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反思
时间:2024-04-17 15:59:0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反思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中音乐对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处在较大学习压力下的高中生来说,音乐课具有放松心情、开发思维的作用,但是由于当前学校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较低,且老师的教学方式较为传统化和单一性,很难吸引学生对于音乐课堂的参与兴趣,使音乐课教学效率降低。因此,老师要改变自己对于音乐课重视度不足的观念以及单一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起学生对于音乐课堂的参与积极性,以实现强音乐课堂高效教学。下面我们主要探讨提高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具体方法。
一、实现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说,具有较高的带入度,很容易将学生带入一种特定的环境中,带给学生真实的体验感,也就更容易激发学生学歌的热情和唱歌的感情。以《独特的民族风》为例,在欣赏歌曲时,老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述有关蒙古族、藏族和维吾尔族的民族风俗,让学生了解到底是在一种什么社会以及经济背景下衍生出不同民族各自不同的音乐文化,这样便于学生对于民族歌曲的理解和欣赏。
二、提升课堂趣味性
为了吸引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老师可以在课堂中做一些轻松的音乐游戏,以增添课堂趣味性,更好地进行教学。比如,在进行《现代京剧》的学习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哼出其熟悉的现代京剧曲调,然后让其他同学竞猜,在游戏中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京剧知识。
三、增强课堂知识性
对于高中生来说,若音乐课只是单单进行对于音乐的欣赏,难免使部分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状况,因此,老师可以适当增加课堂难度,在课堂上引进一些知识性的问题,在课堂进行中将知识讲述给学生,然后在授课结束后对学生进行音乐知识提问。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上课注意力分散的问题,还丰富了学生的音乐背景,可谓效果颇丰。
高效的高中音乐课堂体现的不仅是老师的教学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发展能力。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现是老师和学生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老师应极为注重学生在课堂的反应,及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多变的学生需求。只有这样,教学效果才能完成得真正出色。
参考文献:
研究的动机
近年来,我国高中音乐教育开展的如火如荼,音乐教育事业呈现一派生机,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一些经济贫穷、观念落后的地区连最基础的音乐教育都无法得以开展。而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虽然高中音乐教育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许多学校仍然把升学率摆在首位,音乐课形同虚设,很少有人真正关心重视艺术课程的教学。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在这个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最需要的就是适应新时代、具有高能力、高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才,而更好地开展高中音乐教育对促进社会地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
研究的目的、意义、对象
在当今这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空前提高,引起社会深刻的变革,我国正进行着历史以来规模、力度、难度最大的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然而,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教育发展十分不平衡,各地师资水平差异很大。因此,在不同的地区有效实施新课程标准就成了笔者研究的目的与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归纳法、实例论证发、问卷调查法等。总结教学中的宝贵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的概括和现状研究,从中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普通高中音乐教育的教学理念,以及提出音乐教育改革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解决措施,使其普通高中音乐教育得到完善和发展。
。
(一)普通高中音乐课改个案研究
罗燕平在《石家庄市普通高中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提出“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全新教育人才观、尝试教学新模式;建立良好的音乐教育管理机构;开展第二课堂和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加大音乐学校社会力量办学力度;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积极性;教学内容上处理好“美育”与“求知”的关系;音乐课内容要倾向于民族音乐等方面。”
(二)普通高中音乐课改课堂教学研究
周媛在《浅论普通高中音乐教育的课程改革》中提出“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姜丽荣在“浅谈普通高中音乐教育现状与发展”中提出普通高中音乐教育过分强调少数同学的专业训练,忽视了多数同学的素质教育。
(三)普通高中音乐新课改教育教学的理论探讨。
周媛在《浅论普通高中音乐教育的课程改革》中提出“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姜丽荣在“浅谈普通高中音乐教育现状与发展”中提出音乐课“信天游” 式的课堂教学,严重阻碍着《新课标》的贯彻和实施。毛哲茹在《浅谈高中音乐教育的“教”与“学”》中提出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以上文献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同时笔者发现普通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
1.全面发展、个性培养
普通高中音乐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素质教育的提高。
2.全方面合理制定教学计划
学校应必要采取强制性的检查与监督手段,要有音乐教育学期计划,学年目标,音乐教师的音乐教学理念和实际教学措施。
3.注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大于对学习结果的掌握
教学的任务不仅是教,更是为了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应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自己去开启知识宝库的大门。
结束语
根据各地区在普通高中音乐教育的改革形势下,笔者围绕“普通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现状研究和反思”的课题,不难看出高中音乐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同时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然而,这种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路径虽有明显的优越性,但也难念有一些不切实际和一点盖面的情况,不过,我相信通过《课改》的实施,各地区的老师们都有了一些新课程的概念,给未来的音乐教育提供更好的保障。愿高中新课程改革能更顺利的执行和实施。
参考文献
[1] 王平.《对普通音乐教育改革的两点认识》[J]. 西安音乐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J].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 谢苗苗.《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管理初探――以上海四所高校为例》[J]. 上海音乐学院
[4] 周媛.《浅谈普通高中音乐教育的课程改革――以连云港市新浦区普通高中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为实力的调查研究》[D]. 南京艺术学院
[5] 毛哲茹.《浅谈高中音乐教育的“教”与“学”》[N]. 西安市 ,2010
[6] 钱丽.《对高中音乐教育的研究与思考》[N]. 嵊州市崇仁中学,浙江嵊州 312400 , 2012
[7] 王万龙,姜丽蓉.《 浅谈普通高中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发展》[N]. 榆林市第二中学、米脂县沙家店学区,2011
【关键词】聆听 感受 平等与互动 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9(a)—0171—01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给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带来了朝气蓬勃的新气象。作为一名高中音乐教师,通过回顾前段时间的教改之路,我发现在音乐鉴赏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可喜可贺的新气象,同时也出现了较为普遍的“矫枉过正”的现象。
1、现象
在学习《醇厚的中原韵》的课堂上,气氛十分热烈,同学们在热烈的抢答(问题达到十几个),再加上导入、探究、律动,共用了三十多分钟,而听音乐的时间仅有:十分钟1反思:教学设计应围绕“聆听音乐”来进行。许多教师都抱以极大的热情,并做出积极的努力,把精力更多地放在组织活动上,却忽略了“音乐就是让人听的”(舒泽池)这一学科特点。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必须依赖于听觉,因为音乐艺术的这种特征,所以在音乐教育中,发展听觉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我们必须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原则。《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就首先强调:音乐教学应突出学科的特点,即“遵循音乐是听觉艺术”的规律。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注意从音乐出发,从聆听人手,不脱离“音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节好的音乐课应是“充满音乐”的音乐课。
2、现象
在执教《独特的民族风》这堂课时,为了激发学习兴趣,我用了较长的时间介绍藏族的风土人情,整节课上气氛热烈,同学们也都兴致勃勃地交流着有关知识。反思:激发兴趣,应开启学生的“音乐”心扉。那节课后,与几位老师进行了交流,大家都觉得这节课虽然课堂气氛好,可同学们感兴趣的却不是音乐。类似的情况在一些公开观摩课上也屡次出现。以上现象偏颇之处在于重视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却忽略了培养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兴趣,这种偏颇不可忽视。这是因为:一方面,学生音乐学习兴趣产生的条件之一是学生对音乐感兴趣,即只有对音乐感兴趣,学生才会有学习音乐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有了音乐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有了审美的愉悦体验和情感共鸣,又会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在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兴趣是学习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和丰富人生的前提。所以,音乐教师首先做的就是开启学生“聆听音乐的心扉”,通过恰如其分的教学手段,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音乐的美,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这样,学生既能通过努力掌握音乐知识,体验增长知识的快乐,又能陶冶情操,愉悦身心,获得巨大的精神享受。
3、现象
在一堂观摩课上,教师播放《金蛇狂舞》,提出的问题是:感知整首乐曲的音乐情绪是:“痛苦、悲愤”缓慢的,还是热烈欢快的?同学们连想都没想拉着长音回答:“热烈欢快的。”这首乐曲的情绪特点非常明了:热烈欢快的。而教师为什么把答案以选择题的方式出现呢?反思:师生关系,应实现“真正”的平等与互动。上述现象,一是“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没有处理好,“预设”的问题无意义,何谈生成”?二是看似师生良性互动,而实际上仍是教师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成了主导,这种课堂教学是不平等的教与受的关系。教师虽然再不会高高在上,可在潜移默化中,又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不但学生不喜欢,恐怕自己都有些底气不足。
众所周知,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在教学中的定位是“组织者”、“引导者”和“桥梁”,这种定位带来教师教学理念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必然要求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关系。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呢?首先,在课下就深入到学生中去,聆听学生心声,与他们倾心交流,从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其次,在教学中,必须建立起师生之间平等、合作的朋友式的关系,时时处处把他们当朋友,理解尊重他们的一切,有了这个氛围,学生才敢于发表独特见解,才有大胆质疑探索求知的欲望和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才符合新课标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的教学理念。
4、现象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高中音乐;运用与策略
探究式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教师通过相关教学问题、案例,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一、探究式教学法概述
1)探究式教学的主要内涵。
第一,教师对学生音乐技能的“教”。探究式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地位从传统的主导性地位转变为现在的引导性地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通过情景带入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的思考、探究进而得出结论。在设计教学活动、内容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其一,问题探究模式。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教学内容,合理的选择教学方法,通过合理的设置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其二,条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的挖掘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与探索能力,设置有效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其三,科学的指导。音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学生进行指导,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教学的目的进行指导。第二,学生的“学”。教师无论使用何种教学方法与手段,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信息等渠道提高对问题的研究与理解;通过沟通、讨论得出最终结论。
2)高中音乐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培养模式的意义。
第一,符合时代要求,全面促进学生发展与个性培养。在素质教育理念逐渐深入的今天,教师要打破固有的教学思维,要运用新方法、新模式进行学生的培养,要通过多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有效的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是一种具有时代意义的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第二,契合高中年龄特点。高中生的辨别能力与思维能力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但是他们却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注意到这一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给他们一定的思考时间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空间,这种教学模式更加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有效的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三,可以有效的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高中学生面临着学校、老师、家长以及自己的压力,这些有形或者无形的压力,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极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果将高中音乐课堂的学习也变得死气沉沉,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因此探究式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改变这一问题,可以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变得活跃起来,可以有效的化解学生的各种压力,进而有效的提高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喜爱程度。
二、探究式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要全面的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合理设置课堂时间,加强对学生引导探究的重视;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对此,要做到一下几点:第一,要加强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导入。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中,要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提高对课堂导入的重视。一般课堂导入的实践多为简短的几分钟,而优秀的课堂导入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教师音乐课堂导入的过程中,可以先播放学生喜爱的音乐,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二,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虽然,探究式教学主要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好恰当的“度”,要合理的对学生进行引导与点拨。学生在学习能力、探究能力等方面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与缺点的,教师要及时发现、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例如,教师在实际的讲节奏和节拍的知识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身边的节奏,探究这些节奏的形成和组合,从而发现节奏和节拍的规律,以及节奏的丰富多彩,再进一步以具体音乐作品为例,探究节奏与节拍在其中的作用,由浅入深,学生在实践探究中学到了节奏和节拍的知识。诸如此类,在所有的音乐学习中,教师应相信学生的智能,尽可能让学生去思考、去了解原因,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设置好问题,放开手,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使枯燥的乐理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和音乐实践中来,从而达到从老师的僵硬传授知识到学生快乐探究的转变。第三,实践探究方式。实践探究是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加强对知识的学习与探究。教师要通过歌曲演练、单独演唱以及小组合作等方式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及验收,提高学生对音乐技巧的掌握能力。第四,要给予学生的正确的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活跃程度以及知识的长掌握能力等相关因素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合理的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口头表扬等方式凸显对学生的重视,对于表现较差的学生也要进行鼓励,不要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提高学生信心。
三、结束语
音乐教学可以有效的陶冶情操,缓解学生学习压力。在高中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要提高对音乐教学的重视,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合理的、科学的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学习积极性,全面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效的提高高中音乐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作者:郑娇蓉 单位:福建省永春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张教华.关于构建当代高职院校音乐学科新的教育体系及发展途径的思考[J]艺术百家,2012(1):291-296.
音乐课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本,以审美为中心,以音乐为主线,以音乐学科为基点,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缩短音乐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立足于音乐学习方式的改变,关注于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是认识你自己的教育。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唤醒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它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构建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使人格得到塑造、心灵得到陶冶。然而,高中音乐课堂却似乎忘记了音乐的本原意旨,而成为文化科目的附庸,而新课程所倡导的音乐教育教学任务形同虚设。所以,高中音乐课堂必须走进音乐的本原,即学生喜欢的音乐课堂,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高中的音乐课堂成为音乐的本原课堂呢?
一、走进音乐本原的高中音乐课堂,应走进学生心灵的情感场域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情感场域,这个场域对音乐元素有着本能的心灵回应,穿过音乐语言而通达的情感场域必须达到最大限度的敞开,音乐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心灵。调查显示,70%以上的学生喜欢音乐,90%以上的学生喜欢听音乐,而他们喜欢的是鲜活的、接地气的流行音乐,学生对音乐课上老师反复教唱、竭尽所能讲解的歌曲或者乐曲本能的排斥,即普通高中音乐课选作教材的音乐作品必须情感率真,人、情、境合一。
案例:音乐家曾这么看待流行音乐走进校园:流行音乐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舒适的成长环境,并积极帮助他们提升鉴别能力和抵抗诱惑的能力。流行音乐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能充分发挥流行音乐的积极作用,让流行音乐成为中学生“解压”的一种重要方式。
我们从学生所关注的音乐文化和音乐生活经验入手,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培养情感的场所,通过音乐使学生感知愉快,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愉悦,唤起学生心灵深处对音乐的同理心,使其情感得到升华,在音乐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陶情淑性”.
二、走进音乐本原的高中音乐课堂,应配合学生经验的文化审美
高中音乐教育是一种音乐文化教育,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培养音乐兴趣,丰富情感,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审美能力。因此,在教学中突出音乐教学的文化审美十分重要。
首先是课本中的文化经验。音乐和诗词如同一对孪生的姐妹。诗词不仅作为书面文字给人以视觉刺激,还作为吟诵或歌唱的材料诉诸人的听觉。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殿堂中的一朵奇葩,其含蓄精练的语言、优美的形式、和谐的韵律和深沉炽热的感情,成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材料。古典诗词演绎而成的音乐作品极具文化审美特性,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演绎成的《烟花三月》,张继《枫桥夜泊》演绎成的《涛声依旧》,更有李清照的《一剪梅》的直接演唱,都配合了学生的经验,从而净化了学生的心灵,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意识,培养他们正确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人格,进而达到了文化审美的目的。
其次是民族强音的时代经验。在我国,有大量的优秀音乐作品与时俱进,体现着时代的脉搏和律动,学生的思想情感与之碰撞,火花灿烂。比如《走进新时代》一曲,为我们展现了党和国家第三代领导集体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决心和信念,很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奥运会上刘欢的《我和你》,再如刘德华唱的那首《中国人》,表达了人们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情感,透露出一腔爱国热情。基于此的音乐课堂,怎能不让高中生充满豪情?总能不提高他们的文化审美品质?
再次是青春励志的生命经验。青春是生命中最宝贵的记忆。关于友谊、关于爱情、关于感悟……这类音乐多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音乐家说过,音乐过程应是完整而充分地体验音乐作品的过程。只要学生对此有深刻的情感体验,就会产生对美的热爱。
案例:学生聆听优美的音乐,想象栩栩如生的画面,完全沉浸在审美的情境之中,来自情感、视觉、动觉、想象等一切可感的审美因素,从各种渠道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达到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极佳审美境地。因此,音乐匹配学生经验的文化审美,能使人具有更好的教养,具备更高的文化素质,具有更丰富的内心情感。
三、走进音乐本原的高中音乐课堂,应适合学生发展的志趣培养
有一位音乐教授说,学音乐不只可以作为自己的一技之长,还可以培养气质,宣泄情感,使生活变得更有意义,流行音乐不但是休闲和放松心情不可缺少的工具,而且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缓解学习压力,在紧张的学习后听一会儿音乐,会让人感觉轻松而舒适。其实,这告诉我们音乐可以适切地培养学生的志趣,既是功利的,又是非功利的。音乐对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讲,可以是高考的技能门砖,也可以是提升自己文化品位和素养的重要科目,亦可以是自身的审美追求,增强自己的审美能力。
在音乐课堂上,
关键词:高中音乐 鉴赏教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184-01
1 音乐教学要坚持“以音乐为本”的原则,进行学科的综合教育
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把音乐知识向更广阔的知识面延伸,并与其他学科进行适当的知识综合。这样不仅能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与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但是,在学科综合的过程中,教师一旦没有把握好尺寸,不但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会使音乐教学偏离主题。
例如,教学高中音乐教材中《高亢的西北腔》,在欣赏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和《脚夫调》时,教师与学生谈论大量的西北民族习惯、服装特点、节日礼仪等问题,虽然达到了学科间综合的教学目的,但是大量历史问题的传授就会使音乐教学缺乏音乐知识性。虽然这样的音乐教学更丰富多彩,但是却有一些主次不分的感觉,这样的学科综合在音乐教学中是不可取的。
在音乐教学中,学科间知识的综合教学要“以音乐为本”,在以注重音乐行为和知识的前提下,将相关的知识恰当、适量地传授给学生。音乐教学中的学科综合必须以音乐为载体,以丰富的音乐教学为指导进行学科的综合性学习。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
2 引导学生成为音乐鉴赏的主体
高中生是一群已经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特见解的学生。在他们的心中,自己已经是成年人,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因此,我们就不能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而是要让学生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人。音乐鉴赏教学能够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和进行。
2.1带问题聆听
在了解一个音乐作品之前,“听”是最关键、最直接的一步。学生可以通过听觉系统感受音乐作品的节奏、情感和魅力。教师可以预先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例如这首音乐作品的节奏给人什么样的感觉,音乐作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等。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有目的性地欣赏这首音乐作品时就会非常认真和专注。在这种全神贯注的精神状态下学习,学生的音乐思维也会变得非常活跃。
2.2唱音乐主题
音乐主题是音乐作品的核心部分,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哼唱音乐主题,有利于学生正确把握音乐作品的主题形象,对其包含的思想情感也能更加准确地理解,更能在音乐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教学高中音乐教材中《飘逸的南国风》时,当学生听完一遍歌曲《幸福歌》后,对于这首歌曲的主题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哼唱这首音乐作品的主旋律,进而帮助学生学习这首音乐作品。
2.3放飞思想,进行想象
在学习和欣赏完一首音乐作品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这首音乐作品的内容进行联想和想象。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想的过程是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步骤,有了学生想的过程,才能锻炼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广阔,更具有创造力。这也正是高中音乐的教学目标。
3 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得音乐教学灵活、多变,各种形式和特点的教学方式层出不穷,令人感到兴奋和愉悦。虽然这种热闹、多变的教学使音乐教学更具有活力和趣味,但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难免会只考虑课堂的氛围,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状态。例如,在音乐公开课中,随处可以见到即兴的课堂教学环节,如课堂表演、小组合作、分组讨论等方式。这种合作、表演和讨论是教师为了快速地实现自己的教学而设计的,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有时还没来得及合作和讨论就被教师喊停了。这样的课虽然有了形式上的“热闹”,但是却不能让学生踏踏实实地投入到音乐作品的学习当中。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盲目追随课程改革,使教学只有华丽的外壳,没有美丽的内涵。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们要适当地、恰到好处地设计和融入活动环节,并及时反思教学行为的成败和优缺点,充分利用教材,结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抓好教学时机,让音乐课堂
既有新颖愉悦的教学形式,又有充实的教学内容。
4 留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
音乐知识的获得必须依靠学生自己的体验,学生自己通过感知音乐的方式获得音乐知识。所以,音乐的教学过程是学生对音乐感知、感受和领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作品,让学生被音乐感染和感化,从而更好地体验音乐作品的灵魂。以前那些试图给学生把音乐讲明白的教学方法,到现在看来显然是不可取的。对于同一首音乐,在欣赏时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及生活环境的差异,他们在进行想象和联想时就有可能创造出完全不同的意境。因此,教师在音乐鉴赏教学中不能过多地对音乐内容加以诠释,要留给学生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5 恰当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关键词:高中音乐 课堂教学 审美意识
《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是情感体验的最直接表达方式,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对音乐教材的深入解读,有助于学生建立审美情趣,促使其正确价值观的生成,对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有着重要意义。
一、创新课程体系,凸显文本审美特征
新课改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全新变化,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有效彰显。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首先,考量教材课程体系的适合度,观照学生学习心理诉求,对教材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构建崭新课型,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调整,根据教学需要分合教学内容,把乐理知识融入教学实践之中,为学生感知音乐美创造条件。其次,合理设计教学计划,“高中音乐教学在学生审美能力培养中有着较为积极的影响,因此,要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音乐教学活动,从而引导高中学生实现自由、全面以及和谐发展。”教师要对课堂教学做好精心安排,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设计要适当。最后,教师要注意发挥音乐美质感染因素的渗透作用。音乐教学的目的不在于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承袭,而是对音乐美感的体验和感知,由此形成教育激发点,实现美育新突破。
在学习《草原牧歌》时,我让学生朗读《草原小姐妹》这篇小散文,并给出精彩提示:“人们对音乐作品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审美观建立的重要本能意识。只有高质量的人生,才能应用音乐来美化生活,创造美可以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愉悦感和幸福感。”学生能很快地进入学习感悟教学情境之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情况,讨论草原特色和蒙古族文化。学生展开了热烈讨论,并达成学习共识。让学生从学习小散文介入音乐学习,打破了音乐学习的一贯做法;让学生收集相关信息,丰富了音乐学习的内涵。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获得了审美体验感知。
二、优化教学模式,创生学生审美意识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体现了新课改的基本精神实质,在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应用时,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对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进行适度评估,针对学生的接受情况做出调整和改进。高中生思想活跃,对待新事物有探索欲望,教师在设计教学模式时,要有创新意识,只有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觉,才能获得良好的激发效果。创设精彩导入方式、布置教学环境、引入多媒体展示、设计悬疑问题、讲述音乐故事等,都能从不同角度形成教学的主动力,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审美体验,在具体演绎过程中创生美感因子,形成重要的美育力量。
在欣赏《锦鸡出山》音乐作品时,我播放乐曲《锦鸡出山》视频,学生听得非常认真。我向学生提出问题:“这首乐曲共使用了哪些乐器?乐曲表现了什么场景?”学生展开讨论,我再次播放音乐作品。学生给出了正确答案:“这首曲子使用了溜子鼓、头钹、二钹、马锣四种乐器。乐器描绘了动物形象及劳动的生活场景。”我又让学生选择其他表现形式,如舞蹈、造型、讲解、演唱、对话、演奏、诗歌、散文等来展示自己对乐曲内涵的理解。学生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课堂学习气氛浓重。让学生运用其他表现形式表达内心体验,这正是思维成长的过程,也是音乐感知的消化过程。学生审美意识得到了强化,审美能力获得了历练。
三、更新媒体应用,激发教学审美情趣
多媒体介入课堂教学之后,给教师施教带来了多样选择。多媒体具有强大展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编辑信息、储存信息、联网等功能,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将相关图片、视频、音频、文字、动画等材料展示给学生,能够给学生带来视觉、听觉等感官刺激,形成重要的美育激发力量。学生在生动、形象、直观、愉快的教学情境中,学习兴趣被快速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也得到了有效改善。师生通过有效互动,对音乐作品、音乐常识进行体味和鉴赏,美育感知顺势生成,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也得到了历练。因此,教师要合理使用多媒体以辅助教学,发挥多媒体的正效应。
多媒体应用于课堂教学,对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在学习“俄罗斯民族风情”相关内容时,我让学生回忆《如歌的行板》,然后播放《卡玛琳斯卡亚幻想曲》。我激发学生展开话题讨论:“俄罗斯民歌旋律有哪些特征?”并给出提示:“俄罗斯是饱受苦难的民族,在苦难中寻求真理,在斗争中寻求光明,这已经成为俄罗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构成因素。”学生的思维被启动了,课堂学习呈现高效性。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音乐作品,给学生以多元感官刺激,特别对于俄罗斯民族精神的解读,有助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深刻体验和感知。
四、筛选教学方法,提升课堂审美效度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方法和资源进行整合优化,这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共性认知。现代学生处于信息快速发展时期,学生接受信息快捷,占有信息量大。教师要依据学生学习实际来设计教学方法,要注意摒弃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自由唱”,也要避免现代课堂教学中的“满堂问”“自由听”,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融为一体。正如奥托所说:“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只不过它埋藏在人的较为深层的自我里,只有付出辛苦且常常去挖掘,才能得到它。”这里的“挖掘”,是指教师采用多元个性教学法的应用,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切入点,对音乐作品展开个性化学习感知。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收集信息、吸引学生参与教学设计、展开多种教学实践活动、改革课堂展示形式、推动学生反思学习,只要方法得当、落实到位,就一定能为学生创设审美能力的成长空间。
在欣赏古琴曲《流水》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中国十大名曲曲名,让学生对这些作品有大体了解。我又针对琴之礼提出思考问题:“琴师弹奏有如此神效,有什么妙法呢?”学生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展开学习探索。我总结古琴演奏技法,即三音:天音、地音、人音。重点介绍天音,帮助学生建立聆听要领。继续播放《流水》古琴曲,使学生进入鉴赏佳境。我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运动,从十大名曲开始介入,对琴师弹奏技法进行探究,总结古琴技法,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欣赏创造良好条件。学生在具体欣赏中,自然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
五、推演个性评价,历练学生审美能力
音乐作为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具有极强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音乐课程的基本任务就是提高每名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学生各方面的潜能都得到开发。为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教师要展开多元教学评价活动。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师施教的重要激励手段,教师要对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语言进行更新优化,要体现评价的时尚性、多元性、个性化特征。评价内容要注重学生情感、审美、品质的成长指数,多从美育角度介入;评价方式要体现多样性,自评、小组评、教师点评相结合,书面评价、口头评价并用,激励学生学习感知音乐热情;教师评价语言要体现人文性、专业性,要侧重学生的感知体验,关注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成长。这对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有一定促进作用。
音乐是重要审美教育载体,教师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学生创设发掘美、体验美、创造美的平台。创新课程教学体系,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模式,更新媒体应用,筛选教学方法,推演个性评价,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展开教学创新优化活动,促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音乐气氛中实现美育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