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动画电影

动画电影精品(七篇)

时间:2022-05-27 01:24:1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动画电影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动画电影

篇(1)

“虎虎生威”和“长江七号”引领搜索

随着近年来电影市场的规模化、市场化,人们也不只满足于国内外大片带来的视听享受,那些曾经在电视荧屏上给我们带来欢声笑语动画片也逐渐被搬上了大屏幕。好莱坞、迪士尼都不断推出动画电影,甚至加入3D制作,给观众带来了不少震撼,国产动画片也不甘示弱,开始陆续制作、推出本土化的、更为国内观众所欢迎的动画电影。

春节、暑假两个档期历来为片商的必争之地,对于动画电影亦是如此。在此期间春节播放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率先达到了搜索量的高峰,为“喜羊羊”系列动画电影的佳绩再添一笔。其次《长江七号爱地球》在暑期引发了大家的高度关注。当日检索量达到了359,862次,为今年最高。

2010年动画电影关注排行

“虎虎生威”遥遥领先

“喜羊羊”系列电影第一部问世就引发了观众的大量关注和好评,为国产动画片搬上大屏幕开创了成功的先河。

《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即使放到所有影片中去比较,表现依然不俗,该片1月份上映时,就以9.47%的关注度在新上映影片中仅次于大热的饿《阿凡达》。接着2月份上映一个月之际,网民在百度中对这部影片的关注已经是位居所有影片的前三名。盘点2010年这部“虎虎生威”,以33.16%的关注度高居今年动画电影的榜首。

其次,年度数据表现较好的还有《玩具总动员3》和《黑猫警长》。以本年度的百度数据来看,在动画电影领域,国产片的网民关注度要稍高于国外同类电影。

2010年关注动画电影的网民属性

80、90后成为动画电影主力军,70后网民关注突出

动画电影以其活泼的题材和表现形式深受80、90后网民的关注,这两部分人群在动画电影的网民中占到60%以上。值得一提的是关注动画电影的网民中70后的占比明显高于全体网民,或是重温童趣,或是陪伴下一代成长,动画电影都已成为70后生活的一剂调味品。

动画电影网民“阳盛阴衰”

百度数据显示,动画电影网民中男性网民要稍高于女性网民8个百分点,同时也要高于全体网民的比例,看来不论小顽童还是大顽童,男性对于动画片的偏好,都是个无可争议的话题。

河南、山东的网民对动画电影的关注更加突出

动画电影网民中,广东、山东、浙江占比较多,而河南和山东网民相对于全体网民的表现较为突出,更加体现了对动画电影的偏好。

2010年动画电影相关搜索内容

篇(2)

动画电影有思想表达的使命。作为一种视觉性、技术性、娱乐性极强的艺术形态,动画电影也需要对善恶、是非、荣辱有基本的判断。由技术呈现带来的沉浸感、夸张感和色彩语言让动画电影在创造力、想象力和造型力上有着先天的优势,但是它的艺术风格也并非单一向度的视觉体系建构,而是由视觉体系与思想价值体系共同筑成的,是视觉虚构与思想真实的深度交融。

动画电影的天赋在于想象力。技术的赋能给了动画电影更多的创作空间与逻辑自由,让它有了更多思想阐发的维度。因此,我们在银幕上看到了神话、寓言、梦境、神鬼、动物拟人等超现实内容,技术支撑起的想象力让它可以表现更宽泛的题材。但即使是纯虚构的视觉创造也需要思想的灌注,这种灌注是对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哲学、宗教、语言、社会风俗和审美惯例的延续与继承。我们知道动画电影镜头内的一切都是虚构的,需要潜心设计、精密调度,尤其是角色表演,动画角色的一举一动都是被设计出来的,这是动画创作的独特语言。我们不能单纯沿袭美国“依靠动画电影输出文化”的路数,因为以视觉文化为根本的美国动画电影倾向于一种放大感、强调式的表演逻辑,而中国传统审美则倾向于内敛、沉稳,喜怒不形于色的行为风格。只有掌握准确的思想动向才能完成视觉表意,若单纯模仿另一种文化的肢体表演,就会产生内外不一致的审美混沌。美国动画电影的价值观表达有它特定的表演形态,这与美国精神的意涵是相对应的,如对种族、人权、自我实现、英雄主义等主题的映射都是美国特色;而中国文化的想象力在神话寓言中,并非单纯用视觉体验为驱动凭空创造概念。中国的传统文化喜好对社会、理想、道德进行阐释,胜负、输赢、暴力、对抗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极端的、不被提倡的,因此我们也要寻找与中国文化思维方式、精神内涵相对应的视觉与表演形态。

虽然动画电影展现的是假定的世界,但从核心上讲,它还是有一定的真实性,这种真实性集中表现在思想性上——思想性是动画电影虚构与真实之间本质的联结点。相比之下,美国动画电影更关注视觉概念的创造,倾向于铺展纯粹的幻想世界,并以视觉建构为中心进行思想表达;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方式更趋向于以思想价值体系为原点,利用视觉造型力建构艺术作品,将思想真意与精神情志注入动画电影这种兼具娱乐性与商业性的流行文化中,最终指向的是民族文化中的仁爱、和谐、自然、侠义等品质。动画电影作为虚构的视觉艺术,事实上更需要清晰可辨的思想轮廓以满足各个群体的精神需求。同时,它又是覆盖全年龄段的艺术类型,精神内容取向不能低幼化,需要更加透彻、明晰的核心表述。因此动画电影的叙事往往不复杂、纠结,无须对人性做深入探讨,不必去探索社会的黑暗残酷,可以不拘现实,单纯地用想象力来讲述人间最美好的事物,如梦想、希望、善良、纯真,或只讲述一个温暖的故事。但我们不能把浅易与简陋相提并论,也不能将贫乏与朴素相混淆,所以要对动画电影思想表达的最终指向有准确的定位和判断。

动画电影艺术的成长源自技术的发展与人们对视觉体验的需求。即使是作为技术本位的视觉文化,如果缺失了思想,也是没有生命的,正如缺少人文的科学是空洞的。如今,国内动画行业已经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技术团队,相信在未来,我国动画电影思想表达会在特定的价值高度和精神领域与中国民族文化保持延续与一致,与视觉创造共同肩负起动画电影的文化使命。

篇(3)

[关键词]电影美术;动画电影美术;艺术特征

动画是一门较古老的艺术,而影视动画却是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人们对它的喜爱不受国别、种族、性别、年龄的局限,影视动画可以说是人们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玩伴,它和人们一起成长与完善,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成为艺术研究中备受瞩目的焦点。在影视动画中,美术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人们接触影视动画最客观、直接的视觉元素,影响着影视动画的艺术风格,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电影美术与动画电影美术

(一)电影美术

电影美术,即利用电影的时空理念在银幕上对影视画面、人物造型等进行设计,使其在一定空间上构成某种关系,是一种造型艺术形式。同时,它也是一种综合性艺术,汇集了如文学、绘画、音乐、摄影等艺术元素,单纯地通过视觉效果来展现艺术魅力,主要影响着影视作品中造型设计的效果。电影美术主要通过视觉与听觉来传递信息,因此其构成元素包括造型、光影、色彩、场景等,以美术为主要的创作形态,因而美术造型的理论广泛适用于电影美术造型中。为了使电影产生预期的视觉效果,导演会依据剧情需求对电影的后期制作提出相关设计意图,通过美术进行场景设计,使现场设计达到视觉上的冲击力。现今,电影美术在电影制作的实践中逐渐发展与完善,形成独特的艺术特征(即综合、逼真、运动),使电影美术造型设计在电影艺术中越发重要。

(二)动画电影美术

动画电影美术,是指在影视动画中的美术设计,其宏观概念指对设计动画中的角色、背景、场景、分镜头等所有与动画制作有关的内容。整部动画片中美术设计占有不可替代的分量,是动画创作的主要成分。导演的思想创新、美术设计者的别出心裁是产生动画美术设计风格的主要因素,动画美术设计者通过采用多种绘画元素,使其发挥综合效果,从而创作出新颖独特的动画作品,满足观众的审美情趣。动画美术设计的风格代表着整部动画的艺术风格,具有两种风格特征,即静态与动态的风格之分,以此来更形象地传递动画作品的独特之处,而动画美术设计的创作风格决定着动画作品的设计水平与受欢迎程度,是动画作品在多元的世界动画产业中一展风采的有力保障。

(三)电影美术设计的要素

对电影美术设计要素的把握决定着设计者的制作水平,影响着电影的视觉效果。其中,美术基础是电影美术设计中最重要的要素,既要求美术设计者具有过硬的美术绘画实力,更重要的是要求设计者具备图形语言表达能力,发挥创新思维使作品更加形象化、立体化。若美术设计者不具备美术基础,那么就不能将他的创新思维具体的表现出来,不能形成自身独特的美术设计风格。同时,文学基础也是电影美术设计中较重要的要素。动画剧本的内容影响着动画美术的设计风格,因此设计者需要深入地研读动画剧本,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动画美术设计形成风格定位。定影基础,也是电影美术设计中重要的要素。动画电影是一种三维立体化作品,在制作过程中会使用到诸多的电影镜头语言,所以要求动画美术设计者深入学习电影的镜头语言,进而提高动画美术设计的整体水平。

二、动画电影美术的影响因素

(一)文化因素

戏剧在中国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京剧中的脸谱是中国独有的文化艺术形式,这些古老的艺术文化对我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具有较深的影响。脸谱不在是纯粹的装饰手段,如今已演变成中国独有的文化符号,中国人通过脸谱来塑造人物形象,区分人物的善恶真假。在传统戏剧中有“生、旦、净、末、丑”五大人物角色的划分,人们根据角色的身份、性格、地位来设计脸谱造型。坏人角色通常用丑角脸谱来表示,如周扒皮(《半夜鸡叫》)、地保(《张飞审瓜》)等;戏剧中脸谱也可用来表示人物的地位与形象,如李靖(《哪吒闹海》)、玉皇大帝(《大闹天宫》)等;脸谱中“净”的形象还可用来表示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如张飞(《张飞审瓜》)、天兵天将(《哪吒闹海》)等。这些戏剧文化对中国动画电影美术的设计产生极大的影响,在美术设计中将这些传统的美术元素融入动画造型设计中,赋予动画作品深厚的中国文化韵味。

(二)创作者的审美意识

中国的动画作品极具中国特色,其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如剪纸、山水画、皮影、刺绣等,使之与世界其他风格的动画作品形成鲜明的区分。但这些独特的艺术形式却并没有使中国本土的动画作品大受国际动画市场的欢迎。究其原因主要有:其一,我国动画创作者只是单纯的照搬国内外动画作品的艺术形式,没有对此进行深入的探究,又由于自身素质能力低下不能很好地借鉴其他艺术形式为我所用;其二,动画剧情乏味、幼稚,故事叙述结构不合理,对动画的镜头与剪辑没有把握好,拍摄水平仅局限于低级阶段;其三,动画创作者缺少文化内涵(包括美学修养、创意、镜头感等),其绘画水平较高能够创作出唯美的动画画面,但画面缺少文化的点缀,不能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因此,需培养创作者的审美意识,深入探究中国传统的民族美术内涵,始终发扬本民族的动画美术风格,借鉴当代动画艺术形式与风格的精髓,推动中国特色的动画产业发展。

三、动画电影美术的艺术特征

动画与常规影视作品最大的不同之处表现在,常规的影视作品无论是人物、物体、动作等都是真实、具体的,而动画作品用平面二维形式表现,所有的事物都是通过图画来表达,利用绘画工具、材料、绘画技巧等先在纸张或透明板上绘画出图像,然后通过后期制作产生最终的动画作品。

(一)道德美与艺术美的和谐并存

一部优秀的动画作品应具有道德美与艺术美,使其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备道德价值,肩负起道德宣传的职能。而动画电影中的道德美具体表现在将人世间的真善美展现给观众,进而对观众产生道德规范的作用。这种道德美一直是我国动画电影所追求的目标,是我国动画电影艺术中美学风格的具体表现。

动画电影艺术始终追求道德美与艺术美的完美结合,动画电影中的道德美体现了一个时代人们的内心品质及精神内涵,它源自生活同时又超越生活本身,实现了精神意境的升华。如《三个和尚》,这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较经典的动画作品,其创作灵感源自中国人熟知的一句谚语,即三个和尚没水喝。该动画作品所传达的思想主旨是人们在做事时要全心全意,不能相互推卸责任,要树立集体主义意识,应相互协作进而提高办事效率。同时,该动画作品也向人们传播了相互帮助的德美,实现了道德美与艺术美的和谐并存。

(二)形式美是内在美的外在表现

动画电影中的形式美是指动画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属性,而美的形式是一种外在表现,属于感性体验。两者具体区分表现在:其一,内容不同,美的形式与其所要形容的对象有关,这对象是具体存在的;但形式美与所形容的对象本身没有关联,仅是描绘形式自身的内容,纯粹展现形式的内在朦胧美,是一种广泛的寓意;其二,存在形式不同,美的形式是对外在的感性认知,审美对象不具备独立性;而形式美是一种审美属性,具有独立性。

如《宝莲灯》是我国一部较成功的动画电影,在表现战斧出现的场景时,动画美术造型设计采用了罔画类、灯光图形类相结合的表现形式,使当时的场景具有形式美。之后随着三维动画制作技术的产生,使动画场景表现得更加逼真、更有视觉震撼力,如在动画电影《龙卷风》中,通过三维动画技术设计龙卷风,使其具有独立的审美特性。

(三)意味美是形式美的内涵

意味美,即指动画作品中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能够折射出一个时代文化的发展历程,将沉淀中的社会内容美展现给观众。一部成功的动画电影应具备形式美与意味美,这样才能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因为动画电影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反映了生活中的现实存在,并融入文化内涵使其具有深厚的意味美。而这也是我国动画电影创办的宗旨,动画电影不仅是为观众带来乐趣,更重要的是传播本民族的文化内涵,甚至是为国家政策作贡献。如动画电影《铁扇公主》就是这样一部经典之作,这部作品取自《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路径火焰山与铁扇公主斗智斗勇的故事,最终降服了铁扇公主,火焰山的大火得以扑灭。这部作品的播放时间正值日本侵略中国时期,动画内容激励了中国人民要团结一致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最终中国人民共同努力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境内。

动画电影的“意味美”又表现在通过简约的形式表现动画中的事物。如《平衡》(荣获奥斯卡最佳动画艺术短片奖)在角色造型设计上讲究简约美,因此在服饰、表情、运动节奏等方面尽量呈现出简单、大方,进而增添了动画的审美基调。又如《冰河世纪》是一部经典的三维动画作品,其设计风格也注重简约,通过简洁的线条、干净的画面来表现动画场景,采用白、蓝为动画的主色调,并通过精妙的电脑特技营造一种寒冷的氛围,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感受。

四、结语

我国的动画电影艺术正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如今已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美术艺术特征,道德美、艺术美、形式美、意味美使我国的动画电影艺术焕发出夺目的艺术魅力。特别是处在现今这个多元文化的发展环境下,我国动画电影要想在国际动画市场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充分发挥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深入挖掘动画电影美术的艺术特征,增添动画作品中的文化韵味,通过动画电影作品来传播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同时,动画创作者需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与审美意识,吸收本民族特色的美术设计精华,借鉴国内外优秀的设计理念与风格,并结合高科技的动画后期制作手段,积极发挥创新思维,进而推动我国动画电影的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 段静,王兆丰.浅析中国美术与动画电影中的艺术联系[J].电影文学,2009(13).

[2] 王启中.中国动画电影美术造型设计艺术[J].科技文萃,1999(01).

[3] 刘杨,王卓敏.湘西民间美术在现代动画艺术中的应用[J].陕西教育,2008(12).

篇(4)

[关键词] 动画电影 主题 题材 艺术形象 台词 比较

中国的动画电影自上世纪20年轫,经历了令人骄傲的黄金时代和可圈可点的白银时代,终于在80年代末在美日动画的冲击之下逐渐衰微。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动画电影人经历了无数的探索和努力,1999年的《宝莲灯》收人了2000万票房,2001年的港产动画片《麦兜故事》为香港的动画电影更增添了一抹亮色。

21世纪以来的十年,中国动画电影失败不断,尝试不断,创新不断,终于在外国动画电源的强劲包围之下,争得了一席之地。《喜羊羊》系列电影的巨大成功功不可没。3D技术的日益成熟,制作水平的逐渐提高,与国外电影领域的直接合作,都是中国动画电影的显著成就。

然而,在强大的竞争对手面前,中国动画电影仍显稚嫩。如何才能让它迅速成长和强大起来呢?向竞争对手学习,向同行学习无疑是取得成功的途径之一。所以,研究外国动画电影,比较中外动画电影创作的差异,才能清楚地看到我们自身的缺陷,才能缩短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差距。

中外动画电影创作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题

影响较大的美日动画电影总是表达这样一些主题:成长与救赎,环保与回归。

成长包括个体身体、心灵的成长,也包括整个人类的成长。救赎不仅是拯救他人,拯救族人,拯救地球,也拯救自己。在成长和拯救的过程中,勇气、爱、无私、坚毅等人类永恒宝贵的精神得以凸显。

在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千与千寻》中,十岁小女孩为了拯救双亲,经历了一系列冒险,最后回归本性,回到现实。冒险过程中她学会了忍耐,懂得了尊敬、善待他人,实践诺言等,她个人成长的历程实际上也是人类成长历程的缩影。

《狮子王》中的辛巴复仇的过程也是他成长的过程。辛巴从最初的逃离事实,无忧无虑地生活到后来神灵重现,被告诫要永远牢记自己的责任,最后终于被唤醒,实现了国王荣耀的回归。辛巴在森林王国里经历的生、死、爱、责任和生命中种种的考验,使它在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自然中,体验出生命的真义!

《玩具总动员》三部,呈现出逐步成长的过程,每一集相较于前一集都是一次成长。主人公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长大,玩具们在面临问题时做出正确选择,在一系列拯救事件中它们获得共同面对死亡的勇气和力量,它们的情谊变得无坚不摧。

环保主题和回归观念实际体现了现代人对文明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宫崎骏大师对此极其关注 。《千与千寻》中有“河神洗澡”的片段,“腐烂神”体内竟然都是工业废料、城市垃圾,这寓意着人类正在自食恶果。《魔女宅急便》中有一个写生少女,她隐居在森林中,过着完全脱离现代化的原始人一般的生活而且乐在其中。《幽灵公主》中,阿西达卡问犬神:“难道人类和山林就没有不争之道吗?”共存、和谐的呼声振聋发聩。

如《蓝精灵》中,蓝精灵们通过隧道来到现代世界,觉得河水好油腻,表达了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否定。结尾“屋子大了会让我们距离更远!”则表达了那种回归原始,放弃名利的观念。

更重要的是国外动画电影总能在不经意间把它所表达的理念传达出来,如《海底总动员》没有一句是说教的,可看过之后,孩子们都开始痛恨人类的捕猎行动,环保主义自然而然被接受了。

而相对成功的国产动画电影也都有类似的主题。如《马兰花》也被赋予了环保、生存、和谐、惩恶扬善的主题;《虎王归来》被赋予了人与动物和谐共存的主题,使人文关怀主题与当代社会紧密联系,以童趣的形式存在寄托成年人的梦想;《喜羊羊》系列则被赋予了更多的诸如环保、友爱、坚强、拯救等等主题。只不过《马兰花》的主题被人物形象的概念化和模式化所湮没, 《虎王归来》的主题则因用虎王的三句苍白无力的台词来表达,而使小孩子们一知半解,大孩子们则不屑一顾。连《喜羊羊4》都不能免俗,在台词里干巴巴地喊出了“梦想和童真”的重要性,让人哑然失笑。

相比之下,中国的动画电影的主题有的停留在道德说教的层面,有的变成了宣传的口号,表达过于生硬。2012年的《喜羊羊4》主题竟然是呼唤梦想和童真,好像在教育成人,可审美趣味却完全是孩子们的,而电影中针对孩子们的主题却很模糊,或者正像有人所形容的是没有营养的“糖水”。

二、题材

外国动画电影的题材多样,而且注重剧本的创作与改编,特别擅长对流行文化的把握和演绎。以迪斯尼为代表的好莱坞动画,选材特别广泛。他们对世界各国特别是欧洲、阿拉伯和中国的童话、神话、民间传说和名著故事进行改编,但用美国人的价值观进行重新改装。尽管这些题材来自异国,但经过“好莱坞化”后,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商业上的成功。如改编自中国题材的《功夫熊猫》、《花木兰》就属此列。

相比之下,中国动画电影的题材较为单一,除了羊狼故事演绎得较为成功之外乏善可陈。要么依靠那几个中国人早已耳熟能详的古老神话和文学作品,要么就是不断地翻拍。其实翻拍也不要紧,关键是翻不出“新”,时间长了,观众的兴趣也就打折扣了。我们不敢走出去,拿进来,不会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推陈出新,更不会把异域文化与自己的文化恰当地结合起来。

中国是一个文化灿烂的古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我们的历史和民族题材数不胜数,亟待我们去挖掘。可以说,我们几千年的文明,我们56个民族的文化宝库,是我们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我们大可不必自己束缚自己的手脚。中国动画电影只有重视历史题材和民族题材的开发和创新,提升中国动画电影文化的魅力和审美价值,才能创作出好的动画电影作品,才能使我们的动画电影有更广阔的市场,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我们的文化。

三、艺术形象

外国动画电影的艺术形象总是造型新颖、个性鲜明以至于过目不忘的。他们往往拥有简单独特易识易记的名字,有着特殊或可爱的表情和肢体语言,甚至有的动画人物具有独特的姿势和效果音。总之,他是唯一的。

《大力水手》的倭瓜脸、塌鼻子、瘦嘴巴、驼背的形象与他的大力特点形成鲜明的反差,总爱叼着烟斗的动作成了他的动作标志。

《花木兰》里的花木兰眼眉细长,五官娇小秀气,符合东方美女的特点。从军前的装束突出她爽朗、洒脱叛逆的性格;从军后的打扮英姿飒爽,生机勃勃,突出她的英勇气概。她的守护神木须龙瘦小枯干,一反人们印象中守护神和龙的形象,造成了反讽,形成了幽默的气场,反倒让人印象深刻。

《阿凡达》里纳威人身高3米多,四肢颀长,腰肢纤细,蓝皮肤,黄眼睛,长尾巴,集中了猫科和灵长类的精灵特点,视觉效果惊艳而震撼。

相反,中国动画电影中的人物设定常常片面简单,模式化。如葫芦娃七人长相差不多,只通过头饰和本领的不同区别身份,所以如果人物没有动作,观众就很难区分他们哪个是哪个。《宝莲灯》里的人物造型也没有突出“这一个”,三圣母的形象可以给七仙女,可以给织女,甚至可以给嫦娥。

当然,中国动画电影在这方面也并不是固步自封,但有时有点像邯郸学步,如《虎王归来》的人物造型像日本动画,动物造型很像迪士尼,多少有点四不像。

四、台词

大多数中国动画电影的台词设计都为小朋友量身定制,所以成年人常常觉得很不屑。可有的台词说教性又太强,搞得小朋友一知半解。近年来的新作这种现象有所改善。业界内外基本一致认为拓宽受众对象是国产动画电影的出路。所以,《喜羊羊》系列前三部基本是循着越来越成人化的路线走的。到《喜羊羊3》,电影中植入了大量网络热词,还有许多社会热点问题,如“我的狼生总是充满了悲剧和餐具”,“没钱买奶粉”,等等。结果影院里的大人们爆笑连连,可低幼年龄段的小朋友不免有点不知若云。《喜羊羊4》中这样的词有所减少,出现了“一定要hold住啊”这样的台词,可因为这个台词已经被太多地使用,缺乏新意,幽默不足,所以成年人观影时有点昏昏欲睡,有点百无聊赖,而小朋友对这个词根本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他们只是对“大火腿”津津乐道。受众到了《喜羊羊4》这又缩小了,不能不说是一种后退。

所以老幼皆宜的台词风格在中国动画电影中竟然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成人喜欢的,小孩子不懂;小孩子喜欢的,成人觉得幼稚。

而国外那些经典的动画电影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观《海底总动员》时,影院里老幼同乐,同时被吸引,同时被感动。《加菲猫》偶尔迸出的“至理名言”也令人深思,只不过年龄不同的观众思考的深度不同罢了。

不难看出,中国动画电影已经和正在向国外的前辈与同行虚心学习,但仍有很多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创作方面,我们必须把好主题关、题材关、艺术形象关和台词关。此外我们还应向国外同行学习他们的营销手段。有好作品,还要有好吆喝,这样我们的动画电影才能迎来新生。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1年度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校级科研项目(2011XJLXYB018)“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汪景然. 《虎王归来》:中国特色现代精神[N].中国电影报,2010-9-2(012)

[2] 张钰.从《千与千寻》看宫崎骏动画的成长主题[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 报,2011,(10):70-71

[3] 单娟.好莱坞动画电影“成长”母题的表现方式探析——以《玩具总动员》 系列电影为例[J].今传媒,2011,(11):70-71

[4] 张贞,张梦砚.论宫崎骏动画电影的生态意识[J].电影评介,2011,(16):7-8

[5] 钟蔚.动画电影中人物形象设计审美探讨[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1,(2):1-3

[6] 朱晓菊,彭建祥.动画电影艺术创作素材的再挖掘与整合[J].电影评介, 2007.(14):19-20

篇(5)

动画电影与实拍电影之间有着本质上、逼真性和假定性的异同,所以如果是同样的剧本,动画和实拍产生的效果就是截然不同的动画电影的表现手段完全因动画艺术家的想法而定,完全颠覆并拓宽了传统真人实拍电影的表现空间,尤其是对人们精神世界的艺术,动画表现形式无论从色彩、造型等都更具强烈的感染力1982年英国导演阿伦帕克为注明迷幻摇滚乐队拍摄了一部影响深刻且引起广泛争议的电影《墙》,这是实拍电影与动画的结合,整部片中无对,完全靠音乐为线索来组织画面,在疯狂切换的镜头中肆意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作者有意传输的精神意识,片中正是因为有了动画的段落而大方异彩,由动画创作出的各种超现实的形象变化与人物表情夸张构建而成的一个迷幻世界,狂想的视像与动画视像使实拍的画面具有了强烈的震撼力在这部影片中,艾伦帕克将动画作为表现思维的形象手段就思维活动本身,不论形象思维还是逻辑思维都是别人看不见的,听不到的,摸不着的在现实世界中,只有通过语言或其他视觉物化等手段表现、传达,才可能被他人所知晓。

一、动画形象与现实形象的对比体现动画艺术表现力的特殊性。

动画电影本性不是一般电影的物质现实的复原,而是物质现实的变形这种变形的本性又决定动画电影的极端假定性也就是说,动画电影的基本构成元素或产生于无生命的物质材料,或是变形的物质世界不受逼真性的任何约束以动画电影《钟楼怪人》和实拍电影《巴黎圣母院》为例,主人公的角色是一个外貌月恶但内心善良的人,但因为动画独特的艺术表现力,《钟楼怪人》里面将三个本来是伫立在窗日的石像拟人化,以生动可爱的卡通形象相伴主人公卡酉莫多的左右,像朋友一样为他出谋划策,有其他人物出现这三个能说会动的人物立马变成了冰冷的石像,好像根本不存在似的,这就侧面烘托着主人公孤僻的性格特点,因为他没有朋友,石像就是他的朋友,是他虚构和幻想出来的而这三个角色的出现也正表现出主人公卡酉莫多精神世界的活动,实拍电影《巴黎圣母院》里就不会有这样的表现手法,只有单一的怪物形象的表现。

二、色彩和场面调度的差异

电影中的一切都不是偶然的,电影中的任何事物都在表达一部电影中出现过的任何事物都是演员,当然也包括了动]田}电影中的背景和一切道具既然如此,动]田}电影需要付出像对待每一个人物那样的投人程度来对待片中的每一件小事物,接受他们也必须处于自始至终处于动态的基本的电影属性所以动画中色彩和场面调度对表现人物内心精神世界的变化就尤为重要还是以《钟楼怪人》为例,其中有一段虚伪的神父在壁炉前自虐灵魂的片段令人映象深刻,他面前妖娆扭动的地狱之火极其生动有力的表现出神父扭曲的内心世界,一系列的场面调度和色彩的变化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是原本实拍电影无法触及的。

篇(6)

我国这几年动画产业发展迅速,短短几年的努力就使动画加工大国转向了动画原创大国,动画片的质量也逐渐提高。从2005年《喜羊羊灰太狼》的热播到现在《熊出没》的高票房,我国的动画在不断地进步中。最近播出的《熊出没:夺宝熊兵》在格瓦拉电影网站的评分中达到了8.0,评论也较好。有评论写到,《熊出没:夺宝熊兵》可以说是一部有诚意的影片,制片方的努力观众能够感受得到:它让孩子们欢呼,同时也能让家长们看下去。就凭这一点,《熊出没:夺宝熊兵》两周不到的时间票房就破了两亿元,成了史上最卖座国产动画片。中国动画电影近几年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每年影院或电视台播放的优秀动画片屈指可数,远远不能满足各类人群对动画片的观赏需求。随着碎片化时代的到来,各种新媒介的产生,使原本不能上影院的动画微电影有了更好的展示空间。如《打,打个大西瓜》(英文名SeeThrough),作者杨宇,片长16分钟,是一部风靡网络的动画微电影,被众多网友称之为“国产动画最优秀的作品”、“华人最牛原创动画微电影”。同样《小破孩》《、绿豆蛙》等动画微电影通过幽默、轻松的方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快乐,成为家喻户晓的作品。另外《贝蒂娃娃与LANCOME》1分49秒的动画微电影品牌广告仅在爱奇艺视频网站目前已达到54.1万播放次数。人们接受信息的碎片化、微小化,让动画产业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各种动画微电影应运而生,使不同动画形式有了新的生存空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三维技术的领域不断扩大,三维动画在动画电影中已经成了主流形态。传统二维动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不能被三维动画取代,但它的生存空间受到了局限。互联网迅速发展,传统二维动画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进行了改革,FLASH动画微电影的出现就是最好的证明。它的体量小、易于传播,非常适合新媒介。它的独特魅力获得新的欣赏者,带来了新的商业利益,在“微时代”获得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二)动画微电影的生存前提

中国动画产业还在缓慢的发展中,传统的运营模式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国家出台政策扶持动漫产业,动漫企业纷纷崛起,但由于动画产业与商业结合的革新创意枯竭,很多中小型动漫企业都以失败告终。在微时代的大环境下,动画要生存,就必须寻找新的产业模式,新型动画产业模式的未来就是动画微电影即微动画。

1.动画微电影的传播优势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动画微电影勃然兴起。本雅明认为:“艺术形式总是同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不可能脱离科学技术及相应的实践的影响,科技的革新必然影响艺术的存在乃至改变艺术观念,因此‘技术是某种特定的艺术形式的先声’。”(4)在科技相对不发达的时期,动画创作是一项复杂庞大的工程,一般都是由一些有实力的公司来制作,如美国的迪斯尼公司、日本的东映株式会社、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等。如《大闹天宫》从1960年至1964年历时四年时间创作完成,在电脑技术不发达的时期,用手中的画笔绘制了近七万幅画作。一般来说,10分钟的传统动画要绘制7000到一万张原画及动画,可以想象制作一部动画是多么浩大的工程。科技的进步,新媒介的不断产生使动画创作从专业环境的束缚中解脱出来,降低了人力和财力成本。更便捷的软件的开发,如Adobe公司出品的Flash、AfterEffect、Photoshop软件使动画创作变得简洁易学,可以实现个人的“独立制片”的梦想,动画的制作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物了。动画从传统的严格训练的团队规模化制作逐步向个性化、微小型制作过渡,动画微电影也随之产生。动画微电影创作形式大胆,不受成本、受众的约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反而受到很多观众的喜爱。动画微电影弥补了电视和影院动画传播的单一性,给予观众主动选择权,增加了互动性。科技的发展为动画微电影的创作与传播搭建了良好的平台。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在工作或学习之余很少有整块的时间进行精神娱乐。而动画微电影篇幅短小,自主性、互动性强,创意领域更广阔,适合不同受众。而且收看迅速便捷,正好满足受众碎片化闲暇时间的前提,同时动画微电影幽默诙谐的手法契合观众的心理诉求,受到现代人的喜爱。

2.动画微电影的人才优势短短的近十年时间,动画行业发展迅速,开设相关专业的学校从屈指可数到多如牛毛,发展速度惊人,这使动画专业人员剧增。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与应用,手工作坊的形式在很多行业已经消失,同时带来的是智能化的流水线作业,导致各行业的分工越来越精细。动画是科技与艺术结合的产物,各种动画类型的制作分工已在不断地变化和增加。大部分院校人才培养主要定位在动画整个制作流程的教学,根据流程中每个步骤设定课程进行教学,整个流程教学结束后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动画短片。动画片的制作流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以传统二维动画为例,动画制作的流程分为前期制作、中期制作和后期制作三个阶段。前期制作包括剧本、文字脚本、分镜头脚本、角色设计及背景设计;中期制作包括原画设计、动画制作、修型、背景绘制、动画动检等;后期制作包括扫描、上色、配音、剪辑合成、特效等。而现代三维动画流程的中期和后期部分又需要用不同流程完成。动画需要经过这么多的流程才能完成制作,学校的人才培养中要把这些二维三维流程中的岗位能力都逐一学习,最后再进行各种实验动画短片的综合创作,这种培养模式其实属于导演式的培养模式,而动画企业并不需要这么多导演,而且大型动画企业的导演并不是一个毕业生就能做到的,很多动画人才就这样流失了。动画微电影的兴起改变了这个局面,学院派动画人才培养模式恰恰符合动画微电影个性化的创作需求,很多院校毕业的动画人才未必能适应动画企业的工作环境,但可以在动画微电影中找到自己的方向,自由的创意,发挥个人的最大潜力,实现自己的导演梦。学院派的动画人才培养模式给动画微电影的兴起储备了大量的人才。在科技并不发达的时代要成为一名导演不仅需要机遇和突出的才能,还需要长时间的实践积累。动画微电影以风格迥异的创意为元素,多元化的制作为基调,无需影院或电视传播,运用方便、快捷的新媒介进行微传播,使普通大众都有可能实现导演梦。动画微电影简短而便捷的动画制作形式积聚了大量热爱动画又有创意有才华的人才。

3.动画微电影创作的成本优势一般制作1分钟的电视动画片约需要一万元左右的成本,而在电视台播映最高的收购价一分钟只有1000元左右。上海电视台、浙江电视台等相对较高的地方台也只有一分钟几百元的价格。除了这些电视台外,其他电视台播的动画片播出的收购价只有一分钟5元甚至免费播出,还有一些优秀的动画片连免费也没有机会播出。而剧场版动画片(在电影院播放的)90分钟是1000万元左右的制作成本,而衍生产品的开发又受到盗版市场的严重影响,投入和回报不能达到平衡,传统运营模式面临着很大的危机。动画微电影投资成本低,很多时候只需要一台计算机就足够了,而且没有票房的压力,创作环境更为宽松。动画微电影不受成本及回报率等的约束,比普通动画电影有更广阔的表现空间,内容和形式上更具个性化,生活化,受到很多年轻人的喜爱。

(三)动画微电影的社会需求

1.动画微电影的生活需求大众使用手机APP上网的时间以超乎想象的速度超过了使用PC上网的时间。未来人们的生活习惯会从电脑转移到手机。手机每天和我们形影不离,是与我们最密切的“伙伴”,使我们的生活更便捷,提供了更大的精神享受空间,手机视频也随着微时代的到来进入高速增长期。动画微电影在这个关键时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彩信或微信动画微电影祝福、动画微表情等,为人们更好地联络感情、增加交谈中的乐趣、减轻工作中的心理压力等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动画微电影还在各大视频网站中播放,观众可以选择观看。例如,2011年12月上传一部文字动画微电影《倒鸭子》,讲述了用大连话报案保险理赔时与保险公司接线员有趣的对话,运用文字和方言组合的新颖形式受到观众的疯狂追捧,上传没几天网络的点击量就达到了百万以上。这种以幽默搞笑的手段、与众不同的表现风格来表现现实生活,具有很强的时代感,符合个性化需求,是动画微电影的经典范例。

2.动画微电影的商业需求在微时代的环境中,动漫行业的微产业也随之兴起,广告植入成了动画微电影的重要商业手段,很多中小型企业通过动画微电影的广告形式来拓宽生存空间,这种方式所需要的广告成本较低,传播迅速。传统广告以央视一套为例,一般一个时长约为十秒的广告播放一次最低两万元左右,而如果要在晚上黄金档播出的话,费用是13万元左右。(5)如此高昂的广告费在微时代的大环境下,并不一定能与传播效应等价。很大一部分年轻人的信息接受渠道主要以电脑和手机为主。而动画微电影广告却能以最低的成本价甚至不计成本,以病毒式的传播速度进行广而告知。传统的广告创意模式被颠覆,更具内涵的动画微电影广告创意模式兴起,通过融合简洁紧凑的故事,传递品牌的精髓,吸引观众的眼球,拉近观众与品牌的距离,最大化实现广告效应。在未来的发展中,手机将是人们生活交流娱乐的主要媒介,动画微电影广告的传播效应将会越来越明显。

3.动画微电影的其他需求动画微电影已经不知不觉地渗入到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网页游戏动画、远程教育教学、科学法律等教育演示、生物形态模拟、物理化学现象演示、时事政治等。2011年7月23日温州动车事故动画模拟演示,再现了事故现场,使观众直观地看到事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这次动画的视频演示,是用三维动画完整模拟当时的场景制作的,使观众有更直观的感受。

(四)动画微电影未来的发展

篇(7)

[关键词]动画电影;花木兰;叙事主题;人物形象;文化内涵

一、引言

花木兰是中国历史文化故事中的巾帼英雄,在中国范围内可谓是家喻户晓。作为文学形象,花木兰最早出现在北朝民歌《木兰辞》中。在《木兰辞》中,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成为一段关于中国古代女性走出闺阁、实践忠孝的佳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一直沿用着这样的木兰故事和木兰形象。事实上,关于历史上真实的花木兰,中国的研究界一直众说纷纭,包括花木兰所处的具体时代、其籍贯出身乃至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都成为争论的焦点,但无论广为流传的花木兰的故事是否符合史实,她的巾帼英雄的形象无疑是深入人心的。[1]自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明清两代开始,关于花木兰形象的再塑造就已拉开了大幕,在诗歌、戏剧、小说以及近代以来的影视作品中,花木兰都以忠勇、孝义的形象出现,这些文艺作品甚至被翻译成为多种语言在世界多地流传,这也为美国等西方国家对花木兰形象的重塑奠定了基础。[2]

1998年,美国迪士尼公司将花木兰的故事以动画电影的形式展现在大银幕之上,影片《花木兰1》一经上映,便在美国、中国均获得了巨大的反响;2004年,迪士尼公司继续投资拍摄了动画影片《花木兰2》,在这部影片中进一步塑造了一个美国人心中的巾帼英雄形象。通观由《花木兰1》和《花木兰2》构成的“花木兰”系列动画电影,其中的叙事主题以及人物形象均具有鲜明的一致性,但从故事情节的角度而言,《花木兰1》的故事主线完全遵循了木兰替父从军的中国传统历史故事内容,而《花木兰2》则在上一部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了脱离史实的发挥,这一点鲜明地体现出了美国迪士尼公司出品的“花木兰”系列动画电影无疑是在中国花木兰历史故事框架下的一种再创造。本文将在细致观看动画影片《花木兰1》和《花木兰2》的基础上,自其故事情节本身入手,从影片的叙事主题、人物形象以及文化内涵三个层面,对美国迪士尼公司创作的“花木兰”系列电影进行研究。

二、“花木兰”系列动画电影的叙事主题

在影片《花木兰1》中,花木兰成长在一个父慈母爱的家庭之中,作为家中的独女,花木兰自幼便主动承担起了光宗耀祖的重任。然而,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故事背景之下,闺阁之中的女子光宗耀祖只有依靠婚姻,如果能够凭借美丽的外表和贤良淑德的涵养许配到一个家产丰厚、地位崇高的婆家并为婆家开枝散叶,那么女子便完成了其一生最为重要的使命。在影片《花木兰1》的开篇部分,没有优雅姿态和恭顺之心的木兰得罪了媒婆,使花家蒙受耻辱,对此,木兰十分内疚。正在此时,匈奴进犯,皇宫传来了招兵的旨意,无子的花父只能无奈地拖着病腿接受了旨意并准备亲赴沙场。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木兰趁夜偷取了父亲的战服,在花家“守护神”木须龙的陪伴下踏上征途,影片《花木兰1》的主体故事情节也随之呈现。正如花父将木兰比喻为一朵晚开的鲜花一样,在从军过程中,花木兰绽放出了别样的“美”。在从军过程中,花木兰一面要掩藏自己男扮女装的身份,一面要克服女性身体的劣势来参加训练,终于通过不断的努力成为少将军李翔的得力干将,甚至在危急时刻凭借自己的英勇和机智拯救了少将军以及全军将士的性命,并且利用雪崩消灭了进犯的匈奴军队。然而,负伤后的花木兰却暴露了自己的女性身份,不忍将木兰处以极刑的李翔无奈将木兰逐出部队。被逐出部队的木兰并没有就此成为名正言顺的“逃兵”,而是在发现匈奴残余部队的踪迹后,心系家国安危的木兰跨马前行,来到了京城并拯救了皇帝和全城百姓的生命。同时,花木兰替父从军、屡获战功的英勇之举也感动了皇帝,获得了赦免,李翔将军的心也被这位巾帼英雄所俘获,花木兰在为家族挣得荣光的同时收获了真挚的爱情。在影片《花木兰2》中,已成为女将军的花木兰正在筹备与李翔将军的婚事,正在此时,花木兰接到了皇帝的密诏,要求其保护三位公主出塞和亲。出塞和亲并非三位公主的心愿,而是皇帝在外患威胁之中的无奈之举,善良而英勇的花木兰十分同情三位公主的遭遇,开始筹划帮助公主们逃离和亲的悲剧命运,然而却受到了未婚夫,即坚守职责的李翔将军的反对,二人也因此陷入了情感的危机。

纵观“花木兰”系列动画影片,我们不难发现迪士尼公司在花木兰替父从军的中国传统故事的框架下,构建了一个“美国梦”,而梦想中的主旨就是自我实现和爱的追寻,包含着自我与真爱的“美国梦”也是美国当代动画电影中的主流主题。[3]影片中的花木兰替父从军一方面是出于中国传统的孝道;另一方面是出自对于自我实现的期待,在影片中木兰的自我实现集中体现在“为家族争荣光”之上,而突破封建传统对女子的规制并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木兰确实为花家争得了至上的荣光;同时,敢于表达心中之爱的木兰不仅收获了与李翔将军的爱情,还帮助公主逃出了和亲的困局而找到了挚爱。在追寻真爱的途中,花木兰再次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从“花木兰”系列影片的主题来说,该系列影片已经将中国历史中的花木兰故事进行了彻底的美国化、现代化的改编,这种改编虽然没有做到尊重原著,却能够很好地被当代观众所接纳,从而实现花木兰故事改编在传播美国核心价值观念和获取商业价值方面的双丰收。

三、“花木兰”系列动画电影的人物形象

“花木兰”系列动画电影中的主人公花木兰这位大胆追寻自我与真爱的女性人物形象,无疑呈现了其背后的女性主义思想,而这种女性主义思想主要通过影片中花木兰形象的两次转型得以凸显。在影片故事开始之时,花木兰是一个“不文能武”的女子,精心打扮并面见媒婆均是在父母的要求下进行的。不能通过寻常方式为家族争光的木兰虽然心里满怀愧疚,却一直否定这种传统观念下的女性身份。可以说,在木兰从军之前,她所经历的是否定女性身份的阶段。影片中花木兰形象的首次转型,在于她披上战袍替父从军,此时的花木兰形象的塑造开始进入了怀疑自我的阶段,尤其是在其女扮男装的身份被揭穿后,木兰陷入了深思之中,她开始怀疑自己打破传统的行为是否正确,徘徊在女子戍边从军的理想和传统道德价值观念之间。这种自我怀疑的阶段在影片中转瞬即逝,得知匈奴残余势力要威胁京城后,花木兰的形象塑造出现了第二次转型,即女性的自我重塑。她不再身披男装,而是以女性的身份冲入京城并拯救了皇帝和百姓,皇帝的赦免和嘉奖标志着花木兰女性身份重塑的成功。

在花木兰否定自我、怀疑自我和重塑自我的过程中,影片中另外两位重要的角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位是木兰的战友――少将军李翔,另一位是木兰的“守护神”木须龙。少将军的名字“李翔”可谐音释义为“理想”。李翔这一人物形象正是花木兰的“理想”,从性别角度而言,花木兰极力逃脱中国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定位,渴望自己拥有和男性一样征战沙场的权利;从自我实现的角度来说,李翔将军是花木兰心中的偶像,她希望自己能够立下战功,通过成为将军的方式为家族争光;再从追寻真爱的角度来说,英勇与正直的李翔就是花木兰追爱途中的理想人物。在花木兰重塑自我的过程中,少将军李翔无疑发挥了指路明灯的作用。与李翔不同的是,木须龙对重塑自我之路上的花木兰起到的是帮助和鼓舞的作用。众所周知,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但在“花木兰”系列影片中,象征着威严和力量的石龙被轻易摧毁,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因错被贬的小龙木须。这条外表酷似蜥蜴的木须龙,却给予了重塑自我途中的木兰极大的鼓舞。曾有影评人认为,木须龙的形象设置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否定和嘲弄。事实上,细观影片不难发现,木须龙在故事情节布排、凸显影片主题和人物形象塑造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颠覆传统的龙的形象塑造更多的是出于影片故事本身的需要。在木须龙出发之前,花家祖先给予它的命令是追回木兰,但木须龙为了证明自我反而在途中鼓励木兰继续女扮男装并通过军中立功以实现衣锦还乡、为家争光的理想。在木须龙装神弄鬼的帮助下,木兰所处的李翔军队才能够带兵出征,为塑造花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同时,在从军过程中,木须龙是花木兰唯一能够袒露心扉的对象,通过木兰与木须之间的交流,花木兰由怀疑自我到重塑自我的心理世界才得以呈现,同时也使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更为丰满。更为重要的是,木须龙在关键时刻均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匈奴单于临近时,木兰在木须的帮助下才成功点燃炸药并制造了雪崩,这一细节的设置隐喻了小人物的大作用,正如影片中皇帝所言,“一粒米可以改变斤两,一个勇士能够决定战争的胜败”,花木兰正是这个凭借一己之力决定整个战争胜败的勇士。在“花木兰”系列影片中,无论是主人公花木兰形象的塑造,还是主要配角李翔将军和木须龙的形象塑造,都体现了“美国梦”个体化后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这无疑为整个系列的影片打上了深深的美国文化烙印。

四、“花木兰”系列动画电影的文化内涵

纵观美国动画影片中的经典之作,无论是人物类动画影片,还是动物类动画影片,抑或是以机器人、怪兽等夸张形象为主人公的动画影片,均在不同的故事情节和形象设置之下展现着相同的主题,即上文提到的自我实现与追寻真爱,这一主题鲜明地体现出了美国文化之内涵。有评论者认为,美国动画电影是通过可爱幽默的卡通形象来传递大众的梦想,从而形成了稳定的受众群体,而这种梦想的核心就是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4]

在“花木兰”系列影片中,无论是故事情节层面,还是人物塑造层面,都十分鲜明地呈现出了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就整个系列影片的情节设置和人物形象塑造而言,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忠义之行被巧妙地替换为自我价值的实现,而连接二者的桥梁就是花木兰“为家族争荣光”的理想。同时,影片中对于“爱”这一主题的阐释也融入了强烈的美式思维与时代感,花木兰不仅大胆追寻与自己出身迥异的李翔将军之间的爱情,还能够与父母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这种关于亲情和爱情的阐释虽然不符合中国古代的人文环境,却书写了美国社会对于“爱”的追求,并迎合了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在该系列影片中,木须龙这一重要配角形象不仅具有推动故事情节和完善主人公形象塑造的作用,还承载了美国文化中的幽默观,可爱的造型与诙谐的行为对影片严肃而紧张的故事具有一定的舒缓和调节作用。综上所述,“花木兰”系列影片是美国迪士尼公司将东方故事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成功之作,在引入东方故事的过程中植入美国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念无疑是一个讨巧之举,异域故事与本土文化的融合也为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基金项目] 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扶持共建项目“黑龙江传统民间美术的现代传承与数字化保护研究”(项目编号:15YSE01)。

[参考文献]

[1] 陈韬文.文化转换:中国花木兰传奇的美国化和全球化[J].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16).

[2] [美]爱德华・C斯图尔特,密尔顿・J贝内特.美国文化模式――跨文化视野中的分析[M].卫景宜,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134.

[3] 尹鸿,李彬.全球化与大众传媒:冲突融合互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