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生思想政治与法治

大学生思想政治与法治精品(七篇)

时间:2024-04-16 16:20:2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思想政治与法治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大学生思想政治与法治

篇(1)

一、法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重要性

(一)法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在高校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法治,法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实行法治管理更具强制性、权威性,更能起到震慑人心的作用。在高校开展普法教育,可以提高教育为主和客体法治的观念,作为教育中的主体,学生应学法、懂法、守法,坚持履行自己的权利及义务。例如,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坚持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离不开依法管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校对学生的处分时,程序要正当,证据要充分,依据要明确,定性要准确,处分应恰当。为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必须坚持依法管理。一方面做好广大师生依法管理的宣传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加大执法力度,维护高校的教学秩序,为学生创建一个安全、稳定的学习环境,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

二、法治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主体法律意识有待提高。首先,有些高校的教育主体法律观念淡薄,不能深刻的认识依法治校的作用,仅仅依据校规对学生进行机械的行政管理。其次,法治观念薄弱,由于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不足,以及对法律的重视程度不够,让学生有轻法的意识。有些教师过多的讲解刑罚和犯罪的相关规定,重刑事轻民事,导致学生有一种犯罪离自己很远的错误观念,出现抵触法制教育的情绪。最后,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缺乏民事权利义务观的正确引导以及民事法律教育,会出现一些不必要的纠纷。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待加强。(1)教育管理方式单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由于历史及现实原因,科学教育方式单调,过于强调教育主体单方面主导下的灌输方式,对学生主观性的发挥缺乏关注,对社团和网络媒介的正面功能未能很好的利用。这种方式容易造成以老师为主导,忽视学生的自我教育,不能很好的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主体性。(2)教育管理内容针对性不足。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管理教育中,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方面内容。比如学习咨询、就业咨询、心理咨询等。目前,由于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学生或多或少在学校都会存在一些问题,学校应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焦虑、烦恼、冲动问题建立心理咨询室,并且在法治教育与理念教育结合下,理论和实际结合,切实为学生解决问题。(3)教育管理手段运用不当。近几年,高校大学生犯罪、自杀的案例时有出现。自杀跳楼事件、校内杀害寝室舍友事件等让人非常震惊。这些事件的发生,和教育存在一定的联系。在学校,教师教育手段运用不当,将不能和学生建立相互信任、和善交流的平台,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德与法未能很好的在教育管理上发挥作用,学生易出现叛逆心理,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就是批评自己,约束自己的错误想法。

三、法治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教育管理者的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是学校和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实践者、推动者。必须加强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学习法律知识,特别是学习高校管理有关法律,在领导班子中设置一位法律顾问等等来加强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法治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学校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出强有力的制度,同时对管理者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管理者必须学法、懂法,不断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提高法律观念。在常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以及处理大学生违纪情况时,坚持依规教人、依法办事,将维护大学生的正当权益和教育管理工作相结合,切实在不侵犯学生的权益下,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

(二)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遵纪守法是每一位公民的义务,大学生必须切实履行义务。首先,高校应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纪律,并让学生意识到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必须严格遵守纪律,存在以遵守纪律为荣,以违法纪律为耻的意识。其次,严格督促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能够用纪律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自律品格。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对法律知识的掌握,提高法律观意识。

(三)加强法治教育与德治相结合。大学维持安定秩序的前提是法治管理,但是只有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高校在进行学生违纪行为处理时,法治与德治要求先教育后惩罚,惩罚是手段,但最终还是为了教育,我们应该摈弃那些不经过教育就直接进行惩罚的行为。

篇(2)

关键词:高校教育;思想政治;教学体系;构建

根据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引,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体系建设,是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重要方向[1]。通过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涵,提升工作层次和工作水平,减小思想政治教育阻力,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路径,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和针对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体系缺失

(一)缺乏长效教育机制

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来看,仍存在诸多问题。在高校教育体系内,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是一个孤立的工作,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兴起,对大学生思想产生了较大影响冲击和影响,各种言论在网络上不断传播,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极大挑战。从高校教育体系内部来看,很多高校都没有建立起全方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格局,没有形成相应的长效机制。

(二)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

在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着缺乏教育针对性的问题。很多思想政治教师知识陈旧,不注重社会新变化,对社会新形势认识不足,所讲解的知识老旧,无法适应现代网络社会需求[2]。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很多教师不注重创新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课堂知识的被动接受对象,忽视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缺乏有针对的心理疏导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心理日趋复杂化。很多思想政治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不关注学生的内心,课程讲授方式过于僵硬和枯燥,所提供的知识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教师讲解的内容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想提升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心需求,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档升级。

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体系的路径探索

(一)强化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体系性思维

从内容和性质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体系建设强调思想政治教学的层次性和针对性,强调对于个体的关注。将体系性建设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强调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在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往往忽视学生的个性需求与个性差异,而采取普适性的教育方式,缺乏对学生个体的关注[3]。而在现代教学理念指引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强调促进学生的个性解放与个性发展,重在提升学生的自由与活力,进而实现思想道德水平的总体提升。

(二)让大学思政教育工作回归“人本理念”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践行“人本理念”通过开展心理疏导,可以及时化解大学生内心困惑,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树立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对大学生内心产生了较大的冲击,面对外部世界纷纷扰扰,大学生很难保持内心的平静,通过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阳光的心态,提升综合心理健康水平,养成健康的人格。从教学模式和内容来看,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突破口,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的人格,满足现代教育目标。

(三)采取“学教结合”模式,减小教学阻力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构建教学体系,可以采取“学教结合”的模式,减小学生的阻力。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高高在上,一味对学生进行教育,而要通过率先垂范的方式,引导学生向自己学习,减小教学阻力,提升教学实际效果[4]。充分引导大学生提升自身积极提升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帮助大学生早日成为一名思想品德合格的优秀公民。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化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环节,针对大学生切实存在的思想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解决大学生切实存在的问题。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设备被广泛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现代教学设备提升教学丰富性,在课下,教师可以利用微信等社交网络平台,与学生及时进行交流,帮助学生破解内心困惑,提升教学实效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进行体系性建设,抓住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关键点,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寻求有效的教育策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全柱.高校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粤西六所高校在校生的调查研究[J].高教探索,2015(10):121-124.

[2]张琰.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本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2):35-37,45.

[3]卢进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法治化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8):45-46,50.

篇(3)

[关键词]和谐大学 构建 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高校是社会的一部分,构建和谐大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大学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成长和成才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和谐大学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大学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和谐大学的内涵及特征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结构均衡、社会系统良性运行、相互协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相互帮助,社会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的社会。和谐大学是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它本身又是一个由各种内在矛盾组成的体系。和谐大学就是要求学校内部系统中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构建和谐大学是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背景下,遵循我国社会主义大学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大学校园为基地,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以各种教育要素整体优化、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协调运转、大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师生共同协调发展的大学。

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总体要求,和谐大学的总体特征应该是以校园为载体,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师生与校园环境和谐相处的大学。民主法治在和谐大学的体现,就是要在依法治校和民主治校的基础上建设和谐大学。民主法治是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学校事务的治理,学校与国家、社会关系的处理以及学校的制度安排、规则程序、责任分担、利益共享等都离不开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在和谐大学的体现,就是大学的各种矛盾得到合理处理,实现高等教育的公平正义。一个公平正义的大学意味着在良性机制下的机会的平等、竞争的公平。在大学里,人人都通过公平竞争获得自身的利益,实现学校与个人的共同发展。诚信友爱在和谐大学里的体现,就是人人都自觉遵守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法律规定,人与人之间文明友善、和谐相处。诚信友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校园生活中的各种内耗和摩擦,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和事业的成功,使学校的整体利益最大化,增加学校的价值认同和凝聚力,使人们在彼此信任和相互关爱中,感受做人的价值和尊严,体验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幸福。充满活力在和谐大学的体现,就是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使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作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在和谐大学的体现,就是大学处于平安稳定状态,大学整体上按照一定的秩序和规则有序运行。高校安定有序地运行是全校师生共同的追求。高校有序运行,就是学校组织机制健全、管理完善、秩序良好、安定团结、师生安居乐业;就是学校建立健全各种利益协调机制,使学校处于一种协调、稳定、平衡的发展态势。师生与校园环境和谐相处在和谐大学里的体现,就是大学为师生提供一个生态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提供一种安全信任的良好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各种交往在和谐融洽的环境中进行。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

现代教育的职责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至关重要。因此,必须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和谐大学建设提供重要的政治理论基础。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功能

人的基本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极为重要,它决定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大学生的基本思想道德素质,对他们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育人、塑造人,表现为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发展。通过科学有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和谐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

2.人文素质教育功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面向21世纪的现代教育,应该教会青年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适应、学会做人,而学会做人是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当代大学生是否会做人,主要取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人文素质教育教会大学生如何正确处理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引导大学生在认识自然和社会的同时认识自己,从而实现从情感到意志对人的陶冶,丰富和提升人生的境界和内涵。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使大学生的感情世界和想象力得到丰富和发展,使他们用新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未来和整个世界,能够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3.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当代大学生要成为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的人,除了要有丰富的学识、健康的体魄,还要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向大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试方法,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自身心理和人际关系上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形成和谐的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

4.生态文明教育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还具有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和生态道德观教育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课堂理论讲授和课外绿色实践活动,教育他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类文明的进程,站在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定位,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教育他们懂得保护自然、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保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大学生应该伸出自己的双手,身体力行,为了我们的未来,必须遵循科技伦理道德,肩负起保护生态、保护地球的责任。

三、建立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构建和谐大学

1.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

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内核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就是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就是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就是建立师生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从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出发,有助于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从而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和谐社会这个更高的层次上。

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学生以学习为己任,课堂教学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尤为重要。这就要求:第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和引导大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升大学生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主渠道。因此,必须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索和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第二,要强化各门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大学的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的功能。各专业课教师要深入挖掘各门课程的育人资源,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学习之中,使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第三,要加大力度开设人文选修课,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要通过开设人文艺术选修课程,呼唤人文精神。学校应加大力度将人文艺术素质教育课正式列入教书育人的教学计划中,应逐步推广文理兼容。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校园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学校特有的一种思想认同,它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中一个最活跃、最具影响力的亚文化,它是各种学术思想交流的园地,也常常是各种文化交融、碰撞的中心。它不仅可以充当传承文化的中介者和接受者,同样也以其富有时代气息的高品位文化去影响、带动社会文化,对社会文化起导向和示范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需要借助于校园文化这一实践性载体,寓于校园文化建设中,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实践中去,使理论教育实践化,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呼唤人文精神,加强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参考文献:

[1]宋富军,顾协国.走向和谐:一种新的大学发展观.上海三联书店,2007,9.

篇(4)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已进行了多年,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也日益显现出来,尤其是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缺失表现尤为明显。与此同时,我国对此相关的研究也不断的涌现出来。近15年来,研究已从人文关怀的内涵发展到问题的解决办法等诸多方面。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文献综述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历经多年,伴随着时代的急剧转型,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日益的表现出来,尤其是在大学生中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尤为明显。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的相关研究也逐渐丰富起来。对这些研究进行阶段性总结与分析,有助于了解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问题的现象及其影响因素,更有助于分析与总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问题的防治措施,最终引导教师、学校、教育机关以及社会各界积极关注并防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为社会栋梁之才。本文通过对中国全文期刊网(CNKI)“篇名/主题词”模糊匹配所检索的1995~2010年共计198篇相关的文献资料中具有代表性的论文进行分析,试图对近15年来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研究做一简要综述。

一、人文关怀的内涵

在我国,“人文”一词始于《周易・贲辞》,表示与自然天象相对应的人类文明或文化。“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由此可见,“人文”最基本的内涵就是指与“人”有关的现象。人文关怀是一个热门话题,对“人文关怀”的理解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贾高建先生认为人文关怀,应主要是指对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关注、探索和解答,它所体现的是一种人文精神。刘建娥认为,人文关怀作为一种人本文化,一种人文情节,强调对人的尊重、理解、关心和爱护,重视人的作用,重视发挥人的自由创造精神和人的主体性,是对人生命存在价值的终极关怀。周悟、罗会德等认为,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态和发展趋势的关注,它与人生、生命、意义等问题紧密相关,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强调重视对人类命运的无限关怀,它对人的关注是全方位的。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所谓人文关怀,是从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提出来的,其基本的内涵是对人的尊重、关心和人的主体性的培养,都强调重视人的个性和人的主体性。

二、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

(一)从学生主体的角度来看,研究者认为,人文关怀的缺失主要表现在:1.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没有把学生作为主体,一直采用刻板的灌输、管理等方法强制学生服从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注重外在制约力,而缺乏自己独立的判断和理性思考。2.忽视个性教育。教育没有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习惯于用过高标准和统一目标来教育和要求学生。3.忽视情感教育。学校在管理模式上重管理、轻关爱,没有在意学生的情感,使有的学生在心里上出现问题。

(二)从教育者角的度来看,唐新华、张陶然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存在错位现象,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片面强调教师权威,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从教育方式的角度看,任效峰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僵化。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直采用单一的单向灌输的办法,没有与时俱进,没有采用灵活多样的新的教学方式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其次, 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从约束性出发, 更多囿于规章制度及行政管理手段, 更多的是说教,无条件的服从, 而不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去关心人的发展,体现人性的需要。

(四)从教育的内容上看,杨林认为,思想政治教育重意识形态的教育而轻思想道德的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仅向学生进行空洞的说教,往往回避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以及学生关注的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这样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思想上的一些困惑,再加上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比较陈旧单调,使学生产生了被愚弄的感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五)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及价值定位来看,任效峰等研究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实现社会政治目标。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夸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弱化了思想道德的教育功能,政治色彩明显,政治功利趋向性明显;同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强调“社会本位”“讲无私、奉献”,用一元标准来要求学生无条件服从绝对价值,而缺乏理性的分析。

(六)从结果来看,陈伟等研究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大学生价值观的困惑。当今时代,传统的价值观念与西方传入的价值观念同时并存,大学生的价值观由单一走向多元。大学生因其自身的特点,往往成为社会思潮积极的参与者、追随者、传播者、甚至是实践者,而且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所以易受落后、错误社会思潮的误导。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仍沿袭传统的单一的价值标准,忽略了对大学生面对多种价值观选择方面的引导,导致了青年学生在价值观选择上的困惑。一方面,摒弃了因循守旧、不图进取的传统价值观,出现了适应市场经济的新价值观,如效益观念、竞争观念、平等观念以及打破常规、积极进取的精神等;另一方面,受商品经济影响,也使一些不好的价值观念盛行,如社会责任感、社会义务感的淡化,见利忘义行为的增加,人际交往中实用性盛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倾向日益增加等等。

三、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的必要性分析

(一)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看,韩华认为,1.加强人文关怀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2.加强人文关怀是高校承担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3.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至关重要。正如社会的发展需要科学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存在科学发展问题。研究者认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于“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努力实践这一理念所包含的人文关怀意蕴,使之变为真真切切的社会现实。新形势下,青年学生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凸显,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大大拓宽,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大大增强,必然对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提出新的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将人文关怀精神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以便更好地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精神,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特色。

(二)从与时俱进的角度来看,在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中,在综合国力竞争、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原有模式已很难应对纷繁复杂的思想流变,在新的实践问题前表现出了回应的迟钝与乏力。然而,高校要切实担当为祖国培养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任,就必须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学者们认为,加强人文关怀是促进大学生适应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社会环境的需要,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创新基点。

(三)从对大学生的期望来看,素质教育要求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人文关怀源自大学生的感情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从理性方面去关注大学生的成长无疑非常重要,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忽视源自大学生心底的情感需要,即对人文关怀的渴求,这样必然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困境,人文关怀的缺失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贫乏的根本原因。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忽略了他们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感情需要,也就不能理解人文关怀对塑造人,培养人,了解人,完善人的重要作用。研究者认为加强人文关怀是培养学生完善的个性和人格的需要,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四)从对教育的有效性角度来看,研究者认为,人文关怀不仅有利于激活政治课堂,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顺利完成、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功能的提升,而且人文关怀还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四、对于人文关怀的理论分析

在众多的关于人文关怀的研究中,对于人文关怀的理论研究不是很多。研究者主要是:

(一)从理论的角度出发,认为人文关怀是人学理论的基本维度,是中国化的价值追求。

(二)从学生主体角度出发,认为人文关怀的理论基础是对人的本性的基本要求。

五、高校加强人文关怀的措施

对于高校加强人文关怀的措施,研究者主要从学生主体性、教育者、制度、环境和教育方式的角度来研究。

(一)从学生的主体性来说,研究者认为:1.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和内心感受,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需求,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架设一座由“学会”到分析的桥梁。2.要增强主体意识,培养独立人格。3.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4.关注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二)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大部分研究者主张,教育者应重视学生的个性教育,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者应重视情感教学,因为从心理学角度看,没有脱离情感的认知,也没有脱离认知的情感,学生的学习过程总是伴随着学生的兴趣和情感。

(三)从制度角度来说,陈伟提出,要使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落实到实处,就要强化制度的支撑。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开展,需要合理的制度为其支撑。学校为了便于管理,都设立了一套严格的、系统的管理制度,但一些死板的、硬性的不科学条文体现不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制度的设计,应体现人文性的价值取向,应建立在依法治校的基础上立足对人性的唤醒和尊重,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热情,体现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的精神。

(四)从环境的角度来看,朱光好等研究者提出,要营造良好的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在一定环境中实施,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学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吴正勇、黄玮也认为要推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营造人文关怀的氛围。

(五)从教育的方式上说,随着高校先进技术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要与先进的技术手段相结合。研究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分的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建立以校园网络为载体的互动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总之,对于高校人文关怀的研究正在深入的展开,取得了较大成果。希望对高校人文关怀的研究者、教育者在实践中不短的改进方式、方法,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效峰 .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及应对策略[N] 理论观察 2006,37:32~33

[2] .周 悟.人文关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点[N]法治社会 2008.6,215~216

[3].杨 林.基于人文关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寻[N]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3, 2 :67~70

[4] .胡钦太.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N] 肇庆学院学报第 2003.8,24(4):88~91

[5].戴树根.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N]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7(6):122~125

[6] .唐新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人文关怀[N]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8:90~92

[7].顾春禄.基于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N]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0.5,290:282~283

[8].周琼花.略论人文关怀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N]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3,12(2)11~15

[9].李桂凤,杨继昭,韩国新.以人为本思想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N]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1:110~112

[10].张 迪.人文关怀对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的影响[N]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2010.4: 97~98

[11].朱光好.试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N] 北京教育・德育 2010.4: 30~40

[12].陈 伟.人文关怀的内涵与策略研究[N]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33:56~57

[13].韩 华.人文关怀的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N]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9,2:85~88

[14].罗会德.人文关怀.当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视角[N]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08,2:

23~25

[15].吴正勇,黄 玮.重视人文关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N] 2010,2:

127~129

[16].张红海.让思想政治课充满人文关怀[N]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4,3:20~21

[17].周昌荣.彰显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N]

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法律素养;大学生

我国正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社会权益被公民所平等的享有,同时,法律也规定了其必须担负相应的责任。对于大学生这种社会栋梁来讲,更是需要对法治内涵充分理解,提升个人法律意识,对于外界的各种不良诱惑,能够自觉抵制,弘扬社会正能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意义

1.1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

大学校园是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每一个大学生应该充满积极的正能量,方可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其中,法律素养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素质。需要积极开展法治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通过学习相应的法律知识,培养法律素养,能够知法懂法,学会利用法律来维护个人权利,对社会上的各种负面因素,能够自觉抵御,从而维护校园环境。

1.2提升素质,完善素养。

在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不仅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还需要有高尚的思想素质,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应试教育模式下,大部分学生在大学之前,往往只注意学习文化知识,没有足够的法治意识,无法分辨复杂社会中的是非。而大学教育过程中,借助于一系列的法治教育,包括《法律基础》等,促使学生对基本的法治常识积极掌握,个人思想道德修养得到提升。高校大学生不仅能够对本专业知识积极掌握,还可以培养法治理念,提升道德素养与综合素质,更好地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当中。

1.3增强法律意识,提升个人实力。

正能量的新型人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中十分需要的,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能够帮助学生重视法治教育实施的紧迫性,遇到了问题,能够依靠法律途径来解决,对国家个人的利益合法维护。

2、现阶段大学生法治素养发展的现状

2.1法制意识不强,容易出现犯罪问题。

大学生与书本知识接触较多,且有着较为简单的社交圈子。家庭及学校的双重保护,其没有足够的法治意识,往往采取单纯的心思及狭窄的视角来处理社会问题,外界的不良因素很容易影响到他们,导致有多样化犯罪行为出现。部分大学生进入校园接触的学生有差异化的家庭背景,产生盲目攀比心态,如果自我挥霍需求无法满足,就会出现盗窃行为;而具有较高知识和技术的大学生犯罪行为,往往会给社会带来更加严重的危害。

2.2社会因素的影响,导致大学生走上错误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在不断增强,我国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但是也有诸多的不良社会因素出现,制约到社会经济的发展。近些年,我国开始大力构建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将依法治国理念切实实施下去,逐步出台和完善了法律条款,但是部分人员为了获取较大利益,依然会打球,导致法律权威性受到影响;依然无法彻底杜绝非法谋取权益等不法行为。

3、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如何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

3.1依据学校教育,营造法治氛围。

高校法治教育的实施,专业性较强,主要目的是促使大学生的政治道德及法治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进而指导其参与社会建设及经济建设。在这种情况,学校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师资,借助于专门培训,促使教师的法律专业素养得到提升;对法治常识阅览场所进行构建,通过阅览,来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

3.2优化网络环境,营造传媒环境。

互联网时代下,要求大学生能够正确看待互联网的优势和弊端。职能部门需要发挥作用,对网络环境严格监管,避免社会成员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负面影响,将良好的传媒环境构建起来;此外,高校也需要定期经常的组织讲座,引导学生能够对网络正确看待,对于那些不良的信息,能够自觉抵制;要积极学习法律文化知识,提升个人综合素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以便从内在拒绝腐败信息腐蚀。

3.3将法律指导实践开展下去。

大学生将法治知识理论掌握之后,还需要通过实践来科学检验,以便促使其了解这种理论知识是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将知识转化为切实能力。学校及社会各类团体,需要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如高校对法律审判场所进行模拟,学生融入到情境当中,扮演相关角色,这样大学生得到了锻炼,能够将法治知识践行下去。

3.4增强个人修养。

大学生要充分考虑未来的社会实践,要想获得周围人的认可,就需要具备较高的道德情操。因此,在校期间内,学生需要对法治方面的知识积极学习,充分重视法律素养的意义,不断努力,提升个人思想政治水平。针对外界的各种不良诱惑和侵蚀,大学生需要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掌握的法律知识灵活运用,对外界诱惑自觉抵制,要一直坚持乐观积极的精神,努力学习思想和马列主义,对现阶段社会上出现的腐朽思想及时总结。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是高校大学生,其法律素养及道德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中,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着重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促进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建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法律素养提升的必要性[J].纺织服装教育,2015(10)

[2]陈颖.思想政治课视野下高职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7)

篇(6)

首先,转变观念,创新理念,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新的理解。过去,我们在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比较多地强调它的政治功能。对于其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用,则很少谈到。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没有错,非常正确,必须长期坚持。但是,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情况下,应当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也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体规划,深入开展成长成才教育,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塑造和自我营销,增强大学生的责任心,促进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增添新力量。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带给我们一个重要新理念,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前提。过去我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主要是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着眼点是“管理学生”,视野在学生、在手段,缺乏理念和思路上的创新。专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职责几乎包含了一切与学生有关的内容,几乎包揽了学生从进入校园到毕业就业期间的所有的日常生活管理、日常学习管理、道德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和毕业就业工作。与此对应的教育管理方式就是机械的“灌输”:把受教育者仅仅视为消极被动的接受教育的客体,视为社会规范的接受器。这样,就限制学生主体性、自主性,妨碍了学生个性发展。同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命令主义,强制压服和单向注入,使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收到预期效果。从“以人为本”这一新理念、新认识出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打破以往的保姆式管理,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激励人”。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从而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部分这个更高的层次上。

第三,加强校园先进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和谐相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特点,就决定了它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这个载体,由于文化本身的特性,蕴藏着潜移默化、点滴渗透的重要育人功能。在这个载体上,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强化责任。

第四,帮助大学生尤其是困难群体解决实际问题。和谐社会并不是说没有矛盾,没有问题,而是说构成社会的各要素处于外部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状态中,会互相包容、协调动作、良性转化。近年来,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和实际问题明显增多,矛盾日益突出。只有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困难,为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才能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说服力。

第五,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们只有处在和谐的心理状态下,才乐于接受教育。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却往往容易被忽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受教育者当时的心理状况,其教育效果自然不可能好。近年来,大学生面临的压力特别是就业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等普遍加大,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增多,影响了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诸方面的和谐发展。为了帮助他们,必须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不仅建立心理咨询中心,让大学生遇到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时,有人可求,而且要建立心理健康干预机制,思想政治工作者,或者具体到辅导员,经常深入学生中间,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学生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第六,重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阵地的建设。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是多层次、多角度的。面对信息网络的挑战和所带来的机遇,高校必须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的特点与优势,充分利用网络手段,使之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手段,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辅导员可以利用QQ、E-mail、MSN等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同时,建立博客或者论坛,让学生能够发表他们的见解和意见,同时,派专人负责监控和管理,使其成为学校、教师、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的有效空间。

篇(7)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现状 对策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上应该从实际出发,结合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从方法、方式以及内容上进行创新,对解决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和新对策进行探索,进而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有序、健康的发展。

一、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1.新时期的大学生责任感弱,时代感强

现代的大学生的球信宜市十分强烈,他们渴望实现自我,希望通过各种途径使自己得到锻炼,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在他们的身上焕发着浓厚的时代气息。据统计,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中有大概45%的人对于利己主义非常信仰,在这些大学生身上多数可以看见以自我为中心的影子,在他们的身上看不见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他们对于个人利益更加重视,社会责任感逐渐弱化。

2.新时期的大学生实践能力不强,认同感非常强

现阶段的大学生经历了较大的社会巨变,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文化、政治和道德等方面具有强烈的认同感,但是个人行为和思想观念之间经常会产生矛盾,在自我控制、自我评价以及自我判断等方面的控制能力普遍较弱,缺乏持之以恒的意志力,实践能力不强。

3.新时期的大学生集体观念不强,竞争意识很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生的竞争思想和自主观念得到了强化,他们对于自己的合理利益敢于追求,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而获得出人头地的成果,但是,他们的集体观念往往不是很强,与同学时间的合作能力也不强。

4.新时期的大学生政治意识不强,参与意识较强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思想非常活跃的群体,这一群体往往会非常关心政治,他们拥有非常强烈的参与意识,希望在人际交往中获得尊重与理解,但是往往会因为涉世不深以及实践锻炼和政治经验的缺乏,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具有严重的表面化和片面化的现象。

5.新时期的大学生承受能力不强,独立意识很强

在阶段的大学生个性都比较突出,独立意识较强,但是因为社会经验的缺乏以及年龄的限制,在他们身上并不具备成熟的心理素质,表现出来就是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不强。

二、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以“德育为先”为价值导向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安定有序、诚信友爱、公平正义、民主法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得到确定之后,就必须以“德育为先”作为价值导向,作为大学生位置奋斗的目标。所以,要拍洋学生树立起民主法制观念、诚信友爱观念、公平正义观念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通过对保守思想的克服避免行为和思想的堕落腐化,要积极的进行创新,与各种粗俗、、迷信的现象进行坚决的斗争。

2.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的思想原点和价值理想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最广泛的使人的积极因素得到调动,将人的创造力激发出来,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以人为本就是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他们的人格价值。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3.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方面建设得到加强

将校园文化育人环境得到优化。校园环境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地方,校园文化是大学

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使大学生各方面得到发展和完善的一个重要载体。在这一载体中蕴含着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在校园文化环境中拥有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同时也是一个学校的形象所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优秀人才的培养。在浓厚的学术气息中,伴随着向上的文明风气,这些都是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必不可少的,这些因素是培养出优秀人才的重要条件。现阶段,高校之间逐渐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成为高校的一道风景线,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的变化,不断得到创新。

积极推进学生的思想政治网络教育,使教育手段不断得到创新。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网络技术不断走进了校园中,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组建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阵地,使网络信息教学成为学校中政治宣传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得到相应的提高,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得到一定的扩大。同时高校还要加大相应的资金投入,使网络技术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利用,使网络心理教育得到相应的加强,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结论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逐渐摆脱那种传统的、远离大学生实际的教育方式,使教学方式得到不断的创新,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具有主动性、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