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经济学第一定律

经济学第一定律精品(七篇)

时间:2024-04-17 15:59:0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经济学第一定律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经济学第一定律

篇(1)

关键词:循环经济;循环经济调控;可行性;重要性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总体水平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诸多环境遭受着严重的损害,给予我国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为此,我国诸多知名学者立足于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进行研究,实践证明显示,走循环经济之路是确保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基于循环经济是社会系统、生态系统以及经济系统的复合体,因此,循环经济具有可调控性。研究调查显示,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均为循环经济实行有效的调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循环经济调控的可行性。

一、基于系统论角度上分析循环经济调控的可行性

在诸多科学家与经济学家的共同努力之下,通过研究和分析循环经济的作用过程得出,循环经济可以被看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而这个系统的正常运作需遵循热力学第一定律以及热力学第二定律。

1.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即物质能量守恒定律,该定律是循环经济的基础性条件,它指出物质能量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由一种形式转换到另一种形式,无论它转换多少次,但其总能量是守恒不变的。这一定律验证了自然界中不存在废弃物,只是现行社会中缺乏利用的技术和手段。因此,对于循环经济运行过程而言,物质的能量总是处于守恒的阶段,只是在生产过程中,物质能量以一种形式转换成为另一种形式,所以,应进一步加快循环经济的合理调控,使其处于循环利用系统中的物质得以充分的利用。

2.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增定律,该定律为实施循环经济调控确立了途径。著名经济学家杰奥尔杰斯库-勒根利用沙漏探究出循环经济调控的原理和途径,即物质能量是守恒不变的,对于自然界中的废弃物而言均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只是需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将高熵废弃物转换成低熵资源,使其资源化。

二、基于生态学角度上分析循环经济调控的可行性

生态系统中的调控机制和演化规律为实现循环经济系统调控的高效性提供了理论依据。以下将做出详细的阐述与分析。

1.生态系统的协调机制。根据勃拉登?阿伦比的三级进化理论可知,现行环境行为主体可分为:资源开采者、处理者、消费者以及废料处理者。生命初期,地球上的生物数量很少,其可利用的资源较多,在之后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地球有机生物逐渐增多,可利用资源逐渐减少,因此,物质流和能量流总是单向传递,资源减少,废物将不断增加,之后废物将再次转化为有效资源,所以,整个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协调作用。

2.生态系统的调控规律。现行生态系统中存在着一定的规律,这些有效的调控规律为循环经济的调控提供了模板,总结来说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整体协同,动态平衡,自然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人们的日常活动通常会给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人们应科学合理的进行实施调控机制,力求最大程度上推进循环经济系统的动态平衡;第二,共生共存、协调发展,共生是一种普遍的生物学现象,但其在经济领域也得到了有效的验证,因此,应造就一个稳定、共生的良好经济环境,充分发挥循环经济调控应有的职能。第三,循环再生原理,循环再生是自然界的一大特性,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控和自我修复能力,因此,能够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之下,实现循环再生,基于循环再生原理的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原因。

三、基于经济学角度上分析循环经济调控的可行性

自经济学产生起,循环经济便是诸多经济学家统一追求的目标,现行循环经济学是建立在传统经济学的基础之上的,并且,经济学的调控原理为循环经济实现有效调控提供了可行性实践证明,经济学的调控理论和方法同样适用于循环经济领域。早期,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一文中提出,循环经济是一种循环形式,物质能量可以循环,经济资源同样可以循环,并且,物质流的循环伴随着资金流的循环而循环,因此,只有在有效的控制资金流的前提之下,物质流循环才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同时,科斯定理对循环经济做出了进一步的研究,研究分析显示,经济同样可以通过保持生态系统平衡的方法去实现循环经济的调控,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实施循环经济调控过程中应对循环经济调控的主体与客体做出进一步的明确与说明,在传统循环经济调控机制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循环经济调控主体结构和客体结构的进一步分析,切实保障建立新型的循环经济调控机制,为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循环经济调控机制研究

循环经济的调控过程通过反馈、调节和控制完成。循环经济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都存在着各种反馈,反馈确保了系统的运作和演化。

反馈是生态系统一个重要特性,指系统的输出端通过一定通道,即反馈环(feedbackloop)反送到输入端,决定整个系统未来功能的输入。依据其功能的不同将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具有增强系统功能的称正反馈 (positivefeedback)。这是一个增大与中心(位置)点距离的过程,是指生态系统中某种组成成分的变化引起其它一系列的变化,最终加剧最初 发生变化的成分的变化。因此,正反馈的作用常常是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而具有削弱系统功能作用的反馈称为负反馈(negativefeedback)。这是一种不断减小与中心点距离的过程,是不断趋向中心点的行为过程,指的是生态系统中某种成分的变化所带来了连锁反应,而其最终结果却是平抑了最初的扰动。因此,负反馈是保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机制。

循环经济的反馈机制通过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控制反馈完成,适用控制论的理论和原理。

控制论是维纳创立的理论。40 年代末,维纳根据生物学、行为科学等关于生命有机体和社会系统中的控制问题的研究成果,结合机器控制中的伺服系统理论,建立适用于各种系统的一般控制理论——控制论。控制论的中心概念是控制,是施控者选择适当的手段作用于受控者、以期引起受控者行为发生预期变化的一种策略性的主动行为。控制论既强调系统与环境有明确的界限,又强调系统与环境间的联系和作用。

系统对环境的作用称为系统的输出,反之则成为系统的输入。控制的意义在于使系统在不确定的条件下达到比较确定的目标。为了达到循环经济的预期目标,必须根据循环经济过程的各种反馈,控制循环经济的输入端,以期取得预定的输出目标。

五、结束语

循环经济系统中,企业之间并不仅仅是单一的线性供求关系,而是通过资金、信息、供求等各种纽带连接在一起的网络结构,而且呈现无标度网络状态,节点中存在着核心企业,具有稳健和脆弱并存的双重性。

物质循环、能量循环、信息循环和资金循环同时发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四位一体。物质循环位于表层,依次是能量循环和信息循环,最底层是资金的循环。物质循环是循环的物质基础,能量循环是系统运转的动力源泉,信息传递为系统的调控提供反馈,资金循环是系统的控制器。

循环经济包括从低级到高级的静态循环、反应循环、催化循环和超循环四种形式,各个自催化的循环单元通过功能耦合而构成组织的超循环模型,产生整体效应和乘数效应。

循环经济运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每一种分析方法只是从一个角度来分析某一个侧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不断地用新的研究成果来认识循环经济的运行过程,探索有效的调控机制。作为理论的应用,淮南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设计方案,还需做连续的跟踪研究,针对未来经济、社会的变化做出调整。

参考文献:

[1]王晓英:循环经济理论国内外研究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6).

篇(2)

一、线性因果决定论与新古典经济学价值论

新古典经济学家并不是物理学家,我们不能说新古典经济学价值理论是牛顿自然哲学观的翻板,但鉴于牛顿自然哲学观的巨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几乎遍及当时所有的学科,因此新古典经济学价值论深受牛顿自然哲学观之影响,认为线性因果决定论是经济学家研究经济现象、建立价值理论的方法论前提就不足为奇。具体而言,这种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古典经济学家相信经济现象服从严格的因果决定论

重建经济学价值理论,没有方法论的指导是不可想象的。新古典经济学家所处的时代是牛顿自然哲学观取得巨大胜利的时代,仿照牛顿力学体系建立一门精确的经济学基础理论是当时经济学家的目标和梦想,而牛顿力学体系中因果决定论的巨大解释力给予了经济学家们极大的震撼和深刻的启示。正因为如此,门格尔在其主要作品中开宗明义地宣称:“一切事物都受因果规律的支配。这个大道理是没有例外的;并且,我们若要在经验的范围内,去找寻这个原理的相反例子,也将是徒劳无益的。不断进步着的人类发展,不但没有动摇这个原理的正确性,而且还使人们对于这个原理的使用范围的认识,比从前更为扩大。所以,对这个原理不可动摇的和不断增长的承认,是与人类的进步相结合的。”随后他又指出:“我们人类从这一状态到与此相异的另一状态的过渡,除依从因果规律而外,其他都是不可想象的。”[1]可见,门格尔对于按照因果规律认识经济现象、揭示经济规律是深信不疑的,其他的新古典经济学家也都强调逻辑推理,重视数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认为经济现象服从严格的因果决定论,否则科学的经济学价值论是难以建立起来的。

(二)新古典经济学家把线性因果决定论作为建立理论体系的方法论武器

在定义其价值论的第一个支柱———财货时,门格尔就直接运用了因果关系。他认为:“与人类欲望有因果关系的物,我们叫作有用物,我们认识了这个因果关系,并在事实上获得此物以满足我们欲望的力量时,我们就称此物为财货。”[2]从这里可以看出,门格尔把“人类对此物是否具有因果关系的认识”作为“财货”这一理论范畴建立的前提条件之一。门格尔在定义价值时,也是运用了因果决定论的。虽然他的价值论包含欲望和财货两个因素,但是他的价值论的本质是“一种财货对我们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对这种财货的支配,对于我们欲望的满足,具有一定意义的原故。”[3]这就是说,门格尔的“价值”定义指的是拥有财货对于福利的一种判断和评价,是一种主观的财货价值,即财货的价值就是财货能满足人的欲望。在这种关系中,“财货”能满足人的欲望是因,“价值”是果,门格尔的“价值”定义就这样通过运用因果关系决定论在欲望与价值之间建立了一种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既是建立在牛顿自然哲学观基础之上的,让经济学家们感到心满意足;同时,这种价值论又与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有着根本区别;此外,这种价值论还可以在经济学说史上找到其理论渊源。所有这一切使新古典经济学家们便认为他们站在了时代的前沿,对经济学价值论作出了开创性的理论贡献。

(三)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只要给出初始条件就可以推导出主观效用价值论

牛顿自然哲学观认为,只要给出运动的初始条件,依据牛顿力学定律就可以得出物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运动状态。同样,新古典经济学家也认为,只要给出经济活动的初始条件,他们就可以得出财货在某一时刻所具有的价值。那么,新古典经济学家所认为的初始条件是什么呢?答案不是财货。门格尔明确地指出:“凡是能够完全同样满足人类欲望的财货,哪怕它在外形上是属于不同的类或不同的种,但从经济的观点来看,则是应该将其看成完全同质的财货的。”[4]所以他又说:“经济人在评定财货价值的时候,通常只着眼于支配该财货所能获得的欲望满足的意义;至于使一定欲望得到满足的该财货的数量,则不过是次要的因素。”[5]不过,在评定财货价值的时候,新古典经济学家并不是指的一般欲望,而是“这种财货的具体量的价值,将等于由这种财货的总支配量所预先安排的欲望中的最不重要的欲望满足所具有的意义。”[6]门格尔认为,欲望以及具体财货所能满足的最小欲望,才是具体财货的价值决定原则;并且“这样一个价值决定原理,才使用于一切价值现象,并在人类经济领域内找不着例外。”[7]庞巴维克等其他的新古典经济学家在论述价值决定原理时也大同小异,容不赘述。

二、绝对时空观与新古典经济学价值论中的鲁滨逊经济

(一)牛顿力学中的绝对时空观

由于个别物体的机械运动具有相对性,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必须相对于一定参考系才有意义。惯性参考系必须相对运动的物体而言,它本身是不动的。那么,到底有没有惯性参考系呢?牛顿力学认为有,这就是绝对空间、绝对时间。牛顿说:“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8]也就是说,绝对空间是绝对的虚空,而且永远绝对地静止着。牛顿又说:“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它又可以名之为延续性。”[9]这就是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二)新古典经济学价值论中的鲁滨逊经济

在新古典经济学价值论中,为了论证财货的用途只能满足人的欲望、人类对此财货具有支配能力,就必须对人类所处的经济社会状态作出严格限定:该社会的财货用途简单明了,只是用来消费的;人类的欲望也比较单一,只需要满足一些生理性的需要;人与财货之间的关系比较直接,不存在一些另外的财货不能满足人的需要,也不存在人对某些财货的用途不认识;人与人之间没有交换关系,更没有复杂的人类社会交往,等等。具备这些特征的社会是什么社会形态呢?除了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原始社会外,就是作家笔下的鲁滨逊经济。事实上,新古典经济学家们列出的那些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门格尔以从事最单纯采集劳动的澳大利亚族人为例,他们使用原始森林的野生果获得欲望的满足。有的学者在论及新古典经济学家所列出的这些例子时,往往认为这是从人与物的关系、从人的心理感觉来说明价值问题的。这种观点虽有一定道理,但我们认为新古典经济学家并不是故意采用这些脱离社会的例子,其实这里也与牛顿力学体系一样,是其理论体系的需要。既然价值是一件财货或各种财货对物主福利所具有的重要性(庞巴维克语),那么这个定义只涉及财货与人的福利,而没有谈到其余的内容,所以与这个定义相适应的经济现象形态当然就很简单。相反,假若以较复杂的经济社会为例,物主福利并不以财货为满足,比如还包括人的尊严、人的能力的发挥,或者说,大量的财货并不是用来满足人的福利,那么新古典经济学的价值定义就无法说明这些复杂社会的经济现象。只有假设在鲁宾逊社会里,人的经济行为非常简单,几乎就是一些生理需要,财货数量也非常稀缺,那么人从同量物品取得的满足程度才可能是逐渐递减的。这就是新古典经济学家所谓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因此,要论证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存在,就需要以鲁宾逊社会为例;鲁宾逊经济并不是一种故意虚构,实在是新古典经济学价值论体系的需要。

三、无限细分思想与新古典经济学价值论中的个体经济分析

(一)牛顿力学中的无限细分思想

牛顿的力学定律是想给天上的行星和地上的物体建立一个统一的力学体系,那么这些不同物体具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牛顿认为:“整个物体的广延性、坚硬性、不可入性、能动性和惯性来源于其各个部分的广延性、坚硬性、不可入性、能动性和惯性;因此,我们可以下结论说,一切物体的最小微粒也具有广延性、坚硬性、不可入性、能动性,并且赋有其固有的惯性。这是整个哲学的基础。此外,物体中已经分割开而仍连在一起的微粒,可以彼此分离,这是一个可以观察到的事实,而那些尚未分割开的微粒,我们也能像数学上已证明的那样,想象它们是可以分割为更小的部分的……那么,我们就可根据这条法则得出结论说,未被分割开的微粒和已经分割开的微粒一样是可以无限的分割,而且实际上是可以无限地把它们分离开来的。”[10]虽然牛顿也认为物体可分割性要得到实验的证实,但这种无限细分思想还是给牛顿自然哲学观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只要我们了解了一个小的物体,那么整个物体的性质就可以从中得出。

(二)新古典经济学价值论中的个体经济分析

个体经济分析方法是后来的经济学家提出的,但是个体经济分析方法则是由新古典经济学家明确使用的,这在经济分析史上还是第一次。所谓个体经济分析,是指对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的分析。新古典经济学价值论就是边际效用价值论,所谓边际效用价值论是指一件物品的价值,是由他的边际效用量来决定的。那么,边际效用量又是怎么决定的呢?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首先,每一个进行经济活动的理性人在满足需要时,会确定某种先后次序;其次,在财货数量有限的情况下,他会选择先满足最重要的需要,再满足一些次要的需要;最后,当他不具有某部分财货时,他的满足中最不重要的需要就不能得到满足。新古典经济学家就把这个最不迫切的那一部分具体需要的重要性定义为该件财货的价值。不仅如此,新古典经济学家还认为:“边际效用学说不仅是价值理论的要旨,而且由于它能对一切经济交易提供解释,它是全部经济理论的要旨”,“我们将利用价值理论作为指导来观察和解释在它范围内的一切现象。”[11]从推导边际效用价值论的逻辑顺序来看,新古典经济学家是指满足商品需要或交易的单个的人,需要也指的是单个需要。因此,新古典经济学价值论是建立在个体经济分析方法之上的。其实,新古典经济学家的目的并不满足于对单个人或财货的分析,而是以此为基础,对整个经济现象作出理论解释。所以,新古典经济学家从个体经济分析中得出了边际效用规律后,就认为这是经济现象的普遍规律,认为它适用于解释所有经济现象。就像牛顿力学规律只要分析了单个的物体,所有的其他物体的运动规律都可以得到解释一样,新古典经济学也认为分析了单个经济单位,市场交易中的所有经济现象都有了一个统一的解释,“想为经济行为求得科学的基础”的目标从而得以实现,经济学下一步的任务就是运用这个价值决定规律解释各种不同的经济现象,“边际革命”至“凯恩斯革命”这一期间经济理论的发展历程就是沿着这一轨迹展开的。

四、牛顿力学微粒(原子)说与新古典经济学价值论中的经济人思想

(一)原子(微粒)说

微粒(原子)说是牛顿力学的必要补充。牛顿为了给热、光、电等自然现象用力学语言描述,就必须揭示他们背后共同作用的力学机制。虽然他早期也曾接受过笛卡尔的“以太”论,而当他进行深入研究后就抛弃了“以太”论,明显地倾向于原子论的立场了,即试图用原子论的立场解释自然现象背后共同作用的机制。牛顿微粒(原子)说含有较多古代原子论的特征:(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万物的始基,原子不再可分。(2)原子有两种属性:大小和形状,但它们很小,所以看不见。它们在数量上是无限的。(3)原子按一定的形状、次序和位置结合和分离,形成万物及其消长。(4)存在着静止的绝对的虚空,原子在其中运动。(5)由于原子不可破坏,故物质是不灭的,不可能无中生有,也不可能在毁坏中化为乌有。[12]不过,牛顿使这些微粒(原子)具有更多的力学性质,并使它们与力学定律联系起来,从而使他能够断言“整体的广延性、硬度、不可入性、可动性和惯性,起源于粒子的广延性、硬度、不可入性、可动性和惯性。”

(二)新古典经济学价值论中的经济人思想

经济人思想是古典经济学宝贵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古典经济学的批判者———新古典经济学家继承了这份理论遗产并加以改造,使之成为新古典经济学价值理论中的经济人思想,它主要包括两个命题:经济人是自利的。追求自身利益是驱使人的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牛顿力学把光、电、磁等现象都简单地概括为原子的大小和形状,指出原子是牛顿力学的一种理论抽象;新古典经济学家也把经济人视为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人的经济行为所作的理论抽象。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人们从事经济活动,除自利的财富欲外,还有其他动机。之所以要排除这些其他动机或因素,是因为它们对个人经济行为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在经济活动中,唯有增加财富这种目的比其他目的更明确,这种动机在大多数人身上体现为一种比较一致的、强大的力量。就追求财富目的来说,经济人是自利的。经济人在行为上是理性的。人能够根据自己的市场处境判断自身利益,并使自己的谋利行为符合从经验中学到的东西,从而使所追求的利益最大化。牛顿力学认为原子是物体的最基本单位,原子在虚空中运动。新古典经济学家也认为,一切经济现象都可以视为无数经济主体在市场交换中追求自身利益的结果,市场交换的基础是经济人的理。因此,理解市场经济现象最有效的办法是分析经济人的行为。只有通过研究每一个经济人的理,才能理解由无数经济人经过自愿交换后出现的市场次序。自利的经济人是新古典经济学展开其价值的前提,而理性经济人参加的市场交易是经济人的活动轨迹,再加上新古典经济学家暗含的市场经济体系,三者共同完成了对经济人活动的完整说明。如果说微粒(原子)说是理解牛顿力学的必要补充,那么经济人在市场中的行为却是解释整个市场行为的基础。微粒(原子)、经济人都被各自学说视为理论分析的基础。

五、“力”与新古典经济学价值论中的“财货”

(一)牛顿力学中“力”的定义

牛顿为了建立其力学体系,给“力”这个概念下了一个严格而又科学的定义,该定义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力”有所不同。牛顿指出:“外加力是一种为了改变一个物体的静止或等速直线运动状态而加于其上的作用力。”他又指出:“这种力只存在于作用的过程中,当作用过去以后,它就不再留在物体之中。因为物体只需用它的惯性来保持它所得到的每一个新的状态。而外加力的来源则不同,如它可以来自碰撞,来自压力,来自向心力等。”[14]牛顿这里指出的“力”与“惰性力”是不同的。“惰性力”是物体所内在的,只与物体自身有关,所以他说:“所谓物体的惰性力,我的意思是指它们的惯性。”而“力”即“外力”,则是一种“作用”,是“外加的”,一旦外加的作用消失,力也就不复存在。如果说“惯性力”是保持自身运动状态的一种力量,那么“力”或“外力”就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一种力量,该定义中的“力”已经包含了给予物体加速度的含义。

(二)牛顿力学中“力”的分析与新古典经济学

价值论中“财货”分析的相似性。与“力”是牛顿力学中的核心范畴一样,“财货”也是新古典经济学价值论中的理论支柱之一。同样,牛顿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赋予了“力”以新的定义,新古典经济学家也从自己的理论体系出发,重新定义了“财货”。具体而言,“力”与“财货”之间有以下相似性:两者都是对具体表象的抽象。牛顿抽象掉了产生这种力的相互作用的物理特性,不管这是电的相互作用、磁的相互作用、引力的相互作用,或是推、拉、压、碰撞等相互作用,只要这种作用改变物体的机械运动状态,即它给物体以加速度,他就称之为“力”。与此相似,新古典经济学家也抽象掉了不同财货的经济特性,不管这些财货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是物质的还是个人的,是可转让的还是不可转让的,只要这些财货是用来满足人的需要,或者像门格尔所说“与人类欲望满足有因果关系的物”,就都统称之为“财货”。两者都不研究“力”或“财货”本身。牛顿指出:“由于古人认为在研究自然事物时力学最为重要,而今人则舍弃其实体形式和隐蔽性质而力图以数学说明自然现象,因此我在本书中也致力于用数学来探讨有关的哲学问题”[15]由于当时其他物理学分支尚不发达,包括牛顿在内的科学家对产生“力”的原因并不完全清楚,但这并不影响牛顿的创造性贡献,因为牛顿是从力与物体关系的角度出发的,即只要这种力对物体的运动产生了作用,我们就可以认为这是一种力,至于这种力是如何产生的,牛顿认为并不重要。同样,新古典经济学家在研究财货时,其重点并不在财货本身,不是研究财货是如何生产出来的,不是研究不同社会财货生产的特殊性;而是致力于研究财货与需要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且认为这种因果关系规律支配着财货现象。正如前文所述:从新古典经济学财货理论中,我们只知道一些诸如财货是满足人的需要等这些法则的简单说明,却看不到层次分明、论证有力的财货概念运动过程。两者都从可衡量的角度进行了精确研究。牛顿并没有把物体间的一切相互作用都叫做力,而是把力只看作是改变物体机械运动状态的一种相互作用。因此,他所定义的力的概念乃是精确的可以度量的一种物理量,即可以通过物体移动的距离与时间计算出“力”是多少,从而克服了以前许多关于力的模糊定义。同样,新古典经济学家在研究属于经济学范围以内的财货,即经济财货时,认为“它包括一切客观存在的东西,这些东西……是直接能用货币衡量的东西———这种衡量一方面代表生产这些东西的努力和牺牲,另一方面代表它们所满足的欲望”[16]经过这番转换,马歇尔和所有其他新古典经济学家共同使货币成了衡量财货价值的统一标准。

六、加速度与新古典经济学价值论中的边际效用

(一)牛顿力学中的加速度

任何运动的变化,无论是速度的增减,还是方向的更换,牛顿都称之为运动的加速度。牛顿第二运动定律是这样表述的:“运动的改变和所加的动力成正比,并且发生在所加的力的那个直线方向上。”[17]牛顿这里所说的“运动的改变”,用今天较精确的语言来表述就是“动量对时间的变化率”,即加速度。所以,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一物体上的净力成正比,与净力的方向相同。根据第二定律,物体加速的原因就是非平衡性作用力。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越强,产生的加速作用就越大。用数学语言表示,加速度是速度对时间的一阶微商。牛顿根据运动第二定律,还解释了为什么在地面上一切物体自由下落均有相同的加速度:因为物体下落的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无关,仅与地球的质量和它的半径有关。如果我们把地球看作是一个密度均匀的规则球体,那么在地面上的高度相同的任何地点这一加速度的大小都是一个常数。这表明,一切物体均以相同的加速度作自由落体运动。

(二)加速度与边际效用之间的相似性

其一,加速度和边际效用都是各自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A•P•弗伦奇在《牛顿力学》一书中指出:“我们必须深入一些去讨论这样量,它在联系运动本身(运动学)和由力控制的运动(动力学)方面,证明是起关键性作用的。这就是加速度。”(弗伦奇,1980)在牛顿力学中,“力”是一个关键性的概念,力学就是研究力的大小、方向、运动轨迹等。但“力”的大小是怎么衡量的呢?牛顿第二定律给出了答案:作用于一物体上的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加速度成正比。因此,加速度就成为了衡量力的重要工具:要测定任何力的大小,只要测定该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即可。所以,加速度成为了牛顿力学中的核心概念。正如加速度是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一样,边际效用也是效用时间的变化率。根据新古典经济学价值决定原理,要知道一物品的价值,就必须知道该物品满足人的最不重要需要时的效用,这种“最不重要需要”或“最小需要”就是边际效用,因此边际效用就成为衡量物品价值的尺度。如果说新古典经济学是建立在其价值论基础之上的,那么这个基础的支柱就是边际效用定律,有些学者把新古典经济学价值论称为边际效用价值论是有其科学根据的。其二,加速度与外力作用成正比,边际效用与财货数量成反比。牛顿第二定律揭示力和加速度的数量关系,新古典经济学价值论中的边际效用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庞巴维克说:“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探索决定价值的根源,并寻求这些边际效用量本身是由什么情况来决定的。答案是:它是由需要及其供应之间的关系决定的。”他又指出:“只要把这条规律简短地写出来就够了。这一规律是:需要越广泛和越强烈,边际效用就越高;需要越少越不迫切,边际效用就越低。这就是说,一方面,要求满足的需要越多和越强烈,另一方面,能满足该需要的物品量越少,则得不到满足的需要阶层就越重要,因而边际效用也越高。反之,需要越少和越不迫切,而能够用来满足它们的物品越多,则下层的需要也可得到满足,因而边际效用和价值也就越低。也可以用一个近似而不太精确的方式来说:有用性和稀缺性是决定物品价值的最终因素。”这就是说,财货数量与财货满足需要的程度是决定财货价值的两大因素。[18]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外力作用于加速度是成正比关系,而财货作用于边际效用是成反比关系。

(三)加速度和边际效用在各自的理论体系中都是恒定的

在牛顿力学中,地球上一切物体都以相同的加速度作自由落体运动。而在新古典经济学价值论中,物品的边际效用似乎本来是不相等的。例如,完全相同的物品,对不同的人就有完全不同的主观价值;一堆相同的物品,对同样的人在不同的时间会有不同的边际效用;一堆相同的物品,当用作不同的用途时也会出现不同的边际效用,等等。既然边际效用是决定价值的根本尺度,而边际效用本身却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新古典经济学家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维塞尔对此有明确的论述:“用价值来计算以代替用效用来计算可以使经济计算简化,这已随着经济状况的发展而愈明显。当效用公式日益变得更加令人厌烦而又更不明确的时候,价值公式却变得更加广泛和统一化,尤其在加入成本问题之后。这一点我们以后要讨论到。在货币成为交换媒介的场合,人们为了贸易的目的,对所有东西都同样按其货币价值来计算;所有的效用,尽管变化无穷,都用货币价值来计算,每个货币的价值彼此完全相等,而出现在计算中的货币价值则为同一单位的倍数。”[19]这就是说,当边际效用本身是不确定或计算太复杂时,新古典经济学家以货币的价值作为计算物品边际效用的尺度,而假设货币的边际效用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以及对任何人都是不变的。

七、作用、反作用定律与供给、需求决定均衡价格理论

(一)牛顿作用、反作用定律

牛顿作用、反作用定律即牛顿第三定律。该定律从本质上阐明每一个存在的力都有反作用力,从而对力的概念作了完整的概括。牛顿认为:“每一个作用总是有一个相等的反作用和它相对抗;或者说,两物体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永远相等,并且各自指向其对方。”[20]牛顿举例说,任何东西拉引或推压另一个东西时,同样也要被那另一个东西所拉引或推压。如果一个物体撞在另一个物体上,并且由于它的力的作用而改变后者的运动,那么这物体的运动也将发生一个相等而指向相反的变化。牛顿作用、反作用定律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是被人们称为最美妙的定律,它深刻地告诉了我们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哲理:一个孤立的点本身完全不能施力也不能受力,力的产生仅仅是两个实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且一物体对另一物体的推力或拉力正如另一物体对它的推力或拉力。作用和反作用之间是互为前提、互相依托、互相作用、缺一不可的。牛顿的贡献在于不仅揭示了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本质,而且用数学工具将它定量化。

篇(3)

[关键词]网络经济、非摩擦经济、经济学理论、企业竞争策略

网络经济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热潮后似乎归于平静,然而网络经济却现实地发展着,关于网络经济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有什么不同?网络经济的运行规律如何?网络经济下企业的竞争策略是什么等问题值得人们深入思考。我认为,网络经济是不同于传统经济的一种低成本、无摩擦、高效率的全新的经济型态。网络经济不仅对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且对社会制度、法律、政府和人们的观念形成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对企业的运作机制和竞争策略提出了迫切的更新要求。

一、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挑战

西方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任何交易都是有成本的,是要花费费用的,经济运行是有摩擦、有阻力的,也就是说经济活动是一种摩擦经济。只有通过合理的产权界定和有效的制度安排,才能降低交易费用,减少摩擦,提高经济效率。由此,如果说传统经济是一种摩擦经济的话,那么网络经济就是一种非摩擦经济。

网络经济在大部分情况下就是没有摩擦的经济,也就是说,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费用要比在传统经济模式下低得多,几乎以接近于零的成本获得无限资源,无限地提品、服务及创意,从而使经济状况大为改观。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新型的经济模式就如同一个虚拟的世界,只要产品低成本制造、廉价销售,就会赢得用户。可见,网络经济是不同于以往经济模式的一种低成本、无摩擦、高效率的全新的经济型态。

网络经济向传统经济学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网络经济了传统的供需平衡机制

在传统经济学中,生产随需求而变化,企业根据需求的升降来调整生产。也就是说,传统经济是一种“供给支持需求”型经济,即“看不见的手”努力平衡供给和需求。它的传导机制是:需求——价格——供给。具体来说,需求下降,引起价格降低,再引起供给减少;需求上升,引起价格升高,再引起供给扩大。而在网络经济中,由于没有什么摩擦,没有相互抵触的因素,因而需求毫不费力地随生产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网络经济是一种“供给主导需求”型经济,即“看不见的手”努力“主流化”。它的传导机制是:供给——价格——需求。具体来说,供给增长,引起价格降低,刺激需求增长;供给增长,又引起价格降低,再刺激需求增长,如此循环往复。可见,网络经济中供需平衡的规律颠倒了。

(二)网络经济改变了传统经济中的“收益递减规律”

收益递减规律打个比方说就是,消费者吃得越饱,饥饿感就越小,对食物的需求就越少,因此食品商的收益也就越小。而在网络经济中,消费者吃得越多,就越感到饥饿。例如,微软公司的用户需要越来越多的该公司生产的产品,因为软件用户已被锁定在某一个文字处理系统或排版系统上,他们不愿学习使用新的系统,于是不断购买原系统的新版本。不久,一种产品、一项服务或一个创意就取得了偶像地位,随之在消费者眼中变成了一种时尚,从而取得了主流地位。主流化了的产品、服务或创意能自身获得动力,从而使收益递增,而不是递减。

(三)网络经济具有不同于传统经济的“反馈机制”

这里首先要明确负反馈和正反馈的概念。所谓负反馈就象是汽车行驶太快时的突然刹车,是阻力、摩擦力。在传统经济学中,负反馈既是阻力,表现为需求阻碍供给;又是摩擦力,表现为制造、分配和销售的正常开支,表现为收益递减。正反馈则截然相反,它是在加速而不是阻碍市场份额的变化。降低价格,锁定特定的用户群,发展长远客户,所有这一切都刺激了需求的增长。这种正反馈机制促使需求不断增长,迫使产量持续增长,直到市场饱和。因此,网络经济自身具有正反馈机制,这种正反馈机制与传统经济学中的负反馈机制或收益递减规律的运作方式正好截然相反。

但是,网络经济虽然不同于传统经济,但它仍要受市场力量的支配。正如詹姆士·阿利指出的,“递增利润的存在并不意味着递减利润就不存在了,这两种现象将永远共存,并且起着互补作用。”实际上,网络经济仅仅是延迟了递减利润开始产生影响的时间。

(四)网络经济具有非线性的“混沌”特征

某些具有内在不稳定的系统时而会出现紊乱的态势,数学上称之为“混沌”。而非线性则是指人们难以预料的因果关系。例如股票市场价格的波动就是一种混沌状态,买卖、抢夺市场份额向来就是按非线性系统规律进行的。一个混沌系统就是一个非线性系统。网络经济就是这样一个非线性的系统,它一旦有变化,就不是从一个值均匀地变化到另一个值,而是跳跃式地变化。网络经济内在的非线性特征正是传统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的主要原因所在。

这种现象只能用“混沌理论”来解释。一个非线性系统即使呈不稳定的混沌态势,它仍会趋于某个均衡点,系统围绕该点上下波动,达到该点时,便处于稳定状态。这个点就是混沌系统的均衡点。运用到股市上,它就成了某种股票价格的均衡点;运用到网络经济中就是各公司的市场占有率。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体系的本质不同就在于它内在的数学原理是用数理混沌理论描述的。传统经济学理论只揭示了有形物品、货物的供需以及市场总是从一种状态线性地过渡到另一种状态的规律,它无法解释当代网络经济所具有的非线性混沌特征。

综上所述,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有着明显的不同,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不再完全适用于现代网络经济。

二、网络经济的特殊定律

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学的定律不同,它有自身的一些特殊定律。

(一)莫尔定律(Moore’Law)

莫尔定律认为,网络技术改变了传统经济的变化速度(rateofchange),网络经济是按照“因特网时”(internettime)的速度运转的,计算机处理能力每18个月就翻一番。由于这个定律首先是由美国因特尔公司的戈登·莫尔提出并应用的,因此被称为“莫尔定律”。

“因特网时”是网络经济的变化速度,它是以小时为计量单位的,这已接近人类能够吸收信息并做出决策的能力的极限。通常7年相当于因特网时中的1年。在因特网时,每3~5年就是一个网络经济时段。一种产品在3~5年里就会达到主流饱和状态。为了更鲜明地理解因特网时,可以将网络经济与农业、工业、后工业等经济时代列表对比如下:

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时代的对比

时代延续时间(年)交互速度(英里/小时)环球所需时间

农业经济3~50003~5(人力)3~5(年)

工业经济3~5003~50(马车~汽车)0.3~0.5(月)

后工业经济3~503~500(飞机)0.03~0.05(天)

网络经济3~53~5000(网络)0.003~0.005(小时)

显然,每个时代的长短取决于交通和通讯的速度,也就是那个时代的技术速度。根据上表,工业时代比农业时代要短10倍,后工业时代要比工业时代短10倍,而网络经济中每个时代则只有3~5年,极其短暂。

极端的“因特网时”给网络经济的运行强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那就是学习。莫尔定律是网络经济中企业和它的竞争对手必须遵循的一种业绩学习曲线(performance-learningcurve)。网络经济是给信息增殖的一种经济模式,增殖能产生更多的信息,而更多的信息又能进一步增殖,这种不断循环着的特殊的信息收集过程,被称为学习。学习是运行在网络经济中的正反馈机制的核心部分,因为它以技术优势代替了物质优势。一般来说,一项新发明、新的电脑程序或新方法问世后,必然会有人对其做出改进,在原来的基础上巧妙地修改、提高或运用,从而掌握了增殖的奥秘。这促进了更多的革新和改进,于是就有了更多的学习,导致了后代产品的进一步增殖。这个发明、学习和增殖的循环会一直持续到技术枯竭或该技术被其他技术所取代。学习导致了全社会都在追求速度,学习过程和与之相适应的正反馈机制是网络经济的推动力,因此,控制学习变化速度是网络经济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达维多定律(Davidow’Law)

达维多定律认为,在网络经济中,进入市场的第一代产品能够自动获得50%的市场份额,因此,一家企业如果要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就必须第一个开发出新一代产品。与其作为第二或第三家将新产品打入市场,绝对不如第一家,尽管你的产品那时还并不完美。该定律还认为,任何企业在本产业中必须第一个淘汰自己的产品,即要自己尽快使产品更新换代,而不要让激烈的竞争把你的产品淘汰掉。这实际上是在“因特网时”中生活的一个必然结果。威廉·达维多在因特尔公司任副总裁时,就注意到了提高产品更新速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这一定律。

(三)新兰切斯特策略(NewLanchester’Strategy)

对网络经济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三个人是英国的F.M.兰切斯特(1868~1946),他设计了英国的第一辆汽车,写了《战时飞机:第四代武器的开端》一书,并于1916年创立了“数学理论策略”。他的思想影响了运筹学的创始人伯拉德·库柏曼。W.E.德明在60年代把上述两人的思想介绍到日本,日本科学院院士申夫田冈博士总结了该理论中的精华部分,并以此为基础针对日本人的消费状况制定了一种新的营销策略,被称之为“新兰切斯特策略”。该策略描述的是网络经济的竞争规则。新兰切斯特策略被用于商业时,就成为一整套的指导原则,指点市场部门如何在竞争中取胜。

具体来说,新兰切斯特策略的运用可以使产品、服务或标准主流化。某个产品一旦主流化,它的地位就不大可能被动摇,锁定了一大批固定用户,并给生产该产品的公司带来巨额利润。因此,兰切斯特被许多人视为运筹学之父,在网络世界里,可以称为网络经济的建筑师,至少也可称为市场交易策略的设计大师。

三、网络经济中的生存原则和竞争策略

商场就是战场。网络经济中的市场营销就象打仗一样。根据以上网络经济的特征以及运行规律,企业必须采取不同于传统经济的生存原则和相应的竞争策略。

(一)产品主流化(mainstreaming):抢夺市场份额

主流化是网络经济生存竞争的首要原则。为了赢得最大市场份额而赠送第一代产品的做法就是主流化。主流化所追求的目标就是“锁定”(lock-in),即通过吸引客户从而占领主要市场份额的过程。一旦数以百万计的用户对该产品有了依赖感,考虑到培训费用和其他转换成本,他们就再也逃脱不了;一旦某个产品取得了主流地位,这个地位就不大可能被动摇。显然,主流化有两方面的意义:它不仅锁定了用户,同时还消除了竞争。

免费赠送是实现主流化的具体方式,它通过把自己产品的价格降到冰点,而使其普及程度一夜之间升到沸点,从而一跃成为市场霸主。许多网络公司都是这么做的。这也就是著名的“剃须刀和刀片”原理,赠送剃须刀就是为了长期推销刀片。

主流化的直接目标就是追求市场份额的最大化,而市场份额的多少与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有直接的关系。研究发现,一个企业要想在网络经济中白手起家,必须先拥有26.1%的份额,再赢得41.7%的份额,最后达到73.9%的份额。这一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当一个企业使用高明的计谋达到26.1%的市场份额这一最低目标时,才能成为“竞争者”,即才可被看作是一个可参与竞争的企业。若低于26.1%,则它的生存能力就很弱,只能算是“不稳定的竞争者”,它的地位可能随时会被竞争者取代。一旦拥有26.1%以上的份额,就开始与其他公司相脱离,处于领导市场产品的地位。获利能力一改变,市场份额也随之改变。(2)弥补缺口来进一步赢得41.7%以上的市场份额,这样就会成为市场“领导者”。所以市场霸主的目标是猎取超出41.7%的份额,这时,该公司与它的竞争对手之间赢利能力的差距才能扩大。在网络经济中取得这一关键地位的捷径常常是兼并和收购(M&A)。(3)通过主流化以赚取73.9%的份额,从而成为“垄断者”。当然,垄断是每个雄心勃勃的公司的最终目标。但是,但再往上超过73.9%时就会停滞不前,因为其一,很难刺激出更多的商品需求量;其二,会引来与其他产业集团或专业化产品公司的竞争;其三,市场份额与赢利能力两者之间就会错位。因此,虽然拥有90%、95%或100%的市场份额,似乎是最理想的目标,但在网络经济中不应该是一个聪明企业的目标。

(二)铸造价值链:“黄金定律”

网络经济中,许多高科技产业已构成价值链上的分支。价值链是由基础科技公司、中等增殖公司及最终用户共同联结成的价值增殖链条。网络经济通过价值链实现价值增殖,企业从价值链的一个或多个分支中抽取资金,赚得利润。网络经济决定了任何公司若只是赢利,而不实现价值链增殖,将难以幸存。

价值链中包含有“黄金”,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价值链上的分支越多,它所获取的“黄金”也越多,这就是“黄金定律”。任何企业意欲挖掘网络经济的潜力,就必须充分利用由一个甚至多个市场空间构成的价值链。

网络经济下,价值链比各组成部分的总和价值要大。单枪匹马地干无济于事,所以各企业要联合起来,形成“价值链群”才能幸存。随着产品的分解,价值链不断整合。各企业应建立合作关系,发挥联合的作用,竭力从整个价值链上获取利润。

(三)PICN原则:产品个性化

网络经济中产品和服务必须要有个性,即质量和外观以及感觉要对人性因素具有吸引力。个性也许很难定义,但是有个性的产品就有市场。一个企业要在网络经济竞争中获胜,必须瞄准个体市场,实现产品、服务和创意的个性化,即遵循PICN原则。

PICN是一个缩略词,由个人化(personalization)、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客户化(customization)和特定化(narrowcasting)四个词的英文首字母大写组成。这里,个人化是指产品恰恰正好符合个人的需要;客户化是指客户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剪裁某项产品;个体化是指某项产品是专门为某个特定的人的生活方式而设计的;特定化即指客户是通过单人市场发掘出来的。所有这些,都组成了PICN因素。在网络经济中,个人化代替了效率,个体化代替了大规模生产,客户化代替了客户支持,特定化代替了大规模销售。

显然,PICN原则迫使生产超越了销售的束缚。网络经济中的生产不再是整体地、大批量地生产出普通呆板的产品,或提供僵硬、没有特色的服务,取而代之的是,它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事后能够改进。个人化和个体化使价值乘数达到了最大化。总之,在网络经济中,个人化、个体化和个人市场这些新观念正在深入人心,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节约资金这些传统观念正在悄然逝去。由于产品和服务越来越个性化了,所以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在网络经济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四)虚拟社区和部落意识

虚拟社区是由有着相同需要的人组成的群体,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把世界各地的人们与世界各地的产品和服务联结起来,虚拟社区这个概念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网络经济中,企业首先得找出富有代表性的个人习惯、个人喜好和个人品味,并据此生产出符合个人需要的产品。然后企业必须找出大量的这种类型的潜在客户,把他们当成一个独特的群体,向他们出售产品。但是要想吸引住这个群体,就得迎合他们共同的人生经历、价值观念和兴趣爱好,也就是说,要创造出一种社区意识。一个成功的营销策略必须迎合他们心灵深处的那种农业时代的部落意识。网络经济中的产品和服务不仅要适合一个单个的人,同时要能引起整个部落的兴趣。事实上,虚拟社区已超越了社团的范畴,随着网络经济趋于成熟,每个人都将成为某个虚拟社区的一员。这一观念实现主流化以后,很多后工业时代的做法将被过去的农业时代的传统所代替,人们的观念必须领先一步得到更新。

(五)企业产业化

在网络经济中,当市场份额增加到最大值时,该产品就成了市场的主导产品,制造该产品的企业就能创立完整的产业。企业就要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产品转变为产业的标准,否则该企业就会失去垄断市场的机会。发展一个产业与壮大一个公司有天壤之别,区别在于发展一个产业得到的回报比发展一件产品的回报更为丰厚;换言之,一家公司若是转变为一个产业,其价值就转化为一个“金矿”。例如,微软公司已发展成为一个产业,而苹果公司只停留在一家公司。微软公司的产业包括了本公司,外加成千上万个第三方开发商、合作伙伴及追随者,是最成功的例子。

综上所述,网络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和企业内外环境均发生了奇异的变化。企业只有密切注视并适应这种变化,采取不同于传统经济的竞争策略,才能在网络经济中生存和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T.G.勒维斯[美],《非摩擦经济——网络时代的经济模式》,卞正东、王宇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3;

篇(4)

一、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挑战

西方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任何交易都是有成本的,是要花费费用的,经济运行是有摩擦、有阻力的,也就是说经济活动是一种摩擦经济。只有通过合理的产权界定和有效的制度安排,才能降低交易费用,减少摩擦,提高经济效率。由此,如果说传统经济是一种摩擦经济的话,那么网络经济就是一种非摩擦经济。

网络经济在大部分情况下就是没有摩擦的经济,也就是说,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费用要比在传统经济模式下低得多,几乎以接近于零的成本获得无限资源,无限地提品、服务及创意,从而使经济状况大为改观。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新型的经济模式就如同一个虚拟的世界,只要产品低成本制造、廉价销售,就会赢得用户。可见,网络经济是不同于以往经济模式的一种低成本、无摩擦、高效率的全新的经济型态。

网络经济向传统经济学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网络经济了传统的供需平衡机制

在传统经济学中,生产随需求而变化,企业根据需求的升降来调整生产。也就是说,传统经济是一种“供给支持需求”型经济,即“看不见的手”努力平衡供给和需求。它的传导机制是:需求——价格——供给。具体来说,需求下降,引起价格降低,再引起供给减少;需求上升,引起价格升高,再引起供给扩大。而在网络经济中,由于没有什么摩擦,没有相互抵触的因素,因而需求毫不费力地随生产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网络经济是一种“供给主导需求”型经济,即“看不见的手”努力“主流化”。它的传导机制是:供给——价格——需求。具体来说,供给增长,引起价格降低,刺激需求增长;供给增长,又引起价格降低,再刺激需求增长,如此循环往复。可见,网络经济中供需平衡的规律颠倒了。

(二)网络经济改变了传统经济中的“收益递减规律”

收益递减规律打个比方说就是,消费者吃得越饱,饥饿感就越小,对食物的需求就越少,因此食品商的收益也就越小。而在网络经济中,消费者吃得越多,就越感到饥饿。例如,微软公司的用户需要越来越多的该公司生产的产品,因为软件用户已被锁定在某一个文字处理系统或排版系统上,他们不愿学习使用新的系统,于是不断购买原系统的新版本。不久,一种产品、一项服务或一个创意就取得了偶像地位,随之在消费者眼中变成了一种时尚,从而取得了主流地位。主流化了的产品、服务或创意能自身获得动力,从而使收益递增,而不是递减。

(三)网络经济具有不同于传统经济的“反馈机制”

这里首先要明确负反馈和正反馈的概念。所谓负反馈就象是汽车行驶太快时的突然刹车,是阻力、摩擦力。在传统经济学中,负反馈既是阻力,表现为需求阻碍供给;又是摩擦力,表现为制造、分配和销售的正常开支,表现为收益递减。正反馈则截然相反,它是在加速而不是阻碍市场份额的变化。降低价格,锁定特定的用户群,发展长远客户,所有这一切都刺激了需求的增长。这种正反馈机制促使需求不断增长,迫使产量持续增长,直到市场饱和。因此,网络经济自身具有正反馈机制,这种正反馈机制与传统经济学中的负反馈机制或收益递减规律的运作方式正好截然相反。

但是,网络经济虽然不同于传统经济,但它仍要受市场力量的支配。正如詹姆士·阿利指出的,“递增利润的存在并不意味着递减利润就不存在了,这两种现象将永远共存,并且起着互补作用。”实际上,网络经济仅仅是延迟了递减利润开始产生影响的时间。

(四)网络经济具有非线性的“混沌”特征

某些具有内在不稳定的系统时而会出现紊乱的态势,数学上称之为“混沌”。而非线性则是指人们难以预料的因果关系。例如股票市场价格的波动就是一种混沌状态,买卖、抢夺市场份额向来就是按非线性系统规律进行的。一个混沌系统就是一个非线性系统。网络经济就是这样一个非线性的系统,它一旦有变化,就不是从一个值均匀地变化到另一个值,而是跳跃式地变化。网络经济内在的非线性特征正是传统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的主要原因所在。

这种现象只能用“混沌理论”来解释。一个非线性系统即使呈不稳定的混沌态势,它仍会趋于某个均衡点,系统围绕该点上下波动,达到该点时,便处于稳定状态。这个点就是混沌系统的均衡点。运用到股市上,它就成了某种股票价格的均衡点;运用到网络经济中就是各公司的市场占有率。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体系的本质不同就在于它内在的数学原理是用数理混沌理论描述的。传统经济学理论只揭示了有形物品、货物的供需以及市场总是从一种状态线性地过渡到另一种状态的规律,它无法解释当代网络经济所具有的非线性混沌特征。

综上所述,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有着明显的不同,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不再完全适用于现代网络经济。

二、网络经济的特殊定律

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学的定律不同,它有自身的一些特殊定律。

(一)莫尔定律(Moore’Law)

莫尔定律认为,网络技术改变了传统经济的变化速度(rateofchange),网络经济是按照“因特网时”(internettime)的速度运转的,计算机处理能力每18个月就翻一番。由于这个定律首先是由美国因特尔公司的戈登·莫尔提出并应用的,因此被称为“莫尔定律”。

“因特网时”是网络经济的变化速度,它是以小时为计量单位的,这已接近人类能够吸收信息并做出决策的能力的极限。通常7年相当于因特网时中的1年。在因特网时,每3~5年就是一个网络经济时段。一种产品在3~5年里就会达到主流饱和状态。为了更鲜明地理解因特网时,可以将网络经济与农业、工业、后工业等经济时代列表对比如下:

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时代的对比

时代延续时间(年)交互速度(英里/小时)环球所需时间

农业经济3~50003~5(人力)3~5(年)

工业经济3~5003~50(马车~汽车)0.3~0.5(月)

后工业经济3~503~500(飞机)0.03~0.05(天)

网络经济3~53~5000(网络)0.003~0.005(小时)

显然,每个时代的长短取决于交通和通讯的速度,也就是那个时代的技术速度。根据上表,工业时代比农业时代要短10倍,后工业时代要比工业时代短10倍,而网络经济中每个时代则只有3~5年,极其短暂。

极端的“因特网时”给网络经济的运行强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那就是学习。莫尔定律是网络经济中企业和它的竞争对手必须遵循的一种业绩学习曲线(performance-learningcurve)。网络经济是给信息增殖的一种经济模式,增殖能产生更多的信息,而更多的信息又能进一步增殖,这种不断循环着的特殊的信息收集过程,被称为学习。学习是运行在网络经济中的正反馈机制的核心部分,因为它以技术优势代替了物质优势。一般来说,一项新发明、新的电脑程序或新方法问世后,必然会有人对其做出改进,在原来的基础上巧妙地修改、提高或运用,从而掌握了增殖的奥秘。这促进了更多的革新和改进,于是就有了更多的学习,导致了后代产品的进一步增殖。这个发明、学习和增殖的循环会一直持续到技术枯竭或该技术被其他技术所取代。学习导致了全社会都在追求速度,学习过程和与之相适应的正反馈机制是网络经济的推动力,因此,控制学习变化速度是网络经济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达维多定律(Davidow’Law)

达维多定律认为,在网络经济中,进入市场的第一代产品能够自动获得50%的市场份额,因此,一家企业如果要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就必须第一个开发出新一代产品。与其作为第二或第三家将新产品打入市场,绝对不如第一家,尽管你的产品那时还并不完美。该定律还认为,任何企业在本产业中必须第一个淘汰自己的产品,即要自己尽快使产品更新换代,而不要让激烈的竞争把你的产品淘汰掉。这实际上是在“因特网时”中生活的一个必然结果。威廉·达维多在因特尔公司任副总裁时,就注意到了提高产品更新速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这一定律。

(三)新兰切斯特策略(NewLanchester’Strategy)

对网络经济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三个人是英国的F.M.兰切斯特(1868~1946),他设计了英国的第一辆汽车,写了《战时飞机:第四代武器的开端》一书,并于1916年创立了“数学理论策略”。他的思想影响了运筹学的创始人伯拉德·库柏曼。W.E.德明在60年代把上述两人的思想介绍到日本,日本科学院院士申夫田冈博士总结了该理论中的精华部分,并以此为基础针对日本人的消费状况制定了一种新的营销策略,被称之为“新兰切斯特策略”。该策略描述的是网络经济的竞争规则。新兰切斯特策略被用于商业时,就成为一整套的指导原则,指点市场部门如何在竞争中取胜。

具体来说,新兰切斯特策略的运用可以使产品、服务或标准主流化。某个产品一旦主流化,它的地位就不大可能被动摇,锁定了一大批固定用户,并给生产该产品的公司带来巨额利润。因此,兰切斯特被许多人视为运筹学之父,在网络世界里,可以称为网络经济的建筑师,至少也可称为市场交易策略的设计大师。

三、网络经济中的生存原则和竞争策略

商场就是战场。网络经济中的市场营销就象打仗一样。根据以上网络经济的特征以及运行规律,企业必须采取不同于传统经济的生存原则和相应的竞争策略。

(一)产品主流化(mainstreaming):抢夺市场份额

主流化是网络经济生存竞争的首要原则。为了赢得最大市场份额而赠送第一代产品的做法就是主流化。主流化所追求的目标就是“锁定”(lock-in),即通过吸引客户从而占领主要市场份额的过程。一旦数以百万计的用户对该产品有了依赖感,考虑到培训费用和其他转换成本,他们就再也逃脱不了;一旦某个产品取得了主流地位,这个地位就不大可能被动摇。显然,主流化有两方面的意义:它不仅锁定了用户,同时还消除了竞争。

免费赠送是实现主流化的具体方式,它通过把自己产品的价格降到冰点,而使其普及程度一夜之间升到沸点,从而一跃成为市场霸主。许多网络公司都是这么做的。这也就是著名的“剃须刀和刀片”原理,赠送剃须刀就是为了长期推销刀片。

主流化的直接目标就是追求市场份额的最大化,而市场份额的多少与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有直接的关系。研究发现,一个企业要想在网络经济中白手起家,必须先拥有26.1%的份额,再赢得41.7%的份额,最后达到73.9%的份额。这一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当一个企业使用高明的计谋达到26.1%的市场份额这一最低目标时,才能成为“竞争者”,即才可被看作是一个可参与竞争的企业。若低于26.1%,则它的生存能力就很弱,只能算是“不稳定的竞争者”,它的地位可能随时会被竞争者取代。一旦拥有26.1%以上的份额,就开始与其他公司相脱离,处于领导市场产品的地位。获利能力一改变,市场份额也随之改变。(2)弥补缺口来进一步赢得41.7%以上的市场份额,这样就会成为市场“领导者”。所以市场霸主的目标是猎取超出41.7%的份额,这时,该公司与它的竞争对手之间赢利能力的差距才能扩大。在网络经济中取得这一关键地位的捷径常常是兼并和收购(M&A)。(3)通过主流化以赚取73.9%的份额,从而成为“垄断者”。当然,垄断是每个雄心勃勃的公司的最终目标。但是,但再往上超过73.9%时就会停滞不前,因为其一,很难刺激出更多的商品需求量;其二,会引来与其他产业集团或专业化产品公司的竞争;其三,市场份额与赢利能力两者之间就会错位。因此,虽然拥有90%、95%或100%的市场份额,似乎是最理想的目标,但在网络经济中不应该是一个聪明企业的目标。

(二)铸造价值链:“黄金定律”

网络经济中,许多高科技产业已构成价值链上的分支。价值链是由基础科技公司、中等增殖公司及最终用户共同联结成的价值增殖链条。网络经济通过价值链实现价值增殖,企业从价值链的一个或多个分支中抽取资金,赚得利润。网络经济决定了任何公司若只是赢利,而不实现价值链增殖,将难以幸存。

价值链中包含有“黄金”,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价值链上的分支越多,它所获取的“黄金”也越多,这就是“黄金定律”。任何企业意欲挖掘网络经济的潜力,就必须充分利用由一个甚至多个市场空间构成的价值链。

网络经济下,价值链比各组成部分的总和价值要大。单枪匹马地干无济于事,所以各企业要联合起来,形成“价值链群”才能幸存。随着产品的分解,价值链不断整合。各企业应建立合作关系,发挥联合的作用,竭力从整个价值链上获取利润。

(三)PICN原则:产品个性化

网络经济中产品和服务必须要有个性,即质量和外观以及感觉要对人性因素具有吸引力。个性也许很难定义,但是有个性的产品就有市场。一个企业要在网络经济竞争中获胜,必须瞄准个体市场,实现产品、服务和创意的个性化,即遵循PICN原则。

PICN是一个缩略词,由个人化(personalization)、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客户化(customization)和特定化(narrowcasting)四个词的英文首字母大写组成。这里,个人化是指产品恰恰正好符合个人的需要;客户化是指客户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剪裁某项产品;个体化是指某项产品是专门为某个特定的人的生活方式而设计的;特定化即指客户是通过单人市场发掘出来的。所有这些,都组成了PICN因素。在网络经济中,个人化代替了效率,个体化代替了大规模生产,客户化代替了客户支持,特定化代替了大规模销售。

显然,PICN原则迫使生产超越了销售的束缚。网络经济中的生产不再是整体地、大批量地生产出普通呆板的产品,或提供僵硬、没有特色的服务,取而代之的是,它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事后能够改进。个人化和个体化使价值乘数达到了最大化。总之,在网络经济中,个人化、个体化和个人市场这些新观念正在深入人心,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节约资金这些传统观念正在悄然逝去。由于产品和服务越来越个性化了,所以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在网络经济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四)虚拟社区和部落意识

虚拟社区是由有着相同需要的人组成的群体,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把世界各地的人们与世界各地的产品和服务联结起来,虚拟社区这个概念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网络经济中,企业首先得找出富有代表性的个人习惯、个人喜好和个人品味,并据此生产出符合个人需要的产品。然后企业必须找出大量的这种类型的潜在客户,把他们当成一个独特的群体,向他们出售产品。但是要想吸引住这个群体,就得迎合他们共同的人生经历、价值观念和兴趣爱好,也就是说,要创造出一种社区意识。一个成功的营销策略必须迎合他们心灵深处的那种农业时代的部落意识。网络经济中的产品和服务不仅要适合一个单个的人,同时要能引起整个部落的兴趣。事实上,虚拟社区已超越了社团的范畴,随着网络经济趋于成熟,每个人都将成为某个虚拟社区的一员。这一观念实现主流化以后,很多后工业时代的做法将被过去的农业时代的传统所代替,人们的观念必须领先一步得到更新。

(五)企业产业化

在网络经济中,当市场份额增加到最大值时,该产品就成了市场的主导产品,制造该产品的企业就能创立完整的产业。企业就要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产品转变为产业的标准,否则该企业就会失去垄断市场的机会。发展一个产业与壮大一个公司有天壤之别,区别在于发展一个产业得到的回报比发展一件产品的回报更为丰厚;换言之,一家公司若是转变为一个产业,其价值就转化为一个“金矿”。例如,微软公司已发展成为一个产业,而苹果公司只停留在一家公司。微软公司的产业包括了本公司,外加成千上万个第三方开发商、合作伙伴及追随者,是最成功的例子。

综上所述,网络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和企业内外环境均发生了奇异的变化。企业只有密切注视并适应这种变化,采取不同于传统经济的竞争策略,才能在网络经济中生存和发展壮大。[参考文献]

1、T.G.勒维斯[美],《非摩擦经济——网络时代的经济模式》,卞正东、王宇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3;

篇(5)

关键词:城市经济圈;库仑引力定律;牛顿第一定律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8-0056-02

引言

城市经济圈是现代经济学中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由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首创。大多数学者对经济圈普遍认同的一个概念是:以一个或多个经济较发达并具有较强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包括与其有经济内在联系的若干周边城镇,经济吸引和经济辐射能力能够达到并能促进相应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地域范围。经济学意义上的“城市经济圈”可以定义为,由一个具有较高首位度的城市经济中心,和与中心密切关联且通过中心辐射带动的若干腹地城市所构成的环状经济区域。用数学公式表示:城市经济圈=核心城市+边缘城市。

本文对城市经济圈一系列问题及现象的解释,运用了关于物理学的一些关于力的经典公式,如由万有引力定律演变而来的库仑引力公式、牛顿的第一定律,故命名为动力场论。

一、不同等级城市经济圈的形成

(一)城市经济圈结构的等级性

根据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中心地是向周围地区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而接受中心地所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就是腹地。其又有两种,分为高级中心地和低级中心地。高级中心地辐射范围大,腹地广;低级中心地辐射范围小,腹地窄。不同级别的中心地和腹地之间存在的这种联系,构成了不同级别的中心地等级体系。此可看作是城市经济圈的原型。

城市经济圈与中心地等级体系类似,也有高级、次级之分。高一级的城市经济圈辐射范围大,低一级的城市经济圈辐射范围小。高一级的城市经济圈多包含低一级的经济圈,组成嵌套结构。不论何种城市经济圈,他的核心城市经济规模大于周围的边缘城市;高一级城市经济圈的核心城市又大于低一级城市经济圈的核心城市。

城市经济圈与中心地体系的区别有两点:(1)组成不同:城市经济圈的腹地要求更高,除了包括接受辐射的农村外,必须包括级别较高的城市或城镇。中心地体系可以是城市与单一的农村组合。城市经济圈的核心城市的首位度较高,多是大城市。而中心地无特殊要求。(2)联系不同:中心地与腹地的关系多是生活联系;核心城市与边缘城市之间的联系包括生产联系。

(二)对城市经济圈结构特点的动力解析

1.宏观的太阳系结构说

“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绕着地球跑。”是儿时再熟悉不过的儿歌了,虽简单但折射出的道理却耐人寻味。即万有引力定律的一种经典表现,并可用其来解释城市经济圈的核心城市经济规模,核心城市肯定大于边缘城市的经济规模这一现象。可以把高一级的城市经济圈比做太阳系,太阳就如同高一级的城市经济圈的首位度高的核心城市,地球如同高一级的城市经济圈的边缘城市;可以把地月系比作低一级的城市经济圈,此时地球又成了此经济圈的核心城市,月球成了此经济圈的边缘城市。太阳系包含了地月系,高一级的城市经济圈包含了低一级的城市经济圈,共同组成嵌套结构。当然太阳系除了地月系外还包含了其他的行星系。

2.微观的公式说

首先引入两个物理学公式,并说明此处的特殊含义。

公式1:F=ma

(m指一个地方的人口、面积等经济规模;F指一个地方受外来核心城市的引力或动力;a指一个地方在外来引力或动力作用下,向其施动者靠拢的速度)

F=kq1q2/r2(公式2)

(q1为经济圈中核心城市的经济规模,q2为经济圈中边缘城市的经济规模,r为两者之间的实际距离、时间距离或经济距离)

根据公式1,当m较小时(如q2一类的城市),即使较小的引力F,也可以对其产生吸引力,产生较大的a,成其为核心经济城市。根据公式2,因为F小,在不考虑其他要素的情况下,对q1的要求比较低,即使经济规模一般的城市对他来说,仍然有很大的引力,在这种情况下,就形成了低一级的城市经济圈。即以q1城市为核心,以q2一类城市为边缘的较低一级的经济圈。相反,当m较大时(如q2,一类的城市),因其需要的引力F大,只有q1,一类首位度较高,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一类的城市,才能将其吸引。两者相互作用形成高一级的经济圈。

二、对城市经济圈中出现的强强联合现象的分析与解释

(一)环渤海经济圈

我国较典型的经济圈,主要有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以环渤海经济圈为例,环渤海经济圈指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延伸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环渤海地区是我国北方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属于东北、华北、华东的接合部,改革开放以来,环渤海已经形成了发达便捷的交通优势、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科技教育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密集的骨干城市群等五大优势。

(二)对城市经济圈内部的强强联合的动力学解析

F=kq1q2/r2(公式2)

根据公式2可知,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q1,q2越大,相乘后的积越大,产生的内在动力F就越大,经济越有活力。环渤海经济圈中城市京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我国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的地区,其组合在一起,便会产生更大的内在F,为其自身带来更大的活力,同时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

如果将其放在更大的空间,就世界国家而言,仍曾现这种强强联合的趋势,如欧盟的产生与发展,便是强强联合的一典型案例。而当其中的q1q2任一者,经济规模不够大时,不会产生较大的F,此时便不会给经济带来多大的活力。故欧盟的规模虽在扩大,但是并非任一国家都可以加入,对其加入的国家有严格的选择性,只有自身的经济实力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时,才会被欧盟选中,进而才有资格成为欧盟的成员国。因为又根据F=ma(公式1),当其新加入的成员国,经济实力不强时,F 不会提高多少,反而增加了m, 经济发展速度a就会受到影响。

欧盟,严格地讲,不是城市经济圈,但其形成机制与城市经济圈趋同,可以认为是城市经济圈的高级阶段,也可叫做国家经济圈。可以将其作为案例,研究经济圈内部运行的规律。

三、对缩短城市经济圈中城市彼此间距离的分析

(一)缩短城市间时间距离现象的分析

最近,从国家到区域,都在试图缩短地方间的空间距离。例如,动车的投入使用,大大缩短了省城间的时间距离;各省城也都在打造自己的1小时经济圈。这种现象产生的理论基础除了从前的经济活动的距离递减原理可以对其解释外,利用库伦引力公式2,也可以对其分析。

公式2:F=kq1q2/r2

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即q1、q2城市一定,当r减小时,F越大,该经济圈的内在的动力和引力越大。当时间距离减小时,人流、物流、信息流流动的速度越快,经济周期缩短,经济亦增长越快。

(二)缩短城市间经济距离现象的分析

城市经济圈的最高境界,在于人为打破行政界限,实现经济一体化,促进城市经济圈向更高一级的水平发展。例如,较高一级的经济圈建设,均打破了行政界限,这也就意味着缩短了城市间的经济距离。根据公式2,F与 r成反比的道理,r越小,F越大,经济活力与动力越强。欧盟所实行的商品、劳务、人员、资本自由流通,使欧洲的经济增长速度快速提高。它的成功之处在于缩短了各要素间的经济距离。

四、对城市经济圈内部出现的优势互补的思考

根据物理学上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理论。只有q1、q2之间有差别,它们对彼此才能产生引力与内在联系,从而形成城市经济圈内部有机的生产联系,产生1+1>2的效果,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反之,如果q1、q2经济功能趋同,就不会形成内在的联系与对彼此的引力,就势必会出现贸易保护、各自为政的局面。此时的经济圈也只能说是形式上的经济圈,从而削弱经济圈的竞争力。

五、当F<0时,会怎样

根据库伦定律公式F=kq1q2/r2(公式2),当国家q1、q2之间发生矛盾,即引力变为斥力时。由于从前在合作时期,时间距离、经济距离都在人为的缩短,即r变小,其绝对值F变大,而此时的F<0,过去的引力有多大,现在的斥力就有多大。斥力所表现的矛盾的冲突也就会异常增强,对两国的伤害也将空前增大。

例如,苏联的解体,其中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受到糖衣炮弹的袭击,苏联为从心理上拉近与美国为首的西方正营的距离r,导致F绝对值的增大,只不过此时为负值,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这一悲剧的产生。

六、城市经济圈的时空演变分析

篇(6)

我们怀揣着各种美好的情谊,转个弯却跟金钱不期而遇。我们在各种关系中感受着与朋友、与恋人、与家人、与同事之间的情谊,而这些关系却都以自己的方式与金钱相互交织。左边是情,右边是钱,我们应该怎么办7“情”和“钱”的结,我们用怎样的智慧去打开,让你的人情变得轻松,让你的钱途变得可观?

闺密温情VS借钱买房

Linda最近接到闺密Jessy的电话,Jessy想借2万元钱来付首付。Linda犹豫不决,这2万元虽然拿得出来,但是,一来想到自己还没有买房呢,倒先把钱借给别人了,二来不知道这钱什么时候能还上,毕竟也不是小数目。

“有钱有情”招数:

借钱给朋友,可能导致的最大风险就是失去了金钱也失去了朋友。建议你必须考察对方的诚信和初衷。如果是吃喝玩乐的消费,借钱去投资,或者住着小房子想换大房子等等,你应当坚定立场说“不”,巧妙地婉言拒绝。如果实在要借,则签订正式的借款协议,以免日后麻烦。或者你也可以学学钱钟书先生,借出去就别想着对方什么时候还。如果别人问钱钟书借1000块,他会打个折,说:“这样吧,不要提借,我给你500,不要来还了。”

友情借救参考“四三二一定律”

当亲朋好友向你借钱的时候,请参考“四三二一定律”行事,即家庭资产合理配置的比例是家庭收入的40%用于供房及其他方面投资。30%用于家庭生活开支:20%用于银行存款以备应急之需:10%用于保险。借款算在当月家庭收入20%的应急之需,还得扣除你自己家庭那份,以至多50%的比例出借。这才不会导致你的财务危机。

浪漫爱情VS恋爱经济

丁丁的工资比她男朋友高。两人交往一段时间了,感情很好,但是每次约会吃饭,都是丁丁买单。男朋友没有任何表示。她虽然不介意花钱,却觉得这段关系有点怪。

“有钱有情”招数:

张爱玲说,能够爱一个人爱到问他拿零用钱的程度。那是严格的试验。在经营浪漫爱情的过程中,总是会碰到解决面包的问题。职场女性往往有独立的财务能力,但是,一方面别过于依赖自己财务上的强势把对方压死,另一方面也悠着点,别愚蠢到把钱都花在他身上。在恋爱阶段,选择AA制是比较理智的做法,尤其在一段关系的开始阶段。如果这次约会是你付钱,下次约会就别急着主动付钱,给他留有空间,这也是很好的考察机会。

“心理账户”理性化

芝加哥大学著名心理学家萨勒在1980年提出“心理账户”理论。所谓心理账户就是人们在心里无意识地把财富划归不同的账户进行管理,不同的心理账户有不同的记账方式和心理运算规则,它们与经济学和数学的运算方式都不相同,因此常常会以非预期的方式影响决策,使个人的决策违背最简单的理性经济法则。所以别一味跟着感觉走,在人情花销上要理性。

办公室情谊VS AA制午餐

Mary跟部门新来的同事李姐一起午餐,这李姐碰巧身上没带零钱,Mary很主动地帮她垫付了。几十元钱,说多不多,但是李姐忘得一干二净,Mary心里难免憋得慌。

“有钱有情”招数:

午餐已然成为职场OL们一项不大不小的社交活动,一旦垫付了就别指望还钱。如果你始终惦记着,建议你尝试以下两种方式。顺势提醒下次午餐的时候,故意不带钱,顺势提醒那位同事帮你付钱:转移目标:如果你需要付钱或还钱给另外一位同事,你可以在三人都在场的时候,说:“上次吃饭时我帮XXX垫付的钱,就请她直接给你吧。”

知遇之恩VS薪水奖金

小琳在一家中小型企业工作一年多了,颇得公司老板赏识。然而,工作量日益递增,老板口头表扬不断,小琳却始终没有得到过加薪或者奖金。她很矛盾,一方面感激老板的栽培,另一方面却觉得自己的辛勤付出没有得到实际的回报。是否应该主动跟老板开口提加薪的事情呢?

“有钱有情”招数:

关于钱,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永远都存在一种博弈。根据人力资源协会的调查,公司招聘一个新员工的成本通常比保留一个老员工要高出3-4倍。所以,其实老板都会担心老员工流失,尤其是高绩效员工。如何跟老板谈加薪?人力资源专家建议,首先你得打探市场行情,确定你所期望的加薪幅度,然后整理你的工作表现作为加薪理由。选择适当的时机,最好别在老板忙于开会或某个项目的时候。使用开门见山的表达,列举自己工作表现的事实和数据,态度要专业而有礼貌。如果老板态度模棱两可,可以暗示你也在考虑外面的机会。但是,“离职”这个杀手锏要慎用,除非你已留有后路。

人际变往中的心理傅弈

价格竞争等经济现象背后的博弈论也潜藏在各种人际关系中。许多人际交往的事件,就像博弈游戏,由于人心太过于复杂,无论如何选择,都不会有最优的情况出现。所以,不管是面临闺密借钱,还是要跟老板谈薪,在这些复杂的心理博弈中,我们不应该执著渴求获得一个最好的结果,只能保证不要太贪婪,不要损人,量力而为就是。

新婚夫妻VS家庭理财

Stella和老公结婚一年了,现在让她最苦恼的是如何管理家庭的收支。结婚后老公的工资都由Stella来安排支配,家里的支出主要包括房贷、水电物业、生活费等,但是Stella从来不记账,他们也没有做任何投资,钱都是放在家里,有时用着用着就发现没钱了。

“有钱有情”招数:

长久的婚姻不仅需要甜蜜的爱情,也需要生活中的精打细算。白领夫妻多有这种大手大脚、花钱没有节制的问题,尤其是刚结婚的时候,还延续着结婚前的消费习惯。专家建议,夫妻间首先应该进行充分沟通,建立起一致的家庭理财理念和原则。完成所谓的理财定位和规划。新婚夫妻,应以节约为主,可更多地选择稳妥可靠的理财工具,如储蓄等。如有余钱可进行合理的投资,在“节流”的同时进行“开源”。同时,日常生活中的小开销也要有所规划,合理管理。

家庭理财提升幸福指数

从客观经济学意义上讲,幸福的定义是生活者对生活者剩余所产生的效用的一种反应。生活者对幸福的感受可用幸福值来表示。一般来说,生活者剩余越大,所产生的正效用越大,幸福值就越高。计算公式如下:幸福值(HV)=生活者剩余(SL)×幸福弹性系数(EH)。合理、有效地进行家庭理财能有效提升幸福指数。在《柴米油盐中的经济学》一书中,专家指出做好家庭理财的第一步就是要搞好家庭理财规划:首先是制订家庭理财目标,其次是掌握现时收支及资产债务状况,最后是如何利用投资渠道来增加家庭财务。这也是“开源节流”的深意。

品位“保家护钱”4定律

当钱遇到情时,以这四大定律为借口,来守卫你的财富

1 四三二一定律:家庭资产合理配置的比例是。家庭收入的40%用于供房及其他方面投资;30%用于家庭生活开支;20%用于银行存款以备应急之需;10%用于保险。

2 八零定律,股票占总资产的合理比重等于80减去年龄的得数添上一个百分号。

篇(7)

2、二八定律(巴莱多定律)。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的经济学家巴莱多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社会约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只拥有20%的社会财富。这种统计的不平衡性在社会、经济及生活中无处不在,这就是二八法则。

3、合作定律。美国人喜欢把简单的道理总结成定律,所以中国版的"三个和尚″的故事就变成了美国版的"华盛顿合作定律″:一个人敷衍了事,两个人互相推诿,三个人则永无成事之日。

4、帕金森定律。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人。领导者往往都会选择第三条路。

5、250定律。美国著名推销员乔吉拉德在商战中总结出了250定律。他认为,每一位顾客身后,大约会有250名亲朋好友。如果你赢得了一位顾客的好感,就意味着赢得了250个人的好感;反之,如果你得罪了一位顾客,也就可能得罪了250名顾客。

6、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源自于一位叫墨菲的美国上尉。他认为某位同事是个倒霉蛋。便不经意地说了句笑话: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让他去做就一定会弄糟。后来这句话被延伸拓展,出现了一些其它的表达形式,比方说"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会出错的,终将会出错。

7、蘑菇定律。蘑菇管理是许多组织对待初出茅庐者的一种管理心态,初学者被置于阴暗的角落 (不受重视的部门,或做些打杂跑腿的工作) ,浇上一头大粪 (无端的批评、指责、代人受过) ,任其自生自灭 (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

8、不值得定律。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达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个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的事情,往往会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小。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9、木桶定律。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称"短板效应″) 。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