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13 10:27:5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毕业设计思路范例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
(一)制度管理不到位
相当一部分院校对毕业设计(论文)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只把毕业设计(论文)作为一般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未在整个教学工作中给予足够的地位和重视,工作思路不够明确,甚至没有有关本科毕业设计工作管理的相关规定,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规范、检查制度和质量评价标准,缺乏对毕业设计全过程的有效监控。
(二)重视程度不足
目前,大部分武警院校对于学员的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没有淘汰制,毕业设计结果对工作分配没有什么影响。不管学员是否真正自己动手完成还是敷衍了事,只要能交出一份论文就可以完成答辩,对完成过程考虑得较少,并且目前网络发达,导致一部分学员照抄或在大部分搬用原有文章的基础上完成论文,所以毕业设计(论文)不通过的学员很少。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学员并未把毕业设计论文当回事,在此期间的大部分时间里学习、工作、生活懒散,主动性和积极性未充分调动起来。
(三)课题针对性不强
目前,大部分本科生的课题主要是教员提出的,有些教员所定课题和自己的科研课题结合不紧密,这就导致在指导过程中教员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学员的完成情况;有些教员为了图方便存在题目几年不变的问题,缺乏创新;一些教员,特别是一些青年教员由于自己本身的实践机会很少,对部队了解少,选题不能与企业的实际充分结合起来,不能很好地和学员今后的部队工作任务紧密结合,达不到毕业设计(论文)的真实目的。
(四)师生比例失衡
武警院校由于师资力量缺乏,导致普遍存在师生比例失衡现象,许多院校存在着一个教员带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学员的现象,也有人戏称“放羊式”的模式;教员在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同时,还承担其他班级专业课程的讲授任务,实际指导学员的时间严重不足,也是造成学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的原因之一。
二、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建议
(一)落实制度,抓好管理,做好引导工作
教学管理单位在毕业设计开始初期应明确下达论文格式,制定严格的范例。毕业设计不仅仅是要完成论文的撰写和答辩,其中还要经历很多环节,比如开题、中期检查、保密审查等。各个环节一定要抓好管理,确保落实。而由于武警院校的特殊性,保密审查尤为重要。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不但会影响毕业论文最终的顺利完成,甚至有可能造成无法预想的严重后果。因此,教学单位还要严格督促教研室对毕业设计各个阶段的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及时采取措施给予解决,确保毕业设计工作圆满完成。同时,指导教员要做好学员总体规划的指导工作,让学员对课题有一个明确清晰的思路,从而使其做到心中有数,自己积极主动着手毕业论文设计。
(二)适当为学员更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加压
由于部队院校的特殊性质,学员毕业之后,不存在找工作的问题,就此有相当一部分学员没有学习的动力,很多毕业生觉得无论毕业设计(论文)做得好与坏都能毕业,这样就使一部分懒惰的学员应付了事。学校应该加大对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力度,根据学校对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政策,院系应该制定出在这方面配合学校的实施策略,而具体到每个负责实施的教员本人也应该根据校、院、系、专业而制定符合相应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规范标准。对质量不能达到要求的学员实行推迟毕业或二次答辩等措施,使学员有压力,才能认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来提高质量。
(三)适当拓宽毕业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途径
大部分毕业生只能在学校有限的条件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学校、教员、学员应发挥自己的能力拓宽途径。学校、教员应该利用积极为学员创造条件,使学员能够到部队结合实践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有能力的教员,可以将学员带入到自己的课题中去。指导教员在自己的科研方向上本身就具备较高的造诣,所以对学员在这一科研领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方面就很深入,同时使学员对这一领域的知识也有了一个较高层次的掌握。这样做既可以解决了学校经费问题和师生比例过大问题,还可以培养学员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科学研究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使学员了解和掌握实际问题的设计和科研的全过程。能激发学员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增强学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四)加强相互联系与沟通,提高指导效率
在毕业设计进行阶段,要加强教研室、学员队与学员三者间的相互联系与沟通。在交流方面,学员队与教研室之间应该有相互的沟通与合理安排,避免学员在接受毕业设计指导与训练时间上的冲突;学员与学员之间也应当有密切联系与交流,互相了解其设计进展动态,共同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另外,指导教员应及时了解学员毕业设计动态,定期检查学员进展进度以及工作的质量。通过让学员以总结汇报形式进行答疑,指导教员对其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给予正确引导,由此,学员迅速调整研究方向与进度。总结汇报的方式又可以让学员提前熟悉答辩流程,增强口头表述能力。通过进行口头表述,学生学会如何对自己的毕业设计项目进行总结和提炼,如何在短时间内向听众解释和讲解他们的设计内容,这对他们今后的工作是非常有益的。
综上所述,军校有着地方院校不可比拟的优势。首先,军校管理制度严格,其学习氛围整体较浓厚,对本科学员采取封闭式管理,在教研室更有优异的研究生带动本科学员深入开展科研的氛围。其次,教研室为本科学员提供的工作机与上网机分地分区,这既解决保密问题,也避免出现学员自制力不够强而长时间上网等问题。另外,随着武警院校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武警院校的师资力量逐渐得到加强,不仅仅是教员自身知识丰富,而且师生比例较大,基本上能做到1名指导教员只负责2名左右的学员。相信在教学管理单位、教师、学员三方的共同努力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一定会不断提高,毕业设计的作用也将会发挥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高贵,何娟,周蝶飞,黄魁华,关于提高
军校大学生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几点
思考,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9) :
42—43
[2]韦巧燕,蔡青.提高工科院校毕业设计
(论文)质量的探讨,广西工学院学报,
2006(6):88—90.
[3]孙政荣.提高工科院校学员毕业设计质
量的措施,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5(6):
200—203.
[4]程国君,于秀华,董超俊,浅谈如何提
关键词:毕业设计;分段式;模块化
2006年2月9日国务院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如果不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不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就把握不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因此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这标志着自主创新这一国家战略的确立――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
研究型大学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应起到重要的作用。中国的研究型大学是以创新性的知识传播、生产和应用为中心,以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首要目标,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教进步、文化繁荣、国家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学。基于此,大连理工大学应该树立自己的人才培养理念,改变单一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着力构建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产―学―研”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科研实践、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国内外有关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理论研究,开展早,成果多。比如,分段式教学、模块化教学、任务型教学、情景化教学等在很多课程的教学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再比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等在帮助学生学会知识和技能、学会学习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都是现今比较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但是这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还没有充分地应用于本科生毕业设计中,将这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与
本科生毕业设计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还有待于突破,还不够充分,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提高。
基于以上问题,本文论述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分析和总结了毕业设计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尝试将分段式和模块化教学引入到毕业设计中,从而对毕业设计的课题内容、实施方案提出了改进毕业设计工作的措施,并指出了其实践意义。
一、毕业设计中所面临的问题
毕业设计作为本科生在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对其接受终身的继续教育奠定一个必要的基础,同时对踏入社会工作及再
次深造起到非常深远的影响,无疑是培养本科生知识、能力、素质提高的关键性环节。作为研究型大学,可通过深入实践、了解社会、完成毕业设计任务或撰写论文等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组织管理和社交能力。但是由于现在本科生多为独生子女,其依赖性和逆反性普遍比较强、合作和社交能力普遍比较差。同时经过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本科生对于实践的能力普遍偏弱。其不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问题,对程序分析、编辑乃至创新等难以熟练掌握。所以需要加强对学生合作学习沟通和独立实践研究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后,学生就业压力增大,每年的三、四月间是大学生最为矛盾的时刻,毕业设计则与毕业生找工作、考研复试、联系出国,甚至岗前培训等交织重叠,从而压缩了投入到毕业设计上的时间和精力。2009年01月23日国务院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指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这就对本科生的毕业设计的研究、学习及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毕业设计教学的课题分段式和模块化设计
针对在毕业设计阶段,本科生上课时间紧、缺乏较长时间从事与科研相关工作、参与创新性实验计划积极性不高、毕业设计质量下降等问题,适当地引入、采用或改进、扩展这些方法,来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沟通和独立实践研究的能力,同时提高本科生的毕业设计的研究、学习及工作的效率,从而可以有效地解决本科生在毕业设计阶段的培养所面临的问题。申请者正是基于分段式教学理论,尝试将毕业设计阶段分为团队毕业设计阶段与个人毕业设计阶段两个阶段进行。基于任务型教学与模块化教学理论,将毕业设计设置为针对实际工程的整体设计(团队毕业设计阶段)和局部设计(个人毕业设计阶段)的模块化任务,一方面期望可以增强本科生合作学习沟通和独立实践研究的能力,另一方面期望可以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的研究、学习及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毕业设计教学的课题分段式和模块化的实现
1.分段式和模块化毕业设计所要达到的目标
通过将本科生毕业设计阶段分为团队毕业设计阶段与个人毕业设计阶段两个阶段,探索能增强本科生合作学习沟通、提高本科生独立实践研究能力的新教学思路,进一步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和效率。
2.毕业设计的研究实施方案
对毕业设计的分段式和模块化模式的实施方案为:
(1)毕业设计的分段式过程的实施,将毕业设计阶段分为团队毕业设计阶段与个人毕业设计阶段两个阶段进行。首先将学生分组(一个组由两个到三个学生)组成团队,设置团队的毕业设计需要完成的任务。通过成立团队、领取任务,使学生以团队为单位,队内合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提升合作学习沟通的能力。然后设置个人的毕业设计需要完成的任务。通过个人分析任务、模仿研究方法、自主研发计算程序、定期成果汇报等一系列的活动,学习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养成学习的习惯,形成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性、自发性,学会学习,使学生提升独立实践研究的能力。
(2)毕业设计的内容模块化的实施,将毕业设计设置为整体设计和局部设计的模块。将毕业设计的内容分解成共同性的内容和差异性内容。将共同性的内容设置(例如,基础理论与范例程序的学习与研究)为整体设计,将差异性的内容设置(例如,不同设计计算工况的计算)为局部设计模块。研究分析每个模块内的知识点和重点、难点,再确定相应的任务。
(3)毕业设计实施方法,团队毕业设计阶段完成整体设计,个人毕业设计阶段完成局部设计模块。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团队毕业设计阶段完成整体设计,个人毕业设计阶段完成局部设计模块。在团队毕业设计阶段可以由教师先讲授共同性的内容的重点及难点,选择适当内容与学生一起研讨学习,分配给学生一个对象(一个小程序,其中涉及一些还未讲过的内容),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团队研究、分析活动。在个人毕业设计阶段,根据个人特点分配给不同的学生差异性的内容(不同计算工况的计算任务),要求其独立完成报告及论文的撰写。最后在系统研究和总结传统毕业设计的指导方法弊端基础上,提出改进指导效果的方法和建议。
3.毕业设计的分段式和模块化的意义
本实践的研究意义在于:一方面可以增强本科生合作学习的沟通和独立实践研究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的研究、学习及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对毕业设计的分段式和模块化模式的研究和实践,贯穿、融合在以上各项内容的研究中。探索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的有效模式。
毕业设计是高校教学工作中的一项常规性内容,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关键一环。本文论述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分析和总结了毕业设计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基于以上的分析,将分段式和模块化教学引入到毕业设计中,从而对毕业设计的课题内容、实施方案提出了改进毕业设计工作的措施,并提出了分段式和模块化引入到毕业设计中实践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万达,陈新,曹勇.高职院校分段式教学改革探讨[J].包装学报,2012(02).
[2]刘强,严兴科,杜小正,等.针灸治疗学课程分段式教学改革探索研究[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3(01).
[3]陈清萍.“模块化+交互式”双语教学问卷调查引起的反思[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08).
[4]张慧,黄英女.医药特色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模块化实践教学模式探究[J].对外经贸,2011(12).
[5]王雪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块化教学探索:以“形势与政策”教育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4).
[6]王靖.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英语任务型教学[J].科学时代,2009(01).
[关键词]动画模块化教育模式Maya教学课改
常州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开办动画专业已6年有余,由于Maya使用灵活、功能强大且行业中应用广泛,故我院动画专业学生在软件技能课上选择了Maya,而笔者本人也一直在从事Maya的课程教学任务,回顾教学历程,虽然碰到很多问题,但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特别是本人依据MES模式设计的Maya软件技能目标细分培养思路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天提出来与广大同行共议。
1、模块化教育模式在动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考量
模块化教育模式以“CBE”和“MES”两种流派比较具有代表性。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能力本位教育),主要以加拿大、美国等为代表。它是以知行能力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应当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为主线,可称之为“能力模块”。该种模式非常类似于现在我国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统称,即在专业培养中以一个动画从业者的角度出发,强调一个从事动画行业的人所应具备的比较综合性的知识与技能。故CBE模式可以用来统筹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也基于此我们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从素描、色彩、剧本、创意、分镜、动画运动规律、软件技能、动画流程管理直至短片创作无所不包,其根源也是强调作为一个专业动画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各种综合性知识和综合技能,只有学生毕业后进入到动画公司并从事相应的岗位工作后,在这一特定工位上继续提高,一般来讲具有通识知识的学生在后续的专业发展上空间会更大,但其劣势也是明显的,即不能像以MES培训出来的学生更容易进入岗位角色。
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模块式技能培训),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可称之为“任务模块”。 MES是从职业具体岗位工作规范出发,侧重于职业岗位工作能力。该种模式类似于现在的影视动画培训公司的动画人才培养模式,即从三维动画制作流程的工位入手,以模型、材质、动画、渲染、特效、后期等为主要切入点,进行针对性的专门强化训练。
两种流派的共性是都强调实用性和能力化。其区别是CBE从职业普遍规律和需求出发,侧重于职业基础通用能力。而MES是从职业具体岗位工作规范出发,侧重于职业岗位工作能力。
2、基于MES模式下的Maya软件技能目标细分培养
由于Maya软件本身在架构上实行了模块划分,如Modeling(NURBS和 Polygon)、Animation、Dynamic、Rendering等,切换某一模块会引起相应的界面主题内容的变化,另外在行业内三维动画制作也主要按照模型、材质、动画、特效、渲染等几个主要流程来进行,并且在动画公司的实际工位设置上也主要是基于模型、材质、动画、动力学等方式来进行,故我们以模块式技能培训(MES)方式来设置Maya软件教学实训内容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在具体的设置中主要是将四个模块的内容分配到两个学期完成,在第一学期主要完成模型及材质,在第二学期主要完成动画及动力学,其中在两个学期中会分别穿插一些辅助插件模块的学习,如PanitEfects、Hair、nCloth等。
在具体的模块化培养中则依据实际三维动画公司中的相关制作工位对人员的要求细化培养目标,如以模型制作技能培养阶段为例,首先按照三维动画公司模型工位要求进行能力培养目标细分为道具、场景和角色三种类型的模型创建能力,如道具模型创建能力以赛车制作为典型代表,要求学生掌握工业产品模型的构建方法,如图1所示。
在场景模型制作中以室内、室外两种模型创建为代表,要求学生掌握如图2和3所示的两种模型的构建方法。
在角色模型创建中要求学生掌握卡通、机器、人物和怪物四种类型角色的模型构建方法,并力求造型准确,布线合理,课堂范例基本模型如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
在其余的模块化培养中则继续参照动画公司的相应工位需求进行相应的能力细分培养以求目标细化和知识点细化。在材质贴图阶段则要求学生掌握如下知识点:Maya材质工具节点;常用CG材质调节方法:如玻璃、金属、塑料、木头、皮肤等;UV及复杂UV的展开方法;两足和四足角色贴图绘制;建筑贴图绘制;灯光类型及投影类型;软件渲染的设置;MentalRay渲染器的使用等。在动画阶段则要求学生掌握两足或四足骨骼的创建方法,控制器的设定方法,蒙皮与权重的绘制方法;典型的两足和四足的动画调节方法;其间还需掌握摄像机动画、变形动画、路径动画及材质动画的设定技巧与方法,同时还需要掌握一些绑定插件的使用方法,如AdvancedSkelton等。在动力学阶段则重点掌握刚体、粒子、柔体及流体的四种类型动力学动画的实现机制及原理,并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表达式控制粒子状态与形态的方法,其间穿插Hair、Fur和nCloth系统的使用及案例讲解。
限于篇幅我们将动力学模块粒子阶段学习内容呈现给读者,粒子学习阶段学生至少要完成射箭、奔跑的野兽、爆炸和扫射四个案例制作,以强化学生的表达式初步应用能力,依次如图8、9、10和11所示。
3、取得的教学成果、存在问题及课改的方向
基于MES模式下的Maya软件技能目标细分培养方法在几年的动画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践下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如优秀毕业设计获奖方面:周道信同学的三维毕业设计作品《蜡烛》获得2009年校优秀毕业设计二等奖;金媛媛同学的三维毕业设计短片《皮埃尔奇遇记》获2011年校优秀毕业设计二等奖,汪玲玲、薛科、庄静三位同学三维毕业设计短片《三心二意》获优秀毕业设计团队称号等。竞赛获奖方面:《最后的常青藤》获2009年常州市大学生动画作品竞赛一等奖;《虫虫精神》获2009常州常州市大学生动画作品竞赛三等奖,设计短片《皮埃尔奇遇记》获得2011年常州市大学生动画作品竞赛一等奖。在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方面主要两项:其中省级课题《2010上海世博会气象组织馆景观规划动画设计》(已结题)和校级课题《上海虹桥机场GPS系统功能演示动画制作》。而学生所从事的商业项目应用则不再详举。图12、图13和图14是省级课题《2010上海世博会气象组织馆景观规划动画设计》中的有关场馆生长、水汽喷射和彩虹显现的特效动画。
在Maya软件技能教学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本人曾撰文进行过专门论述,请见论文《Maya课程教学问题探讨》,发表于《电影评介》2011年第13期(7月上)。另外本人认为配套于Maya软件技能类课程教学改革应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校应设置合理的专业方向,在尊重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做出自己的选择。Maya系统庞杂,内容枯燥,并且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感觉越来越像学计算机,故Maya的学习是要凭着兴趣、执着和实力的,其学习周期也是以年为计的,但是我们要承认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学习Maya的,Maya也不适合所有人。学生对于动画创作方式和完成手段具有兴趣趋向和选择多样的权利,基于此,学校应首先在动画本科教育的专业方向上设置合理的选项:如二维动画、影视动画、三维动画、游戏设计等等。然后专业方向划分时该给学生一次选择的机会,这样在充分尊重学生选择的基础上会使Maya软件技能课程教学更顺利展开,对于自愿选择三维或影视特效方向等必须要学习Maya的学生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有道是“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样在Maya软件技能教学授课时能够和学生兴趣统一而不冲突,也避免了培养了一批人却放任了一批人的尴尬,这样学生在最后的短片创作以及毕业设计等环节就不会发生退而求其次的现象,相信这样会使Maya的课程教学走向一个比较正常的轨道。在这一点上我院动画人才培养上已经实现了专业细分:动画、影视特效和游戏设计,但是本人认为在有些培养细节上还有可改进的余地。
其次,着眼于动画人才培养的长流程、长过程来审视Maya软件技能课程培养的切入点和时机。本人一直力主Maya及各类软件技能课的单元制授课,但囿于各种因素而无法成功,但Maya软件技能掌握的意义在于为动画创造服务,本人认为课改的方向还可以从动画专业课程的融合方面入手,如剧本创作、分镜绘制、三维制作、后期制作及短片创作等课程进行融合,如本人现在进行的就是这样的尝试,在短片创作课程中让学生延续其在剧本创作课程和分镜绘制课程的最后课程结束时的考核作业,利用其在三维动画基础I和三维动画基础II中所学的Maya技能进行制作,这样将Maya技能学习就延续了下来,并且可以在短片创作实践中得到提升。将各个课程的独立培养目标相结合来共同服务于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这是任何一种专业方向课程体系设置的初衷,在一般情况下,毕业设计是唯一的检测途径,而如果我们在各专业课程开始阶段就让学生有一个心理准备:本次课程的结束将是下一个课程的开始,其结果是顺联的。这样将会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目的更强。当然这种课程体系融合一般只局限于关联度较高的专业课程,并且还需要不同授课老师之间的协调沟通。
最后,引入影视动画公司的培训机制和相关社会力量进行联合培养。常虹先生曾将中国的动漫教育类型分为三种:综合型、产业型和技能型三种。综合型模式以北京电影学院、中央美院、中国美院等院校为代表,其目标是培养有独立编导能力的学生。课程涉及绘画、影视、音乐、电脑技术、文学基础,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产业型模式以四川美术学院为代表,学生入校后进行选拔考试,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直接进入企业实习、工作,参与动漫创作。那些没能入选的学生则留下继续学习。技能型教学模式是和综合型模式相对应,以院校中专、高职院校为主,主要为动漫企业培养技工[1]。如果进行匹配的化,我校的动画专业学生应以产业型为主,而部分民办生源则应以技能型教学为主。
本人越来越感受到动画专业的人才培养单纯靠一校之力是难以完成的,无论是综合型,产业型或是技能型,都需要公司实践或社会历练来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荀子言:“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动画贵在实践。合理、适时引入社会力量来分担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环节,比如软件技能培养、短片创作、毕业设计等环节,可以很好地解决动画学生知行统一的问题,从而避免学生产生眼高手低的自傲心里。基于此,四川美院影视动画学院的“课程项目化,实验实战化,作品产品化”动画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取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4、结语
本文主要总结了本人在动画软件Maya技能教学中一些思考、尝试和一些经验,并由此提出了相关课改的一些思路。软件技能类课程教学在动画专业课程课程体系中地位和作用是一个备受讨论的议题,笔者还是赞同“简单的学院式艺术教育与只注重软件使用的企业式技术教育均不足以培养优秀动漫人才”[2]。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调整来促使我们的专业教学不断趋向合理。当我们将动画人才培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分析的话,会发现艺术熏陶、技能培养、创意启迪、人文素质积淀等都是该系统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故各个要素间的合理配合与有机互动才是我们动画专业人才培养取得成功的关键。
基金项目
本论文得到常州工学院教改课题《软件技能课程在动画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以Maya为例》项目资助;项目编号:J110943
参考文献
[1] 马子雷. 中国动漫教育发展遭遇瓶颈[N] .中国文化报,2010-7-19(1)
[2] 于静宜, 任戮, 李波. 我国高等动画教育问题分析[ J ] . 电影评介,2007(6):72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数控专业 工学结合
一、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理论基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
“工学结合”中的“工”指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作为企业员工进行顶岗工作,企业付给学生相应的劳动报酬;“学”涵盖学生在校期间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以及在企业进行的技术与实践课程学习、职业素质的培养。“工学结合”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教、学、做合一”理论和技能形成过程,以“工”促“学”、以“工”养“学”,有利于学生的技能形成和全面发展。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教育部直接推动的三大制度建设之一。但在推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困难和问题,阻碍了高职教育的推进。
二、工学结合实施范例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机械工程系的数控团队在深刻理解学院贯彻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精神基础上,制订出数控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在实施工学结合中,采用了“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半工半读、“双证并举”等多种形式,而在教学安排上,将多种工学结合形式规范为“2+1”模式,将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模拟实训、轮岗实训、顶岗生产(工作)纳入科学的、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培养方案,形成严密的教学组织系统,将产教结合、校企合作贯穿始终并形成长效机制。
1.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思路。
“2+1”模式培养方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前两年),在高职学生入学的前两年主要进行职业岗位(群)的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教育,完成中级的职业资格取证,满足学生就业谋生的需要。进行人文素质、思维方法及终身学习等方面的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在教学方法上,课堂教学、模拟仿真、校内实训并重,以在学校学习为主。
第二阶段(第五学期),针对顶岗实习工作任务,确定毕业实践课题(项目),围绕毕业设计任务,实施相关岗位的轮岗实训熟悉相关岗位技能要求,提高专业技能,完成毕业设计课题,并进一步熟悉某一职业方向的工作任务,达到现岗操作标准,成绩较好的学生可开始考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第三阶段(最后一学期),进一步提升职业技能,完成与所学专业对口的轮岗实训和顶岗实训,以在校外实训基地或“订单”培养协议签订单位实践为主,完成准企业员工身份的转变,并按专业方向获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2.以职业任务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
针对高职培养目标,以国家(行业)职业标准为依据,把职业工作内容提炼成一个个具体的工作任务,根据工作任务涉及的相关知识设置课程,根据工作任务和职业资格的认证内容确定课程内容,形成职业岗位与工作任务、课程设置与讲授内容、技能训练与职业资格取证的直通车,教与做、学与用有机结合。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是依照职业群中归纳整合出的典型职业工作过程,采取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路线,对实际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得到整合的工作任务,再转换成综合化的学习性的工作任务,并以此设计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建设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资源。
3.坚持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实现与社会、与企业的高度融合。
前两年以“请进来”为主,即请企业和社会的知名专家、能人尤其是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到学校来,除给学生授课、参与培养方案的制订和教学改革的论证外,还主要参与校内的实训指导工作。
后一年,以“走出去”为主,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社会、了解企业、了解职业岗位对就业者的具体要求,促使学生将专业理论与实践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进入技能提高的最佳状态。
三、总结
高职教育就是要校企“合作兴校”,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以能力为本位,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以技能为中心,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以职业道德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产教结合”为途径,打造一支“能教”、“能产”的职教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李伟,何成蓉.多因素博弈视角下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思想与实践分析[J].
[2]石丽敏.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6(12).
[3]刘邦祥.“得其本义,忘其具形”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再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2).
[关键词]高职高专 计算机教学 项目导向 教学法
[作者简介]闫丽新(1973- ),女,河北承德人,承德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电化教学和网络、远程教育。(河北 承德 067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5-0123-02
高职高专教育培养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宽、素质高的应用型技术人才。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培养计算机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即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理论较全面、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能够解决较复杂的技术问题、开发应用型软件、进行较复杂的系统集成与维护、担负低层次及初学者的计算机培训工作的技术人员。这一层次的人才在社会劳动人才划分中属于高级蓝领。提高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是高职高专计算机教育的根本任务。经过十几年的实践证明,在高职高专计算机课程中采用“以项目为导向”教学法教学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一、“以项目为导向”教学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获得的方法是学生发现,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获得知识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知识,让学生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创造。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是顺应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要求提出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现代教学理论是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项目教学法就是在建构主义的指导下,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对象,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做适当示范,然后由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工程项目讨论、协作学习,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的的新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素质普遍不高的情况,通过示范项目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搭建学习新知识的接合点,运用知识迁移、合作学习来完成项目,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层次掌握和理解。
“以项目为导向”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项目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项目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经过独立思考和教师指导,解决问题,学会自我学习的方法。“以项目为导向”教学法包括三层含义:边学习边做项目,学习进度和内容与“项目”进度一致,用“项目”贯穿课程始终。在认识上存在三个误区:项目导向就是只讲项目、不讲理论,只要能做出项目结果就算达到教学目标,项目导向就是要抛弃案例教学。“以项目为导向”教学法的目的和作用不仅要学“是什么”,还要学“怎么做”,使学生毕业后掌握相应的工作技能。“以项目为导向”教学法不只是做项目,还包括理论课、上机课、项目实践课、阶段项目课、毕业设计课等多种教学模式。
二、“以项目为导向”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1.“以项目为导向”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的应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基础课、高职高专的公共基础课,实践性强,使学生系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知识和实用技能。目前大多数学校的课程考核采用国家或省级的计算机基础统一考试,反映到教学上是把国家或省级统考内容作为教学大纲,注重学生的应试训练,以统考成绩评价学生。目前高职高专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统考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运用“以项目为导向”教学法具有跨时代的意义,能够把就业的理念融入教学中,综合Office在工作岗位中的实际应用,树立“学以致用”的学习观念和教学理念,通过实训项目,使学生真正掌握课程精髓。其中最重要的是设计课程实训项目。项目设计以建构主义基本思想和课程教学目标为依据,包括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验证性基础项目和综合应用性项目,如Word项目要求制作学校的招生简章、宣传广告,求职简历等;Excel项目要求设计一个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数据的日常统计分析;Power Point项目要求做一个宣传学校招生就业的演示文稿。
2.“以项目为导向”教学法在“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课中的应用。“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是承德广播电视大学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门重点专业技术课程,由“Dreamweaver网页设计”“Flas制作”“Photoshop图像处理”等课程整合而成,强调学生通过Dreamweaver、Flash、Photoshop及ASP和数据库的学习,熟悉网站开发的整体流程,能够运用网站设计制作技术自主开发网站,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工程意识等职业素质。教学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采用“以项目为导向”教学法,让学生在学习前制订具有应用价值的网站计划,在教师的指引下成立网站设计项目小组,边学习边制作,完成网站的设计制作及。
3.“以项目为导向”教学法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应用。“计算机网络”属于计算机硬件方面的课程,经过实践证明,“以项目为导向”教学法在硬件课程中很适用。“以项目为导向”教学法就是改变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传统模式,以前是先讲授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发展过程、应用领域、硬件组成,再讲解网络协议TCP/IP、网络七层模型OSI,最后介绍各种网络实际应用和网络安全防范。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单方向传授知识,学生掌握的效果不理想。可引入“以项目为导向”教学法,根据网络课程特点,设计一个综合组建小型局域网实训项目,包括综合组建小型局域网系统设计、预算、施工、测试和验收,给学生提供各种器材包括计算机软硬功资源、双绞线及其工具等,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和演示,学生分组完成项目。
三、“以项目为导向”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1.建立教师导学机制。“以项目为导向”教学法有多种教学模式,包括理论课、上机课、项目实践课、阶段项目课、毕业设计课等。教师首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进行理论课讲解,讲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指导学生上机实验,使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其次根据学生特点设计各个层次的实训项目,包括每一个知识点的项目实践课、每一章每一节内容的阶段项目课、每门课程的项目实训课、几门相关课程的综合项目课,毕业设计项目实训课等。最后创设导学环境、设计导学活动和导学监控机制组成的导学体系,帮助学生完成各层次的项目,给学生以明确的导学定位,为学习者提供更加有效的引导和支持。为了完成项目,除了面对面的指导外,应尽可能在网上提供教学辅导资料,如项目实训辅导IP课件、项目实训教程、项目实训范例和学生优秀作品观摩等。
2.利用项目实训,开展学生自主学习。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除了导学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结合课程实际情况做实训项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求学生限时完成的项目,学生一般都能按时完成,这说明教师只要项目选择设计合理、进行导学监督,项目教学是能够有效开展的。在项目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导学积极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自我约束和主动学习的思想、小组合作学习和协作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自主探索学习新知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3.利用电子档案袋,加强教师控制与监督。档案袋制作者借助电子技术,采用多种媒体形式,收集、组织能够反映制作者在一定时间段内学习、业绩、个性和协作能力等方面变化的档案材料。“以项目为导向”教学法对于每一门课程都要求学生课程结束时必须制作出作品,教师要在课程开始时明确布置给学生课程结束时需要完成的项目,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完成项目。如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最终的项目是让学生创建一个网站,教师要给学生详细的设计制作项目说明,告诉学生去哪个网站学习计算机网页编程,告诉学生如何创建数字资料,最后如何做出一个满足要求的项目作品。整个项目的制作过程使用“电子档案袋”,对学生进行监控和记录,对学生的评估不仅包括最终做出的网站,还包括做出网站的全过程:学生是否学习了正确的有关编程的课程材料,是否选择了恰当的实例等。通过“电子档案袋”教师能看到学生是如何创建网站的,不仅能评价网站本身,还能评价学生在学习整个课程过程中所有工作的质量和态度。这种特殊的课程设计方式可以加强教师监管力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4.利用项目实训,加强合作学习。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的周围环境对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组成学习小组,讨论和交流,共同学习、协商和辩论,通过合作学习,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小组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即使最差的班级也有好的学生,即使最好的班级也有差的学生。根据班级情况可以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好学生是能主动学习的学生,中等学生是在教师的督促下学习的学生,差学生是在教师督促下仍然不爱学习的学生。让这三个层次的学生结对子组成学习小组,好学生与差学生结对子,中等学生结对子。计算机课做项目时,采用排座位的方式,一个差学生挨着一个好学生,互相帮助,好学生督促差学生。另外,每门课程设计由3~5人协作完成的项目实训。
5.强化训练重点项目。针对班级里大部分学生基础差、不动脑筋、不爱学习、不会学习、不主动学习的特点,可以采用强化训练重点项目,巩固所学知识,及时有效复习。强化训练重点项目采用讲解演示、随堂练习、复习重做项目、小测验等方式,效果较好。根据斯金纳的“强化时程表”,采用不定比间隔强化和不定时间强化复习巩固效果最好,即不定时间对每一章的重点实例项目加以巩固练习。
6.项目实训的总结与提高。为完成整个项目,教师通过讲解必须掌握的概念和知识,将根据整个项目分为多个子任务,通过子任务的实现来完成讲授,在课程学完后,即可完成所贯穿的项目。引导学生总结本项目用到的知识点和各自的收获,对整个项目的设计思路进行梳理,强化学生的成功感受。完成每个大的项目任务后,教师要对项目进行总结,提供给学生实训报告范例并与学生交流,要求学生撰写实训报告。实训报告可以总结归纳所学知识,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以项目为导向”教学法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研究性的学习环境,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展开研究学习,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是一种寻找理论与实践恰当结合、实现校企合作的有效的教学方式,尤其适合高职高专学校,“以项目为导向”教学法将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越.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EB/OL].,2009-02-24.
关键词: 《心理学研究方法》 “基于问题的学习” 课程教学改革
一、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心理学研究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心理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活动。从历届学生毕业设计的情况看,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综合设计能力欠缺,问题意识欠缺,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比如,将随机抽样等同于随便找被试,将心理学研究的方法等同于问卷法,不知道如何阅读心理学文献等现象并不少见,能自主发现研究课题进行毕业设计的更是凤毛麟角。目前,已有教材主要以心理学的科学研究过程或心理学研究方法学为主线,理论阐述过多过细,内容晦涩难懂,实践环节不够深入,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反而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深造的心理阻力。因此,实施综合化课程教学改革,培养问题意识、批判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综合性知识理解和应用等已势在必行。
二、基于PBL教学的基本特征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以下简称PBL)是西方大学教育中广泛运用的一种建构主义教学思路,最早源于西方医学教育实践中,并以解决学校教育与未来工作实践之间的分离现象为原动力。随着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PBL越来越成为“提升学生为中心的、多学科教育和终身学习的专业实践,构建整合的专业发展课程的核心”[1]。从教学角度看,PBL提供了这样一种思路: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心理――社会历程,使学生掌握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高层次的问题解决技能、合作技能和自主学习品质。其显著特征可以概括为“以问题为导向的经验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和“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等三个方面[2]。有证据表明,PBL教学在促进综合性专业知识、合作学习、问题解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均具有良好的效果。
三、基于PBL的课程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
《心理学研究方法》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是理论性和操作性均较强的课程之一。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对PBL的认识逐渐增多,绝大多数文章以PBL在具体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为主,侧重介绍PBL实施的具体步骤和相关经验;少数理论性文章则围绕PBL的流程、步骤或个别要素进行论述,好像PBL是一种可以按照既定流程或工序加以实施的教学工具,这其实是有悖于PBL的初衷的。在实施PBL教学改革过程中,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只有与特定文化背景和特定课程内容相结合,PBL教学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从目前学生反馈情况看,比较有效和值得倡导的做法有以下几种。
(一)更新教学内容体系,强化实践环节。
在全面分析国内权威教材的基础上,除“PBL课程导论”与“课程总结与测评”外,我将《心理学研究方法》内容体系重新调整为理论和实务两大大模块,前者包括“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历史与体系”、“心理学研究的性质与伦理”、“心理学文献的批判性阅读与评析”、“从研究思想到研究假设”等四个主题,后者包括“访谈研究设计的理论与技术”、“观察研究设计的理论与技术”、“问卷研究设计的理论与技术”、“实验研究设计的理论与技术”和“质性研究设计与方法”等五个主题。其中,除了“心理学研究的性质与伦理”部分外,各个主题均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环节的训练,如撰写文献评析报告、拟定研究主题、编写观察记录表、访谈提纲、调查问卷和实验设计等。
(二)将学习回归课堂,将课堂回归学生。
大学课堂教学中究竟应该发生什么?这是PBL教学过程中贯穿始终的问题。在PBL教学中,将学习回归课堂,将课堂回归学生,意味着大学课堂既不是大学教师自我展示或自我陶醉的场所,又不是教师寻求“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3]的过程,而是学生学习活动得以逐渐展开的具体情境;教师不再是课堂活动的主导,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这是师生角色观念的一个重大转变。一旦教师的课堂话语霸权和权威被消解,平等、自主、合作、分享的心理场域就会形成,学生和学习活动就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旋律。
(三)引导积极思考,鼓励合作分享。
心理学科学研究中不乏重大的哲学或理论问题,也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因此,引导学生在思考、质疑和分享智慧中理解基本理论问题显得十分重要。比如,在教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历史沿革”主题时,我引导学生对西方心理学史中各个流派的历史沿革及其代表性人物的经典实验进行回顾,通过“小组讨论―质疑―辩论―总结”等环节,梳理出心理学研究内容、方法与理论之间的基本关系:特定的研究方法总是以特定的心理学理论为依据的;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沿革反映了研究内容的改变,并始终为心理学理论服务。
(四)从“知识”或“信息”的传递,转变为“案例”或“问题”的探究。
PBL的本质在于为学生呈现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4]。真正的学习活动并不是发生在知识或信息的传递中,而是存在于真实问题的或案例的探究之中。设计问题或案例,一般要考虑以下方面:(1)问题是真实的;(2)问题是有意义的;(3)问题是结构不良的;(4)问题范围是适宜的;(5)问题应该使学生能够从团体中获益而不是受阻。比如,在讨论关于“实验研究设计的理论与技术”主题时,我首先介绍“权力会影响个体的道德判断吗?”的实验报告,通过小组内部的协商讨论达成共识,而小组之间则相互辩论而推动讨论的不断深入。通过研究案例的讨论,学生不仅掌握了实验研究设计中诸如“变量的操作性定义”、“无关变量的控制”、“随机化原则”等核心问题,而且培养了问题意识和批判能力。
(五)从“教考分离”到“学考统一”。
从目前看,在课程考试和评价环节中教师和学生更多呈现出一种彼此对立而非合作的关系。在PBL教学的课程总结环节,我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本学期的学习内容进行系统回顾和总结,提出考核的重点内容、最佳考核方式及其合理权重,教师的任务则转变为实现考核目标而进行科学、合理的考题内容的设计。实践表明,这不仅减轻了大学生的考前焦虑,而且提高了学习的掌控感和自主性。
当然,PBL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理念和思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需要改进之处。比如,如何合理划分合作学习小组,以避免懒汉行为和两极分化,建立与PBL适应的考核方式,网络资源的建设与利用等都是学生普遍反映比较重要的方面。
参考文献:
[1]John R.Savery.Overview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Definitions and Distinctions[J].The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2006,1,(1):9-20.
[2]余益兵.基于问题的学习(PBL)的若干理论问题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1(出版中).
[3]帕克・帕尔默著.吴国珍,余巍等译.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服装面料再设计的应用意义
服装面料再设计是根据服装面料本身的原材料、组织结构、风格面貌等特性的把握之上进行再加工创造,运用多种工艺手法使面料的原风格更浓厚或者改变原风格的再设计过程。对于这种再创造的手法,目前有多种表述,比如服装面料二次设计、纺织品设计的面料再造、面料再设计等。
1. 服装面料再设计在服装设计中举足轻重
20世纪至21世纪,以美国为发源地的流行文化的影响和各民族主义风格的彰显与交流渗透,在知识大爆炸后的多元文化的氛围里,服装设计风格各异,更自由,更独特;设计师的思路更宽广,束缚更少;大众的审美接受层次也更多样。简洁及方便穿着不再是服装的设计的主要考虑方面,突出的视觉效果,独特的个性展示是目前服装设计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设计理念。依据人体的生理特征,结构款式上的设计似乎没有更大的施展空间了。伴随着科技的高度发达,各种织造新型机器的生产和新型面料以及装饰材料的不断更新,能生产设计出各种具有装饰味道极强的面料及装饰材料。服装面料再设计在服装设计中越来越举足轻重了。
2. 服装面料再设计课程的开设背景
不论是在每季度的品牌的秀场还是在每年高校的毕业设计作品之中,视觉的中心总能被某些创意的面料装饰效果或者局部的复杂细节所吸引,惊叹于巧妙地创新,大胆的设计,精湛复杂的工艺等等。这些无不反映出服装面料再设计的优势,它更能迅速的夺人眼球,俘获人心。高级时装定制的精工奢华或者独具创意的面料再造在成衣中也影响颇深,如今的成衣品牌都非常注重面料的材质表现潜力,多变的褶皱效果,立体的抽褶,不同面料材质的拼贴等手法展现品牌魅力。面对市场需求,高校的服装面料再设计课程经过十多年的引入、实践,目前还在探索与成熟中,但在服装专业教学之中已是列上日程的教研内容。
服装面料再设计课程在专业授课中的地位
服装面料再设计课程的开设不仅是体现了顺应服装设计变化趋势,它的课程内容也和其他课程之间有内在的必然联系,是对专业知识进一步的深化和运用。
1. 服装面料再设计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关联
服装面料再设计课程内容主要涉及两大方面,一是服装材料,二是工艺手法。服装材料主要侧重对于各种名称面料和辅料的性能及风格特点的掌握。工艺手法的表现学习,就涉及到较多的专业课程。
(1) 三大构成课程是面料再设计的基础课程。面料再设计前期构思设计都离不开基本的设计法则和规律。在大一服装专业学习之初,学生对基础专业的学习都比较迷茫,认为这些课程与服装专业无关,如果教师能够举例分析在服装设计中的例子再展开课程,就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明确学习方向。
(2) 面料再设计的作业实践环节也是对服饰图案课程的进一步灵活运用,根据服饰图案的形式美法则来进行局部的面料肌理或者图案设计,不止限于平面,还要考虑立体空间效果。
(3) 立体裁剪基础、编织工艺、扎染手工艺等课程之中工艺技巧的积累为面料再设计的工艺手法奠定了基础。服装面料再设计课程又为之后的女装设计、礼服设计、服装制图与工艺等课程的成衣制作增强了视觉效果和艺术感,以至最终的毕业设计中,有的毕业作品最突出的设计亮点就是利用面料再设计的各种综合手法。
2. 怎样加强服装面料再设计课程和其他课程的联系
在服装专业教学中如果能系统的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将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各专业课教师也需要有意识熟知对方的课程内容,可以展开具有针对性的课程联系实践作业。比如在讲授面料再设计时联系上一门服饰图案课程,回顾相关设计知识点,延续某个风格或者图案题材让学生用面料再设计手法继续设计,紧接着下一门的服饰配件代课教师又让学生利用面料设计后的面料制作服饰配件的作业,三门课程的紧密衔接,使学生能够把作业做得更细致更深入,也理解了每门专业课学习的意义。
加强面料再设计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必须是在专业老师要熟悉其他老师的课程基础之上,一是通过讲授内容的举例分析说明,二是实践作业的布置有共同的主题,三是对于实践作业的设计有意巩固前期课程的某些知识,让学生利用前后所学知识完成设计。
服装面料再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
服装面料再设计课程各大服装院校的染服专业都有开设,不仅仅限于服装,家用纺织品面料也有再设计课程。目前主要探讨的是关于面料再设计的重要性和工艺手法的种类。通过近两年的面料再造的教学与认识,对本门课程提出一些建议。
1. 材料和工艺技巧是基础
材料是服装设计的载体,更是面料再设计的载体。通过材料的材质、色彩、肌理等加上设计师创新的工艺设计,能使面料穿上华丽的装饰迎合服装风格的展现其独特艺术的魅力。所以材料也同样是面料再造的基础,教师不仅需要教授学生较为全面的材料学知识,还要在面料再设计课程中应该参考某些较为合适教材让学生认识到哪些材料适合什么样的工艺手法再造,不是所有材料都适合各种工艺技法。
对于工艺技法的表现,都是在中外传统技法的继承之上,当然也有很多新材料新工具的发明,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和材料学工科学生要求不同,可以主要讲授一些可以手工制作的技法。只说刺绣以针法的不同就有几十种形式,如果再加上所有线材和面材的不同可扩至上百种。一般高校的面料再造课程时间仅为4周或者3周不等,单单这一种手法就是学不完的。解决的办法是教师教授几种常见针法,然后鼓励对刺绣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在后续课程中学习,比如刺绣可让学生在编织工艺课程中深造,印制图案可在丝网印课程中继续学习。
2. 把握创造与破坏的界限
在面料再设计的手法里有加法与减法设计。通过这些手法可以使面料改头换面,但有的时候也会面目全非。虽然此课程目的在于拓宽设计思维,打破传统的设计局限,但也不是说可以随性所为。在设计之中还是要有一定的审美法则的指导,很多学生对于经典的设计和昙花一现的肤浅设计不太能区分,还需要教师在授课中多分析一些另类个性作品的范例,让学生能分辨设计之高低。
从再造之外的另外一个角度讲,每一寸面料每一根纱线虽然是工业快速织造的产品,可这其中都凝聚了许多智慧和劳动力。不同的服装材料,有的用于高级时装,有的是用于普通日常着装,但它们都一样是顺应市场需求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当面对每块面料的时候不应该鄙视它过于粗糙或者不够华丽,再设计也只是为了目前个人的设计需求而去改进它,是取得了较好的视觉效果,这里面也增加了人工的费用,如果用于成衣,增加了附加值的同时也增加了人工、材料数量和耗时等。
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的面料再造大多还是以高级定制方向为主的手工面料再设计为主,主要考虑的是视觉效果,对大批量生产加工的工艺和效率是没办法考虑的。一般的手工刺绣,通过电脑绣花,可以绣的更均匀平整,并且不耗时还省去了人工。只有高级定制的单品可能某些地方需要人工,在大批量面料生产中是不予考虑的,以凸显服装手绣为卖点的成衣观念已经发生转变。所以让学生在此课程中发挥创造力的同时必须认清面料再造高校课程学习的某些局限性。
3. 将主题思想进行到底
曾玉蓉老师在《法国面料艺术设计教育》中介绍了法国艺术设计高校的教学模式。法国的杜百利艺术设计学院的面料设计专业把一个主题贯穿于整个学年学习过程的始终,灵感从图片或者文字开始深入展开,使设计能最终做到真正的细致丰富、多样、深刻。长时间的深入围绕一个主题和短期一周或者几周的研究相较,设计的层次深浅不一。苏州工艺美术学院的姬益波老师在面料再设计的教学实践中也重视主题的份量,评判一块面料再设计好坏的依据是需要有主题的,漫无目的设计不能等同于真正的面料再设计。在教学中要认识到主题对于设计的重要性,面料再设计不但是表象的工艺加工,还要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内涵,才是真正的设计。