分20分);客观题测试成绩较上一届学生提高了6分(满分100分);问题回答中较上一届学生提高了11分(满分100分)。满意度调查中六项问题均回答“是”的学生达到95%。学生还反馈在获取更多知识量、抓住关键点、启发思维、多学科交叉、培养逻辑思维和总结表达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和进步,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培养了活学活用的能力。
4讨论
[论文摘要] 由江苏省特级教师邱学华创立的尝试教学法,其思想是打破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模式,主张“先练后讲”和“先试后导”的探究学习模式。本文阐述了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实施尝试教学法,分析了尝试教学法能提高教学质量,是因为它把“知识传授、方法学习、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且落到实处。
解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护理专业基础课程,与临床护理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目前,人体解剖学的教育明显滞后,主要原因是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仍仿照临床医学专业模式,已不能适应实用性技能型护理人才培养的需要。为培养更多更好的实用性护理人员,护理解剖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校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改革解剖学教学内容。
1.以系统解剖学为基础,删去部分教学内容。
人体解剖学教学要以与护理专业有密切联系的知识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体现“必需”、“够用”的原则,删减和压缩对护理工作来说不重要或运用较少的内容。为此我们对传统的系统解剖学内容进行综合和删减,精选教学内容。在对各章节内容删减时,要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注重实用,同时要保持知识的连贯性。
2.把部分局部解剖学内容融入系统解剖学中。
普通专科护理专业,由于学制较短、学时的限制,我们没有单独开设局部解剖学,但局部解剖学中的部分内容又是护理专业必须应用的基础知识,在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我们把局部解剖学里与护理临床应用密切的内容进行精选,实现系解与局解的融会贯通。使学生在系统学习了解剖学内容的同时,又熟悉与护理操作技术相关器官所在区域的层次,有利于护理知识的掌握。
3.增加与护理专业密切相关的临床应用解剖学内容。
调查发现,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护理人员在实际操作中不是不敢操作就是盲目操作,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究其原因是与护理操作技术密切相关的解剖结构、毗邻关系不清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与护理专业相关的应用解剖学内容,增加与护理专业密切相关的应用解剖学内容,将应用解剖学知识和临床护理操作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对护理操作中的解剖学要点做到心中有数,减少盲目性。
4.增加护理技术操作的解剖实验内容。
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护理技术操作的实现是建立在正常人体解剖学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突出学以致用的原则,我们增加了模拟常用护理技术操作的解剖实验内容,通过实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改革解剖学教学方法和手段。
1.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解剖学具有教学内容多、专业名词多,记忆知识多等特点,学生常感到难学、难记,易使学生厌倦而影响学习效果。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依据不同教学内容,我们采用了不同教学方法,例如,“问题式”、“导入式”、“启发式”、“演示式”、“讨论式”、“比较式”教学法等。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十分重视教学语言,绘声绘色而又幽默的教学语言,能吸引和感染学生,活跃课堂气氛,使解剖课鲜活起来。
2.在教学中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我校校园网和多媒体教室的建立,应用多媒体与网络进行解剖教学已经成为可能。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信息量小,教学效率低,远没有发挥教师的智力潜能,为此我们在校园网上增加电子教案、建立自测题库。制作解剖教学课件,购置了多种多媒体教学光盘,并充分应用于护理解剖学教学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改革评价方法。
我们经过多年努力,建设了完备的解剖学试题库,逐步完善护理专业学生考核办法。学生成绩由平时成绩、理论考试成绩、实验操作考核成绩三部分构成。理论考试从试题库随机抽调,施行教考分离,考后集中密封阅卷,理论考试成绩由原来占总分的70%调整到50%。我们更加注重了实验考核,我们增加标本考试的内容及分数比例,注重与护理密切相关的基本操作技能;考核方法应用试题卡,采用随机抽签的方法进行。实验操作考核成绩由原来占总分的10%增加到30%。学生的平时成绩仍占总分的20%。 转贴于
(四)取得成效。
1.优化了课程内容,创新了教学模式。
通过教学改革,解决了基础脱离临床、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缩短了解剖学和临床护理的距离。学生通过学习,普遍反映激发了学习兴趣,开发了智力,开阔了视野,培养了临床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快师资的培养。
由于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的创新,大多数教师缺乏护理专业知识,不能将解剖学知识和临床护理操作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的解剖学特点。为此我们加强了与护理工作者的合作与交流,掌握护理工作中所需要的解剖学知识,以适应解剖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3.加强教材建设。
编写出高质量的护理专业使用的解剖学教材是推动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任务。为此我们制定出了教学大纲、实验大纲、教学计划、实验指导、自测题库等教学文件,参编的护理专业使用的解剖学教材(将由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出版)正在编写中。
4.加强了实验室建设。
郑州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组建于2001年9月。根据“学科交叉、设备共享”的原则,充分结合各课程特点及资源分布,中心下属各专业实验室优化重组为4大实验室板块,构建起医学形态学、医学机能学、分子医学及人体解剖学四个医学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针对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与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从而组成了与实验教学平台相对应的形态学实验、机能学实验、分子医学实验,人体解剖学实验四大模块。从根本上改革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构建了既与相应学科的理论教学保持有机联系又相对独立,具有鲜明特色的“一体化,模块式,综合型、开放性”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2分层次设置实验内容,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按照“扎实基础、自主开放、鼓励创新”的原则,大幅度调整实验课程内容和授课程序,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呈渐进式衔接,按基本技能实验(50%)、综合设计性实验(40%)、研究创新性实验(10%)三个层次设置实验项目,编写与之相适应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教材,逐渐形成从宏观至微观、从形态至机能、从简单至综合、从基础至临床,纵横相互联系的实验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根据不同学科特点,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2]。基本技能实验结合理论课教学,开设传统的经典验证性实验、基本仪器使用、实验动物手术操作、实验数据和图形的记录、采集和处理,训练学生基本实验操作和技能。综合设计性实验引导学生以“一个问题”为中心,综合多学科知识点,从人体器官、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遗传特性、生理生化到疾病发生的分子机理、基本病理过程、药物作用等多个角度来设计实验,使学生以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建立整体的概念,增强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思考。设计性实验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运用已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独立设计并开展带有研究性质的综合性实验,搜集必要的实验数据并加以分析,写出实验论文,以学术交流会的形式,讨论各自的实验结果,从而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及创新意识[3]。研究创新性实验结合学校“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支持基金”,学生自行组织课外科研小组,在导师的指导下设计感兴趣的小型科研课题,申请创新实验基金或参加指导老师的在研课题。该实验从实验设计、科研实施、结果整理分析到论文撰写,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2007年以来,我校7年制及5年制医科各专业学生共获得资助15余项,资助经费达10万元,公开发表科研论文28篇,获得各种奖励及发明专利20余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创新实验,采取自主式、学导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学生接受了较全面、严格、系统的科研训练,启发了他们在科研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方式,提高了独立工作和科研创新能力[4]。
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中心实验教学改革的另一大特色。富有内涵的第二课堂活动,既强化了学生实习、实践环节,也提供了互动的师生交流空间,创造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通过引导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缩短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医学昆虫学课程教学中,采取了专题讲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结合所讲授的专题,把学生组织成若干社会实践小组,利用周末开展小型调研活动。学生们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走出实验室,制订医学昆虫调查、防治技术方案,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研工作的能力及兴趣。临床药理学将实验课搬到工厂车间,让学生现场亲眼目睹制药过程。人体解剖学在课余时间将学生组织成若干课外实践小组,参与解剖技术室的尸体解剖与标本制作,使学生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学习掌握解剖学知识[5]。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既强化了学生实习、实践环节,也创造了互动的师生交流空间和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有利于加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2001级7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赵菁同学,从大二开始,就参与了“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基金资助项目”的有关课题研究。她提出的将物理和化学中有关载体模型的思想引入到生命科学领域的原理,在我省大中专院校尚属首例。其研究课题“小鼠IFN-γ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转染鼠腹腔巨噬细胞抗肿瘤效应研究”已在基础研究中获得了肯定的治疗结果,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在大学学习的几年里,赵菁同学将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全都用在了科学实验和科技制作上[6]。当中心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来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时,赵菁就找来理工科的学生成立课外科研小组,常常领着小组成员研究生物、电子技术,搞科技制作,一项一项的创造发明问世,并连续在“挑战杯”竞赛中获奖。在第二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针剂破口器》、《新型解剖床》荣获二、三等奖;在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针剂破口器》荣获三等奖;在第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赵菁同学主创的《河南医美乐医疗器械有限责任 公司》创业计划荣获铜奖;在第三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赵菁同学的两件作品《解剖室空气净化装置》和《便携式电子防晕动装置》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优秀奖。在校期间,她连续四年在全省、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奖,2003年被授予“中国大学生跨世纪人才奖———建昊奖”,2004年荣获“青春中华―首届中国青年文化周特别奖”,2005年8月被授予“第二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005年11月被授予“首届河南省十佳青少年读书成才奖”,2005年12月荣获“中国十大年度大学生创意人物入围奖”,2006年2月荣获“首届河南省十大教育新闻暨教育新闻人物奖”,2006年6月获得“郑州市学习标兵奖”,截至目前,她已拥有7项国家专利,被誉为“学生发明家”[7]。2004级临床医学专业卢沛琦同学积极参与老师的科研活动,将所学知识与科学实践结合在一起,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在指导教师的带动下顺利完成一项科研内容,其撰写的科研论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为心肌细胞的实验研究》,在2006年郑州大学组织的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中,荣获“郑州大学学生科技创新与科技论文”一等奖。
4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中心将网络信息技术引入实验教学,建设了一批数字化、网络化的实验教学平台。包括人体解剖学虚拟实验室、数字网络多媒体解剖学实验室、数码显微互动形态学实验室、多通道生物信号采集系统和机能学仿真实验网络教学系统实验室等。各实验室根据不同需求装备相应的数字化网络设备,使实验室信息网络硬件建设处于国内高校实验室领先地位。虚拟、仿真实验软件与实验硬件配合,多媒体技术,网络教学———三种教学手段,进一步强化了实验教学效果。我们自行研发的一套局部解剖学虚拟教学软件,利用虚拟的人体三维技术实现了“虚拟人体解剖”,学生通过鼠标、键盘等工具输入相应的变量,进行逼真的人体解剖实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和省内外同行专家的一致好评[8]。借助校园局域网和中心网络实验平台连接,应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开辟了试验项目网上预约、网上预习、网上复习、在线实验等方式消除空间和时间上的障碍,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猎取本专业发展前沿信息和新技术的方法。在中心网站创建的局部解剖学虚拟实验室、机能学网络仿真实验室、形态学网络标本陈列馆。由于网络教学的个体性和交互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与创造性。
5完善实验考核方式,科学评价实验教学效果
针对不同层次的实验,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客观、准确、科学地评价学生成绩,构建了以教学督导与信息反馈为主要手段、以实验过程监控为主要内容、以完善的规章制度为保障的实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基本技能实验的考核主要依据:实验预习与报告,实验操作,实验考试[9];综合设计性实验的考核主要依据:选题的合理性和难度,设计方案的完整性、合理性、经济性,仿真优化的正确性,硬件制作、测试结果和设计报告;研究创新性实验的考核主要与课题、论文完成情况,答辩情况以及竞赛结果相结合。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H700 江苏农业科学
H199 江苏农业学报
G046 江苏医药
G397 江苏中医药
H283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H701 江西农业学报
A112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X002 交通科学与工程
X020 交通信息与安全
X672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X685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L587 节能技术
W567 节水灌溉
K553 洁净煤技术
V049 结构工程师
G869 结直肠外科
G316 解放军护理杂志
A121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295 解放军药学学报
G048 解放军医学杂志
G671 解放军医药杂志
G315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G961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G507 解剖科学进展
G049 解剖学报
G358 解剖学研究
G050 解剖学杂志
G886 介入放射学杂志
N048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M051 金属功能材料
K022 金属矿山
N083 金属热处理
M012 金属学报
E599 经济地理
H266 经济林研究
N749 精密制造与自动化
G953 精神医学杂志
T102 精细化工
T955 精细化工中间体
T542 精细石油化工
G677 颈腰痛杂志
Z553 净水技术
G553 局解手术学杂志
T512 聚氨酯工业
R016 绝缘材料
G052 军事医学
J056 军械工程学院学报
G187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F018 菌物学报
M018 勘察科学技术
A645 科技导报
S812 科技管理研究
R588 科技进步与对策
A083 科技通报
W027 科技与法律
A537 科学技术与工程
A075 科学通报
W514 科学学研究
翻转课堂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主动性和灵活性,并针对学生个体化的不同实行差异化教学。翻转课堂以及翻转学习的模式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挑战。本文就翻转课堂应用于系统解剖学实验教育教学的优势进行了初步分析。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又称之为“反转课堂”,是将传统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进行翻转,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角。学生先自行在家或者课外观看教学视频等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知识的学习,随后在课堂中与教师、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讨论学习成果与心得,以达到教学目的。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中学习的主角。系统解剖学是医学生进入医学院校首先要学习的一门医学专业基础课程,目的在于掌握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关系及其功能意义,为学习其他医学基础和临床专业课程奠定形态学基础。
普通医学院校的系统解剖学课程大多在第一学期开设,对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医学专业新生来说是一个挑战。解剖学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医学词汇的大量出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认为名词概念多、内容繁杂、理解记忆较为困难,成绩的最终考核不够理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无疑给传统的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和学习带来了新曙光。
一、翻转课堂的起源
20世纪80年代于美国开始出现翻转课堂教学法。2000年,J.Wesley Baker在第11届大学教学国际会议上发表了相关论文,强调教师应该“从讲台上的圣人转型为学生身旁的指引者”。2004年,Salman Khan上传自录的教学解说到YouTube获得好评,于2009年创立可汗学院,开始专职在YouTube上提供涵盖数学、理化、医学、金融、历史、天文、美术、经济等各专业的三千多部教学短片用于翻转课堂的教学素材。在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一个山区学校——林地公园高中,教师们常常被一个问题所困扰:有些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时常错过正常的学校活动,且学生将过多的时间花费在往返学校的巴士上,这样导致很多学生由于缺课而跟不上学习进度。2007年,美国高中化学教师Jonathan Bergmann和Aaron Sams在课堂中采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让缺课的学生能顺利补课并跟上进度,获得极佳效果,遂将此模式定名为“Flipped classroom”,并推动这个模式迅速在美国中小学教育中使用。
二、翻转课堂的真意
之所以叫翻转课堂,是因为过去的“讲课”已经可以通过授课视频由学生在家里完成,而过去的“家庭作业”却被拿到课堂上完成,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自主的时间与教师参与关键环节的学习。但是对于成功的翻转课堂教师来说,以上定义还远远不能涵盖翻转课堂的内涵。
翻转课堂不是在线视频、在线课程的代名词,不是让整个班的学生都盯着电脑视频,学生不是孤立地学习。翻转课堂除了教学视频外,还有面对面的互动时间,与同学和教师一起完成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教师是知识守门人、学习过程的设计师与分析师,是学生身边的“教练”。课堂时间应提供更深入的学习活动上,即将学生从知识接受者转化成主动学习者,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建立同学之间的互动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观察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给学生差异化的协助,课堂中的主角是学生,教师是幕后的导演。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较大的掌控权。观看教学视频可以控制速度,重复观看,不必因学习较慢而自卑,而学习较快的学生可以加速,这样使得课堂时间更有生产力,重新定义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教师则混合了直接讲解与建构主义学习。翻转课堂是一种手段,增加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接触时间,是让学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环境。翻转课堂是学生课堂缺席后,可用于复习或补课的课堂,是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学习的课堂,是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教育的课堂。
三、翻转课堂应用于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的优势分析
目前我们系统解剖学的理论教学以大班的形式进行,班级人数为九十人左右,实验教学则以30人左右的小班化进行。实验教学的小班化更有利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学生先观看教学内容视频等网络教学资源的课前学习、实验课中面对标本和实物,师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讨论,更能充分理解理论知识,并于实践相结合。
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系统解剖学教学目的就是要学生重点掌握正常人体各系统器官、结构的形态、位置及毗邻关系。传统的解剖教学模式是教师作为课堂上的主角讲解基本理论,然后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练习,学生则被动接受新知识,即课内进行知识传授,课外进行知识内化。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学生按教学计划要求在家观看解剖教学录像,完成相应内容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完成对知识的内化,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即在课外进行学习,课内则进行知识内化。这种把“教师课堂讲课+学生课后复习”转变为“学生课前学习+师生课堂共同探究”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的教学模式。
2.实现差异化教学:在传统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局限于紧张的教学进度安排,教师必须全力组织好课堂内的教学,根据事先安排好的教学计划按步骤实施。这样的教学方式最大的弊病就是忽略了每位学生学习能力和接受程度的差异性。解剖学作为第一门医学专业基础课程,需要记忆的医学名词很多,对于刚开始步入医学院的学生来说,算是一门较难学习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学习记忆能力较强的学生能跟着教师的授课进度学习,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无法跟上教师教学进度。
虽然我们一直在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上进行探索性的改革和尝试,但是却仍然无法真正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翻转课堂的出现,无疑改变了传统课堂的弊端,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有巨大的帮助作用,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翻转课堂中,学生可以自主掌握不同内容的学习时间。学习较为吃力的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观看教学视频自主控制学习内容和学习量,如果仍然有困惑,还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交流或者生生交流来答疑解惑。对于解剖学教学来说,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真正的创新和突破。3.实现自主化学习:都说医生是台灯陪伴医生的职业,需要不断学习。
作为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很重要。在传统解剖学教学上,“满堂灌”、“填鸭式”的模式仍是为目前许多医学院校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虽然也认识到对于医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讲授知识,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仍未普遍展开。在翻转课堂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和组织者,并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深刻认识到自己不是传道和授业者,而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翻转课堂是基于教学视频等数字化网络教学资源的学习方式,其重要核心是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减少对课堂、教师的依赖心理,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从而达到“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的目的,提高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实现学习时间灵活性:传统的解剖学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大部分时间局限于课堂中,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也多数限于作业等部分教学交流。现在的大学更注重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各类活动较多,不可避免出现部分学生缺勤而无法跟上教学进度的情况。翻转课堂的出现改变原先的教学模式,突破传统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可以让学生利用零碎的时间机动灵活的学习,这样为学生们节约了不少时间,为教师们也节约了不少时间。
利用教学视频学生们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学生在课外或者回家看教师的视频讲解完全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而不必像在课堂上教师教学时那么紧绷神经担心遗漏什么,遇到问题还可以通过网络向教师和同学寻求帮助。翻转课堂让缺席的学生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自行进行补课,增强了学生学习时间的主动性和灵活性。这也是翻转课堂创始人Jonathan Bergmann和Aaron Sams创立这种教学模式的初衷。
引入和借鉴翻转课堂的成功教学模式,势必给解剖学的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启迪。人体解剖学网络化学习已成为一种趋势,目前一些新的网络学习和考核软件的开发更有助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成功运用必将对解剖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产生积极的影响。
卫生部科教司《关于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状况分析和加强护理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建议》中指出“加快推进护理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基础课中应减少医学基础性知识的比重,增加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以突出护理的内容和特色”[1]。随着护理教育改革的深入,护理专业的医学基础课学时逐渐减少,而社会和人文知识课程增多,这是顺应社会发展,培养护理行业,实用性人才的发展趋势。目前从国际护理教育改革来看,在新加坡国立大学采用“面向临床”,注重解剖学在临床护理的运用,将护理专业不常用的血管神经的小分支、一般肌的起止点等内容在教学中省略。英国的半岛医学院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不用任何的尸体材料,而是采用活体表面解剖和图象获取解剖学知识,这是基于“医护人员所接触的都是活体以及由各种成像技术提供的人体图像”的理念[2]。这些都说明了基础医学的改革趋势是学以致用,与临床结合,与专业运用联系。
2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现状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护理操作技术建立对人体形体本身了解基础之上,基础医学课程是护理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作为护理教育的主干课程,是护士最先接触的医学课程,基础医学主要包括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等课程这些课程间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学生对人体形态学知识掌握得如何,对其后续的其它护理学专业基础课程和临床护理学课程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2.1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目前的高职护理在教育上基本是本科的压缩,课程体系上基本是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压缩和翻版,很多内容已超出了护理学的实际需要。同时,各门课程都为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忽视了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忽略了与专业的相关性和实用性。
2.2教学方法
由于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和新兴学科的不断涌现,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日益膨胀,要在有限的课程计划内完成繁重的教学内容,致使教师教学多采用灌输式,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忽视了对学生的智能和创造精神的开发。纯粹的专业知识传授,只僵化于固定教材、大纲,重视生物、医学护理,而忽视了社会、心理护理,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只会从事眼前的工作,缺乏做人的意识,不利于良好医德的形成,不能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护理人员的需要。
2.3实验教学
绝大多数高职教育的学校是由中专卫校升格,实验室结构、功能、内容单一,只能以验证性、简单性实验内容的开设为主。由于学科间长期缺乏横向联系,很少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忽略了实验学对学生基本技术与方法、整体技能训练的主要任务,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验课时明显偏少,安排欠合理,无暇顾及实验教学的改革,学生不愿意或者没机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结果造成实验教学多年来基本停留在反复做几个固定的实验,没有多大的改进,并且只强调实验课的上课率,实验质量无法保证。因此,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差的现象一直困扰着护理教育。
3对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近年来我国医学院校陆续进行了基础医学课程整合[3,4],主要是如下2种模式:一是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机能,从正常到异常”的原则,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学》和《病理学》等课程分别按人体器官系统进行整合,以人体系统逐一进行基础医学知识教学。从宏观到微观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记忆,从形态到机能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对功能的理解,从正常到异常的教学可以加强比较,增加对疾病病变认识,从而为学生学习医学专业课程打下系统坚实的基础。二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以问题为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法,于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在加拿大麦克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一种流行的教学模式,它以模块式教学为构架,强调多学科的渗透融合,有利于高素质医学生的培养。对于我们高职医药院校,对于优化高职护理基础医学课程体系应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以理论教学的应用为目的,以必要、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突出特色的原则对其进行整合。
3.1转变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理念
基础医学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整体优化课程结构,淡化学科界线,重视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强化知识的整体性和实用性,做到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与护理专业相呼应。护理专业一直提倡理论知识须以“必需、够用”为度,随着发展,其对教学改革的要求更加迫切。针对专科层次的护理专业,应压缩基础医学中有关疾病表现、诊治方面的内容,增加与护理程序、整体护理、健康教育、护理操作等有关的内容。如人体解剖学数学中可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将最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归纳为3类,即注射类:如臀大肌、三角肌注射等;穿刺类:如股静脉、锁骨下静脉穿刺等;插管类:如胃插管术、导尿术等。通过详细介绍这些常用操作技术的解剖部位、特点、操作方法以及可能出现的损伤、并发症等为临床应用莫定坚实的形态基础,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使学生对解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启蒙作用。教学内容按专业需要进行精选,着眼于实际运用,压缩基础医学各门课程的学时,如有需要可增加选修课。
3.2创新基础医学教学方法
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即抛弃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大课堂信息量和直观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将教学过程作为学生对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创造更多的师生交流空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成为持续发展的个体。同时,将人文素质、健康教育和相应的社会课程贯穿于基础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3.3突出基础医学实验
实验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5]。增加实践教学时数,使实践与理论比真正成为1∶2,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探索调整实验内容,顺应课程整合改革,优化重组实验项目,删除重叠、陈旧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探索性、综合性及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应用性实验,突出学生实践技能的一体化培养,把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根据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调整实验教学内容,选择性的弱化与护理应用相关性不大的知识,比如解剖学实验中可适当增加人体表面解剖的相关内容,并加入临床护理应用知识,实现系统解剖学内容和护理应用解剖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对护理专业学生将来学习输液、注射和常用穿刺等操作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3.4完善实践操作考核
完善实践操作技能考核,根据实验实训教学大纲的要求分阶段进行操作技能考核(即认识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实验结果分析考核(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实验,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客观、准确、科学地评价学生成绩,引导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基础性实验的考核主要依据:实验预习与报告,实验操作,实验考试;综合设计型实验的考核主要依据:选题的合理性和难度,设计方案的完整性、合理性、正确性,测试结果和设计报告;创新研究型实验的考核主要与项目作品、论文、答辩情况以及竞赛结果相结合。
论文关键词:神经内科;临床见习;PBL教学法;多媒体教学
见习课是医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的第一步,其目的是巩固课堂传授的知识,培养他们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是从一个医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医师的重要阶段。
临床神经病学是建立在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神经病理学、神经生物化学等基础学科之上的临床专门学科,教学内容多、抽象而不容易理解,寻找和探索切实可行而有效的良好教学方法尤为重要。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在见习教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尝试,充分利用PBL教学模式,结合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工具,采用教与学互动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PBL教学法的应用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等形式,对教学问题进行思考、探索、求解、延伸和发展的教学方法,是一种新的现代教学模式。笔者将PBL教学法应用神经内科临床见习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选择典型的病例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常见病、多发病,如典型部位的脑梗死、脑出血、急性脊髓炎。带领学生询问病史并进行相关的体格检查。一般以一个学生为主向病人及其亲属询问有关病史,然后由小组其他成员补充询问。由另一个学生进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对于不规范的动作老师在一旁指点,遇到典型的体征,如帕金森病人肌张力呈铅管样强直,可安排多个学生体会,前提是与病人沟通好以免引起反感和不配合。如果学生问诊或查体有遗漏或错误时,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补充,直到全体学生认为无遗漏和错误为止,最后由教师进行适当的提示和补充。
(二)问题设计
见习前一周的理论课上提出见习病种相关问题,如典型内囊损害、脑干病变的病例,提出内囊、脑干部位的脑梗死、脑出血主要症状是什么?并以此为线索,提出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其相应的解剖学基础是什么?什么原因能导致脑梗死和脑出血?本病例如何进行定位、定性诊断?如何鉴别脑梗死和脑出血及其他相关性疾病等一系列问题,将事先准备的病例资料及图片发给学生,让学生复习相关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等知识,要求查阅资料并按病例中的问题准备发言。在解答问题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其临床思维能力。
(三)病例讨论
完成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后,引导学生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小组讨论。首先让询问病史和查体的学生分别进行汇报,归纳和分析病人的病史与临床特点,提出初步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及其依据,拟定治疗方案。每位学生针对问题发言,并互相讨论,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以及各种相关的问题。最后由教师总结,结合病例讲解该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对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如脑郜的血液供应及某一动脉分支血流中断所对应的神经系统局灶表现,进行简单的神经解剖学复习。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一步强化本堂课的基本内容及学习要点,并纠正一些常见的错误、模糊概念,对其中难点进行讨论分析。由于在预习和讨论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病例大部分问题已能自行解答,对一些难点和不清楚之处带着疑问听课,容易在教师的讲授过程中受到启发,从而可提高学习质量和教学效果。通过课前准备、课上讨论、重点讲解的过程,使学生在牢牢掌握新知识的同时,也初步学会了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临床思维方法,强化了学生探询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多媒体教学在见习中的应用
临床见习以实践为主,不能等同于理论教学的细致和面面俱到。但对于刚接触临床的学生来说,要能一下子掌握定位、定性诊断非常困难。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和记忆呢?除了PBL教学外,多媒体的巧妙运用收益良多。
在平时工作,将对一些病房中少见病种的典型症状和体征用摄像机或数码相机记录下来,结合CT、MRI等影像学资料,在见习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料,再结合解剖模型、网络下载的图片和三维立体动画,通过多媒体的形式放映。特别是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遗传性共济失调等疾病在病房很少看到,通过多媒体形象地展示出来,帮助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效果很好。
三、了解新技术,加速知识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