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中语文被动句整理

高中语文被动句整理精品(七篇)

时间:2024-04-17 15:59:0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中语文被动句整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中语文被动句整理

篇(1)

1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多阅读浅显易懂的文言文,同时借助注释和相关文言文翻译的工具书,对文章中的字词句进行理解,从而读懂文章的内容。同时还要整理文言文中的文言实词、文言虚句、文言句式的意义及其用法。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自己自主动的去摸索,还要找出并掌握其中具有规律性的东西,有助于提升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例如在教学《滕王阁序》中,对“目吴会于云间”中的“目”分析其在此的用法,同时让学生在回忆之前所学的《鸿门宴》中的“数目项王”中的“目”的用法,通过比较看得出来“目”字后面都是用的名词(n),从而得出“在一个句子中若是有连个n连用,那么其中的一个n或用为v(动词)。接着让学生举一反三,《滕王阁序》中“襟三江而带五湖”中的“襟”、“湖”,《师说》中的“吾师道也”中的“师”等。又如比较《滕王阁序》“雄州雾列,俊采星弛”、《归去来兮辞》“园日涉以成趣”、《逍遥游》“水击三千里”中的“雾、星、日、水”等从中就可以找出“n在v前面并不一定就是主语”的规律。通过这样的教学,逐渐培养和提升学生对文言文中n的使用规律。又如:《劝学》中的“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就是将n放在能愿v后面从而活用为v;《寡人之于国也》中“树之以桑”中将n放在“之、而”前面使其活用为v等。

通过这样的比较、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使课堂的气氛活跃,也提升了教学的效率。

2导入式的文言文教学提升学生的兴趣

对文言文传统的教学方式总是按部就班,首先是介绍作者、背景,接着就是逐字逐句的翻译,最后进行分析和总结。这种枯燥、沉闷的教学方式让学少变得疲惫,同时课堂也是“一潭死水”;因此我们要打破这种教学模式,根据学生所熟悉的内容导入教学。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调动了学生的想象思维。例如《鸿门宴》的教学中,首先我讲了一个传说导入该堂课:纪晓岚的一首祝寿诗“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生的儿子都是贼,偷得蟠桃敬母亲”。然后,我结合了《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中的知识点,再让学生对“宴会中”的那部分进行了通读,并分析文章的动人之处。最后再进行总结。类似这种切入时式的文言文教学,让学生在上课一开始就投入到质疑的氛围中,同时还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放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大胆去创新

为了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我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始终坚持让学生自主学习,借助工具书、注释等,翻译内容,理解全文。

3.1阅读全文

新课标的要求:阅读文言文和古诗词,并背诵经典的名篇。因此,阅读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关键。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翻来覆去的阅读,积极的调动自己的大脑思维,借助相关字词句的预感来回忆之前所学知识,从而更好的认识、分析、理解、感悟全文。针对不理解的地方可以问教师或者是借助工具书等。

3.2不断的积累

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例子,学生要凭借着这些例子举一反三。对于学生来讲,该篇课文中的字词句等就是例子,学生只有不断的积累名言绝句,并掌握它们的用法和意义,才能做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巩固性的积累不仅能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好的吸收,还能提升思维的灵活性和散发性。时常让他们抄袭部分课外的文言文语段进行熟读、背诵,以便于帮助他们解决课堂上的新问题,完成知识的迁移。

3.3归纳和总结

针对学生的知识面相对来讲是比较狭窄的,加之部分的实虚词句等在文章中体现得不够充分,那么,这就需要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有助于其他文章的学习。例如教学这篇《寡人之于国也》,本篇文章有4处用到了介词“于”,根据学生的归纳、查阅工具书之后,对“于”字的有四种用法:表示对象;地点、时间;被动;比较。又如让同学们总结被动句型,借助《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文章中的“而君幸于赵王”、“徒见欺”、“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这几句被动句,学生的总结:“于”、“为……所”、“见”、“见……于”以及用主动进行表示,如“帝感其诚”。这些都是表示的被动。

篇(2)

据调查显示,中学生语文课堂学习效率低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习方法不当。大多数学生把语文课堂效率低下的原因归咎于“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学习被动”。【1】这说明,在语文课堂上,由于学生自身学习方法的原因,学习效益在受着明显的影响。所以,我们需要探索语文学习行为规律,优化语文学习行为管理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把语文学习行为提高到” 管理”的高度来认识和理解,更系统,更全面。

(一)优化语文学习目标管理

长期目标管理

学习语文的长期目标应该与学生的终生发展相关。基于语文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基本要求。当然,学习语文的长期目标也可以是开发智力和挖掘潜能。学习语文的另一个长期目标是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增进学生的精神追求。

中期目标管理

中期目标通常是指在未来3到5年内要实现的目标,是实现长期目标的关键一环。例如,高中3年要考上理想的大学,就必须为此全力以赴。

短期目标管理

短期目标,可以设定在未来的1个学期或1个学年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实现一系列的短期目标才能保证顺利实现中期目标。例如,清华大学的高考成绩在我省平均要求636分,那么你的短期目标就是保证每学年的平均成绩都不低于636分。

最近目标管理

如果你不做完今天的课后作业,你就不能保证这学年的平均成绩达到636分。最近目标就是指那些能引导你实现短期目标的那些目标。这就是“各个击破”原则的精髓所在。

设定目标最忌的是拖延时间。如果你把每个目标分解成更小的目标,直到任务表上所列出的每个目标都能在30分钟或1小时内完成,这样你就已经找到对付拖延时间的好办法了。

(二)优化语文学习时间管理

很多时候,学生不知道怎样利用时间学习语文。有的坐半天什么都没学进去,有的整天在学,成绩却不见提高。他们都应该学习如何进行有效的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方法----ABC分类法【2】

1.将语文知识按轻重缓急分为:A(最重要)、B(次重要)、C(一般重要)三类;

2.按优先原则安排语文知识学习顺序,粗略估计各项工作时间和占用百分比;

3.记录实际耗用的学习时间;

4.每天进行计划时间安排与耗用时间对比,分析时间运用效率;

5.重新调整自己的时间安排,更有效地进行语文学习。

选择最佳的学习时间学习语文

人在一天的不同时期,有四个学习学习的高效期。

第一个学习高效期:早上起床后,此时学习一些难记忆但必须记忆的东西较为适宜,如生字生词、必背课文、诗词等。此时适宜大声念,会有利于记忆。

第二个学习高效期:上午8点至10点,人的精力充沛,大脑易兴奋,严谨而周密的思考能力、认知能力和处理能力较强,此时是攻克难题的大好时机,应充分利用来做理解型的阅读题。

第三个学习高效期:下午6点至8点,也是用脑的最佳时刻,不少人利用这段时间来回顾、复习当天学过的语文知识,加深印象,分门别类归纳整理,也是整理笔记的黄金时机。

第四个学习高效期:入睡前一小时。利用这段时间来加深印象,特别对一些难于记忆的长篇背诵加以复习,则不易遗忘。

试试下面的建议,改变语文学习状态

1.每天一节语文课,要用双倍的时间来复习、思考、总结。 同学们习惯于制定计划,但在真正执行的时候,却忽略了思考、总结的重要性、必要性。在课堂上,学生个体对一节课所讲的语文知东西只能有个了解,真正要达到熟练的掌握程度,花时间是唯一的法宝。

2.用精力最好的时间来解决难度最大的语文问题。 要有禁“欲”精神,太多的学生喜欢把更多的时间用在自己喜欢学的科目上,喜欢避难就易。却不知,解决了困难的知识点或不懂的知识点才算得上真正的进步。因此,要建立起根据需要来学习的学习理念,而不是简单的根据兴趣来学习。真正的学习需要是难点知识或不懂的语文知识。

3.避免长时间的学习一门科目或同一类知识。拿语文来说,很多同学总喜欢长时间学习或训练同一种类型的题型。要懂得适当的转换。一般情况下,不要连续3个小时学习或训练同一种类型的题型,这样有利于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劳逸结合是学好语文的又一大法宝。

(三)优化高中语文知识(阶段性基础知识、可持续发展素质知识)管理

分清语文知识类型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根据知识的时效性特点,这里把高中所要求管理的语文知识分为阶段性基础知识和可持续发展素质知识。

这里要讲的阶段性基础知识指的是以高考考试大纲为指导的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可分为语文积累和语文综合运用知识两部分。语文积累方面有八项基本考点。其中识记层面四个考点,一是拼音认读汉字,二是汉字的形音意,三是常用汉字的规范书写,四是准确默写新课标要求背诵的近50篇优秀诗文的句、段、篇。语文综合运用方面有三个考点,内容全部是从表达层面上进行要求,具体的形式分别是古诗词曲鉴赏、现代文阅读以及大小作文三个点上进行考查。

可持续发展的语文素质知识则是为了培养综合素质好,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健康人格,能够迅速适应高信息化、知识化未来社会发展的人,立足于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语文实践,建构起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性知识。新课程标准中采用“素养”一词来介定这一层面的的知识。它不但包含语文的积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更包含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特别是“思想观念”等。

那么,怎样管理好高中语文知识呢?首先,要加强阶段性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语文基础性知识,掌握必要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知识,多讲小技巧,在量(基础知识)的积累基础上为质(可持续发展的语文素养)的飞跃奠定基础。其次,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如,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勤记笔记的习惯,专注听讲的习惯,书写整洁的习惯等。另外,还要加强学生深厚的文化素养。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并借鉴与吸收民族的文化的精髓;尊重多元的世界文化,采收人类优秀的文化养分。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语文,使用策略

合理使用语文教材可以辅助教师做好备课工作和课堂教学工作,创新师生对话平台,帮助学生获取系统的语文知识,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本文将从汲取有益的教学因素、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等三个方面来举例浅谈新课程下高中语文教材使用策略。

一、高中语文教材使用现状问题

1.未能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高中语文教材的主要构成部分是目录、课文、习题、插图、注释和附录等,课文是通过分类别、纲目和模块来进行编排与陈述,课本中的目录、习题、插图、注释和附录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辅助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理解课文内涵、提高语文应用能力的关键因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使用这些因素才能有效加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大多数教师没有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资源,只重视讲解课文内容,忽视了插图、注释和习题等有机组成部分的作用,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缺乏全面的了解。例如在讲解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这句诗时,部分教师只重视精讲现代译文,没有指导学生认知“塞上长城”的典故和深层含义,忽视了教材有机体的存在,未能充分使用教材资源。

2.教学观念存在封闭性

虽然语文教材在课程开发和使用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但它只属于一种课程资源,教师在使用这种资源的同时还应该进行有效地扩展和挖掘才能发挥语文教材的最大教育价值。目前,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存在封闭性,将语文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局限于教材内和书本知识中,导致语文教学活动过于封闭、狭隘、僵化和被动。

3.教学方法过于僵化

从整体上研究,高中语文教学方法还趋于僵化,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没有促进语文资源的有机整合,过于依赖课本,对于语文教材中的错误不予以修改和校正。例如在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注释中,对于“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这一句中的“媛女”的注音不正确,应该为四声,教材注释为二声,“许”的释义也不正确,教材将“许”解释为“默许”。在《古代汉语词典》中,“许”并没有“默许”的含义,应解释为“答应”,大多数教师对这些错误不予以纠正,只以教材为标准。此外,教师通常会将课堂时间用来细讲课文,不重视其他教学活动,长期下去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程下高中语文教材使用策略

1.汲取有益的教学因素

教师应汲取一切有价值的教学因素,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导向作用,指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接受西方文明思想,积累自然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诚实、善良、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爱国精神。例如在解读《记念刘和珍君》和《故都之秋》时,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爱国思想,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在解析《再别康桥》时,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发挥美育作用,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在讲解《动物在游戏》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来分析动物游戏的科学知识。另外,教师应科学利用目录、课文、习题、插图、注释和附录等教学因素,让学生更为灵活、生动地学习语文,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例如在解读必修一“奇妙的对联”这一探究活动时,先告诉学生对联的规则是“仄起平落”,接着为学生分组展示古诗词中的对偶句和优美的春联,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轻风舞细柳,淡月失梅花”“窗前听雨雨舒心,庭内观花花解语”“青松翠柏送寒去,白雪红梅迎春来”。然后,教师可以用课件呈现上联,让学生对接下联,整理学生的优秀对联,形成学习资源共享,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2.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应注重转变教学观念,不拘泥于语文课本教材,结合教学内容,开发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适当地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快乐学习语文,传承语言文字知识。例如在讲解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歌曲《月满西楼》,并列举李清照的其他作品,像《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点绛唇·蹴罢秋千》《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永遇乐·落日熔金》等,精讲诗词韵律,增强课堂的文化艺术气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解析《窦娥冤》这篇元杂剧时,教师可以用课件为学生展示作者关汉卿的简介资料,指导学生了解他的其他代表作《望江亭》《拜月亭》《调风月》《西蜀梦》和《孟良盗骨》等,让学生鉴赏戏剧视频《窦娥冤》,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窦娥、蔡婆婆、窦天章、张驴儿等人物形象,加强学生对课文和中国戏剧文化的理解。

在讲解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这首词前,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呈现描写恋人分别的诗词,像杜牧的《赠别·其二》、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孟郊的《古怨别》和李煜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以此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接着,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柳永的生平经历,引领学生分析词中所描写的“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酒”“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的作用,丰富学生的古典文化内涵。

3.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应深入了解新课程理念,促进语文教材内容和多媒体教学工具的整合,为学生创建艺术化语文课堂,将课文和经典讲解插入课件中,让学生欣赏各种美丽的画面,聆听高雅的音乐,鉴赏直观化的视频,并启发学生的文思,辅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语文,让学生在鉴赏课件的同时学会思考,及时纠正教材中的错误,为学生奠定良好的语文基础,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篇(4)

Abstract: in 2008 the Jiangxi Provinc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language proposition characteristic is returns the linguistic skills standard, the return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 the guidance studies, examines student's culture to accumulate with the knowledge migration ability. These four proposition characteristic both explained 08 year proposition characteristic, and has pointed out in 2009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language review direction: Return linguistic skills standard, return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 Therefore, in the comprehensive review stage, schoolmates do not aim too high, do not do has crossed the difficult exercise, should take the elementary knowledge as the book, should place in with emphasis the textbook.

关键词:高考语文复习 回归课本

Key words: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Language review Return textbook

2008年江西省高考语文命题特色是回归语文能力本位,回归语文教材,导向读书,考查学生的文化积淀和知识迁移能力。这四个命题特色既解释了08年的命题特点,又指出了2009年高考语文复习的方向:回归语文能力本位,回归语文教材。

纵观多年的语文高考题,高考语文一般不考偏、难、怪的题目,考的都是大家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东西,而课本又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基础文本,高考题目虽来自课外,但知识点却出自课内,可谓万变不离其宗。例如08年江西省高考语文试卷,内容覆盖中学教科书所涉及的语文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要求。许多题目的命题原则是“命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注重课内知识和能力的迁移与延伸。如文学常识与名篇填空题分别选自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的《归园田居》、《扬州慢》,第四册的《陈情表》和中国古代戏曲单元知识简介以及第五册的《春夜洛城闻笛》,充分体现了“回归课本”的特点。字音题、字形题、文言文实词题、散文阅读题、句式仿用题,均与课本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对中学语文教学具有稳定和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是对脱离课本一味盲目沉浸“题海”的纠偏。

因此,在全面复习阶段,同学们不要好高骛远,不要做过偏过难的习题,应以基础知识为本,重点应放在课本上。

回归课本,首先要反复看课本,熟练背诵课本中规定的必背篇章,将高中语文一至六册课文中易错易混字词与疑难字词的音、形、义摘抄下来。只有在掌握好课本字词的基础上才能形成一套自己比较完整的重点字词记录表。例如08年江西卷选择题第一题的“付梓(zǐ)”、“锱(zī)铢必较”,“不恤(xù)”、“隽(juàn)永”、“咸与(yǔ)维新”、“邂(xiè)逅”、“便(biàn)宜行事”和第二题中的“赝品”、“浅尝辄止”、“蓬蒿”、“告罄”、“倩影”等词语均来自课内,同学们在复习时如果注重掌握好课本上的基础类和识记类内容,就能准确判断这些词语中的读音、字形的正误,也就不会轻易丢失这些题目的分数了。

其次,文言文复习也要从大量积累课外材料回归到课本,因为高考中的文言文也是从课本的篇目拓展出来的。在2008年高考江西卷文言文阅读中,第10个选择题要求学生从试题所提供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与“郑人病之”中“病”的用法相同的一项,不少考生因选项无上下文语境,推断不出“病”字的用法而导致失分。其实,试题所提供的选项都是考生所学过的内容:《病梅馆记》、《触龙说赵太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座》后的练习题。但由于同学们平时对课内文言文掌握得不够熟练,所以做起题来就困难重重,失分严重。因此,在平时的复习时过程中要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对文言文的基础知识进行认真的梳理和归纳,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比如实词,应该从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方面梳理;虚词,应将重要虚词的各种不同用法及典型例句加以梳理;句式,应将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方面对典型例句加以梳理。这样既形成了文言文知识网络,又加深了对典型例句的印象。

再次,现代文阅读也要回归课本,因为我们的课本选择的文章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我们不仅要学好这些课文,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篇文章掌握具有同类文章的特点和规律。比如,理清课文思路,归纳课文自然段的段意和中心思想等,都是比较常见的考点,2008年高考江西卷第17题要求考生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这道题就是考查考生对文章思路的把握分析能力。考生应对文章谋篇布局有一个总体了解,然后才能具体分析。同学们若掌握好了课本中的这类题目,这道题就很容易答到要点了。高考选的阅读材料,它的难度一般不会超过课本里的那些课文。在通常情况下,同学们如果能够掌握和读懂课本上的这些文章,就能看懂其他一些文章,还能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唯有如此,方能很好地回答高考题了。

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言文 兴趣教学

1善于指导。背景要力求准确

诵读不是让学生随心所欲地郎读课文,它必须尊重创作者F铸在文章中的真实的思想感情。而这思想感情不是一开始就能把握得准的,它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句意和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所以笔者认为,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起初应让学生自学,最好是默读,发现问题,初识文意;其次是质疑和答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句意和文意;而诵读则在这两个步骤之后进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准确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语感来。这一步做好了,将大大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感受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背诵必须忠实于原文,力求词句准确,这也是文言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有人认为,要求准确背诵,完全忠实于原文,是一种死教,缺乏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首先,学语文必须学语言。能流传于世并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多为古代名篇,其语言的优美和谐和准确严密无论怎么说都应该是典范。而我们中学生按照自己现有的水平随意加改变,多数只能改糟,不会改好,这就会把自己引上学习语言的歧途。其次,我们在运用知识、运用语言时,常常免不了要引经据典,而一旦误读误记,就不单是张冠李戴的问题,有时甚至是无中生有了,这必然影响到期引论的效果。其次才是应付高考的问题。高考试卷中的文言文原文填空占有相当的比例,阅卷要求也十分严格,错、漏、添加一字均不得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要求学生准确背诵,准确书写,决不能擅自增删和改变。

2联系史实和相关的背景。以扩充学生见闻。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高中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目,大多为先秦散文和诸子散文。与这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相关,许多作品虽具文学性,但基本忠于历史史实,且人物、事件互相关联,牵一动十,如:《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季氏将伐颛臾》、《晋公子重耳之亡》、《荆轲刺秦王》等,均与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相搅合,构成严密的因果联系,如果教师只是孤立地讲授课文内容,不注重与历史事件的联系,其结果,一是不易激发兴趣,使学生感到内容单调、枯燥;二是不能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历史理件这问的逻辑联系,从而影响记忆效果;三是不能让学生更深切感悟到知识原野的广阔性,求知欲望便极难得到引导和培养。因此,笔者认为,语言教师应该多读史书,了解、熟悉中国的历史。在给学生传授相关历史知识时,甚至在比历史老师的讲授更生动、细致、传神。这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将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3对字、词、句式的教学要死中有活

所谓“死”,就是对文言字、词、句式所涉及的基本语法现象和考点要反复强调,并对其概念化、条理化。如文言文中的文字教学,除基本的字形、字音外,我们还必须反复强调“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概念。例如:通假字就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另一个字,它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用字现象,我们无须向学生引经据典或想当然的过多分析它的形成或由来,但反复强调这个概念,让学理解、掌握常见通假字是必要的,这不单是高考题中可能或必然涉及的内容之一,也是后人解读文言文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从初中到高中,学生接触的文言文通假字特别多,“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通“现”,“失其所与,不知”中“知”通“智”,“约从离衡”中“衡”通“横”,“制其弊”中“弊”通“敝”,“陈利兵而谁何”中中“何”通“呵”,“倔起阡陌之中”中“倔”通“崛”,“赢粮而景从”中“景”通“影”……都是通假字。教师可以适时地指导学生对其归类列表,用化零为整的方式使其系统化。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调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如:“畔”,其本义是田边,所以引申为“旁边”的意思,如:河畔、桥畔等;“畔”与“叛”同音,所以又借用为“背判”的意思,如:“亲戚畔之”的“畔”,即用其假借义。

尤其新《大纲》要求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更是常提常讲常归类的对象,必要时教师要对其进行集中整理,打成资料印发给学生。对于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词和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要指导学生专门归类掌握,切不可马虎懈怠。句式也是文言文语法教学的一个难点,但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逐步认识、掌握诸如“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后”、“固定句式”等常见文言句式,了解他们的一般构成、识别和使用方法。所谓“活”,就是在教学方法上,要立足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生动灵活,增强互动性,便于让学生接受。教师应努力避免传统教学中一讲到底,只做翻译了事。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一、联系史实和相关的背景,以扩充学生见闻,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高中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目,大多为先秦散文和诸子散文。与这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相关,许多作品虽具文学性,但基本忠于历史史实,且人物、事件互相关联,牵一动十,如《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季氏将伐颛臾》、《晋公子重耳之亡》、《荆轲刺秦王》等,均与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相搅合,构成严密的因果联系,如果教师只是孤立地讲授课文内容,不注重与历史事件的联系,其结果,一是不易激发兴趣,使学生感到内容单调、枯燥;二是不能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历史理件这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影响记忆效果;三是不能让学生更深切感悟到知识原野的广阔性,求知欲望便极难得到引导和培养。因此,笔者认为,语言教师应该多读史书,了解、熟悉中国的历史。在给学生传授相关历史知识时,甚至在比历史老师的讲授更生动、细致、传神。这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将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善于指导,背诵要力求准确

诵读不是让学生随心所欲地郎读课文,它必须尊重创作者镕铸在文章中的真实的思想感情。而这思想感情不是一开始就能把握得准的,它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句意和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所以笔者认为,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起初应让学生自学,最好是默读,发现问题,初识文意;其次是质疑和答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句意和文意;而诵读则在这两个步骤之后进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准确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语感来。这一步做好了,将大大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感受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背诵必须忠实于原文,力求词句准确,这也是文言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有人认为,要求准确背诵,完全忠实于原文,是一种死教,缺乏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首先,学语文必须学语言。能流传于世并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多为古代名篇,其语言的优美和谐和准确严密无论怎么说都应该是典范。而我们中学生按照自己现有的水平随意加改变,多数只能改糟,不会改好,这就会把自己引上学习语言的歧途。其次,我们在运用知识、运用语言时,常常免不了要引经据典,而一旦误读误记,就不单是张冠李戴的问题,有时甚至是无中生有了,这必然影响到期引论的效果。其次才是应付高考的问题。高考试卷中的文言文原文填空占有相当的比例,阅卷要求也十分严格,错、漏、添加一字均不得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要求学生准确背诵,准确书写,决不能擅自增删和改变。

三、对字、词、句式的教学要死中有活

所谓“死”,就是对文言字、词、句式所涉及的基本语法现象和考点要反复强调,并对其概念化、条理化。如文言文中的文字教学,除基本的字形、字音外,我们还必须反复强调“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概念。

例如,通假字就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另一个字,它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用字现象,我们无须向学生引经据典或想当然的过多分析它的形成或由来,但反复强调这个概念,让学理解、掌握常见通假字是必要的,这不单是高考题中可能或必然涉及的内容之一,也是后人解读文言文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调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如:“畔”,其本义是田边,所以引申为“旁边”的意思,如河畔、桥畔等;“畔”与“叛”同音,所以又借用为“背判”的意思,如“亲戚畔之”的“畔”,即用其假借义。

尤其新《大纲》要求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更是常提常讲常归类的对象,必要时教师要对其进行集中整理,打成资料印发给学生。对于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词和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要指导学生专门归类掌握,切不可马虎懈怠。句式也是文言文语法教学的一个难点,但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逐步认识、掌握诸如“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后”、“固定句式”等常见文言句式,了解他们的一般构成、识别和使用方法。所谓“活”,就是在教学方法上,要立足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生动灵活,增强互动性,便于让学生接受。教师应努力避免传统教学中一讲到底,只做翻译了事。

四、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技巧

正确翻译文言文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关键所在,教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是有必要的。

首先,让学生遵循翻译文言文的基本原则,即“信、达、雅”。信: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达”: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泽文简明、优美、生动。

其次,要体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特点。

篇(7)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课外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2-0133-03

阅读是一个人认识、思考世界的过程,也是一个人观照、完善自我的过程,可以说阅读影响着一个人素质中最核心的部分(审美观、道德观和价值观)。高中是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祖国文化的熏陶、浸润,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以期达到个体的全面发展,语文阅读教学就不能囿于课堂,而应该与课外阅读教学有效链接。幸运的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就跳出狭隘的阅读教学观,明确地将课外阅读纳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课内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教学相结合,以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2]。针对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立足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结合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笔者尝试就新课标背景下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策略提出自己的浅见,就正于方家。

一、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天空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对于接受了多年语文教育的学生来说,阅读能力并非为零,但学生的阅读普遍处于被动、低效的状态,情况令人深思。笔者在对2010届学生做的一份课外阅读调查中发现:①从学生的读书动机来看, 大部分学生都没能真正认识课外阅读的意义。以增长知识、开拓视野为阅读动机的学生占仅总人数的12%;53%的学生将课外阅读当娱乐休闲的消遣;24%的学生带有较浓的功利色彩,只为了增强写作能力,应对写作,应对考试;有11%的学生选择“其他目的”。②从学生喜欢的书籍类型来看,很多学生对课外读物的选择缺乏理性思考。18%的学生选择中外名著,10%的学生选择武侠小说,20%的学生选择言情小说,10%的学生选择诗歌散文,29%的学生选择娱乐杂志,13%的学生选择“其他”。③从一周的课外阅读时间看,阅读时间甚少。一周阅读时间有三小时以上的占总人数的32%,阅读时间2至3小时的占总人数的23%,1至2小时的占总人数的25%,一小时以内的占总人数的20%。④大部分学生缺乏总体的课外阅读计划。有课外阅读计划的仅占总人数的6%,偶尔有计划的占总人数的20%,没有计划、随心所欲、想看就看的竟高达74%。“也许没有一个时代拥有像今天这么多的出版物,然而,很可能今天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阅读得少”[3],立足于学生们并不乐观的课外阅读现状,改善学生课外阅读的状况,采取有效策略把课外阅读教学落到实处,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话题。

二、课外阅读教学策略

1.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正所谓“课外要在课内抓”,从兴趣入手,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来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可行的途径。语文课外阅读不能仅仅定义为课外时间的课外书阅读,教师能做的大多数工作其实都是集中体现在课内的,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充分利用课堂这一阵地、教材这一资源,挖掘其中潜藏的人文底蕴,让学生因阅读而感动,进而感兴趣,这才是根本的、有效的途径。换句话说,就是教师得先把课本上的阅读教材教好了,上活了,讲到学生心坎了,学生才会有兴趣将之延伸到课外。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理性解析代替了学生的个人体验与理解,预设追问代替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实际上仍是以自己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教学目标,并以此锁定学生的想象思考,禁锢学生的审美评价。于是,阅读教学课逐渐变成一门纯粹的技能培训课,文章的艺术之美、情趣之美却逐日销蚀。可见,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内部联系,更要善于把蕴含在教材文本中的人文底蕴挖掘出来,引导学生感受文本描绘的形象、体味文本传递的情感、领会文本表达的道理,使学生在语言的熏陶、感染中,找到属于语文阅读真正的感动,从而真正喜欢上阅读。

2.潜移默化,创设良好阅读氛围。新的时代,阅读的形式及特点悄然变化,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不再局限于书本阅读。过去,书籍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现在,可借助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接受方式多样化,并且直接作用于视听,相比之下,读书就显得枯燥乏味了。而这些以视听刺激为主的信息接受方式最突出的特点是“快”,表现为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泛泛而为,好比一次性消费的“文化快餐”,缺少深阅读时的感受、想象、审美和创造,会使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退化,从而削弱了他们对文学阅读的兴趣。尽管这些社会现象凭个人的努力无法改变,但教学艺术使教师作为一个审美客体出现在学生的审美视野里,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站在较高的视点上,通过言传身教,进而造成“晕轮效应”,在潜移默化中为学生播下一种热爱阅读的思想,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并敦促学生形成优良的阅读习惯。恰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4]

3.正面引导,科学干预。语文教育是一门艺术,能给学生如雨潜入、润物无声的熏陶,也是一门科学,须给学生正面、显性的指导。阅读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没有时间的保障,那么阅读就只是一句空话。而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不多,围绕考试的教辅书籍又不少,如何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坚持课外阅读呢?笔者认为,在时间的安排上,应鼓励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充分利用零散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平常学习期间的课外阅读,以短小精悍的文章为主,如散文、短篇小说等,而大部头则应放在寒、暑假等时间充裕的时段去阅读。

在内容上,引导学生进行真正意义的课外阅读,读有真正意义的书。阅读有消遣型的,也有获得型的。消遣型阅读是为了调节高度紧张的身心,消除工作疲劳而进行的一种精神活动,对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主体更多地是从感觉和兴趣出发,而很少考虑文本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而获得型阅读中阅读主体则希望通过阅读获得知识,启迪心智。教师既要肯定学生的消遣性阅读,因为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但更应倡导学生进行获得型阅读,达到真正意义的阅读。

现代社会信息量迅猛增长,书海茫茫,人的精力有限,怎样才算读有真正意义的书呢?周国平在其作品中指出:如果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那么出于这个目的,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因为这些作品直接关注和思考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其影响得到公认,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笔者绝非否定其他书籍的价值,只是强调课外阅读需要选择,一个人得懂得拒绝和排除,才能够进入真正的阅读;自设阅读的标准,读有真正意义的书,才是成熟、理智的表现。

4.结合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指导的初期,可利用课堂作适当延伸,通过课内外衔接来进行课外阅读教学。由于有教本作依托,延伸轨迹与衔接指向比较明确,阅读目标与重点也相对明确,对课内阅读起着巩固与促进的作用,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相关文化素养的积累与培养。而对于课堂上学生感兴趣的、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可以形成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组织学生分成若干个专题研究性阅读组对课题展开研究,这既能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增强互动合作精神,又能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来解决研究过程中碰到的难题。(如在上粤教版必修一“认识自我”这一单元时,笔者就做了如下尝试:首先布置学生课后与自己熟悉的人交谈自我,从他人的角度更深刻地剖析自我,并将访谈结果整理在笔记本上。接着布置学生课外利用网络或图书馆,搜索与 “潮汕人文特点”相关的文章,看看别人如何评价潮汕人,并将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在笔记本上。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潮汕文学读本》(汕头大学出版社)中的相关文章(如《追忆粟芭村》《乡魂》等),组织学生结合课外搜集到的资料,在课堂上讨论总结“潮人特性”,并推选代表发言交流。最后以“潮汕人文特性探究”为课题,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课堂的延伸、课题的研究,一方面,引导学生从更高层面认识自我,认识家乡,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增强了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解惑、明知的意识。

5.组织学生开展阅读交流活动(如举行辩论赛、读书交流活动等)。组织学生交流课外阅读的成果和体会,是巩固课外阅读成效,提高课外阅读兴趣,形成课外阅读习惯的好办法。通过交流课外阅读的做法、收获、心得等,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成就感,而且,这种集思广益、群体互动的自我教育方式,对学生自我的教育和影响,常常比教师单向的教育更有力度。

笔者有幸指导高一年级的入学新生,开展了“读人物传记,立人生志向”的活动。该活动由学校政教处和语文组联合举办,旨在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鼓励刚踏进青春门槛的学生以名人为榜样,点燃思想明灯,立下人生志向。首先,在活动的准备阶段,教师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结合课内阅读教学的内容,筛选、拟定读书活动的推荐书目,再就阅读的基本知识(如目录、序跋、索引等)和读书方法(如精读、略读、快读、鉴赏等)对学生进行指导。其次,在学生读书阶段,教师指导学生做读书卡片,并定期抽查,然后选出优秀的文摘卡、阅读笔记参加学校评比。最后,在活动的汇报阶段,以现场电视直播的形式在全年级进行谈话式交流。整个活动,在校园掀起了读书的热潮,在学生中产生深远的影响。

课外阅读使学生更关注人类命运和地球家园,能明辨是非、善恶、真假、美丑。在课外阅读实践中,学生自己看书,自己思考,自己领悟,在和作者的对话中达到自身的升华,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倘若通过阅读,让每一个学生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那么便达到了阅读的最高境界,也实现了阅读的终极价值。 诚然,对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探讨,还有许多很具体的问题有待深入思考,但有一个信念是坚定的:语文阅读教学不会在狭窄的圈子里窒息自己,相信在不断地探索、总结、革新中,定能走出一条理想的富于个性化的语文课外阅读教学路径。

参考文献:

[1]张孝纯.“大语文教育”刍议[J].语文教学改革,1986.

[2]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