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政治哲学发展观的知识点

政治哲学发展观的知识点精品(七篇)

时间:2024-04-19 16:12:1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政治哲学发展观的知识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政治哲学发展观的知识点

篇(1)

一审:即审清主观题的材料立意、题干设问等有效信息源,这是答题的关键和前提,也是解读和获取信息能力的要求。

首先,要求学生读懂涉及的材料、要考查的方向,然后重点审阅题干中的有效信息。例如:关于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的一道材料题,设问是: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该市政府是如何积极开展抗灾自救工作的。(6分)从学生的考试做答情况来看,多数人只看到了“政府”,就匆忙调用了政治生活中“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这一框题的知识进行回答,把政府的职能、宗旨、工作的基本原则等讲得非常清楚,很明显这是不能得分的,因为题目的要求是“从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学生看清楚后恍然大悟,我当即请学生想一想:《经济生活》课本中哪个地方讲到政府或国家行为的知识,特别是讲到宏观调控及其手段的知识?学生马上从头脑中搜索出相关知识来。

其次,要学生认清不同题型,掌握相应的作答思路模式。例如:“运用文化与经济关系谈谈山东省为什么要兴起文化建设新。”这就要求我们在定位作答范围后,用原因型的思路作答:必要性:经济决定文化,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重要性: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最后,要求学生看准分值设置。分值设置也能体现一定的信息。如,一般情况下,6分要答三点条理性要点。

二定:对信息源有了综合把握后,迅速搜索定位,熟练调动和运用教材、时政等知识点。这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的要求,更是得分、得高分的基础。

例如:浙江义乌人从当年的小买卖,到如今依托小商品市场,创立了自己的产业,义乌人走进了世界大市场。义乌人“以商兴市”富起来了,这其中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薄利多销”。女孩子喜爱的五彩缤纷的饰带,全国总量的70%是义乌生产的。1支吸管利润仅有0.08分钱~0.085分钱,但每天有约8吨重的产品运往世界各地,利润当然可观。请结合材料,分析义乌人的做法是如何体现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的。

学生拿到此题,看到“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立即就能想起“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但很多学生也只能想起这一个知识点,不知道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还有什么知识点可以用来回答此题。当然,还有的学生因为不明白“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是什么意思,无从下手解答。其实很简单,“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就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发展的观点。《生活与哲学》课本中,“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当然属于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而“前进性与曲折性”、“量变与质变”,说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状态,也属于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如果学生明白这些内容,再结合材料,便不难看出义乌人的“薄利多销”正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如果学生平时只是一个一个地阅读记忆知识点,而没有进行过归纳整理,考试时便很难调动和运用到与题目要求相关的知识点。

此外,某些层次较多、可从多个角度切入分析的材料题,更需要学生在更大的范围内搜索知识点,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要在对课本知识点阅读理解,对重要知识点进行必要记忆的基础上,加强整理归纳,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在教学中我用了一个可以快速帮助学生学会搜索知识点的方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结对合作,适时互换角色,一个复述知识点,另一个认真倾听并注意核查是否有知识点被遗漏。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效果很好。

篇(2)

关键词:考点分布 试题特点 备考启示

作者简介:刘志勋,男,安徽省固镇县第一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2014年高考已尘埃落定,但分析高考试题,掌握命题特点,提高备考效率却是高三教师需要探讨的永恒话题。本文仅就此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2014年安徽高考政治各模块知识点分布及分值情况

2014年安徽高考文综卷——政治试题共13题,满分100分,其中选择题11题,每小题4分,共44分;综合题2大题,包括5小题,共56分。具体见下表:

二、2014年安徽高考政治试题特点

1.风格依旧,稳中求新。2014年安徽高考政治试题整体结构与往年相比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依然包括11道选择题和2道非选择题,与往年高考保持一致。试题呈现的方式依然有热点材料、图表、漫画、名言赏析和综合探究。选择题仍然以较难选的“二二式”组合选择题为主,11道选择题中有8题为“二二式”组合选择。但在保持相对稳定性的同时,试题也力求实现创新。如今年不再用古语、诗词考查《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而是用其考查政府“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充满新意。又如,设问方式采用以课和单元标题作为切入点:38题的第(1)问以《文化生活》第四单元的标题作为切入点,38题的第(2)问则以《生活与哲学》第九课的课题作为设问。39题的第(2)问以《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的标题作为设问,这就使整个试卷感觉很平和,考生入题比较容易。

2.注重基础,突出能力。2014年安徽高考政治试题所考查的知识基本上是《考试说明》规定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如《经济生活》中的经济全球化、科学发展观、价格变动的影响、财政的作用、恩格尔系数的变化、消费结构的改善、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等;《政治生活》中的政府的责任、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的政治参与等;《文化生活》中有文化的作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等;《生活与哲学》中有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等。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不等于简单的再现或相加,而是坚持能力立意,全面考查了《考试说明》规定的四个方面的能力目标。在选择题中,侧重考查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主观性试题中,四项能力要求都有一定的体现,但侧重于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如:39题的第(1)问运用经济生活分析材料(表)所反映的经济信息,通过近5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国内旅游人均消费支出等的变化,反映农民生活的改善及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此题不是直接考查单一知识点,对知识的跨度要求比较高,不可能照搬课本和其他复习资料的答案。这样的问题设置极力避免考生死记硬背课本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需要考生有较高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精神。

3.关注热点,育人为本。2014年安徽高考政治试题,积极关注社会热点和时代主题,不仅反映了各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还与目前的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以及改革发展的现实密切相关。如第1题的对外开放发展战略,第2题的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第4题的宣传党的群众路线,第6题的加强民族团结,第8题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第38题的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第39题的扩大内需等。可谓素材视角多元,取材视域广泛,既涉及国家大事,也有事关百姓生活的,既有国外名人名言,也有国内传统文化,要求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选用自己“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说明,无不体现政治学科的时代性、开放性。一张试卷就能让考生体验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并且很好地实现了“热点、考点、知识点,点点对接”。整个试卷既体现高考选拔性的功能,又体现了高中思想政治课育人功能。如第1题渗透着开放意识,第2题渗透着以人为本的思想,第3题渗透着环保理念,第4题渗透着求真务实的精神,第5题渗透着民族团结意识,第6题渗透着权利与义务意识,第7题渗透着孝道理念,第9题渗透着对待失败的正确态度,第1 1题渗透着科学的人生态度,第39题则渗透着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等。命题者真可谓用心良苦,精心设计,充分考虑选才用人德为本,凸显了国家意志。

4.不足之处。安徽高考始终秉承新课改理念,创新始终是安徽高考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比如2013年试题中第7题跨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第8题跨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突破了以往选择题只考查一个模块的命题形式,虽然难度不大,却让学生体验了跨模块的滋味,这在安徽高考政治试题中还是第一次出现,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更高。但今年没能很好延续这种模块间组合式选择,开放程度不够,不利于考查考生的综合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此外,命题者为了一味地追求降低难度的目标,选择题干扰性题肢设置过于明显。如第2题的“坚持速度优先,加快城镇化的进程”,第9题的“辩证否定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否定”,第10题的“事物联系是创造出来的”,第11题的“价值判断超越社会历史条件”,考生一看就可以排除,不利于考查考生知识掌握的灵活程度和深度,显得试题内涵不够深刻。

三、对复习备考的启示

1.明确方向,有的放矢。作为高三教师必须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近几年的高考文综试题,关注《考试说明》的细微变化,熟悉各类题型,掌握命题特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高考的规律,通过透视高考真题,从中牢牢把握备考方向,有的放矢,提高备考效率。我们的做法是:进入一轮复习时,把《考试说明》中目标要求,考试范围印发每一位学生,对照要求和考点逐一复习;进入二轮复习时,认真研究当年《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的细微变化,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同时师生共同探讨《考试说明》上的题型示例,赏析好题,掌握各类试题特点,明确考试要求,研究命题趋势,提高考试能力。

2.夯实基础,构建体系。基础包括必要的概念、原理、方法论等。在备考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只知道疯狂地做题,最后甚至连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都搞不清,事倍功半。如2014年安徽高考文综第38题(3)分析国家财政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学生如果对经济生活中财政的作用这一知识点比较熟悉,再知道联系材料,此问就应该没问题。如果学生不知“财政的作用”此问还能得分吗?所以备考中尤其是一轮复习和靠前的复习中,一定要打好根基,夯实基础,每一个考点都要细化。在教学中,知识往往是零散的,虽然教师也会给学生总结,但是学生只是被动地记忆,而非理解,这样的记忆是不可靠的。所以必须在复习备考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构建知识体系,学会自己总结知识要点,然后教师收上来批阅并指出不合理的地方,让学生再完善补充,再批改,再完善。这样经过多次循环的辩证否定,学生对知识的宽度和深度的掌握才会有一个质的飞跃。我们的做法是:在一轮复习和靠前的复习中,除了细化每一个考点外,要引导学生构建课、单元、模块的知识体系;而在二轮复习和靠后的复习中着重引导学生选择主题,构建跨课、跨单元、甚至跨模块知识体系。高考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知识的综合性强,突破课、单元、模块的界限,一道题往往既考查这个单元的知识,也考查另一个单元的知识,既考查这个模块的知识,也考查其他模块的知识。如2014年安徽文综政治试题第39题就是跨单元、跨模块的考查。所以,在备考中必须让学生学会自己构建正确的知识体系。

3.关注热点、联系实际。在平时的教学中既要密切关注我国面临的重大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问题,关注社会的长效热点,关注安徽的变化发展,更要把热点与考点对接起来,学以致用,抓住热点与考点的显性联系,挖掘热点和考点的隐性联系。安徽的政治虽然不考纯时政题,但往往以时政作背景。我们平时关注热点,不仅开阔视野,增加了自己“知识库”中的时政语言,而且增强了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考试时还有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我们的做法是:有选择、有组织、有计划地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积极鼓励支持学生利用互联网、电视、广播、报刊等途径,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获取广泛的信息,为理论联系实践,分析解决问题创造条件;在一轮和靠前的复习中,每节课安排一位学生在课前进行时政报道,学生简单评说,重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在二轮和靠后的复习中,则提供热点背景,让学生多视角分析评价,重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科学训练,规范答题。备考的过程中,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但备考训练一定要注意量与质的结合,两点与重点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所以平时的训练次数不能太少,量不能太轻。我们认为在一轮复习和靠前的复习中,每个单元都应有训练,甚至重点的单元一次训练是不够的。如《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哲学》的第三单元往往要多次训练才见成效。但是备考训练更要突出重点,抓住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重视训练的质量。要做到这一点,试卷讲评与试题重组就特别重要。我们的做法是:每次训练后,教师要对各个题目的出错率做统计,对于出错率在20%以下的题目,教师不用在课堂讲解,学生有疑问,就自己在课下请教老师或学生,对与出错率在20%——40%的题目,教师也不要在课上讲解,由学生在课堂讨论解决,因为学生的出错不一样,教师也不知每个学生的问题在哪里,但全班至少有60%的学生做对了,所以学生一定可以在班上找到帮助他的同学;对于出错率在40%以上的题目,教师在课堂上统一讲解分析,寻找原因,厘清思路。此外教师还要备案,建立错题库(错题库绝不仅仅是学生自己的事),然后对这些题目加以研究,改头换面加以创新或找一些类似题重组试卷,再次训练。这样有重点的训练,可以实现了训练效率的最大化。同时训练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答题的规范性。所谓答题规范,首先要注意运用学科术语表述,呈现教材的基本观点;其次要结合材料阐述,将材料和基本观点紧密结合起来,防止观点与材料两张皮;再次答案安排要做到条理清晰,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逻辑性;最后书写要认真,不求字有多好,但一定要让阅卷教师看得明白。

(责任编辑:刘丹)

通知

篇(3)

【关键词】高考政治 第一轮复习 有效途径

提高政治高考第一轮复习的有效途径是什么呢?笔者从事高三政治教学多年,其心得体会是:

一、准确完整背记知识点

(一)高三起始就提出要求

政治学科需要背记的知识点很多,特别是一些政治术语,更需要准确完整地记忆,回答问题时,不能随意改动原文。因此有人说:“背好书是学好政治的前提;没背好书,根本没法把政治科考好”。要想背好书,就要从高三开始,来不得半点怠慢。因为,高一还没分文理科,所以学生学得随意;高二主要是应付会考,背书的要求也不高,学生脑中往往只有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片段。因此,一上高三,教师就应纠正学生背书粗糙的毛病,对他们提出背书“一要准确,二要完整”的要求。

(二)讲透知识点并限时记忆、运用

复习各考点时,要力求把知识点讲透,接着给学生每个知识点2至3分钟,限时记忆,时间一到就抽查。因为有时间限制,还要抽查,学生有了压力,就会有动力,背书的效率也会提高。抽查了知识点以后,接着运用该知识点做相关的练习,经过运用这个环节,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又加深了一个层次。

(三)及时巩固并延长记忆时间

在学生对所复习的知识点有了初次记忆的基础上,第二天上课再次提问巩固,就会延长记忆时间。教师可在上课的预备铃响了以后,由课代表组织,先读昨天复习的知识点,老师进行了教室,再次抽查学生背书,或者是默写。答得不准确或者不完整的,课后时间再到老师或者课代表处过关。经过这样的严格把关检查,知识点就基本落实了。

二、努力提高主观题得分率

(一)强化掌握主观题的答题套路

高三老师要分工合作,按照近年来在高考答题中常见的问题总结出主观题答题套路。比如经济常识中的企业,它是怎样取得经营成功问题、就业问题、消费问题、对外开放问题、经济建设取得成功的原因等等。政治常识,主要按照主体总结,比如关于国家问题、党的问题、公民问题、民族问题以及国际关系问题等。教师给出这些问题的基本答案,让学生背,并进行如上所述的抽查,落实。在往后的练习、考试中,要求学生遇到相关问题时,也按这些套路答题。而这些问题的答案也在练习中不断地得到补充、完善。

教学实践证明:很多学生解答主观题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知道从何下手,当他们记住了这些常见问题的答题套路后,在考试中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就不会束手无策,而是有法可施了。

(二)教会学生从材料中寻找正确答案

(1)找到关键词,切入所学原理。政治学科中的很多原理,在教材中都有标志性的词语,比如“结构”等。这个词,从经济常识角度看,可以考虑或理解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等;从哲学角度看,则可以理解或考虑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原理;又如“效率”“公平”“收入”“民富”等词语,它所考查的知识,往往是有关分配的问题;此外,几乎所有的哲学原理都有提示词语,比如:“根据……情况”“针对……特点”“制定……计划、方针、战略”等等,可用的就是物质决定意识、矛盾的特殊性的原理。“既……,又……”“……,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可用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教师要给学生总结好与这些原理相对应的关键词,让学生记忆,就能帮助学生从材料中快速找到相应的原理。(2)根据材料,变换说法,编写答案。在考试中,肯定会遇到没有固定答题套路的主观题。这类题目,除了找到可以切入的课本知识外,还可以根据材料,变换说法,就成了我们所需的答案。比如是意义类的问题,可以把材料的有关论述套上“有利于”就是答案;措施类的题目,就按照“要……”“坚持……”的模式解决材料中提到的问题就可以了。

(3)抄材料,赢1分。对于比较差的学生,或者是在考试时间不够的情况下,要求学生抄两句材料,每小题至少可以拿到1分,有时候也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三)运用时政常用语提高答案层次

比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论是经济常识、哲学常识,还是政治常识,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上这句话。还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体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等等,告诉学生这些常用语分别可以用于哪类问题,指导学生分门别类地记忆,再运用到主观题的答题中,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三、采用“读、练、评”三结合方针

(一)读懂读通课本,调动学生运用知识能力

课本是基本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好这个教学资源,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政治课本能力和提高解题能力。

(1)咬文嚼字。①划分句子成分――帮助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概念。②区分易混词――帮助学生准确理解知识点。③重读关键词――帮助学生抓住知识重点。(2)把课本读透。教学生读目录,记主干,按照课――节――框题――知识点的顺序,由粗到细,逐步扩充,答题时就能顺藤摸瓜,逐层搜索,找到需要的知识点。

(二)通过训练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练习要精选。比如计算题专项训练,意义类、体现类、措施类、评析类、启示类主观题训练等等。对每一种题型都进行解题方法与规律的训练和指导,通过典型例题分析,掌握答题思路与技巧,以解剖麻雀的方法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用借题发挥方法切实抓好讲评

讲评习题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生比较集中的问题来讲评,要讲深讲透,再落实该题所涉及的知识点、该题型的答题方法、与其他相关的问题等等。

篇(4)

很多时候我们的复习课单刀直入,直奔考点,认为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应更注重对知识的再现,所以忽视了设置情境。其实复习课也需要调动学生的热情,如果不能感动学生,忽视参与,这样的复习也肯定是低效的。当然复习课情境应该少而精。如我在讲“联系观和发展观”这一知识点时,就运用了两个成语故事来进行课堂导入:公鸡断尾和一目之罗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道理,从哲学上看它们有何相似点和不同点?课堂马上沸腾起来,没听说这两个故事的人在询问故事的来源,知道故事大意的在讨论和思考着我的问题。在大家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我总结出:“公鸡断尾”即当部分与整体相矛盾时,毅然放弃局部而顾全整体,是难能可贵的;“一目之罗”即整体具备局部所不具备的功能,只看到部分忽略整体是荒唐的。两个故事都体现了联系的观点中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问题,都强调要着眼整体但是切入点有差异。所以我们不仅要知道有关联系的观点,还要能结合材料,细细品味其细节和侧重点,才能实现在复习的基础上提升。学生们认可了我的观点,集中精神开始了下面的复习。

二、设置矛盾,制造波澜,解决难点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认为:“能否利用矛盾,是问题有没有启发性的关键。”矛盾是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有矛盾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而复习的有效设疑与重难点处制造矛盾并解决矛盾应该是突破重难点和实现能力提升的有效手段。我在分析发展观中发展的趋势时,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说说能够体现事物发展趋势的谚语、诗句有哪些?”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有意识地呈现了下列的谚语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如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等等。通过几组设问,让学生进而思考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具有不可战胜的特点,以及新事物的产生、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还有新事物总是建立在旧事物的基础上等内容。从而对哲学原理的掌握更进一步,对材料的理解更深一层,设疑解惑从而事半功倍。

三、立足问题,注重规律,“讲”出精彩

一节复习课的另一个重要的支点就是找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什么是教学的重难点?从某种意义来说,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教学的重点。而透过问题揭示本质就是我们要追寻的教学规律。当然教师在复习课中的“讲”的技巧也很重要。首先应该建立在“听”和“看”的基础上。如我在讲解“联系观和发展观的原理及方法论”时,发言的学生遗漏了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原理,对联系客观性的方法论表述不清。我耐心地倾听了他的发言,对讲的正确合理的地方不吝赞赏,对不准确的地方在倾听的基础上,指出问题,明辨理论。复习课“讲”的第二个要点是注重“留白”。讲解习题的时候注意审题的留白,讲解易混点的时候注意思维的留白,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如在“讨论整体与部分关系和系统要素关系的异同”时,我就给了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再通过肢解的人体、组合的钟表等实例,来比较说明系统强调的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讲”的第三个要素是能巧妙“变化”。尤其是对习题的讲解不仅仅就题论题,而是要能举一反三,由点及面。如本课中涉及到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设问方式,我既运用高考原题又结合了今年高考的时政背景材料。相似的一段材料,我既把它设计成如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又改编成用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加以论证等不同的设问方式,真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有效反馈,及时补偿,练出“真章”

在高三的复习课中,提高训练尤其是课堂训练的有效性至关重要。首先训练并不仅仅指的是书面的联系,政治课上的师生对话就是有效训练的内容之一。采用对话的方式来完成练习能够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及时地找到问题,及时地反馈补偿。其次教学案的方式能很好地体现精选精练的原则,也能更好地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案题目的选择上,突出题型的时效性和代表性,同时放眼全国,从各地高考题中优选精题。课堂上要把教师对考点的分析、讲解与习题的完成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后,用限时训练的方式实现准确中保证速度。在这节复习课,我最后留出了十分钟的时间进行限时训练,集中了本课的重难点与易混点,要求下课前上交,批改后的反馈意见作为我下节课的导入环节。

篇(5)

一、考点归类

1.第一单元经济生活

考点1: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考点2:货币的概念、本质。考点3: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考点4:纸币的含义及发行规律。考点5:信用卡的功能。考点6:外汇和汇率的含义。考点7: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考点8: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考点9:价格与价值的关系。考点10: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考点11: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考点12: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考点13:收入水平、物价水平等因素对消费水平的影响。考点14:消费类型。考点15:消费结构的含义与恩格尔系数。考点16:树立正确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

2.第二单元生活与消费

考点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考点2: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考点3: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考点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考点5:企业的含义。考点6:公司的含义及形式。考点7: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考点8: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考点9: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途径。考点10:储蓄存款的种类。考点11:我国的商业银行及主要业务。考点12:比较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几种投资理财方式的异同。

3.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考点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考点2: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考点3: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考点4:收入分配公平的主要表现和意义。考点5:我国财政的作用。考点6:财政收入的来源。考点7:财政收支关系的三种情况。考点8:税收的含义。考点9:税收的基本特征。考点10: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4.第四单元面向市场经济

考点1: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积极作用。考点2: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考点3:市场调节的局限性。考点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考点5:我国宏观调控的含义、主要目标和手段。考点6: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考点7: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措施。考点8: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主要表现及其影响。考点9: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基本原则。考点10: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二、学习方法

(一)经济学

1.对于经济学除了要掌握各个知识点,还要计算,对于知识点大家只要记住,就可以了。但是,计算题,需要你掌握好计算方法,比如,个人所得税的交纳方法,得自己去理解,不可胡乱计算。对于知识点的记忆,需要我们自己整理出要点,在头脑中有一个大体的框架。

2.我把知识点整理如下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包括三课: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二课:多变的价格;第三课:多彩的消费,以及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包括: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第五课:企业和劳动者;第六课:投资的选择;以及综合探究——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这个就是知识体系,学完每一章都要做好知识体系,要不然你的知识在头脑里是凌乱的,考试时也是乱的,答题时就没思路。

(二)哲学板块

建立知识体系,掌握好各个原理及方法论,只要能记住那些理论,考试就没问题。

我把哲学核心考点整理如下: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作用。

4.科学主义、人本主义。

5.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6.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

(1)概念:(质是起点前提)

①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统一的。

②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统一的。认识量是认识事物的深化和精确化。

③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认识度要掌握适度原则。

(2)量变和质变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其区别的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把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的依据是事物的属性和量。

(三)高三政治学板块

1.我国的国家制度

我国的国体和政体。国家的国体、政体及其相互关系:国家的政体反映着国体。适当的健全的政体,对于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实现其阶级利益和意志,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国家政体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一国的历史、阶级力量对比、传统习惯、国际环境等,也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国家的政体。因此,在相同性质的阶级掌握政权的条件下,不同的国家也会采取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

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这是我国的国家阶级性质的体现,是我国的国体。它表明,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

2.我国的民族与宗教

(1)民族的基本特征

民族的基本特征: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心理素质。民族的这些基本特征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它们是识别民族的依据。

(2)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三、关于答题的方法

1.选择题要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除非你很肯定你选的是错的,否则别乱改。

篇(6)

(一)更新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课程观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更新的思想政治教学,更全面的道德教育。新课改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开展创新性的教学引导工作,强化教师本身具有的教学经验,并将其转变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有效性。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内容是科学的、理性的,新课改思想政治的教育新理念对学生和老师都是一种发展的新方向,思想政治活动是学生提高自我思想意识和思想价值的关键性因素。教师在新时期必须加强自身的教学素质,在课堂管理与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不能长期被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所束缚。第一,教师要改革教育重心的发展,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工作中不只是讲授课程与知识,关键作用在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生的拓展能力,在学习思想政治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转变自我学习观念与意识,让学生具有充分的思索空间,帮助学生提高自我创新意识和思想政治知识的拓展能力,帮助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心理品质与思想素质,走全面发展的道路。第二,树立全新教育理念,思想政治教师必须扬长避短,摒弃传统教学中的束缚理念,高瞻远瞩,把思想政治课堂的教育着眼点放在全体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思想品质、心理品质、能力素质的提高上,在教育教学中力争实现知识性与趣味性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真实性与操作统一,以自成一体的创新教育精神树立起独树一帜的创新教育理念,其中创新教育理念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转变学生的学习心态和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二是要不断激励学生,正确地引导学生认识现阶段的学习状况和学习环境特点,对思想政治知识做出正确认识和评价,尊重学生个体意识。

(二)注重教学模式创新性,树立新型教学互动观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开展新课堂教学发展中,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方式和过程都必须要科学的分析和系统化的理解,要不断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还要建立高中学生在思想政治课程带领下建立自我的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要培养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念,教师要在教学中全心全意地服务,争做模范教师,树立榜样。教师自身要做一个有问必答的指导性榜样,欢迎同学们在课堂上课的过程中提出各类问题,并尽快速度全力解决好这样的问题,如果同学提出了不一样的各类答案和解释,也要细心听讲和解释,要允许学生的犯错,不要动辄指责,以免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动力。最后教师还要培养自我的一种善于倾听的能力,教师的善于倾听意味着学生可以更多的讲出自我内心的话语,向老师表达出真实的想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全新的思想,在原有的课堂教学过程和方法上改革创新,探寻全新的途径,以便于快速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高中思想政治本身内容虽然非常枯燥,但是现阶段教师要考虑将课堂教学改革为全新的课堂管理,让课程的讲授内外结合,将思想政治课程提升到一门覆盖面积很广的学问,其中包含了社会学、哲学、心理学、行为学、科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等方面的知识,虽然都比较肤浅,但是也是一种作为学习的基础知识,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就具备了灵活性讲授的可能性。

二、教师自身应该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

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亲其师则信其道”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也是教师良好师德修养,即敬业、爱生、为人师表的集中体现。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就是要忠于教育事业,热爱政治学科教育,以喜爱专业、忠于职守的高尚情操感染学生。爱生是良好师德的核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由衷地热爱学生,迫切希望他们能够成才,以尊重、热爱、期望学生为基础,对学生严格要求和管理。切忌随意给学生“贴标签”“分层次”,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的效果,反而会严重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教师必须要做到为人正直、刚正不阿、道德修养与品质都十分端正。教师要以身作则,将自身打造成一个楷模和典范,从而提高自我的精神价值观念,影响学生们的健康人格的塑造与规范道德心态的树立。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师自身要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良好的行为品质,这样才可以实现教人育人的根本目标,培养思想政治的健康化发展理念,需要教师对自我的修养与行为进行规范,不断提高自我的道德素养,要对岗位职责和教师所能做出的道德标准进行衡量和划定,要坚持自我素养的提高。

篇(7)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 反思教学 巧妙追问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070

应南通市教科研中心委托,本人录制了《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这堂课作为教师暑期培训的案例。录制完这堂课后,感慨颇多,总觉得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没有获得在师生、生生的和谐共振中生成知识与情感价值观的那种。从学生的课堂反应看,无论在知识还是在情感价值观上,课堂预设目标与达成目标尚存在一定的距离。反思本节课的备课、上课的过程,笔者想谈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一、仔细研读教材,选择素材做到有的放矢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因此,备课必须仔细地阅读教材。在备课时不能局限于这一课时的教材内容,而应立足整本教材,把握框题、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是哲学辩证法部分最后的知识,与前面的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仔细阅读教材后,笔者有意识地将教材内容的后半部分,即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要求及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方法论要求做了适当的重组。这样可以使教材内容层次更清晰,也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把握。本节课的内容理论性较强,而且十分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麻烦。因此,笔者有目的地选择了一些视频材料、图片甚至游戏等来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如用破茧化蝶的视频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辩证的否定;用洪水冲垮房屋的视频材料让学生明确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是根本对立的;用新旧电视机的图片让学生感悟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学生课堂反馈来看,通过这些感性的视频材料确实帮助学生把握了这些知识点。这是这节课处理得还算成功的地方。

二、用诗句为课堂点睛,努力打造诗意课堂

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感悟能力,我们在渗透一些价值观理念的时候,可以不那么直白,而是以一些诗句、名言等作为载体,让学生自我感悟、升华。因此,在本节课中,笔者尝试让哲学课上起来不那么乏味,能有些诗意,能让学生在探讨、感悟中获得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在课堂导入时笔者选择了《化蝶》的音乐视频来渲染气氛,让学生在欣赏音乐视频的过程中感悟什么是辩证的否定,还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作铺垫,同时也为课堂结束时的“教师寄语”埋下伏笔。本节课笔者通过改编一首诗并配乐朗诵来升华主题:“假如你甘愿作一只蛹,懦弱地蜷缩在阴暗的角落暗自神伤,那样假使有人为你打开一扇天窗,你也不一定看得见光亮;假如抬起你那低垂的头,勇敢地破茧而出,你将会变幻成那只美丽的蝴蝶;假如你现在还没有破茧幻蝶的力量,至少应有破茧幻蝶的勇气。 假如你仍没有破茧幻蝶的勇气,至少应有破茧幻蝶的姿态! 同学们,抛开心灵的桎梏,想一想生命中那只翩然而来的蝴蝶吧。”朗诵结束时课堂先是一片寂静,随后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样的课堂小结比简单地总结知识点更有效果,因为这是一种情感价值观的升华,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也将课堂自然地推向了。

三、巧妙的追问可以让课堂更丰满

适时追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变得更流畅、生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如在讲授辩证否定观的含义时,播放了《化蝶》的视频后,笔者让学生讨论这样一组问题:1.蝶对蛹的否定是辩证的否定吗?2.蝶对蛹实现了质的飞跃,生命的升华,这体现了什么道理?3.蝶从蛹的母体中孕育而来,继承了它的部分基因,这又体现了什么道理?4.蝶是对蛹的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吗?如果不是,应该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