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双减课堂教学

双减课堂教学精品(七篇)

时间:2024-04-17 15:59:0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双减课堂教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双减课堂教学

篇(1)

一、作息时间检查情况

我校能严格按照市教育局作息时间的安排,保证学生每天在校时间不超过7小时,学习时间(包括自习)不超6小时。

二、学校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检查情况

1.我校能按要求严格执行高平市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并能按照《高平市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基本开全课程,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课外活动时间,保证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2.存在的问题

(1)课程表中存在的问题

①学校部分班级不按课程表安排教学,有增减课程上课现象。

(2)实际上课中存在问题

①部分班级虽能严格按学校要求进行课时安排,但实际教学中一人代双科或多科教师存在挤占、挪用现象。

②综合实践活动课开设严重不足,受客观条件限制,学校无法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无微机室),写字学生无教材也不能很好开设。

③学校科学实验操作课开设不规范,档案资料不健全。

④个别学校部分年级教师家庭作业布置较多,作业总量超时。

三、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学校领导认识不到位,没有从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和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高度来认识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我镇地处东部山区,虽然并校后部分资源得以互补,但教师年龄总体老化,教育者素质有待提高。

3.教师专业素质不高,配备不合理,难以胜任各专业学科的教学,尤其是音乐、体育、美术学科教学,专业人才匮乏,虽然学校尽力依据课程方案设置课程,但有些课程只能是开设,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虽然学校也尝试进行大堂上课,但由于合并前学生各方面知识参差不齐,效果并不如人意。

4.当地的人文、历史、经济特色不明显,较难彰显特色教育。我们的特色教育正处于刚起步阶段。

5.音体美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的评价还没有一套成型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四、整改措施

1.针对我校检查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我校召开了包年级领导会议,要求领导和教师充分认识加强课程管理的重要意义,并立即行动起来,凡不符合作息时间和课程设置要求的班级,不折不扣统一执行市教育局规定的作息时间安排和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

2.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向四十分钟课堂要质量,严禁加班加点打疲劳战。

篇(2)

关键词: 高职CAD/CAM课程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CAD/CAM)技术在工程设计、制造等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的高新技术,自动加工的实现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CAD/CAM技术作为一门新型技术,是当前新型人才必备的技术之一。传统教育中CAD/CAM技术只是与一般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一样进行教学,同时由于课时少,最后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培养的方法和思路与实际的人才需要不符,也没有注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而学生学完CAD/CAM软件后普遍存在不会解决实际问题等情况;同时由于国家的扩招及缩减课时政策等政策法规的出台,学生真正的学习时间很少,而实验室又没有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也是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所以研究当前CAD/CAM课程的教育模式,进行必要的改革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一、CAD/CAM课程的教学模式

1.采用课题教学法进行课程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在CAD/CAM应用软件的教学中只注重命令的介绍,或者说强调命令的操作步骤,而不重视命令以外的东西。由于教师本身的学业水平及其素质问题,功能性教学方法被广泛采用。采用这种方法,学生不可能在教学规定的时间内宏观地、整体地把握事物的内涵,所学的知识缺乏连贯性,独立操作软件的水平不高,只能简单模仿和死记硬背。同时该方法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得多,学生参与得少,不能适应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传统CAD/CAM课程的培养方式已经不适应国家提出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在人才培养工作中,我们要更加注意培养学生为社会服务的理念,强调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在教学中采用课程教学法进行课程教学,通过不同形式的课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掌握设计的关键问题。

2.推广二维和三维认证考试

高职教育应该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涉及的相关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二、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

现阶段多数软件教学多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少内容,学生就学会多少内容;课堂讲授哪个实例,学生就学会哪个实例。对于没有讲授的内容,学生往往就不会。因此,应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没有接触到的问题应能够根据所学的知识,通过交流的方式,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教授学生相关的知识外,还要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捷径、自学的方法。例如,对于软件的学习,完全可以自学,但是,对于初学者,首先通过课堂学习达到入门的目的,而后通过个人自学进行深入学习,这与完全自学相比显然是条捷径,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课外,引导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实践创新。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仅仅依靠第一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补充,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与创新能力。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当今是网络时代,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学习等带来极大的便利。应该充分利用网上资源,获取学习资料,教师可以把自己的课程教学课件放在网上,把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向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自由时间上网自主学习。为了学生更好地练习,要设立相关题库,并开设学生与老师、学生之间对话区,进行课程讨论,解决疑惑。

我院是培养服务工业技能服务人才的职业学校,这就要求教师在上机械CAD/CAM这门课程时,不能过多地强调理论知识,而应该更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安排教学计划时,要多安排学生的上机练习时间,多让学生练习不同类型的模型。

三、教材、软件的选用

市面上关于机械CAD/CAM的教材比较多,应根据企业使用软件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教材。但是关于实训课题的教材没有比较合适的,教师只能通过查找一些课题让学生完成。这时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机械专业的要求,编写一些不同要求的课题让学生完成实训,使学生掌握软件的使用。

编写的实训教材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并结合工程实例,这样才能使培养的学生与企业实现“零对接”,为机械制造企业培养“适销对路”人才。

四、教师队伍的建设

当前,国内机械制造领域的高职高专师资队伍呈现新、轻、少等特征,即新教师多,教师平均年龄比较轻,高职称高技能型教师少,结构不尽合理,与培养能工巧匠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

学校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现职业技术教育常态化。机械CAD/CAM的任课老师应具备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资格,既是课程的主讲教师,又是实训指导教师,还是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资格教师及考评员。

五、结语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始终围绕培养对象的职业能力这一主题,将课程与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能力有机地结合,突出技能和岗位要求为目的的教学内容体系,力争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知识与应用的有机统一。要特别注意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考虑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机械CAD/CAM课程是实践性及职业性很强的课程,应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理论知识的传授。

参考文献:

[1]陈峰.《CAD/CAM》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与探索.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2]聂晓根.CAD/CAM教学方法改革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理工高教研究,2007,(03).

篇(3)

【关键词】高职礼仪课程份 课程设置 考核理念 改革初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211-02

当前国内高职高专院校开设的礼仪修养类课程主要包括:《商务礼仪》、《公关礼仪》、《社交礼仪》、《服务礼仪》和《酒店礼仪》等,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各院校陆续开展了针对该门课程教学和考核的改革,成效不一,情况复杂。

一、高职院校礼仪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礼仪修养类课程通常被设置为限选课或选修课,出发点是使学生了解和初步掌握个人基本礼仪、日常交际礼仪、常用专业礼仪及世界各国的礼节、风俗习惯与禁忌,培养学生良好、规范的言语举止,为学生求职、工作做准备。这种理念的教育目标明确,注重课程的实用性,更多是把礼仪类课程作为一项技能教育来看待,忽视了礼仪修养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其养成非一日之功的事实。因而该课程在各类专业课程结构中居于微末的地位,甚至有些院校、专业已经或正在计划酝酿削减课时或直接砍掉该门课程。很多学生踏入社会后缺乏与人交往沟通的方法、待人接物生涩、拘谨,屡屡碰壁、吃尽苦头,在实践中反证了课程学习存在的问题,与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有关。

2.时间安排不够科学

首先是课时不足。作为限选课或选修课程,大多数高职院校对课程总学时的安排都比较少,而礼仪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能简单认同为是一门专业课,在十分有限的课时内期望学生学会较为完备的礼仪知识并进一步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是不现实的。作为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学生仅仅了解和知道怎么做远远不够,还必须通过大量实践、勤奋练习使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日常习惯和行为。

其次是授课时间的安排不尽合理。礼仪课通常在高职院校被安排在第四学期或毕业前夕。其目的很明确,就是希望学生在毕业前为以后的应聘求职以及走向社会做好准备。因为众所周知,一个应届毕业生能否尽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良好的礼仪素养不可或缺。但是,一个人优雅的气质、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不断地学习、体悟和实践。应该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消化吸收课程知识。

3.教学内容设置存在诸多问题。

作为选修课程不被重视在所难免,内容安排上有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1)教学内容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难以落到实处。体现为重知识,轻实训,很难对学生以后的工作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2)内容选择比较随意。因课时较短,选择授课内容必有局限,任课教师选择授课内容可能因人而异。

(3)由于设施设备、实训耗材和实训场地的缺乏等客观条件限制,有些礼仪知识细节内容只能通过描述,甚至一语带过,不能深入分析和学习;例如各种酒类对酒杯的选择和饮用方法、茶道茶艺等知识的学习必须具备相应条件练习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

(4)体现教学内容的教材很多内容陈旧。当前各高职院校没有统一的礼仪教材,各高校使用的教材各有偏重,或偏重专业工作、或偏重一般待人接物的礼仪内容。有些教材甚至存在内容错误、重复、简单粗糙、内容结构编排逻辑顺序不合理等问题,很难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礼仪教育的目标难以实现

4.教学过程固式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受传统教学理念、习惯的影响和制约,多数高职院校礼仪课程教学仍然采用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模式。师生之间缺乏沟通,课堂上基本是教师滔滔不绝的讲,学生被动的听。教学中理论联系实践的力度不足,课程缺乏生动性、趣味性,学生兴趣了了。

5.缺乏具有丰富实践和专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

为节省办学成本,许多学校不配备专业礼仪教师,授课教师大多由其他课程教师兼任,他们本身或缺乏专业知识和素质,或对课程重视度不高,更缺乏相关实践,无法对学生进行实践方面的示范与指导。

6.成绩考核、评价方式难以真正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和礼仪水平。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主要是在期末进行闭卷理论笔试。这种考核方式难以体现课程的性质和达到教学考核的目的。可能出现"高分低能"、"高成绩、低素质"的情况。

二、礼仪课程设置与考核理念的重建

(一)课程设置理念的设想与构建

1.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的精神,在本课程设置上,坚持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指引,使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相结合,促进礼仪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2.课程性质和培养目标

礼仪素质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高等教育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内容,因此在此考虑下把该类课程作为必选通识课程进行设置。相应的课程目标应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基本和职业素质目标,不同专业以不同专业能力要求目标为侧重点进行讲授,让学生不仅掌握基本的礼仪素质和必要的交往艺术,而且应形成比较完善的专业礼仪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应基于社会发展与学生就业的需要,培养具备较高礼仪素养的人才,体现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3.授课时间与地点的调整

(1)鉴于礼仪素养的学习非能一日奏效,礼仪课程教学在授课上应把握住本课程教学特点,在授课时间上作如下调整:总课时无法调整的情况下,延长授课间隔时段,如可以分别在新生入学、每学期首末和毕业前安排适当时间授课、考核学生学习情况,而非如前在学生毕业前"短时集训";

(2)教学讲究情境和工作环境,地点不仅安排在课堂,更多安排在其他场所和场合,如校内实训室、模拟工作室、校园内、实习企业等。

4.授课内容的设置

授课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个人基本礼仪素养,使学生学会塑造良好个人形象;二是专业礼仪素质要求,使学生掌握职业要求的礼仪知识和能力。

(二)考核理念的重建和实施设想

由传统闭卷笔试的考核形式改为形成性考核形式。学生的礼仪素质状况很难通过一次闭卷笔试的考核来真正验证和判断。在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有学生礼仪考试成绩高而礼仪素质较差的情形。形成性考核是一种开放式考核体系,它通过增加平时学习权重、并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检查和对学生能力目标的考核来进行综合考察,在过程中和实践中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具体包括课堂抽查、课堂表现、课后作业、项目式考核、平时表现、期末综合鉴定等项内容,按一定比例构成课程考核体系。这是一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动态化的评价过程以及职业化的评价标准。

这种考核评价的主体由过去的任课教师一人,增加为多人,包括学生本人、同学、班委、班主任、其他任课教师等,分别赋以不同权数,综合性、全方位考核学生个人形象、待人接物、社会交往与沟通等情况。这种改革促使学生把良好礼仪行为要求内化为个人习惯,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课程考核改革的实施设想是:

1.从考核主体分析:任课教师考核课堂部分,包括考勤、课堂表现、练习与配合以及模拟场景、情境考核等情况;学生本人对自身学习行为的变化做出反映和解释;同学和班委对个人打分,反映该生品行和日常行为方面的改变;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对该生在其他课堂和班级的表现打分。各项分别赋予不同的权数。

2.从考核时间分析:由过去有限的100-120分钟延长为学生入学至毕业的全部校内三年的学习时间。虽然难度较大,时间跨度长,但能真正考查学生礼仪习惯养成的真实情况。三年时间的坚持使良好行为习惯足以养成,培养具备较高礼仪素养的人才成为可能。

3.从考核形式分析:改变单一的闭卷笔试的考核方式,综合采用技能测试、模拟演练、口头面试、书面问答、间接观察、直接观察等多种评价方法。

4.从考核内容分析:应包括个人基本礼仪素质、专业技能知识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职业能力素质如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亲和力、沟通力、灵活变通能力等。这方面考核可以聘请实习企业和行业专家参与,考核学生校外的情况。

三、课程教学实施措施改革初探

礼仪课程在教学模式上作如下的改革:授课模式由传统的纯课堂教学分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课程的操作性和应用性,与考核方式的改革相适应。

具体实施办法如下:

(一)课堂教学部分:改革重点在于授课内容的调整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1.授课内容的调整

在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基础上对授课重点内容应为:介绍课程基本理论的架构、提出学习要求和阶段目标、指出学习和练习的方法、适时监督和考查学习效果等,引领学生的学习。

针对教材陈旧落后等问题,组织优秀专业教师对教材进行加工、重编、创新,结合专业突出重点、难点,并最好配套音像等资料。

2.教学方法的改革

改革教学方法,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对课程的认同感,以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上建议根据不同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适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增强 教学的感染力。当前高职学生更擅于感性思维,而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图、文、声并茂,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思维。

教学可采用的主要方法如下:

(1)情境教学法

指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些教学内容设置模拟情境,有利于形象教学的方法。例如讲授谈判礼仪时,利用校会议室或把教室布置成谈判室,进行模拟训练;应聘礼仪中模拟应聘现场,使学生分别扮演考官和应聘者等身份去体会和学习等等。这种教学手段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迅速提高学生的专业礼仪素养,使学习更加贴近生活和工作。

(2)示范式教学

示范式教学是一种直观教学,包括教师示范、学生示范、案例示范、视频示范以及各种示范方式的综合运用,使学生在模仿和练习中准确地掌握动作规范。例如讲授西装的穿着时,如果仅靠讲授很难使学生接受和掌握各种细节,利用示范式教学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在当前教学中应用广泛,其提高学生技巧水平的效果较为明显。案例教学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知识,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所学知识灵活变通、合理运用的很好方法。

案例教学要注意两个方面问题:一是案例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案例的分析与采用方法多样。可以课前布置、也可以课中分析讨论;可以个别提问、也可以分组或集体讨论。可以充分利用案例作为导入,激起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从而使所学知识印象更深刻。课堂讨论所延用案例,更是能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对错、找寻原因和解决的方法,发挥案例的纠错和验证功能。

(4)研讨式教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和性质要求,设计具有实用性和思考性的礼仪问题,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寻找问题答案、设计动作、练习演示。这种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

(二)实践教学部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知识的操作应用、学生礼仪习惯和行为的养成。

可以分两个方面实施:一是校内实践,把教室扩大到餐厅、办公室和宿舍等地点,全面督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学习基本交往方式和待人接物的方法;二是校外实践,重点培养专业礼仪行为素养,如结合地区展销会、企业周年庆典等场合学习,也包括在顶岗实习岗位各项礼仪知识能力的全面应用。

实践教学部分可采用行为教学法。具体可通过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的方式,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观摩、交流沟通、实际操作、角色参与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礼仪理论知识和技能。总之,改革后的教学课堂拓宽了,实践既是学习的途径与方法,又是考核内容的体现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手段。

参考文献:

[1]彭云.高等院校礼仪课程教学与实践改革探讨.高教高职研究.2012年1月号中旬刊

[2]彭秀兰.公关礼仪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构想.天 中 学 刊2012 年 8 月第 27 卷 第 4 期

[3]张丽英 高职院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年第 17 卷第 4 期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认真贯彻市教育局关于加强行风建设工作要求,紧紧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和任务,坚持“标本兼治、纠建并举、突出重点、务求实效”的方针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以规范办学行为、治理教育“三乱”等项工作为重点,进一步优化教育发展环境,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扎实开展学校行风建设活动。通过加强学习、分析检查、纠风整改,切实转变作风,改进工作,促进发展,维护良好的教育形象,提高群众的满意度。

二、主要工作

按照教育局“四严格、四明显”的工作目标,以进一步树立学校良好形象,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核心,以规范办学行为,加强师德建设,学生和家长满意为标准,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纠建并举、从严治教的方针,改善学校教育教学环境,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

(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规范办学行为

1、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学习,重视党风廉政建设教育,扎实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领导干部廉洁自律,遵纪守法,以身示范;健全和完善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重大事项特别是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事情做到公开透明,接受监督,真正做到民主管理;对违纪违规行为认真查处,对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能够及时协调解决。

2、严格执行上级主管部门及学校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做到制度健全,依法治校;教学管理规范,课程开齐上足;认真执行学生作息制度,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开展宽领域、多层次、高品位的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召开家长会、班主任热线电话、网上“家校直通车”等多种途径,畅通学校与家长沟通渠道;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安全措施到位。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规范收费行为

1、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严格执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十不”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积极培养严谨治学、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着力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的教师。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侮辱和歧视学生、向家长索要礼金或代金劵、强制学生补课和有偿家教等有损于教师形象的现象。

2、严格执行收费公示制度,严格落实收费管理制度,无收费不开收据、收费不入账和乱收费等现象;严格落实月度预算审批制度;学校经费管理使用和日常开支规范透明;无强行统一征订教辅材料、报刊杂志等现象;对家庭困难学生补助政策落实到位。

三加强教育教学管理,维护学校秩序

1、按照国家和省颁布的课程计划编排学期课程表,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杜绝体育课、体活课等课程不按规定开设或者教师敷衍的问题;教导处加强课堂教学的检查,不允许教师私自串课或随意增减课程、课时及不按进度教学现象。

2、严格执行统一作息时间。保证学生每天在校时间不超过6小时,1、2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不超过1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校严禁张榜公布学生成绩和名次。

四、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全校上下要进一步提高对开展行风评议工作重要性和长期性的认识。必须把行风评议工作与完成本年度教育中心工作任务、推动教育发展结合起来,要把民主评议作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纠风工作责任制的重要举措,推进行风建设的重要手段,主要领导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建立健全分级责任制,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具体工作专人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扎实推动评议工作的不断深入。2、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依靠教职工抓好评议工作

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发动教职员工,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职员工关心、支持和参与行风评议的积极性;坚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制纪律教育,筑牢抵御不正之风的思想道德防线,通过扎实的工作,使广大干部教师在评议中被触动、受教育、强素质,自觉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3、紧密联系教育实际,增强民主评议的成效

要紧紧围绕学校发展的中心工作,通过评议工作提高素质、规范行为、民主建设、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做到“四个结合”,一是与提高教师素质相结合。深入持久加强师德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引导教师把师德要求内化为主观的价值追求,自觉践行好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二是与规范教育收费,进一步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相结合。杜绝各种乱收费行为,巩固教育收费示范区的成果,树立教育的良好形象。三是与深化校务公开,加强学校民主建设相结合。实施校务公开,强化学校的民主管理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四是与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相结合。深化现代学校制度改革试点,完善“学校章程”,建立健全切全实际的学校管理制度体系。

4、重视查找和整改问题,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要将自查、整改、创新制度贯穿于行风建设全过程;要建立投诉举报、明查暗访、问题通报、媒体曝光、责令整改、问责等制度;要创新思路和措施,扎实推进作风建设,让广大干部教职员工真切感受到民主评议工作的力度和效果;要建立起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的长效机制,不断推进学校行风建设工作取得新成效。

篇(5)

摘要:安徽省建设职业教育大省具有必要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应从政府加强宏观调控、职业院校加强质量与内涵建设两方面入手,将安徽省的职业教育做大做强。

关键词:安徽省;职教大省;职业教育

安徽省建设职业教育大省的必要性

安徽省省长王三运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今后5年安徽省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是建设职教大省,这是立足省情、又好又快地发展经济社会的战略举措。

安徽省是人口大省但不是人力资源大省安徽省总人口6516万,居全国第8位,是人口大省,但不是人力资源大省。从人口受教育情况看,全省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且受教育人数比例较小,有数据表明,安徽省人口文盲率为11.74%;从城镇化水平看,2000年城镇人口比重已达到27.81%,但较全国36.09%的平均水平仍低8.28个百分点,更远低于发达国家75.86%的平均水平;从人口产业结构趋势看,从事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人口结构比例为58.50%、17.00%、24.50%,而发达国家的人口产业结构基本构成为:第一产业占3%~5%,第二产业占25%左右,第三产业占70%,与之相比,安徽省的人口产业结构现代化还远未形成。安徽省要想改变人口总体受教育程度落后、城乡人口结构不合理、产业人口结构不合理的局面,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实现从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大省的转变。

调整和提升安徽省的产业结构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制造业和服务业快速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技能型、服务型、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加;另外,“长三角”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加工制造业将向中西部转移,安徽省地处中部经济带东部,“长三角”西部,因此,未来几年安徽省的加工业、制造业比重将迅速增加。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为适应中部崛起与安徽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抓住机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挑战。

进行新农村建设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安徽省是农业大省,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农业人口数量多,农业经济在全国居于第9位,但农村经济落后、社会事业落后,要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加强新农村建设。当前,安徽省新农村建设需要提高农村人口素质,需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职业技能培训,需要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村法制化建设、生态农村建设等,这些都是职业教育的任务。

安徽省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安徽省的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2007年,安徽省高校总招生人数为273500人,其中本科生104500人,高职专科生169000人,高职招生人数超过了本科招生人数。但由于发展较快,出现了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职业教育管理问题安徽省的职业院校隶属于不同的部门,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行业主管,主要是由原各厅所属的职工学校和职工大学合并组建而成,教师专业性较强,实习场所有保障。二是省教育厅直接领导的院校,办学经费有保障,学科与师资力量较强。三是省市共建高职院校,多是由原各地、市中专学校合并升格而成。第三类高职院校在安徽省所占比例最高,也是办学中存在问题最多的院校。由于省市职责划分不清,出现有些事没人管,有些事争着管的现象。职业技术院校的性质决定了学校的高投入性,但由于管理交叉,办学专项经费难以保障。如有些院校在建成之后,被定为定额拨款单位,从建院到现在,定额一直没有增加,教职工工资缺额很大,影响了教职工对职业院校办学的信心,影响了学院的建设。在这种情况下,做大做强无从谈起。

招生问题职业院校招生最突出的问题是报到率偏低。据我院统计,2005、2006两年的录取率分别为98%和90.1%,而当年的报到率只有62.1%和57%,全省职业院校的报到率只有70%左右,有些高职院校为了提高报到率,竟然不惜血本,组织阵容强大的招生队伍,到中学去宣传,结果报到率仍旧不高,导致宝贵的人力和物力的巨大浪费。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较低有关,也与招生制度不合理、改革不到位有关。

就业问题职业教育本是为发展地方经济服务的,但由于安徽省经济欠发达,科技发展缓慢,因此,职业院校的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是技术含量较低的操作工,劳动强度大,工资收入不高,在省内,起薪一般为每月800元,而在外省,一般为每月1200元左右,有些高职毕业生的工资平均水平甚至比农民工还低。专业不对口、学非所用也严重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不少学生毕业后都愿意到江浙一带工作,使得他乡的经济更为发达,家乡的经济更加落后。这种用人与育人“两张皮”的现象违背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初衷。

产学合作难度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产学合作应成为高职院校办学的必由之路、立校之本、育人之基、发展之源。然而,产学合作教育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从认识层面看,产学合作只是在教育界得到广泛认同,根本没有得到地方政府的足够重视,尤其没有得到行业、企业的重视。从制度保障层面看,虽然在《职业教育法》中有一些原则的规定,但是缺少刚性的要求与约束,执法的主体与手段尚不明确,缺少可操作性和执行力,缺少配套的产学合作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从环境氛围看,产学合作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领导重视的程度关系密切。安徽省属经济欠发达省份,人们对职业教育与产学合作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区等地。从职业院校自身看,由于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不长,大部分高职院校尚处于建设与发展之中,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教学质量开始被社会认可,但是其先天不足的弱势地位对行业、企业还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产学合作往往只是高职院校的一厢情愿。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一些看似很好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在实践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困难,甚至很难实施。

内涵建设力度不够安徽全省的62所高职院校都“瞄准市场设专业”,市场需要的专业,你设、我设、他也设,政府不加调控,大家一哄而上,后果可以想象:重复建设,造成浪费;条件不足,盲目招生,误人子弟;三年后毕业生供过于求,就业困难。

高职教育的内涵应包括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两个层面,而如今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还没有走出本科教育或学术型高校的圈子,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更多地注重系统性、理论性,而很少关注实践性、实用性;在教师的培养和选聘方面,也是以理论型为主,真正符合高职教学需要的“双师型”教师或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很少。

安徽省建设职教大省的措施

判断是否属于“职教大省”的标准不应该只看量的多少,更应该注重质的优劣。发展职业教育是为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如果培养不出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就是有1000所高校、1000万大学生也不能说是职教大省;如果培养出来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留不住,不能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仍然无济于事。要想将安徽省建设成职业教育大省,做大做强职业教育,政府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与大力扶植,职业院校应切实加强质量建设与内涵建设。

(一)政府宏观调控和大力扶植

加大资金投入职业教育是高投入性教育。安徽省的职业院校大都是由中专学校合并、升格建成的,基础设施较差,实训、实验设备条件严重不足,“双师型”教师比例过低,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加强软硬件建设。学校教育创造财富与企业创造财富的前提不同,产生的社会影响不能同日而语,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可以说是一本万利的事情。独木不成林,所谓扶优扶强,只能产生独树一帜的效果,不会形成职教大省。因此,政府应采取“允许一部分学校先发展起来”的政策,带动整体的发展。

改革招生制度统一试卷、统一填报志愿,导致一部分资源浪费。为使真正想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有书可读,可采取单独考试的方式,也可以在其他高校录取结束之后,单独组织填报志愿,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限制学生乱填志愿,对于被职业院校录取而不报到的学生,来年要提高其录取分数线,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填报志愿的可信度与有效性。

构建校企合作平台有专家认为,产学结合实质上是“官产学结合”,因为影响产学合作教育的主要因素是政府的主导作用及院校与企业的主体作用。目前,院校处于合作教育的“前台”,要让企业从“幕后”走向“前台”,政府主管部门的通力合作与协调至关重要。另外,产学结合还会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因素要靠整个社会包括政府、企业与院校共同营造,但主要取决于政府的组织能力及主导作用的发挥。因此,政府主导因素应该是诸因素的前提。对校企合作,政府不但要有呼声,更重要的是要有促进措施。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如采取严格执行劳动准入制度、制定职业教育保证金等措施,形成“政府搭台,学校唱戏,行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良性互动局面,实现企业、学生、学校、地方经济四方共赢的目的。否则,仅靠学校一厢情愿,很难实现真正的校企合作。

引导专业设置职业教育强调专业与市场对接,学校开设新专业的自主性不断扩大。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各院校只从自己的情况考虑设置专业,结果校内小范围专业设置合理,全省大范围专业设置雷同,导致学生就业困难。因此,首先,政府应公布历年招生就业的情况与各校的专业设置情况,并对专业做出预测,减少专业设置的盲目性。其次,政府要针对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农业生产情况,鼓励设置与地方经济密切相关的专业,尤其是涉农专业。再次,要针对东向战略和安徽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与第二、第三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建设。

组建职教集团职教集团是指以协作、投资、参股、转让、托管、租赁等方式将学校与企业事业单位及科研机构组织起来形成的集团。职教集团的组建能使市场需求与劳动就业紧密结合,遵循优先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以多种方式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结合。安徽省职教集团目前尚处在起步阶段,需要大力发展。组建职教集团既可以省级以上示范职业院校为龙头,以重点专业为支撑,将其他学校相关专业群加以整合发展,也可以产业集团为龙头,将学校相关专业与产业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发展,还可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依托,以地缘为基础,形成专业互补、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从而使职业教育发展与当地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二)职业院校加强质量建设与内涵建设

进行特色专业建设在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上,要瞄准市场设专业,一要结合自身实际,二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首先,要分析当地的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其次,要分析当地农村经济建设的需要,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可以增加涉农专业的建设。再次,要分析当地的特色产业,如特色食品、特色手工艺品制作、特色文化表演等,改良已有的专业,创设有地方特色的新专业,最终形成专业特色,丰富专业内涵。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双师型”教师。首先,要鼓励教师自我完善、自我学习,把长期的自我学习与短期的外出学习结合起来;其次,要为教师进修学习建立一整套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将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将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再次,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队伍。

深化教学改革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教材改革与教学模式改革。职业院校的教材改革要突破本科教材以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模式,要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以能力体系为核心,安排教学内容,形成立体化、网络化、多样化的新教材体系。教学模式改革要打破以单一的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模式,以学生的技能学习为中心,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套教学管理体系,真正以学生的学和作为中心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与进度,构建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

以“能力本位”为主导进行课程改革高职教育只有直接有效地介入并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与经济社会的最大限度的协调,才能保持持久活力。因此,高职课程改革在目标定位上,应充分考虑受教育者多次就业、转岗的需要,坚持“宽基础、多方向、强技能”的原则。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应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的课程观,以“能力本位”为主导,向“多元整合型”的方向发展,形成“多元整合”的课程观。要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要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要以企业行业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配置课程与界定课程的依据,摆脱“学科本位”的课程思想,根据培养能力的需求精减课程内容。

高职院校担负着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必须主动更新观念,坚定地走产学研结合之路;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培养行业企业满意的人才;要主动加强内涵建设,在产学合作教育上寻求改革的突破口,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上下工夫,进而加强专业的改革建设与课程的改革建设;要主动服务企业,发挥学院的技术优势,积极搭建科技服务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与管理咨询等,为将安徽省建设成职业教育大省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吕婧.安徽:公布“十五”人口发展状况 “十五”时期人口总量低速增长[OL].

篇(6)

无论是从内容到形式,策略到行动,我们所希冀的素质教育仍难以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安身立命。要么是符号式的活动呈现,要么是摆设性的门面装点,素质教育的根脉因脱离“课程”土壤而飘浮。尤其是课堂,素质教育效果不显,持续改革乏力。

故此,我们对可控的区域改革小环境及其作为进行了反思。

反思一:区域教育管理内部力量的配合不协调。过去,课程改革被窄化为课堂改革,在实践引领和指导上有教研部门单打独斗的倾向,其他管理职能部门因“插不上手”而逐渐放弃作为。

反思二:上下、内外沟通和支持力量不协调。主要表现在,主动寻求相关高校专家与研究部门的智力支持不够;改革初始“请进派出”的开放门户在中期之后逐渐关闭,改革跟着感觉走”,探索的步子明显放慢。

反思三:国家、地方、学校等三级课程关系处理不协调。管理和实践层面的课程意识不强,课程理解不力,地、校课程设置与实施缺乏主动作为,个性特色彰显不够,物力、精力、智力投入较之国家课程的实施反差巨大。课程实施“见木不见林”,”教材即课程“的意识影响了课程的整体观照与实施。

反躬自省,上述三个“不协调”,是因为区域课程改革缺乏整体构架和“顶层设计”,进而导致区域改革生态失衡,整体实践优势不足,学校创造个性不显,教师群体经验不亮。

如何以历史的节点为起点,重振改革精神,走出课改迷雾,将区域课改引向深入?我们通过自找问题,征求意见,寻求专家智力支持,找到“一体两翼三突破”这条深化课改之路。

“一体”,指课程本体。“两翼”,指课堂改革和评价改革。“三突破”,指学校特色构建、学生社团组建、教育国际交流。一体两翼三突破,是针对区域课改生态失衡的顶层设计,其取向是:通过课程、课堂、评价改革和特色发展的整体布局,解决三个不协调,促进区域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一、强化课程“本体”,为素质教育安身立命

一个区域的素质教育推进,需要以统整的思维设计和建设课程。在国家规定的“基础性课程”与学校自主选择、开发的“拓展性课程”和“生活实践性课程”等一体化的课程实施中,或显或隐地植入素质教育因子,彰显素质教育特质,使素质教育的推进因课程改革深化与实践优化而具有实感、实效和底气。

(一)针对课程实施失衡的课程管理与建设

2010年,国家颁布了《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纲要》中提出了六个改革目标,其中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在义务教育阶段,将10%~12%的课时量给予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从而形成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一体的课程组合结构和课程管理体制。这无疑是课程改革中一大突破与创新。郫县,作为全国38个课改实验区之一,在三级课程的实施上做出了响应。课改前期,在国家课程的实施上,通过学习培训、校本教研、实践探索而在理念更新和行为转变上效果明显,引起区域之外同行关注。但是,对于地方课程实施,学校课程建设却步伐疲软,顾不上也来不及对其深入研究和探索,造成区域内两类课程实施进展慢,亮点少。随着改革的深化和难点问题相继出现,以及管理与实践层面的改革中期疲惫,先前的喜人态势逐渐减弱,出现整体性的改革困乏和局部性的改革“回潮”。突出的表征是,为应考而随意拔高课程标准要求;使用“阴阳课表”,挤占非语数学科课程;小学教学初中化;一些学校只依据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工作绩效,学生负担依然很重……《纲要》所提出的目标任务落不到实处,课改之路罩上迷雾,素质教育遭遇阻力。

上述现象,所暴露的是学校层面的课程理解、领导与执行力的缺失,折射的却是区域课程管理力的弱化。基于反思,我们认识到改变现状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增强课程管理力,通过统筹规划、顶层设计、强力作为引导学校提高课程理解力、领导力和执行力,促进教师的课程实施力。首先,我们理清素质教育与课程的关系,认识到素质教育只有依托课程的规范、科学、有效的实施,才能在名份和实质上拥有属于自身的尊严、地位和权力,才能彰显其育人、树人的价值。

为此,我们强化课程本体意识,强化课程管理、指导与服务职能,引导学校深入理解课程价值和目标,明确课程实施权责,落实课程实施行为,增强课程执行力和课程实施的领导力。

我们的基本思路和取向是:以统整的思维进行课程管理,在国家规定的“基础性课程”与学校自主选择与开发的“拓展性课程”和“生活实践性课程”等一体化的课程形态中,或隐或显地植入素质教育因子,彰显素质教育特质,使素质教育推进有实体、实感、实效,使课程改革走向见“木”见“林”的旅程。

首先,我们制定了《区域课程实施计划制订的指导方案》。方案中强化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课程理念与目标,强调学生的素质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应以德、智、体、美、劳作为素质培养的基本落脚点。提出在区域课程设置上要提供至少提供给学生五种经历:品德形成和人格发展的经历;潜能开发和认知发展的经历;体育与健身的经历;艺术修养和发展的经历;社会实践的经历。并依据这五种经历,整体构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生活实践性课程。

基础性课程,也即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发展的要求,着眼于学生基础学力培养的国家课程。拓展性课程,包含地方课程与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它着眼于满足学生向不同方向与不同层次发展的需要以及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体现不同的基础。主要是由教师、学生或者外聘专业人员在校内开展实施。生活实践性课程,指借助社会、社区、家庭教育资源,加强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的以校外活动为主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探究精神,其指向明确,倡导学生人人参与。主要是由学生、家长、社区企事业单位、高校等联合开展实施。

针对三类课程的实施,我县从教育局到学校,分层构建并完善三类课程的管理评价机制,以保证三类课程的顺利开发与实施。

2011年,郫县教育局素质教育推进小组把“课程本体”作为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重头工作。通过“培训转变课程观念——探索制定课程计划——专家审定课程计划——修改完善课程计划——相互交流课程计划——制定学校课程框架结构图”等一些列活动促进学校对课程的理解、执行和自主实施。目前,我县所有学校都有自己的课程体系,这为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全面实施的良态初显

团结学校以“双轨并行,多元发展”的课程理念,以培养“合格+特长”的“人”为追求,构建学校的课程体系。如下图:

面对32门课程开设的压力与困难,学校提出了“一室多能、灵动设班;师生走读、面向全体;整合力量、系统推进;打造精品,走向国际;有效评价、引领导向”的管理办法。除了开齐开足开好国家基础课程外,还不断研发和完善校本课程,整合科研力量,尝试践行农村学校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并编撰完成适合学生学习的日语校本教材,期望通过这一语言工具帮助学生了解日本的文化,学会小眼睛看大世界。

“多元课程的构建,让学生学习‘场’的半径成倍扩大,让老师的身手得以彰显,让学校和师生的发展平台更高。多元课程构建实施以来,学生各种素质与能力不断增强,各项比赛的捷报纷沓而至。最让人欣慰的是,基础课程8门学科的成绩并没有先前想象中的‘滑坡’与‘脱轨’,教学质量呈总体上升趋势。这彻底消除了当初课程构建时的疑虑,坚定了学校‘多元课程多元发展’的信念。2012年11月,学校被教育局推荐为‘成都市首批优质学校’参评学校,这是对学校推行素质教育的充分肯定与鼓励。”团结学校任建华校长兴奋地说。

竹瓦小学围绕学校的办学思想——“艺(泥)塑人生,和乐成长”构建“和乐三色课程”学校课程规划体系。红色课程为理想课程,包含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班队活动、生命生活与安全、专项教育(环境教育、法制教育……)。黄色课程为灵动课程,包含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以及学校的自主拓展的艺体内课程等。蓝色课程为智慧课程,包含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以及该学科相关的拓展课程。同时,把拓展课程中的“泥塑”又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通过艺术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孩子不只塑造实实在在的“泥人”,还要塑造品行高尚的“生活人”。

与前两所学校一样,全县所有小学都有着凝聚着自己办学理念的课程。如郫县实验学校“多彩谐合”课程;新民场小学“差异发展,花样人生”课程;何家场小学的“生命·生态”课程;犀浦实验校的“灵动多样,润育精彩”课程……虽然课程名称各不相同,但都体现出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学校和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更加关注办学理念在课程中的落脚,更加关注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的有机整合。

唐元小学校长彭训武在一年多的课程建设实践中感触颇深,他说:“学校研制自己的课程规划,一是可以保证国家课程的顺利实施,二是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开发适合学生不同基础和需要的样本课程,体现学校个性化的办学追求与特色。同时,能唤起教师课程建设的主体意识。过去教师都认为课程是遥远的,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教师只是执行者。原来一说到校本课程,老师们都会摇头,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把该上的课上好就不错了。但现在,老师们都清楚学校规划的课程体系,认识到课程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因此,老师们根据学校提出的‘做个合格小公民’办学理念,自发开设了‘我是生活小能手’‘我是小律师’两门学校特色课程。”

学校课程规划的制定与实践,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我校自实施新的课程计划以来,拓展性课程给学生带来了变化。从学生的兴趣来看:每到周五,学生便欢呼雀跃,来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天地——学生社团。从学生表现来看:以前比较腼腆的学生,上课不敢发言,即使发言也像蚊子叫一样,脸涨得通红,而现在能用响亮的声音和老师交流;各班的小主持人在主持升旗仪式时,走台自信、大方,有范儿多了;孩子们在集会场合讲话时声音不抖了,眼里有了听众;学校有庆祝活动时,有更多的学生敢于上台表演了。”群力学校的黄忠云副校长如是说。

学校对课程的再规划、再设计和全实施所带来的初步成效,为我们增添了几分亲近与触摸课程文化的踏实感,并进一步确认了课程整合性构建与实施的实践价值。

价值一:增强学校和教师对课程价值内涵和课程内容的理解,形成对“课程”的整体感知;促进学校认识课程实施与素质教育培养目标实现的关系,建立课程实施与管理的“顶层设计”意识,增强课程全面实施的主动性,摆脱被动的和“见木不见林”的课程执行状态。

价值二: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做好心理准备和奠定实践基础;激发课程执行主体个性化、创造性地实施“三级课程”,促进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课程本体”理念下的课程整合性构建与实施,带来的是变单一、平面的课程理解为丰富多维的课程实践,使素质教育因名正言顺的“课程”敝怀而拥有安身立命之所。

二、构建课堂与评价改革“两翼”为生命发展壮行

助力素质教育的“课程母体”飞行,需要课堂改革、评价改革的“两翼”合力:聚焦于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与提升的探索,走出一条帮助儿童心灵愉悦栖居,促进儿童学科素养与学习能力提升的“能力学堂”之路;着力于“新优质”学校评价和“新素质”学生评价模式的构建与实施,调适教育评价中的认知与行为偏差,排减课程改革深化和素质教育推进的障碍。

(一)以“能力学堂”取代“知识课堂”

1.确立促进学生“优学、会学、乐学”的能力培养的思想

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唯有以学生的兴趣、习惯、能力培养为重点,改进与优化日常教育生态环境,以新型的教与学方式促进儿童生命、心智和人格协调发展,才能真正触摸到素质教育的真谛。基于此认识,我们结合区域教育的环境条件、办学基础、前期经验和现实追求,确立了促进“优学、会学、乐学”的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基本思想。在此思想指导下,基于课堂改革的“小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指导方案”拟定完成。从教研培训中心到学校,通过各种培训、学习、讲座、教研活动等形式,使教师领会构建能力学堂的价值取向、内涵和目标任务,促进教师对“能力学堂”的内心认同和实践意愿。

2.开辟“能力学堂”构建的两条路径

从两条路径构建“能力学堂”,其一是一般性(普适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指学生在小学阶段应具备的各种基本的学习能力培养。二是学科能力培养,主要指各学科中各专项能力的培养。对两种能力的培养,依据教学内容与目标各有侧重地在教学活动中扎实进行。

目前,我县各学科教师共同关注的学生一般性能力培养是“倾听与表达能力”的培养。以校为主关注的有“小组合作能力”“通过预习习惯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能力”等等。

由教研培训中心教研员牵头的各学科能力培养的研究,也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例如语文的阅读能力培养,数学的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的实践操作能力、观察表达能力培养研究等等。共同的目标是对各学科能力的内涵、内容及不同年段的能力培养重点和目标做出科学合理的界定,形成操作性强的指导与实施方案。

基本的策略是分学科拟定能力解读方案,搭建起“能力树”,并通过运用而理性、智慧地构建“能力学堂”。

以语文的阅读能力培养为例: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借鉴国内外有关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成果,以成都市每学年对小学生的阅读水平监测指数为参考,初步确定了小学生阅读能力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信息提取、建构与概括表述能力、记忆能力、评价欣赏能力、读书方式的选择与运用能力。围绕这6大能力,我们以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材为蓝本解读编者意图,确定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这6大能力的18个操作点。并以这6大能力18个操作点搭建“阅读能力树”。

再以数学的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为例:首先是创设“问题情景”的“能力树”。即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的过程:“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方面,主要以三组提问法来搭建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学习新教材铺垫的问题组;数学知识的逻辑化问题组;数学知识的应用问题组。

其次是搭建“解决问题”的“能力树”。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主动大胆地猜测、推测,用科学方法去探究问题,从不同角度去寻找解题思路,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初步形成思想方法。主要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理解你的问题能力;第二步,选择一个计划的能力;第三步,尝试你的计划能力;第四步,检查答题正确与否的能力;第五步,反思能力。

3.坚持三点做法,做到四个强化

在探索区域“能力学堂”的构建中,我们始终坚持三点做法:坚持学科能力解读与实践,坚持学科能力检测;坚持学期的单项能力竞赛活动;通过这三点做法,促进教师反思总结,营造研究氛围,调整能力培养策略,搭建学生能力展示平台,促进能力表现与提升。

在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四个强化:强化评价导向;强化教师培训;强化教、研整合;强化跨科交流。以四个强化有力促进各校的“能力学堂”构建。

4.以点带面,典型引领,逐步推广

“能力学堂”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典型引路、经验带动。不宜以“齐步走”的方式全面推开。在推行过程中,我们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某学科上让某些教师进行“能力学堂”的探索实践,待积累一定经验后再逐步扩大试点班级和学科。在能力学堂的整个探索过程中,教研部门及时做好引领、指导以及发现和梳理经验,组织交流推。这样由点及面,促进区域“能力学堂”的构建。通过初步探索和尝试,我们发现老师的认识和行为正在改变,课堂状态也随之而有所变化。

竹瓦小学吴长英老师在交流中谈到:“我从事语文教学己20多个年头了,在摸、爬、滚、打的教学生涯中,我自认为挺不错,收获了很多经验,教学能力也不断提高,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可是,自去年开始,我校推出了“从预习入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能力学堂”策略,开始时我认为这在中高年级还可行,一、二年级的学生肯定不行。因为,一般说来,低段孩子学习自觉性差,课堂上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的能力低,预习对他们来说如同虚设,这不是明显的没事找事做吗?我才不去做那无用功呢。于是你唱你的高调,我走我的路。可是,学校领导是天天讲、周周讲,还进课堂检查。我迫于无奈,只好应付。于是,我就试着让我所教的一年级学生预习。我的要求要简单,只是想做给领导看看。但渐渐地,我明显地感到学生在课堂不那么拘谨了,回答问题轻松了,我再也不用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而大量耗费课堂有限的时间了,我轻松了许多,课堂教学效益也渐渐提高了。一阵暗自惊喜之余,我不又好意思公开承认这就是预习的好处,只好暗地里搞起我班的‘预习’,并抓住‘预习’,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二)以“双新”评价取代原有评价

评价是教育发展的助推器。但是复杂的社会现实和教育现实可悲地扭曲了教育评价。当评价不能对教育的行为与质效做出科学合理的价值判断,甚至于顽固地充当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拦路虎”,教育将陷入精神猥琐、行动无力的困境。为突破评价“瓶颈”对改革的制约?我县开始致力于“新优质”学校评价模式和“新素质”学生评价模式的探索与构建。试图通过“校”与“生”的评价改革,调适教育内外部在教育认知与行为方面的偏差,减少使素质教育行进中的障碍。

1.做好原有评价和新的评价的衔接的工作。

《郫县教育局小学素质教育学校评价方案(试行)》)和“新优质”学校评价模式需要有一个衔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对《郫县教育局小学素质教育学校评价方案(试行)》)在实施过程中的利与弊进行大量的调研,传承好的做法,修正不足之处。并参照市教育局颁发的“新优质”学校评价方案,形成具有区域适应性的学校评价方案。

2.探索并制定“双新评价”的内容标准

我们正在建立“新优质学校”的评价标准,拟在全县逐步实施“新优质学校”评价,彻底告别把学习成绩、分数排名作为衡量学校优质与否的唯一标准,取而代之的是回归教育的原点——真正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如何让教育教学过程更丰富,师生关系更和谐,多样化学习需求得到满足。例如在教学质量的评价上,不单看学科检测成绩,因为这已无法反映出学校对孩子关注程度的状况,无法反映学校在改变孩子内心世界的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所以,我们借鉴上海及成都市对新优质学校的评价标准,在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上,从学生学业水平指数、学生学习动力指数、学生学习负担指数、师生关系、教师教学方式、学习习惯等方面综合考核教学质量。

制定“新素质”学生评价标准,首先对我县长期使用《综合素质报告册》的情况进行调研,并组织学习有关对学生评价的先进经验,归纳出“新素质”学生评价要素,多方征集意见后,制定出“新素质”学生评价标准。

3.探索“双新”评价的操作办法

在“双新”评价方式的探索上,除坚持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还加强“后续”评价,即对于已认可、认定的但未及时显效的典型做法在一段之后再跟踪评价。对评价所指出的问题与不足,在一段时间之后通过再评价,以促进改进。以此充分发挥评价对实践的调控与促进作用。另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纳入社会、社区和家长评价,使评价对象在更多更广的关注、关心中自我调适,自我改进,自我提升。同时,树立“增质性评价”理念,即评价的标准不搞“一刀切”,既依据基本的共性标准,又关注在原有基础上发展的进度和速度,关注发展的成本投入,即树立“效率评价”的意识。以这样的评价让真做事、做真事的学校不因基础弱和条件差而失去进取的信心。在学生评价中,还依据人的多元智能发展理论,构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差异发展的评价标准,并制定相应的评价办法,使学生全体在评价中获得成功体验。

在“双新”评价结果的呈现上,从单纯的等级或符号呈现转向等级、符号呈现与优势“点睛”、弱势“支招”的语言描述相结合的呈现方式,以促进评价主体自我发现,自我反思,自我调控,自我改进和自我发展。

在学校评价的操作上,为减少对学校的不断干预和干扰,改变原来由督导室、教育科、教研室、德育办分头对学校所造成的交叉重复评价的办法,将四个科室的评价有机整合,共同制定评价方案,评价重点指向学校的课程规划、教育教学管理、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教学环境等。并在安排的时间内分工合作,实施评价。

三、着力“三突破”,建立素质教育的高起点

通过三个“突破”扎实素质教育“课程母体”启航的支点:构建学校特色,促进学生潜能开发、特长发挥和个性化发展;组建学生社团,提供给学生各得其所、自得其乐的多元发展平台;加强教育国际交流,拓展教育思想空间与教育视界,吸纳外域先进教育理念与经验成果,丰富教育智慧,提升办学品质。

(一)创学校特色,促学生个性发展

素质教育呼唤个性化办学。办学有无个性,“特色”是重要的观察点之一。但是在对办学“特色”的认识引导上,我们主张无论是学校传统优势项目,还是新开发的校本课程,以及有趣味的实践性活动及其社区资源的利用等都可固化、优化为“学校特色”,并鼓励将特色做强做亮,为“特色学校”的创建奠定基础。无论怎样的特色取向,我们都主张一定要有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特长的发展,有助于素质教育的落实。

针对过去在“特色”构建中存在的无根基、无目标,无规划的“三无”现象,由县政府督导室牵头,组织专家团队对各校申报的特色项目的背景、目标,特色创建思路、实施措施等进行论证与指导。并通过现场观摩、经验交流、专家培训和评价总结等多种方式促进了学校特色工作的开展,使已有特色的学校特色更亮,使没有特色的学校拥有了自己的特色。

郫县安靖学校凭借蜀绣之乡的环境优势,挖掘特色教育资源。他们曾借助成都市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节在安靖镇举办的契机,让蜀绣文化文化走进校园。编写了校本教材《蜀绣之香》,开设蜀绣课程,建立蜀绣实训室,为传播蜀绣文化建立稳固的阵地。现在,蜀绣课程又融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堂而皇之的成为学校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现在,安靖学校由蜀绣特色教育项目实施进入到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特色学校建设。学校利用师生的蜀绣作品进行校园文化环境营造,现正在筹建蜀绣文化展览室,为师生提供感受蜀绣文化、了解蜀绣文化的场所。并深入挖掘蜀绣文化中的教育因素,聘请省、市、县的专家指导特色工作开展。2012年10月,杨昌明校长在成都市特色学校建设交流会发言;2012年11月,四川省巴蜀诗书画研究会批准学校成为四川省蜀绣文化传播特色学校;并于2011年12月成功申报了成都市教育科研农村教育专项课题“传承‘蜀绣文化,促进农村学校学生审美素养发展研究”。学校的蜀绣文化传承受到了社会的认同、家长的支持,尤其是丰富了学生生活,陶冶了学生情操,受到学生喜爱。

唐昌崇德学校,由于地处川西历史文化名镇——唐昌镇,学校利用名胜古迹和文人墨客以及著名哲学家等历史文化资源,以“崇德弘文知书习礼”为学校办学理念。五年来,学校以打造“翰墨丹青,香校园”为突破口,以书法教育和读书活动为主要载体,在广大师生中开展了以“学书、读书”为特色的校园活动模式,以课程为载体,将书法课作为必修课在全校各年级中开设,初步构建了与之相匹配的校本课程体系,自编自印了校本教材《翰墨飘香》,用于书法课的课堂教学之中。“翰墨飘香”已经成为学校的特色,迄今为止,学校应“翰墨飘香”而成就了一批又一批老师和学生。在书法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的有18人次,获省市级奖的有40余人,获县级奖的有100余人次。

(二)建学生社团,设多元发展平台

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需要给学生提供各得其所、自得其乐的多元发展机会与平台。而这种机会与平台的提供有赖于学生社团活动的建立。我县的学生社团建设,是在学校引导下,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协商组建,学生自主选择参与。其活动内容与形式分:与两类课程相关联的拓展性实践运用、探索创造性活动(包含艺体类);与社区、社会对接的开放性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

只有300多名学生的何家场小学,充分利用学校、社区资源,按照“我的社团我作主的”原则,组建了阅读、思维、美术、音乐、排球、足球、英语、合唱、京剧、川剧、二胡等20多个学生社团,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选择权和活动自,满足学生的个生化需求。最有特点是学校的京剧、川剧社团。学校通过外聘老师,自培老师,以中国传统文化,四川传统文化丰富和滋润学生心灵。当你走进校园,墙上、展示栏、书画室到处悬挂中学生的作品——各式各样京剧、川剧脸谱。乍眼一看,你真的不相信这是一个偏远的农村学校孩子们的作品。

子云学校地处西汉大儒扬雄故里、中国农家旅游发源地——成都市郫县友爱镇农科村,学校高度重视挖掘地域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在“人文溯源,丛林校园”的设计理念下,着力构建了以“子云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除每周每班开设1-2节“国学课程”,还以“社团(乡村学校少年宫)”为载体,以“动中练技,静中明理,趣中求知,乐中养德”为目标落实素质教育。学校利用每周星期二、四下午开展社团(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在1——3年级开设足球、棋类、舞蹈、绘画、剪纸、软笔书法、硬笔书法、信息技术、科技制作、英语组;在4——6年级开设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棋类、声乐、鼓号、绘画、十字绣、软笔书法、硬笔书法、信息技术、科技制作组。

郫筒小学,一所县城的百年老校,把学校的社团建设和学校课程开发结合起来,组建学生社团20多个,供学生自由选择、自主参加。学校小记者、思维训练、开放性识字、阅读实践、心智成长乐园、电子琴合奏、奇妙的矿物、anglis天使合唱团、科技创作兴趣小组、排球小游戏、趣味体育、创意DIY俱乐部、健康小课堂、英语秀秀吧、爱车e族都是学生十分喜欢的社团,学生在活动中个性得到培养,学校因此而初的特色。

由学生自主创建的社团,最有利于学生发展。林盛小学的几位学生,对一位大学生“自愿者哥哥”弹吉他的技能佩服得五体投地,自愿向学校申请成立了吉他社团,每周请“自愿者哥哥”来“上课”。在一次调研中,我们发现吉他社团的11位成员中,有6名学生在这方面很有天赋,学习效果很不错。学校也不断给这11位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在升旗仪式、学校艺术节中都有他们的表演。据班主任介绍,这些学生的快乐与自信,逐渐地体现在课堂学习中,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成绩有所提升。

(三)重国际交流,拓教育发展视界

国际教育的总体发展趋势和价值追求是关注生命、发展生命、成全生命,其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行为具有鲜明的素质教育特征。我县加强教育国际交流是为拓展教育思想空间和教育视界。依据交流、理解、融合的基本思路,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以项目合作促进国际交流(PROGRAMS)

支持中外师生合作交流项目,鼓励学校管理人员、专任教师参加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一年来,郫县教育局先后选派20名中小学、幼儿园行政干部及教师赴英国、美国、新加坡等交流学习,选派30余名学生赴外游学、200余名学生参加中外夏令营活动。全县学校校级干部选派到上海、北京等城市参加教育国际化论坛、研讨会的比例达到80%。

郫县教育局与新加坡教育部、加拿大曼尼托巴省翠斯科纳教育局结成友好单位,资源共享,人员互访。全县10余所学校与加拿大、英国、新加坡等国的学校结成姊妹学校,开展课程共建。

2.以学科教学渗透国际元素(TEACHING)

以城区学校为重点,由英语学科领头在常规教学活动中有机地融入国际理解教育元素。去年全县共引进外籍教师12人,主要进行英语口语教学和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教学,“外教”校际覆盖率为22.2%。郫县二中充分利用外语和外教优势,通过课堂互动、课后师生交流等开展国际理解教育。

在中小学非英语学科开展“双语”教学试点,强化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各试点学校有计划地对英语教师进行专业和教法的培训,对非英语教师加强英语培训。有效利用资源,促进“双语”教学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鼓励非英语学科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在教学中融合国际元素,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生命、环境、信息技术、网络、国际交往、重大国际事件。

3.以校园文化营造国际氛围(CAMPUS)

结合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工作,鼓励各校在校园标识、学生课外活动及社团活动中引入国际理解教育。团结学校成立日语社团,新民场小学举行各国国花认识的课外活动。犀浦实验学校借力高校资源,校地合作,开设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社团。岷阳实验外国语学校,郫筒小学、郫县实验学校等学校长期开设“英语角”。

4.以课程建设促进教学改革(CURRICULUM)

(1)探索国际理解教育课程(CURRICULUM OF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犀浦实验外国语学校借鉴深圳宝安区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体系,在1—6年级实施《认识世界》的课程,主要让小学生简单了解地球与人类、国际生活与礼仪、世界文化与娱乐、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人物等,重点培养小学生从小树立国际视野。在7—9年级实施《理解世界》的课程,主要让学生理解地球人的责任,多元化的经济社会文化,前沿的科技,战争与和平,各国关系与国际规划,重点培养学生的国际规则意识。中信洪石学校开设国际礼仪课程。三道堰学校开设水环境保护教育的课程。岷阳实验外国语学校开设加拿大BC省73教育局远程教育课程。通过这些课程,学生接触多元文化,了解中外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交往能力,同时提高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2)借用国外先进教育模式促进教学改革(TEACHING INNOVATION)

郫筒小学借鉴英国课程模式,推进学校课程改革,试行长短课,还开展心理健康双语课程,承办国家级课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小学汉语·英语·汉英双语教学整合研究》,并挂牌“全国双语教学实验学校”(成都市郊区县仅此一所)。团结学校、犀浦实验学校积极探索小语种教学模式。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为学生的国际理解、交流、融合提供了多种经历,为区域的教育国际交流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