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电气工程学科特点

电气工程学科特点精品(七篇)

时间:2024-04-22 15:32:3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电气工程学科特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电气工程学科特点

篇(1)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课题选择;创新能力培养;表达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黎静华(1982-),女,广西博白人,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广西 南宁 530004)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016-02

电气工程以电磁学理论为理论基础,将电能作为研究对象,是通信和计算机信息的载体,与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电子科学和控制科学交叉,是基础理论性较强的交叉学科。同时也是工程性很强的专业。庞大电力工业的安全运转、人类伟大的电气化时代离不开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电气工程学科是一门既有着强基础理论支撑的、又有着广泛应用背景和应用平台的交叉混合型学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1]该学科的学生既需要掌握理论分析的知识,又需要掌握服务于国家能源发展、电力工业的特殊技能。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电力工业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以培养科学和专门技术中德才兼备的高级科学专门人才为目的。[2]因此,应根据电气工程学科的特点探索适合电气工程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和途径,向电力行业和社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

一、电气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目标

1.电气工程学科硕士学位培养的目标

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勇于创新的开拓意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电气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必要的技能;了解本学科有关研究领域国内外的学术现状和发展方向,具备较好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本学科的专门技术问题的能力,能胜任电气工程领域相关的科研、教学、工程技术开发及管理工作。

2.电气工程学科博士学位培养的目标

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勇于创新的开拓意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在电气工程学科内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专业的前沿动态;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要初步具有主持较大型科研、技术开发项目或解决和探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能力;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具有应用计算技术解决本学科相关技术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交叉学科知识,拓宽知识面,可以开展跨学科内容的研究;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能够胜任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

为实现上述电气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目标,笔者认为应从多方面加强对研究生的培养。

二、课题的选择

课题的选择是研究生做好科学研究的基础。良好的课题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主动地投入研究工作,从而获得创新性强、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3]可见,新颖、创新、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选题至关重要。导师在结合学科特点、综合考虑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获得良好的课题:

1.创造机会到电力工业或电力部门去调研

电气工程学科是一个工程性很强的专业,具有良好的应用平台。作为电气工程学科的研究生,首先应了解电力工业的发、输、配和用的各个生产环节,不仅需要到电厂、变电站、电力部门等传统部门去调研交流,更需要到新建设的、符合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满足电力工业发展需要的新建设的基地和部门去调研交流,全面了解当前电力工业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并据此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或课题,将使得所选择的课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2.查阅行业网站和相关的学术网站

电气学科的研究生应多浏览行业信息网站,了解中国电力工业的最新发展和研究动向,并掌握国家对电力工业发展的战略导向。其次,应多浏览相关的学术网站,如国外的风电等新能源网站。这些是丰富自身知识、把握电力工业发展的前沿、明晰未来工业发展方向的良好途径。同时,也对指导科学研究的选题具有重要作用。

3.广泛阅读国内外文献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科学研究或研究生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地阅读文献则是获得解决问题方法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经典的书籍和高水平的论文可以了解所需解决问题里程碑的方法、当前研究的进展、已有方法存在的不足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明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此外,可以针对所需解决的问题开展对数学领域以及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运用数学知识或者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解决本学科科学技术问题。

4.结合导师科研项目

导师的科研项目已经是经过调研、论证比较可行的课题,研究生可以立足导师所立项目所需解决的问题去探索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课题。一般地,依据导师的科研项目进行选题在研究经费、实验条件等方面都有较好的保障,学习过程中融合导师的科研过程,有更多的机会与导师进行交流学习。

三、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指利用已经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经过科学的思维加工和再造,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能力。[4,5]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是人才,尤其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研究生培养就是要为我国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如下途径加强对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1.参加学术交流会议

学术交流会议是研究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获取科学前沿动态、实现学科交叉的一个重要平台,其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学生可以从报告人讲述的内容中感悟到不同的创新方法和思维方式,获得广博的知识,作为自身学科创新的物质基础,从而以不同的方法思考本专业的问题,往往会获得一般方法难以得到的科研成果。目前电气工程学科举办的大型学术会议越来越多,比如全国电自专业高校年会、全国电工学科研究生论坛、电机工程协会的年会、博士生论坛等,研究生们都可以积极主动地去参加。

2.多参加交叉学科的学术讲座

电工学科本身就是一门交叉学科。电力系统的问题也不可能仅仅依赖于电力系统本身的知识去解决,学习交叉学科的知识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肥沃土壤。在讲座中,可以听到报告人对自己学科工作的综述和研究体会,可以学习到学术大师们治学的理念、态度和方法,从而启迪和激发自己的思想,达到以他山之石攻自己之玉的效果。

3.重视组内学生之间的交流

相对来说,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的频率并不是太高,且由于开会地点、时间和科研经费等的限制,学生并不能经常参加学术会议。因此,组内学生之间的交流就显得愈加重要。课题组内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应该每周举行一次交流会,相互汇报各自的研究成果和遇到的问题,自由争辩,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使认识得到发展,在相互的交流中碰撞出新思想的火花,从而有可能产生新的科学假说,开辟新的研究途径。

四、表达能力的培养

人最高层次的能力是表达能力,包含写和说的能力。研究工作需要得到认可或需要得到别人建议和帮助都依赖于良好的表达。思维敏捷、条理清楚地阐述自己的学术观点或展示自己的研究工作是使自己的科研工作得到认可或获得有价值建议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如下方法加强和培养表达能力:

1.多练习口头汇报

首先,参加会议时要争取汇报的机会。表达能力是需要不断练习和锻炼的,有时候想得很好的内容未必能有条理地进行讲述。其次,要勇于提问,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是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提问不仅能充分把握新知识,且能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研究生们时常胆怯,不敢提问,生怕暴露自己知识的浅薄。钱伟长先生经常说:“报告总是不能全听懂的,要提问题,没有愚蠢的问题,不提问的才是愚蠢的!”青年学生应充分重视提问,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

2.多写学结

科学研究中一定要重视书面的表达。多数学生觉得这些问题自己已经掌握了,没必要写出来,殊不知这里面隐含着很大的学问。把内容和观点写出来是对自己工作的梳理,是理清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书面表达后会使得自己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清晰,条理更清楚,更能加深理解和记忆。学结包括许多方面,不仅仅是写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其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如写开会的会议纪要、会议报道、记录每天的学习进展、总结每周的学习内容或对某个阶段成果的梳理等。

3.反复体会教师修改后的论文

人总是在学习中成长和进步的。只有充分认识到不足和发现自身与别人的差距才能更好地学习和进步。导师就是研究生阶段最好的学习榜样。不少同学并不重视导师修改过的论文、ppt等材料,这无形中损失了许多宝贵的学习机会。研究生应细细品味导师修改后的表达方式和领悟导师的意境,及时丰富和纠正自身存在的不足,日积月累,水平自然会得到快速提高。

五、综合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和专业知识固然是培养研究生的重要内容,但是研究生的思想修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积极向上的处事态度也至关重要。俗话说:要想做好学问,首先要做好人。学习专业知识和进行科学研究并不应该是研究生学习和培养的全部。许多学生认为只要学习好就行,其他事情与他无关,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脚踏实地做事的作风。此外,学生应该做导师的好助手,协助导师做好本科生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的指导。对于课题组的其他公益事务研究生也应该主动承担,认真完成,抱着“既行之,极致之”的态度,增强自己的责任心。

六、结语

培养具有电气工程学科特点的高层次研究人才对推动电力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本文结合该学科的特点提出了关于研究生选题、创新能力培养、表达能力培养和综合能力培养的具体途径及方法,希望研究生能通过参加实践调研、广泛阅读文献、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和交叉学科的学术讲座以及勇于提问、善于表达等途径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达到培养的目标,在科学或专业技术上取得创造性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董方敏,周学君,黄华.电气工程硕士校企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0,(35):45-46.

[2]《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编写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6):1-21.

[3]谭德荣,高松.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论文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34):19,33.

篇(2)

中职学校作为我国培养中等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近几年随着国家和整个社会对于中职学校的重视,党和政府也在加大对于中职院校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这无疑给中职学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电气自动化专业化专业作为新兴专业和热门专业,最近几年逐渐在中职学校发展起来,各个学校为了发展需要都在加强学科建设,结合时展要求和市场需求在不断地改进专业教育教学水平,但是从现实来看,中职学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在学科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影响着学科专业教育教学的发展,就目前来看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质量有待提升。就业是衡量中职学校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而学生的就业率与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密切相关。当前社会企业在用人上日趋理性,能力素养水平是企业用人的核心标准之一。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学生在学历上和大学毕业生是有差距的,我们这类学校取胜的根本就是学生扎实、过硬的技能,所以教学质量是专业发展的生命线。但是从现实来看,电气自动化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教学流程需要进一步完善。

2.教学手段单一。因为历史原因,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得不到社会的重视,这就导致中职学校的教育工作者上进心不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上进心,在教学过程中也就缺乏了主动求变的意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课堂教学效果。

3.实践环节不足。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结合学生专业技能培训的需要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密切地结合起来,但是现在很多学校往往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割裂开来,特别是实践环节往往不够完善,导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能够真正得到有效的锻炼,影响了学生技能的全面提高。

总之当前在电气自动化教学专业教学中一系列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着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求,也会影响到中职学校自身的发展,因此,必须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进行调整,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专业教学效率,满足发展需求。具体来说,可以从这些方面着手。

1.革新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当前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因特殊的学科特点意味着学科教师必须要开展针对性的教学,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专业定位,即要培养具备一定专业应用和研发技能的中等专业人才。据此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立足学情,结合中职学生有学习热情,但是学习能力较差、学习基础薄弱的现实来科学地设计教学流程和教学进度,切实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知识听懂,把技能学会。其次,教师自身要有主动学习不断成长和提高的意识,要紧跟时展潮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技能,真正做一名合格的、全面的专业教师。

2.明确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本身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来说,我们培养的学生大多数是要在三年的时间成人成才的,实践短任务重。从学生实际来看,大多数学生是因为中考成绩不理想而被迫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这无疑又给中职学校教学提升了难度。针对这样的现实状况,首先,作为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来说,结合学科难度大、时间紧的现实,要尽快地明确学生三年的培养方案,这样就能够把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教学进度、阶段性要求等相关内容明确下来,使教师的教学针对性更高效。其次,要密切地关注市场的需求,从市场的需求出发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全方面来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再次,要强化工程教育,使工程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行“通识与专业并重的专业教育”教学模式,通识课平台与工程学科平台课为工程基础教育阶段,专业平台课为工程专业教学阶段。前者主要培养现代工程意识,夯实工程基础,掌握工程工具;后者加强工程的实践训练,培养工程的具体能力,重点是强化知识创新、设计创新、工程创新、工艺和技术创新。再就是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加强因材施教,努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主动追求、自我设计知识结构和专业方向的能力,通过逐步扩大选修课的种类和数量,开设跨系选修课和跨学科辅修专业,实行学分制、精简课内学时、设置课外学分等措施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个性。

3.重视实践教学。从学科特点来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门实际应用型很强的学科,因此,必须加大实践教学的革新,构建合理、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行分层次、多模块的教学环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基础与综合知识相结合的教学,从而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应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进而提高综合设计能力,达到工程应用的目标,加强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开展分层次、多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验过程中训练学生对基本实验仪器的运用,熟识工程中基本的物理量与物性参数的测量方式,加强对运行操作、控制方法的练习,从而培养学生的技能与创新精神。其次,更新实验教学的内容,将电气工程的新技术内容传授给学生,设计具有综合性、探究性的实验项目,使实践教学内容弹性化、更新化。

篇(3)

关键词:电气信息类;拔尖创新型人才;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6-0057-02

开始于1994年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在促进高校电气、电子、信息等专业发展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以该项赛事为契机发展起来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实践检验。此后,各类赛事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对高校相关学科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了师资队伍的建设,促进了课程体系改革,促进了实验室建设。

电气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已经非常全面,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1-5]下面主要从课程和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产学研合作等方面进行阐述,重点是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应用”上下功夫。

笔者在长期的学生指导和项目合作过程中发现,学生在电路设计、产品开发等能力到了一定程度后非常容易进入学习瓶颈,理论知识不够深入带来的弊病就显现出来。此时,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培养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而大部分高校都没有相应的培养模式和对策,任由学生自由发挥和各种自学。如何在保证大部分学生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前提下完成少数有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学生的“拔尖创新人才”教育,是当前高校应该重点研究的方向和领域。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立了“爱迪生班”,吸收一些学有余力、创新意识强烈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式个性化教育。其他一些985院校设立了不同名称的“创新班”,部分地解决了高校“个性化”教育的需求。但是,“创新班”的设立打乱了校院“班级”编制,给管理和教学等带来了一些困扰,同时创新班的学生的爱好和优点不尽相同,很难做到课程设置的有的放矢。受制于办学条件、实验环境等各种客观原因,创新班机制在很多高校没有推广开来。

本文在电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增加了“准创新班”和参与纵向课题两个环节,完成了大众人才到小众人才的过渡。本文共分3部分,第一部分综述和分析了电气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第二部分提出了基于“准创新班”概念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第四部分重点阐述了“准创新班”的特点和优点,以及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具体实施举例。

一、基于“准创新班”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准创新班”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整个方案围绕1条主线(实践)、7个阶段、2个节点。如果把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比作一个优质产品的生产过程的话,培养过程总共分为7个工序,分别是:低年级基础课探索性实验的“选才”阶段,低年级电子大赛培训的“原材料粗加工”阶段,低年级辅助高年级学生参加电子大赛的“原材料加工”阶段,准创新班培养的“精料选型”阶段,高年级电子大赛培训的“精料加工”阶段,高年级学生参加电子大赛的产品成型阶段,辅助教师参加科研项目的“产品打磨”阶段。传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5个阶段,大部分高校都是4个阶段,分别少了“准创新班”培训和辅助教师完成科研项目两个主要环节。

本方案最突出的两个环节就是作为精品选型的“准创新班”培养机制和作为产品打磨阶段的辅助教师完成科研项目。这两个阶段分别承担着电气信息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选才”和“打磨”关键环节,也是本培养模式的创新点。如何有条不紊地选出“拔尖人才”,并培养成具有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本培养模式的重中之重。

二、“准创新班”概念的提出

1.电气信息类“准创新班”

有感于不同高校电气工程学院“创新班”培养模式对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考虑到“创新班”存在的问题和大部分本科院校师资力量、科研环境以及实验条件的限制,提出“准创新班”的概念。“准创新班”培养模式是对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有益尝试和探索,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准创新班”是一种没有实际编制的“虚拟”班级,以专业和项目为导向组织起来的具有班级功能的小型团体。该类“班级”的主要优点是:学生爱好和兴趣一致,专业方向可以缩小到二级学科,保证了学业基础的广(原班级时的一级学科,譬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精(“准创新班”时的二级学科专业,譬如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以项目为导向。“准创新班”学生可以申请学校各种创新项目,在项目实践中学习,同时理论反过来指导了实践;学生培养采用导师负责制原则,采用本科教学和研究生培养想结合的方式进行,本科教学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研究生培养方式能够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横向课题和纵向课题想结合,用横向课题锻炼学生的应用性人才技能,用纵向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和科学素养。

2.具体实施举例

以我校电气信息专业“准创新班”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方向为例。在经历了60天电子大赛培训和比赛后,有一小部分学生在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方面脱颖而出,此时,按照爱好和二级专业方向分出“准创新班”。在学生培养中,集中培训起到了一些增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功效,但是知识面的扩展和专业知识的掌握不能离开潜移默化的日常学习,此时,需要有长效机制的培养方案做后盾。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准创新班”主要吸收对电源设计、节能减排以及各种仪表感兴趣的学生。具体的操作为:

(1)班长的产生。虽然是以爱好和项目导向为基础的虚拟班级,但是为了管理和教学效果,班长起到上传下达和凝聚班级的作用。以自愿和学生投票产生的班长,必须在专业和组织能力等方面拥有较高的威望。

(2)课程设置。“准创新班”不用专门进行课程设置,在大学培养计划修订和教学方案生成时考虑到学生爱好和兴趣而设立的选修课,完全能够满足“准创新班”学生上课的需求。在我校电气工程专业开设的电力电子学、电源变换技术等专业选修课,满足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方向“准创新班”的课程要求。

(3)项目驱动。为了避免课堂教学容易纸上谈兵,增强学习效果。实践动手能力“嵌入”到学习的各个阶段。用实践来验证理论学习,同时理论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非常容易遇到问题,此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带着问题去上课,学习中把学到的知识用来解决问题。带有探知想法的主动学习代替了为了考试而进行的被动学习;把深奥的理论分析和推导应用到实际项目中,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功效。

“准创新班”学生可以自主选题,在高效直流变换电路设计(升压型、降压型、升降压型)、高效逆变器并网研究(逆变器控制策略研究、逆变器电路拓扑性能研究)等项目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研究。

(4)导师负责。为了保证“班级”的效果和项目的顺利进行,选配相关专业的老师作为项目导师,为项目负责。项目进行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请教问题,并且保证每过一段时间必须进行项目例行研讨会,总结经验、解决问题,为创新班里面的每个同学提供技术和学术支持。

“准创新班”是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主要环节。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所谓承上,是指该环节是继应用型人才培养基础后的再一次选才;所谓启下,指该环节为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在项目和实践进行中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加强。

经过3-4届“准创新班”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电子设计大赛连年取得好成绩:参赛队全部获奖(2011年3个国家二等奖,9个山东省一等奖,1个二等奖。2012年6个山东省一等奖,4个山东省二等奖。2013年3个国家二等奖,10个山东省一等奖,1个山东省二等奖。2014年8个山东省一等奖,2个山东省二等奖)。学生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供不应求,大部分学生进入了用人单位的研发部门,并起到中坚作用。去985、211高校深造的学生数量和质量有了质的变化,得到导师的肯定和欢迎。本科生专利申请和科研论文实现了零的突破。在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增添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和个性化,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补充和有益尝试。

三、结论

本文提出了基于“准创新班”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了“准创新班”的构成和具体实施方案。较之很多高校提出的创新班建设,“准创新班”具有操作和管理简单、专业爱好一致、班级成员进入机制灵活等优点。在不打乱原先教学班级的情况下,实现创新班级的功能,在爱好和兴趣一致的前提下,项目进行和学术交流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原先班级所授课程保证了学生不太偏科,能够保证本科生的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实现原先班级的“广”和“准创新班”的“精”的有机结合。通过实施验证,该模式可操作性强、效果明显,具有很强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珂,肖文华.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教学培训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217-218.

[2]王金庭.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与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改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312-316.

[3]何家梅,周成虎,查蔓莉.浅谈电子类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5):217-219.

篇(4)

关键词:教学改革;电机学;理工融合;教材内容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027-02

一、引言

电机学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程,主要讲授电机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分析方法和运行特性等方面的内容。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1-5]。电机学课程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有很大影响,但同时,电机学也是一门难学、难教的课程。该课程综合了电学、磁学、力学、热学、机械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这种多学科交叉、理论结合实际的特点使得学生在学习电机学的时候普遍感到困惑和困难。

电机学课程在电气类专业课程中具有鲜明的特点和很强的代表性。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要开展好电机学教学工作,需要从理学和工学两个角度来进行。理工融合的特点在电机学教学中体现得非常明显,教学人员只有既具备理学思维模式也具备工学思维模式,才能真正开展好电机学教学工作。

二、“理工融合”的思想和理念

理学和工学是两个非常重要、紧密关联且具有丰富内涵的学科门类。理学是研究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各领域的基础科学,其问题意识的根本在于对现象进行本质分析和解释,一般所说的科学家往往就属于理学领域。工学是覆盖面最广的一门学科,工学问题意识的根本在于实用性和具体应用,肩负着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将其产业化的重要作用。一般所说的工程师、技术员往往就属于工学领域。换言之,理学的兴趣在于解释“为什么”,工学的兴趣在于“怎么办”。

从基础到应用的过程中,理学和工学在截然不同的方向上发展,前者注重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思考,后者注重解决实际具体问题。对于理学和工学,很少人能够兼顾二者加以研究,大多数人往往会偏向其中一个方面。长期以来,在我国高等理工科教育的格局中,理工分离现象比较严重;只注重理学或者只注重工学,都会造成理学和工学各行其是、无法进行有效结合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探索研究越来越深入和复杂,科技人员理工分离所带来的弊病随之更加突显出来。许多工科专业的毕业生经过若干年工作实践之后明显感觉创新乏力、后劲不足;许多理科专业的学生由于所学课程跟工程应用脱节严重,就业面狭窄,难以适应实际工作需要,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因此,理学和工学融合在当前变得尤为重要,只有“理工融合”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拔尖人才。

三、教材内容组织中的问题及分析

由于电机这个研究对象本身的复杂性,为了尽可能清楚地把更多内容包含到电机学教材中,传统电机学教材的内容显得很庞杂,内容多而且编排比较杂乱,非常不利于初学者学习,其主要问题及分析如下。

1.电机学涉及的内容包含工学和理学两部分,这两部分内容在教材中交叉出现,其线条和脉络不清晰;初学者往往不能对教材中工学和理学部分进行有效区分,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法。电机分析使用的基本理论工具是电磁学和数学,二者属于理学领域;而电机分析的对象本身(直流电机、交流电机、变压器等)属于工学(电气工程)领域。长期以来,由于国内高等教育在专业划分上太细,学生基本上只能在限定的学科专业范围内学习,很少能够有机会去了解其他学科门类的特点和学习方法。然而,理学的学习方法和工学的学习方法有很大区别,如果学生由于对理学和工学各自学科特点认识不足,不能采用合适的学习方法,学习上势必会事倍功半。采用理学的学习方法学习工学,或者采用工学的学习方法学习理学,是学生学习电机学的时候常走入的误区,造成了学生在学习上的困惑和困难。

2.电机学教材中理学内容和工学内容各自所占的比例不合适。理学部分在电机学中是基础内容,但是电机学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介绍往往过于简单,使得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常常感觉理论基础不够。工学部分是电机学的主要部分,工学部分主要是对电机进行建模和分析,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有很多问题。工学部分学习的问题在于教材上内容多而且杂,知识线条和脉络不清晰。工学部分应该注重电机工程分析方法的讲解,许多与之无关的内容可以去掉。例如,在直流电机的分析中,传统电机学教材总是用很大篇幅来讲解直流电机绕组的各种联结方法,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学生总是感觉太抽象。但是,有实践经验的人都知道,电机绕组的联结方法只要在工作中多接触就会不言自明;电机绕组的联结其本身是个很简单的问题,但是在书本上来讲解这部分内容却显得很难理解。

3.电机学教材中知识点很多,但是众多知识点和核心概念缺乏合适的组织编排结构,使得初学者在学习的时候感觉很费力。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如果在学习中能够先对所有知识点的框架结构有个整体认识,然后再深入进去学习各个知识点,学习效果会好得多。传统电机学教材往往忽略了知识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初学者学习的时候始终有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感觉,抓不住学习的重点。

四、教材内容组织编排的改进措施

根据上述分析,基于“理工融合”理念对传统电机学教材内容重新进行组织和编排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其具体措施如下:

1.在电机学教材中增加对理学和工学特点进行介绍的内容,让学生从学科角度来认识理学和工学各自的认知规律和学习方法。由于电机学教材中理学和工学的内容交叉在一起,因此要尽量把理学内容和工学内容按照知识单元模块各自规整在一起,同时在教材中对这些知识单元模块进行一定的标识,指明该知识单元模块是属于理学领域还是属于工学领域。

2.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调整电机学教材中理学内容和工学内容的比重。如果专业培养目标是科研型人才,那么教材中应该加大理学内容部分的份量,着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利于以后从事基础科研工作或进一步深造学习;如果专业培养目标是技术型人才,那么教材中应该加大工学部分内容的份量,着重培养学生工程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尽量把教材中众多知识点按照一个整体的框架结构组织和编排起来,并给出知识单元模块的索引以便于对照查找。通过这种组织和编排方式,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能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某个知识点以及该知识点在整个框架中的位置和重要性。通过这种组织和编排方式,学生很容易克服以前学习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从而极大地提升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五、结论

理科教育和工科教育有着明显的不同,二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逻辑思维方式、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安排等几个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高等院校学科设置和专业建设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越来越呈现出交叉、融合的趋势;在理工院校中促进理工融合的教育教学改革早已成为教育界共识。本文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基于电机学教学中现有问题的分析,对传统电机学教材编写方式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这些措施将有力地推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汤蕴璮,史乃.电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王善铭.电机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李发海,朱东起.电机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徐德淦.电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篇(5)

关键词: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实践;应用型人才

引言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非电类专业学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它涉及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等领域的基础知识,是非电类专业学生学习相关电学知识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电工电子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不仅信息量大、知识面广,而且所传授的知识具有基础性、先进性和很强的工程应用背景,电工电子基本技能已经成为各专业学生的重要基本技能之一,学好本门课程将为学生学好后续专业课程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既要完成知识的传授,更要把人才培养与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的理论基础,又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如何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内容多与学时少”、“学好与用好”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提出了八点改革措施,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学改革、建立与辽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相关联的应用型专业体系、推进产教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在近几年的国内外各高校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都始终把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但每个高校的教学体制和专业设置各不相同,学生个体素质也有差异,先进的教学理念可以借鉴,但具体实施过程还得参照我校具体情况而异。

1课程教学体系

目前,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学时减少与教学内容急剧膨胀的矛盾在不断加剧,原有的课程体系已不能满足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对应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生的能力需求,体现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与需要,体现行业、企业标准以及行业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课程体系,形成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块。由于每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对该课程的需求各有差异,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按专业需求,将教学内容分为五大模块,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让各专业根据自己对人才培养的不同需要合理对模块进行不同组合,已有效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1.1模块一基本模块。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传统内容中大部分还是基本内容,即为非电类专业的基础性内容,如长期起作用的电路基本定理、定律及基本分析方法,或当下还在起作用的如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由分立器件组成的放大电路也应在此模块中,因为它毕竟是集成电路的基础。基本内容中的基本点要讲清讲透,如直流电路的基本知识点是基尔霍夫定律和欧姆定律,正弦交流电路的基本知识点是基尔霍夫定律的交流形式以及单一参数的正弦交流电路;三相交流电路的基本知识点是对称的三相电压和对称的三相电流;模拟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的基本知识点是理想运算放大器的“虚短”和“虚断”;数字集成电路的基本知识点是各种基本门电路和触发器的逻辑特点和逻辑功能等。1.2模块二针对我校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各专业,包括机电、机设、机制、过程、工业工程等,除基本模块中讲解的内容以外,还应重点选讲磁路部分和电机部分,但不是按照电类的要求重点讲解电机绕组的结构、内部电磁机理、矢量图和等效电路等,而是重点突出机械类各专业常用的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转矩、机械特性、起动、调速、制动以及铭牌数据的计算等知识点。示意图如图1所示。1.3模块三针对我校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各专业,包括车辆、汽服、物流、交通、交工等,除基本模块中讲解的内容以外,由于汽车类专业的学生要对车载电池、充电桩、驱动电机、控制器、变频调速器和各种电源等设备要熟练掌握,所以还应重点选讲交直流电动机、驱动电机、可编程控制器、可编程逻辑器件、电路中的反馈以及电力电子技术等知识点,对于非电量的电测量方法也应掌握。示意图如图2所示。1.4模块四针对我校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各专业,包括建环、建筑、道桥、给排水等,除基本模块中讲解的内容以外,还应重点选讲建筑电气相关知识,如感性负载功率因数的提高意义及方法、安全供用电常识、电工测量、常用传感器的电测量法、松下、欧姆龙、西门子等系列可编程控制器等知识点。示意图如图3所示。1.5模块五针对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各专业,包括焊接、材料、材成、材物等,以及针对我校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各专业,包括环境、环科、应化、化工等,讲解内容为基本模块即可,还可以适当在基本模块中再精炼些,如受控源电路、电路的暂态分析、直流稳压电源等可以作为选讲内容,因为这些专业的学生将来跨到电类或机类专业的机会和可能性不大。

2课程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难以发挥。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为目的,教学模式应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需求,积极探索问题导向、案例教学等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并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方法,积极探索现场教学、远程教学、模拟教学等适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提出了综合教学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师生交流,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2.1铺垫法例如,在讲解晶体管工作特性时,从多方面反复强调放大、饱和和截止三种工作状态,与后续数字电路内容的学习有机结合,前后呼应。2.2图解法与解析法相比,图解法是一种比较形象、直观、便于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将其应用在交流电路的相量法当中,可以较方便地比较两个正弦量之间的大小和相位关系;将其应用在放大电路中,可以形象、直观地表明各信号交流分量的传输、相位和有无失真等现象。2.3表格法简明易懂、含义明确、详略得当,例如,在讲解数字集成电路各种逻辑门电路的逻辑功能时,采用表格的形式进行对比分析将使学生很快地理解和记忆逻辑门的动作特点和规律。2.4对比法对可比性内容,如单相交流电路和三相交流电路、RC和RL电路的暂态分析等,只需重点抓住一个讲深讲透,同时指出异同点,其余完全可以让学生自行分析,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2.5循环提问教学法课堂上,采用不断循环提问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处于思维状态,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6多媒体课件演示法有一些比较不好理解的内容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法,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也使得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课件的制作要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举例应用”这一标准,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科学系统性和逻辑性并存。2.7远程教学法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充分利用强大的网络资源,利用发达的手机通讯软件,如QQ、微信等,可以在线、实时地答疑解惑,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相结合的目的,还可以增进师生情感,为课堂气氛的活跃和讲课、听课质量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学生体验随时随地辅导答疑的乐趣,体验多样性的教学手段,使得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而变得生动有趣,课余时间也能感觉到老师就在身边。

3改革实践教学

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方式和内容比较固定和单一,专业特色不明显,不利于学生后续专业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提出基于专业导向的改革,构建以基本操作能力、自主设计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为主的三级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达到知识应用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基本操作能力是通过验证性实验逐步掌握电子仪器设备和电子元器件的使用及实验的基本测量方法;自主设计能力是学生自己获取知识、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以便使其逐步掌握较复杂、系统的功能电路的设计过程;综合创新能力是按兴趣方向选择教师提出的命题或自由选题,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安装调试和测量,确定最终设计电路的能力。根据学科特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合理安排实训、实习、社会实践等环节,形成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机制。

4多元化考核评价机制

采取课堂讨论、笔试、实际操作、现场答辩以及实践论文等多元化考核方式,改变学生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和实践能力的评价,建立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的多元化评价方式。

5网络教学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依托辽宁工业大学教改项目《电工与电子技术微课教学方法研究》,建立并不断更新电工电子教学网站,完成电工电子多媒体教学视频、习题课资源共享视频、实验视频和部分电工电子课程微课视频的录制,实现课程资源的最大共享。

6教材建设

积极选用适合应用型专业教学需要的教材,或具有与企业联合编写的参考教材并具有明显的应用型专业特色。

7校企合作

与行业、企业、实务等部门共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立企业专家进校的工作机制,让学生体验到学有所用、学有所成,有效地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应用技术的开发。

8师资队伍实践能力的提升

任课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应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师要加强和企业之间的联系,要走出去,深入到生产第一线,了解先进工程设备和技术的使用,了解企业真正需要我们高校培养什么样的应用型人才,探索与企业共建共管共享的长效机制,有效地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应用技术的开发。

9展望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2004年被评为辽宁工业大学精品课程,电工电子实验中心2007年评为辽宁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本课题组成员为骨干力量的“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团队”于2008年被评为辽宁省高校教学团队。课题组成员多年来一直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改革成果,但为了有效地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应用技术的开发,其教学改革还有很多工作要做。(1)如何在没有后续课程支撑的前提下,更好地解决电工电子课程内容多而学时少的矛盾,仍然是摆在我们每个任课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2)目前电工电子实践教学方法尚显单一,要进一步改革实践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EDA仿真技术及网络化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和效率。(3)开发更多的和专业相结合的实验和实训项目,给少数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更多锻炼的平台。(4)派更多的学生和教师深入企业一线,掌握企业现实需求,让学生和老师都学会有的放矢。10结语辽宁是老工业基地,重工业基础雄厚,工科类学生在省内的需求较大,同时伴随着电工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本学科的知识更新较快,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更高。为配合我校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结合电工电子课程的实际特点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必要进行新形式下的电工电子课程教学改革,对解决当前我省高校电工电子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学改革等目标、有效地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将起到一定的积极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香婷,刘涛,张晓春等.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

[2]刘大力,吕宏,王立峰等.高校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探索,2014.

[3]李裙,宋文龙,尹力.高校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探索,2013.

[4]王波,张岩,王美玲等.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

篇(6)

[关键词】特色数据库数据库建设高校图书馆

[分类号]G253

随着图书馆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特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显得愈加重要,它与商用数据库资源、馆藏纸本书刊资源一起,构成了高校教学、科研的3大资源保障体系。江苏省教育厅、省图工委、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JALIS)管理中心在“十五”期间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在全省高校部署了特色库的建设工作。将这类资源的建设内容定位于是面向特定读者的专业化服务资源,包括品牌特色专业资源、精品课程资源、学位论文资源、学科导航库以及专业数据库等。经过几年的建设,在全省高校已初步形成了形式多样的特色资源数据库群,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全省教学、科研的专业信息需要。

1 江苏高校图书馆特色库建设现状

江苏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当时主要是针对馆藏书目数据的建设。稍后,一些图书馆根据学校的教学科研需要,相继建有学科导航库、学位论文库、专业特色库、教学教参库等,特色资源建设基本处于松散与无组织状态。为了统一规划、合作建设、联合保障、集约服务、资源共享,JAus二期启动了特色库建设工程,以公开招标和JALIS中心主任联席会议评议的形式确定了“专业特色数据库(简称专题库)”、“重点学科导航数据库(简称导航库)”、“博硕士学位数据库(简称学位库)”、“高等教育教参信息数据库(简称教参库)”等特色库的承建单位。经过4年多的建设,目前已完成11个专题库、11个导航库、17625篇博硕士论文的提交与收割、49379条教参信息的建设工作,初步形成JMJS优质特色资源体系。通过特色库的建设,在建设思想上,统一部署、统一管理、统一标准,共享程度大大提高;在建设内容上,凸显了江苏高校的学科特色、地方特色、行业特色,内容涉及面广,资源丰富,成为不可或缺的教学科研信息资源;在服务功能上,通过平台的整合,提供集约服务。通过分级管理,提供信息检索、全文获取与文献传递服务;通过用户限制,分层提供全省共享服务;在合作交流上,通过同地区、同类型、同行业的联合共建,丰富了资源库的内容,提高了资源库的质量,培养了一批特色库建设的专业人才;通过宣传与推广,扩大了特色库在全省的共知范围,教学科研的保障能力大大提高。

1.1 立项建设情况

“十五”期间,江苏省教育厅共投入JALIS二期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34项,经费总计1 355万元,其色库建设4项,计161万元,占总经费约12%。其建设整体情况如表1所示:

从建设对象方面来看,近50家高校图书馆参与了特色库的建设工作,其中“211”学校10家;从特色库的建设内容看,有全文、文摘、题录、索引等多种表现形式,数据类型涉及网站、论坛、统计资料、教学资料、电子书刊、学位论文、报纸资料、多媒体资料等,可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从服务模式看,主要采取集中检索、分布式全文获取与分头建设、集约服务两种形式,既便于特色库的维护与个性开发,又便于全省用户的集中使用;从建设方式看,合作共建是主旋律,通过项目的建设,实现了跨地区、跨系统、跨行业的交融共建,丰富了特色库的内容;从平台开发利用看,以开放、互操作为原则,对国内特色库建设软件进行充分论证,确定指导性软件,各参建单位从自建特色库的具体情况出发购买建设平台,便于以后数据的交互与共享等。

1.2建设特点分析

1.2.1建设目标JALIS二期组织建设的4大特色库的建设目的各不相同:“学位库”提供共享14所省内重点高校的学位论文信息;“导航库”以互联网学术信息为基础,根据各学校学科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学科资源的收集与整理,提供网络学术资源保障服务;“教参库”整合了省内高校主要课程的教材与教参资源,提供集中检索、分布式全文获取的教学资源保障服务;“专题库”有围绕学校学术地位、特色收藏建设的数据库,有根据本校的专业特色和学科性质建立的专题库,有根据本地区特色信息资源,为本地区乃至全球政治、经济、文化提供服务的数据库,有为保护和抢救珍贵历史资料而建立的数据库等。

1.2.2参建单位剖析 特色库立项建设单位主要分布于江南,其中南京地区高校承担3项,苏州承担了1项。参建单位主要为南京、镇江、苏州、无锡、盐城、徐州、连云港等地高校,覆盖面较广。从承担的子课题看,一些高校承担了多项,如中国矿业大学参与了4个项目的建设工作,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参与了3个项目的建设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特色库建设充分调动了综合实力强的参建馆的工作积极性,为数据库建设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从立项学校的性质来看,省内“985大学”、“211大学”全部承担了特色库的建设工作。

1.2.3学科结构分析特色库文献类型广泛,涉及网络资源、大学机构内特有学术资源、各种类型数据库资源、印本文献的数字化与非数字化资源、图片、视频、尚未开发面世的灰色资源等。内容涉及综合性学科的有5个(学位库1、教材库1、专题库3);医药卫生的有4个(导航库2、专题库2);-r业技术10个(导航库6、专题库4);地理科学2个(导航库1、专题库1);农业科学1个;法学2个(导航库1、专题库1)。从特色库建设的学科结构看,工业技术类最多,约占42%(学位库、教材库作为单一数据库统计);农业科学约占4%。

1.2.4功能实现特色数据库数据类型繁杂多样,功能各具特色。“学位库”引进CALIS学位论文服务平台,提供中(外)文题名、关键词、作者等不同字段的检索,部分论文可获取16页的全文信息,通过馆际互借可获取全文。“导航库”引进“中科软”建设平台,数据类型涉及参考资源、全文资源、多媒体资源、黄页资源、交互资源等,提供分学科资源的“初级”与“高级”检索,“教参库”提供教材、教参、精品课程等的浏览,并提供基于文献题名、作者、学校等字段的检索,教材、教参印本资源的获取与承建单位的OPAC关联,电子资源与省联合购买的“超星数字图书馆”关联,省内高校可通过“超星数字图书馆”获取全文信息。“专题库”使用TPI、方正德赛、义华等不同软件,提供文摘、索引、全文、书影、音视频等资料的检索获取服务。

2 存在的问题

2.1

立项范围偏窄,学科分布不均

从总体上看,尽管JAuS二期特色库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对省重点学科的保障能力还需加强。以“导航库”为例,二期共投入建设11项,其中6项为工

业技术学科,2项为医药卫生,地理科学、农学、法学各占1项。有关语言文字、历史、教育等社会科学学科没有涉及,立项范围偏窄,不够广泛。“十一五”期间,省教育厅公布省重点学科259个,省一级重点学科80个,而围绕省重点学科建设的专题资源数据库不多。

2.2单线建设为主,合作机制不够

虽然JALtS二期特色库在标准化、建设模式、进度安排、软件选择等方面做了统一规划,但在具体子库的建设上,馆与馆之间的联合建设还不够。如“导航库”之“水文水资源及水利工程学科导航”、“工程力学学科导航”、“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导航”都收集了“力学”、“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一级学科资源,其资源条款的重复建设严重。又如“专题库”之“中国汉画像石(砖)数据库”、“中医药古籍文献数据库”等应跨地区、跨馆际合作,扩充数据库内容,发挥专业特色库的文献保障功能。

2.3数据量偏少。整合力度不足

特色库的建设内容是数据库建设的关键,直接影响特色库的可用性和功能的发挥。从特色库的建设单位看,参建学校偏少,如“学位库”,仅有14所高校参与了数据库的建设工作,71%为211学校,普通高校占29%。江苏为教育大省,有研究生教育的大学近40所,其覆盖率仅为35%。从特色库的数据内容含量看,数据量偏少。如“中医药古籍文献数据库”收录古籍文献仅为112种;“导航库”除“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导航”数据库量近5 000条外,其他学科导航数据量不足千条,最少只有500余条。从资源整合的覆盖面看,收集范围也过窄。大多数资源来自于本馆收藏与商用数据库资源,手稿、教学课件、统计资料等原生资源几乎没有收集。

2.4资源组织不够合理,导航效果一般

资源组织体系是构建特色资源浏览和导航结构、提供族性检索功能的基础。特色库在建设中,存在学科类别划分不明确,导航效果一般等问题。如“教参库”没有设置通用的学科分类导航、中图法分类导航等。再如“导航库”,以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的分类标准来划分资源,可综合导航功能没有设置,无法综合浏览、检索资源。又如许多专题库各子库之间对同一研究主题的文献没做关链,不便于文献的跨库族性检索与利用等。

2.5

宣传报道不够,共享能力不足

建设完成的特色数据库,虽然在“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各承建单位主页上都有揭示,但宣传力度还不到位。省内多数高校教师与学生对特色库的建设状况、共享程度不了解。就特色库的共享范围而言,目前只在参建馆之间共享,多数高校还不能够使用到特色资源,且专题特色库各系统没有建立原文传递服务功能,文献共享能力不足。

3 几点思考

3.1加强协调与管理,保障教学与科研

JALIS二期特色库的建设成效是显著的,形成了省内优质教学资源群,保证了教学与科研的需要。JALIS在三期建设中,应总结一期、二期的建设经验,围绕服务教学、服务科研,从省重点学科建设出发,制定特色库建设的长远规划与建设实施方案,以“做优、做强”为目标,以保障教学、服务教学为建设方针,通过“总体规划、联合建设、合作共享、服务优先”的建设理念,完善特色库建设的管理机制、运行机制、服务机制和评价机制,保障教学与科研。

3.2加强合作与组织,服务教学与科研

特色库由单馆建设发展到省内统一部署、建设与管理,产生了数据库建设质的飞跃。但特色库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各子库在数据的采集上主要依托于本馆收藏,大量相关资源、原始文献、多媒体资源没有被挖掘。JALIS三期在项目的选题上除抓特色、抓新颖外,还应在内容采集范围上有所突破,围绕建设主题,在充分挖掘、利用好本馆资源的前提下,加大与省内外行业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科研院所的合作,联合开发与建设特色库,保证数据库在内容方面的全面性,形成覆盖多种学科的优质特色资源保障体系,服务教学与科研。

3.3 加强数据的保存与共享,扩大服务范围与共享力度

JMLIS二期特色资源建设主要是分头建设、分级管理、集约服务,数据的更新与维护主要依靠参建馆。由于参建馆设备、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常常出现服务中断,造成数据丢失、保障率低等问题。JALIS在三期的建设过程中,要考虑特色资源的集中存储与备份等问题,同时加大特色库的共享问题研究,使省财政经费的投入为省高校所共享,开发研究成果为省高校用产所共用。

3.4注重内部资源的组织,提高数据库的服务功能

特色库数据组织形式主要是依据CAIUS电子资源著录规则。而数据库中相关信息的关联、文献的深层次标引、文献的专题信息获取、文献的个等增值服务,才是特色库长期生存与发展的动力。JALIS三期应深层次的开发、组织、整理各种数据库资源,使特色数据库中各种隐性显性化,提高数据库的服务功能。

3.5注重机构库的建设,提升高校的综合研究能力

高等院校是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与交流的重要场所,是科技成果产出的重要基地。收集、保存、传播、利用省高校高质量数字化学术科研成果,对增强高校的综合实力、发挥机构学术成果的最大效用十分重要。JALIS在三期建设的过程中,应注重高校机构内重要学术成果的开发、保存与利用,采用统一软件,分区域、分系统、分行业组织各高校优质学术成果,形成江苏省高校学术资源共享与交流平台,使省内高校的学术成果,尤其是获得国家、省部、校厅等资助的科研成果得以妥善保存、有效使用与传播。

3.6建立面向重点学科的资源共享平台,促进教学与科研

省重点学科是江苏省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理论创新的重要基地,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从事高水平科学研究,实施高质量社会服务的重要平台。JALIS在三期建设中,应围绕省重点学科,以学科、专业为主题,将印本资源、商用电子资源、网络学术资源、省内高校机构学术资源、多媒体资源、重点学科人才资源等进行集成整合,建立重点学科资源获取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基于WEB2.0的专业互动服务。为重点学科建设提供专业信息资源的对口服务,促进教学与科研。

3.7注重评价体系的建立,促进特色库健康、持续的发展特色库建设作为服务江苏高校特定读者的专业化服务资源,在教学与科研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江苏高校特色资源数据库存量约超过30T,特色数据库资源的飞速增长,需要建立包括评估理论、评估对象、评估内容、评估指标、评估模型、评估方法等一系列完整的特色数字资源评估体系。通过评估检查,使特色库建设质量与使用效率最大化。促进特色库健康、持续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