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13 10:27:5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民族文化安全;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Introduction)
文化的生存状态不仅积淀着一个民族和国家过去的全部智慧和文明成果,而且还蕴含着它走向未来的一切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全部价值和合理性之所在,一旦这种价值与合理性遭到威胁和侵略,则必然要给民族和国家带来深刻的文化危机和民族危机[1]。因此,世界各国家对保护本国民族文化安全的越来越重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环境对世界各国的文化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世界相关国家国家政府,哪怕是强势文化一方,也都态度鲜明而坚决。2003年2月和2007年3月,欧盟先后通过了《关于建立欧洲网络信息安全文化的决议》《关于建立欧洲信息社会安全战略的决议》。2011年5月和7月,美国政府相继出台了《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和《网络空间行动战略》两个互联网政策文件[2]。民族文化安全问题,同样也已经引起了我国政界的高度关注。十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2 信息化背景下培养面向民族文化安全的国家特需
的计算机技术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的必要性(The
necessity of training of master talents in
computer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degree for the
national cultural security special need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formatization)
2.1 信息化背景下计算机技术对民族文化安全的工程性
支撑作用
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下,文化侵蚀与威胁正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转化成为对他国的现实威胁。《世界文化发展报告》对发展中国家在文化遗产数字化过程中面临的危机曾明确指出:由于发展中国家缺乏对本国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依赖于国际资本实现其文化遗产数字化,从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格局中再一次成为文化资源的廉价出口国和文化产品的高价进口国,那么,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对自己文化的解释权,而是整个文化遗产的基本含义发生的变异,从而使一个民族迷失最基本的文化认同感[3,4]。
2.2 培养国家特需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类、复合式
IT人才,在“数字化文化中国的边陲”担负起“戍
边”使命
我国在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捍卫及其安全问题应对等方面亟须一批计算机技术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类、复合式国家特需人才。培养应对民族文化安全问题的计算机技术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源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结构以及我国民族文化安全问题规模、问题表现形式的现实需求;培养应对民族文化安全问题的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工程类、复合式人才,源于当今各国的文化安全问题须臾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工程性支撑以及此类国家特需人才必须既能够运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理论、技术,参与设计、研发、实施民族文化安全方面的相关计算机项目,又能够在民族文化素养和民族文化认同心理等方面达到国家特需人才的职业行为要求。只有让这些业务和文化素养都过硬的国家特需IT人才担负起“戍边”历史使命,“数字化中国的边陲”才会安宁。
3 面向民族文化安全的国家特需计算机技术硕士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The training practice of
master talents in computer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degree for the national cultural security special
needs)
3.1 教育理念凝练与培养目标优化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11年8月下达了《关于开展“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5]: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是针对国家有关行业领域特殊需求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现有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难以满足培养需求,择需、择优、择急、择重安排少数办学水平较高、特色鲜明、能够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要、且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的高等学校,在一定时期内招收培养研究生并授予相应学位的人才培养项目。2011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达了通知,大连民族学院(现已更名为大连民族大学)被正式列为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获批专业学位类别为工程硕士,计算机技术为获批领域之一。大连民族大学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以“服务国家民族文化特殊需求、突出多元一体民族文化特色、创新国家特需人才培养模式、严格国家特需人才培养标准”为基本教育理念,首先,对本领域此次承担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从相关领域与学科的角度进行内涵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按照国家特殊需求优化专业方向,其次,凝练并优化本领域此次承担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人才培养目标。
对本领域此次承担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与以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学术硕士培养有何不同?与普通的计算机技术领域的专业硕士培养有何不同?这是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领域与学科的本质区别在于:学科是学术的分类,而领域通常是置于行业、职业的视野中予以考察的。计算机技术领域专业硕士的培养不同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学术硕士的培养,前者不仅仅依赖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6]、《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国家标准》和《IT职业分类方案》,更是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等行业为依托,与“IT主体职业”等职业进行对接。而服务我国在民族文化安全方面特殊需求的计算机技术领域专业硕士的培养则更加特别,从依托的行业看,不仅仅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根据国家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行业与产业在英语中均为industry),还与“文化产品的生产”类别中的“文化遗产保护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文化软件服务”等行业密切相关,从对接的职业看,不仅与“IT主体职业”进行对接,而且还与“IT应用职业”“IT相关职业”“新闻出版、文化工作人员”等职业进行对接。在民族文化安全特殊需求的总领下,相关产业已经得到国家的极大关注,如,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年)》就明确提出发展民族软件、民族文化等七个方面的特色产业,加强文化遗产挖掘与保护等五个方面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繁荣民族文化。根据以上学科基础、行业依托、职业对接以及国家扶持相关产业的客观情况,大连民族大学计算机技术领域结合自身科研优势、工程实践优势和办学特色优势,以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7]为指导,凝练了专业方向,优化了培养目标。本领域凝练出的三个专业方向分别是: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民族工作专用信息网络工程。本领域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我国民族文化的特殊需求、面向政府及相关企业事业单位的特殊人才需要,培养既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有具有计算机技术领域全面的工程实践能力,还通晓民族文化的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创新人才。所谓创新人才,是指所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鲜明的创新意识、饱满的创新精神、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的创新活力。
3.2 使用“纵向耦合,横向拓展”方法确定国家特需人
才培养规格
3.2.1 专业方向与学科方向的纵向耦合
服务国家民族文化特殊需求的计算机技术领域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专业方向与图形图像与模式识别――这一学科研究方向相耦合,主要包括图形图像算法应用、视频监控与行为模式识别,通过物体的视频特征及其动态变化状况对物体的视频行为进行状态预测。本方向以民族文化领域的先进多媒体I/O设备开发、民族传统文化活动中动作的数字化运动捕捉和公共安全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开发为需求驱动,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安全获取复制与传播、民族文化导向的民生科技和民族地区公共安全服务。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专业方向对应的学科研究方向是人工智能与知识工程,主要包括结合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和智能计算等相应理论和技术对多民族生物计量特征、民族语言和文字以及民族文化遗产等进行数字化安全保护。民族工作专用信息网络工程专业方向对应的学科研究方向是网络技术与网络安全,主要包括网络的测量与流量预测,网络业务建模及其统计特性分析,通过网络业务的特征及其变化的状况对网络的运行状态进行预测,以及信息的加密传输、信息安全与认证技术,以民族地区的网络与信息化建设需求为驱动,建立各种安全可信的应用系统,为民族地区的信息安全服务。
3.2.2 各专业方向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
根据前面所述人才培养目标、我国民族文化的特殊需求、政府及相关企业事业单位的特殊人才需要,我们对人才培养规格的三个核心要素: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进行了剖析和提取,并且既没有停留在传统的学科层次,也没有停留在普遍的领域层次,而是在采取了“纵向耦合――专业方向和学科研究方向相耦合,横向拓展――领域传统需求与国家特殊需求相衔接”的方法,分析得出了“专业方向+研究方向+领域+特需”的大连民族大学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计算机技术领域在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民族工作专用信息网络工程等三个方向上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类、复合式创新人才培养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
其中,在知识要求方面,我们规划了学科基础知识、学科与专业方向耦合所需的衔接知识、专业方向专门知识以及特殊需求知识等四部分内容,其中,学科基础知识与学科相对应,工学科与专业方向耦合所需的衔接知识、专业方向专门知识以及特殊需求知识则与专业方向以及国家特殊需求相对应。表1给出了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计算机技术领域各专业方向知识结构需求。
化实践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学位论文
评价方法
3.3.1 职业导向、校企协同的课程体系
传统的学术型学位课程设置往往是侧重于学科知识的完整性、体系性和逻辑性,以学科知识体系为基本框架构建课程体系,因此,传统的学术型学位课程体系的表现形式通常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而对于专业学位而言,其职业背景、职业能力导向非常明显,因此,其课程设置不应以掌握学科知识体系为主要目标,其课程设置应该更重视实际应用和职业需求,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8],一般适宜采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的模式[9]。针对计算机技术的特点及国家在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维护民族文化安全等方面的特殊需求,我们作为国家唯一设在东北和沿海开放地区、以工科和应用学科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民族高等学校,开展了大量的人才需求调研,结合多年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经验,创建了“公共必修课程模块+领域核心课程模块+领域方向课模块+企业课程模块+企业实践模块”的专业学位硕士课程体系。其中,公共必修课程模块中我们加开了民族文化类课程,并进行IT职业行为优化渗透教育,IT职业行为优化案例均来自企业和行业专家;领域核心课程模块和领域方向课模块旨在使学生打好坚实的学科基础,但是与传统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不同,我们分别基于“问题驱动”和“做中学”来授课,这些“问题”需要用“做”来回答,“问题”内容会在开课前聘请企业或行业专家进行设置;企业课程是我们专门开设的实践型课程,聘请企业的兼职导师讲授,教学内容根据各专业方向所确定的工程实践能力等能力需求,结合企业的特点进行定制。学生在中期考核合格并完成学位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后进入企业实践环节,时间为一个学期,原则上需要集中在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完成。企业实践主要从事学位论文(设计)前期研究和特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把以上课程整合成一个有序的系统,我们确定了“课程模块――特色描述与教学目标的课程体系矩阵”“具体课程设置对知识需求支撑矩阵”“具体课程设置对能力需求支撑矩阵”“具体课程设置对素质需求支撑矩阵”等两级四类矩阵系统。表4给出了处于顶级的课程体系矩阵。
表4 课程体系矩阵
Tab.4 The matrix of courses system
课程模块 特色描述与教学目标
公共必修课 在教指委规定课程的基础上,加开民族文化类课程,并渗透IT职业行为优化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提升学生职业道德
领域核心课 “问题驱动”,校内集中授课,使学生打好扎实的学科基础
领域方向课 “做中学”,校内集中授课,使学生做好与职业对接的学科知识储备
企业课程 “项目制”,在企业进行。通过实施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民族工作专用信息网络工程等专业方向的企业或行业实际项目的训练,使学生基本具备特需职业能力
企业实践 使学生融入真正的国家、行业、地方、企业重点项目,成为合格的国家特需IT人才
3.3.2 基于CDIO教育理念构建MDCD特色教学模式
创建了“公共必修课程模块+领域核心课程模块+领域方向课模块+企业课程模块+企业实践模块”的专业学位硕士课程体系之后。接下来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来实现“问题驱动”“做中学”“项目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引入了CDIO教育理念。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发起了基于CDIO的工程教育改革,这四个过程来源于产品/系统的生命周期过程,涵盖了绝大多数工程师必要的专业活动[10]。事实上,我们认为CDIO与计算机技术领域的项目开发流程契合度非常高,比如,一个实际的、完整的软件开发项目通常需要以下流程:需求调研与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交付与维护。显然概要设计与详细设计和design对应,编码与测试和implement对应,交付与维护与operate相对应。但是,项目流程中的需求调研与分析能否与conceive对接,怎样对接才能在“需求调研与分析”阶段就体现出鲜明的计算机技术领域特色,而不是通常的“纸上谈兵”?“需求调研与分析”可不可以和学科基础知识结合起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构建了MDCD方法,MDCD代表:Module知识模块、Demo平台演示、Communication交流问题、Development开发实践,具体如下:(1)Module层次理论知识基础:主要涉及学科基础知识等。这部分知识内容的设置原则是“要精、要管用”;设置方式是模块化。(2)Demo层次平台知识基础:主要涉及各类主流技术平台。这部分知识内容,设置方式是举例式:基于实例讲解主流技术平台。(3)Communication层次民族文化知识基础:主要涉及我国国内不同民族的文化,以及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文化呈现出的“多元一体”特征,还有当今世界各国家的文化交流、融合、侵蚀乃至威胁。这部分知识内容,设置方式是以交流文化安全问题的实例为主。一方面使学生初步涉及文化安全领域问题研究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起到开阔思路、激发探索和提高人才人文素质的重要作用。(4)Development层次实践训练:以上述内容为基础,进行实践训练。基于MDCD方法的教学模式主要在公共必修课程模块、领域核心课程模块、领域方向课模块中应用,以上(1)―(4)既是一个小循环,又在公共必修课程、领域核心课程、领域方向课程阶段立体化地解决了领域软件需求分析问题,成为了CDIO中的C,与conceive对接。综上,在公共必修课程、领域核心课程、领域方向课程阶段已经通过MDCD方法为完成从学科到职业的嬗变打下了基础,并与企业课程、企业实践一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CDIO链条,形成一个大循环。
3.3.3 基于计算机技术领域特点设置学位论文评价体系
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明确规定: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应用研究中的一种,产品研发型论文是指针对计算机技术工程领域的新产品或关键部件研发。工程设计型论文来源于计算机技术工程领域的实际需求,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设计项目,也可以是某一工程设计项目中的子项目的设计或关键问题的改进设计。应用研究型论文来源于计算机技术工程领域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是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的应用研究。我们规定: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学位论文要在校内外双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根据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工程实践项目完成。学位论文撰写,研究生本人有以下成果之一作为依托的,将在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优秀学位论文评审中予以倾斜:获得发明专利;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获得软件著作权;实习实践基地和项目发包方共同开具了学生所参与开发的产品已投入使用的证明。为了做好校内外实践环节、实践环节和学位论文环节的一体化衔接,我们于研究生入学的第二学期即开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资助工作,为企业课程、企业实践和学位论文工作打下坚实的项目基础。
3.4 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和双导师队伍建设
我们按照“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原则,搭建集成学校、沿海开放地区和民族地区企事业单位为一体的培养平台,实现国家需求、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的协同发展。2012年我校获批国家民委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并结合计算机应用技术省部级重点学科以及信息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形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内培养基地。
本领域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组负责制。“导师组”由校内外不同学科背景的导师联合组成,每个导师组设组长一名、由若干名主管导师组成,每名研究生由校内、外双导师共同指导。企业课程、企业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均采取校内外双导师制。
3.5 搭建可以满足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的教育技术与
工程实践集成硬件平台
本领域所凝练的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民族工作专用信息网络等三个专业方向具有鲜明的工程实践特性。要想在领域核心课程、领域方向课、企业课程等课程教学中贯彻三个专业方向的工程实践特性,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就一定要在教学中借助先进教育技术与工程实践集成硬件平台。领域为满足以上教学需要,为每个专业方向搭建了教育技术与工程实践集成硬件平台。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专业方向集成硬件平台主要是:CAVE沉浸式虚拟仿真系统、三维运动捕捉与分析系统,用于开展虚拟现实教学工作与机器视觉工程实践工作。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专业方向集成硬件平台主要是:苹果设备和Kinect体感应器,苹果设备用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应用的教学工作以及民族文物特征高维后期处理、文物建模的工程实践工作;Kinect体感应器用于多民族面貌生物特征分析等工程实践工作。民族工作专用信息网络专业方向集成硬件平台主要是:网络卫士入侵防御系统及网络卫士安全网关系统,用于开展入侵防御策略部署等教学工作和工程实践工作。
3.6 确立全面、全过程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考核体系
在研究生培养质量考核评价方面,我们确定的第一要义就是:工程实践。并在全面的贯穿于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各类课程教学、中期考核、学位论文工作等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在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中,我们就严把入口关,由学校、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双方共同组成复试小组负责复试工作,重点考察考生是否具有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综合能力、政治思想、团结协作、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基本素质。领域核心课课内实验环节的考核成绩、以及紧随领域核心课程之后开设“软件系统设计与开发实践”集中性课内实践环节的考核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计入学生领域核心课程的总成绩,并规定:实验及集中性课内实践环节不及格的学生,其对应的领域核心课,不能给出及格及以上成绩,做到“实践环节一票否决制”,真正强化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企业课程要求教学内容要为企业实践做铺垫,主要聘请企业中资深技术人员授课,授课教师需采用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软件开发训练。企业课程的成绩评定以对学生的代码验收、项目验收作为主要考查方式,企业课程的成绩作为中期考核的重要观测指标,中期考核不合格者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培养环节。中期考核的主要内容设定为研究生入学以来的实践环节评定,主要考察学生是否具备了计算机技术领域中相关满足国家民族文化特殊需求的工程部门所要求的全面的工程实践能力。要在学位论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论文评阅、答辩等环节,突出对学生是否可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考查,要求学位论文要源于满足国家民族文化特殊需求的应用课题或工程实际问题,具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和实用价值,注重锻炼和提高学生承担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技术工作的能力。在学位论文送审之前,要组织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专家对学生所完成成果进行工程性验收,学生要接受专家评委的检查、验收与质询,专家评委做出工程性评价。工程性验收要严格把关,突出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本质区别。工程性验收不合格的,不得进行学位论文送审。
4 结论(Conclusion)
国家开展“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其目的就是着眼于国家相关行业发展的特殊需求,引导相关高校合理定位,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大连民族大学计算机技术领域在试点工作中,以国家民族文化特殊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了国家特需计算机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创建了“公共必修课程模块+领域核心课程模块+领域方向课模块+企业课程模块+企业实践模块”的专业学位硕士课程体系和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MDCD特色教学模式,在教育技术与工程实践特色硬件平台搭建、实践基地和导师队伍建设以及学位论文评价等研究生培养质量考核评价体系等工作中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积累了较为宝贵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何跃,高红.文化安全视角下的云南跨境民族教育问题
[EB/OL].中国社会科学网, http:///news/136340.
htm.2010,12(26)
[2] U.S.Department of Defense. department of defense strategy for
operating in cyberspace [Z].2011,7.
[3] 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 李媛.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中外国文化侵蚀及防范研究[D].成
都: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7.
[5]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
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
生试点工作的通知,学位[2011]54号,2011-8.
[6] GB/T 4754-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
准[S].
[7] 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计算机技术领域工
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Z].2012,11.
[8] 孙若红,孙妍玉.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及
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3,(4):60-63.
[9] 赵岩,徐平.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改革与创新[J].现代
教育管理,2012,(9):115-118.
[10] 于福莹,等.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
培养模式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28-31.
作者简介:
云 健(1975-),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
社会计算,民族信息处理,计算机技术领域研究生教育.
刘向东(1967-),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计
算机网络技术与民族信息处理.
刘 爽(1977-),女,博士,副教授.研究领域:多媒体技术与
民族信息处理.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图形 图新图像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据了解,从上世纪开始,计算机图形技术就已经和图形图像有了一定的结合,只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仍不够成熟,但经过日后的继续发展和改进,计算机图形和图形图像技术的结合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截止到目前,该技术已经成为计算机现代化应用的主要手段。只是对于该技术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专家们仍然是各执一词,但不可否认的是,通过对计算机图形和图形图像技术的发展空间和应用领域进行总结概括和分析,加强对该技术的深刻了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计算机图形学的基本概念
计算机图形学是通过计算机来处理图像、修改图片并完成存储的一系列过程的学科,而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是指把通过概念或者数字来表达出事物的几何图形或者几何数据,运用计算机来显示、修改直到完成的过程,由此便可发现计算机图形学与图形图像处理技术是必定要组合一起的,只有相互结合才能完成图像制作。
总的说来,计算机图形学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了图形标准、实物造型、计算机动画、图形硬件等等。计算机图形学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来研究这些图形的学科,通过计算机来表达真实的图形。但是要表达出这些真实的图形需要借助图形描述的场景的几何表示,所以计算机图形学与计算机几何设计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但是真实感图形计算是以数字图像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所以计算图形学与图形图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2计算机图形学的应用
计算机图形学的发展历程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该学科的研究开始于麻省理工,通过该校对计算机图形学的研究,确立了该学科在计算机技术中的一席之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技术在世界经济中的各个领域都有了很好的发展。据了解,通过计算机图形学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创新,在未来其应用前景也将更加广阔。
例如:计算机图形化的用户接口应用,一个优秀的图形化用户界面可以大大提高软件的实用性,随着某公司图形界面操作系统的提出,这一切都标志着图形学渗透进了计算机的各个领域。再者更具代表性的图形应用领域就是计算机动画和艺术设计,因为动画和艺术设计在中国运行时间已久,为该技术生产的软件不在少数,但是能像二维平面的应用程序和三维动画建模的软件仍然是屈指可数,由此可见,计算机图形学在中国的各大领域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3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和计算机图形技术的应用
3.1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计算机的技术领域里,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是专家学者研究和开发的重点内容,但值得一提的是,要学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必须依附于计算机图形系统。计算机图形的完成和处理必须要依靠计算机图形系统的帮助,一般来说,它是由计算机的硬件设备和计算机图形图像软件所组成,计算机的图形硬件主要包括图像处理器、图形输入和输出设备以及存储设备。而图像处理器是整个计算机系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是连接显示器和计算机内部的重要纽带,通过该处理器可以大大减少计算机cpu的工作量,同时也能减少大量图形的数据运算时间。可以说,通过二者的结合,计算机所制作出来的图形在视觉上会更加的完美,质量上也会更有保证。随着科技的进步,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而且二者的完美配合几乎可以变成一个整体来发挥效用。
3.2计算机图形和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领域
在工业生产中,计算机的应用可谓是最广泛的,其中计算机辅助设计是这些计算机技术中最为活跃的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机的图形操作被广泛运用到这些技术领域里,比如说在汽车行业、土木工程技术领域、数控车床、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等,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将会大大减少人工设计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另外,在部分的网络分析上也运用了该项技术,该技术是在国内工程建筑图纸上常见的设计软件。
除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可视化软件、土地的地形地貌图、计算机辅助制造软件等都是通过该项技术设计出来的高科技技术产品,通过这些产品的投入使用,不仅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便利,更是推动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脚步,为世界技术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4结束语
计算机图形和计算机图像图像技术的相互结合是计算机技术史上一个非常经典的里程碑,是计算机技术的重要进步和发展。随着图形图像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图形技术为人们创作出了很多丰富多彩的视觉景象;随着图形图像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工作越来越便利;随着图形图像技术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世界将是另一番美好景象。
参考文献
[1] 陈敏雅,金旭东.浅谈计算机图形学与图形图像处理技术[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01:138-139-146.
关键词:铁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发展和应用
中图分类号:TN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8-0000-01
计算机网络的远程控制在近些年越来越有效,这不仅是计算机网络应用的一大进步,同时在铁路通讯控制方面、航空航天方面的导航、工业加工方面的管理还有工程爆破的应用等都提供了帮助。
尤其在铁路技术领域,计算机通信计算逐渐打破了传统的网络接入模式,而采用了更为先进的有线和无线结合的传输方式,并在信号系统中肩负监控数据的职责。当代的铁路通信技术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它融合了多种学科的知识,包括计算机领域的,机械工程领域的,还有管理学领域的,模糊了学科之间的界限,把安全、技术和行车的组织三者紧密联系,共同为铁路(普通铁路和高速铁路)的发展服务;第二,铁路通信技术以人机交互使用为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方法,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第三,铁路通信技术系统是一个综合的大系统,它的指导思想主要是集成和集散的综合应用。
一、我国的铁路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铁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铁路采用的通信技术还只是简单的内容,如使用直流脉冲的调度电话,通过交换机、架空明线以及电子管载波等方式进行运转。到了60年代末期,在技术上有了小小的改动,但仍然处在模拟通信的层面。例如由直流脉冲调度电话转换成双音频调度电话[1],有单向的交换机变成纵横交换机,由的电线发展成为同轴电缆,等等。改革开放以后,数字化技术开始在我国有了显著的发展,在这个时期,我们主要采用无线通信、数字复用传输以及光缆作为新科技的代表。
信息技术发展为智能化和网络化的过程,实现了通信信号的一体化。由于铁路涉及的范围广,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和公用网络相结合,从而加大铁路网的覆盖率,有效地满足列车旅客的上网需求,这也是铁路信息服务发展的要求。
二、铁路通信技术的具体应用分析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情况下,如何恰当地运用这种技术,铁路工作者一直在努力寻找二者间的交叉点。毋庸置疑,铁路的通信技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现代铁路运输的调度以铁路信号网络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为基础。在具体应用上,铁路信号系统是各种信号设备的有机联系的结果,是各个功能单元间的有效互补以及灵活配置。铁路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铁路产业的现代化,而现代化以信息化为依托,准确全面的信息能够保证列车的运行安全。正如前两年的温州列车事故告诉人们,接收到及时有效的信息对事故的发生和避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方便管理,现代技术的引入也在一定程度在实现了控制设备智能化的进程,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消耗,减少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造成的偏差和人为障碍。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对运行中的列车进行调控和指挥,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与减少生命财产损失。
(二)铁路传输技术的种类和运用
具体的铁路传输技术包括SDH传输技术、MSTP传输技术、ATM网络传输技术、WDM传输技术以及RTK GPS网络传输技术。所谓的SDH传输技术主要是对光纤的传输,它取代了PDH传输体制,把信号固定在帧结构中,在复用信号后,在电路层上以一定的速率对信号进行上下传送。这里的“ATM”不同于银行取款机上的“ATM”,在银行里代表的意思是:自动取款机,而这里的表示一种技术或模式,它以信元为基础,采取一定长度的信用来传输视频、声音以及数据。通过ATM的网络传输技术,转换数据的速度更快、更经济实惠。
随着GPS技术在现代探测技术领域的发展,长距离的RTK作用中应用的传统电台数据链传输方式已经过时了,取而代之的是网络PTK技术[2]。后者能够传输距离更高,抗干扰性强,并且信号更稳定的数据信息。GPRS是在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上发展起来的分组数据业务,在GSM上进行了软件和硬件的升级,产生新的网络逻辑实体。
(三)接入网的具体运用
在信息技术网络化的情况下,现代化的铁路运营指挥需要无线通信系统才能满足需要。该无线通信系统应当实现调度中心和各个车站的值班员之间、调度中心与列车司机之间、列车司机与各站的值班员之间的有效通话,实现线路管理领域内的移动通话任务,实现各个信息中心比如列车司机室、调度中心、车站值班员间的数据双向流通。
接入网技术在铁路通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现代的用户服务方式越来越多,要求接入网技术实现多样化发展,在有线和无线接入中缩短空间距离,提高传输速度。接入网的接入方式多种多样,简单地概括为有线接入技术和无线接入技术,有线接入又包括对称和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技术,光纤用户环路技术和混合光纤同轴电缆接入技术[3];而无线接入网方式包括固定接入和移动接入两个方面。目前对无线接入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大。
三、结语
综述所述,铁路通信技术不仅仅是技术领域的关注焦点,同时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渠道。先进的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应用,使得铁路网的管理井然有序、快速便民。近些年的实践证明,铁路通信技术是各种相关技术例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集成,并重新组合成一门新兴的热门学科。铁路通信技术在理论与实践活动中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现代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技术已经并将朝着CDMA的方向快速发展,随时随地提供铁路订购车票服务和各种信息资讯,集移动通信、视频、互联网、语音信息为一体。
参考文献:
[1]翟海波.关于对现代铁路通信技术的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6:54.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展望
一、计算机的发展史
1.大型主机阶段。随着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计算机就经历了电子管数字计算机、晶体管数字计算机、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技术逐渐走向成熟。
2.小型计算机阶段。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对大型主机进行的第一次“缩小化”,可以满足中小企业事业单位的信息处理要求,成本较低,价格可被接受。
3.微型计算机阶段。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对大型主机进行的第二次“缩小化”。此后它经历了若干代的演进,占领了个人计算机市场,使得个人计算机得到了很大的普及。
4客户机/服务器。1964年IBM与美国航空公司建立了第一个全球联机订票系统,标志着计算机进入了客户机/服务器的阶段。服务器是网络的核心,而客户机是网络的基础,客户机依靠服务器获得所需要的网络资源,而服务器为客户机提供网络必须的资源。这样就能够充分发挥客户端PC的处理能力,有效减轻服务器的压力。
5. Internet阶段。互联网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互联网技术开始于1969年,从最初的文本到图片,到现在语音、视频等阶段,宽带越来越快,功能越来越强。在互联网时期,人们可以做到不出家门,了解天下事,互联网缩小人们之间的距离。
6.云计算时代。2008以来,云计算逐渐流行起来。云计算使得超级计算能力通过互联网自由流通成为了可能。它基于Web的服务,以互联网为中心,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更大的便利和实惠。
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一台计算机产生至今,计算机的应用得到不断拓展,计算机类型不断分化,这就决定计算机的发展也朝不同的方向延伸。当今计算机技术正朝着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1.巨型化。巨型化是计算机内存、功能、运算速度的巨型化,旨在不断提高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提升计算机的存储空间,加强计算机的功能。巨型化的计算机主要运用于大型重要工程的建设,像航空航天、军事、气象、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学科领域。
2.微型化。微型化是与巨型化相对应的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只有大规模的集成电路的发展,才有可能促使计算机内存、功能、运算速度的巨型化发展。从第―块微处理器芯片问世以来,发展速度与日俱增。按照信息技术发展功能与价格比的摩尔定律来看,计算机芯片集成度越高,所完成的功能将会越强,计算机微型化的进程和普及率将会越来越快。
3.网络化。互联网技术开始于1969年,随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已广泛深入到人们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了计算机网络这个概念。互联网缩小人们之间的距离,人们可以做到不出家门,了解天下事。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4.智能化。智能化。计算机智能化就是要求计算机能模拟人的感觉和思维能力,也是第五代计算机要实现的目标。智能化的研究领域很多,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领域是专家系统和机器人。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离真正的智能化就很近了。
三、未来计算机新技术
目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都是以电子技术的发展为基础的,集成电路芯片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随着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计算机技术也将拓展到其他新兴的技术领域。从目前计算机的研究情况可以看到,未来计算机将有可能在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纳米计算机等方面的研究领域上取得重大的突破。
1.光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是一种由光信号进行数字运算、逻辑操作、信息存贮和处理的新型计算机。它由激光器、光学反射镜、透镜、滤波器等光学元件和设备构成,靠激光束进入反射镜和透镜组成的阵列进行信息处理。光子计算机具有很多优势,光子计算机不带电荷,它们之间不存在磁场,彼此之间不发生干扰;光子没有静止力量,它既可以在半真空中传播,也可以在介质中传播,传播速度比电子在导线中的传播速度快得多;超高速的运算速度,光子计算机并行处理能力强,因而具有更高的运算速度。
2.生物计算机。生物计算机又称仿生计算机,是以生物芯片取代在半导体硅片上集成数以万计的晶体管制成的计算机。它的主要原材料是生物工程技术产生的蛋白质分子,并以此作为生物芯片。生物计算机有很多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体积小,功效高,具有永久性和很高的可靠性;其次它的运算速度非常快,要比当今最新一代的计算机快10万倍。再者,生物计算机的元件是由有机分子组成的生物化学元件,不会有信号干扰。目前,这种计算机还在研制阶段,存在技术不成熟、信息提取难等问题,还需要继续优化。
3.量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是一类遵循量子力学规律进行高速数学和逻辑运算、存储及处理量子信息的物理装置。它是在社会对高速度、保密好、容量大的通讯及计算提出较高要求的情况下产生的。但是在使用过后,会出现一些缺点,如能耗高、寿命短,散热量大等,量子计算机还有待研究发展。
4.纳米计算机。纳米计算机指将纳米技术运用于计算机领域所研制出的一种新型计算机。首先,纳米计算机是一种体积小、反应速度快的的计算机;其次采用纳米技术生产芯片成本十分低廉,因为它既不需要建设超洁净生产车间,也不需要昂贵的实验设备和庞大的生产队伍。随着研究的深入,这项技术将会取得更好的发展。
四、总结
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革新,我们计算机技术必将走上新的发展道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工作、生活的需要,我们必须关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这样才能促使计算机技术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蔡芝蔚.计算机技术发展研究[J].电脑与电信,2008,(02)
工程技术的原则区别于理论研究原则,不是一定要高精尖;同时也区别于市场原则,不是新奇贵。工程技术应用永远应当追求高效、规范、简约。在多年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应用实践中,笔者归纳总结出几条简单的原则,并在系统维护和校园网络建设中得到有效验证。
1选择时的从简原则
虽然,我们工程技术中追求的最终目的为安全高效,但是必须首先从人手时的简约主义开始。在机械工程行业,机械设备的平均使用寿命周期内,每年度其保养和维护费用一般是其采购费用的15%}30%,折旧费用因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制造精度等原因与设备的价格比例差别很大。就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领域来说,由于软件和硬件设备的更新淘汰快,其折旧率往往很高,极端情况甚至年折旧率近于100%。因此在最初的设备筛选、系统架构甚至软件学习方向的选择上,一定要考虑计算机及网络应用领域的特殊性,尽最大可能地选择正确的产品和方向,经得起产品市场和技术市场的考验,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在充分考虑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一旦我们遵循了从简的原则,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在名目花样繁多的产品促销手段面前我们能始终保持冷静,时刻牢记工程技术中也遵循这样的定理:“工程技术也是不完善的,每解决一个问题,就会产生十个新的问题。”有了从简原则,我们所要应对的工程施工、运行维护、故障排除、增容升级甚至淘汰更新都会变得简单。而且我们还会发现,从现有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市场我们可以很容易获得所需要的价廉物美的软硬件技术服务。
一个最简单的事例,我们现在有多种廉价的操作系统软件可选择,但人们多选择Win-doves视窗系列。市场占有率高的即大众化的,也就是“简而优”的。另外,我在具体的选择时,可能Windows 2000版本就足够用,这就不要选择Vista版本的,这至少有两个好处,第一,你的硬件系统资源可以负担得起;其次,你的系统所面临的针对性病毒威胁将大大减少这是大众化里的个性化。当然,也另有一些其它技术手段可以更好地发挥个性应用,这需要更深入更广泛地对计算机技术的学习。
2使用时的规范原则
规范是工程技术的生命,没有规范,或者没有严格的规范,效率无从可言。我们虽然可以在第一步遵循简约的原则,但是规范的要求仍然要贯彻始终,甚至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我们要求有限的设备资源发挥最大的功能,以期能够高质量地完成任务,不得不高标准、严要求,力争最优化系统环境。其次,计算机及其网络系统是高度协调、精细合作的复杂系统,任何的隐患和故障,都可能引起整个系统的瘫痪和崩溃。这些都是与我们所追求的安全高效严重背离的。在这个意义上说,规范是效率的保障。 对于工程技术中的人的因素来说,规范更多地与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关。在大规模生产的质量控制过程中,遵守规范是质量稳定可靠的保障;在计算机及网络应用技术系统中,规范是首先是系统稳定可靠的保证。也即“规能稳”。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领域,首先是工程技术领域,而工程技术领域是一个规范的领域,离开规范则寸步不行。现在的工作实际中,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行业从业人员良芳不齐,到处存在不严格按规范施工、不严格按规范操作、不严格按规范编写、不严格按规范维护……等等的情况,要求计算机系统或网络的可靠稳定运行,困难重重。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单位购进一批品牌计算机,准备建设一个电子阅览室,我们可以认为这些计算机的单机及其统一的操作系统平台和其他应用软件是质量完全一致可靠的,但是,在组网的过程中,即便统一配了五类双绞线,还存在T568A或T568B标准的选择问题;采用了同一标准,还存在直通线和交叉线的问题;若可以统一采用直通线,还存在连接RJ45接头时的稳定问题,像只是通了1,2,3,6号线还是通了7股、8股的差异;即便都通了8股线,还存在稳定连接时间、防静电、编号及排列规范等等一系列有关使用维护的问题。如果没有规范的保障,任何一点故障都可能是灾难。
3维护时的细微原则
有了以上的简约、规范,我们基本可以看到系统的良好运行状态了,但是,维护工作的重要也就成为首当其冲了。首先,使用者或维护者应当充分理解系统的设计架构思想,尽可能按原有设计思路使用和维护。这一点不但体现在一个硬件系统的使用上,也体现在对一种软件应用平台的学习、操作和开发使用上。其次,使用者在应用和维护过程中,更应严格遵循相关规范。否则,南辕北辙、缘木求鱼地使用和维护不但是使用者的悲哀,更是创建者的悲剧。有了对系统的充分理解和对规范的严格遵守,还要作到一个“细”字,“细则效”。
一个完善的规范的系统,故障率就低,而且故障的绝大部分都是细小的,使用者应当通过系统各方面提供的报警机制和反馈机制理解故障原因,寻找故障点。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网络技术;技术原则
中图分类号:TP3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1-0000-02
Analysis of Computer and Network Applications Technology Principles
Bi Jianxin
(Shandong Juneng CNC Machine Tool Co.,Ltd.,Jinan250013,China)
Abstract: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computer and network has been around the corners of the world,and the widespread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and network,brings more convenience to the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ving.However,the technology of computer and network applications in the enterprise is more and more to be welcomed,computer and network applications for this also applied to each of these areas of the enterprise,also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puter and network applications,there are still some weaknesses and shortcomings,in the process of computer and network applications to adhere to certain principles in order to ensure computer and network applications run better.In this paper,the principles of computer and network application technology:select the application of network technology,minimalist principles,the normative principles to select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technology,the principle of moderation of the scientific principles of computer and network applications,computer and network application technology,the principle of the benefits of computer and network application technology,computer and network application technology,careful to maintain the principle of give elaborate.
Keywords:Computer Applications;Network technology;Technical principles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领域,伴随着时代的脚步,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已经开始应用到科学计算中,科学计算主要包括工程设计、地震预测、气象预报等,与此同时,也产生了新的学科,如:计算力学、生物控制。此外,在过程检测与控制中,主要利用计算机对工业生产的某些信号进行自动检测,并把检测到的数据存入计算机,并根据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工作。目前,计算机应用最广泛的一个领域是信息管理,也称为数据处理。它主要利用计算机来加工、管理与操作数据的资料和账目计算以及计算机辅助系统的相关工程设计。本文对计算机及网络应用技术的六个原则分别给予阐述。
一、选择应用网络的技术的简约主义原则
计算机及网络应用技术,我们要选择应用网络的技术的简约主义原则。只有加强工程技术的简约主义原则,就必须坚持保证工程技术的质量,提高工程技术的安全效益。
第一,在很多工程的机械设施中,机械的设备都有很短的使用寿命,我们要从简约的角度出发,对机械要给予最好的保养和维护,尽量节省机械设备的维修费用。有些陈旧的机械设施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不再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也不符合企业生产中的适用,企业中的机械和设备要不断的更新,特别是硬件和软件的系统要及时的更新。
第二,计算机及网络应用技术,在机械的应用中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要坚持简约的原则,切实的把握产品的市场动向,应明确工程机械需求那些廉价和适用的技术服务,原因在于工程技术不完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道理在工程技术中也是存在的主要问题。当然,要想更合理的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加强计算机技术网络的知识的学习。只有坚持简约主义原则,才能更好的满足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应用。
二、选择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规范性原则
计算机及网络应用技术,我们要选择应用网络的技术的规范性原则。只有具有明确的规范性原则,才能更好的加强工程的技术的生命,都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中规矩在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给予高度的贯彻,没有规范的执行,就没有更好的效率。只有规范到位,管理过硬,企业的经济效益才能在最大的限度内得到更好的发挥。
计算机及网络应用技术,要求我们要协调企业的管理,把规范性的理念贯穿到企业发展的行为规范和思想规范里,从而保障了质量的可靠性,也是稳定系统的有效保证。针对规范的领域主要是工程的技术领域。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相关人员,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例如:不按规范操作、不按规范维护等多方面的现状,无不制约着计算机系统的正常工作。所以我们要选择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规范性原则。只有坚持技术的规范性原则,才能更好的满足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应用。
三、计算机及网络应用技术的科学性原则
计算机及网络应用技术,我们要坚持科学性原则的应用。科学性在工程技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生动的表现工程技术操作的科学性。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科学理论做保障,工程技术也不会有更好的发展,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人员要加强合理的科学知识的培训,坚持用科学的理论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来指导工程的技术的发展,有科学性的原则作为工程的技术保障,使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能够更好的应用。
计算机及网络应用技术,就要以科学性为依托,保证工程领域趋向科学性的发展,我们要提高计算机及网络的操作人员的科学意识,明白科学性原则的至关重要,它是工程领域发展的不竭动力。科学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及网络应用技术也要随着不断的提高和改进,工程领域的科学性也要进一步的加强。为此看来,坚持科学性原则是计算机及网络应用技术的科学依据。只有坚持科学性原则,才能更好的满足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应用。
四、计算机及网络应用技术的适度性原则
计算机及网络应用技术,就要坚持适度性原则。在工程的领域,要明确适度性原则是非常重要的。工程领域中运用计算机及网络应用,要适度的进行,不能只是单纯的仅仅的依靠网络和计算机的支撑,过多的运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应用,会给企业的工程施工中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会给工程施工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不利于企业事业的发展。
计算机及网络应用技术,就要坚持适度性原则。不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适度性。适度性,有利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应用,更合理的规划工程的施工的进度,减少企业的工程施工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也会为工程施工带来更好的利益,有利于企业事业更好的发展。只有坚持适度的原则,才能保证计算机及网络在工程领域的合理运用,更好的为计算机及网路技术的合理应用。
五、计算机及网络应用技术的效益性原则
计算机及网络应用技术,就要坚持效益性原则。在工程的领域,要明确效益性原则的要重要性。工程领域中运用计算机及网络的应用,要坚持效益性的理论发展方向,不能只是单纯的仅仅依靠科学性原则、规范性原则、简约主义原则等,也要适当的采用效益性的原则,片面的注重效益性原则,弃它而不顾,只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不利的影响和负面的效应,为此我们要加强对效益性原则的合理运用,该运用的时候就运用,不该运用的时候就要采用其它的原则,并对其给予合理化的分析,针对性的做出合理的判断,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中给予合理的运用。计算机及网络应用技术,就要坚持效益性原则。为工程施工领域提供更好的经济效益,保证计算机及网络合理的运用,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只有坚持技术的效益性原则,才能更好的满足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应用。
六、计算机及网络应用技术的细心维护原则
计算机及网络应用技术,就要坚持细心维护原则。有了以上原则,我们就可以看到了系统的良好的运行的状态,但是系统的细心维护也是维护工作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首先,我们要认真的分析系统出现问题的状况,并对其给予针对性的解决,也要为硬件和软件系统的维护工作做好了必要的措施。其次,使用者在应用和维护的过程中,要严格的对其相关的规定给予维护。只有对系统的细心维护,才能更好的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从而更好的减少企业的故障,提高系统的各方面的报警机制。
计算机及网络应用技术的障碍排除,主要先对系统的硬件加以管理,再对其软件加强修复,这样使计算机及网络能够更好的运行。技术的细心维护原则,也更好的完善了网络的障碍,提高了网络设备和线路的安全工作的状态,提高了相对安全的网络环境,也就是细心维护原则的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七、结束语
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更好的方便的企业的网络化的管理,切实满足了工程设施的效益问题,本文对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问题,提出了六项基本原则主要有:选择应用网络的技术的简约主义原则,选择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规范性原则,计算机及网络应用技术的科学性原则,计算机及网络应用技术的适度性原则,计算机及网络应用技术的效益性原则,为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在未来的发展中,有更好的前景,促进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在六原则的应用中更好的发展,为企业带来更多经济效益,切实为社会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吴飞.计算机及网络应用技术的实践三原则[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
[2]赵克勇.试析计算机及网络应用技术的若干原则[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7
[3]彭岩.网络应用技术的发展[J].管理论坛,2003,11
[4]雷见智.企业网络应用技术分析[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9,6
[5]寒江雪.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J].中国信息网,2010.1
[6]封明霞.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探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1,6
关键词:自动化仪表;自动化技术;发展趋势展望
正文:工业自动化就是工业生产中的各种参数为控制对象,实现各种过程控制,在整个工业生产中,尽量减少人力的操作,而能充分利用动物以外的能源与各种资讯来进行生产工作,即称为工业自动化生产,而使工业能进行自动生产之过程称为工业自动化。工业自动化是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在不需要人工直接干预的情况下,按预期的目标实现测量、操纵等信息处理和过程控制的统称。自动化技术就是探索和研究实现自动化过程的方法和技术。它是涉及机械、微电子、计算机等技术领域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工业革命是自动化技术的助产士。正是由于工业革命的需要,自动化技术才冲破了卵壳,得到了蓬勃发展。同时自动化技术也促进了工业的进步,如今自动化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机械制造、电力、建筑、交通运输、信息技术等领域,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
我对工业组态技术的第一认识就是,通过组态软件在电脑上画一个画面,比如画面里有指示灯、电机(动画)、按钮等等。然后建立地址与主控制器联接。人就可以通过你组态的画面观察和操作设备的运行。
随着工业控制系统应用的深入,在面临规模更大、控制更复杂的控制系统时,人们逐渐意识到原有的上位机编程的开发方式,对项目来说是费时费力、得不偿失的,同时,管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大量应用,要求工业现场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更详细和深入的数据,以便优化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个环节。
1 自动化仪表的组成
自动化检测仪表是自控系统中关键的子系统之一。一般的自动化检测仪表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①传感器,利用各种信号检测被测模拟量;②变送器,将传感器所测量的模拟信号转变为4~20 mA的电流信号,并送到可编程序控制器(PLC)中;③显示器,将测量结果直观地显示出来,提供结果。这三个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缺少其中的任何一部分,则不能称为完整的仪表。自动化检测仪表以其测量精确、显示清晰、操作简单等特点,在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自动化检测仪表内部具有与微机的接口,更是自动化控制系统中重要的部分,被称为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眼睛。
2 工业自动化仪表的发展
目前,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仪表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工业自动化仪表领域的拓宽。技术得到了更新。从模拟仪表技术步入了智能和数字化技术领域.几十年来在自动化仪表的发展过程中,工业生产过程由简单到复杂、规模由小到大。至今,已有各种各样的工业生产过程生产出多种多样的产品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为能满足工业过程的需要近50年来,自动化仪表从气动到电动仪表,从现场就地控制到中央控制室控制,从仪表屏上操作到计算机操作,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数字仪表的出现对总线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总线是指从控制室连接到现场设备的双向串行数字通信总线
3 工业自动化仪表的现状
目前,工业控制自动化技术是运用控制理论、仪器仪表、计算机和其它信息技术。对工业生产过程实现检测、控制、优化、调度、管理和决策,达到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消耗、确保安全等目标的综合性技术。我国目前自控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我国工业控制仪表自动化的发展道路大多是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进行消化吸收,然后进行二次开发和应用。仪表从以前的气动到电动、模拟到数字、分散到集中。DCS历经了初创(1975-1980)、成熟(1980-1985)、发展(1985以后),几个发展时期。现阶段其以可靠性、控制功能的完善、丰富的控制算法、方便的组态软件及扩展等诸多优点,已成为控制系统的主流。现在各国有100多个生产厂家在生产,主要以美国、日本、德国等。我国的浙大中控和北京和利时也是国内的知名品牌。PLC以其结构紧凑、功能简单、迅速、可靠性高、价格低等优点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PLC与DCS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竞争。PLC与DCS功能的整合,PLC逐渐成为占自动化装置及过程控制系统市场最大占有率的产品。
4 发展趋势
(1) 结构日趋简洁,从当前发展最快的3种流量仪表(电磁、超声、科氏)来看,机械结构都十分简洁,管道内既无转动件,又无节流件。
(2)功能力求完善,随着微电子、计算机、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流量仪表的功能日益完善、多样,不少机械部分难以解决的问题,依靠电子软件则迎刃而解,如Krohne的智能电磁流量计,不少超声流量计不仅可测流量,还可测流体密度、组分、热能等等。
(3)安装日益简便,工业自动化程度越高,用户越欢迎采用安装维护简便的产品,这也是插入式,外夹式仪表日益畅销的原因
5 国产化刻不容缓:
据了解,我国近年来进口仪器仪表约130亿美元,出口约30亿美元(多为低附加值的电工仪表、家用水表、气表),国内大型工程选用国外仪表占2/3,而其价格为国产5~10倍,我国大型流量仪表企业主要依靠国外技术,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意识,创新乏力;自动化仪表国产化刻不容缓!
自动化仪表尤其是工业自动化现场仪表的智能化、总线化、网络化的发展进程,不难看出计算机技术对现代自动化仪表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计算机网络与工业局域网的融合又大大丰富和发展了现代自动控制技术。因此,现代自动化仪表的智能化技术不但改善了仪表本身的性能,还影响到了控制网络的体系结构,它不再是功能单一的固定结构,其适应性越来越强,功能也越来越丰富。针对目前国内自动化仪表行业发展所遇到的一些问题,相信在行业逐渐成熟的背景下,这些问题能逐一解决。新一代的智能化仪器仪表将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持下,在各行各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如芹、付新新、张丰伟.浅谈仪表自动化的发展[J]科技信息2008
[2]潭跃刚.《电子工业出版社》
作者简介
丁亚东(1991-),男,汉族,江苏连云港人,郑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陈波(1994-),男,汉族,河南开封人,郑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